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建史复习资料--简答题和论述题汇总

中建史复习资料--简答题和论述题汇总

中建史复习资料--简答题和论述题汇总
中建史复习资料--简答题和论述题汇总

来自刘景山_Mr丶Shy 童鞋

一.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二.概述唐宋与明清斗拱的不同特点。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都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三.谈谈《考工记》“营国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四. 写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构件名称

台基、木头圆柱、开间、横梁、斗拱、彩画、屋顶、山墙、藻井。

五. 中国古建筑庭院布局的特点(答案不唯一。最好自己去找)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六.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

答: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

刘景山_Mr丶Shy

<

来自李灿童鞋

1:中国佛教石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3)总体面积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筑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

(5)除石窟本身之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2:概述宋代材份制与清代斗口制的异同。

宋代材分制:斗拱或素方用料的断面尺寸为一材。材的高宽比为3∶2

材分八等:据等级之别而用:一等材6寸x9寸八等材3寸寸柱径大小已被确定:2个足材到3材即42分…45分之间

清代的斗口制:取平身科大斗开口的大小。一个斗口为10分(比宋计算方便)材分十一等:1-4等:没用过;5-6等:大殿;7-8等:厅堂;8-9等:亭、榭。9-11等:给装修用

3:试述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般古代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比较多取于自然建于天地之间服务于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充分的体现了“天地人”一体的理念

4: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元大都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城的轮廓接近方形以及有规律的街巷布置,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皇城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坛,门外加瓮城。

5:嵩岳寺塔的建筑特点

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建有密檐15层,高40米,次塔最下为低平台座。上建划为二段之塔身,下层塔身平素,无门窗及任何装饰。密檐出挑都用叠涩,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隔为10层。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以略凸之曲线。密檐间距离逐层往上缩短。

来自蒙政杰童鞋

3. 结合佛光寺大殿谈唐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书:佛光寺大殿体现出宏伟雄大的唐风。斗栱尺度巨大,屋面坡度较平缓,柱高与面阔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采用侧脚、生起、卷杀。色彩温润明朗,朱柱素壁。门窗装饰简洁,采用直棂窗,基座低矮用青砖包砌。

网上:唐代建筑总体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①柱础矮平②柱高约等于明间面阔,柱身较矮③斗栱尺度大,补间铺作数量少④屋面坡度平缓,出檐深远⑤建筑装饰简洁有力

9.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

①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②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

@

③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

④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

⑤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

佛寺中国化的过程

①佛教在东汉初期正式传来中国,此时的寺院布局仍按印度及西域样式的以佛塔为中心只方形庭院平面。

②佛教在两晋南北朝进入了多方开拓,多元发展的时期。此时佛寺采用“前塔后院”的布置方式,从整体上看很大程度上已经中国化。

*

③隋唐时期佛寺仍采用对称布局。殿堂已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

④隋唐之后,佛寺建筑继续民族化发展。

北宋东京城的特点

①三重城,每重城墙之外都有城壕,城门之外有瓮城,上建敌楼和城楼,设防御用马面

②布局开放,取消包围里坊和市场的围墙,取消宵禁

③临街设店,聚行成街

~

④更新建筑类型,城市生活多样化,出现瓦肆。

⑤设置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用以防火

⑥四水贯都,对城市用水、漕运、排水有益。

《营造法式》及其成就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刊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全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北宋以前的经史群书中有关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史料加以整理,汇编成“总释”两卷。

)

第二部分,按照建筑行业中的不同工种分门别类,编制成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即“各作制度”共十三卷。

第三部分,总结编制出各工种的用工及用料定额标准,共十五卷。

第四部分,结合各作制度绘图一百九十三幅,共六卷。

《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

来自史铭徐童鞋

*

1 魏晋山水诗对园林有何影响

在山水田原诗画的影响下,造园风格开始转变,由直观地模写自然山水的造园风

格,向以体现山水神韵为主的写意山水造园转变,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风格。

2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清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种

和玺彩画清代彩画制度中等级最高的形式仅用于宫殿、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等主体建筑上。该彩画用金量较大各主要线条均沥金粉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加晕。

旋子彩画明清时期常用的一种彩画类型以旋花为主体进行构图。旋花纹饰为旋纹。

苏式彩画起源于清代早期因苏州始用而得名。常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虫鱼、异兽、流云、博古等绘画及各种万字、回纹、夔纹、锦纹等为图案为画题。

3儒家礼制对中国皇家园林的影响。

中国皇家园林的宫殿部分手儒家礼制的影响:儒家主张中正有序,上下有別,故有建筑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建筑群体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制,注重用建筑体现尊卑礼序,建筑的开间、形制、色彩、脊饰,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景观布置中,由于儒家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观点,将景观与人相联系,与环境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突出了意境美和自然美。注重山水的结合。

4 宋式建筑的风格特征

宋代建筑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

5 唐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

唐长安城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正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划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市集位于东西侧分为东市西市;道路两旁中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来自小翔童鞋

4.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5.概述唐宋与明清斗拱的不同特点。

答: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都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14.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

答: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一、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二、万寿山前山部分;三、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四、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 2)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 3)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 4)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

附送园林小知识:

一.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1)园林布局 2)水面处理 3)叠山置石 4)建筑营构

二.园林布局的特点: 1 主题多样 2 隔而不塞 3 欲扬先抑 4 曲折萦回 5 尺度得当 6 余意不尽

三.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1)巧于因借 2)旷奥兼用 3)塑造意境

四.唐宋至明清的园林与风景建设的特征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识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唐宋至明清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1理景的普及化 2 园林功能生活化 3 造园要素密集化 4 造园手法精致化

15. 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形式。

答:我国木构建筑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延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抬梁式:柱头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住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21. 试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

手法:1.主题多样:园林分成若干景区(或院落),每区各有主题

2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

3 欲扬先抑: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小衬多的手法

4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意境之深、意之远

5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灵活处理对景物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

6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象与感受

7远借邻借:借圆外景物补园中不足

26. 中国建筑开间的特点。

答:我国目前大量建造的砖混住宅,住宅开间一般不超过米。规定较小的开间尺度,可有效缩短楼板的空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为了保证建成的住宅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住宅的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进深大的住宅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都限定在 5 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在住宅的高度(层高)和宽度(开间)确定的前提下,设计的住宅进深过大,就使住房成狭长型,距离门窗较远的室内空间自然光线不足。开间 5 米以上,进深 7 米以上的大开间住宅可为住户提供一个 40——50 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居住空间,与同样建筑面积的小开间住宅相比,承重墙减少一半,使用面积增加 2%,便于灵活隔断、装修改造。虽然小开间住宅存在着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因为开间小,在住宅建筑面积中,承重墙、柱的结构面积相对较大,增加了有效使用面积;同时由于开间小,房间分割过小,不适应家庭居住行为变化的要求,而且住房很难自行改造。

28. 斗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什么作用,请用简图表示出“斗”、”拱”。

答: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斗拱先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

-

1.谈谈《考工记》“营国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 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

场占地一百亩。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

市规划学说。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

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36. 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的特点是什么

平面:金厢斗底槽

立面:外观2层,有腰檐、平坐;内部3层,屋顶九脊殿

柱子:仅端部有卷杀、侧脚。上下柱交接采用叉柱造。

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刚度。

%

剖面:

?典型的殿阁型构架

?水平分层(外观两层,内部三层)

?内、外槽柱子处理不同

?叉手、蜀柱并存

剖面:

?空井处理:

?从上到下依次为八边形、六边形、四边形

*

抗震处理:

?整体构架浮摆在石柱础上

?三个铺作层形成三道水平刚性环

?采用多种斜向构件

?“柔性构造”的斗栱

12.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答: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

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

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

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

|

建筑特点:1、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

2、采用千步廊在序曲部分做文章

3、采用三朝五门制

4、采用前朝后寝制

5、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

6、午门采用宫阙制

艺术成就:1.中轴线的艺术,宫殿的中轴线与城市的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宫殿在都城中的核心地位。

2.空间的处理 a.以门为中介 b.以廊庑为中介 c.以屋顶为中介 d.形体

的大小,空间的开阖对比反衬。

]

3.象征手法 a.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立法的意义(例:日晷,神龟,

仙鹤)

b .文字的象征

4.建筑单体 a.建筑数字采用奇数,称为天数,通过一系列最高等级数字

的创造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

b.建筑图案采用龙凤图案

c.建筑色彩:黄、红、金。

18.从唐代到清代中国建筑造型的演变规律是怎么样的

答:唐:柱础形制简洁,多用覆盆或莲瓣,形体较平矮。柱高等于明间面阔,明间通常 5 米,柱比例粗矮。斗拱用材雄大,屋面坡度平缓且出檐深远。立面多采用直棂窗,鸱吻造型简洁秀拔。整体风格简洁雄浑。

宋:房屋面阔一般从明间向左右两侧逐渐减小,形成主次分明的外观。柱身比例增高,开间成为长方形,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加多。门窗的样式逐步丰富,柱础的形式与雕刻也趋于多样化。屋顶坡度随建筑规模越大坡度越陡。彩画和装饰都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整体风格呈现柔和绚丽的倾向。

辽代建筑基本继承了唐代的简朴、浑厚,金则揉合了宋辽建筑的特点。

明清:斗拱结构机能退化,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出檐深度减小,柱的比例细长,升起、侧角和卷杀不再使用,屋顶柔和的曲线消失,屋顶举折加大,整体风格沉重、拘禁但稳重、严谨。

来自方振威童鞋

联系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古代人的建筑观。

“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天坛的总体布局蕴涵着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杰出意匠:1)它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2)它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

坛坛区的恢宏壮阔3)它以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它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5)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6)它还特意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可以说,经历明清两代扩建、改建的北京天坛,堪称中国古典范性的建筑组群

唐代长安城特点:

1,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齐,延安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城最主要的位置,宫城居北,市坊居南,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宫城之南建皇城,功能分区更加明确,防卫严密充分利用地形增加城市的壮观景象。

2,交通呈棋盘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采用严整的里坊制。道路采用“三横三纵”的方格网,称六街。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

·

3,城市道路宽阔。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4,增设公共游赏的风景区,主要有曲江池和乐游园两处。

5,水系:八水绕长安,天然水源丰沛。

6,鼓楼之制

皇家园林特征;

1,规模宏大

2,园林选址自由

3,建筑富丽

4,,整个园林布局象征全国版图,从而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寓意。

5,吸取江南园林精华,使造园技艺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

来自杨哲童鞋

7. 试分析紫禁城规划及建筑特点。

故宫的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铺陈展开的空间序列。故宫总体分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寝两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

$

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前序、太和门的过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经过乾清门的过度到乾清宫的高潮,最后以御花园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故宫整体建筑的比例和谐令人赞叹。以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屋顶形式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屋顶就各不相同。

故宫宫殿建筑布局沿南北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故宫的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走兽装饰。甚至故宫内各种门上九九排列的门钉,作为装饰也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及构件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这一题不大确定)

!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

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结合实例分析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异同。

[

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在风水选址上,中国的皇家园林是占尽了风水宝地。如承德的避暑山庄。东北来水。东南积水,东南流去,西北高山。山是昆仑的代表,是玄武的象征,水是青龙和朱雀的象征。在园林内部,也是仿照风水的格局。进行东,南。西,北的四围山的堆叠。前为案山。后为座山。东为左辅,西为右弼。四围山之中是地势低下的盆地。于是,在盐地中积水为池,以像朱雀。在山水格局上,中国皇家园林采用的是山型的山水园风格。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智水与仁山的结合。以仁为主,以智为辅,也是中国人的道德观。所以园林中必有堆山。山体高大,以山上的主体建筑为视觉中心,以水中的小岛为构图中心,采用两心合一。

在轴线,对称和中心上,皇家园林是坚定不移地走轴线与对称的道路。如颐和园,从后山的北宫门到风景中心的佛香阁,以至昆明湖的凤凰墩,是一条明显的轴线。同时采用轴线与对称的有坤宁宫后面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等。

在分景与围合上,中国皇家园林采用实墙厚景和高墙的形式。如北京皇城内园林,每座园林都有高高的城墙围护,承德避暑山庄也是如此。这样的围合是把墙当作安全的城墙来设计的,体现了当时帝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统治地位特点。

在框景,对景和漏景上,中国皇家园林运用得非常多。框景一般用窗框来实现:对景—般是用山水之隔来实现;漏景一般是用回廊或游廊来实现的。

在道路上,中国皇家园林多采用砖,瓦,石等材料的拼花。以人工的陶制砖石为主,以自然的山石为辅。运用图案构成的方法。在植物栽植上,用体量比较小,绿化覆盖率比较低,主要是为了显出人工之中见自然的效果。植物种类上。多喜欢采用四季的植物,开花的植物。如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对春之桃,夏之荷,秋之枫,冬之松,都有同样的喜好,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表现。

在植物修剪上永远是自然形态的优美高于一切

在建筑上,表现为如下几点:第—是类型上,主要是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第二是建筑布局上以规则中轴线对称为主。第三是建筑数量上采用密集型。建筑密度比较大。第四是建筑体量比较大。第五是桥梁,多采用石拱桥。

`

综观以上特点,彰显出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手法具有相当的深度,可以说是若干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皇家园林开创了园林景现学科的先河,使中国园林的古典主义美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认可

7 唐大明宫的主要有成就和特点有哪些

(1)大明宫的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其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

试述宋代建筑的发展与革新

宋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结构和布局与以往有了很大变化.汴梁一改唐代的夜禁和里坊制度,开始沿街设市甚至有了瓦肆.宫寺庙观等建筑在布局上虽规模小于唐,但艺术形象更柔和绚丽,出现了许多形式复杂的亭台楼阁.由于普遍使用了高桌高椅,更注意扩大室内空间,殿堂的柱子加高,斗拱与柱高的比例较唐代减小.室内装饰也跟着变化,顶部多用藻井,梁上施彩画.

,木架构建筑达到一定的规格化,代表就是12世纪初李诫编写的营式法造,是中国第一部建筑设计和建造总结的书

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宋人也大量造园.利用原有景致,依山就势,按坡筑亭取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直到西方园林艺术传入的今天

~

来自毛高建童鞋

1. 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抗震性强; 而且取材方便, 加工容易;其缺点是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

耐虫蛀、不耐腐蚀。

2.试简述春秋时期编写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谈到帝王之都的设计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一段话的基本含义

3. 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

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3).宏伟的宫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4).纵向布置“三朝三门”的阶段。

谈我国古代建筑屋面曲线构造上的成因

答:举架制度造成了屋顶凹曲面的形成。传统建筑的结构形式,从早期的大叉手到成熟时期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构架,推动了凹曲反宇屋面的形成。尤其是抬梁式结构,具有构造简单,逻辑明确,富有节奏感等特点,为反宇屋面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功能上的解释是说屋顶是出于尽量收纳冬阳,尽快排泄雨水的实际功用。从更深的角度来看,所有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

*

①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

的综合体。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

②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

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

③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

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④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

式。

⑤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

我国民居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

1.生土建筑体系

,

①窑洞式建筑—黄河中上游

②土墙平顶、土坯拱顶建筑—新疆干旱少雨地区

2.石构建筑体系

碉楼式建筑——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

3.毡包式建筑体系

蒙古包——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

4.木构架建筑体系。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

③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

试述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

元大都

①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

②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

③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

④水系规划合理

⑤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

明清北京

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

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

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

垂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

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

试述明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明 1.砖石普遍用于居民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木结构方面,经元代简化,到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

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建卷杀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日趋定型化。

来自海明童鞋

一、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期积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2,独特的单体造型以是多间,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

3,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

4,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5,写意的山水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

2,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有哪些,请画出简图表示可加文字说明。本题见于P7页

3,简述中国近代建筑中传统复兴的三个阶段、特征、代表建筑。

本题为第十章内容,不考试简答题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 (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及论述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简答题 1、简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及其意义?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邀评论员文章,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自始至终得到邓小平等的全力支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十三大上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的部署、思路和政策是什么? (1)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的具体思想和政策●“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努力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3、邓小平在1980年发表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1)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问题,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遵循的性质和指导原则: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3)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其主要内容写入了十三大报告。

近代史简答题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 清朝乾隆后期也出现前朝的“周期律”,开始由盛而衰。其表现有五个方面,期中三个方面是前所有的,如,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军、绿营兵腐化无战斗力。思想文化上,带着满族异族统治的味道,大兴文字狱,压制异端,万马齐喑。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清朝的危机其实与前面各个封建王朝一样,出现了改朝换代的迹象,但历史已经没有给中国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的机会。大的世界参照系已经变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将改变中国命运。2、为什么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状态。 首先,半殖民地化了。这是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主权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成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国家。 其次,半封建化了。这是从经济基础和经济解构角度看。(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中国农业经济成为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个部分。(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成产关系出现并有所发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部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4、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屡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1840-1919年的反外来侵略斗争均告失败,原因是: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2)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论述题 1、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殖民扩张对中国的威胁?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工业革命的发生。 (2)资本主义与扩张的必然联系。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及其关系?

近代史简答题和论述题(有答案)

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1)近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2015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论述题大全) 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 ?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

近代史简答题

简答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1840-1919年西方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5次大规模军事战争是什么?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联动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3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 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武装起义是什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5.列举5位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 吉鸿昌,佟麟阁,赵登禹,赫梦龄,张自忠,左权,孙立人 赵一曼吉鸿昌 冯玉祥 杨靖宇 李宗仁 6.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哪三大改造? 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

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7.1921-1949年中国存在的3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是什么?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8.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辨析题 先辨别正确与否是否认可这种说法 1/3 的分数 说明认为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2/3的分 1.军事侵略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最主要手段。 正确,他们一张先进的俗气和军事结束,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内政,升值直接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甚至企图瓜分全中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反映农民要求的非常切合实际的社会改造方案。 错,天朝田亩制度 是当时天平天国的一种幻想但是的确变现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的需求但是不切实际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简答题: 2、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1.简述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 2.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答案要点: (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6)优良的身心素质 3.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

近代史试题简答(1)

1、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依据。从1840年开始,中国逐步形成并加深地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首先,从政治主权角度看,中国半殖民地化了。其次,从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角度看,中国半封建化了。这是(1)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 2、为什么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孙中山临时大总统。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2)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试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以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4)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路 4、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先进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喊出"救亡"的口号。《天演论》 3、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5、简述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此后,无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6、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2)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3)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左翼和领导力量。

教育史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

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3、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4.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5、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复习资料0370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2.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的罪行,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治疗社会的捷径;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革命派还反驳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会招致天下大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之谬论。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1.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2.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改造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事并举的总路线,实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1.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他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特别是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改革方案。3.它对儒家经典给予严厉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4.它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五四运动官方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山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1.指导思想: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事业:a.兴办近代企业。江岸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b.建立新式海陆军。

大一近代史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列强在侵华的时

近代史简答题考试版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①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②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意义: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原因:根本原因---社会制度腐败;重要原因----经济技术落后 3.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活动。 根本原因:英殖民主义为了开辟殖民地市场,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业原料。 导火线:虎门硝烟。 影响: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4.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夺财富 (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爱理人(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5.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特点:①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②一些领袖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在反封建的同时又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④运动的

教育史论述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答:强调重视教育,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1)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 (2).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民众。 (3)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 (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总结,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如教材“六艺”。 (5)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 (6)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 (8)重视道德教育,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孔子总结的教育经验是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2简述孟子关于教学的教育思想。 答: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他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孟子思想倾向的内向,并不意味这他反对从外界获得知识;相反,他同样认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感知,他的教学论分为: 一、深造自得;在思维与感官之间,孟轲更倾向于强调思想。他以为扩充善性就应“从其大体”,“大体”即“心之官”。 二、盈科而进;强调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三、教亦多术; 四、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两意。 3、简述荀子对教师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答:地位:荀子将君师并称,进而把教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他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因此,他强调尊师重师。荀子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作用:荀子认为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从师是积累善和改变自己的有效方法。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教育有着治理国家的作用。因此,国家兴亡与教师和教育息息相关。 条件:荀子认为为师之道在于: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至于简单的传习学问,是不足论的。 4、《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哪几方面? 答:《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辩,行五个前后相续的步骤。它把学习过程视为学习,思索和行动诸多环节前后相续,缺一不可的完整过程,只有每个步骤的完整实现,才能有个人学习的进步。它着重于求知意义上的学习过程,列举了知识获得过程中一些基本的学习环节,比较局限,但亦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 5、《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答:教育教学的原则:“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1)“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 (2)“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

近代史简答题

1. 如何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对此要从历史实际出发,从三个角度来看待和认识: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要掠夺、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自身利益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白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否善恶的道德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不道德的罪行。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这些罪行,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的客观效果而替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第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 2.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