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京派与海派高考历史全国试与上海试比较研究

京派与海派高考历史全国试与上海试比较研究

京派与海派高考历史全国试与上海试比较研究
京派与海派高考历史全国试与上海试比较研究

京派与海派:高考历史全国试与上海试比较研究

冯一下李洁

我国现阶段的高考历史试题(含各种历史单科试题和综合科目测试卷中的历史题目),主要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此外,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授权,上海市有关机构亦命制供本地高考使用的历史试题。为叙述方便,前者统称高考历史“全国试题”,后者称为高考历史“上海试题”。全国试题与上海试题均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试题,其性质和功能是一样的。但这是两种风格不同的试题,这一现象已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和高考试题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就风格而言,笔者认为,全国历史试题和上海历史试题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全国试题大器严肃,上海试题精致鲜活

全国试题如北方园林,大器严肃;上海试题如江南园林精致鲜活。这一差异无论从卷面设计、题型构成。试题语言,还是从试题内容的安排选择上都可以看出。

从题型看,全国试题分Ⅰ、Ⅱ两卷,有选择、材料和问答三种题型,主观题和客观题、小型题目和大型题目界限清楚,结构严整,编排有序,显得很大器。上海试题由选择、简释、问答和材料分析论证四种题型构成,四种题型又可分为小型题、中型题、大型题三类,作为中型题的简释题数量可观,这就增加了题目编排的灵活性。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难以严格界定和区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编排成卷后显得活跃。众多的图像锦上添花,使卷面充满生气。

从语言来看,全国试题一律采用规范的教科书语言和历史著述常用的语言,而上海试题在力求科学准确的前提下,还追求形象化、文学化和生活化。如果说全国试题是美声唱法的话,那么上海试题就具有通俗唱法的某些特点。这里试举几题列表对照如下:

上表三组六题对照,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语言风格的差异,可见一斑。实际上,就语言的生动形象来看,表列上海试题的语言还不是最典型的。“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女婚登基,丈人逃亡的那场‘光荣革命’”如此表述,何等鲜活!

二、全国试题“稳中求变”,上海试题“变中求稳”

处在改革大背景下的高考历史命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改革过程[1](p.290),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概莫能外。从1978年至今,全国历史试题的改革迈出了四大步:整合题型,推出材料题;提出学科能力要求,并具体实施;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适应3+X高考模式,走向综合。但全国试题的改革过程(亦即“变”的过程)是稳步而行的渐进过程。命题的指导思想始终是“稳中求变”,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因此,前进的步频较慢,步幅较小,时有徘徊,今年进一步,明年退半步的情况多次发生。

上海试题则不同,命题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变中求稳”,前进的步频较快,步幅较大。如图文并茂乃至部分试题图像化是上海试题的改革方向之一。2001年全卷有图像4幅,2002年一下子增加到14幅。变化之大,着实惊人。答案从封闭走向开放,是上海试题改革的又一目标,从2003年的试题来看,上海试题答案的开放性已相当强,且不说第36题“小论文”的答案是全开放的,唐代女陶俑(第28题)、美国早期贡献最大的总统(第30题)、中外改革作用(第32题)、列举中国古代十项科技成就(第34题)等,答案都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上海试题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改革目标明确,改革的力度大,每年都有新动作。当然,上海试题也讲“稳”,近年题型基本不变,就是“稳”的一种表现。

三、全国试题多以隐形的间接的方式联系现实,上海试题常以显性的直接的方式联系现实

无论全国试题还是上海试题都十分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但联系的方式方法有明显的区别。

全国试题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大多是隐形的间接的。如2003年全国历史卷的三个问答题都具有现实意义。第29题从“时令”(形势)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具有引导学生从“时令”(形势)和人力两方面认识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出现“盛世”局面原因的现实意义。第30题19世纪中叶至1919年近代化历程中我国的社会变化,具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变化的现实意义。第31题美国霸权地位形成过程,则与当前的国际时事政治有内在的联系。虽说这三个题目与现实都有联系,但采用的是隐形的间接的方式。全国试题中,也有将历史与现实直接联系的。如2002年的“文综”春季试题第40题,既考元、明两代的北京,又问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不过,这种方式的联系在全国试题中采用的次数相对较少,且主要出现在“文综”卷中。

与全国试题不同,上海试题常采用显形的直接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如2001年第39题以“公开信”方式,直接联系日本“教科书事件”。2002年第37题要求考生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贡献智慧、提出创意。2003年第36题要求考生以“世界眼光”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历史事件的意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四、全国试题能力考查的重点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上海试题已开始将重点转向创新能力

应该说,2003年的全国试题能力要求比以往已有很大提高。如历史单科第30题(中国近代化进程及其影响题,上文已引),对考生能力提出了以下要求:第一、通过比较、筛选,首先确定19世纪中叶至1919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哪些与近代化直接相关?第二、分析相关事件对中国近代化各自起了什么作用。第三、在此基础上,综合、概括并分类在卷面上写出,这些事件对中国政治制度、生产方式、阶级构成、教育、科技发展变化的影响。总之,试题考查了再认、再现、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学生如果已构建了以时间为纵向系统、以领域为横向系统的1860年至1919年中国历史的立体知识结构,解答此题就相当容易了。由此可见,此题实质考查的是知识运用能力。又如2003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7题(长城题),回避教材重点讲述的秦长城和两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别出心裁地考汉代长城和魏晋河西走廊地区的发展。命题者的意图显

然是要求应试者迁移秦长城知识回答汉长城的问题,迁移两汉河西地区的知识回答关于魏晋河西地区的问题。此题相当巧妙,但考的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上海试题中考查知识运用能力的题目,从数量上看也不少。但这已不是能力考查的重点,或者说已不是主攻方向了。上海试题已将能力考查重点转向创新能力上。2001年的“公开信”、2002年为世博会“创意”。2003年的‘历史小论文’等,仅仅运用所学知识,那怕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已经不够了,要圆满地完成这类题目,从形式到内容都需要创新,创新能力是这些题目能力考查的重点与核心。

能力考查离不开知识,能力考查和知识考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但能力考查也可以相对独立的进行。上海试题中已不止一次地出现相对独立的能力考查题目。如2002年推理“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关系(第22题),2003年关于推定伏尔泰主张的“最可靠的前提”(第23题),与其说是历史试题,不如说是形式逻辑试题。在这两道题中,历史知识已不那么重要了,要考查的是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在全国试题中,这类题目至今未出现。现今“文综”试题中的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每一个题组都有一个主题。从已考过的试题来看,有知识类、观点类和热点类主题,却没有出现能力类主题[2]。这也表明在对能力的要求上,全国试题比上海试题要低一些。

五、全国试题与主动接受学习基本合拍,上海试题已开始渗入研究性学习的要素

对于应试者来说,高考是其中学阶段学习的一个总结,高考试题应适应并引导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大类。接受学习包括被动接受学习和主动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的具体方式很多,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那么,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倡导或适应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呢?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试题对应试者再认再现能力(包括机械记忆能力)的要求较高,试题答案一般在教材上都能找到。这就是说,那时的历史试题实际上是适应或倡导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进入90年代,尤其是在提出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理念转变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试题能力要求提高,灵活性和综合性提高,应试者必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圆满解答问题。试题实际上已从适应和倡导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倡导和适应主动接受学习。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值得充分肯定。

2003年全国“文综”卷第37题(长城题)已渗入研究性学习因素,不过这种性质的试题在全国试题中仅仅是初现端倪。而在上海试题中,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已是“大举”渗入了。有老师著文指出:“研究性学习试题最早走进高考是2001年的上海试卷,在其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材料分析论证题四大题型模块中都有渗透体现。”[3]研究性学习渗入高考试题后,引起诸多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三点:第一、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某些试题实际上已成为微型研究“课题”。第二、应试者解答此类试题的过程实际上已成为研究性学习或者说是模拟性研究的过程。第三、此类题目的答卷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或模拟性研究的成果。随着研究性学习要素的渗入,上海试题中已出现了不少上乘好题。如2001年的“燕王夫人墓题”(第 37题)、2002年的“秦汉砖、瓦、画像石题”(第28题)、“上海百年题”(第37题),2003年的“唐代女陶俑题”(第28题)、“世界眼光题”(第36题)等,都令人称道,获得了广泛好评。

六、全国试题青睐文字材料;上海试题注重多种材料

全国历史试题重视文字材料的提供,2002年和2003年全国历史卷的材料解析题均引用8条文字材料,而没有一幅图像材料。2002年“文综”全国卷第39题(北宋东京繁荣题)提供了《清明上河图》(局部),但图与所设问题脱节,考生普遍反映,解答此题时完全可以不管图。2003年“文综”第37题(长城题)破天荒地提供四幅图像,获得各方面的肯定。这反衬出,在以往的全国试题中图像材料没有引起重视。

上海试题一贯重视历史材料的多样化,2002年试卷采用了14幅图像材料,2003年更多。材料的多样化本来就是历史学的特征。除了文字记载以外,文物更直接反映了历史原貌,而且文物图画能够使学生直接感受历史。

解读文物图像资料是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内容方式之一,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考查作用。上海试题开创风气之先,是值得效仿的。

七、全国试题常有纠正教材偏差之举,上海试题乐于发掘和提升教材的优势和潜力

山东费县一中任庆华老师曾著文指出,从1994年以来,历史高考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高考试题不断地纠正历史教材中过时的内容或观点。为证明这一论断,他列举出1994年至2001年的12个题目,包括纠正把朝鲜的义兵运动包括在亚洲觉醒之中、否定美国西进运动、过高评价具有突发性特点的巴黎公社等偏差。笔者认为,此话言之有据。但是,任老师主要指“3+2”模式下的单科试题,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已无此现象。

上海试题对上海现行历史教材的态度与之明显不同。它不是要去“纠偏”;而是乐于发掘和提升现行教材的优点和潜能。上海历史教材采用中外合编体例,融中外历史于一书。为适应教材的这一特点,2003年上海试题就有强调中外历史联系的题目,如32题考“改革在中外历史上的作用”、第36题要求考生以“世界眼光”观察和理解反映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的历史图像。此外,上海试题中一再出现的双语题与中外合编的教材体例也十分匹配。

以上我们从七个方面对比分析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的风格,不够深刻,不一定准确,或许失之片面。但是,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确实是风格迥异。对此,全国广大历史教师和试题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将全国试题称为“京派”试题,将上海试题称为“海派”试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起点不同。全国试题的命制始于1978年,是高考恢复的产物,起步早,但起点低。其降生之时,拨乱反正尚未完成,历史教学还未走上正轨,历史教师头脑中尚无“能力”的概念。以后,全国试题的水平渐渐提高,某些因素稳定下来,风格慢慢形成。上海试题是高考改革的产物,启动虽晚,但起点高,从诞生之日起,它就肩负着推进试题改革的重任,必须不断推陈出新,作出新的尝试,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地位不同。上文说过,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都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试题,亦即都是国家级试题。但实际上二者的地位又有明显的差异。在一般人眼中,全国试题是“真正”的国家级试题,它反映了国家至少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考试的要求。而上海试题因限于上海地区使用,因而带有一定的地方性。由于处于这样的地位,全国试题就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全国各地悬殊的教学水平,必须兼顾不同地区的考生。而上海试题面对的应试者比较单一相对整齐,这方面的考虑就少多了。一句话,地位、覆盖面、使用对象的不同,是形成两种不同风格试题的原因之一。

命题人员构成不同。全国试题命题组主要由史学专家组成,其特点是各有其史学专长,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方面的专家。上海试题命制组主要由历史教育学专家和资深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等组成,特点是精通学科教育学,熟悉中学历史教材和教学。命题人员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试题的风格。

学术追求不同。高考命题不仅是实用性很强的工作,而且是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但由于两个命题组人员构成不同,使其学术追求有很大差异。全国试题追求史学价值,因此,很注意史学体系的完整和史学观点的科学先进,很注意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的引入和传统观点的扬弃。上海试题则更多地追求历史教育学、尤其是测试评估方面的学术价值,重视命题思想和技术技巧的先进性。

依托教材不同。全国试题依托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出版的历史教材,过去的命题组专家对教材意见颇大,众所周知,有位曾参加过全国试题命制工作的学者对该教材的世界近现代部分提出过若干意见。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虽然也依托人教版教材,但实验版教材已有了很大改进,因此,过去哪种纠正教材偏差的试题基本上没有了。上海试题依托上海自编教材,命题组的成员基本上都参加过上海历史教材的研讨、编写工作。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上海试题乐于发掘和提升教材的潜能。

继承的文化不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文化存在差异。近代以来,“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各树一帜,成为中国地域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半个多世纪前,有人评论说:“所谓京派的,自然是在他们的根据地北平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作风,而所谓海派的,也自然是由于上海的社会条件所造成的。”[4](p.222)解放后,文化的地域差异缩小,但“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差异还是存在的。很显然,大器严肃的全国试题受京派文化的影响很深,而具有都市化平民化世俗化趋向的上海试题则与海派文化一脉相承。

以上是对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的不同风格及其形成原因的看法。接下去要探讨的是,应如何认识和对待高考中出现不同风格试题这一现象?如何评价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

笔者认为:

首先,正视这一现象,欢迎不同风格试题的出现。应该肯定,一个学科命制和使用不同风格的试题是件好事。这不仅可以通过相互“较劲”和彼此学习,进一步提高高考试题的质量,而且可以推动中学课程设置和学科教学改革。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的并立,使全国广大历史教师从中深受启发,获益非浅。

其次,要正确评价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目前,历史教师中谈论得较多的问题是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两相比较,到底哪一种试题的质量更高?那一种试题更好?笔者不赞成这种非此即彼、非低即高的思维方式。要知道,风格和质量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试题风格是说它的定型化的特点,不等于质量。同一风格的试题质量或高或低。最关键是看它是否有效的地满足了考试性质的需要。全国历史试题有效的满足了当今全国广大地区高考的需要,因此是高质量的试题。上海试题有效地满足了当今上海高考的需要,也是高质量的试题,具体问题须具体分析。这里我们不妨作一次“换位”思考:用全国试题去考上海考生,用上海试题去考上海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的考生,效果怎样?再说具体一点,双语题是上海试题的亮点之一,那么立即推而广之,用于全国试题中,效果怎样?恐怕也不会有人看好。道理很简单,边远地区农村学校的考生和上海考生相比,外语水平不在一个档次上。又如,从2001年起上海试题即渗透研究性学习,2003年则可以说是“大举”渗透了,那么,在全国试题也这样操作又将如何呢?笔者认为,为时稍早。因为研究性学习在上海已广泛展开,但就全国而言,一些地方刚刚起步,一些地方还在酝酿和准备之中。让未进行过研究性学习的考生解答研究性学习试题,效果不可能好。

从一定意义上说,上海高考是全国高考改革的一块试验田。除开考试区域和考生实际,就题论题,不必讳言,上海试题的改革力度大于全国试题,优点多于全国试题,更符合现代试题的发展趋势。今天上海试题的模样,也许就是明天全国试题的模样。而到明天,上海试题又前进了。上海试题和全国试题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是合情合理的。

最后,希望多种风格试题并存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国试题和上海试题都有优点,又都有不足,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学习的目的绝不是向对方看齐靠拢,以至泯灭了自己的特点,失却了自己的风格。恰恰相反,应通过学习使各自的风格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真正的自成一派、自成一体。与此同时,作为有13亿人口的国家,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应试,一个学科仅两种风格的试题是不够的。建议教育部授予更多的省市自治区以高考命题权,有条件的大学也可以自主命题。这样才可以促进更多的具有特色的高考试题的出现。如果有朝一日,高考历史在京派试题和海派试题之外,出现一个“未名派”试题,我们将举双手欢迎。

【收稿日期】2004年2月

【作者简介】冯一下,成都教育学院副教授,四川蓬溪人,生于1939年,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历史教育学研究。

李洁,成都市教科所历史教研员,四川成都人,生于1953年,主要从事近代文化史和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冯一下、李洁:《历史教育新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冯一下:《极具开发价值的能力类主题》。《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3]李铜玉:《研究性学习在高考历史上海卷中的渗透》。《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4]杨晦:《京派与海派》,收入《杨晦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

2014年高考真题——历史(上海卷)Word版含答案

上海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薄中登记。”这一规定最有可能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希腊 D. 古代中国 2.下图所示为某一宗教的发源地和传播路线,这一宗教是 A. 犹太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3.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4.右图反映的情景式 A.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 B.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 C.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 D.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 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6. 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洗浴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北齐 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儿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布了 A.募兵法和保甲法 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 C. 将兵法和均衡法 D.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9.将粘土上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以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A.《史通》 B. 《农政全书》 C. 《农书》 D. 《梦溪笔谈》 10.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A.江浙行省 B. 宣政院

上海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 地理试卷(文科使用)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包括共同部分和选择部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务必在答题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清楚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的填写姓名 2.答案必须全部涂或写在答题纸上。所有考生应完成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的共同部分。第二大题选择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卷分值相同,A组对应于考试手册中”任选模块一”,B组对应于”任选模块二”,考生须任选一组答题。 3.应答选择部分前,应将答题纸上选做组别的识别框用2B铅笔涂黑,填涂的组别识别框必须与实际答题组别一致,如果不一致,两组别全涂或不涂者得零分。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这个计划可行吗?专家认为技术上很难。1.火星虽为地球近邻,实际上路途非常遥远。已知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平均为1.52天文单位。则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离大约为 A.0.52天文单位 B.1天文单位 C.1.52天文单位 D.2.52天文单位 2.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①宇宙空间强辐射②火星引力强大③火星大气层稠密④环境长期失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二)2012年11月18日,我国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 3.11月底“青岛号”在北太平洋行驶途中,遇到热带风暴。当热带风暴中心位于其正北方向时,该海域盛行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这说明“青岛号” A.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B.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C.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D.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三)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代表该答案的选项字母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没有分数.) 1.(2分)“在孔子之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从空间看,孔子所集的文化,主要集中于() A.西北B.中原C.江南D.东北 2.(2分)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夏启B.商汤C.周武王D.秦始皇 3.(2分)图是东魏墓葬出土的东罗马帝国发行的金币。以此作为史料,它可以佐证东魏时() A.东西方有官方交往B.东西方有商旅往来 D .佛教与基督教并立C.东正教已传入中国4.(2分)作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机关,见证了宋元明初海上贸易繁荣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巡检司D.江海关 5.(2分)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多世纪。据此推测,郑和下西洋应在()A.13世纪下半期B.14世纪上半期 D.16世纪下半期.C15世纪上半期 6.(2分)因下列事件而导致宋朝迁都和重建的是() A.陈桥兵变B.澶渊之盟C.靖康之变D.绍兴和议 7.(2分)刚独立的美国就派遣“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启了两国的首次通商。此船应驶靠()A.大都B.广州C.上海D.泉州 8.(2分)张学良在台参观某祠堂时曾赋诗“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在版图”。他赞的是() .林则徐D .郑成功C .岳飞B .张骞A. 9.(2分)1803年,英国所使用的棉花中,来自本土的不到8%,其余的全部来自新世界。这里的“新世界”是指() A.亚洲B.非洲C.美洲D.大洋洲 10.(2分)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写道:“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文中的“花旗邦”是指() A.美国B.英国C.法国D.荷兰 11.(2分)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科学的研究孔子的时代到来了。”其中,“盲目批孔”的时代是() A.鸦片战争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12.(2分)在经济史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部门是()

高考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地理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个正确答案) (一)在2008年樱花盛开的季节,胡锦涛主席一行圆满完成了对日本的“暖春之旅”。此行进一步推进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1.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是指: A.日本海B.渤海C.黄海D.东海 2.每年日本不同地区樱花开放日期各不相同。从4月初到6月末樱花依次盛开的地区是:A.本州、九州、北海道B.北海道、本州、九州 C.九州、本州、北海道D.北海道、九州、本州 3.5月10日胡主席参观了松下电器公司。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该公司部分电器装配厂较早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这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能源B.劳动力C.技术D.交通运输 (二)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4.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B.对流雨C.台风雨D.地形雨 5.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D.冬季风环流 6.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D.北半球1月等温线 (三)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新建了一系列大桥,加快了各地人员、物资的交流。 7.连接上海南汇和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主要通行:

A.旅游大客车B.公交大客车C.集装箱卡车D.水产冷藏车 8.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S型设计,使桥梁与航道水流保持基本垂直。这一设计思路主要 考虑的因素是: A.海啸B.赤潮C.潮汐D.寒潮 9.苏通大桥是目前已建成的最接近人海口的长江大桥,它创造了“最深桥梁桩基础”、“最 高索塔”、“最大跨径”和“最长斜拉索”四项世界纪录。这样设计有利于: A.提高南北陆路运量B.确保“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 C.稳定河口水文特征D.抵御台风侵袭 (四)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清洁能源的风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10.下列与风能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风能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B.风能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 C.撒哈拉沙漠是风能开发最好的地区D.风能发电投入少,效益好 11.我国内蒙古高原和东部沿海都是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两地利用风能最佳季节分别是:A.秋季、春季B.冬季、夏季C.冬季、春季D.夏季、秋季 12.塔里木盆地内部是我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距海遥远,深居大陆的腹地B.岩石裸露,下垫面摩擦力大 C.盆地地形,周围有高山阻挡D.海拔较高,气温日较差较小 (五)当前,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们正在采取多种措施 摆脱这一困境。 13.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目前人类可以大量利用的: A.冰川水、河水、湖泊水B.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冰川水、大气水、土壤水D.大气水、淡水湖泊水、沼泽水 14.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A.埃及、新加坡B.巴西、阿根廷C.英国、以色列D.美国、墨西哥15.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措施之一。下列国家中,根据本国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大规模“东水西调”的是 A.俄罗斯B.加拿大C.中国D:澳大利亚 (六)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16.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 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 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最新上海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解析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上海) 地理试卷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包括共同部分和选择部分。 考生注意: l.答卷前,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将姓名、准考证号、校验码等填写清楚,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正确涂写准考证号码和校验码。 2.第一大题由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全部涂在答题卡上。考生应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小方格用2B铅笔涂黑。注意试题题号与答题卡编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答案需要更改须将原选硬用橡皮擦去。重新选择。答案不能写在试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3.第二大题采用人工阅卷。考生应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写卡上一律不给分。所有考生应完成本大题共同部分试题;选择部分分为A、B两组试题分值相同:A组试题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B组试题适台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考生可以任选一组答题.但不能交叉答题,如果考生交叉答题,只对A组应答进行评分。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个正确答案) 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第l-4题。 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对美国等五国进行国事访问(见右图),达到了增进友谊、扩大共识、推进合作的目的。 1.胡主席在出访的第一站西雅图参观了波音和微软等世界著名企业,它们分别属于 ①飞机制造业②汽车制造业 ③电子信息业④石油加工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胡主席访问的沙特阿拉伯是我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国,从沙特阿拉伯运往我国的石油,沿途需经过的海峡是 ①霍尔木兹海峡②直布罗陀海峡③黑海海峡④马六甲海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胡主席访问的第三个国家是摩洛哥,该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矿产资源是 A.金刚石B铝土C.黄金D.磷酸盐 4.胡主席随后访问了尼日利亚和肯尼亚,这两十国家都有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上海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地理试卷上海(文科使用) 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月球资(一)“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21源,探索太空的新时代,人类的美好愿望准将变为现实。1.月球的表面形态给人类深刻印象。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风侵袭.陨石的撞击.地球的引力 C DA.太阳的能量 B .若科学家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2 ④高真空③低辐射①若重力②超高温.①④C.②③ D A.①②B.③④.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3 .公转差异.自转差异 D C A.质量差异 B.形态差异月,印度第一大信息软件服务企业印孚瑟斯技术公司在沪投资一亿多美元,建设软52018年(二)件园区,拓展在华业务。.上海吸引印孚瑟斯技术公司在沪拓展业务的主要区位优势是4 .产品运输便利.接近原料产地 D A.劳动力价格低廉B.人才技术力量雄厚 C .印孚瑟斯技术公司在沪拓展业务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是5 ②有效利用大批闲置土地①填补信息软件业空白 ④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③提高信息行业的集聚程度D.①④B.②③C.③④A.①②三)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6.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②④C.③④D.①③A.①② B .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7 人口素质 C.人口构成 D. 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6020世纪8.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 D.①④B.②③C.②④A.①③9.地震多发生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在下列板块中,与相邻板块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是.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D.南极洲板块 A B.美洲板块.下列我国省区中,属于地震重点预防区的是10 D.台湾、湖南.台湾、云南A.湖南、内蒙古B.内蒙古、云南 C 11.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检测的是.地震烈度C.震源深度D.山体位移 A B.地震震级,该地所在国家有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20°N、°(五)亚洲某地,位于45E .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12E90°1 / 14 .热带稀疏草原气候A.热带季风气候 B .热带雨林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 D .该地再世界文化圈中属于13 .非洲文化圈C.东南亚文化圈 D A.伊斯兰文化圈B.南亚文化圈.该地所属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是14 .石油D.咖啡.茶叶A B.锡矿 C (六)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15.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降低大气温带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A .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C 16.据观侧,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C(七)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00.0.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17石块

(word完整版)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201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值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 A、长城 B、二里头宫殿 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 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以下成语中的“鼎” 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3、关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 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荷马史诗》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 据《金布律》处罚。这说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 人群的抗议。②因此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一位历史学家如此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 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能够禁止不管从爱琴海依旧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 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 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因此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 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 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 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 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

2016年高考地理上海卷(超高清WORD)

河流水渠小路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地理卷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试卷120分钟。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包括共同 部分和选做部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1.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A.平均温度过低 B.平均温度过高 C.温度变化无常 D.昼夜温差过大 2.2018年我国将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估计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A.空气太稀薄 B.宇宙辐射太强 C.陨石撞击太多 D. (二)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半个月内清晨6点出现的月相示意图。 3.当月球出现在天际最高位置甲处时,其月相是 A.满月 B.上弦月 C.新月 D.下弦月 4.当月球出现在天际的乙位置时,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日食、大潮 B.日食、小潮 C.月食、大潮 D. (三)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5.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6.三次测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四)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7.图中主体部分表示的地表景观最可能是 A.新月形沙丘 B.山地梯田 C.三角洲平原 D.滨海沙滩 8.图中河流的流向及河流与水渠的关系是 A.河流自南向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B.河流自北向南流,河流水补给水渠 C.河流自北向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D.河流自南向北流,水渠水汇入河流 (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1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1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七)大洋在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洋流。

2019年上海高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速度,新经济,新时代”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是世界最完善,运行里程最长的。在高铁建设中,需要克服多溶洞,多暗河等不利地质条件的地貌类型区是 A.海成地貌B.黄土地貌C.岩溶地貌D.风成地貌 2.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髙原,云贵髙原,四川盆地之间。横断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哪一板块碰撞形成的 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 3.学生在福建平潭的研学旅行中,观察到矗立在沙滩上的两块巨石,其矿物晶体颗粒较粗色泽较浅,其岩石可能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大理岩D.石灰岩 4.人类首次使用射电望远镜拍下了黑洞照片,干燥的环境有助于天文观测,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下列哪些地区适合天文观测①西欧平原②亚马孙平原⑨南美沙漠区④南极大陆 A.①和②B.①和③C.①和④D.③和④ 5.某地因我国东部丽带的移动,降水一般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之后一段时间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这一地方位于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长江三角洲D.珠江三角洲 6.赤道以南莫桑比克等地区受热带气旋“伊代”影响该地区的天气系统应是 7.增加绿地面积会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A.植物蒸腾会减少B.下渗减少 C.海洋输送水汽减少D.地下径流增加

8.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 A.温度升高,暴雨B.温度升高,干旱 C.温度降低,千旱D.温度降低,暴雨 9.甲省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乙省位于胡焕庸线北侧, 表格问两省三个年龄段的人口变化。 相对于甲省,乙省 A.环境人口容量更大 B.少年儿童人口量少 C.尚未进入老龄化 D.劳动人口需求缺口大 10.非洲北部的利比亚战乱不断,一些国民分分向其他国家迁移,这种迁移方式是 A.智利迁移B.难民迁移C.劳务迁移D.生态移民 11.2018年香港金融业产值排名全球第三。香港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 A.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B.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 C.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D.工业用地和居住用 12.近年来,上海郊区瓜果飘香,鲜花争艳,影响该变化的原因是 A.市场需求变化B.劳动力减少 C.城市热岛效应加剧D.水资源减少 13.2019年4月,上海张江生物医学产业园新增四个产业园,生物医学产业在此聚集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数量B.能源矿产 C.交通运输D.科学技术 14.我国的“妈祖信仰”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文化盛行于 A.江南水乡B.四川盆地C.华南沿海D.云贵高原 15.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减小 ②远郊对人口吸引力,上升近郊 ③城市总人口上升远郊 ④人口向近郊区迁移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

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2.孔子整理的“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3.提出“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性恶论”是荀子。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是董仲舒。提出“心性论”是朱熹。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顾炎武。 24.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

【精品】2017年上海市高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2017年上海市高考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分)“椰林婆娑送天舟”。选择海南文昌作为我国又一个卫星发射基地的重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B.地貌C.水文D.气候 2.(2分)当地时间某日14 时,一架飞机从东京国际机场(东9 区)起飞,大约3 小时后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时的北京时间约为() A.14 时B.15 时C.16 时D.17 时 3.(2分)2017年3月智利比亚里卡火山再次爆发。火山喷出的岩浆物质冷凝形成的岩石是() 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 4.(2分)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能对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进行精密观测。这些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散逸层 5.(2分)在亚欧大陆某些沿海地区,常会出现“东风送雨”现象。在下列气候类型中,最可能出现这一现象的是() A.热带沙漠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6.(2分)2016 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近38毫米,上升幅度为30多年来最大。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沿海城市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提升防潮排涝能力 ②控制城市地面沉降 ③加速城市化进程 ④植树造林修复生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2分)北京借助盛行风正在着手打造六条“城市风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

冬季() A.缓解干旱现象B.增强热岛效应C.减轻霜冻危害D.吹散大气雾霾8.(2分)水循环由多个环节组成。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水汽输送”环节的是() A.长江东流B.海水倒灌C.台风登陆D.黄河凌汛 9.(2分)下列洋流中,能对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产生降温减湿作用的是()A.加利福尼亚寒流 B.千岛寒流 C.西澳大利亚寒流 D.秘鲁寒流 10.(2分)据报道,黑龙江某市近20万老人“南下养老”。从气候因素考虑,最适宜养老的是() A.上海B.南京C.海南D.杭州 11.(2分)下列是我国四个城市2016年的人口年龄构成图。图中能反映“后备劳动人口”比重最大的城市是() A.B. C. D. 12.(2分)我国科学家在盐碱地种植水稻试验已获成功,推广这项技术对世界的意义在于() ①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②降低种植的劳动力需求 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

上海高考地理总复习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一篇宇宙与地球(专题1~4)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 我们把宇宙中的各种星体统称为天体。在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 2.主要天体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同恒星相比,星云质量更大、体积更大,密度小的特点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成球体,并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天体。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着名的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3.地月系 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4.八大行星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小,由氢、氦、氖等 元素组成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远,表面温度较低 5.八大行星运动特性: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总星系(宇

6.太阳大气层 由里至外:光球——黑子【肉眼可见】 色球——耀斑、日珥 日冕——太阳风 【由薄到厚,温度由低到高,亮度由高到低】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 8.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扰乱地球上空的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9.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 ③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周期适中,昼夜交替节奏适度 ④地球处于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专题2 月球对地球的意义 1.主要月相

上海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

上海2006年高考历史试题 考生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在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滨意,不能错位。 4、试卷分为“分叉部分”和“共同部分”。“分叉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考生可以任选一组应答,但不可以交叉答题,若考生交叉答题,则以A组计分。“共同部分”为所有考生必须应答的试题。 5、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分叉部分 A组(适合一期课改的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历史的长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光武中兴 C、西晋统一 D、开元盛世 2、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绻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梨 4、朱震亨是金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他学医虽晚,但终成大器,这主要得益于他潜心研究了被后人奉为“医家之宗”的典繍—— A、《皇帝内经》 B、《唐本草》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5、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踋也。”曹操“克绍”的关键之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渴之战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7、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溳:“由广州通向北京,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其实,大运溳的起讫地应该是 A、北京到广州 B、扬州至杭州 C、北京至杭州 D、杭州至广州 8、“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湉唐。”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元代“海漕之富”的是 A、湪大渊随商船出海旅行 B、置中书省统辖全国政务 C、马可·滢罗赞大都繁华 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9、“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诗人诉说了16世纪后西方殖渑者侵占我国领土的幈辱历史。下面的历史要素组合中,反映第一块领土被侵占的是 台湾澳门香港英国荷兰葡萄牙 1624年 1840年 1553年 A、 B、

最新高考上海地理卷汇总

2008年高考上海地理 卷

2008年高考上海地理卷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个正确答案) (一)在2008年樱花盛开的季节,胡锦涛主席一行圆满完成了对日本的“暖春之旅”。此行进一步推进了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1.日本与我国一水之隔,这里的“一水”是指: A.日本海 B.渤海 C.黄海 D.东海 2.每年日本不同地区樱花开放日期各不相同。从4月初到6月末樱花依次盛开的地区是: A.本州、九州、北海道 B.北海道、本州、九州 C.九州、本州、北海道 D.北海道、九州、本州 3.5月10日胡主席参观了松下电器公司。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该公司部分电器装配厂较早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这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A.能源 B.劳动力 C.技术 D.交通运输 【解析】本组题界“暖春之旅”这一事件考查了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第1题,通过识记我国沿海地区的分布图,可知这里的“一水”是指东海。第2题,樱花开放日期与与纬度的高低有关,纬度越低,开放越早,日本这三个岛屿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九州、本州、北海道。第3题,影响电子装配工业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 答案:1.D 2.C 3.B (二)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4.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5.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6.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解析】本组着重考查学生有关气候的地理示意图的判读能力。第4题,山地迎风坡水汽抬升形成的降水是地形雨;锋面雨是指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暖气团被抬升,形成的降雨;对流雨是指一个地方受热,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降雨,如夏季的暴雨;台风雨是指海上一地气压中心的气流上升四周气流补充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一个巨大的气流旋涡,夹带着水汽高速移动。第5题,首先要区分水循环和季风环流,B选项很容易被排除,而海陆间循环中,水汽的输送应由海洋到陆地,若用改图表示,应该是逆时针方向的,所以改图为季风环流;近地面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应为夏季。第6题,根据等温线越往北,数值越高,可判读该图表示的是南半球,进而通过读图,还可看出:同纬度地区,海洋的温度比陆地高,应为冬季(注意南半球的冬季是北半球的夏季)。 答案:4.D 5.C 6.A

高考地理上海卷高清版

周末练习()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 1、“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②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新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世界文化圈是东亚文化圈与() A、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B、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C、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 D、伊斯兰文化圈、东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3、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 A、大洋洲、西欧 B、东欧、东南亚 C、中亚、西亚 D、东亚、南亚 (二)“互联网+商业”即电商,作为一种新业态,对传统的第三产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4、若干年前,某国际着名出版社利用互联网开办网上书店,消费者订购图书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即可。在网上书店购书不但方便,而且更加便宜。但网上书店也对某些企业产生不良影响,这些企业包括() ①实体书店②实体银行③电信公司④航空公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网上购书之所以便宜,部分原因是某些传统的商业区位要素对网上书店影响变得很小。影响变小的要素主要是() ①交通②人口③集聚④地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三)上海某商厦屋顶上铺满了一个个种植箱,这里被称为“屋顶农庄”。商家专门从长白山运来优质土壤,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屋顶农庄运作以来,整栋商厦夏季空调用电量下降...... 6、商家在经营屋顶农庄时,重点关注的是() A、土壤 B、地形 C、劳动力 D、市场 7、除了经济效益外,开设屋顶农庄还可获得环境效益。因为它有助于() A、减少灰霾污染 B、缓和热岛效应 C、削弱紫外辐射 D、增强雨岛效应 (四)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右下图所示。 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1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8

2018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卷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卷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新石器时代,人类引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2.文学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大藏经》、《荷马史诗》 B.《旧约全书》、《古兰经》 C.《荷马史诗》、《旧约全书》 D.《古兰经》、《荷马史诗》 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7.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 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A.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