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巴金

浅析巴金

浅析巴金
浅析巴金

浅析巴金《寒夜》中汪文宣形象

浅析巴金《寒夜》中汪文宣形象

【摘要】汪文宣是巴金《寒夜》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他善良,本分,勤恳,忠厚。但他又胆小、懦弱、多疑。在他的心中,家庭中妻子与母亲的矛盾,自己与妻子的矛盾,自己与母亲的矛盾,以及生活中生存与死亡的矛盾,在多重的矛盾胶着压迫下形成了他复杂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汪文宣,矛盾,小人物,形象。

《寒夜》是巴金长篇小说中的优秀著作之一。在《寒夜》中他成功的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个人物形象。其中处于多种矛盾胶着压迫下的汪文宣最为典型。他善良、忠实、正直又胆小、懦弱。汪文宣他有反抗的意识,但没有反抗的行动。他处于反抗与顺从的矛盾斗争中,面对周主任的种种不满他只敢在心里默默的反抗,不敢大声说出来。汪文宣处于新旧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中,他面对母亲和妻子两代人不同文化造成的矛盾束手无策,不知如何调解。汪文宣生活在家庭矛盾斗争的夹缝中,面对着自己与妻子的矛盾,自己与母亲的心理矛盾,妻子与母亲的矛盾。汪文宣还生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斗争中,他是某高校教育系毕业的大学生,有过伟大的理想,但是现实环境的残酷慢慢的消磨并毁灭了他的理想。巴金利用诸多的矛盾胶着的关系成功的塑造了有多重人物性格的小知识分子汪文宣形象。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就同时具有许多神,许多神各代表一种力量,而却把这些力量全包落在他的心里,全体俄林波斯都聚集在他的胸中”。1汪文宣这一形象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又有普通的社会意义。正如巴金所说:“我写汪文宣,写寒夜是替知识分子讲话,替知识分子诉苦”。2汪文宣的形象其实就是当时部分知识分子的形象,汪文宣的命运就是当时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

一、家庭矛盾冲突的夹缝中生活的小人物

汪文宣从小说的一开始就生活在家庭矛盾斗争的夹缝中,面对母亲和妻子的争吵他无能为力,他不能反对母亲,更离不开妻子。因而他只得两面讨好,内心饱受着家庭矛盾斗争的压迫与煎熬,饱受着妻子与母亲争吵的压迫,以及自己与妻子,自己与母亲心里矛盾的压迫。他的心里在饱受家庭矛盾斗争的压迫与煎熬下致使他越来越来悲观、失望。最终带着病痛在绝望中死去。这正如有人所说:“冲斥着绝望,忧郁的气氛,一片无边的黑暗”。3这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也是汪文宣心里的写照。下面就从家庭矛盾斗争来浅析一下饱受压迫与煎熬的汪文宣形象。

1.婆媳矛盾夹缝中的小人物

婆媳矛盾斗争自古就是毁灭美满爱情的因素,如《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刘兰芝可谓才貌双全,完美的人物形象。论能力诗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论相貌诗曰:“腰

若流执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论夫妻间的感情诗曰:“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论孝顺诗曰:“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持”。④那么善良,那么才貌双全,那么孝顺的好儿媳,最终还是遭受摧残以至投水而没。致使焦仲卿也自缢于庭树。可以说仲卿是封建社会婆媳矛盾斗争下的一个牺牲品,他的死焦母脱不了干系,是焦母将他逼上了绝路。而今天我们要谈的汪文宣他的死虽说是肺病所致,但可以说母亲与妻子的矛盾斗争、争吵也是他死最主要的催化剂。小说中汪文宣面对妻子曾树生的出走早已焦急万分,脑子里除了妻子早已装不进,听不进任何东西。然而母亲不但没有帮儿子去找儿媳和安慰儿子,反而说:“她回来,我看她还是不回来的好。”甚至还暗自高兴、得意。可见汪母恨曾树生到了如同仇敌的地步。在曾树生写信来要与汪文宣分开时。“她感愤,但是她觉得痛快、得意,她起初还把这看作是好消息,她没有想到应该同情儿子”对于汪文宣这样一个连做梦都怕妻子离开他的人,可想他有多爱他的妻子。而母亲却又是如此的仇恨妻子。婆媳间的冲突,这无疑成了他心理上的矛盾与痛苦。然而这样的痛苦只是来自一方面的,另一方面是来自妻子对母亲的怨恨。在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他激动地说‘妈总说你要走,她上了年纪的人有点怪脾气,这个‘妈’字像一记耳光打在她的脸上”。可见树生很讨厌汪母。然而汪文宣又很爱自己的母亲。母亲妻子都是他最亲、最爱的人,面对她们的争吵。汪文宣左右为难,这无疑给他带来了无边的痛苦。汪文宣就是在这种听着母亲叫妻子“花瓶”、“姘头”和妻子反对母亲的争吵中带着病痛和沉重的心情一天天消沉下去,一天天走向死亡的。婆媳的矛盾冲突、争斗将他更快的送上了死亡的殿堂。

2、来自与妻子的心理矛盾冲突

在家庭矛盾中,还存在这样的一对矛盾,那就是汪文宣自己与妻子的矛盾。汪文宣是个很爱妻子的人,到了做梦都担心她离开自己的地步。然而他有时不太信任树生,他常常对树生讲“你不要走”。当他看到树生为了应酬和别人去“国际”喝咖啡时他心里想到:“他当初反对举行婚礼仪式,现在却后悔他那么轻易的丢开了唯一可以使用的武器。”可见他后悔没有通过婚礼,他没有反对妻子的武器,正体现他和妻子的矛盾与不信任。面对敌人将要打来,树生有机会去兰州,他很希望树生去兰州,因为他担心她的安全,他很爱她。然而他又不放心妻子走,心里上饱受了妻子“走”与“留”的煎熬。当他病危时却又收到了树生的来信说她要离开他,来自妻子的打击与矛盾将他带入了绝望与无边的黑暗,摧残了他原本受伤的灵魂与在受病魔吞噬的身躯,加快了他死亡的步伐。

3、来自与母亲的心理矛盾冲突

汪文宣的心理矛盾冲突还来自母亲。汪母是一个受封建论理道德影响很深的人,他十分不喜欢自己的儿媳树生。常常在汪文宣面前说妻子的不是,懦弱、胆小的汪文宣只得默默忍受母亲的不是,他明明知道是母亲的不对也只能违心的替妻子解释。他希望自己有能力解决家庭的生活上的困难,但是无情的病魔缠上了他,他无力摆脱它,不能工作改变不了母亲“二等老妈”子的地位。他不高兴母亲说妻子的不是但他又很爱自己的母亲。种种心理矛盾压在他心上,让他感到了绝望与无助,心里一片黑暗。最后在战争胜利的锣鼓声中无声的死去。

二、新旧两种文化,制度矛盾冲突中生存的小人物。

汪文宣是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受过新思想的影响。然而封建旧道德、旧传统根深蒂固。汪文宣也深受旧观念、传统的影响。正如臧连明

所说“旧制度崩溃途中的牺牲品”.⑤巴金在回忆《寒夜》的创作过程中也说过“我控诉旧社会,宣判旧制度的死刑,作为作家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责任,写《寒夜》时我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⑥巴金写《寒夜》是在控诉旧社会、旧制度,是在为受旧社会、旧观念压迫下的小知识分子“诉苦”、“喊冤”。可见像汪文宣这样一个新旧文化矛盾压迫下的小知识分子,他希望用自己的思想理念办学校,但是旧制度不许他有能力这样做。因此他内心无疑充满了新旧文化、制度、观念的矛盾斗争。

汪文宣是高校毕业生,受过现代教育。同时又受封建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他能以现代思想平等的看待树生,却不能在潜意识中平等的看待自己,其潜在的内因是传统家庭婚姻观对他的影响”。⑦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婚姻观念中,有这样的一些观念,男子才是家庭中的栋梁,在男女双方的婚姻上,要求门当户对,男才女貌。如果一个男人担不起家中的一切,就觉得会被人看不起,抬不起头做人。男人绝不能靠女人养活,女人可以靠男人养活。在《寒夜》中汪文宣在家庭婚姻观念中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因而他在身染沉疴时还是要卖命工作。母亲让他休息,他也说过:“我是男人,总不能袖手吃饭啊”。为了自己的面子他总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地位。面对妻子他觉得树生“丰腴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自己却是“单薄的身体子,和一颠一亳的姿势。”汪文宣他在爱情观念中,他接受了新思想文化的自由恋爱,他平等的看待自己和树生,然而在家庭婚姻生活中,他受旧的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他看低了自己,卑微了自己。也真如臧连明所说一样“新思想的影响他理解了树生,旧思想的熏陶他自轻自贱”。⑧汪文宣就是这样生活在新旧思想文化、制度冲击中的小知识分子人物。

三.反抗与顺从的矛盾斗争中的小人物。

汪文宣是一个有反抗意识而无反抗行动的小人物形象。在他心中冲满了对现实、对周主任的不满,可是他只敢自己在心中默默的小声反抗。当有同事去找周主任谈加薪水被周主任斥责时,他心中非常不满,可他只敢在心中暗暗骂道“那么你一个钱不给不是更好,你一年分红就是二三十万。”虽说他心中有这样的愤怒,有这样的不满。他不敢说出来,不敢有一丝声响,只敢默默的把怒气压在心中。因为他害怕得罪周主任,丢了工作。当他走过吴科长办公桌前,吴科长看了他一眼,他立刻就感到毛骨悚然。又在心里暗暗地想“真没出息啊,他们连文章都做不通,我还怕他们。”他对吴科长感到害怕,但是他又觉得他连文章都做不通有什么好怕的。但是遗憾的是他到死也没有大声的反抗过,到死也没有任何反抗的行动。

面对同事的讥笑,他虽心存不满,但是他从不敢反抗。他并不是麻木,毫无反抗意识。他是一个充满了反抗意识但无反抗行动的小知识分子。面对工强加给自己的任务,他本可以不做,当时他只敢温和的说一声“好”。虽然当时心中有强烈的不满,他只敢将愤怒的火气压在心中。从不敢在行动上给以理所应该的反抗。他看似麻木但他并非麻木,,其实反抗与顺从的矛盾在他心上争斗不休。他之所以不敢反抗同事,其实也正因为在这个没有一片光明的时代,他在这片土地上毫无可以依靠的人或事,孤身一人。他有反抗意识因为他并不麻木。

面对社会中的不合理风气,他还是只有反抗的意识。“他看不惯大家对周主任巴结的样子,那些卑下的奉承的话使他发呕。”但是他为了工作,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他心中男人就应该养家糊口的封建婚姻观念,尽管他心中十分的不满他还是参加周主任的寿宴。面对这样一个民不聊生,衣食堪忧的社会。而且他也

是其中的受害者,当上司要他为一位“候补中委和政界忙人”的“名著”写广告词时,他内心也十分的怨恶和痛苦。但是他还是去写。面对自己的“撒谎”他内心强烈的责备自己。

汪文宣这一小知识分子,他同旧式的知识分子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部分新型知识分子不一样,他并不麻木,他的内心充满了反抗意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这样一没有一片阳光的时代。他的反抗只能是无声的,将一切的愤怒不满压在他自己的心中,只能做无声的反抗。可面对这样一个看不到一点光明的时代,他又不得不压制自己的反抗,顺从这个时代。可以说他是一个内心充满了反抗丑恶现象的意识,但是面对社会人生的压迫又不得不顺从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反抗与顺从的矛盾斗争谴责着他的内心,压迫着他的身躯。

四,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压迫矛盾冲突中挣扎的小人物

汪文宣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懦弱、胆小的小知识分子。他是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致力于纯洁的教育事业,拥有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这是他和妻子曾树生最初的理想。然而战争的到来慢慢的毁灭了他的理想。打乱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严酷的社会现实压迫着他,上司的压迫,同事的冷眼,再加之家庭中的各种争执,生活上的重担压迫,他饱受着心理和身体双重煎熬。在惨淡的社会现实下,慢慢的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变得懦弱、胆小、安于现状,马克思主义作家也曾经说过“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⑨这里所讲的环境是指社会环境。早期他和妻子树生未进入社会这个大圈子。往往是富有幻想的,然而随着教育系毕业进入社会汪文宣他感到社会带来的种种困惑。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性格,他的观念也将随之改变,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样:“人们的观点观念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社会存在改变而改变。”⑩汪文宣面对着社会生活,家庭的种种困惑与痛苦,汪文宣的性格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早年的伟大理想只能作为一个梦,一个美丽的梦留在脑袋里作为一个记忆。他为了使一家人能够吃饭,他甘心低下头,忍受各方面的欺辱,形成了他懦弱的性格,丧失了他伟大的理想。

汪文宣面对自己的工作,他也有过感到不值为此奉献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的理想,可现实又是乏味的文字校对工作。他也曾叹过:“难道我的生命就该被这些纠缠不清的文字消度光吗?就为了那一点钱,我居然堕落到这个地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充斥着他的心里,是这个黑暗的社会、没有一片光明的时代,慢慢的扼杀了他的理想,在旧制度压迫下化为泡影。

巴金的一段话是对于汪文宣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变得懦弱,安于现状的最好描述。巴金他说:“汪文宣,这个老实的知识分子,在大学教育系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理想’有不少救人济世的宏愿。可是在旧社会工作那么多年,地位越来越低,生活越来越苦,意志越来越消沉。后来他竟成为了一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于受辱的小公务员。”11是特定的社会环境造成了汪文宣懦弱胆小的性格,也毁灭了他原先伟大的理想,让他心中乡村化家庭化的教育理想在生活,社会的压迫下永远只能成为梦想,留在记忆里。让他的心里饱受了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斗争。成为了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压迫矛盾冲突中生存的小人物。

巴金在《寒夜》中给我们塑造的这个小人物汪文宣,他饱受着家庭中的矛盾冲突,自身与黑暗腐败社会制度的矛盾压迫。他心中充满了反抗的意识,可是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没有一丝光明的时代,他又无力反抗,他受过先进思想

的教育,可他又受过我古代传统家庭婚姻观念的熏陶,一直处于新旧文化矛盾冲突的夹缝中,他有过伟大教育理想,可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压迫下,他慢慢的变成胆小,懦弱,安于现状,见人低头,甘心受辱的性格。汪文宣这一人物形象,不是单一的,他有复杂的人物性格,巴金通过对他的生活,他的家庭,他的同事,他的工作,从不同的面向我们展现了他丰富的人物形象内涵。它代表了当时的部分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体现了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小人物的悲苦与辛酸。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与腐朽。正如福克斯所说:“每个人都有双重的历史,他既是一个典型——一个有社会历史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人——一个有个人历史的人。”12汪文宣就是这样一个有双重历史的典型小知识分子形象。巴金写他的悲惨命运的同时也是在鞭笞这个残酷、腐败、没有一片光明的政府和这个“寒夜”笼罩的社会。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巴金在《寒夜》中通过对汪文宣由一个有理想青年知识分子慢慢的被黑暗的社会扼杀的事实。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和当时小知识分子的悲苦命运。巴金以小人物可悲的生活和精神来透视社会的大悲剧,巴金通过展示小人物的悲苦命运,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汪文宣的悲剧不仅是小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从而使小说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和潜在的意义。因而《寒夜》的悲剧必将永远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注释: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293

②⑥巴金《关于(寒夜)》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5054701.html, 浙ICP备05019169号

③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巴金创作研究小组:《巴金创作评论》

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17-120页

⑤⑧臧连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⑦魏石当,《现代回眸》057-06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1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1巴金的《谈寒夜》

12福克斯《小说与人民》第20页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

[2]臧连明,《旧制度崩溃途中的牺牲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3]巴金,《文艺生活五十年》,《花城》文艺丛刊,1980年第6期

[4]巴金《关于(寒夜)》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5054701.html, 浙ICP备05019169号

[5]巴金,《寒夜,后记》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5054701.html, 浙ICP备05019169号

[6]李梦《中国的小公务员之死》,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9卷第4期

[7]杨秋红,《从巴金(寒夜)浅析当今社会的婆媳关系》,职业技术2010

浅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

浅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 摘要:《家》中的一些女子像美丽的流星,过早地陨落,青春稍重即逝;也有一些女子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谓地向前迈进。具有奴隶性格的鸣凤、瑞钰终究逃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残害。新新女性琴、许倩如为新一代女性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青春;封建礼教;残害;新思想;反抗 《家》以爱情故事为主线,真实地向我们呈现了在五四运动的大背景下,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族腐烂,溃败的历史。在这新旧社会交际之时,新旧家庭,新旧人物,新旧思想等的斗争自然被推上了社会的舞台。青春是美丽的东西,在这个矛盾的社会中,《家》中的一些女子像美丽的流星,过早地陨落,青春稍重即逝;也有一些女子越过牺牲者的尸骸,无谓地向前迈进,昭示着人间青春是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源泉,青春不再是封建捍卫者的祭品,而是生命不可阻挡的激流,它将绕过乱山碎石,勇往直前。 一个这样清纯的十六岁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苗条的身子。瓜子型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脸颊上现出两个小酒窝。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着。任谁都会怜惜这样曼妙少女,觉慧爱上了这个情窦初开的在他家做丫鬟的鸣凤。鸣凤的身份地位,鸣凤的思想高度注定了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她笃信“世间的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她虽然和觉慧真心相爱,可是她自己并没有为她们的爱去争取什么结果。当觉慧纯真的爱向她靠近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出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里救出来。”但是当觉慧向她表白的时候,她又惊慌地叫道:“不,不,我没有这样的命。”鸣凤一直处于想做觉慧的奴隶而不得的矛盾心理中,她对于单纯真切的爱,她内心充满着希望和憧憬,但是又感到很害怕和焦虑。因为她只是个下人,她怎么能配得上少爷,阶级性将鸣凤和觉慧刚刚萌芽的爱扼杀在摇篮里了。她对于自己所处的境遇毫无叛逆,毫不诉苦,她像大海一样包容了她所遭受的一切,默默地忍受,她没有那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勇气和决心,她就希望默默守在觉慧身边,默默地照顾他,不要什么名分,不要什么回报。身在这样封建大家庭中,鸣凤还是被推上了绝路,离开觉慧,被当做礼物送给一个可以当自己爷爷的一个老头子当姨太太。鸣凤向觉慧求助,她知道身份不同,他们两个中间隔着的那道墙永远不能推倒,而且她不敢,她怕自己与觉慧相爱的事实被别人发现,即使接近了觉慧她也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迹。身份的不同,当惯了奴隶的鸣凤骨子里就透着一种奴性,她不敢,她害怕,她迷茫……鸣凤为了这件婚事做过斗争,她去求觉慧继母把她留下,甘愿一生做高家的奴隶,她流了多少泪,磕了多少头,即使周氏心疼,但她也不敢违背老太爷的命令。鸣凤被活生生地推上了跳湖自尽这条死路上。鸣凤用她那流不尽的眼泪,用她的那跪得已经麻木的双腿,用她那年轻的生命,与不幸的命运做过斗争,可是这对于高家来说只是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罢了,没有鸣凤,再找一个下人代替她上了花轿,做了姨太太。鸣凤无谓的牺牲已经使人麻木,她的死很快被人遗忘。认命,信命,服从,有多少个鸣凤被封建礼教制度压制、摧残、甚至剥夺生命。 具有奴隶性格的瑞钰,她恪守着封建的伦理,去从事奴隶该做的一切,可是封建制度对

1巴金《激流三部曲》

巴金《激流三部曲》 巴金的写作生涯,我独胆用下面两句话来概括:作文《家》《春》《秋》,做人《随想录》!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更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巴金在《〈激流〉总序》中声称,“在这里我所欲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底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之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小说多侧面地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伦理道德的虚伪和沦丧;歌颂了受新文化思想激荡的子辈人物的叛逆行动,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小说写了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周伯涛、觉新、觉民、琴、梅、瑞珏、鸣凤、淑英、淑华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高老太爷是大家庭衰败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他在内心矛盾痛苦中死去,象征着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三部曲的第一部《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化。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家》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巴金原初的写作意图。“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 三部曲的第二部《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表妹的悲剧事件。同样写的是爱情,但和《家》中所描写的内容已有显著不同。《春》不是表现为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而是表现为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与批判。这里,《春》实际是表现了专制制度下妇女解放的主题,同时,在另一方面,它也使读者看到,反叛者的队伍扩大了。旧家庭的统治者也转到第二代克明的身上。但统治力量已经大大减弱了。 三部曲的最后的一部《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折,“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这主要是通过对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道德加速腐化以及整个高家已后继无人的描写显示出来的,作品自然地把注意力放到第三代的命运上,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群的堕落。在这里,着重抨击了专制主义假手封建礼教腐蚀、摧残青少年的罪恶。《秋》的主题着重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 巴金被誉为“中国的卢梭”,一点也不过分。他在的《随想录》里中体现出的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切忏悔,勇于剖析自我,说真话的精神,和卢梭在《忏悔录》里的精神状态很相似。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还有很多巴金的文学作品,都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传诵。在这些作品里,巴金总是坚持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他真诚地对待生活,真诚地对待艺术,真诚地对待读者。 如今,巴金老人走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思想和文学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 大财库。就如他的朋友说的那样:巴金先生是一只雄健的鹰,他即使一言不发,也是一种威严,一种力量。在我们头顶的天空,始终有一颗被命名为“巴金”的行星闪光。只要社会还需要蹒跚前进,只要文明还需要薪火相传,他当年许多探索性的思考和他始终表达着的良心,还会闪烁着先知般的光芒。他因为看清了旧世界的真面目,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从黑漆大门的公馆里跑出来;在巴黎圣母院的孤寂钟声里,那心头的火从笔端喷出来,逼着他写起了小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在为人类的不幸命运而痛哭,都带给当时的青年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 巴金老人家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作品却永久地留给了我们且启迪后人,尤其是他那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更值得后人去学习!

巴金作品分析

一、中西文化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借着五四运动的大势,一批先驱人物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西方,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大量的西方小说被翻译介绍,而且相应地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的文坛上流传开来,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理论,流派都寻找自己的信从者,在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作家都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巴金也不例外,他曾说:“在所有的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 巴金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然而像鲁迅等一批现代作家一样,虽然他们有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排斥否定,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社会人生出发,并且即使理论上可能走向彻底干净的否定,但在创作上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否定过去状态的同时,过去状态中的某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沉淀下来。首先,如果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是有理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会在冥冥中对其发生作用,而且“童年是一个人记忆的起点,”,巴金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大家庭的点点滴滴,在他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五岁的时候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跟一个姓刘的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背诵《古文观止》,还有美丽的母亲在晚间时教他背《白香词谱》。虽然巴金曾一度在提到《红楼梦》表现得有点冷漠,但据记载小时候,红楼在他家到处流传,一些丫鬟仆人都知道具体情,以至在他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熟悉了书里的人物和情节。在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下长大的作家要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熏陶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巴金小说中的家情结与人性解放的叙写 巴金一生的作品十分丰厚,但能代表其创作思想特征的则是《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巴金也说这三部作品是他最喜欢的。1931年4月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家》,作为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开端,在一开始就以其强烈的主观激情和对封建大家庭的体察和书写,与茅盾鸿篇巨制的《子夜》和老舍的充满着北京市民文化习俗的《骆驼祥子》共筑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巅峰。1944年发表的《憩园》另辟蹊径,脱离了自身在早期创作中的简单价值和是非判断取向,转入了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使这篇小说成为他所有小说中意义最为复杂的文本之一。同一时期,于1946年8月,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月刊的《寒夜》又与钱钟书的《围城》一并显示了小说“复兴”的气势,为40年代的中国文坛抒写了凝重厚实的一笔。 三、巴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一)《家》中觉新、觉慧的人物形象 觉新是《家》中刻画的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体现着许多的矛盾面和复杂性。觉新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官僚的大家庭,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觉新自小就很聪明,上中学时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但父母双亲的先后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被迫挑起这一房的责任,成了一个傀儡,过着矛盾、痛苦的生活。他的爱情、婚姻也被封建家族无情地破坏了。 作为一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觉新凭着心底燃烧着的青春的火,也愤怒过、抗争过,然而,经验让他明白反抗是无望的,所以他只能以敷衍为武器,顺从所有的人,以寻求平衡,求得一时的安稳。他试图维护封建大家族的秩序,在长辈们面前委曲求全,却又怀抱着一颗帮助觉慧的心,试图向封建礼教反抗。他在两者之间犹豫、挣扎,内心受着巨大的煎熬。渐渐地,他似乎接受了服从,忘却了反抗。但是内心对自由的向往和环境的压迫使觉新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与痛苦中,他逐渐成为了一个矛盾者。 在巴金的笔下,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热血青年,他是封建家庭的叛逆者,是封建社会的反抗者。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他办进步

巴金和他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代表作品《家》、《春》《秋》。巴金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现代翻译家,现代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现任中国作协主席.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一位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志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名利。曲奏南薰,霞焕椿庭。人歌上寿,仁者遐龄。立言立德,益世益民。如鹤如松,长寿常青。百岁翩临,华夏集庆。海上人瑞,天际有星。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中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他一生勤奋写作,著作颇丰,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仍能写出《随想录》这样的惊世之作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巴金,多少人在呼唤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 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巴金,这么样一个伟大的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 但,惟其因为是伟大,一般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但丁是这样,杜斯杜夫斯基是这样,而我们的巴金先生也是这样。 “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的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的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的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的受苦而哭,……” 又说:

浅论巴金

浅论巴金《激流三部曲》与《憩园》之间的联系和补充 黄姗英 [摘要] 本问主要从人物形象的自叙性、思想主题的延续性、艺述特点的相似性及创作风格几个方面阐述了巴金封建家族题材小说中《激流三部曲》与《憩园》这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与互补,并以为这种联系与互补使巴金的封建家族题材小说的创作更加完整和深入。 [关键词] 《激流三部曲》《憩园》联系互补 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他给后人留下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他的作品被文学研究者们分为几个大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描写和批判腐朽封建制度的封建家族题材小说。而这一类作品中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并且对当时、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当属《激流三部曲》与《憩园》。他们堪称巴金描写封建腐朽残余生活,批判揭露封建罪恶制度的佳作。 这两部作品除了题材相同外,在其它方面也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互补。有人甚至精辟地说到:“《憩园》不仅给《激流三部曲》添设 了尾声,而且使巴金的封建家族题材小说更加完整⑴ 。没错,虽然这 两部作品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和互补,但目前把它们系统联系起来概述的文章却非常少。因此,我觉得简要地阐述一下这两部优秀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是必要的。 下面我就从叙事方式、思想主题、艺术特点及创作风格等方面对这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互补展开简单的论述。 它们之间的第一个联系是:人物形象的自叙性。 通过对《激流三部曲》与《憩园》的阅读比较,我觉得两部作品

都存在着或是说都具有一种自叙性的叙事结构特点。自叙性的叙事结构既作者采用叙述自己生平的经历和文章的结构方式。由于巴金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大家庭,封建家庭内部的腐化和没落过程,巴金都参与其中。他所经历过的封建生活,就成了他的写作题材及素材的重要来源,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巴金在创作批判封建腐朽制度、暴露封建伦理道德作品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性。 在《激流三部曲》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都能在巴金的家族生活中找到原型,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认为觉新就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觉民就是巴金的三哥李尧林,而觉慧正是巴金自己。至于其他人物,如高老太爷、克安、克定、克明等人也都是从巴金的 爷爷及叔父为原型创作的⑵。 有许多作家在作品中都会把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当作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传声筒,而在《激流三部曲》,特别是《家》中,巴金就很明显地把自己从前经历过的事情经过人物觉慧表现出来。比如:巴金以前在“外专”既“外国语专门学校”读过书,他也结交过新朋友,编辑过刊物,也创办过阅报,而这些觉慧也都“做”过。可见,以上诸类事件中,觉慧都作了巴金的传声筒,替巴金发表了自己的心声和感情。巴金也常常把自己同觉慧揉在一起来谈,说明了他们之间有相同 和相异之处,也说明了觉慧的性格特征及其形成根源⑶ 。巴金在作品 《家》中曾这样描述过:他(觉慧)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愈来愈浓,因此在行动上,他尽量地表达出来年轻人的热心,他以前从来不曾梦想过它们(宣传革命的报纸),然而如今他们来了,朴实而有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论文题目: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作者:杨飞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了《家》、《春》、《秋》三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以觉新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二类是以梅、鸣凤、瑞珏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沉睡中的生命;三类是以觉民、琴、淑革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下的觉醒者;四类是以觉慧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四类人物的命运,提示了以高老太爷、冯乐山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者。 他们一方面统治着这个家族,另一方面又充当丑恶残忍的封建专制刽子手。在作者的笔下表现出了对社会、人生独到的体验。启迪着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封建制度反抗旧礼教自我意识觉醒叛逆者 读了巴金《激流三部曲》以后,我看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看到了隐藏在大家庭背后许多丑陋的面孔。更深刻的了解到封建社会所带给人们的痛苦。《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以高家四代的生活为主线。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中的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家法束缚,走自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家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生活的伟大力量。该小说以巨大的规模,对封建家庭崩溃的过程进入了深刻的剖析。揭露出了旧家庭旧礼教的罪恶,表现新生的民主力量成长的过程。作者在作品中,直接把矛头指向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即以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朋等一系列道貌岸然的丑陋形象。通过他们对年轻人一代的戕害得到展示。把他们人性变态剖析得淋漓尽致。 一、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浅析巴金先生作品《家》  轻轻揭开中国百年文学凝重的面纱,巴金先生风尘仆仆的穿越了一整个沉甸甸的世纪。 他的作品因呼吸五四的新鲜空气而逐步成长,因经历了革命大风暴的考验而日趋成熟,一生笔耕不辍,终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巴金先生作品创作的鼎盛时期正是“新思潮”勃兴之时,他的大量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其中《激流三部曲》是其创作的一个高潮,而《家》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作品。本文就是就《家》的艺术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年,以青年人的爱情故事为主干,却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旧礼《家》写成于1931 教的批判,它将矛盾的冲突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一代反抗专制压迫,投入革命斗争的队伍。《家》从三四十年代至今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一、人物分析(以觉新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例)  在故事开篇之初觉新是一个接受过民主思想的先进青年,对于爱情他对梅表姐有着极为纯真的爱恋,但他却迫于长房长孙的地位始终难以逃开封建家庭的桎梏,所以他是一个饱含冲突的矛盾综合体。现实与理想的尖锐性造就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因而他内心就有了五味杂陈的复杂性。他渴望革命,却只能服从家庭的安排;他疼爱瑞珏却对梅芬心有余悸;他晓事理,却不能揭发五姨太、三叔捉鬼的勾当;他被宣传新思想的“五?四” 报刊激动得热血沸腾,却不敢像觉慧那样大张旗鼓的斗争;他的理智被封建礼教的“仁义礼智信”绑架,失却了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他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或者说,他甘愿沦为牺牲品以平息高家的种种风波。巴金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动摇的人这一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挖掘这其中的内涵,并将它写成民族心理祭奠与西方民主冲突。从这一层面上,觉新这一摇摆不定痛苦挣扎的人也就有了历史的深度。在小说的结尾,觉新在种种压力的打击下崩溃最终逃出禁锢的封建十字架,最终觉醒支持觉慧出走。并且在三部曲的其他两部中,觉新也渐渐逃出了“作揖主义”,实现了自我的突破。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上紧凑周密,人物关系复杂。  《家》在结构艺术上极为精巧的借鉴了《红楼梦》的写法,叙述了封建大族的兴衰 史。始终围绕两对情侣,三个爱情悲剧这一故事主线,波澜起伏,有条不紊。  2、 对人物的塑造,内心刻画都极为突出  小说主人公高老太爷的封闭腐朽,觉慧对革命的热情,对旧礼教决绝的反抗斗争, 觉新复杂的内心两重性……对次要人物鸣凤投湖前的痛苦,哀怨的内心独白,都活 灵活现,跃然纸上。作者以现实人物为依托,进行忧郁的自我抒情。  3、 家即社会,以小写大,发掘人性,人情之美  巴金先生以高家为代表,从中反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情态,进而揭发普遍规 律。  4、 带有强烈批判性的指向,情感真挚,敢于宣泄情感  巴金先生对高家跳大神儿,舞狮,墙上的合照,对高家带有批判性风俗化的道德描 绘,同时他没有看重情节的铺排,而将重心放在情感的宣泄,表达他多愁善感的心 灵。符合五四文学的整体趋势。    巴金先生在创作《家》时正值青年,所以它也代表着革命的青春。小说情感上汪洋恣肆,语言上行云流水,立意上别具一格。因而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绝世力作,极大地引发的青年一代读者共鸣。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_897字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_897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 《激流三部曲》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巴金:《激流》的第四部《群》,所述的不再是高家的故事了),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

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凝聚着巴金的经历和感情的《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三部曲中,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这部巨著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作者 准考证号 毕业证号 外语考号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论文成绩 答辩成绩 答辩时间

浅论巴金《家》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家》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小说以五四运动后数年间的四川成都为背景,通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官僚大家庭高公馆没落、崩溃的故事,悲愤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痛切地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热情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形象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形象、人物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我国现代文学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巴金;《家》; 艺术特色 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大哥李尧枚,二哥李尧林对他的人生道路、创作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上海与大哥李尧枚那段共度的时光为他开启了生活宝库之门,让他的生活不再只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在真实的生活中真切的感受到了社会封建势力与新思潮的博弈,为他后来创作《家》找到了契机,夯实了创作的社会基础。巴金先生在一九三一年四月的《激流总序》中这样写道:“我底周围是无边的黑夜,但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之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路,以通过黑暗的乱山碎石中间。”①自此,巴金的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诞生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焕发着光彩,同它卓越的艺术成就分不开,这部作品是现代语言大师巴金先生前期

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小说的核心主题、艺术形象、语言艺术等艺术特色来探讨。 一、小中见大,主题鲜明 高家是当时典型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制度的缩影,作者以曾经生活过的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画面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这位文学巨匠,也曾经是一个有着进步思想的青年,作品以他早期的经历为创作源泉,通过高家的日常生活、各阶层代表人物的思想、经历和行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虽然描写的是高公馆的点点滴滴,却融入了当时的历史和故事,风云激荡,将时代的特质和面貌赋予了整部作品。作者以五四之后高家兄弟、琴的学校生活为故事的开端,小说开门见山的谈论新事物,最典型的就是几个新青年热烈谈论的场景,他们兴高采烈的谈论着外国语专门学校筹备游艺会、排练话剧、兼收男女生等一系列的新事物,笔者从中体会到新青年的新在于思想新,观念新和对新事物的敏感和判断,他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能量的新事物:比如男女在一起学习讨论自然大方,不拘泥“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学习外国语,不再闭关自大,通过话剧的表演来展示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宣传新事物,让更多新时代的弄潮儿参与进来。这是一幅时代色彩鲜明的画面,一开篇就让五四时期的时代气息和历史特点扑面而来。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守旧派的种种罪恶,封建制度的苟延残喘,垂死挣扎,更看到了在以高公馆为代表的封建制度末期的大家族中,年轻觉醒的一代与守旧派之间的尖锐对立,他们是黑暗中的

名著名篇 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

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成长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途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最初,是“五四”的风暴,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和鼓舞,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于新文学的兴趣。从二十年代中后期起,他们陆续投身于文学工作;到了三十年代,就成为深受欢迎的著名作家。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继承发扬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战斗传统,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的政治要求和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呼号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把新文学创作推向新的水平。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的,是巴金、老舍、曹禺三位作家。 巴金,原名李芾甘,一九 四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曾目击封建大家庭内当权势力的种种腐朽丑恶生活,青年们受压迫以压牺牲的遭遇,“下人”们的极为悲惨的命运;这使他产生深切的激愤。在“五四”浪潮冲击之下,他由最初朦胧的觉醒进而形成了强烈的民主主义革命要求。早年的这些生活和思想经历,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都有反映。一九二三年,他从封建家庭出走,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一九二七年初赴法国,在更为宽广的天地里,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其中,最吸引他的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所揭示的民主主义理想。后来,他曾经说过:“我们都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注:《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二集?法国大革命的故事》)。一些俄国虚无党人的主张和行为,也使他受到鼓舞。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内容复杂的思想影响的深浅不同的印记。 巴金的创作生活开始于一九二七年的旅法期间。当时,正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由于大资产阶级的背叛,从蓬勃展开的大好局面一下子跌进失败的深渊。革命转入低潮。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抗议,处死巴金奉为“先生”的无政府主义者凡宰地的消息,更使他感到震惊和悲痛。这些,都给他最初的创作带来一种特殊的不安、骚乱的氛围。早期作品《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都写一群知识青年在军阀统治的环境中所从事的种种活动。作者揭露封建军阀统治的残暴与不义,怀着很大的热情塑造了杜大心、陈真、吴仁民、李佩珠等人物形象,赞美他们憎恨黑暗现实、追求光明未来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的思想主题,和人民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是一致的。因此,作品在当时不资产阶级青年读者中曾经引起较大的反响,有助于激发读者变革旧现实的热情;而通过上述人物的失败和牺牲的命运,客观上也显示出了个人反抗的悲剧。但这些正面形象的思想性格中都有以“救世主”自居、脱离群众和狂热、偏激等毛病,他们自由散漫,肯定行刺暗杀等个人恐怖手段,视牺牲为自己唯一的神圣责任,这正突出地表现了他们的弱点和错误。作者在描写中对他们采取了无批判的态度,事实上就是赞扬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极端民主自由的思想。在《爱情三部曲》的第三部《电》中,这种倾向表现得极为明显。作品从工会,妇女协会、学校等各方面错综地描写了某小城市中一个激进团体的反军阀活动,着重写了团体内部一群青年的生活、斗争和死亡。虽然其中的阴郁气氛已较最早的《灭亡》等作品有所减少,但从这个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革命团体的活动中,却可更具体地看到思想方面的弱点和生活方面的破绽。这里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没有坚强的群众基础,只有一些彼此思想接近的青年,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勇敢就企图在残暴的反动统治下立刻打开一个局面。作者对那种只是出于狂热,并不能给革命事业带来切实好处的单纯的献身精神,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摘要;从巴金《随想录》的写作目的出发,探讨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随想录》部分作品,从作品中浅析作者的思想变化及深化过程,从其思想层面论述《随想录》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主题艺术特点思想深化过程文学意义 正文; “作为一个非常有地位的人,巴老每一步都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思想解放运动本身也不是知识分子发动的,也不是五四文学的传统,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国策,是党在反思“文革”教训以后重新带入的一条党的路线,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自觉地选择了这条开明的路线,他们支持这样的路线,自觉地参与战斗,参与这样一个把中国推向进步文明的未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想录》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今天在未来任何一个时代,在我们重新研究思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永远是一部值得我们阅读的书,所以巴老永远不会过时。”------【1】陈思和(复旦大学教授、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随想录》塑造了忏悔的“我” 《随想录》每一篇都以真话感动着读者,以对十年“文革”的强烈控诉震撼人们的心灵,又以虔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与忏悔深深地感染着读者的思绪,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一.《随想录》的思想主题 巴金写《随想录》的出发点,是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反省,正如他在后来所写的《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说的:“拿起笔来,尽管我接触各种题目,议论各样事情,我的思想却始终在一个圈子里打转,那就是所谓十年浩劫的…文革?。……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如那篇非常感人的著名篇章《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如《“毒草病”》等),他以噩梦中与鬼怪搏斗的场景不断向自己加以警醒,或者反复呼吁“建立一个…文革?博物馆”(《“文革”博物馆》),来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事实上整整一部《随想录》也正可以看作是巴金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195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先谈谈给予我触动最深的《怀念萧珊》【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1。这篇悼文,既保持着作家以真情动人的惯有风格,又充满了血与泪的痛楚,从而为作品增添了一种悲壮、激愤的色彩。对萧珊逝世,巴金痛苦已极,悲愤不已,近乎狂怒地质问苍天:“为什么不让我先死:”“她究竟犯了什么罪?”作家甚至迁怒地责备起自己:“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更不该生儿育女。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剐”。作家的种种悔恨与自责,是满腔激愤的流泻,是压抑已久的爱和恨的迸发,对毁灭文化,毁灭“美”的“文化大革命”进行了含血带泪的控诉,提出了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永远记取的告诫。尽管作家回忆叙述的言辞是那样的平易、舒缓,然而“辞愈缓而情愈切”,通过这些质朴无华的词句,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家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再谈谈《小狗包弟》【3】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308。文章开头写作者如何得到包弟,且并和包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为了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作者出卖了包弟,把它送上了解剖台。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一) 终于忙里偷闲读完了巴金激流三部曲《家》和《春》、《秋》。所受感触颇多。 文章中没有太多优美奢华的词句,我却像像是身临其境地目睹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一般。睡里梦里都是书中人物的命运。 虽说只是读书,却像是看了一部长篇巨制的电影。里面人物所说的话,所行的事,就连那眉宇间的神情,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装扮在我脑海里都有细致的勾画。 书中太多的人太多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我只先说一人。 这人便是高家的长房长子,觉民、觉慧的大哥,梅表姐和蕙的大表哥,瑞珏的丈夫,海儿的爹——觉新。 我曾在上看到一个关于《家》中觉新、觉民、觉慧的人气的调查,数据显示觉慧占%,觉民%,而觉新仅有%——大多数人同情他、可怜他、甚至厌恶他。 上世纪五十年代,巴金因不满于电影的改编,在文章中写道:“我习惯于通过人物来批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我的所有作品里面我认为有罪的事制度。”“真正的原因是制度毒害了他(觉新),而不是他应该被旧社会摧毁。” 高觉新是个沉重的人物,他沉默的性格造就了他沉默的命运,而他沉默的性格来自于腐朽的社会礼教。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觉新,“继续读着新思想的报刊,继续过着旧式的生活”很是恰当。他有理想、有幻梦,他信服新思想,渴望做个新青年,尽管环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青春,但是他的心里究竟还燃烧着青春的火。

可作为高家的长子玄孙,他担负着已故父亲和年迈的祖父的期望。他只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全家的“和睦”(在他看来所谓的和睦)。 他不是没有反抗,只是他的反抗换来的是父亲的死不瞑目祖父的失望,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反抗。他不能像觉慧那样置一切于不顾地逃出家、逃往上海追求新的自由,因为他是高家的长孙。 他恨自己的懦弱,他惯常的懦弱和“作揖主义”使他伤害许多自己珍爱的人,最后只有自己在寂寞中品尝自己酝酿的苦水,还被人否定。 觉新就是这样在多情与健忘中浑浑噩噩地打发着自己飘渺无奈的人生。 可我们应该认识到,他的懦弱是社会所赋予他的,是长子这个特殊地位赋予他的。我们说批判的应该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旧社会那些吃人的礼教,而非觉新沉默的命运。 诚然我不赞同高觉新是封建礼教的傀儡这一说法,但也并不认为他是怎样一个高大的悲壮的英雄。只是不满于某些对觉新过激的批判。 在没有真正走进另一个人的世界前,请不要乱碰他的人生。人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社会人。 巴金激流三部曲读后感(二) 高中时忙里偷闲读过了巴金的《家》和《春》,书中的人物时常浮现在脑海中。最近,偶尔翻到了《秋》,“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对其中的人物有许多感慨。 书中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亡,将那吃人的礼教血淋淋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看着那些被摧残的生命,让人惋惜,更让人心痛!

浅析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巴金《爱情的三部曲》中的人物形象 ——以周如水、陈真、吴仁民、李佩珠为例1、用灵魂谱写青春的赞歌 巴金,作为现当代文学的一代文学巨匠,他是一位“无意识”创作的作家,巴金是忧郁的,每当思想表达不出,情感无处倾吐,他便求助于笔,将燃烧着的热情宣泄出来,他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作家,他强调: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要表现自己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① 但是这种“无技巧”并非放弃技巧或不讲究技巧,他强调“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可能有脱离内容的技巧’。在三十年代他饱含热情地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创作大多是以描写知识青年的爱情、苦闷、理想和信仰为主,而《爱情的三部曲》便是巴金早期的作品之一。 《爱情的三部曲》问世以来,一直存在的不同的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它曾是巴金诸多作品中被彻底否定的作品之一,这是由于巴金在早期信仰过无政府主义,所以认为巴金他“反对阶级斗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死敌”,这种偏激的说法当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看到它曾在生活中对人们产生的好的影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不是悲观和失望的,而是充满希望的,它曾唤起了那一时代青年的觉醒,召唤人们起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这体现了巴金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关注,他认为文学应该是积极的,给予人们努力向上热爱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它做出公正的评价。 《爱情的三部曲》是《雾》、《雨》《电》三部作品的总称。作者用了大概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作品,从一九三一年,巴金就开始着手,一直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才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和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下,白色恐怖布满全国,在外忧内患的复杂的形势下,作

浅析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的开题报告

浅析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 2011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的背景 小说《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巴金的代表作品。《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的败落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它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深思,作品中年轻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2、研究的意义 《家》不仅全面反映中国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及青年人的斗争过程,而且反映了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精神。《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

浅谈巴金作品中的爱情观

浅谈巴金作品中的爱情观 论文摘要 20世纪的中国,文化形态、思想观念都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巴金作为新文学转型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早期作品中关于“爱情”这个永恒话题的描写,有浪漫、有温情、有苦涩、有伤痛……但共同点都是将爱情作为一种“曲笔”,借以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感情和对现实的认识理解、体验感受,也是当时社会的内在冲突与精神价值最真实的体现。巴金笔下的爱情,涉及的情感状态、生存体验,本质上是其传达某种社会理念的“借用品”,通过揭示人物在爱情关系中的爱恋与憎恶、理智与情感、思想与行为等,反映出青年革命者在爱情面前复杂的矛盾心理,剖析了他们精神苦闷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激励社会叛逆,抨击了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另外,也将人物对待爱情与事业、小我与大家等的轻重抉择时表现出的献身精神、民族大义刻画的淋漓尽致。悲壮中透着高昂,激烈中含着大义凛然,印证了20世纪中国人性觉醒的履迹。 关键词:巴金无政府主义爱情观爱情三部曲

目录 一、巴金作品中的爱情类型-------------------------------------------------------------1 (一)信仰高于爱情----------------------------------------------------------------------1 (二)男性自卑与女性崇拜-------------------------------------------------------------2 (三)宣泄对社会的愤懑----------------------------------------------------------------2 (四)爱情服务信仰----------------------------------------------------------------------3 (五)亲情、友情类型-------------------------------------------------------------------3 二、巴金笔下的信仰与爱情纠结的人物形象分析----------------------------------3 (一)为了坚定信仰拒绝爱情----------------------------------------------------------4 (二)面对爱情和信仰的迷茫----------------------------------------------------------4 (三)同时忠于爱情和信仰的悲剧----------------------------------------------------6 三、巴金对信仰和爱情的思考----------------------------------------------------------6 四、结语-------------------------------------------------------------------------------------7 参考文献-------------------------------------------------------------------------------------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