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陕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陕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陕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陕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总则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陕西省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20.2万平方公里(北纬约31°40′至39°50′;东经约105°50′至111°20′)。

规划区含西安、咸阳(即西安都市圈)、铜川、渭南、宝鸡、杨陵、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十一个市(区)。

规划区周边与内蒙、宁夏、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河南、山西等省、市、区接壤。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

其中:

近期规划为2006-2010年;

中期规划为2011-2015年;

远期规划为2016-2020年。

三、规划依据

1、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陕西省旅游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3、《陕西省旅游发展规划项目任务书》;

4、《陕西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

5、《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6、西安、汉中、渭南、延安、榆林、安康等市已编制完成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供编制中参考);

7、《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各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

8、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水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及与规划编制相关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管理细则和规划实施办法等。

四、规划任务

陕西是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兼具我国南方和北方自然地理特征、拥有西安、延安、华山、黄帝陵、兵马俑、法门寺等众多旅游目的地城市和著名旅游景区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地区。

本规划是2006-2020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和推动旅游业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今后十五年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对旅游业发展进行引导、服务、监督、规范和指导的依据。

本规划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分析、整合全省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提出陕西旅游的市场形象和市场定位;确定陕西旅游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论证、安排陕西旅游的要素配置,同时提出规划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五、规划指导思想

1、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与确立陕西省在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市场的地位及作用,充分把握国际与国内旅游发展动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指导,采取积极的旅游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引导陕西旅游走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2、全面考虑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市场需求及特征,深入挖掘陕西旅游发展潜力,充分利用陕西旅游资源优势,勇于创新,突出地方特色,活化陕西旅游产品,营造活跃的旅游发展环境,增强陕西旅游吸引力与影响力。

3、注重旅游发展与区域生态及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关系,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强调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社区共建的动态和谐,为陕西旅游发展创造生态化、人文化的积极条件。

4、借鉴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理念与技术方法,结合陕西旅游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探索适合于陕西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注重陕西旅游发展的内涵提升。

六、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遵循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的思想。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尤其在生态脆弱地区)、自然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及其它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可操作性原则

尊重各市(区)、各部门编制的各项规划及各相关规划中制定的准则、措施和具体安排;尊重当地政府、居民、游客和旅游部门的合理意见;全面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资源、文化、社会经济等),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令、法规,使产业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前瞻性和适度超前发展原则

规划要以大视野、大市场、大旅游、大发展的理念,规划并精心打造适合我省跨越式发展的国际性名牌旅游产品。

4、有利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有利于提高各地居民的整体素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实现各市(区)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的良性循环。

5、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综合性协调原则

贯彻分期实施、动态持续、滚动发展的弹性原则,并为每期发展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规划还应贯彻地域特色和差异性原则,以各市(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资源特色为依托,发挥创新和提高功能,努力构建陕西省及各市(区)不同的形象特色。

6、区域联动,互利共赢的原则

推动与毗邻省(区)的优势互补、协调共进,谋求互利多赢,尤其在创建“丝绸之路”、“蜀道”、“黄河风情带”等特色旅游产品时,应解决好不同省(区)间的邻位竞争关系。

七、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1)发挥我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整合资源和产品,强化名牌和精品建设,开拓大市场,营造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把陕西建成为国际一流,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我国重要的旅游强省。

(2)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健全旅游管理机构和各种制度、法规;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合理配置旅游业各要素;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及网络的建设。把旅游业建成我省重要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提升旅游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比重。

(3)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逐步改变我省局部地区(尤其是榆林、延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西安等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我省各市(区)及各主要旅游区均能成为山川秀丽、环境优美并具有自然更新能力的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中心城市地区。

2、规模目标

基数:2005年,全省接待境外旅游者93万人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2%,旅游外汇收入4.5亿美元;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5988万人次,年均增长12.9%,国内旅游收入316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53亿元,年均增长18.7%。

近期(至2010年)目标: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80万人次(期望值),年均增长14.2%,旅游外汇收入10亿美元,年均增长17.3%;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1000万人次(期望值),年均增长12.9%,国内旅游收入740亿元,年均增长18.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82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4%。

中期(至2015年)目标:年接待入境旅游者约303万人次(期望值),年均增长11%,旅游外汇收入19.3亿美元,年均增长14%;年接待国内旅游者约1.69亿人次(期望值),年均增长9%,国内旅游收入约1304亿元,年均增长12%;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458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13.1%。

远期(至2020年)目标:年接待入境旅游者约466万人次(期望值),年均增长约9%,旅游外汇收入约34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2%;年接待国内旅游者约2.48亿人次(期望值),年均增长约8%,国内旅游收入约2100亿元,年均增长约11%;旅游业总收入约2372亿元,年均增长约11.2%,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8%,这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具体数据详见表0—1和表0—2。

规划期旅游业收入预测表表0—1 项

旅游业

总收入

(亿

旅游外

汇收入

(亿美

国内旅

游收入

(亿

年均

增长

率% 200

5

353 18.

7

4.5 316

200

6

418 18.

4

5.3 17.

3

374 18.5 200

7

495 18.

4

6.2 1

7.

3

444 18.5 200

8

586 18.

4

7.3 17.

3

526 18.5 200

9

694 18.

4

8.5 17.

3

623 18.5 201

820 18.

4

10 17.

3

740 18.5 201

1

920 13.

1

11.4 14 829 12

201

2

1032 13.

1

13 14 928 12

201

3

1157 13.

1

14.8 14 1039 12

201

4

1299 13.

1

16.9 14 1164 12

201

5

1458 13.

1

19.3 14 1304 12

201

6

1606 11.

2

21.6 12 1434 11

201

7

1771 11.

2

24.2 12 1578 11

2011953 11.27.1 12 1736 11

201 9 2152 11.

2

30.4 12 1909 11

2022372 11.34 12 2100 11

规划期旅游人次规模预测表表0—2

项目年份总旅游人

入境旅游

国内旅游者期望

率预

期望

预测

预测

期望

20 05 608

1万

6081

人次

93万

人次

93

14.

2%

5988

人次

5988

人次

12.

9%

20 06 659

8万

6866

人次

98万

人次

10

6

14.

2%

6500

人次

6760

人次

12.

9%

20 07 739

4万

7753

人次

103.

7万

人次

12

1

14.

2%

7290

人次

7632

人次

12.

9%

20 08 830

0万

8755

人次

109.

6万

人次

13

8

14.

2%

8190

人次

8617

人次

12.

9%

20 09 932

6万

9886

人次

115.

7万

人次

15

8

14.

2%

9210

人次

9728

人次

12.

9%

20 10 1.0

5亿

1.11

8亿

人次

122

人次

18

14.

2%

1.03

7亿

人次

1.1亿

人次

12.

9%

20 11 1.2

亿

20

011%

1.19

亿9%

人次万

人次

20

12

1.32

亿

人次

22

2

11%

1.30

亿

人次

9%

20

13

1.44

亿

人次

24

6

11%

1.42

亿

人次

9%

20

14

1.58

亿

人次

27

3

11%

1.55

亿

人次

9%

20

15

1.6

9亿

1.72

亿

人次

196.

5万

人次

30

3

11%

1.67

亿人

1.69

亿

人次

9%

20

16

1.85

亿

人次

33

9%

1.82

亿

人次

8%

20

17

2.00

亿

人次

36

9%

1.97

亿

人次

8%

20

18

2.17

亿

人次

39

2

9%

2.13

亿

人次

8%

20

19

2.34

亿

人次

42

8

9% 2.3亿

人次8%

2020 2.33亿人次 2.52亿 人次 275.6万 人次 466万 人次

9% 2.3亿人次 2.48亿 人次 8% 划协调得出的规模。

3、分区目标

源特点,制定各自的旅游发展目标。如:西安都市圈通过“唐都复兴”、河四岸工程”等,打造“东方第一古都”、“寻梦汉唐”、地。

安市建设成全国红色旅游的重要旅游中心和“寻根访祖”、命文化教育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山(华山)、河(黄河湿地)、城(韩城)将渭南市建成在全国享有很高声誉的旅游地区。

“丝绸之路”、其是日、韩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旅游地区。

旅游廊道”,力争将榆林市建设成一个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河套及京津地区的我国重要旅游地区。

以“三国文化”、“蜀道”、“巴楚文化”、“生态旅游”、“水文化”、“珍稀动植物”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品牌,着力打造我省重要的绿色休闲度假基地。将该地区建设成辐射关中、江汉、成都三大平原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

商洛市应在深度开发金丝峡、丹江漂流等旅游产品的前提下,建设以“商

山丹水”为主要特色,融民俗文化、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区域性旅游地带和豫、

陕、鄂毗邻区的游客集散中心。

咸阳市、铜川市、杨陵区与西安同处关中核心地带,为避免邻位竞争和重复建设,应打破行政区划,统筹规划,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以“西安大都市圈”为标志的国际旅游、国内旅游重要目的地区域。

图0—1研究技术路线

2、理论基础

本规划运用以下理论(理念)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

(1)“博弈”理论

根据“博弈理论”,规划分析了旅游各利益相关单位、地区的情况和利益均衡点,提出了变邻位竞争、内耗为全面合作、双赢、多赢的规划措施,如:秦晋豫旅游金三角、秦晋蒙“三边长城旅游带”、川陕“蜀道”旅游线、“丝绸之路”跨省旅游线、鄂豫陕生态旅游区等的提出,就是与相邻省(区)共同打造新的旅游品牌,联手创建多赢合作的新格局;在旅游管理中,规划提出了解决我省多个旅游区目前存在的多头管理、利益交叉等混乱局面的规划管理措施,变内耗为合作。

(2)梯度理论与反梯度理论

按照梯度理论,旅游业发展应由旅游发达地区向旅游欠发达地区呈梯度递次扩展。故本规划确定以陕西旅游最发达的西安都市圈地区为核心,渐次向外围(含渭南、宝鸡、延安、安康、汉中等)地区扩展;

陕西地处内陆,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属欠发达地区。但是陕西旅游业(含资源、市场、产品)却在全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规划运用反梯度理论,将陕西(尤其是西安)规划为具有枢纽地位的、重要的国际和国内旅游目的地地区。

(3)增长极理论

根据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本次规划在突出西安核心都市圈的同时,依托旅游空间发展轴线,强化向省域整体范围的扩展,并在全面提升原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创建和打造一系列新的旅游产品,如“兵马俑及关中金字塔群”、“丝路遗产廊道”、“西安遗产都市”、“法门寺中国佛法圣地”、“秦岭中央公园”、“名村、古镇”等,以形成陕西旅游新的亮点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4)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

为贯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规划专门编制了《旅游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规划》,规划中分别制定了保护原则、开发利用的策略与方法、不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和保护对象等。

为发展生态旅游,规划中除提出了生态环境(含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珍稀动植物生栖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与途径外,还专门提出了“社区共建”、“二道门管理”等开展生态旅游的措施,并提出“旅游伦理”的理念。

(5)体验经济理念

为迎接体验经济和休闲时代的到来,规划安排了各种休闲旅游片区,如:西安古城区休闲经济片区(步行购物街、小吃街等)、温泉沐浴休闲旅游片区、广运潭湿地旅游片区、秦岭南北生态旅游片区、安康瀛湖养生健体旅游片区及“一台大戏、三台演出、三场巡游”等大型文化系列产品等。

为贯彻人文主义及“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划中专门编制了《名村古镇旅游扶贫规划》。

(6)产业集群理论及旅游中心地理论

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在西安都市圈地区规划安排了满足各种旅游需求的旅游精品,如:秦文化主题板块、汉文化主题板块、唐文化主题板块、古城板块、温泉沐浴旅游板块、生态休闲旅游板块、宗教文化旅游板块、会议及节庆旅游板块、大型娱乐旅游板块、大型赛事旅游板块等,争取以产品集群的优势,形成巨大的旅游市场竞争力。

依照旅游中心地理论,规划专门编制了《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包括: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及国际旅游目的地——西安都市圈的建设项目等。

(7)引力圈理论

借鉴动力吸引理论(引力圈理论),在分析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陕西省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网络。

上篇分析篇

区位、竞争力、战略

一、区位分析

(一)地理位置——陕西位于我国的地理中部地区

陕西古称“秦”,因位于陕原(今河南三门峡地区)之西,故称陕西。陕西地处我国地理中部地区。这里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泾阳),也是中国报时台所在地(蒲城)。它北邻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高原,与内蒙古接壤;东隔黄河中游的“秦晋峡谷”与山西相望;西沿子午岭及白于山西麓与甘肃、宁夏为邻;南跨米仓山、大巴山、新开岭与四川、重庆、湖北相接;东南循秦岭余脉与河南毗连。

(二)文化区位——陕西是世界古文明旅游圈、“国际丝绸之路”、大中华文化圈中的重要结点和“龙头”,是华夏之根和文化之源

西安地处世界“华文化”的中心(“华文化”圈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等),是独居世界东方的世界古都,与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开罗、雅典、罗马(还包括东罗马首都伊斯坦布尔)共同构成了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的世界古文明旅游圈。西安还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上的起点和“龙头”城市。“国际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和文化纽带,它西跨帕米尔高原(葱岭),经巴基斯坦、阿富汗(赫拉特)、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及锡尔河流域)、土库曼斯坦(布哈拉)、伊朗(马什哈德、大不里士)、伊拉克(两河流域)、叙利亚,抵达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原君士坦丁堡),途经十多个国家,连接几十座历史名城,是一条非常有特色和广阔开发前景的国际旅游线。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沿线各国政府及我国国家旅游局共同关注、联合开发的一条国际旅游线。该线自西汉张骞开辟以来,先后形成了多条相互平行的陆上路线,后来又扩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等国际路线。“丝绸之路”国内段旅游网络涵盖陕、甘、宁、青、新五个省区(不包括南方丝路和海上丝路)。它虽包含多条相互平行的路线(河西走廊段归为一条路线),但所有路线的起始点均为西安(古长安)。在延续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西安一直是这条商贸通道的起点和终点,在“丝路”的开辟、拓展、保护和维系方面,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因之,从区位关系而言,陕西关中地区(尤其是西安、咸阳、宝鸡三市)肩负着联合沿线各省区,共同开发建设“丝绸之路”国内段的重任。在世界宗教文化领域里,西安也扮演过非常独特的角色。这里是大秦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教派)、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明教)、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均沿丝绸之路传入),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中心。西安不仅是“中国佛教三大译场”所在地,中国佛教八宗中六宗祖庭所在地,而且也是日本、新罗(朝鲜)许多佛教教派的源脉之地,如日本真言宗(空海大师开创)、天台宗(最澄、园仁开创)、一向宗(华严宗支派)、时宗(净土宗支派)和新罗海东华严宗(义湘创立)等等。因之,在大中华文化圈里(以儒教文化为代表),宗教文化也将作为一条重要的纽带,把东亚地区(日、韩)、东南亚地区甚至南亚地区紧密地连结起来,为国际旅游市场的开拓,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三)交通区位——陕西目前与主要客源地和我国人口密集地区的时空距离较远,但在规划期内交通条件将大为改善,成为我国异常重要的交通枢纽

目前西安已拥有二十五条国际航线(含联程航线),是可直达欧美多个城市的我国四大国际空港之一,而且以陇海—兰新为代表的欧亚大陆桥使铁路连通了中亚、东欧、北欧许多国家,这些都为陕西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陕西与我国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地(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环渤海地区)之间的铁路距离均在1500公里至2000公里左右;与我国人口密集地区(河南中东部、山东、京津唐、沪杭甬、两湖、成都平原等)的交通距离也多在500公里至1000公里以上,这使陕西旅游在国内市场竞争方面,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在我国相关的交通规划中,西安处于一个异常重要的枢纽地位。在铁路建设方面,西安处于包柳通道、陆桥通道、宁西通道的交汇点上,拥有陇海、宝成、宝中、西侯、西包、西南、西渝等七条铁路干线,是我国六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唯一一条快速铁路(郑西专线)的所在地;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西安处于连接我国东部、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咽喉位置,有八条高速公路呈米字形在此汇集,其中包括:西合、西康、西汉、西宝、西银、西包、西禹、西潼,是我国高速公路网最密集的城市;除此之外,国家重要的交通通道青银高速、武兰高速、济兰高速也分别从陕北、陕南横穿陕西,为本省的交通网络构建了完整的骨架;在航空建设方面,西安不仅被规划为全国四大空港之一(现为第七大机场、四大国际空港之一),而且规划了西安第二机场(阎良机场)和延安、榆林、汉中、安康支线机场,为空中交通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今后,随着交通规划的逐步实施,陕西与主要客源输出地区的较大的空间距离将被较小的时间距离所代替,以西安为中心的一日交通圈将通达京津、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及重庆、南京地区,这将大大改善陕西的地理区位、交通区位和旅游区位。

(四)旅游区位——陕西在我国以历史遗迹和华夏文化为主导旅游产品的区域内和在全国红色旅游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与周边地区共同构建和打造旅游网络或旅游品牌的区位条件

在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方面,陕西位于主要由陕西、山西、河南、北京、山东、江苏等省市构成的以历史遗迹和华夏文化为主导旅游产品的区域内。这些地区的旅游产品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东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旅游产品形成鲜明的呼应和互补关系,在我国旅游产品谱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物与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方面,陕西虽与山西、河南两省同为文物和文化大省,许多旅游产品具有趋同性,如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古都西安、洛阳、开封;黄河龙门、黄河壶口、黄土高原等。但总的来讲,该地区的文化文物旅游产品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如陕西地区突出的是周、秦、汉、唐文化(含古都文化、陵寝文化、祖庭文化);山西地区突出的是晋商文化、民居文化;河南地区突出的是中原文化(含北魏文化、宋文化、殷墟文化)等。因之,该区域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是可以做到互利双赢的。在全国红色旅游网络中,以延安为代表的陕西红色旅游资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与上海、北京、井冈山、遵义等共同构成我国红色旅游网络的骨架,并与甘肃(陇东地区)、山西(吕梁、上党地区)、川北及省内的西安、榆林、渭南、汉中等地共同组成本省红色旅游产品体系。陕西许多地区都存在与相邻省市文化共融、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产品互补、利益共赢的情况。如:南北以蜀道相连的汉中市,可通过褒斜、子午、傥骆、陈仓、金牛、米仓等古道的开发,与关中地区(五丈塬等)、陇东地区(天水、陇南二市)、四川省、重庆市共同构建三国文化旅游网络;以“三边”长城为标志的榆林市,可通过与内蒙(鄂尔多斯市)、宁夏、晋北(忻州、朔州)的联合开发,构建塞外风情和大漠草原旅游产品系列;安康市地处蜀汉文化、东巴文化、荆楚文化、

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的交汇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万花筒”。该市东连武当山,南接大宁河(小三峡),西南邻近神农架,可通过与湖北(十堰、神农架)、重庆的共同开发,构建特色鲜明且在全国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网络;商洛市则通过秦岭、伏牛山与新开岭之间的丹江川道,与河南(南阳市)、湖北联合打造商山文化旅游品牌。二、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一)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旅游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以来,取得了稳步、快速的发展,旅游人次规模由1950年的2530万人次,1970年的1.58亿人次,1985年的3.25亿人次,2000年的7.0亿人次,发展到2004年的7.6亿人次和2005年的8.08亿人次;旅游收入由1950年的21亿美元,1970年的179亿美元,1985年的1050亿美元,2000年的4000多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5000多亿美元。据统计,世界旅游业在1975年至2000年期间一直保持4.7%的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GDP3.5%的增长速度。现在,世界旅游业已成为世界四大出口产业之一。

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正在由传统的欧洲和北美市场向亚太地区转移。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洲和北美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收入都占世界总数的90%左右。80年代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一批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新的分配组合。尤其是东亚、太平洋地区,近些年来,国际旅游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5%。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国际入境旅游者将超过15.6亿人次,世界旅游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届时,作为世界第二大旅游接待地的亚太地区,将接待大约3.79亿人次的旅游者。在此期间,亚太地区的旅游人次规模增长率将会达到年均5%的速度,大大超过全球4.1%的增长水平。

世界旅游组织专题报告《Tourism 2020 Vision》中,专家列出今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这些趋势将对旅游及相关政策与战略产生重大的影响。

1、两极化的倾向

旅游理念的两极化倾向——全球化←→本地化

全球化与本地化是同时并存的一对两极化倾向,一极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吸收国际化的理念与标准;另一极是目的地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其本土文化与特点。即,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

旅游需求的两极化倾向——大众化←→个性化

一极是大众化的基于舒适的需求,另一极是个性化的对冒险或求知的需求。斯坦佛大学等研究机构发现,10-15%的自主旅游者寻求特殊的可选择的

旅游经历。这些旅游者的特点是文化程度高、成熟、富有、有旅行经验、环保意识强,对目的地的社会与文化传统非常敏感。

旅游经营的两极化倾向——批量生产←→度身定制

一极是大型旅游企业为主流旅游或大众旅游提供批量产品与服务;另一极是专项旅游经营商为各类持有特殊兴趣与特殊需求的个性旅游提供特别的产品、服务乃至经历。跨国或多国联合的趋势,跨国公司以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将业务范围延伸到目的地的趋势,使目的地的旅游企业面临严峻的关乎生存的挑战。

2、新技术的挑战

互联网的问世与迅速普及带来了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冲击之一是,改变了传统的产供销渠道,直销使得买卖双方都减少对中间商的依赖。产品供应商可以在网上直接向顾客出售自己的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同样,旅游者不仅可以从网上直接自订机票和客房,还可以通过查询,自己组合旅行的路线、日程以及各种活动。传统的旅游产供销链条面对网上直销的挑战。旅游市场上的中间商-旅行社面临适者生存的挑战。

互联网将成为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最有力的因素,公众得到旅游信息,进行考虑和采取行动的整个过程正在发生变化。消费者有可能自行操纵甚至控制整个购买过程,旅游越来越成为买方市场。细分化的旅游需求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服务都可以在网上公之于众,更多的人可以分享那些特别的兴趣和行为,从而推动了个性化需求的增长。

互联网将成为影响产品分销的最有力的因素,旅游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是一定要使用新技术的,旅游供给已经没有国界了。供应商在网上既可以提供优惠的住房、机票以致旅游产品,吸引大众消费;又可以通过电子资料库为细分市场度身定制产品或服务,吸引个性消费。

3、消费观的改变

公众的社会文化与环境意识越来越强烈。反映到旅游发展上,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社会环境越来越敏感,生态环境的好坏成为消费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旅游目的地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活与工作环境对旅游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城市越来越拥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且还在继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旅游逃离水泥森林。工作模式的改变(全日制趋少,承包式增多)带来了更多更短期的度假,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的界限不再那末泾渭分明,工作与休闲两相兼顾的旅行增多。在职人员的压力增大,度假几乎成为放松或减压的唯一途径,尤其是去远距离的富有异国情调的目的地。

旅游需求的核心越来越多地趋向“经历”。在发达国家,已经到达顶点的“服务型”经济正转向“经历型”经济。经历型经济的焦点是向单个消费者提供独特的难忘的个人经历,在旅游市场上,经历型经济的明确含义就是,旅游目的地和旅行经营商都要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

4、营销观的进步

更广阔范围内的大营销。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是4Ps(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分销、Promotion促销),现代营销在4Ps的基础上发展成6Ps组合的大营销,即增加2Ps(Politics政治、Public Opinion公众观点)。在大营销中,政府应充分作足新增加的2P的文章。

目的地形象的战略思考。目的地将成为时尚的附属,当旅游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将目的地是否有名当作一个基本的标准,知名度对目的地就更加重要了。但另一方面,游客最想去的地方并不是有五星级酒店的地方,而是有高品味资源的和个性化产品的地方。因此,目的地形象的战略思考要有两极的概念,既要充分认识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以继续占领市场,又要不断地采取措施克服可能使自己出局的劣势。

目的地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对目的地的环境与保护越来越敏感,在旅游公众的心目中,社会环境意识与旅游消耗的对峙日益尖锐。目的地要比以往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欧美国家已经禁止机动

车进入国家公园。目的地的营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且在面向公众的促销中强调目的地的这一发展原则,促销中要更加注重宣传对本国文化、艺术及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产品的3E理念。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越来越目标明确,越来越主题鲜明。适应新一代的“经历型的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产品的内涵将更加注重3E:欢快/娱乐(Entertainment)、激动人心(Excitement)、学有所得(Education)。旅游管理部门要引导企业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开发经济上可行又能被社会接受的产品。

目的地竞争之要。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蕴藏着日趋激烈的竞争,随着亚太市场份额的迅速增大,所有目的地都会将促销经费投向亚洲,这种倾向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亚太各目的地面临较其它区域更加激烈的竞争。未来的竞争,首先是观念的竞争、战略的竞争;其次是人才的竞争;再次是手段的竞争;当然还有投入(经费)的竞争。

此外,世界旅游业还呈现出如下发展态势:

1、一体化发展态势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发展使国际旅游市场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区域一体化特征,“跨国旅游圈”等旅游联合形式已在欧美实现。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去邻国度假者必定会增加,区域性国际旅游将大大发展。表现在:一是同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城市自然环境的国际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也表现为对环境的关注日益加强等。二是异质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文化性的要求越来越突出,要求旅游经营内涵的民族化、历史化、个性化等,以此来满足旅游消费者更成熟、更挑剔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世界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它要求各国旅游业必须在接待设施上越来越国际化,经营内容上越来越民族化。

2、体验性、参与性和散客化态势

体验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供给者靠给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体验来争取顾客,占领市场。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以下一些基本特点:从消费内容看,大众化旅游优势日渐丧失,个性化旅游产品前景看好;从需求趋向看,物质方面需求明显下降,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的需求;从消费方式看,消费者不再满足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从价值取向看,由注重产品本身价值转变为相当重视消费后的自身感受。对于旅游业而言,在体验经济和休闲时代,则应积极开拓“感受旅游”新产品,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组合,突出强调“感受”在产品中的位置,创造美好的旅游体验。旅游产品开发上,要从满足消费者需要转变到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加顾客体验;应重视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及情感需求;突出顾客参与性、互动性;强化体验的品牌形象;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3、国际旅游对旅游安全更为重视

在具备闲暇时间和支付能力的条件下,唯一能使旅游者放弃旅游计划的因素就是对安全的顾虑。旅游者考虑的安全因素主要有:局部战争和冲突,恐怖主义活动;旅游目的地政局不稳定,传染性疾病流行,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等。旅游者只有对各方面的安全因素确定无疑后才会启程。因此,各旅游接待国或地区都愈来愈重视安全因素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力求从每一个环节把好安全关。针对一些不可预测的不安全因素为游客预先代办保险,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游客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一旦事故发生,可以将其对市场的冲击力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当前,我国的入境游客正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1995-2004的十年间,旅游人次规模年均增长率平均为8.5%左右。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次已达到4176.14万规模,为1980年的7.3倍;旅游外汇收入约为257.39亿美元,是1980年的41.7倍。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我国国内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后便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以来,国务院增加法定假日的决定,引发了居民潜在的旅游需求,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旅游黄金周,使国内旅游更加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十一”至2005年“十一”的15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11.8亿人次,旅游收入4755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2005年国内旅游接待达到12.12亿人次,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90%以上,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为5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支出3656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支出1630亿元。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旅游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势必对国内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蓬勃生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总体上看,自78年以来直至80年代末期我国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十分强劲,80年代为其启动超速增长(1980-1982)和稳步高速(1982-1989)增长阶段,入境游客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20%,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而同期,我国旅游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国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相对缓慢。由于入境游客迅速增加,我国旅游业硬件设施落后和软件资源不足的窘境显现,产品供给单一。由政府出面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整合,进而推出高质量的资源型观光产品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2、加速发展阶段(90年代)

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发展迅速,占据基础地位。国内旅游客源快速增长,同时国内旅游消费也急剧扩大。1994-1999年间,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年均增长22.6%,人均消费年均增长15%,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这一时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矛盾有所缓解,各地旅游开发更加注意研究市场变化,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并开始注重品牌培育、维护和营运。各地出现了重新认识本地资源、强调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的热潮。我国旅游工作的重心也将从抓好国际旅游的同时转移到与抓国内旅游并重上来。

3、全面、持续、均衡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根据旅游活动规律,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500-800美元阶段,是旅游尤其是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期。200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0多美元,有几十个城市超过1 000美元,正是国内旅游急剧扩张的时期。就发展方式来看,中国旅游业是沿着国际旅游推进国内旅游发展的方式运行的,即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发展出国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方式。进入21世纪,旅游业界重新审视中国旅游发展道路,均衡旅游发展受到重视。三、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背景与条件

(一)旅游业发展区域环境分析

1、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分析

陕西全省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600万,有汉、回、满、蒙等民族,辖10市、83县(含3个县级市)及24个市辖区。其自然地理环境有以下特点:

(1)地貌类型丰富多样,自然景观独特

本省地形南北高、中间低,自北而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自然区。其中陕北北部沿长城一线为毛乌素沙地南缘,属黄土高原和风沙高原(风沙草滩区)的过渡地带(如红碱淖、统万城、波罗堡所在地区);整个黄土高原黄土分布广泛、土层深厚、地形地貌特点突出,这里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塬面宽阔、崖壁陡峭,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地区,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洛川国家黄土地质公园就位于该区的核心部位;关中平原以位于众关之中(东为函谷关、潼关;东南为蓝关、武关;南为子午关;西南为大散关、斜峪关;西北为陇关、萧关;北为金锁关、芦关;东北为临晋关等)而得名,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这里南靠秦岭,北依北山山系(梁山、尧山、嵯峨山、仲山等),河网纵横,土地肥沃,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粮仓;秦巴山地位于陕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生态环境优良,汉江流域的汉中盆地、安康盆地均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发达地区。

陕西省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米仓山、大巴山、新开岭、子午岭、白于山等。秦岭中部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全省最高峰,也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地区的最高峰。本省的名山主要有华山、吴山、太白山、天台山、终南山、骊山、翠华山、少华山、子午岭等。

(2)地跨多个自然地理分区,地带性差异显著

本省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南北差异显著,陕北冬冷、夏热、冬春干燥、秋夏多雨;陕南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北部为:7~12℃;关中为:12~14℃;南部为14~16℃,全省年平均气温为9~16℃,一月平均气温为-11~3.5℃;七月平均气温为21~28℃,山区偏低;极端最低气温为-32. 7℃。(1954年12月28日,榆林),

极端最高气温为42.8℃(1966年6月21日,大荔)。年无霜期150~170天,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1000毫米(平均为680多毫米),大巴山地区最多,长城沿线地区最少,南北差别较大。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9月,以陕北最为突出,夏季多暴雨,冬春易旱,且有风沙、寒潮侵袭。

本省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生长量大,有森林面积470.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2.95亿立方米;本省仅秦巴山区就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2150多种,还有许多栽培植物的原始类型和野生亲缘种(如红豆杉、水杉、独叶草、银杏等),是我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本省有兽类140多种,鸟类360多种,两栖爬行类60余种,其中包括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大鲵、苏门羚及被列为“国际保护鸟”的朱鹮等。

(3)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本省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60多种,其中储量在全国占前三位的有10多种,它们主要有煤、铁、石油、天然气、钼、金、石灰石、天然碱、耐火粘土、铜、锌、铅、铝、石墨等。本省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河流水能蕴藏量1437万千瓦,可装机2.5万千瓦以上的大中型水电站有28处;另外,沿秦岭大断层分布有许多地热资源,其中除名闻中外的骊山华清池温泉外,还有眉县西汤峪、蓝田东汤峪、长安东大、周至楼观台、华山及蒲城常洛温泉等。

此外,影响陕西省旅游发展的环境要素还包括以下方面:

陕西省的主要河流有黄河及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无定河、延河,二级支流北洛河、泾河、千河等;汉江(长江一级支流)及支流丹江、岚河、旬河和嘉陵江(长江一级支流)等。

本省农业以耕作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油菜、棉花、茶叶、蚕丝、苎麻及土特产核桃、板栗、花椒等。其它知名产品还包括:以洛川苹果为代表的陕西苹果、临潼石榴、大荔“同州西瓜”、周至猕猴桃、临潼火晶柿子、蒲城香梨等。

本省养殖业以羊为主,头数约占全省畜种的80%,为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基地。其它如“秦川牛”、“关中驴”、“佳米驴”等也是全国著名的优良畜种。

本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洪水、地震(曾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关中大地震)、水土流失、滑坡塌方、泥石流、沙尘暴、干旱、冰雹、病虫害、雷击(主要在山区)等。

2、历史文化环境条件分析

(1)陕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源脉和故乡

以关中地区为代表的黄河中游地带是我国古文化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其中包括:蓝田公王岭猿人遗址、半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临潼姜寨古文化遗址、横阵遗址等。

清代学者章太炎曾提出,“中华”的“华”源自华山,而且史前时代的许多重要文化遗迹又多分布在陕西及邻近地区,如:轩辕黄帝陵、炎帝陵(神农祠)、华胥陵及三皇故里、女娲陵(潼关)、帝喾陵(五帝之一)、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平邑(今芮城)等。因之,可以说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根脉之地。

(2)陕西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

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十三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其中还不包括在统万城建都的西夏王朝)。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沣、镐二京,到公元十世纪初唐末的长安,关中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漫漫的历史长河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展示过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也演绎过一幕幕深刻影响过中国历史的悲喜剧。

周代,这里发生过“周公辅政”、“井田之制”、“武王伐纣”、“分封诸侯”、“制定礼记”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秦代,这里发生过“千渭之会”、“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统一六国”、“焚书坑儒”、“远交近攻”、“指鹿为马”的故事;

汉代,这里演绎过“屯军灞上”、“约法三章”、“鸿门宴”、“三分关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拜将”、“木罂渡河”、“诸吕之乱”、“文景之治”、“金屋藏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昭君出塞”、“文姬归汉”、“苏武牧羊”、“丝路开辟”、“司马迁与《史记》”、“吕布戏貂婵”等故事;

隋唐时代,这里曾发生过“破镜重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口蜜腹剑”、“玄武门之变”、“女皇称制”、“酒中八仙”、“初唐四杰”、“安史之乱”、“元和中兴”、“谏迎佛骨”、“长恨歌”、“玄奘西行”、“武宗灭佛”、“昭宗东迁”、“文成公主”等故事;

在其它朝代,这里也发生过“莘莘学子”、“陈抟与华山”、“王重阳与全真教”、“大禹治水”、“陕西回民起义”、“慈禧逃难西安”、“六出祁山”等故事。

(3)20世纪以来,陕西书写了大量的光辉历史篇章

在陕西这块土地上,也记录了我国辛亥革命(如“井勿幕上将”及于右

任先生;“二虎守长安”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大量的光辉历史篇章,如:“红二十五军长征”、“高塘渭华起义”、“红军长征陕北会师”、“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双十二事变”、“毛主席转战陕北”、“红三军中原突围”、“智取华山”等等。

(4)陕西主要历史沿革

据历史记载,关中地区周代为京畿之地;全省秦代分属内史(关中及商洛)、上郡(陕北)及汉中郡(陕南地区);汉代关中地区分属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陕北北部为上郡,商洛属弘农郡,陕南仍属汉中郡;隋唐时期,关中中部(含安康北部及铜川地区)为京畿道京兆府,关中西部(扶风以西)属岐州,关中东部属华州,商洛地区属陕南东道,商州、汉中为陕南西道;宋代,关中中部(含安康北部、商洛西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关中东部(零河以东)为华州,商洛东部为商州,关中西部为秦凤路凤翔府,汉中地区为利州路,北部为耀州、邠州等;元代,关中地区(含渭南、商洛、咸阳、铜川、安康北部)均属奉元路;明代,在元奉元路的基础上改称为西安府,这个称号一直延续到清代(南、北范围有所调整)末年。

3、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分析

(1)陕西经济已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近几年全省经济获得了快速、持续的发展,尤其是西安、延安、榆林、宝鸡、咸阳等几个城市,发展速度更居全省各地市的前列。现在这些城市的人均GDP均已突破一千美元大关,这一方面说明陕西经济已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为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源基础。

(2)各区已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陕西全省分为十市一区,它们分别是西安市、延安市、榆林市、铜川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和杨陵区,这些市(区)的简单概况如附表Ⅰ—3—1所列。

市(区)面积人口产业定位主要特产

榆林市(一区十一县)

4.37

万km 2

350

万人

能源重化

工(煤、石

油、天然

气、岩盐

等)

地毯、红枣、

皮毛、甘草、

枸杞、清涧石

板、佳米驴等

延安市(一区

3.67

万km 2

220

万人

能源重化

工(煤、石

山桃、山杏、

木耳、荞麦、

十二县)油、天然气

等)、红色

旅游

沙棘、山楂、

苹果、剪纸、

农民画、红枣

汉中市

(一区

十县)

2.73

万km 2

390

万人

绿色产业

(林业、农

业、水产及

农副产品

加工业、高

新科技和

旅游产业

等)

棕箱、藤椅、

花木手杖、杜

仲、蚕茧、木

耳、天麻、绿

茶、牛肉干、

宣纸、黑米、

香米、核桃、

金丝大枣等

安康市

(一区

九县)

2.34

万km 2

310

万人

绿色产业、

水电产业、

交通产业

与旅游产

业等

棕片、香菇、

杜仲、中草药、

柿子、桑蚕茧、

木耳、茶叶、

月儿石、生漆

商洛市

(一区

六县)

1.93

万km 2

250

万人

绿色产业

(农、林、

牧及中药

材生产加

工)、旅游

产业

木炭、板栗、

蜂蜜、猕猴桃、

核桃、金银花、

魔芋、葡萄酒、

红米、茶叶、

中草药

渭南市

(一区

两市九

县)

1.3万

km 2

550

万人

绿色产业

(农林、食

品加工)、

煤电、机械

加工、有色

金属及旅

游产业

杜康酒、酱笋、

柿饼、陶艺、

黄花菜、西瓜、

花生、黄梅、

大杏、烟花、

花椒、提线木

偶、青竹、黄

河鱼

铜川市

(三区

一县)

0.39

万km 2

87万

能源、水

泥、陶瓷、

有色金属

等产业,旅

游业

辣椒、香山果

脯、野生山果、

泡桐、党参、

陶艺等

宝鸡市

(三区

九县)

1.82

万km 2

370

万人

机械装备、

电子、纺

织、化工、

食品加工、

有色金属、

商贸业、物

辣椒、中药材、

山楂、蜂蜜、

杏仁、竹器、

柳编、骨球、

太白酒、泥塑、

西凤酒、漆器、

流业、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等年画、剪纸、鱼化石等

咸阳市

(三区一市十县,其中包括杨陵区)

1.02

万km 2

510

万人

机械装备

制造、生态

农业、高新

农业、精细

化工、能源

开发、商贸

及旅游业

白皮蒜、手工

玉米皮编织、

蓼花糖、秦川

牛、黄芩、大

晋枣、彬州梨、

小茴香、羊奶

粉、果品

西安市(九区四县)

0.99

万km 2

740

万人

(不

包括

流动

口)

高等教育、

科技研发、

高新科技

产业、航空

航天、汽车

及装备制

造业、电力

设备、军工

产业、纺

织、制药、

物流、商

贸、金融、

文化、服务

及旅游产

水晶饼、腊羊

肉、泡馍、回

民小吃、火晶

柿子、石榴、

黄桂柿饼、蓝

田玉、猕猴桃、

民间刺绣、农

民画、太白山

中草药、板栗、

长安葡萄、罐

罐韭黄、白醪

酒、旅游工艺

品等

根据区位、资源、环境等条件,陕西全省分为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陕南绿色产业基地和关中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陕西旅游业发展历程分析

自1978年以来,陕西旅游接待入境旅游者和国内游客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Ⅰ—3—2、图Ⅰ—3—1、图Ⅰ—3—2)。从各个发展阶段看:1978-1988年,入境游客年均递增40.65% ,高于全国同期29.38%的年均增长速度。这一阶段,陕西被列入全国重点旅游发展地区之一。进入90年代,入境旅游呈现出较强的波动性,整体上为先升后降再升高的过程,在全国接待境外游客的位次逐年下降,1990-1999年,入境游客年均递增12.99% ,稍高于全国的年均递增速度。同期,国内旅游人数持续攀升,年均递增7.26% 。21世纪以来,除了2003年受非典影响,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人数均呈负增长外,其余各年份均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差异显著。

1978-2005年陕西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表Ⅰ—3—2

入境

旅游

比上

年增

全国

排名

旅游外

汇收入

比上

年增

全国

排名1978 13714 - 177.37 - -

1979 26947 96.5 - 500.35 182.1 -

1980 40047 48.6 - 1133.5 126.5 -

1981 67029 67.4 - 1426.7 25.9 -

1982 90948 35.7 - 1653.9 15.9 -

1983 123764 36.1 - 1947.9 17.8 -

1984 151324 22.3 - 1689.8 -13.2 -

1985 211537 39.8 - 2217.8 31.2 -

1986 257832 21.9 - 3260.2 47.0 -

1987 301448 16.9 - 4489.5 37.7 -

1988 365785 21.3 - 5719 27.4 -

1989 212036 -42.0 - 3771 -34.1 -

1990 258786 22.0 - 4172 10.6 -

1991 320448 23.8 8 5482 31.4 11

1992 438038 36.7 - 7505 36.9 9

1993 457997 4.6 8 8900 18.6 9

1994 438568 4.2 9 11279 26.7 10

1995 442264 0.8 10 14090 24.9 10

1996 500272 13.1 10 19820 40.7 9

1997 539436 7.8 12 22464 13.3 9

1998 540473 0.2 9 24717 10.0 10

1999 630229 16.7 9 27189 10.0 9

2000 712800 13.1 10 28000 3.0 11

2001 759197 6.5 10 30871 10.3 10

2002 850072 12.0 12 35097 13.7 10

2003 465808 -45.2 13 19800 -43.5 12

2004 800192 71.8 12 36136 82.5 11

2005 928351 16.0 13 44625 23.9 11

资料来源:陕西省旅游统计便览 2006

图Ⅰ—3—1 陕西1978-2005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

图Ⅰ—3—2 1991-2005年陕西省国内旅游人数

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在全国排第8名,90年代中后期位居10名左右,自2002年以来,基本徘徊在12,13名。旅游外汇收入在自1991年起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在10名左右。

总体上讲,21世纪以来,陕西省旅游业已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随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和转型,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模式已经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呈现出由平稳发展逐渐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体验性旅游、休闲度假转型,由供给短缺向供给充足转变的态势。

(三)区域旅游发展经验

相比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当前国内外区域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包含以下转型:

1、由供给单一化转向供给多元化

按照经济学界的认识,人均GDP 达到$1 000,进入国内旅游的需求增长期,此时的旅游形态主要是观光旅游;当人均GDP 达到$2 000,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旅游转化,进入出国旅游的增长期;当人均GDP 达到$3 000,旅游形态开始向度假旅游升级;达到$5 000则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时期(见

表Ⅰ—3—3)。目前,我国人均GDP 超过$1 000,但三大经济区域的水平已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和内陆省份。不同消费群体的旅游需求在时间、目的、目的地选择、旅游方式、旅游心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旅游需求结构和方式多样化,以及体验经济和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更加突出个性化和参与性,这一趋势正在对旅游供给提出更高的要求。

旅游需求梯型变化 表Ⅰ

人均

GDP

需求特点 产品类型

目的地选择

$ 1 000 跑马看花式,团队为主 观光旅游、城市旅游 国内,中近距离为主 $ 2 000 观光速度放慢,家庭自主式增加 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观

光旅游

国内为主,少量出国 $ 3 000 深度旅游、一地滞留型,自助旅游 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特

种旅游

出国增加,国内国际水准目的地

$ 5 000 主动旅游、第二家园式,益智型度假

度假旅游、特种旅游

无所谓国内国外,关键在高档度假地

据徐汎:全球化背景的世界旅游业及中国旅游业的转型

我国旅游市场正在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突出特点是旅游产品的梯型升级,即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未来的5-10年,休闲度假将逐步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产品(见表Ⅰ—3—4)。度假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的主体(占50%的份额),是经济发达国家流行的旅游方式。多元化的精品、名品供给,是决定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

观光/游览

休闲/度假

商务/会议

国际旅游市场游客 10 50 25 中国入境旅游游客 36 17 26 中国国内旅游游客

41

18

10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世界旅游2020展望》)

2、面向多元化市场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经济、地域文化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一方面,三大客源产出地(三大经济区域)越来越多的中高消费层在旅游经验不断丰富,识别等级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和海外客源共

200000

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年份

入境旅游人次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年份

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同构成我国旅游市场客源结构金字塔的顶层,特点是流量小,消费高,增长快。另一方面,13亿人口中每年都有一部分有了余钱的消费者进入旅游市场,他们特点是流量大,人均消费较低。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金字塔的中层是中等消费层,主要以省内外和三大客源产出地的游客为主。流量和人均消费都属中等,正在快速增长。因此应深入了解各个市场的不同需求,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开发适应目标市场和目标群体的产品

3、由粗放的数量增长型转向高效的质量增长型

可持续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追求的最高目标。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强调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力的基础上,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道德规范。“回归自然”、“拥护自然”、“感受自然”和“保护自然”已形成现代旅游追求的目标和标志。由传统的规划理念转向强调符合后现代思潮的发展思路,以人本关怀为中心内容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

(四)制约陕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陕西是全国最先开发旅游资源的省区之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独立的旅游产业体系。同其它西部省区相比,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拓展、旅游人才培训等方面已具较大规模,位居先进行列。但是随着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

1、产品结构单一

陕西虽拥有一流的旅游资源,但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缺少创新旅游产品,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精品、名品竞争优势。尤其是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商务客、散客、自选、年轻化等发展趋势迅速增长,团队市场下降后,陕西旅游还停留在团队包价观光旅游的最初级阶段。现有的旅游产品景观内容单调,缺乏深度开发和包装,对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发掘不够。专题旅游产品不多,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和享受性。产品开发中注重物质类产品,而对非物质类产品重视不足,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太少,缺乏地方特色;有强烈中华历史文化特征的旅游产品不多,对产品文化底蕴的挖掘、活化和提升不够。

2、市场结构不完善

目前入境市场结构中外国游客占80%,港澳台占20%,但总体来看市场规模不大;自主外联的国家数量有限,市场面太窄,未形成多元化规模格局。国内客源市场多为省内和周边游客,省外三大客源产出地游客和其他省域游客比例较低;商务旅游市场份额较小。

3、单增长极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尽合理

陕西旅游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但旅游空间布局还是以西安为单极中心,以东西线为两翼的线形格局,缺少强有力的南北向的旅游发展轴线,未能形成合理的旅游空间体系,从而制约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4、经营企业竞争力较弱

与国际以及国内旅游业发达区域相比,陕西的饭店、旅行社及其旅游交通、商业等单位,普遍存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小,集团经济弱,内部管理散(缺乏现代高效管理),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等问题,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税、利润均低于全国水平,旅游生产力水平处于低级水平。

5、旅游管理体制不顺

在管理体制上,未形成以旅游为核心的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有效管理机制和营销体系。传统的旅游管理体制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不相适应,成为制约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新瓶颈。国有饭店体制不顺,管理层次较多,经营机制不灵活。旅行社在内部管理模式与服务品质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的问题。

6、旅游形象不突出

长期以来,陕西旅游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吸引力和持久性的整体旅游形象,并缺乏系统、完善的旅游形象设计,加之旅游的整体形象宣传仍由旅游部门独家承担,未能发挥相关部门的合力优势,导致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陕西旅游形象特色鲜明不鲜明,旅游品牌的影响、传播及其驱动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7、促销力度及经费投入不足

陕西的旅游市场开拓和国际以及国内一些省市相比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旅游促销经费主要以财政拨款为主,总额有限,力度不够,规模和频率都不大,难以和强手竞争。产品销售渠道在海外一直是以华人为主的中小旅行社为主体,很少有在出境市场上起带动作用的大旅行社,欧美著名大旅行社的销售渠道尚未打通。由于受宣传投入经费的制约,旅游宣传缺乏高投入、震撼性的宣传形式,促销方式吸引力有限、覆盖面窄、信息量小;对于特定旅游客源地的细分营销薄弱;基于会议、展览、节事等重大特殊事件的宣传

数量有限。

8、缺乏现代新技术的应用

针对陕西旅游产品特色的数字技术的利用尚处于起始阶段,数字旅游、虚拟复原、三维展示技术以及网上促销平台等的建设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布局。四、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概况

陕西是旅游资源大省,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景观资源系列:

1、全省广布的历史文化景观系列

(1)关中——周秦汉唐历史文化荟萃之地

陕西省中部因地处古代众关之中而被称为“关中”,是我国最早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区域之一,也是周、秦、汉、唐等王朝定都之地。关中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有着以自然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呈现的区域性特征,即以西安为中心的古都遗址景观;依秦岭北坡沿山一带的宗教人文景观;渭河两岸塬地的古代帝王陵墓景观等。

(2)陕北——中国革命的圣地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毛主席和党中央在此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毛泽东思想主要在这里形成,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胜利。延安成为我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组成部分。其中如延安市区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3)陕南——“三国两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汉水流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人事沧桑陵谷变迁,还是留下了大量两汉三国文化遗存,如古汉台、拜将台、武侯祠、张骞墓、蔡伦墓、张良庙、蜀道、石门石刻等。

2、中国南北分界的自然生态屏景观

(1)陕南特殊的地貌形成了高品质和特色独具的自然旅游资源

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市,位处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秦岭巍峨险峻、峰峦起伏、森林茂密、物种丰富。这里还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这些自然环境条件使秦岭山地蕴涵了山岳型、河谷型、山林型、珍稀动植物等旅游资源类型。米仓山、大巴山因褶皱、抬升、断裂作用强,山势峭拔,沟狭谷深,奇峰幽秀,河流发育,形成了山林型、峡谷型、流泉飞瀑型、岩溶地貌型等旅游资源。汉中、安康盆地气候温热,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形成了平原型、宽谷风景河段型等旅游资源。

(2)关中地区已建立起大批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秦岭天然植被具有十分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结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动植物还属于珍稀濒危保护生物,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已先后建立了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周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和牛背梁羚牛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多个国家森林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保护,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是理想的游客游憩休闲地。

3、黄河、汉江水域景观系列

黄河位于南北纵切、宏伟壮丽的秦晋大峡谷,波涛汹涌的滚滚黄河水,形成了以壶口瀑布、洽川湿地、乾坤湾为典型代表的黄河水域风光。代表着华夏民族精神的黄河,蕴藏着的旅游潜力不可限量。

汉江横贯陕南,“河流密布,沟壑交织”,这里水体多有山体环绕,形成美丽的山河风光,如瀛湖、岚河、天华山瀑布、黄金峡和仙娥湖等。现在河流落差大的河段已开发了漂流等旅游项目很受游客的青睐,市场潜力很大。商洛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山、水风光。如发育完美以柞水为主的洛南、山阳溶洞群;商南县的金丝大峡谷的神奇景观等。

4、黄土高原景观系列

(1)长城沿线边塞文化与大漠风光

该地带为榆林市北部,属毛乌素沙地边缘,具有各种沙地和沙丘类型,沙漠绿洲、湖泊、草滩景观相当完整,一派塞外风光。本区拥有号称“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的红碱淖,水面面积达67km2,水量充沛,蓄水量达7亿m3,本区还拥有沙生植物园以及世界著名的治沙防护综合体系,是我国沙漠成功整治的典范地区之一。

(2)黄土高原地貌及陕北民风民俗

本区以洛川为中心的陕北黄土台塬地貌是世界闻名的鄂尔多斯台地的南缘,这里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塬面深切,气势磅礴,不仅自然景观奇特、壮丽,而且孕育了纯朴、绚丽的民风、民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①半农半牧的饮食起居习俗

陕北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处,是黄河文明和草原文明的结合处,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处。千百年来,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因之,民情风俗淳朴、绚丽。陕北人居环境以窑洞为特色,以农为主,以牧为副,食小米、黄米、荞麦、豆类等五谷杂粮,饮山泉之水,孕育了陕北人待人诚恳,好客守信,极具吃苦精神,而一旦奋起,则敢于斗争,具有鲜明的北方汉子的特点。

②民间艺术特色突出

陕北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芳香的泥土味。最著名的就是陕北民歌(如信天游),民歌表达着陕北农民的心声和愿望。另外,陕北唢呐、秧歌、民间剪纸、说书等也是极其重要的艺术形式。

(4)古建筑遗存广布

陕北分布着大量的古代石窟、宝塔和古建筑群。石窟主要分布在河川流域和子午岭,现已查明的有200多处。最为著名的石窟有子长的钟山寺、延安清凉山万佛洞、富县石泓寺、榆林东山石窟群、米脂万佛洞、横山红门寺、佳县云岩寺、子洲龙泉寺等。

(二)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1、评价依据与评价方法

为了把握重点,有序、有效、可持续地对陕西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本规划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200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着重对陕西省内具有旅游开发前景并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集合型旅游资源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以及代表区域形象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规划按照《国标》中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采用打分评价方法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评价时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等2项评价因子;“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计分方法详见下表Ⅰ—4—1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最后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表Ⅰ—4—1

评价项目评价

因子评价依据

资源要素价值(85分)观赏

游憩

使用

价值

(30

分)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

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30

22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

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21

13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

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12

-6

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观赏价值、

游憩价值、使用价值。

5-

1

历史

文化

科学

艺术

价值

(25

分)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

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

价值。

25

20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

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

价值。

19

13

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

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

价值。

12

-6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

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

5-

1

珍稀

奇特

程度

(15

分)

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

或此类现象在其它地区罕见。

15

13

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

类现象在其它地区很少见。

12

-9

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

类现象在其它地区少见。

8-

4

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

或此类现象在其它地区较多见。

3-

1

模、

丰度

与几

(10

分)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

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

疏密度优良级;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

周期性发生或频率极高。

10

-8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

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很和

谐、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

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

7-

5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中

等;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

疏密度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

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

4-

3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

小;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较和

谐、疏密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

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小。

2-

1

完整

(5

分)

形态与结构保持完整。5-

4

形态与结构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 3

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 2

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 1

资源

影响

(15

分)

知名

度和

影响

(10

分)

在世界范围内知名,或构成世界承认

的名牌。

10

-8

在全国范围内知名,或构成全国性的

名牌。

7-

5

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构成省内的名

牌。

4-

3

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或构成本地区

名牌。

2-

1

适游

期或

使用

范围

(5

分)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300天,或

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和参与。

5-

4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250天,或

适宜于8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3

适宜游览的日期超过150天,或适宜

于6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2

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

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

1

附加

环境

保护

与环

境安

已受到严重污染,或存在严重安全隐

患。

20

已受到中度污染,或存在明显安全隐

患。

10

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

患。

-3

已有工程保护措施,环境安全得到保

证。

3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

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

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

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此外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其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通

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2、评价结果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的赣、粤、湘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林竹茂密,民风民俗奇特纯朴,是一片绿色的净土。进入新世纪,崇义县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兴县的战略。应崇义县委、县政府之邀,中国旅游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与崇义县旅游局共同编制《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组包括旅游发展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所和北京三维诚信策划公司三家设计单位。崇义县旅游局提供全方位的配合,并且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研究,崇义县有关部门对规划编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04年1月规划组首次到崇义县进行实地考查,搜集资料,根据实地情况编制旅游规划。此后又多次征求当地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于当年8月进行补充考察,完成评审稿。2005年4月30日,在崇义县阳岭通过专家评审(评审意见附后)。根据专家意见作相应修改后,现将规划文本提交崇义县政府。 一.规划原则 1.旅游规划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协调,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其拉动其他行业发展的作用。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发展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3.加强政府引导,强调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以政府的力量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开发旅游业; 4.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本地区的特色。 5.综合部署、有序开发,兼顾近、中、远期各阶段的发展,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二.规划目标 为崇义县人民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指导未来15年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套切实

可行的方案。在保护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人数,保证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近一步带动全县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规划直接目标是制定系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是以竹文化为主题,以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竹乡·绿谷品牌,建成江西省生态养生第一县。 三.规划期限 为保证与崇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将规划期限定为2005年—2020年。 近期:2005年—2010年为重点建设期 中期:2011年—2015年为快速发展期 远期:2016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期 四.规划范围 崇义县域所辖18个乡镇,154个行政村,人口19.6万,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 五.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

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2006年,巅峰智业受三亚旅游产业发展局委托对三亚市进行旅游发展规划。 项目涵盖海南省三亚市,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度假天堂”,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中国度假旅游的金字塔尖”。重点规划三亚市1919平方公里行政区域范围,统筹规划“大三亚旅游圈”的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概要规划“琼南国际旅游度假协作区”的万宁市、五指山市。项目核心资源包含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被誉为三亚五大要素资源。

着重盘点三亚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三亚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总体营建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根据三亚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三亚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三亚。高标准地设计三亚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高质度假休闲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总体将三亚打造成为一个国际一流水准的,集度假、观光、节会、康体等于一体的,融“山、海、城、田、岛、泉、林、园”于一身的具有鲜明热带海洋文化特色的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益的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度假天堂。

发展定位于“美丽三亚·度假天堂”。核心创意包括动态资源观:在“新资源观”指导下,对关系到三亚旅游业发展的各类显性资源、隐性资源进行盘存梳理,同时对资源在未来的演变及其现实价值、市场吸引力、开发难易度、投资开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与评估;核心竞争力模型:深度导入国家竞争力模型分析理论,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和IMD模型分析,创造性提出“旅游地核心竞争力模型分析”理论研究影响三亚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成长的因素。 在充分研究我国旅游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三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海南对三亚旅游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本次规划将采用“三维规划”的概念模式。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2月开始策划,2010年7月18日由市旅游局组织进行了终期评审,《紫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汉江洞河水上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紫阳城及真人宫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中国富硒茶观光园旅游区开发建设规划》三个重要节点开发规划通过审定,2010年8月19日正式批复,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13日正式行文报告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定。调研组经过调研以及对《规划》编制过程和内容进行座谈了解后,认为: (一)项目概况。积石峡片区工程是青海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子项目之一,位于民和县境内,工程涉及官亭镇和中川乡(官亭镇11村、中川乡12村)。项目区土地面积10.66万亩,其中不动工面积4.18万亩,项目建设规模6.48万亩,新增水浇地1.01万亩,新增耕地8912亩,整理后的耕地皆为高标准农田。工程总投资21163.89万元。新建支渠12条(自流支渠9条,提灌支渠3条),总长30.3km,提灌站3座。斗渠595条,长419.6km,斗门445座。建设田间道路125.9km,生产道路186.4km。省水利厅承担积石峡北干渠工程,干渠长16.8km,设计引水流量为4.19m3/s。

(二)项目进展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旅游产业近年来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势头,但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效益还不好,尚未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待时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旅游意识较为淡薄,对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发展旅游业与全县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旅游业促进投资环境改善和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开发富硒资源与开发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意义认识不是很到位。旅游业发展在机构设置、政策投入、规划实施上存在差距和不足。 二是工作机制不健全。旅游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县上虽已成立了强大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但在操作层面还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和推进机制,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组织工作机构,由于观念不一、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没有形成推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未能及时出台,严重影响了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通往景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旅游

旅游开发规划三个案例

阳山文化地质生态休闲景区总体规划批 本次规划范围西起大阳山,东至狮子山,北起锡陆公路-阳中路,南至桃源路,总面积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为以阳山水蜜桃产业为依托,以大阳山为空间载体,以阳山桃文化生态观光园为核心,以生态山水、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都市农业中心核。 规划以中国园林拓扑向心的传统布局结构,依山抱湖安排各功能区块;功能分区主要为自然山体景区、宾馆区、商业街区、企业家会所、农家乐、旅游度假区、生态社区、桃园社区、生态桃林观赏区等;主要用地为旅游设施用地、生态观光园用地、居住用地、公建配套用地等。

宗教遗产文化的开发——以空相寺禅宗文化开发为例 文化往往是一个景区的灵魂所在,因此也就成为了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

中要塑造的一个核心所在。我们在对于这些拥有这核心文化的进去在开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于这一核心文化的打造,在这一过程中“忠于文化、挖掘文化、支撑文化”就成为一种可行的开发思路。 本文将以空相寺景区在旅游开发中对于禅宗文化的塑造为例,对“忠于文化、挖掘文化、支撑文化”这样一种开发思路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 一、背景介绍 空相寺古称定林寺,俗称西山寺。因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李村乡境内熊耳山下,故又称熊耳寺,空相寺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我国建筑时间较早的寺院之一,素有“陕郡之圣地,天下之名蓝”的美誉。公元526年,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中国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公元535年,初祖又来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次年在此圆寂,终年150岁。公元538年,众僧徒为纪念达摩初祖,又建造了达摩造像碑。寺院历代都有维护和扩修,但是,寺内大部分建筑,自抗日战争以来,或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寺院原貌已荡然无存。 目前空相寺的建造主要是在1994年由释永信大和尚力促恢复空相寺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之后逐渐恢复建设的,目前已经完成山门殿、接迎殿、达摩殿、达摩墓的修建。 二、文脉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景区核心文化的一个文脉分析正是文化开发中“忠于文化”、“挖掘文化”的一个必由之路。依靠对于这种文化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景区开发中始终把握住景区核心文化的真实性,同时在这样一个文脉追寻、梳理、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文化进行有效扩展、剔除糟粕。 一种核心文化往往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对其全部进行开发设计,反而适得其反不能够把握住文化的精髓,通过文脉研究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把握住景区核心文化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关键点上“顺藤摸瓜”最终挖掘出最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文化特征。 在对空相寺禅宗文化文脉研究中,我们梳理出以下几个关键点所在: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模板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 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 未知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1056 更新时间: 07 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创立节约型和谐社会, 促使广饶县成为中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 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 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 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 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 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 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 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 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

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 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 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 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 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 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 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 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 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 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 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 孙武) , 四级旅游资源2处( 刘集支部旧址、吕剧) , 三级旅游资源6处, 二级旅游资源15处, 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 唯一性强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yumia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011 更新时间:2008 年05月22日 以浪漫和时尚打造都市旅游创新驱动力 一、多维视角剖析大连 从区位角度看:大连是辽东半岛的龙头、东北的窗口、京津的门户、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将在打造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加速环渤海区域联合、促进东北亚国际旅游圈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市场角度看:大连位于东北和环渤黄两大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的结合部,是旅游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之一;毗邻的韩、日、俄是目前中国前三位入境旅游客源国,潜在入境客源市场规模巨大。 从资源角度看:大连荟萃城、海、港、湾、岛、林、泉、山、河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且其品质优越,组合优势明显。 从文化角度看:悠久的历史赋予大连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赋予大连民风淳朴、大气豪爽的个性特征;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大连城市的发展更赋予大连“创新进取、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大连将成为一座开放名城。 从国际视野看:国际化都市往往都是旅游名城。积极建设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新时代大连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发展成就看:大连旅游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塑城市品牌,后创旅游品牌,成功创造了以整个城市为载体和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超常规发展旅游的城市典范。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塑造了一个范例。其内涵体现为:理念超前,品牌拉动,政府主导,持续创新,合作多赢。 从问题困难看:旅游空间布局南重北轻;旅游供给体系有待优化和升级;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旅游企业体量不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培育滞后于旅游业发展,旅游科教和智业有待加强;旅游淡旺季明显;陆路交通的制约问题依然存在。 总之,大连旅游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初级阶段,处于全国前列,正步入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关键转型和战略提升阶段。面临四大转型:由以城市及周边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向全面拉开骨架的大区域旅游转型;由粗放型开发向精品化、集约化开发的转型;由观光产品体系为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主题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复合产品体系转型;由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向东北亚滨海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区位分析图

旅游规划经典案例集锦15

旅游规划经典案例集锦15

以经营城市的手法,打造“旅游名城”许昌市城 市旅游发展的创新策划 2012-03-24绿维创景李明伟林峰标签: 独辟蹊径,打造旅游目的地引言:“旅游名城”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新整合 优秀旅游城市”的崛起,是我国旅游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成就。但是,城市旅游的深度化要求,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化之间互动的结合,对“旅游与城市发展”这一课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局限于国家旅游局现有的“优秀旅游城市”的评级,已经不足以达到城市经营者(市委书记和市长们)的实际运营需要。 为此,绿维创景提出了打造“旅游名城”的全新目标,这与许昌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与经营城市结合的要求一拍即合,形成了《许昌市建设旅游名城与旅游目的地总体策划》的委托项目。经过半年的努力,策划成果于2006年11月8日通过评审,专家组和许昌市给予成果高度评价,使我们对“旅游与城市发展”这一课题的探索,落地开花。 对于任何一任政府而言,如何加速城市化进程,

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城市形象名片,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工作;旅游要为此做出贡献,并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产业,才可能成为一把手真正重视的事情。林峰博士今年提出了旅游产业与城市经营整合的新理念(7月24日中国旅游报《城市经营中的旅游方略》),必须把旅游产业的发展,纳入城市经济工作的主渠道中,成为党政工作的主流方向,旅游产业发展才能有突破。 “旅游名城”,正是这一整合的成果。 对于大多数已经成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地区来说,“旅游名城”可能正是你可以选择的新目标和新模式! 一、独辟蹊径,打造旅游目的地 1、许昌现状旅游欠发达、缺少周边支持、资源不足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中的重要工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环境良好,文化积淀深厚,曾为汉魏时期故都,是中原五大古都之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试谈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8页)

试谈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8页)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

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除此之外,广饶的红色革命遗址、吕剧、齐笔等特色旅游资源也将为广饶迎来很大一部分专项旅游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2020 省旅游局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5) 一、规划背景 (5) 二、规划围 (5) 三、规划期限 (5) 四、规划依据 (5) 五、规划原则 (6) (一)全局化视野 (6) (二)差异化定位 (6) (三)市场化导向 (6) (四)可持续发展 (7) (五)协调化发展 (7) 第二章基础分析 (8) 一、资源分析 (8)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 二、市场分析 (9) (一)总量快速增长 (9) (二)结构稳中有变 (9) (三)消费形式多元 (9)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 三、产业分析 (10)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 四、机遇与挑战 (11) (一)发展机遇 (11) (二)面临挑战 (11) 五、分析结论 (12)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 一、总体思路 (13) (一)发展思路 (13) (二)发展任务 (13) 二、发展战略 (14)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 (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分期指标 (19) (三)产品建设 (19) 四、分区目标 (20) (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区 (20)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 (三)经济圈旅游区 (21) (四)皖北旅游区 (21) 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 一、空间布局 (23) (一)三心引领 (23) (二)四片联动 (24) (三)十区聚集 (25) (四)六环联通 (30) 二、旅游产品 (31) (一)旅游精品体系 (31) (二)重点旅游线路 (36) (三)产品支撑体系 (39) (四)产业融合发展 (49) 三、各市发展指引 (50) (一)市 (50) (二)市 (51) (三)市 (52) (四)市 (54) (五)市 (55) (六)市 (56) (七)亳州市 (57) (八)市 (59) (九)市 (60) (十)市 (61) (十一)市 (62) (十二)市 (64) (十三)池州市 (65) (十四)市 (66) (十五)市 (67) (十六)马市 (68) 第五章服务要素 (70) 一、旅行社业 (70) 二、旅游交通 (70) 三、旅游住宿 (71) 四、旅游餐饮 (72) 五、旅游娱乐 (73) 六、旅游购物 (74)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yumiao :本站原创点击数: 1011 更新时间:2008年05月 22日 以浪漫和时尚打造都市旅游创新驱动力 一、多维视角剖析 从区位角度看:是辽东半岛的龙头、东北的窗口、京津的门户、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将在打造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加速环渤海区域联合、促进东北亚国际旅游圈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市场角度看:位于东北和环渤黄两大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的结合部,是旅游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之一;毗邻的、日、俄是目前中国前三位入境旅游客源国,潜在入境客源市场规模巨大。 从资源角度看:荟萃城、海、港、湾、岛、林、泉、山、河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且其品质优越,组合优势明显。 从文化角度看:悠久的历史赋予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赋予民风淳朴、大气豪爽的个性特征;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更赋予“创新进取、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将成为一座开放名城。 从国际视野看:国际化都市往往都是旅游名城。积极建设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发展成就看:旅游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塑城市品牌,后创旅游品牌,成功创造了以整个城市为载体和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超常规发展旅游的城市典。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塑造了一个例。其涵体现为:理念超前,品牌拉动,政府主导,持续创新,合作多赢。 从问题困难看:旅游空间布局南重北轻;旅游供给体系有待优化和升级;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旅游企业体量不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培育滞后于旅游业发展,旅游科教和智业有待加强;旅游淡旺季明显;陆路交通的制约问题依然存在。 总之,旅游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为主的初级阶段,处于全国前列,正步入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关键转型和战略提升阶段。面临四大转型:由以城市及周边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向全面拉开骨架的大区域旅游转型;由粗放型开发向精品化、集约化开发的转型;由观光产品体系为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主题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复合产品体系转型;由国著名旅游城市向东北亚滨海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区位分析图

慈东片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慈东片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目录 导言……………………………………………………………………………………. 第一章背景分析…………………………………………………………………….. 一、宏观背景……………………………………………………………………….. 二、慈东片区旅游发展态势…………………………………………………………… 三、慈东片区旅游发展SWOT分析………………………………………………… 第二章旅游地概况及资源评价…………………………………………………….. 一、慈东片区概况…………………………………………………………………….. 二、慈东片区旅游概况………………………………………………………………. 三、旅游资源分布……………………………………………………………………..

四、旅游资源的总体特色…………………………………………………………….. 五、资源整合方案………………………………………………………………….….. 第三章客源分析及预测…………………………………………………………….. 一、市场形象定位……………………………………..……………………………….. 二、主要客源市场…………………………………………….……………………….. 三、客源市场预测…………………………………………………….……………….. 四、市场推广口号…………………………………………………………..……….. 第四章目标与战略…………………………………………………………………… 一、旅游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分析………………………………………………… 二、总体定位……………………………………………………………….……….. 三、总体战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