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金融保险)金融体系化背景下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金融保险)金融体系化背景下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金融保险)金融体系化背景下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金融保险)金融体系化背景下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金融保险)金融体系化背景下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前

景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后危机时代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前景

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导语】政策性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主要载体,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政策性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危机的逐渐消退,后危机时代以政策性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的走向又一次成为了各界探讨的话题,因此本文将立足政策性业务领域,把握实践中的动态性,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探讨政策性银行的实现模式。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政策性金融发展模式

一、我国实施政策性金融的起源及发展

政策性金融是指政策性银行在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特定的领域、行业、地区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来体现政府的意图,贯彻国家政策的金融机构,其金融活动是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而政策性银行则是政策性金融的主要载体,承担了国家金融调控的各项职责。与商业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首先,政策性银行的存在是由于市场存在失灵和信贷配给失衡。利率是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在信息完全公开的情况,市场可以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而当交易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市场就有可能失灵。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银行存在巨大风险,加之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所面临的特殊经济、金融环境问题,因此政府对资金市场的介入,不但可以保持利率稳定,而且能够有效解决由信贷投放不平衡所带来的低效率等问题。因此,通过建立政

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补助金、优惠贷款、信用保证等服务,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策性金融能够对商业性金融起到补充和引导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通常体现的是政府的调节意图和产业政策,并将这些信息向市场进行传达。一般情况下,国家调控的基础性项目的政策性投资比例较小,但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投入的带动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也会纷纷加入,最终完成项目所需资金。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电力和交通作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产业,基本没有盈利,因此,商业银行不愿介入,而开发银行则在这些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中、长期贷款,促进了电力和交通行业的发展,而随着电力、公路等产业的成熟和稳定,商业银行也开始这些领域投放更多的贷款。可以看出,政策性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一国的产业调整、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策性金融体系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第一类是美国模式,即由政府发起建立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运作是市场化运作,依靠专门法律来确定机构的业务经营;第二类是日本模式,就是由政府发起设立、并长期保存政府控制的机构;第三类是德国模式,实际上是取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的中间形式,即在政府目标与商业运行之间达到最大限度平衡。而我国基本是模仿日本模式,即以政府补贴和非盈利为目标,通过调节资金的投向来实现政府调节经济结构,平衡社会发展的意图。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体系得到重新确立,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随着经济深入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产业差异,要求国家对经济调节的作用不断强化。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协调统一发展,政策性金融随即孕育而生。作为政策性金融主要载体的政策性银行,从此担负起了调节经济结构、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职能。1994年第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诞生。随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形成了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并存的局面。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后,认真贯彻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建设,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出口,以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如表1所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表1我国政策性银行主要业务一览

从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趋势来看,政策性银行经历了

政府计划性到市场商业化的发展道路,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4年到1998年是开创阶段。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发展。政策性银行在这种背景下成立和运行,有力支持了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政策性银行明显具有计划经济的特点,业务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指令开展,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领域,同时政策性银行也承接了大量历史遗留不良资产。

第二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6年是发展阶段。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宏观经济在成功完成经济软着陆后,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随之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增长高峰,GDP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此时政策性银行也开始由国家计划向市场需求转变,建立了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与指令性派购并存的筹资机制,并根据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市场走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并明确信贷支持的重点,改变了长期以来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指令性投放的资金投放方式,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品种。

第三个阶段,从2007年至今是成熟转变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的逐步发育,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政策性银行原有业务领域市场化机制逐步成熟。但是由于2007年末的金

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和政策性银行行政色彩浓重、机构组织管理僵化的影响,政策性银行传统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为了提升政策性银行资金利用效率,提升政策性银行发展活力,这时期国家积极开展政策性银行转轨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各政策性银行在“保本微利、兼顾政策性”原则指引下,积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自营业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已近四年,随着各国救市政策措施绩效的显现,目前危机造成的负面冲击基本消除,世界经济也开始逐步回稳,全球开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从历史来看,在历次金融危机和经济恢复过程中,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均为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提振市场信心,恢复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各国政府恢复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政策性金融在后危机时代的拥有以下现实作用:

(一)有效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进出口贸易发展以及农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政策性银行为特定的领域、行业、地区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实现信贷扩展,可以有效填补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钝化后项目投资资金的不足,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基础,有效落实了

国家各项调控政策,优化了产业结构。

(二)有效利用危机后社会资金,推动实体经济走出危机

政策性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筹集资金推动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后危机时代,由于政府加大了指导性资金投放力度,政策性业务需求不断加大,而政府财政受危机影响,收入增幅大幅下降,那么利用社会资金解决实体经济恢复的资金需求则成为解决政府调控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政策性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安排可以有效地将社会资金与国家信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迫切需求。2009年国家通过政策性金融为摆脱经济衰退的危险,吸收大量社会资金投入铁路、公路和机场等传统领域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三)发挥开发性功能,弥补危机带来的金融市场缺陷。

目前,国际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已由传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机构过渡到开发性金融机构,其基本职能是作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通过提供资金投放和金融服务弥补危机带来的市场和服务的缺失,从而实现政府控制危机发展和蔓延的经济目标。我国政策性银行在2008年至2009年的危机中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弥补金融市场缺失的角度出发,不断扩大信贷投放量,为经济复苏期的民间投资和商业金融的进入提供引导,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开发性功能和引导作用。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模式探索

本次全球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引致政策性银行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业务结构、创新取向、管理机制发生变化。因此,经营转型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政策性银行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快推进经营转型也将是中国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任务。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标志着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对于政策性金融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重新定位,以成为后危机时代推进政策性金融改革与提高效率的重要突破点,但在转型的过程中应以下面几个方面作为出发点:

(一)正确处理好政策性金融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防止政策性银行资金财政化

政策性金融与财政都是以政府为主体,用来弥补金融资源配置不足的制度安排。而政策性金融和财政作为两个通过不同渠道、方式来集聚和分配不同性质资金的工具,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政府的意图,同时,财政资金又最容易与政策性金融形成冲突。政策性金融资金通常成为国家的“第二财政”。因此,政策性金融和财政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防止政策性金融被财政化运作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财政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财政资金来源和使用的无偿性是其基本

特征,其职能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为国家行使各项职能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至于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出资人通常是国家,其设立主要是与商业性金融分轨运行,根据国家产业发展和宏观调控开展政策性投融资业务。除和国家财政一样必须符合国家意图外,在具体的运行中,政策性金融采取的是“有偿性”为基本特征的操作方式。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规则是按照企业运作模式来构建的,因此,政策性金融可以有效成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成为政府间接干预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在政策性银行运行过程中,政府要减少对其经营活动的干预,使政策性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进行项目规划和开发、信贷评审、风险管理等活动,防止政策性银行资金财政化,导致产生新的信贷风险。

(二)注重发挥开发性功能,弥补危机后市场的缺失

目前,国际上政策性金融机构普遍由传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机构过渡到了开发性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不是简单地、被动地适应经济发展对它的要求,而是通过“建设市场”这种方式,更为积极地、主动地运用资金投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提高社会资本使用效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社会需求,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建设市场的方式来实现政府发展目标,是国际上开发性金融的通行做法,具体体现在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和制度瓶颈、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稳定等方面,。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速市场化转型

近年来我国政策性银行商业化业务比重不断增长。例如2009年,国家开发银行在采矿、制造、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信贷比重超过80%,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棉收购信贷比重高达50%以上,中国进出口银行机电、船舶信贷的出口比重也接近一半。然而,与商业银行相比,我国政策性银行长期按事业单位对待,内部运营机制僵化、项目评审、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市场开拓能力和服务意识缺乏。因此,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政策性银行需要将短期政策性目标与长期商业化转型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服务于国家的政策性目标,加大准公共产品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强化项目评审、风险控制等业务能力,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加速市场化转型。

四、建议和意见

政策性银行的经营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在坚持“政策性投资,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不应忽视以下方面:

(一)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的调整。政策性银行在经营上逐渐向商业性转变的趋势是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转变对自身经营结构和发展目标的调整。但是完全商业化在我国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政策性银行在经营调整的同时,必须从社会合理性的角度出发,注重政策性职能发挥,结合商业化调整的

情况对自身的职责和功能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逐步回升、资金充裕的后危机时代,政策性银行的规模和占金融总资产的比例应有所下降,但仍需发挥执行政府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等重要作用,

在经济有效性方面,政策性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支持产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但目前有些行业已明显产能过剩,其中钢铁、电解铝、风电设备、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已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回稳、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政策性银行必须对规模进行缩减、功能进行调整,调整方向应偏重优化产业结构,更多地涉足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社会保障、国民教育等新领域,追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均衡发展。

(二)业务拓展应与风险防范并重。由于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及资产负债结构特殊,所以微观运营风险极易造成宏观影响。政策性银行不吸纳储蓄存款,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政府供给资本金,发行债券筹资,从央行借款等。如果资金来源总量不足或结构不合理,造成资金运用的缺口,极易形成经营风险。另外,政策性银行在商业转型过程中,与商业银行相比,在风险管理和业务控制上存在很大的差距,综合管理水平较低,因此,政策性银行要把风险防控作为重要工作,加大项目管理、本息回收和风险防治工作力度,重视政策性资金的安全和市场风险,适时对业务进行补充、修正和终止。

(三)在创新中谋求合作共赢。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存

在优势互补,二者的存在并不矛盾,业务适度重叠甚至竞争是正常的,二者是整个金融系统的组成部分。按照惯例,在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时,往往是由政策性银行牵头,多家商业银行参与其中。而且政策性银行的分支机构有限,所以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分支网点,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可以与商业银行开展贷款置换,优化贷款质量,达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目标。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政策性金融复习

一、政策性金融的含义 综合学术界对政策性金融概念的不同理解,也为了区别于商业性金融,我们应该基于制度的视角来科学界定政策性金融范畴。其界定标准主要体现在政策性金融的业务对象是否“强位弱势群体”这一基本特性上。亦即凡是既处于强位又属于弱势范畴而需要金融特别支持的产业、地区、领域、项目等不同形式的特殊群体,都应该属于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制度安排的范畴。对强位弱势群体的投融资倾斜和扶植服务也是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性”的集中体现。这里,所谓“强位”,是指符合政府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或政治意图,关系到国计民生而需要政策性金融扶植的产业、领域和群体,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所谓“弱势”,是指金融需求主体或融资对象由于自身的、历史的和自然的等特殊原因,造成其在一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融资或参保方面的相对劣势或特别弱势的状态。 因此,从政策性金融概念的内涵而言,所谓政策性金融,是指在一国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强位弱势群体为金融服务对象,以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合理性为目标,运用种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或信贷、保险(担保)的可得性和有偿性为条件,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金融制度安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策性金融制度的宗旨,就是充当政府经济与社会调节管理职能的工具,专门为各种形式的强位弱势群体提供资金、担保及保险等金融服务,补充并引导商业性金融,促进这些特殊目标群体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二、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 1.政策性:即服务于政府的特殊产业或社会政策目标,使政策性金融成为政府干预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有偿性:即在一定期限内有条件让渡资金的使用权。有偿性是与国家财政最主要的区别。 3.优惠性:即比商业性金融优惠的利率、期限、担保等条件提供贷款或贷款保证。 三、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比较 商业性金融是指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活动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 商业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主要由非政府经济主体(如企业、个人)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从事吸收公共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服务等货币信用业务的法人。 (一)共同点 1.都具有金融中介功能。 2.相近的资金运用形式。 3.运作的市场化。 (二)不同点 1.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同 2.性质与目标不同 3.职能与运行机制不同 4.融资原则不同 5.种类多少不同 6.资金来源渠道与结构不同。①从财政部、中央银行、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公共基金借入资金, 还可以借入国外资金;②发行债券;③一般不吸收存款,少数情况下有条件地吸收有限种类的存款。

政策性金融作业集答案知识讲解

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政策性金融概述 一、填空题 1.政策性金融具有()和()双重特征。 2.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三性”原则指()。 二、名词解释 1.政策性金融 2.政策性金融机构 3.开发性金融机构 4.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5.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 6.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7.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 三、问答题 1.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 2.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 3.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征 4.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殊融资原则主要是指什么? 5.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6.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比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的特征是什么?7.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 8.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比较,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的特殊性是什么?9.政策性金融资金与财政性资金区别的特点是什么? 10.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政府机构的关系类型。 11.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12.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财政部的关系。 13.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关系。 14.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业务对象的关系。 14.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 15.简述开发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16.简述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17.简述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18.简述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19.简述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特点。 20.简述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章政策性银行 一、填空题 1.无偿拨付、有偿借贷 2.1994年 二、名词解释 1.政策性银行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贯彻国家政策,为政策性业务融资的政府金融机构。2.《巴塞尔协议》为国际金融监管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方法,使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成为可能和必然。该协议所提出的以资本充足性管理为主的风险资产管理模式,从资本构成及资产风险权重两方面来控制银行资产的风险,为国际银行统一监管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 三、问答题 1.(1)政策性银行是政府机构 (2)政策性银行是政策机构 (3)政策性银行是金融机构 2.(1)市场经济有自身的缺陷需要弥补 (2)政策金融是政府宏观协调的重要手段; (3)政策性银行自身性质决定其能对市场机制进行适度弥补。 3.(1)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是政策性银行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 (2)支持区域发展战略是政策性银行的又一重要职能和任务。 4.(1)实行贷款利率优惠; (2)实行贷款比例优惠; (3)实行贷款期限优惠。 5.(1)建立政策性银行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2)建立政策性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建立政策性银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需要; (4)建立政策性银行是促进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接轨的需要。

研究必备,中国金融体系主要指标及内涵大全

货币供应 1、货币发行与基础货币(亦称央行储备货币) (1)货币发行量=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M0 (2)基础货币(央行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量+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流通中的M0+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3)银行间市场的可交易资金的总量=所有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合计因此,只有影响至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货币政策才能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例如降准政策只能使得法定存准率和超额存准率此消彼长,对流动性几乎没有影响。 2、M0、M1(狭义货币)与M2(广义货币) (1)M0=流通中现金 (2)M1=M0+企业存款(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信用卡类存款; (3)M2=M1+个人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中,(M2-M1)即为准货币。 第一,2001年6月,由于股票市场大发展,央行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第二,2002年,受加入WTO影响,央行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第三,2011年10月,央行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规模纳入M2. 第四,2018年1月,央行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 3、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备付金率:法定与超额 根据规定,商业银行需要将其存款的一定百分比缴存至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合称为存款准备金率,后者体现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目前央行已经取消了对商业银行备付金率的要求,将其与存准率合二为一。 其中,超额备付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 (二)货币政策工具 1、OMO(公开市场操作) 第一,公开市场操作始于1994年的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恢复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 第二,公开市场操作又分为逆回购和正回购,前者为央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投放流动性,后者反则反之。 第三,目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主要有7天、14天、28天和63天等几种类型。 2、再贴现与再贷款 第一,这两类工具是央行最早进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

浅析韩国政策性银行

浅析韩国政策性银行 如今,各个国家的银行结构中,一般来说均以中央银行为首,然后以商业银行作为主体,辅以各种专业性银行。其中政策性银行分摊着各类专业性银行的重要构成部分,鲜明的性质让其拥有自身独特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剧,并且在国际上对世界的经济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既是机遇也为挑战,令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也要求国内的政策性银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找出自身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多加借鉴国际的先进管理技术,加快发展步伐。因此,我将对邻国的政策性银行进行探究,借鉴其对韩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有效作用和成功经验,吸纳经营和管理的先进方法,进而完善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六十年代的韩国还是个贫穷的农业国家,GDP仅仅为87美元,但仅经过30余年,其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000年左右,其GDP为7466美元。在这个工业奇迹中,韩国产业银行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将要以KDB为切点,进行探究。 韩国产业银行(Korea Development Bank),是韩国目前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前身是1918年的韩国开发银行,在1954年,伴随朝鲜战争结束,政府依据《韩国产业银行法》,全额出资成立了韩国产业银行,其宗旨是:“遵照国策,为产业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和管理产业资金。”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韩国产业银行身为韩国政府的代表,在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配合国家政策的变化,顺应经济不同时代的需求,不断扩宽的金融业务的范围,开发金融机能,主导了产业的发展,也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在不断进行长足的发展。 一、KDB经营特征 (1)有效利用国家政策权利和财政手段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我国政策性金融研究综述

2006/7 我国政策性金融研究综述 王学人 摘 要:政策性金融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正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热点。本文介绍我国自政策性银行建立以来的国内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度缺陷及主要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决策者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政策性金融;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6)7-005-04 作 者: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四川,成都,610041 政策性金融作为市场机制“缺陷”或不足的产物,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为标志,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性金融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正初步显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改革和发展不断推进,政策性金融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也日益凸显。未来我国政策性金融应何去何从,当前正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新热点之一。为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我国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观点进行了综述,以期能为关心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 政策性金融的概念与原理 目前国内对于政策性金融虽有国家金融、政府金融、制度金融、开发金融、特殊金融、财政投融资等多种提法,但其内涵基本相近。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关于政策性金融的几种主流概念。较早使用“政策性金融”这一术语的学者白钦先将其定义为“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为贯彻、配合国家特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贷款,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性意向的存款、投资、担保、贴现、信用保险、存款保险、利息补贴等一系列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①。瞿强(2000)将其定义为后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主要通过建立政府银行或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干预,以比市场或商业金融更优惠的条件,为特定的最终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谢汪送(1998)认为政策性金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及社会政治需要而规定的具有特定政策意义的金融行为。还有一些学者把政策性金融看作是特殊的金融活动。杨涛认为政策性金融“是指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在法律规定的特定范围内展开业务、不单纯以追求盈利为目的、旨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②。 政策性金融的原理主要回答政策性金融产生的客观依据和必要性等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中,主要有资源配置折衷论、金融资源配置论、开发金融论、金融控制论和国家利益论等重要观点。 第一,资源配置折衷论。政策性金融是在金融领域内把“政府”与“市场”两者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进行“折衷”的具体应用。“当然,这种折衷主义的结论并不否认政府或市场在某一阶段的经济思想居于主导地位”③。政府和市场是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两大宏观调控手段,单纯地运用其中一种手段来配置资源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或者“政府失灵”,多年以来的实践和理论都是围绕如何实现两者有机结合问题而展开的。事实上,政策性金融是既需要体现政府意图,又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的特殊的金融中介。 第二,金融资源配置论。金融资源被视为稀缺的国家战略资源,政府遵循经济有效性和社会合理性两个基本原则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中的某些领域,商业性金融依据经济有效性原则而不愿融资,这些领域对国家整体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这时,就只能通过政策性金融依据社会合理性来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崔艳梅等,2004)。“由宏观经济主体发动和引导、由微观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并主要由其按市场经济有偿原则展开,进而最终实现准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与及时提供,成为当代市场经济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这种集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于一身的经济主体,在金融资源配置领域中只有政策性金融或者说政策性金融机构才能担当和胜任”④。 第三,开发金融论。陈元(2004)认为,我国正处于转轨进程中,政府应当将高能量的国家及政府信用用于建设市场,以建设和利用市场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开发性金融机构就是要以政府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将长期融资优势与政府组织协调和增信相结合、机构债券与金融资产管理相结合,以建设市场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政府入口、机构孵化、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推动治理结构、企业法人、信用结构以及项目现金流的建设,从而将国家、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信用转化成企业信用,发育出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健全市场规则,实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四,金融控制论。美国学者罗纳德?麦金农在《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中最早提出“金融控制”,指转型国家在经济市场化进程中,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工具,以实现非通货膨胀型的

金融组织体系概述

第一节金融组织体系概述 一、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体系一般是指由各种金融机构组成的组织体系,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系也会发生变化并逐步健全和完善。 构成我国金融体系的金融机构按其地位和功能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金融监管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监会)。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负责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证券、保险除外)实施管理和监督,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并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中国证券会是我国证券业监管机构,负责对证券业和期货业的监管。中国保监会是我国保险业监管机构,负责对保险业和保险市场的监管。 第二类是经营性金融机构,它包括: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不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目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有三家,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银行。一般是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其他中间业务的盈利性机构。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另外还有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国各中心城市设立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外资、合资银行。 证券机构。是指为证券市场参与者,如发行人、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保险机构。是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各种国有、股份制和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再保险公司。 信用合作机构。包括城市和农村信用社,是群众性合作制金融组织,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各种信用服务。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职处置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的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邮政储蓄机构。 二、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管理货币金融的最高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具有发行货币的垄断权,是发行的银行;代表政府管理全国的金融活动,经理国库,是政府的银行;在商业银行资金不足时,向其发放贷款,是银行的银行。世界上最早设立的中央银行一般认为是瑞典国家银行,1656年由私人创造。但被公认为现代中央银行“鼻祖”的是英格兰银行,于1694年建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当今世界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有权威的中央银行组织体系。 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它于1948年12月1日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中国人民银行从成立以来,既作为中央银行、行使发行货币、管理金融的职能,又经营一般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到现在真正全面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2月至1986年12月,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与国家银行体系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的一般职能,又对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办理金融服务业务。虽然从1979年开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先后从人民银行中独立出来,但人民银行继续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封面文章 S P E C I A L F O C U S 27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文 /天大研究院王元龙在现代经济中,科技与金融已经成 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金融与科技 呈现出相互结合、互利互动的关系。科 技与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其 相互结合对于落实我国“十二五”规划 纲要中明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开创科技发展新局面的要求,对于 构建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 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结合现今已经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 迅猛发展, 科技与金融呈现出一种互利互 动的关系:首先, 良好的金融环境, 是实 现科学技术蓬勃发展,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

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尤其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和积累, 对金融的需求很大。其次,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包括金融业 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变革, 加速金融现代化进程。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激活金融资本, 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科技与金融的有机融合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 障。没有金融的驱动和融资技术的支持, 就没有高新技术持续开发与迅速的产业化, 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毫无疑问, 金融与科技两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 全会精神, 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及其金融配套政策,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 加

快科技成果转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 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 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一切都迫切需要进行科技金融创新。 我国科技金融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整体科技金融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技筹资经费逐年 提高,科技产出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进步 环境不断改善,我国的综合科技水平也在 不断提高。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 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参见表 1。但是,如果分析我国科技经费的来源,可发现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是在全国科技经费筹资结构中,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很小,与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参见表2与图1。二是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在科 技经费筹资额中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参见图 2。显而易见,我国科技金融的总体水平偏低,正是由于金融对科技发展的支撑力度太小,也就意味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2.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研究

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研究 从1994年我国陆续建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开始,到2014年为止中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已经建立并运行了20个年头。回顾这20年,从政策性金融的初创、发展到由市场化、商业化改革而导致的“异化”,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可谓是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从国内外相关代表性成果来看,对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有意义和价值的探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官方和业界的理论认知和决策理性相对缺乏等问题,特别是政策性金融在发生由市场化、商业化改革而导致的“异化”后,关于政策性金融深化改革、定性定位、是否存续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透过现象看本质,归根究底,其根本原因即为没有正确认识并把握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与本质特征。而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相对缺乏,甚至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针对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这一研究空白,力求以开阔的视野和清晰的思路,回归政策性金融基础理论研究,着重探讨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问题。选取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政策性金融改革”的决策之后,我们十分有必要在这样的时期、这样的时机下,回归本质,从根本上重新科学认识政策性金融制度和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这有助于官方和业界在政策性金融的理论认知方面达成共识;有助于明确政策性金融在最高宗旨及定性定位等方面的模糊性问题;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政策性金融在经历由市场化、商业化改革导致“异化”过程后而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深化政策性金融改革相关问题的科学、理性决策建议的提出。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章对政策性金融的基本特征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第1章和第2章),即在阐述选题研究背景、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引出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这一研究主题,并基于特征的视角对政策性金融的科学内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为分析问题(第3、4、5、6章),即分章节,按照先本质特征后一般特征的顺序研究政策性金融公共性、国家信用性、金融性和特定选择性四大基本特征;第三部分为解决问题(第7章和第8章),即在对政策性金融基本特征及本质特征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对深化中国政策性金融改革进行再思考,总结全文并对下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金融体系与货币政策 新版

五、保险机构 (一)职能和特征 1.保险公司也是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家庭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一种名为保单的合约规避特定的风险,在特定事件发生时,依合约赔付现金。 2.特征 为获得保险而向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称为保费。保险公司将收到的保费投资于股票、债券和房地产等资产。 在我国,经营商业保险业务,必须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 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只能是股份有限公司或国有独资公司。 设立保险公司,必须经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其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2亿元。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必须为实缴货币资本。 (二)业务内容 1.保险 根据保险标的的不同,保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财产保险是指以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 还有一种保险机构之间的保险业务,被称为再保险。 2.理赔 被保险人有请求赔付保险金的权利;保险人有受理索赔申请,承担保险金赔付的义务。上述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过程,即为保险理赔。 3.保险资金的运用 保险资金运用是指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将积聚的保险资金部分地用于投资,以实现保险资金增值的业务活动。 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 六、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其他非金融机构的类型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组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

政策性银行有哪些

政策性银行有哪些 问题: 政策性银行有哪些? 答案: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的三大政策性银行。 【相关阅读】 政策性银行有哪些? 所谓政策性银行系指那些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一般来说,政策性银行贷款利率较低、期限较长,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其放贷支持的主要是商业性银行在初始阶段不愿意进入或涉及不到的领域。例如,国家开发银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交通等“瓶颈”行业和国家需要优先扶持领域,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这些领域的贷款量占其总量的91%。进出口银行则致力于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支持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项目。农发行主要承担国家政策性农村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拨付,专司粮棉油收购、调销、储备贷款业务等。

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 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有政策性银行,其种类较为全面,并构成较为完整的政策性银行体系,如日本著名的“二行九库”体系,包括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日本国民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 韩国设有韩国开发银行、韩国进出口银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韩国住宅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法国设有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对外贸易银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法国国家信贷银行、中小企业设备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 美国设有美国进出口银行、联邦住房信贷银行体系等政策性银行。这些政策性银行在各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构成各国金融体系两翼中的一部分。 建行目的 1、补充和完善市场融资机制。政策性银行的融资对象,一般是限制在那些社会发展需要而商业性金融机构又不愿意带给资金的银行或项目,因此能够补充商业性融资的缺陷,完善金融体系的功能。 2、诱导和牵制商业性资金的流向。一是政策性银行透过自身的先行投资行为,给商业性金融机构指示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和支持重心,从而消除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疑虑,带动商业性资金参与;二是政策性银行透过带给低息或贴息贷款能够部分弥补项目投资利润低

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成立参股和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方针政策,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征:经营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资金的运用以发放中长期贷款为主;贷款的重点是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由政府产业政策重点扶持的项目。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种类:(1)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专门为政府经济开发和发展提供的中长期贷款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作用--主要是配合政府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促进经济落后区域经济振兴。(2)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指以经营农业或与农业有关的信贷业务来贯彻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作用--为农业提供资金支持服务于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3)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指以经营与进出口有关的信贷业务以推动国家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融通资金提供融资条件提供咨询服务和经办对外援助服务于政府的对外政策。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1)一般职能:是指其所具有的与

一般金融机构类似的或相同的职能即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职能。(2)特有的职能:倡导性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以直接的资金投放或间接地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从事符合政府意图的放款来发挥其首倡引导的功能;选择性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融资领域或部门的资金支持是有选择性的即选择政府政策支持但市场机制作用有失灵的领域或部门;补充性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活动可以补充完善以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职能。服务性职能--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或政府提供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职能。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政府预算拨款供给资本金;借款;发行债券;吸收存款;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基金;职工住房公积金。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贷款;投资;担保。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外部关系:政府的关系--依附型、相对独立性、中间型;业务往来对象的关系--信贷关系、投资关系;与中央银行的关系--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或专项基金向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来源、人事互相参与、个别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政策性银行有哪些特征?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投资建立,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在限定的业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中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 策 内容提要: 进出日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各国为促进本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而设立的专门机构。中国进出回政策性金融发展历史较短,新形势下面临着种种挑战,如国外进出日政策性金融呈现出的战略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发展态势,中同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进出,q政关性金融作用的发挥还存在若干约束条件等。为此产国应该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主要包括处理好与外国同类机构的关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业务发展战略以及加快中间的进出口政策性立法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中国进出日政策性金融;挑战;对策 中间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中国对外经济的计放程度将会更大人而面临的外部竞争也更激烈地意味着中国支持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时必须遵守共同的国际惯例和规则。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政策性金融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只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进出日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新趋势 国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进出问政策性金

融在新形势下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国家都把发展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放到重要的战略高度。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进出日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这样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们经历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和发展中的各种挫折,可以说其适应性是相当强的。不仅如此,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真正作用,历史上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解散过美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Ex-ImBank),但是后来又坚定不移地发展进出口银行,同时在70年代初期又成立了另一家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verseas Private Instment Corperation,OPIC);近年来日本也出现过人们对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作用怀疑的现象,但是大藏省经过实际考察和论证后发现,进出日政策性金融具有不时替代的作用,随后在 1999年对进出日政策性金融体制进行了重整,成立了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ank)。这表明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不可或缺,不仅仅是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大力发展的问题。发达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都对本国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调整,使其逐步完善。 2.各国都在进行着进出日政策性金融创新活动,以提升这一政策

政策性银行法规

政策性银行法规 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发行管理暂行规定 1998-11-28 (4) (1)国家开发银行 (7) 国务院关于组建国家开发银行的通知 (7) 国家开发银行机构编制方案 (15) 国家开发银行部机构职责分工和业务运行程序规定(试行) 1994-5-12 (19) 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暂行规定 1994-6-10 (26) 国家开发银行“借款单位借款申请和支付通知授权系统”使用管理试行办法 (28) 国家开发银行授权管理暂行规定 (30) 国家开发银行信贷合同管理暂行办法 (40) 国家开发银行合同专用章管理暂行办法2002-3-2 (45)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利率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1996-3-22 (47) 国家开发银行银团贷款管理暂行规定 1996-9-14 (49) 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保证担保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6-8-6 (52) 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抵押、质押担保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6-8-6 (54)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回收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5-1-25 (59)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994-9-9 (64)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经理制暂行办法》的通知1997年4月24日 (67)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选择委托贷款业务代理经办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1996年5月1日 (69)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业务会计操作规程(试行) 1996-5-1 (76)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固定资产贷款利率及有关规定的通知 1994年8月22日 (85) 国家开发银行异地统借统还项目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2000-4-6 (87) 国家开发银行、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统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1994年11月17日 (90) 国家开发银行柜台前移贷款项目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8月31日 (92) 国家开发银行设备储备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9月14日 (95)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基本建设贷款办法》的通知 (97)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工程保险管理暂行规定 1999.10.25 (100) 国家开发银行对中瑞合作基金投资企业贷款暂行办法 2000-3-27 (103) 国家开发银行军品生产线技术改造专项贷款管理办法 2000-1-3 (105) 国家开发银行技术援助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2000-3-30 (107)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工程监理管理暂行规定 1999-10-12 (110) 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委员会工作制度 2000-1 (112)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贷款委员会工作的若干规定》和《关于改进贷款项目贷款条件评审工作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1995年7月31日. 114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_New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活动与金融创新活动的有机融合,是由科技创新活动引发的一系列体制创新行为。本文介绍了当前国内六种科技金融工作开展模式,通过结合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分别从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力度、建立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创投业务、筹建专业科技银行等方面提出建议,助推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 一、引言 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它是指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源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国内科技金融工作开展模式 (一)风险补偿

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该资金主要用于建立科技贷款信用保障资金池,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由于小企业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抵押物有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积极性不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专项资金的成立,大大降低了企业贷款的门槛,提高了银行对企业的信贷积极性。 (二)股权投资 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为规范我国股权投资(基金)企业的运作和备案管理,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11月23日发布了《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这是我国首个全国性股权投资企业管理规则,标志着我国股权投资(基金)业规范发展进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国内做法有:一是大力引进创业投资基金,二是加大对股权投资基金奖励力度。给与创业管理公司营业税、所得税“三免两减半”奖励等。三是加大对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力度。对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创业投资机构,按投资额的百分比给与风险补助。 (三)科技引导基金 由财政资金牵头,联合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区域性科技引导基金,基金主要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政策性金融_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是以国家政府为主体,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采取有偿的方式在较为有限的范围内筹集资金,严格按照国家法规限定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进行资金投放以优惠性存贷利率为条件,直接或间接地,为贯彻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系列政策活动。 政策性金融的类型 (一)按业务类型划分 (1)政策性贷款正常利率贷款、优惠利率贷款;指导性贷款、指令性贷款。(2)政策性担保(3)政策性保险(4)政策性投资 (二)按机构类型划分 (1)政策性银行(2)政策性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3)政策性担保机构(4)政策性投资基金(5)政策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信达、东方、长城。 (三)按作用划分

(1)开发型(2)支持型(3)扶持型 (四)按区域划分 (1)国际性的(2)国家的(3)地方的 政策性金融与财政的异同 一、共同点 (1)政府的经济职能财政——调控经济;政策性金融——辅助财政政策,完成政府的经济职能。 (2)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逆风向;政策性金融——逆风向 二、不同点 (1)有偿性财政——无偿转移支付;政策性金融——有偿 (2)使用领域财政——公共物品;政策准公共物品(高速公路)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异同

一、共同点 (1)金融中介主要是信用中介。 (2)资金的运作发放贷款,提供担保。 (3)运作的市场化。 二、不同点 (1)经营目标不同商业性金融追求利润最大化,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政策性金融以政府的意愿为目标。 (2)配置资金的导向不同商业性金融流向有利可图的地方。政策性金融不规避风险,流向对资金需求大的地方。 (3)资金的来源不同(筹措方式)商业性金融——存款、社会闲置资金、债券、借款。政策性金融——财政资金、社会保障资金、邮政储蓄资金。 (4)资金投放领域不同商业性金融——追求经济效益,投放于收益率高的领域。政策性金融——追求社会效益,资金投放量大,期限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