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理性思考

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理性思考

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理性思考

[摘要] 财政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与财政管理中的寻租行为、“委托——代理”关系、人的思想还不够纯洁,存在一夜暴富思想、攀比心理等有关,当前的财政监督体系存在法治环境尚未完善、财政监督方式单一、忽视社会监督、信息化建设滞后、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过轻等问题。必须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财政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真正发挥财政监督的各项功能。

[关键词] 经济监督;财政监督

所谓财政监督,从狭义来说,是指财政机关依法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的监督;其广义,是指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财政机关在内的财政监督主体依法对财政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管和督察。广义的财政监督是一个多环节、多渠道的监督体系,不仅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而且还包括财政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内容上包括了预算监督、收入征管的监督、财务监督和财政信用监督等诸多方面,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共同构成财政监督的统一体。本文将从广义角度进行讨论,探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完善财政监督体系,使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更有效地预防和纠正财政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财政违法犯罪现象出现的理论分析

当前,我国财政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表现形式多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理论分析,

看清隐含于其中的共同本质。

(一)经济学分析

1、寻租理论。20世纪50-60年代,针对垄断的福利(或社会)成本问题,戈登?塔洛克作为寻租理论的创始人之一首先提出并论证了寻租理论。寻租的实质就是权力与金钱的交易,而这种权钱交易恰恰是腐败的重要根源。寻租活动本身不创造任何财富,正相反,它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寻租者挖空心思找后门,用礼品和金钱疏通层层关系,最后使自己从中渔利,而这些寻租活动本身却没有产生任何新物质产品。因此寻租的支出是一种纯粹的浪费。有权力就可能出现腐败,财政管理过程中资金的分配、行政事项的审批、收入的征收管理等都可能产

生寻租行为。

2、委托代理理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本质上是公众委托政府来提供私人部门无法通过市场配置而实现的有效供给。可见,政府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理机构,承担着一种公共受托的责任,居民则向政府缴纳税收,这样在居民与政府之间及政府组织内部便构成了一个“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政府是由众多个人组成的若干公共机构,受追求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政府往往会违背委托人的期望,“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为了保障国家的公共利益,必须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目前我国财政监督中绩效考核指标缺少客观的评价体系。考核指标多是以收入、支出的金额、完成进度为主,缺少科学的公正的指标。因此,财政管理存在较多的漏洞,各种打擦边球的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出现,蚕食着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3、经济人假设理论。“经济人”是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性的抽象,人的本性是追求私利的,是以利己为原则的。自利的动机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从事经济活动的,也即“经济人”。换句话说,人的思想还不可能那么纯洁,所以,不能将廉洁完全寄希望于人的自觉性,仅靠教育是难以阻止财政违法现象的出现的。必须抓好每个环节的制度设计,堵塞漏洞,同时严厉惩处违法行为,才能真正维护财经秩序。

这是财政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发生,且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制度建设方面的原因。(二)心理学分析

1、一夜暴富思想。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思想也发生很大变化,社会上有些人滋长了“一夜暴富”的思想。不想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实现个人的理想,而是希冀不劳而获,整天想着“天上掉下个大馅饼”,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不义之财。有这样错误思想的人如果掌管财政资金,拥有权力且监督不严格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铤而走险,千方百计将所管资金据为己有。

2、攀比心理。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分析人们消费心理时提出了,”相对收入假定”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固然首先取决于他的实际收入(绝对收入),但他也要根据自己的相对收入来进行必要的调整。所谓相对,除了与他自己的过去对比以外,主要是与他周围的人比。相对收入影响消费,进而影响他的福利。这种从比较中得到的福利被称之为“相对福利”。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现状比以前有多大改善,而且更关注自己周围的人收入、福利等的改善程度,如果别人的改善程度更大,那么即使自己的现状已经改善了不少,他还是感到很不满意。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行使财政管理权力的一些人就有可能以权谋私,满足自己对金钱、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

3、法不责众心理。“法不责众”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俗话,其大意是指当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普遍性时,即使该行为含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对其也难予惩戒。这种观念在老百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社会风气受到金钱享受主义影响的情况下,拿公款大吃大喝、以开会为名到名胜风景区旅游等不良现象越演越烈。

二、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尚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通观目前财政监督体系构建的现状,尚需解决下列问题:(一)财政监督法治环境尚未完善。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系统地规定财政监督的单行法律法规,在预算法中关于财政监督的规定也很不明确,法律体系不够健全。20XX年11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与以前的暂行规定相比,除了国有单位有财政违法行为受处罚外,非国有单位和个人若有财政违法行为,也将受到处罚,而且,对国家机关将不再罚款,相关责任人员受到的处分将加重。该条例虽然细化了各种财政违法行为的认定,但实施细则还需要制订,条例中规定的“情节较重”、“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需要明确,证据的获取需根据新情况研究新对策,处罚的透明度要提高。

(二)财政监督方式单一,防范功能、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发挥。长期以来,财政日常监督工作松懈,当问题积累严重时,才对财经领域的某些突出问题采取运动式、专项治理的方式进行。具体表现在: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对外部的监督较多,对财政部门内部的监督较少;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这就导致很多财政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管理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屡查屡犯,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重视政府内部监督而忽视社会监督。在各种政府文件中,经常能看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字眼,但具体措施很少,群众被阻隔在监督体系之外。如记者采访相关部门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权力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舆论监督的烽火掐灭。由于公共财政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部门和个人手中,一旦这些大权在握的人不自觉执行制度,那么看似固若金汤的制度防线就会顷刻瓦解。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难以应付日益繁重的监督任务。现在各级财政监督机关普遍感到编制不够,人手不足,列入监督范围的事项越来越多,依靠自身力量去检查就象大海捞针,很难发现财政违法违规行为,或者只能是青蜓点水,发现一些表面性的问题,无法深入。

(五)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过轻,起不到震慑作用。主要表现为财政监督使用

行政手段较多,法律手段用的少。以往对违法违规问” 题的处理经常受到人为干预,责任追究不到位,重检查、轻处理落实,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官场中存在“潜规则”,不少人奉行明哲保身的做人之道,于是官官相护,对监督工作应付了事,很少对问题追查到底;二是,各种法律规章对财经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理规定比较笼统,执行中随意性大,再加上缺乏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很容易出现捂盖子,不了了之的现象。这样就出现问题越积越多,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对违规者要依法严惩,加大失信“成本”,提高财政监督的有效性。

三、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基本思路

针对政府寻租行为的存在、人们的思想觉悟还不高、外部监督薄弱、处罚过轻等问题,应当建立健全以预算监督为核心,会计监督为基础,财政资金运行规范、安全和有效为主要目标的监督内容体系;以财政内部监督为核心,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社会监督为辅助的监督力量体系;以法律监督为核心,行政监督为基础,经济处罚为辅助的监督手段体系。

中共中央制定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对于财政方面的监督,纲要指出,要“加强对财政资金运行的监督。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监督检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落实情况。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强化部门内部制约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在完善财政监督体系时要遵循这样的思路: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自觉性;通过预算、国库收付、会计管理等制度建设堵塞漏洞,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变人盯人的落后监督手段,加强日常监督,同时加强社会监督,通过外部监督制约集体违纪案件的发生;通过健全法制、从严罚处遏制大案要案上升的趋势。

四、完善财政监督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在划清财政机关与审计机关等监督主体的职责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颁布《财政监督法》,从法律上确定财政监督的地位,增强财政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执法监督体系中的地位。通过法律程序明确监督机构的职权、责任、监督程序、监督方法、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违反财政法规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制订财政管理、监督各环节的行政法规及其实施细则,减少行政手段的使用,多采用法律手段,公众监督、违纪监督更多地通过司法诉讼程序进行,减少暗箱操作现象,为财政部门行使财政监督职能、加强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财政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创造良好的法制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行政执法的随意

性,真正把财政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健全比较系统完整的财政监督法律体系。

(二)围绕财政改革,建立健全财政管理机制

1、逐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压缩寻租行为产生的空间

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政府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同时。把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目前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的分配、转移支付的安排、收费事项的确定、会计资格的认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等寻租行为很多,只有大幅减少这些事项,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财政违法乱纪现象出现的原因。

2、完善财政内部控制体系

全面实现财政分配、财政管理、财政监督“三权分离”。实行财政分配、管理、监督分离,可提高财政分配的透明度,增强财政监督的公正性、公平性。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应在内部上下之间、科室之间、各管理环节之间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和制约机制。重点放在健全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审批程序和业务检查方面。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程序及拨付渠道,使每个环节的财政资金运动都能做到有章可循。并制定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的规章制度,使内部监督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当前应继续深化具有釜底抽薪作用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牢牢掌握资金运行的主动权;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堵塞财政支出中的漏洞;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研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财政监督的效果;实行重要岗位定期轮岗制度,预防财政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由重事后监督、突击性检查为主转变为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并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重的方向上来,实现财政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着眼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真正形成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日常监督通过对财政资金运行起始阶段的论证、预测,制定各项保障机制,确保目标的实现;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跟踪,及时发现偏差并予以纠正。通过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使之与专项检查紧密结合,逐步建立起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核证相结合,涵盖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监督框架,以体现财政监督的严密性、及时性、防范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整体优势。

(四)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要进一步提高财政的透明度,公开财政工作程序、办理情况,接受人大评议、社会公众监督。公共财政是公开透明的财政,包括政策、程序、资金、转移支付、超收资金使用等都是透明的,是在阳光下运行的。一是加强人大的监督。人大的财政监督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全过程,人大财经委在每年人大会议前对预算进行预审的方式是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弥补人大因会期短、内容多、时间紧难以详细审查的缺陷。二是加强舆论媒体监督,这是防止腐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德国的舆论监督力量非常大,被称为“第四种权力”。根据法律规定,检察院发现有腐败方面的报道,有义务进行调查,在法律上保证了社会监督的应有地位。三是建立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是明确应向社会公开的具体内容,原则上凡是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包括制度的制定、资金的分配、职责的划分、项目的评审、资金使用效果、查出的违规行为等等,这是改变暗箱操作、防止有人从中渔利的唯一有效做法。应制订《政府预算公开条例》,明确规定部门预算、财政监督查出的问题除军事机密外一律公开,真正实现“阳光财政”,提高财政监督的实效。

(五)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政监控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建立财政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降低监督成本,实现实时监控。信息系统应全面追踪监测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逐步建立从财政收入的征收到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使用的全程跟踪监督机制。要结合“金税工程”、“地政工程”,开发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监督管理软件,包括财政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财政违纪预警系统。(六)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对财政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环节,要在加大对违法犯罪责任人处理力度上下功夫,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杜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不能以补代罚,或者以罚代刑。各级财政部门应与纪检监察和公安司法部门保持密切,建立健全联合办案制度和追究责任人员个人责任移送制度,把查单位违法纪与个人违纪紧密结合起来,把对单位的处罚与对个人的处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处罚措施的震慑作用和财政监督的预防功能。

[参考文献]

1、华国庆,我国财政监督法律制度建设刍议,:s:///

2、程帆,我听厉以宁讲经济学,[M].中国致公出版社,北京,20XX

3、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

4、陆丁,寻租理论,汤敏、茅于轼:当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

2021年财政监督工作意见

2021年财政监督工作意见 2021年,我县财政监督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省、市、县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全县财政工作中心,健全财政监督法制机制,强化收入、支出、会计和内部监督,不断提升财政监督工作水平,促进全县财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注重机制建设,完善财政“大监督”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省财政监督办法》、《县财政局关于财政监督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的工作制度》,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推进“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的财政“大监督”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积极创新财政监督方法,努力做到财政日常监督不间断、财政专项监督常态化。 一是完善财政“大监督”制度。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继续推进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监督制度建设。充分利用财政监督成果,根据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修订完善制度,进一步优化财政监督流程,完善复核审理程序,不断深化财政“大监督”机制。 二是规范各项检查程序。财政监督检查局牵头制定年度财政监督检查计划(见附件),局机关各科室要根据年度检查计划,按《省财政厅财政检查工作操作规程》规定的工作规则、程序及时开展检查工作,相关检查资料完善、立卷归档工

作要严格按《省财政厅财政监督检查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做好财政检查整改通知书,检查处理、处罚决定的跟踪督查和落实工作,做到“统一扎口管理,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范程序,统一处理处罚”四统一。 三是明确监督检查重点。把预算管理监督、财政收支监督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和关键予以安排,继续加大对“三农”、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坚持重点检查和长效监管相结合,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的服务和反馈功能,采取通报、公示、召开情况通报会、联席会等方式,促进检查成果的利用,提高社会对财政监督的认知度。 二、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开展各项监督检查 一是开展部门预算检查。围绕预算编制与执行,针对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认真开展部门预算编制抽查和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保障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以及预算执行的准确性,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各业务科室对财务管理归口管理单位预算执行检查覆盖面要达100%。 二是开展专项资金检查。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对关系社会发展和民生利益的重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财政监督职能(1)

财政监督职能 一、坚持财政监督的职能不动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如何理解财政监 督职能的重要作用,如何调整财政监督职能的定位,如何转变财政职 能的实现机制,是摆在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监督主要以行政监督为主,通过行政 法规的制定和检查,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财政资金的运行和 财务活动的实行以及财政政策、会计制度的执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使财政监督具有了新的内容,它既要体现以国家为主体 财政分配关系的监督要求,也要反映以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为特点、 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监督要求。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性质,要 求对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实行监督,通过国家分配政策、财务制度以及相关法规的颁布,反映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关系。同时,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有,要求通过私营、外资、合资企 业的监督,维护按要素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分配运行秩序。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财政监督要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转变财政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使用经济、 法律方法监督地方、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使其收支 行为、分配方式、资金营运、上交利税符合国家财政政策和市场准则,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财政分配的正常运行,维护国民经济运行 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国家财政在收 支过程中统收统支、大包大揽,不讲经济效益的指令性分配方式。国 家财政分配出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分配方式上 变统收统支分配体制为明确事权、划分税种、确定收支的分税制机制。二是在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上,变单一按劳分配方式为以按 劳分配为主体,按要素分配为补充的分配体制。三是在国家财政部门 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分配关系上,变预算内、预算外分配双轨制为逐渐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财税体制,实际上主要是财政部负责三个方面:一是税制改革,二是预算制度,三是财政体制。财政体制指的是中央和中央以下省及其地方的财政关系。首先,税制改革在税收制度方面我们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税制和税收政策。另外,税收征管。我们是两个部门,海关和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财政部主要是帮助支持税收的征管。税制的改革和税收政策是财政部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进行的一个改革是两个所得税税法的合并,实际上这也是1994年改革当时遗留下来的。我们当时留下两个问题,一个叫做所得税按照企业的隶属关系划分税收的归属,归中央还是归地方。另外,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行两个不同的税法。我们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现在是后过渡期,这种做法有背于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不利于公平、平等地竞争,我们需要把它合并。合并是在适当降低名义税率的基础上,合并两个税法。在税基的考虑上,成本概念的考虑上,基本上是参照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法,这个税法是接近于国际通常定义的。同时还有一条,尽量使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接近,尽量减少减免。此外,还将完善农业的出口体系、出口退税、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征物业税等等。第二,推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财政围绕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预算制度改革。我们通过将过去预算外的收入纳入预算内,通过给予每个部门设置预算,而不是过去有个笼统的功能预算,改变了预算的编制预算制度,我们通过国库集中收复的体系,政府采购的一套制度,改进了我们的

预算执行制度。这样使我们预算的公平性、公开性、透明度和完整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和市场条件下完善财政的功能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我们发现一个瓶颈,就是政府收支的分类体系必须改。现在叫做预算收支科目,MMF叫做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我们的预算收支科目弊端已经日益突出,现在报送全国人大的预算并不能清晰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为了落实中国政府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自觉接受公众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去年以来我们充分借鉴了OECD国家政府收支分类框架设计基础之上,研究设计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并选择了一些中央部门和一些省市进行模拟试点。第三,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差距比较大,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是三级政府管理,中央、州省和地方,我们现在是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镇)。这个层次是比较多的,而且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各级政府的职责都以的形式予以明确规定,中央政府承担的经济稳定、收入分配,提供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重要的职责,一般相对比较集中财力。一是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加大对困难县乡的财政支持力度。我们今年在预算安排的一般转移支付已经900多亿了,比去年又多了200多亿,除此之外又增加了150亿对于困难县专门的转移支付。二是扩大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试点范围。我们督促各省,中央也在做,省级财政在财力的补助、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等等尽可能直接核算到县,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实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小

加强会计监督 强化财务管理

加强会计监督,强化财务管理 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主要、最直接的一种监督手段,是为了确保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高效、健康、有序地运行,而对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和经常性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错误、偏差,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会计人员与会计机构正当行使的一种职权,对财务工作的合法有效性的监督。但是在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监督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混乱等现象,对财务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强化财务管理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 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原因 1.1 会计监督的现状在当前阶段,我国的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会计包括监督和服务两种功能,而在这两大功能中的首要工作是监督,但是,当前的企业会计人员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服务上,而忽略了监督功能,于是造成了会计监督力度不够这个重要的问题。在当今会计工作中,很多企业常常会出现违规违法现象,对会计监督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有些企业,会计监督仅仅是作为一种说辞或者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没有执行会计监督制度。这就导致了监督力度不够,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很坏的影响,破坏了市场秩序,企业自身也出现问题,损坏了投资者的利益。 1.2 会计监督无法发挥效用的原因

1.2.1 会计监督的法制不健全某项法规的修订,总是要在其行业出现问题之后才能针对具体问题对法规进行完善。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会计法规完善的速度不能完全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旧的法规对会计监督不力没有进行明确的处罚规定。因此,限制了会计监督的执行力。会计监督法制的不健全是影响会计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因。 1.2.2 财务监督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合理由于现在会计人员不是隶属于独立的机构,大都是属于企业的财务等部门,也就是属于企业的员工,是经营者聘用过来的工作人员,自然要对公司经营者负责,受到公司经营者的管辖。因此,会计人员没有独立的地位,无法完整地行使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利。会计监督职能受到限制甚至是被剥夺,仅仅剩下了服务功能,会计监督受到了公司管理当局的限制。再加上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有的企业即使拥有内部监督制度,但是也仅仅是一种形式,没有有效地执行。 1.2.3 社会监督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不及时,社会审计中的审计人员的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广大民众对这类问题不够了解,同时民众的监督意识也不够强,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监督对其约束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这类事件的发生。 1.2.4 财务管理工作不够规范财务部门的财会人员能力不均、差别太大、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缺乏等特点,再加上部门对于奖优惩劣的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不够规范,对票据等凭证的管理比较混乱,没能做到统一管理,存在较多漏洞,给不法分子钻了空子。

企业会计监督体系

企业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监督是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会计信息进 行的各种监督。会计监督被看作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体系。会计监 督是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各 种监督。会计监督不力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因素,会计监督问 题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改制的国有企业更有特 殊的强调意义。 1会计监督问题概述 会计监督有两层含义,其一: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利用真实的会 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准确地反映的同时,实现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和完整性的监督。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 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明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还,要求更正、补充;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的时候,应当按照相关规 定进行处理,无权自行处理的,应立即向本单位领导人报告,查明原因,做出处理;对违法的收支,不予处理。其二:指对会计工作和会 计行为本身的监督,即会计工作不仅要接受企业内部相关部门的监督,还要接受来自其他各公司治理主体,以及财政、国家审计等政府相关 部门的监督。实质上是对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监督。 1.1会计监督的主体站在会计的角度,从会计系统内部来研究会计监督,会计监督的主体当然就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过现代会计作 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同时满足企业各利 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以及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等多方面的需要。因此 会计监督的主体绝不限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而且应当包括单位负 责人、内部审计部门及单位其他部门,此外,还应当包括投资者、债 权人、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等。 1.2会计监督的对象会计监督的对象或会计监督概念的指向是资金运 动所产生的价值信息即单位会计信息或会计资料,而对资金运动本身 或财务活动的各种监督则用“财务监督”来实现。可以看出会计监督

应用文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

1 / 6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 '2003年6月,笔者承接了xx 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公共 建设》。当时的背景是,中共十六大刚刚提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作为对21世纪头20年的一个重要定位,重要战略机遇期承载了人们对于中国 社会 前景的深刻期望。在这一时期,不仅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且,要通过新一轮改革大潮,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xa0 小康社会的建设和新一轮改革大潮的启动,使得公共财政建设的意义越来越凸现出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好,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也罢,它们的建设或建成,在中国现实的背景下,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政府职能格局转型的基本轨迹,可以归结为由所谓“全能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鉴于政府职能格局的转型最终要落实在“钱”上,要通过财政收支安排的调整加以实现。也鉴于公共服务型政府同公共财政制度相辅相成、血脉相连,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要有赖于与之相配套的公共财政制度的支

撑。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期望:以公共财政建设为入手处或突破口,以此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从而实现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各项战略目标。 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立项的。按照最初的设想,课题最终成果应当由一部理论专著和一部研究 所组成。理论专著侧重于公共财政理论体系的构建,意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报告侧重于公共财政 层面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的公共财政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一、定位:“路线图”和“考评卷” 然而,随着课题的启动和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原定的课题 2 / 6 必须相应调整。否则,就难以适应迅速变化了的经济社会 和不断深化了的课题目标。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其中,在财政领域,要通过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和推进财政 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认识到公共财政体制不过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决定将公共财政建设植根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壤,在两者的密切 中谋划公共财政建设的方案。

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体制 一、财务管理主要原则 1. 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利润最大化)。国有独资企业组建的公司,则是国有资产的最大增值化。 2. 企业运营资金总成本最小化,促进企业内外资金充分合理流动,提高奖金使用效益、效率。 3. 企业财务管理实行撏骋涣斓肌7?旨斗止丁芾頂体制。 4. 企业财务管理,体现行业、区域、所有制特征,遵循国家财税、会计法律法规,也要注意吸引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并与国际财务惯例逐步接轨。 5. 企业财务具有可控性,促进财务管理与企业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相吻合,通过必要的财务手段鼓励、支持、扶植、限制、禁止下属企业财务行为,使其运作在预定的发展轨道上。 二、财务机构设置 1. 母公司级 (1)设立与财务活动有关的部门,如财务部、审计部、融资部、投资部、财务 结算中心、内部银行、财务公司。 (2 ) 中心。 (3)财务机构由公司财务副总经理统一分管负责。 2. 子公司级 (1)子公司一般仅设置财务部。对较大规模的子公司还可增设审计、地区性结 算中心。 (2)对规模较小的子公司不单独设立财务机构,仅设立不少于2名的财务岗位,附设于公司行政部(秘书处)。 3. 分公司、工厂级 (1)分支机构可以设立财务部,主要侧重核算和成本控制。 (2)分支机构亦可由上级公司总部财务部单独立帐,进行内部核算。 4. 关联企业、协作企业 参照核心企业财务规章制度设置财务机构。 三、财务人员任用 1. 母公司财会人员,尤其高级财务主管,必须由资深财务专家担任,精通管理会计、责任会计、成本会计、投融资运作、资本市场等。 2. 母公司财务部长为高级管理人员,由董事会任免。 3. 对下属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 (1)企业群体内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的财务主管和高级财会人员 均由其上级母公司(财务部门)负责人员推荐、审查,由人事部门审批并办理有关手续; (2)会计人员的工资、人事关系和岗位职务任免级划归母公司,由母公司派遣 和考核,负责对全体财务人员的培训、业务指导;

2020年财政监督工作意见

2020年财政监督工作意见 2020年,我县财政监督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省、市、县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全县财政工作中心,健全财政监督法制机制,强化收入、支出、会计和内部监督,不 断提升财政监督工作水平,促进全县财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注重机制建设,完善财政“大监督”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省财政监督办法》、《县财政局关于财政监督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的工 作制度》,加强组织领导,继续推进“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的财 政“大监督”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积极创新财政监督方法,努力做到财政日常监督不间断、财政专项监督常态化。 一是完善财政“大监督”制度。按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继续推进有利 于科学发展的财政监督制度建设。充分利用财政监督成果,根据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 薄弱环节,及时修订完善制度,进一步优化财政监督流程,完善复核审理程序,不断深化 财政“大监督”机制。 二是规范各项检查程序。财政监督检查局牵头制定年度财政监督检查计划(见附件),局机关各科室要根据年度检查计划,按《省财政厅财政检查工作操作规程》规定的工作规则、程序及时开展检查工作,相关检查资料完善、立卷归档工作要严格按《省财政厅财政 监督检查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执行,做好财政检查整改通知书,检查处理、处罚决定的跟 踪督查和落实工作,做到“统一扎口管理,统一组织协调,统一规范程序,统一处理处罚”四统一。 三是明确监督检查重点。把预算管理监督、财政收支监督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和关键 予以安排,继续加大对“三农”、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 督检查力度,坚持重点检查和长效监管相结合,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的服务和反馈功能,采取通报、公示、召开情况通报会、联席会等方式,促进检查成果的利用,提高社会对财 政监督的认知度。 二、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开展各项监督检查 一是开展部门预算检查。围绕预算编制与执行,针对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认真开展 部门预算编制抽查和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保障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以及预算执行 的准确性,促进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各业务科室对财务管理归口管理单位预算执行检查 覆盖面要达100%。 二是开展专项资金检查。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加大对关系社会发展和民生 利益的重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提高财政专项资金 监督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 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服务财政管理,促进财政改革,是财政监督的永恒主题。作为为国家财税政策贯彻执行和财政制度健全完善“站岗放哨”的财政监督队伍,贯彻和落实好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积极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对于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加强财政监督,是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和依法理财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积极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成为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是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财政监督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紧密相连,财政管理改革的过程就是财政监督检查不断加强、财政监督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近年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民生领域,支出规模越来越大,支出内容越来越多,涉及领域越来越广,这给财政支出监管带来了压力。如何有效开展财政监督,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成为当前财政监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按照国家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要求,把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与健全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税收政策等紧密结合,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二)构建财政“大监督”机制是适应现代财政管理的要求。

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过程,本质而言就是重要的监督过程。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往往是结合着宏观调控运行、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等各项职能的日常管理进行。随着财政管理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事后监督检查为主要方式的财政监督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财政管理的要求。因此,在强化对财政工作自身监督管理的同时,建立以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为重点,以事后检查为补充的现代财政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努力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全部关联”的财政“大监督”格局,成为现代财政管理对财政监督工作的新要求。 二、目前财政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监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监督方式与手段不断丰富,队伍建设日益完善,财政“大监督”机制逐步建立,为促进财政改革和加强财政管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目前财政监督工作仍然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滞后。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2012年《财政部门监督办法》(财政部令第69号)出台,以综合性法律制度的形式对财政部门实施监督的对象、机构、职责等内容作了全面规定,对推动财政监督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财政监督尚未纳入国家基本法律范围之内,还未在总体上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的可以调节各级财政监督主体关系

财政监督检查的认识与体会

财政监督检查的认识与体会 财政监督检查的认识与体味 作为财政人,常思财政事,把握时代脉搏,习惯社会进展,立脚本职岗位,恪尽工作职守,实属份内之举。在财政监督检查这一特殊岗位上工作五年来,我真切体味到:责任重于泰山,执法永无止境。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要求:要以财经纪律武装头脑,以维护国家财产、资金、利益别受侵犯为天职。所以就应如同一位斗士,要身披盔甲,左手握盾,右手持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保持高度警觉,时间绷紧心弦,平静时关注动态,变故中捕捉要害,行动要眼疾手快,效果要尽善尽美。现将本人在财政监督战线上工作的一些认识与体味作一笔谈,以就教于慷慨之家。 一、对于财政治理与财政监督的关系。我认为其为皮与毛、肉体与骨骼的关系。皮之别存,毛将焉附?所以没有财政治理也就无所谓财政监督。没有骨骼的支架,肉体就会软弱无力,所以有财政治理就需要财政监督,财政治理要经过财政监督来实现。财政乃庶政之母。政治上财政是国家政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上财政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随着政治高度文明和社会经济快速进展,财政成为政府治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宏观调控的核心,愈来愈呈现出关键、紧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进展,市场多元化、利益格局化、决策分散化已成为历史的必定,客观上要求政府财政必须进一步强化监督功能,以规范财经秩序,确保国家利益。尤其是在财政治理由直接治理向间接治理,微观治理向宏观治理,政府职能必须相应作重大调整的过程中,加强财政监督,意义十分重大。财政监督作为财政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通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的各个环节,是实施财政政策、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规范财经秩序的重要保证,是国民经济的"监测仪"和"预警器"。 二、对于财政监督的内涵与功用。财政监督是国家为保障财政分配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对相关主体的财政行为进行监控、检查、稽核、催促和反映的总称,具体是指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事情,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治理等事项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包括预算执行、税收征管与解缴、财务会计、国有资本金基础治理等方面。所以财政监督是财政分配活动中所固有的功能,是实现财政分配基本职能的全然举措,是确保财政分配符合国家意志的重要手段。 当前人们对财政监督职能的重要性认识别脚,在财政治理中突出表如今:重金钞票轻实物,重使用轻治理,重分配轻监督,重拨付审批轻追踪咨询效。在财政监督领域,突出表现为: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重预算内监督、轻预算外监督。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财政支出约束别严,操纵别力,资金使用效益别高,铺张白费现象严峻。 当前我国财经法律法规建设还别尽完善,财经纪律比较松弛,偷税骗税、越权减免税、违法退付预算收入的咨询题比较严峻;假帐、假报表、假决算层出别穷,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截留国家财政收入、私设"小金库"、侵蚀国有资产、白费国家资财的行为屡禁别止;预算外资金治理尚未彻底到位,将预算收入随意转为预算外收入搞"两本帐",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扩大范围、提高标准,以及违规使用预算外资金等,造成国家财政性资金大量体外循环,躲避财政监督。 当前财税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干部经受得住诱惑与考验,尤其是经过开展"三说"、践行"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政管理论学习和具体用以指导实践,财税干部队伍整体素养明显提高,加强内部监督与自觉同意外部监督的结合事情越来越好。但也有极少数干部没有仔细贯彻"严格要求、严格治理、严格监督"的方针,违规违纪、执法犯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前四川省财政厅厅长黄工乐,原四川省常务副省长、前财政厅厅长李

构建内部监督体系打造阳光财政

构建内部监督体系打造阳光财政 内部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手段,是我们自身水平的自我检查和评价。加强内部监督检查,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管理和财政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近年来,我县财政局本着“深化财政改革,规范收支管理,推进依法理财”的原则,高度重视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从加强财政内部监督,促进财政管理入手, 不断健全和完善财政内部监督管理制度。通过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增强了财政系统干部职工的自我约束力,规范了行政行为,堵塞了财政局内部管理上的漏洞,改进了机关工作作风,向法治财政、阳光财政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我县开展财政内部监督的做法 总的来说,就是从教育、制度、监督三方面入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坚持标本兼治,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财政内部监督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财政内部监督责任制。 为保证我县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的的顺利开展,我县在财政局设立了县财政监督检查办公室,办公室主任高配为副科,在财政局机关行政编制设立了财政监督股,定编x名;其次,由局长亲自负责财政监督工作,局纪检组长具体分管财政监督工作,每年初将财政监督工作细化,专项工作目标分解到各股室,落实到每一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学习教育,筑牢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防线。 财政作为政府的综合职能管理部门,掌管着全县的钱和物,手中既有钱又有权。为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筑牢反腐倡廉的第一道防线,我局从三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教育全体干部职工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谨记“成由俭,败由奢”的历史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老老实实为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正正为官,管好、用好人民的血汗钱。二是组织学习财经法律法规,每年邀请县委党校和县纪委、组织部的老师和领导分别进行了理想信念、纪律作风、廉洁从政三个专题教育学习讲座。通过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深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要用来为人民和政府服务的,不是用来谋取私利、贪赃枉法,进一步巩固了思想道德防线,拧紧了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系 摘要:农村问题是关系到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也是率先从农村改革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但是,目前中国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却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解决支农投入少,结构不合理,农民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农村问题;农民负担;农民增收;公共财政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就在不断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农民负担问题并未能彻底解决,反而越来越影响着农村的良性发展,加剧三农问题的严重性。 一、现行农村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支农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业生产基本制度的理顺,支农投入也相应发生变化,但从未超过14%,且总体来看,虽中间略有波动,但仍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下降到2006年的%[1]。这与中国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严重不符,如此低的支农投入,何谈支援农村建设呢?何谈经济总体水平增长呢?(如图1所示)。 不仅如此,支农结构也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一是具有正外

部性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二是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支出部分所占比重较高,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三是农业科技、农用相关信息的提供也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农业科技开发资金少,农业科技人员短缺,没有完整、规范的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和科技推广体系。 2.农民收入水平与负担水平不匹配 如图2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过两次城乡收入缩小的情况,第一次是1980年,由于“大包干”财政体制开始执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增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别出现下降趋势,到1985年,城乡差距缩小到最小,仅为∶1,但之后出现开始扩大的趋势;第二次是1994年,分税制的实行,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别出现下降趋势,但是从1997年起又逐步扩大。 3.乡镇财政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现行政府间财政分配体制存在的财权、事权划分不清, 特别是乡镇政府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称。乡镇政府不仅要履行领导经济建设、带领群众致富的职责,还要提供大量社会公共物品,如农村道路建设、社会治安管理、各种税费征收、农村义务教育等,而这些公共物品本不应当全部由乡镇政府提供[2]。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不匹配 曾为乡镇财政增收立下汗马功劳的乡镇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管理体制落后、技术含量低下、经营方式粗

完善财务监督体系

.现代经济信息 加强实时动态控制完善财务监督体系 杨名友济南铁路局 250011 摘要:财务监督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行财务集中管理,建立财务稽查机制,实现监督方式的创新,扩大了监督的范围和视角,全面控制企业管理各个环节,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确保资金的安全、节约及有效使 用。 关键词:动态;控制;完善;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设计科学、运转有效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对于监控企业财务活动、化解财务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铁路多经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通过不断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审计监督及核算监督等手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确保实现财务监督工作的实时化、远程化和可预警化,全面控制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监督体系,为确保资金的安全、节约及有效使用,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发挥重要作用。 二、推行财务集中,保障实时监督 1、财务集中管理,有效提高了财务数据的利用效率 近几年,随着铁路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多经企业通过重组整合,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多经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先从“强自身”入手,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体系和财务监督体系,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适应企业快速发展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以往各单位的财务数据保存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近几年铁路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为财务集中提供了技术保证,我们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覆盖集团的网络信息系统,通过财务集中管理数据库平台将所属单位财务数据全部集中在集团服务器上,各公司通过网络实时操作。财务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处理提高了利用效率,满足了管理层日常查询的需求,实现了集团内部信息的及时、全面传递,为及时动态地跟踪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变动,做到财务实时监督控制提供了一个平台。 一、抓住关键环节,奠定监督基础 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与监督机制,最主要的是实现监督 方式的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综合监督方法,健全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控。 2、财务扁平化管理,大大减少了管理环节 集团所属企业大部分经过多次整合,多级法人、非法人企业并存,财务管理层次过多,削弱了管理的力度。集团通过强力推进总、分公司管理模式,大力压缩三级核算单位,减少财务核算环节,同时推广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范,建立了集团对所属企业财务工作“平行管理,一管到底”的扁平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数据分散采集、集中管理,提高了财务实时跟踪的效率,确保财务实时监督控制的实效性。 1、财务全过程监督的关键点 财务全过程监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在企业经济活动实施以前所进行的监督,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性的监督。事中监督是在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所进行的监督,贯穿 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事后监督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以后对其结果进行的监督,主要检查监督企业年度决算情况、各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等等。财务全过程监督重点就在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关键点上。 3、财务人员职能变化,增加了财务监督力量 财务数据集中后,集团内部会计人员岗位分工也相继发生了变化,分公司等数据源点单位,重点以数据收集、传输为主,不再设置账务处理职能,逐步取消其账务、资产、材料及固定资产等岗位,在集团公司中加强会计核算岗位职能,相应增加稽查、财务分析等岗位,增加了财务监督力量,确保对所属公司日常财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实时动态监控,通过在线监控及时发现违规操作事项并予以纠正,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2、多经企业财务监督管理现状 目前多经企业的财务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以事前的预算、事后的直接检查为主,一是把财务监督重点前移,事前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加强预算、计划、预测、决策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防止决策失误;二是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财务检查、审 计监察,通过开展以经营业绩审计、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专项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和以专题检查为主的财务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主要偏重于事后检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违规现象不能及时纠正,亡羊补牢。由于以往财务数据比较分散、企业内部管理关系不理顺等原因,财务监督的事中控制环节基本形同虚设,对企业预算、财务收支计划、费用开支标准等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无法实现财务实时动态管理,在财务全程监督的整个链条上最需要加强的就是事中控制环节。三、建立稽查机制,强化过程控制 1、建立专门队伍,突出专项稽查职能 集团为加强财务动态过程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在推行财务集中管理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财务稽查队伍,财务稽查工作突出“远程、实时”专项稽查职能,主要依据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及集团下达的财务收支预算,依托集团财务数据网络,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对集团各公司财务日常核算及管理进行实时的内部稽查,健全完善了集团内部财务监督系统,初步实现了财务监督工作的远程化、实时化和可预警化,同时也为集团公司经营决策及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由于不需要报送资料,相应减少了被查单位的工作量。 3、健全财务监督体系的关键 针对财务监督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通过推行财务集中管 理,建立财务稽查机制,实现了监督方式的创新,着力强化财务事中 监督管理,扩大了监督的范围和视角,解决了监督上的盲点和难点,2、加强日常管理,建立稽查工作制度

构建财政监督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研究----------

构建我市财政监督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研究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0412813.html, 发布时间:2010-6-2 作者:财监局选择阅读字体:[ 大中小] 阅读次数:253 财政监督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确保财政管理活动符合既定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金财工程”建设及财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等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侧重于事后检查、事前审核、事中监控相对弱化的传统财政监督方式和手段已无法满足公共财政管理需要。按照公共财政的管理要求,财政监督工作应全面融入财政管理,服务财政改革,从偏重事后检查、外部监督模式转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内外监督相结合,以实现对财税政策执行和财政收支活动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管。 一、构建我市财政监督全过程动态监管体系的必要性 (一)构建财政监督全过程监管体系,创新财政监督机制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必由之路。 财政监督源于财政的分配职能,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财政工作流程的总体设计,并贯穿于财政管理活动的始终。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财政监督不仅仅是事后的检查,也不仅仅是对哪一个具体个案的处理,而必须融入财政管理的全过程,资金流动到哪里,财政监督到哪里,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实时、动态、全程监管。从目前看,我市现行的财政监督方式和手段已无法满足公共财政管理和财政改革发展的需要: 1、财政监督模式滞后于财政资金预算运行,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监管机制还不完善。 从监督检查方式来看,目前的财政监督仍然以事后专项检查为主,事前审核、事中监控相对弱化,致使财政资金使用过程的同步监督缺位,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财政监督盲点;从监督检查手段来看,目前的财政监督仍主要采取集中性、突击性的专项检查方式,单纯通过账簿和报表来查找问题,检查方式过于单一,很多监督检查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从监督检查职能上看,由于对财政监督的认识不到位、不全面,财政部门的监督与财政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被截然分开的情况,财政部门的经常性监督与财政管理相互脱节,不能把有效监督的机制引入到财政业务管理之中。在职能设定上,各业务管理机构侧重于对财政资金的日常监管,专职监督机构侧重于对财政资金的专项监督。这种监督主体的设定和划分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是各业务管理机构由于人力、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多种因素,无法完全履行财政日常监管职能,形成监督缺位;专职监督机构与各业务管理机构信息不对称,无法从各业务管理机构获得足够或本应从日常监督中发现的萌芽性问题与信息。因此,所开展的专项监督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工作中,财政部门偏重资金的分配、审核与拨付事务,对项目资金立项的分析、论证,以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力度不够,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体系还没有形成,在推进财政监督与财政支出管理相融合的机制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财政专职监督检查部门与财政有关业务部门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协同

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摘要: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我国财政虽已初步具有公共财政的轮廓,但离真正的公共财政尚有相当距离。因此,必须明确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和特征,找准推行公共财政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行公共财政。关键词:公共财政问题对策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认识推行公共财政的意义,明确其特征,找出当前推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在传统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谈一点浅见。 一、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及特征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缺陷。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是一种紧紧捆在一起的双边互动的关系。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财政具有以下特征: 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存在市场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公共问题。比如,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垄断问题、外部性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是首要的“责任人”。政府解决公共问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需要以公共政策为手段。而公共财政的制定和执行,又以公共资源为基础和后盾。公共财政既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执行公共政策的保障手段。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包大揽的生产建设型财政而言,公共财政只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职责范围,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不介入;而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就必须介入。 2.公平性。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仁。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公平竞争,体现在财政上就是必须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为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财政条件。不管其经济成分,不管其性别、种族、职业、出身、信仰、文化程度乃至国籍,只要守法经营,依法纳税,政府就不能歧视,财政政策上也不应区别对待。不能针对不同的社会集团、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制定不同的财税法律和制度。 3.非市场营利性,又称公益性。公共财政只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追求公益目标,一般不直接从事市场活动和追逐利润。如果公共

完善财务监督体系

现代经济信息 加强实时动态控制完善财务监督体系 杨名友济南铁路局 250011 摘要:财务监督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行财务集中管理,建立财务稽查机制,实现监督方式的创新,扩大了监督的范围和视角,全面控制企业管理各个环节,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确保资金的安全、节约及有效使用。 关键词:动态;控制;完善;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设计科学、运转有效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对于监控企业财务活动、化解财务风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铁路多经企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通过不断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审计监督及核算监督等手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在防范财务风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确保实现财务监督工作的实时化、远程化和可预警化,全面控制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监督体系,为确保资金的安全、节约及有效使用,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发挥重要作用。 二、推行财务集中,保障实时监督 1、财务集中管理,有效提高了财务数据的利用效率 近几年,随着铁路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多经企业通过重组整合,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多经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先从“强自身”入手,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体系和财务监督体系,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适应企业快速发展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以往各单位的财务数据保存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处于分散状态,无法实现数据共享,近几年铁路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为财务集中提供了技术保证,我们借助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覆盖集团的网络信息系统,通过财务集中管理数据库平台将所属单位财务数据全部集中在集团服务器上,各公司通过网络实时操作。财务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处理提高了利用效率,满足了管理层日常查询的需求,实现了集团内部信息的及时、全面传递,为及时动态地跟踪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变动,做到财务实时监督控制提供了一个平台。 一、抓住关键环节,奠定监督基础 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与监督机制,最主要的是实现监督 方式的创新,改变单一的事后检查型的监督方式,采取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评价、跟踪反馈等多种综合监督方法,健全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控。 2、财务扁平化管理,大大减少了管理环节 集团所属企业大部分经过多次整合,多级法人、非法人企业并存,财务管理层次过多,削弱了管理的力度。集团通过强力推进总、分公司管理模式,大力压缩三级核算单位,减少财务核算环节,同时推广使用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范,建立了集团对所属企业财务工作“平行管理,一管到底”的扁平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数据分散 采集、集中管理,提高了财务实时跟踪的效率,确保财务实时监督控制的实效性。 1、财务全过程监督的关键点 财务全过程监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在企业经济活动实施以前所进行的监督,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是一种积极的、预防性的监督。事中监督是在经济活动进行过程中所进行的监督,贯穿 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事后监督是在经济活动发生以后对其结果进行的监督,主要检查监督企业年度决算情况、各项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等等。财务全过程监督重点就在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关键点上。 3、财务人员职能变化,增加了财务监督力量 财务数据集中后,集团内部会计人员岗位分工也相继发生了变化,分公司等数据源点单位,重点以数据收集、传输为主,不再设置账务处理职能,逐步取消其账务、资产、材料及固定资产等岗位,在集团公司中加强会计核算岗位职能,相应增加稽查、财务分析等岗位,增加了财务监督力量,确保对所属公司日常财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实时动态监控,通过在线监控及时发现违规操作事项并予以纠正,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2、多经企业财务监督管理现状 目前多经企业的财务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以事前的预算、事后的直接检查为主,一是把财务监督重点前移,事前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摸底,加强预算、计划、预测、决策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防止决策失误;二是针对事后的财务会计结果进行财务检查、审 计监察,通过开展以经营业绩审计、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专项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和以专题检查为主的财务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主要偏重于事后检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违规现象不能及时纠正,亡羊补牢。由于以往财务数据比较分散、企业内部管理关系不理顺等原因,财务监督的事中控制环节基本形同虚设,对企业预算、财务收支计划、费用开支标准等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无法实现财务实时动态管理,在财务全程监督的整个链条上最需要加强的就是事中控制环节。三、建立稽查机制,强化过程控制 1、建立专门队伍,突出专项稽查职能 集团为加强财务动态过程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在推行财务集中管理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财务稽查队伍,财务稽查工作突出“远程、实时”专项稽查职能,主要依据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内部规章制度及集团下达的财务收支预算,依托集团财务数据网络,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对集团各公司财务日常核算及管理进行实时的内部稽查,健全完善了集团内部财务监督系统,初步实现了财务监督工作的远程化、实时化和可预警化,同时也为集团公司经营决策及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由于不需要报送资料,相应减少了被查单位的工作量。 3、健全财务监督体系的关键 针对财务监督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通过推行财务集中管 理,建立财务稽查机制,实现了监督方式的创新,着力强化财务事中 监督管理,扩大了监督的范围和视角,解决了监督上的盲点和难点,2、加强日常管理,建立稽查工作制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