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院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医院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医院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医院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xx医院输血感染登记、报告和调查

处理制度

1、当出现输血后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立即填写输血后感染报告单,上报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血库。

2、检验科血库接到报告后应深入临床科室,记录发生输血后感染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感染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对疑为输血后感染病人进行评估,并详细做好记录,必要时请市中心血站专家会诊评估。

3、因输血发生感染性疾病,经治医生必须认真按照要求填写感染疾病报告卡,24 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4、因输血所发生的感染性疾病,血库必须将受供血者血样重新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及时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5、医务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及追踪感染原因,做好相应登记,写出调查报告,同时要及时上报市中心血站处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防范措施。

6、经治医师、护士应配合职能部门查找、追踪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7、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8、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一段时期内出现输血传染病症状,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除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外,应向供血机构书面报告。知丁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制度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输血管理委员会要加强对临床输血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严禁非法采供血(血浆)活动,原料血浆不得用于临床。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开展成分输血、推广自身输血。纠正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和“新鲜血”。 四、临床输血要执行用血登记和用血报批手续,中心血库不得发出未标明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制品、数量、采血日期、有效期、采供血机构许可证号。 五、中心血库严格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六、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应详细记录,及时调查处理,如与采供血机构有关,应及时与之联系。 七、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和保洁监控措施。 (1)自体输血、采血样、输血时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和输血器。这些器材必须使用具有生产单位名称、批准生产号、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生产的产品,每批产品必须有检验合格证以及该批产品出厂日期,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并要通过医院细菌培养和热源试验,合格者方可应用。 (2)采血、输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血)器、血袋、血标本用后必须一对一回收,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消毒毁形焚烧处理。 (3)受血液污染的敷料、纱布、棉球、棉签、纸片等应单独收集按特种垃圾处理办法处理。(4)凡接触血液的物品,在消毒处理前,不得随地乱扔,污染环境。 (5)参与输血的医务人员在操作前必须严格洗手和更换手套,以免造成成交叉感染,若医务人员有皮肤破损、化脓等,则应暂时停止从事输血工作。 八、输血或血液制品都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经输血传播的疾病有乙肝、丙肝、爱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等,必须严格采取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 九、按我国现行规定,输血前必须对供血者进行杨哥体检,必须的化验项目有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血清血试验(RPR)等。 十、采血、 输血必须使用一次性刺针,注射器及输血器。 十一、发现可疑感染者,应及时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十二、废弃的刺针、注射器、输血器、血袋、血标本等应单独收集,按特种垃圾处理办法处理。 十三、输血传染疾病处理和上报程序 1.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4.具体流程如下:输血传染病处理流程

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检查工作: )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 3)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用消毒巾、胶袋把输液瓶连输液器包好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检验科联系,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药品由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24h内上报护理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输血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

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滴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②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外,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③将血袋连输血管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④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理制度与流程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理制度与流程 为贯彻落实《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2009年)》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实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责任制,院长为医院第一责任人。负责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的领导管理。 二、各科室主任是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的科室责任人,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履行本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职责。 三、医务人员应当掌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定义、报告时限、处置工作及质量管理等要求。一量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及时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检验和干预,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启动《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四、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分级报告的原则。医院内发现以上情形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一、)发生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二、)发生特殊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五、医院内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一、)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二、)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六、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相关科室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七、各科室应当对医院感染暴发的调查处置工作予以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处理流程 临床科室发现3例及以上院感病例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立即到病房核查,在确认暴发时立即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隔离病人加强消毒,同时查找感染源及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1、报告 ⑴口头报告: 临床科室发现3例及以上医院感染病例时,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①感染管理科调查有医院感染5例以上疑似病例或3例以上确诊病例时,应及时报告主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 ②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⑵书面报告: 经核查确诊后感染管理科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递交书面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 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时间、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数量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原因、医院感染病例处置情况及控制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2、应急处置 ⑴隔离诊治病人

输血管理制度-07: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 输血不良事件内容 1.1 血样标签与申请单内容不符。 1.2 采错样本。 1.3 输血时没有按规范操作。 1.4 输血器材不符合要求。 1.5 发生输血反应。 1.6 输血反应没有及时上报。 1.7 发生输血相关性疾病 1.8 血型鉴定错误。 1.9 发错血。 1.10 责任心不强导致血液过期报废。 1.11 废弃血袋及输血器材没有按规定处理。 2 输血不良事件报告流程 2.1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上报主治医师、 科主任或护士长,采取补救或抢救措施。 2.2 由当事人通过信息平台将不良事件上报输血科,若为输 血不良反应则需同时上报纸质《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至输血科。 2.3 输血科每季度一次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反馈威海

市中心血站。 2.4 输血科定期汇总、分析输血不良事件,并上报医务科,在院内网公示。 3 输血不良事件处理措施 3.1 输血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或护士 长及时处理,确保将不良事件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3.2 (除输血反应外)的不良事件,当事人要写出事件经过、 发生原因、整改意见一式两份。科主任或护士长写出处 理意见后,一份留本科室输血管理文件夹中,一份送输 血科保存。 3.3 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后,应作详 细记录,并马上报告科主任进行相关沟通处理。 3.4 临床怀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 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值班医师和科主任 进行抢救治疗。同时报告输血科和医务科,输血科工作 人员及时收回未输完的血液制品,重新鉴定供受血者血 型、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必要时,检验科做血常规、尿常规及血清胆红素等;并 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以便予以对症治疗。 怀疑为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

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1) 输液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 当输液病人可疑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当值医师,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战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下列检查工作: 1) 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并通知值班医生。 2) 配合值班医师,对症治疗、抢救。 3) 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4) 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的注射器的名称、剂量、厂家、批号,用消毒巾、胶袋把输液瓶(袋)连输液器包好放冰箱保存,与药剂科检验科联系,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药品由药剂科转交相关部门抽样检查,输液器等用具应由检验科细菌室做相关的细菌学检验。 5)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24h内上报护理部,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6) 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 输血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滴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②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外,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③将血袋连输血管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④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制度及流程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制度及流程 一、临床科室平时做好医院感染病历登记工作,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集聚和暴发。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查看微生物实验室致病菌检出情况,当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立即报告主管院长。 二、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三、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发现本科室出现3例以上同部位、同种、同源的医院感染病例或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应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和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到医院感染暴发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项目的监测,制定控制措施,基本步骤为:①、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②、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③、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④、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做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受新病人。

⑤、分析调查资料,对感染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⑥、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控制措施。 五、经过确诊为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长和院长。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立即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12小时内报告卫生局和疾控部门,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六、医务科接到通知后组织人员对感染病人进行诊治及抢救工作。并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七、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暴发防控知识、技能的培训。 滑县新区医院血液净化室二O一六年六月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1、医护人员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 (1)输血过程中要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禁止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输注。 2、常见输血感染性疾病控制 (1)输血后肝炎病毒性肝炎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是目前世界和我国流行最广泛且十分严重的传染病。是输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尤其是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90%以上)。 预防输血后肝炎的主要措施: ①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使用国家正规血站提供的合格血液。有偿献血者多有隐瞒病史问题,受血者输血后肝炎发生率比输无偿献血者多出数倍。 ②对献血者必须进行国家规定项目的检测,使用经检测合格的血液。尽管使用合格的血液,因存在窗口期问题,仍不能保证所用血液是安全的。 ③所有供临床输血用的血液均须在采集后留样复查,合格者方可发出输用。

④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由于输血有传播肝炎的危险,临床医师应权衡利弊,非必要时不要给患者输血。 ⑤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输血器、血袋。 ⑥保护受血者,可在输血后24小时内及输血后1个月时各肌注乙肝抗体1次,对经常输血的患者最好注射乙肝疫苗。 ⑦大力提倡选择性的自身输血和成分输血。 2)艾滋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病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病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 ①性接触 ②静脉注射毒品 ③输用HIV污染的血液或制品,移植感染者的器官、组织 ④母婴传播 防止输血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使公民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还应包括其经血传播的危险,使感染者或可疑感染者能自我从献血行列中退出。 ②性病患者或有性病史者、性滥交者、吸毒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不能献血。 ③禁止使用进口血液制品。 ④对献血者进行抗HIV检测,阳性者不能献血。⑤临床使用血液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杜绝漏检。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 度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临床输血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输血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输血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了预防及避免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落实医院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目的 规范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临床用血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临床输血不良事件和各环节的安全隐患,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临床用血管理及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临床输血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输血不良反应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3.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定义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输血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输血安全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因素和事件。主要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如未备血、备少量血做大手术、大量备血不履行报批手续、择期手术与慢性贫血走紧急用血绿色通道、开错申请、抽错血、配错血、发错血、输错血等)引起相关输血安全的输血事件。

等级划分 输血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4. 临床输血不良事件的报告 发生或者发现已导致或可能导致输血安全事故的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及医务处、护理部和输血科报告。 Ⅰ、Ⅱ级事件报告流程 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事件时,应按我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程序进行上报。 当事科室需在2个工作日内填写《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医务处、护理部和输血科。 Ⅲ、Ⅳ级事件报告流程 报告人在5个工作日内填报《临床输血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至医务处、护理部和输血科。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篇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为进一步加强临床规范、科学、合理用血的管理,提高输血工作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妥善及时处理输血反应,特制定天全县人民医院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一旦发生输血反应应及时按以下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处置。 一、应急处置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进行及时处置,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报告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7、如遇严重的输血反应,输血科应及时查找原因,指导临床对输血反应的处理。如怀疑输血感染,应向供血的中心血站报告,并配合调查处理。 二、应急处理流程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

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必要时报告中心血站。 篇二: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了解情况,督促临床科室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号、输入量、反映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 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 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 5、输血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 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必要时应及时)一周内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附件: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试题及答案

2013年医院感染暴发报告 及处置管理规范相关知识考核 科室: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在括号内划√,否则划×。每题10分,共 10题) 1、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2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正确答案:3例以上 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2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正确答案:3例以上 3、相关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和处置预案知晓率应达90%。(×)正确答案:100% 4、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分级报告的原则。(√) 5、医院发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时以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医院发生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或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7、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范围,包括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 8、临床科室在短时间内发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主管医生立即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经主任确定后立即电话(1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应急办。(√) 9、应急处置过程包括控制感染源、切断感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发生特殊新

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 10、任何科室和个人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报告工作,不得瞒报、缓报和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和谎报。(√)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5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 目的 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医院感染报告、职业暴露、非计划再次手术等亦纳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但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 3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 3.1 定义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3.2 等级划分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4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和方式: 4.1 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计委《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以及我院《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执行。 4.2 Ⅲ、Ⅳ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4.2.1 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或退出)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4.2.2 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报告人可通过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4.2.3 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为了鼓励全院职工及时、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通过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特制定我院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医疗不良事件的定义 医疗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医疗不良事件分类 根据医疗不良事件造成后果的程度分为: 潜在不良事件:由于不经意或是及时的介入行为,而使其原本可能导致的不良事件或情况并未真正发生在病人身上。 无伤害:事件发生在病人身上,但是没有造成任何的伤害。 轻度伤害:事件虽然造成伤害,但不需或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如捏伤、擦伤、皮肤小撕裂伤。 中度伤害:需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但仅需要简单的处理;如缝合、夹板固定、冰敷、抽血检查、包扎或止血治疗。 重度伤害:除需要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外,还需住院、延长住院时间或会诊等特别处理。 极重度伤害:造成病人永久功能障碍或永久残疾,甚至死亡。 三、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1、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2、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遵循早发现早报告的原则,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如为一般医疗不良事件,科室负责人以书面形式在一周内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医务科/护理部核实后,报分管院长。严重不良事件(产生重度伤害及以上)或情况紧急者应在处理事件的同时先口头上报相关部门,事后在24小时内补填《不良事件报告表》。 3、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当事人、科室负责人、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4、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后,当事人应认真填写“医疗不良事件报告表”,并登记发生不良事件的经过、分析原因、后果及本人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建议。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组织科内讨论,对发生缺陷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事件的真实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定期对病区的医疗安全情况分析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订相关的防范措施。 5、科室负责人应在规定时间内将讨论结果分别上报医务科/护理部,一般不良事件由医务科/护理部提出处理意见,如属严重不良事件(产生重度伤害及以上),需提交医院医疗事故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造成不良影响时,相关部门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

(总)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制度 输血开始后最初15分钟严密监测患者,以便发现副作用的早期症状。 (一)急性输血反应的处理 发生急性输血反应时,首先对血袋标签和患者的身份进行核对,如发现有不符的地方,立即停止输血并向输血科了解情况。 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及输血科,对症治疗,在进行积极的治疗抢救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检查,保留输血器及血袋封存送检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输血记录单; 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 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实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实验) 1.第I类轻度输血反应 采取措施: ⑴减慢输血速度; ⑵肌注抗组胺药; ⑶经过对症治疗,30分钟内临床表现无好转迹象,或临床表现恶化,则按第II类输血反 应处理。 2.第II类中重度输血反应 采取措施: 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⑵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师和输血科; ⑶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1份抗凝、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

⑷肌肉注射抗组胺类药,口服或注射退热药,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⑸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 ⑹收集24小时的尿样送检,以确定是否溶血; ⑺如出现临床症状改善,换一袋血液重新开始输注,但速度要慢,并密切观察; ⑻如经过处理后15分钟内患者临床表现未改善或有恶化的趋势,按第III类处理。 3.第III类有生命危险的输血反应 采集措施: 发生急性输血反应,如:疑为溶血性、细菌污染输血反应、急性肺损伤等,应立即停止输血。 ⑴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畅通; ⑵静注生理盐水(开始20~30ml/kg),以维持收缩压;与血压低,5分钟之内输注,并抬 高患者的下肢。 ⑶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面罩给养; ⑷缓慢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浓度1:1000),0.01mg/kg; ⑸如表现出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啸鸣),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药和支气管扩张 药; ⑹给予利尿药,如静脉注射速尿20~80mg/次,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 ⑺立即通知病人的主治医师和输血科; ⑻将输血器连同剩余的血液、收集的新鲜的尿样和另一只手臂采集的标本(1份抗凝、1 份不抗凝)以及有关的申请单,送输血科和检验部门分析; ⑼肉眼观察病人排出的新鲜尿样,确定其是否有血红蛋白尿(血尿或酱油色尿)症状;⑽收集24小时尿并记录患者输入和排除液体总量,维持患者液体平衡; ⑾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或伤口出血情况,如果有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表明发生DIC,输注血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 护士输血前查对制度: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 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1、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 2、输血前必须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如果是再次输血,要查对受血者的第一次交叉合血单的血型记录),并在医嘱单、交叉合血单、输血单上签全名。 3、输血过程中注意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12—24小时,以备必要时查对。将血袋上的条形码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入病历保存。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抽血交叉配备查对制度、取血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 (1)抽血交叉配血查对制度 ①认真核对交叉配血单,病人血型验单,病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号、住院号。②抽血时要有2名护士(一名护士值班时,应由值班医师协助),一人抽血,一人核对,核对无误后执行。 ②抽血(交叉)后须在试管上贴条形码,并写上病区(号)、床号、病人的姓名,字迹必须清晰无误,便于进行核对工作。 ③血液标本按要求抽足血量,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 ④抽血时对验单与病人身份有疑问时,应与主管医生、当值高年姿护士、责任护士重新核对,不能在错误验单和错误标签上直接修改,应重新填写正确化验单及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流程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定义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对患者不安全的、增加痛苦和负担的事件;护士不希望发生的、未预计到的事件;包括跌倒、坠床、压疮、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的范围 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压疮、跌倒、坠床、导管滑脱、用药 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因护理操作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 或住院费用增加等。 3、严重药物不良事件或输血不良反应。 4、严重院内感染。 三、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 非惩罚性、主动报告的原则。 护理部鼓励护理人员主动、自愿报告不良事件,包括报告本人的或本科室的,也可以报告他人的或其他科室的,可以实名报告也可以匿名报告,对主动报告的科室和个人的有关信息,护理部将严格保密。 一、上报内容

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不良事件项目分类、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患者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后果和改进措施等。上报形式以个人或科室为上报单位。 二、报告形式 1、口头报告:发生严重护理不良事件时,护理人员立即向护 士长、科主任、总值班、护理部口头报告事件情况。 2、书面报告:护理人员书面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四、激励机制 1、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及时上报不良事件的人员或科室 给予表扬,并按照报告人的意愿对报告人给予保密。 2、对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非责任目击护士奖励人民币10-50 元。 3、对不良事件首先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科室或个人奖励人民币 10-50元。 4、不良事件发生后,不及时报告,虽然未形成医疗纠纷,但 被职能部门检查发现的,给予处罚人民币50-100元。 5、根据不良事件等级划分给予责任人10—100元罚金。 五、护理人员在诊疗护理中做到如下几点: 1.在护理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遵守护理服务职业道德。 2.各护理单元有防范处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预案,预防其发生。 3.各护理单元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方案及流程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方案及流程

柳州潭中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处理工作应急预案 为了规范我院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暴发处理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理管理规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理实施细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院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处理工作应急预案。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一、设立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理应急领导小组,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组长:蒋宗顺(院长 副组长:刘柳英(业务副院长) 成员:文秀玲(后勤副院长)、黄彦珍(护理部主任兼院感科长)、唐顺利(医务科长)、王国茂(总务科长)、李福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廖立红(儿科主任)、唐超人(妇科主任)、王玉珍(产科主任)、李志凤(内科主任)、河源(外科主任)、戴意松(检验科科主任)、侯业兴(麻醉科主任)、麻雯雯(药剂科主任)、陈英莲(供应室护长)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处理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2.组织召开医院感染暴发紧急处理会议,制定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患者造成的伤害;3.决定是否暂停收治新病人、暂停手术或诊疗项目等。 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1.临床科室科主任为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第一责任人(院内报告)。2.当发生以下情况时,主管医生立即报告科主任,科主任调查后立即上报医务处、感染管理办公室,并记录备查;(1) 临床医生短时间内(一般指7天内)发现3例及3例以上临床症候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和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或者发现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3.出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院感办立即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4.经调查符合Ⅰ级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标准(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感染管理办公室应在2小时内报告柳南区卫生局,并同时向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5.当发生Ⅱ级医院感染暴发情况即(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

输血传染性疾病管理与上报制度

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传播疾病制度 一、严格按照《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进行监督管理和质控,杜绝输血出现医疗差错,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输血申请,有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认真履行输血治疗同意书。 三、对受血者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输血前常规进行谷丙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Anti-HBs、乙肝e抗原、Anti-HBe、丙肝抗体、Anti-HIV l/2、梅毒等八项检查。 四、急诊抢救病人,在采集交叉配血标本的同时,留取上述八项实验室检查标本并送检。经治医生在输血治疗申请单上注明:标本已送检,结果待报。 五、重复输血病人,如患者/家属拒绝进行Anti-HBc、Anti-HIV l/2、梅毒等项实验室检查,患者/家属应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中签字,医生应在输血治疗申请单中注明。 六、临床科室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开展自身输血及成分输血,减少经血传播疾病机会。 七、严格执行消毒技术及手卫生规范,操作台面定时进行消毒擦拭,操作用仪器、用具定期消毒,避免污染血液。 八、输血科冰箱温度应保持在 2 ℃~6 ℃,应专用、专人管理,定时观察冰箱温度并做好记录。不准随便开启冰箱,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九、受血者或供血者的血样至少保存 7 天,以便对发生经血传播疾病追查原因。 输血传染性疾病登记上报制度 一、输血可能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科室全体人员应时刻注意预防输血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二、临床发现输血感染性疾病,应及时与输血科联系,对于临床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应由输血科进行确认,确定是由输血而引起的为输血感染疾病。 三、发现输血感染疾病,应及时进行登记,并在确认后及时上报科主任,由科主任根据情况确认后,再按规定要求上报。 四、临床发现输血感染疾病后,输血科应配合临床进行调查,查找感染源,确认感染途径,协助临床做好必要的检查,由临床医师进行治疗。 五、输血感染疾病的血液,应进行追踪调查,除查找科室内部原因外,如怀疑血液本身问题,还应追溯献血人员确定感染原因,并进行严格详细登记。 六、输血感染疾病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应进行登记,如诉诸法律还应准备必要的文字材料,以备使用。 七、对于感染疾病的所有登记报告处理资料要妥善保存,不准外借或未经许可进行复印、查阅。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与安全隐患报告制度 (一)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1.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范围:包括院内压疮、坠床、跌倒、给药错误、输血错误、输液反应、管道脱落/拔出、误吸/窒息、药物外渗、运输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走失、自杀、猝死、吸入异物、识别患者错误、暴力行为、外伤/割伤、咬破体温计、烫伤∕烧伤、火灾、失窃、蓄意破坏、医疗器械故障、争吵、打架、针刺伤等不良事件。 (1)可疑即报:只要护士不能排除事件的发生和护理行为无关就报。 (2)濒临事件上报:有些事虽然当时并未造成伤害,但根据护理人员的经验认为,再次发生同类事件的时候,可能会造成患者伤害,也需上报。 2.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程序 (1)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立即口头报告上级分管护士或护士长,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当事人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表》,签字后上报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或总值班人员,并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害减至最低,必要时组织进行全院多科室抢救、会诊等工作,同时汇报主管领导、医务科、护理部等部门,重大事件的报告时限不超过6小时。当事科室应在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表》。

护理部于抢救或紧急处理措施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 3.科室设立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报告文件夹,保存科室存档资料,要求整齐规范。 4.每月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的件数。 5.需求科室存档的报告表格 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表、护理投诉记录、患者皮肤压疮报告表、 患者跌倒或坠床报告表、患者管路脱落报告表、患者意外伤害报告表、输液反应登记表。 6.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 (1)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当事者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4-72小时内向护理部报告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科室做好登记,情况特殊应立即报告,护理部在根据情况逐级报告。 (2)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除积极上报并采取挽救及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造成的不良后果。造成不良影响时,做好散后工作。 (3)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造成缺陷的药品器械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和销毁。(4)对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不良反应,并组织有关人员会同患方对现场进行封存和启封,需检验的,由双方指定检验机构检验。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登记报告制度 一、临床输血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患者输血后若达不到预期效果或病情比输血前加重,又不能用原发病解释时,应及时向输血科反馈或请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定专家会诊,共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输血治疗方案。 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应首先查明原因,明确诊断。但在一时原因尚未查清时,不能等待诊断,耽误病情,临床医生应视病情变化,暂停输血,保留静脉通路,由临床医生为主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并应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全部输血器材待查。 三、临床科室在进行输血治疗时,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必须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详细记录受血者的输血史、妊娠史及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便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会诊,并应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时送回输血科。在紧急情况下先处理患者并电话通知输血科,后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单是输血反应的凭据,未送此单者输血科视为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四、怀疑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以下程序: (一)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单; (二)核对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新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三)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四)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五)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五、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一)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二)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

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流程

辛集市第二医院 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流程 为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特制定本程序。 1、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2、处理流程 临床科室发现3例及以上院感病例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立即到病房核查,在确认暴发时立即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隔离病人加强消毒,同时查找感染源及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3、报告 3.1口头报告:临床科室发现3例及以上医院感染病例时,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3.1.1感染管理科调查有医院感染5例以上疑似病例或3例以上确诊病例时,应及时报告主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 3.1.2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2书面报告:经核查确诊后感染管理科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递交书面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时间、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数量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原因、医院感染病例处置情况及控制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4、应急处置 4.1隔离诊治病人 4.1.1将院内感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分室诊治,与其它普通病人进行隔离。 4.1.2将传染病人及时转送隔离病房进行正规的治疗和护理。 4.1.3相关科室联动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环境卫生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4.2环境处理 院感人员现场指导,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及医疗垃圾处理工作。 4.3流行病学调查 4.3.1对所有院感暴发病例进行查看、了解病史、核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开展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 4.3.2进行核实会诊,确认是否为真正的院感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4.3.3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及时完成调查报告。 5、制定控制措施 5.1根据初步调查结果,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控制医院感染。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 5.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5.3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5.4积极做好诊治控制工作。 5.5根据感染暴发或流行的调查和控制情况,实时调整相应控制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关闭病房等措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