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与孩子成为朋友

如何与孩子成为朋友

如何与孩子成为朋友
如何与孩子成为朋友

如何与孩子成为朋友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成功的家长应该具备三种心理状态: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儿童心态。每一种心理状态都有各自的特点:家长以父母心态对待孩子,孩子会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但在这种心态下,父母容易摆出家长的架子,让孩子反感。家长以成人心态对待孩子,孩子能够学到很多知识、形成优秀的性格,但有时家长的这种心态会使孩子感觉到太过严厉,使孩子体会不到家庭的乐趣。家长用儿童心态教育孩子,孩子会感觉到很舒服,也很快乐,如果使用得当,家长的这种心态将十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绝大部分的家长都习惯用父母心态和成人心态来教育孩子。例如,把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给孩子充足的关心和爱护。又如,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以决策者和管理者自居;在孩子的学习中,父母又充当了孩子学习的发动者、督促者、激励者和评定者的角色。不过,却极少有家长以儿童心态自居,因为绝大部分的家长认为,整天与孩子在一起嬉皮笑脸的,会使自己丧失做家长的权威性,会引起孩子的不合作行为。其实,这是家长对儿童心态的一种误解。用儿童心态去教育孩子,并不是说整天对孩子嬉皮笑脸,而是指家长要怀着一颗童心去体会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扮演孩子朋友的角色。例如,家长能够暂时放弃成人和父母的角色,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玩耍,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又如,家长能够以朋友的角色听孩子倾诉心事,分享孩子的快乐,让孩子把自己当作知心朋友……

恐吓孩子,即使是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正在无理取闹。因为这些粗暴的教育方式,除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之外,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不但能够纠正孩子的坏行为,而且还能很轻易地与孩子交上朋友。

此,家长要坚持“孩子犯一次错,家长只批评一次”的原则。如果孩子在短时间内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时家长们要注意,不能重复地批评孩子,而应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

到家庭教育中,便能够拉近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孩子把家长当成知心朋友,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不但如此,利用“示弱效应”,家长还能够很轻易地改掉孩子学习上的坏习惯,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成绩。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股无形的鼓励力量,从而会更加出色地表现自己。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导师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导师 面对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心理需要和困惑,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呢?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孩子的心理导师,帮助他们拨开心灵的迷雾。 1.家长首先必须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 了解,就必须善于聆听他们的心声,善于和他们沟通。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讲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取他们对周围事物或发生的事件的评判。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尽可能不要去打断,不要急于批评或评价。 当他们讲完后,你再用十分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做一个概述,帮他理清思路。这是他不但获得了尊重,也有利于他们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与交流中增强地家长的尊重与信任。在人际沟通基础上,家长还应培养孩子学会自己与自己沟通,心理学上称为内在性的沟通,即鼓励孩子时常和自己对话(脑海中的对话),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另一种角度来看自己,激励自己。 从目前的家庭情况看,不少家长还不善于亲子间的沟通,现在孩子不喜欢家长唠叨,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出于好意,不断重复简单的语言,老一套的问话,比如作业做了没有,考试成绩怎样等等,从小学到高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以为这样才算尽到家长的责任,其实往往事与愿违,这种单调的刺激、说教的方法,使孩子易于造成厌烦和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现对抗性质。 家长要了解孩子,指导帮助孩子,首先要认真学习家教知识提高家教艺术;对孩子说话,要理智思考不要责怪埋怨;叮嘱虽然重要,但要讲到点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让孩子去做,做错了,吸取教训,无非花点“学费”;该管的要提出具体思路和要求,做后检查,肯定成绩,纠正不足。 2.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也是帮助孩子消除困惑的方法之一。现代的孩子过多的享用和获取,他们只能接受爱,对父母的一句稍重的言辞,就感到受不了,就生闷气,就发脾气,于是家长就不敢再流露自己的不满情绪。其实这样并不能培养出成功的人才。 成功人才的心理基础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成功人才=认知能力×情绪能力×行为能力。这其中情绪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孩子只能听赞扬的话,只能捧着、抱着,那是很难成功的。 大家要知道爱迪生的成功与他妈妈南希的教育分不开。但南希并不是只给他关照,给他爱,她也有生气的时候。爱迪生从小思维就极其活跃,他看到能飞上天空,看到气球也能上天,就弄来了解能产生气体的药粉,和小朋友米杰利偷偷做“实验”。

当孩子遇上强势的朋友

周一是女儿两个朋友的生日,晚上有一场大的聚会。回来的路上,女儿有些困扰,跟我聊天,“妈妈,我想下次邀请小Z一起住木屋度假,但是不请小M!” 我问为什么,女儿说,“她有时候看不起小Z,我觉得很不好,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说她,所以不想跟她在一起!”“噢,这样啊,我明白了。有什么事情让你有这种感觉的呢?”“我们一起做手工的时候,小M总是说小Z做的很丑,我不喜欢她这样!” 听明白怎么回事儿了,我平静地问女儿,“宝贝,你知道可以直接告诉小M你的感觉对吧?” 女儿说,“可是妈妈,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也不敢说小M!” “那你能告诉妈妈原因吗?” “我如果说她,她会让其他人不跟我玩儿的!” “其他人会听吗,女儿?” “嗯,嗯,嗯,以前在幼儿园班里的时候,有人会听的!” 整个的对话我很平静,不带任何评价和倾向,旨在弄明白事情的真实情况,给孩子一个表达的安全环境。前因后果了解之后,妈妈开始介入。

我没急着跟女儿讨论小M的事儿,先问了她一个问题。“宝贝,你知道朋友是怎样交成的吗?” 小家伙眼睛又亮了,很好奇,“妈妈,是怎么交成的呀?” 我告诉她,就好像她是个小磁铁块儿,碰到其他的小磁铁块儿,“嗖”地就碰到一起了。 女儿开始哈哈笑,大声说,“妈妈!碰到小铁块儿也行的!” 我笑着说是。 然后慢慢告诉她,如果我们想有更多的朋友,让自己的磁力变得更大是最好的办法。真正的朋友吸力是很大的,很难分开的。 女儿问我,“那怎么让自己的磁力更大呀?”我反问她,“你觉得怎么变得吸力更大呢?更友善?更有趣?” 女儿咯咯笑,“更智慧!”接着我问她,“如果有些人因为其他人不让他们跟你玩儿,他们就听了,这个吸力大吗?”“不大!” “那你认为他们是不是真正的朋友呢?”

如何与孩子成为朋友

现在的孩子与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童年生活、充足的信息来源,家庭更多的关爱,都让他们更早地对身边的事物形成了自我认知。他们更大方、活泼。通过书本、电视和网络等渠道得到的信息往往让他们与父母长辈之间对某些食物持不同的态度。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让孩子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正确的、积极的资讯,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是相当重要的。以朋友的姿态和孩子交谈,放下身段多陪陪,让他们感觉父母也可以无话不不谈,给他们营造舒适、轻松的成长环境。 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小孩总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当他们兴奋地想把所见所闻与你分享时,不要忽视,也不要因为他们的发现对你而言已司空见惯二而敷衍。仔细听听他们的描述,从他们的话语中了解孩子们关注的东西,并努力给他们正面回应,诱导他们进一步地思考,启发他们多问多想,更深入地了解问题,并做好在此聆听他们新发现的准备。 陪伴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东西,只有多与人沟通,多与同伴玩耍,才能提升语言表达与动手能力。一旦孩子把父母当成朋友,就会要求他们与自己一起玩游戏或做手工作品。此时,家长们正面回应会给孩子积极的信号,但是在与孩子的游戏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们占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和组织能力。 如今,每个家庭都有电脑,孩子在家也可以自由上网,但如何选择正确的娱乐、学习网站,也需要家长正确地引导。处于逆反心理,越是用命令的语气,他们越是反感,就偏要与你反着干。这时,直接告诉他们如何上网,并推荐给他们一些好的查资料的方法和适合他们玩的小游戏网

站,孩子们往往就不会有抵触情绪,在使用电脑中出现问题时也会较主动地求助于父母。 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地交流,没有命令的语气,没有恐吓的语言,让他们觉得爸爸妈妈是好朋友,可以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与他们分享,才可以给他们轻松、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父母是我特别的朋友

父母是我特别的朋友 辅导主题:父母是我特别的朋友 辅导对象:初一学生 辅导人数:40人 辅导理念:初中生处在心理断乳期,逐渐有了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再完全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因而难免与父母对立冲突。面对冲突,他们缺乏独立的策略。因此有必要在这一阶段引导他们认识缓解亲子冲突需要积极有效的沟通和自己有成熟的行为表现。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亲子沟通策略。 本课运用团体动力学的辅导理念,即以学生个体感悟为经,以团体互助活动为纬,构建了经纬交互的动态心理辅导课堂。50分钟的团体辅导活动课,按照四个阶段展开:团体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行动阶段——团体结束阶段。 辅导目标: 1、让学生理解亲子冲突的原因; 2、学习与父母友善“分离”的策略。 辅导重点:在互动活动和沟通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伴随年龄增长,自己在观念、情绪和行为上应有所改变。 辅导难点:在感悟和体验中找到亲子有效沟通的策略 辅导策略:心理测试讲故事心理剧讨论 辅导地点:团体辅导室

辅导过程: 一、团体热身——激趣 “解开千千结”活动引出课题 活动规则:1、首先,请同学们用一只手解绳子上的结,记下解开的时间;2、接下来,两人各伸出一只手,解绳子上的结,记录时间;3、谈一谈两人配合解绳结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从红丝带解结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心结的解开需要双方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完成,从而达到了以学生感悟为经的第一个层次“激趣”。 二、团体转换——自省 (一)把团体动力引导到问题情景中来,呈现课前小测试的结果。 测试内容为:我能够和父母作这些沟通吗? 1、早上起床和父母打招呼,放学回家告诉父母“我回来了”。 2、把学校发生的事情经常告诉父母。 3、父母下班回来,主动打招呼,帮助父母拿拖鞋。 4、在自己生日那天,送礼物给父母,感谢养育之恩。 5、与父母有冲突后,主动承认自己错误的地方。 6、父母生日的时候送礼物给父母,或做一件特别的家务事。 7、过节日的时候,记得留点时间在家陪伴父母。 (二)通过“谷物和珍珠”故事,让学生明白真正变了的是自己。

千万别在孩子该管教的时候,和他做朋友

千万别在孩子该管教的时候,和他做朋友前两天我去参加同学聚会,女同学A带着7岁的儿子一起来,见面后,大家起立和这对母子俩打招呼,但是孩子只顾着低头玩手机游戏,头都懒得抬。 饭菜上桌后,孩子嚷嚷着要吃肉,A夹完肉,又放了些青菜在孩子的盘子里,没想到孩子不乐意了,把桌子上的盘子碟子全都撸到了地上,动静太大,把楼道里的服务员都吸引了过来。 我们都以为这回A肯定会好好“管教”这个孩子了,没想到她轻描淡写的对着孩子说:“别生气了,不就是吃饭么,要不我带你去吃汉堡?”压根就没提摔东西这事儿。 A走了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大意就是说,A没把孩子教好。

好父母,从不执着于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 我相信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想成为自己内心中的那个“好爸爸”“好妈妈”,但是对于“好”的概念,我们的理解常常过于狭隘。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儿,因为工作地点变动,邻居面临搬家,新家的地址离孩子旧的幼儿园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于是妈妈找孩子商量,“是不是可以换个幼儿园”?没想到家里4岁的孩子明确反对,原因是他很喜欢现在班上的小朋友。 经不住孩子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请求,这个妈妈做出了搬家不换幼儿园的决定。但是很快她就扛不住了。 为了孩子不迟到,她每天6点半就得出家门,折腾着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再去上班,碰上堵车,一准迟到。

可是,这能怪这个4岁的孩子么?在孩子心里并没有远近的概念,他只是不愿意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分离而已。如果真要人为此负责,那也应该是那个心软的妈妈。 因为她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安排好新家附近的幼儿园,同时,允许孩子为了换幼儿园而伤心,在孩子表达思念原先那些小朋友的时候,温柔地陪伴他,安抚他的情感需要,做一个温柔又负责任的妈妈。 但是她却给了孩子与他们年龄不符的选择权,看似是给了他们“尊重”、“爱”和“自由”,但是结果就是让大人跟着孩子一起遭罪。 用好你的权威身份,才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怎样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医生,你说我该怎么办?孩子现在和我是无话可说。每当我说他,他就会反驳我…烦、无聊、什么也不懂?,或者干脆进房间把门一关。可是他和同学,却有说不完的话,通电话一次能讲一个多小时,发短信能发到凌晨。可为什么他就不能把我当成朋友一样,听我说说话,和我谈谈心?” 在青少年心理门诊,见到的大部分家长都会问到这个问题。孩子到了12-13岁,特别是升到初中后,进入了青春发育期,这时,他们与家长的关系、沟通也降到了一个最低点。对他们而言,家,是一个名义上的家,管吃、管住;父母,是一个称谓,照顾起居、饮食,是经济上的源泉,但很多时候,也是“烦、罗嗦、不懂事、落后、老土、out”的代名词。真正的朋友、知己,是在家门外的。 曾几何时,孩子是那么的粘人,整天都围着你,问东问西,让你难得有片刻的安静。现在,为何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其实。随着孩子长大,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产生了变化是正常现象。当然,出现这种极端过度的关系,也是有它的原因。最常见的原因有3种: 1、孩子从儿童期进入青春发育期,除了身体生理上的变化,还有心理上的变化。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能以“大人”的身份存在。为表现出自己不再是小孩,他们开始拒绝接受家长的观点、意见,并且通过否定长辈的各种言行、观点,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出现更多的冲突、矛盾,从无话好说到无话可说。 2、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后,他们在思想上要求独立,生活中渴望更多的私人空间。但实际上他们还是要依赖家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从内心希望家长少管、或不管自己。作为家长,却已习惯了用对待小孩的指令式的方法对待孩子,认为孩子就是要听大人的话。这样造成孩子强烈的反抗情绪,嫌家长“烦、罗嗦”。 3、还有一种原因是家长与孩子从小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当孩子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家长总认为孩子小,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资需求就可以了,缺乏与孩子在情感上的沟通。孩子在家长面前有话不能说,或说了也百说。这样就令孩子逐渐不愿与家长谈心,关起了与家长之间沟通的大门。孩子长大了,阻隔的门也厚了,门上的锁也锈了,这时要打破阻碍,重新建立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其实,只要你愿意,每个家长都可以成为孩子无所不谈的朋友。与孩子良好的交流、沟通,要从小开始。当他(她)还很弱小的时候,处处需要依赖你,你的善于聆听,会让孩子倍感安全和信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喜、怒、哀、乐,他第一个想到要倾诉、要分享的人,一定会是你。而一个疏于与孩子沟通的家长,同样也不会被列在孩子的知己名单上。因此,要成为孩子无话不说的朋友,首先要从小开始聆听他的声音。 看着孩子长大,父母心里别提多高兴。但其实不少家长潜意识中,是拒绝让孩子长大的。他们的保护、干涉、过渡担心,不仅阻碍了孩子的正常独立、自立,而且让孩子产生对抗的情绪,并直接通过行为反映出来。所以,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应相应改变。从指令式转为商量式,从家长式转为朋友式,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权利。

和孩子成为朋友其实很简单

《小苹果》儿童舞蹈 超清版.flv和孩子成为朋友,其实很简单 仪征市马集中心小学张玲玲 内容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以来讨论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师生的日常生活为土壤,就如何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如朋友般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合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以交流心得的形式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剖析。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朴素的话语,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视;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正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朋友关系的建立,应当是双方用自己的真诚、关心、宽容等等良好品质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老师和学生,因其关系的特殊性以及由来已久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的话必需听从的古训,在一般人看来,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但是,作为老师,作为长者,作为孩子眼中的楷模,只要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孩子们成为朋友很容易,因为,孩子的要求其实很简单。 有时候,感动就是在那一瞬间产生的。当你失误了,向孩子真诚地说上一句“对不起”,他就会激动地对别人说:“老师真好,还跟我说对不起呢!”孩子的宽容让你感动不已。 有时候,信任就是在不经意中建立起来的。当你给孩子以温暖的微笑和鼓励的话语,真正地理解他,他就把你当成了知心的人,什么话都愿意跟你说。孩子的信任让你觉得幸福。 …… 是的,孩子的要求真的很简单。 孩子希望你是一个倾听者—— 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区负责人黑幼龙说:“我们天生以为自己有耳朵会听,但用心听、用脑子听,和只用耳朵听差别很大。”经常地,我们劝戒孩子,上课认真听,功课才能有进步,师长的话好好听,做人才能有长进。但是,我们对于孩子的想法和问题,是不是经常以他们太小、长大了就会明白而搪塞过去?当他们想跟我们交流时,我们是不是也会以“忙”为理由敷衍了事?

老师和家长应该成为朋友

老师和家长应该成为朋友 近一个时期,常听到老师们的抱怨,向我反映个别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总是配合不好,甚至曲解老师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和动机,而产生分歧,有时闹得不够愉快,甚至弄得学校很无奈。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共同目标,这种目标的一致性,使得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理应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有必要成为真诚的朋友和亲密合作的伙伴。 其实,在管理、教育孩子问题上,家长与教师各有优势。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有切身的体验与感受,亲情在对孩子的管理教育中似乎更多的是深度的关爱。教师对孩子的管理与教育,似乎更多的是缘于一种职业上的爱心与责任,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成才是他们矢志追求的目标,是他们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他们更具理性,特别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目标明确,且有详尽的具体计划和落实措施。 为此,教师与家长应相互尊重,真诚合作。老师与家长都是独特的,是千差万别的,教师是无法选择家长的,而家长对教师的选择也是有限的。为了孩子,不管他们愿意与否都必须相互接纳、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孩子上进行有效合作。事实上家长与教师在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上,在教育孩子的目标、内容、重点与方法上,对孩子发展情况的认知上,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与分歧,应该说这是正常的。而消除这些差异或分歧,尽可能形成共识,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为此,双方都应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家长应主动向老师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活动及孩子在校的表现,应主动向老师反映孩

子在家的表现,应主动征求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并主动向老师讨教管教孩子的办法;老师应主动向家长汇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和孩子在校的表现,应经常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沟通,坦诚地交流意见,共同协商对孩子的教育设想与重点,双方主动相互配合。 教师与家长要相互尊重、相互提醒,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要经常互通情报,深入研究孩子的个性特点及其对策;有意见要通过心心相印的交流,开诚布公的沟通,在“一切为了孩子”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形成共识,都不该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对方。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没有理由变成严重不和,甚至闹意气、泄私愤,否则,势必影响对孩子进行正常的管理教育,最终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 在孩子这条连接家长和老师的纽带下,亲密合作,共同引领孩子进入阳光地带,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星空心语发表于2008-11-17 20:33:00

做孩子温暖的朋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4803976.html, 做孩子温暖的朋友 作者:殷芳仲 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17年第12期 也许我们都曾强迫孩子,都曾对孩子施以冷暴力、打骂等等手段。也许有很多家长也知道打骂等强迫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但是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建议大家读本书——美国预防学会主席、著名的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的《温暖的孩子》,“培养我们与孩子相处的能力”。 这本《温暖的孩子》,是作者用40年的研究体会呕心沥血写就。这本书重在告诉你我:请扔掉那些老掉牙的与孩子打交道的思路方法,把孩子真正放在“滋养型”环境里,将他们培养成阳光快乐的温暖孩子。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关于如何与孩子相处。在这方面,一般人不是太随便,就是太不随便:自己家孩子每天见到,急起來哪有工夫斟酌一句话该说不该说?又或面对孩子战战兢兢,生怕一个处理不当让孩子有心理阴影(多见于年轻父母)。事实上,大多数家长问题在于,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缺乏对孩子了解的基础上,为了错误的目标用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 文中所谓“温暖的父母”,也是说“做一个恰到好处的父母”,就是有分寸地、尽好做父母的责任与义务,要很好地给孩子成长空间、多引导教育孩子,少束缚压抑孩子。做老师的虽然更多的责任是教授知识,也应该有一颗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父母心。所以,我认为,老师、家长都应该积极努力,去做孩子“温暖的朋友”。 就我个人阅读感受而言,我很喜欢“温暖”一词,像春天的和煦阳光,夏日的习习凉风;那就是古人云“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说的就是这个“恰到好处”。 《温暖的孩子》一书向我们打开一扇窗,给我们一个全新角度去了解孩子的行为,认识孩子的内心。我深深体会到,越是知道更多认识孩子的知识,就越能对面对的活泼少年更多一份包容和理解——在我们看来有些讨厌的“熊孩子”,也只是有着错误信念和行为后果链条的一个一个小可怜罢了。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无知。” 读《温暖的孩子》过程中,你我会收获许多快乐——学习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感,就在于知道更多正确的事,做更多正确的事,去影响那些因为无知而犯错而痛苦的人。

2020年幼儿园教育随笔 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幼儿园教育随笔和孩子成为好朋友幼儿园教育随笔: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可能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必须要尊敬老师、老师要爱护学生。老师要爱护孩子是必然的,因为孩子们离开家长的怀抱来到学校尤其是幼儿园,不仅说明家长是信任我们的,更说明孩子们的成长是离不开我们的。 虽然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很小,可能家长会觉得每天照顾好孩子的吃喝拉撒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我们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还要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但我更愿意和孩子们成为好朋友,可能有的人会问:“这么小的孩子,你怎么可能和他们成为好朋友?”我说怎么就不能成为好朋友呢?我们也许会成为“忘年交”这也说不定哦。每天活动过后我都会找几个小朋友聊聊天,比如问问他们周末都在家干什么了,都和谁在一起玩了,都玩什么了等等,孩子们虽然小可是他们会清楚的告诉我他们周末的行程,会给我讲述很多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会增加我们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很好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时候我很喜欢和孩子们说“悄悄话”。当有的小朋友不高兴时,我就会问他为什么不开心,可能开始他也不会和我说,但当我说到:我们都是好朋友,什么秘密都可以说时,他就会把他不高兴

的原因告诉我,当我了解了原因后就会慢慢地“开导”他、给他讲道理,这样孩子的心情就会变的很晴朗;当孩子们有高兴的事情时候,我也会让他们说说,让他们把高兴的事情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感觉很满足、很快乐...... 如今有很多毕业的小朋友也都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回来看我或者给我打电话,我问他们是不是想我了,他们会说:“咱们不都是好朋友吗?我想你了,所以回来看你!想你了就给你打电话!”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好幸福,我觉得作为老师能够和孩子们成为好朋友真的很满足,真的很快乐! 现在孩子们都很喜欢我,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怎样和孩子做朋友

怎样和孩子做朋友 怎样和孩子做朋友 作为父母一样,希望孩子对自已无所不谈,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走进孩子的心灵,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慎用批评 孩子做了错事,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我们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打击和批评可不是好办法。要让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耐心地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他的故事,重要的是引导他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我们应逐步走到幕后,给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二、创造机会 “孩子,过来,妈妈和你说话。”如果你和孩子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如果换一个时间,换一种方式,如,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与孩子一起下棋、玩游戏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时候。这时候,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和孩子一起活动、对他们没有压力的机会。当你真正需要问问题时,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控制情绪 当得知孩子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做错了事的时候,你千万不能激动,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当孩子告诉你他在幼儿园里与一位小朋友打架了。你心里很恼火,但不能把这种情绪表露出来,要用很平静的态度让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否则,会造成孩子以后只报喜不报忧。 四、尊重孩子 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告诉你事情的时候,也许你有一大堆的活要做,但你最好把手头的事暂时搁一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如果你真的有很急的事情要做,也要与孩子商定好时间。因为大人们总是有计划地做事,而孩子往往只重眼前。大人们要遵守他们的时间表,切忌一边做事一边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你心不在焉,对他的话一点也不重视,与你说话没劲。 五、奖励诚实 当孩子已经改正了错误,或表示要改正时,你首先要对他的诚实表示肯定,以真诚的态度表扬和奖励他。让孩子不必担心因为他的失误而失去父母的爱,使孩子逐步养成主动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好习惯。 六、替他保密

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在孩子面前要做个认真的倾听者,要用心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次发言,欣赏他们在表达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 作为父母,你是否只关注如何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却从来没有想过说话与听话其实是一个双向沟通。而在沟通的时候,不仅是孩子需要听,父母们也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 父母发表意见应该建立在认识自己、认识孩子的基础上;倾听孩子,不管是否同意孩子的观点,都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学着去理解孩子世界,并从自己的感受当中,学会沟通,感受成长。 认真的倾听是亲子沟通的开端,倾听孩子是一种亲子交流的方式。父母多倾听孩子的需求,才能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不会在自己了解实际情况之前就做出错误的决定,去发表不恰当的言论或做出不合适的行为。如果父母不倾听孩子的需求就做决定,会让孩子觉得

父母武断,并渐渐地拒绝和父母交流。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亲子教育就会变得更有效率,亲子关系也可以变得更融洽。学会倾听,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察觉他们内心的细小变化与成长。 父母倾听孩子的想法时,一定要真真切切地投入,而不是浮于表面地建议、批评和指导。因为在家长的认真的聆听中,可能会发现孩子一句玩笑话里掩藏着的失望和伤心,父母一句对成功随意的评价可能会打击孩子克服巨大困难的成就感。 家长需要时间仔细琢磨,适时地对孩子的表述做出适当的评价,让对话延续,帮助孩子表达真实情感。如果你主动挑起话题,孩子正打算敞开心扉却发现你迫不及待地打断他们,他们很快就不再信任这样的对话,并拒绝与你深入交谈。 当家长倾听孩子的想法后,要思考孩子的心声是否合理,同时也要进行自我反省。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家长要尽力去支持,表明有

怎样跟孩子成为好朋友

怎样跟孩子成为好朋友 1.蹲下来看学生的问题。这种提法我们已经见的很多了。观点的来由是说有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去逛商场,儿子说很害怕,母亲很奇怪,当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才发现,目光所及,全是些长腿在眼前晃动。母亲马上明白了儿子害怕的原因所在。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看问题的眼光和成人是不一样的,成人要想弄清孩子的问题,就必须从孩子的角度去探究发现问题。 2.给学生一个板凳。学生难免犯错误,老师也常常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于是我们便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老师滔滔不绝的在讲,学生则背着双手,低着头,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至于老师讲的是什么,恐怕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这种教育方式如果有收获,就可能只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件事,哪就是犯错误要受到惩罚。而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则很难触及到。更有甚者,若老师批评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辞,不顾及学生的自尊,很可能激起更深的矛盾。有次班上有个学生跟老师顶嘴,被送到办公室。该生进来时完全是一副无所谓的模样,我知道他的想法:大不了请家长。其实此事并不很严重,这次我没有按常规的方法来教育他,而是让他拿个板凳先坐下,也没有直接问他顶嘴的原因,而是先问了他一些最近的学习情况。没想到,这个学生自己反而不

自在起来,最后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然,对哪些犯了严重错误的学生,我也赞成要严厉的处理,但对于哪些犯些小错误的学生,我们不防给他们一个板凳,让他们坐下来再谈。当我们让学生坐下来说话时,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便构成了一种平等的框架,只有在这种框架下,学生才有可能打开自己的心扉,从而达到更大的教育效果。 3.注意与家长的谈话方式。当学生犯了较严重的错误,老师在通常情况下要通知家长,有时也请家长到学校。这时老师必须注意与家长的谈话方式,因为我们请家长的目的是和家长共同教育学生,而不是因为学生的错误而施行惩罚。我们应该请家长先坐下,然后和家长一起探讨学生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家长和老师站在同一立场。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告状,或者训学生的同时也训家长。否则,只能引起家长的反感和学生的仇恨。 4.公私分明原则。这一条主要是对班干部而言,班干部因为平时帮老师做很多事,所以老师对他们也是格外照顾。从而容易出现不公平的现象,给以后的管理带来困难。因此,如果班干部犯了错误,也应该对他们做出相应的处理。正如诸葛亮所说的“不使内处异法”。当然,如果你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班干部,通常情况下他们会理解你并支持你。 5.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现在的学生很讲求个性,注重

沟通让孩子和父母成为朋友

纵观天下的父母,无一例外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特别是到了初中之后,很多父母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的为孩子付出,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甚至还总是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心里特别困惑,这究竟是怎么了,问题出在哪儿了呢?看来,家庭教育不仅是一门学问,初中生的教育更是其中的难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初中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几种态度: 一,不知做什么及如何做。现在每家几乎都是一个宝贝,许多家长都只有一次做父母的机会。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在学着如何教育,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很多时候错一步影响却很大。可能有的所谓的“经验”多来自他们儿时接受父母教育时的印象。但现在的孩子与当年的可是完全两样啊。导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手足无措。 二,没有充裕的时间。现在的父母都各有各的工作,繁重的任务让他们累得不可开交。应酬到很晚才归家,根本无暇关注孩子的学习。有心而无力,很多家长发出这样的叹息。 三,不愿意去管孩子的学习。一种是比较极端地认为应该给孩子自由快乐无约束的童年,任由孩子任其自由发展。还有一种就是父母自己心理上还没有成熟到能够成为负责任的家长。他们认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他们要潇洒地过日子,把管教孩子的责任托付给一些家教机构。 针对这些情况可以看出,父母和孩子之间几乎不存在交流,沟通的现象,另据有关专家统计调查中显示:有52%的孩子选择与朋友沟通,仅33%的孩子表示会跟父母沟通,仅13%的孩子会跟老师沟通。 为什么这么多孩子不愿意甚至不敢和父母沟通?根源不都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对他们打骂,有的父母则根本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愿也不敢和父母沟通交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状况,父母需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首先,父母与孩子要坦诚交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出现了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譬如

把家长当作朋友

把家长当作朋友 ——赢得家长尊重的法宝 滨城区杨柳雪镇怀周学校赵在华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家长既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又是沟通学校、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做好孩子和老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工作,协助老师了解和教育孩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上表现出是否一致,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的愿望和一致的社会责任,要求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必须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一种和谐的友情关系。而教师要想和家长建立和谐的友情关系,非赢得家长的尊重不可。 要想赢得家长的尊重,教师就得把家长当作自己的朋友。 一、说话要谦和,语言要礼貌。 教师对学生要怀有一片赤诚之心。要为学生成长而忧,为学生进步而急,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这样,家长才会敞开心扉,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上门时不要盛气凌人,好象自己是来传这“圣旨”的“钦差”,家长只是洗耳恭听的“臣民”,自己说一不二,家长必要的申诉一概不睬,好象这样才保持“严师”的尊严。教师要放

下架子,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和家长沟通交流,态度和蔼的说话,会营造一种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和家长沟通,容易赢得家长的尊重。 二、沟通要真诚,交流要互动。 老师找家长谈话,多半是学生出了问题。老师要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切不可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过失,更不能不调查实情,而“添油加醋”,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转嫁给家长,达到体罚的目的。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指出过失,向家长提供合理的教育意见。同时,教师要多听听家长的意见,切不可专断专行,共同和家长协商教育孩子的良方妙策。这样,我们在尊重家长的同时,也获得了家长对我们的尊重。 三、多一些虚心,少一些炫耀 老师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才能给人谦虚、诚实的形象,即使工作中有不足之处,家长也能体谅。不要炫耀自己,什么“你的孩子连校长都不怕,就怕我”啊,什么“他想什么坏主意,我一看就知道”啊等等。家长就会想你如此神通广大,何必找家长;你未卜先知,何必调查研究。这样老师的形象会大打折扣,过头话同样会损坏老师的形象。俗话说:虚心赢得千家赞,炫耀遭到万户嫌。因此,虚心的教师会赢得家长的认可与尊重。 四、胸中有成竹,发挥勿随意 老师家访前,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品行、爱好、学习方法、学习成绩都有胸有成竹,这样既能表现出你对他孩子的关心和了解,又可以掌握讲话的主动权,和家长产生语言共鸣,使他产生仰慕之心。

怎样和孩子成为朋友

怎样和孩子成为朋友? 和孩子沟通的9个秘诀 您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感到“牛头不对马嘴”,原本是关心孩子,可是他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其实,孩子在与家长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您无法开启他的心扉,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与他进行交流,好话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关心话语:简练说 场景与假设 1.您送孩子去上学,出门前,边给他整理衣服边叮嘱他:“乐乐,路上要小心,过马路时要等绿灯,遇到生人别随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难,记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却头也不抬:“妈妈,您真烦人,每天都讲这一套!” 2.您去学校接女儿回家,一路上,边给她擦汗边关切地问:“苗苗,在学校听话吗?有没有人欺负你?还记得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结果,女儿给您的回答却是:“妈妈,我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事实与结果 在这样的交流与沟通中,您越来越无法理解孩子: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讨厌我?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爱抚,但“小大人”意识又使他常表现出不愿接受的样子,尤其不喜欢家长“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和喋喋不休的说教。 ●应该这样做 有位聪明的妈妈曾在儿子上学前故意问:“路上应该注意什么?”儿子快乐而骄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见,对于关心的话,家长干脆、简练的嘱咐会更加有效。 知心话语:含情说 场景与假设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还要拖着疲乏的身体做饭,可5岁的女儿偏偏有道算术题不会做,过来找您帮忙。您心里很烦,但压住火气跟她说“知心话”:“甜甜,妈妈现在忙死了,作业待会儿再做,体谅下妈妈,啊!”结果,女儿去看动画片了,您后来也忘了这事,第二天早晨醒来,女儿发现作业没写完,大哭大闹,不肯上学。 2.您发现儿子这两天心情不好,整天闷闷不乐,于是您让先生去和他说说知心话,沟通一下,可是,才6岁的儿子居然发脾气了,说爸爸侵犯他的隐私权。您和先生面面相觑,措手无策。 事实与结果

和孩子做朋友如何有效的和孩子沟通

和孩子做朋友如何有效的和孩子沟通 一、与孩子沟通遵循的原则和态度 好的沟通,是两个平等的信息沟通者完全顺畅的、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的倾听对方的观点,而且跟对方进行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讨论,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以下特点: (1)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2)能够用言语情绪在内的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 (3)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 (4)能够适应规则和适应环境。 二、怎样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效沟通 发展自尊和自信、发展和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少年儿童时期重要的心理学任务。 青春期的孩子智力发展特别迅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迅速增长。 家长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主要任务: (一)启发孩子的逻辑思维; (二)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培养孩子健康的情绪; (四)引导良好的性意识。 三、沟通中语言信息的作用 家长与孩子沟通中言语交流的技巧: (一)认真倾听(平等)例: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二)准确表达:有理、有力、有节、审时度势、适度。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中,表达方面应注意:1、少提问题。2、提问题时不要带责备性。

(三)认真讨论 四、沟通中非语言信息的作用 非言语沟通包括: 1、表情(眼神、有兴趣、慈爱、关注、尊重); 2、动作; 3、神态(精神上的投入、重视谈话); 4、姿势(前倾); 5、语调。与孩子沟通遵循的原则: 体现出民主协商的精神 体现出平等尊重的精神 家长与孩子沟通体现的精神: (一)传递给孩子的信息要规范、清楚、简洁 (二)要有心平气和的态度 (三)有限度的选择 (四)行动(说到做到) (五)在与孩子沟通的信息里给孩子留有机会 五、什么是好父母采取的沟通 六、对不良行为的孩子如何沟通 三大成功策略 (一)正向(赞美、表扬、鼓励、夸奖、常识等)80% 负向(批评、指责、数落、抱怨、打骂、嘲讽等20% 1、关于优点:发现优点、扩大优点、记录优点、表扬优点等; 2、多往孩子好处想; 3、永远对孩子有信心。 (二)渐进成功 1、推迟判断 2、小步前进 (三)自动化成功

家长怎样和孩子做朋友

家长怎样和孩子做朋友 其实家庭教育很简单,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遵循传统观点; (2)按照客观规律; (3)符合儿童成长的年龄特征。教育的内容、方法也不复杂。在家教孩子知道洒扫、应对、进退足已,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简单。越是简单,往往越被人忽略,越是简单,有时越难以坚持,这样难以达到教育目的。关于幼儿的家庭教育,我个人建议常见的方法如下: 第一,要从小注重行为习惯培养,是教育的基础。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其实习惯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是不假思索就自然地经常地反复地去做;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根据需要完成的。如每天要刷牙,洗脸等。孩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习惯的养成需要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并自觉行为的结果。 为人父母在家可以培养孩子在长辈清扫时,告诉孩子怎样使用簸箕、笤帚。进餐之前培养孩子怎样使用勺子、筷子;与长者一起吃饭时,告诉孩子长者先,幼者后;每天培养孩子作息时间有规律,以及早晚问候长辈等。这样就会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六岁前的孩子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爱劳动的习惯、爱惜物品的习惯。 第二,做人的扎根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慎终如始,从孩子懂事起就正确引导。倘若开始教不好,后来很不容易矫正。孩子在13岁之前,天真未泯,善于模仿,记忆力最强,最容易教好,也最需教导。所谓“先入为主”,在这时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将受益无穷。《三字经》说“人之出,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如果我们为人父母的利用这一段黄金时期,用圣贤的智慧熏陶我们的孩子,教导秉性纯良的儿童,那么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孩子形成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态度。 对人: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关怀体贴他人,教孩子互助帮助、宽厚待人,晓喻见贤思齐、知恩报恩。 对事:强调重视礼仪、讲求信用、教育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知过必改。教孩子面对困难,能冷静,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物:懂得物资来源的艰辛,感恩大自然的赐予,爱护动物和植物,对物品要爱惜。这些是做人的根本。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与孩子保持平视 做孩子真正的朋友

---------------------------------------------------------------最新资料推荐------------------------------------------------------ 与孩子保持平视做孩子真正的朋友与孩子保持平视做孩子真正的朋友热市镇菖蒲分校: 龙艳平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能够有出息、有本事,都在孩子身上寄托着很多希望,可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还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孩子的心灵像一本书,需要父母用心去体会才能读懂,我们总认为自己天天都在看着孩子成长,似乎最了解孩子,孰不知如果缺乏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那么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日渐遥远。 如何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实现与孩子的良性互动与交流。 我们夫妻最大的体会就是与孩子保持平视,把居高临下的架子放下来,与孩子一同成长,以交流替代灌输,努力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找准自已的定位,不断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一、不当大法官,学做小律师国外影视剧中经常有这样的镜头: 在孩子小、个儿头矮的时候,家长跟他谈话前先把他抱到桌子上,爸爸妈妈坐在椅子上讲话,这样就可以互相平视,平等对待。 不错,孩子小,是我们的晚辈,他应该尊重家长,这是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不能让孩子从小就觉得,家长始终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大法官,让孩子有一种防备畏惧的心理,以至于不愿将心里话 1 / 6

与家长交流。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 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庇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要像个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正当权利为唯一宗旨。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尽量地蹲下来与孩子保持平视,让孩子感觉到自已的存在,感觉到自已受到尊重,只有被人尊重的孩子才有自尊,才能尊重他人。 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同时对待孩子更应该有较充分的民主。 凡是做出与子女有关的决定时,尝试着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给孩子以更多的发言权。 对很多问题,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与父母相反的意见。 父母和子女之间应该既有父母子女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关系基本平等。 但是,在这种关系中父母应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家长平等、尊重、无条件的爱,从而培养起孩子的自尊心。 一旦孩子的自尊心培养起来,他(她)就会不甘人后,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开始观察别人怎么看自已,会去想是否给别人带来困扰,才会去自己奋斗。

家长会发言稿:和孩子做朋友

激会发言稿和孩子做朋友 感觉一转眼,六小学生活就将过去了。六中,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们的教育和培养,让我的孩子---行为乖巧听话,学习成绩较优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做为学生激,我对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有一点点体会,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苗苗,有时会觉得孤独,所以孩子最需要的是朋友,激不妨放下身段,试试和孩子做做朋友。 和孩子做朋友,就得当孩子的听众。海忆成长过程中,我觉得和她交流是最让人开心的一件事。每天,她都回来叽叽喳喳地,高兴愉快地向我述说班上、学校发生的事情,老师教了什么,同学们又做了什么,特别是同学们写的那些有趣好笑的打油诗之类,她都会绘声绘色地学几遍。在我和女儿的开心大笑中,也培养了她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在她述说中,不知不觉地对她进行引导,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些事情,使她慢慢形成良好的人生观。我和女儿还经常相互开开玩笑,营造了一个较为轻松幽默的环境,因此,健康、乐观、向上的特点在女儿的身上表现特别明显,这也是我认为最值得骄傲的。 和孩子做朋友,就得陪着孩子玩耍。只要有空,我就会陪着孩子去玩耍。一是出去旅游,带她到成都、武汉、云南等地,让她既见识了祖国的大好风貌,也增加了她的见识和经历。二是陪着她玩她喜欢的事情,比如轮滑,我就是她的扶手,是她的保镖。适当做些身心健康的运动,对孩子帮助很大。 和孩子做朋友,就得陪着孩子学习。小学阶段,我觉得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最重要的。我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看书,所以,海忆养成了喜欢看书的好习惯。发现没学懂的,我就守着她,陪着她,让她自己先把书看懂。对实在没有理解到的,我才会针对重点,分析思路给她听,让她学会如何先分析题,而不是简单地只是会做而已。我觉得,让孩子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善于总结,睁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以后的学习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孩子做朋友,还得放手让孩子去做。应该说,海忆在同龄孩子中,独立性显得稍强一些。她这点优点,也让我觉得有成就感。从她一岁多开始,我就让她自己用勺自己吃饭了;上学一天后,就再也不接送,让她自己回家;反正能让她自己完成的,我基本上不会去代劳,放手让她自己去做,做的好不好不重要,只要是她自己做的。大人适当地“懒”点,对孩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一般我都尊重孩子的决定,她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都由她决定。小时候,她学过很多,什么跳舞、画画、古筝、乒乓球、游泳等等,都是她自己选的,她不学了,我也没有意见,不会勉强她。所以,海忆感觉象个小大人似的,特有主见。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盲目依从孩子,激的威风,还是得适当地发挥作用。在海忆学习不认真或有时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时,我还是会很严厉地批评,有时还会“凶巴巴”的。我觉得批评要及时,才会让孩子不会再犯。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把学习当成人生一件乐事,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是我这个激的希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