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徽州大道沿线城市设计

徽州大道沿线城市设计

徽州大道沿线城市设计
徽州大道沿线城市设计

徽州大道主轴线城市设计项目编制任务书

本次项目编制任务书主要内容

一、规划背景解析

二、规划要点提取

三、规划组织工作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

(本次徽州大道主轴线城市设计起讫点为合肥市南二环至派河口,总长度为16公里。)

徽州大道北起淮河路,南至庐江县,穿越庐阳区、包河区、滨湖新区,沿巢湖西岸直达庐江县。是连接合肥老城区与滨湖新区的交通大动脉,是合肥市出城要道之一。

一、规划背景解析

(1)徽州大道——合肥城市发展印证

从1955年直到1994年,沿用40余年的“徽州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许多“老合肥”的记忆中都保留了很多关于徽州路的美丽风情。徽州路曾经分

为三段,最南段从现今的芜湖路到环城南路,曾命名为黄山路;中间一段是从环

城南路到现在的长江路,曾被命名为“孝肃南街”,而市民称之为“小南门街(或南门大街)”;北段是从现在的长江路到淮河路,曾被命名为“孝肃北街”,其中现在的安庆路和长江路之间的路段,又称“尚节楼街”。

到了1994年,需要改造的徽州路面临资金困难,合肥市有关部门与美菱公司达成协议,由美菱公司捐资修建徽州路,同时市政府决定将徽州路更名为“美菱大道”,协议期限为10年。新修的美菱大道一口吃掉了青年路的芜湖路至太湖路段,并向南延伸至骆岗机场附近。

2006年11月15日,受各界瞩目的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徽州大道工程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生的徽州大道被历史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对于合肥人来说,徽州大道已经不是一条单纯的路,它是一条通往合肥未来的康庄大道。

(2)徽州大道——合肥城市景观名片

早年的徽州路集聚了老合肥的千种姿态万种风情,是老合肥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曾经的过街天桥魅力四射;曾经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惊现香港报纸;曾经的四大楼遥遥相望,供电大楼、新华书店大楼、百货大楼和轻工大楼这些在当时的合肥首屈一指的楼房都花落徽州路。由此,徽州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条美丽的大道是多少老合肥人心中的明珠,其状难以言喻。

现在的徽州大道是一条绿色景观大道,被誉为合肥市28条重点道路绿化工程的明星。徽州大道工程与滨湖新区建设相伴成长、相互映衬,徽州大道宛如滨湖新区的美丽丝带迎风漂浮着舞动着新区的美丽,而滨湖新区又如徽州大道的明珠,闪亮着凸现着大道的无与伦比的价值和珍贵。

加强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统筹道路两侧建设用地布局,注重道路沿线的建筑景观要求和城市天际线控制,把握与徽州大道相交的重要城市道路、生态河流节点设计,使徽州大道作为合肥市城市景观名片得以发扬和传承,是徽州大道轴线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3)徽州大道——合肥城市交通干道

徽州大道南北贯通合肥老城区与滨湖新区,是合肥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它北起淮河路,率先融入“BRT公共交通系统”;它南达派河口,承载着几代合肥人临湖通江达海的期望;它贯穿高铁南站,在建中的“微高架”(徽州大道~高铁

南站衔接工程)是合肥高铁南站重要的配套工程之一。

(4)徽州大道——城市扩容升级至提升提质的契机

“十二五”期间,合肥市正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规划思路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按照“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体现文化”的理念来建设中心城区。徽州大道作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的主动脉和滨湖新区的主干道,其建设发展必然迎来新的阶段,徽州大道沿线城市设计与品质提升建设,将是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与滨湖新区建设最为亮丽的名片。

二、规划要点提取

(1)、系统梳理道路交通组织,实现徽州大道的快速通畅。

加强徽州大道、包河大道、庐州大道、金寨路、宿松路、北京路等南北向交通主次干道的研究分析工作,从片区交通组织层面统筹考虑,找寻徽州大道实现快速通畅的方法。梳理高铁南站地区的综合交通组织,重点研究徽州大道与不同等级交通网络的衔接问题。

(2)、统筹道路两侧用地布局,系统研究沿线地块功能,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建设。

结合滨湖新区建设契机,深刻研究新区发展态势,综合考虑徽州大道两侧建设用地布局现实情况与规划目标,重点研究周边地块功能,提出城市建设标准。

(3)、综合城市景观格局,把握历史文脉传承,打造城市重点门户轴线。

徽州大道纵穿合肥,紧密联系老城与新城,历史上即为合肥市重点门户道路。规划必须紧扣其功能定位,遵循其历史地位,把握其文脉传承,结合城市发展趋势,构建城市“徽文化”重点景观人文轴线。

(4)、强化城市特色设计,统筹滨湖新区形象风貌,突出城市底蕴。

结合合肥历史人文特色和底蕴,整体把握徽州大道沿线城市建筑风貌和城市特色,塑造整体格局鲜明、地域文化色彩浓厚的整体形象。对于徽州大道沿线进行整体城市设计,从建筑风格、建筑退让、建筑组合、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建筑高度、城市天际轮廓线塑造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设计;确定重要景观控制点、轴线及开敞空间,对重要地段和景观节点进行深度修详设计和城市夜景景观系统设计,将徽州大道沿线打造成为合肥市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门户景观轴线;对重要

节点建筑景观及标志性建筑进行项目意向设计。

三、规划组织工作

(1)、规划范围划定

本次徽州大道主轴线城市设计起讫点为合肥市南二环至派河口,总长度为16公里。

本次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级进行:

核心区规划范围:以道路绿线两侧各500米范围内为核心区规划范围,局部节点和重要地段设计范围根据需要可适当扩大。

总体控制引导范围:以核心区沿线两侧各1—2公里范围内为总体控制引导范围。

(2)、规划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分为三大主题,即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沿线两侧用地规划引导、道路沿线景观建设规划三大版块:

徽州大道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1)公共交通系统组织规划

2)高铁枢纽地区交通组织规划

3)机动车道交通组织规划

4)行人和非机动车系统组织规划

5)行人和非机动车过街规划

6)沿线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7)隔离措施规划

徽州大道沿线两侧用地规划引导:

1)两侧用地整体布局规划

2)两侧总体城市设计

3)两侧建筑风貌总体设计

4)两侧近期整治与建设规划

5)两侧特色街区规划

6)重点地区地段控制线详细规划

7)重点地区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

8)沿线配套设施规划

徽州大道沿线景观建设规划:

1)主要街景立面规划

2)主要景观节点分布规划

3)道路绿线控制规划

4)植物体系配置规划

5)沿线主题公园规划

(3)规划成果形式

本次规划成果划分为一个总报告、一个法定文本:

一个总报告:能清晰的表达设计意图,阐明设计理念,完整演绎设计基本技术路线。

一个法定文本:法定文本应该包括具有法律地位的强制性基本规划控制要求、反映相关控制要求的必要性图纸以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类的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成果在以上相关成果形式要求的基础上,应提供必要的A0展示图板、多媒体宣传片、动画效果、沙盘模型展示等内容。

(4)规划工作推进

规划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推进,总时间控制在60个工作日内:

第一阶段:前期考察与任务书编制阶段,2011年12月20日——2011年12月25日;

第二阶段:工作沟通与前期汇报阶段,2011年12月26日——2012年1月15日;

第三阶段:成果深化与专家评审阶段,2012年1月16日——2012年1月25日。

第四阶段:上报规委会与成果定稿阶段,2012年1月26日——2012年2月20日。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古民居以清新淡雅为其基 本色彩,马头墙和漏天之井别具风味,木质结构的梁架构件坚固稳定、造型奇巧、雕刻精美,室内装饰和陈设古朴雅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皖南的徽州,大部分地方都保留着或多或少的古民居。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徽 州地区黟县境内,于2000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与宏村的古民居。除此之外, 在绩溪、歙县、屯溪、祁门、婺源等地,也有很多古民居建筑聚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 期一个成熟的建筑流派,徽州民居空间布局与结构合理,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粉墙 黛瓦、马头墙最具特色,集中反映了徽州的风土民情和地域审美倾向。 一、色彩美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它采用当地的自然材料,充分发挥其本 身的不同色泽、质感和特征来构筑,房舍都是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脚多采 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徽州古民居建 筑没有艳丽的色彩,白墙、黑瓦这样单纯质朴的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丰富 多样的自然植被,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特有的人性的美感。 新年来临之际,这里的人们为了祛邪纳福,家家户户贴对联。红色的楹联,象征着来 年吉利喜庆、平安幸福,也将古朴的民居建筑装扮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民居建筑的色 彩之美,不是单一的,除了民居自身之外,还包括四周的天地山川、植物绿化、人物服饰、民俗风情等,而这些环境因素也正是美的灵魂所在。 徽州传统民居,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和褐红色的木质构件,给人以淡雅明快之美感。虽 然这种简单朴素的色调重复复重复,但却并不使人感到厌倦,反而给人以整体统一和典雅 美的总体印象,就像在观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一样,渲染出徽州传统民居那极具地 域性的基本风貌。 二、形式美 (一)别具风味的马头墙 传统徽州民居的特色,很多来自屋顶。屋顶很讲究,连接的也很复杂,随着平面的不同,屋顶形式也会不同。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高差过大,采取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方式,既节约材料,又使马头墙面高低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传统马头墙是一种防火墙,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人们为了美观,为马头墙点缀了各 种装饰。而现在的徽派新建筑的马头墙,已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符号。 马头墙的运用,打破了墙壁的单调重复感,增加了建筑整体的美感。一些大型的院落 由数间或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形成交错不同的朝向。再加上房屋 所处地势的高低不一,房间进深的不同,马头墙的高低也随之有所变化,形成了更为丰富 变化的空间。 马头墙从建筑群到村落,再从村落到集镇,形成一组组交错、连续、渐变、跌宕起伏 的“优美乐章”,成为皖南古民居所特有的“主旋律”;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 用在这里则是再恰当不过了。马头墙是徽州民居最具象征性的建筑造型。 (二)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田园城市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田园城市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本文把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关注视角从西方扩大到东方的近代中国,就“新潮”的田园城市理论如何通过当时中国市政学者的积极引介而传入中国,以及它对民国时期市政学者的城市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城市规划建设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当时的田园城市理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渐入中国。曾在国内外大学里学习市政学或相关相近学科的新型市政学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地把田园城市理论引介到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市政学者们积极宣传和引介田园城市理论的同时,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当然,田园城市理论的出现和他们的田园城市市政计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市政学者的市政理念。他们极力呼吁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以保证中国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改革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霍华德还积极地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亲自主持建设了莱奇沃思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对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规划,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新城建设和城市理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城市规划学家和史学家视为城市规划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今天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教科书几乎无不介绍霍华德的著作与理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历史学科研究的深入,环境史学和城市史学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得到较大的发展,由此,历史学界开始了对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关注。在此就田园城市理论

成都-世界田园城市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基础和条件 1、生态本底; 2、文化底蕴; 3、经济基础; 4、区域中心; 5、城乡统筹基础; 6、全球化与中国崛起;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1、内涵; 2、与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比较; 3、“三步走”战略; 第三部分总体功能分区 1、全域成都规划:“一区两带六走廊”; 2、总体功能分区; (1)、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 (2)、优化型发展区; (3)、提升型发展区; (4)、扩展型发展区; 3、区域合作; 4、城乡形态和空间布局; 第四部分市级战略功能区 1、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 2、金融总部商务区; 3、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4、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 5、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6、“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 7、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8、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 9、新能源产业功能区; 10、新材料产业功能区;

11、石化产业功能区; 12、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 13、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第五部分区(市)县战略功能区

一、生态本底: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本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李晓江: “千年传承的山水田林是成都构建“现代田园”的本底基础。

世界城市都有承载自身历史传统和独特人文特征的空间载体,而成都的载体是都江堰及平原灌区系统,是成都平原独特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缔造者,世界水利发展史的重要遗存。” “山、水、田、林”四大要素构成独特的生态本底 “山”即龙门山、龙泉山 “水”即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 “田”即都江堰精华灌区 ■现代农业承载基础■城乡生态环境 “林”即林盘 ■传统居住方式■生产生活环境■城乡生态系统 二、文化底蕴

20150206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实施办法

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实施办法 (试行) (讨论稿) 目录 第一条 (目的) (1) 第二条 (定义和适用范围) (1) 第三条 (工作制度) (1) 第四条 (管理职责) (1) 第五条 (组织实施机构) (2) 第六条 (区域评估) (2) 第七条 (实施方案) (2) 第八条 (规划政策) (3) 第九条 (土地政策) (4) 第十条 (实施管理) (5) 第十一条 (公众参与) (5) 第十二条 (附则) (5) 附: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技术要求(试行)

第一条(目的) 为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有效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和适用范围) 本办法所称城市更新,是指为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而进行的各类建设活动。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中心城、新城、新市镇已基本建成区域中认定的城市更新地区,已纳入土地征收范围的旧城改造、工业转型、城中村改造地区,应当按其它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工作制度) 城市更新实行区域评估和实施方案相结合的工作制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依法合规地推进实施。 第四条(管理职责) 市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城市更新工作,依法制定规划和土地政策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指导、管理、监督区、县开展城市更新工作。 市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制定有关城市更新的配套政策和标准,依法履行相应的指导、管理和监督职责。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摘要:了解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针对中国传统民居村落进行文化研究, 选取徽州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地域历史地理条件下分析了其传统聚落的 文化渊源与发展特征。挖掘地域性聚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在创作新 建筑创作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落;徽州;宏村文化渊源 1、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 对于民居村落的关注和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真 正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90年代,学术研究主要是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方面展开的。30年代,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即从事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并著有《中国民居概说》一书。因限于当时的条件,虽冠以中国二字,但实际论及的范 围依然只限于少数地区。与“官式”建筑不同的是,民居建筑散落于全国各地,相 当大的一部分处于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也是目前民居保存较完整的重要原因。当 时由乡民自建的,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可考证,只有通过大量的“发掘”获得第一 手的资料,加以研究归类,从而概括出民居建筑的典型模式,如北京的四合院、 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等,这为以后的聚落研究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后期,对传统民居的研究进展极快,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1994年出版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等一系列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民居。 2、徽州古村落历史来历与自然环境条件 “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历史悠久,秦汉时即置县,一府六邑格局一 直维系到 19 世纪中叶。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宏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就其空间地域而言,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 林为主,间以少量的盆地。清代顾炎武曾记载道:“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间,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 很多北方望族为避战乱,举族前往徽州,隐居避难于此。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便 的陆路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徽州地区形成相对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提供了物质依托。另一方面境内的天然水系四通八达——东面有新安江、武强水 汇入钱塘江共赴东海;东南面有马金水流经浙江金兰盆地;南面有阊江、婺水向 西转折进入鄱阳湖;西面有秋浦湖,北面有青弋江、水阳江一同注入长江——由 于山峦错乱,徽州的河流一般较小,河床窄,流速快,弯道多,加上水位随季 候的变换、季节涨落较大,使其水运条件不够优越。但相对其闭塞的陆路交通, 快捷而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徽州人作贾经商的生命线,促进了徽州与沿河的其它 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并使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徽州自然环境适宜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徽州四周方山环绕,万山之间分布着 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地处徽州中部休宁歙县盆积面积最大,新安江以及主要支流流经盆地中部,河流两侧阶地为村落发育的理想之地。新安江、阊江等河流拥有数百上千条支流,大多数支流都与山间谷地相伴,有河流、 溪水发育的山间谷地同样有利于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3、宏村聚落空间分析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最新城市更新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 城市更新详细规划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以城市更新设计为纽带,树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三位一体的规划 设计观; 2、培养观察和研究城市(包括城市分区、道路结构、景观结构、城市街区、街道界面等) 的思想和方法; 3、掌握城市更新设计的内容、要求和程序; 4、了解与城市更新设计有关的经济与社会因素,探索新形势下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 思路,学习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如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组织、景观结构、建筑群体组织等)思考城市更新的模式及策略; 5、使学生完成从单体建筑功能、平面、空间、环境组织到群体建筑功能、平面、空间、环 境组织能力的提升,建立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正确观念。 6、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表达能力。 二、设计内容和要求 1、认真收集现状基础资料和相关背景,分析城市上一层次规划对基地提出的设计要求,以 及基地现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分析学习相关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调研报告和分析成果。 编写规划说明、规划指标和绘制设计图纸。 2、提出地块规划的结构分析,包括用地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和空间结构等。 3、分析并提出整个地块和区域的交通组织,包括车行系统和地面、地下停车场,人行系统 及广场,公交站点,地铁出站口及人行道等,结合各方面要素综合考虑道路景观的效果,必要时设计出相应的道路断面图。 4、景观系统规划应层次分明,概念明确,与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间统筹考虑,必要时应提交 相应的环境设计图。 5、鼓励同学在对基地现状及周边城市结构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生 活习惯、历史文脉、技术条件、城市景观等方面进行规划构思,提出体现现代城市中心区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 三、项目位置及相关情况 任务一:龙翔里地块 规划设计场地位于杭州市城市核心区,毗邻西湖风景区和城市商业区。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该地块为城市更新整治地块。 该区域东至延安路,南至平海路,西为东坡路,北至学士路。地块面积1.1847公顷,容积率不大于2。根据规划,该区域将建设成为一处重要的城市级商务、商业中心,总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第一章传统民居概述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地域性追求 二、相关的研究现状及相关著作 抗战时期:起始阶段刘敦桢、刘致平主要进行收集资料和初步认识的工作,着重于民居的分类和特征描述 解放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工学院1957.《徽州明代住宅》 八十年代:民居研究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地域民居丛书:《浙江民居》《福建民居》《陕西民居》等 村落方面:《建筑历史与理论》单德启三篇有关徽州村落的论文 单项因素对民居形态的作用:张十庆、董西《风水理论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宗法制度对徽州传统村落结构与形态的影响》何红雨 《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李秋香《诸葛村乡土建筑》《浙江新叶村乡土建筑》等几本著作,堪称地域型民居研究的典范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民居测绘 89年以来,陆元鼎召开“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学术会议,每年都出版 会议论文 建筑界以外的研究: 青年摄影师李玉祥《老房子》系列,包括《徽州民居》《福建民居》《山西民居》《江南水乡民居》《土家吊脚楼民居》 中国人类学家林家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温州市规划设计院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 很多港台与国外学者 三、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因素 1.乡土环境制约、利用 2.乡土材料就地取材、经验理性的认知结构 3.乡土技术与它所施加的对象——材料息息相关 4.民间工匠技艺传承性、能动随机性 5.乡土民俗物质要求、精神表达 6.乡土经济贫穷阶层的经济制约、 富裕阶层的经济实力 四、居住建筑的历史 原始社会 商周时代 汉代 宋代 明清时期 ?第二章北京四合院 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沿革

城市更新规划设计

城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逐步老化或因外界变化而引起不适应性,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旧城的物质环境就成为必然。因此城市更新规划设计也成为了当下的潮流。下面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就以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森美兰高铁新城概念规划为例,为大家讲讲关于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 连接新马的跨国高铁,从吉隆坡开往新加坡市中心,在到达芙蓉之前会经过一片广袤之地,这里便是拉布。现在,拉布借助高铁,计划在距吉隆坡市中心50km、紧邻机场的地方,建造一个新的城市。 新城的规划核心,在于如何利用产业和城市设施吸引人才,产生人才与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新城必须做到“产城融合”,也就是需

要合理的布局商务、产业、居住及其配套。 场地现状是一片自然,东部有山,让自然山体的绿色向新城的市中心流动,形成城市生态绿廊。

新城北面已建成高速公路和铁路,待建设的高铁线路横穿新城。 新城的功能布局,让居住区避开了高速公路、铁路和高铁的影响,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和食品加工的产业区。

最终,以“产业”和“乐居”为两大基础。将森美兰新城定位为“产业智慧之城,生态乐居之谷”。 思纳史密斯集团成立于1853年,是美国运营历史最悠久的设计和咨询集团,近二十年都在权威的世界建筑排名前十位,集团在中国设立策划设计和投资运营二大事业板块。 上海思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SYM 836121)及其下属各专业咨询策划设计子公司负责集团的策划设计板块。思纳设计股份成立于2000年,是规划、建筑、旅游和产业的产品策划和设计专家,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建筑规划国家双甲资质单位,公司在大型城市综合更新、智慧模块建筑、城市和旅游产业策划规划、室内装饰和艺术设计、区域环境研究和景观工程、特色酒店跨界组合运营规划等领域都有卓越的人才及成功的案例。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原文下载 作者程极悦 机构黄山市歙县建委 光盘号SCTC99S5 文献号0 中文刊名安徽建筑 拼音刊名AHJZ 英文刊名ANHUI ARCHITECTURE 年1999 期01 CN34-1124/TU ISSN1007-7359 文件名AHJZ199901012.kdh 页36-38 分类号TU-09 专题代码C038; 子栏目代码17; 全文徽州古代建筑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积淀物,具有卓越的成就和浓郁的地 方特色,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遗产。远在新石器时代,徽州就出 现了房屋和聚落。撤县新州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烧土块,上有编织成骨 架的植物干茎痕迹,反映了徽州当时的原始建筑已进展到干阑式建筑。 汉代徽州制砖技术的进步,使砖拱墓室出现在该口等东汉墓中。唐宋 时期徽州建筑有巨大发展,如唐代始建的渔梁坝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 程,北宋时期的长庆寺塔的砖石结构至今完好。由于金、宋的长期对 峙,徽州建筑风格发展较北方滞后。磺蔚出里门访和西溪南老屋阁来 看,徽州元代建筑形式基本与明代无太大区别。经过长期的发展.到 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二代,在当时十分发达的徽州经济和文化的影 响下,徽州古代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获得了很 高的成就。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太平桥、谁楼、圣僧庵及其壁画、岩 寺水口神来培、紫阳书院等建筑,尤其突出的是大量营造的住宅、园 林、柯里、牌坊,奠定了徽州古代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独特的传统手法则使徽州工匠群体成为当时中国建筑工程四大帮之 一的‘’徽州帮。”一、住宅徽州住宅平面的基本形式作内向矩形, 以围绕长方形天井的合院为基本单元。天井是徽州住宅的重要组成部 分,集中体现了徽州住宅的独特功能。正屋一般面阔三间,前两侧建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徽州民居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 --徽州民居 摘要:徽州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遵循周易风水论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营造了既符合科学性,又富有文人意趣的居住环境。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气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传统建筑元素与精神依托。就建筑实体而言,徽州民居体现出很高的居住价值与旅游审美价值。 徽州民居,指的是徽州地区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是我国少有的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建筑元素与建筑实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徽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徽居建筑元素在当今的运用以及徽居建筑实体在当今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浅略的解读。 徽州民居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选址上。风水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风水论讲究的是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历史上的古徽州民居为徽商所建,而徽商是一个亦商亦儒的文化群体,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为风水术的探讨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修养。古徽州人以周易风水论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由于徽州地区地狭人多,多为宗族聚族而居,因此住宅的选址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

依山势,或傍水而居,形成多样的村落形态。如黟县宏村,成卧牛状。在徽州人眼中,风水宝地至少应有山有水,且环境优美,山可以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另外徽州民居为木结构,傍水而居可以保证防火用水。所以说背山面水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 徽州地区的地狭人多特点也使得徽州村落具有很高的建筑密度,建筑间的巷道宽度仅为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布局形成了徽州民居极具特色与审美价值的巷道空间,幽深而宁静。 徽州村落往往有一条比较热闹的商业街道,街道两侧布置商店,茶馆,饭馆等,为村落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当然也为参观者买当地的工艺品带来便利。村子内的大街小巷都铺以青石板,使得多雨的徽州村落免遭泥泞之苦,而青石板街也自然的成为了徽州民居富有特色的美学元素。 徽州民居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材质之美。粉墙,青瓦,木结构是徽州民居材质之美的主要载体。这三种材质的运用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原料的易取性来讲,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有烧制砖瓦所需的粘土和建造建筑框架所需的优质木材,就地取材可降低建造成本,加上文人思想的注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徽州民居独具特色与美感材质模式。另一方面,当地潮湿的自然环境也促使其继承古越人干栏式住宅的构建方法。徽州民居中一个独具特色的结构是马头墙,它的运用与徽州民居的密集型村落布局和木承重结构密

徽州大道沿线城市设计

徽州大道主轴线城市设计 项目编制任务书 本次项目编制任务书主要内容 一、规划背景解析 二、规划要点提取 三、规划组织工作 合肥市规划局 合肥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2011年12月1(本次徽州大道主轴线城市设计起讫点为合肥市南二环至派河口,总长度为16公里。) 徽州大道北起淮河路,南至庐江县,穿越庐阳区、包河区、滨湖新区,沿巢湖西岸直达庐江县。是连接合肥老城区与滨湖新区的交通大动脉,是合肥市出城要道之 一。" 一、规划背景解析 (1)徽州大道——合肥城市发展印证 从1955年直到1994年,沿用40余年的“徽州路”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许多“老合肥”的记忆中都保留了很多关于徽州路的美丽风情。徽州路曾经分为三段,最南段从现今的芜湖路到环城南路,曾命名为黄山路;中间一段是从环2 城南路到现在的长江路,曾被命名为“孝肃南街”,而市民称之为“小南门街(或南门大街)”;北段是从现在的长江路到淮河路,曾被命名为“孝肃北街”,其中现在的安庆路和长江路之间的路段,又称“尚节楼街”。 到了1994年,需要改造的徽州路面临资金困难,合肥市有关部门与美菱公司达成协议,由美菱公司捐资修建徽州路,同时市政府决定将徽州路更名为“美

菱大道”,协议期限为10年。新修的美菱大道一口吃掉了青年路的芜湖路至太湖路段,并向南延伸至骆岗机场附近。2006年11月15日,受各界瞩目的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徽州大道工程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生的徽州大道被历史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对于合肥人来说,徽州大道已经不是一条单纯的路,它是一条通往合肥未来的康庄大道。 (2)徽州大道——合肥城市景观名片 早年的徽州路集聚了老合肥的千种姿态万种风情,是老合肥独具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曾经的过街天桥魅力四射;曾经的法国梧桐遮天蔽日惊现香港报纸;曾经的四大楼遥遥相望,供电大楼、新华书店大楼、百货大楼和轻工大楼这些在当时的合肥首屈一指的楼房都花落徽州路。由此,徽州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条美丽的大道是多少老合肥人心中的明珠,其状难以言喻。 现在的徽州大道是一条绿色景观大道,被誉为合肥市28条重点道路绿化工程的明星。徽州大道工程与滨湖新区建设相伴成长、相互映衬,徽州大道宛如滨湖新区的美丽丝带迎风漂浮着舞动着新区的美丽,而滨湖新区又如徽州大道的明珠,闪亮着凸现着大道的无与伦比的价值和珍贵。 加强道路绿化与景观设计,统筹道路两侧建设用地布局,注重道路沿线的建筑景观要求和城市天际线控制,把握与徽州大道相交的重要城市道路、生态河流节点设计,使徽州大道作为合肥市城市景观名片得以发扬和传承,是徽州大道轴线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3)徽州大道——合肥城市交通干道 徽州大道南北贯通合肥老城区与滨湖新区,是合肥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它北起淮河路,率先融入“BRT公共交通系统”;它南达派河口,承载着几代合肥人临湖通江达海的期望;它贯穿高铁南站,在建中的“微高架”(徽州大道~高铁3 南站衔接工程)是合肥高铁南站重要的配套工程之 一。"

徽州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型制

徽州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型制 摘要:徽州地杰人灵、历史悠久,现存传统建筑种类多、等级高,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资源。本文在实地踏勘调研的基础上,对现存徽州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型制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成果有益于古老建筑的保护及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建筑型制;保护;更新; abstract:huizhou is a place of numerous talents and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s existing in huizhou of multiple types and high grades is a valuable historical resource. on the basis of field survey research,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types of the existing traditional houses in huizhou, hoping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ancient buildings, as well as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ce; the type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types ;protection;update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徽州传统民居意指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和婺源等6 县范围内遗存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并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明清时期为主的传统民居建筑。 1、民居的平面类型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徽州民居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赏析 ——徽州民居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09级建筑一班谷扬学号:2009301530001 摘要:徽州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遵循周易风水论的村落选址与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营造了既符合科学性,又富有文人意趣的居住环境。其独具一格的文化气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传统建筑元素与精神依托。就建筑实体而言,徽州民居体现出很高的居住价值与旅游审美价值。 关键词:选址与布局风水论材质与结构自然环境原材料易取性干栏式住宅平面布局建筑元素马头墙天井“三雕”建筑实体居住价值旅游审美价值 徽州民居,指的是徽州地区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是我国少有的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传统民居,是经历了几十代人探索实践,上百年文化积淀的结晶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建筑元素与建筑实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徽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徽居建筑元素在当今的运用以及徽居建筑实体在当今的应用价值三个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浅略的解读。 1.徽州民居的特色及成因分析 1.1村落选址与布局 徽州民居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其选址上。风水是一种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风水论讲究的是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历史上的古徽州民居为徽商所建,而徽商是一个亦商亦儒的文化群体,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为风水术的探讨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文化修养。古徽州人以周易风水论为指导,千方百计去选择风水宝地,选址建村,以求上天赐福,衣食充盈,子孙昌盛。 由于徽州地区地狭人多,多为宗族聚族而居,因此住宅的选址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在古徽州,几乎每个村落都有一定的风水依据。或依山势,或傍水而居,形成多样的村落形态。如黟县宏村,成卧牛状。在徽州人眼中,风水宝地至少应有山有水,且环境优美,山可以 挡风,方便取柴烧火做饭取暖,又给人以美 感。村落建于水旁,既可以方便饮用、洗涤, 又可以灌溉农田,美化环境,另外徽州民居 为木结构,傍水而居可以保证防火用水。所 以说背山面水成为徽州村落的最基本格局。 徽州地区的地狭人多特点也使得徽州村落 具有很高的建筑密度,建筑间的巷道宽度仅 为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种布局形成 了徽州民居极具特色与审美价值的巷道空间, 幽深而宁静。 徽州村落往往有一条比较热闹的商业街道, 街道两侧布置商店,茶馆,饭馆等,为村落 图 1 青石板街

黄山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 黄山经济开发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功能定位是以高新技术和环保型工业为主,融物流仓储、行政办公、商贸金融和居住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式“工业新城、城市新区”。总体布局呈“一心一轴四片区”的规划结构形态。“一心”即中央商务区;“一轴”为南北向城市主干道梅林大道为贯穿开发区南北并联通四大片区的城市主要交通轴。“四片区”是1.一般工业片区;2.科技产业片区;3.综合服务片区;4.旅游商务、物流市场片区。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主要为四大产业集群:1.机械电子;2.生物医药;3.食品加工;4.新型材料。 黄山新城区简介: 黄山新城区位于黄山市屯溪区、休宁县和徽州区三区县交界地带。西至合铜黄高速公路,南至慈张公路,北至徽州区西溪南镇,东至屯溪区新潭镇,规划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起步区4。2平方公里。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黄山新城区建设以工业为主体且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经济园区的要求,提出了“成片开发、配套联动、内引外联、滚动发展”的建设思路,完成了近期开发地段的控制性、修建性详细的编制工作,加大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了“五通一平”(路、电、上水、下水、通

讯、土地平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黄山市与长江三角地区特别是浙江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地缘区位,要素成本,产业基础,投资环境等优势都将进一步显现,黄山新城区将成为外商投资的沃土,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地。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30)简介 第一篇规划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8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二、规划层次与范围 1、市域: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 2、黄山市城市市区:由中心城区(包括屯溪城区、新城区、岩寺城区)和甘棠城区组成。城市规划区范围总面积约588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85平方公里。 3、规划内容:城市总体规划 (1)中心城区 规划区范围包括:屯溪区;徽州区的岩寺镇、潜口镇、西溪南镇;歙县郑村镇、王村镇部分行政区域(徽杭高速公路以西、以北);休宁海阳镇(横江以及合铜黄高速以东,南至花山谜窟风景区边界)、东临溪镇(东、西、北以及东南至行政区划边界,西南至四堂、汕头)以及商山乡部分行政区域(率水以北,合铜黄高速以东);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区;规划区面积约505平方公里。 (2)甘棠城区

邛崃市城北新区田园城市概念规划设计

邛崃市城北新区田园城市概念规划设计 李俊,刘琨 *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 以邛崃城北区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例,分析了田园城市的概念、邛崃市的区位概况以及发展现状,在分析了邛崃市旅游区位优势的前提下强调了对城市风貌进行综合部署的重要意义,进而从风貌塑造策略、生态景观策略、绿地系统结构方面阐述了邛崃市城北新区概念规划的策略方针,强调整体风貌应该以 城在田中,园在城中 为指导,注重生态组园与聚合组团并存,突出生态景观富集区的资源优势。在风貌塑造方面强调统一性、生态性、地方性、特色性,并在特色营造方面,在田园城市示范线、居住风貌、滨水岸线打造3个方面展开了细致探讨,强调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过程中,应该理清城市形象主线,遵从文化,处理好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打造宜居的生态城市场所,保护环境、挖掘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关键词 邛崃城北新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城市风貌中图分类号 TU 9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1)25-15467-04P l ann i ng and Design of G arden C ity i n the North Zone of Q io ngl ai City L I Jun et al (College of A rch it 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S i chuan U ni versi ty ,Chengdu ,Si chuan 610064)Abstract By taking t he nort h z one of Q i ong l a iC ity constructi ng wor l d modern garden city f o r exa mp l e ,the paper ana l yzed the concept o f garden city ,l oca ti on situati on and deve l op m ent ofQ i onglai City .A fter anal ysis o f t our i st l ocati on advantage ofQ i onglai C i ty ,the vital si gn i f-i cance for overa ll l ayout of urban landscape w as e mphasized .Furt her more ,strateg ies for concept plann i ng of t he nort h z one o fQ iong l a iC it y had been ill ustrated f ro m t he pers pectives of l andscape shapi ng ,eco l ogica l l andscape and green l and s y ste m structure .It e mphasized t ha t the over -all l andscape shoul d be gui ded by c it y i n t he fiel d and garden i n t he city ,pay a ttention t o co -existence bet ween eco l og i cal group garden and aggregati on group ,and hi ghlight resources advant age of co ll ecti on areas of ecolog ica l l andscapes .In ter ms of l andscape shapi ng ,it stressed u -n it y ,eco l ogy ,regiona lity and charact er .In ter m s o f characteri stic creati on ,di scussi on had been conducted from t hree aspectswh i ch w ere gar -den cit y de monstrati on li ne ,resi dential l andscape andwa t erfront shoreli ne .It e mphasized tha,t dur i ng constructi on o fworl d modern garden c i -t y ,it s houldmake t he ma i n li ne of cit y m i age clear ,respect culture ,w ell dea lw i th t he rel a ti ons bet ween cit y and v illage ,bet w een hu man and environ men,t and bet ween f uncti on and m i age ,and buil d a livabl e eco l og i cal urban pl ace ,so as t o protect env iron m en,t explore c i ty f eature and buil d cit y m i age .K ey words North zone ofQ i onglai C it y ;W or l d modern garden cit y ;City landscape 作者简介 李俊(1986-),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 区域发展规划,E -mai:l 39755529@qq .co m 。*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 2011-04-25 霍华德针对快速城市化下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提出了生态城市模式,田园城市理论由此诞生。霍华德最终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不利条件。可以看出,霍华德已经认识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田园城市思想从诞生起便贯彻了统筹城乡的观念,与目前成都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2009年底,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其核心思想是 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 ,道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与田园城市建设之路紧紧相连的要义。从总体上看,田园城市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理想形态,是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切入点,是实现城市有序与持续发展的必要道路。1 项目背景 邛崃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不仅是自然风光荟萃之地,也是文化积淀深厚的精神家园,历史悠久,是古南丝绸之路出成都的第一站。这里有古老的文化、多样的生活方式、自由的宗教信仰、开放的文化氛围。邛崃市拥有 南河绕城而过,青山隔水相望 的山水格局,优越的山水生态格局为邛崃旅游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进一步塑造山水田园城市格局的重要依据。邛崃市在总体功能分区中被列在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和优化型发展区范围内,定位为高端化工产业功能区和国际知名生 态旅游度假区。传承古韵,注入新区,营造 田园诗意栖居、 浪漫闲适生活、公平公正社会 的生存状态是邛崃市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手段,应通过对城北新区的规划整合和建设开发,挖掘旅游资源,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职能。可以说,城北新区的发展是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综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2 研究区概况 城北新区在整个邛崃市交通区位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成雅城际铁路、成温邛快速通道和邛名高速从东侧穿越,是成温邛高速公路进入邛崃市区的主要入口区域。同时,邛崃市区位于市域旅游环线与川西旅游精品环线(106省道)交点处,具有不可多得的旅游区位优势。 随着区域交通地位的提升,城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升级,邛崃市将从1小时交通圈步入半小时交通圈。新区南侧规划建设1处火车站点,这些都意味着邛崃市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节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可见,该区域能够很好地接受来自成都方向的辐射,并能够很好地将其能量辐射到周边地区,必将成为邛崃市的北部门户。城市面貌的打造和城市文化的体现要求必须对其城市整体风貌形象进行综合部署。3 策略方针 3.1 风貌塑造策略 整体风貌以 城在田中,园在城中 为指导,生态组园与聚合组团并存,连续的生态组园有效地串联聚合组团,实现异质拼贴下的园城辉映。 生态组园和聚合组团中采用不同的风貌塑造手段,生态组园着力于乡村传统文化要素的提炼与复兴,包括生态景观要素、川西平原的聚居形态、传统农业向旅游观光第三产业 安徽农业科学,Jo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11,39(25):15467-15470责任编辑 徐宁 责任校对 李岩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徽州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9T16:47:30.4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陈昕[导读] 在当代的城市居住空间建设中,有意识的从传统中挖掘精髓,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居住的真谛,建设具有更好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居住社区。 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 300000 摘要:了解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针对中国传统民居村落进行文化研究,选取徽州地区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地域历史地理条件下分析了其传统聚落的文化渊源与发展特征。挖掘地域性聚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在创作新建筑创作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村落;徽州;宏村文化渊源 1、我国古村落研究发展历程 对于民居村落的关注和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真正对古村落的研究始于90年代,学术研究主要是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方面展开的。30年代,我国老一辈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即从事于民居建筑的研究,并著有《中国民居概说》一书。因限于当时的条件,虽冠以中国二字,但实际论及的范围依然只限于少数地区。与“官式”建筑不同的是,民居建筑散落于全国各地,相当大的一部分处于穷乡僻壤的地方,这也是目前民居保存较完整的重要原因。当时由乡民自建的,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可考证,只有通过大量的“发掘”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加以研究归类,从而概括出民居建筑的典型模式,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云南的一颗印等,这为以后的聚落研究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后期,对传统民居的研究进展极快,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1994年出版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等一系列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民居。 2、徽州古村落历史来历与自然环境条件 “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历史悠久,秦汉时即置县,一府六邑格局一直维系到 19 世纪中叶。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宏村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就其空间地域而言,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其地形地貌以山地丘林为主,间以少量的盆地。清代顾炎武曾记载道:“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间,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很多北方望族为避战乱,举族前往徽州,隐居避难于此。封闭的地理环境、不便的陆路条件和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徽州地区形成相对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提供了物质依托。另一方面境内的天然水系四通八达——东面有新安江、武强水汇入钱塘江共赴东海;东南面有马金水流经浙江金兰盆地;南面有阊江、婺水向西转折进入鄱阳湖;西面有秋浦湖,北面有青弋江、水阳江一同注入长江——由于山峦错乱,徽州的河流一般较小,河床窄,流速快,弯道多,加上水位随季候的变换、季节涨落较大,使其水运条件不够优越。但相对其闭塞的陆路交通,快捷而便利的水陆交通成为徽州人作贾经商的生命线,促进了徽州与沿河的其它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并使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 徽州自然环境适宜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徽州四周方山环绕,万山之间分布着一系列的山间盆地和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地处徽州中部休宁歙县盆积面积最大,新安江以及主要支流流经盆地中部,河流两侧阶地为村落发育的理想之地。新安江、阊江等河流拥有数百上千条支流,大多数支流都与山间谷地相伴,有河流、溪水发育的山间谷地同样有利于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3、宏村聚落空间分析 古宏村人规划、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人们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 140 余幢,古朴典雅,意趣横生。 “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宏村,整个徽州古村落环境及景观的特色,是徽商与文人官僚阶层生活需要及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宏村汪氏家族由于世代信奉耕读并举,亦儒亦商,官商结合,经后来历代不断的努力扩建村落,形成了目前的建筑分布形态。宏村的建筑类型分为三类:书院祠堂、水景绿地和民居。在南湖北畔有南湖书院,高大宏伟、庄严宽敞,是一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古代书院。月沼边有汪氏总祠“乐叙堂”,是汪氏族人祭祖和庆典聚会的场所。水景绿地有南湖、月沼、水圳组成。民居建筑风格鲜明,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其中以承志堂、乐贤堂、德义堂、碧园为代表。古村落宏村的空间结构尽管在形式上多变,但从本质上看,有一定的组织规律和模式。可以看到,古村落形态不是任何一个单纯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相互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古老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天人合一”观念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宏村当然也是,月沼、南湖、水口这些典型的村落空间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4、徽州民居聚落的文化渊源研究 在徽州,大凡较大的村落,均为一大宗族聚居之地。追溯这些宗族的祖先,大多是中原世族因战乱,迁徙而来。东汉末年,西晋东渡,唐末黄巢起义,北宋南移都出现了几次移民高潮,徽州成为北方强大宗族求生避难的“桃花源”村落均以族姓为单位团聚在自己始祖或迁祖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了严密的宗族观念,宗祠是村中的结构因素。同一姓氏的直系亲属,围绕自己的家祠建造住宅,而家祠的建筑则围绕在支祠周围,支祠建筑簇拥在宗祠周围,宗祠为总祠。因此在各个村落中,最宏丽的建筑就是宗祠。这种结构,组成了村落的基本部分,体现了宗法制度的多层次关系,因此,在徽州“扩祠宇敬宗睦族,立牌坊传世显荣”极为盛行。宗祠,牌坊在村落中处处可见,为其他地区所不常见,和古民居一起,被誉为徽州古建筑“三绝”。 就宗族文化而言,徽州宗族制度是从中原移植过来的,系正宗传承。古老的宗法制,虽然几经改变其形式和内容,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但前后依然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徽州在迁移之前,宗法组织严密,系有系统的谱牒,门第森严;移住徽州后,依然保持原来的宗族组织。他们聚族而居,尊祖敬宗,崇尚孝道,讲究门第,以家事的不凡而自诩。他们撰写家法以垂训后代,力图保存和发扬其传统的家风。凡此种种,旨在维护和强固原有的宗法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