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有企业垄断对经济发展的弊端

国有企业垄断对经济发展的弊端

国有企业垄断对经济发展的弊端
国有企业垄断对经济发展的弊端

国企垄断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改革三十年,借助国家调控和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繁荣,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时至今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经为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国有经济却成为造成社会分配不公,抑制民营经济发展,影响国内金融有序发展的主因,其关键在于,在当下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所带来的既得利益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现在具体论述其垄断的弊端,

一,垄断企业与我国的金融体系

二,国企垄断抑制创新,不利于公平竞争

三,其垄断本身有助于加剧国进民退

四,不利于共同富裕和社会治理

五,成为我国获取自由市场经济地位的阻碍

一,

一是我国金融行业其本身就是垄断的,它与我国的国有企业息息相关,虽然有利于金融秩序的管理和安全,但其在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上的所为并不让人满意。

二是垄断企业借助于其垄断地位在榨取大量社会资源的基础上获取大量利润,同时借助与政策等优势从银行获取大量的贷款和资源,这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创造巨大税收和就业岗位相比,具有垄断地位的国企所利用资源的效率是地下的和不负责任的。

二,

由于垄断企业和国有企业具有经营优势,在资金、人才等领域对民营企业形成了另一种层面上的“压抑”。

在企业经营上,大型垄断企业都有维持固定市场和技术的惰性和惯性,由于其本身已经掌握大量利润,所以其在创新主动性上远远滞后于民营企业,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其本身所拥有的资源政策打压拥有新型技术对其主导地位构成威胁的民营企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

中央企业“国进民退”,是从200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周期中一个被频频提及的现象。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出台,它在瞬间被放大了,在经济刺激计划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国有企业,巨大的财政采购由于倾向性明显,并不能改变民营企业的困境,其中,在航空、钢铁和煤炭领域,近一年来都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国进民退”

案例。如航空,本来是国有企业绝对垄断的领域,2005年,民航总局放开了市场准入,出现了一批民营航空公司,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些弱小的民营航空死的死(东星航空),卖的卖(鹰联航空),普遍限于困境,市场竞争程度出现了倒退。在钢铁行业,宝钢通过杭钢的“过桥”,收购了宁波钢铁全部的民营股份。民企日照钢铁亦在政策主导下,被迫

与山东钢铁签订城下之盟。在煤炭行业,小煤矿因浪费和安全问题被政府整顿,收编者亦是大的国企。

上述领域本来就是国有资本垄断(如航空)或者占有相对优势的竞争性领域(如钢铁),而在另一些新兴行业或者民企具有竞争优势的消费类、制造类行业,也出现了“国进民退”的苗头。

比如新能源领域,五大国有发电集团凭借政策和资源优势,不计成本地跑马圈地。国有工业如此的扩张挤压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打压了其市场活力。

四,国有垄断行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赢取大量利润,通过行业分配,使其工资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收入水平,而这种收入的不平等是在于垄断,而非竞争,它利用了全民资源,却不给全民分红,其全民所有就是实质上的全民没有,少部分人成为既得利益这,相关利益集团又利用其所掌握的资源压制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进民退,并最终造成民企发展的困局。其存在加剧了收入差距的的加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富裕。

五,占中国进出口总额45%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无一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没有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十分不利,不利于中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生存,而国际市场上存在的大部分产品又是由民企所创造的。

而之所以,相关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过于行政化垄断化得国企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国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所以必须打破国企垄断。

那么该如何打破国企垄断,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合理健康发展?

一,推动国有企业布局合理化

国有经济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国资企业还有很多仍然分布在传统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低,很多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大幅提高。

进一步缩短战线。国有经济还没有完全退到位,这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方层面,市县两级基本上退出了,省一级还没有完全退到位。在中央企业层面中一些不重要的行业和不重要的企业也没有完全退到位。依托资本市场,针对竞争性大企业进行市场化改造,通过上市实现公众公司改革。包括央企在内的国有经济逐渐退出的行业应该是竞争性领域,让民资、外

资进入这些领域,同时将国有企业彻底改制成公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壮大,形成互补共进的趋势。

二,开放民营企业在石油,电力等方面的市场准入。只有赋予民营企业真正的国民地位,才能使其繁荣发展和国有经济相互补充,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aup_-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doc5)

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人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一直实行财政决算审批制度,现在改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有些国有企业不理解,不习惯注册会计师审计;有些国有企业仅仅为了应付上报会计报表及营业执照年审需要,在报表已经报出后,再请注册会计师审计。加之一些企业负责人将注册会计师报表审计与政府审计混为一体,所以也不愿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 (二)审计时间与上报汇总报表时间相冲突,加之一些国有企业行业的特殊性,加大了审计的难度。 国有大中型企业分支机构较多,组织结构复杂,会计报表层层汇总,而给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时间极为有限。1999年财政部规定,国务院各部委等部门1999年度汇总会计报表应于2000年4月20日前上报,同时规定凡各级财政部门规定需要由中介机构审计的国有企业(单位),上报报表时应附中介机构审计报告。事实上,按照这样的要求,时间非常紧张。如国务院某部规定所属的工程总公司等施工单位应于3月20日前将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随汇总会计报表一并上报部财务司;而工程总公司又规定下属各工程局应于3月2日前将注册会计师审计报

告随汇总会计报表一并上报工程总公司财务部;而工程局又要求所属的各工程处在2月10日前将本单位1999年汇总会计报表上报工程局财务处,这样层层时间提前,加之施工点分散,交通不便,按照现行审计程序的规定,一般抽查面又要达到总资产50%、收入的60%以上,时间紧张程度可想而知。鉴于这种情况,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不愿意接受委托,如果勉强接受委托,也只能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拒绝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为此,有些大型国有企业不得不转向规模小、制度不健全、没有取得大型国有企业审计资格的小所审计,而它们又无法保证审计报表的质量。 (三)会计师事务所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也导致审计执业质量不高。 按照法律规定,有限责任事务所注册资金一般为30万元人民币,所以事务所承担的责任仅以30万元为限,由于风险和责任不匹配,使得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不顾执业质量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承揽业务。它们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又不健全,审计范围偏小,未能对应收账款作必要函证或缺少替代程序,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勾稽关系不明确,结果导致审计质量不高。 (四)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些财会人员素质偏低,同样增加审计难度。 按照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被审计单位应积极主动配合审计人

垄断与反垄断的利弊

垄断的利弊 一、垄断的利处: 第一,在一些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比如供水行业、供电行业,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很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是下降的。在这样的行业中,如果由多个厂商同时生产,一方面厂商各自扩大生产规模是困难的,另一方面,多个厂商扩大生产会带来成本增加和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一家企业时能实现平均成本最低,因此垄断可以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避免重复建设,其经济效果要比几家厂商同时经营时高。 第二,垄断有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技术创新与进步。垄断从两个方面促进技术创新。一是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说,有垄断力量的企业规模都较大,企业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强。二是垄断力量,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收益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就越强,别的企业就越是难以进入该行业,也就无法模仿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所得到的超额利润就越能持久,创新是有高风险的活动,因而高额垄断利润才能作为R&D 的资金支撑。 第三,垄断还有利于一国的世界竞争力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涌现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从美国政府对待微软公司垄断和捆绑销售行为案的态度可以看出,美国并不希望支解微软,因为那不符合其国家利益。 二、垄断的弊端: 第一, 生产资源的浪费。这就表现为, 与完全竞争相比, 平均成本价格高, 而产量低。可用图( 1) 来说明这一点。 图( 1) 综合了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状况。通过图上对两个市 场长期均衡的比较可以看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产量为Q 1, 价格为P 1 , 而且当 产量为Q 1 时, 长期平均成本为最低点; 在垄断市场上, 产量为Q2, 价格为P2, 产量为Q2 时, 长期平均成本并不是最低点。Q1 > Q2, P1 < P2, 说明在垄断市

中国企业存在地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公有制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公有制企业跟自己的过去比,是有很大的进步,但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比,差距还不小。首先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制造乙肝疫苗的“天坛生物”,与美国的同类企业股票价格比,在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与我国股市市盈率差不多的情况下,股价相差几十倍上百倍,股价的差距当然也反映了盈利的差距。还有国内某些垄断行业的企业,比如几大电力电网企业,发生大面积的亏损,行业垄断企业都亏损,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还有中科院办的企业,中科三环,也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性,其盈利很少,股价很低,不到一美元;还有中科合臣,上海中科分院的企业,上市以来就没有什么盈利,亏损严重,差不多要换主了。国有企业占尽市场垄断优势,融资优势,技术优势,却不能在盈利上反映出来,只说明一个问题——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的结果是工人的工资低,中国普通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美国普通工人工资的百分之四,如此低的工资水平,如何能扩大内需呢? 效率低下反映了企业结构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企业结构方面人多而没有效率。国有企业虽经朱总理时期抓大放小,国退民进,兼并重组,下岗分流,但企业人员

的结构仍显“体态臃肿”,企业仍保留政工、宣传等组织,非生产人员非管理人员仍然过多。以中国石油公司为例,它的员工有150万,比世界石油三强加起来的110万还多40万,而中国石油的销售收入只有世界三强的六分之一。中国企业人多效率低,人多又有什么用? 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拔范围十分狭窄。民营企业可以到人力资源市场去选聘职业经理人,而国企则不能,只能在没有淘汰机制的国家干部队伍里选拔管理人员,毫无疑问国企管理人员素质要比民企低一个或几个档次,优秀管理人才都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去了,其管理效率必然低下,管理效率低下,生产率必然低下,生产率低下当然是不赚钱的了。 公有制企业人多,管理不好,效率低下,这是一个不能视而不见的问题。然而,我们政府的工作重心,什么时候才能转移到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生产率上来?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范围掀起提高生产率的运动,造就了全球生产率第一的地位,也造就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民营企业的规范化问题 民营企业的效率不差。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从无到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占领了大部份市场份额,比如在衣、食、住、行(除了航

人力资源产权垄断制度导致了传统国有企业的失败doc15.doc

人力资源产权垄断制度导致了传统国有企业的失败 一、人力资源产权垄断制度使人变成了物 在奴隶制下,奴隶主将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人成为了物。奴隶主除了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成果之外,还占有奴隶的人身,这种对奴隶的占有形态从产权的角度看,就是垄断了奴隶所具有的人力资源产权,作为奴隶的本人不再具有自身人力资源的一切权利,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奴隶只是一个人力资源产权的载体,而不是一个产权主体。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制度下,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国有企业职工实际上处于物的状态之中,职工虽然被称为具有主人翁的资格,但是他并不具有自身人力资源产权中的任何权利,他的一切行为和劳动成果都处在国有企业的制度规范之中,既不能自主安排自己的行为,也不能自主索取自己的劳动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企业职工所处的人力资源产权状态与奴隶社会奴隶所处的人力资源产权状态是类似的;所不同的是国有企业职工的物质状态笼罩了意识形态的光环,人们甚至将这种人力资源制度作为了传统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特征。可悲的是,时至今日,中国的理论界仍然没有从人力资源制度上对传统国有企业职工的“物化"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以致于这种制度仍然在实践中阻碍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目前存续的国有企业虽然已经在人力资源制度上作出了诸多改革,譬如合同雇佣制、职工对职业的自主选择、薪酬的自主谈判,等等,但是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一些经营困难的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至于垄断性和准垄断性领域、已经形成了国有经济独占的若干领域和行业等则仍然沿袭着传统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典型的行业有:石油、铁路、航空、电信、邮政、电

力、供水等,在这些领域中的国有企业仍然看不到有任何彻底摈弃传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迹象。当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因为社会劳动力的大量过剩,我们仍然看不到这些企业职工对传统制度的反抗.但是,不反抗并不等于问题的不存在和不严重。笔者认为,一旦整个社会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职工的人力资源制度问题就会突显出来.近年的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传统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把职工从物的状态解放出来。在国有企业职工的人生解放运动中,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是以退出市场作为解放代价的,只有少数国有企业通过人力资源制度的实质性改革获得了新生。2003年,全国的低保人数达到了两千多万,其中的大部分低保人员就是国有企业的退出职工,也就是被强制性“解放”出来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物质载体。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解放出来的人力资源在真正获得了人力资源的同时,却失去了原有国有企业所能提供的一切资源,他们倒感到了失落和恐惧,甚至产生了对现实的某种憎恨。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奴隶不愿离开奴隶主就认为奴隶制就是一种好制度。改革中传统国有企业物化职工的退出,让人力资源恢复人的本来面目应当是历史的进步。目前,有关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解放运动仍然面临重重障碍,这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制度的环境压力和社会自然面的条件压力,诸如意识形态、政权的稳定、人口和的困难,物质资源的稀缺等等,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国有企业职工和其他国有领域的职工本身不愿从人力资源的国有垄断中解放出来。但无论如何,传统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产权垄断毕竟是一种失败的制度,改革终将不可避免. 二、人力资源产权垄断窒息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发展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有企业发展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2016年06月09日12:11 新华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题:发挥国有企业作用打赢改革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华晔迪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经济新形势、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新走向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须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理应发挥带头作用,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先行者。 随着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引领、若干文件为配套的文件体系基本形成,国企改革重大举措落地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兴际华集团(7.770, -0.06, -0.77%)前不久在央企中首度实践董事会选聘总经理,企业通过聘用合同实现总经理“身份市场化”,明确如考核没有完成相关目标或业绩考核在C级以下,企业有权对总经理解除聘用合同。

这只是国企改革工作逐步推进的一个缩影。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注意到,一些国企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逐步突破,一方面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分类稳妥起步,十多家省级国资委和四十多户中央企业提出方案;另一方面,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国国有企业改制面已超过八成。 备受关注的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步伐稳健。截至目前,已有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国家核电和中电投集团、中远集团和中国海运等6组12户中央企业完成联合重组;与此同时,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取得新进展,国务院国资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22项,各省级国资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达到222项。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李锦说,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发展不断取得进展,总体上已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拓国际市场、增强我国综合实力作出重大贡献。 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增速换挡期,一些未能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国有企业,发展确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效益下滑、产能过剩严重、债务问题累积……财政部数据显示,前四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7%,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4%,煤炭、钢铁等行业持续亏损。

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 111404212 孙楠楠 摘要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部分。竞争与垄断这两个社会经济现象与其他现象一样,对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既有着消极的抑制作用, 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竞争和垄断利弊的认识,必然各有所见,并不断深入着。就此,来分析一下竞争与垄断的利弊。 关键词:竞争垄断利弊分析效率技术创新 一、竞争、垄断与效率 效率高低是利弊之争遇到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一部分经济学家的研究中认为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是低下的。美国哈佛学派学者谢佩德在近期的研究中表明了这个观点,认为,一些大的垄断公司,由于内部效率低下,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公司成本的10%。这些学者坚持认为,只有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效率是低下的。熊彼特批判了竞争企业具有高效率的观点,他说:“很难设想是完全竞争一开始就会采用新生产方法和新产品,这就是说,我们所称为经济进步的东西,大部分和完全竞争不相容。完全竞争的效率、尤其是就新技术效率而言,是低劣的。”这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才能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而大批量生产经营必然引起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这种在规模经济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垄断,显然有着较高的效率。罗伯特·博克反驳了高度集中的垄断企业会使经济效率低下的论点,他认为规模经济形成的垄断企业与效率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他还说,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为了提高价格,限制产量,企业的效率必须是优越于它的竞争对手,否则,它的竞争对手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而市场自由地调节各自企业的效率。 哈耶克从垄断与竞争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他说“竞争与垄断相连时,竞争才达到最佳状态。垄断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而留下的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未 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德国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宋新宇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从“假老板”到“真老板”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怎么让股东利益 得到保证,怎样让企业赢利(承载一些特 殊功能的企业除外),否则什么问题都解 决不了。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如 何管理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企业60%-70%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管理者的选派是一个关 键的因素。对于选取派的标准,除了管理者的能力以及做人的品格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选派谁,也就是由谁来选,这个管理者。国外企业的股东会选择一个专家组,来对管理者人选进行集中性评估。在专家组的组成里,有行业的代表参加,同时也有相当多专业人士和来自于咨询公司的一些高级经理人参加。国内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由官员选派企业家,由于一些复杂的因素,不一定很注重经理人的管理能力,而注重其他的标准。 第二点是设立激励机制。如果你选了一个很好的人,但没有办法使他的努力得 到一个很好的回报,他也不会很积极工作 的。机制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过去 讨论的包括年薪制等一些激励措施,还没 有真正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股份和股权 的使用。就年薪制来讲,即使你这个企业 的领导拿100万、200万,这与他所经营 的10亿、100亿来说,他的工资也是一笔 很小的钱。如果不认真考虑这睦企业家报 酬的话,实际上很难解决对他的激励问 题,所以我认为比较彻底的进行企业产权 的改造,用期股期权等方式,彻底的让有 能力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去做,这样他才 会把企业真正当成自己的企业,才能真正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这点对民营企业同样适合。一些做得比较磊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请专业经理人来做管理。如果这个管理者拿着很高的工资,但没有一定股份的话,那么通常情况下,也会自觉或不知觉地有短斯行为,而不是维护企业长期的利益。 第三点是健全监督机制。即使你有了大批管理方面的人才,有了很好的激励机制,但若没有一个很健全的监督机制的话,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如果给他

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

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 ——大而不强 摘要: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现在,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国际化,对我国国有 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坚持渐进式的发展道路,整个国有企业体系是一个伴随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在改革与调整中求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每隔5至8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政策在内容上就会有新突破,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是以中央企业、大企业为主体,以发展混合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目的是想保持我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一个趋于常态、相对稳定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企业规模较大,但实力不强。国有企业从国退民进到国企股份制这一阶段,走上了曲折的改革之路。论文从国有企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国企“大而不强”的原因。并提出良好的改良路径。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而不强,改革,战略选择 正文: 一、国有企业的现状 分析中国企业500强名单可以看出,此次500强入围门槛从上年的93.1亿元上升为105.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且,中国企业500强在世界企业500强中的比重继续攀升,收入利润率等绩效指标首次超过世界及美国500强。 但中国企业500强只能定义为500大。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多数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低,属于典型的速度经济型企业。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例如民航业有6家企业进入500强,却仅有两家企业盈利,行业亏损达145亿元。 二、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原因 (一)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由于产品销路不畅,库存积压增多,占用大量流动资金,影响企业再生产顺利进行。企业设备利用率普遍较低,巨大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发挥。在第三次工业普查中,在调查的 402 种工业品中,有 83% 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或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只有 0 . 65 。技术进步迟缓导致许多国有企业消耗过大,成本过高,浪费严重。 (二)资产负债率高,不良债务较多

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o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国企正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监督体制不科学或监督不力,相关制度得不到落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加强国有企业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亟待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财务人员不遵守企业会计准则,为了企业利益,随意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为达到企业筹资的目的,不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没有将负债全部记入账内;二是企业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有关经济目标考核任务,少计成本费用;三是截留应上缴的财政收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偷漏国家税收 企业纳税意识淡薄,采取一些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办法,以逃避纳税。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记入往来,以达到少缴税金的目的;二是将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销售给关联方,少缴税金;三是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缴视同销售行为所涉及的相关税费。 (三)违规发放职工薪酬 一些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淡薄,为满足企业职工要求,维护自己在职工中的威望,不顾工资总额的限制,采用多种形式,超额发放职工薪酬,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正常工资外,以发放各种通讯费、交通费、津贴、奖金等形式,超额发放职工薪酬;二是利用下属单位,重复发放职工薪酬。 (四)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等现象较突出 由于企业对货币资金监管不严,致使出现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货币资金的盘点间隔时间过长,同时又未实行不定期盘点制度,致使货币资金在盘点间隔期间失去监控,出现公款私存等违规违纪问题;二是企业未对工会和下属单位的货币资金实施监管,致使出现挪用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 (五)以商务活动等名义浪费国有资产 企业以各种商务活动的名义消耗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借洽谈业务、接待参观、考察等名义,搞公费旅游和吃喝、玩一条龙,挥霍资产;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弊端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弊端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最根本弊端在于以党政治企,让企业结构弄得跟机关一样,其习气和政府机关基本没有二致 1、企业领导行政任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都是副处级以上职称,任命时并不太考虑市场经验,管理能力,经营手段之类的东西,主要是考察是否靠得住。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内部简直就是个小政府,提拔、表扬、嘉奖、处罚等都跟政府一套 2、机构臃肿。受一些历史原因影响,国有企业一般工资福利待遇较民营企业要好出许多,而且有很多是虚职,光拿钱而不必办事的那种,所以很多企业领导会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之类的往里头安插,把这种事情作为送人情也是家常便饭,这导致企业的负担很重。另外,有些要职也可能被非正道安插的人员占据,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难以胜任,由此引发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 3、无经营意识。国有企业有很多都是垄断企业,在国内基本没有竞争对手。而就算企业盈利再多,顶多就是老总们多发点奖金,低层员工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而老总本身光工资奖金加灰色收入就已经多的不行,更在乎的是其它事情,企业只要不至于发生影响太坏的事情,基本就无所谓。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在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和管理革新上数十年如一日,根本没有改进的打算。至于与国外企业竞争,大多是有政府推动,这些企业只要花钱办事就可以了。 4、缺乏监督。一般民营企业大多管理者就是老板自身,出于对自

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会想方设法来发展壮大企业。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管理层可能受到绩效奖励和股权激励等因素推动,对公司业绩比较在意,且股东对管理层也有监督权。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口号上当然可以喊成“政府监督”,“民众监督”之类的,但事实上政府只有在这些企业太出格的时候才以撤换领导来平民愤,民众就别指望了。没有监督就能保持高效经营,就好像不用清洗厕所就可以一直保持干净一样,你能相信吗? 放眼世界,基本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有企业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都有。我对这些了解不是很深,只能提供少量一点信息。 美国是联邦政府,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由各州政府出资并管理的,这些企业每年都要将去年盈利的一部分作为分红发放给全体民众,企业的帐目定期公开,任一州内公民可以随时进行审查(具体执行方法我不太清楚,请原谅,说的比较粗糙)但根据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美国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一般也不如私营企业,原因和我们的一条有点像,就是做好了没太多好处,谁都不太在意。 英国的国有企业在上世纪70-80年代全部私有化了,按照英国政府的宣传是非常成功,但是其间的腐败案件必定不在少数,由于不是专业所学,我无力考证,楼主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 全世界国有企业做得最好的当然是新加坡,其中代表当然是淡马锡,这可能跟企业监督和业绩激励有很大关联,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的整顿下,基本上是世界上最高效最清明的政府,其信息披露要求奇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10-26T19:27:05.1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胡智俊[导读] 我国拥有众多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管理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生产关系的制约,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习惯的束缚等。因而纵观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其在诸多方面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与发 (厦门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我国拥有众多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管理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生产关系的制约,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习惯的束缚等。因而纵观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其在诸多方面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1 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一直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我国企业对企业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企业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造成我国企业管理的滞后。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缺乏对企业管理的正确认识 企业管理在西方国家备受推崇,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起步较晚,对企业管理知识缺乏有效的认识,造成企业内部重工作轻管理的现象。而实际上管理与工作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有效的管理,企业工作也很难顺利的进行。 1.1.2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由于企业对管理缺乏重视,一直以来在我国企业内部都没有形成一个健全高效的管理机制,这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困难。因此这些没有形成健全管理体制的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经常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突发问题,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1.2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缺乏有效的战略指导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性的发展,企业的计划管理很重要,其既可以为企业指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企业奋进的决心。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管理在企业未来的规划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局限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同行业所淘汰,保持不败的地位,就要积极努力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发展增强自己的内在实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要想搞好企业的发展,明确发展方向是关键。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很少有企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所考虑,一般企业都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的发展策略。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导致一些企业错过商机,走进发展的死胡同中。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也致使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迷惘,降低了工作的动力,影响了工作质量。 1.2.2 缺乏有效的战略指导。一个好的企业管理人员,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度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针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提前预测,制定解决方案,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这在一些外国企业中被广泛应用,但却极少出现在我国的企业中。我国企业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战略化的部署,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详实的安排,导致企业发展毫无章法,极易偏离轨道,影响造成企业发展的停滞。 1.3 忽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没有核心精神 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而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3.1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企业中树立企业文化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文化管理企业,用文化引导员工。而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其往往对企业文化不够重视,忽视了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仅靠雇佣关系进行联系,缺乏强有力的纽带,导致企业中员工离心离德,缺乏向心力,员工与企业之间经不起考验,一旦有危机出现,员工极有可能弃企业于不顾。 1.3.2 企业没有核心精神。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核心精神,员工在工作中无法感知企业的价值追求,和企业的精神风貌,导致员工对企业感情的缺失,无法激起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使员工缺乏前进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 1.4 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影响管理工作的展开 要想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人才是关键。我国企业由于长久对企业管理的忽视,导致社会上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不高,而这就造成了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现象。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4.1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企业管理的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多半缺乏专业性,其在管理过程中很难将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安排,更谈不上为企业进行长远的规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企业在管理人员的任用上从基层工作人员中进行选拔,这些人员多半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阻碍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展开。 1.4.2 人才招聘制度存在问题,影响企业管理人才的招录。人才选拔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的通病。我国企业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招录方式,用学历定门栏,在招录过程中注重学历轻视实践能力的考察,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受到学历的限制没有机会发挥个人所长,而一些能力不足的人员进入企业管理层又难以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工作。 2 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应该取消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的垄断地位 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的辩题是:应不应该取消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的垄断地位。开宗明义,国有企业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能源行业是指从事与能源相关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垄断在这个辩题中特指行政性垄断,是指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我方认为,应该取消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的垄断地位,原因有三: 一、有利于打破异化成利益集团的国企过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国企“异化”成利益集团所具有的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会对任何涉及其利益的改革产生一定影响。国内石油行业的一位央企人士就承认,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等国务院部门在作重大决策之前,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国企异化使国有企业产权从“全民所有”变成“部分人所有”,也就是为部分既得利益集团所有。与一般行业相比,石油、电信等国有垄断行业的员工平均待遇要高得多。有统计表明,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大型商业银行等7个垄断行业职工占全国职工人数的8%,而其工资和福利收入却占全国总额的50%以上。另外,垄断国企政企不分、责任主体不明晰的弊端也使得高管腐败现象频频发生,国有资产大量外流。因此打破国企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政府服务和社会发展。 二、有利于完善价格机制,惠及民生。能源行业在中国作为暴利行业其利润仅仅是因为政府只允许特定几家大央企从事这些行业,而禁止所有其他即使有能力也有意愿的民营企业涉足,并非由于产品及服务创新。由于缺乏激励机制,行政垄断的能源行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相比市场竞争下,往往价格更高而质量更低。2013年7月31日,美国石油价格是每桶105.39美元,中国93号石油价格是每吨9227元,据1:6的汇率以及单位换算得出中国石油价格是每桶206.01美元,几乎是美国石油价格的两倍,然而我国石油质量却因开采及提炼技术落后等种种原因而比不上美国石油。因此取消国企在能源行业的垄断地位,把价格交给市场决定,更有利于增强消费者对关乎民生的能源产品的话语权和决定权,选择价廉质优的产品。 三、有利于缔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平等和竞争的经济,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者,是市场经济的裁判员,裁判员就不能当运动员,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然而国有企业借垄断能源资源占有整个市场,凭借其自身优势在资金、人才等领域对民营企业形成压抑,抢占大部分经济资源,已使市场经济规则受到破坏,使得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受到打击。有统计表明,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大型商业银行等7个垄断行业职工占全国职工人数的8%,而其工资和福利收入却占全国总额的50%以上。因此,取消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的垄断地位,让国企与民企同台竞技,并不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相反能够相互产生‘鲶鱼效应’,可以引导市场向公平效率方向有序发展,增进社会福利。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应该取消国有企业在能源行业的垄断地位。

浅析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在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党建的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变,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积累了一些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是,必须看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存在着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 【关键词】国企;党建工作;生存;发展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纵观国企党建工作的现状又良莠不齐,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目前有相当数量国企的党建工作陷入活动难开展、党员难管理、党建工作难规范的困难境地。国有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急迫性和下岗分流所导致的党员流失,困扰和影响着企业党组织的正常工作。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的增大,也加大了党建工作的难度,党组织工作难以正常进行,这是当前国企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二,国企党组织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一些关键性环节和具体途径上,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作保证。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体现不出党组织的工作成果和作用。目前,企业党组织盲目领导和放弃领导的状况并不是少数。由于没有制度作保障,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难以发挥,有的甚至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水平,与新时期国企对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第三,国企党组织发挥保证监督作用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企业内部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很难进行有效监督。党管干部的原则贯彻不力,党组织管不了同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现象普遍存在,谁有权谁说了算的现象也相当严重。伴随着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国企中的腐败现象也在不断扩展,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因此,亟待健全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党的各级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第四,认识上的不统一和思想观念的陈旧导致国企党建工作处在落后与停滞状态。有些行政领导单纯强调企业是经济组织,企业的中心是生产经营,企业党建可有可无,甚至照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际惯例,把党建与经济工作对立起来;有些党委也片面强调党建活动的独立性原则,结果出现了党政之间的矛盾。这种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和意识的落后,使党组织和党员活动不正常,国企党建工作软弱无力,不仅涣散了党员的斗志,降低了党员的先进作用,而且还在深层次上严重削弱了党组织构建的人力基础,进而使党的政治核心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国有企业改制后,企业的党组织很快进入了角色,承担起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职责,推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党组织建设。然而,一些企业由于工作定位不准、职责不明或方法欠妥等原因,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敷衍塞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对企业党建工作都很重视,每年都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布置工作,制定并下发文件。然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党建工作反应冷淡,尤其是困难企业。出现了“上面开会布置,回来摆个阵势,年底写份总结,交上去了事”的“敷衍”现象。 (2)活动方式陈旧。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企业借机构改革压缩政工人员和部门,有的甚至觉得企业中的党委碍手碍脚。另外,党组织在活动方式上基本上沿袭过去的模式,缺乏创新,工作被动,造成部分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党组织缺乏应有的号召力。(3)党的意识淡化。由于企业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一些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党建工作意识淡化,党员

国有企业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国有企业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李洋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 摘要:国有企业是共和国培养长大的孩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生力军,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局限,当前的国有企业面临产权不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营责任制不完善等问题。 关键字:固有企业现阶段市场经济 1.国有企业的概述 1.1国有企业的定义 国有企业主要是指国家拥有、经营或控制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非公司制的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国有独资公司。也有一些学者这么定义国有企业:包括国家投资兴建的股份制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一些适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以下简称《企业法》)并由国家投资的企业形式。不同于个人独资形成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无论从规模、历史、地位方面都远落后于国有企业,并且,无论民营企业怎么发展,由于其企业法人是非人的性质,民营企业始终是私营企业。 1.2国有企业的地位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风向标,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根据一份国家税务总局、税务杂志社的调差显示,2007年的中国企业纳税百强排行榜显示,国企在所有企业的纳税500强排行榜中有350户,纳税额占70%;在年度所有大型企业(包含民营企业)的GDP贡献排行帮众,固有企业又占据了75%的比重,为年度总GDP的90%的贡献率。别管是从企业贡献率来看,还是从年度GDP的占有率来考虑,国有企业都当仁不让的占据首席地位。其中以前十名贡献最大,分别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公司、中国银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工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纳税1900.66亿元,首屈一指。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占据了国有企业35%的比重,也就是说在国有企业的的三分之一就分布在京津沪渝四市。由此而带来的差异是,在2007年度中国纳税五百强排行榜中,上海市上榜企业150户,其中国有企业就有130户;北京市、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德国罗兰·贝格咨 询 公 司 中 国 区总经理 宋新宇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从“假老板”到“真老板”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怎么让股东利益得到保 证,怎样让企业赢利(承载一些特殊功能的企业 除外),否则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管理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关键 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企业60%-70%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管理者的选派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对于选取派的标准,除了管理者的能力以及做人的 品格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选派谁,也就是由谁来选,这个管理者。国外企业的股东会选择一个专家组,来对管理者人选进行 集中性评估。在专家组的组成里,有行业的代表参加,同时也有相当多专业人士和来自于咨询公司的一些高级经理人参加。国内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由官员选派企业家,由于一些复杂的因素,不一定很注重经理人的管理能力,而注重其他的标准。 第二点是设立激励机制。如果你选了一个很好的人,但没有办法使他的努力得到一个很好的回报,他也不会很积极工作的。机制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过去讨论的包括年薪制等一些激励措施,还没有真正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股份 和股权的使用。就年薪制来讲,即使你这个企业 的领导拿100万、200万,这与他所经营的10亿、 100亿来说,他的工资也是一笔很小的钱。如果不 认真考虑这睦企业家报酬的话,实际上很难解决 对他的激励问题,所以我认为比较彻底的进行企 业产权的改造,用期股期权等方式,彻底的让有 能力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去做,这样他才会把企 业真正当成自己的企业,才能真正考虑企业的长 远利益。这点对民营企业同样适合。一些做得比 较磊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请专业经 理人来做管理。如果这个管理者拿着很高的工资, 但没有一定股份的话,那么通常情况下,也会自 觉或不知觉地有短斯行为,而不是维护企业长期的利益。 第三点是健全监督机制。即使你有了大批管理方面的人才,有了很好的激励机制,但若没有一个很健全的监督机制的话,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如果给他5%甚至10%的股份,相对于经营业绩来说,这个比例还是个小数字。他还有走错路的可能性。引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信任固然好,监督更好。也就是说制度化的监督很重要。要定期的对财务状况作检查,定期地对经营状况作检查。比方说让外面专业的中介机构去监督,让外部的舆论去监督。不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

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 李世朗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延伸到垄断行业。可以说,目前除垄断行业这一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外,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市场准入的渐进放开,不仅使大量的外资成为中国市场的进入者,而且民营企业也大举进入更多传统国有经济垄断的领域,国有资本独占各个行业和领域并受到政府保护的局面已经消失,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这表明我国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本文就从分析了垄断的利弊、垄断行业的重新界定和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后,提出了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和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应避免的误区。 关键词:垄断;国有企业;自然垄断;行政性垄断;管制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表面看来,似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组和适当退出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各种矛盾的焦点所在,当然也就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研究的重点;而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显然,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事实上,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不但同样需要改革,而且其改革的难度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简单,相反比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要大。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关系着国有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历史命运,其本身也隐含着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复杂的矛盾。 研究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对垄断的利弊进行辨证的分析,在这个前提下对我国的垄断行业作一个清晰的界定。本章将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对策,并指出我国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垄断及其利弊的辨证分析 (一)垄断的内涵及形式 垄断问题,是一个古老的经济学命题。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垄断与反垄断问题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对于垄断,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概括,给垄断以不同的定义。但总体上说,人们对垄断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按照曼昆的说法,“如果一个企业是其产品惟一的卖者,而且如果其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1 曼昆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即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惟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他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而,曼昆依据进入障碍的三个来源,将垄断分为三种类型,即由于垄断资源形成的垄断,政府创造的行政垄断以及自然垄断。但曼昆同时指出,虽然关键资源的排他性所有权是垄断的潜在原因,但实际上垄断很少产生于这种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