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

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面肌痉挛(瞤动)

面肌痉挛中医学称之为瞤动,是一种以面部肌肉阵发性痉挛或跳动为表现的顽固性疾病。本病轻者仅限于眼睑周围痉挛、跳动,有时会牵拉至面部、口角等部位。严重者患侧面颊耳角以至头皮等均有强烈牵拉感,可导致面部?斜,肌肉拘紧、萎缩。西医学认为,本病仅为一个症状,产生的原因很多。如面神经炎后遗症、三叉神经痛后遗症,局限性癫痫发作、桥脑肿瘤、中毒以及疲劳性和心因性痉挛等原因。【病因病机】本病多为七情所伤,阴血暗耗,经脉失养,阴阳之脉不能协调所致。也常见于劳累日久、耗伤气血,气血不容面部,或口喎虽愈,但风寒之邪未尽,滞留脉中,引起筋脉收涩所致。【临床表现】睑部、面部、口角肌肉不自主颤动。症重者抽动、痉挛,面部肌肉僵紧,抽动时人中沟可歪向并侧,病侧眼裂小于健侧。若久病可见面部肌肉萎缩,视物不清及面部怕冷,遇寒凉症状加重。面部可有压痛。气血亏虚,经脉失养者:面部肌肉跳动,失眠多梦,肢体面部麻木,劳累失眠后症状加重,抽动明显。舌质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细。风寒未尽,客于阳明者:面部拘紧明显,抽动时呈痉挛状,遇寒加重。有时呈面瘫后遗症状。舌苔白,脉弦涩。气郁不畅,失于疏泄者:面部肌肉瞤动以颤动为主,女性多见,忧郁气恼后症状加重,有时呈周期性发作,舌苔

白,脉弦滑。【治则】调理气血,化瘀除滞,疏通经络。【取穴】角孙及面部阿是穴为主,酌情加用穴位如下。气血两虚:中脘、足三里。风寒未尽:风池。气郁不畅:合谷、太冲。【刺法】面部阿是穴均用细火针,其他腧穴依症施用补法或泻法。【病案举例】例1 陈某,女,86岁。主诉:左眼睑抽动20余年,左面部抽动2年。病史:20年前,因意外精神刺激导致左眼睑时有抽动,未予治疗。近2年来症状加重,扩大到左面颊肌肉抽动,严重发作时左眼几乎不能睁开,引颊移口,面部紧涩,有时整个面部不能自主。精神紧张或遇寒冷后症状明显加重。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便调,寝安。望诊:面黄,左面颊不停抽动,频率时快时慢,幅度时大时小。舌质淡,苔薄白。切诊:脉弦滑。辨证:肝郁气滞,气血失调,筋脉失养。治则:活气行血,养血荣筋,疏导阳明。取穴:角孙、头临泣、丝竹空、颧髎、地仓、阿是穴、合谷、太冲。刺法:合谷、太冲毫针速刺,行平补平泻手法,予中等刺激量,余穴用细火针速刺,隔日治疗1次。1诊后患者自觉面部轻松有舒展感,5诊后面部瞤动次数减少。望诊已能看到抽动频率、幅度均有明显好转,舌脉如前。治疗穴位不变,两个疗程后,患者只述偶有面部轻微蠕动。望诊肌肉瞤动已消失,面肌活动自如,原方巩固治疗两个疗程后,临床痊愈。例1 王某,女,54岁。主诉:左侧面部肌肉跳动2年余,加重近9个月。病史:2年前原因不明出

现左眼睑轻度颤动,经常发作。后渐至眼睑瞤动,未经治疗。近9个月来,上眼睑跳动停止,惟觉下眼睑跳动幅度增大,入眠则止,醒后则发,伴有耳鸣,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严重时目不能睁,口角向左牵拉,导致口眼?斜。抽动静止后面部恢复正常。同时感到面部拘紧不轻巧,食纳可,寝安,便秘2日一行,尿常。望诊:体瘦,面黄,左眼下睑跳动明显伴口角?斜,舌质淡,苔白。切诊:脉细缓。辨证:气血俱虚,不荣经脉,阳明失畅。治则:疏通经脉,调整气血。取穴:面部阿是穴。刺法:以细火针局部速刺,隔日治疗1次。1诊后症状无改善,3诊后下眼睑跳动次数减少,患者诉面部始有舒展感,偶感跳动停止。效不更方,穴法不变。4诊后至10诊,下睑跳动随诊递减,效果明显。其跳动呈大间歇状态。约13诊后下睑跳动停止,面部形态正常,临床痊愈。

【按语】中医学认为面肌痉挛、跳动、颤动仅是程度不同,而在病因病机、临床辨证方面均有着共同的认识。其病因多与精神情绪的变化因素有关,女性多于男性。另外,脑力工作者用脑过度,精神紧张亦为好发原因之一。在脏腑往往与肝有关,肝气郁滞不畅必然导致肝血亏耗,阴血不足,不能荣于颜面而风生。亦可因口眼?斜或风痰眩晕日久不愈导致久病气虚,风痰相搏阻于阳明经脉,产生痉挛抽动。在经络系统,本病常与经脉循行有关,“头为诸阳之会”,多条阳经

循行于面,尤以阳明、少阳更为重要,阳明经多气多血,少阳经多气少穴,均与人体气血有着明确显著的关系。正是由于经脉性质与循行部位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虽然本病产生的病因病机及病势发展各有不同,但其实质都是面部经脉滞涩不畅、气血不行、局部肌肉失于荣养而致。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本病症状仅以局部为主,不论病之轻重、性别、年龄,患者全身症状很少。基于此对本病的认识,经络系统的理论是重要的,局部治疗也占有重要地位。治疗本病非火针莫属,用一般的药物及针灸方法很难奏效。疗效的产生于火针的功效特点分不开。正如《针灸聚英》云:“火针亦可行气,火针惟假火力,无补泻虚实之害。”因此,尽管对本病的认识有气血虚实之分,就火针治疗而言,尽可应用不得拘泥。需注意的是操作要“准、稳、快”。针要烧红、烧透,刺之要准确。所刺部位首选痉挛跳动局部阿是穴,次选面部疼痛压痛点及面部腧穴。每次针3-6穴,不可用太多腧穴,隔日治疗1次。有些病人尚伴有其他症状或病因不同,可酌情使用相应腧穴,配以毫针治疗。风寒重者多用风池,肝郁气滞者多用合谷、太冲,气血不足者加用中脘、足三里。同时予适当补泻手法。另外,对患者要嘱其注意事项,鼓励建立信心,遵守疗程。

针灸大师贺喜

专家简介 贺喜教授首席针灸美容专家 BTV-1养生堂栏目特邀专家 国医针灸大师贺普仁教授之子北京针灸贺氏三通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擅长治疗:针灸美容、色素沉着、黄褐斑、青春痘、黑斑;偏瘫、三叉神经痛、颈椎病、风湿性关节炎、小儿多动、弱智、静脉曲张、神经性耳聋等。 脸——人五脏六腑的窗口 面部的变化反映出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状况,面色萎黄、晦暗、长斑、长痘,皆因某些脏器气血阴阳失调所致。贺氏针灸三通法是“五色诊病”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准确的诊断出病之所在,辨证施治,调经络通气血,内外兼治,标本兼治,效果斐然。 案例:黄褐斑治疗 黄褐斑也称肝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因发于面部,皮损常互相融合,成蝴蝶样,故俗称“蝴蝶斑”。 临床表现:皮损为黄褐色或咖啡色的斑片,形状不同,大小不等,可由蚕豆大到铜钱大或更大,边缘多清楚,表面平滑,无鳞屑,无炎症,无自觉症状。皮损多发生于面部中央,以颧、鼻、额及口周为多见。个别患者可波及全面部。鼻部及其两侧皮损,有时互相融合,形成蝴蝶样。 【治则】调理气血。 黄褐斑是西医病名,本病是黑色素分泌过多,沉着于面部皮肤,故属于色素沉着性病变,本病的发生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临床女性发病较多。 本病发于面部是其表象,实则反映了气血失调的内在病理变化,中医有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之说,又有肝藏血及肺主气,外合皮毛的论述。正常情况下,气血充足,上荣于面,则面色润泽。如气血不足,或心肝肺的功能发生障碍,则导致经脉之气郁滞,气血失和,面部失于荣养

故发此证。治疗上取肺俞、肝俞附近的痣点(心俞亦包含在内),挑刺出血后拔罐,可调理气血,祛郁除滞,通达经脉,荣养面部,以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下午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中医医疗技术目录2013年普及版

2013年普及版中医医疗技术目录 第一篇针刺类技术 第一章毫针技术 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第二章头针技术 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第三章耳针技术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郭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本技术依据中医学中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联系的理论,以及望耳的形态、色泽可以辅助诊断疾病等原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来防治疾病。其治疗范围较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功能紊乱性病症。 第四章腹针技术 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该技术根据以神阙穴为中心的腹部先天经络系统理论(图1),寻找与全身部位相关的反应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主要适用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 第五章眼针技术 眼针技术是在眼眶周围的特定穴区进行针刺的一种微针技术,具有用针小、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操作简、安全无痛的特点,凡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都可用眼针治疗,特别适用于中风、眩晕、头痛、不寐、郁证、痿证及痛证。 第六章手针技术 手针技术是指针刺手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技术。该技术的产生,是以生物全

息理论为基础,即把内部脏腑组织器官缩影投射于手部特定区域,通过刺激相应反应区,达到调整脏腑、治病防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以治疗各类急性痛症(如急性腰扭伤、头痛、胃痛、痛经、坐骨神经痛等),对产后缺乳、小儿遗尿、支气管炎、哮喘、心律失常、皮肤瘙痒症等,亦有较好的效果。 第七章腕踝针技术 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其理论依据为将脏腑与体表不同区域相关联,再将不同体表区域与腕踝部各个区域相对应,然后通过刺激腕踝部特定区域,达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各种痛症,神经系统疾病及内科疾病。 第八章三棱针技术 三棱针技术是用三棱针刺入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各种实证、热证或瘀血、疼痛等。 第九章皮内针技术 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临床上主要包括揿钉型皮内针(又称图钉型皮内针)和颗粒型皮内针(又称麦粒型皮内针)两种针具。具有作用时间长、操作方便等特点,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类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头痛、痛经、失眠、焦虑症等。 第十章火针技术 火针技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作为针灸技术中的一种特殊针法,具有温通经络、扶正助阳、祛邪引热的功效,临床可以单独或与其他针法结合应用。常用于颈、肩、腰腿、关节痛,以及带状疱疹、湿疹、白癜风、银屑病等临床常见病和难治性疾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皮肤针技术 皮肤针技术是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技术。皮肤针是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按照工具的形式及针数的不同,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和丛针(针数不限)之分。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皮肤病、疼痛类疾病、失眠等。 第十二章芒针技术

贺氏针灸三通法

贺氏针灸三通法

贺氏针灸三通法全国研修班(第三期) 国医大师、著名针灸医家一生心血结晶!医德、医术、医功立体传承! 国医大师嫡传子女亲临指导!明显提升您的医术! 深入研习“三通法”真功,疗法先进,疗疾迅速! 【研修班总顾问】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医大师。 【主办单位】 1、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 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是我国著名针灸大师贺普仁教授于1991年亲自创立,以专门研发、普及贺氏针灸三通法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北京市级社团组织。研究会成立十多年来,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北京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广大会员和针灸同仁的支持努力下,研究会在贺氏针灸的研发和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 2、北京华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北京市东城区华佗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前身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华佗培训学校,成立于1988年,坐拥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教学资源。二十年来,我们专注于中医传统自然疗法的人才培养,为相关行业培养的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中医美容师、中医针灸师、中医养生师、康复理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超过30万人次,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数万名,是全国培训卫生保健、美容养生人才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政府职能机构和学员中享有良好的口碑。 【支持单位】 1、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针灸学会是由全国针灸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法人社会团体,学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术交流,组织专家对国家重点课题进行论证、研究,开展科学考察活动,推广科技成果,普及针灸科学知识,培养针灸人才,编辑出版学术刊物。 2、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正式工作关系的非政府性针灸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宗旨是促进世界针灸界之间的了解和合作、学术交流,进一步发展针灸医学,不断提高针灸医学在世界卫生保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成立于1985年6月20日,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旨在团结和组织中医药工作者,特别是民间、民营中医药人员和民营中医药机构,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发掘、整理、验证、创新、推广民间中医药,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国和世界医药界的学术交流。 【主要师资】 1、贺书元—贺普仁教授之长女,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副会长 2、贺林-贺普仁教授之长子,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 3、贺小靖-贺普仁之孙女,贺氏针灸三通法传承人 【贺氏针灸三通法简介】 贺氏针灸三通法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精研内难,通览甲乙,汲取历代医家思想之精华,融合自己五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博采众长,对传统的毫针、火针、灸法、拔罐、放血等疗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而总结出来的针灸疗法,其内容为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以火针疗法为主的“温通法”,以三棱针放血为主的“强通法”。“病多气滞,法用三通”,贺氏针灸三通法的核心在于“通”,针刺疗法的最终目的也在于“通”,而众多疾病的根结在于“不通”。贺氏三通法不同的针具各有不同的适应症和不同的效应,注重针具的锻造、医功的修炼。

面肌痉挛针灸穴位有哪些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面肌痉挛针灸穴位有哪些呢 导语:相信在严寒的冬季很多朋友都会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而出现了面瘫的症状,而面瘫后遗症就会导致面肌痉挛的现象出现从而也就会导致面部不断 相信在严寒的冬季很多朋友都会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而出现了面瘫的症状,而面瘫后遗症就会导致面肌痉挛的现象出现.从而也就会导致面部不断的抽搐,也让周围的朋友看到这种情况后产生后怕的心情.所以针对这种症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那么面肌痉挛针灸穴位有哪些呢?接下来有时间就一起去了解一下. 面肌痉挛属中医“筋惕肉”、“内风”、“颜面抽搐”等范畴,多因邪气久留筋脉,阻滞气血运行致气血瘀阻,脉络不通,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等内外因素而发病。中医古籍《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等都提到了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常取下关、颧髎、合谷等穴疏通经络,祛风止痉,调和气血以恢复局部神经肌肉的功能;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筋之“会”穴,刺之有舒筋活络,缓解痉挛的作用;百会位于头部正中,归于督脉,入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刺之有开窍宁神之功;上星、印堂作用与百会相似,均为醒脑开窍针刺法之主穴;足三里是多气多血之腧穴,刺之具有强壮全身的作用;合谷配太冲能通调二经气血,古称“四关”穴,具有较强的镇静解痉作用;下关、瞳子髎、地仓、颊车等穴能疏通局部气血,使经气通畅,筋肉协调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面肌痉挛属本虚标实之症,针刺的同时如能配合耳贴、口服中药等治疗,可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以上几段文字内容就为我们很好地介绍了面肌痉挛针灸的一些穴位,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师和病人的难题。自2012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先后多次召集80 余位神经外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肌痉挛治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我国治疗面肌痉挛的整体水平。 一、概述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

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诊断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和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检测。在面肌痉挛病人中,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150 次),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AMR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CT 和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年10月第14卷第10期 Smad4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2):20-21 [2]王海强,谢晶日,刘朝霞,等.益气活血化瘀法对肝癌前病变大鼠 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1):18-19 [3]毛文超,宋艺君,张健,等.熊果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肝癌前 病变的防护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5):287-289,292 [4]焦艺博,刘晓婷,毛文超,等.姜黄素对二乙胺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肝 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J].中国药师,2012,15(9):1218-1222 [5]叶永安,杨先照,江锋,等.抗纤抑癌方对肝癌前病变肝细胞生长因 子及其受体的影响实验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际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肝病组、传染病组)会议论文集,2012.491-493 [6]谢晶日,任公平,梁国英,等.益气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癌 基因c-myc、N-ras mRNA表达的影响[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8.339-342 [7]吴学元,白斌,张党锋,等.NT4p53(N15)Ant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细胞 腹腔种植瘤的治疗作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 (1):73-76,107 [8]钱丽,华海清.华海清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原发性肝癌长期发 热1例[J].吉林中医药,2013,33(3):306-307 [9]文朝阳,史争鸣,李霞,等.槲寄生总碱和多糖对黄曲霉菌毒素诱发 大鼠肝癌前病变时血清同工酶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9,23(3):201-207 [10]王华,周滨,郭星,等.人参皂苷Rh2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 和细胞骨架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1,27(6):1226-1229 [11]Wu L,Yang YF,Ge NJ,et al.Hepatic artery injection of131I-labelled metuximab combined with chemoembolization for intermedia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p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study[J].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2,39(8):1306-1315 [12]张飞春,张科源,贾振宇,等.壁虎冻干粉抑制肿瘤新生淋巴管实验 研究[J].河北中医,2011,33(9):1383-1384 [13]冯兵,朱莹,贺嵩敏,等.中药罗勒胶囊对大鼠移植性肝癌TACE后 VEGF和Bcl-2表达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 146-150 [14]苏宏,叶江琳,刘慧,等.参芪化淤方对H22肝癌细胞survivin表达 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5):2616-2618 [15]孙振,王忠.肝癌中医治法研究概述[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35(3):468-470 [16]龙顺钦,杨小兵,吴万垠,等.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及其 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2):101-104 [17]李涵.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2,4(16):114-117 [18]万凌峰,薛博瑜,柳璋璞,等.芪参清肝汤对人肝癌SMMC-7721细 胞增殖、凋亡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2):1079-1081 [19]贺雄,曹文富,赵苹利,等.益气化瘀化痰法对肺纤维化大鼠 TGF-β1、PAI-1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19):1903-1905 [20]刘静.枸杞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陕西 中医,2013,34(8):1079-1081 (收稿日期:2014-03-10)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 刘潇潇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5)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14.10.063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以一侧的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的、阵发性的、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脑电图正常,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加重。本病多发生于一侧,双侧者少见,好发于中年以后。面肌痉挛在中医学中属于“筋惕肉瞤、筋急、风症”等范畴,为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现就近5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普通针刺 1.1近端取穴袁涛等[1]选取四中穴(四神聪穴各旁开2寸)、头颞穴(太阳穴后1寸与耳尖平行处)和风池穴共8穴组成矩阵穴方,配患侧攒竹、颊车、地仓穴,以对称平行针刺法,进针行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对照组常规取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2.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3%。蒋学余[2]以针刺听会、透刺阳明经穴和太阳经穴法治疗面肌痉挛37例,结果痊愈19例,显著6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王振林等[3]取激发点(患者面部明显跳动点,以指压迫可缓解痉挛,一般在瞳子髎、颧髎、巨髎、地仓附近),配穴合谷、太冲等,配合TDP灯照射患者,运用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总有效率为94.9%。1.2远端取穴荆红存[4]以“以动制动”法治疗面肌痉挛38例,取背部腧穴(肝俞、肾俞、膈俞、筋缩、大椎、风门)为主穴,四肢穴(太冲、三阴交)为配穴,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得气后,肝俞、肾俞加电针,疗程结束后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王春兰[5]观察组取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穴),进针后施用提插手法得气,配患侧颊车、地仓等常规穴位浅刺,对照组常规取穴法治疗,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52.9%,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痊愈率为26.5%,总有效率为94.1%。杨军雄等[6]综合组取三焦针法主穴(膻中、中脘、气海和双侧血海、足三里、外关)配双侧风池,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结果综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75.0%。 1.3针刺手法胡芳等[7]取患侧阿是穴采取浅针围刺,间隔为0.5~1cm宽,针尖紧贴皮肤快速捻转进针,进针0.1~0.2cm,使针体悬吊,不施任何行针手法,结果总有效率为96.67%。陈静[8]治疗组选取颤搐剧烈的部位,一次取3~6处,眼周颤搐的取攒竹、阳白、鱼腰、太阳、四白,口周颤搐的取地仓、颊车、迎香、承浆,均采用一寸毫针,直刺,深度为0.8~1分,不施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 92··

针刺干预脑缺血炎症因子实验研究进展_张秀婷

[15]冯高华,朱虹,孙峰,等.平喘汤对支气管哮喘大鼠肺组织IgE、TGFβ_1及TNF-α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3): 273-276. [16]李海宁,刘涛.止哮汤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9):11-12. [17]陈志兴,胡国华.加味射干麻黄汤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208-210. 收稿日期:2014-03-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1202765,81102652,81303053) 作者简介:张秀婷(1990-),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制药新剂型与新技术。 通讯作者:韩冰冰(1978-),女,山东平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微循环及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E-mail:sumusu@163.com。[18]李厚忠,林峰,金秀东,李孟全.咳尔康口服液对哮喘大鼠几种生化指标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11(1):46-48. [19]张树萍.黄芪精口服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TNF-α、IL-6、IL-8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0(21):82-83. [20]王艳杰.穴位贴敷TDD药贴对哮喘豚鼠TNF-α和ET-1含量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21]司小兵,陈淑彦,关东升,等.“咳喘宁”贴膏对支气管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L-8及TNF-α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 (6):6-8,13. [22]袁雪晶,孙轶秋,王素梅,等.固本防哮饮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100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2): 2306-2309. [23]袁雪晶,夏晨,汪受传.固本防哮饮对哮喘缓解期小鼠的治疗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3):257-260. 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9.093 针刺干预脑缺血炎症因子实验研究进展 张秀婷1,韩冰冰2,梁情情1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029;2.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摘要:近年来,关于脑缺血的炎症反应成为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的病理机制是多因素、众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脑缺血时炎症反应促进了继发性脑损害,是脑缺血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刺干预脑缺血炎症有较好疗效,文章对针刺对脑缺血炎症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针刺;脑缺血;炎症因子 中图分类号:R74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9-2012-02 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卒中发病总数的50% 70%[1]。近年来,脑缺血的炎症反应中的炎症因子成为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脑缺血损伤的病理机制是多因素、众靶点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缺血→炎症→血栓→再缺血”是一条重要的恶性损害链锁反应[2]。脑缺血时炎症反应促进了继发性脑损害[3],是脑缺血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针刺抗炎治疗对临床更有效地防治脑缺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现将针刺对各炎症因子的作用影响综述如下。 1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 致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过程中重要介质,其在外周血中的水平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张亚敏等[4]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早期,针刺组大鼠外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的表达低于未经干预的脑缺血模型组;脑缺血中后期,随着炎症损伤反应的抑制,针刺组大鼠外周血清中IL-1β表达强度低于模型组,而IL-6表达上升,提示针刺百会、足三里穴在脑缺血损伤早期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清IL-1β、IL-6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脑缺血损伤中后期可能通过上调IL-6的表达促进脑组织的损伤修复,发挥脑保护作用。郭永明等[5-6]发现通过对IL-6的调节,发挥其抗炎、神经保护作用,促进受损神经元修复,可能是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之一;针刺可能通过抑制缺血区脑组织IL -8的合成和分泌,调节血清IL-8的含量,抑制炎性细胞的黏附及浸润,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倪光夏等[7]也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降低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异常升高的IL-1RI、TNFR-Ⅰ的mRNA 的表达,且该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更为明显。醒脑开窍针刺法可干预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炎症反应,进而对脑损伤起保护作用。 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是具有多效性作用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它能通过促进凝血、增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诱导黏附分子或其他炎性介质表达,从而加重缺血性脑损伤。王占奎[8]等发现针刺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TNF-α受体mRNA 和蛋白的表达,抑制致炎因子受体过表达而阻断凋亡信号的传导,延长脑缺血时间治疗窗,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在缺血超早期3h介入针刺治疗为最佳时间。TNF-α在缺血早期参与缺血性脑损伤,对脑组织有损害作用,但晚期则通过多种机制对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霍则军等[9]发现随着全脑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大鼠血清TNF-α呈动态增高的过程,针刺可降低再灌注后升高的WBC数量和TNF-α水平。罗文舒等[10]发现大鼠MCAO后TNF-αmRNA表达开始增加,针刺督脉组脑缺血再灌注12、24、72h TNF-αmRNA表达减少。提示针刺督脉经穴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mRNA的过度表达,减少细胞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1、感冒:合谷、列缺、尺泽,头痛加印堂,咽喉疼痛加少商点刺出血。 2、咳嗽:列缺、尺泽、丰隆。 3、胃痛:中脘、内关、足三里。 4、上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内关、足三里。 5、下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天枢、足三里。 6、恶心、呕吐:内关、足三里。 7、腹泻、痢疾:天枢、足三里、上巨虚。 8、便秘:天枢、支沟、上巨虚。 9、胁肋疼痛、岔气:外关、支沟、阳陵泉(腓骨小头的前下方处)、阿是穴。 10、头痛:印堂、太阳、合谷、列缺。、 11、牙痛:颊车、下关、合谷、内庭(足第2、3趾缝纹头处) 12、肩周炎:肩隅、肩liao、阿是穴。 13、膝关节炎:犊鼻(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胫骨内侧髁的下方凹陷处)。 14、心痛、心悸:内关、神门、足三里。 15、神经衰弱、失眠: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印堂。 16、眩晕: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印堂、百会。 17、高血压:曲池、足三里、涌泉、百会。 18、上肢麻木、疼痛、瘫痪:肩隅、肩liao、曲池、外关、神门、内关、合谷。 19、下肢麻木、疼痛、瘫痪: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 20、月经不调:三阴交、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 21、痛经:合谷、三阴交、关元。 22、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合谷、列缺、足三里、太冲、医风(耳垂后方凹陷处)、鱼头、鱼尾。 23、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颊车、下关、阳白、四白、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太阳、合谷、足三里、太冲。 24、呃逆:内关、足三里、膻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25、耳鸣、耳聋:听宫、听会(屏下切迹前、张口凹陷处)、医风、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 26、急救:人中、内关、合谷、涌泉、十宣(手十指的尖端)、百会。 27、小儿惊风:人中、四缝、中冲(中指的尖端)、十宣点血。 28、腰痛:肾俞、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委中、阿是穴。

贺氏三通法

贺氏三通法 贺氏三通法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不断加以总结提高,在众多的针灸疗法中,对传统的毫针、火针、灸法、拔罐、放血等疗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而总结出来的针灸治病方法,其内容为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以火针疗法为主的“温通法”,以三棱针放血为主的“强通法”。 一、核心学说 “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调合施,治神在实”为贺普仁教授针灸学术体系的核心学说。 病多气滞 这里的气特指人体的不和之气——邪气。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中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邪气客体则经络气滞,邪气滞血则为瘀。贺普仁教授认为,气滞造成的经络不通、气血失和最终导致的是阴阳失调,这事各种疾病发生发展不可逾越的病理过程。 法用三通 法用三通的精髓为:通调为本,知调阴阳。通经活络为手段,调和阴阳为目的。针灸三通法就是采用各种针灸方法,通过刺治灸疗罐排,达到化滞破阻通经络、气机运行、机能状态复常、疾病向愈的目的。在三通之法的三种针具针法中,虽然毫针疗法是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但它不能代表针灸疗法的全部,也不能替代其他针法。法用三通,涵盖九针通之大术;三足鼎立,化用九针调之大法。九针各有其用,应对不同的疾病、病程,施用不同的针法,治愈疾病靠的不仅是针方穴效的合力,同时靠的也是不同针具针法的合力。重拾九针应有的价值,是对先贤的最大尊敬,是对中国针灸最为重要的承传。 分调合施 分调合施的涵盖有二:一是三通之法的和合而施;二是针、灸、药法的和合而施。三通各法在分调中具有不同属性。微通法以渐调为主,通过循经渐调,调气行血,调和脏腑阴阳。温通法以扶调为主,通过扶调,扶正补虚,祛病强身。强通法以速调为主,通过开诀速调,放瘀出邪,激络破阻,疏经促通。依据病因,明察病位,病灶为的,有的放矢,根据病症、病程取法用针,或单法而用,或二法、三法合施,或两法合施于一针一穴,三法融会,贯通而用,灸药大助,和合施治。 治神在实 治神是针灸学科的根本大法,治神在实的根本就是把针灸“治神”大法落实到临床实处,强调“治神在实”是针灸临证的根本要道。 二、三通法 贺氏针灸三通法的核心在于“通”,针刺疗法的最终目的也在于“通”,“通”是针灸疗法的特点和特长,“通”是针灸疗法治病的先决条件。针灸的方法多种多样,尽管手段不同,但使经脉、络脉畅通的目的是相同的,针灸疗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经络“通”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其他治病目的。因此,贺普仁教授认为,针灸疗法的根本作用机理是,它以“通”为法,以“通”为用,只有通,才能使阴阳调和,只有通,才能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贺氏三通法是贺老通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在其所运用的多种刺法中选择出来的使用方法,不同

针灸三通法

贺氏针灸三通法学习及运用 1、三通法介绍: 【微通法】 本法就是指毫针疗法。毫针在古代称之为“微针”、“小针”,《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微通的内在含义在于毫针微调经气,疏通经脉,好似小河流水,涓涓细流,在临床操作中从持针、进针、行针、补泻直到留针、出针各个环节都要求运用正确针法,掌握气机变化的规律,从而真正理解针刺的精微奥妙之处。细究之,“微通法”三字各有其深刻的含义。微者,《中华大字典》云“小也,细也”。古人将毫针称为“微针”、“小针”,代表此法的主要工具是微针、毫针,微字的深刻内涵还在于说明毫针刺法的微妙。通者,《中华大字典》云:“通者,顺也,利也。”又云:“不滞也,平畅也。”故通之意为通利、调和、平畅,通字说明微通法的目的。运用于针灸学中,通之意在于通经络,调气血。因为疾病发生无论寒热虚实,其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调。针灸治病之目的即在于调和气血,使阴阳达到相对的平衡,也只有如此,才能治愈疾病。故可以这样定义:微通法即是以毫针作为工具,使经络气血通调和畅,从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贺老把数十年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于八十年代中期,提出微通法,以后不断总结研究,丰富其内容,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学说。 【温通法】 温通法是以火针和艾灸施于穴位或一定部位,借火力和温热刺激,温阳祛寒,疏通气血,以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温通法包括火针和艾灸两种方法,病势急者多用火针,病势缓者多用艾灸。 贺老从60年代起,就开始了对火针疗法的研究和探讨,翻阅大量古书,在总结和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对它的适应症(证)及治病机理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讨,治愈了大量的病例,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其应用范围广泛,疗效可靠,因此值得普及和推广。本法是指用火针和艾条治疗的方法。火针疗法虽自古有之,但现今医生已很少使用,贺老重视火针,并将其提升到与毫针同等高度。火针既是针具的名称,又是一种针法的名称。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乃火灼之意,“燔针”即火针,是言用烧红的针以治痹证的方法。《伤寒论》、《千金翼方》、《针灸大成》等医籍中均有关于火针的论述,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大多用于虚寒等病症。灸法是针灸疗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治疗针刺效果较差的某些病症,正如《灵枢·官能》所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或结合针法,针灸并用以提高疗效。灸法的作用较为广泛,其中最基本的是温散寒邪,《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因此灸法多用于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强通法】 本法指的是放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根据不同的病情,放出适量的血液而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针具

火针治疗静脉曲张

火针治疗静脉曲张 xx火针治疗静脉曲张 贺氏三通法是著名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提出的针灸治疗疾病3种基本方法.既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 静脉曲张中医称之为筋聚。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升高,是引起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其表现主要为下肢浅静脉蜿蜒,扩张迂曲。症状重者可出现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出现湿疹和溃疡。西医一般采取穿弹力袜或用绷带,使曲张的静脉处于萎瘪状态,或直接采用手术治疗。中医认为本病是因长久站立或行走,下肢气血不能畅达于止,血行缓慢,脉络滞塞不通所致,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火针点刺曲张的静脉,可直接使恶血出尽,祛瘀而生新,血脉畅通,临床效果颇佳。 临床资料 46例病人均为近2年在特需门诊采集的病例,其中男6例,女40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8岁,平均51岁,病程最长30年,患者常感下肢酸胀疼痛,行走时间长和站立久时便觉症状加重,查体主要是外形的改变,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肢体外形表现主要是蜿蜒,扩张而突出于皮肤的静脉,大多出现于小腿前内侧和后面,小隐静脉受累时,曲张的静脉往往分布于小腿的后而靠下部,可延伸至踝的外侧和足背,而小腿的上部未见静脉曲张。 治疗方法与结果 采用温通法,火针取静脉曲张部位为阿是穴,将直径0.5cm,长5cm的钨锰合金火针的前中段烧红,对准穴位,速刺疾出,刺破曲张的静脉,勿用干棉球按压,使血自然流出,血变而止,待血止后,用干棉球擦拭针孔.经上述方法治疗后,其中40例全愈,患肢静脉曲张消失,无肿胀疼痛不适.4例好转,患肢静脉不 在怒张,但时有肿胀疼痛感,2例患肢静脉仍明显曲张,行走时肿胀疼痛同前,总有效率百分之9.6,即便严重者都会有很好的改善. 5贺老曾用三棱针放血治疗静脉曲张,取得明显疗效.但近年广泛应用火针放血治疗此病,将温通法与强通法有机结合,发现其疗效更为显著,可使疗程明显缩

火针治疗静脉曲张

火针治疗静脉曲张 贺氏火针治疗静脉曲张 贺氏三通法是著名针灸学家贺普仁教授提出的针灸治 疗疾病3种基本方法.既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 静脉曲张中医称之为筋聚。静脉壁软弱,静脉瓣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升高,是引起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其表现主要为下肢浅静脉蜿蜒,扩张迂曲。症状重者可出现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出现湿疹和溃疡。西医一般采取穿弹力袜或用绷带,使曲张的静脉处于萎瘪状态,或直接采用手术治疗。中医认为本病是因长久站立或行走,下肢气血不能畅达于止,血行缓慢,脉络滞塞不通所致,其病机多为气滞血瘀,火针点刺曲张的静脉,可直接使恶血出尽,祛瘀而生新,血脉畅通,临床效果颇佳。 临床资料 46例病人均为近2年在特需门诊采集的病例,其中男6例,女40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8岁,平均51岁,病程最长30年,患者常感下肢酸胀疼痛,行走时间长和站立 久时便觉症状加重,查体主要是外形的改变,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肢体外形表现主要是蜿蜒,扩张而突出于皮肤的静脉,大多出现于小腿前内侧和后面,小隐静脉受累时,曲张

的静脉往往分布于小腿的后而靠下部,可延伸至踝的外侧和足背,而小腿的上部未见静脉曲张。 治疗方法与结果 采用温通法,<火针>取静脉曲张部位为阿是穴,将直径0.5cm,长5cm的钨锰合金火针的前中段烧红,对准穴位, 速刺疾出,刺破曲张的静脉,勿用干棉球按压,使血自然流出, 血变而止,待血止后,用干棉球擦拭针孔.经上述方法治疗后, 其中40例全愈,患肢静脉曲张消失,无肿胀疼痛不适.4例好转,患肢静脉不 在怒张,但时有肿胀疼痛感,2例患肢静脉仍明显曲张,行走时肿胀疼痛同前,总有效率百分之9.6,即便严重者都会有很好 的改善. 5 贺老曾用三棱针放血治疗静脉曲张,取得明显疗效.但 近年广泛应用火针放血治疗此病,将温通法与强通法有机结合,发现其疗效更为显著,可使疗程明显缩短,大大减少患者痛苦.贺氏三通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且 疗效显著,不易复发,值得推广。 火针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疗效, 火针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火针针具已经发展到电火针、电热针,治疗范围则扩展至内科、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 传统针灸治疗 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 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

加背俞穴。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结合用行气法针刺远端穴位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功能,健脾补虚;筋会阳陵泉,配合百会调神解痉;又跷脉司眼睑开合,阳跷主动,申脉通阳跷,刺之可止眼睑膶动,合谷与外关交替针刺,以上诸穴合用,使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达到调整整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所以用多针浅刺法和行气法结合治疗此病,疗效较好。 1.2 特殊针法 1.2.1 鞠诣然[3]采用患处悬针、远端透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悬针透针法并用治疗面肌痉挛,取患处局部阳明经穴位为主,如四白、巨髎、迎香、口禾髎、地仓、颊车、大迎等,并配以患侧下关、颧髎、太阳、翳风、风池等穴。对患处局部的阳明经穴用轻快手法,进针动作迅速轻灵、浅刺入皮下部位后即不再行任何手法,此种方式由于针尖仅到达皮下,往往使大部分针体在外呈悬挂状态,甚至外观似有摇摇欲坠之感,故以“悬针法”名之。其次,在远端取合谷透后溪、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绝骨、太冲透涌泉等,均用透刺方法,留针期间不用任何手法。治疗效果满意,其中治愈(停止治疗2个月后仍无症状)17例;好转(停止治疗两个月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缩短,跳动幅度明显减轻)14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基本无变化)4例。 1.2.2 王玲[4]采用针灸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健侧风池、翳风、太阳、合谷、

针灸治疗病例

一、中风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治疗】 1.基本治疗 (1)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方义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谓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者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者加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方义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疏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 2.其他治疗 (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顶旁l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入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电针法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二、眩晕 【病因病机】 多与忧郁恼怒、恣食厚味、劳伤过度等有关。情志不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或急躁恼怒,肝阳暴亢,而致清窍被扰;恣食肥甘厚味,滞脾而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蒙清窍;素体薄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不足,清窍失养;过度劳伤,肾精亏耗,脑髓不充,均可导致眩晕。总之,眩晕的发生不越清窍被扰、被蒙和失养三条。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