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

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

以剥夺其同伴的注意;另一个就是使用集体连坐。这一策略是指根据全班(或小组)中所有成员表现予以奖励。如此则可消除同伴对不良行为的支持。

(3)避免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不良行为第三个重要的强化是逃避烦闷、挫折、乏味和不愉快的活动。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逃避或避开不愉快的刺激就是一种强化,有些学生把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都看做是不愉快的、烦闷的、挫折的和疲惫的,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反复遭受失败的学生尤其如此,但是甚至最有能力的或动机最强的学生,有时也会感到烦闷和挫折。学生经常表现不良,只是为了逃避不愉快的活动。这在学生频繁请求上厕所、削铅笔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学生在自习或做作业时比听讲时更容易提出这些请求,因为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学业能力不太自信的学生而言,对课堂作业更会感到挫折和焦虑。

解决这一原因引起的不良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

二、行为矫正原则

所谓行为矫正就是系统地应用先前刺激和后果来改变行为。所谓后果就是教师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时,最后对学生的摊牌:要么遵守规则,要么后果自负。其主要原则如下: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

完成一个行为矫正程序,第一步就是观察行为不良的学生,以识别出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第一个被定作目标的行为应当是最严重、最容易看出、最重要、发生的频率较高的行为,并且看看是什么强化物在维持这一行为。观察的另一个意图就是设立一个基点,以便比较出后来的改进。

(2)设立基点行为

在以后的几天里观察学生,看看其目标行为发生的频率有多高。在此之前,需要明确界定这一行为的构成。例如,如果目标行为是“打扰同伴”,那么你就得决定什么具体行为构成了“打扰”(或许是逗乐、伸头、打断、拿去教科书)。可以根据频率(如张××擅自离座位多少次)或时间(离座位多少分钟)来测量行为基点,频率记录很容易做到。基点行为可以成为表扬或惩罚及实施程度的参照点。

(3)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矫正实践,都赞成强化适当行为而不是惩罚不当行为。惩罚往往会制造仇恨,这样,即使用惩罚解决了一个问题,但却又产生了另一些问题,并且惩罚还必须始终如一地使用。相反,成功的强化程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消失,在行为矫正程序的开始阶段,需要始终一致地强化适当的行为,但随着行为的改进,强化就可以给的越来越少。最后,从伦理方面来考虑,即使用惩罚和强化同样奏效,但应当避免使用惩罚,因为惩罚不利于建立一个快乐健康的课堂环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一两种惩罚,但只有在无法使用强化策略,或强化策略不管事时才予以使用。无论如何,对不良行为的惩罚程序应当始终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不能动不动就用。

(4)必要的惩罚及其标准

当使用强化程序也无法解决某一个严重的行为问题时,就需要使用惩罚了。作为惩罚的不愉快的刺激,个体都试图避开它。学校里常见的惩罚有申诉,逐出教师,停止上课等。奥·勒利等人(O’Learg&O’Leary,1997)提出7条有效而人道地使用惩罚的原则。

⑴偶尔使用惩罚。

⑵使儿童明白为什么他要受惩罚。

⑶给儿童提供一个可选的方法以获得某种积极的强化。

⑷强化儿童与问题行为相反的行为。

⑸避免使用体罚。

⑹避免在你非常愤怒或情绪不好时使用惩罚。

⑺在某个行为开始而不是结束惩罚。

(5)观察行为并与基点作比较

评价程序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为矫正程序往往要持续好几天,如果一周以后行为哦并未得到改善,那么就要尝试其他系统或强化物了。

(6)减少强化的频率

一个行为矫正程序实施了一段时间,如果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改善,并且稳定在某个新的水平上,强化的频率就可减少了,一开始,适当的行为每出现一次就予以一次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几次适当行为才给一次强化,减少强化的频率有助于长时间维持新的行为,并且有助于把行为延迟到其他情境中。

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下面介绍四种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以家庭为基础的强化策略、日常报告卡程序、信物强化和集体绩效系统。一般地,前两者适用于整班。

(1)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home-based reinforcement)是指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报告给家长,家长,家长提供奖励。教师让学生把一张每日或每周报告卡拿回家,根据教师的报告,家长给学生提供特权或奖励。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方法常常被用来改善个别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的行为,也用于整个捣乱的班级。有个曾用它来激励学生交家庭作业、完成学校任务、禁止窃窃私语等。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具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父母能比学校提供更有效的奖励和权利。父母控制着看电视、上商店、会朋友的机会,父母亲都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第二,能时常给父母提供有关孩子的好消息。第三,容易管理执行。第四,一段时间以后看日志卡会逐渐被周志卡取代,渐渐地周志卡也变得无效,直到学校使用6周、9周记录卡。

(2)个人日志卡

日志卡(individual daily report cards)是要求父母参与并且强化所期望的结果的一种行为管理系统。在日志卡上,教师需要对学生每堂课上的行为和作业评级。学生整天拿着这张卡,让上课的老师给他评分,每天回家,要拿这张卡给父母看。当他的得分达到某一标准后,父母就给予奖励,如果学生忘了带回家,父母就会认为他没达到标准。很明显,这需要各位教师、父母共同协作,如果个人日志卡的确能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这种努力也是值得的,建立和完善日志卡可以采用下列步骤:①确定日志卡所包括的行为;②向父母解释这一程序;③当行为得到改善时,减少报告的频率。

(3)整班代币强化

整班代币强化(Whole-Class token Reinforcement)是指学生能把因学习和积极的课堂行

为而获得的代币,如小红星、分数等,变化成他们想要的奖品的一种强化系统。有人研究,以整班为单位的代币强化系统后对学生的行为特别有效。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花费太高,因此除了在特殊教育中,其他地方很少使用。一般来讲它以让位于更加行之有效的集体绩效和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系统。

(4)集体绩效系统

集体绩效系统(group consequence system)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

的一种强化体系。它比其他行为矫正方式如以家庭为背景的课堂管理策略更容易实施。首先,作全班记录通常要容易得多;其次,大多数情况下整个班级要么得奖,要么不得奖,避免分别处理学生。

集体绩效系统的理论基础是,当集体根据每个成员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集体成员将会彼此鼓励,以使集体获得奖励,使同伴由支持不良的行为转变为反对不良行为。其实,人们已成功地用集体绩效法实现了各种不同的意图,如,老师说“如果所有学生都放下手中的话,保持安静,我就讲故事”,或者说“如果全班在明天的测验中平均分在90分以上,下一周的家庭作业就免了”。这些集体绩效行为管理使用的是一个简单的声明,如果稍加组织,就会增大其效果,方法可以考虑如下:①确定哪些行为要强化;②设置一个适当的计分系统;③考虑给严重行为扣分;④当行为得到改善后,减少记分和强化的频率;⑤如有必要,将集体绩效与个人日志卡结合起来使用。

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运用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这一章节知识进行分析)

课后作业(思考题):

1、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还会有哪些?及其解决方式怎样?

2、你觉得奥·勒利等人(O’Learg&O’Leary,1997)提出的7条使用惩罚的原则合理吗?为什么?

主要参考资料: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心理学教案讲课稿

教育心理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十五章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计划课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不良行为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掌握不良行为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掌握行为矫正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实用行为分析程序,了解各程序的概念。 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以自学、讨论为辅。即利用多媒体课件(PPT)进行讲授式、讨论式教学。 教学重点:掌握不良行为出现的具体原因及其解决方式。 教学难点:真正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实。 教学过程: (含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等)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学生的不良行为决非空穴来风,一定是有原因的。课堂不良行为最常见的强化物就是注意──来自教师、同学或者两者,另一个原因是学生想从腻味、挫折、烦躁和不愉快的活动中解脱出来。 (1)赢得教师的注意 有时候,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是为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哪怕是消极的注意。这一原因比许多老师想象的要更普遍。其解决方法也相当容易,尽量地忽视他们,当他们表现不良时只注意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如果实在无法忽视他们的不良行为时,只好暂时请出去,例如让学生站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送到校长办公室,这将比斥责有效一些。事实上,斥责对其他学生而言起到了强化作用。 (2)同伴的注意 学生表现不良除了赢得教师的注意外,另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同学的注意和赞赏。青少年时期这一原因就更为普遍。忽视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是错误的。例如,一个学生将书放在头上晃来晃去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忽视了,这一行为就会继续下去,并且还可能鼓励其他人做出类似的行为;斥责,又只会吸引全班更多的注意,甚至更糟的是,增强了他在同伴中的地位。对于受同伴强化的不良行为,教师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反应:一个就是将犯规者从班上请出去,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小学教学心理学期末考 试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期末作业考核 《小学教学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主导活动。(2)学习成为小学生的一种社会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明确而特定的。? 2、小学生学习态度的特点如何? 答:我国到达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都有认真学习的愿望和要求。他们每天怀着自豪而又好奇的心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他们上课认真听讲,按照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作业。如果偶尔因病不能上学,许多小学生是很难过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实际上,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儿童喜欢上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被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所吸引。一些小学生还保留着学前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和学习混在一起,对学习仍然抱着游戏的态度。一些小学生对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不愿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听课时三心二意,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按时完成作业或应付了事。这些儿童还没有形成对待学习应有的正确态度。 3、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主人公的名字,相传他是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对自己用象牙雕刻的少女产生了爱恋之情,由于他热诚的期望竟使这座少女雕像变成了真人而与他结为伴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开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试验研究,于1968年发表了研究成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他们在奥克学校(OakSchool)所作的一个实验中,先对小学1至6年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实为智力测验。然后,在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课堂管理试题

2015年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课堂 管理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4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 分,共40分。) 1、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A :高于 B:接近 C :不低于或者高于 D:同等于 2、列尖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 A?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B. 学校免收学费,可以适当收取杂费 C. 施行以当地教育局为主的管理体制 D?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开除学生的权利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尖学习过程的—。 A ?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 ?可行方案 D. 思维程序 4、”五四”时期的著名儿童散文《落花生》作者是。 A:许地L1J B:冰心 C:郭沫若 D:周作人 5、梦是一种__ A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 :白日梦状态 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双眼视差是一知觉的重要线索。 A ?时间 B?深度 C. 运动

D. 所有 7、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B: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C:从认识客体的内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外部本质演变 D: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8、在我国心理学通常按照个体把14?18岁的人群叫做_____ A:少年期 B:学龄中期 C :青年初期 D:青年中期 9、下列选项中,与“李宁和刘翔是运动员”的判断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孟菲和王芳是主持人 B:孟春和李雪是同学 C:魏来和万青是夫妻 D:刘晓庆和邓婕是同乡 10、What happened to Mr. Zhu? He spoke in _ voice in today's class that I could hear almost no thi ng A: so low B: such a low C: so high D: such a high 11、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A .痕迹衰退说 B. 干扰说 C. 同化说 D. 动机说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一个国家盛衰强弱的尖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科技 B:经济 C:综合国力 D:教育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核心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容。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第二章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

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化。 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在的参照(主体感觉)的一种认知风格。 反思型:能够做出缓慢但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冲动型: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容;主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总分:17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4,分数:14.00) 1.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分期中具体运算阶段指()。 (分数:1.00)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15岁 解析: 2.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是()。 (分数:1.00) A.感知运动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前运演阶段 D.具体运演阶段 解析: 3.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解析: 4.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分数:1.00)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解析: 5.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 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分数:1.00)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左右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左右√ 解析: 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解析: 7.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分数:1.00)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解析: 8.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 段是()。 (分数:1.00)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解析: 9.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分数:1.00)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解析: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解析: 11.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分数:1.00)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重点试题解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重点试题解 [日期:2008-12-27]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也就是对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是( )。 A.教学原则B.教学设计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 2.下面不属于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的是( )。 A.制定教学计划B.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C.确定教学目标D.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3.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 )。 A.概括B.系统C.巩固D.评价 4.智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认知策略和( )。 A.心智技能B.特殊技能C.元认知D.程序知识 A.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B.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在不同学习类型中,也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 C.应陈述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变化 D.应该简明扼要,可以操作 8.教材编写的依据是( )。 A.教学制度B.教学设计C.教学目标D.教学大纲 9.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这一过程是( )。 A.教学设计B.教学任务分析C教学测量D.教学评价 10.下面不属于《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教学媒体的分类的是( )。

A.印刷材料B.图示媒介C.声音媒介D.电子媒介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49c1178.aspx二、填空题 1.教学设计是指( )及其( )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2.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造就各种人才的需要及( )出发,全面安排学生有效学习的课程数量、学习活动方式、课时安排与分配等,才能从整体上保证( )的正常运转。 3.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 )、( )、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4.( )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5.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我国学者倾向于将这六级目标概括为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为( );第二个范畴为( )。 6.教学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 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 )。 7.( )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 8.确定学生的( )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也可以通过诊断|生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9.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 )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 )。 15.( )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设计的涵义及其类型。 2.请从系统的观点谈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原则。 3.简述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学设计第5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第一讲心理发展概述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发展心理的概念和一般特征。 2.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因素。 3.应用:掌握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青少年的心理年龄特征。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流程: 导入 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上一章的内容,让同学开展对“青少年期是指哪个年龄阶段”的讨论,逐渐引入到本章主要内容的学习。 讲解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 “心理发展”,特指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主要指个体心理的积极、有序的发展变化,是个体心理连续、 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这几个基本特征。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心理发展又是一个矛盾的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某些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取代了旧质要素而占主导地位时,量变的过程就发生了质的“飞跃”。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例:三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绘画时不会事先构思,画什么算什么。在直觉动作思维的基础之上,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儿童就可以脱离动作操作仅依靠记忆中保持的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样就产生了思维发展的一个质变,即形象思维产生了。在此基础上,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逐渐从主要依靠形象进行思维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思维,思维的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质变,即抽象思维产生了。 附:通常,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本章着重讲授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学生的心理特征。 (1)婴儿期(1岁前)。 (2)童年早期(1~6岁),相当于托儿所和幼儿园阶段。 (3)童年中期(6~12岁),相当于小学教育阶段。 (4)少年期(12~15岁),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 (5)青年初期(15~18岁),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 2.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一般说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大多数同龄儿童总是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上,表现出相似的心理特点。并且,心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因此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变性: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我们普遍觉得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就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儿童心理的发展变

2017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心理健康教育考试试卷

2017年浙江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之心理 健康教育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6 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A:锻炼 B:榜样 C:说服 D:陶冶 E:重视个别差异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____ A: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B: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正确应对和驾驭经济全球化 3、我国的学校产生予()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唐朝 4、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性质是____ A:学校教学的唯一依据 B:教学的唯一工具 C:学生学习的客体和目的 D:落实课程标准的媒介 5、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____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E: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7、培养劳动者是____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8、”活到老学到老”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 A:义务教育思想 B:素质教育思想 C:终身教育思想 D:民主教育思想 9、教师方某常给学生起侮辱性绰号,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方某的这种行为,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 A:行政处分或解聘 B:行政警告或拘留 C:行政强制或拘留 D:行政处罚或解聘 10、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单词ball(球),再学习football(足球),这属于()A.一般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具体迁移 11、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__。 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 1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13、关于制定教育目的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E: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德育内容的矛盾 14、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负向迁 B.原型启发 C.思维定势 D.功能固着 15、下面不属于幼儿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 A:睡眠不足 B:情绪低落 C:人际关系不良 D:经常感冒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 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升的 C. 技能就是潜能 D. 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 B. 系鞋带 打电话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 15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 为正确 答案,每道题 1 分,共 15 分 ) 1. 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对( )的不同解释上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 )阶段会出现“集体的独白”这一现象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3. 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 划、引到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 A. 语言智能 B. 逻辑 - 数学智能 C. 空间智能 D. 内省智能 4.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表 现出 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 A. 扇贝效应 B. 罗森塔尔效应 C. 巴纳姆效应 D. 天花板效应 5. 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主题分类( ) A. 人类学习 B. 网络学习 C. 机器学习 D. 动物学习 6. 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而完成的( ) A. 顿悟 B. 形式条件作用 C. 尝试 -错误 D. 模仿 7. 幼儿在没有家长的教导下,也会自发的学会爬行,这种现象叫做( ) A. 试误学习 B. 创造性能力 C. 潜伏学习 D. 客体永恒 8.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 实事件或真题问题上的教学称为( ) A. 支架式教学 B. 情境教学 C. 探索学习 D. 合作学习 9. 随机通达教学是由谁提出的( ) A. 斯波罗 B. 马斯洛 C. 维特罗克 D. 列昂节夫 10. 根据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的作业时, 教师应使其紧张程度 控 制在( ) A. 较高的水平 B. 较低的水 C. 非常低的水平 D. 中等水平 11. 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 ) A. 符号学习 B. 词汇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原理学习 12. 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 A. 技能就是活动程序 B. 13. 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 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后,计算 3*5= ? C. 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D. 14.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 A. 分散学习 B. 谐音联想法 C. 画出系统结构图 D. 多种感官参与 15. 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二、 多选题 (本题共 6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 正确答 案,每道题 2分,共 12 分) 1. 以下哪几个不属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 8 阶段论( ) A. 主动感对自卑感 B. 自主对羞怯 C.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D. 友爱亲密对寂寞孤独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7.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一规律的反映。( B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反映出人们选择教育方式受到下列哪种理论的影响( B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决定论 D.心理决定论 1.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C )是适应认知差异的最佳教学方式。 A.分组教学 B.小班教学 C.个别教学 D.大班教学 2.( A )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 A.丹瑟洛 B.尼斯比特 C.皮连生 D.鲍斯菲尔德 3.“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 C )揭示了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4.马斯洛认为,下列哪一项需要永远也得不到完全满足?( D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的需要 D.审美需要 5.阅读技能是一种( C )。 A.操作技能 B.运动技能 C.心智技能 D.学习技能 6.下列属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的是( A )。 A.学习任务 B.兴趣 C.自我效能感 D.归因 7.看到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8.最早的有关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 A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9.将学业成绩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的是( C )。 A.学习驱力 B.认知驱力 C.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10.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能产生大量不同的观念,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A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11.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在原因的是( A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12.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 )。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五章-教学设计模拟题

一、选择题 1.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也就是对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是( B )。 A.教学原则B.教学设计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 2.下面不属于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的是( C )。 A.制定教学计划B.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C.确定教学目标D.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3.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 D )。 A.概括B.系统C.巩固D.评价 4.智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认知策略和( A )。 A.心智技能B.特殊技能C.元认知D.程序知识 A.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B.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在不同学习类型中,也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 C.应陈述通过一阶段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变化 D.应该简明扼要,可以操作 8.教材编写的依据是( D )。 A.教学制度B.教学设计C.教学目标D.教学大纲 9.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人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这一过程是( B )。 A.教学设计B.教学任务分析C教学测量D.教学评价 10.下面不属于《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教学媒体的分类的是( C )。 A.印刷材料B.图示媒介C.声音媒介D.电子媒介

二、填空题 1.教学设计是指( 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 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 2.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造就各种人才的需要及( 各种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全面安排学生有效学习的课程数量、学习活动方式、课时安排与分配等,才能从整体上保证( 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转。 3.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编选教材)、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 4.( 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 5.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我国学者倾向于将这六级目标概括为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为( );第二个范畴为( )。 6.教学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 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 )。 7.( )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 8.确定学生的( )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也可以通过诊断|生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 9.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 )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 )。 15.( 教学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设计的涵义及其类型。 2.请从系统的观点谈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原则。 3.简述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内容。 4.简述教师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