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论)l、肥大: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长大,或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长大,致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2、增生:细胞分裂增殖,数量增多或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3、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缩小;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致器官实质部分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通过增生,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有的物质数量显着增多,称为变性。

6、细胞水肿:细胞内含水量显着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7、组织水肿:组织间隙内含水量显着增多,称为组织水肿。

8、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中性脂肪滴)或脂滴数量明显增多。

9、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血管壁或细胞内出现H.E.染色为均匀一致的红染的物质,称玻璃样变性。

10、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血管壁原有结构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红染的、有折光性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样变性,也称为纤维

素样坏死。

1l、黏液样变性:组织间隙内出现了类黏液(粘多糖和蛋白质)聚积,称为黏液样变性。

12、病理性钙化:除牙和骨外,机体其他组织内出现了固体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除牙和骨组织外,变性坏死组织内出现固体钙盐沉积,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14、转移性钙化:因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清中钙、磷比例失调导致牙和骨以外的正常组织内固体钙盐沉积,称这为转移性钙化。

15、坏死: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经溶酶体酶的自溶作用,出现的死亡后形态改变,称为坏死。

16、凋亡:是通过机体细胞内的基因协调活化(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宿主细胞“自杀性"死亡,故也称程序性死亡,

死亡细胞膜系统不破裂,不发生自溶,也不引起炎症反应,以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的形式出现,类似树叶凋枯脱落,故名。

17、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伴腐败细菌生长,使坏死组织变黑、发臭,称为坏疽。

18、机化: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等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

19、肉芽组织: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所组成的新生血管结缔组织,称为肉芽组织。

20、溃疡:皮肤或黏膜组织坏死后,分离排除,形成深达基底膜以下的缺损,称为溃疡。

21、窦道:深部组织坏死,向一个表面穿破,分离排除后形成的一端通向表面,另一端为盲端的管道,称为窦道。

22、瘘管:深部组织坏死,向两个不同表面穿破,分离排除后形成的连通两个不同表面的通道,称为瘘管。

23、空洞:肺、肾等有自然排除管道的器官,组织坏死溶解后,经自然管道分离排除所留下的空腔,称为空洞。

24、再生:组织或细胞丢失后,由周囲的同种细胞增生来填补的过程称为再生。

25、修复:组织或细胞丢失后,由周围组织健康细胞分裂增生来填补的过程,称为修复。

26、皮肤创口I期愈合:组织创口小,对合良好,无污染,无感染,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小,称为皮肤创口I期愈合。

27、皮肤创口Ⅱ期愈合:组织创口大,对合不好,有污染,有感染,愈合时间长,形成瘢痕大,称为皮肤创口Ⅱ期愈合。

28、充血: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29、静脉充血(也称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加,称为静脉充血。

30、动脉充血:由于动脉流入量增加,导致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加,称为动脉充血。

31、出血:红细胞(或血液)自血管内逸出到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32、血栓形成:活体由管内流动着的血液成分发生粘集、凝固、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33、血栓:活体心管内流动着的血液成分发生粘集、凝固,所形成的固体团块,称为血栓。

34、再通:被血栓阻塞而断流的血管,血流重新恢复的过程,称为再通。

35、栓塞:活体心管内流动着的血液中存在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流动,阻塞相应大小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36、栓子:活体心管内,血液中存在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37、梗死: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组织坏死,称为梗死。(由局部动脉血流阻断,侧枝循环又不能有效建立所引起的组织坏死,称为梗死。)

38、贫血性梗死:组织梗死后,梗死组织内血液含量少,称为贫血性梗死。

39、出血性梗死:组织梗死后,梗死组织内血液含量多,称为出血性梗死。

40、败血性梗死:细菌栓子引起的组织梗死,并伴有多个器官梗死区脓肿形成,称为败血性梗死。

41、变质:致炎因子、炎症过程循环障碍或炎症产物所致炎区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称为变质。

42、渗出:炎症病灶内,血液成分由血管内逸出到血管外组织间隙的过程,称渗出。

43、炎性增生:炎症灶内实质与间质细胞分裂、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称为炎性增生。

44、炎症介质:致炎因子作用下,组织内出现一些内源性的化学因子,可诱发和促进炎症过程,这些化学因子称为炎症介质。

45、淤滞:炎区血管中,血液液体成分不断渗出,导致血管内红细胞浓集,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流动停止的现象,称为淤滞。

46、白细胞附壁:炎区白细胞边集于微血管壁并与内皮细胞粘附,此现象称为白细胞附壁。

47、白细胞游出: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方式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间隙的过程,称为白细胞游出。

48、炎细胞浸润:白细胞存在于血管外组织间隙中的现象,称为炎细胞浸润。

49、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游出血管,及其后的运动方向受一定化学物质的影响,此现象称为化学趋化作用。

50、趋化因子:白细胞游出血管后,其运动方向受一定的化学物质的影响,此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51、吞噬作用:白细胞吞噬异物,并溶解消化异物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52、炎性息肉:黏膜慢性炎症时,黏膜上皮及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向黏膜表面突出,形成带蒂的肿块,称为炎性息肉。

53、炎性假瘤:炎症刺激肺等组织实质和间质细胞增生,形成周界清楚的肿块,临床上可与肿瘤混淆,此炎性增生的组织团块称为炎性

假瘤。

54、浆液:大量的水、少量的小分子蛋白和少量炎细胞组成的渗出液称为浆液。

55、浆液性炎症:以浆液渗出为突出表现的渗出性炎症称为浆液性炎症。

56、假膜:黏膜纤维素性炎时,由渗出的纤维素、炎细胞和坏死的黏膜上皮组成的一层膜样物质,称为假膜。

57、假膜性炎:黏膜组织有假膜形成的炎症称为假膜性炎。

58、固膜:与深层组织粘着较紧的假膜,称为固膜。

59、浮膜:与深层组织粘着不紧的假膜,易与深层组织分离,脱落,称为浮膜。

60、化脓: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液的过程,称为化脓。

61、化脓性炎症: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伴有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液的炎症,称为化脓性炎症。

62、脓细胞:化脓性炎症病灶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63、脓肿:化脓性炎症时,组织坏死、液化形成的含脓液的腔,称为脓肿。

64、蜂窝组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称为蜂窝组织炎,也称为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65、表面化脓:浆膜或黏膜的化脓性炎症,炎症累及浆膜或粘膜浅层,深部炎细胞浸润不明显,称为表面化脓。

66、积脓:浆膜腔及黏膜腔有脓液聚积,称为积脓。

67、肉芽肿:单核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周界清楚的结节状病变,称为肉芽肿。

68、菌血症:细菌入血之后,不在血中大量繁殖,不产生大量毒素,不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称为菌血症。

69、败血症:细菌入血后,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称为败血症。

70、脓毒败血症:化脓菌入血后,在血中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临床症状,并伴有多器官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败血症。

7l、毒血症:细菌毒素及组织崩解产物入血,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称为毒血症。

72、肿瘤的实质:指肿瘤组织中发生肿瘤性生长的细胞(即肿瘤细胞),为肿瘤的实质。

73、异型性:肿瘤组织细胞与其起源组织细胞的相异性,称为肿瘤的异型性。

74、转移:肿瘤细胞经血管、淋巴管和体腔被带到远离原发灶的部位,形成与原发灶相同的肿瘤,该过程称肿瘤转移。

75、转移瘤:肿瘤细胞经血管、淋巴管和体腔被带到远离原发灶的部位,并生长形成的与原发灶相同的肿瘤,称为转移瘤。

76、癌: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77、肉瘤: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78、癌症:一切恶性肿瘤统称为癌症。

79、恶病质:全身消瘦、乏力、贫血、衰竭等临床表现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称为恶病质。

80、交界性肿瘤:当肿瘤的良恶性质尚难以确定时,称该肿瘤为交界性肿瘤。

81、癌巢:癌组织结构中,癌细胞呈团块状排列,与周围间质组织分界清楚,这种团块状的癌细胞巢称为癌巢。

82、癌珠:在分化比较高的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癌巢中心可能出现角化,角化物呈层状排列,这种层状排列的角化物质称为癌珠,也称

为角化珠。

83、癌前病变: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的良性病变,称为癌前病变。

84、原位癌:上皮组织癌变,但未突破基底膜,称为原位癌。

85、不典型性增生:上皮组织增生,有一定异型性,但异型性增生未累积上皮全层,称为不典型性增生。

86、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内,DNA中存在有与病毒癌基因几乎完全相同的DNA序列,称为细胞癌基因,其在正常细胞中以非激活的

形式存在,故又称为原癌基因。

87、癌基因:原癌基因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通过突变或过度表达,发生激活,从而导致细胞恶性转化,这种激活的原癌基因,称为癌基因。

病理学各论名词解释

l、动脉瘤:严重的动脉粥样斑块或其它病变,引起动脉壁中膜萎缩和弹性下降,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管壁局限性扩张,称动脉瘤。它

不是真性肿瘤。

2、冠心病:各种动脉疾病,导致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症占冠心病的绝大多数,习惯上把冠心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同义词。

3、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增致使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出现阵发性胸骨后部位的压榨性或紧缩性疼

痛感,可放射至心前区域和左上肢内侧,称心绞痛。

4、室壁瘤:心肌梗死后,梗死的心肌或形成的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局限性向外膨隆,称室壁瘤。多见于左心室前壁

近心尖处。

5、附壁血栓:因心内膜受损及室壁瘤等病变诱发的血栓形成,称附壁血栓。

6、粥样斑块(粥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后期病变,主要是斑块内泡沫细胞坏死,从而形成玻变纤维帽深处有大量坏死组织的无定形碎片,

脂质和胆固醇结晶所构成的半流体状坏死物,底部及周边可见肉芽组织,少量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该病变称粥瘤。

7、风湿肉芽肿(阿少夫小体):是风湿病时具有诊断意义的一种基本病变,组织结构表现为纤维素样坏死,成团风湿细胞及伴随的淋巴,

单核细胞浸润等共同构成的肉芽肿,称风湿肉芽肿。

8、疣状赘生物:风湿性心瓣膜炎时,瓣膜闭锁缘血流面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在该处形成串珠状单行排列的白色血栓,称疣状赘生物。

9、绒毛心:风湿性心外膜炎时,大量纤维素渗出覆盖于心包脏层表面,纤维素被心脏搏动牵拉呈绒毛状外观,称绒毛心。

10、心瓣膜病:由于心瓣膜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疾病造成瓣膜畸形,出现瓣口狭窄或闭锁不全,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进一步引起心脏

形态和功能异常,称心瓣膜病。

1l、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指肺实质与小气道受到病理损害后,导致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呼气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一

组肺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扩张症等。12、肺气肿:指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弹性结构破坏而发生的持久性,不可复性扩张及过度充气。

13、支气管扩张症:指肺内中、小支气管因弹性结构破坏而发生的管腔持久性,不可复性扩张。。

14、肺肉质样变:主要指大叶性肺炎时,肺泡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渗出,但中性粒细胞渗出少,其释出的酶不足以溶解和消除纤维素,从

而发生机化,肉芽组织则充填肺泡腔,致该部位肺组织呈褐色肉样组织,称肉质样变。

15、硅结节:肺的硅沉着症时,肺内出现的同心圆状或漩涡状排列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结节,称硅结节。

l6、肺大泡:在肺气肿时,若气肿囊腔(直径)超过2公分,且破坏了肺小叶闻隔时则称为肺大泡。

17、石棉小体:石棉肺时,存在于结缔组织纤维之间的石棉纤维,其长短不一,表面有铁蛋白沉积,黄褐色,呈哑铃状、分节状或蝌蚪

状,铁反应阳性,称石棉小体。

l8、假幽门腺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体和胃底部腺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称为假幽门

腺化生。

19、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层上皮细胞中出现分泌酸性粘液的杯状细胞,有刷状缘的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细胞,与小

肠粘膜相似,称为肠上皮化生。

20、早期食管癌:食管原位癌、粘膜内癌及癌组织侵犯粘膜下层但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者,为早期食管癌。

2l、Barrett食管:由于胃液返流,造成食管下段粘膜的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所取代时,称Barrett食管。

22、Krukenberg瘤:胃癌,特别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浆膜后,可脱落到腹腔;种植于卵巢,形成转移性粘液癌,称Krukenberg瘤。

23、革袋胃:浸润型胃癌弥漫浸润胃壁,致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粘膜皱襞大部消失,使胃状似皮革制成的囊袋,称革袋胃。

24、癌胚抗原(CEA):大肠癌组织可产生一种糖蛋白,作为抗原可引起患者的兔疫反应,此种抗原称癌胚抗原。

25、肝细胞胞浆疏松化:肝炎时,肝细胞水肿,使肝细胞体积肿大,胞浆染色浅,疏松呈网状,称肝细胞胞浆松化。

26、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炎时,肝细胞严重水肿,致使肝细胞球形膨大,胞浆几乎完全透明,状似气球,称气球样变。

27、嗜酸性变性:肝炎时,散在单个或几个肝细胞胞浆脱水,浓缩,致使伊红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消失,称嗜酸性变性。

28、嗜酸性坏死:肝炎时,肝细胞严重脱水,胞浆浓缩,胞核也固缩、碎裂或消失,称嗜酸性坏死,属细胞凋亡。若核消失,只剩下深

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称嗜酸性小体,也称Counciliman小体。

29、点状坏死:肝炎时,肝内散在的小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一至几个肝细胞,同时该处伴炎细胞浸润,称点状坏死。

30、溶解坏死:肝炎时,由于肝细胞高度水肿,气球样变,发展到核固缩或溶解而最后消失,细胞完全解体,称溶解坏死。

3l、碎片状坏死:慢性肝炎时,可见肝小叶周边的界板处肝细胞点、灶状坏死,坏死的肝细胞呈带片状或灶性连接状,称碎片状坏死。

32、桥接坏死:在中、重度慢性肝炎时,肝细胞坏死呈带状融合,使正常时被肝细胞分离的结构(如中央静脉与中央静脉间,中央静脉与

汇管区之间或两个汇管区间)被坏死带连接起来,称桥接坏死。

33、毛玻璃样肝细胞: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内,在HE染色切片上可见一些肝细胞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

质,使胞浆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其因细胞内滑面内质网增生所致,内质网中有大量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34、假小叶:反复大量的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内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并分割肝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再生肝细胞团,这些

被纤维组织包裹的再生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

35、羽毛状坏死(网状坏死):肝淤胆时,肝细胞内胆色素沉积,肝细胞坏死。坏死的肝细胞体积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核消失,称羽

毛状坏死。

36、早期肝癌(小肝癌):指肝癌时,只有单个癌结节,直径在3cm以下,或结节数目不超

过两个,其直径总和在3cm以下,称小肝癌或早期肝癌。

37、恶性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38、R-S细胞:是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肿瘤性成分。典型的R-S细胞直径20-50微米或更大,双核或多核,染色质粗糙,沿核膜聚集呈

块状,有大的嗜酸性核仁,胞浆丰富,稍嗜酸性或嗜碱性,此类细胞称R-S细胞。

39、镜影细胞:是典型的R-S细胞,双核,面对面排列,状似镜影,故名。该细胞对霍奇金淋巴瘤有诊断意义,故也称诊断性R-S细胞。

40、腔隙型(陷凹)细胞:是一种变异的R-S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固定后胞浆收缩至核膜附近,故HE切片中显得空亮。核多叶而

皱折,染色质稀疏,核仁多个。核位于空亮区中,状如在陷凹内,故名。多见于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中。

41、爆米花细胞:是一种变异的多核R-S细胞,胞浆淡染,细胞核皱折,多叶,染色质细,核仁小,多个,状似爆米花,故名。多见于

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中。

42、满天星图像:在Burkitt淋巴瘤时,组织结构主要为弥漫性中等大小肿瘤性淋巴样细胞浸润,瘤细胞间有散在吞噬核碎片的组织细

胞,着色较浅,状似夜空中的星斗,故名满天星图象。

43、绿色瘤:在粒细胞白血病发展过程中,少数在粒细胞白血病出现之前,大量肿瘤细胞(主要为原粒细胞)在骨组织、骨膜下或软组织

内聚积形成肿块,称粒细胞肉瘤。该瘤组织在新鲜时肉眼观呈绿色,因而得名。当暴露于空气后,绿色迅速消退,用还原剂

(过氧化氢或亚硫酸钠)可使绿色重现。

44、Ph1染色体:是发生于慢性髓性白血病中的一种染色体异位。此异位中,原来位于9号染色体的BCR基因和原来位于22号染色体

的ABL基因拼接形成融合基因,位于变短了的9号染色体,此染色体称Ph1染色体。

45、急性肾炎综合征:由少尿或无尿、血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蛋白尿和水肿。

46、肾病综合征:由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全身水肿和高脂血症与脂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47、慢性肾炎综合征:由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48、新月体:在一些类型的肾小球肾炎时,出现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状细胞团,称新月体。

49、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syndrone):由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引起肾炎时,除出现肾功能改变外,也出现反复咯血,名肺出

血肾炎综合征。

50、大红肾: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时,肾脏肿大,包膜紧张,肾组织充血,称大红肾。

51、蚤咬肾: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时,可出现肾表面及切面有散在粟粒大出血点,称蚤咬肾。

52、大白肾:在膜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脏肿大,色苍白,称大白肾。

53、慢性硬化性肾炎:慢性肾炎时,大量肾小球玻璃样变,且有肾组织内弥漫结缔组织增生,使肾组织变硬,故称慢性硬化性肾炎。由

于其为各类型肾炎发展的最后阶段,也称终末期肾。

54、继发性颗粒性肾固缩:慢性肾炎时,两侧肾脏对称性缩小,表面呈弥漫性颗粒状,故称颗粒性肾固缩,为与高血压时的原发性颗粒

性肾固缩区别,称继发性颗粒性肾固缩。

55、纳博特囊肿:慢性宫颈炎时,子宫颈粘膜的腺腔出口被粘液或化生的鳞状上皮堵塞,使粘液潴留,腺腔扩大呈囊状,形成子宫颈腺

囊肿,又称纳博特囊肿。

56、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是指正常的子宫内膜腺和间质存在于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

57、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壁内出现正常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在异位的腺体及间质周围有增生肥大的平滑肌纤维。

58、巧克力囊肿:当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异位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可发生周期性变化,随月经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囊

肿内含陈旧出血,呈巧克力色,故名。

59、腺棘皮癌:子宫内膜腺癌时,在分化较好的腺癌组织中若出现良性鳞状细胞团,称腺棘皮癌。

60、腺鳞癌:在腺癌组织内混有鳞状细胞癌成份,称腺鳞癌。

6l、CaIl。Exner小体:卵巢颗粒细胞瘤中,在团块或条束状肿瘤细胞间出现腺样或花环样腔隙,其内有粉红淡染的蛋白样物及1.2个

固缩的核,相似于正常滤泡的分化,这种结构成Call.Exner小体。

62、袖套状炎细胞浸润:病毒性脑炎时,在血管周围间隙内淋巴、单核细胞呈层状浸润,形成血管套,称袖套状炎细胞浸润。

63、卫星现象: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时,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所环绕,若有5个以上的少突胶质细胞环绕一个

神经元,则称为卫星现象。

64、噬神经细胞现象:在流行性乙型脑炎时,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团吞噬或进入坏死的神经元,称噬神经细胞现象。

65、肺结核原发综合征:机体第一次感染结核菌,由于机体无免疫力,常形成肺内原发结核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结核性淋巴结炎,

x线呈哑铃状阴影,称肺结核原发综合征。

66、结核球(结核瘤):结核病时,可形成纤维组织包裹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称结核球。由于x光片上很难与肺癌相鉴别,也

称结核瘤。

67、全身性粟粒结核病:肺结核病时,结核杆菌大量侵入肺静脉分支,经左心至大循环,播散到全身各器官,形成均匀一致,灰白色、

圆形、境界清楚的小结节,状似粟米,称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68、粟粒性肺结核病:由于肺门,纵隔,支气管旁淋巴结干酪坏死物破入邻近大静脉,或因含有结核杆菌的淋巴液经胸导管回流,经静

脉入右心,沿肺动脉播散于两肺,引起两肺大量粟米大小结核病灶,称粟粒性肺结核病。

69、冷脓肿:骨结核时,病灶发生干酪坏死,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或远处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无红、肿、热、痛,故称“冷

脓肿”,其不是化脓性病变,而是由结核性坏死物液化,流注形成。

70、伤寒小结(伤寒肉芽肿):伤寒杆菌引起巨噬细胞增生,活跃的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坏死细胞碎片,称伤寒

细胞,由伤寒细胞聚集成团而构成的肉芽肿病变,称伤寒小结,也叫伤寒肉芽肿。

7l、蜡样变性:伤寒病时,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常发生凝固性坏死,亦称蜡样变性。

72、树胶样肿:是梅毒的一种基本病变,镜下结构颇似结核肉芽肿,但中心凝固性坏死虽类似干酪坏死,而弹力纤维尚保存,坏死周围

肉芽肿中富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上皮样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较少,有别于典型结核肉芽肿,其肉眼形态质韧有弹性,状

如树胶,故名树胶样肿,也称梅毒肉芽肿,梅毒瘤。

73、嗜酸性脓肿:寄生虫病(如血吸虫卵、丝虫、肺吸虫等)引起组织凝固性坏死,周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称嗜酸性脓肿。本质

上非化脓性病变。

74、假结核结节:急性血吸虫卵结节lO天后,病灶死亡的虫卵周围巨噬细胞衍化为上皮样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形成与结核结节类似的

肉芽肿,称假结核结节。

75、交叉免疫反应:与机体某些组织抗原成分相同的外来抗原称为共同抗原。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共同抗体,可与组织内的相同

抗原成份发生反应,此即交叉免疫反应。

76、隐蔽抗原:有些器官组织的抗原成份从胚胎期开始就与免疫系统隔离,机体对这些抗原成分无免疫耐受性。一旦由于外伤,感染或

其它原因使这些抗原释放,则可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这些与免疫系统隔离的抗原,称隐蔽抗原。

77、狼疮小体(苏木素小体):红斑狼疮时,机体产生的抗核抗体虽无细胞毒性,但能攻击变性或胞膜受损的细胞,这些抗体与细胞胞核

接触,可致细胞核肿胀,呈均质一片,并被挤出胞体,即为狼疮小体。是红斑狼疮诊断的特征性依据。

78、狼疮细胞:狼疮小体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在补体存在时促进细胞吞噬的作用。吞噬了狼疮小体的细胞即为狼疮细胞。

79、狼疮带:红斑狼疮造成的皮肤损害,用免疫荧光法可证实在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和C3的沉积,形成颗粒或团块状的荧

光带,即狼疮带。对本病有诊断意义。

80、类风湿小结:主要发生于皮肤,其次为肺、脾、心包、大动脉和心瓣膜,镜下结构小结中央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细胞核呈

栅状或放射性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在外围为肉芽组织。

8l、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存在抗IgG分子Fc片段的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称类风湿因子。

病理名词解释

1、水肿:体液在组织间隙弥散性微血栓,并继而常,扑翼样震颤,脑电吸衰竭,休克肺属于急或体腔积聚过多,称为水肿引起凝血因子损耗、纤图改变性(成人)呼吸窘迫综 2、代谢性碱中毒:由于血溶系统激活和多发性微15 、肾衰竭: 各种原因使肾合征。 血栓栓塞的综合病症。泌尿功能极度降低,以23、急性心肌炎: 浆中NaHCO3 原发性增 10、休克(Shock):休克是致于不能维持机体内24.凹陷性水肿: 皮下水肿 加,继而引起H2CO3 含量改变,使生命重要器官的毛细环境稳定的综合征,称是全身或躯体局部水NaHCO3/H2CO3 > 血管灌流量急剧减少,为肾衰竭。根据病程长肿的重要体征。当皮20/1 ,血浆pH 升高的病所引起的组织代谢障短和发病快慢分为: 急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理改变。碍和细胞受损的综合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积聚时,皮肤肿胀、3、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血征。休克的临床表竭。弹性差、皱纹变浅, 浆中NaHCO3 原发性减现:表情淡漠、面色苍16 、积水:体腔内过多液体用手指压按时可留有少,继而引起H2CO3白、皮肤湿冷、脉搏细的积聚称为积水,如心凹陷,称为凹陷性水含量改变,使NaHCO3/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包积水,胸腔积水、腹肿,又称为显性水肿H2CO3<20/1 ,血浆PH少。腔积水等。(frank edema) 。 值下降的病理过程。11、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17 、发绀: :当毛细血管血25.隐性水肿: 在全身性水4、呼吸性碱中毒:由于血血器官组织恢复再灌液中脱氧血红蛋白的肿病人在出现凹陷之 浆中H2CO3 原发性减注后,使缺血性损伤进平均浓度超过 5 g/dl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少,使血浆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时,暗红色的脱氧血红多,并可达原体重的 10%,但增多的组织NaHCO3/H2CO3 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使 皮肤和粘膜呈 血浆pH 值升高的病理12、心力衰竭: 由于心肌的青紫色的体征。液与胶体网状物结 过程。收缩和(或)舒张功能18、尿毒症: 是急慢性肾功合,组织间无游离水。 5、呼吸性酸中毒:由于血障碍,以致在静息或一能衰竭的最严重阶段,因此将组织液增多但 浆中H2CO3 原发性增般体力活动时,心脏不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出现凹陷性水肿之前 加,使NaHCO3/H2 降能输出足够量血液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的状态称为隐性水 低,血浆pH 值下降的足机体代谢需要的全能失调外,还出现内源肿。 病理过程。身性病理过程称为心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24、心脏肌源性扩张: 心肌6、缺氧:机体组织细胞得力衰竭。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拉长并伴有心收缩力增强 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13 、呼吸衰竭: 任何原因所症状,故称之为尿毒的心脏扩张。 分利用氧,发生的病理引起的肺通气或换气症。25、肺性脑病( pulmonary 变化过程。不足,以致在海平面、19、心源性休克: 心脏泵血encephalopathy ):吸衰竭引7、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肺性脑 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不能满足机体气体交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病。 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换的需要,出现动脉血下降所引起的休克。26、肝功能衰竭(hepatic 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为发氧分压下降或伴有二20、向心性肥大: 指当心脏insufficiency ): 各种 热。氧化碳分压升高,并有在长期过度的压力负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8、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荷(后负荷)作用下,胞,使其代谢、分泌、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理过程,称为呼吸衰收缩期室壁张力持续合成、解毒、免疫等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竭。增加,导致心肌肌节功能严重障碍,机体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4 、肝性脑病: 严重的肝脏呈并联性增生,心肌可出现黄疸、出血、 (DIC ):在某些致病因疾病时,由于机体代谢纤维增粗,室壁增厚感染、肾功能障碍及 素作用下,使体内凝血障碍而引起的中枢神而心腔无明显增大的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 系统激活,从而引起微经系统功能紊乱称为肥大类型。征,称肝功能不全。 血管内发生纤维蛋白沉肝性脑病。临床表现: 22、休克肺: 严重休克病人一般称肝功能不全晚 积和血小板凝集,形成意识障碍,精神活动异在复苏后伴有的急性呼期为肝功能衰竭。

西方经济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等

1、微观经济: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后果。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宏观经济: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经济中运行的主要问题: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价格水平和与此相联系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2、需求的概念: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每一个价格下对一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Qd=f(p)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点之间的弹性;需求的点弹性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的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4、均衡:经济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给与需求的数量。 5、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所获得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满足程度的变化。效用函数: U = f ( X1 , X2 )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无差异曲线: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的满足水平或效用指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线:经济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所有轨迹。 8、预算线: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线的方程:I = P1X1 + P2X2

病理名词解释答案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3. 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而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4. 脂肪变: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5. 玻璃样变: 6.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变为黑色或暗绿色,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7.虎斑心:严重贫血引起的心肌脂肪变性,常在左心室乳头肌处,可见出现整齐横行排列的黄红相间的条纹称为虎斑心。 8.凋亡:是一种以凋亡小体的形成为特点的,不引起周围组织炎性反应的活体内单个细胞死亡的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 1.机化: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稳定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殖现象不明显,在细胞增殖周期中处于静止期(G0),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则进入DNA合成前期(G1)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3.肉芽组织::由新生的薄壁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4.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后或缝合后对合紧密的伤口,愈合的时间短,形成的瘢痕少。 5.不完全再生:组织损伤较大或受损组织的再生能力较弱,不能完全由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组织细胞来修复,而是由肉芽组织来修补恢复,最终形成瘢痕。 6.创伤性神经瘤:外周神经受损时,若断离的两端相隔太远,或两端之间有瘢痕或其他组织阻隔,或因截肢失去远端,再生的轴突不能到达远端,而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在一起形成的肿物。 7.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大,创缘不整齐,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愈合的时间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第三章 1.congestion:器官或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2.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观肝的切面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的条纹。 3.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功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4.附壁血栓:发生于心腔或动脉瘤内的混合血栓。 7.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8.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9.血栓的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血栓的过程。

病理名词解释合集汇总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涉及细胞数目、细胞体积或细胞分化的改变。 2.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伴或不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全身营养不良常见于恶病质,局部营养不良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脑萎缩。 压迫性萎缩:因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其机制是细胞缺血、缺氧。常见于肝、脑等器官受肿瘤压迫,尿路梗阻时肾盂积水压迫周围肾组织。 失用性萎缩:可因器官组织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低下所致,如四肢骨折后久卧不动,可引起患肢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去神经性萎缩: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害引起效应器的萎缩,如脑或脊髓神经的损伤可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内分泌性萎缩:由于内分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如下丘脑-腺垂体缺血坏死,可引起促肾上腺激素释放减少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 3.恶病质:全身营养不良性萎缩,如糖尿病、结核病及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引起全身肌肉萎缩,称为恶病质。 4.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组织和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但也可伴有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5.假性肥大:某些病理情况下,在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却可以增生以维持组织、器官的原有体积,甚至造成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此时称为假性肥大。 6.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称为增生。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多因细胞受到过多激素刺激以及生长因子与受体过度表达所致。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往往发生在同源组织间。 8.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以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称为损伤。 9.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到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0.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起因于细胞容积和胞质离子浓度调节机制的功能下降。肉眼观受累器官体积增大,边缘圆钝,包膜紧张,切面外翻,颜色变淡。光镜下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变得肿胀,形成红染细颗粒状物。常发生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11.脂肪变: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肉眼观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呈油腻感;电镜下可见脂滴。 12.虎斑心: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为虎斑心。 13.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可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心肌因受深入的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非心肌脂肪变性,重度的心肌脂肪浸润可致心脏破裂,引发猝死。 14.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状。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 15.淀粉样变:是细胞间质内淀粉样蛋白质和黏多糖复合物蓄积,因具有淀粉染色特性而称为淀粉样变,HE染色其镜下特点为淡红色均质状物。 16.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称为黏液样变,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镜下可见在疏松的间质内,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灰蓝色黏液基质中。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形成特征性的黏液性水肿。 17.病理性色素沉着:正常人体内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胆红素等多种内源性色素;炭尘、煤尘和文身色素等外源性色素有时也会进入体内,病理情况下,上述色素会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8.含铁血黄素:是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血红蛋白所产生的铁蛋白微粒聚集体,系Fe3+与蛋白质结合而成,镜下呈金黄色或褐色颗粒,其存在表明有红细胞的破坏和全身性或局限性含铁物质的剩余。 19.脂褐素:是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镜下为黄褐色微细颗粒状。老年人和营养耗竭性患者,萎缩的心肌细胞及肝细胞核周围出现大量脂褐素,是细胞以往受到自由基脂质氧化损伤的标志,故又有消耗性色素之称。 20.胆红素:是胆管中的主要色素,主要为血液中红细胞衰老破坏后的产物,来源于血红蛋白,但不含铁。

会计考试名词解释答案

需要掌握的名词: 1、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对称。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 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资本性 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2、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 致、相互可比。P6 3、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于属于估计性质 的事项,要稳妥、谨慎从事,留有余地。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 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不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P26 4、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而不 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确认、计量的依据。P28 5、重置成本:现在重新购置同样资产或重新制造同样产品所需的全部成本。 6、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 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7、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 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 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8、存货: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 程中的在产品、准备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明显区 别于固定资产的特点:不是自用)P86 9、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 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债券、资金,以及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 衍生金融资产等。P101 1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是即被指定为口供出售的非衍生性金融资产,以 及除以下各类资产类以外的金融资产:(1)、贷款和应收款项;(2)、持有至到 期投资;(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 购入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基金,没有划分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 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P109 11、无形磨损:固定资产由于科技进步而在价值上的损失。(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 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12、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 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P152 13、货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非货 币性资产: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收取的资产以外的其 他资产。)P154 14、资本公积:由投资者投入但不能构成实收资本,或从其他特定来源取得的由 投资人共享的部分。它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是所有者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6 15、股本溢价:股本溢价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溢价发行股票时实际收到的款项超过股 票面值总额的数额。(资本溢价:投资者缴付的出资额大于注册资本而产生的 差额,它是资本公积中最主要的项目。P206) 16、期间费用:企业本期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不能归属于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因而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P228 17、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 2.尸体解剖 3.活检 4.细胞学检查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病理学又叫病理解剖学,主要研究和阐明疾病发生的原理(病因学)、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发病学),注重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病理变化)和由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联系)以及转归和结局等。 2.尸体解剖(尸检):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作用有:确定死因;发现某些特殊疾病;收集、积累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获取器官移植用的脏器。

3.活组织检查(活检):对活体组织采用局部切除、钳取、针吸、搔刮等方法,进行病理检查。目的在于:在活体情况下对患者作出诊断;对术中患者作出诊断,协助选择术式和手术范围;观察病情,判断疗效;根据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等方法对病变性质、功能状态和组织来源作出判断。 4.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部位自然分泌液、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进行固定、染色,观察,以判断病变性质。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一)名词解释 1.适应 2.肥大 3.变性 4.虎斑心 5. 淀粉样变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2.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3.变性:是指细胞或组织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行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

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4.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位虎斑心。 5.淀粉样变:淀粉样变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呈棕褐色,再遇稀硫酸时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这种淀粉样物质在HE染片中呈均质性粉色至淡红色。 损伤的修复 (一)名词解释 1.修复 2.不稳定型细胞 3.稳定型细胞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修复: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为修复,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不稳定型细胞:又称持续分裂细胞。这些细胞的再生能力相当强,

病理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缺氧:组织氧供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发热:是指当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 3.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 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 5.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6.缺血--再灌注损伤:在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损伤反而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7.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8.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及休克或休克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9.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10.裂体细胞: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红细胞,其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裂体细胞。 11.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12.劳力性呼吸困难:轻度左心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最早的表现。 13.端坐呼吸:患者在静息时已出现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故需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称为端坐呼吸。 14.呼吸衰竭:是指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状态下,

历年考古试题

2007北大 -------------------------------------------------------------------------------- 解释:奥都威技术,魏敦瑞,西阴村,黄肠题凑,小河墓地,和林格尔壁画墓,湖州镜,世说新语,波斯陶,酋邦 论述: 1、考古发现稻作起源 2、二里头文化宫殿及其特点 3、东汉洛阳城特点 4、唐代西安地区墓葬类型与等级制度 北京大学2005 考古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五分) 1、金石学 2、裴文中 3、碳十四测年技术 4、朱封大墓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易县燕下都 7、低温釉陶 8、汉代铁官 9、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 10、天龙山石窟 二、论述题(每题25分) 1、长江中游地区新“时期”时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及阶段性特征 2、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 3、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4、北宋皇陵的建制及特点 北大2003年考题 考古学通论 名词 金沙遗址李济湖州镜萨珊银币 论述 1莫维斯线述评 2商周时期陶鬲的分期特点 3龙山时代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 4铁器的产生及其意义 5大明宫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北大2004年考题 广谱革命,葡萄镜,安伽墓,华清池,里耶秦简,沂南汉画像石墓,石器拼合, 柴尔德,还有一个想不起来了 还有长沙窑 还有什么来得,好像是个以前考过的,肯定是以前考过的

嗯嗯 大题是北魏洛阳城,农业起源,铜石并用期主要文化,秦楚墓比较 -------------------------------------------------------------------------------- 2006高校考古学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名词解释: 三大气候信息库 AMS测年蛋壳陶瑶山墓地吴城文化涂金工艺石阙模型明器虞弘墓号墓为陵 论述: 1 什么是考古学文化史研究?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中国考古学文化史研究的任务史什么? 2 概述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其早期的发展情况 3 概述汉代工官的设置和其产品 4 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 山东大学:考古学通论论述题(每题30分) 1、论述大汶口文化的分期、类型及基本文化特征。 2、论述二里冈文化的发现、命名及基本文化特征。 3、论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的平面布局及其重要性。 名词解释(每题5分) 山顶洞人、裴里岗文化,石家河文化,半坡类型,夏家店上层文化,琉璃河燕国墓地.虫鸟书体,东下冯遗址,走马楼简牍,马王堆汉墓,镇墓兽,长沙窑 川大 一、名词解释 考古学文化细石器半坡遗址妇好墓侯马晋城模印拼砌画像砖墓影青瓷永乐宫 二、简答 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断代研究方法并比较其异同 2、唐高宗至德宗时铜镜的类型和艺术风格 三、论述 1 、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的谱系关系及近十年来的新发现 2、三星堆及蜀文化发现与蜀文化的研究新进展 3、西汉长安城布局及近十年考古的发现(附西汉长安城平面图)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_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5.整体产果(Holocarpic)。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 分体产果(Eucarpic)。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 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 IPM)(植物病害管理 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 : 系统侵染 : 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或变种或专化型,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 ; 10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 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12病毒含体 13. 担子果: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子果。 14.越冬和越夏 15.子实体真菌的产孢机构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均叫子实体(fruit-body). 16.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者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及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最终表现为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甚至死亡,这种现象就叫做植物病害 17、.稀释限点(Dilution End Point,DEP) 病组织汁液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用10—1,10—2,……表示。 18单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少循环病害:病害的初侵染为主,有再侵染但次数很少。 19.革兰氏染色反应:将细菌制成涂片后,用结晶紫染色,用碘液处理,然后用95%酒精洗

病理名解整理

一:名解 1.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2.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3.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组织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5.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 6.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 7.肉芽组织: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常伴有炎细胞浸润 8.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时肺瘀血,巨噬细胞胞质内含有棕黄色颗粒,系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9.槟榔肝:慢性肺瘀血时肿大的肝脏切面上呈红黄相间的花纹。 10.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的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11.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容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2.炎症:是机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前防御为主的反应 13.假膜性炎:发生于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由渗出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 14.绒毛心:发生于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主要表现为大量纤维素炎,主要表现为大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蛋白随着心脏收缩、舒张的牵拉,形成绒毛状。 15.化脓性炎: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 16.炎性息肉:是指在某些致炎因子在长期作用下,炎症局部的黏膜上皮、黏膜下腺体及肉芽组织共同增生,形成向表面突起的底部有蒂的肿物 17.肉芽肿性炎:指在某些特殊致炎因子作用下,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的炎症称为肉芽肿性炎 18.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叫异型性 19.原位癌:是指癌变限于皮肤表面皮层内黏膜的上皮层内,尚未侵破基地膜向下浸润生长者,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 20.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潜在癌变可能的良性癌变,如不及时治愈有可能转变为癌。 21.非典型增生:指增生的上皮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但还不能够诊断为癌 21.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性心脏病。 22.肺气肿:是末梢肺组织,因过多充气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功能降低的病理状态 23.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的结构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小叶分割、包饶形成大小不等的近圆形肝细胞团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这种制度施行之初,试图通过品评,客观、公正地考察人才,但是后来,中正官一职完全被世族把持,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丧失了选举贤能的功能,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对选士制度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2、六学二馆 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3、学田: 我国封建社会书院或地方官学拥有的资以维持办学的田产,是其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学田在宋代开始盛行,一般由官府赐予书院或地方官学,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书院一般都拥有数量较多的学田。 4、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胡瑗的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 5、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由太学推荐朝廷授以官职。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病理学名词解释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早期肺癌:发生于支气管以上较大支气管者(中央型),是指癌组织仅局限于管壁内生长,未突破支气管外膜累及肺实质,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发生于小支气管者(周围型),是指癌组织直径<2cm,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第2/4页

病理名词解释

1.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2. 变性:细胞,组织损伤时,代谢发生异常变化,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成分过分增多的现象。 3. 虎斑心:在严重贫血时,心肌可发生脂肪变性,在供氧好的部位,心肌仍为红色,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4. 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合并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使病变组织呈黑色等改变称为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 5. 凋亡:正常机体细胞或肿瘤细胞可出现单个细胞或小灶性细胞的固缩坏死,如同树叶的枯萎。 6. 干酪样坏死:是结核病时形成的特殊类型的的凝固性坏死。肉眼呈微黄色,质松软,细腻,状似干酪,镜下原有的组织结构完全崩解破坏,呈现一片无定形,颗粒状的红染物。 7. 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8.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9. 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10. 再生--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如表皮的表层角化细胞经常脱落,而表皮的基底细胞不断增生、分化予以补充。病理性再生是指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 11. Mallory小体--酒精中毒时,肝细胞核周胞浆内可出现不甚规则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据认为可能是细胞骨架中含有角蛋白成分改变的结果,被称为Mallory小体。 12. 槟榔肝:由于长期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因充血而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脂肪变性呈淡黄色,暗红色与淡黄色交错存在,在肝切面上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似槟榔的切面。 13. 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时出现的胞浆内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14.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某些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相应血管腔的过程 15. 肺褐色硬化:长期慢性肺淤血,肺间质可发生纤维结缔组织增长及网状纤维胶原化,使肺质地变硬,同时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在肺泡腔和肺间质中沉积,使肺组织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 16. 逆行性栓塞--在胸腹压突然升高时,使血栓一时性逆流至肝,肾,髂静脉分支并引起栓塞。 17. 再通:血栓机化后,由于血栓逐渐干燥收缩,血栓内部或血栓与管壁间可出现许多裂隙,在血流的冲击下,可互相沟通,并有内皮细胞长入被覆,形成重新沟通血流的腔隙,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18. 脂肪栓塞:长骨骨折,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伤时,脂肪细胞破裂,游离出的脂滴经破裂的小静脉进入血流而引起的栓塞。 19.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发生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病理名词解释

★动脉硬化:凡是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减弱,称动脉硬化。 ★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是风湿病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变,为圆形或椭圆形小体,中央为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其外为角度偶Aschoff细胞周边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等。★McCalum斑(McCallum' spatch):(马氏斑)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后期,心内膜尤以左心房后壁增厚,粗糙和邹璧呈地图状,称为马氏斑。 ★绒毛心(cor villosum):风湿性心包炎时,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于心包的脏层和壁层,随着心脏搏动而呈绒毛状,故称绒毛心。 ★心瓣膜病(valvular vitium of the heart):是指心瓣膜受到各种因素损伤后或者先天性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由于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搜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表现为心前区阵发性疼痛或紧迫感,疼痛常放射至左肩或左臂。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由于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的局部坏死。★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由于梗死的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室内血液压力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向外膨出而成,多监狱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 ★附壁血栓(mural thrombus):由于梗死心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及心室纤维性颤动时出现涡流等原因,可形成血栓。 ★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一般指的是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断裂损伤出现伤口的愈合过程。 ★一期愈合(primary healing):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一期愈合时间短,形成瘢痕少。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monia):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一个肺段乃至整个大并使其变实的肺的纤维素性炎症。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monia):是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扩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在分布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一组以肺实质与小气道受到病理损害后,导致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呼气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的统称。 ★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指末梢肺组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过度充气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肺硅沉着症(silicosis):是因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SiO2)的粉尘所致的以肺内硅结节形成和广泛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职业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而引起的以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下段粘膜的鳞状上皮被胃粘膜柱状上皮所取代时,称Barrett食管。 ★革囊胃(linitis plastica):胃癌组织向胃壁内弥漫浸润时致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粘膜皱襞大部分消失,其胃状似皮革制成的囊袋,故称革囊胃。 ★气球样变性(ballooning degeneration):病毒性肝炎时,严重的肝细胞水肿使肝细胞胀大呈球形胞浆几乎完全透明,称气球样变性。 ★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 or Councilman body):病毒性肝炎时单个肝细胞的坏死,是由嗜酸性变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嗜酸性小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