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绘画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论绘画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论绘画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论绘画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本文要探讨的是绘画艺术创作构思的性质和形式,这个问题是古人相当重视而今人相对漠视的一个学术问题。在今天的绘画活动中,关于创作构思状态的研究、使用和描述,已是少有人谈及。剩下的只有技法、笔法。就连水墨丹青是怎样完成了由想象到意象、由意象到形象这个连续变轨的制作过程,似乎也不太有人关注。有质无形的构思过程艺术创作的构思,肇始于想象。想象的本质是“无中生有”,往往是一句话、一个题目、一缕情感、一个物象甚或是什么都没有,都可能成为“想象”的动力源。而想象一旦依据某种“暗示”活动起来,就马上进入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想象的飞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到达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其速度和质量完全是随心所欲,纵横六合。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震人心魄的诗句了。这种想象运用到创作构思上,要受“情”和“志”的统辖。“情”是感觉。是创作者的个性。“志”是心志,是思想。想象要受思想的统辖,才能够使想象在主题的范围内飞腾,不是胡思乱想。想象必受了个性的影响,因而形成创作者个人的风格。想象既然要受个性及思想的统辖,那么把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题、有轨迹的一个过程,因而是有质的。文学与绘画,道之同源,多可互通。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这样描述构思活动:“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平?故思理为妙,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与外物相交接。而外物则是靠耳目来接触,是有形有质的存在,而构思本身却是有质无形的一种活动过程。说它有质,是因为它能够根据想象去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思维过程,并使之转化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艺术作品。说它无形,是因为这种构思活动只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毫无形体可以临摹的。“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想象开始活动,各种各样的想法纷纷涌现,要在杂乱无章的构思中把那些无序的念头整理得中规中矩,要在虚空中去刻镂那些尚未成形的艺术形象。质也好,形也好,都只是构思者的一种虚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来作出如实的描述的。尽管如此。这种构思中的想象活动。却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无质无形的转化过程构思,启动了想象。想象,充满了构思的全过程。但想象不是构思的目的,构思的目的是要完成对想象的定位、选优和组合配置。只有这样。创作构思才能由初级想象升华为带有创作灵感的初级意象,初级意象再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形象。由想象到意象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创作者艺术才思的迟速异分。这个转化过程,是无迹可寻的。虽然由无象到有象的转化是由构思者主持掌控,却是无质无形的。譬如气之成云,水之成波。很有点水到渠成、自然升华的意思。尽管这个过程是无质无形的,但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催化生成作用的是创作者的才识学养以及他所构思的主题。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有一首题为《画竹》的诗:“四十年间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剔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世许多习画者在诠释此诗时曲解者甚众。其中,“日间挥洒夜间思”一句,大多意为“白天观察竹子,晚来作画”。唯独没有想到“挥洒”是运笔。而“思”是构思想象。由“挥洒”而“思”。正是创作或再创作时想象思维快速扩散又快速收束,然后转化为创作题材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的“无形”自不必说了,说它“无质”,是因为其“质”完全为转化后的“意象”或“形象”所掩盖而不易察知。这正如一个作画者在创作的全过程中触手可及的,不是到处飞腾的想象而是有形有质的技法、线条、色彩、布局等,而这些有形之物的出现乃至组合配置,又有哪一点不是由构思想象生发、转化而来呢?《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一般的意义或法则,“器”则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或意象。只有去体会阐发具体个别事物中的一般意义,才有可能从本质上建立道德与审美的联系。想象。本就是捉摸不定的,想象的转化更似乎是在于虚实之间,有无之中。

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创作的过程 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对艺术的含义也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下面我就来谈一下我自己对艺术创造的看法。 艺术创造既然是一种精神生产,作为生产它与其他一般的生产一样,要具有生产的材料。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艺术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那艺术创造的材料是什么,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如果作家没有生活积累,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巨匠和艺术大师,都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的,比如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曹雪芹等人都有不平凡的生活际遇,为其创作储存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不可能事事都自己直接经历一番,何况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发展史却是漫长的,其中人类文明史也有几千年,这就需要艺术家从间接的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中吸取经验和创作素材,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艺术思路。创作上越有成就,对前人和他人(包括古今中外)的间接经验的掌握愈加丰厚,并且化成了自己的营养、血液和独创的见解,就像将直接经验化成了自己的血液和独到的见解一样。直接经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间接经验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就容易深刻而又独到地理解和把握间接经验。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丰富着艺术家头脑中的积累,就能提高作者的艺术理解力和艺术想像力。 此外,前人的艺术作品还潜移默化地在给作者起着提高创作构思想像力和表现力的超常有效的榜样的力量。可见,不断丰富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创作主体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其实艺术创造也是一种转化的过程,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艺术地认识生活及再现和表现生活,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既要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掌握生活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象特征,又要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进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概括、提炼和改造,综合成为一个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同时,还要将自身的思想、情感、意趣、理想巧妙而又自然地熔铸到艺术形象中去。 艺术创作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审美意象的孕育; (二)审美意象的形成; (三)审美意象的物态化。 审美意象从孕育、形成到物态化,经历了审美感受、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环节。对生活的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是积累生活素材、萌发创作冲动的必要环节,是使创作得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基础;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将生活素材转化为审美意象,并将审美意象凝聚力完整、独特的艺术形象,这是决定艺术创作成败的最关键的阶段;艺术传达则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将经过艺术构思的艺术家思维中形成的审美意象转化为艺术形象。这三个阶段,只是相对的划分,不可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紧密衔接,彼此关联,互相渗透。由于艺术门类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作品的内容不同,艺术家创作的个性不同,因而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 艺术创作是贴近生活的,很多前人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观察、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郑板桥的园中之竹,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的竹子,虽经过眼球的改造,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的美的事物。如自然界的高山飞瀑、日月之霞、苍松翠柏

浅谈舞蹈的艺术创作

浅谈舞蹈的艺术创作 摘要:舞蹈的结构是创作成品舞蹈的核心,是整个舞蹈的灵魂所在,它引领着编创者去实践去探索,而舞蹈的编创手法则是帮助创作者,能够更好地表达舞蹈的情节与人物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金大奶奶》舞蹈编创结构提炼于白先勇的短篇悲情小说,从文学作品中提炼结构、情景情节、人物形象能够使舞蹈作品在质量、分量、力度和水平方面达到较高的层次。 关键词:舞蹈结构;编创手法;金大奶奶 舞蹈编创是艺术的再现,展示着对作品的审美理解和表现美的能力。文学作品搬上舞台,把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动、鲜明、感人,是当今舞蹈编创的一种趋势,也是用舞蹈展示文学艺术的重要媒介。舞蹈编创用艺术的语言将作品生动地搬上舞台,既增加了舞蹈的文学底蕴,也用形象、直观的表演艺术将中国文学艺术的魅力在舞台上展示出来。《金大奶奶》是台湾六、七十年代现实主义作家白先勇的处女作,作者以老辣的文笔、孩童的视角讲述了封建社会中被戕害和吞噬的悲惨女性――金大奶奶的悲惨故事,展示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形象。本文以《金大奶奶》文学作品为创作背景,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把握、人物性格的分析,运

用舞蹈编创理论来进行舞蹈创作,通过舞蹈结构的设计、舞蹈层次的把握和舞蹈动作、道具背景的运用来展现金大奶奶悲剧形象,将《金大奶奶》改编成舞蹈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金大奶奶的悲剧艺术形象。通过自创舞蹈,可以深入了解舞蹈创作方法,更好地以舞蹈形式塑造文学作品人物,对推动小说《金大奶奶》的研究和文学作品舞蹈编创的探索,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舞蹈编创首先要综合各种适合你所要表现内容的因素。作为创造性地艺术、就要有技术性和特殊能力、还要有特别的艺术手法。在与舞伴合作关系之间、与音乐的配合关系之间、充分利用道具等都与创造性产生关联,让丰富的思考、全面的操作、流畅而自由的展现,并很快获得创造的形式和感觉。技法不过是一种方法,是把动作进行艺术处理的一种方法,它并不能代替创作,创作是“法外”,而不是“法内”,创作者永远都在不断创作出新的东西,新的动作,新的组合方式。用自己的法力方式来改变原来的动作,重新组合,这就是“标新立异”。 结构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按照各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所进行地各个部分的分配和布局,从而组成的整体形式。 舞蹈结构是一种动作有规律的聚集方式,它支配动作,对动作进行合理的分配,它体现相关联动作的本质。在

论艺术创作活动过程

论艺术创作活动过程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已经掌握的艺术创造本领,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机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三个阶段。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的积淀。是一种瞬间性直觉,带有顿悟的特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通过提炼与概括,实现从生活到真实的转化。具体的方法有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 在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三个阶段。在创作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也同样显得重要。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而形式是指这些要素的结构关系。从艺术作品的形成过程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作为艺术作品自身,它并不能结构出一个可供观照的对象,它必须借助于某些物质材料才能体现自身。然而,这些物质材料(如石头、泥土等),对于那些“借助者”却是独立存在的,它自身就是一个既有内容又有形式的可供观照的“实体”。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当它成为某种“意象”的体现者而进入艺术的范畴之后,它到底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一些观点认为,它的存在就是艺术的存在,它的毁灭就是艺术的毁灭。笔者认为,在艺术作品中,作为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它们是相互借用的两种材料,即物质材料和感性材料有序和有机的融合。这两种材料,一个是艺术家的观念世界,一个是体现观念世界的物质构成形式。“意象”通过“物象”的绘声绘色方式显现为可供观照的艺术形象,从而使艺术成为一个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因此,这个转化过程对于“意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物质的形式,从而显现为艺术作品,对于“物象”来说,它因得到了一个形象的形式,从而使它以艺术面貌出现。于是,作为感性材料和物质材料的各种要素交融在一起,达到了同一。 我们从人对自然物质的加工改造方面看,如果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物质(如:一块石头或一块画布等)改变一种形态,赋予它们一种新的结构、一种新的形式。那么,这些物质由于在形式上起了变化,它们在观照者的眼中就不再是它们自己,不再是石块和画布,而可能是一个动物、一组静物或者其他可视形象。这种由形式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内容”的质变是惊人的,它们从无生命物质变成了有生命物质。当然,并非这些物质材料本身发生了质变,而仅仅是在观照者的心目中引起一种“质变”的幻觉。而从这种幻觉中,人类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创造的价值,看到了自己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看到了美。然而,按形式主义的概念,造型艺术作品本身是由可触可视的形体和色彩构成的,认为形和色是艺术作品的血肉生命,这种“形式和结构”就是艺术的精髓,这种说法有悖于事物的一般规律,淡忘了艺术品的创造者的观念或意愿。笔者认为,物质材料作为艺术的物质基础,作为艺术产生的物质要素是不容忽视的。艺术生命只有靠这些物质材料的结构组合才能诞生,艺术的灵魂也只有“有体可附”的时候,才能成为可以感受到的活的灵魂。

浅谈艺术创作方法

浅谈艺术创作方法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服设081,洪艳 一,艺术的创作方法 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艺术思维重要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创作中的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本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的艺术家,便有可能偏重对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诸多表象进行写实的提炼,概括和描绘,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原则:有的艺术家则是偏重主管的思想感情和理想的抒发,热情奔放,想象新奇,这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态度和原则。 二,艺术创作方法的主要类型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又译写实主义,一般被定义为关于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不过,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Liberal Arts)范畴里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绘画、文学和哲学里)。它还可以被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依据这个说法,广义的写实主义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里,现实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一场运动,起源于法国。 现实主义的理论涵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 1、绘画上的现实主义 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又称为现实主义画派,或现实画派。 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和文学、戏剧中常用的概念,更狭义的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或者大致可称为具象主义)相对的概念是抽象主义。人们借由感官知能接收讯息,加以分析组织,以自然为题材(例如自然风景或时事议题)用任何技法将其具体表现出来,但也因生长环境及认知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经验,这种组织过后的观点差别,让同个题材的作品有不同呈现。 最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他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 《碎石工》库贝尔 2、文学上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

艺术概论论述

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品,以适应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要求. 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一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3)在艺术作品中,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4)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 (1)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2)审美想像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想像又分为再造性想像(知觉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像.(4)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想像的特征有:第一,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第二,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第三,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与艺术创造相关联的客体是主体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艺术创造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3)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4)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郑板桥的这三个词非常形象,恰当地描述了艺术创造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回答时须用具体艺术实践对此加以描述.(1)"眼中之竹"——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审视,体味和理解.(2)"胸中之竹"——艺术构思.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通过艺术整合,变形,移情从而凝结艺术意蕴,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意象.(3)"手中之竹"——艺术表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情境或形象体系.然后在艺术意象物化与表现之后,将艺术内涵进一步深化,主体在物化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锻炼,提升艺术意蕴,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

浅析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 摘要:再现与表现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历来的文艺理论研究中被艺术家争论不休。再现与表现不但是艺术鉴赏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创作;关系;再现;表现 一、名词解释 艺术中所谓的“再现”,就是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物真实完整的呈现在艺术作品中。一般是艺术家对他所认识的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感性的、理解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和逼真,即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再现现实。再现具有平易近人、真实写照、形神兼备等特点,一般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所谓“表现”,即重在“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的现实”,是作品中排除再现部分的所有。一般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比如绘画作品,往往表现出绘画者的个人情感的闪光与显现,观看其作品我们似乎能够看见绘画者感情的波动轨迹,使欣赏着感情也随之被波及而动荡。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致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自我,个边课题,表达理想。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 二、再现与表现的相互关系 历史上,在文艺理论的研究中,再现与表现可以说是艺术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它们相对立而存在,相统一而发展。而再现与表现的关系,从“再现论”与“表现论”这两种文艺理论真即可显现出来。 (一)再现论 “再现论”在艺术理论史上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艺术起源说中的“模仿说”为它奠定了理论基础。古西腊哲学家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于自然界的模

论艺术是有生命的创作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15849525.html, 论艺术是有生命的创作过程 作者:周敏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3期 摘要:有人说,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虽然这是一种比喻,但是侧面体现出艺术本身具有 生命性,从总体而言,它是一种“活着”的创作过程,伴随着人类活动的流动而向前,从单独艺术品的生命性而言,构成艺术的每个部分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 关键词:艺术本质学说;艺术生命;阶段;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87-01 对我而言,艺术不是静止的某件物品或者某种流派,我将它的本质描述为一种伴随着生命流动的创作过程,不论是它的外层表象还是它本身的精神层面都是在不断地扩展或收缩,这种伴随着人类审美、技术以及精神发展历程而不断变化的创作过程就是我要论述的艺术。 一、中外历史上主要的艺术本质学说 西方美学史对艺术本质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美学史中,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本质观有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等。中国古代的艺术本质观主要有言志说、感物说、缘情说、畅神说等。 二、艺术是有生命的创作过程 (一)自然界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源头 从自然界本身的艺术性来说,它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和洗礼后蜕变,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从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来说,因为人类依附于自然,所以任何一个种类的艺术或是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归根结底从自然中来,即使描绘的是一种人文现象的艺术品也是如此。 (二)人类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者 如果没有人类,那么也就不存在审美欣赏的受众,自然也不存在艺术这种定义和范畴。 从艺术的需求来看,人类由于生产活动的发展而产生了审美需求才产生了艺术创造活动。这种需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生命历程中慢慢诞生的,所以每一件艺术品的诞生都包含着人类生命的需求。从艺术的创造过程和创造主体来看,人类无疑是这一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每个艺术家都属于独立的创造者。

《艺术创作方法研究》复习材料和答案

《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一、简答题 一、例举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一)客观精神说,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核心“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又包含深刻的辨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总是可以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二)主观精神说,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之上。他看到并强调了艺术中创作主题的重要性,并且把自由活动看作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体现出他思想的深刻之处。德国哲学家尼采推向极点,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势力发展的根本原因。(三)模仿说,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车尔尼夫斯基 最古老的艺术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模仿”一词源自古希腊语,自亚里斯多德始成为了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 二、艺术生产包括那几个环节? (一)艺术创作——生产阶段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二)艺术作品——产品是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经过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创造出来的艺术产品(三)艺术鉴赏——消费阶段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三、艺术创作通常包括那几个阶段? (一)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他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没有艺术体验就不可能进行艺术创作。 1.艺术体验是对形象的体验。 2.艺术体验是对美的体验。 (二)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深入生活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按照其创作意图把对实际生活的感受与认识统一起来,酝酿、创造成为艺术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活动。艺术构思包括作品题材的选取和提炼,主题思想的酝酿和确定,人物性格、人物活动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考虑和设计,故事情节发展与整体结构布局的安排和设置,以及研究和探索最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等 (三)艺术传达,是创作过程的重要阶段之一。作者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及形态构成,来实现构思成熟的形象体系,将其从内心世界投射到现实世界,化为可供人欣赏的外在审美对象。是作者实践性的艺术能力的表现。

浅谈艺术创作

理论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艺术创作源于师法自然,现实生活往往就是艺术的根源。关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早在唐代,张璪就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绘画创作者开始采用摄影技术,随时随地记录所见画面,这极大地方便了创作者的创作。摄影成像经过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加工后,以画作的方式具体呈现出来。艺术创作与摄影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许多人思考:既然有了摄影技术,是否还需要写实性绘画,这样的绘画是否依然存在创作的空间?在笔者看来,生活离不开艺术,生活中处处是艺术。摄影技术中图片的完美成像并不能完全解决大众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创作者可以通过绘画艺术作品和观者互动,观者在写实性绘画作品面前,通过视觉可以感受到画面传达出的细腻感,感受到绘画作品的温度,这是当代数码产品无法企及的。 再高清的摄影、再完美的后期,也无法传达出创作者在画面上所表现的色彩、笔触与情感。摄影作品通常所呈现出的是客观的物象,而没有经过后期加工的摄影图片只是对客观自然的再现。艺术创作是较为主观的,表现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当摄影与绘画两者碰撞时,必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的曼?雷曾经说过:“我拍摄绘制不出的东西,绘制我拍摄不出的东西。”摄影将瞬间的情景记录下来,并以图像的形式精确地保存,令瞬间成为永恒,这些被存储下来的图像方便再次欣赏或参考。时空的界限在摄影记录的功能前被击得粉碎,客观自然和主观创作之间的关系开始受人关注。 早在摄影刚刚诞生的时代,其精确再现的功能对一些写实创作者构成了威胁,他们认为摄影成像技术的出现对绘画是一种冲击,更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于是这部分人开始排斥摄影。还有一些平庸的艺术家盲目地模仿相片,绘制与相片一模一样的图画,丧失了思考与创作的能力,更丧失了创新的理念。这是摄影对绘画艺术创作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这样的作品是毫无自我的,是完全没有注入自己主观意识上的创作构思的临摹,这样的艺术创作方式错误地引导了大众对于摄影与创作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具有正面意义的是摄影技术的更迭与发展使人的肉眼难以捕捉的细节变得唾手可得。绘画创作者通过摄影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更多角度的视觉体验,这是摄影对于绘画创作者的积极影响。当主客观完美融合并加以丰富和表现,摄影便可以成为创作中的积极因素。摄影本身就包含审美体验的过程,如何取景便是创作者对于眼前所见的第一次筛选,也是第一次审美体验,随后的创作便是第二次审美体验。摄影对艺术创作的介入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变化和形式上的革新,更多的还是观念的转变。创作者开始从本质上认识到绘画艺术与摄影之间的区别,逼真的再现不再是价值判断的标准,盲目地追求毫无感情的写实开始减少。若日趋先进的摄影技术运用得当,便可以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同绘画创作携手向前迈进。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新。艺术创作是指创作者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观察、体验、研究现实生活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即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创造性活动。从根本上来说,艺术创作是人类的自由创造活动。 笔者认为,艺术创作主要分为生活体验、提炼构思和表现创作三个阶段。首先,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也是一切创作的基础。相传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晚年常常云游四海以积累素材,经过不懈的坚持终于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其次,提炼构思,即艺术创作者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研究、创作,是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艺术意象是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步骤。在提炼构思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题材和主题。最后,表现创作是指艺术创作者选择并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自己在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进行最终呈现,使之成为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当然,它必须遵循形式,并且服从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双重审美原则。这样,人们不仅能从中领略绘画创作中的甘苦,也能感受到艺术 浅谈艺术创作 □马思齐 摘要:该文从艺术创作与摄影的关系、艺术创作与创新的联系入手分析艺术创作,论述究竟何谓艺术创作。 关键词:艺术创作摄影创新 43

什么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什么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艺术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是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的过程。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媒介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它是联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中心环节,是艺术生产过程中一个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遵循着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 艺术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过程一般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三个阶段相互交织。 (1)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积淀,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生活是创作的起点,我们要获得好的灵感,必须深入生活,不断观察和体验。所以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早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向,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孕育成一个全新的艺术胎儿,即完整的艺术意象。艺术构思的过程就是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艺术形象不是生活的陈列和照搬,而是通过提炼与概括,实现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转化。艺术构思具体的方法有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 (3)艺术传达。艺术传达活动是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艺术的传达活动是艺术家经过一番构思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了审美意象,接下来就必须借助艺术语言和艺术媒介等将其物态化,成为可供人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从而完成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艺术传达活动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同时还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把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论绘画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 本文要探讨的是绘画艺术创作构思的性质和形式,这个问题是古人相当重视而今人相对漠视的一个学术问题。在今天的绘画活动中,关于创作构思状态的研究、使用和描述,已是少有人谈及。剩下的只有技法、笔法。就连水墨丹青是怎样完成了由想象到意象、由意象到形象这个连续变轨的制作过程,似乎也不太有人关注。 有质无形的构思过程 艺术创作的构思,肇始于想象。想象的本质是“无中生有”,往往是一句话、一个题目、一缕情感、一个物象甚或是什么都没有,都可能成为“想象”的动力源。而想象一旦依据某种“暗示”活动起来,就马上进入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想象的飞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到达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其速度和质量完全是随心所欲,纵横六合。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震人心魄的诗句了。这种想象运用到创作构思上,要受“情”和“志”的统辖。“情”是感觉。是创作者的个性。“志”是心志,是思想。想象要受思想的统辖,才能够使想象在主题的范围内飞腾,不是胡思乱想。想象必受了个性的影响,因而形成创作者个人的风格。 想象既然要受个性及思想的统辖,那么把想象运用到构思和创作上去。这种思维活动就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题、有轨迹的一个过程,因而是有质的。文学与绘画,道之同源,多可互通。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这样描述构思活动:“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平?故思理为妙,与物游。”(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构思的奇妙,使得精神能与外物相交接。而外物则是靠耳目来接触,是有形有质的存在,而构思本身却是有质无形的一种活动过程。说它有质,是因为它能够根据想象去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思维过程,并使之转化成为一个有个性有情感的艺术作品。说它无形,是因为这种构思活动只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毫无形体可以临摹的。“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章》)。想象开始活动,各种各样的想法纷纷涌现,要在杂乱无章的构思中把那些无序的念头整理得中规中矩,要在虚空中去刻镂那些尚未成形的艺术形象。质也好,形也好,都只是构思者的一种虚拟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很难用语言文字来作出如实的描述的。尽管如此。这种构思中的想象活动。却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没有想象,便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 无质无形的转化过程 构思,启动了想象。想象,充满了构思的全过程。但想象不是构思的目的,构思的目的是要完成对想象的定位、选优和组合配置。只有这样。创作构思才能由初级想象升华为带有创作灵感的初级意象,初级意象再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形象。由想象到意象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和质量,决定着创作者艺术才思的迟速异分。这个转化过程,是无迹可寻的。虽然由无象到有象的转化是由构思者主持掌控,却是无质无形的。譬如气之成云,水之成波。很有点水到渠成、自然升华的意思。尽管这个过程是无质无形的,但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催化生成作用的是创作者的才识学养以及他所构思的主题。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有一首题为《画竹》的诗:“四十年间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剔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世许多习画者在诠释此诗时曲解者甚众。其中,“日间挥洒夜间思”一句,大多意为“白天观察竹子,晚来作画”。唯独没有想到“挥洒”是运笔。而“思”是构思想象。

浅谈艺术创作方法

第5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5 No.12 2007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7 收稿日期:2007-10-10 作者简介:占珠花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泉州分公司 硕士 高级经济师 装饰工程师 (362000) 研究方向:环境艺术、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艺术创作方法 占珠花 摘 要:本文通过对艺术创作方法结构关系和时代关系的分析,明晰艺术创作方法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艺术创作方法不同于艺术表现技法,以大量的例证说明艺术创作方法构成关系及创作精神的重要性,了解艺术创作方法的内涵和时代关系。 关键词:艺术创作方法 表现手法 艺术思潮 中图分类号:TO-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7)12-0204-02 艺术创作方法又称艺术方法、创作原则,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塑造艺术形象所采用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艺术创作方法的构成与关系 艺术创作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创作精神,也就是处理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指导思想;二是艺术原则,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现实生活为归宿呢,还是从主观出发,以自我为归宿,等等;三是表现手法。三者又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结合为有机统一体。 创作精神体现艺术家精神生活的深度。我认为创作精神是引导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原则,其次才是艺术形象。最后是用什么手法去表现,一副好的作品离不开“精神”,有时也称其为灵感,当然没有好的表现方式和技巧,也难以将潜意识中的精神或灵感表现出来,所以他们又是相辅相成的。众所周知,大部分艺术家都有某个阶段的创作高峰期,这和他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所以说,创作精神体现艺术家精神生活的深度,从而赋予作品审美上的高度。例如,舒曼在1836年与克拉拉恋情开始,他的最好作品都诞生在这一年到他们结婚的四年间,其中《C 大调幻想曲》是1836年在维克阻隔下对她表达的痛苦思恋,乐谱扉页引用了德国诗人施莱格尔的诗:“穿过尘世缤纷梦境,聆听者在暗中,能听见那最细微的声音。”这首作品充分承载了他情感倾诉的宽度,这种浓稠情感纠结,使幻想诞生了“神话般的声音”。这种创作是艺术家处理精神生活内在深度的一种体现,选择了作曲,用音乐来变现作曲家对自己与现实生活关系的理解,他的音乐造诣使他得以用艺术的语言完满呈现自己情感的深度与艺术的完整。 创作精神也引领艺术形式的突破。国内当代艺术中的一些作品,在创作方法上可以看得出艺术家独特的创作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就是思想变成了符号,表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没有这种创新精神,创作会成为模仿,会失去艺术的鲜活感。像岳敏君的系列作品《笑脸》没心没肺的傻笑形象是他广为人知的符号,在近年新增加了点东西, 额头上有了皱纹,或者头上长了角,艺术家认为“人都有兽性”;他的《场景》则把别人的画,如《草地上的午餐》和“文革”期间的一些宣传性油画去掉主体人物后复制,算是观念行为;他的系列作品《处理》是把图片投影在画布上,描摹完以后,再用随意的线条破坏,“把已经完成的东西重新做效果,是受了设计师“处理”理念的启发,这让我联想到媒体,不都是处理过么,我们看到的很多东西也是处理过的”。栗宪庭评价他的作品“突出一种肤浅、幽默和百无聊赖的氛围,表达出当今空虚无聊的精神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精神对形式和方法所起到的主宰作用。 艺术原则则使艺术家遵循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现他的精神世界。使思想和表现的过程遵循个人的独特选择,从而表现出某种稳定性。使人一眼可以辨认出艺术家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因为基于精神的表现,在创作中通过创造技巧的发掘找到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体现为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原则所体现出的风格依然拥有独特的印记。这种独特性伴随着作品的艺术表现,成为创作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像画家绘画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则,绘画技法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过去中国画家用一支毛笔作画,用笔用墨各人情致不同而千差万别;西方画家在选择颜料及画布的处理使用上也因画家各自喜好而千变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的创作观念和绘画风格会不断转变,原有的技法也在不断的改进,从历代绘画作品上可以看到,绘画的技法是因人而异的,是不断发展的。 实际上我们从岳敏君《处理》中可以看到创新的内容变化,这包含了表现技法的创新,创作方法中包含着艺术表现手法,但创作方法不只是艺术创作的具体手法和艺术技巧。创作方法是艺术家的审美观、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创作的原则,对艺术的影响是全局性的。艺术技巧是指应用线条、色彩、音响和技法等艺术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的一整套技能。创作方法是思想性因素和技巧性因素的有机统一,它不等于技巧、技法、艺术手法,却又离不开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而是利用它们来增添自己特色。

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过程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的,复杂的,极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地创作过程。一般来说,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三个重要的阶段。即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精辟论述过的画竹过程的三个阶段:从“眼中有竹”----艺术体验;到“胸中有竹”-----艺术构思,“手中有竹”------艺术表现。 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的积淀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深切的感受和审美发现,激发创作的欲望萌动和动机生成。好的艺术作品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都是经过艺术家对艺术的审美经验积累的,也是通过生活体验引发的。我们都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电影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电影都是出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它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即使是科幻片,也是源于现实生活的感悟而得来的。例如,《2012》,是一部关于灾难的科幻片,讲的是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所发生的事。虽然我们都知道那只是个预言并不是真的,但是还是被拍成了电影。作者就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感悟体验而创作的。现在,地球多变的气候,多发的地震灾害,海啸,泥石流等。确实有点印证了玛雅预言。所以把它拍成电影,来警示人们,要好好保护地球。这就是艺术的体验。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在特定创作动机的引导下,通过艺术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加工,虚构创作出来的。构思,就是即兴诗,即兴画,即兴乐曲等。而这些都是可以再短时间内完成的。而像一些长篇巨作的构思,情况就复杂多了。还是拿电影举例。电影巨作《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历时14年的巨作。他选取了生活中某一具体的人物为主干材料,从而在此基础上加以虚构,理想化。它需要在构思时运用幻想,虚构,夸张的方法创造生活中没有的幻想,虚构的艺术意象。这就是艺术的构思。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态,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三个阶段转变而来的。包括前期的对生活的体验,到中期的构思,再到最后的表现,即从眼中有竹,到胸中有竹,再到手中有竹。艺术表现是艺术体验,艺术构思的质的飞跃。还是拿电影艺术举例。拍一部成型的电影,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在载体,比如,演员,道具,拍摄器材等等。而导演就得利用艺术表现手法和技能技巧对艺术媒介和材料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和操作。也就是导演要利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来对演员,道具进行结合和利用。这样一部成型的电影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艺术的表现。 电影艺术离不开这三个阶段,一部好的作品,既不能没有艺术体验,也不能没有艺术构思,更不能没有艺术表现。只有这三样结合起来,才会是一部好的电影。

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 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 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 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 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 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

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 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后者则需依前者而存在,无法直接构成艺术形式。 对于大多数艺术对象来说,两种唤情结构常常是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二、知觉对唤情结构的捕捉 1.艺术知觉的选择性 2.艺术知觉的造型 三、艺术知觉中的情感变形 心理学实验表明:感官脱离事物的那一瞬间,该事物在人脑中原来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泛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过滤。又由于新表象的辉映、烘染和浸润,因而该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即表象的某些部分可能被削弱、冲淡甚至被遗忘了,而另一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而突出出来。客观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心灵后都会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变形。 引起变形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变形的心理形式很多也很复杂,它在知觉中可以发生,在表象记忆中,在想象中可以发生,在意象中也可以发生,但这一切变形都是以知觉的情感变形为基础。尤其在创作中没有知觉的情感变

艺术概论考研-论述题

艺术概论考研-论述题

●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和整体艺术特色。 风格具有以下特性:(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 ●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 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根据艺术批评的着重点不同,艺术批评的形态可以分为:(1)社会批评;(2)传记批评;(3)心理批评;(4)文化批评; (5)读者批评。 ●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特性: (1)具象性:形象思维始终以具体可感的事物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 (2)情感性: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 (3)创造性: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功能。 ●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结合具体的文艺流派,须得出以下观点。 (1)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2)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 的连续性。 (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 艺术成果的吸纳。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 (4)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 (5)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6)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