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解读“墨子号”“量子”名字的由来

浅析解读“墨子号”“量子”名字的由来

浅析解读“墨子号”“量子”名字的由来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说法之一,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这样算起来,活了九十多岁,算是老寿星了。墨子生活于孔、孟之间,可以说是既幸也不幸。说幸,是因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王权式微,于是,知识分子们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纷纷成为诸侯、权贵们延揽的对象,身上的束缚就此散落,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聪明才智,泼洒自己生命的光华。因此,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墨子得以建构、宣扬自己的学说,形成了几乎与儒家比肩的墨家学派。说不幸,则是由于他前有孔子,后有孟子,而这两位因种种原因,在风云际会间,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相继被尊称为“圣”与“亚圣”,而他夹在中间,自汉魏已降,光辉渐被遮掩,声名不显,史料阙如,究竟出于何地,或宋或鲁,亦众说不一,迨至近现代,几乎已不为大众所知。 其实,比之孔孟,墨子不遑多让,同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甚或犹有过之。 孔子、孟子都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墨子不同,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据说,他的父亲是位优秀的工匠,在父亲的影响和教育下,墨子很快学会了木、车、皮革、制陶、冶金

等手工艺。他自称“贱人”,与“农与工肆之人”相熟。这个出身的不同,决定了墨子与孔孟的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方面不同。 一、教育目标的不同 孔孟的教育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即是一种精英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而君子是要管理国家的。他说:“学而优则仕。”有一次,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政?孔子说,能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君子就可以从政了。孟子则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可见,他要教育的也是精英。 墨子出身并主要活动于社会底层,从底层人们的愿望出发,他提倡“兼爱”:“兼相爱,交相利。”本质上是希望底层的人们也能得到关爱,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他要培养的是兼爱之士。 兼士与君子有什么不同? 君子的标准,见上引孔子的话。而兼士的标准,依墨子所说,就是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有好的道德行为,善于论辩,具备或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亦即包括品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孔子的君子标准,主要在道德方面,墨子兼士的标准包括技能。这就是孔、墨在教育标

基于团簇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理论研究

基于团簇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理论研究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是一种新颖的量子通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在量子信道中直接传输秘密信息,具有高安全性、高容量等优点。自2000年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的概念被提出以来,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量子纠缠在量子安全直接通信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量子纠缠的关联性和不可克隆性原理,利用不 同的纠缠态和不同的方法完成量子通信。团簇态拥有最大联通性和持续纠缠性,把团簇态用于量子通信在理论上无疑优越于其他的纠缠态,有利于确保量子通信、计算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四粒子团簇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实现了4比特秘密信息的传输。同时,恢复秘密信息时为解密出秘密信息又提出了一种对四粒子系统的一组测量基进行测量区分的方法,即把对4粒子测量基矢的区分转化为对2 粒子进行联合测量即可。安全性分析证明该协议可有效抵抗截获-重发攻击、截获-测量攻击、纠缠-测量攻击等。除去用于检测窃听的粒子,理想情况下,协议的量子比特效率接近于1。 该协议不需要对量子态进行纠缠交换等复杂操作,初态无需保密,减少了传 输过程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五粒子团簇态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实现了5比特秘密信息的传输。同时,恢复秘密信息时为解密出秘密信息又提出了一种对五粒子系统的一组测量基进行测量区分的方法,即把对5粒子测量基矢的区分转化为对2粒子进行联合Bell基和对3粒子进行联合测量即可。安全性分析证明本协议是安全的。 利用四粒子团簇态的关联性建立量子信道,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基于团簇态的可控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协议中量子信息载体以一定数量构成的块为单位来进行传输,而且除了用于检测窃听的,所有的粒子都被用于传递信息,利用一个四粒子团簇态可以传输4比特的秘密信息,协议量子比特效率较高,安全性分析证 明本协议是安全的。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墨子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邹沣 [摘要]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和经济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选择其经济思想加以论述,介绍了墨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论述了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它的局限性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墨子经济伦理兼相爱交相利生财节用 一、墨子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墨子,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曾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年代占据显赫地位,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被同称为“显学”。墨子自称“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①,可见他既不是上层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他属于当时社会下层的“士”。从历史记载来看,墨子和小生产者接触颇多,不单学会了一些手艺,还懂得农耕,深知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墨子的思想是一般小生产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反应。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非常迅速。土地制度发生有利于生产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改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手工业也获得长足发展。这些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独立的富商,而且很受社会尊重;到战国时期,商品交换更为兴盛,经商者随处可见。 伴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却是日益动荡,战争频繁。在这一时期,旧的政治秩序分崩离析,旧的宗法关系解体,社会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奴隶制日趋瓦解,封建制日趋形成。正是这样的时代特征,铸就了墨子的经济思想。 二、墨子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差等”的社会平等观 在墨子看来,国无大小,人无贵贱。“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②人们在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是对等和公平的,“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③。 同时,墨子在“无差等”的基础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会理想。墨子明确要求打破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政治、经济的局面,使庶民也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他说:“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段予以令。……故当是时,以德就烈,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墨子还批判了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主张,反对奴隶主贵族利用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垄断富贵爵禄的旧制度。 墨子“无差等”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庶民阶级要求实现社会平等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的期盼,表述了他理想中的社会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朵奇葩,是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认真研究的精髓。对其进行探讨,对发展和完善今日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墨子所处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战国时代, 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是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局面。如何制止征战,安定政治,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是当时思想家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墨子,作为一个更加接近于下层劳动者的士人,认为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如此混乱的状态,是因为人们都“不相爱,交争利”。他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 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墨子?鲁问》,以下引《墨子》只注篇名)。因此,墨子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能平等爱人、兼爱天下的“兼士”,“以兼易别”,从而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的目的,使“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同下》)。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1. 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志趣进行教学。他的“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说的就是依教育对象的材质而施教的意思。他说:“夫知者,亦必量力所能至”(《公孟》),又说:“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指的也是按学生的知识能力施教。如《公孟》载“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虽“身体强良,思虑徇通”,但他不具有从政潜能,故墨子仅使其“随而学,而没有把“吾将士子”的许诺付诸实际。 2. 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他在《修身》中讲到:“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就是说学要以行为本,学要致用。他主张评价一个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认为“言义而弗行,是犯明也”(《鲁问》)。 3. 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假如“不强人说”,则“人莫之知也”(《公孟》)。因此,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要争取主动去送教。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使社会风气好转起来。墨子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公孟》中记载到:“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子墨子曰:‘盍学乎?’对曰:‘吾族人无学者。’子墨子曰:‘不然,夫好美者,岂曰吾族人莫之好,故不好哉?夫欲富贵者,岂曰我族人莫之欲,故不欲哉?好美、欲富贵者,不视人犹强为之,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 4. 墨子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考虑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鲁问》),墨子认为自己虽然不耕稼,但上说下教,“而功贤于耕织”(《鲁问》)。 三、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当代社会是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目前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无疑需要国民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就给当今的教育提出了一个较难的课题。或许我们从墨子的教育理念中可以找到某些启示。 1.培养专才和通才相统一。墨子的教育模式是因材施教,要培养一般的专业人才,即“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耕柱》)。就是在分工合作的原则下,从事各种专业劳动,以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实践,发展生产,解决天下的衣食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通才,培养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够“揣曲直”的管理人才,即所谓的“贤士”。他主张让“贤士”治理政治,批判了那种以血缘,出身为根基,用人唯亲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社会制度。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 启示 摘要: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教育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很多深刻的见解,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而且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墨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得出几点启示,希冀对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所借鉴。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XX)11-0181-03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墨子,名翟,是孔子之后又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政治宣教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思想教育遗产。 (一)教育目的:培养“兼士” 墨子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如果人们能够兼相爱、交相利,“天下祸篡可使毋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人。他认为,教育就承担起培养“贤士”或“兼士”的重任,“贤士”的主要标准是兼爱,不仅要“厚乎德行”,还要“辩乎言谈”,更要“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墨子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接受教育,即“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肤徒步之士”。他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王公大人”,也包括“农与工肆之人”,真正做到了“有道者劝以相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观。 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培养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教育思想相比,墨子的“有教无类”更为彻底、更接地气,把受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阶层。他对教育对象受教前的品行及出身、天性、资质、等级、贫富、贵贱等并无明确规定,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 (三)教学内容:突出技能 墨子为了把“王公大人”、“匹肤徒步之士”培养成“兼士”,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创设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内容。在对儒家教育内容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他突破“六艺”的教育范畴,不断丰富完善,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科技知识、军事技能、逻辑知识

浅谈墨家思想

浅谈墨家思想 墨子的学术思想主要来自对春秋末期社会政治变化的深刻认识,对小生产者生活现状和要求改变处境的愿望的实际体验;其次则继承了前代文化和前人学术思想资料。 墨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 春秋无义战。当时贵族之间不断地进行残酷的掠夺战争。墨子接近劳动者,同情小生产者,对他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他反对侵略战争,希望实现和平,希望“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子的“非攻”主张不是无条件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的战争。他并不反对暴力、保卫和平的战争,而且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抵抗暴力。 兼爱:完全的博爱 墨子“非攻”的主张的理论基础就是“兼爱”的学说。墨子不但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并且企图消灭一切侵略战争的根源。墨子认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要天下治而不乱,那只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以“兼”来代替“别”。“兼”,在墨子看来是大公无私、关心别人如同关心自己一样的高尚品质。和“兼”相对立的是只顾自己、不为旁人设想的自私自利的恶劣品质,墨子把这种品质叫做“别”。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并无生产的行为,乃无用之事。) 墨子认为动人的音乐虽然好听,但不能解决广大人民最迫切的生活问题。他还指出王公大人欣赏音乐歌舞就是“亏夺民衣食之财”,以及音乐艺术的享乐给国家政治和生产所带来的损失。墨子反对当时贵族奢侈腐化的享乐生活,指出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广大劳动者的饥寒痛苦之上的。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墨子提出“非命”的主张,主要用意在于教人不要坐等命运的支配。墨子认为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和国家的治乱不是命定的,而是由主观的“力”决定的。 节用: 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墨子从“国家人民之大利”的立场提出了节用的原则,他主张生活所需的东西应以实用为宜。反对华而不实,铺张浪费。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墨子认为厚葬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财富,而且丧葬期间的法制会极大损害社会生产。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此外,《墨经》中还包括了中国最早的关于几何学、光学、力学以及一般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相当完整的逻辑学。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逍遥行者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墨子的教育思想(日记770) 2011年4月3日 第一章墨子综述 第一节墨子的生平事迹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生在周贞定王初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468到459年间;死在周安王中叶,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也就是公元前390到382年间,享寿八十岁左右。墨子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又神秘的人物。他创立的墨家学派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最著名的两家,他和孔子两人被并称为“显学”的大师,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当时的男女老少没有不欢欣企望的。如此伟大的人物在历史上应享有盛名,然而,与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辉煌传诵成反照,各种史籍对墨子的生平却未有一明确、肯定的记载,以至后人关于墨子本人的情况知道很少,使我们无法认清墨子的真面目。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国的大夫,《吕氏春秋·当染》则认为他是鲁国人。 从墨子的一生的活动看,墨子可能出生于当时的士阶层,但他本人曾经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具有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他称自己为“贱民”。墨子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因而不满儒家所提倡的繁琐的礼乐,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墨子是一位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社会民生的人。他一生都是在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说墨子像孔子一样为天下事终日奔劳,连将席子坐暖和将炉灶的烟囱染黑的功夫都没有。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墨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他的科学思想前无古人,他的军事技术高于其它诸子,他对世界、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与“尚同”。他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认为只要有贤能,不管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他们。他认为人民的思想都要向他们的长官认同学习,下级的主管必须向上级的主管认同学习,建立起上下的共识,而最高的统治者(天子)要能统一天下的思想。墨子也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在经济方面,墨子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对于分配“利”,墨子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主张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他是第一个不畏劳苦送教上门的教育家。他很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他提出了教育上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教学方法有因时(材、人)施教、讲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在军事方面,墨子主张“有备无患”,他反对侵略战争,采取防御战争。他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第二节墨子时代的社会情形 墨子所处的是战国初期时代,虽然没有战国后期的大屠杀和大混乱,但比较春秋时期却是不如的。由于封建制度的崩溃,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的变,社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新的不平衡,出现了强弱的差异,产生了大国争霸。强国争霸侵略,造成强欺弱,大拼小的战争局面,弄得一般善良百姓,生活丧失了安定。国家越强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墨家“兼爱”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和儒家并称当世两大显学。墨子作为墨家的始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十大思想主张。其中的“兼爱”思想是其思想核心,其它九项主张都是在这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正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兼爱”是墨家思想的精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和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在墨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墨子·兼爱中》有言:“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他认为天下混乱的真正原因是人不相爱。既然人们不相爱是世间战乱、灾难的根源,那么墨子便提出他“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的“兼爱”思想,他认为只有这样天下的“祸篡怨恨”才会“不起”,只有这样才可以“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从而人们对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无差等的爱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世间太平,天下大治的局面。 儒家推行的“仁爱”是“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墨子·非儒》)的差等之爱。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这种随着亲缘疏远而递减的亲亲之爱与墨家的无差等的兼相爱大相径庭。所以孟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墨子也认为儒家推崇的“执有命者”是“天下之大害”(《墨子·非命上》),二者似乎水火不容。但据《淮南子.要略》中的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丧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知墨家起源与儒家息息相关,那么他们二者思想必有共通之处。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而墨子也很推崇这种“仁爱”。《墨子·经上》有云:“仁,爱也”。可以说墨家的兼爱平生的思想也是一种“仁”的表现,和儒家的“仁爱”殊途同归。所以儒墨两家对于“使天下治”的理想是相同的。而造成二者大相径庭的原因主要在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上。儒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它主张的这种等级有序的“爱”受着宗法制的制约,是为统治者所乐见的;而墨家代表的是手工业者平民阶级的立场,工商业者居无定所,不像农民那样生活在相对封闭地环境,所以他们倡导的是淡化了血缘关系的较为自由的“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诸侯互相攻伐、天下缺少安定秩序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但它的可行性却有待商榷。《墨子·兼爱下》有云:“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 此自先圣六王亲行之。”由此可知墨子本人是对“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的“行”持看好态度的。然而事实上真的像墨子所认为的那么一帆风顺吗?儒家的“仁爱”思想一定程度上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制度很对统治者的口味,然而孔子的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学说却依旧四处碰壁,更不用提代表平民阶级利益的墨家了。墨家“兼爱”的推行较之“儒家”仁爱的推行更有许多阻力。它是一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道德上的高要求,与人性利己的客观事实相悖,那就需要这个社会的每个公民的思想觉悟达到一定高度才能推行,很显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办到的。而且动乱年代的人这种只想保护个人利益,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小集体利益的想法更加突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浅析墨子教育思想 摘要:墨家,在先秦时代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它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其独特的一套关于教育的理论,对于当时的思想和政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学说,即使在历经几千年之后的现代,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育思想影响启示 墨子,名翟,鲁人,出身微贱,精于工艺。他意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在他的教学思想中,主要论述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原则。在教育作用方面,墨子认为教育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的中心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在教育目的方面,他认为要培养“兼士”。他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文史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在教育教学原则上,他坚持志功合一,主动性原则和实践原则。 一“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作用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教育就是通过教人学会“兼爱”,“非攻”,拥有一颗博爱的心,爱天下的一切人,从而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虽然他的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但在当时的社会,他的思想指导了一批仁爱之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尽力改变人民的生活。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行侠仗义,牺牲自己利益为民谋利益的侠士。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需要这样的侠士,但是“兼爱”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仍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无法改变,所教出来的所谓高材生有一部分仍是自私自利的,他们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过错,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应该为自己谋福利。而对社会,他们没有任何责任,他们只爱自己,认为这就足够了。在之前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的案子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他的自私,只为了自己能少些麻烦,就残忍的夺去了他人的生命。这虽然很极端,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只顾自己的现状。为此,以兼爱的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到大爱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成为关爱他人的公民,对于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国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极其有益的。而教育对于国家也将能够起到一个促进国家和平安宁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重视“实用技能” 在墨子的教育内容中,不仅有道德教育内容,文史知识和逻辑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用技能的学习。在当时,墨子的教学内容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有利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虽然在这一教学内容中不乏功利主义的思想,但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做到“兼爱”,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能在实际中帮助他人,而不是像儒家弟子满口仁义道德,但真正实施却很少能做到实处。这一学习内容,对于当代的教育,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各种理论的知识,做很多看似联系实际的习题。但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学生能够运用书本中的知识,他们只懂得理论。很多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就学习了很多有关电路的知识,也知道电路的结构,但是绝大部分同学到了大学都还不能自己装一个电灯泡。这也提示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没有把实用技术和书本理论很好的联系起来,从而只能培养出一群群的书呆子。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墨子的理论中借鉴其关于实用技能培养的思想,通过合适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加实用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墨子的关于实用技能的培养与当代的职业教育也有很大的联系。在很多人的眼中,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是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应该接受的教育。所以在选择学校时,除了那些学习成绩差无法上普通高中的同学,几乎没有同学愿意选职业教育学校。他们认为在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Word版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第一,墨子十分重视因材施教,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第二,特别强调言行的一致。认为学要落实到行,突出了墨子的实践观念。第三,持积极的教育方法,主张“强说人”。认为儒家的“不扣则不鸣”的方法很消极,会错过教育时机。 荀子的教育思想:第一,旬子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第二,旬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第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荀子》中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荀子儒效》)从荀子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荀子所说的教育就是以“善”去教导人,倡导人,使之向善,向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方面转化。 对于教育的观点,我有自己一下浅薄的看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孔子被称为我国古代教育第一人,其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成为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的主流,其教育思想也成为了我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我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完善了儒家教育思想,使之成为完整的体系,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许多观点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作用。当然,墨子的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的借鉴之处。研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墨家思想及其应用

学院:法学院 班级:10级(3)班姓名:李林 学号:201030301080

浅谈墨家思想及其应用 人生于世,俯仰之间,微如沧海浮游,人于造化太过渺小。然而,张若虚在其千古名著《春江花月夜》中却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与整个宇宙是渺小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其与天地同在。静心沉思,畅游整个中华历史长河,忆起那百花争鸣,群雄涿鹿惊心动魄的春秋时代。谁人伏蛰三载,一鸣惊人,东向挥剑,恣意笑谈,敢问天下九鼎,轻重几何;谁人卧薪尝胆,忍辱含垢,三千越甲可吞吴;谁人痛削三指,勿忘国耻,,举国高呼“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又是谁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又是谁兼爱,非攻,行走天下。不错,这些令人鲜血滚动,畅想膜拜都存在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春秋战国时期。于我看来,若是将风起云涌,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比作一片波涛汹涌汪洋,那么楚庄、勾践、秦皇等便是那浪遏飞舟,江头弄潮的健儿,时势造就英雄;百花齐放的诸子百家正是那汪洋浪起时的朵朵浪花。占不得兵家时代的主流,却也不能为之忽略,潜移默化,丝丝入扣,牵动时代格局。然而,比之于刑罚苛刻的法家思想,儒家的仁爱更得人心,比之于脱离兵家时代的儒家,墨家的兼爱,侠义更令人欣赏。因此,本文便是围绕诸子百家中的墨家思想及其应用展开论述。 一、墨家及其形成发展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墨家创始人是墨子。而对于墨子的身份却是众说纷纭,记得在大

浅谈墨子

浅谈“兼相爱,交相利” 13历史3班张艺潇 201303010106 诸子百家,除老子外,皆来源于周易、儒家十翼、诗经、道德经。尤其以诗经最为主要。墨子的学问,不能离开儒家学术而独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董仲舒与汉武帝的约定:文武双修,必须独尊儒术。 墨子,军事专家,军械大师、战术大师。 墨子的思想宗旨是“贵兼”。他认为当时社会的“大害”、“巨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从其兼爱思想出发,主张非攻,反对战争。他断定,爱人运行时,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运行时,人亦从而利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兼爱,不要发动战争,相互攻伐,这样不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从而可以共同取利。否则,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便使大家共同取害。因此,墨子“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反对“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以行“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 墨子还从战争的道义性方面,反对战争。墨子的思想旨意十分明确,杀人者死,杀一人有一死,杀十人有十死,杀百人有百死,这是对不义之人应有的惩罚,是他们的罪有应得,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对于那些发动战争攻伐别国,死伤大量人口的侵略者,有些人则不知非之,反而誉之,这显然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之论。对于这种义与不义颠倒、不辩之论,墨子极力予以辩白,指出好战者为不义,从而说明了非攻的道理。 墨子还从战争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死伤无数的人口,破坏社会生产力等战争危害性上,反对战争,主张非攻。 墨子称赞古代仁君能与大国相交,与邻国相处,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率百姓从农事,为民取利的功德,反对当时的王公、诸侯发动战争的暴行,主张对战争发动者杀无赦。对于发动侵略战争,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贩子,要处以死罪,不能使其继续执政为害天下万民。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他是主张非攻,而

墨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墨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王永平魏彪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037009)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体育尚未成为一门独立课程,但是墨子当时便已非常重视体育,强调以体育德、以德育体。创造性是墨子的体育教育思想的特点之一,推崇武力是墨子的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在当代体育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无名英雄的角色,为我们光辉的民族精神和人们理想人格的塑造,做出了其他学派无法与之相比的伟大贡献。借鉴墨子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塑造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校正当前体育教育过程中一些行为;借鉴墨子重视科学技术创造与发明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深化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素质拓展。研究墨子体育教育思想对当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字:墨子;体育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Mozi's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ANG Yong-ping,Wei Bi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Abstract: The sport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cours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but Mozi has placed great emphasis on sports, which emphasize for sports, to the body of moral education. Creativity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zi's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and promoting force is one of the Mo zi the content of the idea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It takes the role of unsung heroes, to our glorious national spirit and mold of perfect personality. People made for great contribution cannot b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schools. Reference Mozi's educatio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humanistic spirit culture shaping metho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correction of the current sports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ome behavior.Reference Mozi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reation and inven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diathesis developing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udying Mozi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墨子教学方法

墨子教学方法 主动墨子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他认为那种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状态的儒家教育方法,仅仅是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而且它太不主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因为,如果对人们持“不扣则不鸣”的态度,就将听任无知、错误甚至犯罪泛滥。作为“有道则勉以教人”的兼士,其职责就是主动、积极地“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 创造墨子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东西能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墨家是很有创造精神的。墨子学于儒而能自成一家,墨家的科学和逻辑学,都是这种创造精神的结果。 实践“行”是中国古代教育方法论中的重要范畴。孔子重行,但儒家所强调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而且十分强调思想动机的问题。墨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所谓“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家的实践除了道德的和社会政治的之外,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人称墨家是“已自苦为极”。对墨家吃苦耐劳、艰苦实践的精神,当时和后来各家都十分叹服。 量力在中国教育史上,墨子是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非常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墨子的量力要求是指:就学生的精力而言,人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就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应当量其力而教。他要求对学生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 总之,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有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这使得墨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墨子与孔子一样,为后世留下了永世不朽的名言和思想。“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浅谈墨子的“节葬”伦理思想

浅谈墨子的“节葬”伦理思想 摘要墨子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作为小生产者阶层的代言人,墨子反对儒家提出的“厚葬久丧”的理论,转而复古,采用夏朝政策,提出节葬简丧的思想。墨子劝说王公贵族对复杂的丧礼仪式尽量简化,陪葬品尽量节省,避免对生者的生产和生活造成负担。“节葬”与“兼爱”、“尚贤”、“节用”、“非攻”、“非乐”等共同构成了墨子的伦理思想体系,体现出墨子代表的整个阶层对于和平与幸福生活的追求。“节葬”思想具有独树一帜的进步性和现代意义,同时也有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最终流于空想,难以施行。 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节葬简丧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子曰:“今之显学,儒、墨也。”①墨子的伦理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墨家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倡导”兼爱”原则为标志的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的道德学说。墨家伦理思想由墨子所创立,后期墨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墨子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的十项主张,其实都可以纳入广义的墨子伦理思想体系。墨子的十项主张并不是孤立,而是有联系的,研究墨子的节葬思想,须放进其整个

伦理思想体系来考察。 杨俊光先生在《墨子新论》中讲到:“‘兼爱’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从《经上》的‘仁,(体)爱也’和墨子不表异议地引述‘非兼者之言’‘兼即仁矣、义矣’看,‘兼’即是‘仁’,同样也就是‘义’”。②《墨子新论》一书中把墨子的伦理思想列为“人性与道德问题”和“兼爱思想”两个部分。把节用、节葬、非乐等归入“墨子的经济思想”这一部分。 墨子的伦理思想,核心是“兼爱”,反对儒家的“亲亲”和“爱有差等”的学说,强调“兼爱”要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爱人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③他肯定“万事莫贵于义也”④,是因为“义可以利人”。墨子以国家、百姓之大利为最高原则,以能否“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道德评价的标准,从注重功利出发,强调“合其志功而观焉”以及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天下之害”,就是墨子所说的“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乱者不得治”⑤总之,就是要求天下人民都能过饱食暖衣、和平幸福的生活,实现“国家之治,人民之众,刑政之治”⑥。这十项主张,其实殊途同归。 “节用”、“节葬”和“非乐”、“非命”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墨子认为衣服只要“冬以圉(御)寒,夏以圉暑⑦”即可,饮食、舟车、房舍等凡是生活所需的东西均应以实用为宜。反对华而不实,铺张浪费。墨子说:“费财劳力,民不加利者,不为也。”又说:“用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