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引起经济问题的基本事实是稀缺性,必然的结果是人们必须进行选择。

2、当我们选择了某种行动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收益就是这种行动的机会成本。

3、经济机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与为谁生产。

4、经济中三个决策主体是厂商、居民和政府。

5、在图形上用来表示可以达到与不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界线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6、当我们选择了某种行动时,所放弃的其他最好选择的价值是机会成本。

7、关于是什么的表述被称为实证表述,而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被称为规范表述。

8、研究个别居民户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分支是微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行为的分支

是宏观经济学。

二、判断

1、经济行为并不要求经济主体完全利己。( F )

2、资源的稀缺性是指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F )

3、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科学。()T

4、某方案的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者为采取该方案而放弃的所有其他方案的利益。( F )

5、不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机会成本才有意义。( T )

6、竞争是争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T

7、混合经济是既有国内经济又有国外经济的经济。()F

8、“所得税税率提高会引起总税收的减少”。这是一个实证表述的例子。()T

9、“中国应该限制私人小轿车的发展“。这是一个实证表述的例子。()F

10、实证表述的是关于是什么的,规范表述的是关于将来是什么的。()F

11、经济模型的关键假设之一是人们所作出的是他们预期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福利的选择。( T )

12、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的。()F

13、宏观经济学包括对通货膨胀原因的研究。()T

14、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说明了随着一种物品生产的增加,机会成本在递减。()F

15、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数值,它说明在某段时期内某种变量变化了多少,比如企业

产品的库存。( F )

三、选择

1、经济学可定义为:( C )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

于诸多用途; D、人们靠收入生活。

2、经济学主要是研究:( A )

A、与稀缺性和选择相关的问题;

B、如何在股票市场赚钱;

C、为什么无法作出选择;

D、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E、没有中央计划的市场经济。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D )

A、怎样生产;

B、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4、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并给予农场主财政补贴的最直接影响是( D )。

A、生产什么;

B、如何生产;

C、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位置;

D、为谁生产。

5、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时:( C )

A、政府必须决定谁的要求不能被满足;

B、必须有一套市场系统起作用;

C、必须作出选择;

D、价格必定上升;

E、消费者必须具有完全信息。

6、选择具有重要性,基本上是因为:( B )

A、选择导致稀缺性;

B、用于满足所有人的要求的资源是有限的;

C、人们是自私的;

D、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有限;

E、一个经济要靠市场来解决稀缺性的问题。

7、经济物品是指:( D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8、时间:( E )

A、不是稀缺资源,因为永远有明天;

B、与资源分配决策无关;

C、对生产者是稀缺资源,但对消费者不是;

D、对消费者是稀缺资源,但对生产者不是;

E、对任何人都是稀缺资源。

9、经济学是关于个人和国家如何:( A )

A、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要;

B、用无限的资源满足有限的需要;

C、学习变得更无私以解决稀缺性问题;

D、用无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需要

E、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有限的需要。

10、说“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B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

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1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E )

A、证明只有市场系统可以配置资源;

B、选择最公平的收入分配方法;

C、证明只有计划经济可以配置资源;

D、无限资源的处置;

E、因为资源稀缺而必须作出选择。

12、当资源有限而需要无限时,人们必须:( A )

A、作出选择;

B、使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

C、变得不那么贪婪;

D、减低他们的期望;

E、变得更加自给自足。

13、在美国,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主要取决于:( D )

A、政府;

B、生产者;

C、消费者和政府;

D、消费者和生产者;

E、生产者和政府。

14、在美国,商品主要是为谁而被生产?( C )

A、想买但又买不起的人。

B、买得起但又不想买的人;

C、想买又买得起的人;

D、需要但又买不起的人;

E、买得起,但既不需要但也不想买的人。

15、市场体制配置资源是通过:(B )

A、排队;

B、价格;

C、配给券;

D、随机;

E、彩票。

16、下列哪一种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C )

A、彩票;

B、排队;

C、价格;

D、配给;

E、先到先得。

17、中央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和区别是基于:( A )

A、谁来做决策;

B、稀缺性是否存在;

C、消费者相对于生产者的重要性;

D、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产品市场的重要性;

E、贫困的程度。

18、美国是一个经济的例子,由市场来保证经济的,政府关注。( B)

A、中央计划,效率,公平;

B、混合,效率,公平;

C、市场,公平,效率;

D、混合,公平,效率;

E、中央计划,公平,效率。

19、在一个市场经济中,由回答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经济学基本问题。( E )

A、销售者;

B、购买者;

C、家庭;

D、企业和政府之间自由的相互作用;

E、企业和家庭之间自由的相互作用。

20、在市场经济中,作出重大决策的是:( D )

A、政府;

B、生产者;

C、消费者和政府;

D、消费者和生产者;

E、生产者和政府。

21、在产品市场上,家庭:( B )

A、是商品出售者;

B、是商品购买者;

C、决定如何生产;

D、有时是商品的购买者,有时是商品的出售者;

E、不能决定生产什么。

22、在产品市场上,厂商:( D )

A、仅是上出售者;

B、仅是商品购买者;

C、决定为谁生产;

D、有时是商品的购买者,有时是商品的出售者;

E、不能决定生产什么。

23、在劳动力市场上,家庭:( B )

A、购买劳务;

B、出售劳务;

C、购买厂商产出;

D、购买和出售劳务;

E、贷款给厂商。

24、在劳动力市场上,厂商:( D )

A、向家庭出售劳务;

B、筹集资金购买投入;

C、向家庭购买劳务和机器;

D、向家庭购买劳务;

E、向政府出售劳务。

25、生产可能性曲线:( D )

A、显示一个厂商或社会可能生产的商品数量;

B、显示商品比价;

C、不是直线,原因是报酬递减;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对。

26、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反应了( B )

A、资源在所有生产活动中都具有同样的效率;

B、成本递增规律;

C、存在政府决策;

D、失业率高。

27、图1.1显示一个国家的汉堡包和机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1)哪一点上的生产是低效率的? ( D )

A、点A;

B、点B;

C、点C;

D、点D;

E、点E。

(2)下列哪一项关于点C的说法是正确的?( C)

A、它所代表的汉堡包和机器的组合不如点E 所代表的那么合乎需要;

B、它代表低效率生产;

C、它代表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汉堡包和机器

的生产组合;

D、它代表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汉堡包和机器

的生产组合;但如果汉堡包和机器的价格

更便宜的话,这个组合是可实现的;

E、它代表了闲置资源。

(3)下列哪一点关于点D的说法是正确的?( B)

A、它所代表的汉堡包和机器的组合比点E所代表的更合乎需要;

B、它代表低效率生产;

C、它代表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汉堡包和机器的生产组合;

D、它所代表的汉堡包和机器的组合比点A所代表的更加合乎需要;

E、必须充分使用全部资源,才能实现它所代表的汉堡包和机器的生产组合。

(4)如果该国在点A生产:(E )

A、全部资源被用于生产机器;

B、资源的利用是低效率的;

C、资源被平均分配给汉堡包和机器的生产;

D、部分资源被闲置;

E、全部资源被用于生产汉堡包。

(5)如果达到点C,该国必须:(B )

A、重新分配资源;

B、增加资源总量;

C、充分运用限制资源;

D、更有效使用现有资源;

E、降低资源价格。

(6)如果该国想从点G移动到点F,必须:(D )

A、增加资源总量;

B、充分利用现有闲置资源;

C、更有效使用现有资源;

D、重新分配资源;

E、降低资源价格。

28、沿着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 )

A、没有闲置资源;

B、生产的商品价格相同;

C、商品的生产成本相同;

D、资源被平均分配给所有商品的生产;

E、只有一个高效率的点。

29、如果一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内部生产:( D)

A、只能通过减少一种商品的生产来增加另一种商品大生产;

B、是高效率的生产;

C、资源被平均分配给所有商品的生产;

D、有些资源被闲置(是低效率的生产或不需减少一种商品的生产就能够增加另一种商品的生产)

E、要增加总产量必须增加资源总量。

30、一个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D )

A、资源被平均分配给不同商品的生产;

B、某种资源被更多地配置给其中一种商品的生产。

C、一国居民拥有的某种东西越多,他们获得更多这种东西的愿望就越低;

D、如果我们要生产多一点其中一种商品,就必须牺牲多一点另一种商品的生产;

E、不用商品的生产需要不同的劳动力和资本组合。

31、一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是指:( B)

A、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钱;

B、投入这种行为的资源的其他可能的用途;

C、任何不能弥补的成本;

D、为这种行为所花费的时间的价值;

E、除了直接投入的金钱外,任何被投入这种行为的成本。

32、“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说法的前提是:( C)

A、不存在食品银行;

B、不应出现食品银行;

C、任何事物都有机会成本;

D、政府总是补贴食品生产;

E、人们是自私的。

33、机会成本的起因是:(D )

A、自私的消费者;

B、眼光短浅的生产者;

C、贪婪;

D、稀缺性;

E、低效率。

34、当政府把10亿元用于修建一条高速公路时,每年收益为1亿元,这时,修高速公路的机会成本是:

( B )

A、修建一个年收益9000万元的机场;

B、修建年收益9500万元的大型娱乐中心;

C、建大型商场,每年收益9300万元;

D、贷款给国外,每年利息9100万元。

35、亨利花了1小时购物,买了一件30美元的毛衣。这件毛衣的机会成本是:(D )

A、1小时;

B、30美元;

C、1小时加30美元;

D、这1小时和30美元的其他可能用途;

E、以上

都不对。

36、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 B)

A、市场经济;

B、个体行为;

C、中央计划经济;

D、经济的总体状况,如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E、总体经济活动。

3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B )

A、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

B、通货膨胀率的决定;

C、一家光碟厂商的产量水平;

D、谷物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

E、广告业雇员的人数。

38、下列哪一项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B )

A、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B、美国烟草歉收对世界烟草价格的影响;

C、贸易差额;

D、预算赤字对价格水平的影响;

E、总体税收水平对就业率的影响。

39、经济学所建立的理论:( A)

A、是从一系列假设中推导出来的;

B、对个体有效而对群体无效;

C、是基于不现实的假设,因此对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没有什么价值;

D、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它们不能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

E、在应用之前,人们必须知道和理解它们。

40、实证经济学:(B )

A、把价值判断和意见结合起来;

B、主要研究“是什么”;

C、不能提供标准判断的依据;

D、关注

“应该是什么”; E、对行动所需的理由作出判断。

41、下列哪一项是实证经济学的说法?( C )

A、失业救济太低;

B、降低失业比抑制通货膨胀更重要;

C、医生挣的钱比蓝领工人多;

D、失

业救济太高; E、妇女与男子应该同工同酬。

42、规范经济学:( C)

A、描述经济如何运行;

B、主要研究“是什么”;

C、关注“应该是什么”?

D、从属于实证经济学;

E、预测行动结果。

43、下列哪一项是规范经济学的说法?(B )

A、医生挣的钱比蓝领工人多;

B、收入分配中有太多的不公平;

C、通货膨胀率上升了;

D、通货膨胀率用于衡量物价变化水平;

E、去年计算机的价格是2500美元。

44、经济学家对一项政府政策的效果作出预测属于:( E)

A、规范经济学分析;

B、宏观经济学分析;

C、盲目的说法;

D、微观经济学分析;

E、实证经济学分析;

4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D )的投入都应当取得相应的报酬。

A、各种劳动;

B、各种资本;

C、土地和技术;

D、各种生产要素。

四、问答

1、怎样理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考察稀缺的生产资源配置的科学?

答: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之所以有经济行为,之所以要从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是由于人类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而且永无饱和之日。可是用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这里所谓的稀缺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产或者可以消耗尽的,也不是指这种资源的绝对量是稀少的,而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与人类需要相比,其供给量总是不足的。这样就产生了如何分配使用这些有限的而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来满足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无限需要的问题,这就是“选择”,也就是“配置”资源的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和有效率地分配使用于各种途径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要。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的。因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什么东西(物品和劳务)价格上升,人们就多生产一些,即社会多分配一些资源到这些东西的生产上。如何生产这些东西,即生产这些东西时用多少这种生产要素或那种生产要素,也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出售生产资源给谁,也要看资源的价格。资源在哪种物品生产上所获得的报酬(即资源在生产中使用的价格)高,生产资源所有者就出售资源给哪种物品的生产

者。可见,生产要素报酬即收入分配,也即为谁生产的问题,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稀缺资源的生产资源的配置的科学。

2、稀缺性的含义是什么?

稀缺性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

稀缺性这一事实意味着个人不能拥有所想要的一切商品,所以必须在资源的各种不同用途之间作出选择。

3、如何正确理解机会成本概念?

答:机会成本是指将某种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理解机会成本概念时,至少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在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第二,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于个人的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第三,机会成本是作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理解机会成本还要注意机会成本的适用性:首先,在不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机会成本才有意义。其次,资源要有多种用途,即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如果资源只有特定的用途,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那么,机会成本也就没有意义了。

4、某人决定暑假去参加一个计算机学习班,这样一来他就不能去打工赚2000元。参加这个班的学习费是

2000元,书本费是200元,生活费是1400元。则参加这个班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答:某人参加计算机学习班的机会成本包括他为了参加学习所放弃的打工收入和学习所需费用,但不包括生活费,因此机会成本就是:2000+2000+200=4200(元)

5、什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可能不是凹的?

答:是表示一国在既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产品组合的轨迹。生产可能性边界显示了用既定的投入要素可以生产出来的有效率的产出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两个特点:一是向右下方倾斜,原因在于由契约边界上的任意一点变动到另一点时,都必然会使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二是通常情况下,由于资源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边际成本递增,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凹的。

虽然通常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凹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能是条直线。由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的绝对值即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而边际转换率等于生产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比例,所以当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一条直线。

6、试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

答:(1)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稀缺性的具体化。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可以实现的产量与不可能实现的产量的分界线,它的存在说明了稀缺性的存在。

(2)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选择的含义。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资源配置的某种组合。选择在

哪一点进行生产,表明了对资源组合的偏好。

(3)生产可能性边界有助于经济学研究三个基本问题。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某一点生产就是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从资源使用的效率角度出发,考虑如何选择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哪一点进行生产,就是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如果给定人群的不同偏好,则选择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哪一点进行生产也暗含了为谁生产的问题。

(4)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效率的关系。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一点,表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内任何一点,表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是无效率的。

7、下表是某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各点X物品和Y物品的组合。

(1)作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图形;

(2)假定某人生产20单位X物品,再多生产30单位X物品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如果他已经生产了50单位X物品,再多生产30单位X物品的机会成本是什么?这两种机会成本相同吗?为什么?

(3)假定某人不生产Y物品(只生产90单位X物品)。生产6单位Y物品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如果他已经生产了6单位Y物品,再多生产6单位Y物品的机会成本是什么?随着Y物品生产的增加,机会成本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1)生产可能性边界图如上图所示;

(2)如果某人生产20单位X商品,那么再多生产30单位X商品的机会成本就是3单位Y商品。

如果他生产50单位X商品,再多生产30单位X商品的机会成本是6单位Y商品,尽管都是增加30单位X商品,但机会成本并不同。因为当把适于生产Y商品的资源用于生产X商品时,所减少的Y 商品就要更大才能生产既定量X商品。简而言之,因为机会成本时递增的。

(3)如果某人不生产Y商品,生产6单位Y商品的机会成本是10单位X商品。如果他已生产了6单位Y商品,再多生产6单位Y商品时机会成本是30单位X商品。当继续增加Y商品的产量时,每增加一单位Y商品的机会成本都是递增的。这说明了机会成本递增原理。

8、如果经济学家讨论的是“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些好还是小一点好”,试问这是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还是规范

经济学问题?

答: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而不是实证经济学问题。实证经济学说明和回答的问题是,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如何选择某方案,后果如何?至于是否应当作出这种选择则不予讨论。而规范经济学就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种标准。它力求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即为什么要作这样选择而不作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观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看法。例如,人们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坚持效率优先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大一点好,因为这样可给人以刺激,从而提高效率;相反,坚持公平为重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小一些好,因为这样可体现收入均等化原则。可见,这个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

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稀缺性、选择;

2、机会成本;

3、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4、厂商、居民、政府;

5、生产可能性曲线;

6、机会成本;

7、实证、规范;

8、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二、判断

三、选择

1-5题:CADDC;6-10题:BDEAB;11-15题:EADCB;16-20题:CABED;21-25题:BDBDD;26-30题:B(DCBEBD)AED;31-35题:BCDBD;36-40题:BBBAB;41-45题:CCBED;

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 课程回顾

个案工作理论与实务课程回顾 第一章个案工作导论 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 相同:单对单的沟通、关注心理、注重情绪疏导、运用同理心等面谈技巧 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方面个案工作心理咨询 价值态度适度涉入,坚持社会公正,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出发价值中立,技术问题 取向资源、需要问题、疾病 分析架构心理、生理、社会心理、生理 资源个人潜能、社会资源心理力量 目的改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 工作方式多样化咨询室 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相同:个别化的方式:会谈、谈心;信息沟通的手段:对话;关注人的思想意识:价值涉入 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方面个案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理念服务,助人自助教育和改造 出发点案主遇到了问题和困难,单靠自己难以解决工作对象是有错误的,需要进行教育和改造归因需要未满足品德、政治态度 关系平等不平等 关注心理、情绪,家庭或社会问题意识形态,侧重纠正其态度 第四章个案工作的基本技术 会谈的主要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赞赏、具体化、摘要、聚焦、澄清、自我表露、面质) 1.专注—积极地与当事人同在 当别人对自己付出关心和重视的时候,我们会衷心感激,当被别人忽视的时候会感到痛苦,转过去的脸代表着转过去的心。 沟通的组成:语气 38%、说话 7%、非语言 55% 面对:座位的角度跃成90度。 开放:采取一种开放的姿势。 前倾:身体适当前倾。 眼睛(目光接触):自然的目光接触。 放松:言谈和行为尽量保持放松。 2.倾听的四个层次:完全不听、假装地听、选择地听、全面聆听 全面聆听包括:案主的经验,他们所经历的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案主的行为,他们所做的或者未所的事情; 案主的感受,其经验与行为的感受或者情绪; 案主说到经验、行为、感受时的观点。 倾听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用,因为它协助案主说出问题。 会听不亚于说,而且更加困难,倾听和听不一样,听仅仅用耳朵,而倾听不仅仅用耳朵,还要用心。

行政法概论案例

第一章行政法概论案例 案例1: 张某系某大型电视机厂的职工,1998年厂里分房时未列入分房名单,张某不服,以该电视机厂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不合格,驳回了张某的起诉。 案例点评: 案情中所讲到的电视机厂给职工分房的行政,属于“私人行政”的范畴,不是行政法上的行政。行政法上的 行政通常指公共行政,即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组织、 管理。因此,张某对电视机厂分房时未将其列A分房名单的做法不服,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案例2: 某市为加强道路交通管理,规范日益混乱的交通秩序,决定出台一项新举措,由交通管理部门向市民发布通告,凡自行摄录下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照片、录像资料,送经交通管理部门确认后,被采用并在当地 电视台播出的,一律奖励人民币200元—300元。此举使许多市民踊跃参与,积极举报违章车辆,当地的交 通秩序一时间明显好转,市民满意。新闻报道后,省内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来取经、学习。但与此同时,也

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违章驾车者去往不愿被别人知道的地方,电视台将车辆及背景播出后,引起家庭关系、同事关系紧张,甚至影响了当事人此后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车人以肖像权、名誉权受到侵害,把电视台、交管部门告上法庭的;有违章司机被单位开除,认为是交管部门超范围行使权力引起的;有抢拍者被违章车辆故意撞伤后,向交管部门索赔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驾车人索要高额“保密费”的,等等。报刊将上述新闻披露后,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举措引起了社会不同看法和较大争议。 问:请谈谈你对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认识。(注意:不能仅就此举引发的一些问题、个案谈具体适用法律的意见) 答案: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不合法且不合理。理由如下: 一、从合法性看,该市的新举措不合法,违反了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法律优越,即禁止行政机关违反现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机关活动应当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前提和基础。 (1)从法律优越角度看,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导致了多处公民的私权利遭到侵犯,比如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也就是说,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违反了现行民事法律。法典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圣经,正是由于该市没有严格依法行政,才导致了公民权利遭到了侵犯。 (2)从法律保留角度看,交通管理部门行政职权必须有法律的依据,不能采取法律没有规定的手段。根据我国现行法,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并且只能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国务院制定的有关交通管理条例进行交通管理,而不能另辟蹊径。没有法律依据的所谓新举错,是违背依法行政原则的。 二、从合理性看,该市的新举措不合理,违背了行政合理原则 (1)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和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造成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谈不上科学合理,且这项举错导致了部分公民社会公德的沦丧! (2)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决定符合并体现法律对裁量权限的授权目的,不得以形式合法背离立法的实质要求。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似乎实现了管好交通的目的,但实际上违背了法律对于管好交通的最终目的——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 (3)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决定建立于对相关因素的正当考虑之上,不得考虑不相关的因素。行政行为作出时涉及到多种因素,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时,应当全面考虑行为所涉及到或者影响到的因素。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很明显没有考虑到这一措施可能带来社会副面影响。 (4)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决定应当符合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和最一般法律正义要求。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证据材料应当由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程序收集,并使用;制止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为而采取的措施必须与其违法行为相关,而不能影响到与该违法行为无直接关联的名誉权(因为违章照片、录像资料在当地电视台播出)。 三、没有依法行政,就没有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行政机关都要把依法行政作为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基本途径。只有把依法行政纳入到日常具体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是一个原则性的口号,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中,必须落实具体到依法行政实践当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宏伟目标。 案例3: 2004年8月4日,铜梁县旧县广播站报警称,有人在广播站吵闹不休。旧县派出所的两民警接警后赶到现场,看到当地居民张某和女婿与广播站的祝某正抓成一团。纠纷是因安装闭路电视线引发的。 当时,张某双手紧紧抓住祝的衣服,不让其离开,并大声叫骂。两民警见状,对双方进行劝解,并叫张某放手。同时,民警口头传唤张某到派出所调查解决,被张某拒绝。期间,一民警抓住张的左手,责令他放手。随后两民警离开现场。 后来,张某被传唤到派出所接受调查。当天下午,张某说他的左手痛得厉害,民警把他带到旧县镇医院检查,诊断表明无骨折特征。当年8月23日,张某到铜梁县中医院作X光片检查诊断,其左手第2、4指末节基底部骨折。在医院治疗11天后,再次诊断为陈旧性骨折,伸肌腱止点陈旧性断裂。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考试题型: 根据情况在概念辨析、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等几种题型中加以选择。 考点: 管理的概念、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管理职能(过程)学派体系,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以及管理学各主要流派的特点。 一、管理的概念 1、管理是在社会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有效地获取、分 配和利用人力、物力资源,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激励、领导、控制。 3、管理者的角色:最高管理者、中间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4、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①技术技能 能力构成:诊断技术,决策技术,计划技术,组织设计技术,评价技术,书写技术。 能力实施:履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的基础 ②人及技能 能力构成:表达能力,协调能力,激励能力,领导能力,公关能力 能力实施:获取信息,履行领导职能,组织落实和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所必需的。 ③概念技能 能力构成: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决断能力。 能力实施:履行决策和指挥责任所必需一般,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概念 技能.而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格外重要.由于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 人及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重要的。 4、管理的重要作用 ①管理也是生产力,他能够直接出效益,增效益 ②管理不科学,也就建立不起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求 生存、谋发展,最终被淘汰 ③加强管理又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 ④管理是一切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5、管理的性质——二重性 ①一是合理组织生产力,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这为我们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可以大胆引进和 吸收外国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②二是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社会属性。这告诉 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6、管理者:承担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能的人员(管理行为的主体)。 (1)管理者与一般作业人员的本质区别:通过他人或者和他人一起促进目标的实现。管理 者的共同点:都有下级,都能向下级发号施令 (2)可能的案例:管理者要懂得控权,不必事必躬亲,而应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许莉娅《个案工作》(第2版)辅导书(1-10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 1.如何理解个案工作是助人自助的专业? 答:个案工作是助人自助的专业,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帮助案主恢复自助能力 ①个案工作不是替案主解决问题,而是协助案主,与案主一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案主恢复自助能力。 ②个案工作的价值理念相信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个案工作的目标是既治标,也治本,而且更注重治本。既要帮助案主解决面对的具体问题,更注重帮助案主恢复、培养自助的能力。 ③个案工作的目的是助人自助,不是大包大揽,否则容易导致案主的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的持续发展,会使案主原有的自助能力萎缩、丧失。个案工作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这就要求个案工作者对助人自助原则要有较好的把握。 (2)在助人的过程中工作者得到成长 从动机角度看,个案工作是以案主的需要为本,要求工作者所有的方案设计、工作实施以及整个工作过程,都必须是围绕着案主的需要,而且要求工作者时刻警醒自己是否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需要去与案主互动。从工作效果角度看,工作者在秉持个案工作价值观、运用有关知识和技巧帮助案主的过程中,自己也将会得到成长。因此,工作者应经常反思自己在与案主互动过程中的经验,不断觉知和巩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2.如何理解个案工作历史发展中的“亲属责任”原则? 答:个案工作历史发展中的“亲属责任”原则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济贫法案》规定了“亲属责任”(或“家属责任”)的原则。《济贫法案》认为,感受困难的个人首先应由家人、亲属提供帮助,《济贫法案》规定人人都有救济家人和亲属的义务,公共救济机构在贫

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属处获得帮助时,给予救助。 (2)自古以来,人类对生命个体的关怀和帮助有两个传统的资源:来源于血缘关系——家人或亲属的关怀和来源于地缘关系——邻里的帮助。无论是个案工作产生的初始阶段,还是个案工作发展到了今天,“亲属责任”的原则对于个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鼓励亲人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使贫民获得物质和实物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协调亲属间的关系,加深彼此的情感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获得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满足。这对于排解案主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是非常有益的。 ②亲人最熟知求助者的生活处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案主解决具体的生活困难,避免或减少资源的浪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日益都市化和现代化,人际疏离,人情淡漠。在助人活动逐渐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达国家中,亲人甚至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日渐减少,这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因此,呼吁家人互助,规定“亲属责任”原则永远都不是过时的说法。 3.举例说明个案工作的分层目标。 答:个案工作的目标包括三个层次:终极目标、中期目标和具体目标。 (1)终极目标——挖掘生命潜能,趋向自我实现 个案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案主在不断地挖掘生命潜能和激发成就动机的循环努力中,成就能力(潜能)所及的一切事,通过自发和有创造性的劳动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趋向人性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状态包括成熟健康的人格和生命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例如,对于一位刑满释放人员的救助,除了要给他介绍工作,还要帮助他挖掘生命潜能,找到其兴趣和特长,通过自发和有创造性的劳动来丰富他的人生,趋向他的自我实现。 (2)中期目标——恢复自助能力,选择适当生活 个案工作相信人具有成长向上的倾向,相信人的生命中都与生俱来地具备应对挫折的自助能力。案主

行政法概论案例题

2000年1-2月,B市光明药房承包人赵林在该市小河镇集市个体摊档中,购得印有“胃舒”牌商标标识的养胃丸一批,运B市后,由光明药房批销给本市六家商场及医药公司。上述单位购入胃舒牌养胃丸后,随即进行了调运、批发与零售,致使本市18家药房经销了这批养胃丸。在销售过程中,B市医药生产供应总公司获悉消费者反映该养胃丸药味不浓,于同年6月派出质检员进行检查,证实该养胃质量欠佳,系假冒产品,便通知所属部门停止,并抓紧退货该养胃丸注册商标专用人某中药制药一厂于2000年8月6日,分别向B市工商局与市卫生局投诉,请示对市医药单位销售冒牌养胃丸案依法查处。市工商局于2000年9月10日根据药品管理法对此案作出如下处理决定:(1)对现已封存于光明药店的1000盒冒牌养胃丸予以全部销毁;(2)对消费者的退货全部销毁;(3)对光明药店及其他18家药房的非法利润予以没收,并分别处以4000元罚款。 问题: 1)这起处罚案件哪些机关有管辖权? 2)市工商局作出的处罚决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3)如果市卫生局亦根据《药品管理法》对此案进行处罚,是否违背了“一事不再罚”之原则?为什么?4)市工商局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对相对人履行哪些告知义务?(5)经查,市工商局是以简易程序作出上述处罚决定的;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本拟处以罚款2500元,因光明药店不断提出申辩,后决定罚款4000元。从程序上看,市工商局的以上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 1)这起处罚案件哪些机关有管辖权?B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B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该案有行政执法权;(注:卫生局是主管医院等卫生系统的行政部门,对于这方面的查证可找地方卫生局等官方网站的机构设置、政务公开等栏)。(2)市工商局作出的处罚决定是否合法?为什么?市工商局依药品管理法作出该处罚不合法,因为它没有获得药品管理法对其的行政执法权,但是,市工商局可依据商标法对该案中的商标侵权行为进行处罚;(3)如果市卫生局亦根据《药品管理法》对此案进行处罚,是否违背了“一事不再罚”之原则?为什么?所谓“一事不再罚”原则,即《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此外,市卫生局也没有从药品管理法获得执法的授权,即市卫生局无权进行处罚。 (4)市工商局作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对相对人履行哪些告知义务?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一条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5)经查,市工商局是以简易程序作出上述处罚决定的;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本拟处以罚款2500元,因光明药店不断提出申辩,后决定罚款4000元。从程序上看,市工商局的以上做法是否合法?为什么?罚款超过1000元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市工商局的做法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第33条的规定,且因行政相对人不断申辩而加重处罚也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第一章导论答案

《中国税制》第一章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令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包括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2、纳税人:依照税法规定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3、征税对象: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亦称课税客体。 4、税率:税率是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是指课税的尺度。 5、起征点:起征点是课税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课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 6、免征额: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部分。 7、纳税环节:纳税环节是指对处于运动过程中的课税对象,选择应当交纳税款的环节。 8、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税款的期限。它是税收的固定性、强制性在时间上的体现。 9、税制体系:税制体系指的是一国在进行税制设计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将不同功能的税种进行组合配置,形成主体税种明确,辅助税种各具特色和作用、功能互补的税种体系。 10、流转税:是以商品或劳务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 11、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12、财产税:是以财产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13、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它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14、税收实体法:是指拥有税收立法权的立法主体规定税收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15、税收程序法:是指拥有税收立法权的立法主体为保证税收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而制定、认可、修改和废止的,用以规范税收征纳行为的法律规范。 二、填空题 1、我国现行税法的渊源有宪法、税收基本法律、(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税法解释)和税收条约等。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是() A、生产的需要。 B、欲望满足的需要。 C、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 D、选择的需要。 E、社会发展的需要。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资源配置。 B、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 C、经济体制。 D、资源的稀缺性。 E、资源利用。 3、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 A、价格决定。 B、产量决定。 C、成本决定。 D、利润决定。 E、A、B、C、D。 4、()不是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原因:D项厂商是微观经济主体。BCE都是一国的经济问题。A项可以是微观,也可以是宏观的,所以D最准确) A、收入决定。 B、物价水平。 C、经济增长。 D、厂商均衡。 E、国际收支。 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经济模型。 B、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C、局部均衡分析与一 般均衡分析。D、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E、A、B、C、D。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 2、选择 3、微观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 5、经济学 6、实证经济学7规范经济学8、经济模型。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 2、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5、西方经济学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四、论述题

1、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又要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E 4、D 5、E 二、名词解释 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4、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 5、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6、实证经济学是在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前提下,来分析和预测人们的经济行为。它力求说明和回答这样的问题: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后果如何? 7、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不作另外的选择?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 8、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是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一个经济模型可用文字来说明(叙述法、散文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代数法),还可用 几何图形来显示(几何法、画图法)。 三、简答题 1、答:(1)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2)由于稀缺性的存在,如何用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最重要最迫

01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第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复习题 1、何为人力资源?其特点是什么? 答: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特点:①生物性②能动性③动态性④智力性⑤再生性⑥社会性 2、何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特点是什么? 答: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特点:①综合性②实践性③发展性④民族性⑤社会性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 ②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影响因素:⑴基本因素:①社会价值观②群体价值观③个人价值观 ⑵实际因素:①任用情况②信任情况③晋升制度④工资制度⑤奖励制度⑥处 罚制度⑦参与程度⑧福利状况 ⑶偶发因素 4、试说明管理的软化趋势。 答: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从人治、法治到文治,组织模式从直线式、职能式到学习型组织,人性假设从经验管理的经济人到文化管理的自动人、观念人,管理重点从行为到思想,管理性质从非理性、纯理性到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 5、为什么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答: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⑴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代替了个人经验; ⑵“时间和动作研究”提供了精确地计算定额的方法; ⑶生产工具、操作工艺、作业环境、原材料的标准化,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⑷“工作挑选工人”的原则和系统地培训,为各个生产岗位提供了一流的工人; ⑸“计划(即管理)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管理职能,使依法治厂成为可能。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很快在欧美推广,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6、为会么说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答: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职工的忽视,为纠正和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80年代兴起了企业文化理论,它完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解决了科学管理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⑴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经济人假设”的困境; ⑵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与“外部控制”方式的局限; ⑶服务致胜时代的到来与“理性管理”传统的没落;

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导论》第一章总结

社会工作导论(第一章)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意义及其分类 1.社会工作概念的内涵 国际上关于社会工作的三种认识,将社会工作视为个人慈善事业,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和国际私人团体举办的以解决各种因经济困难所导致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专业服务。 2.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1)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 (2)社会工作是一种主人过程。 (3)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 (4)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 (5)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 (6)对社会工作的综合定义。 3.社会工作的分类 按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分类 (1)社会个案工作(social case work):以个人及单个家庭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2)社会群体工作(social group work):以一群人、团体或社团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也称社会群体工作。 (3)社区工作(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以一群人共同生活的地区即社区为对象的一种社会工作方法。 (4)社会行政(social administration):主要以行政的方法与程序,通过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推进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 按社会问题的性质进行分类 即将社会工作者职责范围之内的社会问题做出划分。社会问题包罗万象。但通常被社会工作者认定为其职责所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贫穷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儿童问题,老年问题,身心残障问题,吸毒问题,酗酒问题,犯罪问题,劳工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 按社会工作的对象进行分类 一般而言,按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对象,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贫民救助工作、伤残服务工作、劳工福利工作、农民福利工作、患者社会工作、社会越轨者工作等。 按社会工作的方式(媒介)进行分类 (1)家庭式:包括儿童寄养、儿童家庭补助、家庭服务等。 (2)社区或社会式:在社区设置社区(社会)服务中心以开展工作,如设置儿童福利站、老人活动中心等。 (3)机构式:通过设置儿童福利院、老人院、伤残康复中心、精神病康复中心等以开展工作。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导论

第一章导论 案例引入: 我们都在生活,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国贸; 我们学习金融,正广泛运用于国贸; 我们是中国人,中国经济腾飞始于外贸; ----浙江人,浙江经济发展离不开外贸; 我们处于这个世界,世界各国需要国贸。 ?包括国际互联网 Internet(美) ?同学们正在使用的诺基亚(芬兰)、摩托罗拉(美)、三星(韩)手机 ?男生兴趣爱好的魔兽世界(美)、传奇(韩)游戏 ?收集资料必须用到的Google(美)、Yahoo(美)等引擎 ?拍摄冲洗会用到的索尼(日)佳能(日)相机、柯达(美)胶卷 ?宝宝出生必用的强生(美)婴儿产品、妈妈炒菜首选的金龙鱼食用油(新)?奔驰(德)、宝马(德)、奥迪(德)轿车 思考题: ?为什么在我们能够在中国享受到国外公司的产品? ?为什么这些公司会向我国出口这些产品?或在我国生产这些产品? ?为什么这些产品在中国的售价高于在该产品在本国的售价? ?这些公司是如何向我国出口产品的?这个过程是怎么实现的?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贸易的含义与特点 (一)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亦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几个相关的概念:对外贸易;海外贸易;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 几点说明: (1)国际贸易是从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考察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活动,而对外贸易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去考察它与别国或地区之间的贸易活动。 (2)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均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 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甚至目前仍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统计不含服务贸易,但仍称为对外贸易。(无形贸易通常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表上,但它是国际收支的构成部分。) 货物贸易(Goods Trade)---即SITC中的十大类商品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联合国秘书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商品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个分组和1924个项目。

行政法各章习题(含参考答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理念 一、填空题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_权利_____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_物_、行为和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性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__特别行政法______。 二、单选题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B)。 A.行政相对方是不可少的 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 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 三、多选题 1、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ABD)。 A.主体变更 B.客体变更 C.形式变更 D.内容变更 四、简答 1、简述行政法法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填空题 1、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问题,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_适当____的问题。 二、单选题 1.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共同构成(D )。 A.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B.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C. 行政处罚的原则 D.行政法治的原则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二编主体论 第三章行政主体 一、填空题 1、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_相对方_申请为前提。 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____。 3、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_中央_____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4、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__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____。 二、多选题 1、我国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是(ABCD)。 A.适应需要原则

行政法各章习题(含参考答案)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行政法的基本理念 一、填空题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_权利_____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_物_、行为和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性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__特别行政法______。 二、单选题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B)。 A.行政相对方是不可少的 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C.必有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 D.权利义务关系是平等的 三、多选题 1、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ABD)。 A.主体变更 B.客体变更 C.形式变更 D.内容变更 四、简答 1、简述行政法法源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行政法规和地方行政规章、与行政法有关的法律解释。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填空题 1、合法性原则主要解决行政合法与非法问题,合理性原则解决行政是否_适当____的问题。 二、单选题 1.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原则共同构成(D )。 A.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B.行政法的基本内容 C. 行政处罚的原则 D.行政法治的原则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行政法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全部行政法律规范之中的,是调整和决定行政主体全部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二编主体论 第三章行政主体 一、填空题 1、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_相对方_申请为前提。 2、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____。 3、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_中央_____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4、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规章权和__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____。 二、多选题 1、我国行政机关的设置原则是(ABCD)。 A.适应需要原则 B.精简原则

统计学习题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统计学 社会统计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统计学的对象与特点·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 第二节社会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与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 一、填空 1.一般来说,统计这个词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 2.()的实践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最早产生的统计。 3.()这一学派产生于德国,其创始人为康令(1606—1681)和阿享瓦尔(1719—1772)。 4.统计按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描述统计和()。 5.推论统计有两个基本内容:参数估计和()。 6.通过抽样得到的用以推断总体特征的那个“部分”,在统计学上称为()。样本中所含的单位数,在统计学上称为样本大小,也叫做()。 7.总体的每个单位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性,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在统计上称为()。凡能用数量的多少来表示的标志,称为()。凡不能用数量的多少来表示而只能文字表述的标志,称为()。 8.()是反映总体(或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 9.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与联系在于:统计指标是说明()特征的,标志则是说明()特征的;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标志的数值()而成的。 10.要了解有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是(),总体单位是(_ )。 11.凡是相邻的两个变量值之间可以连续不断分割的变量,称为()。凡是各变量值之间是以整数断开的变量,称为()。 12.大量观察法之所以称为统计上特有的方法,是与()的作用分不开的。 13.大数定律的一般意义使:在综合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时,个别单位偶然的数量差异会(),使大量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借助于()形式,接近用确定的数值显示出必然的规律性。 二、单项选择 1.统计总体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 A 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B 同质性、大量性、变异性 C 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 D 数量性、具体性、可比性 2.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康令 B 威廉·配第 C 恩格尔 D 凯特勒

行政法案例精选(一)

[案情] 胡某和赵某是邻居,两家为房屋间的通道发生争吵,当胡某拉赵某到村民委员会评理时,赵某在地上大喊“打死人了,打死人了……”张之闻声赶来劝开,在赵的要求下把赵某搀扶回家。之后,赵某告到当地派出所,派出所根据张之听到喊声赶到,见赵某躺在地上的证词,对胡某拘留3天。胡某不服,申诉到市公安局,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事隔半月,胡某所在地县公安局认定胡某殴打赵某致轻微伤害,对胡某作出拘留5天的处罚。胡某更加不服,再次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市公安局审理后认为,县公安局对胡某的处罚偏重,作出变更拘留5天为罚款60元的处罚。胡某不服,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问题] (1)市公安局经审查认为派出所越权处罚,决定撤销派出所对胡某的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2)派出所对胡某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程序是否合法?为什么?(3)市公安局作出撤销对胡某拘留3天的处罚决定后,县公安局又作出对胡某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4)胡某应当以谁为被告?为什么?标准答案[答案] (1)正确。因为派出所无权对胡某拘留3天。(2)派出所对胡某拘留3天的行政处罚程序不合法。因为派出所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没有遵循《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公正、公开原则和查明事实、说明理由、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等制度。(3)不正确。因为市公安局的行政复议决定的理由是派出所越权,而不是胡某违法事实的不存在。县公安局又作出对胡某拘留5天的行政处罚,既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也构成对市公安局行政复议决定的不履行。(4)胡某应当以市公安局为被告,因为市公安局变更了原具体行政行为。[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授予了派出所有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处以警告、50元以下罚款的权力。也就是说它只对在治安管理领域中的警告、50元以下罚款行为独立承担责任,其所做出的其他行为,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应视为其派出的公安机关的行为,由公安机关承担法律后果。《行政处罚法》第36条规定:除本法第33条规定的可以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第30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第31条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第32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行政诉讼法》第25条规定,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条规定:有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即属于I7条中规定的“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1)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的;(2)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3)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处理结果,即撤销、部分撤销或者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本案市公安局的复议决定虽然是减轻了对胡某的行政处罚,但仍属于变更决定的范围。[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行政诉讼法》第25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0条,《行政处罚法》第31一36条。

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选择题 17社1 陈烨201742410114 第一章导论 一、单选题 1.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是(A )。 A、协助社会功能失调的个人,增进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B、替案主直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 C、为案主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治疗 D、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 2.在社会工作的诸方法中,最早发展出来的专业工作方法是(B)。 A.团体社会工作 B.个案社会工作 C.社区社会工作 D.社会行政社会工作 3.以《社会诊断》一书为社会工作奠定专业基础的社会工作创始人是(A )。 A.里士满 B.鲍尔斯 C.斯莫利 D.霍利斯 4.个案社会工作采用的方法是(B)的专业服务方式。 A.二对一的直接方式 B.一对一的直接方式 C.一对二的直接方式 D.多对多的直接方式 5.在西方个案工作的历史发展中,下列人物属于综合时期的代表的是( B )。 A、玛丽·里土满 B、霍利斯 C、戈登·汉密尔顿 D、弗洛伊德 6.关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社会工作者必须帮助案主解决所有的问题 B、社会工作者可以成为案主的亲密朋友 C、社会工作者可以给予案主适当的支持 D、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强制案主做出决定 7.行为主义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重要代表人物,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此的是(A)。 A、巴甫洛夫 B、班杜拉 C、华生 D、斯金纳 8.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B)。 A.斯金纳 B.华生 C.班杜拉 D.艾里斯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班杜拉思想的是(ACDE )。 A、观察学习 B、环境塑造行为 C、替代强化 D、认知的重要性 E、交互决定论 2.下列关于萨提亚对困难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CD )。 A、困难是造成心理和行为病态的外在原因 B、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处理问题才是问题 C、要重点关注困难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以求应对 D、治疗过程中必须关注困难事件本身

许莉娅_个案工作笔记第一二章

个案社会工作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有很多的社会任务要完成。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个人能力或者资源不足,需要获得帮助)(学生举例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些障碍的解决需要社会工作的帮助来完成。(上学期我们学习的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 格拉德 四级助人者——朋友、同学、同事、陌生人 三级助人者——上司、领导、老师、父母 二级助人者——牧师、神父 一级助人者——社工、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 (这种助人级别的划分的依据??)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 个人成长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教者与学者互动 适当进行技巧训练 以内化价值观为核心 第一章导论 关于个人成长的一点解释 一个人不论他的年龄和背景如何,都有生存、成长、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个人要有能力作到: 1、为自己的需要提出要求;(发展目标制定,成长目标的选择) 2、了解自己的内心状态;(自我了解缺乏) 3、与别人发展相互依赖的关系。(人际关系困扰) 如果缺乏这个能力,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就可能发生。 (实际上,可能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了有限的几种) 第一节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二、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概念分析 定义介绍 定义选择 含义归纳 概念分析 Social Case Work——个案社会工作 Social—社会。个案工作是以机构为依托的 组织行为;是一项社会职业;体 社会对个人的关怀。(并不是个人的善举)(来自社会专业工作者的帮助) Case—事例、事件、案例。针对单个案例进 行的工作。 Work—劳动、工作。工作员体力和脑力的付 出;工作员将价值、知识和技术整合 的社会实践活动。 定义介绍 马丽瑞奇蒙德(Mary Richmond)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