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宗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宗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宗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宗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宗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我国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存的主要名胜古迹中,宗教遗迹大概占据一半,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近二分之一为宗教景观。①我国宗教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和旅游价值,它们不仅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而且是人们访古探幽、增长知识的博物馆。对宗教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将有助于引导宗教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基本政策。一直以来,我们都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努力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通过宗教文化旅游,让众多的中外游客接触、了解、保护宗教文化遗产与合法有序的宗教活动,消除他们的一些偏见和误解。同时,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可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加强联系的机会,使外国友人加深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真实状况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和平发展环境。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教资源的保护。全球每年有超过3亿人的旅游是以宗教为目的,这一市场每年的旅游收入都超过180亿美元,宗教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产业。我国一些地区通过积极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也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不仅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效益,还能给宗教部门本身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宗教活动场所可以通过添油款、捐款、佛事法事收入、赠品、门票收入等途径改善经营状况。

宗教文化旅游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弘扬。宗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宗教学中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集文学、艺术、语言、民俗、哲学、史学等之大成。宗教充满着智慧和哲学以及蕴含着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引导民众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关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②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

目前,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已经形成了一些精品旅游项目,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融宗教建筑、节庆活动、宗教修学、宗教养生等多种方式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方政府对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重视不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长期以来,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封建迷信等活动交织在一起,这造成了宗教问题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事实上,宗教文化固然有它的消极作用,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只要对宗教有正确认识,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性有正确认识,开发时能够贯彻宗教政策,遵守宗教法规,遵循正确的开发原则,那么这项工作完全可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旅游项目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我国宗教旅游项目所推出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深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很多地区的宗教旅游开发还处于“符号阶段”。宗教所蕴含的启迪智慧、平衡心理、修身养性等文化内涵亟待挖掘。此外,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很多宗教景点,宗教人员只是从事为进香者祈祷、发放经义、维持秩序以及诵读经书等活动,很少为游客进行深入讲解。一些宗教景点的导游没有专业的培训,也没有上岗证明,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景点商业气息过浓,资源保护不力。许多开放的寺庙宫观内,充满着浓厚的商业色彩。商贩在宗教场所的买卖经营活动极大影响了景区的神圣与庄严。一些宗教场所还以各种名义借机向游客骗取钱财。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宗教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一些地方政府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仓促建设了一些宗教旅游项目而收益甚微,同时一些旅游项目的建设对于周边生态环境和宗教文化带来了极大的破坏。③宗教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已成为目前我国宗教旅游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矛盾突出。当前,我国对于宗教旅游景区的管理基本上形成了复杂的管理体制。旅游与自然保护区、旅游与文物、旅游与宗教、旅游与环保、旅游与社区等方面针对景区管理权而产生的利益争夺大量存在,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宗教团体和旅游部门在宗教旅游开发中还经常存在一定的矛盾。旅游景区部门往往对宗教知识、政策、法规及相关问题认识不足,在决策时较少听从宗教部门的建议,不注重维护宗教团体的权益。宗教团体在协调各方面关系时经验不足,单纯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这也引起其他部门的不满。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根据宗教旅游的特点和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宗教旅游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澄清模糊观念,端正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类历史中长期而且普遍存在着,其影响十分广泛、深刻。在古代,上自意识形态,下至社会生活,几乎都有宗教的浸润,哲学、神学、文学、音乐、美术、建筑、人们的风俗习尚,处处展现出宗教的精神。有神论的宗教思想不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它对其信徒有道德教化、止恶从善、心理抚慰的积极作用,对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习俗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宗教文化与宗教信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宗教文化虽不是主流文化,但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丰富宗教旅游产品内容,加强对外宣传。宗教的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舞蹈、节日、养身之道对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审美需求和精神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多样化的旅游项目而不满足既有的浅层次开发。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外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对外宣传的力度与游客数量多少成正比关系。强而有力的宣传有利于强化人们对于景区的关注。我国很多宗教旅游景区宣传力度还亟待加强。在当前,我们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渠道以扩大影响力。只有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宗教文化旅游才能有大的发展、大的作为。

加强宗教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宗教文化旅游作为特殊的文化旅游产品,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宗教旅游从业人员应有一定的宗教知识基础和历史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向游客更好地宣传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从而激发游客的兴趣。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可以有计划地在中专、高职和高校的旅游专业中,增设关于宗教文化旅游的专业课程,加强对旅游管理服务人才宗教文化知识的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聘请景区附近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中熟悉宗教的专家、科研人员担任导游。由于他们拥有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可对游客进行基本的景观介绍、宗教思想阐述等。

建立健全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宗教旅游管理模式。为改善目前管理混乱局面,应打破民族宗教部门、文物部门、旅游部门条块分割、资源管理分散、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宗教部门以及园林管理、文物保护等部门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通力协作,不能只考虑单方面利益,而要考虑全局利益。

当然,我们在宗教旅游开发中还应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开发工作必须充分地考虑到宗教组织、宗教信徒的宗教情感。同时,我们还应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活动进行规范管理,要严厉清除那些愚昧的、反科学的、借开发宗教旅游资源之名出现的精神文化垃圾,通过科学管理来保证正确的开发方向。我国深厚的宗教文化资源是我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内涵丰富的宗教文化,并积极地扬弃,批判地继承,充分发挥宗教文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的积极作用。

1、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我国,佛、道两教都比较讲究活动圣地,寺庙和道观多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基本属于旅游风景区,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苏州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如寒山寺与枫桥景区、上真观与穹窿山风景区、灵岩寺与灵岩山景区等等。长期以来,寺庙道观同所在景区的矛盾,一直是令大家感到困惑的难题,也是使香客和游人深感不便和难以理解的现象。根据大家的反映和我

们的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

(2)经济利益的分配。

(3)为香客和游人服务的理念。

二、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宗教与旅游之间的联系自古以来就十分密切。随着人类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活动的日趋广泛,旅游与宗教就更加显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的态势。著名的旅游景区和名山胜地的宫观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这种“文物价值”引起人们的神往。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往往把宗教设施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加以追求和观赏。我国宗教文化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旅游价值较高,无论宗教教义、宗教建筑,还是宗教艺术以及宗教名山都是游人瞩目、驻足并为之深深折服的旅游吸引物。宗教文化自身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

1.宗教教义的哲理性

人类的哲学曾经在宗教的母腹中孕育发展,世界各大宗教都与哲学结成了紧密的关系,宗教教义也因此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求善情节是其哲理性的明确表达。宗教提倡善行,并把道德纳入自己的教义之中,成为一种劝世谕人的宗教教条。无论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它们的道德标准与善恶标准都相一致。比如佛教在具体区分善恶的界限时大致有四种情况: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对己对他人都不利的是恶;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这种以他人为重的道德观表现在实践上就是以“慈悲为本”。慈心为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为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为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为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菩萨看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这种利乐一切众生、救济一切众生的愿行,反映出佛教道德体系中所沉积着的人道因素。伊斯兰教的善恶道德标准更加实际、朴素:守正即向善,这是人类道德发展的最有利的原由之一;善行,包括各种善的和能够提高人类价值、矫正人们性灵使其接近造物主的一切行为;宽恕,即明智的、能忍受他人无端伤害的伟大心灵,鼓励人们以德报怨;诚实,即有责任感,言而有信。宗教道德虽然把幸福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但它却是立足于今世和尘世。把一己的幸福同他人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把一己的解脱同他人的解脱联系在一起,把自尊同尊重他人联系在一起。这种劝人为善、戒除恶念、净化身心的道德境界和求善情结往往成为旅游者所乐于接受的美好道德品格,其吸引力巨大广泛而且深沉。

2.宗教建筑的艺术性

宗教建筑是众多宗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追求一种强烈、神秘、庄严的气氛。宗教建筑物的结构、布局、装饰都必须与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宗教建筑的艺术特色。哥特式建筑就向人们展示了作为神的居所特有的神秘肃穆的气氛和意境,游客在世俗建筑中难于获得这种感受。这种建筑中厅狭长,两侧支柱间距不大,造成了内部强烈的导向祭坛的动势。祭坛上铺锦列绣,摇曳的烛光照耀着受难的基督耶稣,呈

现出一种极其强烈的宗教情绪。再加上中厅高度很高,窗子又占满了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且以垂直线构成的支柱显得瘦骨嶙峋,显示出一种清教的冷峻和严酷,而这恰恰是基督教所宣扬的“纯洁”的精神生活和对物质世界的否定。正如恩格斯所言,哥特式教堂内部体现的是“神圣的忘我”。这种宗教建筑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天堂的欢乐,也要人们努力体验尘世的苦难,以及神解救苦难人们的献身精神,把人们引领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佛教建筑类型多样,代表性建筑寺庙具有高超的艺术特性和庄重之美。寺院有伽蓝、刹、丛林等不同称谓,是佛教僧众供佛和聚居坐禅修行的处所。寺庙建筑的选址,美学风格的追求,毫无例外都表现出设计营造者卓越的艺术创造能力。我国寺庙建筑因选址不同,有山寺、平原寺和丘陵寺之分。山寺即建在山顶、山内、山腰等处的寺庙。如山西悬空寺在峭壁上凿洞插梁为基,游人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则悬崖若虹,带给游人惊险刺激的心理体验。镇江三山堪称丘陵寺的典范。三山皆筑寺,寺寺又各有妙处。其中焦山可谓是“山裹寺”。焦山高71米,居三山之首,屹立于江心,四面环水,满山苍翠欲滴。营造者运用中国园林“藏”的造景手法,在山底、山腰、山顶视域可及之处,依山傍水建造定慧寺、观澜阁、华严阁、别峰庵以及吸江楼等寺亭楼阁,并努力使其掩映于林木之中。远远望去,仅仅露出寺庙的翘檐,亭的尖顶,近观则豁然开朗。

道教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本,其建筑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为了体现“以自然为美”的“自然之道”,道教宫观建筑十分注重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宫观选址大多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道教宫观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受阴阳五行理论影响。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世界的万事万物,因此道教建筑大多以木为建筑材料而少用砖石。另外,道教“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认为树木是大自然中富有生命的物质,木结构能深刻地反映出人与自然相亲相和的朴素情感。

同时,宗教建筑内的许多雕塑、石刻和壁画等更是艺术史上的瑰宝,是祖国珍贵的艺术遗产。宗教石窟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的壁画艺术打开了现代世界通向古代世界的大门,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恒久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我国石窟艺术高度发达,不仅数量巨大,分布地区广泛,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文物价值。其中最负盛名的敦煌莫高窟既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和历史悠久的旷世奇葩。目前保存有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代洞窟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存壁画色彩鲜艳,种类繁多,包括经变画、本生故事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飞天画等。无论是“须达孥乐善好施”、“尸毗王割肉贸鸽”,还是“月光王施头”、“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等壁画,故事虽然离奇曲折,甚至荒诞不经,但艺术家们却用高超的技艺表现了佛慈祥大度的精神,使后人明白佛教所宣扬的惩恶除霸、扬善颂德的内涵。石窟中的飞天拖着长长的飘带,成群结队,纷纷扬扬轻盈飞舞,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中所写:“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佛升天行。”真有“天衣飘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

3.宗教氛围的神秘性

宗教本身就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不真实的体验,是自然压力、社

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自从人类从自然界独立出来之后,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处于屈从附属地位,对自然界怀有强烈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敬畏感和好奇心。为了调和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们用各种办法将自然力人格化,产生了万能的“神”、“上帝”等形象,并把他们当作偶像来崇拜。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沉重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将人们推入更加痛苦的处境。人们悲叹茫茫苍天无情,浩瀚苦海无边。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支配下,人们只能以想象代替现实,幻想救世主把自己救出苦海,走向一个没有压迫和痛苦的“彼岸世界”。在人们心中,追求灵魂不死和天堂幸福的这种宗教情结普遍存在。早期人类对梦境等心理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起死回生的人对“绝妙世界”的“目睹”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宗教情感。

因此,在宗教活动过程中,也往往把这些神秘色彩融化进去。旅游者对神仙鬼怪、菩萨罗汉、上帝天使、天堂地狱等所持的将信将疑的心态,或对宗教仪式、宗教场所、宗教设施中所渲染的神秘气氛的猎奇心理,促使他们把旅游的兴趣与对宗教的兴趣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世界各大宗教基本都采用音乐等艺术手段突出宗教的神秘性、迷狂性和威严性。

道教音乐是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对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的追求。旋律古雅,内容丰富,既有赞美神仙的颂歌,渲染仙境的华章,又有召神遣将的磅礴之声,镇煞驱邪的庄严之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宫观举办的斋醮仪式更显得神秘而隆重,道场中灯烛交辉,香烟缭绕,钟鼓齐鸣,庄严肃穆,这样的气氛大大增强了信仰者以及游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中国佛教音乐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佛教音乐的感染力十分强烈,而且其特有的韵味很符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其音清新典雅,超凡脱俗,其韵幽远深长,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于袅袅之音中使人意念净化,既忘却了烦恼忧愁,又体味了人生真谛。

4.宗教名山的清幽性

大凡宗教,基本都追求肃穆澄静、超凡入圣、驱除欲念、返璞归真。中国人所信奉的佛教与道教,其性质同自然山水的性质十分契合。山清水秀的幽静之乡,既没有尘世的车马喧闹,又远离人事的倾轧纷争。这种清静的自然环境,同佛教追求的“禅定”境界,道教追求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达到了天然的默契与和谐,使僧侣道士忘怀世事,把思想和意念导引到“清静无为”的境地,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大自然永恒宁静中悟道参禅。

“天下名山僧建多”。自古以来,我国清幽秀丽的名山大川往往成为著名的宗教名山。无论是中国古代帝王御封的五岳,佛教四大名山,还是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终南山、四川青城山等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的道教名山,一座座宗教名山同自然山水形成了高度统一的和谐关系,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使其不仅成为宗教信徒顶礼膜拜、进香朝圣的场所,而且成为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旅游风景区。游人行走于青山绿水之中,既可观赏自然风光,又可观赏隐逸山间的建筑艺术,兴致浓者还可参加一些宗教仪式活动。听晓钟历历,晚磬泠泠,观岚气重重,云峰乙乙,从而获取悦目、悦心、直到悦神的美的感受。

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元素宗教文化

三清山:三峰插天如芙蓉,晴云赤日行其中。各位评委,我抽中的是三清山。 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并有古建筑三清宫而得名。三清山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三清山得“道”弥彰,是有名的道教圣地,它的兴衰沉浮,始终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三清山道教文化开始于晋代葛洪,他在三清山拥有特殊地位。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文化,鼓吹“人能成仙”,至今山上还留有葛洪所掘的丹井和炼丹炉的遗迹。尤其是那口丹井,历时一千余载,依然终年不枯,其水清冽甘甜。被后人称之为“仙井”。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的一年四季皆美景,融融春日,杜鹃怒入,百花争艳;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尽染;三九严寒,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界般。 青岛崂山:古人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青岛崂山欢迎您!崂山; 又称“牢山,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而得名。崂山得道弥彰,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崂山以其山海奇观,有着“洞天福地”之美誉,倍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道教高僧之推崇。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东海上,崂山餐紫霞”的著名诗句。崂山一年四季皆美景,融融春日,杜鹃怒飞,百花齐放;三伏盛夏、浓荫蔽日,凉爽宜人;仲秋前后,千峰竞秀,层林尽染;三九严寒,冰花玉枝,银装素裹,宛如琉璃仙界般。让你想远离喧嚣,只喜清闲自在,吹一吹山间的风,听一听耳畔的呢喃,于山水间停留,安放悠悠的乡愁。来到崂山这一切都不是梦。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藏,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 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是青藏高原的标志,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布宫通身有四色:红色象征权威,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庄严,黄色象征繁荣,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群楼重叠,气势雄伟,是藏式乃至中华民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布达拉宫在人民心中就是精神的象征,信仰的化身,一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这样的人间天堂,谁又不向往呢?在藏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可以忍受饥饿和寒冷,承受艰难和困苦,一路徒步一路朝拜,只为到达心中的这座圣地!有幸进入布达拉宫内部的藏民,都将这当作一次生命的犒赏和恩赐。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敦煌莫高窟:一禅莲花,广缘传天涯,渡人向善,修心佛法,落发为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封面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一、前言 (1) 二、旅游与宗教发展历程 (1) (一)旅游的发展历程 (1) 1、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 (1) 2、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 (二)宗教的发展历程 (2) 1、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2) 2、宗教仪式与宗教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3) 3、宗教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3) 三、引起旅游动机的宗教因素分析 (3) (一)宗教的文化内涵 (3) 1、宗教包含多种艺术表达形式 (4) 2、宗教是软性制度约束 (4) 3、宗教是一种关于世界、自然与人的观念学说 (4) 4、宗教兼具政治色彩与经济表征 (4) 5、宗教习俗丰富多彩 (4) 6、宗教自身包含事业 (4) (二)宗教的审美内涵 (4)

1、宗教建筑审美 (4) 2、宗教雕塑审美 (5) 3、宗教文学创作审美 (5) 四、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6) (一)宗教为旅游提供物质支撑 (6) (二)宗教为旅游提供文化内涵 (7) (三)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8) 1、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增长 (8) 2、宗教文化的神秘色彩 (8) 3、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 (8) 4、中国的良好宗教政策 (8) 五、基于宗教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8) 1、依法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8) 2、科学发展我国的宗教旅游 (9) 3、培养高素质的宗教旅游人才 (9) 4、建立健全宗教旅游管理体制 (9) 六、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浅析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 【摘要】:宗教在人类发展中是信仰也是文化现象。近年来我国对宗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发展,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活动。本文沿着宗教与旅游两者的发展历程,分析宗教与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宗教的引起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与审美因素,进而研究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了物质支撑和文化内涵,以宗教为目的旅游活动也提升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同时得出结论宗教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章最后对以宗教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宗教旅游发展地位

商业化下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与商业 关键词:宗教文化商业人性平衡价值 ①在中国知网搜索“宗教文化与商业”,以“主题”为搜索目标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000.4条,且浏览发现所有相关文献和论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对某一宗教文化内容的研究;二、只是把宗教文化当作一类能带来效益资源使用。没有关于怎样尊重这个文化的主体价值,最多会在规划使用宗教文化这一资源时在论文内会提醒注意保护。 在1992年中国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开始发生与以前有着巨大差别的变化,不只是是物质方面,整个社会的心里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对一实物的评判很难在当时就做出,在一个时间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出的评判一般都是有范围。 在后来我国有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在当时那个衣服为蓝色海洋,吃的是馒头咸菜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直单一的只是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以经济的思想去考虑,这个社会势必会出现问题。或许在当时显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当下确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很多事物的本质本不是经济,由于在权利或是金钱的作用下强把其作为ATM机去使用,便会失去很多人性的单纯的东西。所以在今后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尊重文化,尊重信仰。文化不会像人一样的去告诉那些开发和规划者哪里做错了,她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那些是旅游者对这些做法的反映,旅游者首先做为个人,他更想别开商业的味道,只是把这些旅行社或是其他当作服务的东西,帮着他去实现人性的释放。 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试论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摘要]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的而又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以其建筑、活动、音乐、文化传说和武术等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也占有极具重要的地位。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宗教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宗教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对其价值提升提出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 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 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 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

摘要: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它具有境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知名度高,层次丰富,旅游基础深厚等一系列鲜明特征.其开发工作较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更为复杂,必须遵循科学性,历史性,综合性,效益性,可持续性等开发原则,同时还应注意深化认识,加强管理,以确保开发工作取得成效 关键词:宗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 作为一种特色鲜明,意境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 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宗教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地方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积极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旅游资源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旅游资源,其开发相当复杂,应谨慎对待,而不少人对这一点尚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拟对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一,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宗教旅游资源一般是指因宗教观念,宗教活 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 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 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 名山,宗教建筑,宗教艺术文物,宗教节庆,宗 教名人,宗教饮食等.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人文 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宗教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这里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着眼于宗教 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二是着眼于它所具有的旅 游开发优势条件. 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来看,它具有境 界玄奇神秘,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倾向性强3个 特征. (1)境界玄奇,神秘这是宗教旅游资源 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他类旅游资源的根 本之处.宗教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对超自然,超人 间,超现实力量的崇拜与信仰.从宗教教义到宗 教建筑到各类宗教艺术,仪式,活动,宗教用品 以及那异常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故事等,宗教的 各个方面都含有虚幻,想象,夸张,荒诞成分以 及超现实世界的神秘感.这使宗教旅游资源带有 强烈的玄奇,神秘的特征和氛围. (2)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 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种表现 形态和丰富的内涵.而宗教旅游资源的形成,一 般都是宗教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多种因素的互动 及长期积淀才形成了现存的宗教旅游资源.所 以,它们既具有宗教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

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内容摘要】: 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实际上,中国有三大宗教:佛教、道教、儒教。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中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化的特征和精神。本文将从中国宗教的起源,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宗教在当今社会发展现状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诞生、影响、发展现状 【正文】: 一:中国宗教的起源 中国目前存有的三大宗教为儒教、道教和佛教。自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教思想后,到了魏晋时期,儒教这个说法便流传开来,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最能体现中国宗教特色的宗教之一,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佛教作为唯一的外来宗教,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二: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教是儒家思想的宗教界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儒家思想能不能定义为一种宗教学姐还有争议,因此本文将这一部分略讲,重点讲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异方术、逍遥精神、贵生伦理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道教的自然情怀、浪漫主义深深影响着传统文艺的审美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道教对国人的性格心理、伦理道德和民族凝聚力的塑造是无与伦比的。道教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心理;道教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决定了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式;道教奉行“知常容,容乃公”的准则,形成了宽容谦让、包容开放的民族性格,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 佛教在印度于公元十三世纪初消亡,在中国却作为大乘佛法而得以弘扬和发展。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并且和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不同的是,佛教更关心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因此受到更多人的推崇。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大量的佛教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等等深深影响的国人的思想。 三:宗教在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推崇无神论,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许多中国人不再有宗教信仰。因此在当今中国社会,很难见到宗教在西方国家那样普遍。然后新中国仍然推重宗教信仰自由。所以仍有许多宗教人士活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有支持社会主义建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浅谈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1.1宗教与文化相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夕游历活动,到今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旅游的本质其实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游览、朝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且依靠宗教旅游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基础设施的支持,又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宗教作为一种重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而旅游又推动了教的发展。宗教与旅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旅游对宗教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人们往往只看到旅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

进行综合效益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旅游也是如此。我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严重影响了宗教庄的氛围;更严重的是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2宗教文化的旅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巨大的旅游流,宗教筑、雕塑、活动、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作用则满足了现代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心目中的圣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藏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州内 藏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当前批准开放的各种寺观教堂181处, 其中藏传佛教寺院121座(包括苯教),伊斯兰教清真寺55座,基督 教堂3座,道观2座。这些宗教为不同的民众所信仰,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信仰圈,宗教文化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自然景 观资源交织在一起,具备了鲜明的多要素特征。如何充分发挥藏区宗 教寺院旅游资源优势,繁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 和探索的课题。 一、甘南藏区宗教文化旅游发体现状 (一)旅游人数和收入稳步增长近年来,甘南州紧紧围绕“旅游兴州”战略目标的总体工作部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全州旅游产 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表1看,2014年甘南州旅游总人数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8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30.2%和 32.4%。全州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1.7亿元,增速达到32.0%。从 调查数据看,国内游客占总人数的99%,多来自陕西、宁夏、四川、云南、甘肃等地,通过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方式的游客占到总 人数的70%,入境游客主要来自德国、法国、荷兰等国。游客旅游目标主要是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楞寺、合作米拉日巴佛阁、郎木寺、禅定寺 等名寺,同时辐射到自然风景游、民族民俗风情游等旅游项目,带动 了当地住宿、餐饮、民族品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可见, 甘南藏区宗教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充分挖掘和开发甘南藏区宗教文化 旅游对甘南州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二)旅游服务设施逐步改善当前,甘南州现有旅游企业71家,旅 游定点接待宾馆53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4家,接待床位8220多张,旅游从业人员3590人,投资兴办旅游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1500多个,已经批准的国家2A级景区(点)3处。1.住宿设施。在53家旅游定点接待宾馆中,藏传佛教区有三星级宾馆1座、二星级宾馆3座、

中国文化宗教

中国文化专题 国交院12级汉硕徐倩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内地。为适应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吸收儒、道思想以丰富和充实自身,而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代三国佛教的初传大约公元前2世纪后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新疆一带。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由此拉开了佛教在中国内地流传的序幕。 东汉、三国时期,佛教经历了从立足宫廷到走向下层民众的传播过程。当时人们把佛教视为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神仙方术的一种。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印度和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不断增加,佛教在移居内地的西域商人中流传,并且吸引了中国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和汉族知识分子。当时重要的佛典翻译家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康僧会等人。安世高比较系统地译介了说一切有部的典籍,重点是“禅教”之学。他所传译的“安般守意”禅法,与当时神仙方术家的呼吸吐纳等养生之术有相似处,很容易为人们接受。支娄迦谶传译大乘佛教的经典,重点是“般若”之学,以后在两晋士人和佛教界产生了强烈影响。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印度和西域来华译经的僧人不断增加,佛教在移居内地的西域商人中流传,并且吸引了中国一些上层社会人士和汉族知识分子。当时重要的佛典翻译家有安世高、支娄迦谶、康僧会等人

佛教在初传时期,不仅依附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中土宗教观念和思想体系,而且以其特有的内容作为中国文化的补充而流传。中国本有善恶报应观念,但没有像佛教那样系统的宗教体系。佛教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学说,在汉末三国就成为最有影响的教义之一,“故王公大人,观死生报应之际,莫不瞿然自失” 两晋南北朝佛教的社会普及与多元化发展 格义与六家七宗两晋是社会动荡和民族大冲突、大融合的时期。两晋时佛教不仅向社会各阶层普及,并且在中国思想领域扎下了根。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冲突,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和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大都扶植佛教。出身羯胡的后赵统治者石虎曾指出:“佛是戎神,正所应奉。”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令汉人可以出家。石虎长期奉“神僧”佛图澄为“大和尚”,让他参与军政机要,并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佛图澄的弟子们以后分居南北各地,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两晋时期译经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汉末、三国。译经开始由国家主办,有较为完备的译场组织。对中国佛教有较大影响的经律论大多在这个时期译介过来。西晋竺法护和东晋鸠摩罗什是最重要的两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译籍达到了新的水平,影响大,流传广。 东晋时期,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的两位里程碑式人物是道安和慧远。道安是佛图澄的弟子,后赵灭亡后辗转到达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为了迎合东晋朝野崇尚玄学的的风气,他着重弘扬般若学。他全面系统整理佛教典籍,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经录——《综理众经目录》,奠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本科(1)班陈红梅120070701109 摘要:泉州宗教文化发达,宗教文化旅游是泉州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了泉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的策略和旅游路线的整合,阐述了泉州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泉州、宗教文化旅游、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展方向 正文: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夕日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过广泛而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泉州文化也受到这些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而泉州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世界的各大宗教,并与泉州当地文化和谐相处和发展,直到今天,尽管有些宗教已濒临消失,有些宗教思想还在继续传播,但他们都给泉州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因而泉州也被称为“宗教胜地”,“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市宗教文化资源概况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海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唐、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世界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于此。在这里,中西文化长期和谐相处,多元共存,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一)泉州佛教。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东汉末年,中国江南地区也有了外来的僧侣译经传教者。后来,又有隋末皇泰年间建的安海“龙山寺”,唐垂拱二年建的开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现。唐、五代时,泉州的佛教发展呈上升兴旺态势。在增修建开元寺之后,又在城东一隅增建了“承天寺”等。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庙在“泉州”辖区内,就有数十座。而且出现不少高僧,翻译大量经典,佛学著作也不少。宋时,与“泉州港”的兴盛相呼应的缘故,佛教发展仍呈上升态势。宋代以后,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 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具有特色,许多寺院被列为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二)泉州道教。 西晋太康三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这是泉州道教历史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天后宫、龙宫庙、净真观等。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不在少数。 道教对泉州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神佛造像、庙宇的出现使泉州雕塑、建筑出现新的气象。明代道士董伯华所绘的“风、云、雷、雨”4幅道教神像,即被称为“四顾眼”的珍品,是古代泉州道教艺术的代表作。 此外,元妙观、东岳行宫的主殿建筑形式,都采用重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美观稳重,内部空间廓大。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城隍庙和法石真武庙的山门,都采用牌坊体建筑,且多为三开间庙门,气派恢宏,十分壮观,是闽南地区的典型古建筑群。 (三)泉州摩尼教。

15、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第十五章文化艺术旅游资源 学习目的 熟悉文化艺术对旅游的作用;了解如何利用文化艺术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主要内容 ●文化艺术用于旅游的特殊性 群众性感染力产生资源渗透传播知识 鉴赏力陶冶情操灵活性 ●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 新项目必备条件宣传手段 第一节文化艺术用于旅游的特殊性 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极强的感染力 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小说、散文、游记、传说、舞蹈、戏剧、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品、电影、电视等。它们都有自身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但是同其他人文因素一样,它们也可以为旅游业所用,并且较之其他旅游资源,文化艺术在内容上更接近客观现实,更充满作者的激情,因而更易于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在形式上更直观,更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同一题材常可以利用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来表现:小说可改编为戏剧、电影、舞蹈等;诗词可改编为舞蹈、音乐、绘画等;绘画、雕塑、工艺品又常取决于神话、传说、小说等。这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也给人们提供了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条件进行观赏选择的可能。 所以,文化艺术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感染力极强的旅游资源。 二、导致旅游资源的产生 1.文化艺术自身即为旅游资源 著名的摩崖题刻、雕塑、文艺节目、影视作品、工艺品等,其自身可能成为旅游者极感 167

兴趣的旅游项目,或成为在旅游地观赏的重点。到海南三亚旅游,人们最留恋的是“天涯海角”刻石。到泰山,也决不会放过观赏“纪泰山铭碑”。桂林叠彩山因桂花成林、刻石遍布而被称为“桂海碑林”。石鼓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对其“石鼓文”的研究已持续了多少世纪。宁夏贺兰山和广西花山等地的岩画这种原始艺术也独具魅力。 古书院、古藏书楼,都是著名旅游点。河南嵩山嵩阳书院(一说为湖南石鼓山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山岳麓书院和河南商丘睢阳书院(又名应天府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海南琼台书院因相传是著名戏剧故事《搜书院》的发生地亦声名远播。宁波天一阁以“天下第一藏书楼”而著称于世。 2.借助文化艺术的魅力而产生旅游资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因而湖南省桃源县一个风光优美的旅游地便被逐渐按照该文的描写修建成了“桃花源”,将作者的理想世界变成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奇葩,于是近年北京、上海各造了一座“大观园”,河北正定建了“荣宁街”。人们还流传着北京恭王府就是曹氏写荣国府与大观园的蓝本,甚至认为它就是大观园,因而成为旅游点。虽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其建造时间晚于此书的写作。 现今中外主题公园中,绝大多数都源于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 类似的情况在外国也有。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恩仇记》情节曲折离奇,广有读者,于是马赛的伊夫岛古堡便被指为该书主人公被囚禁的地方,成了旅游点。莎士比亚的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使位于意大利维罗纳的这两个家庭的住宅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史蒂文森以英国古老海港布里斯托尔的兰杜格特洛酒吧为背景写了《金银岛》;笛福也在此采访了远航归来的塞尔柯克而写成了《鲁滨逊漂流记》,遂使这个酒吧名声大噪,至今仍依原样保存下来。 更有甚者:三国时赤壁大战实际发生于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赤壁;而苏东坡贬居黄州(今黄冈市)时,常在黄州的赤鼻游憩,此地断崖临江,形势险要,引起了他的诗兴,写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千古杰作。以至黄州赤鼻竟名在真正的赤壁之上,人们不得不名蒲圻赤壁为“武赤壁”,名黄州赤鼻为“文赤壁”或“东坡赤壁”,以示区别。 从以上数例可看出,旅游与历史学的要求有所不同。对旅游者,只要在某些方面可以引起联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了解,实现了精神享受,也就满意了。旅游允许一定程度的想象与虚构,从这一点上说,它更接近于文学艺术。而历史学则不允许有半点含糊之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旅游便可以毫无依据地凭空臆造。 168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不仅体现在寺庙教堂与神像宝塔上,而且渗透于伦理准则与社会习俗中;不仅制约着帝王将相与文人骚客的动机与行为,而且引导着善男信女与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在中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与广袤地城内,宗教历尽沧桑而依然。 古往今来,大概没有任何一种世界历史文化现象能像宗教那样,给人一种神秘莫测、扑朔迷离而又耐人寻味的感觉、它像一根魔棒,搅得人们心潮汹涌激荡;它似一个幽灵,在冥冥中主宰或制约着凡间追求来世幸福人们的精神世界。 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宗教性,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还就是再深入一点加以反思?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那么究竟什么才就是宗教呢?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萌芽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在原始社会里,它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它逐渐形成包括教义与神学,经典、教义、戒律规矩、组织机构等一整套宗教体系。总之,宗教反映了人类以自然与人类自身问题的模糊认识,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它就是人类文化的最初精髓之一,也就是后来宗教发展的基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极度大。人类不能没有信仰。

实际上,中国人讲的信仰,不完全就是对宗教的信仰,还有文化的 信仰,甚至还有其她的信仰。不同于制度宗教那种制度化的信仰形式,就是一种尚未构为组织制度的宗教信仰形式,就是对宗教的信仰,但不就是宗教信仰,就是一种没有完全进入宗教制度的信仰形式。 中国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是相辅相成,互相包容的,具体有: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宵节其实就就是中国道教的上元节 上元就是天官圣诞;中国传统的鬼节“七月半”其实也就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有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也就是与社神的祭司有密切的关系。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依据周易来修建,道教又奉周易为经典。丧葬文化,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黑白无常,地狱之类的。文艺,有很多宗教题材的书法,书画,陶艺,还有小说都取材于宗教《聊斋志异》《西游记》《封神榜》等。中医,自古医道不分家中医的原始形态就就是道教。化学,道教炼丹就就是化学反应的开始,古典哲学的传统的学派,家与道教有莫大联系。 中国现代历史上,在若干特定历史时期,由于具体的社会原因,学术界 对传统文化一棍子打倒,全盘否定。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这种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目的则就是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儒家文化也好,对中华文化也好,还就是要认真区分里面的精华与糟粕,不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深化了对宗教的认识,为提高整个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宗教的认知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以佛教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薛元课程老师潘芬萍 摘要:中国宗教在其发展历史中,始终与中国文化的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处于动态互补的关系之中。考察中国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宗教形态的存在,而这些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的互相冲突与融合,共同构筑起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宗教以制度化的宗教为主,此外还有大量的民间宗教信仰,后者虽不具备制度化宗教所具有的完整的构成要素,却含有宗教性与世俗性相融合的双重社会功能,其强度、广度及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超过制度化的宗教。中国佛教在其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实现了分化,其中许多佛教文化因子与中国社会固有的文化因子相融合,形成独具世俗色彩的宗教形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篇论文立足于佛教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以便我们对佛教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旅游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宗教;佛教;旅游 1绪论 1.1宗教与旅游 宗教与旅游具有某种近乎天然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旅游是宗教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宗教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和动力。世界宗教的早期发展史无不印证了这一点。释迦牟尼也在印度中部恒河流域托钵化缘、游走传教;道教徒也大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旅游天然就是宗教的传播方式,是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宗教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则促进这一资源价值的实现,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和辉煌的物质文明,开拓了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很多宗教景区因此成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与旅游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兴旺发达,不仅有利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宗教遗产,还能有力推动宗教复兴和健康发展;宗教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赋予旅游新的文化内涵和开发领域。优质宗教文化资源与健康旅游活动充分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弘扬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灵、规范人行为、提升人境界的积极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四,宗教与旅游还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在人与社会日益疏离的今天,旅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逃避,他们想离开和逃脱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寻求一种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宗教与旅游的天然密切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我们不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它们照常自然联姻。由于宗教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再加上旅游的过分市场化运作,放任自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高度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特点、规律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引导宗教旅游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1.2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中国的宗教文化

专题二、宗教文化 一、中国宗教文化概况简述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现象:人类社会所特有。 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消亡。 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导游人员来讲,在学习宗教文化有关内容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宗教的性质、功用,产生、存在、消亡的原因、条件,尤其重要的是,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理性,正确对待宗教,克服、消除宗教心理,超越宗教偏见和宗教价值体系的束缚,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熟悉和了解、尊重国外游客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导游工作中争取当一名优秀的“文化使者”。 二、中国的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简况 佛教基本教义 佛教宗派(宗派佛教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经典与制度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汉地佛教 经克什米尔,越葱岭,沿天山山脉南北两路到达阳关和玉门关而传入我国的,故又称“北传佛教”。 2、藏传佛教 从古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中国的西藏地区,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俗称喇嘛教。 3、上座部佛教

由印度恒河一带传入斯里兰卡,再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进而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史称“南传佛教”。 1、四圣谛 (1)苦谛:众生经常被看到或者没有看到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所患累,所逼恼,是谓“苦”。 (2)集谛:解释形成所有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3)灭谛:灭尽了贪、嗔、痴等烦恼的理想境界。 (4)道谛:即解脱痛苦的方法。 2、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支,它们互相为因果,一个因造成一个果生起,此果又为后果之因,生生不断。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3、三法印 “诸行无常” :即事物不是永恒不变,永远存在的. “诸法无我”:即事物本身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存在. “涅槃寂静”:即达到最安乐的境界. 宁玛派:又称“红教”.宁玛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旧密宗为主,称为旧派,故名宁玛瓦。 萨迦派:又称“花教”.因地处西藏萨迦而得名。 噶举派:又称“白教”.噶举意为“教传”,师徒相承,口语传授。 格鲁派:又称“黄教”.格鲁意为“善规者”,以严守佛教戒律而著称。 摆坝派:主张在山野修行,静心忏悔、戒荤、不求他人施舍。 摆孙派:主张僧侣不必戒荤,不必在山中修行,可以接受他人施舍。 1、大藏经(三藏经):是汇集佛教一切经典成为一部全书的总称,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峨眉山宗教旅游资源概括

一、峨眉山宗教旅游资源概况 峨眉山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它曾经历了道教、佛教和道佛二教相容的格局,是历史上著名的“仙山”、“佛地”。道、佛两教的兴盛与衰落,造就了峨眉山丰富的文化底蕴,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为今天峨眉山的旅游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峨眉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在1996年以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峨眉山宗教旅游资源主要由宗教建筑、雕塑造像、节日法会、佛教音乐、与宗教相关的气象景观等几个部分 峨眉山宗教历史悠久,道、佛二教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最后留下了具有特色的佛教文化,是我国的普贤道场。峨眉山上现存有万年寺、华藏寺、清音阁、洗象池、伏虎寺、报国寺等20余座寺庙,山上寺庙建筑大多依山取势,或屹立于奇峰之巅,或隐没于苍翠之中,寺庙与峨眉山融为一体,形成了山野寺庙园林群落体系,这些寺庙中还保存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寺庙中的雕像精美,工艺精湛,还有多组神仙故事,体现了道、佛二教相容共处的境界。历代以佛道经典为题材的诗文词赋、书画楹联、碑文题刻等众彩纷呈,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研价值。以“远、虚、淡、静”为特征的佛教梵音,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遗产,峨眉山音乐溶佛教音乐与当地民乐为一体而成,由僧人们在佛事活动中集体完成,曲目丰富,现使用的有100多首,常用的就有60多首。在佛事活动中,峨眉山音乐增强了寺院佛文化的氛围,游客浸没在这天籁之中,很容易就忘却尘世的烦恼,投入这青山之中。峨眉山每年除了定期举行佛教统一的法会外,还有峨眉山特有的大型佛事活动,如“峨眉山普贤文化节”、“万盏明灯朝圣贤”等,游客亲临于此,可以深刻体会到峨眉山特有的宗教特色。 二、峨眉山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景点及基础设施方面 1972年,一场意外的大火将华藏寺烧为灰烬。恢复金顶原貌,维护世界遗产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从此成为峨眉山人心中的一个梦想。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自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一直视峨眉山为重点打造景区。2003年,四川省提出将峨眉山打造成“中国第一山”的口号,而打造“中国第一山”的关键在于金顶建设。同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峨眉山金顶景区建设详细规划》,峨眉山第一山工程和金顶项目正式启动。2006年6月18日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金像在峨眉山金顶开光,并庆祝峨眉山金顶华藏寺的恢复重建。金顶改造工程的完工,使峨眉山景观和文化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