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盾构掘进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国外盾构掘进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国外盾构掘进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国外盾构掘进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 国外盾构掘进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818年Marc Isambard Brunel获得隧道盾构法施工的专利,并在1825年到1843年间首次使用盾构在伦敦的泰晤士河下修建了一条河底隧道,初步证明盾构法隧道施工的价值。1830年由劳德考克让施(Lord Cochrance)发明了施加压缩空气防止涌水的“气压法”。1874年格雷蒙特(James Henry Greathead)在伦敦地铁南线的隧道建设中采用了气压盾构法的施工工艺,并首创了在盾尾后面的衬砌外围环形空隙中压浆的施工方法,并开发了用流体支撑开挖面的盾构,开挖出的弃土以泥水流的方式排出。1896年Haag在柏林第一次申请了德国泥水式盾构的专利,形成了现代泥水式盾构的雏形,推动了盾构施工技术的发展。到20世纪初,盾构施工法在英、美、德、俄、法、日等国开始推广。1917年日本开始在铁羽越线的折返段隧道施工中引进盾构法,1938年正式在国铁关门隧道应用盾构法施工,为日本盾构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7年由英国提出的泥水加压系统在日本得到了实施,日本研制成功第一台有切削刀盘、水力出土的泥水加压式盾构(直径为3.1m)。1974年日本独创性地研制成功土压平衡盾构,同时德国Wayss & Freytag也研制成功颇具特点的膨润土悬浮液支撑开挖面的泥水平衡盾构。之后,盾构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功应用于各种公路隧道、地铁隧道、引水隧道以及市政公用设施隧道等。[1~3]

纵观盾构隧道掘进180多年的发展历史,盾构隧道施工法和盾构掘进机的改进都是在围绕着:①地层稳定和地面沉降控制;②机械化、自动化掘进和掘进速度;③衬砌和隧道.质量,这三个要素进行盾构掘进机的改进和施工方法的革命。传统的盾构法是把这三个要素分别独立考虑的,把地层稳定处理作为盾构的辅助方法,主要有降低地下水位法、改良地基法、冻结法及气压法等。在盾构掘进机本身结构上没有考虑对地层稳定的影响或减少和防止地面沉降,盾构一般为敞胸式结构。然而,任何地层稳定处理方法即使能抑制对地层的影响,也很难满足在城市内施工时的各种要求,特别是关系到地面建筑安全的地面沉降问题,所以,很自然地发展到下一代盾构——闭胸式盾构。

现代盾构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统筹考虑盾构法的这三个要素,用盾构掘进机设备本身解决工作面稳定的问题。用压缩空气平衡土压力的方法,由于容易发生漏气、喷发、工作面崩塌等事故,和造成地面沉降等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尤其在遇到粘聚力小、透气性的地层这种方法无法胜任。自然,人们想到用液体代替空气来支撑工作面,最初在德国和英国进行了有关的试验,1967年日本完成了这一系统,即产生了现代概念上的泥水平衡盾构。泥水平衡盾构是靠送入工作面与密闭胸板间所形成空腔的加压泥水平衡土压、保持工作面稳定,并用泥水输送刀盘切削下来的弃土,这个方法

的问世使工作面稳定状况大大改善,盾构法的适用范围被大大拓宽,盾构掘进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由于泥水平衡盾构需要大规模的泥水分离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大,对环境影响大,施工成本高,对城市内施工的隧道这个系统并不理想。继而在1974年日本首先研制成功土压平衡盾构,这一系统是将刀盘切削下来的弃土送入前端密闭仓内,搅拌或注入添加剂搅拌成塑流化的弃土并与螺旋型输送机等机构相结合,边使工作面保持适当稳定的压力,边通过螺旋输送机向外排土。这一系统由于排土处理简单,可靠性较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盾构掘进机虽然在部件结构、驱动方式、自动控制、测控导向等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这些工作面压力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当今盾构基本都是基于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这两种模式,或是这两种模式的组合,或是这两种模式与开胸式组合,形成复合型盾构以适应地层条件多变的隧道施工的要求。

盾构掘进机的发展一直与基础工业的发展和地下工程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而且,不同时期的盾构关键技术都被这个时期工业发达的少数几个国家所掌握,如19世纪的英国、德国和20世纪的德、日、美、法等国。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大量地下工程投入建设,促使盾构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盾构掘进技术是液压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测控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等各类技术水平的综

合体现。180年来,盾构掘进技术一直随这些相关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盾构掘进的地面沉降控制、推进速度控制、测控导向、自动衬砌等变得越来越容易。

现代盾构掘进机较好地融合了盾构法的三要素,已经基本不需要围岩稳定处理和隧道的二次衬砌,在许多情况下盾构施工的综合施工成本比人工开挖施工低得多,而掘进速度高得多。为适合城市隧道需要的多样化,现已开发出超大断面盾构、多圆盾构、异形断面盾构、球体盾构等多种形式。对土压平衡技术也作了很多改进,气泡法和其它土质改性材料的开发使得土压平衡盾构的土质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宽,施工精度提高、成本降低。同时,盾构的自动化使施工安全和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大大改善。

2 国内盾构掘进机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我国盾构掘进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53年东北阜新煤矿用手掘式盾构修建直径为2.6m的疏水巷道,但是由于受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技术的限制,盾构技术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盾构技术的发展非常缓慢,应用也相当有限。直到1985年以后,随着经济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地下工程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开始引进和研制全断面闭胸式盾构,可以说我国起步了现代盾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的进

一步利用,对环境保护和施工质量要求相对较高的城市地铁隧道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开始大规模地引进、应用国际先进的盾构施工技术和设备。具有代表性的国内盾构施工隧道工程表1所示[7,8]。

表1 国内盾构施工隧道典型工程

与其他国家盾构发展历程相似,我国的盾构发展也是与不同时期的经济、技术的发展相对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各种相关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公路、铁路、水利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对盾构的巨大市场需求大大超过了国内的盾构研制水平。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几项重大工程所采用的盾构设备和施工技术基本都依赖进口,如:上海地铁1号线采用7台法国制造的土压平衡盾构;上海2号线除了使用1号线的7台盾构外,又新进口了两台盾构;延安东路复线隧道采用从日本引进的泥水式平衡盾构;广州地铁1号线也采用日本制造的土压平衡盾构。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虽然也开展了盾构设备的研制和相

关技术的开发,如: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铁道部隧道局、广重集团等单位自行设计和开发了适用的盾构掘进机和相关的施工技术,制造了多种形式的盾构,但国产盾构仅能适用于周围环境要求不高和地质条件单一的地区,不适合建筑密集地区、管线复杂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当环境要求高、破坏后治理费用大时,综合考虑费效比后,还是不得不花费大量外汇采用进口盾构。可以说,我国现代盾构掘进设备和技术的研制才刚刚起步,尚没有形成能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和环境的要求设计、制造适用的盾构掘进机的能力。

3 国内外盾构掘进机的差距

国内研制的盾构掘进机与国外先进盾构掘进机相比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距:

3.1 地层稳定和地面沉降控制技术

由于环境保护和地面设施的制约,对隧道施工的施工质量和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地面沉降控制成了衡量现代盾构技术水平的关键技术之一。现代盾构控制地面沉降和减少对土体扰动的最基本和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包括加压,加泥水、泡末和其他土质改性剂)技术。我国现有的平衡式盾构都是通过预先设定土仓内压力值以达到稳定地层的目的,在施工工程中根据地表沉降情况再进行调整,是一种“滞后式”的土压纠正。由于开挖面上土层

的原始应力比较复杂,这种预先设定与滞后调整的结果会使机头处的地面隆起或塌陷,所以地层稳定和地表沉降控制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人员的经验,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国外先进的平衡式盾构,在土仓内都设置先进的土压传感器,配备实时反馈及调整的机、电、液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很好地保证地层稳定的效果。这是国、内外盾构技术所存在的主要差距

3.2 结构设计技术

我国目前研制的盾构掘进机都是单体形式的,盾体是一个刚体,断面尺寸越大在运动方面限制也就越严格,给隧道的弯道设计和施工造成困难。另外,由于盾构断面全为一孔,所以即使建造距离很近的(1~5m)复线隧道,也必须分上行与下行两线进行独立施工,给地面设施拥挤的城市隧道的设计带来困难,分别施工的两隧道的相互干扰也给施工带来不利影响。国外盾构掘进机已出现可折曲的盾体和多体等形式解决曲率半径小的弯道施工和复线隧道的一次施工等问题。可以把盾体分成两到三截,转弯灵活;截面有眼镜形、三圆形、拱形、H&V等多种形式。国外先进盾构除了转弯半径与爬坡方面的限制较小外,像H&V型盾构,在掘进过程中,可作水平与竖向的灵活转动,形成空间相对位置多样的隧道[9,10]。

3.3 刀盘刀具设计技术

从现有的盾构看,国内已经掌握基本的全断面切割刀盘技术,通常是在盾构机头部安装一个整体转动的圆盘,在上面布置若干刀头包括超挖刀头,转动方向固定,只能切割规则空间。在刀头刀盘的组合与刀头刀盘的运动分解上,缺少变化,在某些情况下,给盾构掘进机的转弯和爬坡等造成一定的麻烦。国外盾构出现了能有多种切割方向,可以伴随盾构机体位的改变而作相应调整的刀盘;并且实现了通过盾构掘进机刀具的切割方向和刀盘的分解组合生成多种异形空间(如矩形,椭圆形,眼镜形,扩大形等等)。另外,国内对刀具、刀盘的岩土适应性设计方面缺少完整的理论依据、系统的经验数据和可靠的实验装备,在刀具的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3.4 液压推进与导向技术

国内盾构所用土压探测与传感装置基本依赖进口,根据地表变形和运动轨迹进行实时反馈控制也基本没有应用。国外先进的盾构施工通常在开挖面与盾构周边必要的位置布置有各种监控点,采集盾构运行状态、土压和地层扰动等多种信号,这些信号和地表沉降信号一起输送给信号处理计算机,计算机分析这些数据后,发送液压系统控制信号,实现对盾构推进和导向的自动控制,基本可以实现无人化的精确操作。上海地铁1号线使用的法国盾构及延安东路复线隧道使用的日本盾构,都有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既

减少了人员劳动强度,又增加盾构机的工作效率与施工精度,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处理、快速反馈、工程状态显示、实时控制,方便现场人员实时决策,达到信息化施工[11,12]。

3.5 衬砌技术

目前国内盾构都是采用管片拼装系统将砼管片拼装成隧道衬砌,管片拼装系统由中心支撑回转机构、径向和水平移动液压缸等组成,虽然实现了管片移动的机械化,但是管片的对中、就位、拼装等基本还是靠人工作业,管片的拼装往往占用大量宝贵的掘进作业时间,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日本已研制成功全自动化拼装系统,包括砼管片的输送、拼装机钳住管片、管片就位、管片接头螺栓的自动穿孔和拧紧等工序的自动化。目前欧洲和日本开始采用ECL(挤压混凝土衬砌施工法)技术代替传统的管片衬砌系统,在施工成本和衬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没有应用。

3.6 防水和同步注浆技术

我国现有的盾构施工隧道管片衬砌中,主要采用环向与纵向膨胀橡胶防水,与国外相比,还没有发展采用土工防水布等技术[]。同步注浆技术是控制地层变形、地面沉降的重要措施,其关键是随着盾构的推进及时充分地充填盾壳外径与隧道衬砌外径之间的建筑空隙。目前有两种同步注浆系统:单液注浆和双液注浆系统。单液注浆系统较简单,但是

浆液的性能要求较高很难配制合适的浆液。双液注浆由二套贮浆桶和注浆泵等组成,在出口处二管交叉喷出盾尾,即时硬化充填空隙,避免了单液注浆如果浆液凝结过快堵塞注浆系统并使充填不充分,凝结过慢又使隧道轴线变形和地面产生额外的沉降两难局面。单液同步注浆系统在国内已经研制成功,但是双液注浆系统和浆液仍然依赖进口。

3.7 系统集成技术

英、德、日、法、美等国,在长期的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针对本国隧道地质条件的盾构设备设计理论、模拟试验方法和系统的经验数据,包括掘进机刀盘形式、刀具选型和布置、出土形式等;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安装和调试的系统技术。几乎能针对所有的施工隧道地质条件设计、制造适用的盾构。这些国家还在进一步研制适用范围更广、开挖深度更深、技术自由度更大的技术。尤其是日本,依赖于盾构技术的发展,除了目前能用盾构开发出各种异形空间外,还提出大深度开发地下空间的种种构想,包括建造地下城市,深度常常达到地下百米以上。我国目前尚没有适合国情的适应性设计理论的指导,也没有系统的设计经验数据,系统的安装、调试技术也未完全掌握,所以国产盾构存在性能不稳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土层地质条件的适应能力差、地层扰动和地表沉降难以控制、可靠性低、自动化程度低。

4 发展我国盾构掘进机的战略

随着我国十五计划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对盾构的市场需求巨大,据预测,在未来的5年中我国对各类盾构的需求超过300台套;随着“863”计划以及“八五”、“九五”等科技项目的完成,我国在机、电、液、测量、控制技术和岩土施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些相关技术基本能够满足现代盾构技术发展的需要。总之,有国内良好的经济环境,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又有相关技术的支持,我国发展盾构设备和技术的时机已到,我国的盾构设备设计、制造及其他相关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是完全可能的。作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或开展工作。

4.1 研发策略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国情确定以具有广泛市场前景、技术要求高、直径为6.3m左右的地铁隧道盾构为研制对象;以具有典型复杂地质条件的地铁隧道为工程示范基地;以这套盾构和这个基地为载体,开发和实践先进的设计理论和相关技术;以点带面促进盾构技术的全面进步,继而带动全断面掘进机、非开挖设备的发展。

4.2 组织形式

盾构是集机、电、液、测控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大型工程

装备,在我国发展盾构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上的优势。集中全国各有关专业技术的优势,产、学、研等各个方面相结合,是推动我国盾构技术进步、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由盾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施工及其他相关专业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盾构动态技术联盟”,协调各个研究单位开展工作。

4.3 合作模式的形成

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盾构设备研发能力及施工技术是发展我国盾构的捷径,所以应该引导形成一种合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下,把目前各自为政的盾构设计、制造、施工等企业联合起来,并和在相关技术上有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形成一种企业间的动态技术联盟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国家可以通过宏观的激励政策促成这种技术联盟的形成,在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技术后,保证参加单位有优先享用的权利。

4.4 盾构设计规范、标准建设

设计规范、试验标准等是保证盾构技术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盾构设备不同于其他机械设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工程的需要“量体定制”的,但是其施工质量、试验手段和结果的量化等可以制定相应的标准;其部件结构如:推进液压缸、液压马达等是可以制定相应的设

计规范,便于部件的通用化,降低成本。

4.5 专业队伍的培养

设备和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目前缺乏高层次的盾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专门人才,通过样机的研制和工程示范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专业人才队伍,为盾构技术在我国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6 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与国外著名企业和专家合作,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国际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研究,以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确保我国盾构研发成果的高水平。

4.7 技术攻关课题组织

强调联合攻关,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如:液压、测控等技术的研究成果,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著名专家针对这些成果在盾构设备上的应用开展研究。围绕样机的研制设立科研课题进行攻关,并在样机上得到应用和验证;针对上述国内外盾构的7方面的差距,设立必要的基础研究课题作为进一步发展盾构的理论和技术上的储备。

4.8 建立盾构研发的数据库

盾构研制和施工的信息化是盾构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的数据库是盾构研发信息化的基础。在盾构的研发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施工的数据库

是高速发展我国盾构技术必要的基础工程。克服以往盾构研制中的无效的重复现象,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在一个前后贯穿的研发与积累的路线上进步。目前,在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铁隧道施工正在紧张进行中,其中也不乏利用目前国际先进的盾构设备进行施工的隧道,为盾构施工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数据,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整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盾构的研发服务,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取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效促进我国盾构研发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山本穗.シヘルド工法の今昔,トソネルと地下,1992,23(8),33~37

[2]张凤祥,李炯,沈钧. 盾构隧道工法进展概况. 工程勘察与施工信息,1998,12,7~10

[3]Russell L. Building underground: a new concept for tunneling in soft soil. Ports and Dredging, 1996, 146, 15~17 [4]王彬(译). 从工程实例看德国盾构掘进技术的现状. 隧道译丛,1992,(3),15~28

[5]曾晓清,张庆贺.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新进展.地下工程与隧道,1995.1

[6]李国英. 盾构技术及其在日本的应用与发展. 水利水电施工,1996,3,38~41

[7]王建宇. 关于我国隧道工程的技术进步. 中国铁道

科学,2001,2,(55),72~78

[8]薛备芳. 我国盾构掘进机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世界隧道,1999,6,26~31

[9]胡胜利,乔世珊. 混合式盾构机. 建筑机械,200,7,65~68

[10]张海. 混合式盾构与地铁工程建设. 地下工程与隧道,1993,4,107~111

[11]杨我清,傅德明. 上海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土压平衡盾构掘进施工及地表沉降控制. 地下工程与隧道,1992,3,2~7

[12]马忠政,侯学渊. 关于软土地区盾构研制开发模式的探讨. 地下空间,1999(19),1,80~84

[13]Claus Becher, Wayss, Freytag. Zimmerberg Tunnel. Tunnels and tunnelling international,1999,31(10)

矩形隧道掘进机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势

1.1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盾构断面均为标准的圆形,因此我们将非圆形断面盾构称“异形断面盾构”。从历史上看,异形断面盾构的断面形式包括矩形(圆角矩形)、多圆相交的并列圆形、多段弧线相切围合形(日本称复合圆形)。本课题总体设计所选择的就是4段圆弧相切围合的形状,如图3所示。其外观接近椭圆,但数学方程式并非椭圆,我们将其命名为“类矩形”。 图3:类矩形盾构衬砌结构 1.1.1异形断面盾构的重生

图4 历史上第一台盾构机 由法国人Marc Isambard Brunell(1825年)建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盾构机就是矩形断面的,如图4所示。因为对于使用功能而言,矩形的断面使用效率是最高的,而且从当时掌子面人工开挖的方式看来说,矩形断面最有利于挖掘工人的布置(由于当时施工能力的限制。1843年,采用这台11 m宽、6 m 高的矩形盾构机完成了396m长的泰晤士河隧道,开创了盾构法隧道的新天地。由于当时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局限,该隧道的衬砌为砖砌双联拱结构,与

盾构外形并不匹配。 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纽约Pneuma tic Tr ansit 隧道(A lfred El y Beach,1870)起,圆形衬砌结构由于受力合理迅速取代了矩形断面,见图5(a);1890年,连通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S t. Cla ir 铁路隧道盾构首次采用液压拼装机面,见图5(b );1926年伦敦地铁首次采用了电驱动大刀盘切削正面土体,实现了全断面机械化开挖,见图5(c)。从此,圆形盾构由于衬砌结构经济性好,便于实现机械化开挖和衬砌拼装,迅速成为主流,矩形盾构在大约100年的时间里成为被遗忘的技术。 (a) (b) (c )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城市逐步由功能优先的现代化建设转向人居为本的后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本已拥挤的地下空间中建设地铁,地下化铁路,共同沟,地下道路等,由于《日本民法典》规定50米深度以内地下空间属于地面物业业主所有(2001年修正案),往往面临狭小的道路无法布置双线隧道的问题,即使开发出40cm 极小间距施工的盾构技术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是将两根隧道合为一体。90年代,此类隧道多采用双圆/多圆断面,但这种形式一般需设中柱或采用繁琐的结构托换/置换工艺,空间仍有浪费。因此,90年代中期以后 , 图5:早期盾构技术沿革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趋势分析 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 智能交通系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从技术研究开发走向应用。智能交通标准化,作为推动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重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的应用效果,是衡量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国际社会、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竞争正日益白热化。 目前,涉及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的国际性组织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等。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由原来的分别独立工作,逐渐走向协作工作,共同制定标准并实施标准的检测。其中,大型跨国集团(如汽车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智能交通标准化组织,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始组织实施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地理、人文、经济及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技术引进方法。但是,无论是ISO、IEEE还是ITU中,大型跨国集团都是标准制定的主要力量,制定标准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不加分析地采用这些标准,往往会直接把中国市场拱手让人。 目前,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完成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并两到三年修订一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发布了7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涉及数据字典、地理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收费、交通专用短程通信、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管理、公交智能化、物流电子单证、汽车辅助驾驶。 例如道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是解决公路收费站拥堵的有效手段,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二十世纪末,国际上以欧洲CEN/TC278、日本ISO/TC204为主体开展地区或国家ETC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由于缓解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和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需求迫切,我国急需确立ETC的国家标准。相对于欧洲、日本等ETC技术,我国实际的应用环境对ETC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ETC收费车道的布设更灵活;在保证通行效率、可靠性等基本前提下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车载设备应具有更低的能耗,以便可以通过电池供电。甚至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ETC技术标准都难以满足上述应用条件。

智能交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97871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12947478.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97871←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810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ong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已从探索进入到实际开发和应用阶段,且保持着高速的发展态势。2012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包含智能公交、电子警察、交通信号控制、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G PS与警用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和交通指挥类平台等10个细分行业的项目数量达到4527项;市场规模达到163.3亿元,同比增长21.68%。2013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为192.9亿元,同比增长20.6%。预计,2014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98亿元,到2018年市场规模将达488.21亿元左右。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智能交通建设,市场持续增长,从目前智能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来看,预计到2015年,我国智能交通领域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智能交通市场正在不断扩容,为各类相关智能交通软硬件提供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机。 从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和智能交通的结合将是必然的选择,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将成为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核心技术。从行业的投资机会来看,由于智能交通项目往往地域性较强,因此在投资时可关注区域内领先的企业以及拥有有效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中,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一线城市的智能交通市场竞争相对更加激烈,而未来二三线城市的智能交通也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同时,从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细分市场来看,预计智能交通前端的视频监控设备厂商、整体解决方案厂商以及城市智能交通运营商将获得更多的关注。 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几年,ITS主要应用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这两个领域。随着公路、铁路、城轨、水路、航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必将加快其步伐,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以超过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目前在全国2300个县级以上城市中,近半数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地安装了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技术系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识记层次),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理解层次)。 二、教材分析(在整个历史、整个单元、及在学生认知方面的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的罗马法不仅对罗马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立法、司法提供重要借鉴,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在整个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作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讲述罗马法的起源发展与完善,与前一课希腊民主政治一课强调自由民主,一课强调秩序,共同构成西方文明之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罗马法的形成过程有系统的认识,理解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律带来的影响,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思考,提高对罗马法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知识方面、思维方面) 本课主要涉及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完善历程及主要内容,对罗马法的评价等问题,作为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和《查士丁尼民法大法》有简单的了解,但理解程度较浅,且本课涉及很多法律名词,对学生来说较陌生,对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但经过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如辩证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历史现象等,且高中生对世界古代史较感兴趣,思维活跃,利于本课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史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法、问题教学,知道什么是罗马法,了解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到完善的历程,提高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感受法制建设的源远流长; 通过史料,了解《十二铜表法》及《民法大全》的内容,理解其诞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分析史料的学习方法,感受古人的伟大智慧; 通过史料,联系古今、国内外,理解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提高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学习方法,感受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及影响 六、教法、学法 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教学、案例分析来展开教与学 七、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 围绕“罗马法”,以教材顺序为主,对罗马法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展开教学。 2、导入新课

智能交通行业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版

智能交通行业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11年2月

目录 (一)概念及内涵 ...................................... (二)行业概况 ........................................ 二、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总体发展状况 .................................... (二)主要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状况.....................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环境分析 .......................... (一)经济环境分析 .................................... (二)政策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市场潜力分析 .................................... 四、行业主要领先企业情况分析 .......................... (一)国内主要智能交通企业 ............................ (二)主要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五、国际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 (一)总体情况 ........................................ (二)主要国家智能交通市场发展状况..................... 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说课稿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就像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总要溯源到夏、商、周三代一样,谈及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也言必称古代希腊和罗马。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根。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的展示、学生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究罗马法的本质。 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法律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通过参与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加之罗马法本身理论性较强所以本课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对于教材中的一些较深同时又是重点的内容我采用以案说法、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台阶等形式把它“浅化”“易化”,便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用讲授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以案说法比较方法问题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大家请看,这是法官手里的法槌,有人知道法槌是做什么的吗?在法庭审判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法槌的敲击作为开始或结束的标志。它是法与权的代表,象征着法律的尊严和

法制史案例分析

法制史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 (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1.缇萦上书救父。 (1)奴隶制五刑 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2)分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 答:这次刑制改革,经过文景两位皇帝,时间长达20多年,反映了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悲怜”缇萦,体现文帝德政,但本质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既要惩罚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劳动能力,以利于其统治。但是,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和转折点。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4)秦汉的徒刑种类。 答:秦朝的徒刑: A .城旦、舂。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舂,适用于女犯。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我国重点掘进机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重点掘进机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对悬臂式掘进机技术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通过对引进型掘进机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积累了一些设计悬臂式掘进机的初步经验,以30~50kW的小功率掘进机为主,研制规模较小,成效甚微。我国煤矿真正推广应用悬臂式掘进机则是在1979 年引进了100 余台国外产品以后。我国淮南煤机厂(现重组为凯盛重工)引进了奥地利奥钢联公司AM50 型掘进机、佳木斯煤机厂(现隶属于国际煤机)引进了日本三井三池制作所S- 100 型掘进机,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动了我国综掘机械化的发展。当时引进的掘进机技术属于70 年代的水平,设备功率小、机重轻、破岩能力低及可靠性差,仅适合在条件较好的煤巷中使用,加之国产机制造缺陷,在使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 一、我国悬臂式掘进机的发展现状和与国际技术的差距 我国对悬臂式掘进机技术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通过对引进型掘进机的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工作积累了一些设计悬臂式掘进机的初步经验,以30~50kW的小功率掘进机为主,研制规模较小,成效甚微。我国煤矿真正推广应用悬臂式掘进机则是在1979 年引进了100 余台国外产品以后。我国淮南煤机厂(现重组为凯盛重工)引进了奥地利奥钢联公司AM50 型掘进机、佳木斯煤机厂(现隶属于国际煤机)引进了日本三井三池制作所S- 100 型掘进机,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动了我国综掘机械化的发展。当时引进的掘进机技术属于70 年代的水平,设备功率小、机重轻、破岩能力低及可靠性差,仅适合在条件较好的煤巷中使用,加之国产机制造缺陷,在使用中暴露了很多问题。国内进一步加强对引进机型的消化吸收工作,积极研制开发了适合我国地质条件和生产工艺的综合机械化掘进装备。经过近30 年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目前,我国已形成年产1000 余台的掘进机加工制造能力,研制生产了20 多种型号的掘进机,其截割功率从30kW到200kW,初步形成系列化产品,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发了以EBJ- 120TP型掘进机为代表的替代机型,在整体技术性能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半煤岩掘进机市场的需求,半煤岩掘进机以中型和重型机为主,能截割岩石硬度为f=6~8,截割功率在120kW 以上,机重在35t 以上。煤矿现用主流半煤岩巷悬臂式掘进机以煤科总院太原研究院院生产的EBJ- 120TP 型、EBZ160TY型及佳木斯煤机厂生产的S150J 型三种机型为主,占半煤岩掘进机使用量的80%以上。 随着综采技术的发展,国内已出现了年产几百万吨级、甚至千万吨级超级工

国内外隧道盾构机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

国内外隧道盾构机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 盾构机是一种专业工程机械,它主要用于在地下施工中开挖隧道。随着盾构掘机的发展,它集成了信息、光、电、传感、液、机、技术于一体,涉及地质、测量、电气、液压、机械、等多门技术,具有土碴运输、土体切削、衬砌隧道等功能,而且对于不同的地质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准确性很高。文章介绍了盾构机的历史及其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标签:盾构机;发展;长沙地铁 盾构机主要由动力部分、顶进主轴、导向系统、刀盘系统、纠偏系统、中继顶进系统、排运岩土机构以及等几个部分组成。盾构掘进机的工作原理就是一个圆柱形的钢件沿隧洞轴线一边对土壤进行开挖,一边同时向前推进。这一钢件壳的作用是负责分担来自周围土层的压力,起到对正在施工作业隧洞的保护以及支撑作用,排土、挖掘、衬砌等作业都在该圆柱组件的支撑下进行。由于工作原理的不同,盾构机主要有混合型、泥水加压式、土压平衡盾构等多种。考虑到盾构机给实际工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已经应用于许多地铁、市政、水电、等许多地下工程。 1 盾构机发展溯源 盾构机从发明那天起距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第一台盾构机诞生在英国,后由日本、德国不断发展壮大。盾构机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盾构机的发明,盾构机的发展普及,盾构机的发展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盾构技术不断完善进步,从而为世界的隧道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1 第一台盾构机的诞生 1818年,英国工程师布鲁诺尔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通过船板上的蛀孔,发现这种虫子在前进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分泌物涂在孔的周围来支撑周围物质得到启示,后来他完善了构思,发明了一种圆形铁壳,同时利用千斤顶在土壤中推进,在铁壳里的工人一边挖掘,一边衬砌轨道。从此世界上第一台盾构机便问世了。 1.2 盾构机在世界各国进一步发展普及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盾构技术相继传入德、日、美等国,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892年,美国率先发明了掘削工作面封闭不能直接观察到施工面作业的封闭式盾构,必须辅以多种监控装置来控制掘削面工作。1931年苏联利用盾构机建造了莫斯科地铁隧道,施工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注浆和冻结工法。自此,这种施工方法得以传播,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1.3 现代盾构机的进步和完善

国内外掘进机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

国内外掘进机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 李烈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221116) 摘要: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75%以上,其对于中国能源结构的意义可见一斑。近年来,国家重视煤炭行业发展,在煤炭采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和资金,煤炭采掘技术越来越先进。本文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掘进机的发展状况,归纳了掘进机的掘进形式,并整理了国内掘进机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关键字:掘进机;发展现状;采掘方法;发展趋势 1 悬臂式掘进机 从20世纪40年代产生至今,悬臂式巷道掘进机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悬臂式掘进机的研制和应用真正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比世界各主要国家晚15~20年。但是通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尤其近年来国家对煤炭行业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国掘进机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掘进机的机型已从轻型发展到中、重型,切割对象从煤层向岩石拓展,切割功率和机重都大大增加,掘金能力大幅提升。 我国掘进机主要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制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掘进机的自主研发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中型掘进机制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够独立研制截割硬度≤80MPa,机重60t左右,截割功率160~220kW的重型掘进机,并且具备了根据矿井条件实现个性化设计的能力。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掘进机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重型掘进机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国内外掘进机成熟技术对比见表1。 表1 国内外掘进机成熟技术对比表 项目国外国内 总体参数截割功率:300kW;装机总功率:555kW;机 重:120t;截割断面:5.8m×8.8m 截割功率:220kW;装机总功率: 350kW;机重:60t;截割断面: 5.1m× 6.8m 截割机构纵轴式、横轴式可伸缩截割机构纵轴式可伸缩截割机构 截齿真空热处理,喷涂强化,经济截割硬度≤f12 真空热处理,经济截割硬度≤f8 装运机构电机、液压马达牵引;蟹爪、星轮式液压马达牵引;星轮式 润滑方式集中自动润滑手工润滑、手动集中润滑 除尘方式外喷雾加除尘系统,除尘效果好内、外喷雾,除尘效果差 自动控制技术全功能遥控;截割断面监视;记忆截割;故 障在线监测与诊断;数据远程传输 全功能遥控 2 掘进方式 2.1爆破松动掘进方式 采取破坏岩石结构的方式,用松动爆破法将硬岩震松震酥,再用掘进机进行截割的联合施工方法进行巷道掘进。这种掘进方式比较落后,但在一些小型矿井和硬岩掘进中仍然使用。其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爆破方案,确定爆破参数,最大限度地减少爆破时产生的飞石击中掘进机的危害。 2.2掘锚一体化 一般的掘进机,不配备支护机构,需要后期支护。这种方式需要二次作业,且属于滞后支护,安全性相对掘锚一体化要低。近年来,为了适应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世界主要采煤国掘进技术已经开始向掘锚一体化方向发展,并在连续采煤机和悬臂采煤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掘锚一体机组。这样将掘进和支护结合起来,在一个机器上同时完成掘进和支护作业工作,有效的节省了作业时间,具有掘锚平行作业、单巷快速掘进等优点。目前掘锚机组在我

智能交通行业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文D 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 (二)行业概况. ........................................ 二、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总体发展状况. ..................................... (二)主要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状况...............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分析. ..................................... (二)政策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市场潜力分析. ..................................... 四、行业主要领先企业情况分析.................. (一)国内主要智能交通企业.................. (二)主要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五、国际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总体情况. ........................................ (二)主要国家智能交通市场发展状况............... 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一种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它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即面向公众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法律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法律 第一章法的原理 一、名词解释: 1 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3、法的效力:是指法的强制力、约束力。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发具体生效的范围及法在适用对象、时间和空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4、法律制裁:是指由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负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惩罚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5、立法:立法是指由特定立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二、辨析题: 1、凡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则就是法律。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的主要特征:我国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是国家强制力和人民白觉遵守相结合的统一,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法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力和与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它具有规范性、概括性和

预测性等特点。它体现着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我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它用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具有强制力只是法其中一个特点,而不能说凡是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则就是法律。 2、法的渊源就是法律的起源问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法律渊源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法的产生方式不同,制定机关不同,其表现形式和法律效力、等级也不同,我国现行法律渊源主要表现为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规律 文件,即制定法。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的法律渊源有: 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观4、部门规章,5地方性法规,6.地方政府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9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10国际条约。而法的起源则与此不同它指的是法 何时产生,如何产生的问题,原始社会未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五项形成,产生了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统治地位的人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建立军队,繁察.监狱等一系列暴力机构和专]的管理机关,以镇压奴隶阶级的反抗并管理社公公共事务.同时,奴隶主阶级 还把自己的意志上开为国家意志,制定或认可法律以确认维护和发展对本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字,这样法就随着阶级.国家的产 生而统一产生的.所以,不能把法的渊源与法的起源混为一谈 3、仅有思想而无行为不构成违法。 答。该结论是正确的。 违法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单位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因违反法律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企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但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构成的条件是。(1)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仅有思想而无行为不构成违法。(2) 违法必需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必须是

盾构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盾构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这就主要介绍国内外盾构机的发展过程、现状以及前景,并就取得的一 些成果做探究。同时就我国盾构机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盾构机 ; 土压平衡轻量化;煤矿 引言:盾构机是隧道施工中的关键设备,盾构工法由英国人Brune于1810年 发明最先有提出,其后发展到欧洲各国,如英国、德国以及引入日本。它的应用 范围广泛,是现代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程机械。主要用于铁路、公路、地铁、城市管廊、煤矿巷道、引水工程、矿山开采等隧道施工。可以说盾构机的出现有 效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已经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机械装备,因此盾构机也成为各国探索发展的重要机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程领域发 展的重要标志。 1 关于我国盾构机现状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盾构机设计、研发、生产的配套 产业链,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这里经过我对盾构机文献的各方查阅发现,盾构 机的研发与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难点方面,分别盾构机刀盘以及拼装技术上 的研究。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在盾构机实际工作中,掘进和管片拼装是盾构机最基 础性的工作要求。除了这些以外,盾构机的各项组成也极其复杂,其中就涉及机、电、液、导向、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型机械装备。所以不难看出,研究 盾构机需要涉及很多门学科,主要包括传统的机械、电子、地质、土木、材料等 综合性技术。 2 盾构机发展与展望 盾构机已经成为交通、矿山、水利等工程方面关键的技术装备,已经在众多 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当下信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微电子遥感技术的不断 发展,对于盾构机的多功能化越来越强烈,因此未来这些技术已经密集性应用于 盾构机的设计与研发,使得盾构机能满足复杂的地质工况,同时也让盾构机更加 智能,下面就具体就盾构机的发展做几点研究。 2.1 机型多样化发展 未来的盾构机将不在运用于单一的工况,而是随着盾构机的不断改进与优化,盾构机的使用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未来盾构机不管是形状还是大小都将发生改变。同时随着断面尺寸、大小、形状需求的改变,盾构机也将朝着多样化发展。同时 盾构机不再是整体结构, 逐步被可拆卸模块化结构所取代,使得盾构机的使用领 域更加广泛 2.2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 现代的盾构机已经不单单只实现人工形式的盾构作业,通过不断改进创新设计,现代盾构机已经逐步实现了自动、智能化作业与生产。如在当今的盾构机中,就有着大量的先进技术,主要包括刀盘驱动装置、自动控制、遥感技术、探测技术、通信技术等,这使得盾构机更加趋于智能化发展。同时随着盾构小机型化的 发展,盾构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增多,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与气候,成为 更加智能、灵活的工程作业机械。传统盾构机不管是在操作还是在装配时都比较 危险,将盾构机可靠性、安全性提高,使得盾构机被更多人所接纳,运用范围也 将变得更加广阔。 2.3整机集成化、模块化发展

最新智能交通行业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目录 一、概述 (一)概念及内涵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及计算机软件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实时、准确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一种提

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的新型交通运输系统。它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1)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即面向公众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2)智能化车辆控制系统。包括车载通讯设备、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系统、紧急制动、危险防护警告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等。 3)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智能交通管制系统、动态路径引导系统、智能信号系统、公共交通优先系统、智能车辆管理等。 4)智能收费系统。自动识别、不停车自动收费。 5)智能应急管理系统。即紧急情况处理系统。 6)智能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包括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航运、空运的中央管理控制、指挥调度、信号信息系统。 7)智能商用车辆运营系统。货运及车队的调度、管理。 (二)行业概况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安全水平,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2009年县级市及以下级别城市智能交通建设投资较2008年有明显增加,市场份额约增加15亿元,市场覆盖面拓展。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交通市场项目数量634个,市场规模57亿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场项目数量451个,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

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 (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1.缇萦上书救父。 (1)奴隶制五刑 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2)分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 答:这次刑制改革,经过文景两位皇帝,时间长达20多年,反映了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悲怜”缇萦,体现文帝德政,但本质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既要惩罚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劳动能力,以利于其统治。但是,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和转折点。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4)秦汉的徒刑种类。 答:秦朝的徒刑: A .城旦、舂。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舂,适用于女犯。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B.鬼薪、白粲。鬼薪,适用于男犯;白粲,适用于女犯。鬼薪是指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白粲指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以供宗庙祭祀之用。二者刑期皆为三年。

浅谈国内外盾构法施工的发展及其趋势

浅谈国内外盾构法施工的发展及其趋势 摘要:本文介绍了盾构法施工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盾构法施工;发展;趋势;问题 一、盾构法施工----实测数据回归法 实测数据回归是指通过对现场收集资料的回归与分析,用数理统计法从所得数值中回归出预测沉降的数学表达式。 1956年,两位英国教授Skempton最早就这一问题进行书面论述。他们提出一个衡量建筑物危险程度的临界指标,“角变扭曲度”(即δ/L,其中δ表示地面局部沉降量,L表示减去倾斜影响后的建筑物长度)[9]。保证建筑物安全的角变扭曲度应小于1/1000。 1969年,美国R.B.Peck通过对隧道地表沉降的实测数据分析,提出了地表沉降曲线近似于概率论中正态分布曲线,认为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是在不排水的条件下由地层损失所引起,地表沉降槽的体积应等于地层损失的体积[10]。并提出地面沉降横向分布估算的公式为: 式中:—距隧道中心距离为处的地面沉降量(m); —沉降槽体积,也称地层损失量(推进每米); —隧道中心处的最大沉降量(m); —曲线反弯点的横坐标(m) ,亦称沉降槽宽度系数。 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土力学地基基础会议上,R.B.Peck作了著名的“State-of-the-Art Report”报告,对17例隧道工程进行了研究[11]。此外R.B.Peck 还介绍了加有气压情况下开挖面稳定条件,开挖面到达之前发生的地面沉降的实例等。 1977年,半谷在东京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会议的论文集内,整理了适用于地铁的25件关于盾构隧道的58例实测数据,给出了地表最大沉降量和地层条件的关系[12]。如表1-1所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