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摘要]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旨在阐述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深刻而内在的联系,揭示教学发挥此种积极作用的前提、途径与机制。幼儿教师应当十分警惕“有教学就有儿童发展”的错误观念,应把师幼互动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应充分发挥相比于儿童而言的作为“更有能力者”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幼儿园教学

一、“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

在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最近发展区”是最有影响力的概念之一。它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互动的过程如何帮助儿童内化高级心智功能。在教学情境下,这一问题实质上涉及的是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维果斯基想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解释为什么教学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以及要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教学应当具备的条件与要求。

在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包括成人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典型的外部社会环境形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是“同一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儿童的发展,并且对儿童来说,所谓发展,即是“各种习惯的积累”,学会在外界刺激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这种观点的典型是以华生和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这一观点虽然重视了教学对儿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却将这种积极作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灌输与被动吸收,完全忽略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特殊性,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内部心理过程,忽略了从外部作用转化为儿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确的。对此,维果斯基赞成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它肯定了儿童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和自由,即“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产生发展”。

第三种观点是“折中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教学与发展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过程,“发展直接依赖的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而不是教学”;所谓相互联系,指教学可以让儿童形成一系列新的行为方式,推动儿童的发展,同时儿童的发展又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考夫卡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这种“折中论”看起来十分的辩证统一,但由于它只是指出了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而“未能正确指出教学是怎样给发展带来原则上的新东西的”,即未能真正解释教学对儿童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条件、途径与机制,所以实际上还是未能真正解释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由于缺乏联系的中介而未能真正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想要包含的第三层基本含义,即在肯定教学对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在肯定儿童是自身发展的主体的基础上,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来揭示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条件、途径与机制。

就条件而言,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如果教学能够按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儿童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所以维果斯基曾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从上述分析可见,“最近发展区概念”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是两个不同的名词。后者只是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与其现实水平之间的差距,而作为概念的“最近发展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质是一种建立在批判与反思基础上的、旨在揭示教学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了解并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只是其包含的基本内容之一,因为它只是教学发挥对儿童发展促

进作用的前提条件。如何把这种促进作用变为现实,还需要“最近发展区概念”阐释作用的途径和机制。

教师显然是教学中典型的更有能力者,借助教师的帮助儿童可以完成他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表现出可能达到的更高发展水平。这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提供帮助可以为儿童搭建“最近发展区”。即所谓“教学造就最近发展区”。圆教师同时也就有责任通过给予恰当的、适宜的支持帮助儿童跨过这个“最近发展区”,使其“最近发展区”标志的潜能变为现实具备的能力,从而最终真正实现教学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可见,教学应当是一个以儿童“最近发展区”为核心,不断造就和跨越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也就应当是一个教师与儿童积极互动、进行有效合作与交流的过程。这是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必由之路。师幼互动不是教学可有可无的表现形式,而是教学得以实施的途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取决于师幼互动的质量,儿童能否表现出“最近发展区”并跨越这一差距,都将取决于教师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种师幼互动中,刚开始,由于儿童相应的能力处于尚待发展的状态,学习任务中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比较多,需要教师承担主要责任,由教师引导儿童的学习。随着儿童相应能力的发展与加强,教师就会与儿童分享责任,并鼓励儿童承担领导者的角色。最后,当儿童已经获得相应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这一学习任务时,教师就会撤走支持,让儿童承担起全部责任,此时也就标志着儿童跨过了这一“最近发展区”,达到了新的发展起点,同时也就有了新的“最近发展区”,而新的“最近发展区”自然意味着新的师幼互动的开始。所谓师幼互动的质量,即是看在此过程中教师提供帮助的恰当性、适宜性与有效性。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把握教师支持与儿童自由之间的度是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的关键。

其中,对教师来说,为帮助儿童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开始的“不能”变为最后的“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帮助是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表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或问题解决水平,把儿童当前尚未掌握的高级心智功能及其运作过程完整、正确地展示出来,为儿童的模仿和内化提供可以直接感知和学习的对象。只有这样,儿童才有可能从这种师幼互动中获得高级心智功能的发展。正如维果斯基所说:任何高级心智功能的获得都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使用这种高级心智功能共同解决问题,然后才有可能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由个体在需要时独立使用。这是教学通过教师这一更有能力者、在师幼互动中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机制。对儿童来说,这是其高级心智功能获得的重要源泉。模仿、内化的前提是模仿者能够清楚地感知或观察到被模仿的对象,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已经熟练掌握这一高级心智功能,并且能够用准确而精妙的方式在合作解决问题中将其思维过程(包括思维步骤与关键技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教师不仅需要创设对儿童具有挑战性且必须解决的真实问题情境,使教师帮助成为必要,为师幼互动提供平台,而且要促进儿童积极思考教师提供的帮助何以能够解决问题,发现自己现有能力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儿童主动模仿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化教师表现出来的更高思维方式,以获得真正自主的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概念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揭示了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条件、实施途径和内在机制,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设计、组织幼儿园教学不无深刻启示。

首先,在理解幼儿园教学作用方面,我们非常需要警惕那种将“教学等同于发展”的错误观念。这种错误认识的突出表现即是认为有教学的地方就必然会有儿童的发展。事实上,完全有可能存在“有教学,但儿童并未获得发展”的情况。特别在当前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生成课程理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往往将课程应具有,的弹性理解为不要事先备课,只看儿童当时的兴趣如何,然后据此设计和组织教学即可。生成课程的理念并没有错,问题是生成的前提是有计划,否则就无所谓生成,教学不过是教师随意、仓促、草率的安排而已。此时,教师通常都是跟着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走,根本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对儿童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儿童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就能完成任务,教师作为更有能力者也就不会有机会展示其具有的更高智能,儿童无从模仿和学习,只能在现有水平上重复而已。对于需要儿童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的经验或技能来说,这样的教学尚有一定意义,但如果幼儿园里都是这种水平的教学,无疑幼儿不过是在简单重复已有经验,其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出教学要想促进儿童的发展,其前提条件是了解和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种了解绝对不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的那短短几分钟,甚至不是在幼儿每天入团后的那一两个小时里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教师长期追踪观察和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才有可能确定什么样的任务是当前儿童能独立完成的,什么样的任务是儿童目前尚不能独立完成、须借助教师帮助方能完成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学前提条件的这种强调与当前对教学以评价为基础的提倡是相一致的。这也就是说,教学应从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儿童开始。幼儿园教学绝对不是可以随意安排的活动。否则,幼儿园教学只是在浪费儿童宝贵的时间。

其次,在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师幼互动上,充分考虑师幼互动的方式,全面分析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对儿童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到底会遇到哪些困难,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以及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对这三个主要方面,其实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分析和考虑,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外界帮助与儿童自由之间的度,从而保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如在儿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导致困难的原因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考虑:困难是儿童的认知发展问题造成的,还是任务难度对儿童的挑战造成的。如果是儿童本身存在认知发展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平常的细微观察诊断儿童这种认知问题的具体表现是智力品质方面的(如不能细致观察、无法整体知觉、容易健忘、理解问题比较慢等),还是个性特征方面的(如十分好动和冲动,无法自我控制,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或对教师有很强的情感依赖,需要教师一直给予关注等)。如果困难是由任务的挑战性带来的,更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提出的任务会在哪个环节或哪个具体的问题上对儿童构成挑战(这也就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的难点,只是很可惜,教师在写教案时对此通常只是轻描淡写或是想当然地罗列几点而已,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在教师帮助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考虑:是直接提供帮助呢,还是借助材料间接提供帮助。如果是直接提

供帮助,是采取口头描绘的方式还是采取直接动手操作演示的方式。如果是采取口头描绘的方式,是直接告诉解决方法呢,还是给予提示。如果是借助材料间接提供帮助,更需要考虑材料特性(包括其大小、多少、颜色、质地等)的影响,分析其是否能够使教师较好地达到帮助儿童的目的。同时,还要考虑向儿童提供这些帮助的时机。这就需要与教师对儿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可能采取的解决方式的估计结合起来,以判断问题解决的哪个环节是儿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与这样一个教师应当仔细考虑的清单比起来,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比较好的幼儿园教学案例通常也只包括活动的来源、活动的目标、教师对活动重点与难点的判断、活动形式与步骤设计、活动环境与材料创设,以及后续活动设想等。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没有考虑师幼互动,更不用说将之作为设计的重点了,尽管它也有对儿童当前兴趣或发展水平的简要描述,并将之作为活动的来源之一,但体现的仍然是教师中心主义,在其中我们只能看到教师的权威与掌控,而根本看不到儿童的身影。一个心中没有儿童的教师是不可能在教学中关注儿童的困难与变化的,更不会对儿童的反应作出敏感的回应,师幼互动在这种教学中往往只有“教师问儿童答”的形式,而且教师问的通常是一些让儿童识记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简单问题,根本无法激发儿童思考,也根本不需要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如此低质量的师幼互动中根本无法实现。

“师幼互动”的概念是目前幼儿园教师耳熟能详的名词之一,对其重要性没有人否认,但奇怪的是,教师们通常都是单独提到这一概念,似乎“师幼互动”讲的只是师幼互动的事情,而“教学”则是另外一件事。的确两者在概念内涵上存在差异,前者指的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后者指的是一种社会活动。但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只能通过社会交往实施,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方能得以实现。其中,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它为儿童习得高级心智功能提供了可能。而且教学情境中的师幼互动必须考虑教师帮助与儿童自由之间的度,因为这是一个围绕儿童必须解决但超过其独立能力的问题解决过程展开的互动,它有着生动而具体的内容,充满着儿童的尝试、猜测、假设与验证,同时也洋溢着他们自由思考与行动的痛苦和快乐。教师对此既了如指掌,又时刻警醒,准备随时给予儿童温暖而恰当的回应。这是一个相互建构的过程,儿童在其中建构着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新认识,教师则在其中建构着自己对儿童对教育教学的新感悟。教师与儿童都为他们的交往和合作惊讶不已,同时也惊喜不已。教学的重心是师幼互动,教学设计的核心就应当是对师幼互动这种惊讶与惊喜结果的预期和由此做出的准备,为此,要求教师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考虑儿童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与需要的适宜帮助是无论如何都不过分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当围绕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来进行。

再次,在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方面,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师应当全面发挥作为“更有能力者”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这种师幼互动过程的控制上,对儿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有准确的把握,是一个胸有成竹的组织者,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具有比儿童更高的心智功能,并且能够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向儿童展现运用这一高级心智功能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准确而完整地表达教师对当前待解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必然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领导才能,既知道如何控制局面和把握方向,又

知道如何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广泛而准确的学科知识,具备成熟而精练的高级思维方式,对当前问题有深刻思考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的才华和能力将决定儿童的发展水平,这是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揭示的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机制――儿童通过模仿和内化教师展示出来的更高心智功能习得这砦高级心智功能――中必然得出的结论。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太低了,其组织的教学活动水平不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也许有人会把幼儿教师严格控制的教学课堂作为幼儿教师有很好的组织能力的标志,认为他们能把这么多孩子组织在一起上完一堂课十分不容易也不简单。但在笔者看来,这种严格控制的课堂由于教师过分强调让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和秩序,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并不是领导者的作用,而只是充当了“监守者”的角色,因为高明的领导者知道怎样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知道怎样利用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会给予每个员工自由表达的机会,但在幼儿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幼儿自我表达的自由,相反教师总是害怕幼儿自由行动给课堂带来混乱,因此总在不断地重复“请在小椅子上坐好”“请把小手放在背后”“请把小嘴巴闭上”。课堂上的儿童被教师的强权无形地圈住,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在这种外在要求的整齐划一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胆小怕事,生怕出什么乱子”的无能的监守者,而不是一个具有组织才干的领导者。

笔者十分纳闷,难道仅仅出于让所有孩子受到同等教育的良好初衷,幼儿园就应当实行这种一二十个孩子,甚至更多孩子拥挤在一起的集体教学吗?的确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幼儿园通常都是班额很大,但这种现实并不能简单地导引出上述的良好初衷,因为真正的同等教育不是形式上内容上的一样,恰恰相反应当是形式与内容上的不一样。只有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包括其发展水平、发展潜能与学习个性特征)实施的有针对性有差别的教育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同等质量的教育。我们的错误理解被我们的良好初衷所蒙蔽,往往明明自己都知道“这一次教学活动中被点名站起来回答的儿童就是那几个”,依旧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在说课时告诉看课的教师说自己事先了解了儿童的差异,或者故作谦虚的姿态,说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争取下一次改正,但实际结果只是不断重复的自我检讨和永远不会兑现的目头承诺。我们的幼儿教师其实根本缺乏驾御孩子那自由奔放的大性的能力,因为他们对儿童的这种天性总是视而不见,不知道欣赏,更不知道如何利用。

同样,有人会认为幼儿教师只需要各种知识都懂得一些皮毛就可以,根本不必要求他们如中小学教师那样对学科知识有精深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提倡这种观点的人无疑是把儿童当成了一无所知、幼稚无能,同时也不必发展智慧的小人儿,无疑也忘了科学是一件十分严谨的研究工作,任何概念都有它规范的表述形式,任何原理都有它作用的条件规定,同时科学也是在不断质疑中发展的,因此认为教师可以在自己还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就教儿童认识自然、生命和社会。实际上,如果教师掌握的是伪科学的概念或非科学的概念,儿童自然会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这种错误的引导作为已有经验必然会对儿童今后科学概念的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同时,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降低幼儿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幼儿教师展示出来的将是一种低水平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儿童能够模仿和学习的必然也只是这种低水平的思维操作或

错误的认识,而根本不可能获得高级心智功能的发展。因此,笔者坚持认为,幼儿教师对学科知识可以知道得少一些,但就知道的知识而言,对其理解和把握应当是准确、深刻、全面的,而且幼儿教师应当学习的学科知识应由儿童在幼儿期通常会感兴趣的话题和范围来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学一点书本上的、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数、理、化知识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更有能力者,还应具备高级思维能力(如观察、有意识记、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想像等),掌握高级问题解决策略(如试误法、排除法、目的一结果分析法、类比迁移法等)。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儿童已经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知识,其拥有的信息量可能并不比教师少,甚至会超过教师。但儿童缺乏的是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比较等处理的思维能力和遇到问题时选择与运用策略的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满足于仅仅教给儿童一些简单的常识了,相反,应当能够向儿童展示问题解决的高级思维过程和解决策略,这样,儿童才有可能从观察和模仿教师中内化这些他们发展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也就才有可能真正从教学中获得发展。幼儿教师需要加强自己在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能力上的训练,以使自己表现出更高的认知水平,儿童才有可能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受益。幼儿园教学应是严肃而严谨的活动,幼儿教师不应仅仅是一个能歌善舞者,更应当是一个智者,让儿童在教师身上能够看到智慧的光辉。

简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意义1

简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意义 摘要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在帮助下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认为教学应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教学决定了这两种能力间的互动,从而确立起现代发展式教学观。为了深入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本论文探究“最近发展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其实质的理论核心是什么,也分析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延伸。对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了评价,并着重分析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教学意义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 上世纪30年代初,当维果斯基从事教学与发展问题研究时,国外心理学界存在着有关这一问题的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教育发展观把教育与发展看作两个互不相干的过程,认为教学只是纯粹的外部过程,去适应儿童的发展,而发展并不依赖于教学。[1]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以詹姆士和桑代克为代表,把教学与发展两种过程等同,认为教学既是发展,混为一谈。 这一观点虽然重视了教学对儿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却将这种积极作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灌输与被动吸收,完全忽略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特殊性,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内部心理过程,忽略了从外部作用转化为儿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确的。对此,维果斯基赞成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它肯定了儿童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和自由,即“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产生发展”。 第三种观点以考夫卡为代表,折中了以上两种观点,把教学理解为一种结构性的,理性的过程,它可以为发展提供包括教学直接结果的东西。因此,教学不仅可以跟随发展,与发展齐头并进,还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推动发展前进并在发展中引起新的形成物。 维果斯基对上述三种观点做了分析,他指出,第一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教学依赖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程序是可以的,但这种依赖关系不是主要的,是从属的。第二种观点虽与第一种观点有差异,但它同样认为教学无法改变发展的规律。第三种观点并未超越上述两种观点,但它毕竟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从而使它本质上有别于第一、二种的观点。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假设:“教学与发展过程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正式教学造成心理的发展并创造着完全特殊的心理发展形式。这个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有关心理发展问题的极其重要的新观点。据此,维果斯基对心理生活各个不同阶段典型的教学与发展关系作了说明。由此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核心要点 维果斯基从他的有关心理发展的新的关系点出发,对传统儿童智力发展的心理学测

发展心理学习题(附答案)

发展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第二反抗期发生在()。 A.3、4岁 B.小学阶段 C.青春期 D.青年期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3、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A.3~6岁 B.7~12岁 C.13~15岁 D.16~18岁 4、()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 A.班杜拉 B.米德 C.皮亚杰 D.霍尔 5、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A. 对成人或原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 B. 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 C. 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更高的道德原则 D. 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6、自我意识上午第二次飞跃发生在()。 A.幼儿期 B.青春期 C.青年期 D.更年期 7、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 A.诚实品质 B.爱的品质 C.关心品质 D.智慧、贤明品质 8、中年人的工作满意度()。 A.达到一生中的最低谷 B.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 C.和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特点 D.起伏变化较大 9、老年丧失期观认为()。 A. 心理发展是可以逆转的]

B.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C.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不断衰退 D. 老年期的心理机能的衰退也可以叫做“发展” 10、童年期游戏是()。 A.互动游戏 B.实物游戏 C.规则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1.个体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 A. 能使用代名词“我”称呼自己 B. 第一信号系统的建立 C. 形象思维的建立 D. 逻辑思维的建立 12.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 A. 儿童思维最近的发展水平 B. 儿童心理机能的内化 C. 遗传素质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D.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3.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孩子们的游戏以()为主。 A. 象征性游戏 B. 亲子互动游戏 C. 规则性游戏 D. 实物游戏 14.()以认知发展为指标来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A. 艾里克森 B. 皮亚杰 C. 柏曼 D. 柯尔伯格 15.根据米勒斯的研究,80岁老年人的记忆测试T分数大约是20岁的()。 A. 1/2 B. 1/3 C. 1/4 D. 1/5 16.中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相对稳定,按照荣格的说法,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A. 内倾性 B. 外倾性 C. 社会性 D. 停滞性 17.第二反抗期的反抗主要指向()。 A. 自身 B. 同伴 C. 老师 D. 父母 18、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关系的变化模式为()。 A.先公开、后隐蔽 B.先隐蔽、后公开 C.先疏远、后接近 D.先接近、后疏远 19、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受重视的是他倡议的可能发展区(或叫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所谓可能发展区,维果茨基的说法,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有一段差距,即为该儿童的可能发展区……”黑体字表述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比较正确。请读者自己考证。(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2000年10月第二次印刷,116页。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联校侯云成提供并对本次修改负责。)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1896-1934)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 维果斯基 ?第一种观点 “无关论” ?第二种观点 “同一论” ?第三种观点 “折中论” ?作用 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目录

1 基本含义 2 分歧意见 3 其他扩展 4 实践意义 1 基本含义 2 分歧意见 3 其他扩展 4 实践意义 +1 1 基本含义编辑本段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 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最近发展区 2 分歧意见编辑本段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包括成人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典型的外部社会环境形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是“同一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儿童的发展,并且对儿童来说,所谓发展,即是“各种习惯的积累”,学会在外界刺激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这种观点的典型是以华生和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学习“什么叫最近发展区” 余教授在什么叫最近发展区一文中写道,“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意义: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传统的因材施教观时,就会发现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观之必要。在维果茨基看来,仅仅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学习依赖于发展,但是发展并不依赖于学习。有效的教学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因此,教育者不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且了解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所拥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以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我们曾在上海的一所实验幼儿园观察过儿童摘果子的模拟游戏,孩子们各自挎着篮子,在教师的指导下,跳起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应用(仅供借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应用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蕴含的教学思想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必须注意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指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1] 可以说,正是有待发展的正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智功能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因此也是最有效的施加影响的发展区。而教学正是把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水平”的过程,该过程是螺旋式发展的结构。在新的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并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于是教学又从新的潜在水平开始……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思维发展区层次逐步递进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推进自己思考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不断地突破“最近发展区”。[2]故此,课程也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着眼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者情境)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教师提供的支架不会使任务本身更容易,但它可以使学习者借助支架完成任务,用维果茨基的话说,就是“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明确最近发展区,创造可教学时刻 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保守的、落后的,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如若超越了“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

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of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s the area between the child’s current development level “as determined by independent problem solving”and level of development that child could achieve “through adult guildance or in collaboration with more capable peers”. It describe the proper level children could achieve. Rather than seei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as two independent processes as Piaget, Vygotsky believe taht the processes rely on each other. We must teach the child depend on his or her development level. So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know the children’s current development level. Thus,Vygotsky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From the definition, we know it is an dynamic (动态的) concept. That is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of each child is different, and one child’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ituation and different time is different. Vygotsky point out that education in some degree is development. What we must care is the forming development process rather than the finished development process. Only going ahead of development can education make the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development. In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h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for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he believeed that human activities take place in cultural settings and cannot understood apart from these settings. One of his key ideas was that our specific mental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can be traced to ou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and cannot happen without others. All our mental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are co-constructed during shared activities with others, then the processes are internalized by the children and become part of the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Differ from Piaget , h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more capable people such as teachers and parents rather than peers. Apprenticeships is an old form of teaching, indicating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a. In fact, according to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work with classmates who are a little more capable is most helpful.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is meaningful in educational area. As a teacher, we must be clear about children’s component, learning style and attitude, temperament and so on. This is the level the students already have, and we can foresee the children’s potential ability according to it. Then teacher can arrange proper tasks, neither too easy nor too difficult. Teachers give students the guidance to lead students to finish the tasks. After some exercise, teacher let students do it independently. During the process, students make progress. Besides, dur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tudents are most creativity and active, they feel confident and interested in. Vygotsky died when he was only 38 years old, and he had not have time to make detais of his theory. Many years later , with the lasting efforts of many psychologists ,his theory has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oday’s education, and widely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与成人的合作中发展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斯基与鲁利亚、列昂节夫等人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人类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于世界教育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其中,由维果斯基最先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了精辟的论述,在后继研究者尤其是达维多夫等人的努力之下,该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当代关于儿童发展的教育改革。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背景 维果斯基认为以往的发展观,存在种种不足,并不能够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我们人类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第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可以看出,在维果斯基的理论体系中,突出了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制约性。他认为,由于人类对工具的使用,从而引起了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进一步地,从物质到精神,人类也发展出了语言、文字、符号等精神生产的工具。 由此出发,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一般原因作出了回答。他认为,促使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是受到社会规律制约的; (2)儿童是在于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才学会语言的,并且最终通过语言这一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掌握新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心理结构不断内化的结果。 正是基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的观点。

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运用

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运用 孟宪秀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儿童可能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由于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如果教学能够按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也就必然能促使儿童获得“原则上为新的东西”,从而使教学既不仅仅跟随儿童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不是对儿童的简单机械灌输,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桥梁,所以维果斯基曾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确立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

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尽量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学生们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而略微加深一些层次,细化一些语言语法技巧。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于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如果只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进儿童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儿童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作为老师的我们随时要给孩子们创造跳一跳能够得着苹果的机会。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概念是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且为教育界普遍认同。最近发展区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茨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 二、潜在的发展水平,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 二、“最近发展区”,最近什么? 最近发展区最近学生的原有基础。它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 在新课程推进的背景下,起点应该有新的内涵:起点不是一维的,而是三维的,即不但有“知识与能力”的起点,还应该有“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起点。 从三维基础看,从不同的学科看,起点不一定在教学之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最近”学生的起点。而且,一个教学班,几十个学生的起点也不尽相同,公共教学应该关注大部分学生起点,同时在教学中,尽可能关注每一位学生。 三、“最近发展区”是动态的发展体系。 不仅在“最近”的起点上要考虑三维,而且在发展的区域上也应该考虑三维。这就为教师教学的追求明确了方向。既然是“发展”,就必须认可“最近发展区”不是静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三维发展体系。教学中,教师指导

水平不同,直接影响到这个发展区域的大小。教师对教学的最高追求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所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怎样取得“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 新课程推进后,带来了课堂教学的蓬勃生机,如“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性学习”等。 然而,我们看到许多教师学了许多“怎么教?”的方式,而忽略了究竟自己要“教什么?”的根本目的。 其实“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性学习”等并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它们只是为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化而服务的,“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才是判断一堂好课、判断教学有效性的高低的依据。 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大小的具体因素很多: 教学策略是“题海战术”还是“精讲精练”?是灌输还是启发? 教学方法读、议、练、讲等如何选择?问题如何设置? 教学手段是板书、投影还是录音、录像? 教学形式学生座位是“秧田”型还是“马蹄型”?是大班还是小班?是“长 课”还是“短课”? 另外,更重要的还有学科德育的达成。 教学一般分5个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检测)…… 要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最大化,必然是教学5个环节的整合。 四、“最近发展区”关注发展区域质量。 不同的教学水平不但影响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大小,而且还会影响发展区域的质量。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对以往的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维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最近发展区(简称ZPD),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使用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恰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测验学生发展的准备度或在特定领域内的智力水平,可将之看做智力概念的一种不同说法。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斯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和学习者(成人/儿童、指导者/被指导者、样本/观察者、专家/新手、教师/学徒)同时完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难度使学习者无法独立完成。最近发展区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集体行动的观点,即主张那些有更多知识和更熟练技能的人,与那些懂得的较少的人分享知识与技能,从而共同完成任务。 在最近发展区里,当教师和学生共享文化工具时,就促成了认知的发展,当学习者将这种由文化作中介的互动进行内化时,认知的发展就产生了。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大量有人指导的参与活动;然而学生既不是从这种交互作用中被动地获得文化知识,也不一定必须要自动化地或精确地进行反应。学习者对社会互动有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将这些理解与自己在具体情境中的经验整合起来,从而构建出自己的思想。根据格式塔的学说,学习常常是偶然发生的,而不是反映为一个知识逐渐增加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与老师教学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最近发展区与老师教学设计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利用幼儿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个语言活动? 幼儿最近发展区是老师教学设计的基础。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幼儿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幼儿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幼儿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师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自身水平,切记过高,幼儿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或设计过低,幼儿活动时失去挑战乐趣,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 如何利用幼儿最近发展区设计一个语言活动: 我们应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等,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既要把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要求设置成问题情境展示给幼儿,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目标,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例如: 小班语言活动设计:小蚂蚁与西瓜船 【设计意图】吃西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经常体验的事情,但是吃剩的西瓜皮,能干些什么呢?鉴于小班幼儿的形象思维特点,以

小蚂蚁与西瓜皮为主线,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并让活动内容层层展开。幼儿在这一活动中,通过看看、说说、玩玩的多种感官体验,体现了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围绕西瓜皮展开想象,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及想象空间。 【活动准备】 课件:西瓜皮、西瓜皮当伞、西瓜皮当小船、西瓜皮当房子、西瓜皮当水缸 幼儿用材料:牙签、积木、橡皮泥、即时贴、瓶盖、毛线绳等、吃剩的西瓜皮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故事法导入(看课件) (在一个夏天的中午,草地上躺着一块西瓜皮。)这是什么?(西瓜皮)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半球形、绿色的) 二、(继续看课件)这个时候,谁来了?(小蚂蚁) 小蚂蚁高高兴兴地跳进西瓜皮里,大声叫起来:“哦,我可以用它干好多好多事情了!”谁能猜一猜,小蚂蚁可以用西瓜皮干什么呢?(互相说、个别说) 三、小蚂蚁是怎么做的呢?(看课件)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 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 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 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 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意义: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教育理论为当前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 支持,从而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的含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之间的关系在支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 真切的描述。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在支架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的代表引导着教学,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掌握、建构和内化是与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相一致的,但是,一旦他获得了这种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研究表明:教师帮助学生搭建的“脚手架”是与“最近发展区”密切相关的,在支架教学这一模式中,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们不难看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现代发展式教学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然而,无论古今,人们对因材施教的最本质的解读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而当我们通过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来透视

最近发展区论文发表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启示 摘要:“最近发展区”也被称为“潜在发展区”是由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将要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由于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是整个高考卷中分值最高的部分,所以在的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区分和定位学生的当前实际水平进而通过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提高学生的潜能。关键词:最近发展区,高中英语阅读,英语教学 一、引言 高中英语阅读题测试比重在高中阶段占了很大比重,当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和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候所采用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能注意到学生们的答案而没有发现学生们为什么阅读水平上不去,即使学生们努力了成绩提高的也不会很明显。如果教师能把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到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定会有大幅度提高。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俄罗斯心里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一个理论,它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研究儿童的心理和智力的发展发现不应该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仅仅通过测试就确定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全面的。至少应该把儿童的发展确定为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水平就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就是不需要任何人帮助儿童就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第二个水平就是儿童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但是通过教师或者父母或者同伴的引导和帮助儿童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就是我们所说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就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儿童的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的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事实上不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还是成人都可以通过教师,朋友的指导达到一个更高的潜在水平。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和已经拥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

最近发展区 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旨在阐述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深刻而内在的联系,揭示教学发挥此种积极作用的前提、途径与机制。幼儿教师应当十分警惕“有教学就有儿童发展”的错误观念,应把师幼互动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应充分发挥相比于儿童而言的作为“更有能力者”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幼儿园教学 一、“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 在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最近发展区”是最有影响力的概念之一。它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互动的过程如何帮助儿童内化高级心智功能。在教学情境下,这一问题实质上涉及的是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维果斯基想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解释为什么教学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以及要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教学应当具备的条件与要求。 在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客观事实根据。教学的确需要首先考虑儿童现在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把发展作为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抹杀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受过教育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其认知发展不可否认地存在明显差异。维果斯基从其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发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教学,没有儿童与社会环境(包括成人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儿童就无从获得社会生存所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可见,维果斯基首先肯定了教学(典型的外部社会环境形式)对儿童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肯定了“教学是儿童后天的、历史的特征之发展过程中内在必需和普遍的因素”。 第二种观点是“同一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一个过程。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儿童的发展,并且对儿童来说,所谓发展,即是“各种习惯的积累”,学会在外界刺激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结。这种观点的典型是以华生和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这一观点虽然重视了教学对儿童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决定作用,但却将这种积极作用简单地归结为外部灌输与被动吸收,完全忽略了儿童发展的主动性与特殊性,忽略了儿童发展的内部心理过程,忽略了从外部作用转化为儿童心理所必需的中介,也是不正确的。对此,维果斯基赞成皮亚杰的观点,即儿童的发展必然是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与结果,绝不可以用外部教学来代替或掩盖儿童的发展。这也正是“最近发展区”概念包含的第二层基本含义,它肯定了儿童在与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社会互动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机会和自由,即“主动的儿童与积极的社会环境合作产生发展”。 第三种观点是“折中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教学与发展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过程,“发展直接依赖的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而不是教学”;所谓相互联系,指教学可以让儿童形成一系列新的行为方式,推动儿童的发展,同时儿童的发展又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考夫卡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这种“折中论”看起来十分的辩证统一,但由于它只是指出了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而“未能正确指出教学是怎样给发展带来原则上的新东西的”,即未能真正解释教学对儿童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条件、途径与机制,所以实际上还是未能真正解释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由于缺乏联系的中介而未能真正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维果斯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