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乳钉纹和后母戊鼎的对比综述

乳钉纹和后母戊鼎的对比综述

乳钉纹和后母戊鼎的对比综述
乳钉纹和后母戊鼎的对比综述

2014年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初中综合实践课

艺术项目组

杰克麻雀船长组

后母戊鼎、乳丁纹方鼎的特

征对比

组名:杰克麻雀船长

组员:梁廷书程巾格郭沐馨胡蕙心孟祥坤姚恺泽

选题方向:艺术

指导教师:高燕、卓海燕、李燕

完稿日期:2014.12.05

目录

1.封面 (1)

2.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3)

3.正文部分 (3)

3.1.课题研究背景 (3)

3.2.课题研究意义 (5)

3.3.课题的设计思路及分析方法 (6)

3.4.探究内容总结分析及课题结论 (7)

3.4.1.铸造方法的对比 (7)

3.4.2.纹饰宗教意义的对比 (8)

3.4.3.阶级统治表现的对比 (9)

4.前景展望及对现实的反思——如何更好地保护鼎的未来 (10)

5.参考资料及文献 (11)

6.结束语及鸣谢 (11)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后母戊方鼎,铸造于商代(约公元前14世纪—11世纪),于1939年河南安阳侯家庄出土,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大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为目前已出土的世界最大的青铜器,被称为“镇国之宝”。其周身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个字。它也曾被称为“司母戊鼎”。

乳丁纹方鼎,铸造于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11世纪),此器内壁铸铭文:“小子父已”。此方鼎腹部呈长方槽型,更显稳定。浇铸如此巨大的方鼎(兽面乳钉纹方鼎),这在生产斗争中确实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中文关键词:鼎,方鼎,后母戊方鼎,乳丁纹方鼎

正文部分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这次的文化魔方活动中,本组选题为“后母戊鼎与乳钉纹鼎的对比”,本组之所以研究“鼎”这一主题,是因为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中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中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汉族文化内涵。

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中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权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的。(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

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有人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而同样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乳钉纹鼎同样是由青铜器铸造的,后母戊鼎一样为方鼎,但体积却小了许多,且鼎上刻的纹路不同,所以本组选定了这两个方鼎进行比较。

课题研究意义

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时,小组组员通过考察和探讨逐渐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青铜鼎的发展历史和工艺技巧从简单到复杂,具有可研究性。

通过网络和书籍资料的查询浏览,组员得知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一种煮饭用的礼器,虽然用处看似普通,但仅仅是礼器这一条,便决定了它在古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古人以礼为天,十分重视礼节,礼器更是被视为重中之重所在,古人祭天或重要人物的陪葬都有礼器所在,鼎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件物品,古有“卿大夫五鼎,诸侯七鼎,天子九鼎”一说,由此可见,鼎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之大,很值得本组深入思考。组员认为:鼎的特征,意义和工艺技巧都和其时代有着一丝关系。而通过对比两种不同时代的鼎,不但可以更深入了解这种青铜礼器,更可以触及到在这背后更深一层的文明和社会价值。本组相信那些能保存到至今的鼎器一定是有其独特的经历、纹饰和构造特点的,并希望可以深入研究。

无论是古代的方鼎、圆鼎或是近代的珐琅鼎,都会有其特殊的意义所在。所以本组期望,小组的学术报告可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鼎、感受这种古代礼器的魅力。如果有人有幸成为一名研究青铜器的学者,也希望他们可以更多地考究古人的工艺和智慧,解开鼎的所有秘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