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死海不死教案

关于死海不死教案

关于死海不死教案
关于死海不死教案

(封面)

关于死海不死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 是油船着火?可是,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70米/秒,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氢弹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令人胆寒。在能源紧张

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思考题:

1.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怪现象。

答案:

1.第4自然段

2.列数字、作比较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2.理解数字的准确性。 3.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抓住文题中“死”与“不死”这两个似乎矛盾、相对的用词,提问:1.标题中“死”与“不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提示:两个问题最好先用小黑板抄好;问题提出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预习、通过思考作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觉得稍难或答案不统一,教师应作适当引导、分析,并对敢于提出不同答案者给予表扬、鼓励。] 对问题1,学生结合预习应回答:“死”,是指“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死”,是指“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对问题2,引导学生作 答:好在:①能扣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②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③新颖,简洁(这是标题的一般要求)。

提问:“死”与“不死”是死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解释说明死海的这些特点呢”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齐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朗读完后,明确:这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将“死”与“不死”解说得浅显易懂。 二、理解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的作用。 要学生默读文中所写的两个故事。然后,挂出小黑板,出示有关词语:勃然大怒、安然无恙、改邪归正、谕告、执迷不悟。要求学生根据所示词语的提示分别复述两个故事。 复述后,引导学生刚口自我评点并提问: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有何作用?(答案:两个故事分别生动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现象和死海“死”的原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接着适当作知识延伸并再提问:这篇文章按文章体裁分,属说明文,但由于它生动,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我们一般将这样的文章称为科学小品文,一般放在散文这个大类中(文学作品按四分法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科学小品文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既然要有严密的科学性,那么仅用两个故事来说明死海的特点,行吗?显然不行,因为,那样写,读者仍然不知道“死”与“不死”的真正原因。要了解这些,还得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案完整版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佴家湾小学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4页例1、例2及练习六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1、0的倒数,小数的倒数。 一、猜字游戏引入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的语文学得如何。“吞”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吞”——吴),“杏”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 “杏”——呆), 师:中国汉字有不少字有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中也存在这种关系。如:(板书:)如果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是哪个分数( ) 师:谁还能说出这样的数(生说师相应板书。) 师:象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种特性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 生:倒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 师:看到“倒数”这个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此问题? 生:什么时倒数怎样求倒数学习倒数有什么用 二、引导发现倒数的特征 师:那我们就一起先来研究什么是倒数呢?

课件出示算式: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黑板上的算式,并认真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完成的同桌交流。 生:(两个数相乘积是1。) 师:你们还能发现什么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看等号左边两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 5X1/5的5没有分母啊,它跟1/5的分子分母上下颠倒关系吗? 生:的分母是1,所以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研究,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倒数? 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课件出示几组数据,你能多这些算式中说出谁和谁互为倒数。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师:我也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为什么 生:应该说3/5和5/3互为倒数。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透彻,注意到了互为这两个字。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它们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倒数。就像倍数和因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帮小明和小华解决一个问题(课件出)(1)三个数的积是1。(2)写等于的倒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如果没有为什么? 课件出示:2/3,11/8,5,4又1/4,0。25,1,0。 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后并同桌交流) 师:指名回答。谁来说一说哪些数有倒数, 师:象4又3/4这样的带分数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怎么找。 生:先把它化成假分数,再颠倒这来, 师:能不能这样求。

神奇的悬浮鸡蛋实验

神奇的悬浮鸡蛋实验 威县仲夷小学五年级:王军博一个夏天炎热的中午,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香喷喷的鸡蛋味飘满了整个屋子,顿时我的肚子咕咕的叫了起来。 正在这时,爸爸悄悄地来到了我的房间,神秘的对我说:“你能想一个办法让鸡蛋漂浮在水中吗?如果不能今天可就不能吃到香喷喷的鸡蛋了。”“为什么?”我生气的抗议到,爸爸连忙说:“平时你觉得自己很聪明,遇到什么难题都能够解决,这可是对你的一次真正考验呀!能接受挑战吗?”。 我倔强的抬起来头,大声的说没问题。 首先,我拿来了一个装满水玻璃杯,一个鸡蛋,就开始做了。我把鸡蛋放在水里,一下子就沉到了水底,怎么也漂浮不起来,我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可鸡蛋就像一个胖娃娃,静静的躺在水底,像是睡着了似的。怎么让它漂浮起来呢?我非常疑惑。只好向爸爸求助,爸爸告诉我说:“可以去问问妈妈。”我就疑惑的跑去问我妈妈,妈妈笑吟吟地对我说;“我这里有一篇科普文章叫《死海不死》,你认真的读一读,看能不能受到启发”。我接过书,立刻返回了房间,认真的读了起来,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我被它的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哦!原来如此,我就像

黑夜里迷失方向的小船,一下子看到了远方高高的灯塔。 我马上冲进厨房,拿出了调料盒,一勺,两勺慢慢的往水里一点一点地放着盐,并不断的用木筷搅拌着,终于浮了起来,就像一条死里逃生的小鱼,我欣喜若狂。爸爸爸爸快看,我成功了,我成功了。爸爸轻轻的摸了一下我的脑袋,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告诉爸爸:“清水的密度小,浮力就小,就承受不了鸡蛋的重量,所以鸡蛋会下沉;而加了盐后,盐水的密度大,浮力也大,当盐水的密度大与鸡蛋的重量,那么鸡蛋就会浮起来了。 这件事使我深深的懂的了,一个人光有聪明的大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的学习。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的内容,具体内容:《大自然的秘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 《大自然的秘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秘密》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冲突》中的课文。文章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潮如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其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二、品读课文 1、文中"大自然的秘密"指的是什么?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画出来,在旁边简单批注。 2、交流: 句子1: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如果把探出换别的词,可以怎么说? (伸、露)比较为什么此处用探?(探有试探、小心的意思。而伸和露则没有) 句子2:那只先出来的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了解了大自然的秘密之后,这个问题我们搞清楚了,是不是这篇文章我们就学懂了?(没有)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教学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观察、分析、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认识倒数的特征,自主构建新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它是学习分数除法计算的知识基础,沟通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教材中通过几组乘积为“ 1”分数乘法的算式,积累学生对倒数的感性认识。试一试的安排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倒数的知识,但是对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非常不系统、不牢固,他们不会用语言叙述倒数的意义,在写法上也会出错,并且认为倒数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将倒数的意

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混为一谈。 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数,或者是把两个数倒过来。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倒数知识。 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自己的举例、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为学习的主要方法,获得“倒数”的概念这一知识要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求不同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课标要求: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探索“倒数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学习运用数学的 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并发现它们的规律;借助几何直观渗透数学知识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感悟“ 1”的重要作用。 3、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数 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

倒数教学设计

《倒数》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倒数》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第三单元第四节内容。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倒数的理解,以及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分数乘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以后的分数除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新课改的创新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精神为指导,五年级的学生绝大部分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并且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阶段过渡,具备了熟练地数学运算水平,自主学习水平,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但是在比较复杂的含有抽象思维水平的数学问题上有些困难,缺乏逻辑思维水平,数学概括水平,特别在分数乘除法方面有所欠缺,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提升的。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倒数概念,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并能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倒数的发现过程,多角度理解倒数的意义,提升学生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实行教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倒数的发现过程,理解倒数意义。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小组合作以及谈话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概念,掌握倒数的计算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是迈向成功的桥梁,学生通过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方式掌握了倒数的概念以及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 引入 课件上出现了两个汉字,学生观察汉字后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这两个上下结构的汉字上下部分能够调换位置,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 新授 一、初步感知倒数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算一算,并认真思考: (1)这些算式的乘积有什么共同特点? (2)每个算式中两个乘数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讨论,3分钟后比一比谁表现的最棒! 我的发现

14、说明顺序与结构

14、说明顺序与结构 一、要点梳理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它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科学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文章结构,即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而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紧密相联,都是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因此,理清文章结构的同时,还须分析说明顺序。《大纲》规定,初中生要能“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上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一)理清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总分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2.并列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松鼠》一文,从总体来看是总分结构,但分写部分之间呈现并列式结构,旨在说明松鼠外貌(形态与颜色)、习性(驯良与乖巧)、用途(肉、毛、皮)及其他特点。第一段具体描述松鼠“漂亮”这个特点,主要写了松鼠的面容、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的样子。第三段,从它机灵的动作和生活习性,写出它是一种活泼、有趣、驯良的小动物,加深了“讨人喜欢”的印象。第四、五段写松鼠乖巧的习性和搭窝的方法,生动地表明松鼠的灵性。最后一段写松鼠的多产,毛的色泽,肉、毛、皮的用处,说明它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补充了“讨人喜欢”的内容。 3.递进式 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原因到结果等等。例如《奇妙的克隆》,是先从理论上解释什么是克隆,再大体上按着时间顺序,由易至难地介绍克隆的实践,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义。这种逐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方式,就是递进式的很好范例。 4.承接式 除以上三种结构方式外,还有承接式,也叫连贯式。这种结构指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按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抓住书籍演变的关键因素,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过程,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地说明了各个发展阶段书籍的具体特点及演变的作用。 (二)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通常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1.空间顺序 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教案

八年级说明文阅读教案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我国的建筑,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 2.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 3.导弹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4.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5.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搬吐雨器”。 二、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1.明确说明对象。2.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3.归纳说明方法并能说出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4.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5.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拓展。 [方法点拨] (一)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首先要从整体人手,把握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找准说明对象的方法,一是看题目,二是抓首括句或中心句。其次要抓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等。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二)弄清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一是按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即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某个事理,即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二是按说明语言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特色,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两种。 (三)掌握说明的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作诠释(9种)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

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第三单元死海不“死”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与同学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学习有条理地表达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三、参考主题 (1)死海不“死”的秘密 (2)蚂蚁世界 (3)动手防身术 四、实践方式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实验研究与观察;简单的设计与制作 五、方法引导 如何表述研究主题;如何制订实验方案;什么是实验法;实验的原则 六、实施年级:五年级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课 神奇的外太空,会换“衣服”的变色龙,团结一致的蚂蚁家族……大自然充满了神奇。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师做实验:三个量杯分别加入清水、盐、糖,放入鸡蛋,提出问题。

(二)确定方案 和小伙伴商量商量,选择一个你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吧。如: 死海不“死”的秘密研究方案 (三)实验验证 (1)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了解死海

(2)死海不“死”的原因探寻 [1]方法引导 ①结合研究问题准备实验材料。如:盐、水、鸡蛋等 ②考虑实验中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③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案 [2]加盐实验(注意水量不变,且不宜过多,能淹没鸡蛋即可) 加盐实验记录 [3]加糖实验

加糖实验记录 【4】鸡蛋改土豆实验(表格同上) (四)形成结论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通过实验,我发现了……)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实验,我们从提出问题、确定方案、实验验证、形成结论四个环节发现了:淡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小,所以鸡蛋会沉下去;盐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大,所以鸡蛋会浮上来。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俯瞰大地,探求山川河流、原野万物的内在规律;也曾仰观天象,搜寻日月星期辰、宇宙太空的奥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也不不断深入。许多科学家深入蛮荒丛林,考察地球生态,宇宙飞船已经向太空进发,海底机器人也深潜洋。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善于实验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头脑一一去解答,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究诸多奥秘吧!(六)作业布置

鸡蛋浮起来了_教案

鸡蛋浮上来了(实验作文)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的确,对于“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学生往往观察仔细,体验深刻,有主动表达的欲望,会产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的作文才鲜活、生动,富有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意识,让孩子在玩科学、做科学中学科学。 2学生能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把过程写生动。 3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和感悟,能将自己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感悟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将实验的过程写清楚、写生动。 2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心灵感悟写出来。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烧杯、水、鸡蛋、盐、玻璃棒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只烧杯,一根铁筷子, 一把勺子,一个鸡蛋,一包盐) 2.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张着嘴,一副十分惊呆的样子,有的同学抓耳挠腮, 有的同学议论纷纷,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发问) 3、看来同学们都有许多疑问,对吗?(板书:疑问) 这节课呀,老师要带你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高兴吗?作为观察者,老师给你们提了三点要求。(课件) 看:过程动作 听:声音语言 想:问题道理 二.实验 1.在实验前,先说一说老师准备了什么器具? 2.开始做实验了,注意老师做的过程(版书: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老师拿起装着三分之二的水的玻璃杯,然后将新鲜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这沉下去的鸡蛋像什么?(害羞的小姑娘一动不动,像一朵美丽的水仙在水中翩翩舞蹈,像潜水员。。。)谁能说一说同学们的神态?——目不转睛等。【相机板书】 第一步:老师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入盛着清水的杯子里。同学们……只见鸡蛋像……【注意词语的表达】 首先:老师拿起装着三分之二的水的玻璃杯,然后将新鲜的鸡蛋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鸡蛋慢慢的沉入水底,像一朵美丽的水仙在水中翩翩舞蹈。(板书:师:拿放(小心翼翼、轻缓) 生:目不转睛聚精会神 鸡蛋:沉(像。。。。。) 3.接下来继续做实验。还得观察老师的动作和过程。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请仔细看:(放盐,搅拌)。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鸡蛋什么状态?——慢慢上浮,像什么?——喝醉酒的老汉——摇摇晃晃……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现在的心情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同学们的神态吗?——迫不及待、争先恐后、激动、惊奇等 接着:老师拿起勺子把盐一勺勺的放进清水中,放了四勺后,老师又拿起筷子放入水中,轻轻的朝着一个方向均匀地搅拌,直到盐完全的溶解在水中。

倒数教学设计教案

倒数教学设计 桑溪中小汪桂樟 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第十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概念意义。 2、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程序及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文字游戏. 课件出示:找一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吞──吴上──下土──干 2、按照规律,学生填数(实际上就是说出几个分数的倒数。)符合小学生喜欢探究新奇奥妙事物的特点,由语文联想到数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仔细观察三组算式,除了形上有倒的现象外,每两个分数之间还存在什么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每两个分数相乘的积是1,在此基础上引出倒数的概念,重点理解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①找倒数(这里指的是分数),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找的?有什么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整数(这里指的是大于1的自然数),这样的数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它们的倒数也是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概括总结:1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 ④ 0有没有倒数?学生起争议,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数,任何一个数和0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⑤充实规律,加深规律。非0自然数的倒数和0没有倒数是学生容易混淆出错的地方,也是学生认识的误区。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倒数的意义;⑵倒数的求法;⑶非0自然数的倒数;⑷0的倒数。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倒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倒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课题是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新授课,倒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以下两个知识点①理解倒数的意义②会较熟练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倒数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上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的教学进度、在教学中,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学习分数除法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学情分析 学生能否熟练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将会直接影响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效率的提高。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和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再加以适当的练习,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对于倒数的意义来说,表面上看起简单,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往往把“互为”两个字丢掉,例如5和,应该说成5和互为倒数而部分同学会说成5是倒数,也是倒数,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意义,必须抓住关键词互为化抽象为形象,因此准确透彻地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只有准确、理解了倒数的意义才能初步引导学生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学生才能逐步的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了第一个目标,知识目标即: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要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发现求倒数的方法,学生就必须通过分析、比较抽象等思维过程。因此确定了第二个目标能力目标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此制定第三个目标、情感目标即: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难点: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示范课倒数教学设计精修订

示范课倒数教学设计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倒数》教学设计 西乡县城北小学李凤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24页《倒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倒数的意义,一是求倒数的方法。把这部分知识安排在分数除法的前面,主要是为了学习分数除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教材列举了八道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这个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从而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通过“试一试”写出一个数的倒数,让学生在实际的寻找中,自然而然的运用倒数的特征和意义来寻找出倒数,掌握求一个倒数的方法。再加以适时的练习,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更为全面。 [教学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分数的认识和分数乘法的计算掌握较好,因此,我采用直入主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比较一组分数乘法算式的两个乘数和积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在寻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中自主探究,逐步总结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求一个整数(0除外)或分数的倒数的方法。难点:0没有倒数。 [教法学法] 教法:游戏激趣法,观察发现法 学法:观察发现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乘法,今天老师给出一些乘法算式,请你仔细观察或者计算,比一比谁能最先发现这组算式的秘密!(出示P24页算一算。) 学生思考、计算后汇报 生1:“我发现两个乘数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我发现每个算式的乘积都是1”。 [设计意图:从一组有趣的乘法算式入手,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者实际计算更直观地感受这组算式中两个乘数和积的特点,进一步发现这组算式的共同特征。] 二、理解倒数意义。 1、初步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如:算式×=1我们就说是的倒数,是的倒数,和互为倒数。 师: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学生举例说明。) 师:你们是怎么样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请你举例说一说。 学生举例:互为朋友就是指互相是朋友;互为同学就是指互相是同学…… 师:像这样乘积是1的算式,你还能写一个吗请每个学生写一个算式,然后告诉同桌说你写的算式中()是()的倒数,()是()的倒数,()和()互为倒数。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观察比较,教师明确指出倒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理解倒数的含义,并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初步感受倒数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2、利用倒数的意义辨析。 ⑴与是倒数。() ⑵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⑶是倒数。() ⑷乘积是1的几个数互为倒数。() 要求:①学生判断对错,并讲明理由。 ②对题目进行修改,使其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辨析,进一步强调倒数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在对题目的修改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倒数的理解更为明确、深刻。] 3、理解意义,明确特点。 师:通过刚才的辨析,谁能说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数的乘积是1,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设计意图:在整个独立计算、比较分析、观察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倒数的理解更为明确深刻,对倒数的特点也是了然在胸,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倒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找朋友:在下列一圈数中,请把互为倒数的每一对数连起来。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感悟“变通”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卡片(6条规律),练习纸(课后习题4),比赛用纸(表格),课件(比赛内容,延伸等) 一、游戏比赛 1、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个“设计接力”赛,怎么样? 比赛内容:请你设计有两个因数相乘的算式,并使乘积为1。 比赛规则:每人每次设计一式,写完后按顺序立即传给小组内其他成员。 比赛时间:1分钟。 比赛结果评定标准:写得又对又多的为胜。(重复的只能算一个) 2、组织评议:实物投影,每组一位学生读算式,全班监督是否正确。根据数量评选出优胜小组。 二、倒数的意义 1、短短一分钟,大家就设计了这么多的算式,如果再给你们一些时间,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多少个? 所有这些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乘积都为1,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重点标“互为”)。 2、理解“互为”。 (1)问:“互为”是什么意思?(互相) 一个人能说互相吗?互相肯定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所以,“互为”二字充分说明了倒数应该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结合学生的算式:)比如()乘()等于1,所以()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A)是(B)的倒数或者(B)是(A)的倒数。 (3)指名学生结合另外的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倒数。问:我们能单独说()是倒数吗? (4)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数的概念中,哪些数也不能单独表示一个数?(因数、倍数、互质数) (5)选择一个算式,跟你的同桌说说谁是谁的倒数。 三、倒数的写法 1、刚才,你们设计这些乘法算式时有什么窍门吗?(先写一个分数,再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倒一下,就是另一个因数了。) 为什么要把分子分母倒一下呢?(倒了之后,分子和分母就可以互相约分,使得数是1) (若有小数乘法。问:0.25×4=1这道算式,我怎么没看出分子分母倒一下呢?) (0.25就是,分子分母倒过来是,就是4)所以0.25的倒数是4。 2、根据你的经验,你能说出它们的倒数吗?(显示:6) 第一个:应该怎样规范的书写呢?请你在自备本上试一试。指名板演。 最后两个说说是怎样想的。 3、你觉得应该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把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一个数的倒数你会求了吗?谁愿意上来考考大家?你说一个数,我们说出它的倒数。 在报数中得出: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卡片出示,分别分析为什么。 (有可能有学生报小数或带分数,集体探讨怎样求小数或带分数的倒数。) 四、深化认识 1、小组合作 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先找出下面每组数的倒数,再看看你能发现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教案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死海不死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 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 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 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 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 说服力。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 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 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 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 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 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

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 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 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 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 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1.复习提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 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小学数学倒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倒数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十课时:倒数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19页的例题,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一、复习1.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1141232.把小数化成分数二、新授1.引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倒数2.倒数的意义口算下面各题1171538?80?13??1??1??180315783234125问: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计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教师说明:具备以上特点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所以我们就说,上面每个算式中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引导学生总结出倒数的定义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指出倒数的两个条件:①两个数②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838338例如:和互为倒数,就是的倒数,的倒数是3838831第一单元讨论:①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②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③5是倒数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说明: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7348531和和1和2和3732584指名说出“为什么”?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3.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出的互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讨论:①2的倒数是多少?②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③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④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引导学生得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教学例题37写出和的倒数522第一单元第一小题:让学生讨论怎样写,教师板书: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题目使学生明确:方法来求倒数数2.完成练习五第1、2题四.全课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五.作业练习五第3~6题3《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9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五的第1、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具准备:将复习题写在小黑板上教学过程:一、复习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口算各题3/8×2/3=3×1/3=7/15×15/7=1/80×80=3/8×1/3=3/5×1/3=7/15×5/7=1/80×80/93=二、新课1、教学倒数的意义教师:“上面的两组题有什么不同?”教师:“像第一组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教师举例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就是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教师:“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③……真是“死海不死。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