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及临床意义

1.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最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核象左移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核象左移。从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来看严重的核象左移时,不但用了骨髓贮备池、成熟池的细胞,甚至也涉及了分裂池的成分。

2.核象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之后。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地出现核象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 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 /L,血液中为65×109/L 。当 骨髓 Ret 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 Ret 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皿型约占20%?30% ,W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I型和H 型Ret。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 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 Ret 可达 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 /L。急性失血后,5? 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 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 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 Ret 计数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 15×10 9 /L。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 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 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 *教育*网整理。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 /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 / 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生成 指数( 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 Ret 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 Ret 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人血, Ret 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 RPI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1)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出现杆状以前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的粒细胞至外周血中。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杆状核粒细胞>0.06,称轻度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0.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者为中度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0.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时,为重度核左移,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或中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样反应。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分叶过多,可分4 叶甚至于5~6叶以上,若5 叶者超过0.05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的核右移。核右移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主要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的恢复期,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包括: 1、再生性左移: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表示机体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分为:轻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 2、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 3、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开放分类: 医学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我来完善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使红细胞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增多 【正常参考值】 【异常结果分析】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临床医学检验学)-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 应用 1、血小板平均体积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2、单核细胞百分率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3、网织红细胞总数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4、血小板比容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A.PCT B.MPV C.RET D.MCHC E.MONO% 6、当RDW增大时,说明红细胞 A.染色形态异常 B.体积变小 C.体积增大 D.大小不均一性 E.体积不变

7、MPV变化的临床意义中不正确的是 A.MPV减低提示有出血倾向 B.MPV越小,骨髓受抑制越严重 C.MPV持续低,说明感染未控制 D.白血病缓解期MPV增高 E.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时MPV减低 8、血小板减低,MPV增高,提示 A.骨髓受抑制 B.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C.骨髓正常,但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 D.血小板分布异常 E.骨髓病变 9、红细胞直方图出现双峰,底部变宽多见于 A.地中海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铁粒幼贫血或缺铁性贫血恢复期 D.难治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10、三分群白细胞直方图上,中间细胞区不包括哪类细胞 A.嗜碱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幼稚细胞 11、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的细胞是 A.小红细胞 B.大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正常成熟红细胞 12、正常红细胞直方图中,大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分布于 A.50~125fl B.125~200fl C.36~360fl D.50~200fl E.35~95fl 13、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左侧区域异常,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 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绝对值低于15×10 9/L。 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 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人血,Ret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RPI来反映Ret生成速率。计算公式为:被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在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较准确。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1)毒性变化: 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 退行性变 1)大小不均 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 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粒(M3)数条 急单一条 急淋无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 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有核红细胞

正常人血片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1],但由于某些疾病的原因,常发生有核红细胞出现于外周血或静脉血的现象[2]、为了解血象分类中出现有核红细胞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无锡一院中心实验室及血液科对100例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的病例进行观察,探讨其病因及临床意义、 选择无锡一院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 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血常规分类中发现有核红细胞的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84岁、1、2 检测方法 1)取外周血或静脉血5μL推制厚薄适宜及头、体、尾清晰的血片,待干后用瑞氏、 2)采用姬姆萨复合染液染色10min,用水冲洗染液,待干后选择体尾交界处,在油镜下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 3)同时记录检出有核红细胞的个数(即有核红细胞个数/分类100个白细胞)、 2 结果 100例血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的患者,经诊断 分布于12种疾病、该100例均为未经治疗的初诊病人,后经临床、骨髓像、免疫分型、染色体分析及其它有关检查后确诊的患者,见表1、 表1 检出有核红细胞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 Tab、1 Distributionofdiseaseinwhichnuclealedred2cellwas detected 疾病名称例数有核红个数/分类100个白细胞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除外)211~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1~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181~10多发性骨髓瘤21~3骨髓纤维化210~35骨髓转移癌41~4恶性组织细胞病51~3溶血性贫血165~28失血性贫血22~15缺铁性贫血112~8巨幼细胞性贫血152~9急性红白血病(M6)1251)由表1可见,血片中有核红细胞检出率较高的疾病依次为骨髓纤维化、溶血性贫血、急性红白血病(M6)、失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等5种,其有核红细胞检出率>10个/分类100个白细胞、其余7种疾病有核红细胞检出率<10个/分类100个白细胞,其中有核红细胞多为中、晚幼红细胞,偶见原红、早幼红细胞,但M6除外、 2)骨髓纤维化时机体可代偿性髓外造血[3],主要为脾脏造血,由于髓外造血缺少屏障,幼稚细胞易进入血循环,故血片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及幼稚粒细胞,且比例较高,并可见泪滴状红细胞、由于骨髓纤维化,骨髓穿刺经常失败,干抽或仅见少量造血细胞,骨髓活检则提示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15×10 9/L。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值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值是怎样的 导语:每个人身体里当中的细胞千千万万,数也数不清,这些千千万万的细胞控制着我们的身体,如果身体患上的疾病,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引发身体的细胞 每个人身体里当中的细胞千千万万,数也数不清,这些千千万万的细胞控制着我们的身体,如果身体患上的疾病,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引发身体的细胞出现很大的问题,随着下面的文章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值是怎样的,如何来预防这些急性的疾病发生呢!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硬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损伤和手术创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4)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 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常的重大,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知识,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英文名称:MCHC。化验介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大细胞性贫血(MCV)94~160fl(>94fl) ,(MCH)32~50pg(>32fl),(MCHC)32~36% 正细胞性贫血 (MCV)80~94fl ,(MCH)26~32pg,(MCHC) 31~35%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72~80fl(<80fl),(MCH)21~25pg(<26fl) ,(MCHC)31~35%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50~80fl(<80fl) ,(MCH) 21~25pg(<26fl) ,(MCHC)24~30% (<31fl) 正常参考值: 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血常规—异常白细胞

血常规——异常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1、毒性变化: 1)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计算中毒颗粒在中性粒细胞(100或200个)中所占百分率称为毒性指数。1为极度,0.75为重度,0.5为中度,<0.25为轻度。 2)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通常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3)Dohle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直径为1~2um,界限不清,可染成灰蓝色,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4)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细胞体积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3、Aure小体: 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长约1~6μm,1条或数条。 4、Pelger-Huet畸形:

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叶过少,其细胞核多呈杆状或仅分为2叶,杆状核形则类似花生样,分叶核的分叶之间多以细丝状连接;典型的核型可呈肾形、眼镜形或哑铃形;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较为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可有空白间隙。 5、Chediak-Higashi畸形: 细胞质内含有数个~数10个包涵体,直径2~5μm,呈蓝紫色、紫红色,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 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mphocyte)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显示多属T淋巴细胞。其形态变异是病毒或某些过敏原等因素刺激,T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甚至发生母细胞化所致。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Ⅰ型】 又称空泡型或浆细胞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Ⅱ型】 又称不规则型,或称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个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Ⅰ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

有核红细胞专题报告

外周血检出有核红细胞3例结果分析 1.前言 成熟的红细胞是无细胞核的,成分是蛋白质和铁,有运输氧的功能。但是人体内细胞生长不可能没有细胞核,所以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red blood cell NRBC)实际上是未成熟的红细胞即幼红细胞。除一周内婴幼儿外,正常成人血涂片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1],但由于某些疾病的原因,常发生有核红细胞出现在外周血或静脉血的现象[2] .有核红细胞主要出现在以下血液系统疾病中:(1)溶血性贫血:RBC被大量破坏,机体相对缺氧,RBC生成素水平增高,骨髓红系增生,网织红细胞和部分幼稚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说明骨髓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2)、造血系统恶性疾病:骨髓充满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幼红细胞提前释放,有核红细胞以中幼晚幼为主。 (3)、慢性骨髓增生疾病:骨髓纤维化使有核红细胞来自髓外造血和纤维化的骨髓。 (4)、脾切除:骨髓中有个别有核红细胞能达到髓窦,当脾被切除后,不能被脾脏扣留从而释放入血 2.现状分析 虽然有核红细胞基本上都出现在血液科疾病中,但是在其他科室住院的病人血涂片中也会发现有核红细胞。但血涂片的复检率却不容乐观,使得不少检验人员过分依赖仪器的结果而忽视了对血涂片细胞形态的观察。在国外发达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型医疗机构中,血细胞分分析仪分析后涂片复查率约为30%,维持在较高的比率,而在国内医疗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血涂片复查率不足15%,甚至在部分医疗机构中血涂片的复查率为0%,说明我国对血涂片复查的重要意义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准确计数外周血NRBC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血涂片的复检工作,以防漏诊和误诊 3.问题确立和解决办法 本人搜集了三例血液科以外科室血涂片中发现有核红细胞的病例,现将发现过程报告如下: 3.1仪器提示有核红细胞 三份病例中有2份为静脉血,一份为末梢血。静脉血在COULTER GENS上检测,末梢血在ABX仪器上检测。GENS散点图报警一例提示为“NRBCs(有核红细胞)”一例提示为“Variant Lymphs(异淋)”,提示异淋因为有核红细胞在形态上与淋巴细胞相似,仪器不易区分。白细胞直方图“两峰一谷”变化为“三峰”中间峰较小,提示有幼稚细胞存在。ABX直接提示“有核红细胞“。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 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 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 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 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硬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

第3,4临检白细胞

第3 单元白细胞检 1.从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到中幼粒细胞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这类粒细胞。应属于 A 分裂池白细胞 B 成熟池白细胞 C 贮备池自细胞 D 循环池白细胞. E.边缘池白细胞: 2.通常情况下,显微镜计数白细胞的区域是 A 一侧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 B.一侧计数室,对角两个大方格 C.两侧计数室,对角共四个大方格 D.两侧计数室,共十个大方格 E.一侧计数室,中间一个大方格 3.关于白细胞计数,错误的是 A.白细胞数>15X109/L时,可增加稀释倍数B.白细胞数<3X109/L时,可增加计数量 C 固有误差与计数细胞数量成正比 D 若出现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E.镜下白细胞胞质透亮,胞核深染突出 4 关于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是 A.显微镜计数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血细胞分析仪法低 B.血细胞分析仪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C.血细胞分析仪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的首选方法D 血细胞分析仪法适用手大规模健康人群普查,为常规筛查方法 E 血细胞分析仪法可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5.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选择有秩序检查的部位。. A 头部 B 体尾交界处 C 体部 D 尾部 E.边缘部 6 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 A 化脓感染 B.门脉性肝硬化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伤寒、副伤寒 E.系统性红斑狼疮 7.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B 安静松弛时较低,活动后较高 C 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显著增多 D 妊娠分娩时增加 E.吸烟者高于非吸烟者 8.关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叙述错误的是A.严重组织损伤引起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B 反应性增多的粒细胞以成熟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C 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及炎症 D 某些感染如伤寒等中性粒细胞可降低 E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中性粒细胞可降低 9.外周血白细胞胞浆中可以无颗粒的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单核细胞 10.关于单核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A.儿童外周血较成人稍多 B 成人单核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8% C 妊娠期生理性增多与中性粒细胞变化不平行 D 出生后2 周婴儿可成生理性增多 E.疟疾时可见增多 11 可用于监测组织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的细胞是 A .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12.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保护剂,叙述正确的是A.伊红 B.溴甲酚紫 C.丙酮 D.碳酸钾 E. EDTA 13.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着色剂,叙述正确的是A.乙醇 B 溴甲酚紫 C.丙酮 D 碳酸钾 E 草酸铵 14.关于五种白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正确的是 A 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B.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D 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E.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15.激光与细胞化学法血液分析仪中,可用于白细胞化学染色并分类的细胞内酶的种类为 A.碱性磷酸酶 B 酸性磷酸酶 C.非特异性酯酶 D 过氧化物酶 E.磷脂酶 16.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A.0. 01~0. 05 B. 0.5-0.7 C 0.05-0.5 D.0.02~0.04 E.0.2-0.4

尿液有红细胞临床意义

尿液有红细胞临床意义 在进行身体检查的时候,有很多项目要进行,每种项目对身体都是有很好帮助,使得可以了解自身情况,进行尿液检查的时候,需要积极配合,有很多人在进行尿液检查的时候,都是不怎么配合,这样对自身问题没有任何帮助的,那尿液有红细胞临床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尿液有红细胞临床意义: 常见的血尿原因有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外伤等。如单纯出现大量血尿则结石的可能性最大。 1.畸形红细胞标准 Birech报告畸形红细胞分类红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异常多样,归为以下7种[6]:①酵母菌样红细胞:在红细胞外膜有小泡突出或细胞呈霉菌孢子样改变。②炸面包卷样红细胞:红细胞膜

呈明显的内外两圈、四周肥厚、形似炸面包卷。③古钱样红细胞:形似中国古钱币。④膜缺损红细胞:红细胞膜不完整,部分血红蛋白(Hb)丢失。⑤大红细胞:细胞体增大,中心淡,无双盘凹陷感。 ⑥小红细胞:胞体小,外膜增厚,折光增强。⑦手镯样红细胞:胞体较大,呈明显内外两层膜改变。 黄锋先等关于畸形红细胞分类①面包圈样红细胞。②古钱样红细胞。③红细胞膜呈颗粒样、串珠样。④红细胞大小不等,大者为正常的1~2倍,小者为其1/2,颜色变浅。⑤残碎红细胞。 ⑥芽孢样红细胞。⑦棘状样红细胞。⑧其他形状,如细胞膜破裂成各种形状,马蹄形、月牙型等。其他如红细胞呈锯齿型、固缩型、大小一致的均称均一型。 2.均一型红细胞标准 红细胞大小一致,变化均一,图相在两种以内,多数为正常及桑椹样红细胞,部分可出现影子红细胞。此型多属于非肾小球性血尿。 3.混合型红细胞标准 根据畸形和均一型红细胞所占比例的不同,可分为畸形为主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白细胞是各阶段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统称. 白细胞计数则是上述各种白细胞在每升血液中的数量.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各种细胞功能有所不同, 概言之具有吞噬微生物, 衰亡细胞, 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敏红细胞和细胞碎片, 以及分泌特异抗体, 参与体液免疫等功能. 增加; 全身性感染, 局部感染, 中毒(代谢障碍, 化学物质和药物以及蛇毒等), 生长迅速的肿瘤, 急性出血, 急剧的红细胞溶血, 白血病, 创伤等减少; 伤寒, 副伤寒, 布氏杆菌热, 疟疾, 过敏性休克, 系统性红斑狼疮, 栗粒性结核,败血症, 重症细菌感染, 放射治疗, 肿瘤化疗, 造血系统障碍等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会发生变化, 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 故在大多数情况下, 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因此,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 各类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 各种粒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MSC)在集落刺激因子(C SF)的刺激下, 形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或称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在不同的调空因素作用下, 白粒系细胞或单核系细胞分化并增殖成为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 粒细胞生成过程中, 根据其功能和形态特点, 人为的划分为干细胞池, 生长成熟池和功能池三个阶段. 前两阶段在骨髓中增殖分化, 粒细胞成熟后从骨髓释放至外周血管进入功能池, 其余则附着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壁上, 即边缘粒细胞池(MGP). 这两部分粒细胞经常随机交换,形成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 吞噬活性和复杂的杀菌系统, 凭借其渗透性, 变形性, 趋化性及吞噬功能等生理特性而捕捉, 杀灭组织中,体腔内和血液中的病原体, 对机体有重要得保护作用.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局部炎症时, 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运动, 从血管内皮细胞间游出, 趋向炎症区, 将入侵的病原体和坏死细胞吞噬, 并通过细胞内溶酶体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将其消化.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扩散,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 意义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检验科更换网织红细胞计数新方法的公告 我科现更换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引进了希斯美康配套检验试剂,现发布公告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网织红细胞计数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网织红细胞计数。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1)增多:见于 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网织红细胞计数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 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 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网织红细胞计数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 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 (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网织红细胞计数计数常低于,绝对值低于15×10 9/L。

2、观察贫血疗效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网织红细胞计数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网织红细胞计数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 3、骨髓移植后监测 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网织红细胞计数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网织红细胞计数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网织红细胞计数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网织红细胞计数生存期限。通常网织红细胞计数生存期限约为 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人血,网织红细胞计数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RPI来反映网织红细胞计数生成速率。计算公式为: 被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在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 较准确。 【贫血的网织红细胞检查标准】 男:Hb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 1、正常浆细胞细胞直径8~9um,胞核圆、偏位,染色质出块状、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胞质灰蓝色、紫浆色、有泡沫状空泡,无颗粒。 2、Mott细胞是浆细胞的异常变化。 3、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单核细胞可增高,并不是嗜酸性粒细胞。 4、严重化脓感染时淋巴细胞减低。 5、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坏死或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白细胞增多。 6、中性粒细胞3叶核占正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40%~50%。 7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来源包括:肥大细胞、实践性粒细胞的组胺、补体的C3a、C5a、C567、致敏淋巴细胞、寄生虫、某些细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肿瘤细胞。 8、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 9、Russell小体属于浆细胞形态异常。在浆细胞内、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 10、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在疾病的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11、若白细胞数太低(<2×109/L),可增加计数量(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 12、当中性粒细胞发生毒性变化时,细胞的内部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空泡,提示细胞发生了吞噬现象。 13、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而退行性核左移见于再障、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等。 14、血涂片计数100个WBC见到25个有核RBC,也就是说125个有核细胞中只有100个是白细胞,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是80%。故尽管WBC计数值为10×109/L 时,WBC计数的真实值为实际值,即8×109/L。白细胞校正数/L=未校正前白细胞数×100/(100+计数100个白细胞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衰亡,冋时,又有1/120的红细胞产生,使 红细胞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多种原因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数量减少或增多 【正常参考值】 男新生儿 4.0 ?5.5 1012/L 女成年 3.5 ?5.0 1012/L 男成年男性 4.2 ?5.2 1012/L 女新生儿 6.0 ?7.0 1012/L 【异常结果分析】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1 ?相对性增多: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 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岀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 ?绝对性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 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痿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v 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v 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 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90g/ L、中度:血红蛋白90?60g/ L、重度:血红 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v 30g/L。 1.生理性减少:3 个月的婴儿至15 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

白细胞检查习题及答案.(汇编)

白细胞检验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白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下列哪种红细胞 A.正常红细胞 B.畸形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2. 某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5×109/L,分类中性中幼粒细胞0.005,晚幼粒细胞0.06,杆状A核细胞0.25,分叶核细胞0.55,此血象表示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类白血病反应 C.退化性左移 D.退化性右移 3. 某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50×l09/L,但分类100个白细胞时遇到有核红事细胞20个,经校正后此患者白细胞数应报告为 A.1.80×109/L B.1.35×109/L C.1.25×109/L D.1.20×109/L 4. 检查红斑狼疮细胞(LEC)的几种方法中,何者阳性率最高 A.血块法 B.末梢血法 C.滴血法 D.去纤维法 5. 在白细胞成熟过程中,最先含有特异性颗粒的细胞是 A.中幼粒细胞 B.晚幼粒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杆状核粒细胞 6. 下列现象何者与白细胞无关 A.Auer小体 B.D?hle体 C.中毒颗粒 D.Howell-Jolly小体 7. 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化规律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B.安静松弛时较低,进食后比进食前高 C.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时显著增多 D.妊娠期常轻度增加8.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最有意义的是 A.贫血 B.白细胞减少 C.LE细胞 D.类风湿因子 9. 伴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最好鉴别方法是

A.瑞氏染色后两者颗粒不同 B.瑞氏染色后两者细胞核形态不一 C.可用pH6.4缓冲液进行瑞氏染色 D.可用pH5.4缓冲液进行姬姆萨染色 10. 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是 A.伤寒 B.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11. 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增多的是 A. 伤寒 B.过敏性休克 C.心肌梗塞 D.疤疾 12. 中性粒细胞的几种毒性变化,何种表现为核浆发育不平衡 A.中毒颗粒 B.D?hle体 C.空泡 D.退行性变 13. 关于几种白细胞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同中性粒细胞的颗粒一样大 B.单核细胞是只有一个核的圆形细胞,通常是过氧化物酶阴性 C.嗜碱性粒细胞一般约占全部自细胞的5%~8% D.淋巴细胞核圆形,偶见凹陷,染色质粗糙致密 14. 下列哪项与中性粒细胞退行性变无关 A.胞体肿大 B.核固缩 C.核棘突 D.核溶解 15. 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核分叶多的细胞增多说明造血功能衰退 B.五叶核以上粒细胞超过0.03称核右移 C.核左移常为预后不良之兆 D.疾病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现象 16. 下列疾病中性粒细胞常减少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