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

华盛顿互惠宣布破产,被美联储接管後售予摩根大通

Wachovia的存款业务可能被花旗银行收购,但富国银行也有意并购

2008年经济稳定紧急法案

Hypo Real Estate接受德国政府担保

冰岛濒临破产,三大银行被接管

美国宣布7000亿美金救市计画的前半段2900亿救助金融业不理想,後续改为救助消费者,等于宣示经济衰退已经从短期风暴变成长期抗战布希总统宣布以134亿美金紧急纾困即将濒临倒闭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三大车厂

2009年的事件

台湾政府于春节前夕发行振兴经济消费券,每人新台币3600元。及今年底前购买2000cc以下汽车和150cc以下机车,每辆可减徵货物税新台币3万元及4千元。

中国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

西班牙一月失业率升高到13.3%创历史新高。

日币大幅升值影响,日本主要的汽车与电子公司财报总亏损超过2.6

兆日币。

英镑大贬值。

美国一月失业率升到7.4%。

德国奇梦达与加拿大北电网路均宣告申请破产保护。

美国总统欧巴马于2月18日签署通过7870亿美元振兴经济方案,即日起将正式生效,藉由减税、扩大公共建设与社会福利,补助地方政府等措施,来振兴经济,并期望未来2年创造350万个工作机会。

韩圆大幅贬值,新台币贬破35元关卡,但随後又大幅升值到33元。

3月2日美国财政部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再提供给美国国际集团300亿美元资金援助。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4月30日宣告申请破产保护,意大利飞雅特汽车将合并重整克莱斯勒。

英国五月失业率攀升至7.3%,失业人数高达227万人,创12年来最高。

美国五月失业率升高至9.4%,再创26年新高。

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公布五月失业率增为5.82%,失业人数为63.3万人,续创历史新高。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6月1日向曼哈顿区法庭宣告申请破产保护并组织重整,并由美国和加拿大两政府接管,宣布将再裁员1万人。

德国百货零售与旅游业巨擘Arcandor集团6月向法院声请破产保护,将造成四万三千多人失业。

以下就是本人自己理解的次级债危机,希望与大家分享。

此图是一些公司和地区的相关关系图

房利美(Fannie Mae),二战时的产物,创立于1938年,是政府出资创建,从事金融业务,用以扩大资金在二级房屋消费市场上流动的资金。1944年,房利美的权限扩大到贷款担保,公司主要有退伍军人负责管理。1954年,房利美发展成为股份制公司。1968年,Raymond H. Lapin 成为房利美的总裁,在他就任的30年内,修改了公司的制度,使之成为一个私有的股份制

公司。1970年,房利美股票在纽约交易股票所上市。1984年,房利美首次在海外发放公司债券,从此公司的业务进入国外金融市场。

放低房屋贷款审核条件,为人们提供房产。但风险很大,如果贷款者还不起贷款时,公司将面临重大的危机。为了规避风险委托一些银行与其合作,并分担部分风险。当遇到危机时,共同承担风

险。

即使与银行合作,公司与银行同样有很大风险,为了再次降低风险,决定将公司

的经营活动参与投保,并选择了一些保险公司。

那么保险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呢?保险公司不是靠收取保费盈利的,它要有巨大的经济来源才能维持那些投保的大公司,那些大公司富可敌国,如果出现问题,不是几块钱可以解决的。所以保险公司要用大家投保的钱去投资,赚取利润比较快而且便捷的方法是什么?对,金融证券和期货。但这样投资的风险更大,为了规避风险,保险公司找到了“雷曼兄弟银行”。

雷曼兄弟公司是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通过其由设于全球48座城市之办事处组成的一个紧密连接的网络积极地参与全球资本市场,这一网络由设于纽约的世界总部和设于伦敦、东京和香港的地区总部统筹管理。雷曼兄弟公司自1850年创立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创造新颖产品、探索最新融资方式、提供最佳优质服务的良好声誉。这一声誉来源于公司杰出的员工及其热诚的客户服务。公司目前的雇员人数为21,900人(2008年),员工持股比例达到30%。雷曼兄弟公司不断扩展国际业务,2002年公司收入的37%产生于美国之外。雷曼兄弟环球总部设于美国纽约市,地区性总部则位于伦敦及东京,在世界各地设有办事处。雷曼兄弟被美国《财富》杂志选为《财富》500强公司之一。

雷曼兄弟公司雄厚的财务实力支持其在所从事的业务领域的领导地位,并且是全球最具实力的股票和债券承销和交易商之一。同时,公司还担任全球多家跨

国公司和政府的重要财务顾问,并拥有多名业界公认的国际最佳分析师。

雷曼兄弟公司的业务能力受到广泛认可,拥有包括众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户群,如阿尔卡特、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戴尔、富士、IBM、英特尔、美国强生、乐金电子、默沙东医药、摩托罗拉、NEC、百事、菲力普莫里斯、壳牌石油、住友银行、及沃尔玛等。

但是2008年中受到次级房贷风暴连锁效应波及显现,由于财务强度薄弱遭到重大打击亏损,股价无量下跌到剩US$0.xx(2008年9月17日低见US$0.10),陆续裁员六千人以上,四处寻找各国金主进驻。

2008年9月15日,在美国财政部、美国银行以及英国巴克莱银行相继放弃收购谈判后,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负债达6130亿美元,很可能结束158年的营运。

经过雷曼兄弟银行,美林银行等,和保险公司合作谈判的结果是发行一种复合型的债券和对冲基金。

由于各国各地区的金融管理不同,一般地区是禁止购买这种债券的。但部分地区却开放购买,如香港,韩国等。可见当经济危机爆发时,这些地区是受牵连最严重的。但在2006年以前5年时间里,美国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势不可挡。凡是投资这种债券和对冲基金的人都可以当皇帝了。

有一个可笑事发生了,这里大家注意到没有,有个箭头由各大银行指向雷曼兄弟的对冲基金。因为在经济危机爆发前,这些债券和基金一路向上,势不可挡。在在看到巨大利润的情况下,各大银行也去购买这些债券。难道他们不记得?这些债券和基金是他们为了规避风险而转嫁给保险公司的,现在反而又买了回来...

经济危机影响每一个人,大家只能紧缩自己的钱包不去购物,因为物价太高了。这样市场会处在一个严重的萧条期。冰岛封锁了银行账户,但冰岛的银行账户有一半是英国和欧洲人的。那些人只能眼看着钱但拿不出来。危机波及整个欧洲乃至全球,这是一个连锁的必然结果。

·2007年,美国,积累很久的次级债危机终于爆发。

·美国房地产景气出现明显下降是次级债问题产生的根源。贷款违约不断增多,全美多家次级市场放款机构深陷坏帐危机。

·2007年3月13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消息传来,美国股市全面下挫。美国股市的恐慌很快波及亚洲股市。

·2007年4月2日,美国最大次级债发行商新世纪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

·美联储年中以来对次级债严厉措施,使金融机构产生了被动收缩,导致更多美国和非美国金融机构遭受损失。至此,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蝴蝶效应开始显现并蔓延。

吴晓灵:中国经济如何走出困境

2009年05月18日09:53

中国经济将经历比较痛苦的调整过程。应着力“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保证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结构调整、经济周期波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的迭加。

内在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波动是主因,而国际金融危机则加剧了内在矛盾的调整,使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就应该立足于自身问题,顺应

周期波动,加快结构调整,将重点放在“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上。

一、中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不均衡格局下的内部结构失衡

根据宏观经济原理,总供给=储蓄+消费+税金+进口,而总需求=投资+消费+政府购买+出口;在均衡状态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也就是储蓄=投资+(政府购

买-税金)+(出口-进口)。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是高储蓄国家,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则是低储蓄国家。不同的储蓄率体现了两者经济结构间的差异,进而造成了中美经济的结构失衡。

我们可将美国的经济结构与中国的经济结构作一个对比。

在美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占GDP比重达70%左右,大大高于一般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居民储蓄率2000年以来平均仅为1.5%,大大低于一般发达国家5%-10%的水平;家庭和政府的高消费均靠负债来维持,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收入比重2001年为101%,目前已达到138%,联邦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60%,目前为73%,2000年联邦政府财政盈余为2361亿美元,2008年已转为赤字4821亿美元;经常项目维持巨额赤字,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3.4%,上升至2005年的6.6%。

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消费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62.3%,降为2007年的48.8%,消费需求贡献率由2000年的65.1%,降为2007年的39.4%;居民储蓄率为20%左右;经常项目顺差迅猛增长,由2000年的205.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3718.3亿美元,增长了17倍,顺差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71%,增加到2007年的10.99%;外汇储备由2000年的1655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9460亿美元,增长了11倍。

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无力改变这种产业布局和资金循环的背景下,不均衡的世界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而这种不均衡的世界经济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不同经济体的内在经济结构。

根据马克思经济原理,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时要遵循比例关系,即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消费之间,以及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消费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显然不符合这一论述,存在突出的内在结构性矛盾。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存在高耗能高污染、高出口高投入低消费和产能过剩的三大弊病。

一是工业占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42.2%,持续上升到2007年的43%,其中重化工业占比70.6%,而服务业的发展还明显滞后。

二是投资率由“十五”期间的平均41.2%,上升到2007年的42.3%;外贸依存度从“十五”期间的51.3%,上升到2007年的66.8%;进出口净额占GDP的比重,从“十五”期间的2.3%,上升到了8.1%;而消费率却从“十五”期间的54.8%,下降为2007年的48.8%。

过快的投资和较低的消费,形成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则使过剩产能必须过度依靠出口,从而增加了经济对外的过度依赖和脆弱性。可以说,消费与投资间的矛盾、内需和外需间的矛盾,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

资源价格机制不顺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不科学的主要原因,也是形成上述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中国资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仍不完善,包括各类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在内的投入品价格长期低估,造成了不计成本的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同时也就形成了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倾向于企业和政府,向居民倾斜不够,没有提高居民最终的消费能力。从各个部门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总收入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看,2003年到2007年,企业占比从18.2%上升到22.5%,政府从22%下降到

20.5%,居民则由59.8%下降到57%。

由于企业利润的增长更多体现为国营企业,因此实际上是国家支配了更多的收入。这种分配格局是造成内需不足,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主要原因。

随着连续多年的高增长,中国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内在调整的需要愈发强烈,经济进入下行调整周期已是必然。此时,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大了中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短期看,2009年1月进出口双下降,进出口总额下降了29%,出口下降了17.5%,进口下降了43.1%,剔除价格因素,外需减少已成定局;长期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充分认识到产业空心化的危害,明确提出了内部结构调整和振兴制造业的计划,这将在长期内减少中国的外部需求。因此,中国面临的不仅是短期的危机问题,更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应该引导中国经济向国内消费主导方向转变,尽管实现这样一个转变,是一个比较痛苦的、长期的过程。

如图1所示,根据上述经济原理,低储蓄的美国必然形成巨额贸易逆差,使美元通过贸易渠道流出美国;高储蓄的中国则形成国际收支双顺差,积累了高额的外汇储备。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回流美国,形成美国在资本项下的顺差,并支撑了美国政府和居民的负债消费。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资金流向,主要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造成的。“二战”以来,发达经济体出于成本、环境等原因,在控制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把制造业的诸多加工环节转移到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新兴市场国家,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完成加工之后,产品也大多销往发达国家,形成贸易的顺差,并在缺乏其他有效渠道的情况下,最终将积累的外汇储备投回发达国家。

问题是,这样的资金循环对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是不利的。发达国家出于产业转移而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回报是比较高的,而发展中国家投向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报率要低得多。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及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是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化形成的,但并不仅是金融层面的事情,其有着深刻的经济和金融根源。

从经济层面看,美国储蓄消费结构严重失衡,且美国在2001年以后采取了不合理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前文已经分析了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结构,此处重点论述美国不恰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试图通过刺激房地产业发展而重振经济。一方面,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基准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在2003达到了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一年之久,目的在于通过低利率刺激资产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准政府机构,大量购买次级按揭贷款,鼓励信贷机构发放住房按揭贷款。这些经济刺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也埋下了隐患。市场过多的流动性使标准普尔指数从2002年10月的777点飙升到2007年1月的1565点,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从2000年25美元/桶上升到2008年7月的147美元/桶,美国二手房平均价格也从2000年的13.5万美元/套上涨到2006年7月的23万美元/套。

至于金融层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信贷机构违背信贷原则,没有对信用状况较差的客户群体进行认真筛选,导致其中一些不合格客户也获得了房屋按揭贷款。这一方面由于作为抵押物的房屋价格持续上涨,商业银行对客户本身的资信状况有所忽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按揭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使风险转移出去,因此没有动机去认真筛选。

二是资产证券化的衍生产品经过多次复杂衍生后,其风险揭示不够。先是商业银行把抵押贷款证券化,出售给投资银行、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而投资银行又把这些资产重新组合成新的债券CDO,并再次出售。经过多次复杂衍生后,各级投资者已经难以确定风险点,风险揭示远远不够。在证券化过程中,这些资产支持债券按照偿还顺序分为优先级、中间级和从属/权益级三个系列,从属级系列风险虽然最大,但得到了优先级和中间级的收益补偿,其收益率非常客观,多为投资银行、按揭公司、私募基金等机构大量持有。

三是监管当局没有将衍生品的杠杆率限制在适当范围内。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信贷资产的资本充足率至少为8%,但却没有对表外资产做出类似规定,导致衍生品普遍具有很高杠杆比率,如美林、雷曼兄弟的衍生产品杠杆约为30倍左右。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使次贷危机最终触发。随着通货膨胀

压力上升,2004年开始美联储进入了升息周期,这一方面导致不合格客户违约率上升;另一方面也使住房抵押债券的吸引力开始下降,这使偿还顺序位于最后的从属/权益系列的债券开始出现亏损。特别是房屋价格最终开始下跌,进一步加大了该系列亏损。由于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衍生品杠杆比率过高,这导致了巨额亏损,并引发了一系列破产危机,评级机构也调低了信用评级。为了寻求流动性支持,上述机构被迫出售大量金融产品,这进一步打压了衍生品价格,并招致更多的亏损,形成了恶性循环。

金融危机引发了信贷紧缩。一方面,由于衍生产品价格下跌,增加了银行不良资产,减弱了其放贷能力;另一方面,非银行机构信誉受到影响,金融市场上弥漫着互不信任的气氛,银行更不敢轻易发放贷款。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调低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二是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并不断创新央行融资方式,如美联储基础货币由2008年9月初的8437亿美元升至2009年1月的16588亿美元。三是由于银行部门惜贷,各国央行直接向非银行部门融资。四是收购不良资产,向银行注资,如布什政府采取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五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拯救实业,如奥巴马政府的819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

总的来看,各种措施目的主要是降低利率减少违约风险;补充流动性,防止流动性需求进一步打压衍生品价格,形成恶性循环;防止资产负债表恶化,提升市场信心,缓解信贷紧张。

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可以分为金融层面和实体经济两个层面。

由于中国资本开放程度较低,危机对国内金融层面影响并不大。但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还是有较大影响,主要是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出口需求出现萎

缩,而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又难以在短期启动。因此,中国经济必然要经历转型的阵痛,部分企业会倒闭,这也会增加银行不良资产。

从金融危机对国内外经济的影响看,国外是金融部门信贷紧缩拖累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恶化再次加剧金融危机;国内则会是实体经济先遭受打击,并开始拖累银行部门,而如果银行部门受到冲击,会再次影响实体经济。所以,中国目前的政策应该着力于减少实体经济急剧下滑。

三、中国的政策选择和分析

迄今为止,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见底。一方面,美国金融机构的巨额不良资产用何种方式、何时完全处置消化,仍是未知数;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已经是一个高负债政府,进一步的经济刺激方案带来的巨额财政赤字如何解决,对美国的未来走势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的问题是,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构建之前,世界经济的走势仍将取决于美国,中国的外需短时间内还要看美国的“眼色”,而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除了选择美国国债,也还是没有更好的出路。中国经济受制于美元,我们要承认这个现实;在此背景下,必须着力改变过度依赖外需的结构,解决内部的结构问题,尤其是消费的问题。

基于此,中国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方针,应该是“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保增长、重民生”,重点放在“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上,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和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实现“保增长”,并达到“重民生”的目的。在政策趋向上,主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以民生为导向,加大投资力度。

结构调整和启动消费难以“一蹴而就”,防止国民经济快速下滑仍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加大投资必须体现“重民生”,向扩大就业、启动最终消费倾斜,避免出现不符合结构调整的要求、盲目扩大产能的低水平重复投资。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要向城乡基础设施倾斜。

一是交通运输应该加强管理和加强配套能力,提高效率。中国交通运输方面的基础建设仍有不足的地方,但与1998年相比,不是“有”和“无”而是“快”和“慢”的区别。东部沿海交通发达的地区建城际高铁是“锦上添花”,而在中西部没有或缺少交通的地方,进行交通基础建设则是“雪中送炭”,“雪中送炭”要优于“锦上添花”。

二是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和地下网管建设。

三是加大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小城镇的地下设施投入。

——合理界定政府的职能,开拓消费市场。

一是在加大教育、卫生基础投入的同时,开放教育、医疗市场。基础教育、基础卫生设施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但很多高等教育、高端医疗可以通过市场化更加有效地提供,应该更多向民营企业、向民资开放高等教育和高端医疗服务市场。

二是完善住房制度,启动正常住房需求,发展房地产市场。政府的职责是通过完善廉租房制度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保障,其余的住房需求应该交给正常的商品房市场。应该尽快解决房地产市场在土地供应、信贷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规范、完善房地产市场,启动正常的自住房需求和正常的投资需求。

——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学技术的运用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历史经验表明,走出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新技术带来的增长,本轮要想彻底走出经济危机的话,新技术运用同样非常重要。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以及相关的投资将是重要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加大农业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启动农村需求。

要积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启动农民消费市场。一方面,通过价格机制,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合法收入;另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减少在农村从业的人口,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二)合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以财政政策为主,加快结构性调整。

财政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应该以财政政策为主。一是改革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的水平,提高居民收入的能力。二是用结构性减税、补贴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发展符合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要求的产业。财政应该运用包括风险补偿基金、担保、贴息等手段分担金融风险,引导银行资金投向。三是加大社会保障建设,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维护结构调整中的社会稳定。

——运用货币政策维护稳定的金融环境。

一是保持货币的适量供应。货币政策是中性的,货币供应量应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003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M2的平均增速是17%,因此2009年制定的17%的增长指标是相对宽松的,能有针对性地满足逆周期调整的政策需要。

二是保持正的利率水平。利率是企业市场的入场券,零利率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政策,我们应该维持正利率水平。主要原因在于:

(1)应该区分政策目标利率和客户利率。

现在各国降低的,是政策目标利率即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但客户利率并不是零利率。与美国相比,目前中国的政策目标利率(由于中国没有政策目标利率,只能以央行票据替代)仅仅略高零点几个百分点;而客户利率水平相差无几。因此,美国并没有实行零利率,而我们的降息空间也并不大。就这个意义而言,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完善比利率水平更重要,我们要培育政策目标利率,避免“零利率”造成过度宽松的银行流动性,从而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2)受危机影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严重的信贷紧缩,但中国的银行却仍有较大的贷款冲动。从央行放开信贷规模控制以来,银行贷款持续快速增加,今年1月新增贷款达到了1.6万亿。因此,进一步降低利率,会加剧信贷投放,不利于银行业的风险控制。

(3)中国的主要问题是内需不足,应该更多倚重财政政策启动内需。而金融是第二性的,启动信贷阀门要依靠最终消费,而不是银行流动性,只要企业产品有市场,银行信贷就会跟进,贷款才能保证质量。

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将经历一个比较痛苦的调整过程,可能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如果我们不顾这个过程,盲目拉高经济增长速度,那么我们付出的代价将是更加沉重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方面下功夫,通过切实推进这些政策,保证经济增长和民生的改善。(作者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本文为作者2009年2月13日在“齐鲁讲坛金融分坛”

上的演讲,原题为“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81558442.html,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作者:伯娜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各国学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马克思的视角再次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重点

[收稿日期]2010-01-25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崛起 贾 晶 (新疆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摘要]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有市场经济就会不时地爆发经济危机。它源于生产的社会性与私人占有的矛 盾,但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不断追求扩张的产物。所以,研究经济危机离不开制度分析。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可以发现,经济危机虽然是伴随大国崛起的危难,但制度创新却可以使大国迎难而上,转危为机,抓住机遇而崛起。我国应从制度创新入手,让利于民;创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强化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不仅化解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在后经济危机时期能够快速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制度创新;中国崛起[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第2010年第3期(总第346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3,2010Total No.346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003-0003-02从美国的次债危机发展成美国的经济危机,然后蔓延成欧美乃至全球的经济危机。现在,危机早就进一步深化和蔓延,经济危机已经延伸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的冬天已经来临了。而此次发生在全球经济 “心脏”部位的经济危机将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发生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经济危机理论历经100多年的历史演变,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通过对经济危机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制度视角解读经济危机,并为通过制度创新应对经济危机,促进中国崛起,转“危”为“机”提供思路。 一、经济危机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危机 在制度经济学看来,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无效率的制度则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危机就可以看作是无效率的制度抑制乃至阻碍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制度变迁中的突变。试分析如下: 1.经济危机只有在市场经济制度中才会产生。如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直接结合,就不可能形成生产过剩或不足的危机。经济危机的形成是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生产与消费日益脱离,各种矛盾累积集中爆发的结果。 2.经济危机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紧密相联。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经济制度。集中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使相关的商品交易制度、银行信贷制度、劳动社会保障制度、国际贸易制度等形成并发生变化。如果出现经济结构失衡,就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特点:(1) 涉及范围特别广。(2) 持续时间特别长。(3) 破坏性特别大。影响:(1)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大批失业,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2) 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有何作用?如何正确评价美国罗斯福新政? 作用:(1)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2)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3)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4)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1)肯定方面:“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2) 局限方面:但是“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

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借鉴作用:(1) 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3) 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4)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 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为了转嫁经危机的严重后果,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军部法西斯势力上台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给中国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

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探讨 摘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失衡有相当大的联系。在当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影响看似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讨论金融危机后的 经济市场新秩序,但世界经济危机仍然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而在 这影响下,我国经济应如何来进行应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笔者探讨 了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衡;世界经济危机;应对策略 世界经济在几十年内的发展过程后,正经历着一次大的波浪式调整。国外的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浮动, 国内受房地产和信贷调控,经济逐渐呈现越来越不稳定的趋态。而在如此恶劣大 环境中,中国本国经济想要持续走高一定会面临一些危机与挑战。所以,笔者对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世界经济现状及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现状分析 尽管距离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1年,但是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 影响仍处于低迷态势。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投资格局逐渐变小、货币利率风 险以及政治摩擦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生,这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来说都是不小 的考验。而近几年,国际投资增速放缓,世界经济的发展原动力逐渐弱化。从2010年开始,国际总贸易增长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态,且持续到现今。这都代表 着国际投资贸易正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创严重。在此基础上,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的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登上了国际舞台。之前的TPP和TTIP 均属于高规格的国际贸易规则,但随着美国特朗普的上任,原本的国际贸易规则 发生了改变,导致现存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一种非理性的价值规范。而在如今这种 世界经济情况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无疑会给相关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打击, 从而影响世界总体经济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在国际投资方面,世界经济的增 长率也在不断下滑,其中新兴的经济贸易体下滑最为严重。从2000年至今,新 兴国家不断发现资本净流现象。其中,中国的资本净流现象最为严重。在2008 年之前,对于新兴的国际投资市场,其投资和融资的数量暂且较大,这个数据在2010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值。但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净资本逐年减少,其中资本 净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金额达到了1万亿美元。 (二)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半主动半被动地卷入其中,与全球经济不断的 进行融合。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被暴露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下。受世界 经济发展的约束,从而导致现今世界经济危机情况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1、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所以,导致国内金融相关的衍生物并没 有完全发展起来,与银行相关的衍生物非常有限。再加之我国在对金融走出去的 进程中还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世界经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有限。世界经 济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股市走跌、外汇储备缩水等。美国大幅度调息,造成国际经济市场的动荡,也是中国在对世界经济走低的大环境下无法置身 事外的原因,收益下降,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冲击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1]。 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4课《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易错微析 当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打击时,苏联的经济发展很快。 例题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包括() ①涉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 ③首先在美国爆发④破坏性特别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故选D。 例题2列表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下列,导致期中经济数据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B.军备竞赛的影响

C.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 D.十月革命的冲击 答案:C 解析:1929-1933年,失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答案C。 1. 1933年与1922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A.破坏性特别大 B.传播特别快 C.矛盾特别尖锐 D.持续时间特别长 2.阅读下表: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从表中最能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首先爆发于美国 B.范围特别广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激化了阶级矛盾 3.分析以下世界经济危机情况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物价上涨比较快 C.涉及范围特别广 D.破坏程度特别高 4.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A解析:“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答案A。 2.B解析:表格中,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都下降,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范围特别广,答案B。 3.B解析:“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等部门的危机”表明涉及范围特别广;“1933年与1929年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37.2%,贸易总额缩减2/3”表明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程度特别高。没有反映出物价上涨比较快,故选B。 4.D解析: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英、法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业生产都下降,苏联1928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图示中①、②、③都下降,④上升,故选D。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文章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d81558442.html,/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表面上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很相似,但是事实上两者有很大不同,上世纪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解决方法是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剩的危机,中国面临的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危机,危机的根源不同,所以解决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紧缩还是增长?这是目前深陷经济困境中各国面临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关键在于理解危机的根源。 现代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但是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消费过剩,生产不足,因为生产不足,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贫困化,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那么为何美国和西方国家会出现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呢?其原因在于本国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那么为何会出现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呢?原因在于成本与税率过高,抑制了投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美国和西方因为高工资,以及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本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大批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显然在这里生产与消费的自然关系发生了脱离,消费不再拉动本国的生产,而是推动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推动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最后,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并且无力自拔。 那么针对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应该选择怎样的对策呢?显然只能选择紧缩政策,即减税,降低工资成本,消减高福利,以求拉动国内投资,制造业的回流,增加就业,推动出口,赚钱还债,同时寻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再造工业化,重振雄风,事实上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缺乏创新与消费,它们依然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度过危机。但是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民众过惯了高工资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经济的复苏,他们更愿意政府选择增长政策,即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长而不是紧缩来推动增长。那么如何扩大开支呢?无非继续借钱或者拿富人开刀,增加富人的税收,显然选择增长不能解决成本竞争力的问题,而且会导致进一步的产业转移和富人出逃,以及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选择紧缩还是增长?向右还是向左?依然处于两难的选择中。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响不断扩大,波及到全球。受到影响的各国政府联手救市,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媒体呼吁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要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金融制度也不健全,在处理国际经济危机过程中,作用有限,这是国人应该清醒认识到的。 [关键词] 经济危机中国积极作用 一、国际上对中国作用的期待 从9月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各国政府一片救市行动中,西方主要媒体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将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西方知名人士也将目光投向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希望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第七届亚欧峰会结论的主轴之一也是在要求全面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更呼吁中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直言不讳地说:“我非常希望中国能为解决这场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他认为这场危机是中国展现“责任感”的机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峰会上敦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协助重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国际媒体纷纷注意到了中国在峰会里的地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要求中国提供协助的压力骤增”;中东的半岛电视台说:“中国被要求加入全球拯救行动”,并预言中国的国际地位将因此大为提升。 要求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据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是世界目前最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市场;美国现在手忙脚乱,但只要中国稳住阵脚,全球经济就不会彻底失去重心支点,也会为较快的复苏开辟有效通道。 第二,中国目前拥有大宗的美元外汇储备,并且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只要中国不陷入经济恐慌可能导致的债务抛售,甚至愿意参加美国的救市计划与行为,美国这里的危机就不太可能进一步恶化。 第三,中国在处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十年之久,中国为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在处理目前这场危机中袖手旁观,同样会显示中国的特殊作用。 难怪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10月21日在纽约发表讲话,赞扬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表示,作为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已明确承诺与其他各国一起努力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并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公司和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

三百年间世界经济危机循环周期规律(一)(2009-02-21 22:30:43) 分类:经济危机周期 纵观三百年来经济历史繁荣年代该涨的年头经济必繁荣,危机年代该跌 的年代经济必走向衰落,如此跌宕起伏循环往复。本篇只是从资本资金市 场供求关系消费需求生产力水平金融借贷投资投机关税政策等经济层面 解读。 至于为什么有些年代会产生投资投机高涨市场需求旺盛经济繁荣的局面, 有些年代却是市场衰退经济危机的局面,为什么出现经济繁荣衰退的循环周 期本篇不涉及深层挖掘.是由年代间的内驱力规律带动的,大道致简。 1636年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 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 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 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 霜的打击。

繁荣期 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 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 之一。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 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严重的生产过剩使资本 家不敢投资,利润源源不断变成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1年到1825年, 伦敦交易所共对欧洲和中南美洲国家发行了4897万英镑公债,而英格兰银行对 国内私人贷款却急剧萎缩。这些公债转过来又成为对英国商品的购买力。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年 供大于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 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 繁荣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铁路业兴起,带动冶金、煤炭、机车制造业的发展,运输成本迅速降低,进而 带动其他工业的发展,英国经济经历了长达近12年的繁荣。1834年到1836年繁荣阶段之一,1833年到1836年农业大丰收,粮食价格下跌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从而使工业品市场扩大,此间向美国输出资本和商品。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 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 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 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 济机制的缺失等等。英国农业连续两年歉收,小麦价格在1839年比1836年上涨了48%,使国内的工业品需求进一步萎缩。1839年,棉花价格暴涨。工业品价格下 跌而小麦、棉花涨价,出口下降而进口增加,使英国出现贸易赤字。黄金大量外 流。为控制黄金外流,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提高利率,客观上进一步缩小了国内投 资。这样,1837年开始的危机就变得格外严重,美国的萧条从1837年到1842年也持续了六年。。

浅析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应对措施

浅析世界经济危机和中国应对措施摘要:从2007年开始,一场次贷风暴从美国刮起,并迅速席卷全球,演变成一次全球 性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国家甚至频临破产的境地。本文通过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研究和分析,以及针对经济危机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认为中国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应对。面对此次危机,中国应该和世界各国积极合作,并认清解决当前内部的主要问题,以加快自己的发展。 关键字:经济危机中国发展策略 世界经济危机简介 此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在由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下迅速扩张并影响到全球,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机。 起因 此次世界经济危机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同时产生的,而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为了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维持美国国民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消费水平,美国政府不断地削减企业和居民的税收,从而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与此同时,美联储又不受约束地滥发美元来满足政府赤字融资和居民负债消费的需求,从而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与日益膨胀的资产泡沫,于是危机的爆发只是个时问问题。果不出所料,在美联储连续两年多的升息政策打击下,美国终于在2007年爆发了次贷危机,从而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 根源 这场危机很重要的一点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那些贪婪无度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这场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究其根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待:1.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 在美国,私人证券市场占GDP比重远远超过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主要得益于美国高度发达的金融创新(如资产证券化)水平。然而,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跨境金融交易成本下降,工业化国家资本本土偏好下降,工业化国家资本向海外投资的倾向增强,美国通过资产

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但无论是战前或战后,其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 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主要表现 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