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 年 IDSA 念珠菌病指南中文译文

2016 年 IDSA 念珠菌病指南中文译文

2016 年 IDSA 念珠菌病指南中文译文
2016 年 IDSA 念珠菌病指南中文译文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6 年IDSA 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是否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三)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治疗

(四)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五)经验性治疗在 ICU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地位

(六)ICU 是否需要预防侵袭性念珠菌病?

(七)新生儿念珠菌病(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八)腹腔内念珠菌病的治疗

(九)呼吸道念珠菌分离株需要抗真菌治疗吗?

(十)血管内念珠菌感染(包括心内膜炎和心脏植入物感染)的治疗

(十一)念珠菌骨关节感染的治疗

(十二)念珠菌眼内炎的治疗

(十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四)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治疗

(十五)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六)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七)食管念珠菌病的治疗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1.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选用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以 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或口服氟康唑,首剂 800mg (12mg/kg),继以 400mg/d (6mg/kg ),可以作为棘白菌素类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但仅限于非危重症及考虑不可能为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3. 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念珠菌分离株进行唑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于先前使用过棘白菌素类药物和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棘白菌素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如白念珠菌),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结果转阴的患者,推荐将棘白菌素类更换为氟康唑(通常在5-7 天内)。[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5. 对于光滑念珠菌感染者,只有当分离株对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时,才考虑将治疗方案调整为更高剂量的氟康唑 800mg/d (12mg/kg)或伏立康唑 200-300mg (3-4mg/kg) bid。[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 若无法耐受、无法获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选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 作为替代治疗方案是合理的。[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7.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转阴的患者,推荐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 5-7 天后调整为氟康唑。[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8. 对于疑似唑类和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的念珠菌感染,推荐选用两性霉素B 脂质体每日3-5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 伏立康唑 400mg (6mg/kg) bid 使用两剂,继以 200mg (6mg/kg) bid 可以有效治疗念珠菌血症,但作为初始治疗方案与氟康唑比较无明显优势。[强推荐中级别证据];推荐口服伏立康唑作为兊柔念珠菌感染菌血症的降阶梯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 所有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应在诊断后的一周内进行细致的眼科检查,

最好由一名眼科医生执行。[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1. 血培养应每日或隔日进行,以明确念珠菌血症被清除的时间。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2. 推荐无明显播散性并发症念珠菌血症的治疗疗程为 2 周,自血培养转阴和症状消失后开始计算。[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是否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13. 若考虑中心静脉导管为感染源且导管可被安全拔除,推荐尽早拔除中心静脉导管。但该决定仍需个体化。[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三)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治疗

14.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选用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以 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15.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 是一个有效的方案。但由于具有潜在毒性,其仅作为次选方案。[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16. 氟康唑,首剂 800mg (12mg/kg),继以 400mg/d (6mg/kg)可作为非危重症和未使用过唑类药物患者的备选治疗方案。[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17. 氟康唑400mg/d (6mg/kg),可作为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且临床稳定患者的降阶梯治疗方案。这些患者应为敏感菌株感染且病原菌在血中已明确被清除。[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18. 伏立康唑,首日 400mg (6mg/kg) bid,继以 200mg (6mg/kg) bid 可应用于需要覆盖曲霉的情形。[弱推荐低级别证据];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患者,若临床稳定,念珠菌在血中已明确被清除和分离株对伏立康唑敏感者,伏立康唑可作为降阶梯治疗方案。[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19. 对于兊柔念珠菌感染,推荐选用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或伏立康唑。[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20. 推荐无明显播散性并发症念珠菌血症的治疗疗程为至少 2 周,自念珠菌从血中被清除和临床症状缓解后开始计算。[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21. 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恢复之前,眼科检查发现脉络膜和玻璃体感染非常少见。因此,扩瞳眼底检查应在中性粒细胞恢复后一周内进行。[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22. 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念珠菌病的感染源并非主要来自中心静脉导管(如消化道),

是否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应个体化。[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23. 对于持续性念珠菌血症患者,若预期中性粒细胞会持续减少,可以考虑输注粒细胞集

落刺激因子(G-CSF)。[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四)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24.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为两性霉素B 脂质体每日3-5mg/kg 或棘白菌素类(米卡芬净

100mg/d;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以 5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

治疗数周。对于非氟康唑耐药株感染的患者,可以调整为口服氟康唑400mg/d (6mg/kg)。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25. 疗程应持续至复查影像学证实病灶消散,常需数月。过早停止抗真菌治疗可导致复发。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26. 若需要化疗或干细胞移植,由于存在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上述治疗不应被推迟。在整

个高复发风险时期,抗真菌治疗需要全程使用。[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27. 若患者存在持续发热,可以考虑在短期内(1-2 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

[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五)经验性治疗在 ICU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地位

28. 具有感染侵袭性念珠菌病风险和不明原因发热的危重症患者,应结合临床危险因素、

侵袭性念珠菌病指标物和(或)无菌部位的培养结果等情形,考虑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强推荐中级别证据];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和存在感染性休兊临床症状的患者,应尽

早启劢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29. ICU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念珠菌病首选的经验性治疗方案为棘白菌素类药物

(卡泊芬净:首剂70mg,继以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30. 对于近期未使用过唑类药物和未感染唑类耐药念珠菌的患者,氟康唑首剂800mg (12mg/kg),继以 400mg/d (6mg/kg)可以作为备选方案。[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31. 若无法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 可作为备选方案。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32. 对于病情好转的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推荐经验性治疗的疗程为 2 周,与念珠菌血症的疗程相同。[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33. 对于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4-5 天临床无改善,开始经验性治疗后发现侵袭性念珠菌病证据不足,或具有基于具有较高阴性预测值的非培养诊断的患者,可以考虑停止抗真菌治疗。[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六)ICU 是否需要预防侵袭性念珠菌病?

34. 在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生风险较高(发生率>5%)的成人 ICU 中,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应用氟康唑,首剂 800mg (12mg/kg),继以 400mg/d (6mg/kg)。[弱推荐中级别证据]

35. 备选治疗方案为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以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36. ICU 患者可以考虑每天用洗必泰清洗,因为其可以降低包括念珠菌血症在内的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弱推荐中级别证据]

(七)新生儿念珠菌病(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侵袭性念珠菌病与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37. 推荐两性霉素B 去氧胆酸盐每日1mg/kg 治疗新生儿播散性念珠菌病。[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38. 对于先前未使用氟康唑预防治疗的患者,氟康唑静脉或口服每日 12mg/kg 是合适的备选方案。[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39.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 是一种备选方案,但应慎重选择,尤其对于侵及尿

路者。[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40. 棘白菌素类应慎重选择,通常这类药物被限制用于补救治疗或因耐药或毒性而不能使用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或氟康唑的情形。[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41. 对于血培养或尿培养念珠菌阳性的新生儿,推荐行腰椎穿刺和扩瞳视网膜检查。[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2. 对于血培养念珠菌持续阳性的患者,应进行泌尿生殖系统、肝脏和脾脏的 CT 或 B 超检查。[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3. 强烈建议拔除中心静脉导管。[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44. 对于无明显播散性并发症的念珠菌血症患者,推荐的治疗疗程为 2 周,从念珠菌自血中被清除和症状改善时开始计算。[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新生儿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45.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每日 1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6. 备选方案为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5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7. 对于两性霉素 B 治疗不佳者,可以加用氟胞嘧啶 25mg/kg qid 作为补救治疗,但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48. 对于氟康唑敏感的分离株,若初始治疗有效,推荐选择氟康唑每日 12mg/kg 作为降阶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9. 疗程应持续到目前存在的所有症状、体征、脑脊液和影像学异常得到改善。[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50. 若条件允许,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装置,包括脑室造口引流和分流管应尽可能移除。[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ICU 新生儿预防的推荐

51. 在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生率大于 10%的托儿所,推荐出生体重小于 1kg 的新生儿可以预防性地静脉注射或口服氟康唑 3-6mg/kg,每周两次,治疗 6 周。[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52. 对于初始体重小于 1.5kg 的新生儿因无法使用或耐药而不能选用氟康唑的,口服制霉菌素 10 万单位 tid 治疗 6 周可作为备选治疗方案。[弱推荐中级别证据]

53. 口服牛乳铁蛋白 100mg/d 对体重小于 1.5kg 的新生儿可能有效,但目前在美国的医院

并不可行。[弱推荐中级别证据]

(八)腹腔内念珠菌病的治疗

54. 对于临床上有证据支持存在腹腔内念珠菌感染和念珠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包括近期

腹腔手术、吻合口漏及坏死性胰腺炎,应考虑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55. 腹腔内念珠菌感染的治疗应包括控制感染源、适当引流和/或清创。[强推荐中级别证

据]

56. 腹腔内念珠菌感染的抗真菌治疗方案与治疗念珠菌血症或ICU 经验性治疗非中性粒细

胞减少患者的方案是相同的(见章节一和五)。[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57. 腹腔内念珠菌感染的治疗疗程取决于原发灶是否控制以及临床治疗反应。[强推荐低级

别证据]

(九)呼吸道念珠菌分离株需要抗真菌治疗吗?

58. 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出念珠菌通常为定植菌,很少需要抗真菌治疗。[强推荐中级别证

据]

(十)血管内念珠菌感染(包括心内膜炎和心脏植入物感染)的治疗

念珠菌心内膜炎的治疗

59. 对于自身瓣膜心内膜炎,推荐初始治疗方案包括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3-5mg/kg 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25mg/kg qid;或大剂量的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150mg/d,米卡芬净 150mg/d 或阿尼芬净 200mg/d)。[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0. 对于敏感念珠菌,临床稳定和血中念珠菌已被清除的患者,推荐应用氟康唑400-800mg (6-12mg/kg)作为降阶梯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1. 对于氟康唑耐药,但对伏立康唑或泊沙康唑敏感的分离株,可以将口服伏立康唑200-300mg (3-4mg/kg) bid 或泊沙康唑片 300mg/d 作为降阶梯治疗方案。[弱推荐极低级别证据]

62. 推荐行瓣膜置换术;术后抗真菌治疗至少 6 周,对于存在瓣周脓肿或其他并发症的患者,抗真菌治疗时间应更长。[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3. 对于无法施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若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推荐长期应用氟康唑400-800mg/d (6-12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4.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推荐的抗真菌治疗方案同自身瓣膜心内膜炎。[强推荐低级别证据];为了预防感染复发,推荐应用氟康唑 400-800mg/d (6-12mg/ kg)长期抗真菌治疗。[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心脏植入装置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65. 对于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除颤仪感染,应移除所有装置。[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66. 抗真菌治疗方案与推荐的自身瓣膜心内膜炎的治疗方案相同。[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7. 对于局限于发生器囊袋的感染,推荐移除装置后继续抗真菌治疗 4 周。[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8. 对于侵及导线的感染,推荐移除导线后继续抗真菌治疗至少 6 周。[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9. 对于心室辅劣装置无法移除的,抗真菌治疗方案同推荐的自身瓣膜心内膜炎的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若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只要装置在位,推荐长期应用氟康唑治疗。[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

70. 若条件允许,推荐拔除导管,切开引流或行静脉切除术。[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71. 若存在念珠菌血症,推荐自念珠菌血症从血中被清除后使用两性霉素B 脂质体每日3-5mg/kg 或氟康唑 400-800mg/d (6-12mg/kg)或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 150mg/d,米卡芬净 150mg/d 或阿尼芬净 200mg/d)治疗至少 2 周。[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72. 对于初始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或棘白菌素类治疗有效并达到临床稳定状态,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的患者,应考虑应用氟康唑 400-800mg/d (6-12mg/kg)降阶梯治疗。[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73. 若临床和培养结果支持,血栓溶解可作为停止抗真菌治疗的依据。[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十一)念珠菌骨关节感染的治疗

念珠菌骨髓炎的治疗

74. 推荐氟康唑 400mg/d (6mg/kg)治疗 6-12 月或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 50-70mg/d,米卡芬净 100mg/d 或阿尼芬净 100mg/d)治疗至少 2 周,继以氟康唑 400mg/d (6mg/kg) 治疗 6-12 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75.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治疗至少 2 周,继以氟康唑 400mg/d (6mg/kg) 治疗 6-12 月可作为次选方案。[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76. 推荐有条件的病例行外科清创术。[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化脓性关节炎的治疗

77. 推荐氟康唑 400mg/d (6mg/kg)治疗 6 月或棘白菌素类(泊芬净 50-70mg/d,米卡芬净 100mg/d 或阿尼芬净 100mg/d)治疗 2 周,继以氟康唑 400mg/d (6mg/kg)治疗至少4 周。[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78. 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治疗 2 周,继以氟康唑 400mg/d (6mg/kg)治疗至少 4 周可作为次选方案。[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79. 所有化脓性关节炎患者通常需要外科引流。[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80. 若化脓性关节炎侵及人工装置,推荐移除装置。[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81. 如果人工装置无法移除,同时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推荐长期应用氟康唑400mg/d (6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十二)念珠菌眼内炎的治疗

念珠菌眼内炎的常规治疗方案

82. 所有念珠菌血症患者均应行扩瞳视网膜检查,最好由眼科医生执行。对于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应于1 周内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眼内炎。[强推荐低级别证据];对于粒细胞减少患者,推荐检查时间推迟至中性粒细胞水平恢复。[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83. 眼部感染的严重程度(脉络膜视网膜炎是否侵及黄斑,是否伴有玻璃体炎)当由眼科医生判定。[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84. 抗真菌治疗和手术干预应由眼科医生和感染科医生共同决定。[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不伴玻璃体炎的脉络膜视网膜炎的治疗

85. 对于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菌株,推荐氟康唑首剂 800mg (12mg/kg) ,继以400-800mg/d (6-12mg/kg)或伏立康唑首剂静脉注射400mg (6mg/kg) bid,继以静脉注射或口服 300mg (4mg/kg) bid。[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86. 对于氟康唑或伏立康唑耐药菌株,推荐静脉注射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 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 25mg/kg qid。[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87. 若侵及黄斑,推荐在上述抗真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玻璃体内注射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5-10μg 溶于 0.1ml 无菌注射用水)或伏立康唑(100μg 溶于 0.1ml 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以保证较高的抗真菌活性。[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伴玻璃体炎的脉络膜视网膜炎的治疗

89. 推荐在以上不伴玻璃体炎脉络膜视网膜炎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上玻璃体内注射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5-10μg 溶于 0.1ml 无菌注射用水) 或伏立康唑(100μg 溶于 0.1ml 无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0. 为了减少组织屏障,使得全身性抗真菌药物难以到达的真菌脓肿部位得以清除,应考虑考虑玻璃体切除术。[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1. 治疗疗程至少4-6 周,具体疗程的应根据眼科检查,视损伤的改善情冴而定。[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十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的治疗

92.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为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5mg/kg 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 25mg/kg qid。[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3. 对于初始治疗有效者,推荐氟康唑 400-800mg/d (6-12mg/kg) 降阶梯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4. 治疗应持续至所有症状、体征、脑脊液及影像学异常得以恢复。[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5. 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装置,包括脑室造口引流和分流管、刺激器、神经假体重建装置、释放化疗药物的生物聚合晶片应尽可能移除。[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6. 对于脑室内装置无法移除的患者,可以通过装置脑室内给予两性霉素B 去氧胆酸盐0.01-0.5mg (溶于 2ml 5%GS)。[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十四)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治疗

无症状念珠菌尿的治疗

97. 若条件允许,推荐去除诱发因素,如导尿管。[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8. 不推荐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除非患者属于具有较高播散可能的高危人群。这些高危人群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出生体重极低(<1.5kg)婴儿和需行泌尿系手术患者。[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9. 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和出生体重极低婴儿的推荐治疗方案同念珠菌血症的治疗。(见章节三和七)。[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0. 行泌尿系手术的患者应在手术前后数日内予以氟康唑口服400mg/d (6mg/kg)或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每日 0.3-0.6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有症状念珠菌膀胱炎的治疗

101. 若病原菌对氟康唑敏感,推荐口服氟康唑 200mg/d (3mg/kg)治疗 2 周。[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102. 对于氟康唑耐药的光滑念珠菌,推荐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每日 0.3-0.6mg/kg 治疗1-7 天或口服氟胞嘧啶 25mg/kg qid 治疗 7-10 天。[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3. 对于兊柔念珠菌,推荐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每日 0.3-0.6mg/kg 治疗 1-7 天。[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4. 若条件允许,强烈推荐拔除导尿管。[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5. 对于氟康唑耐药菌株,如光滑念珠菌和兊柔念珠菌引起的膀胱炎,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溶于无菌注射用水配成 50mg/L)膀胱冲洗治疗 5 天可能有效。[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有症状的念珠菌上行引起的肾盂肾炎的治疗

106. 对于氟康唑敏感菌株,推荐口服氟康唑 200-400mg/d (3-6mg/kg)治疗 2 周。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7. 对于氟康唑耐药的光滑念珠菌,推荐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每日 0.3-0.6mg/kg 治疗1-7 天单用或联合口服氟胞嘧啶 25mg/kg qid。[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108. 对于氟康唑耐药的光滑念珠菌,可以考虑单用氟胞嘧啶口服 25mg/kg qid 治疗 2 周。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9. 对于兊柔念珠菌,推荐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 0.3-0.6mg/kg/d 治疗 1-7 天。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10. 强烈推荐解除尿路梗阻。[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11. 若条件允许,对于留置肾盂造瘘管或输尿管支架的患者,可以考虑拔除或更换。[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真菌球相关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治疗

112. 对于成人患者,强烈建议进行手术干预。[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13. 推荐的抗真菌方案同上文所述膀胱炎、肾盂肾炎的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14. 若有肾盂造瘘管,推荐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25-50mg 溶于 200-500ml 无菌注射用水)经肾盂造瘘管冲洗。[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十五)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115. 对于非复杂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推荐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各种局部用抗真菌药物疗效相近。[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16. 推荐单剂量口服氟康唑 150mg 作为非复杂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治疗的备选方案。[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17. 对于严重的急性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推荐氟康唑 150mg q72h,共 2-3 剂。[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18. 对于口服唑类药物不敏感的光滑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将硼酸置于明胶胶囊内,经阴道局部应用,600mg/d 治疗 14 天可作为备选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19. 对于光滑念珠菌感染的另一个备选方案为制霉菌素阴道栓剂 10 万单位/d 治疗 14 天。[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20. 对于光滑念珠菌感染的第三种选择是局部单用 17%氟胞嘧啶软膏或联用 3%两性霉素B 软膏治疗 14 天。[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121. 对于复发的外阴阴道炎念珠菌病,推荐起始局部用药物或口服氟康唑治疗 10-14 天,继以氟康唑 150mg qw,治疗 6 月。[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十六)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

122. 若病情较轻,推荐兊霉唑锭剂 10mg,每日 5 次或咪康唑口腔粘膜粘附片 50mg qd 置于犬齿窝上方的口腔黏膜表面,治疗 7-14 天。[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23. 病情较轻者的备选治疗方案包括制霉菌素混悬液 4-6ml qid (10 万单位/ml) 或制霉菌素片 1-2 片(20 万单位/片) qid,治疗 7-14 天。[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24. 对于中重度患者,推荐口服氟康唑 100-200mg/d,治疗 7-14 天。[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25. 对于氟康唑难治性疾病,推荐伊曲康唑口服液 200mg qd 或泊沙康唑混悬液 400mg bid 治疗 3 天,继以 400mg qd 治疗,总疗程为 28 天。[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126. 对于氟康唑难治性疾病的备选治疗方案包括伏立康唑 200mg bid 或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口服混悬液 100mg/ml qid。[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127. 对于难治性疾病的其他备选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注射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70mg,继以 50mg/d;米卡芬净 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或静脉注射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每日 0.3mg/kg。[弱推荐中级别证据]

128. 长期治疗通常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已经复发感染需要长期治疗者,推荐氟康唑 100mg,每周 3 次。[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29. 对于 HIV 感染患者,强烈推荐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降低感染复发率。[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30. 对于牙托相关的念珠菌病,推荐对牙托进行消毒,同时进行抗真菌治疗。[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十七)食管念珠菌病的治疗

131. 通常需要全身性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在进行食管检查前进行诊断性的抗真菌治疗是恰当的。[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32. 推荐口服氟康唑 200-400mg/d (3-6mg/kg),治疗 14-21 天。[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33. 对于无法耐受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推荐静脉注射氟康唑 400mg/d (6mg/kg)或棘白菌素类(米卡芬净 150mg/d;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之 50mg/d;阿尼芬净 200mg/d)。[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34. 对于无法耐受口服药物治疗者,次选治疗方案为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每日0.3-0.7mg/kg。[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135. 若患者可以耐受口服,可以考虑逐步过渡至口服氟康唑 200-400mg/d (3-6mg/kg)。[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136. 对于氟康唑难治性疾病,推荐伊曲康唑口服液 200mg/d 或静脉注射或口服伏立康唑200mg bid 治疗 14-21 天。[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37. 对于氟康唑难治性疾病的备选治疗方案为棘白菌素类(米卡芬净150mg/d;卡泊芬

净:首剂 70mg,继以 50mg/d;阿尼芬净 200mg/d)治疗 14-21 天或两性霉素 B 去氧胆酸盐每日 0.3-0.7mg/kg 治疗 21 天。[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38. 对于氟康唑难治性疾病,可以考虑泊沙康唑混悬液400mg bid 或泊沙康唑缓释片300mg qd。[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139. 对于食管炎复发的患者,推荐的长期治疗方案为氟康唑 100-200mg,每周 3 次。[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140. 对于 HIV 感染患者,强烈推荐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降低感染复发。[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2016年IDSA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6 年IDSA 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是否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三)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治疗 (四)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五)经验性治疗在 ICU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地位 (六)ICU 是否需要预防侵袭性念珠菌病? (七)新生儿念珠菌病(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八)腹腔内念珠菌病的治疗 (九)呼吸道念珠菌分离株需要抗真菌治疗吗? (十)血管内念珠菌感染(包括心内膜炎和心脏植入物感染)的治疗 (十一)念珠菌骨关节感染的治疗 (十二)念珠菌眼内炎的治疗 (十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四)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治疗 (十五)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六)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七)食管念珠菌病的治疗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1.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选用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以 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或口服氟康唑,首剂 800mg (12mg/kg),继以 400mg/d (6mg/kg ),可以作为棘白菌素类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但仅限于非危重症及考虑不可能为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3. 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念珠菌分离株进行唑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于先前使用过棘白菌素类药物和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棘白菌素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如白念珠菌),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结果转阴的患者,推荐将棘白菌素类更换为氟康唑(通常在5-7 天内)。[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5. 对于光滑念珠菌感染者,只有当分离株对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时,才考虑将治疗方案调整为更高剂量的氟康唑 800mg/d (12mg/kg)或伏立康唑 200-300mg (3-4mg/kg) bid。[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 若无法耐受、无法获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选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 作为替代治疗方案是合理的。[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7.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转阴的患者,推荐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 5-7 天后调整为氟康唑。[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8. 对于疑似唑类和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的念珠菌感染,推荐选用两性霉素B 脂质体每日3-5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 伏立康唑 400mg (6mg/kg) bid 使用两剂,继以 200mg (6mg/kg) bid 可以有效治疗念珠菌血症,但作为初始治疗方案与氟康唑比较无明显优势。[强推荐中级别证据];推荐口服伏立康唑作为兊柔念珠菌感染菌血症的降阶梯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 所有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应在诊断后的一周内进行细致的眼科检查,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中文翻译

2016年由美国感染病学会更新的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背景 念珠菌属造成的侵袭性感染很大程度上与医疗进展相关,并被广泛认为是造成院内感染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至少有15种不同的念珠菌属引起人类疾病,但超过90%的侵入性感染是由5种常见的病原造成,它们是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这些生物有统一的的潜在毒性、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流行病学,但综合来说,由这些有机体造成的有意义的感染统称为侵袭性念珠菌病。不属于典型的侵袭性疾病的粘膜念珠菌感染,特别是那些涉及口咽、食道和阴道的感染,这项指南也将他们涵盖在内。自最近2009年对指南的修订至今,依据对于确诊或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新数据,我们对治疗建议进行了重要修改。 以下是2016年对念珠菌病管理的修订建议。由于与儿科的关联,指南得到了美国儿科学会和儿科感染疾病协会的审阅和认可。指南同样得到了真菌病研究组的支持。研究组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一直遵循IDSA采用的指南制定流程,包括证据的质量分级(非常低,低,中,高)和推荐强度(弱或强)的系统方法。指南并不是打算替代个别病人管理的临床判断。对方法,背景和证据总结的详细描述均能在指南中找到全文。 I.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建议 1. 棘白菌素类药物被推荐作为初始治疗(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 mg,然后每天50毫克;米卡芬净:每日100毫克;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毫克,然后100毫克每天)(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注射或口服氟康唑,800毫克(12毫克/公斤)负荷剂量,然后400毫克(6毫克/公斤)每天,是可以接受的、棘白菌素作为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限于那些病情不严重和那些被认为不可能有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属感染的患者(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3.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的念珠菌分离菌株进行唑类敏感性检测。对于前期使用一种棘白霉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该进行棘白菌素类药敏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2020版: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其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近年来,随着肿瘤化学治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念珠菌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通常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的预后。因此,近年来欧美等国相继出台并更新了念珠菌病相关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虽然我国在重症、血液、移植、呼吸等领域也相继出台并更新了侵袭性真菌病相关诊治指南,但迄今尚缺乏集各种念珠菌病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多学科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感染、重症、血液、移植、呼吸、皮肤、风湿免疫、临床微生物、药学、病理、影像学等相关学科专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国内外临床研究数据,经多次讨论、反复修订后形成了本共识。 本共识采用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评估体系,将循证证据等级划分如下。①高等级: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权威指南、系统评价/荟萃分析。②中等级:有一定研究局限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如无隐蔽分组、未设盲、未报告失访),队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③低等级:病例报道、专家意见、无临床资料的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研究。将专家推荐等级划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 (IDSA,2009年增补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组,曾经编写了系统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也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mucosal candidiasis)的诊疗指南,发表于2004年的《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指南提供的诊疗建议,被医务工作者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2004年之后,数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上市,数个念珠菌病相关的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新指南在相关方面进行了增补或修改。 缩写 AmB-d: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LFAmBs:两性霉素B的含脂复合制剂,包括: L-AmB:两性霉素B脂质体 ABLC: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 ABCD: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 注释:文中粒细胞缺乏病人英文原文为neutropenic patients,直译为粒细胞减少病人,但译者觉得译为粒细胞缺乏病人更为准确。 摘要 2004年版念珠菌病诊疗指南发表之后,念珠菌病的治疗发生了一些变化。棘白菌素类、广谱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系统性念珠菌病、粘膜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考察,使这些疾病治疗策略发生了变化。比较少见的系统性念珠菌病,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骨髓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2004年以来很少有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主要为治疗经验、病例报道或者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其结论多只是为新的治疗策略的效果提供一些证据,这些疾病的治疗策略变化不大。摘要部分概括了新指南的主要诊疗建议,后文会有更为详细的叙述。 念珠菌菌血症,非粒细胞缺乏病人 1.对于绝大多数成年病人,推荐给予以下初始治疗: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d)。或者,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剂量,100mg/d)(A—Ⅰ)。对于病情严重程度为中重度的病人,或者病人近期内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A-III)。对于病情较轻,近期没有接受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可以使用氟康唑治疗(A-III)。小儿病人可以使用相同的治疗策略,但需要调整给药剂量。 2.病人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A-II)。 3.光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B-III)。在确定光滑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敏感之前,不推荐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替代棘白菌素类药物继续治疗(B-III)。如果病人初始治疗时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如果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吡咯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4.近平滑念珠菌引起感染时,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B-III)。如果病人初始接受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病人感染症状得到控制,并且随后进行的血培养为阴性结果,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完成治疗是合理的(B-III)。 5.如果病人不能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获得,推荐使用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或者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进行治疗(A-I)。注射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给药剂量是0.5—1.0mg/kg/d,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的给药剂量是3— 5mg/kg/d。病人接受两性霉素B类药物治疗后,如果致病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如白色念珠菌),并且病人病情趋于稳定,建议使用氟康唑替代两性霉素B类药物继续治疗(A-I)。6.治疗念珠菌血症时,伏立康唑是有效的治疗药物(A-I),其给药剂量为400mg/次(6mg/kg/次),一日二次,两次。随后200mg/次(3mg/kg/次),一日二次。但是,与氟康唑比较,

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诊疗规范·黏膜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真菌学组 【关键词】念珠菌病;黏膜;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3827(2011)04-0232-04 黏膜念珠菌病主要包括口咽念珠菌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上述3种病症各自有不同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特点。 1口咽念珠菌病 1.1易感因素与临床表现 口咽念珠菌病是主要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机会性黏膜感染性疾病,也可由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等引起。根据其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和好发部位,主要分为以下4型:假膜型(鹅口疮),红斑型,增生型,义齿性口炎。 念珠菌属是消化道的正常菌群,所以口咽部念珠菌病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偶有新生儿的感染可为外源性,可能与直接接触其他患者如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有关。在发达国家正常人群中念珠菌的口腔定植率为18% 60%。在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HIV阳性人群中的定植率与健康人群的定植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念珠菌有关的义齿性口炎可见于65%的义齿佩戴者中。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阶段,口咽念珠菌病发病率约为15% 60%。在HIV感染的患者中,其发病率为7% 48%,进入AIDS阶段时,口咽部念珠菌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通常高达90%以上。在严重的免疫缺陷人群中,该病的复发率很高,约为30% 50%,且通常在停止治疗的2周内复发。 口咽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包括:局部或系统的免疫抑制、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血液疾病、干燥综合征、糖尿病、佩戴义齿、牙齿充填、 执笔人:刘维达,吕雪莲 审校专家(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金学洙,赖维,李春阳,李若瑜,冉玉平,王爱平,温海,席丽艳,郑岳臣正畸及吸烟等。有研究显示,吸烟可使口腔内念珠菌的定植率增加,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固有免疫的损伤、局部细胞因子变化、上皮细胞介导的抗念珠菌作用减弱等有关。HIV感染患者中,口腔内念珠菌的定植量与临床症状出现与否没有相关性。引起感染的念珠菌菌株与其定植的菌株没有差别,且绝大多数患者感染的菌株不随时间发生变化。AIDS患者中,体外药敏显示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引起的口咽念珠菌病的发病率大约为5%,其耐药机制可能与严重免疫抑制、抗真菌药物间断应用以及系统性唑类药物应用间隔过长有关。 口咽念珠菌病临床上分为4型:①假膜型(鹅口疮):表现为白色、凝乳状、易脱落性斑块,基底为红色浅糜烂面,好发于颊黏膜、咽、舌或齿龈。②红斑型:表现为硬腭、软腭、舌背或颊黏膜的光滑红色斑片。③增生型:表现为白色、固着性斑片斑块,剥除较为困难,通常对称分布于颊黏膜、舌或上腭。 ④义齿性口炎:表现为光滑或颗粒性红斑,局限于硬腭的假牙附着区,通常与传染性口角炎(口角的红色、皲裂性皮损)伴发。其临床症状存在个体差异,可无自觉症状,也可有溃疡性疼痛;有时可累及舌以至声带,产生舌部烧灼感以及味觉改变等,严重时可影响发声、进食和生活质量。 1.2治疗 目的祛除口咽念珠病的症状和损害;预防或延缓免疫缺陷患者的复发;尽可能减少抗真菌药物的耐药和副作用的发生。 推荐方案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可选择含服局部唑类药物如克霉唑、口服唑类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或含服多烯类药物(如制霉菌素或两性霉素B)等。推荐的首选治疗为:氟康唑100 200mg/d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或胶囊)200mg/ d口服;克霉唑10mg含片,5次/d。其他可选择的

2016IDSA念珠菌治疗指南

2016IDSA念珠菌病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 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 曾军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建议 初始治疗 棘白菌素类(强/高) 棘白菌素类: 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后50mg qd 米卡芬净:100mg qd 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后100mg qd (强/高):推荐级别/证据质量

替代治疗 替代治疗 氟康唑静脉或口服(强/高) 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 后400mg(6mg/kg ) 替代方案:限病情不严重及耐药性不大的患者 转换为氟康唑 临床症状稳定 感染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 初始治疗后血培养重复检查转阴从棘白菌素转为氟康唑(通常5-7天内) (强/中)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光滑念珠菌感染的治疗 对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时, 用更高剂量氟康唑或伏立康 唑(强/低) 氟康唑:800mg(12mg/kg) 伏立康唑:200-300mg(3-4mg/kg)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药敏检测(强/低) 唑类敏感性检测 推荐所有血源性感染及临床 分离菌株 唑类敏感性检测 前期使用过一种棘白菌素,感 染光滑或近平滑念珠菌患者

非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其他抗真菌药物的选择 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强/高) 不能耐受、无法获得其他药物或耐药, 可使用AmB3-5mg/kg/d 治疗5-7d后,对氟康唑敏感的念珠菌感 染,临床症状稳定且重复血培养(-), 推荐更换为氟康唑治疗。 对唑类和棘白菌素耐药的可疑患者,使 用AmB3-5mg/kg/d(强/低)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的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念珠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后。 1 病原学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临床上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而非白念珠菌致病菌种多达16种以上,其中以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较为常见。 2 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 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由定植、感染到发病的连续过程,多发生于抗细菌药物使用所致多部位、高强度念珠菌定植,并伴有生理屏障(解剖屏障、功能屏障和微生物屏障)破坏,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虽然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侵袭性念

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各不相同,但危险因素评估对促进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3 流行病学 侵袭性念珠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患病率为(2.1~21.0)/10万,病死率达40%~60%。侵袭性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占65%~70%,但近年来在ICU、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高于白念珠菌。 4 病原学诊断 4.1 直接镜检 可直接镜检的标本包括无菌体液、痰、尿、粪便、分泌物或脓液及活检组织等。 4.2 真菌培养与鉴定 由于念珠菌为人体开放腔道如口腔或胃肠道的常居菌,因此从痰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