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16.慎独: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二、辨析题4/5

1.自古以来就有“德育”之说,德育是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

(在古代,并无“德育”之说,所有的“教育”即是德育。到了近代,教育制度中才有了德育、智育、体育的分野。)

2.德育功能等同于德育价值。(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概念不同

2.反映对象不同

3.影响变化的因素不同×

4.德育功能按其作用方向可以划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5.德育能生产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创造出新的道德文化形态。√

6.德育目的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7.德育原则在什么程度上反映德育规律取决于人们对德育规律的认识程度。√

8.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9.德育过程从本质上看就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10.德育的本质是育德。√

1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得到的发展实际的矛盾。

12.道德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人的品德。√

13.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

14.在学生获得道德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5.德育内容具有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内容也不会发生变化。×

16.德育方法主要是指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7.德育主体最根本的是指受教育者。×122,

(从事德育实践活动的人,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简答题4/8

1.德育学原理的理论体系

(1)德育学原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2)德育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3)德育应该“干什么”的问题;(4)德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问题;

(5)德育“由谁进行”的问题;(6)德育到底应该“教什么”的问题;

(7)德育究竟“如何进行教”的问题;(8)德育最终“教如何”的问题;

(9)德育自身如何不断得以“优化”的问题;(10)德育自身的“发展与变革”问题。

2.德育学原理的研究价值

(1)科学阐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2)实现对个人化德育经验的批判与超越(3)强化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沟通与联结

(4)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和热爱德育工作的思想。

(5)有助于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3.德育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1)教育者: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主体作用(3)德育内容:依据或中介

(4)德育方法:桥梁(5)德育目标:最高追求(6)德育环境:基本支撑

4.贯彻生活化德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1)在性质上:凸显生活性;(2)在目的上:实践道德生活;

(3)在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4)在方式上:通过实际的生活;

(5)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主体间的对话

5.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德育能够改变人性,使人成为人;

(2)德育能够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人的发展定向;

(3)德育可以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让人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更加的顺畅;

(4)德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人格,使人顺利地实现道德社会化;

(5)德育可以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道德智慧。

6.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4)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发展的过程;

(5)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具有相对独立性;(2)知、情、意、行具有辩证统一性;

(3)知、情、意、行具有不平衡性;(4)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8.简述作为德育主体的教育者应该具有的道德素养。

(1)遵纪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

9.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德育原则;

(4)学生的年龄特点;(5)德育的主客观条件。

10.德育方法运用的基本原则

(1)坚持启发性指导思想(2)贯彻综合性与灵活性原则

(3)重视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5)重视明示教育与暗示教育的统一

(4)加强品德规范教育与品德能力教育的结合

11.简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客观性不同;阶级性不同;(2)联系:德育规律是德育原则制定的理论依据;德育原则则是德育规律的客观反映和具体体现。

12.简述德育目的与德育功能之间的关系。

(1)区别:首先,德育目的讨论的是德育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德育功能探讨的是德育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其次,德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价值取向性;而德育功能则是客观的和中立的。

(2)联系:第一,德育目的是德育功能的动因和指针;第二,德育功能包涵德育目的;第三、德育功能是制定德育目的的重要依据,德育目的是实现德育功能的手段。

13.主体性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1)道德的主体性本质;(2)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

(3)符合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4)对传统应试教育的批判。

14.人性化德育理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1)对传统德育“无人化”现象的批判;(2)自然主义教育学说的奠基;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支撑;(4)体谅关心、关怀和关爱德育理论的倡导

15.德育的政治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德育政治价值最主要的表现是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

(2)德育可以促进政治文明,引领政治活动的道德方向;

(3)德育可以调节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稳定和谐;(4)德育对政治不起决定作用。

16.把“有道德的人”作为德育目的的核心问题有何德育价值?

(1)为每个人的发展注入了丰厚的精神动力资源,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

(2)为人的道德发展设定了一个普遍性的价值坐标;

(3)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时代风范,使人生的意义更加鲜明和突出。

17.人的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顺序性与阶段性;(2)不均衡性与个别差异性;(3)稳定性与可变性

18.德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德育的文化维系价值;(2)德育的文化提升价值;

(3)德育的文化发展价值;(4)德育的文化创新价值。

19.德育的经济功能

(1)为良好经济秩序提供道德保障。无论什么社会条件,经济的发展都需要道德作为保障,都需要德育为经济秩序的建立创造良好的道德条件。

(2)为经济活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劳动者

(3)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道德支撑

20.简述学校德育与生活的本体性关联

(1)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

(2)从道德发生学的角度看,个体道德是在生活中发生发展的;

(3)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本身具有德育的功能;

(4)生活作为德育的根本途径,具有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种种优势。

21.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

1.教育目的、德育目的与德育任务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长期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22..贯彻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摆事实,讲道理,疏通思想;(2)启发自觉,循循善诱;

(3)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

(4)以表扬激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

23.说服教育法的运用要求有哪些?

(1)目的性和针对性;(2)启发性和诱导性;(3)真实性和知识性;

(4)注意把握时机;(5)讲究语言艺术;(6)以诚待人,耐心细致.

四、案例分析题1/15

(一)

做班主任时有这样一件事让李老师记忆犹新。在三年级的一个学期,李老师班从别的学校转来了一名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好,可过了一段时间后,不仅上课不遵守纪律,而且老师说他就不服,跟老师对着干。与其他同学的隔阂也越来越大,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与同学吵架。后来,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只要是老师一说他,开门就走,还经常不上课,去电子游戏厅,甚至天天都不写作业。针对他的情况,刚开始,李老师就严厉的训斥他,找他的家长,可是一点儿成效也没有。后来,李老师发现这种严厉的训斥并不起作用,他虽然不说话表面上好像承认了错误,可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错误,更不会去改。于是,李老师转变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降低难度,作业单独给他留少一点儿,并且及时给他

讲解,再与家长密切配合,慢慢的作业都能交上来了。有进步及时的表扬他,帮他树立在同学面前的威信。通过与其谈心交流思想,李老师了解到他父亲经常打他,于是,他在学校就愿意打同学,终于找到了原因。李老师先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慢慢的他不打同学了,也和其他同学融洽了很多。并且当他犯错误时,不急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而是尊重他的人格,先了解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情况好转了,他能安稳的坐在教室里上课了。

请根据这个小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l、这个学生是不是一个品德有问题的学生,为什么?

不是。因为品德是个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与倾向。

2、请你分析一下这个学生的特点。

自制力差;逆反心理严重;是非观念模糊;注意力不集中。

3、分析李老师对这个学生的教育过程是什么?

严厉批评,严格要求;正面教育,及时表扬;热爱尊重,积极感化。

4、对这个学生的教育你还有什么有效的措施?

榜样教育;陶冶教育;实际锻炼,指导自我教育。

5、这个小故事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一定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即使是批评教育也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更不能随便给学生扣上品德不良的帽子。

(二)

小明是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天,他看到同学小平有一本连环画他以前没有看过。于是,在放学前他偷偷地从小平书包中取出来带回家。不料,第二天,小平就向班主任告诉了此事。班主任对小明在全班进行了批评,并要求他一定要改正不良的品质。此后小明渐渐地变得不爱说话,学习水平也渐渐地下降。到学期末,他向父母提出要求转学,否则,他就要退学。

请根据这个小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拿小平连环画是不是一个道德品质问题,陈述自己的理由。

不是。他拿同学的书是想自己看,而不是偷。

2、班主任对小明拿书行为的处理是否妥当,你的观点是什么?

不妥。应私下找小明谈,而不应当着全班同学进行批评。

3、小明不爱说话和学习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陈述自己的理由。

原因是老师当众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没有问明原有,还把他的这种行为归结为品德问题,造成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摧残。

4、你对小明转学的态度是什么,陈述自己的观点。

应当转学。换个环境,离开对自己有偏见的老师和已对自己有不良看法的学生,可以是他重拾自尊和自信。

5、这个小故事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更不能随便给学生扣上品的不良的帽子。

(三)

前苏联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校园里开出了几朵很大的玫瑰花,每天都吸引了很多学生来看。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一个小女孩摘下了一朵玫瑰花,他便问小女孩是什么原因。小女孩羞愧地告诉他,奶奶病得很重,她不相信校园里有这么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是想让奶奶看看自己说的没错。听了小女孩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立即又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在上述故事中,苏霍姆林斯基运用了什么德育方法?该方法的含义及其运用要求是什么?198

答:说服教育法,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说服教育方式。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受教育者道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要求:1.明确目的性、针对性。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在发现共同问题的同时注意个别要点。

2.富有启发性、诱导性。

3.注意时机。善于捕捉德育时机,抓典型案例引起情感共鸣。

4.以诚待人。态度诚恳、富有热情。

(四)

在美国的一所公立小学里,学生们很顽皮,经常把图书馆的门踢破。校方将木门换成了铁门,可仍无济于事,过不了多久,铁门还是被踢破。为此,校方很头疼。后来,学校来了个新校长,他得悉后,下令将破铁门换成了崭新的玻璃门。大家都很费解,认为这个校长脑子糊涂了。可奇怪的是,玻璃门没有被踢破过。有人去问校长,校长笑笑说:“装铁门就意味着对学生们说,看你们还能不能踢破?”充满了挑战的味道。而装玻璃门则意味着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爱护这道门的。将信任放在他们的面前,如果你是那些孩子,你还会不会踢?播种信任,才能收获信任嘛。

上述案例运用了什么德育原则?该原则的含义及运用要求有哪些?192

答案: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思想品德。

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受教育者。2.严格要求学生 3.受教育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五)

1998年3月30日,重庆市某中心小学副校长李路山到六年级(5)班上课时,发现一位同学没有来,便向其同桌同学询问情况。同桌同学问答说不知道,班里另外两位知道原因的同学便毫不犹豫地回答了。这本是合情合理的事,然而这位李老师却十分生气,他训斥这两名学生说:“我又没有叫你们回答。”其中一个名叫荣其的学生对老师说:“谁回答不都一样?”结果被李老师揪住耳朵,打翻在地。在被老师踢了一脚之后,荣其按教师的要求忍痛站起来,走到讲台上,老师又用教棍击打其头部,还打了耳光。荣其回到家后,左脸红肿,脸上留有清晰的指印。他只好对妈妈说,耳朵很痛,什么也听不到。荣其的父母带着他到多家医院治疗,没有好转。其左耳几乎听不到声音了。

上述案例运用了什么德育原则?该原则的含义及运用要求有哪些?

答案: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时要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去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实现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要求:1.“一分为二”地看待受教育者。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克服缺点。

3.引导受教育者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六)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

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教育的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答: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德育原则:

1. 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2. 提高认识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原则

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从提高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4.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 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方法:

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道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道德故事法

侧重于激发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德育方法

1.陶冶教育法,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者创造一定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

2.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受教育者,促使其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

3.移情体验法(在真实或假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他人心理反应、需要、态度和情感的一种社会情感能力。

侧重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德育方法

1.实践锻炼法。运用的具体形式:学习活动、委托任务、组织活动、执行制度

2.行为训练法。从一定的行为礼仪或活动规则出发,经常反复地训练受教育者的言行举止的德育方法。

侧重于受教育者自我道德修养的德育方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运用的具体形式: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慎独。

侧重于对受教育者品德进行评价的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运用的具体形式: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德育原理》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解释概念5/3 选择9/2 1.德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德育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活动。 2.德育学原理:德育学原理是研究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揭示德育规律的科学。 3.个人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4.社会本位德育目的论 德育目的只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公民。 5.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指在德育目的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目的指的是对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期望或设计。 狭义: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所培养人才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 7.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从而形成受教育者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 8.陶冶教育法 有目的地利用环境或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9.知行统一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思想政治法纪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10.品德 品德是从个人的行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点和倾向。 11.品德发展 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个体在品德诸方面所发生的积极运动变化过程。 1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3.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者在长期德育实践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和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关于德育本质、规律及其价值的根本性判断和思想观点。 11.人本化德育理念: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道德是由人的。 14.德育价值 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德育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 15.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而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德育原理试题库

德育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 2、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 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 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 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 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 A、私德 B、社会公德 C、国民公德 D、职业道德 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 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 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 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 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 A 、1990年B、1993年 C 、1994年D、1995年 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品德教育 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 A、示范法 B、讨论法 C、陶冶法 D、讲解法 11、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2、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 A、私德 B 、社会公德 C 、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 1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15、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 ) A、课外活动 B、各科教学 C、团队活动 D、校会晨会 16、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杜威 B、马卡连柯 C、班杜拉 D、拉斯 1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德育规律 B、总结德育方法 C、探讨德育现象 D、研究德育功能 18、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 A、推理法 B、实验法 C、比较法 D、道德两难法 19、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克服缺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遵循了( )

《德育原理》考试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2、德育的功能是()、()。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 、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 、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全新整理)4月全国自考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狭义的品德发展是指() A.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品德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B.个体在学校学习中品德变化的过程 C.个体从成熟到衰老时期品德变化的过程 D.个体在家庭影响下品德变化的过程 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道德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示范法B.讨论法 C.陶冶法D.讲解法 3.关于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品德修养过程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统一的,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主导地位B.品德修养主要用外烁的方法,德育主要通过内省的方法 C.德育的对象和品德修养的对象是一致的 D.品德修养和德育活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相同的 4.把学生品德分为若干因素和项目,每个因素或项目分为若干等级并用评语来表示,这种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的方法是() A.评语定量法B.加权定量法 C.测试评分法D.评语定性法 5.下列关于德育工作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 B.德育工作者指德育课教师和政教处的管理者 C.德育工作者指履行德育职责的专业人员 D.德育工作者指班主任、德育课教师 6.“德育与社会发展不总是同步的”这一事实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1

A.德育与社会发展间没有必然联系 B.德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德育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 D.德育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的德育原则是()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B.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 A.马卡连柯B.克鲁普斯卡娅 C.苏霍姆林斯基D.凯洛夫 9.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0.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任务的矛盾 D.教育者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11.有效地进行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抓好日常班级管理B.树立良好班风 C.了解家长对学校的需要D.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2.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是() A.德育原则依据德育规律制定B.德育原则决定德育规律 C.德育原则指导德育规律D.德育原则就是德育规律 13.不属于 ...学校德育管理原则的是() A.方向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 C.专制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 14.当受教育者通过受教修德达到了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意味着() 2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有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A. 尼尔·诺丁斯 B. 科尔伯格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马卡连柯 2.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B) A. 班杜拉 B.苏霍姆林斯基 C. 科尔伯格 D. 杜威 3.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D) A. 托马斯·里可纳 B. 威廉·贝内特 C. 爱德华·怀因 D. 尼尔·诺丁斯 4.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D) A. 威尔逊 B. 麦克费尔 C. 科尔伯格 D. 纽曼 5.以下那一着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A)。 A.《道德教育论》 B.《德育鉴》 C.《训育论》 D.《德育原理》 6.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B)。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

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7.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 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 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 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 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8.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A)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着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 B.萨沙 C.科尔伯格 D.诺丁斯 9.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 A.对自我的关怀 B.对思想的关怀 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 D.对世界的关怀 10.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D)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11.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B) A.“符号”课程模式 B.“体谅”课程模式 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 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 12.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 B. 实践哲学 C. 神学 D. 儿童心理学

德育原理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A.善 B.美 C.真 D.丑 2.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 A.提高品德认识 B.激发品德发展动机 C.陶冶品德情感 D.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3.我们国内和国外关于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大多采用的模式是()。 A.结构迁移说 B.螺旋循环说 C.阶段连续说 D.社会适应说 4.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德育活动指明发展方向的是()。 A.德育目标 B.德育内容 C.德育方法 D.德育效果 5.在原始社会,德育采用的是“口耳相传”、“长者施教”;随着文字的产生,竹简绢帛的出现,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读书指导法引进古代学校德育实践; 在现代,电影、电视等视听设备的出现并引进教育,运用于德育。这说明()。 A.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目标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B.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方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D.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6.人的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C.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的矛盾 D.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在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中,生物因素是()。 A.前提因素 B.决定性因素 C.主导性因素 D.动力性因素 8.德育的四项基本内容是指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理想教育 B.劳动教育 C.人生观教育 D.道德教育 9.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 A.德育个别问题 B.德育一般问题 C.德育规律 D.德育原理 10.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教育 B.国际主义教育 C.共产主义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1.在对德育内涵的理解上,有人提出了“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其中“守一”意即严 格意义上的德育只能指(). A.思想教育 B.政治教育 C.公民教育 D.道德教育 12.道德教育基本上采取不成规定的师徒授受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对宗教或圣贤经典思想的解释、理解与实践,这决定了古代学校德育()的特征。 A.经验性 B.神秘性 C.阶级性 D.非专门性 13.涂尔干的()往往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A.《教育论》 B.《品德概念与品德教育》 C.《道德教育论》 D.《教育上的道德教育原理》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A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2、德育的功能是()、(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 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F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F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F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F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R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F )

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认为儿童道德行为主要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和改变的教育家是 A.班杜拉B.柯尔伯格 C.赞科夫D.凯洛夫 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 A.集体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D.劳动教育 3.现代德育的功能具有 A.全面发展性B.全面性 C.科学性D.主体独立性 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 A.社会实践活动B.人际交往活动 C.理论学习活动D.信仰敬拜活动 5.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意见或模式主要有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 A.社会适应说B.螺旋循环说 C.社会建构说D.自我建构说 6.一般说来,德育并不是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立即”、“马上”发生相应变化的,它往往呈现为 A.独立性B.滞后性 C.超前性D.不平衡性 7.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指 A.德育方法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D.德育方针政策 8.制定德育原则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 A.德育科学规律B.德育原理 C.德育实践经验D.学生的品德心理特点 9.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 A.教育者的教育水平B.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C.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D.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10.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是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汇编

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 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 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商品性、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发展性、革命性 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德育原理、德育论、德育学、德育科学、德育学科群。 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选择、珍视、行动。 4、新性善论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 5、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6、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7、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8、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计划性与正面性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10、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雕琢法、树人法、系统或综合法 11、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社会学习方法模式(3) 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 社会行动方法模式 12、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育和(德育主体的自修)两个部分来研究。 13、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14、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和信仰道德教育 15、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16、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行为训练法、修养指导法。 17、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思想的影响、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 18、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基本道德、公民道德和信仰道德 19、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 20、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21、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有:中介性、大众性、程序性。 22、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23、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判断题(20分) 1、道德行为是道德教育的理想。() 道德行为只是道德教育的体现,做好事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2、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 因为只有自己想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会进行品德的修养。 3、数学课教学不可能有德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肯定和鼓励也是属于德育内容的一部分。 4、德育过程是将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 人不是社会政治或某个宗教规范下的特定产物。 5、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目的和学生思想矛盾积极转化规律而制订的。() 思想性与科学性的原则才能上升到社会主义教育性质。 6、榜样教育法在德育方法体系中是运用最广泛、最经常的一种基本方法。() 不一定,说理教育法的使用也很广泛。 7、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不能听任学生自由地独立自主地活动,教师必须时时紧跟着,以防出现差错。() 德育要有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不能只用间接经验换取的。 8、宗教在德育中没有积极意义。() 好的宗教如基督教会让人们敬畏生命、孝顺父母等,这是积极意义。 9、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班级成员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并在认识、行动上保持一致。 10、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脱离教育性的教学是不存在的。() 这是理想的,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如骗子教他的孩子骗人就只属于教学而不是教育。 11、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知与行的统一,就是理论加实践。() 知不一定是理论,也可以使实践经验。 12、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就是接受间接经验的过程,德育也不例外。() 还需要直接经验。

自考0468德育原理历年真题汇总

全国 2010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末选均无分。 1.关于德育原理和德育实践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实践经验产生德育原理 B ?德育原理属于感性认识 C .德育实践经验属于理性认识 D ?德育原理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抽象概括,是对德育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 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 A .马卡连柯 C .杜德海姆 3.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柯尔伯格 C .凯兴斯泰纳 4. 现代德育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5.童年期 (6、7 岁一 11、12 岁)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 A .适应性 B .两义性 C .协调性 D .动荡性 6. 关于德育与科学技术关系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 .科学技术对德育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家开展德育实现的 B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 C .德育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D .科学技术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 7. 关于德育目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德育目标是指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B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目的 C .德育目标是德育内容的具体化 D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德育目标没有关系 8.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 ( ) A .德育目的与德育内容的矛盾 B .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C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D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9. 德育原则是 ( ) A. 德育目标的具体化 B .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总和 ) B .苏霍姆林斯基 D .杜威 ( ) B .班杜拉 D .洛克 B .封建社会 D .社会主义社会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 ( )、( )、( )。 2、德育的功能是( )、(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 )、( )、( )。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 )、( )、( )。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 )和(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 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 《德育原理》(A )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德育原理》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B )。 A.培养人的活动 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 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 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 A.善B.美C.真D.丑 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B.《论语》C.《墨子》D.《荀子》 5. A.《共产党宣言》B.《反杜林论》 C.《格达纲领批判》D.《费尔巴哈论》 【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内容、心理形式和

(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D.心理特征 2.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B.能力C.思想D.情感 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 )。 A.哈桑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班杜拉 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B.情境性C.协调性D.动荡性 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5.既然德育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那么德育工作者就必须完全按照儿童品德发展的现有水平施教。 6.既说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又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参考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德育原理练习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复习题 一、客观性题目: 1.协调性是( )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B.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C.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D.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2.在品德行为中,能够表现个体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坚定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3.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 ) A.校内非正式群体 B.班集体 C.学生兴趣小组 D.学生群体 4.校外活动是指( ) 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 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 C.由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 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 5.一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 ) A.学前期 B.学龄初期 C.青少年期 D.壮年期 6.提出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杜德海姆B.杜威C.班杜拉D.柯尔伯格 7.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品德认识 B.活动与交往 C.学生品德内部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8.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9.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 B.坚持全民性,反对阶段性 C.德育内容要坚持统一性,反对多样性 D.对于个体的身心而言,要坚持全面性,反对整体性 10.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

A.品德情感 B.品德行为 C.品德认识 D.品德意志 11.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 A.品德的活动 B.意志的活动 C.情感的活动 D.美感的活动 12.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 ) A.自我品德认识 B.自我品德评价 C.自我品德体验 D.自我品德锻炼 13.品德属于( ) A.集体现象 B.个体现象 C.社会现象 D.民族现象 14.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A.1990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15.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 A.德育原则 B.德育规律 C.德育方法 D.德育规则 16.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 )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 B.政治经济制度 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D.社会意识形态 17.德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德育条件的千变万化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德育工作的( ) A.广延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连续性 18.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确定德育目标 B.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C.制订德育计划 D.检查和总结 19.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20.不符合品德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性要求的是( ) A.品德测评各指标必须与德育目标相一致 B.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 C.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对独立 D.品德测评各指标具有不完备性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 绪论 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 一、德育原理的对象 1.不同观点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华中师大,1988) “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容、过程以及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胡守棻,1996) “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胡厚福,1996) 2.基本观点 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 (2)德育问题 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 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 二、德育原理的任务 (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 (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 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 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德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 《论语》、《墨子》、《孟于》、《荀于》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荀子》 1.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做人不讲礼,就不能生存;做事

德育原理试题

200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学校德育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2.现代德育包括() A.原始社会德育和奴隶社会德育B.奴隶社会德育和封建社会德育 C.封建社会德育和资本主义德育D.资本主义德育和社会主义德育 3.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总条件、总背景的是() A.自然环境B.社会大环境C.教育环境D.家庭环境 4.品德发展需要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间的矛盾不是() A.品德发展的外因B.品德发展的内因C.品德发展的动力D.品德发展的主要矛盾 5.少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动荡性B.情境性C.适应性D.成熟性 6.文明上网教育成为当前的德育内容,说明() A.商品经济对德育内容的影响B.科学技术对德育内容的影响 C.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内容的影响D.人际关系对德育内容的影响 7.公司招聘时除看重技术能力也注重人品说明() A.公司是以人为本的B.品德对公司效益有重要作用 C.品德可以直接提高公司收益D.品德好坏决定人的技术能力 8.将德育实施前后个体或群体的品德及其各个侧面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发展变化的方向及程度等情况的评定是()A.绝对评定B.相对评定C.内差评定D.操行评定 9.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是() A.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B.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 C.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D.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10.学校德育的内容包括() A.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B.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价值观教育 C.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D.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11.影响德育方法性质和特点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是() A.社会文化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C.哲学世界观D.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12.注重培养品德情感的德育方法是()A.语言说理法B形象感染法C.实际训练法D.品德评价法 13.下列关于学校德育组织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共青团活动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B.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 C.课外活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D.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 14.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生集体是()A.班委会B.班集体C.少先队D.学生社团

2013年4月德育原理试题和答案

2013年4月高度教育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 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教育家是 A.柯尔伯格B.洛克 C.杜威D.卢梭 2.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阶段顺序是 A.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多样化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科学阶段→真正科学阶段 C.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真正科学阶段D.多样化阶段→独立科学阶段→分化阶段 3.关于品德结构要素说法正确的是 A.知、情、意、行B.知、情、行、信 C.知、信、意、行D.知、情、意、信 4.学校德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5.人的品德发展具有 A.顺序性、均衡性B.稳定性、同一性 C.顺序性、阶段性D.差异性、均衡性 6.对德育起决定作用的是 A.上层建筑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D.社会意识 7.属于德育目标确定依据的是 A.社会需要、教育目的B.社会需要、德育方法 C.教育目的、德育内容D.德育方法、德育内容 8.关于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角色说法正确的是 A.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主体B.受教育者只是德育的客体 C.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D.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时,只是德育的主体9.不属于德育方法选择主要依据的是 A.德育目标B.德育内容 C.教师的个人愿望D.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O.少先队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 A.周会B.校会 C.晨会D.队会 11.关于班集体说法正确的是 A.班集体是唯一的学生集体B.班集体是分阶段逐步形成的 C.班级就是班集体D.教师是班集体的核心人物 12.“吾日三省吾身”主要反映的自我品德修养特点是 A.实践性B.涵育性 C.控制性D.内省性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主要反映的品德要素是 A.品德意志B.品德情感 C.品德行为D.品德认识 14.比较德育实施前后个体品德及其各侧面的情况,以确定其发展方向及程度的评定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