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1:第11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1:第11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1:第11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1:第11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

3.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系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课文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在教学中材料分析和引导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能使直观而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和所包含的精神内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一、查阅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等资料,了解作者这篇新闻报道的写作背景。

(学生查询、师生交流、教师引导。)

二、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1.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你有什么感受?

2. 这篇新闻报道在有什么写作特色?你能大概了解新闻报道写作的一些特点吗?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梳理并掌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本则新闻报道的事件,回顾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一般结构,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一、课文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

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则新闻报道后的感受。

(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

2.向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梳理总结学生感受。

参考资料:

(1)什么是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更深入地认识整个宇宙。并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进行各种研究和试验活动。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

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1961年5月5日,美国第一位进行亚轨道飞行的航天员艾伦?B?谢泼德,驾驶美国“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美国因此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二)课文第14节提到的“4位著名科学家”:

王大珩(héng),应用光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资深院士。

杨嘉墀(chí),我国著名的航天科技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我国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自动化学科、自动化学会、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倡导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陈芳允,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四、扫清障碍,理清情节

1.识记字词

耸入云天翌日扭转乾坤横亘

2.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

(1)新闻报道有几个要素?

点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联系本文中的这几个要素,让学生找出来)。

(2)你能读完课文后按时间的顺序列出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吗?

点拨: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

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3)你能找出文章中的导语、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吗?

点拨: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

3. 内容分析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本则新闻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写发射的环境、写到杨利伟以及描写发射时,“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这些都是细致的描绘,把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送入太空时的情景精雕细刻的描写出来,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这样的描写还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氛围中去,中国人在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想,就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实现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激情澎湃,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种描写式导语的写法容易起到引人入胜效果。

本文的第一部分即导语中,作者对这个航天壮举加以评论,是谓评论式写法。在描写发射情景之后,又对其意义作了阐释:“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他表露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倾向、观点,而是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这件大事的倾向、观点。

这样,文章一开始的导语就把读者引到了这样一个宏大而激动的场景中,同时,又对这次发射的意义作了评论,大张了中国人的志气。所以说,这个导语写得很到位,很精彩,既把最重要的东西用不多的文字告诉了读者,又写得生动感人,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新闻效果。

第二部分(第4~26段),主体。

叙述半个世界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导语写完后,就要展开或阐发新闻事实,而展开或阐发这个新闻事实,则必须要有充实、丰富并能回答有关问题的内容和资料。中国人的飞天梦实现的过程是漫长的,是几代人心血凝成的。本文的标题也揭示了主体的内容。事件通讯要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等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作者主要是采用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方式来组织材料,很好地驾驭了好“飞天梦”这样复杂多样的事件。

第4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由导语部分引出主体部分。文中说:“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几百年”是针对梦想说的,大约是从明代万户开始,因为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半个世纪”是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靠人造卫星”说起。

第5、6段,写背景。1957年苏联发射人造卫星,这个消息震动了从来不服输的中国人。由于我们过去中国的贫弱,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人了,但是中国人毫不示弱!这是激励中国进入航天领域的大背景。这一段虽是简略地谈背景,但写来仍然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7~10段,我们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计划,上天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第11~13段,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第14~16段,10年后,“863计划”出台,科学家们达成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把那尘封了十年的草稿又拿了出来。1992年9月21日,是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新的航天征程又开始了。

从第17~26段,新的航天史。先提出我们的计划,找出我们现存的困难,然后一一解

决。第一、二个难题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在“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手里解决了,接着“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又发射成功,接着是第三、第四,一直到“第五”,五战五捷,“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这几段以叙述为主,字里行间透露出航天人的艰辛和自信。由此,航天征程已充分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半个世纪坎坷的旅程,寄托了多少代人的希望,融注了多少中国人的心血。

第三部分(第27~30段),结尾,回到导语重点内容。

时间:金色的秋日,9时10分。人物:杨利伟,一个勇敢的中国人。事件: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成功。

评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和开头一样,结尾也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写新闻事件的必然结局,是意尽言止时的自然收笔。结尾是主题思想的主要显示,是读者领悟文章内涵的一把钥匙。本文的结尾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增强了感染力。

五、细读作品,思考问题

1.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

提示: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端粗略的,是表面的,真正研制的技术我们一无所知。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提示: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到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3.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

4.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

2.感受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7 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入1】 2003年10月15日,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重返神州,当飞天英雄杨利伟巡天归来,人类航天史由此翻开崭新一页──探索太空的队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一家国外媒体写道:“杨利伟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的确,从杨利伟飞向太空的那一刻起,我们这个火箭的故乡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太空文明”新时代。放飞中国心,圆梦九天外。透过中国航天人留在浩瀚太空的那道绚丽彩虹,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闪光的大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二十个字、“四个特别”,铸成一座耸入云天的精神丰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精神。“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史。 【导入2】 “我的感觉良好。”──15日上午顺利进入太空后,对地面说的第一句话。 “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15日下午,在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进行“天地对话”时说的话。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问好,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从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轨道中发出问候。 “景色非常美!”──15日晚间与家人通电话,对妻子张玉梅发出的航天感慨。 “味道好极了!”──在与家人通话中,对8岁儿子杨宁康发表自己对航天食品的意见。 “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非常好!”──在通话中向家人描述从太空中看地球的感受。 以上为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2003年10月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言语集锦。这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象征着中国的崛起,因为它们来自遥远的太空。可以说,它们是中国最“高”的声音。为了登上最“高”处向全人类发出庄严的声音,中国人经过了哪些历程呢? 听课前想一想: 1、你对航天知识有多少了解? 2、你认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有什么意义? 3、你认为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目前的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导入3】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秀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点拨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预习提纲 1、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3、筛选新闻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2、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 3、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4、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分析思考:本文标题的含义 标题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第二,是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本文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明确:时间顺序。 问:作者用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 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 6、学生展示自己列出的各时间段的重要事件。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实验飞船发射成功。 2000年1月9日,“神州”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州”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飞向太空的航程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由剪纸的体验,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相关概念。强调: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情境创设教学法:导入部分我设计了猜一猜和参观蔬菜王国的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并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教案设计

《飞向太空》教案 【课题、课时】《飞向太空》(1 课时)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理解人类航天的主要成就和探索精神。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后编排的,学生已经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中,领会了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可以成为现实,这个时候很需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在航天领域的开拓精神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材的编写思路:本节从近地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到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图片,由近及远的展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使学生认识到想冲出地球、飞向太空,需要火箭来提供巨大的速度;人类进入太空中将面临失重的环境,那么如何在失重的环境中生存和工作立即摆在了人类面前;在深空探测中,人类取得了哪些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太空、热爱科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精神。 4.教材的特点:第一,重视火箭升空原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第二,注意从实验观察的现象引入课题;第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四,通过互联网搜索重视自主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第五、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5.教材处理:(1)对于火箭升空的原理,从充气气球飞出、古代起火的发射、水火箭的制作,让学生认识到反冲运动发挥的作用;(2)对火箭的结构和火箭发射的过程采用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及“神州六号”的发射进行教学,增强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性;(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上网学习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人类的生活和科学研究情况。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浓厚,在思维方式上由初中形象思维为主向高中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他们不仅渴望新知识的学习,也希望在实践中锻炼和检验学过的知识,通过水火箭的制作,更加认识到人类飞向太空梦并遥不可及。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进行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对在轨运行物体的失重现象也能够进行分析,本节涉及的反冲作用和太空中的失重,学生是可以理解的。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需要在情感态度上得以提升,特别是对我国在实际航天探索中的努力和成就需要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火箭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结构; (2)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3)了解人类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2)认识火箭的演变过程; (3)了解多级火箭的发射过程; (4)通过互联网搜索图片和录像,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2)体会航天事业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完美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二、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联系《别了,“不列颠尼亚”》,互相参照体会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 河南省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学习本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自由展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体会字里行间充满的民族自豪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结构特点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难点】 浪漫主义笔法(诗意的语言洋溢着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本文学习的是新闻,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有3篇是新闻,1篇是报告文学。所选新闻的结构各具特色,具有多样性。本文的导语和结尾是新闻事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过程;主体部分则是这一新闻事实的背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走过的辉煌历程。新闻背景同时也是这则新闻的主体,是这篇新闻的结构特点。正因如此,理解这一结构特点,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自然就成了教学重点。同时,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也是这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一般不允许作者发表评论。但本文在客观叙述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同时,适时适当插入言简意赅的议论和抒情,采用浪漫主义笔法,用充满诗意画意的语言抒发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属于教学难点。略读课文,应紧扣教材设定的单元学习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展示为主,教师只起适时引导、点拨作用。 【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曾学习过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对新闻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加之本单元前边又已学过《短新闻两篇》,有关新闻的基础知识只需要简单回顾,学习重点应放在新闻结构、叙事技巧和浪漫笔法的把握和理解上。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大屏幕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问题提示: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把握学习重点和难点,以下几个问题仅供各位参考: 1.新闻结构分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请对应课文一一找出。 2.单元提示要求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这篇新闻的结构有何特点? 3.新闻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有几重含义? 4.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5.本文的背景(主体)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相对于导语和结尾而言,背景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6.找出文中属于主观评价的段落语句,体会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自豪感。 四.快速浏览: 带着这些问题,快速浏览课文,逐个明确问题的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 2、准确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梳理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

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小组交流2分钟)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本文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 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 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幼儿园科学教案:神州七号飞向太空(8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科学教案:神州七号飞向太空(8篇)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由来:随着“神州七号”的太空探险成功,全班幼儿对太空世界的想象和兴趣达到了高潮。幼儿每天的交谈内容总是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他们还带来了各种图书、碟片、报纸,互相阅读和交流。我们想:幼儿的兴趣不能简单地让它停留在口头上,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去感受、去想象、去创造,使幼儿的经验得以提升。因此,我们生成了主题活动:向往太空。 活动一:你知道“神州七号”吗 准备:神州七号发射、太空漫步图片。 目标: 1、培养幼儿敢于大胆当众表达。 2、通过谈话交流了解知道“神州七号” 过程: 1、请幼儿观赏有关神州七号的资料图片。 2、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看到和听到的展开讨论。 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幼儿对神州七号有初步的了解。并培养幼儿向往太空的美好情感。 活动二:神秘的太空 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神七”和太空科学知识方面的资料。 目标: 1、学习初步收集所需资料信息。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认识太阳、月亮、九大行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太空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对宇航员的崇敬。 过程: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三:设计宇宙飞船 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利用各种废旧材料通过减、贴、组合等形 式制造出自己的宇宙飞船。 2、引导幼儿和同伴一起欣赏与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 准备:各种宇宙飞船模型。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宇宙飞船的模型,并仔细观察模型的特征。 2、引导幼儿大胆利用废旧物发挥想象进行制作,老师给予适当帮助。 活动延伸:作品展。 活动四:飞向太空 目标: 1、尝试用身体动作大胆想象表现乘坐宇宙飞船、太空漫步的情景。 2、感受音区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并能随之改变动作的速度和力度。 3、激发幼儿探究太空奥秘的愿望。 准备: 1、宇宙飞船的照片。 2、了解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发射的过程。 1、观赏与讨论 (1)观看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机成功发射的图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 (1)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时教案 今天我主播:哪位同学来播报今天的新闻 点评。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 同学们先把书翻到52页。52页上面有一幅《嫦娥奔月图》。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虽然等我们长大以后,很遗憾地得知,这个故事只是一个神话,是人类虚构的,但是,嫦娥所去到的、地球以外的那个神秘的世界,却因为这一个神话而深深地印刻到了我们的脑海里。 而到了明朝,终于有一个人,把我们“飞天”的梦想从神话拉到了现实中。他就是明朝的士大夫——万户。万户他试图用自制的火箭飞向天空,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他的努力、他对天空的向往,无疑又拉近了我们人类和外太空的距离。 一直到了2003年10月15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个日子,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终于被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载入了外太空。可以说,这是一件令全中国为之振奋、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大事。当时,对于我们的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包括神舟五号的研发团队等等,关于他们的报道,多到简直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那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篇,我们教材在众多报道中特别为我们选取的《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 二、主要内容 我们无论是在分析课文,还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第一步,最基础的,我们首先要通过初读文章,来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什么内容。那我们如果想第一遍读一篇新闻,就能够整体地把握这篇新闻,就必须通过初读来达到两个目标:归纳主要内容、划分新闻结构。 先来复习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新闻从结构上,可以划分成几部分:——好,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你来速度课文,注意时间的把握,完成两项任务: 1、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飞向太 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能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六、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导法 七、教具:彩图系列《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六”双雄》、《太空风光》 八、教学课型:略读、导读课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边讲解边展示彩图,让学生轮流传阅)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 航 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天 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 大 1980年,返回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1986年,“863”计划出台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之令狐文艳创作

令狐文艳创作 《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令狐文艳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是号,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下面我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根据本文特色,教学实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新闻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写短新闻。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感知课文 1、俗话说:画龙还需巧点睛。如果把捏文章比作“画龙”那么拟题就是“点睛”。本文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非常醒目,这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呢?你写这篇文章将把重点安排在哪里? 明确:题目中心词是“航程”所以本文重点写的是航天事业的发展。 2、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为导语、主体、尾声,按此给文章分段。 一(1——3)导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场面

【公开课教案】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2. 了解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3. 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ppt展示国人飞天梦) 【板书】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飞向太空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飞向太空教案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飞向太空教案大班美术活动飞向太空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飞向太空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对神秘的太空有了解的兴趣,能在已有画面上添画太空背景。 2、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宇航员的敬佩之情。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已经去过太空,了解人在太空的服装特点、动作特点等。 2、材料准备:幼儿已画的宇航员画面、水笔、蜡笔、《神秘的太空》PPT 活动过程: 一、太空里可能有什么? &m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来到了太空,他们会在太空里看到些什么呢? &m出示PPT,幼儿看看讲讲&m小结:在太空里有神秘的星球、有运送宇航员的火箭还可能有输送广播电视信号的卫星。 二、飞向太空&m上次我们已经画了漂浮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了,今天我们来把太空中的神秘景物画出来。 &m提问:

1、这幅画上什么最重要?(宇航员) 2、我在添画其他景物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在宇航员背后的景物怎么画? &m小结:如果你画的景物被宇航员遮挡住了,画的时候要注意两边的连接,避免出现一边高一边低的情况。 三、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m鼓励幼儿大胆用组合方式添画背景,注意物体和人之间的遮挡关系。 &m提醒幼儿耐心完成涂色。 四、相互欣赏作品,说说自己对宇航员的感情。

中学教师语文试讲《飞向太空的航程》.docx

20xx年中学教师语文试讲:《飞向太空的航程》 各位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飞向太空的航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沟通与应用”板块中的一篇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本课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课文的结构简单,它不但具备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而且还有首尾圆合型的结构特色,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认识不足。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理思路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依据 依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分析结构,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概括提取的主要信息,完成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四、课时:一课时

五、说教学流程:(结合课件) (一)导入语(屏显“嫦娥奔月”图和“万户飞天”图)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二)自主学习(屏幕显示)《依据自主学习原则》 1、了解通讯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2)完整性。(3)评论性。 目的:了解通讯自身的特点。方法:边读边划。 2、词语积累(注意这几个词的意义和写法) 耸入云天扭转乾坤一鼓作气不同凡响 翌年横亘酝酿尘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书。 (三)合作学习-----教师质疑,学生讨论。《依据合作学习原则》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屏幕显示)目的: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完成教学重点的学习。 (2)梳理主体部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的记叙顺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情感目标)(3)综合全文,理解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的双重含义(屏幕显示)(四)分析与探究《依据探究学习原则》 (1)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屏幕显示) 目的:理解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2)谈谈的结构特. (屏幕显示) 目的:了解的结构特色。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xx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优质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 黑龙江省讷河市讷河市第一中学姜靖 一、新课导入 师:课前我们播放的这个小视频,是最近新发生的哪件大事? 生:(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总飞行时间将长达33天。)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我们终于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早在2003年10月15日九时,中国首次发射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二、知识点回顾 师:从文体上看,《飞向》是什么? 生:新闻。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新闻的知识点。现在同学们快速回忆,一起回答屏幕上面的几个小问题。 生答。(新闻的一般结构,新闻的特点,新闻最常见的结构) 师:同学们记忆的非常准确。这节课,我们需要完成下面这些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体会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 4、探究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4、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三、课文讲解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大家对本文进行了预习,下面同学们快速浏览 全文,结合已经学过的新闻知识,梳理文章的脉络。 生答。(找一个同学来回答)(导语要能够高度概括新闻事实,本篇新闻的新闻事实是“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升空) 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之后,我们首先先从标题开始分析。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分析本文的新闻标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回顾上节课我们在讲《别了》的时候讲过的标题。 师生共同完成:别了表层的含义就是指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港湾,深层含义指的是英国撤离了香港,结束了对香港的统治。师:按照同样的思路,我们本文的标题有几层含义? 生:两层。 师: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什么? 生: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所以,第一层含义,应该是实指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的过程。 师:那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呢?这航程只是指这一次的航程么? 生: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幼儿园创意绘画飞向太空教案

幼儿园创意绘画飞向太空教案 创意绘画《飞向太空》-幼儿园托班半日活动 半日活动计划创意绘画《飞向太空》 一、设计意图: 联想和幻想常常是创造的先导,积极的联想和幻想能激起人们创造的精神,而富于幻想,憧憬未来,正是幼儿思维的一个特点,画笔成了幼儿在想象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创造、表现的工具,本活动以发展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主,力图突破以往“对幼儿绘画的合理性、真实性作过分的要求”、“总把技能技巧摆在首位”、“要求幼儿照着样子画,限制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等观点,开展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的绘画活动,让幼儿的创造热情和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展示。 二、活动目标: 1、让幼儿想象梦游太空世界和未来,激发幼儿创造性绘画的热情和兴趣。 2、指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太空中的一些新式飞行器,并大胆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星星、月亮。 3、培养幼儿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活动准备: 黑色酒精笔、彩色油画棒、图画纸、毛笔、水笔颜料、调色盘、录音机、录音带、太空背景图、各种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几何形体纸报、抹布、磁性板、地毯。 四、活动过程: (一)梦游太空:以梦幻形式带幼儿到太空去旅行、引出课题。 1、幼儿闭上眼睛,静静听教师随音乐讲述。

2、在梦游中,以问答的形式丰富幼儿对太空的想象。 (二)分组活动: 1、幼儿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并动手设计几款飞行器,再从中选出一架设计得最好的飞行器贴在磁性板上。 2、各组选一名代表,持设计图向全班幼儿介绍。 (三)集中活动: 1、a、展示幼儿的设计图。b、在幼儿设计图的基础上移动 改变,变化出另一款飞行器。(几名幼儿在前面操作,其余的集体操作)。 2、投放不同的材料提出不同层次的绘画要求。 3、幼儿作画,老师指导。继续播放梦幼曲,启发幼儿的想象。 4、讲评小结:展示全体幼儿的绘画作品,称赞幼儿的努力,对有独创性的作品给予特别介绍并表扬肯定。 5、结束:请全体幼儿乘上自己设计的飞行器,一起到太空去探险

人教版《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 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飞向太空的航程》优质课优秀说课稿 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 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 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国的“嫦娥一号”飞天,开始月球之旅。这是我国航天之路的继续。四年前,我国的“神舟五号”第一次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我国的太空之旅,可谓喜报频传。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四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