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经方在男科的应用_杨锦国

论经方在男科的应用_杨锦国

论经方在男科的应用_杨锦国
论经方在男科的应用_杨锦国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经方应用体会 《伤寒论》经方只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蜚声一时。 经方之一乌梅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方是乌梅丸。药方组成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 I导读:最无奈的不是我们面对疾病不知道处方,而是 那个方剂我们明明会背,却不知道他就是解开疾病的那把锁。总是似曾相识,却一直不得其要领,以下16首是临床常用 的经方,黄教授以自己临床经验为例,对其所治疗病症都做了全面的解析,看了这篇文章,小编对这16首方剂有了新 的认识。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作者/黄煌 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验交流的重点所在。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按照发给大家的讲义来讲,我抽取了经方运用经验其中的二十多条跟大家分享。首先讲第1条,大柴胡汤证。 一、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

来,希望大家记住。大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学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的。所以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就有这个诀窍。我在临床上就按照这个诀窍用,例如说现在得个胰腺炎3万、5万医疗费是小事,多的甚至几十万。但是古代的治疗就是用大柴胡汤,很有效。有一个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时一年要住几次院,痛苦不堪。后来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我一摸肚子绷绷紧,人也非常壮实,舌苔厚腻。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枳壳、赤芍、白芍、大黄、姜、枣,就这几味药,吃下去原来的腹胀就没有了,嗳气、腹痛、大便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 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 (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腹证:心下痞硬。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 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 (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 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各科经方应用解析解析

八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8.0 干山药4.0 山萸肉4.0 白茯苓3.0 牡丹皮3.0 泽泻3.0 肉桂1.0 炮附子1.0 [功能] 温养下焦,补益肾阳。 [主治] 治相火不足而肾虚,或小便秘涩,转胞(尿闭),溺阻(膀胱痉挛,小便闭塞),夜多漩溺,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知觉麻痹),虚羸少气,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瞶虚鸣。 治命门火衰而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说明] 本方具有收敛、补血、滋润之作用,可应用于知觉麻痹,脚气上升,胃内停水,糖尿病以及妇人杂病。能增强肝肾机能,改善精力减退,又能止渴,是治肾、副肾、性器等机能衰退的良方,多用于治中年以后,也可以说是老人病的药方。患者大抵有强度疲劳和倦怠感,胃肠机能尚强,没有下利或呕吐,却时常便秘,小便有的不通畅,

有的频繁而量多;四肢虽易冰冷,有时却又有赤感;口渴舌干,腰痛,脐下软弱无力,腹直筋在耻骨附近,坚硬紧张等症状。 [现代应用] 糖尿病,高血压症,脑出血,性神经衰弱症,脚气,腰膝麻痹,阴萎,肾脏炎及肾病,瘙痒性皮肤病,白内障,绿内障,膀胱炎,更年期障碍,膀胱无力起之夜间频尿或小儿遗尿。 流行性感冒,头痛发热,无汗,肢体疼痛及因感冒引起之风湿神经痛,偏头痛,呕吐,口苦而渴。中年以后性神经衰弱,尿意频繁,尿炎,肾硬变,肾结石,肾结核,肾盂炎,蛋白尿,闭尿,尿失禁,夜尿症,膀胱结石,膀胱结核,前列腺肥大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脑出血后遗症,糖尿病,尿毒症,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软骨疝气,脚气,腰脚麻痹,神经衰弱,健忘症,梦遗,早泄,阴萎,阴茎强直症,产褥热,带下,阴门搔痒,慢性淋疾,痔瘘,脱肛,衂血,搔痒症,湿疹,干癣,齿槽脓漏,及眼疾,耳疾等。[比较] 本方主治肾阳虚,相火不足,虚弱少气。若肾阴虚有火,骨痿髓枯者使用知柏八味丸。若肾阴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者使用济生

伤寒论经方临床应用笔记整理

柴胡类方 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主脉:弦细。 病位:半表半里。 病机:1、上焦火郁 2、中焦胃虚→关键→病理基础:胃气虚 3、下焦饮逆 4、正邪交争于半表里 病性:寒热错杂,以热为主;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治法:解表清热,补胃化饮,疏利三焦。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炙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1两=6g 1升=48g 一枚=2g 煎服法:六碗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煮,熬成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半,每次服半碗,每日三次。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 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 柴胡法 ·邪在半表里——往来寒热——柴胡 ·上焦火郁——口苦、咽干、心烦——柴胡 黄芩 ·中焦胃虚津亏——咽干、默默不欲饮食——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下焦饮逆——目眩、胸胁苦满、喜呕——半夏 生姜 黄芩汤 外感热病理法: ·寒热病势分阴阳 ·虚实表里分大小 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二两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芍药四两 小阳旦汤:桂枝汤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人参三两 正阳旦汤:桂枝汤+饴糖一升 ·阳旦法则:外感——温热: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阴旦法则:外感——风寒: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方机:阳明里热,伤津耗血 主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量理法:一两——清无形之热邪→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二两——入血分,凉血开闭,清已着血之热邪→当归散,奔豚汤 三两——清已郁结之热邪→小柴胡汤 清已伤津之热邪→黄芩汤 结饮之热邪(入水分)→生姜泻心汤 动血之热邪(入血分)→黄土汤 小阴旦汤 大阴旦汤 小阳旦汤 小阳旦汤 实 虚 寒 热

应用经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探析38

应用经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探析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的多发人群为中老年男性,本病逐渐有年轻化趋势。该病起 病十分缓慢,但易反复发作。由于本病病因病机复杂,常难以快速痊愈。临床针 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众多,但是均未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经方组方 严谨,药简力宏,若方证对应则效如桴鼓。本文根据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病机,并 选出常用方剂进行分析。 【关键词】经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352-02 前言 慢性前列腺炎主要包括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的前列腺炎。患有慢性前列腺 炎的患者会出现下尿路反复感染发作的症状。例如会反复的尿频、尿急、尿痛、 尿不尽、排尿困难等症状,一般持续时间会在3个月以上。本病病因复杂,症状 繁多,中医较西医有更好疗效。而经方从方证、病机入手,除了针对慢性前列腺 炎的具体症状做出治疗,更能从整体调整患者体质以达到治愈。 1.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白浊”、“精浊”等范畴,通过对现代文献的整理,湿热 浊毒瘀滞精室为主要病机,体质亏虚为病变基础,感染充血是本病诱因。[1]首先, 肾气亏虚。患者可能存在先天不足,或性生活方面不节制导致肾精过度损耗,肾 气不足而最终引起慢性前列腺炎。其次,瘀血阻滞。患者可因久坐不运动,导致 前列腺周围组织血液循环不畅。或湿热毒邪长期滞留,导致脉络瘀阻。或可因感 染寒湿之气,出现气滞血凝,局部血脉不能够良好的运行而造成前列腺炎。最后,湿热蕴结。患者脾胃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如长期食用膏粱厚味,酗酒等导致 湿热内生而患慢性前列腺炎。而本病患者湿热、瘀滞、虚损常交互并见,导致本 病难以治愈。 2.经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2.1 小柴胡汤 其组成为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主治伤寒少阳病及 热入血室等。伤寒论中原文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2] 方中柴胡调畅气机,黄芩清里热;半夏、生姜降逆除痰;姜、草、枣健胃固 护中气,使原方达到条畅气机,疏肝健脾,和解少阳的功效。很多慢性前列腺炎 患者患病日久,情志不畅,常表现出少阳病的症状,如少阳病提纲症的“口苦,咽干,目眩”等。同时,前列腺解剖位置乃厥阴肝经所过,少阳主枢,若少阳之气被郁,则“经气不疏,诸症蜂起。”[3]针对前列腺疾病,若病人确有少阳枢机不利, 若盯住下焦清热利湿去治疗则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如仲景原文所属“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医者只有帮患者恢复三焦通畅,才能达到治愈慢性前列腺疾病的目的。 当然,由于前列腺疾病多有湿邪阻滞。临证中可随证加减,如去党参、炙甘草、大枣以防滋腻助湿,若病人气虚亦可用太子参易党参;伤寒原文在小柴胡汤 方后注中提到“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可随症加入利水渗湿药,诸 如茯苓、薏苡、泽泻等。

欧阳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xx卫权先生经方治疗皮肤病医案 一、带状疱疹发热以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治愈案: xxxx,女性,50岁,初诊 05年7月12日。以发热、右腰腹部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1天来诊。昨日出现发热,恶寒,并见右腰腹部起带状成簇丘疹、水疱,疼痛。今日上症加重,遂来就诊。现发热,T38.2℃,伴头痛、颈背痛,右腰腹起水疱疼痛,头汗出,口不干,欲呕,稍咽痛,胃纳减,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浮细。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物,控制尚可。此太阳中风,表郁不解,故发寒热、汗出;又邪郁肝经,不得宣泻,故肝经循行处水疱疼痛而作。余并处两方。 先予xx加xxxx解表: 桂枝10g,白芍10g,大枣10g,炙甘草6g,葛根15g,生姜2片,1剂。嘱当晚水煎温服,覆被以候微汗出。次予芍药甘草汤合瓜红草方加味: 白芍30g,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7g,桔梗15g,苍术10g,茯苓 10g,1剂。嘱次日上午水煎服。外用入地金牛酊调新癀片外敷。 二诊 05年7月13日。诉昨晚7时许服药,10时体温即降,T37.3℃。今晨体温即复正常。恶寒、头痛、颈背痛、欲呕诸症均消失,精神转佳,右腰腹部水疱疼痛减轻,口不干,二便可,舌淡红偏暗,苔薄腻,脉细。继以第二方加量予之;白芍60g,甘草15g,全瓜蒌40g,红花7g,苍术15g,茯苓15g,桔梗 30g,3剂。 后未再复诊。10月份患者带其女前来看痤疮,问及此事,诉服前药3剂已愈,遂未再复诊。 二、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芍药甘草汤、四逆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生姜汤治愈案: 陆xx,男,70岁,当年抗美援朝老兵。因左腰腹部疼痛1月余于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主要是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卒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所载的方剂。后世谓之“经方”,因其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故自古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之说。多年来,笔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 一些疑难病疗效甚好,今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效果较好的医案,使经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医案1,自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2011年7月來诊。平素体质健壮,去年夏天午饭后,汗 渍未干,随后潜入湖中捕鱼,回到家中时,汗出甚多。自此以后,冬 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求诊多处,皆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 及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效果不显,后来也用桂枝汤加黄 芪等,均稍有好转而后又复发。在市医院经X光片,排除肺结核。一年来,体力疲乏,皮肤灰白,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少,上午不出汗,中午晚间汗出多。脉浮缓重按无力,证为营卫失和,治以微发其汗,调和营卫,处方: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5g,大枣7枚,生姜10g。1剂,水煎服。清晨醒后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宜静卧,避风寒,忌油腻。服药后全 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出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g、防风10g。服药如前,连进二剂。汗止而病愈。随访半年未发。按:病起于腠理疏松 之时,水湿直侵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故“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 洞开不合,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症变,幸“汗虽多但 口不渴”,“脉仍浮缓”,知“脏气未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故治仍宜桂枝汤微发其汗,令营卫调和则愈。 2医案2,胃脘剧痛(胃扭转) 患者,男,40岁。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剧痛7天,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11年4月7日延余诊治。问其病史,素体虚弱,有 胃病史10年,近日外感发热,体温39℃,口服解热镇痛药后,致使大汗淋漓,疲乏无力,时而烦躁,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食入即吐。给服解痉止痛西药,反见病情加重,伴有嗳气,泛酸腹胀,于4月3日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胃扭转。因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 药治疗。刻诊: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无力,上腹 胀满,平卧较坐位舒服,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濡细略数。辨证为 寒热痞,治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方药用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甘草6g,大枣3枚。水煎二次,早晚分服。服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能进少量饮食,效不更方,续服五剂。1周后来诊,诸证消失,精神大振,饮食如常。于本月17日上消化道钡透复查,提示: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我对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我对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体会 篇一: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 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经验总结 XX-10-22 汉古中医研究院 《金匮要略66;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惑病的主方,狐惑病多认为如今之白塞病,白塞病必具之症状为口腔溃疡。所以近代经方家多以此方治疗口腔溃疡,如胡希恕、赵锡武、岳美中等前辈多有验案可参[[1]],现代也有较多相关的临床报道。但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却不多见,故现将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治疗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报道如下: 1 黄仕沛老师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经方的使用重在“方证对应”,根据“方证对应”的原则,甘草泻心汤不单可治白塞病、口腔溃疡,黄仕沛老师还将甘草泻心汤应用于治疗各种渗出较多的皮肤粘膜疾病如湿疹、牛皮癣、带状疱疹、结膜炎、痔疮出血等疗效显著。 甘草泻心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是仲景治疗一切澄澈清冷之涎、沫、渗出的主方。《金匮要略66;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

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甘草泻心汤是从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衍化过来的,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的关键药物是甘草。甘草用于外科溃疡、渗出性疾病在《证治准绳》以及清代王孟英的医案里面都可见到。四妙勇安汤里面也有大量的甘草。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稳定生物膜,减少炎症物质释放,并可以缓解粘膜刺激,保护粘膜,修复粘膜溃疡[1]。黄师常言甘草为本方之主药,临床常用至30g。 干姜主要针对清稀的分泌物,更有现代研究指出,干姜能调节免疫,故本方能取效,还要取决于干姜。黄师经验,干姜一般用6g,渗出较多稍加量。 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 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主要是针对清热燥湿而设,《金匮要略66;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甘草泻心汤中的半夏 半夏对局部粘膜有剌激作用。《伤寒论》312条“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苦酒汤即由半夏、苦酒、鸡子壳组成。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

经方应用体会

经方应用体会 《伤寒论》经方只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蜚声一时。 经方之一乌梅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主方是乌梅丸。药方组成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可用乌梅丸,加生地、白芍、琥珀、茯神等药物,以清心安神,活血化瘀。 心力衰竭的治疗,如果出现阴阳错杂的征象,例如出现精神抑郁、头晕、颧

红盗汗、心悸、尿少水肿、畏寒等症状时,可以用乌梅丸、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再加鹿角霜、蛤蚧等药物,将原方中川椒改为椒目,以增强利水功效。 更年期综合征,有烦躁、头晕、心悸、五心烦热、便溏、畏寒肢冷等寒热错杂的表现时,也可以选用乌梅丸,能够调理阴阳,补益气血,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乌梅丸是仲景治厥阴病厥热胜复,寒热错杂之主方。盖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故发热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因此,投用乌梅丸必见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辨肢厥一证,是乌梅丸应用关键。临床所见,寒热虚实均可引起肢厥,而肢厥一证的机理,根据《灵枢?逆顺肥瘦》篇所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可见,阴阳十二经脉均在四肢末端交接,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气相顺接,则四肢温和;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仲景用心良苦,在用乌梅丸方证时,谆谆告诫后辈临证当辨清脏厥、蛔厥,用药才会准确无误。脏厥者,乃下焦命门火衰,虚阳上越的少阴虚寒所致的吐利而厥,故应以脉微而厥,躁无暂安时为主证,此即仲景所谓“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之证,亦有肢冷脉微,以“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的上热证和“下之利不止”的下寒证互看,更要注意显而易见的“吐蛔”一症,此为厥阴脏寒吐蛔而厥,与脏厥的独阴无阳相悖,临证当细辨之。 临床应用乌梅丸当以气机的升降失调为依据,其病机特点必以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为见证,临证方可用之。因乌梅丸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苦辛并进能调其

经方治疗皮肤病(借鉴材料)

经方治疗皮肤病 黄连阿胶汤皮肤科新用 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欧阳卫权(510120) 黄连阿胶汤为伤寒名方,见于少阴病篇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为治疗邪入少阴,灼伤阴血,邪热扰心,而致失眠心烦。方中黄连泻心火,黄芩善泻里热,二者配合泻滞于心胸中之郁热;芍药散恶血,活化血分滞涩;阿胶益血润燥;最妙在于加鸡子黄一味,活血而除烦热,润燥而濡肌肤。诸药协和,能散心胸之热,而除心中之烦。临床中治疗长期失眠而阴血亏耗,心火亢盛,心中烦扰甚效。然余

将此方移治皮肤诸疾,也取得良好的疗效。 验案一:江XX,女性,75岁。初诊2004年12月2日。双手脱皮、皲裂3月来诊。伴有轻度瘙痒。自搽派瑞松、尿素软膏等药未效。稍口干,睡眠尚可,稍手心热感。查:双手指脱皮,轻度肥厚,干燥皲裂。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考虑为皲裂性湿疹,给予黄连阿胶汤:黄连9g,黄芩8g,赤芍10g,阿胶12g,鸡子黄1枚。5剂,水煎内服。药后未再复诊。20余日后其亲属因疤痕疙瘩来诊,谓其服前药尽剂而愈,故介绍亲戚来诊。 验案二:罗XX,女性,51岁。初诊2005年4月9日。面部红斑伴瘙痒半月。外院给予抗过敏药内服及外搽激素软膏、冷冻等治疗未效。既往有肾积水病史。长期失眠,心烦甚,口干甚但不多饮,小便不尽感。舌暗红苔薄脉细。诊断:过敏性皮炎。予黄连阿胶汤:黄连10g,黄芩7g,白芍12g,阿胶12g,鸡子黄1枚。7剂内服。外搽消炎止痒霜(本院自制药)。二诊:药后红斑变淡,并诉睡眠极好,心烦口干均好转,稍口苦,舌暗红有瘀点,苔薄脉细。改方以温经汤7剂,药后红斑消退而愈,

睡眠一直很好。 案三:胡xx,女性50岁,初诊2005年1月14日。面、颈部及四肢红斑瘙痒反复2年,口干,二便可。舌暗红,苔薄脉细,余予温清饮加首乌、白蒺藜、夜交藤、乌蛇,3剂。外搽羌月软膏,药后不应。再细询问症候,知其面潮红烘热感,心烦,长期夜寐差。症舌脉相参,知此乃黄连阿胶汤证也!故处方:黄连9g,黄芩7g,赤芍10 g,阿胶10g(烊化),鸡子黄1枚,3剂。药后面部红斑明显消退,瘙痒消失。所称奇者患者当晚睡眠变得出奇的好,诉睡到次日天大亮方醒,中医不可思议之神奇可见一斑!患者十分高兴,遂继服前方5剂,药后皮疹瘙痒全消,睡眠很好,亦无心烦。并介绍其女儿前来看痤疮。 以上三案,可以看出,黄连阿胶汤不但治疗失眠效佳,而且移治皮肤科有关诸疾亦收良效。内科、皮肤科症虽不同,然其病机一也,方证相合,故能收效。临床体会应用此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有腰痛史近二十年。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

解病情了。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心悸纳少,胃脘恶寒。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只是劳动或久坐后,腰部仍然酸痛。自言过去常有遗精。经上次穿刺治疗后,对性生活毫无兴趣。继以上方加枸杞子、蛇床子、生龙牡填精益肾,加减服至月余,腰痛再未复发。 体会:肾下垂一病,中医没有记载。但久经中西医治疗,没能治愈,说明没有抓住本质。从中医角度来看,似属虚证,所以许多中医一开始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如熟地、首乌、黄精之属。不但无效,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致生他变。其实,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先因脾肾阳虚,后有寒饮内停。从腰痛、腰部肿胀、足背麻木、心悸、脉沉弦等证来看,正是真武汤的方证。所以按证治疗,效如桴鼓。提到方证,冯世纶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他的经历,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后来在老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渐渐知道辨方证是不同于一般辨证的。它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它是一种朴素的、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有一定的特征性。凡是疾病的表现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行治疗。这种通过审查、核对,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就是辨方证。而一般常用的脏腑五行,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中医药的补充,有一定的局限性,

4例经方治疗皮肤病体会

拮抗、膜稳定及交感神经阻滞等作用,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其已作为冠心病并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1]。但是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如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肺毒性、肝毒性、甲状腺毒性以及诱发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等使许多患者不能坚持治疗。 步长稳心颗粒是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药物组成的复合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步长稳心颗粒具有膜抑制和延长动作电位的作用,能消除折返激动,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特别对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疗效较佳[2]。方中党参、黄精性甘平,益气养阴,健脾化痰。党参的主要成分党参总皂甙具有显著调节血脂和抗氧化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3]。黄精含有甾体皂苷等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对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三七、甘松性甘温,理气化痰,开郁醒脾。三七中PTS (总皂苷)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特点相似,主要是延长动作电位及不应期;甘松的根和茎均含缬草酮,缬草酮具有膜的稳定作用,能延长动作电位,消除折返激动,阻断期前收缩的激动传导。实验研究证明:甘松提取物对兔心肌细胞钠通道和L 钙通道具有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具有Ⅰ类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基础[4]。琥珀性甘平, 具有定悸复脉,活血利水的作用。全方合用,可使心气渐足、心阴得养、淤祛络通、气血流畅,则心悸气短诸症自除。全方除具有直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以外,还可通过改善心肌的舒张功能,增加心肌的顺应性,使冠状动脉灌注阻力减低以及使左心室心肌的血流供应增加,以改善心肌缺血,消除心律失常产生的基础而实现间接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PTS 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并不是通过竞争性阻断肾上腺素β受体或兴奋M 胆碱受体所致,而是与心肌的直接抑制作用有关,合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不仅可加强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且美托洛尔具有防止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作用、抗心肌缺血作用、 改善心脏功能和左室结构、抗RAS 系统的不良作用、抗高血压作用、降低心肌氧耗及应激作用等。步长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联用很好地起到了抗室性早搏及缓解其临床症状的作用。 本研究证明,步长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与胺碘酮基本相当,但其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胺碘酮,并无明显不良反应,便于长期服用。 参考文献: [1]李运田, 张存录,陆再英.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4(4):284~287. [2]郭继鸿,崔长琮.抗心律失常中西药与离子通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聂松柳, 徐先祥,夏伦祝.党参总皂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和NO 含量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4:40~42. [4]沈涤非, 唐其柱,黄峥嵘,等.甘松提取物对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通道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2):267~270.蒉 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 Vol.282010No.10 卫生职业教育临床实践关键词:经方;皮肤病;体会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0)10-0142-021桂枝汤治疗瘙痒症 患者李某,17岁,男性。2006年3月15日初诊,患皮肤瘙痒3年有余, 以背部为主,每在汗出或热时发作,并伴有针刺样疼痛。曾多次就诊于西医、中医医院,医者都以瘙痒症对其进行治疗,多给予扑尔敏、息斯敏、敏迪、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口服,或给予中药,偶有缓解,但始终不能痊愈,缠绵3年余,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降低了其生活质量。查体:皮肤光滑,无任何皮疹,皮色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缓。拟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2g 、白芍12g 、荆芥9g 、防风9g 、赤芍9g 、蝉衣6g 、大枣6枚、生甘草9g 。共服6剂, 每剂水煎2次,取汁400ml ,分2次于饭后温服。该患者于2006年3月22日二诊,述其服药后针刺样疼痛消失, 但瘙痒如故。察舌脉同前, 前方继服6剂。患者于2006年4月3日三诊, 瘙痒症状明显缓解,后上方微调服用近1月,瘙痒症状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瘙痒症在皮肤科常见,分泛发性和局限性,泛发性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以全身剧痒、昼轻夜重,搔抓后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为主要表现。临床多以血虚不能濡养肌肤立论,或以湿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处方。本案属后者,症状局限于背部,为太阳经所过之处,以每在汗出或热时发作,伴有针刺样疼痛为特点,四诊合参,此为受到风邪,未能速解,久郁肌肤以致营卫失和,经气不利之故。营卫失和,则营卫不固,营气外泄,不能濡养肌肤,肌肤失润则痒自作,故每在汗出时发作;经气不利,经络不畅,瘀滞不通则出现针刺样疼痛。所以选用桂枝汤为基本方,以和营卫,解肌发表;伍以荆芥、防风,以祛风除因,更增解肌发表之力;佐以赤芍、蝉衣,疏通经络以利经气;使以甘草、大枣,和诸药。全方祛风邪,和营卫,利经气,痒除痛灭 4例经方治疗皮肤病体会 安自立 (白银市中医医院,甘肃白银730900) 142--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 《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心下部位:心下濡心下痞心下痞,按之濡心下痞硬心下痞坚心下痞鞕而满心下续坚满按之心下满痛心下满微痛心下满而鞕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心下支结心下悸《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胸胁部位: 胸胁苦满胸胁逆满胸胁支满 胸胁烦满胸胁下满胸胁满微结胸下结鞕胁下痞鞕胁下鞕满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腹、少腹、脐下等部位:腹濡腹满腹微满腹胀满腹满痛腹中痛腹中急痛苦里急虚劳里急少腹满少腹硬少腹当硬满膀胱急,少腹满少腹满如敦状内拘急少腹拘急腹皮急,按之濡少腹里急,腹满少腹急结少腹坚痛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脐下悸脐下有悸如果从腹诊角度来考察,上述腹证的一部分属于患者自觉,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医者诊察的他觉,或者是自他共觉(援引自龙野一雄著《汉方入门讲座》)。 其中包括性质、形状、程度、范围等丰富的内容,每一个描述用语均呈现出具有特点的一种“腹象” ,几乎不能互相

代替使用。并且,显然,这些腹诊证候也不能用概念定义的方式来表示,只能在描述中把握特征、形成“腹象”,以“触联”证治的对应与联系。1,腹壁汗出将手掌轻抵腹壁察看有无汗出。稀薄零落的汗出,在表之气、血衰弱状态时容易出现。桂枝汤、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的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 发粘的汗液多为里热所致。麻杏甘石汤、白虎汤、大承气汤等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2,腹壁的皮肤温腹 壁皮肤有无汗出,有时也会与穿衣多少有关,但若将手掌置于同一部位数秒间却能够得知皮肤温度的异常。人参汤和吴茱萸汤等方剂用于太阴病期心下痞鞕型患者,此型病例在心下痞鞕的同时心窝部皮肤温低下者并不少见。当归芍药散和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剂适用于太阴病期瘀血型病例,在这些病例中,亦多见脐旁部和回盲部处皮温低下者。使用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的病例中,有时出现脐下部皮肤温低下同时伴有小腹不仁。3,肠蠕动亢进的有无在适宜于大建中汤的病例中,有时通过菲薄的腹壁可以看见消化道咕噜咕噜地蠕动。将手掌稍置于腹壁上时,可以感到消化道内气体的活动及伴随的蠕动亢进。出现此种症候的场合,则提示于少阳病期使用半夏泻心汤,太阴病期使用大建中汤等。4,胃肠气体的多少通过腹壁叩诊,可以判断腹腔内气体的多少。结肠的肝区部和脾区部气体多的场合,多为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娄绍昆 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 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 (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腹证:心下痞硬。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 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 (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 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 予以芍药甘草汤加牛膝、木瓜。

《伤寒论》腹诊研究

《伤寒论》腹诊研究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912222381.html, 2001年7月21日杏林梦晓 《伤寒论》中之腹诊,内容丰富,其意义不仅限于寒热虚实之辨别,更着眼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之趋势,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其理论渊源,一是汉末战乱时期胃肠疾病的多发,促使仲景十分重视腹诊研究;一是汉以前医家丰富的腹诊经验总结。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医整体观念,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也。胸腹者,脏腑之外廓也。五脏六腑,无所不包,而人身之疾病,多以脏腑为主宰。以胸腹胁肋与脏腑经络之生理联系,必能反映内在脏腑疾病之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一.腹诊的范围界定 腹诊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观察胸腹部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而尤以切诊为其重点。 就其诊察范围而言,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而同时包括胸部,即凡身体躯干部之前侧,皆属腹诊诊察之范畴。故有关腹诊的症象,常统称为胸腹症象。 据《伤寒论》所述,其腹诊所涉部位,主要包括胸、胸下、心下、胸胁、胁下、腹、脐、少腹等。 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与两侧胁部,其位对应于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又为三焦分部。 心下部位,剑突下之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横膈、脾胃、肝胆、肠道,是其四维也。更确切地讲,其体表定位当为: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锁骨中线与肋弓缘交叉点而形成的一等边三角形区域。其有言“胸下”者,实亦心下之部也。 大腹部位,相当于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之间所属分部,以脐为其中心,为脾胃之居处。 少腹部位,仲景所论是概言小腹部位,即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膀胱、小肠、胞宫等寄寓其中,肾肝冲任诸脉循行其地。 以上是概论其分部也,若细析之,则有脐周、胁下、胁里等具体部位,是由整体而及局部、由局部而推整体者,医者应予灵活看待,不宜拘泥其辞。 二.腹证的主要表现 腹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症状与体征两类,大要包括胀满、疼痛、濡硬、动悸、肿块等。属自觉症状者,问询乃知;属他觉体征者,望切乃得。是故胸腹症象之诊察,仍不离四诊手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