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首页>>历史资料>>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的发表及继之而来的文学艺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直接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姚文元(1932~),浙江诸暨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曾在中国作协、上海卢湾区委宣传部工作。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迹后,历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中共九、十届政治局委员。“文革”中积极参加夺权活动,1976年被捕,1981年被判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5年11月10日

姚文元

《人民日报》编者按

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海瑞罢官》这出戏,提出了很重要的批评意见。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界中存在种种下同意见,因为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辩论,多年来没得到正确的解决。

本报过去也发表过吴晗同志的《海瑞骂皇帝》(笔名刘勉之,1959年6月16日)、《论海瑞》(1959年9月21日),还发表其他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文章。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毛泽东同志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说过,“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么,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能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会使真理发展。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因为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斗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这是在对立面的斗争中的发展,是合于辩证法的发展。”

从1959年6月开始,吴晗同志接连写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许多歌颂海瑞的文

章,反复强调了学习海瑞的“现实意义”。1961年,他又经过7次改写,完成了京剧《海瑞罢官》,还写了一篇序,再一次要求大家学习海瑞的“好品德”。剧本发表和演出后,报刊上一片赞扬,有的文章说它“深寓着丰富的意味”、“留给观众以想象的余地”,鼓吹“羞为甘草剂,敢做南包公”;有的评论文章极口称赞吴晗同志,“是一位善于将历史研究和参加现实斗争结合起来的史学家”、“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做到了历史研究的古今作用”,这个戏更是“开辟了一条将自己的历史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实、为人民服务的新途径”;有的文章还说:“人们在戏里表扬‘清官’……是在教育当时的做官的,起着‘大字报’的作用。”

既然《海瑞罢官》及其赞扬者提出了这么重大的问题,并且广泛地宣传了他们的主张,我们就不能不认真地进行一次研究。

《海瑞罢官》是怎样塑造海瑞的?

在这个历史剧里,吴晗同志把海瑞塑造得十分完美,十

分高大,他“处处事事为百姓设想”,“是当时被压抑,被欺负,被冤屈人们的救星”,在他身上,你简直找不出有什么缺点。看来,这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他不但是明代贫苦农民的“救星”,而且是社会主义时代中国人民及其干部学习的榜样。

为了塑造自己的英雄,作者是精心设计过的。安排这位青天大老爷的出场,就用了九场戏中整整三场戏。第一、二

两场戏,海瑞都没有出场,剧本不惜笔墨地大写徐府即曾经斗倒严嵩、当过首相、退休在家的徐阶一家,如何霸占农民土地、强抢民女、贿赂官府打死贫苦农民赵玉山,正当在公堂上农民洪阿兰“满腔悲愤唤苍天”之际,一纸紧急公文带来海瑞将作应天十府巡抚的命令,得意忘形的官吏们如闻晴天霹雳,惊呼“这便如何是好!”连“衙役”都大叫“海青天要来了,这可不得了!”第三场戏海瑞穿便服上场了,作者安排他当面倾听“心如油煎”的“众乡民”如何用最敬仰的词句,倾吐对海青天的百般盼望,歌颂他是“公正为官”、“明断公案”、“口碑颂满”、“美政多端”……。虽然封建社会“上下都是官世界”“有理无钱莫进来”,但呼冤的农民一致相信“海青天”这个官是一个例外,“海青天一定能替我们作主!”

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是为了使观众强烈感到只有海瑞才能解救农民的痛苦、它说明了《海瑞罢官》并不是如作者所说的是写什么“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而是千方百计地为我们今天的观众塑造一个决定农民命运的英雄。

戏剧冲突围绕着“退田”展开。虽然吴晗同志在序言中自称剧本“改以除霸为主题”,但实际上冤狱是从占田开始,“除霸”、“平冤狱”的行动也是围绕着“退田”进行。“退田”被写成是“帮助穷农民办法的一种”,作为戏剧冲突最高潮的“罢官”,就是罢在“退田”这件事上。剧本通过“乡民甲”的口特别说明:“我等都是徐家佃户”;要观众记住:戏里写的是贫苦农民同徐阶等乡官、贪官之间的斗争,而海瑞是完全站在徐家佃户一边的。“海青天”果然不负众望,一上任就“为民作主”,他不但咒骂“高放债强占田真真市侩”,鼓动农民去“告状”,而且在公堂上颇有民主风度地征求告状的“父老们”的意见。农民要求退还被徐家和“各家乡官”所占土地,要求“大老爷作主”,于是海瑞一道号令,“发出榜文,限令各家乡官,十日内把一应霸占良民田产,如数归还”。退田以后,尖锐的阶级矛盾忽然都不起作用了,“众乡民”向海瑞叩头道:“大老爷为民作主,江南贫民今后有好日子过了!”

作者要贫民们“感恩戴德,……朝夕礼拜”,欣喜鼓舞,齐声“同唱”对清官的赞歌:“今日里见到青天,勤耕稼重整家园,有土地何愁衣饭,好光景就在眼前!”剧本告诉人们:尽管封建制度原封未动,地主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依然存在,只要照海瑞的办法去做,农民的“土地”、“衣饭”就统统可以解决,“一片好光景”就在“眼前”了!

剧本还着重刻划了海瑞如何“为民雪恨”,大杀“贪官”。剧本反复宣传:“冤狱重重要平反”,海瑞决心“平民愤”,要把“恶官吏都扫颈,“今日定要平民怨,法无宽恕重如山。”行动是:剧本中海瑞判华亭知县王明友斩罪,判松江知府李平度“革职囚禁,听候朝命”,判徐阶儿子

徐瑛绞罪。据吴晗同志自己说,为了不致让海瑞“走得灰溜溜的……没劲头”,“下了决心,把徐瑛处死”。这样,罢官而去的海瑞,便成为一个反抗封建皇朝的胜利了的英雄。戏结束时,徐瑛被处死刑,徐阶昏倒下去了,新任巡抚惊惶失措,海瑞高举大印,昂然挺立,口说“大丈夫顶天立地”,心里想:“我海瑞还是胜利了!”作者塑造自己的英雄人物的任务,也“胜利”完成了。

这个戏里,作为正面英雄人物出现的,只有海瑞一人。农民只能消极地向大老爷喊冤,恳求“大老爷与我等作主”,把自己的命运托给“海青天”。为了衬托海瑞形象如何高出于所有封建官吏,其他出场的主要官吏统统设计成坏蛋。海瑞的妻子和家人也是“明哲保身”派,只有他母亲支持了他一下。海瑞孤零零一个人,从经济到政治,单枪匹马搞了一场大革命。

看完这出戏,人们强烈地感到:吴晗同志塑造的这个英雄形象,比过去封建时代许多歌颂海瑞的戏曲、小说都塑造得高大多了。尽管吴晗同志在剧本的单行本前面特地写了历史说明,还在“海瑞罢官本事”中摘录了许多条史料,企图使人们得到这样的印象:他是完全根据历史事实来写戏的;但是,人们仍然不能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当中,难道真的出现过这样的英雄吗?这个“海青天”是历史上那个真海瑞的艺术加工,还是吴晗同志凭空编出来的一

个人物呢?

一个假海瑞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但是,根据我们看到的材料,戏中所描写的历史矛盾和海瑞处理这些矛盾时的阶级立场,是违反历史真实的。戏里的海瑞是吴晗同志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编造出来的。

海瑞是1569年夏到1570年春这段时间内,任应天巡抚的。当时,江南农村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从正德到嘉靖、隆庆年间,随着地主阶级用各种方法疯狂地掠夺农民土地,土地集中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受的剥削越来越重。《日知录》载:“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说明松江一带绝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所占有。顾炎武虽没有指明确切年代,据我们查到的资料,这个估计是符合明代中叶以后苏、松一带情况的。掠夺土地最厉害的,是依仗政治势力扩大“皇庄”的皇族地主集团,此外就是一部分在乡间的官僚地主,徐阶就占有大量土地,有的说24万亩,有的说40万亩,大约相当于今天上海市所属松江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海瑞所谓“华亭乡官田宅之多,奴仆之众,小民詈怨而恨”,就是他亲眼所见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写照。

土地的集中,加速了农民同地主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农民大批破产逃亡,许多土地荒芜,“无田者为人佣工”(《华亭县志》)。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必然会影响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的相互关系。在土地绝大部分为地主占有的情况下,官僚地主要继续兼并土地,不能不把对象集中到中小地主,以及“请人耕作”的“富家”即“富农”(又叫“上农”)身上,因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也尖锐起来。同时,由于官僚地主隐匿了大批不交税的土地,独占剥削果实,封建皇朝的财政十分困难,“帑藏匮竭”,一部分在朝的官吏不断地要求查田,要求限制“皇庄”和其他庄田,限制继续兼并中小地主的“民田”。这就引起了朝野各派地主集团之间矛盾的尖锐化。而当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海瑞在“退田”中所反对的所谓“投献”。

投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势力的豪强地主收买同原田主有某种关系的狗腿子,把原田主的田“献”给自己,使原有的“富家”丧失土地,“献田”的狗腿子就变成这块土地的管家或二地主。另一种是中小地主、富农、个别或少数自耕农为了逃避严重的徭役和赋税,把自己的田寄献给官僚地主。

因为《明律》规定官僚可以根据品级的高低有减免徭役赋税的特权,把田算在官僚地主的名下,就可以逃避徭役。官僚地主乘机把想逃避徭役的中小地主和富农、自耕农的土地强占为

己有。由于土地绝大部分都为地主、富农所占有,官僚地主通过“投献”强占的土地主要是中小地主和富农的土地。这是事情的本质。《海瑞介公传》中记载:“以故富者辄籍其产于士大夫,宁以身为佣佃而输之租,用避大役,名曰投献。故士一登乡举,辄皆受投献为富人。而士大夫既谢失势,又往往折入于暴贵者,以兼并为固然。乃豪强大有力之人,视田宅所便,收之莫敢不与。”这里所说的“富者”,当然不是贫农,他们无田可“献”;而是指地方上“失势”的士大夫或没有政治身份的中小地主和富农。他们的“民田”不断被“豪强大有力”的官僚地主兼并,达到“收之莫敢不与”的地步。既严重损害了中小地主和富农的利益,又严重影响了皇朝的财政收入。

正因为这样,海瑞一到松江华亭一带,就发现当地的“诸生员”“乡官之贤者”甚至某些“府县官”,都“群声”反对徐阶这类大官僚地主兼并巨量土地,反对他们搞“投献”。

“乡官之贤者”对海瑞说:“二十年以来府县官偏听乡官举监嘱事,民产渐消,乡官渐富”。后八个字不是活活画出大官僚地主吞并中小地主的一幅图画吗?海瑞下的结论是:“为富不仁,人心同愤”,这个“同愤”,就是指中小地主、富农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知识分子对大地主兼并的共同的政治态度。

当戴凤翔这个江南大地主的代言人攻击海瑞纵容“刁徒”时,海瑞就用上述材料证明他的“退田”是以这些人的呼声为基础的。看来,海瑞的话符合事实。他的“退田”,反映了这些“民产渐消”的中小地主和富农的共同要求,也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以及广大农民同地主阶级之间越来越尖锐的阶级矛盾,有利于增加赋税收入,解决朝廷的财政困难。

弄清楚这些历史事实以后,《海瑞罢官》怎样歪曲了阶级关系,就清清楚楚了。

海瑞要乡官退田,是要地主向农民退还土地吗?不是。《明史》及几个海瑞传记都写明,海瑞要求乡官退田是退出“受献”的土地。“公严厉以治,下令受献者悉退还,或许赎回。”这是削弱兼并,打击大地主。除退回官府的以外,退出去的田,绝大部分还是落到原来“献田”的“弱者”、“富户”即中小地主和富农手中,实际上保护了中小地主和富农的利益。贫雇农既无田可“献”,无钱去“赎”,“退田”当然不会退到他们手里。怎么能够臆造出海瑞是一心一意为贫农获得土地而“战斗”呢?

海瑞要徐阶退田是为了“徐家佃户”翻身吗?根本扯不上。海瑞在给李春芳的信中说明过要徐阶“退田”的目的:“若不退之过半,民风刁险,可得而止之耶!为富不仁,有损无益,可为后车之戒……区区欲存翁退产过半,为此公百年后得安静计也,幸勿以为讶。”这不是把海瑞的阶级立场说得再明白没有了吗?明明是为了“止”民风的“刁险”,是为了地主阶级不致在越来越尖锐的阶级斗争中被打倒,是为了徐阶“百年后得安静”,哪里是什么征求贫农意见而解决“徐家佃户”的土地问题!

海瑞搞“退田”是“为民作主”吗?海瑞自己在《督抚条约》中告诉我们:他当巡抚的一切措施,都是“除积弊于相安,复祖宗之成法”。原来“祖宗”制定的《明律》中早有规定:“若将互争及他人田产妄作己业朦胧投献官豪势要之人,与受者各杖一百,徒三年。”这不正就是海瑞所处理的矛盾吗?明皇朝早就规定这条反投献的法律,是为了缓和本阶级的内部矛盾,防止兼并恶性发展,以利于巩固整个地主阶级专政。这个法律后来成了一纸空文。海瑞不过在这个范围内搞了一下反投献而已,怎么能够把他写成为江南农民“作主”呢?

海瑞为了“穷农民”而反对过“高放债”吗?最好听听海瑞反驳戴凤翔攻击他的话:“先年粮长往往于收粮时,先除还自己平日私债,后算官数;富豪亦乘出米之时,伺逼偿债,公私并举,钱粮难完。臣……谓待完粮后,方私下取偿,非禁不许还债也。”“公”是封建皇朝;“私”是地主土豪。海瑞说明自己并不反对乡间的地主剥削,并不反对“放债”,只是为了解决皇朝的财政收入问题,反对乡间大地主独吞剥削果实。

海瑞从来没有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同地主之间的矛盾。他只是想缓和这个矛盾。海瑞自己就说过:“以下奉上,义不可缺,为之损益调停,使可久行”。坦率地说明了他做的是“损益调

停”的工作,目的是把大地主的剥削限制在不妨碍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法定范围之内,削弱农民的反抗,使“以下奉上”的封建剥削可以“久行”。他再三再四要农民服从封建统治,遵守“礼义”,“毋作强贼”,对已产生的农民暴动,他主张双管齐下,“用兵安民,并行不悖”。他反对最反动的大地主,目的并不是削弱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而是巩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巩固地主对农民的统治,巩固明皇朝政权。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各个集团、各个派别的共同利益,也是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所在。把海瑞写成农民利益的代表,这是混淆了敌我,抹杀了地主阶级专政的本质,美化了地主阶级。海瑞一再表明自己对于皇帝忠心耿耿,他给高拱的信中痛陈自己内心时说:“区区竭尽心力,正欲为江南立千百年基业,酬上恩报知己也。”他怎么能够做出动野千百年基业”的事来呢?

对“退田”的描写是假的。“平冤狱”的描写是真的吗?根据我们查到的资料,只能做出否定的回答。松江知府、华亭知县根本没有被杀、被革。海瑞任应天巡抚时,苏、松一

带没有撤掉任何一个县以上的官。徐阶的儿子根本没有死,曾被判充军。这件事也不是海瑞干的,而是徐阶罢相后,徐阶政敌高拱再起时干的,张居正上台,这个判决就取消了。《明史·高拱列传》是这样写的:“阶子弟颇横乡里,拱以前知府蔡国熙为监司簿录其诸子,皆编戍,所以扼阶者无不至。逮拱去位,乃得解。”《徐阶列传》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抓徐阶儿子这件事,性质上是高拱乘机报复,执行者也是另外的官僚,同海瑞不相干。严嵩垮了之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之间进行过长期的夺权斗争。把内阁中不同政治集团的倾轧,硬移到海瑞身上,变成海瑞“站在穷农民一边”去“平民愤”,这不是违背了基本的历史事实吗?吴晗同志明明知道历史上“徐阶的儿子只被判处充军”,但为了极力美化海瑞,仍旧要这样写,这说明他为了塑造自己理想的英雄,是不惜改写历史的!

海瑞也不是像戏里写得那样“民主”。相反,他认为“江南民风刁伪”,“百端架诬,盖不啻十状而九”。他自言对付“刁讼”的办法是“衙门前尝不绝七八人枷号,又先痛打夹苦之”,认为这是好经验。海瑞在《兴革条例》中谈到“疑狱”时还说过:“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下有小注曰:“乡宦小民有贵贱之别,故曰存体。”为保护“贵贱之别”可以“宁屈小民”,这是地主阶级专政反动本质的表现。现在硬说海瑞如何民主,甚至会向农民请求“指教”,这岂不是把海瑞的政治立场给颠倒过来了!

看一看这些历史事实,再看一看《海瑞罢官》中的假海瑞,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编造出来的假海瑞。这是一个用资产阶级观点改造的人物。历史剧需要艺术加工,需要再创造,我们并不要求新编历史剧的细节都同历史一样,但必须要求在人物的阶级立尝阶级关系上符合于历史真实。尽管吴晗同志曾经说过历史剧要“力求其比较符合于历史真实,不许可有歪曲,臆造”,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这个新编历史剧中海瑞的形象已经同合理想象和典型概括没有什么关系,只能属于“歪曲,臆造”和“借古讽今”的范围了。

阶级斗争的进程告诉我们:无论海瑞或海瑞以后的封建官吏,都无法使已经腐朽没落的明皇朝恢复青春,更无法缓和农民仇恨的烈火。海瑞之后,松江农民依旧受着重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兼并、逃亡继续发展,阶级矛盾继续尖锐化。

1587年海瑞死,以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势如怒潮。1644年明亡,离海瑞死还不到60年。在这样历史现实面前,剧本竟然要贫农对“退田”唱出“有土地何愁衣饭,好光景就在眼前!”欢呼“江南贫民从此有好日子过了!”这不是荒唐到可笑吗?

《海瑞罢官》宣扬了什么?

既然是一个假海瑞,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通过这个艺术形象宣扬了什么?

我们知道,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没有什么非阶级的、超阶级的国家。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基本观点。从这种观点出发,就不能不承认,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专政的工具。

封建国家的法律、法庭和执行统治权力的官吏,包括“清官”、“好官”在内,只能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而决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决不可能是既为统治阶级又为被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当然,由于地主阶级内部存在各种阶层和集团,由于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他们之间在这个或那个问题上,在对待大地主、中小地主和富农利益的态度上,在压迫农民的程度和方法上,会有区别,有斗争。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斗争的实质不可能超越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范围。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把这种地主阶级内部斗争歪曲成农民同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就拿“清官”同“贪官”的斗争来说,确实有过清官大老爷在地主阶级的法庭上、根据地主阶级法律的某些条文,惩办一些“贪官”的事;也有个别农民所告的恰巧是某个“清官”所反对的派别或集团中的一员,出现个别农民在这个“清官”面前“打赢”官司的事。这种现象迷惑过不少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农民,使他们看不清“清官”的阶级面貌,看不清封建国家和封建法庭的阶级本质,地主阶级也经常利用这种现象来麻痹农民的觉悟,把“清官”当作掩盖阶级统治本质的工具,当作配合武装镇压、对农民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手段。《明史》上就记载过地主阶级派出“清官”作为缓兵之计,然后把起义农民一举消灭的事。但是,从根本上说,不论“清官”、“好官”多么“清”、多么“好”,他们毕竟只能是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专政的“清官”、“好官”,而决不可能相反。

《海瑞罢官》却向我们说:不!“清官”不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工具,而是为农民阶级服务的。你看,戏里的海瑞是一个封建皇朝的钦差大臣,可是他却代表贫苦农民利益向徐阶展开剧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一方面,“清官”海瑞以保护“徐家佃户”和所有贫苦农民利益的大英雄出现,同所有执行地主阶级专政的别的官吏相对立,“清官”和“贪官”之间的矛盾竟被写成保护农民和镇压农民的矛盾、退还农民土地和强占农民土地的矛盾,丝毫看不出“清官”在巩固地主阶级专政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所有农民都被写得消极无为,没有一点革命的斗争精神,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跪下来向“海青天”告状,哀求青天大老爷为他们申冤作主,把“清官”看作是自己的救世主。显然,在《海瑞罢官》的作者看来,阶级斗争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清官”才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不需要自己起来解放自己,只要等待有某一个“清官”大老爷的恩赐就立刻能得到“好日子”。这样,戏中就把作为地主阶级专政工具的“清官”和法律、法庭,统统美化成了离开地主阶级专政而独立存在的超阶级的东西,宣扬了被压迫人民不需要革命,不需要经过任何严重斗争,不需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只要向“清官”卑躬屈膝地叩头,实行封建皇朝的“王法”,就能把贪官污吏一扫而光,就能求来“好光景”。

列宁说过:国家问题,这是一个“被资产阶级的学者、作家和哲学家弄得最混乱的问题”(《论国家》)。所谓“清官”“平冤狱”之类,作为国家问题的一部分,恐怕是被地主资产阶级弄得特别混乱的问题,成了毒害人民思想的一种迷信。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有责任揭露这种假象,破除这种迷信。《海瑞罢官》恰恰相反,它不但不去破除这种迷信,而且在新编历史剧的名义下百般地美化地主阶级官吏、法庭、法律,加深这种迷信。农民本来还知道“上下都是官世界”,“有理无钱莫进来”,海瑞一出场就愤慨问农民,地主恶霸“凭的是哪条王法?”教训农民:“这又是你们的不是了,为何不告?”在“平冤狱”的过程中,又反复强调“王子犯法,与庶人同罪”之类掩盖“王法”阶级本质的话,并且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海瑞这样的“清官”按“王法”办事,就能使法庭变成保护农民的场所,就能“为民雪恨”,就能平反“冤狱”,使农民获得土地。这不是把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统统当作保护农民的工具了吗?这不是把地主阶级专政镇压农民的本质一

笔勾销了吗?这不是在宣传只要有地主阶级清官大老爷在衙门里“为民作主”,农民一“告”就能获得解放了吗?这种大肆美化地主阶级国家、宣传不要革命的阶级调和论的戏,还谈得上什么“历史剧的创作也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呢?

自从人类社会有阶级和国家以来,世界上就没有出现过“大老爷为民作主”的事情。在中国,

不但地主阶级改良派,就是资产阶级民主派也从来没有给农民带来什么“好日子”。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彻底打碎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解决了江南和全国农民的“土地”“衣饭”问题。这毕竟是任何人都无法推翻的铁的事实。

我们希望吴晗同志把自己塑造的海瑞形象,把通过这个形象宣扬的那些观点,同毛泽东同志一再阐明过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对照起来看,就不难发现,吴晗同志恰恰用地主资产阶级的国家观代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观,用阶级调和论代替了阶级斗争论。在今天宣扬这些地主资产阶级吹嘘了千百年的陈旧观点:究竟是为什么?究竟是对谁有利?需要分清是非。

《海瑞罢官》要人们学习什么东西?

海瑞是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看来,他是封建社会处于没落时期,地主阶级中一位较有远见的人物。他忠于封建制度,是封建皇朝的“忠臣”。他看到了当时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尖锐矛盾的某些现象,看到了当时本阶级内部某些腐化现象不利于皇朝统治,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削弱农民反抗、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为了维护封建皇朝的根本利益,他敢于向危害封建皇朝利益的某些集团或者某些措施进行尖锐的斗争。在若干事情上,他同中小地主和富农利益一致,抑制豪强地主,目的是为了巩固整个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专政,维护皇朝的利益。他上《治安疏》,这是被吴晗同志和许多文章、戏剧说成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事情,也有人专门编演过新的历史剧《海瑞上疏》,可是,正如他在疏本劈头就说的:他认为“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他的目的是为皇朝“求万世治安”。这个行动也只能说明他如何忠君,而不能说明别的。

所以嘉靖皇帝没有杀他,他死后,皇帝很难过,“赠太子少保,谥忠介。”礼部左侍郎祭悼时还说:“虽强项不能谐时,而直心终以遇合”。封建皇朝很懂得海瑞是地主阶级利益忠心的保卫者。这是海瑞的阶级本质,是海瑞全部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象吴晗同志那样,把海瑞描写成农民利益的代表,说什么海瑞“爱护人民,一切为百姓着想”,他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斗争,甚至把他说成是“不怕封建官僚势力”的英雄,这是彻底歪曲了海瑞的阶级面貌的。明皇朝歌颂海瑞“保民如子”,吴晗同志则说他“一切为老百姓着想”,请问两者到底还有什么区别呢?

历来地主阶级史书上,还曾经大书特书过许多材料来说明海瑞如何“处处事事为百姓”,如海瑞在担任江南巡抚时期,如何大反徐阶,大搞“退田”,如何“不到一个月”就修好了吴淞江,人民歌颂他是“海龙王”,等等。因此,他死后,“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恸而哭者,百里不绝。”这些记载加上旧小说、旧戏的渲染,很容易迷惑人。但是,这种“官书”上的记载,显然包含着地主阶级的夸大成份,我们应当用阶级观点慎重加以分析。“反投献”要徐阶“退田”,是有过这件事的,但徐阶究竟退了没有,退了多少,是真退还是假退,都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根据谈迁《国榷》隆庆五年七月记载,徐阶曾退出4万亩田,但那十分明确是退给官府,“入4万亩于官”,根本不是退给农民。极而言之,就算“退产过半”吧,也还是为了地主阶级利益,也并不是只有海瑞一人干过的事。徐阶在朝时,也干过“退田”,在嘉靖第4子景王载圳死时,“奏夺景府所占陂田数万顷还之民,楚人大悦。”如果不分析“还之民”这个“民”是哪个阶级,如果按照吴晗同志的观点,谁敢“退田”就是英雄,敢退几万顷皇田的徐阶岂不是比海瑞更大的英雄了么?修吴淞江确有这件事,但究竟修好了多少,也是值得怀疑的。只要想一想:在现代条件下修一条江都不很容易,海瑞难道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一条江整治好吗?据海瑞在《开吴淞江疏》中自己说,他原来“议开江面15丈”,从正月初三动工,到二月间钱就用光了,但“工程浩大,银两不敷”,要求动用公款。可见至少这一个多月中连原计划也没有完成,而且困难很大。吴晗同志鼓吹什么“进度很大,不到一个月就完工了”,这种夸大连海瑞自己的话也不符合,至于出丧的描述,我们只要想一想:

在解放以前,广大贫苦农民在地主阶级残酷剥削下,穷得连衣服都穿不上,许多农民几代人穿一件破衣裳,自己家里死了亲人都没有丧服穿,就知道那时候能穿体体面面的“白衣冠”来路祭的人,决不是贫农,决不是吴晗同志说的“广大人民”,而只能是地主、富农和商人中的某些人。如果在新编的历史剧中,能够真正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用阶级观点,对这类史料进行科学分析,去伪存真,按照海瑞的本来面貌去塑造这个人物,使观众看到他的阶级本质是什么,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人物的阶级面貌,也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从破除许多歌颂海瑞的旧小说、旧戏的所散布的坏影响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可是吴晗同志却不但违背历史真实,原封不动地全部袭用了地主阶级歌颂海瑞的立场观点和材料;而且变本加厉,把他塑造成一个贫苦农民的“救星”、一个为农民利益而斗争的胜利者,要他作为今天人民的榜样,这就完全离开了正确的方向。

吴晗同志毫不含糊地要人们向他塑造的海瑞“学习”。我们到底可以“学习”一些什么呢?学习“退田”吗?我国农村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建立了伟大的人民公社。在这种情况下,请问:要谁“退田”呢?要人民公社“退田”吗?又请问:退给谁呢?

退给地主吗?退给农民吗?难道正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决前进的五亿农民会需要去“学习”这种“退田”吗?

学习“平冤狱”吗?我国是一个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说什么“平冤狱”的话,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被剥削阶级从最黑暗的人间地狱冲出来,打碎了地主资产阶级的枷锁,成了社会的主人,这难道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彻底的平冤狱吗?如果在今天再要去学什么“平冤狱”,那么请问:到底哪个阶级有“冤”,他们的“冤”怎么才能“平”呢?

如果不是学退田、学平冤狱,那么,《海瑞罢官》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也许吴晗同志会说:就算学习退田、平冤狱都不对吧,学习他“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以反对旧时代的乡愿和今天的官僚主义”,这总可以吧!?我不是在《海瑞罢官》的剧情提要中说过,这个戏“着重写海瑞的刚直不阿,不为强暴所屈”的“坚强意志”吗?我们今天在处理内部关系上不是也需要这种“真男子”吗?剧本中的确突出地写了海瑞反对“甘草”,骂“乡愿”,而且还把徐阶塑造成“乡愿”的典型。

官僚主义确实要反。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放松过反官僚主义的斗争。但是,我们知道,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官僚主义有它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需要长期的斗争才能根本肃清。至于说到“刚直不阿”,“大丈夫”、“真男子”、“反对乡愿”等等,那就需要首先明确它的阶级内容:为哪个阶级?对哪个阶级?各个阶级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不能抛开它们具体的阶级内容而抽象化。地主阶级所提倡的“刚直不阿”、“大丈夫”等等,有它特定的阶级含义,根本不能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战斗性混为一谈。这里,我们想重复地引用一下毛泽东同志解释过的鲁迅的两句著名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同志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敌人,是“横眉冷对”,对人民,是甘心情愿地俯首做牛。今天如果离开了这样明确的阶级立尝阶级观点,抽象地说什么“刚直不阿”“大丈夫”等等,甚至把“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叫做“乡愿”,把横眉冷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叫做“刚直”,用这种“傲骨”去搞什么“退田”、“平免狱”,去“反对今天的官僚主义”,去向劳动人民“罢官”,那会把人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

如果不健忘的话,我们还会记得:1957年,当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有一小撮人,忽然对于大反“乡愿”产生了特殊的兴趣。有人就曾用“反对乡愿”、“反对甘草”的口号来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干部和民主人士中的左派,咒骂党的领导是“拘拘于小德的乡愿”,把跟共产党走的民主人士诬为“甘草主义”,这样的语汇可以从当时的某些报纸上找到一大堆。因为站在地主资产阶级阶级立场看来,从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

谈京剧艺术论文(最新)

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是通过舞蹈化的身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各地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得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郭小川《一个和八个》、《在桥梁工地上》等 6.《红豆》:《红豆》通过写1949年某教会大学的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的欢乐。思想和艺术贡献:知识分子的主题;人物塑造没有观念化的痕迹;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倒叙的手法。 7.历史剧: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不论何种戏剧形式或剧种,都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情节,创作故事。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以话剧而言,数量约在20部之间。它们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等。这些作家在处理他们所不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解析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 A. 《罗米欧与朱丽叶》 B. 《亨利六世》 C. 《理查三世》 D. 《亨利五世》 2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 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 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 A. 喜剧 B. 悲剧 C. 传奇剧 D. 历史剧

5 【单选题】(5分) 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 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B.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戏剧、按照七幕来演出。 C. 莎士比亚属于“大学才子派”成员。 D. 在莎士比亚时代,职业剧团都会寻求大人物的庇护,受到庇护的剧团都会冠以庇护

历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历届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全国第一届(1963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绘画一等奖(共6部) 1 山乡巨变贺友直 2 穷棒子扭转乾坤刘继卣 3 铁道游击队(1-9) 丁斌曾、韩和平 4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赵宏本、钱笑呆(50年代出版,抚宁500元左右) 5 我要读书王绪阳、贲庆余 6 西厢记王叔晖 绘画二等奖(共12部) 1 渡江侦察记顾炳鑫 2 交通站的故事华三川 3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吴敏、高山 4 东郭先生刘继卣 5 屈原刘旦宅 6 创业史板乔 7 灯芯绒王永阳 8 孔乙己程十发

9 风暴费声福 10 穆桂英钱笑呆、汪玉山 11 甲午海战林锴 12 51号兵站徐思(以上抚宁没发现) 绘画三等奖(共35部) 1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王真、刘馗、金岩、李子纯、房英魁、赵明钧、徐思 2 浑河水申申 3 革命的一家姚有多、姚有信、杨丽娜 4 车轮飞转陈宏仁 5 恨透铁宋怀林、孙耀盛 6 黄河飞渡陈惠冠 7 战火中的青春吴樊祥 8 李双双杜滋龄 9 刘三姐邓二龙 10 回民支队端木勇 11 万水千山罗兴 12 灵泉洞任伯宏、任伯言 13 山鹰之歌胡少飞 14 木匠迎亲盛亮贤、沈悌如 15 耕云记刘国辉

16 西山义旗张文忠 17 在静静的卡甫河畔龚建新 18 布克奇传何国华 19 草原的儿子杜连仁 20 胭脂戴仁 21 三进王窑村张辛国 22 五彩路乐小英、戴敦邦 23 红心向太阳章桂征 24 阿克里木和他的儿子承力 25 我当上了学习小组长陶琦 26 我们村里的年青人赵明钧 27 八百鞭子赵洪武 28 杨门女将王亦秋 29 石碣村墨浪 30 初出茅庐王齐 31 桃花公主丁世弼 32 草上飞罗盘 3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毅进(15元) 34 在人间董洪元(100元,老苗有) 35 祖传秘方王纯信 全国第二届(1980年)连环画创作评奖获奖作品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登报发文过程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登报发文过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登报发文过程》的内容,具体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海瑞罢官这部历史剧?关于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捕风捉影地把《海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海瑞罢官这部历史剧?关于你又知道多少呢?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到的"退田"、"平冤狱"同1961年的"单干风"、"翻案风"联系起来,说这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焦点",武断地认为《海瑞罢官》是一株毒草。 1965年初,江青在上海与张春桥共同策划,由姚文元写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整个写作过程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1967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曾谈到:"开头写我也不知道,是江青他们搞的。搞了交给我看。")。 之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编者按 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海瑞罢官》这出戏,提出了很重要的批评意见。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

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界中存在?a href='//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煌?饧蛭?姑挥邢低车亟a href='//koucai/bianlun/' target='_blank'>辩论,多年来没得到正确的解决。本报过去也发表过吴晗同志的《海瑞骂皇帝》(笔名刘勉之,1959年6月16日)、《论海瑞》(1959年9月21日),还发表其他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文章。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毛泽东同志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说过,"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么,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能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会使真理发展。

1965年,“一宫两院”的故事

1965年,“一宫两院”的故事
作者 :  李公明 无论北京还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故事都应该共同回响着86年前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时,清室善后委员会通报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向在场的人们说的那句话:“从今日起,这个地方属于每一个国民了。”

1925年10月10日下午2点,在原来的明清皇宫紫禁城的乾清宫内举行了一个被称为“故宫博物院”的文化机构的开幕典礼。从此“故宫”的形象发生了质的改变:皇宫的政权象征意义被民权、文化共享的意义所取代。其诞生之匆忙、筹办开馆之紧张― 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才作出成立故宫博物院的决议,距开馆只有12天―原因是为了杜绝清室复辟的政治斗争需要。
人们甚至从名称的变化上也能体会到政治的意味。今天的中国人恐怕都知道故宫,但是讲“紫禁城”的恐怕就少了很多。故宫与紫禁城有什么区别?从紫禁城变为故宫博物院,这是时代转折的象征。但是至今在西方国家出版的旅游小册子里,时常还是称之为“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因为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他们更需要唤起的不是哪个政权的合法性意识,而是对一个文化他者的神奇想象。
美国学者塔玛拉?哈里希指出:“故宫博物院体现了现代国家历史建构的一个重要悖论:既需要切断当前(后帝国时代)与帝国过去的联系;又要保持与古代文化与文明的一种关联感和延续性,因为现代身份认同由此而来”。切断与延续,这的确是对中国政治与文化悖论非常准确的描述,我们对两个故宫(严格的说法是“一宫两院”)的故事的思考不妨就从这里延伸出来。

世界上有了两个故宫
1965年,中国农历乙巳年,蛇年。
这一年中国大陆发生了不少大事,如西藏自治区的建立、前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从海外抵达北京等。还有一件是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后来我们一直都没有明白其科学上的道理,只知道这是“伟大成就”。从宏观来看,这一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2235亿元,国民经济调整全面完成,据称是新政权建立后最好的年份。还有一件真正影响巨大的事件: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11月10日的上海《文汇报》发表,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文革”风暴的前奏。
这一年的11月12日,中国大陆似乎没有什么大事。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是关于办农村医院的报道,第六版刊登了一首后来我们都很熟悉的歌曲:《王杰的枪我们扛》。与台湾有关的是在第二版刊登的报道《民革中央委员会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九周年》,民革副主席程潜在讲话中“寄语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反对全体中国人民的死敌美帝国主义”,希望台湾军政人员“相率归来”。
整个中国大陆上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一天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意义:在这一天,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从这一天开始,世界上同时有了两个故宫博物院。
那一天在场见证了这个时刻的人很多,但是恐怕没人比满族人那志良先生的忆述更有意义,因为他从1924年加入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之后,一直供职于故宫(前后两个故宫);他亲历了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南迁、文物精品运台和成立台北故宫的各个时期,可以说他是最贴近故宫文物的守护者和见证人。关于1965年11月12日这一天,他说: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二日,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故宫博物院就选定了这一天举行开幕典礼。开幕的那一天,外双溪真是热闹极了,山上山下,停满了汽车。开幕典礼开始,由“行政院院长”严家淦主持剪彩仪式,故宫博物院主任委员王云五致开幕词,大意是说:这个新馆的成立,有赖于故“副总统”陈诚先生的大力支持;又蒙友邦的赞助,以援款协助建修新馆;又承“总统”指示,严“院长”之赞同,把这个新馆,作为国父永久之纪念,定名为中山博物院,在国父百年诞辰之日,中山博物馆正式落成意义更为重大。“行政院”严家淦“院长”的演说,强调这个馆名定名为中山博物院的恰当,他说:
严“院长”讲完,美国新闻处处长韩德森John Henderson代表美国政府致贺词,也是赞成把这个新馆,定名为中山博物院。剪彩仪式完毕,由孙科博士为国父铜像揭幕,他也有演说,他的讲词中,没有谈到博物院定名的问题,而注意在铜像……
这里不得不插进来说明的是,由于手头没有台湾版原书,这里的文字引自黄山书社2008年版那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首页>>历史资料>>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的发表及继之而来的文学艺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直接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姚文元(1932~),浙江诸暨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曾在中国作协、上海卢湾区委宣传部工作。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迹后,历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中共九、十届政治局委员。“文革”中积极参加夺权活动,1976年被捕,1981年被判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5年11月10日 姚文元 《人民日报》编者按 姚文元同志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对海瑞这个历史人物和《海瑞罢官》这出戏,提出了很重要的批评意见。我们认为,对海瑞和《海瑞罢官》的评价,实际上牵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剧的问题,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历史和怎样用艺术形式来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思想界中存在种种下同意见,因为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辩论,多年来没得到正确的解决。 本报过去也发表过吴晗同志的《海瑞骂皇帝》(笔名刘勉之,1959年6月16日)、《论海瑞》(1959年9月21日),还发表其他有关历史人物评价的文章。我们准备就《海瑞罢官》这出戏和有关问题在报纸上展开一次辩论,欢迎史学界、哲学界、文艺界和广大读者踊跃参加。 毛泽东同志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文中说过,“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如果你写得对,就不用怕什么批评,就可以通过辩论,进一步阐明自己正确的意见。如果你写错了,那么,有批评就可以帮助你改正,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在我们的社会里,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辩论,能够进一步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我们的方针是: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 毛泽东同志又说,“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能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会使真理发展。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因为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斗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这是在对立面的斗争中的发展,是合于辩证法的发展。” 从1959年6月开始,吴晗同志接连写了《海瑞骂皇帝》、《论海瑞》等许多歌颂海瑞的文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期末论文 学校:南昌大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类姓名:肖美云学号: 5400111143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京剧简介 (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同时也借助外物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则舞袖;怒则掷袖;气恼时甩袖;羞愧则以袖掩面;惊呆则双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内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时,京剧艺术又讲究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含蓄。与此同时,京剧艺术中的舞蹈极讲究条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万雄兵;一个圆场千百里;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京剧就是艺术的美来源于生活的体现。 (二)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

姚文元“成长”三部曲-2019年文档资料

姚文元“成长”三部曲 姚文元一生口诛笔伐,害人甚多。但害人害到“点子”上,又名利双收的有三次:第一次是靠批胡风而崭露头角,第二次是靠《录以备考》成为“新星”,第三次是靠批《海瑞罢官》而步入政界。因为这三次都是他人生的“光辉”点,具有代表性,故而笔者称它为“三步曲”。 第一步:批胡风崭露头角 胡风在解放前就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其著作和思想影响了当时一大批青年人。姚文元也是胡风的崇拜者。他写了一本《论胡风文艺思想》的书,热情歌颂胡风是“最优秀的理论家”。但这本书还没出版时,1954年下半年,中国文坛就掀起了批判胡风的浪潮。姚文元吃惊不小,继而又暗自庆幸:多亏书稿还没有送出版社。为了紧跟形势,标榜自己,他马上“反戈一击”,在北京《文艺报》1955年一、二期合刊上,发表了《分清是非,划清界线》一文。在文中,姚文元恶毒攻击胡风理论“是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理论……胡风先生已经站到 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去了,已经站到污蔑党的立场上去了……”之后,他又在上海的《文艺月报》上发表了题为《胡风歪曲马克思主义的三套手段》。 就这样,姚文元由于批胡风而靠上了张春桥这棵歪脖子树;张春桥也利用姚文元这根带刺的“棍子”达到打击他人的目的。

他们狼狈为奸,成了一丘之貉。 第二步,靠《录以备考》成为“新星” 20世纪5 0年代,中国的阶级斗争之风,总是一阵按一阵地刮个不停。1955年“反胡风”的斗争刚过,1957年又掀起了“反右派”斗争。这种政治气候,正符合姚文元的口味,也使他的“打棍子”特长有了用武之地。 在姚文元成为“新星”前有一个插曲。那是1957年2月6日,他在《文汇报》上又发表了攻击姚雪垠的文章《教条和原则――和姚雪垠先生讨论》。在文中,姚文元用词激烈,极尽攻击之能事,可谓是“锋芒毕露”。如果说,仅仅凭一篇稍有良知的人都鄙视的批判文章,姚文元是“红”不起来的。但是,连姚文元自己也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毛泽东喜欢看上海的《文汇报》,那天正好看到了姚文元的文章,联想到不久前看过姚雪垠1956年秋在太湖养病时写的散文《惠泉吃茶记》(毛泽东当时认为姚雪垠有点“知识分子的清高”,好像“别人独醉他独醒”似的),觉得姚文元的文章很有针对性,便向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打听姚文元是何许人氏。 1957年2月6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及文艺界的问题时,提到姚文元的文章。毛泽东说:“我们的同志看事物应该是两点论……最近姚蓬子的儿子叫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我看是不错的。……”毛泽东的讲话很快传到了中共上海市委。一时

新编历史剧_廉颇

新编历史剧 廉颇 作者:王君清(河北邯郸) 本剧为纪念中华名将廉颇而作,凸显了廉颇爱民爱国,大义禀然,勇于献身的高尚品质。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上党郡,赵孝成王没有看到与秦国大决战的必然性,对保卫上党郡掉以轻心。大将军廉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争取丞相赵胜支持积极备战。临战,赵孝成王任廉颇为帅,率兵二十万到上党郡迎击秦军。廉颇以以逸待劳的谋略,在长平关一线预设战场。抓住秦军长途奔袭,后方供应困难必求速战的弱点,欲拖住、拖弱、拖垮敌军,然后择机突击致胜。 双方在长平相持近三年之久,秦帅王龁使用反间之计,收买赵王内臣郭开,到处散布廉颇降秦的流言,说秦人只怕名将之后赵括。赵孝成王果然中计,遂派夸夸其谈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并将廉颇治以叛国罪。秦人知赵王中计,暗派名将白起为上将军主持长平战事。白起料定赵括必轻敌冒进,遂定下诈败诱敌战策,另派三支奇兵分割包抄赵军后路。赵括仓促出战,一战大败。赵军被分割包围四十六天后,饥饿使赵军完全丧失战斗力。赵括盼援军无望,企图突围而被射杀,四十多万大军全部成为战俘。白起邀功心切,欲乘胜挥军夺取邯郸,又恐怕赵军反叛,将四十多万赵军一夜之间尽坑杀之,赵国举国上下,一片凄惨。 长平之战以后,秦国派大将王陵军兵临邯郸城下,赵国重新启用老将廉颇保卫邯郸城,廉颇数次挫败秦军。邯郸人同仇敌忾,邯郸乡民李同奋勇抗敌,得三千民卒后冲杀追击秦军三十里。国相平原君赵胜亲率毛遂等二十名勇士前往楚国求救,促成赵楚结盟。楚国派春申君将兵救赵。此时,魏国公子窃得兵符,将八万精锐攻秦救赵。秦军在赵、楚、魏联军痛击下大败。秦将郑安平率二万秦军投降赵国。邯郸保卫战历时两年结束。 全剧共分三场: 第一场--------决战长平 第二场--------国殇遗恨 第三场--------临危受命

2014年度十大法治事件

2014年度十大法治事件 一、吴英案的死缓减为无期徒刑吴英因涉嫌不法接收大众存款罪于2007年3月16日被依法拘捕。 2009年12月,被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集资欺骗罪一审判处死刑。 2012年1月18日,浙江省高等人民法院二审采纳上诉,保持原判并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所有人都以为吴英“难逃一死”时,案子又突然峰回路转。2012年5月21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经重新审理后,对被告人吴英集资诈骗案作出终审判决,以集资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吴英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其个人全部财产。 2014年7月11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罪犯吴英减刑一案,当庭作出裁定:将吴英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为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点评:从司法导向、死刑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等角度,纵论吴英案背后法治、金融和经济领域的制度纠结。诸多“小姑娘”悲剧的一再出现,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制度性悲剧。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沿海各地的民间金融活动 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国家一方面对此种行为严厉禁止,另一

方面却又对如何加大私人企业的金融服务束手无策。吴英案件所引发的远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有制度建设问题。二、郭美美涉嫌开设赌场罪被批捕自“红会事件”一跃成为成为网络红人的郭美美一直处在舆论漩涡,郭美美因涉嫌开设赌场罪于2014年8月20日被批准逮捕,由公安机关对此案继续开展侦查工作。根据法律规定,郭美美或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开设赌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营业性的为赌博提供场所、设定赌博方式、提供赌具、筹码、资金等赌博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开设赌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规定,根据此前警方核实的郭美美开设的赌场每场赌资都在百万元以上,其构成上述开设赌场罪中情节严重情形的规定,郭美美或将面临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和并处罚金的处罚。 点评:这是一场关于丑闻的“传奇活剧”将要谢幕的节奏。一些看起来一团乱麻,却对社会造成伤害的事件,其实在法律面前没那么复杂。说明人生还是需要有底线的意识,出轨的言行和错位的价值观会把人引向不归路。同时,面对郭美美式的“假丑恶”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养痈为患。国家、社会、媒体和网民均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不能让“丑闻成为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三、冷冻胚胎继承权案二审改判原告沈

莎士比亚故事集题目(提纲)

一、填空题 1.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 2.莎士比亚家乡的全称是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本·琼生称赞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4.莎士比亚受到多种文化的孕育,分别有民间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文艺复兴当代文化。 5.在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他的同事约翰·海明斯和亨利·康德尔为了纪念他,把莎士比亚一生写下的戏剧,收集编辑成一个集子,由杰格德父子和爱德华·布朗特一同出版,这就是著名的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共908页。 6.从体裁上划分,莎士比亚的剧作可分为历史剧、喜剧、悲喜剧、悲剧和传奇剧。 7.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亨利四世》。 8.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使用了他最拿手的平行结构。剧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描写了宫廷的政治事件,主要是表现亨利四世与叛乱贵族之间的斗争;另一条反映了平民的生活,表现了以没落骑士福斯塔夫和亨利王子为首,在伦敦东市猪头酒店里集结的一群寻欢作乐的人们。 9.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创造的最光辉的喜剧人物。被称为“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他鲜明的喜剧性格是吹牛撒谎、随心所欲,又幽默风趣、满嘴俏皮话,有着把一切变成一场玩笑的本领。 10.莎士比亚在历史剧《理查三世》中塑造了理查三世这样一位暴君形象,尽管他是一头吃人的怪物,但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不愧为一个恶天才。他的惯用手法是表演,剧中他曾扮演过虔诚的圣徒、痴心的情郎、仁义的好兄弟等角色。 11.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被称为“娇艳明媚”三部曲的是《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无事生非》。 12.《皆大欢喜》中有一个理想世界,它的名字叫“亚登森林”。剧中有三条情节线索:一是老公爵被他的弟弟篡夺了爵位并被放逐到亚登森林;二是奥兰多被他哥哥夺去产业,还要谋害他的生命,因而被迫逃进森林;三是老公爵的女儿罗瑟琳被其叔驱逐,其女儿西莉娅却随同罗瑟琳一起投奔森林。 13.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14. 苔丝狄蒙娜是《奥塞罗》中的人物。 15. 《奥瑟罗》中,文艺复兴时期新产生的社会罪恶的体现者是伊阿古。 16.李尔王小女儿的名字叫考狄莉亚。 17.开启李尔王心智的因素有傻子、埃德加、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以及两个女儿的冷遇等。 18.《李尔王》这部悲剧中也存在两条重要的情节线索:一是李尔王和三个女儿的故事,这是主要的情节线索;二是葛罗斯特一家人的遭遇,这是附属的情节线索。两条情节紧紧交织在一起,后者是用来加强前者的一种手段,起到了陪衬、对照、烘托和加强的作用,突出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19.李尔王的性格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由“非人性”到“人性”的复归过程表现出来的。他原来是一个专横暴戾、喜怒无常的暴君,在失去权力之后,逐渐获得了清醒的头脑、纯洁的心灵。李尔这种性格上的变化有着作者理想的成分。 20.《麦克白》在四大悲剧中被称为是“最阴暗的一部悲剧”,主人公麦克白被称为是“清醒的作恶者”。 21.麦克白夫人对麦克白的毁灭结局负有很大的责任。是她催发了麦克白野心的萌芽,又是她教导麦克白使用险恶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野心。她大胆、凶恶、残忍,与女性身上常见的怯懦、柔弱和善良之天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1 其实,我刚拿到这本书时,并不是多喜欢。我一直偏爱以动物为主题的书,特别是狗,不太爱读历史类的。所以开始读的时候,是以应付作业的心态去看,没想到最后却喜欢上了这本书。 历史故事人物特多,特复杂,总是记不住,也就形成了每篇中,都给我的感觉是那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读起来也枯燥乏味。而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极不一样,那些总是记不住的乱乱的人名,不由自主的印在脑子里,忘不掉了!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有好几册,这本是讲隋唐的。读了它,让我了解到隋唐固执己见的隋炀帝;爱护将领的唐太宗;还有生性嫉妒的独孤皇后;性好猜忌的隋文帝……说不完的知识啊! 这本书让我一改以往对历史的认识,也让我喜欢上了历史,中国的历史多么悠久,作为中国人,更要熟知自己国家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太丰富,太有趣了!我要多读一些历史故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2 暑假开始了,妈妈给我买了许多书,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套《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此书作者为吴涵碧。那吴涵碧是谁呢?她是资深媒体人,历史研究者。读者都亲切的叫她“吴姐姐”。这套书用浅显的白话文,来叙述深奥的历史。它讲述的是由远古到今

的历史典故。 这本书让我了解很多历史典故,例如《韩信受胯下之辱》。这个故事主要写了韩信忍辱负重,从小流氓胯下爬过去,直到后来跟随刘邦成就大业。如果当初韩信意气用事,不能忍耐,和那个欺负他的小流氓打起来,韩信也许会把小流氓杀了,那么他就会因为杀人罪而入狱处死,哪里会有后来的一番事业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胸怀志向的人,不要在乎眼前的吃亏,眼光一定要放远大,这样才能有机会成就大事。我也喜欢《张良烧栈道》这个故事,它写了张良烧栈道后,让刘邦派人明修栈道,派大将军韩信暗地去陈仓,把在汉中的章邯打得落花流水。由此也引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成语。 这本书纠正了许多《三国演义》与正史《三国志》的不同之处,却也不像正史那样乏味枯燥。我每看一次,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它让我喜欢上了历史,是一本百看不厌的书,我喜欢这套书。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读后感3 看完《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本书后,我有很大感触,这里面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但在这里面,唯独“孔融让梨”这一篇故事最能让我铭记于心。 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了“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借此来把大梨让给哥哥。孔融这么小就能做出这样的事,这让我十分感动,这一点也很值得我去学习。 当孔融十岁时,他只身前去拜访李膺,并借此给李膺留

京剧艺术简介

京剧艺术简介 中国传统戏剧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一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是我国的国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将文学、音乐伴奏、表演等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京剧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突出表现在道具上,如夸张的衣袍、帽子,以及舞台装饰,重意而不重实。同时,京剧的表演模式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构成中国戏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共同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是指在中国戏剧的长期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一整套包括表演技巧、舞台设计、人物造型等一系列内容的表演形式的总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梅兰芳表演体系而非特指梅兰芳一人的表演,应该说,梅兰芳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舞台形象,被中外观众所认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以“梅兰芳”来命名也是因为自梅兰芳始,中国戏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讲究四功和五法。四功是指唱、念、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京剧形成于北京,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与京地其他戏剧相融合,形成皮黄戏,皮黄戏传至上海后被称为“京剧”、“京戏”,后确定下来。京剧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时至今日,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弘,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分为带乐器演唱的彩唱和不带乐器演唱的清唱;“念”即带韵律的对白,分为京白和韵白。“唱”和“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武蹈性很强的表演动作、身段、姿势、面目表情等。舞台上的舞蹈、魔术也叫“做”。“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有时为了表演的好看,会采用兵器。“做”和“打”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这四个方面是戏曲演员的主要训练内容,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综合性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戏剧的主要角色有生、旦、净、末、丑。

新编历史剧研究的现状和可能

2019年第4期?总第77期52 评 论 吴秀明 新编历史剧研究的现状和可能 一 自20世纪末以来,作为对文学研究与社会现实“不 及物”的一种回应性的反思,体制问题逐步成为当代文 学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应该说,文学的生成和发展不 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审美领域,而是与政治、历史、经 济等具有密切的互文关系。已有的文学史往往重视作家 作品和文学现象等“显性事实”,对于文学制度及监管等 “隐性事实”则缺乏足够的认识。这里所谓的文学体制, 是指在某种社会制度支撑下,规范文学创作、批评和研 究的制度、方法及形式的总称。它源自政治学和社会学 范畴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属于韦勒克所说的“外部研 究”或偏向于“外部研究”。文学体制问题的提出,表明当 代文学有走出狭窄的“审美城”、重返宏大开阔的“历史 现场”之意。自然,它也由之催化与引发新的“问题与方 法”,将“一体化”研究推向深入的功能价值。 其实,文学的“外部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论的“知人论世”及其作品周边背景等,一直 就存在于人们的研究视野中。福柯的知识谱系学和布迪 厄的场域理论,在涉及文学问题时,也会谈及与体制有 关的问题。但凡是这些,一般往往将其作为文本阐释的 附属,限于简单的介绍。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所热衷 的“文本中心”和“文本自足”的“向内转”理念,更使“外 部研究”黯然失色甚至声名不佳。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当代文学研究的不断推进,这一偏于审美感知的“内转”式路数却遭遇到了某种笼罩性的困境,开始转向更强调外在客观和整体综合的文学体制研究,这种研究的结构性调整,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当代社会体制改革与反思的紧迫性,催生了当代文学领域体制研究的开展与推进。其次,是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几十年来,文坛学界对当代作家作品细密评析,使其在“向内转”的同时,原有的局限也逐渐暴露出来,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向着偏重于“向外转”的体制研究拓展是可以期许的一种选择。最后,是随着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文献史料的传播广泛又快捷,使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史料支撑的体制研究,得到了史料获取的便捷途径和多样化的技术保障。由此,学界不仅发表了大量研究当代文学体制的论文,同时这方面的专著也纷纷面世。如王本朝的《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2007年)、张均的《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 》 (2011年)、李洁非、杨劼的《共和国文学生产方式》 (2011年)等。以上所说的都是关乎当代文学整体与整体当代文学的一种体制研究,它大体属于宏观的体制研究,其宏阔融通的思维理路对近些年的当代文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经过一番实践,人们也逐渐认识到:这种体制研究也是有局限的,文学与制度之间,远比我们

读吴晗同志《关于海瑞罢官的自我批评》

读吴晗同志《关于<海瑞罢官>的自我批评》 朱杰勤 吴晗同志在《关于<海瑞罢官>的自我批评》里说,他的《论海瑞》是读了一九五九年八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的公报、八月二十七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反右倾、鼓干劲,为在今年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而斗争》的社论、《红旗》杂志第十七期发表的《伟大的号召》的社论而后写的,目的“是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反对假冒和歪曲海瑞的”。 姑勿论吴晗同志写这篇《论海瑞》是否受上述党的各项文件所启发,但如果他掌握了文件的精神实质,就决不会把研究海瑞、学习海瑞以及表扬海瑞来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者。我们只能坚持马列主义的真理向右倾机会主义者作斗争,决不能把一个反动阶级分子抬出来反对今天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右倾机会主义者,口头上挂着马列主义,行动上反对社会主义。他们也不至愚蠢到这样的地步,在光天化日之下“自命海瑞”,吴晗同志何必反对假冒、歪曲海瑞呢?说他们“自封为反对派”吧,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的海瑞,除了反对农民阶级之外,究竟反对过谁呢?说他上疏谏过嘉靖皇帝(世宗朱厚熜)吗?但他闻皇帝死,“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捐绝于地,终夜哭不绝声”。(明史本传)说他反对地主阶级吗?正如吴晗同志承认,“他又是为本阶级长期利益”打算。说他反对大地主吗?大地主当权派的张居正,他没有正面反对过。吴晗同志把徐阶列为海端反对的主要对象,但从海瑞给徐阶的书札看来,海瑞对徐阶恭维备至,一则说:“无不以伊、傅、周、召惟公颂者。且日:幸有是人,今日倚赖。”再则说:“补其偏,救其弊,乘便因时,一事而为一事之计,则公可自为力,亦天下人所见为公誉也。”(均见“启阁老徐存翁”二札)奉承惟恐不及。海瑞要求徐阶退田,态度上也是很温和的。徐阶退田后,海瑞复了他一封信说:“近阅退田册,益知盛德出人意表。但所退数不多,再加清理行之可也。”(《复徐存斋阁老》)而海瑞此举,仍然替徐家长远利益打算,所以他说:“区区欲存翁退产过半,为此公百年后得安静计也。”(《复李石麓阁老》)根据史料,极力反对徐阶的不是海瑞,而是徐阶的政敌高拱。高拱“令御史齐康劾阶,言其二子多干请及家人横里中状。”“拱再出,扼阶不遗余力,郡邑有司希拱指,争崎龁阶,尽夺其田,戍其二子。”(《明史·徐阶传》)如果认为海瑞反对徐阶,就是反对大地主阶级,那末,高拱反对徐阶更为坚决,高拱是不是大地主阶级的反对派呢?吴晗同志强调,海瑞以地主阶级的“左”派,反对地土阶级的右派,找们从未闻地主阶级有“左”右派之分,又未知吴晗同志以什么政治标准来划分。吴晗同志居然把海瑞封为“左派”,硬要把他拿出来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者,正如火上加油,只能助长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气焰。 我们从《论海瑞》和《海瑞罢官》两篇作品中,看不出吴晗同志捍卫社会主义,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目的和作用。相反地,只能够看见作者站在封建地土阶级立场,标榜了封建同志阶级的忠臣海瑞,抹煞阶级斗争,为右倾机会主义者张目,与社会主义制度唱对台戏。吴晗同志这些文章的反社会主义本质被揭露出来了之后,便在“自我批评”中,特别声明《论海瑞》一文,是在公报、社论发表后写的,表示动机还是纯洁,政治立场是稳的,不过学术立场和方法还有问题而已。其实吴晗同志通过海瑞研究对群众散播毒素、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害,岂止学术上的立场问题而已。 吴晗同志关于“清官”问题的看法,他在“自我批评”中坚持“还没有什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