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第三章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主要与血小板哪种功能有关(A) (中)

A、聚集功能

B、分泌功能

C、释放功能

D、促凝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膜糖蛋白Ib、主要与血小板哪种功能有关(C) (中)

A、释放功能

B、分泌功能

C、粘附功能

D、促凝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3.血小板的功能不包括(B) (易)

A、粘附功能

B、活化因子Ⅻ

C、释放功能

D、聚集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4.参与纤维蛋白原变成交联纤维蛋白过程的凝血因子是(E) (中)

A、因子Ⅷ

B、因子X

C、因子Ⅺ

D、因子Ⅻ

E、因子XⅢ

5.肝素的抗凝作用需依赖(A) (中)

A、 ATⅢ

B、肝素酶

C、活化蛋白C抑制物

D、α2-巨球蛋白

E、αl一抗胰蛋白酶

6.参与蛋白C激活的物质是(D) (中)

A、纤溶酶

B、胰蛋白酶

C、糜蛋白酶

D、凝血酶

E、抗凝血酶

7.在止凝血功能降低、抗凝血功能增强的病理情况下,机体会出现(A) (中)

A、低凝状态或出血倾向

B、血栓前状态

C、血栓状态

D、高凝状态

E、机体自动调节不表现病理状态

8.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主要生理功能是(C) (中)

A、促进血液凝固

B、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C、抗凝作用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D、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E、促进血液凝固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9.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是(E) (中)

A、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B、使纤维蛋白变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C、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抑制纤维蛋白单体变为纤维蛋白

E、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

10.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主要是(E) (中)

A、因子I减少

B、因子Ⅶ减少

C、因子Ⅷ减少

D、因子Ⅻ减少

E、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

11.出血时间延长常见于(D) (中)

A、血友病A、

B、血友病B、

C、 FⅪ缺乏症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过敏性紫癜

12.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数量(E) (中)

A、 <80*109/L

B、 <100*109/L

C、 <110*109/L

D、 <120*109/L

E、 <150*109/L

13.血块收缩不良主要见于(B) (易)

A、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B、血小板无力症

C、血小板A颗粒缺乏症,

D、 PF3缺乏症

E、贫血

14.将20ul血液加入0.38ml血小板稀释液中,计数5个中方格血小板数为98个,则该标本血小板数为(B) (易)

A、 49*109/L

B、98*109/L

C、 490 *109/L

D、 980*109/L

E、 9.8*109/L

15.一患者术后伤口渗血不止,临床疑有DIC,应选择哪组筛选试验(B) (中)

A、 PLT、CRT、BT

B、PLT、PT、APIT、Fg、FDP

C、 BT、CT、PT

D、 CFT、APTT、vWF

E、 PLT APTT、BT、CT

16.凝血时间测定时,如标本混入组织液,凝血时间将(A) (易)

A、缩短

B、延长

C、明显延长

D、不变

E、延长或缩短均可能

17.对出血时间测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B) (难)

A、皮肤弹力

B、标准的切口深度

C、皮肤切口长度

D、皮肤切口位置

E、毛细血管所受压力

18.有关凝血因子,错误的叙述是(D) (难)

A、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没有因子Ⅲ

B、凝血因子中没有因子Ⅵ

C、钙离子参与内、外凝血系统:

D、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只需水解掉肽A、就形成纤维蛋白单体

E、凝血活酶的形成与PF3有关

19.血块收缩不良试验主要提示(E) (中)

A、因子Ⅶ缺乏

B、因子Ⅷ、Ⅸ减少

C、因子Ⅲ异常

D、凝血酶原降低

E、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

20.PT正常,APIT延长最可能是缺乏(E) (易)

A、因子I、Ⅱ

B、因子Ⅻ、Ⅻ

C、因子V、X

D、因子Ⅶ、Ⅲ

E、因子Ⅷ、Ⅸ、Ⅺ

21.凝血酶时间测定正常,主要提示(C) (易)

A、 FⅧ无缺陷

B、 FⅪ无缺陷

C、Fg无缺陷

D、 PA、I无缺陷

E、 FⅡ无缺陷

22.关于凝血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E) (中)

A、是一种较敏感的试验

B、主要检测外源凝血系统有无异常

C、主要检测因子I、Ⅱ有无异常

D、主要检测因子Ⅻ有无异常

E、凝血时间延长主要见于因子Ⅷ.Ⅸ、Ⅺ缺陷者

23.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是(B) (易)

A、 APTT

B、 PT

C、 TT

D、 CT

E、纤维蛋白原测定

24.TT延长,可被甲苯胺蓝纠正,提示为(E) (中)

A、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B、异常纤维蛋白原病

C、因子Ⅱ缺乏

D、有FDP存在

E、有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

25.有关止凝血筛选试验的临床意义,错误的叙述是(E) (难)

A、血友病时,APIT延长

B、循环血液中有肝素存在时,TT延长

C、严重肝病时,PT延长

D、 DIC早期,3P阳性

E、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PT正常

26.不依赖Vit K的凝血因子是(E) (中)

A、因子Ⅱ

B、因子X

C、因子Ⅶ

D、因子Ⅸ

E、因子V

27.最不容易保存的凝血因子是(B) (中)

A、因子I

B、因子V

C、因子Ⅶ

D、因子Ⅸ

E、因子Ⅻ

28.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A) (易)

A、因子I、Ⅱ、V、Ⅶ、X缺陷

B、因子Ⅶ、Ⅷ、Ⅸ缺陷

C、因子Ⅷ、Ⅸ、Ⅺ、Ⅻ缺陷

D、因子V、X、Ⅷ缺陷

E、因子Ⅶ、X、Ⅺ、Ⅻ缺陷

29.内源性凝血途径第一阶段涉及的凝血因子是(E) (中)

A、因子工、Ⅱ、Ⅻ

B、因子工、Ⅱ、Ⅲ、V

C、因子Ⅲ、V、Ⅶ

D、因子Ⅷ、Ⅸ、X

E、因子Ⅻ、Ⅺ、Ⅸ、PK、HMWK

30.凝血活酶的组成包括(D) (易)

A、因子Ⅲ、Ⅶa钙离子复合物

B、因子Ⅷ:C和vWF复合物

C、因子Ⅷa、Ⅸa钙离子、PE复合物

D、因子Xa、、Va钙离子、PF3复合物

E、因子Ⅷa、Va、钙离子、PF3复合物

31.除钙离子外,参与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物形成交联纤维蛋白过程的凝血因子是(E)

(中)

A、因子Ⅲ

B、因子Ⅷa

C、因子Xa

D、因子Ⅻa

E、因子Ⅻa

32.血管损伤后,完成血小板粘附功能所需主要条件是(C) (中)

A、微血管壁结构正常

B、有足够的血小板数量

C、血管内皮下胶原纤维、血小板膜糖蛋白Ib、vWF等

D、凝血酶、ADP、胶原等

E、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钙离子等

33.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促止血物质是(A) (易)

A、vWF

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C、前列环素

D、硫酸乙酰肝素

E、血栓调节蛋白

34.纤溶系统不包括(B) (中)

A、纤维蛋白原

B、纤溶酶原

C、纤溶酶

D、纤溶酶原激活物

E、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

35.Pr延长常见于(E) (中)

A、阻塞性黄疸

B、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C、 DIC、

D、血液中有抗凝物质

E、VI服避孕药.

36.有关血小板数量的生理性变化,正确的叙述是(C) (易)

A、妇女月经前可增高

B、妊娠中晚期降低

C、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一定波动

D、静脉血比外周血略低10%

E、冬季比春季低

37.血小板减少最常见于(C) (中)

A、急性溶血后

B、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血小板生成障碍

D、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E、多发性骨髓瘤早期

38.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D) (中)

A、急性白血病

B、急性放射病

C、急性溶血后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9.有关血块收缩时间测定,错误的描述是(E) (中)

A、为血小板功能诊断的筛选试验

B、测定在37%下进行

C、血块收缩与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也有关

D、血小板的血块收缩蛋白起了重要作用

E、正常人血块2h后开始收缩

40.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筛选试验是(C) (易)

A、凝血时间测定

B、 APTT测定

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D、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E、复钙时间测定

41.有关凝血时间测定,错误的描述是(B) (中)

A、凝血时间是指血液离体后至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

B、是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确诊试验

C、敏感性不高

D、凝血时间正常可排除有关凝血因子异常

E、已逐渐被ApTT试验所取代

42.有关APTT测定的临床意义,错误的叙述是(A) (中)

A、患者结果较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B、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缺陷可靠的筛选试验

C、血友病患者结果多延长

D、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可使结果延长

E、可作为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指标之一

43.用APTT监控肝素抗凝治疗,APTT维持的范围是(E) (中)

A、 31-43s

B、 50s

C、<75s

D、与正常对照相当

E、正常对照的1.5-3倍

44.APTT测定中加入白陶土的作用是(E) (易)

A、活化因子Ⅱ

B、活化因子Ⅶ、Ⅲ

C、活化因子X、V

D、活化因子Ⅷ、Ⅸ

E、活化因子Ⅻ、Ⅺ

4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的参考值范围是(A) (易)

A、1±0.15

B、 1±0.5

C、 1.5±0.15

D、 1.5±0.5

1±1.5

E、

46.D-二聚体是以下何种成分的降解产物(D) (中)

A、纤维蛋白原

B、纤维蛋白单体

C、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D、交联的纤维蛋白

E、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

47.有关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B) (中)

A、在血栓前状态为阴性

B、D一二聚体测定为阴性,基本可排除血栓形成

C、在继发性纤溶时为阴性

D、在原发性纤溶时为阳性

E、不能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48.有关止凝血筛选试验的临床意义,错误的叙述是(C) (中)

A、 DIC时,D-二聚体阳性

B、血友病A时,APTT延长

C、Vit K缺乏时,PT正常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

E、 FDP存在时,PT延长

49.疑为血友病,首选的筛选试验为(B) (易)

A、复钙时间测定

B、APTT测定

C、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D、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

E、凝血时间测定玻璃试管法

50.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最有诊断价值的试验是(B) (中) A、纤溶酶活性测定

B、 D一二聚体测定

C、纤维蛋白肽B

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测定

E、 3P试验

51.下列凝血因子中,肝脏和肝外组织都可合成的是(D) (中)

A、因子I

B、因子Ⅱ

C、因子Ⅶ

D、因子Ⅷ

E、因子X

52.纤溶酶(PL)不能作用于(E) (中)

A、纤维蛋白原

B、因子Ⅱ、V

C、因子X、Ⅷ

D、纤维蛋白

E、TF

53.不能促使PLG变为PL的物质是(E) (中)

A、 UK、SK

B、Ⅻa

C、 t-PA

D、 u-PA

E、 PAI

54.血液凝固是诸多凝血因子逐个被激活的(D) (易)

A、合成反应

B、聚合反应

C、联接反应

D、酶促反应

E、混合聚集反应

55.FⅫa作用的底物为(B) (中)

A、纤维蛋白原

B、可溶性纤维蛋白

C、交联纤维蛋白

D、纤维蛋白聚合物

E、纤维蛋白单体

56.血块收缩不佳可见于(E) (中)

A、急性化脓性感染

B、心肌梗死

C、高纤维蛋白原

D、血栓性疾病

E、血小板减少症

57.血小板聚集试验反映了(D) (中)

A、血小板数量

B、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

C、血小板GP I b一Ⅸ复合物的活性

D、血小板GPII b/Ⅲa、活性

E、血小板的释放功能

59.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结果是(C) (中)

A、出血时间正常,TT和PT延长

B、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块收缩良好,凝血时间正常

C、血小板数减少,血块收缩不良,BT时间延长

D、 Fg减少,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E、血小板数减少,M PV和P D W均减低,血小板膜抗体为阴性

60.APTT测定时应加入的成分有(D) (易)

A、 FⅫ和FⅪ

B、白陶土和脑磷脂

C、 CA和脑磷脂

D、白陶土、CA和脑磷脂

E、 FⅫ、CA和脑磷脂

61.受检者APTT的测定值较正常对照延长多少秒为异常(B) (易)

A、≥20

B、≥10

C、≥3

.D、≥30

E、≥50

62.PT正常,APIT延长,提示(A) (中)

A、 FⅧ缺陷

B、 FX缺陷

C、 FⅡ缺陷.

D、.FⅫ缺陷

E、 FV缺陷

63.PT异常,APTT正常,提示(D) (中)

A、 VIII因子缺陷

B、 XI因子缺焰

C、严重的vWF缺少

D、Ⅶ因子缺乏

E、 X因子缺乏

64.BT延长,PLT减低,首先考虑的疾病是(A) (中)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过敏性紫癜

C、单纯性紫癜

D、血管性紫癜

E、血小板增多症

65.成人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参考值范围为(B) (易)

A、2-4mg/L

B、 2—4g/L

C、 20—40mg/L

D、 200—-400mg/L

E、 >400mg/L

66.PT延长、A PTT延长、PLT正常可见于(A) (中)

A、纤维蛋白原缺乏

B、血管性疾病

C、纤溶性疾病

D、骨髓增生性疾病

E、过敏性紫癜

67.FDP阳性,D一二聚体正常,多为(B) (易)

A、无纤溶亢进

B、原发性纤溶症

C、继发性纤溶症

D、 DIC、

E、血栓形成

68.凝血时间测定最敏感的方法是(B) (易)

A、普通试管法

B、活化凝血时间法

C、毛细血管法

D、玻片法

E、 IVY法

69.BT缩短可见于(B) (中

A、凝血因子缺乏

B、凝血酶生成障碍

C、抗凝物质增加

D、 Vit K缺乏

E、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70.血栓和止血常用筛选试验中,属体内试验的是(A) (易)

A、 BT

B、 CRT

C、 PT

D、 CT

E、 APTT

71.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C) (易)

A、 lD~2D

B、 2D一4D

C、7D一14D

D、 15D一21D

E、 120D

72.PLT正常,BT延长可见于(E) (易)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血友病A

C、血友病B

D、白血病

E、血管性血友病

73.有一肝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皮肤淤斑,鼻出血,应选择哪组筛选试验为佳(A) (中)

A、PLT、PT、APTT、1Tr

B、 BT、束臂试验、血块退缩试验

C、 PLT、PI、Fg含量测定

D、 CT、复钙时间测定

E、 BT、CT

74.患者,男,24岁,1周前右膝关节不慎撞伤后逐渐肿大,疼痛,过去有类似病史,也有小腿肌肉血肿,但不严重。应首选哪项检查(D) (难)

A、 BT

B、 PT

C、 CT

D、 APTT

E、 PLT

75.患者,男,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巨大血肿伴剧烈疼痛与功能障碍,有血友病家族史。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C) (难)

A、 APTT延长

B、 CT延长

C、PT延长

D、 PLT 120×109/L

E、凝血活酶生成不佳,可被正常人新鲜血浆纠正

76.患者,男,45岁,确诊慢性肝病lO年,反复鼻出血及皮肤淤斑半年。体检面色灰暗,可见蜘蛛痣,皮肤淤点,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5Cm,腹腔积液征阴性。PT为18s(对照为12s),提示(E) (难)

A、因子Ⅱ、Ⅶ、Ⅸ、X缺乏

B、因子Ⅺ、Ⅻ、Ⅷ缺乏

C、因子I、Ⅱ、V、Ⅷ缺乏

D、因子Ⅸ、V、Ⅶ、X缺乏

E、因子Ⅱ、V、X、Ⅶ缺乏

77.患者,女,30岁,月经量增多,皮肤淤点、淤斑半年。实验室检查:HB、90g,L,WBC、 8.9 x 109/L,PLT 42 x 109/L,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骨髓检查显示巨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幼稚细胞为主,由此推断(A、) (难)

A、BT延长,CT正常,TT正常,血块退缩不佳

B、 BT正常,CT正常,TT延长,血块退缩不佳

C、 BT延长,CT正常,TT正常,血块退缩正常

D、BT延长,CT延长,TT延长,血块退缩不佳

E、 BT正常,CT延长,TT正常,血块退缩正常

(二)单项选择题(B型题)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粘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释放功能

D、促凝功能

E、分泌功能

1.血小板膜糖蛋白I b主要与哪种功能有关(A)(难)

2.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主要与哪种功能有关 (B) (易)

(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因子Ⅻ

B、因子I

C、因子X

D、因子Ⅷ

E、因子V

3.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形成(C)(中)

4.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动因子是(A)(易)

(5-7题共用备选答案)

A、 APTT延长,PT正常,加正常新鲜血浆能纠正

B、 APTT延长,PT延长,TT延长,加正常血浆不能纠正

C、 APTT正常或延长,PT延长,加正常血浆能纠正

D、 APTT正常,PT正常,TT延长,加甲苯胺蓝能纠正

E、 APTT正常,PT正常,TT延长,加正常血浆能纠正

5.抗凝物质过多(B)(中)

6.血友病A (A)(难)

7.严重肝病(C)(难)

(8-9题共用备选答案)

A、因子XA、VA和CA2、PF3

B、因子Ⅲ、X

C、因子Ⅲ、Ⅶ、X、V

D、因子Ⅱ、Ⅶ、Ⅸ、X

E、因子Va、Ⅷa、

8.APC、能灭活的是(E)(难)

9.组成凝血活酶的是(A)(中)

(10~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因子V、Ⅷ

B、 vWF

C、因子Ⅲ、Ⅶa、CA2

D、因子Ⅸ、Ⅺ、Ⅻ、CA2

E、因子Ⅻ、PK、HMWK

10.正常凝血过程不能形成复合物的是(D)(易)

11.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促凝物质是(B)(中)

12.正常人新鲜血浆中有(A)(难)

13.内源性凝血途径第一阶段涉及的凝血因子是(E)(中)

(14~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 APTT

B、 PT

C、 D-二聚体

D、 PLT、APTT、PT、Fg、FDP测定

E、SDS-凝胶电泳中检出vWF多聚体结构异常

14.疑为血友病患者,常用的筛选试验是(A)(中)

15.诊断继发性纤溶亢进症的筛选试验是(C)(难) 16.诊断DIC的筛选试验是(D)(难)

(17-18题共用备选答案)

A、因子I、Ⅲ、Ⅶ、V

B、因子Ⅱ、Ⅶ、Ⅸ、X

C、因子I、Ⅱ、V、Ⅶ

D、因子Ⅳ、V、Ⅷ、Ⅻ

E、因子X、Ⅺ、Ⅷ、V

17.依赖Vit K的凝血因子是哪一组(B)(难)

18.血浆PT明显延长时最可能缺乏的是(C)(中)

(19-20题共用备选答案)

A、 PT延长,APTT正常,PLT正常

B、 PT正常,APTT延长,PLT正常

C、 PT延长,APTT延长,PLT正常

D、 PT延长,APPT延长,PLT减低

E、 PT正常,APPT正常,PLT减低

19.Vit K缺乏常见结果是(C)(难)

20.DIC、常见结果是(D)(中)

(21-22题共用备选答案)

A、血友病A

B、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C、继发性纤溶亢进症

D、无纤溶亢进症

E、过敏性紫癜

21.FDP正常,D一二聚体正常,常见于(D)(中) 22.FDP阳性,D-二聚体正常,常见于(B)(易)

(三)多项选择题(X型题)

1、血小板的止血作用主要包括 (B、C、D、E、) (中)

A、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减低血管的通透性

B、粘附功能

C、聚集功能

D、释放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2.有关血液凝固过程,正确的叙述是 (B、C、D、) (难)

A、凝血过程分为外源性、内源性和共同途径三个独立的过程

B、凝血是连续的、复杂的生化过程

C、凝血是一系列凝血蛋白酶促反应的结果

D、肉眼所见的血块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丝

E、凝血过程不需要血小板的参与

3.Vit K依赖的凝血因子有 (A、C、D、E、) (难)

A、因子Ⅱ

B、因子V

C、因子Ⅶ

D、因子Ⅸ.

E、因子X

4.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基本特征包括 (A、C、D、E) (难)

A、凝血首先启动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

B、内源性凝血途径先由PK:HMWK.FⅫ激活

C、生理性凝血只局限于受损血管的局部

D、整个凝血过程均有细胞和体液的参与

E、凝血过程具有正、负反馈调节作用

5.属于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是 (A、B、C、E) (难)

A、 t-PA

B、 u-PA

C、 UK

D、 PA

E、ⅫA

6.属于纤溶抑制物的是 (A、C、D) (中)

A、 PA

B、 t-PA

C、 A2-AP

D、 A2-M

E、 APC

7.B、T延长主要见于 (A、B、C、D) (易)

A、血小板数量异常

B、血小板功能缺陷

C、血管性血友病

D、纤溶亢进症

E、 DIC高凝期

8.外科手术前止凝血筛检试验主要有 (A、B、C、D、E) (中)

A、 PLT

B、 TT

C、 APPT

D、 Fg

E、 PT

9.D、IC、常用的实验室诊断筛检试验有 (A、B、D、E) (中)

A、 PLT

B、 PT

C、 CRT

D、 FDP

E、 D—二聚体

10.有关微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正确的叙述是 (A、B、C、D) (中)

A、局部微血管反射性收缩,血流缓慢

B、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迅速形成血小板血栓

C、各种凝血因子相互作用进一步形成红色血栓

D、血液凝固后在血小板收缩蛋白作用下血块收缩阻塞微血管

E、血块收缩后血管内皮再生

11.有关纤维蛋白的降解,正确的叙述是 (A、B、C、E) (难)

A、在纤溶酶作用下纤维蛋白降解

B、在纤溶酶作用下裂解出多肽和其附属物

C、在纤溶酶作用下x’片段裂解出Y’和D片段

D、 Y'片段进一步降解为E’片段和C片段

E、使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生D-二聚体

12.关于血小板计数的质量控制,正确的叙述是 (A、B、C、D) (难)

A、血小板稀释液配成后应过滤,空白计数应为O

B、充池后要静置10-15min后再计数

C、血小板计数应在1h内完成

D、草酸铵稀释液对红细胞破坏力强,血小板形态清晰

E、计数时光线要强,以免看不见血小板

13.血小板功能的筛选试验有 (A、B、C) (中)

A、血块收缩试验

B、血小板粘附试验

C、血小板聚集试验

D、凝血时间测定

E、复钙时间测定

14.关于APPT测定的临床意义,正确的叙述是 (A、B、D、E) (易)

A、 APTT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为延长

B、血友病A、患者APTT大多延长

C、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缺乏时A、PPT缩短

D、血栓性疾病时APTT缩短

E、血中抗凝物质增多时APTT延长

15.有关PT测定的质量控制,正确的叙述是 (A、B、D、E) (难)

A、实验前,患者应停用影响止凝血试验的药物至少1周

B、血液与109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比例为9:1

C、采血后应立即低速离心,避免血小板损失

D、测定应在采血后1~2h内完成

E、 ISI值通常由生产试剂的厂家提供

(四)填空题

1、正常止血机制包括——、——和——。(中)

2、血浆凝血因子的合成部位大多在——,凝血因子的合成中依赖Vit K的是——、——、——、——. (难)

3、WHO推荐血小板直接计数用的稀释液是——,其计数的参考范围是——。(难)

4、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有——、——、——、——、——、——。(中)

5、生理性的抗凝作用主要包括——、——、——和——等。(中)

6、血块不收缩或血块收缩不良见于——、——等。(中)

7、出血时间测定是筛检试验中惟一的——试验,其推荐方法是——,该试验对评价——和——有一定的价值。(中)

8、全血凝血时间测定的主要方法有——、——和——。(难)

9、PT测定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和——两方面,PT.试剂盒所用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必须用WHO的参考试剂进行校正,其IsI值以——为好;对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必须使用——作为PT结果的报告形式,并以其在——时作为口服抗凝剂治疗时抗凝浓度的适当范围。(中)

10、D一二聚体是纤溶酶降解——的产物,也是鉴别——和——的良好指标。(难)

11、蛋白C系统包括——、——和——。(中)

12、纤溶系统的组成主要有——、——、——、——等。(中)

13、DIC继发纤溶亢进时可出现3P——,D一二聚体——,FDP——。(难)

答案

1、整的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的质量和数量、足够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2、肝脏、Ⅱ、Ⅶ、Ⅸ、X

3、草酸铵稀释液、(100~300)×109/L

4、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促凝功能血块收缩功能

5、细胞抗凝作用,体液抗凝作用,P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6、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

7、体内、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质和量

8、活化凝血时间法(ACT法)、硅管法、普通试管法

9、试剂标准化、检测方法规范化、1.O~1.5、INR、2~4

10、交联的纤维蛋白、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

11、蛋白C、蛋白s、凝血酶调节蛋白

12、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物

13、阳性、增高、增高

(五)名词解释

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难)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中)

3.出血时间(易)

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中)

5.血块退缩试验(难)

6.凝血时间(中)

7.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难)

8.凝血酶原时间比值(难)

9.国际标准化比值(难)

10.国际敏感指数(中)

11.D、一二聚体(难)

名词解释答案

1、TFPI在凝血过程中,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TFPI可与FⅧa(或FⅦ)和FX a形成无活性复合物,中断外源凝血途径。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又称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或束臂试验。CFT是在手臂局部加压,使静脉血流受阻给毛细血管以负荷,检查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出血点数来估计血管壁的脆性。本试验主要与血管壁的脆性与其结构和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浆vWF等因素有关。

3、、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停止的时间称出血时间。B、T的长短主要反映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血管壁的完整性。

4、在受检血浆中加入凝血因子Ⅶ激活剂(如白陶土)和部分凝血活酶(如脑磷脂),在CA、2’的参与下,观察血浆所凝固的时间,即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5、血液凝固后,血小板血栓收缩蛋白可使血小板伸出伪足,附着于纤维蛋白上,在血

小板伪足向心性收缩时,纤维蛋白网收缩,将网隙中的血清挤出,形成固缩的血块,称血块退缩试验。血块收缩主要取决于血小板数量、功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

6、是指将静脉血放人试管中,观察自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CT是反映内

源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7、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CA2+,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即为血浆凝血

酶原时间。PT的长短反映了血浆中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和因子V、Ⅶ、X

的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

8、PTR=受检者PT值(s)/正常对照PT值(s),参考值范围是0.82-1.15。

9、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病人/PT正常人)isi。WHO规定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必须使用INR作为PT报告形式,并用作抗凝治疗监护的指标。

10、ISI表示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frr校正曲线的斜率。标准品组织

凝血活酶ISI为1.0。试剂ISI值越低,越接近1.0,越敏感。

11、是凝血酶及Ⅻ作用下的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作用后的终末产物,

为继发性纤溶之特有产物。可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

(六)问答题

1、血小板在止血中的作用有哪些? (中)

2、检查血管壁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有哪些?其参考值范围各是多少? (难)

3、试述血小板计数的质量控制。(难)

4、简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原理、报告方式及临床意义。(中)

问答题答案

1、①血小板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减低;②通过粘附、聚集、释放功能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生理止血过程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是V(无),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乏的是9因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10因子。 . 通常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 ③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 route)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 route)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因子参与,可记为山鸡。山鸡一般在外面才有。 共同途径有10、5、2因子参与,可记为:十五的月亮(10、5)下有条鳄鱼(2)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机制及凝血四项意义及止血药分类

凝血机制 一、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凝血因子也有止血功能,二者之间的联系? 简单的说,血小板参与的止血属于一期止血,凝血因子参与的止血属于二期止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止血过程中,血小板为血液凝固中的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而血液凝固中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 具体可以从一个概念开始:什么叫做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到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临床上经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者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正常人不超过9min(模板法),出血时间的长短反应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生理性止血功能减退,就有出血的倾向,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就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生理性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 ①血管收缩: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如果血管破损不大,直接可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止血;②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内膜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1-2s内即有少量血小板聚集粘附,这些少量的血小板起到“识别定位”的作用,紧接着会有源源不断的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这就是一期止血;③血液凝固: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也可以激活血浆中的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把松

软的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期止血。 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多种活性物质,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所以说PLT和凝血因子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血小板参与的是一期止血,他的特点是反应快,缺陷是没有纤维蛋白原的“捆绑”,所形成的血栓不牢固。凝血因子参与的是二期止血,特点是血栓牢固,调控精细,但是反应较慢。两种凝血机制缺一不可。 二、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关系? 可从生理性止血的第三步:血液凝固讲起,血液凝固的定义,简称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就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他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14个,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按发现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即凝血因子Ⅰ-XIII(因为凝血因子VI后被证实是血清中活化的凝血因子V,所以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凝血因子),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除III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且多数在肝内合成;除Ⅳ因子是钙离子,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

实验诊断学—止血凝血实验(双语版)

止血凝血 2013年3月7日 19:32 血管壁止血作用: 1.收缩反应:neurohumoral regulation →endothelial cells contract →slow blood flow →bleeding stops 2.激活血小板 Collagen exposed →activate vWF →collagen-vWF-platelet complex →platelet adheresion 3.促进血液凝固过程 Endothelial cells →tissue factor →ex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 Endothelial cells →activate FXII →in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 4.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Endothelial cells →PAI(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一、血管壁检测——screening test 1.BT 2.CRT 1.bleeding time, BT 测定皮肤受特定条件的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反应毛细血管壁和血小板止血功能 参考值:6.9±2.1min abnormal:>9m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fluenced by the amount of platelet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vascular wall BT increase: 1.Abnormal function or amount of the platelet: thrombasthenia血小板无力症 2.abnormal condition of the vascular wall: hereditary capillary rise syndrome 3.intergrated factors: VWD、DIC BT decrease: Severe hypercoagulable state and thrombotic diseases: Cerebral thrombosis、cardiac infarction、diabetes mellitus、hyperlipidemia、DVT、hypercoagulable state of DIC 2.Capillary resistance test, CRT 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与其本身的结构、功能,血小板的质、量,以及一些体液因素有关。用加压的方法来部分阻止静脉血液回流,可以根据一定范围内新出血点的数目及大小来估计毛细血管的脆性。 Reference value: in the diameter of 5cm Male: less than 5 spots Female and Children: less than 10 spo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Positive when the amount of spots is more than the normal level 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fect of the vascular wall: hereditary capillary rise syndrome、angiohemophilia Quality and quantity defect of platelet: Thrombocytopenia 血小板减少症 Platelet dysfunction syndrome 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止血和凝血机制

止血和凝血机制: 止血:血管壁、血小板、凝血机制凝血酶原转化 血管壁:脆性、通透性、舒缩性;PF3(血小板释放)凝血活酶形成 血小板功能:附着胶原纤维、基底膜ADP/TXA2(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可逆、短暂)—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增强血管收缩 纤维蛋白原产生纤维蛋白丝在血小板凝血周围形成纤维蛋白原网血栓收缩素纤维蛋白进一步收缩形成稳定的血凝块(持久)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表1)。PTA<40%提示肝细胞有大片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衰早期30%<PTA<40%;中期20%<PTA<30%;晚期PTA <20%。 表1:ACCP(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目标值 疾病状态 IN R I NR 目标值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塞;生物瓣换瓣;急性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栓塞);瓣膜病房颤 IN R 2.0~ 3.0 目 标值 2.5 机械瓣换瓣(高危);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肌梗死复发);某些血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合症 IN R 2.5~ 3.5 目 标值 3.0

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 IN R 2.0~ 3.0 目 标值 2.5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止血与凝血障碍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T est 正常的止血、凝血机制: 正常人体完善的止血功能由血管壁、血小板及凝血系统三方面的因素彼此协同完成。 (一)血管壁: 正常情况下,微血管壁都有完整的组织结构: 内皮细胞层(光滑、带负电荷) 内膜层——基底膜(胶原纤维、VWF— R)皮下结缔组织 中层——平滑肌及弹力纤维 外膜层——结缔组织 内皮细胞层表面光滑、带有负电荷(血小板表面带有负电荷),可防止血小板在其表面粘附、聚集。内皮细胞之间有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起到使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完全覆盖在带正电荷的基底膜上。 血管在正常止血过程中的作用: 1、反射性收缩—使血管破裂处缩小,血流变慢; 2、刺激血小板粘附—形成白色附壁血栓; 3、激活凝血系统—形成稳固的红色血栓。 (二)血小板:在局部粘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机械性填塞血管破损处,达到初步止血。 (1)粘附:血小板结合在胶原纤维上 血小板粘附作用的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证明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a、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b、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 c、血管壁胶原纤维上的VWF受体; 血管破损处内皮细胞缺损,下面的胶原纤维暴露,胶原纤维上的VWF—R暴露,VWF与其受体结合,GPIb 再与VWF结合,使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粘附。 (2)聚集:血处板发生彼此粘附现象(聚集共有二相) 目前认为胞浆中Ca2+升高,可使GPIIb与GPIIIa结合,形成GPIIb/IIIa复合物。该复合物具有受体的作用,并可通过凝血酶的两个γ链使血小板形成桥式连接 r链r链 GPIIb/IIIa——凝血酶——GPIIb/IIIa 血小板血小板 (3)释放:血小板将颗粒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 第一相聚集后,血小板发生变形,并释放出5-HT、ADP及PF3,促进血小板的第二相聚集,使粘附着的血小板聚集物增大形成血小板血栓。(具体复杂过程参见ppt图片) (三)凝血系统:——主要成分为一系列的凝血因子 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反应的结果。当凝血过程被激活时,其中一个凝血因子按顺序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使之激活成为具有活性的酶,形成―瀑布样反应‖。凝血过程一旦开始,一定会进行到底;凝血过程有一自行扩大的正反馈作用。 1、凝血因子 A、凝血因子均以罗马数字命名,且是以各因子发现的先后为序的,而不是以各因子参与凝血反应过程的先后为序;

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第一节: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一、出血时间(BT)测定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 (von Willebrand病)。 2.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 症。 3.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 4.其他: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循 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意义本试验是诊断血管性假血友病的重要方法,因该病的轻型患者出血时间可仍正常,但服阿司匹林后出血时间可见延长。 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意义新出血点超过10个为阳性,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以下情况: 1.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坏 血病、感染性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数量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药物和某些疾 病引起血小板获得性功能缺陷等。 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意义 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减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携带者。 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增高见于: ⑴血管内皮损伤,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

⑵高凝状态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尿毒症等; ⑶其他如大手术后、糖尿病、高脂血症、DIC等。 五、6-酮-前列腺素F1a(PG F1a)测定意义 6-酮-前列腺素减低见于: 1.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性疾病或口服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 炎药后; 2.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等。 第二节:血小板功能检查 一、血小板粘附功能(PAd)测定意义 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 1.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2.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3.尿毒症、严重的肝脏疾病; 4.长时期应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的药物等。粘附功能 增高见于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静脉血栓等。 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测定意义 1.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 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 2.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 肾炎、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后等。

凝血机制含图解

凝血机制 人体受物理损伤后,血小板会受到损伤部位激活因素的刺激,出现血小板的聚集,成为血小板凝块,起到初级止血作用。 接着血小板又经过复杂的变化产生凝血酶,使邻近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互相交织的纤维蛋白使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即血栓(见凝血因子)。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 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致密颗粒和α颗粒通过与表面相连管道系统释放AD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β血栓球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细胞生长因子、血液凝固因子Ⅴ、Ⅶ、Ⅻ和血管通透因子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而有些效果。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它是止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被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生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Ⅷ,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活性。 凝血过程通常分为:①内源性凝血途径;②外源性凝血途径;③共同凝血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习题止血、血栓与凝血检验

习题------止血、血栓与凝血检验 一、名词解释 1、内源性凝血 2、血液凝固 3、PT 4、APTT 5、TFPI 6、原发性纤溶症 二、选择题 (一)单向选择 1、不属于凝血酶的作用是()。 A. 使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B. 激活因子ⅩⅢ C. 加速因子Ⅶ复合物与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D. 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形成稳固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E. 使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单体 2、正常机体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血液流动快B.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C.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D. 有抗凝物质存在 E. 血管内膜损坏暴露出胶原纤维 3、下列哪种情况不能延缓和防止凝血()。 A. 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B. 血液置于硅胶管中C. 血液中加入肝素D. 血液中加入维生素K E. 血液放在较低的温度下保存 4、下列哪项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 A. 由因子Ⅲ发动 B. 所需时间较内源性凝血途径短 C. 不需要钙离子参 D. 需要因子Ⅶ参与 E. 由因子Ⅴ发动

5、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 A. 抗凝血酶ⅠB. 抗凝血酶Ⅲ和肝素C. 氯化钠D. 肝素 E. 白蛋白 6、使血小板聚集第二时相所需要的最重要的物质是()。 A. 外源性的ADP B. 血小板内的cAMP C. 血小板释放的5-羟色胺D. 外源性的cAMP E. 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的ADP 7、下列凝血因子中,除哪个外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A. 因子ⅡB. 因子Ⅸ C. 因子ⅩD. 因子Ⅺ E. 因子ⅩⅢ 8. 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 ) 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 B.因子Ⅻ被激活 C.血小板破裂 D.凝血酶的形成 9. 可使血液凝固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 A.血小板破裂 B.血管紧张素增加 C.肾素分泌增加 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0. 引起血块回缩的因素是( ) A.纤维蛋白 B.血小板收缩蛋白 C.凝血酶 D.肝素 11. 血小板聚集的第一时相由下列哪一种因素所引起( ) 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 B.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TP C.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 D.受损伤组织释放ADP 12. 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 ) 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 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因Ca2+是否起作用而不同

12 诊断学 血栓与止血检验 试题

血栓与止血检验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粘着于血管内皮下组织成分或其他异物表面。其机制是当受损血管内皮下成分暴露时,血液中血管性血发病因子(vWF)与内皮下成分和血小板糖蛋白(GP)I-I X复合物结合,导致血小板粘附反应。 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形成血小板团。其机制是:激活的血小板以其GPIIb和IIIa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 3.FDP:是纤溶降解产物的英文缩写,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溶蛋白降解产物的总称。 4.血友病:是一组遗传因子Ⅷ、IX、Ⅺ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5.血管性血友病:是由于因子Ⅷ复合物中的VWF基因的合成与表达缺陷而导致VWF的质和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二.选择题: 1.血小板粘附功能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正确答案是:( ) A.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蛋白 B.需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C.需有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D.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正确答案 2.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I B.因子Ⅲ-----正确答案 C.因子V D.因子Ⅶ 3.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Ⅱ B.因子I,XⅢ C.Ⅻ,PK,HMWK-----正确答案 D.Ⅲ,Ⅶ,V 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GP Ⅱb/Ⅲa)复合物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正确答案是:( ) A.粘附功能 B.聚集功能-----正确答案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5.血小板膜糖蛋白I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正确答案是:( ) A.粘附功能-----正确答案 B.聚集功能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6.下列哪一项是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开始共同起作用的凝血因子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Ⅷ B.因子V C.因子Ⅶ D.因子X-----正确答案 7.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下列哪一个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文章来源:健康热线发表时间:2006-12-05 10:49:00 关键字:止血凝血 正常的止血步骤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初步止血,指在微血管和小血管破裂后立即发生的止血。包括血管的反应性收缩,血小板在VWF 存在下粘附于血管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组织,形成白色血栓;第二步止血是凝血机制参与,以凝血酶形成为中心,以纤维蛋白形成而告终的过程,最后产物是牢固的红色血栓堵住了伤口达到止血目的。另外抗凝和纤溶成份的存在又有助于防止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形成的范围扩大,它能使止血局限于血管破损部位。 (一)血管因素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和止血有密切关系。 而血管壁的结构与血管周围组织的正常与否也有关系。血管的舒缩受神经、体液及局部因素控制,当创伤时,血管收缩,使血流减慢,有利于凝血物质局部积聚及血小板粘附,聚集增加,故有利于止血。 另外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内皮下一些粘附蛋白,这些粘附蛋白,不仅为血管内皮细胞提供了一个适宜附着面,同时可和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诱导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止血栓。如VWF就是一个大分子糖蛋白,存在于血浆及内皮下组织,它是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组织的桥梁; 纤维结合蛋白存在于所有血管基底膜,由内皮细胞合成。它含有许多细胞和粘附蛋白结合位点,使纤维结合蛋白能够与许多粘附蛋白相互作用,构成错综复杂的基质网。

内皮素(ET)是一种内皮细胞因子,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缩血管物质,是血管紧张素Ⅱ的10倍,近来还发现它有3种亚型,对许多组织都有生物学效应。 (二)血小板因素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受血小板生成素调节,在循环血流中未活化的血小板约2~3μm大小,为碟形无核细胞。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为15万~40万/mm3,在电镜下血小板具有一般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但它也有其他细胞所没有的特异性结构,如α颗粒和致密体,前者含有纤维蛋白原、VWF、PF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β-血小板球蛋白等;后者含有大量钙离子及ADP、ATP、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血小板第3因子(PF3)位于细胞膜中,是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在血液凝固中起催化作用,血小板表面有许多受体,当受体和相应配体结合后,血小板即被激活,产生聚集及释放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包括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及促凝活性等。 1.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纤维上与血小板糖蛋白(GP)I有关,而VWF因子是它们中间的桥梁。 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的粘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主要通过:①ADP途径;②前列腺素环过氧化物及TXA2途径;③PAF途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对聚集起重要作用。GPⅡb/Ⅲa能形成钙离子复合物,在血小板膜上组成纤维蛋白受体。

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第三章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主要与血小板哪种功能有关(A) (中) A、聚集功能 B、分泌功能 C、释放功能 D、促凝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膜糖蛋白Ib、主要与血小板哪种功能有关(C) (中) A、释放功能 B、分泌功能 C、粘附功能 D、促凝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3.血小板的功能不包括(B) (易) A、粘附功能 B、活化因子Ⅻ C、释放功能 D、聚集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4.参与纤维蛋白原变成交联纤维蛋白过程的凝血因子是(E) (中) A、因子Ⅷ B、因子X C、因子Ⅺ D、因子Ⅻ E、因子XⅢ 5.肝素的抗凝作用需依赖(A) (中) A、 ATⅢ B、肝素酶 C、活化蛋白C抑制物 D、α2-巨球蛋白 E、αl一抗胰蛋白酶 6.参与蛋白C激活的物质是(D) (中) A、纤溶酶 B、胰蛋白酶 C、糜蛋白酶 D、凝血酶

E、抗凝血酶 7.在止凝血功能降低、抗凝血功能增强的病理情况下,机体会出现 (A) (中) A、低凝状态或出血倾向 B、血栓前状态 C、血栓状态 D、高凝状态 E、机体自动调节不表现病理状态 8.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主要生理功能是(C) (中) A、促进血液凝固 B、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C、抗凝作用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D、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E、促进血液凝固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9.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是(E) (中) A、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B、使纤维蛋白变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C、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抑制纤维蛋白单体变为纤维蛋白 E、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 10.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主要是(E) (中) A、因子I减少 B、因子Ⅶ减少 C、因子Ⅷ减少 D、因子Ⅻ减少 E、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 11.出血时间延长常见于(D) (中) A、血友病A、 B、血友病B、 C、 FⅪ缺乏症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过敏性紫癜 12.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数量(E) (中) A、 <80*109/L B、 <100*109/L C、 <110*109/L D、 <120*109/L E、 <150*109/L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生理止血过程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是V(无),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乏的是9因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10因子。 . 通常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 ③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 route)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 route)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因子参与,可记为山鸡。山鸡一般在外面才有。 共同途径有10、5、2因子参与,可记为:十五的月亮(10、5)下有条鳄鱼(2)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原(Fbg, FI)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纤维蛋白的形成

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第三章凝血和止血一般检验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主要与血小板哪种功能有关(A) (中) A、聚集功能 B、分泌功能 C、释放功能 D、促凝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2.血小板膜糖蛋白Ib、主要与血小板哪种功能有关(C) (中) A、释放功能 B、分泌功能 C、粘附功能 D、促凝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3.血小板的功能不包括(B) (易) A、粘附功能 B、活化因子Ⅻ C、释放功能 D、聚集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4.参与纤维蛋白原变成交联纤维蛋白过程的凝血因子是(E) (中) A、因子Ⅷ B、因子X C、因子Ⅺ D、因子Ⅻ E、因子XⅢ 5.肝素的抗凝作用需依赖(A) (中) A、 ATⅢ B、肝素酶 C、活化蛋白C抑制物 D、α2-巨球蛋白 E、αl一抗胰蛋白酶 6.参与蛋白C激活的物质是(D) (中) A、纤溶酶 B、胰蛋白酶 C、糜蛋白酶 D、凝血酶 E、抗凝血酶

7.在止凝血功能降低、抗凝血功能增强的病理情况下,机体会出现(A) (中) A、低凝状态或出血倾向 B、血栓前状态 C、血栓状态 D、高凝状态 E、机体自动调节不表现病理状态 8.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主要生理功能是(C) (中) A、促进血液凝固 B、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C、抗凝作用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D、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E、促进血液凝固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 9.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是(E) (中) A、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B、使纤维蛋白变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C、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抑制纤维蛋白单体变为纤维蛋白 E、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 10.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主要是(E) (中) A、因子I减少 B、因子Ⅶ减少 C、因子Ⅷ减少 D、因子Ⅻ减少 E、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 11.出血时间延长常见于(D) (中) A、血友病A、 B、血友病B、 C、 FⅪ缺乏症 D、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过敏性紫癜 12.血小板减少是指血小板数量(E) (中) A、 <80*109/L B、 <100*109/L C、 <110*109/L D、 <120*109/L E、 <150*109/L 13.血块收缩不良主要见于(B) (易) A、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