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骈文练习

骈文练习

骈文练习
骈文练习

【讨论】文学中的旋律——骈文

骈文是我国特有的文体,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曾经独步文坛,风行一时。但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它和文言文一起被新文学所取代。在当代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上,骈文也一直地位不高,历来被贬为“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等“华而不实”的帽子。现在学校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也是提倡真性情,反对堆砌词藻,这点无可厚非,但这样往往忽视了语句的提练,让学生有了一种错误的认识,造成词句贫乏,虽有真情流露也表达不出,所写的作文都是干巴巴的,缺乏必须的文采,读之无味,味同嚼蜡。现在很多散文中通篇竟然见不到一二句骈体句,都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少了一种势宏气壮的文气,难以吸引读者所激发的感概。如能熟练运用对偶句法,可以在语境上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练写骈体文对提高写作水平,锻炼写作技巧,运用修辞方法,有着一定的好处。因为骈文有着言简意丰,用典繁密,藻声绘色,句式齐整等特点。如果过多的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达到了文质相胜、语意两工高度,就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已归纳五点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骈文相对于散文,是以对偶句为主的文体。而对偶是我国传统的修辞方法之一。明王志坚在《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经常练习一些对偶句,无论对吟诗填词谱曲著赋对联都大有好处。

第二骈文一般用典繁密,如果学写骈文必须要熟悉这些典故。那势必会主动去阅读中国古籍诸作中的经典名作,如《诸子百家》、《世说新语》、《神仙传》、《山海经》等。这对提高自己的国学知识,极有帮助。

第三骈文最追求词句的文采,所谓的镂玉雕琼,裁花剪叶,铺锦织绣,善于运用语法技巧,对整篇文章的词汇就显得丰富,读之则才气昂然,击节叫好。

第四,声律并不是骈文必须要求的修辞方法,但却是它常用的修辞方法。它不需要每两句都平仄相应,只是在句式的节奏点上把握好一定的关系,读之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让文章高低起伏,回肠荡气。

第五,现在写散文者十有其九,大有人在,那怕不会写散文也能写几则随笔,只不过水平高低之别罢了。而写骈文者百无其一,如果能写一篇不错的骈文往往让人刮目相看,记忆深刻。

推荐著作:基础类明·司守谦的《训蒙骈句》清·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清·李渔的《笠翁对韵》。文学评论类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

几的《史通》著作类莫道才的《骈文观止》、于景祥的《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李兆洛的《骈体文钞》、许梿的《六朝文絜》。

推荐名篇: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恨赋》、《别赋》、陆机的《文赋》、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庾信的《哀江南赋》并序、《小园赋》、徐陵的《玉台新咏序》、王勃的《秋日洪府滕王阁宴别序》、骆宾王的《代徐敬业讨武曌檄》、王绩的《游北山赋》、杨炯的《王勃集序》等。

总而言之,归根结底,希望大家有空去了解一下,关注一下,尝试一下,练习一下骈体创作。

骈文十分讲求语言形式美,基本上由对偶句构成,四六句式,多用典故,辞采华美,音韵和谐。大家仿写一两联吧,我先来抛砖引玉:黛玉孤傲,堪怜咏菊之才;宝钗端庄,可贵讽蟹之意。

蒙雨亭:

玉环辞

有佳人兮名玉环,目渺渺兮美仪容。其形难述兮,其姿难得也。李家逢迎之辞,微配素腰盈盈;魏王痴人之赋,不若静态妍极。一颦而惊天人,一笑而吊春辉。堕马之髻如云,点妆之容若霞。时含喜兮生柔光,或顾盼兮悦君王。宽袖饰之以唐草,回转则若流风荡雪;窄裙委之以螺纹,移步则如飞花飘月。牡丹灼灼而流朱裳,犹愧佳人之素容;芙蓉行波而妩天然,不及妃子之一嗔。翩然兮凌于章柳之台,倩然兮游于大明之宫。远而观之则摄灵魄,迫而察之则失心神。何贵何宠,何怜何幸!修体被蜀地之锦,皓腕辅北海之珊。佩昆出之玉,珥南地之珠。于是乎充耳语莹,会弁如星。珠箔银屏,迤逦不过朝夕而弃;锦衣绣衫,靡光不过数日而厌。豆蔻丽姝,充作小婢;潘家粉面,不过宦第。裁缝神工齐下,丽人言之不喜,于是彩衣辉煌,权如破履;膳者鸾刀纷纶,妃子言之饫食,于是水臣飞禽,枉断性命。赐之宫室,名曰朝阳;兼有楼阁,别号未央。金殿重重,何画梁之灿灿?亭台深深,何山水之秀丽?一宫之间,八方之景;一院之内,四季齐明。笙歌一起,震天动地,帝王之颜悦兮;舞袖一举,如丛如林,妃子之心舒兮。胡姬金铃,番奴摇臂;伶人作乐,贵胄嬉戏。日与夜而无别,唯帝王与妃嫔合欢;休与朝且无异,唯君主与玉环共行。极乐之宴,极奢之庭,极丽之姬,极尊之君。朝夕为伴,约之契之。今世为妇,来生为妻。如火如荼,如胶如漆。宠绝前朝,妍盖八极!阳春白雪,霓裳羽衣。仙人不及宫闱之乐,君主焉知民生之疾!

于是一朝之间,惊变突起。马蹄生烟,兵戟并起。渔阳鞞鼓,天地同鸣。花颜失色,龙容有凄。万人惶惶,西南而行。九重城阙,弃之不顾;百里回廊,避之不及。钗斜带松,脂粉未均;桃颊盈朱,梨花带雨。何娇何媚,何弱何怜!而君王不顾,唯落荒而走。寂寞柔情,

凌厉刀兵。马嵬坡前,大限至已!妃子泣诉,官人掩面。然帝王之戾,君主无情,不御群臣,施此姝丽!见者哀鸣,闻者失语。可怜秋水,葬送荒陵!黄土何幸,委寄明眸皓齿;蜀城何辜,容接败龙颓麟!昔时之贵,炙手可热,一朝得之,以为长计。今者流逝,家门散尽,何悲何叹,何迅何凄!

叹兮玉环,吾为之悲兮!夫古时宫中命妇有二:一者心怀经纬,欲揽九州。或女主乱国,或母仪朝极。如吕后武皇,冯后慈禧。一者胸中柔情,如弱花倚风。或宠冠六宫,或始乱终弃。如卫后飞燕,玉环孙后。后者不贪权势,唯作帝王娇妻。安享玉室之内,静坐金楼之上。或曰玉环红颜祸水,一下票覆唐。此须眉狂言,推诿之语。玉环者,小女子也。本为寿王妇,偏为造化游戏,一夕为嫔。而历朝历代各姓皇裔,安无佳人丽姬?亦不见有明皇之祸,玄宗之乱。前年经于马嵬,今日见于白诗,感之怀之,以辞遥祭。捻土为香,凭稿而悼:当年公车经玉台,空自花颓伤金栏。

楚云飞逝长安旧,青山遥遥蜀江流。

多少骚客空嗟叹,明眸皓齿委血污。

吾今凭辞祝玉环,来生寄于平头家。

虽无金玉灼目处,白头之誓应无悔。

罗爱苗:

长门孤影,残烛犹照金屋梦;未央明月,卫舞独知帝王心。

醉里观花,清平三调声不绝;醒时嗟叹,长风壮志意难平。

陈亚楠:

挽雕弓,少年狂气犹未灭;举金樽,老来壮志亦凌云。

谭文静:

开源楚辞,名垂史册;壮烈投江,流芳千古。

郝培璇:

盛夏葱茏,少年鲜衣怒马;流火明盈,岁月轻歌繁花。

李凯:

可该否!随波逐流湮于尘?麻木不仁失初心?怎敢负青春少年时?

杨伟畅:

力士脱靴,才华惊于朝堂;投湖捞月,醉是一代诗仙。

王富贵:

鲲鹏万里,庄周生于逍遥;菊花满山,陶潜乐于清安。

郝明洲:

红樱落尽,仍不见君归来;梨花轻绘,却听得泪沾衣。

卢欣昂:

新月皎洁,难逃人间云雨;冰玉清洁,不免红尘烽烟。(To《穆斯林的葬礼》)

梁璐:

晨曦微现,找回“你的名字”;夕阳将歌,重拾“昨日青空”。(电影名)

高涵玥:

哑巴无言,蚁居摩天大楼;演员孤傲,空演动物世界。

寇淑然:

法国完胜,乐享世界之贺;德国惨败,悲承球迷之责。嗟乎!世事难料,胜负不定。

梅西已老,C罗将退。战新秀而败北,非无名将;失旧威而独归,岂乏强队?

所赖才人代出,各领风骚百年。

李鑫:

法国夺魁,威武高卢雄鸡;德国败北,困顿冠军魔咒。

刘芳:

荆轲持刃出征,为国牺牲性命;苏武仗节牧羊,为主坚守气节。

翟圣姝:

子安才茂,挥毫楼阁烟霞;渊明志洁,饮酒田园清风。

任思睿:

窈窕银月新垂,问人世清欢;俊秀儿郎轻笑,赠我心怦然。临别无言,至今悔然。

何来“天子笑”,赠尔云间白兔;借我笑颜似春,借我孤绝如初,借我亡命之勇;

人间七十载,也当不负初心。(读某部小说有感)

石焕:

鱼群掠过,如古人打马走草原;海浪涌过,似热风呼啸吹人间。

王淑媛:

温情背影,发觉丝缕父爱;再别康桥,回忆点滴温馨。

张新玲:

羽扇轻摇,沙场破敌百万;血战南郡,成就他人霸业。

韩粤敏:

燕雀展翅,徒留方寸之田;大鹏振翼,尽显凌云之志。

苏泽宝:

斗转星移,看时光之流逝;春去秋来,知四季之变幻。

王斐:

少年得志,车马轻裘,愿乘风破万里浪,奈何阴晴圆缺,难得如花美眷,辜负似水流年。

冯唐易老,牵黄擎苍,宁守静待百年朝,历经悲欢离合,相守山盟海誓,不负盛世年华。

悟空神通广大,却难免气性通天,终是一时得意反居人下;

悟净木讷呆板,却难得六根清净,终是一朝功成金身罗汉。

王浩乾:

冷月泠泠,孰知失意浸晓天;长路漫漫,揩泪回首凋朱颜。

张璐杰:

渊明隐逸,弃官归田乐赏东篱傲菊;子安不遇,挥毫泼墨畅作千古名序。

李婧:

韩非志坚,说难孤愤终成法家大业;李斯缜密,土壤细流造就一代名相。

周涵韬:

居宫雪域,不为朝圣称王;流浪世间,愿做红尘情郎。

卿埋泉下,尽有泥凌销骨;我寄人间,最是风霜满头。

王静玥:

引壶自酌,渊明饮酒意非酒;扶摇直上,庄周作鹏愿是鹏。

闫佳楠:

碧水流湘竹之翠;落花携春禾之香。

张维庆:

执笔杆以搓磨,盯纸页而忘时;拉凳腿以去躁,翻稿页而重算。

张子钰:

吟啸徐行,一生功名换做竹杖芒鞋;大江东逝,半世劳顿得寄沧海余生。

陌上花开,风雅年少似初见;宫墙柳垂,人世自古两难全。想晏晏总角年,恨莽莽前缘绝。

王一奇:

空中无色相,筆底现庄严。

赵弘扬:

元春梦归,魂断榴花宫闱;惜春勘破,独卧青灯古佛。

荆迎春:

湘云娇憨,只恐夜深花睡去;袭人真挚,开到荼靡花事了。

冯波:

斗转星移,慨泣C梅之衰;后浪拍岸,惊叹新生之兴。

文学基本理论

文学基本理论 文学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文学语言 是以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选择加工而成的书面符号系统。它具有语境性、符号性、个体性和审美性。要求语言借助特定的人、景、物、事,与作者特定的意念情思结合在一起,虚构成一个艺术世界,并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文学评论 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学类别 1、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2、按作者所在的时代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3、按产生地域分为:欧美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 4、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5、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等 6、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 体裁 体裁又称“样式”。一般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类别,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艺作品结构的稳定形式。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会不断地有新的体裁产生。我国文学体裁大多采用四分法分类,即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每一种文学体裁中,又分为若干样式。 诗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的分类 中国诗歌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古典诗歌)。 按内容,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主要是通过直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社会生活,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诗歌内容,抒情诗又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等等。叙事诗主要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现实生活,它以叙事为主,且以抒情的方式叙事,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人物形象。 按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它们都具体体现各自不同的形式特点。 小说 1

韩愈的古文理论

韩愈的古文理论 中国的散文分为骈体和散体两类。先秦两汉的“古”体,单句散行,六朝以降,骈俪之风盛行。此风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人要从思想上重振道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必然要革除章句之繁琐,回到经典儒学的文体,于是由唐代儒学的复兴产生了古文运动。 一、文道关系的演变 文道关系是儒家文论的一个永久性话题,它随着儒学的兴衰而变化。文道关系围绕重道轻文或重文轻道而变化,追求文学的艺术性、重文学形式技巧的文学思想同原道、宗经、致用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彼此斗争,此消彼长。 唐代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兴儒学为旗帜,以文体改革为中心的散文革新运动。古文是以先秦的散体文为代表的文章形式,其特点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骈文萌芽于两汉,兴起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和初唐,其特点是讲究骈俪、对偶、丽藻、用典和声律,它是一般文章写作引入诗赋创作的语言技巧的结果。骈文作为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赋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骈文对文章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传统。但是,在所有文章(包括应用文)中推行骈体化,不顾需要地堆砌典故、推敲格律,一味追求华艳的辞藻,用形式的追求取代思想的追求,甚至障蔽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的写作走向重文轻道的华而不实道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们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复兴儒学出发,提出文章写作中的复古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家倡导文章“复古”,有文化重振(复兴儒学)和散文自身发展两方面的原因。从后者来说,是看到了先秦散体文在记事、说理方面的各种风格和不拘格式的明显优点。在叙事方面,先秦散文日趋详尽、细腻,记叙文字表述准确,形成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一字之间;在说理方面,思想的活跃与逻辑的推演,使说理文字论证严密,避免疏漏。墨辨逻辑推理严密,《墨子》一书的文字极为简练严密;道家对个人内心生活真实的眷念,采用“卮言、寓言、重言”的话语方式,形成了“无端涯之辞”的语言特点;纵横家气势雄健、锋芒犀利、纵横捭阖;儒家质朴敦厚、文质彬彬。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中,历史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史事的表述与评价,诸子散文的作者要考虑如何表述自己的思想见解,说客们考虑的是如何驰雄辩以耸动视听,说服人主。总之,先秦散文取得了令后世瞩目的多方面成就,这是它不断为后世所称道和向往的主要原因。后世主张复古的文人常常以向它认同与回归作为革除文坛流弊的途径。当然,作为先秦散文发展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也成为后世一切复古运动的指导思想。在文与道的关系问题上,凡是主张复古的散文理论,无不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只有那些着眼于技巧的雕琢和艺术上追求的作者,才会偏离文以载道,表现出重文轻道的倾向。 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韩、柳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在韩、柳之前,一批古文家,如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在文道关系上,提出宗经,即要求用一种符合儒家经典的思想,去充实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有益政教。在宗经的原则下,要求文章质朴简洁,反对藻丽雕饰。但是他们是在复兴儒学的前提下倡导古文运动的,所以其文风只是一味模仿先秦儒家散文,没有吸收庄子散文的滂沛汪洋,纵横家的凌厉激切,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新的创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 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1)四四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沈约谢灵运传论) 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吴均与顾章书) 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文心雕龙·熔裁) 众制锋起,源流间出。(萧统文选序) (2)六六 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沈约谢灵运传论)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萧统文选序) 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庾信哀江南赋序) (3)四四四四 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沈约谢灵运传论)

六朝骈文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六朝骈文理论研究的新思考 长期以来,文献整理与研究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大重点,它所涉及的文体范围已覆盖诗、词、曲、赋、文、小说等多个种类。纵观古今学界,关于各种文体的理论性著作,如诗话、词话、曲话、赋话、文话等原著整理性或校注性书目不断涌现。与诗话数量的繁多相比,文话较少,而骈文话更少。自王铚《四六话》问世,骈文话著作开始出现。此书在骈文理论的阐释方面贡献较多,而系统阐发六朝骈文理论的,则首推孙德谦《六朝丽指》。《六朝丽指》固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六朝骈文理论资料,但与整体相比,它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知道,六朝骈文理论既包括六朝人撰写的有关理论,又包括后世学者反思或批评鉴赏六朝骈文的成果。就此而言,应该说六朝骈文理论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较大的工程。然而,截至目前,仍未出现系统全面地整理并阐释中国近代以前所有关涉六朝骈文理论的著作或论文。分析原因,或许主要在于六朝骈文理论资料零散分布于各时期的各类文献中,需要进行细致爬梳与甄别诠释,真正做好无疑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不可否认,这一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但有助于从深层次把握六朝骈文的文体特征,而且有利于从整体上认知当时及后世对六朝骈文文体的态度与评价。围绕这一课题,笔者不揣浅陋,特提出新思考及解决方法如下:第一,可依据六朝骈文的发展历程及其

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从文献整理入手,全面筛选并阐释相关理论与批评话语,做到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以便完整清晰地梳理出六朝骈文理论与批评的发展脉络。第二,结合各时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文本实践等,构建完整的六朝骈文的理论批评体系,为深刻理解六朝骈文的形式内涵及批评机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结合“气韵”“生气”“潜气内转”等术语,从文气的角度探讨六朝骈文的独特艺术魅力,为六朝骈文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为便于开展工作,可将中国近代以前的六朝骈文理论与批评划分为魏晋隋唐、明清及民国三个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骈文由逐步形成到成熟,但“骈文”一名并未出现,尚无专门的文体理论与批评话语,其理论发掘与文体批评正处于萌芽阶段。此时骈文理论资料过于零散,主要来源于一般著述,如单篇文章、子书、史传等。自西魏北周至隋唐,反骈复古之风渐盛,此风一直延续到近代。具体来说,这一时期又包含三个时段。其一,骈文定型前与骈体有关的理论探讨(汉魏之际至晋):许多文人关注藻采、对偶、用典等问题并对此持不同态度,如曹植对华辞丽藻的爱好;桓范则强调实用功能,反对华丽修辞;陆机屡次强调藻采及初步关注声韵之美,并在诗文创作中多用对偶、典故;陆云则主张“清省”,提倡“布采鲜净”,反对过分追求藻饰;与陆机强调各体文章的审美价值不同,挚虞、李充则更多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