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姓名:xxx 学号:xxx

1.简述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答: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给药途径进入体内,从给药到药效经过药剂相、药物动力相、药效相。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①吸收:除去只要求发挥局部作用的药物外,药物必须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人血,并且达到有效血浓度时,才能发挥作用。药物的吸收过程是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如胃肠粘膜、皮下组织、肌肉、毛细血管壁等)的过程,这一过程就叫药物的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给药途径不同,吸收的速度也不相同,例如先锋霉素静脉输液给药就比口服给药吸收速度要快。药物制剂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因为它们制剂不同,吸收速度也不相同。机体的功能状况如果不相同,吸收的速度也不同,如休克病人的微循环障碍,药物吸收速度就必然减慢或停滞。

②分布:经过吸收人血的药物,一般都会通过血液循环被转运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进入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中去,这一过程叫做药物的分布。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如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的器官(心、肝、肾等)往往药物浓度高;某些药物与器官的亲和力大(如碘与甲状腺)则该处的浓度高。

③代谢:进入体内的药物一般都要经历各种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结合等。这一系列过程称为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如果肝功能不良,药物代谢会受到一定影响,可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毒性增加或体内蓄积。

④排泄:进入人体的药物,无论是否被代谢,最后都要排出体外,只是排泄速度和排泄途径不同而已,这就叫排泄。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药时应减低剂量或减少

给药次数,对于肾脏有损害的磺胺药等尽量避免使用。除肾脏外,挥发性药物如乙醚可通过呼吸道排泄,强心甙和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部分经胆汁排泄,另外唾液腺、消化腺、汗腺和妇女的乳腺也是一些药物的排泄途径,因此哺乳期妇女应注意防止由于自身服药而间接造成婴儿中毒。进人体内的药物一方面发挥对机体的影响,同时机体也不断地转运或改变着药物,药物最终将以不同形式离开机体。

2. 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因素有哪些?

答:1.药物分子因素,即是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由结构所决定的理化性质。药物的化学结构如分子构型构象、空间位阻等都会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如物质的空间位阻大,运动困难,到达作用部位的速度慢。药物的理化性质如水溶性、亲和性等,水溶性差,进出组织细胞受阻则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亲和性亦如此,如果药物与某些组织结构的分子物质具有很好的亲和性则易结合在一起,在运输转运的过程中会容易一些。

2.药物在其中运行的生物学因素,即药物分子与细胞内体液,与生物聚合物等相互作用。药物和其的相互作用有的起推动作用,有利于药物的到达,有的起阻碍作用不利于药物到达作用部位。

总之,以上两种因素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征,决定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简述化学结构对药理活性的影响。

答:1.光学异构体具有等同的活性强度,受体对药物的对映体无选择性,手性碳不是主要的作用部位。光学异构体有的活性强弱不同;有的一个有活性,而另一个没有活性;具有相反活性;呈现不同类型的活性等。

2.几何异构对药理活性也会造成影响,所以用要必须要考虑其几何构型。

3.构象异构,碳碳单键的旋转会导致构象异构,构象不同,药理活性可能不同。

药物的体内过程完整版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首先都要通过细胞膜。跨膜转运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与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两种。 (一)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及结构 细胞膜主要就是由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脂质、蛋白质及少量的糖类等化学成分构成。 1.膜脂主要有磷脂、糖脂与胆固醇。 2.膜蛋白分为嵌入蛋白(70%—80%)与表在蛋白(20%—30%)两类。膜蛋白往往充当受体、载体、通道及酶 的作用,在细胞间的识别、物质的跨膜转运及跨膜信号 转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膜糖类多为寡糖与多糖链,大都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

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质膜外表面,首先与外来刺激相接触,具有受体及抗原的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被动转运就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 (1)简单扩散药物利用生物膜的脂溶性,进行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2)易化扩散借助于膜内特殊载体逆浓度转运。 2、主动运输药物借助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载体,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过程,需要能量。 一、吸收 概念: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口服给药方便,且多数药物能在消化道充分吸收,就是常用的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种类不同,可在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如硝酸甘油可经口腔黏膜吸收,阿司匹林可经胃黏膜吸收,但药物吸收主要在小肠。小肠的吸 收面积大且肠道内适宜的酸碱度 对药物解离影响小,均有利于药 物在小肠的吸收。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以单 纯扩散方式被吸收。从胃肠道吸 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 身血液循环前先通过肝脏,在肝 脏代谢转化后经血液到达相应的 组织器官发挥作用,最终经肾脏 从尿中排出或经胆汁从粪便排 出。如果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 强或胆汁排泄量大,会使进入全 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因此,凡就是在肝脏易凡就 是在肝脏易于代谢转化而 被破坏的药物,口服效果 差,以注射为好。而经舌下 及直肠途径给药,由于药 物不经过门静脉即进入全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分析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一节药动学基本概念、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一、房室模型 房室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在临床上它并不代表特定的解剖部位。 如体内某些部位中药物与血液建立动态平衡的速率相近,则这些部位可以划为一个房室。 给药后,同一房室中各个部位的药物浓度变化速率相近,但药物浓度可以不等。 单室模型:当药物进入体循环后,能迅速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并很快在血液与各组织脏器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都属于这种模型。 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身体各组织药物浓度都一样,但机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平行地发生变化。 双室模型假设身体由两部分组成,即药物分布速率比较大的中央室与分布较慢的周边室。 二、药动学参数 1.速率常数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大多属于一级速率过程,即过程的速度与浓度成正比。速率常数的单位是时间的倒数,如min-1或h-1。 药物从体内消除的途径有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等。药物消除速率常数是代谢速率常数k b、排泄速率常数k e及胆汁排泄速率常数k bi之和: k=k b+k e+k bi+…(9-1) 但在临床上,一些药物存在主动转运或载体转运,当药物浓度大到一定程度后,载体被饱和,药物的转运速度与浓度无关,速度保持恒定,此时为零级速度过程。 2.生物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的量或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常以t1/2表示,单位取“时间”。t1/2是药物的特征参数,不因药物剂型、给药途径或剂量而改变。 但消除过程具零级动力学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3.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用“V”表示。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 V=X/C (9-2) 式中,X为体内药物量,V是表观分布容积,C是血药浓度。 V是药物的特征参数,对于具体药物来说,V是个确定的值,其值的大小能够表示出该药物的分布特性。从临床角度考虑,分布容积大提示分布广或者组织摄取量多。一般水溶性或极性大的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或脂肪组织中,血药浓度较高,表观分布容积较小;亲脂性药物在血液中浓度较低,表观分布容积通常较大,往往超过体液总体积。在多数情况下表观分布容积不涉及真正的容积。 4.清除率 临床上主要体现药物消除的快慢,计算公式为 Cl=kV (9-3) Cl具有加和性,多数药物以肝的生物转化和肾的排泄两种途径从体内消除,因而药物的Cl等于肝清除率Clh与肾清除率Clr之和: Cl=Clh+Clr (9-4)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 载体转运(主动转运、异化扩散、膜泡运输) (一)被动转运指药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1.主要动力:膜两侧的浓度差。 2.特点: (1)不需要载体 (2)不耗能 (3)无饱和性 (4)药物间无竞争抑制现象 (5)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停止 3.简单扩散的影响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膜的性质、面积和膜两侧浓度差 (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药物越易透过膜 (2)解离度:解离度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一般认为非解离型药物才能跨膜转运)(3)浓度差,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越大转运越多 (4)药物的分子大小,分子越小,药物越易透过膜 4.药物解离度对被动转运的影响 常用药物多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的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仅部分解离,其解离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药物自身的解离常数pKa和溶液的pH值。 pKa:即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pKa值是各药物所固有的特性 弱酸性药物( HA ) 弱碱性药物(B) 弱酸性药物 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 因此:在胃中易吸收;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少。 弱碱性药物 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度少、非解离型多,易跨膜转运。 因此:在碱性肠液中易吸收;在酸性环境中吸收少。 (二)主动转运药物以载体及需要能量的形式所进行的跨膜运动,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无关,可从低浓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 药物的转运 被动转运

简单扩散———胃肠道吸收、肾小管再吸收 滤过———肾小球的滤过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肾小管的分泌 易化扩散———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维生素B12经胃吸收甲氨蝶呤进入白细胞 二、药物的吸收 1.吸收药物经血管外给药,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转运过程。常以药物离开给药部位的速率和程度描述。大多数药物吸收过程为被动转运。 2.影响吸收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2)给药途径 (3)药物剂型 (4)机体因素 3.药物的理化性质 4.给药途径 胃肠道:口服,舌下,直肠, 注射给药:静脉、肌肉、皮下、动脉内、鞘内, 其他给药:吸入,鼻腔、局部、经皮, 胃肠道给药:最常用(安全、方 便、经济) 5.首过消除(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首先被胃肠道或肝脏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的现象。

第九章 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一、最佳选择题 1、最简单的药动学模型是 A、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三室模型 D、多室模型 E、以上都不是 2、药物的半衰期主要用于衡量药物的 A、吸收的速度 B、消除的速度 C、分布的速度 D、给药的途径 E、药物的溶解度 3、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越大则该药 A、起效越快 B、组织摄取越少 C、起效越慢 D、组织摄取越多 E、代谢越快 4、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A、 B、 C、 D、

E、 5、某药物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经4 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 A、1/2 B、1/4 C、1/8 D、1/16 E、1/32 6、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分布容积为5L,静脉注射给药200mg,经过2 小时后,(已知e-0.693=0.5)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A、40μg/ml B、30μg/ml C、20μg/ml D、15μg/ml E、10μg/ml 7、单室模型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首剂量(负荷剂量)的计算公式 A、 B、 C、 D、 E、 8、经过6.64 个半衰期药物的衰减量 A、50% B、75% C、90% D、99% E、100% 9、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为 A、1 个半衰期 B、2 个半衰期 C、3 个半衰期 D、4 个半衰期 E、5 个半衰期 10、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与X0成正比的是 A、t max B、C max C、k a D、k E、F 11、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的吸收速率常数的计算可采用 A、残数法 B、对数法 C、速度法 D、统计矩法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项符合多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几何平均值 C、达稳态时的 AUC0-T大于单剂量给药的 AUC0-∞ D、多剂量函数与给药剂量有关 E、理想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一般是通过调整给药剂量 X0及给药时间τ 来获得的 13、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 为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首先都要通过细胞膜。跨膜转运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两种。 (一)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及结构 细胞膜主要是由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脂质、蛋白质及少量的糖类等化学成分构成。 1.膜脂主要有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2.膜蛋白分为嵌入蛋白(70%—80%)和表在蛋白(20%—30%)两类。膜蛋白往往充当受体、载体、通道及 酶的作用,在细胞间的识别、物质的跨膜转运及跨膜 信号转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膜糖类多为寡糖和多糖链,大都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

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质膜外表面,首先与外来刺激相接触,具有受体及抗原的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被动转运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 (1)简单扩散药物利用生物膜的脂溶性,进行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2)易化扩散借助于膜内特殊载体逆浓度转运。 2.主动运输药物借助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载体,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过程,需要能量。 一、吸收 概念: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口服给药方便,且多数药物能在消化道充分吸收,是常用的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种类不同,可在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如硝酸甘油可经口腔黏膜吸收,阿司匹林可经胃黏膜吸收, 但药物吸收主要在小肠。小肠的 吸收面积大且肠道内适宜的酸碱 度对药物解离影响小,均有利于 药物在小肠的吸收。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以单 纯扩散方式被吸收。从胃肠道吸 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 身血液循环前先通过肝脏,在肝 脏代谢转化后经血液到达相应的 组织器官发挥作用,最终经肾脏 从尿中排出或经胆汁从粪便排 出。如果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 强或胆汁排泄量大,会使进入全 身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因此,凡是在肝脏易凡是 在肝脏易于代谢转化而被 破坏的药物,口服效果差, 以注射为好。而经舌下及 直肠途径给药,由于药物 不经过门静脉即进入全身

第三章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精心整理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2 3 。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首过消除(first-passelimination):口服吸收的某些药物,在首次通过肠粘膜及肝时,可经受代谢灭活,致 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此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首过效应、首卡效应)。 首过消除显着的药物,口服用药量大,利用率低。 2)直肠给药 优点:避免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2.注射部位吸收 注射给药(injectionadministration)途径: 皮下注射(subcutaneousinjection);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 特点:吸收迅速、完全。 脂溶性?脂溶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滤过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作用时间受代谢的限制,一般情况下代谢为无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大多从尿液或粪便中排泄,小部分可能通过胆汁或其它途径排泄。因此,一般将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划分为四个期相: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在大多数情况下,四个期相同时存在。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收受许多因素影响。口服给药,药片在肠道中的溶解及肠壁转运速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胃肠内容的pH和胃排空速率均会影响药物吸收。而对许多药物在口服后,或可被肠液及肠菌酶破坏,或虽然能被快速、完全地吸收,但当通过门静脉首次进入肝脏时,受到药酶代谢等影响,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 二、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性的,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型药物分子变大不能通过毛细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异性低,而血浆蛋白结合点有限,因此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 吸收入血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分布相),药物在机体各组织积累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流经该组织的血流以及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程度。一般来说,只有游离药物(通常只占一小部分,<5%血浆浓度)能通过毛细血管壁到达组织,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Distribution),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这种现象称为再分布(Redistribution)。某些组织,如脂肪组织能起到药物储存库的作用。 大多数药物在血液内是通过细胞外液迅速分布的。但对脑组织和胎儿,还要看药物能否穿过特定的屏障: 血脑屏障或胎盘屏障 血脑屏障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不具多数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组织之间的小孔和吞饮小泡,且外表面几乎全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结构特点,使得某些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难于进入脑组织,有机酸和有机碱性药物扩散进入该系统缓慢。药物从血流向中枢神经系统分布时,在到达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或其他靶细胞之前,不仅要穿过内皮细胞,还需穿过血管周围的细胞膜。脑血流是对高度脂溶性药物向该系统渗透的唯一限制因素。 胎盘屏障多数药物靠简单扩散由母体转运给胎儿,其分子量上限在1000。脂溶性药物如乙醇、氯丙嗪、吸入性麻醉药、巴比妥类、吗啡及某些抗生素都易于转运,可在胎儿血中检测到。药物分子进入胎盘后,就在胎儿体内循环。一旦扩散达到平衡,胎儿血液和组织内的药物浓度通常与母体相似。有些药物对胎儿有毒性,甚至导致畸胎,故孕妇用药应特别审慎。 三、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虽然某些代谢物可能具有生物活性,这一过程通常导致药物作用的灭活,并为排泄作准备。 1、药物代谢反应发生的部位 药物起生物转化的主要代谢部位是在肝脏,而且最重要的代谢反应——氧化反应几乎全都在肝脏内进行。大多药物都是以氧化代谢形式达到解毒的。早期推测药物在肝内代谢的依据是因给药后肝重量略有增加,后发现肝微粒体中的滑面内质网膜增厚,此乃因滑面内质网中存在的药酶系统受到药物的诱导而增加,从而使这些与药物代谢有关的酶活性得到增强。药物在肝外进行代谢的部位有消化道、肠粘膜、肾、肺等。在肝外部位的生物转化是以水解和结合代谢反应为主。如在消化管内的代谢是以微生物酶水解反应为主,而在肠粘膜内的代谢是以结合反应为主。这类代谢反应离胃越远越易进行,而且药物在肠内滞留时间越长,亦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首先都要通过细胞膜。跨膜转运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跨膜 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P assive trans port)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 port) 两种。 (一)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及结构 细胞膜主要是由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脂质、蛋白质及少量的糖类等化学成分构成。 1 .膜脂主要有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2 .膜蛋白分为嵌入蛋白(70% —80%)和表在蛋白(20% —30%)两类。膜蛋白往往充当受体、载体、通道及酶的作 用,在细胞间的识别、物质的跨膜转运及跨膜信号转导等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 3.膜糖类多为寡糖和多糖链,大都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

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质膜外表面,首先与外来刺激相接 触,具有受体及抗原的功能。 -% 二『區f b A 细胞膜的液体镶嵌模型 (_)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被动转运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 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 (1)简单扩散 药物利用生物膜的脂溶性,进行顺浓 度差的跨膜转运。 (2)易化扩散 借助于膜内特殊载体逆浓度转运。 2.主动运输 药物借助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载体,由低浓 膜外表面 '亲水纂 3L 水基 分子屋 膜内表面 * .曾学了\ gg 甘 '膜運道蛋白 原L V

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过程,需要能量。 、吸收 概念: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口服给药方便,且多数药物能在消化道充分吸收, 是常用 的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种类不同,可在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 如硝酸甘油可经口腔黏膜吸收,阿司匹林可经胃黏膜吸收, 度对药物解离影响小,均有利于 药物在小肠的吸收。 出。如果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 但药物吸收主要在小肠。小肠的 吸收面积大且肠道内适宜的酸碱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以单 纯扩散方式被吸收。从胃肠道吸 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 身血液循环前先通过肝脏,在肝 脏代谢转化后经血液到达相应的 组织器官发挥作用,最终经肾脏 熬I : 7 — VI 倉门 Utt f 樹區殳》閏 从尿中排出或经胆汁从粪便排 八 Vm 幽址4 s'sn JL 十一描《 =: h 卜—J 2、 一 * -4

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姓名:xxx 学号:xxx

1.简述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答: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给药途径进入体内,从给药到药效经过药剂相、药物动力相、药效相。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①吸收:除去只要求发挥局部作用的药物外,药物必须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人血,并且达到有效血浓度时,才能发挥作用。药物的吸收过程是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如胃肠粘膜、皮下组织、肌肉、毛细血管壁等)的过程,这一过程就叫药物的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给药途径不同,吸收的速度也不相同,例如先锋霉素静脉输液给药就比口服给药吸收速度要快。药物制剂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因为它们制剂不同,吸收速度也不相同。机体的功能状况如果不相同,吸收的速度也不同,如休克病人的微循环障碍,药物吸收速度就必然减慢或停滞。 ②分布:经过吸收人血的药物,一般都会通过血液循环被转运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进入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中去,这一过程叫做药物的分布。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如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的器官(心、肝、肾等)往往药物浓度高;某些药物与器官的亲和力大(如碘与甲状腺)则该处的浓度高。 ③代谢:进入体内的药物一般都要经历各种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结合等。这一系列过程称为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如果肝功能不良,药物代谢会受到一定影响,可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毒性增加或体内蓄积。 ④排泄:进入人体的药物,无论是否被代谢,最后都要排出体外,只是排泄速度和排泄途径不同而已,这就叫排泄。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肾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药时应减低剂量或减少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得体内过程(ADME) 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首先都要通过细胞膜。跨膜转运得速度直接影响药物得体内过程,跨膜转运得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与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两种。 (一)细胞膜得化学成分及结构 细胞膜主要就是由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得脂质、蛋白质及少量得糖类等化学成分构成。 1.膜脂主要有磷脂、糖脂与胆固醇。 2.膜蛋白分为嵌入蛋白(70%—80%)与表在蛋白(20%—30%)两类。膜蛋白往往充当受体、载体、通道及酶 得作用,在细胞间得识别、物质得跨膜转运及跨膜信号 转导等方面起着重要得作用。 3、膜糖类多为寡糖与多糖链,大都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形

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质膜外表面,首先与外来刺激相接触,具有受体及抗原得功能。 (二) 细胞 膜得 物质 转运 功能 1、被动转运就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得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 (1)简单扩散药物利用生物膜得脂溶性,进行顺浓度差得跨膜转运。 (2)易化扩散借助于膜内特殊载体逆浓度转运。 2、主动运输药物借助细胞膜上得特异性载体,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得转运过程,需要能量。 一、吸收 概念: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得过程。

口服给药方便,且多数药物能在消化道充分吸收,就是常用得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种类不同,可在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如硝酸甘油可经口腔黏膜吸收,阿司匹林可经胃黏膜吸收,但药物吸收主要在小肠。小肠得吸 收面积大且肠道内适宜得酸碱度 对药物解离影响小,均有利于药 物在小肠得吸收。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以单 纯扩散方式被吸收。从胃肠道吸 收入门静脉系统得药物在到达全 身血液循环前先通过肝脏,在肝 脏代谢转化后经血液到达相应得 组织器官发挥作用,最终经肾脏 从尿中排出或经胆汁从粪便排 出。如果肝脏对药物得代谢能力 强或胆汁排泄量大,会使进入全 身血液循环得有效药量明显减少,因此,凡就是在肝脏易凡就 是在肝脏易于代谢转化而 被破坏得药物,口服效果 差,以注射为好。而经舌下 及直肠途径给药,由于药 物不经过门静脉即进入全

药物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舌下给药、皮肤给药等途径进入体内。药物在体内运转的基本过程有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主要过程。对于非静脉注射、滴注的给药途径,如口服、皮肤给药等都存在药物吸收机制,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促进扩散等作用。 1.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通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药物吸收受生物因素(胃肠道、pH、吸收表面积)、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常数、溶解速度、药物颗粒大小、多晶型)和药物剂型、附加剂的影响。 2.药物分布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各组织问的细胞膜屏障分布到各作用部位的过程。药物分布的速度取决于该组织的血流量和膜通透性。药物分布对药物药效作用的开始、作用强度、持续时间起着重要作用。药物与血浆蛋白相结合、对毛细血管和体内各生理屏障的通透性、以及药物与组织间的亲和力等因素对药物分布有影响。体内药物与蛋白的结合通常是可逆的,体内也只有游离型药物才有药理作用。 3.药物转化是指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变为另一种不同活性物质的化学过程,生物转化提高药物极性和水溶性,使大多数药物失去药理活性,有利于药物的排出体外。生物转化常通过二相反应,第一相是药物氧化、还原和水解;第二相是结合反应。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在肝脏,另外,胃肠道、肺、血浆也有部分的生物转化作用。在肝功能损害时,主要影响药物的体内生物转化,对胃肠道途径给药会出现首过作用。 4.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分子从组织反扩散到血液循环后,通过肾、肺、皮肤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问取决于生物转化和排泄。肾脏是多数药物的排泄器官,增加尿液的碱性。有利于酸性药物的排出,影响药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因素是肾小球滤过率(可用肌酐清除率表示)和肾血浆流量(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表示)。在药物动力学中,生物转化与排泄两过程的综合效果叫消除,而分布与消除过程通常称为处置。

西药药一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1.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房室模型、药动学参数 2.房室模型: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多剂量给药、非线性动力学 3.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及矩量法 4.给药方案设计与个体化给药:给药方案设计、个体化给药、治疗药物监测 5.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的临床应用、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及生物等效性 药动学基本参数 >>速率常数(h-1、min-1)——速度与浓度的关系,体内过程快慢 吸收:k a尿排泄:k e 消除(代谢+排泄)k=k b+k bi+k e + …… >>生物半衰期(t1/2)——消除快慢t1/2 =0.693/k >>表观分布容积(V)——亲脂性药物分布广、组织摄取量多 >>清除率(Cl,体积/时间)——消除快慢 Cl=kV 某药物按一级速率过程消除,消除速率常数k=0.095h-1,则该药物消除半衰期t1/2约为 A.8.0h B.7.3h C.5.5h D.4.0h E.3.7h 『正确答案』B 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是 A.0.25L B.2.5L C.4L D.15L E.40L 『正确答案』C

房室模型 药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的速度过程 药学动力学首要问题——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级 速度与药量或血药浓度成正比 >>零级 速度恒定,与血药浓度无关(恒速静滴、控释) >>受酶活力限制(Michaelis-Menten型、米氏方程) 药物浓度高出现酶活力饱和 稳态血药浓度(坪浓度、C SS) 静滴时,血药浓度趋近于一个恒定水平,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等于药物的输入速度。 达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达坪分数、f ss) f ss:t时间体内血药浓度与达稳态血药浓度之比值 n=-3.32lg(1-f s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