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基础作业 1

中医基础作业 1

中医基础作业  1
中医基础作业  1

A型题:

* 1. 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的著作是[ 1分]

A.《黄帝八十一难经》

B.《伤寒杂病论》

C.《小儿药证直诀》

D.《诸病源候论》

E.《温病条辨》

* 2. 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 1分]

A.肺痈

B.消渴

C.肝阳上亢

D.心血亏虚

E.恶寒

* 3. 被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 1分]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 4.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1分]

错误:正确答案是B

A.脑

B.心

C.五脏

D.经络

E.肾

* 5.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1分]

错误:正确答案是E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 6.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著作的成书[ 1分]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难经》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 7. 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 1分]

A.水痘

B.麻疹

C.风寒感冒

D.头痛

E.恶寒

* 8. 被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1分]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 9.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 1分]

A.旦

B.昼

C.夕

D.前夜

E.后夜

* 10.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1分]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 11.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洞泄寒中”的季节是[ 1分]

A.春季

B.夏季

C.长夏

D.秋季

E.冬季

* 1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1分]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 13.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1分]

A.脑

B.心

C.五脏

D.经络

E.脏腑

* 14. 不属于“金元四大家”的医家是[ 1分]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 15.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风疟”的季节是[ 1分]

A.春季

B.夏季

C.长夏

D.秋季

E.冬季

* 16.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1分]

错误:正确答案是D

A.《黄帝八十一难经》

B.《伤寒杂病论》

C.《小儿药证直诀》

D.《诸病源候论》

E.《温病条辨》

B型题:

A.善病鼽衄

B.善病胸胁

C.善病洞泄寒中

D.善病风疟

E.善病痹厥

* 17.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春是[ 1分]

A B C D E

* 18.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不同季节多发病不同,冬是[ 1分]

A B C D E

A.脑

B.肝

C.心

D.五脏

E.经络

* 19. 有机整体的中心是[ 1分]

A B C D E

* 20. 有机整体的主宰是[ 1分]

A B C D E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 21.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 1分]

A B C D E

* 22.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 1分]

A B C D E

* 23. 称为“补土派”的医家是[ 1分]

A B C D E

* 24. 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1分]

A B C D E

A.旦

B.昼

C.午

D.夕

E.夜

* 25.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加重的时间是[ 1分]

A B C D E

* 26.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最重的时间是[ 1分]

A B C D E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按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在强化公益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 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特别是注重利用涉农科研、教学、企业、 专业协会、专合组织等各方面作用,共同开展农业 技术服务。 在抓好农技推广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下,配置基本试验基地,配备电脑、照相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推广服务设备,提升农技推广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农业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作用,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 中医基础理论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单选题 1、五行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为(B ) A 金 B 木 C 水 D 火 E 土 2、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五行中(A)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诲 E 相反 3、在中医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D) A 推动 B 温煦 C 兴奋 D 滋润 E 上升 4、有孤府之称的是(A) A 三焦 B 小肠 C 大肠 D 胆 E 胃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 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 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E 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A) A 阴平阳秘 B 阳平阴秘 C 相对平衡 D 绝对平衡 E 不断活动 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的气血将流入(A) A 手少阴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足阳明胃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E 足少阳胆经 8、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的(C) A 前缘 B 中线 C 后缘 D 上部 E 下部 9、一日一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D) A 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中午 10、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的(D )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1、心主神志指的是(B) A 调节情绪平衡 B 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 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 调节血液代谢功能 E 以上均不是 12、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D)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跷脉 1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 A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B 藏精气,藏而不泻 C 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D 既藏精气又传化水谷 E 以上均不是 14、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交于(B) A 小指端 B 足大趾 C 鼻旁 D 足小趾 E 食指端 15、五味的五行属性,甘属(C)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6、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表现与何种情志致病有关(B) A 怒 B 惊 C 思 D 恐 E 喜 17、大出血时,同时伴随少气乏力的表现,其原理是(E)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生气 E 血能载气 18、津液变成尿液依赖气的(E)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19、机体抗御外邪的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不包括(B) A 精 B 神 C 气 D 血 E 津液 20、人的七情中,恐则(C)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Z》作业9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Z》作业9答案

A型题: 1. 疠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变化多端 B.高热持续不退 C.易伤津耗气 D.扰动心神 E.传染性强 2. 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 B.炎热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3. 具有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4.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是 A.心、肝、脾 B.心、肺、脾 C.心、肝、肾 D.心、肺、肝 E.肺、脾、肾 5. 《素问?宣明五气论》提出久卧所伤的是 A.伤气 B.伤血 C.伤肉 D.伤筋 E.伤骨 6. 风邪伤人,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与其哪种性质有关 A.风性善行 B.风性数变 C.风为阳邪 D.风性开泄 E.风性轻扬 7. 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A.过喜 B.过思 C.过怒 D.过恐 E.过悲 8. 哪种情志异常,可导致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A.过度愤怒 B.喜乐过度 C.过度悲忧 D.突然受惊 E.思虑过度 9. 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与其哪种性质相关 A.风为阳邪 B.风性轻扬 C.风性善行 D.风性数变 E.风性主动 10.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苦”则 A.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B.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C.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D.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E.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11.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凝滞 B.粘滞 C.数变 D.重着 E.升散 12. 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A.为阳邪,其性炎热 B.为阳邪,其性开泄 C.为阳邪,伤津耗气 D.为阳邪,生风动血 E.为阳邪,其性炎上 13. 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 A.胀痛 B.窜痛 C.灼痛 D.刺痛 E.重痛 14. 暑邪为病而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C.暑多挟湿,易困脾土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E.暑为阳邪,化火伤阴 15. 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 A.心阳 B.肺气 C.脾阳 D.肝阳 E.肾气 16. 七情内伤致病,首先损伤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7. 寒邪致病,引起肢体屈伸不利,与哪种性质和致病特点有关 A.伤人阳气,肢体失温 B.寒性凝滞,气血不畅 C.卫阳被遏,肢体失温 D.寒性收引,经脉拘急 E.寒性粘滞,气机不畅 18. 饮在肠间的为 A.痰饮 B.悬饮 C.溢饮 D.支饮 E.留饮 19.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具有升发向上的特性 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 C.为阳邪,性炎上 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 E.为阳邪,性炎热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药大学护理学基础B1—10次作业

1. 交流双方相距在50cm-1m之间的是:C.个人距离 2. 下列哪项不属于系统的特征: B.开放性 3. 一个国家的总章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C.宪法 4. 下列关于床上擦浴注意事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先穿健侧,再穿患侧 5. 临床高热病人常采用酒精擦浴来降温,其原理是利用:D.蒸发作用 6. 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E.体壳温度低于体核温度 7. 保管药物时,易挥发、潮解药物的保存方法可选用:C.放在密封瓶中 8. 下列哪项不属于护士角色的范畴: A.被帮助者角色 9. 人体所能感觉到的引起疼痛的最小刺激,称为:E.疼痛阈限 10. 护士在执行给药原则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C.遵医嘱给药 11. 关于"十"字定位注射法,下列叙述哪项是错误的:C.自髂嵴最高点与髂前上棘的中点作一垂直线 12. 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弗洛伊德心性发展学说:A.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13. 下列哪项不属于静脉输液的适应症:E.痔疮病人 14. 身体健康、满意、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主观感觉,是:D.舒适 15. 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A.皮肤 16. 关于发展定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B.个体在生理方面的量性增长 17. 下列哪项不属于表皮的结构: C.真皮层 18. 现代医学模式是: A.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 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吸引与排斥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亲疏与远近距离,是指D.人际关系 20. 给药时,qd表示 C.每天一次 B型题 1. 上述哪项是压疮第四期的临床表现:E.创面感染发黑向深部组织发展 2. 上述哪项是压疮第三期的临床表现:A.表皮水泡扩大、破溃,有黄色渗出液 3. 心包积液,呼吸极度困难的病人应采取的卧位是:A.端坐卧位 4. 脊髓腔穿刺术后的病人,宜采用:C.去枕仰卧位 5. 一般成人输液速度宜调节在:40-60滴/分钟 6. 儿童在输液时,应将速度调节在:D.20-40滴/分钟 7. 正常腋温的波动范围是C.36-36.7℃ 8. 正常口温的波动范围是:D.36.2-37℃ 9. 为病人进行雾化吸入时,为了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常选用:B.地塞米松 10. 为病人进行雾化吸入时,为了解除支气管痉挛,常选用:E.氨茶碱 二次A型题 1. 为伤寒病人灌肠时,液面至肛门的距离应是:D.不超过30cm 2. 冷疗法的局部生理效应是:A.神经冲动的传导减慢 3. 不宜冷疗的部位是:C.阴囊 4. "1、2、3"溶液的配制方法是:D.50% 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 5. 南丁格尔的主要贡献是:D.开创了现代护理事业 6. 传染病区的清洁区是指E.库房 7. 下列描述中,属于主观资料的是:D.头晕 8. 关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E.健康教育包括健康促进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题 1.宇宙的构成原本是()。 2.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 3.气的根本属性是()。 4.气的运动称为()。 5.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说。 6.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7.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一天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8.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六腑属()。 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阳在外,()。 10.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或()。 11.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或()。 1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证,《内经》称之为()。 14.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和()两种。 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胜则(),阳胜则(),阴胜则()。” 16.五行相生关系又称(),相克关系又称()。 17.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8.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和()。 1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是()和()。 20.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和()。 21.中和思维中的“中和”包括着()和()两层意思。

22.类比法在中医学中叫做()或()法。 选择题 (一)A1型题 23.精气学说滥觞于()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E.西周时期 24.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万物各种变化的过程称为() A.变化 B.气化 C.转化 D.消化 E.代谢 25.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 D.五方说 E.人体之精说 26.古代哲学认为人类的化生本原是() A.人气 B.精气 C.元气 D.烦气 E.水地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2012年1月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20 1 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医基础理论(一) 试卷 (课程代码0297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下列哪项不属五液之一? 【】 A.尿B.涎 C.涕D.泪 2.病人突然目光转亮,颧赤如妆,食欲增强,属于【】 A.神乱B.少神 C.假神D.失神 3.六淫中致病病程较长的邪气是【】 A.湿邪B.火邪 C.暑邪D.燥邪 4.对机体的生、长、壮、老、已起决定作用的是【】 A.心血的充盈B.肾精的盛衰 C.谷气的充足D.肺气的调畅 5.脉来缓而时止,止有定数的脉象是【】 A.促脉B.代脉 C.结脉D.缓脉 6.布散于皮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 A.气B.血 C.精D.津 7.“水不涵木”属于【】 A.母病及子B.子病及母 C.相乘D.相侮 8.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 A.督脉B.冲脉 c.任脉D.带脉 9.能主决断的脏腑是【】 A.胃B.肝 C.心D.胆 10.阴阳偏盛形成的是【】 A.寒证B.热证 C.虚证D.实证 11.中医理论体系的最主要特点是【】 A.藏象理论和阴阳五行理论B.整体观和藏象理论 C.辨证论治和整体观D.辨证论治和藏象理论 12.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A.辛味B.苦味 C.酸味D.咸味

13.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是【:】 A.卫气B.元气 C.宗气D.营气 14.主藏神的脏是【】 A.脾B.肝 C.肺D.心 1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B.金 C.土D.水 1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 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 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7.下列脏腑之间具有相克关系的是【】 A.肝与脾B.心与脾C.肺与脾 D.脾与。肾E.胃与脾 18.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是【】 A.症状相似B.一气一病C.有季节性 D.病情重笃E.传染性强 19.面色青可主【】 A.痛证B.惊风C.寒证 D.血虚E.瘀血 20.下列属正治法的是【】 A.虚者补之B.热者寒之C.寒因寒用 D.通因通用E.既病防变 21.肝具有的生理功能包括【】 A.主藏血B.主藏精C.主疏泄 D.主升清F主统血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2.宗气 23.心肾不交 24.奇经 26.盗汗 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27.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28.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者,称为谵语。 29.七情所伤时,“怒则气乱”、“思则气消”。 30.凡见浮脉均属表证。

《中医学基础》第六讲课后作业

第六讲病因 第一节六淫致病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 A.六气 B.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六种毒气 D.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 ) A.季节性 B.地区性 C.传染性 D.转化性 E.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 ) A.热邪 B.风邪 C.寒邪 D.暑邪 E.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 A.津液 B.气 C.血 D.精 E.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 A.手足震颤 B.四肢抽搐 C.四肢游走性疼痛 D.角弓反张 E.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 A.凝滞 B.黏滞 C.涩滞 D.瘀滞 E.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 ) A.阻滞气机 B.损伤阳气 C.耗气伤津 D.气机收敛 E.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长”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瘀血 E.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D.湿邪 E.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 A.寒 B.燥 C.湿 D.暑 E.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 A.寒邪 B.湿邪 C.热邪 D.风邪 E.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 A.湿邪 B.燥邪 C.热邪 D.暑邪 E.寒邪21.寒邪的致病特点是易致( ) A.气消 B.气耗 C.气泄 D.气乱 E.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 ) A.暑热炽盛 B.扰及心神 C.耗气伤津 D.暑湿夹杂 E.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 ) A.心火上炎 B.肝火上炎 C.胃火炽盛 D.肺火炽盛 E.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黏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 ) A.风 B.寒 C.湿 D.火 E.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1

按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在强化公益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注重利用涉农科研、教学、企业、专业协会、专合组织等各方面作用,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在抓好农技推广单位的基地建设情况下,配置基本试验基地,配备电脑、照相机、投影仪等现代化推广服务设备,提升农技推广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农业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作用,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 中医基础理论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 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医基础理论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3.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4.“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5.构成世界的本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精气。 6.精气概念源自于:水地说。气的概念源自于:云气说。 7.精气首见于着作:《管子》 8.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9.《内经》所说的阴阳属性的征兆是:水与火 10.昼夜分阴阳,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尔雅中医基础理论作业答案

尔雅中医基础理论作业答案 1 麻沸散的发明者是()。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时珍 D孙思邈 我的答案:B 2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 《黄帝内经》 C《本草纲目》 D《易经》 我的答案:B 3 中医的哲学体系不包括()。 A五行学说 B阴阳学说 C经络学说 D细胞学说 我的答案:D 4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它的特点是天、地、人三道融合。() 我的答案:√ 5 中医的医学模式是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四者统一的有机整体。()我的答案:√1张仲景的代表作是()。 A、《黄帝内经》 B 《本草纲目》 C 《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我的答案:D 2 《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扁鹊

B孙思邈 C华佗 D皇甫谧 我的答案:D 3用阴阳五行学说看天地万物,阴中之阳指的是()。 A月亮 B河流 C咼山 D树木 我的答案:D 4用五行学说看人体的五脏,肾脏对应的是()。 A、金 B木 C水 D火 我的答案:C 5 朱丹溪的中医理论属于湿热派。() 我的答案:√ 1 中医学讲究人与天地相应,地之四海对应人之四海,其中髓海指的是()。A心脏 B胃 C肝脏 D大脑 我的答案:D 2中医学讲究人与天地相应,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B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C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贫富之分

D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我的答案:C 3 人体与治国理政是相通的,人体十二官之中,“君主之官”指的是()。 A脑 B肝 C肺 D心 我的答案:D 4 中医学讲的人体经络实际上就是西方医学中的血管。() 我的答案:× 5 人之四海中,胃是水谷之海,五行之中属土。() 我的答案:√ 1中医学病理的八纲辨证不包括()。 A阴阳 B虚实 C寒热 D盛衰 我的答案:D 2从阴阳五行学说的角度看,肝脏是阴中之阳,对应的是四季中的()。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我的答案:A 3中医学认为,人体中的水液代谢与三个脏器的相关,其中不包括()。 A肾脏 B脾脏 C肺脏 D心脏 我的答案:D 从归类的角度看,中医治法分类有八种,即汗、吐、和、下、温、清、补、消。()我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 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 “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 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E制化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 土侮木 11. 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 .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 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 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 1.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中医学基础作业辅导题A

广州中医药大11级药学专科班 《中医药学概论》辅导题A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可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热极生寒 B、阴中求阳 C、阴虚则阳亢 D、重阳必阴 E、寒极生热 2、因心火亢盛而导致易怒目赤者,此属: A、水乘火 B、子病犯母 C、木火刑金 D、母病及子 E、子病及母 3、“五味”中属水的是: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 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后半夜 B、前半夜 C、上午 D、下午 E、晚上 5、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 A、推动 B、温煦 C、滋润 D、兴奋 E、以上都不是 6、“五脏六腑之大主”指的是: A、肺 B、脾 C、肝 D、心 E、肾 7、主升清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血液运行于脉中不致溢出脉外,是何脏所主: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肾为气之根与肾的哪项功能有关: A、主纳气 B、藏精 C、主水 D、主生长发育 E、主骨 10、“太仓”是指: A、脾 B、胃 C、小肠 D、大肠 E、胆 11、肾在志为: A、喜 B、怒 C、恐 D、惊 E、悲 12、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主要是下列哪项的作用: A、脾气 B、肝气 C、肺气 D、肾气 E、心气 13、“气血生化之源”指的是: A、脾 B、肾 C、心 D、肝 E、肺 14、“贮痰之器”指的是: A、肾 B、心 C、脾 D、肺 E、肝 15、心在志为: A、喜 B、怒 C、恐 D、惊 E、悲 16、有先后天关系的两脏是: A、心与肺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肝与脾 E、脾与肾 17、司二便的脏腑是: A、大肠 B、小肠 C、肾 D、脾 E、胃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与证的区别) 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 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精气学说 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 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 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 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与“扶弱”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3、《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4、《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5、怒伤肝、怒则气上;喜伤心、喜则气缓;思伤脾、思则气结;忧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消,惊则气乱。 6、十二经络体表分布:在四肢: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上阳行于头后侧部。躯干部:手三阳均行经肩胛部;足三阳则阳明行于胸腹,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肋部;足三阴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9、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①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正经气血有余时,则流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而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③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联系。 督脉称“阳脉之海”。 任脉称“任主胞胎”。 冲脉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跷脉的基本功能:一是主司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运动灵活矫捷。二是司眼睑的开合。 4.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正经别行分出,深入躯体内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经别的特点:一是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二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三是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经别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