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冯老医案之二:月经量少案(3月16日讲课内容)

冯老医案之二:月经量少案(3月16日讲课内容)

冯老医案之二:月经量少案(3月16日讲课内容)
冯老医案之二:月经量少案(3月16日讲课内容)

第二阶段学习冯老医案之二:月经量少案(3月16日讲课内容)

姚某,女,46岁,2012.10.19初诊:多发子宫肌瘤2年,足冷膝下凉,月经量少,经期尚准,带经时间长,经后15日后胸胀,口中和,纳可,但食后胃脘胀堵,夜尿多,夜尿2,少腹凉,苔白舌暗,脉沉细。

处方:吴茱萸10,党参10,清半夏15,当归10,白芍10,川芎6,桂枝10,丹皮10,桃仁10,茯苓12,阿胶珠10,干姜10,苍术10,炙甘草10。

虽将要处于绝经期,但此患者欲再要小孩儿,之前一直用少府逐瘀汤、八味肾气丸等几个月不见效遂来诊。

辨六经:太阴血虚血瘀水盛。温经汤去麦冬加桃仁等为主,热不明显故去麦冬。血瘀加桃仁。当归、川芎活血,若热性瘀血用凉性活血药,如生地,又是加虫类。

患者首辨无表证,一派里虚寒之象,又没有上热,故半表半里不明显。经行15天排卵期,故胸胀。

温经汤属厥阴,或阳明太阴合病,或厥阴太阴合病尚不定。温经汤由吴茱萸汤合麦门冬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加减变化。里虚寒加上血虚,血虚生上热,上热是次要的,血虚为主。

一诊疑问:

此诊学生认为太阴血虚血瘀水饮较为明显,欲与附子理中汤合胶艾四物汤合桂枝茯苓丸或肾着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但从老师用药来看,考虑为厥阴太阴血虚血瘀水饮,方用温经汤去麦冬生姜合肾着汤桂枝茯苓丸;

学生就此疑问:1.此患者上热不是很明显老师为什么选用厥阴的温经汤?(群讨论)

温经汤属厥阴,或阳明太阴合病,或厥阴太阴合病尚不定。温经汤由吴茱萸汤合麦门冬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加减变化。里虚寒加上血虚,血虚生上热,上热是次要的,血虚为主。阿胶、芍药均为凉性,避免血瘀生热。麦冬为凉性滋阴强壮药,虚寒重者宜去掉。热明

显加麦冬,如口干。那些凉性活血药还需要用,放在温药中不会太凉。

2.温经汤去麦冬之后是否还属于厥阴类方?(群讨论)

麦冬去,使本方偏温,主治太阴,厥阴不明显了。经方加减可改变归经,如小柴胡汤中干姜变生姜,去人参,则变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就由少阳变为厥阴。

3.是否可以从寒、虚、瘀血同时存在角度考虑运用温经汤?(群讨论)

温里祛寒养血利水为主

4.在没有明显的痰饮上冲时,为何用吴茱萸?这里的半夏是什么作用? (群讨论)

好问题。条文15条之后,气上冲为表不解,激动里饮借着上虚而上冲,一般是桂枝证,加茯苓、白术化饮。但是吴茱萸主治寒饮,温中祛寒,不是气上冲;桂枝在此是引邪出表之用;半夏也是温中化饮,驱寒。

5.温经汤里没有桃仁,在什么情况下加用桃仁?是否针对需要用下法(瘀血)的机会而运用?(群讨论)

桃仁活血,合丹皮破瘀,祛湿邪,不用也可,自己选择,本证化瘀故用。已经有川芎、当归等活血药了,不用也可

6.为什么喜欢用党参不用人参?(张小敏)

汉代(唐以前)所说人参就是现在的党参。古代上岗地区(山西一带)产党参,只有东北地区产人参。

7、一诊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理中汤加茯苓-(可以这么说)-----条文351、352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心下痞---人参药证,小便不利---茯苓、白术;本案没有明显的血虚加之腹胀明显,我想问的是用阿胶是否阻碍脾胃运化,加重腹胀?(张广志)好问题。阿胶去否要看情况,如果胃虚寒重者可不用,但我们用阿胶重在补血、利水,因方中有吴茱萸、干姜等大量温药,去性了,使之不过寒。

二诊:10.29:胃脘及少腹感暖,足凉减,月经量少,唇干,便

溏,胃脘胀减,苔白微腻,舌暗脉细。

上方去桃仁,加麦冬15克。

第二诊疑问:

一、一诊方证相应,温药得效,故胃脘及少腹感暖,足凉减;但是却出现唇干,是否是水饮欲出之证候?如果加麦冬是针对上热的唇干,学生能理解;但是月经量少,舌暗不是还有瘀血存在吗?老师为什么去桃仁?是因为针对便溏(后世认为种仁多具有润下作用)吗?请老师解惑。(群讨论)

用不用桃仁均可,活血药已经有不少了。此去是为了用药精简,它的存在没什么特殊意义,加一个去一个。

本案首诊:足冷膝下凉,夜尿多,少腹凉,脉象沉细,口中和,食后胃脘痞满,为里虚寒;以多发子宫肌瘤,月经量少,带经时间长,舌暗,为血虚,血瘀,总为里虚寒兼血虚,血瘀之月经病。用方取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去麦冬。二诊唇干加麦冬,便溏去桃仁。(可这么理解)但足冷膝下凉,夜尿多,少腹凉,脉象沉细,怎么不在初诊就加附子?(郭瑞辉)

问题好。吴茱萸和附子均温阳强壮去里寒。

吴茱萸:偏于温阳去饮,温胃作用强;

附子:温阳强壮,驱寒、强心,表寒多用(配合其他药),但去饮不如吴茱萸。

二者常替用,吴茱萸苦,味道不佳,加大枣还好点,吃不下者可用附子,但吴茱萸效果快。

三诊:11.12:口干已,胃脘凉,下肢凉,大便1—2行,眠好,转多梦,苔白脉细。10.19日方增吴茱萸15克。

第三诊疑问:二诊加麦冬后,此诊口干已;但却出现胃脘凉,下肢凉,大便1—2行等下寒症状加重,学生认为可以去麦冬增加干姜分量,老师处方中却增吴茱萸15克,此处加吴茱萸是因为针对妇女宫寒吗?如果不是,又为什么重用吴茱萸?请老师讲解下临床运用吴茱萸的心得。(群讨论)

吴茱萸增量,因为胡老用吴茱萸半升,至少15g。后世以其味道不

佳而减量,甚至认为其有毒,其实吴茱萸无毒,温中健胃的。我们先开10g,适应苦味后再加量而已。

四诊:11.19:口中和,胃脘及下肢凉好转,眠可,腹胀不明显,但矢气多,苔白脉细。10.19日方增吴茱萸15,加陈皮30。

第四诊疑问:此诊老师增加陈皮是否是针对矢气多?是,理气健胃化痰。矢气多是否是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加陈皮是否是助正驱邪?在此诊中是否有合入茯苓饮的机会?(群讨论)

就是茯苓饮了,只是少了枳实。以温中理气化痰增饮食。

五诊:11.26:经行,仍量少,腹满较减轻,胸闷亦不明显,下肢凉减,排气减,苔白舌淡,脉细。上方增干姜15。

第五诊疑问:

量少---血尚不足腹满较减轻,胸闷亦不明显,下肢凉减--症状都在好转中,学生认为应该维持原方,但老师却加重干姜分量,是针对下寒还是因用了这么多温药,而脉相一直没有变强,说明温阳的力度不够故加量以扶助阳气?(群讨论)

干姜加量,增加温中祛寒作用。时方认为“效不更方”,我们认为“随症加减”。

六诊:12.3:带经7天,量少,腹痛减,排气减,苔白脉细。

吴茱萸15,党参10,清半夏15,当归10,白芍10,川芎6,桂枝10,丹皮10,茯苓12,阿胶珠10,干姜15,苍术15,陈皮30。

基本维持原方

第六诊疑问:

在此诊中,患者经期刚过,是否针对女性体质而言,经前宜活血,经后宜养血,所以老师在六诊中去掉了活血的桃仁,并继续用15克干姜以温阳。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么为什么处方中还要留下丹皮这一味药?是不是防止干姜、桂枝过燥?请老师解惑。(群讨论)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用温经汤原方,有这味药,又丹皮活血,偏凉,但加入温药中不凉了。

七诊:12.10:足凉减,排气正常,昨用化妆品过敏,面红不痒,口中和,苔白脉细。上方去陈皮,加赤小豆15.

红是热证,不痒故无表证。此为上热下寒了,上热明显了。此热非表,加赤小豆利湿排脓(红还不到脓),通过利湿祛热,湿去热亦去。无矢气去陈皮,精简。

第七诊疑问:

此诊患者面红但不痒,应当如何考虑?能否从“面色反有热色者。。。不能小汗出”,“面色圆圆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看做是有表证?不是表证,是上热,湿郁化热。如果有表证是否可以酌加解表药?可以老师在此仅去掉陈皮加入赤小豆,从方中而论暗合当归赤小豆散,是否从阳明考虑?是从阳明考虑学生不甚解,请老师解惑,并谈谈临床运用当归赤小豆散的心得。(群讨论)

当归赤小豆养血利水,利湿活血,瘀血有热化脓,治眼睛瘀血肛门脓肿,重在利湿排脓不是清热,湿去热亦去。

八诊:12.17:胃脘凉不明显,足凉亦轻,口中和,腹胀著,大便如常,苔白腻脉细。

川附子10,党参10,干姜10,厚朴10,茯苓12,苍术10,清半夏15,陈皮30。

附子理中汤加厚姜半甘参汤

第八诊疑问:

在经方传真一书中胡老针对茯苓饮加半夏有这样一段描述:本方(即茯苓饮)加入半夏则效尤捷,(厚朴变枳实,干姜变生姜即茯苓饮)。生姜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胃溃疡诸病,均有良效。此诊加入半夏是因为心下痞满较为明显,那么此诊老师又为何加入附子?后世常论附子与半夏相反,而老师却同用,老师如何看待这一个问题?临床中附子、半夏同用又当注意什么?(群讨论)

好问题,但本方实为附子理中汤加厚姜半甘参汤,温中去饮增饮食。换方是因为换口味,吴茱萸难吃,但法则未变,只是养血药暂时去了。

时方有十八反十九畏,但是不是不能用,除了甘草、甘遂。但是经方中附子、半夏经常同用,效果很好。

临床上应用注意:“有是证,用是方”。腹中雷鸣切痛——里虚寒有饮,正好用附子半夏。临床注意寒热虚实即可。

如果在第七诊论治时不去陈皮是否此诊腹胀不会加重?(群讨论)不是,导致腹胀的病因太多了,饮食、外邪…等,经方不必追求原因,根据症状即可。

胃脘凉不明显,足凉亦轻的情况下反而改方,加附子,继续温经汤加减治疗可以吗?讲一下思路,谢谢。(孙健)

可以,血虚不明显了,可减用补血药。

九诊:12.24:身凉皆减,腹胀轻,多食仍胀,口中和,月经量稍增,色暗,少腹凉已,苔白脉细。

川附子10,党参10,干姜10,当归10,茯苓12,苍术10,清半夏15,陈皮30,川芎6,白芍10,阿胶珠10,泽泻12。

新方,去吴茱萸换成附子,改口味。(大温经汤用的是附子)。此为当归芍药散合茯苓饮去枳实,养血利水,温经散寒。还是吴茱萸汤变化来的。凉药更少了。

第九诊疑问:

1.服第八诊用药后虽然腹胀减轻,但多食仍胀,老师却去掉厚朴,不知是为何?因为厚朴化痰为主,理气药用了陈皮,理气药有损正气,不要长期多用。腹胀中虚,用人参温中化饮则胀自消。此案合入当归芍药散是因为患者月经量稍增,色暗,苔白脉细(血虚血瘀)吗?(群讨论)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主诉月经量少,之前腹胀…,可暂时不补血,过后还要养血利水。

2.老师整个诊疗过程,用过的方子有温经汤,桂枝茯苓丸,平胃散,当归芍药散等,但重点还是在温经汤的基础上重用吴茱萸,干姜,一直以养血行血温胃补胃运脾为主。后来又加了附子,请问老师,足冷膝下凉,夜尿多,少腹凉,脉象沉细,可不可以在初诊就加附子,肉桂等温脾阳,肾阳?(贾晓霞)可以,前已讨论。附子口感比吴茱萸好,吴茱萸温中祛寒比附子快点;经方肉桂不常用,一般用桂枝就可,但肉桂、桂枝解表。

3.调经,10月19----12月17日,基本上两个月,有的需要3个经

期以上观察。虽然我们推崇伤寒论经方,但从治病的角度也应该有纳入时方,经方,经验方,经典方,用伤寒论的思想把时方纳入进来应该是个方向。这里举出一个思路请冯老批解。请问下面的组方思路可用吗?少腹逐瘀汤+平胃散,也应该有效,有干姜小茴香有肉桂,病在中下部寒性,用根朴辛辣暖胃治腹胀,不要卷朴,对于本案,根朴比吴茱萸更合拍。(肖铁臣)

患者以前用过时方,半年无效,金匮肾气丸、少腹逐瘀汤……药太多,分不清哪味药起作用。见效就是方证对应,无论经方时方。理论要与临床对应,“有是证,用是方”。我们不反对用时方,关键是辨证正确、方证相对。

附:1.外台茯苓饮:苓术参姜橘枳

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3两,生姜4两,

枳实2两(炙),橘皮1两半(切)。

2.当归芍药散:苓术泽芎

当归9克芍药30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

泽泻15克川芎9克

2013.8整理

2014.10.16修改

朱梦龙

9.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问止中医大脑心与血病医案4则

01中医大脑|49岁中年男性胸痹、心胸痛,治案一则 中医上讲的“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这其实就是西医上讲的心脏类疾病。很多患者西医检查不出结果,被西医劝说回家休息即可,实际耽误了宝贵时机。 既然开始心胸痛,表示心脏正在给你发出警告信号:心脏已经开始不好了!西医尚未检查出结果表示疾病尚处于早期,恰恰是最应该下手治疗的时间。 中医讲,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到真的心脏病发作,大概率悔之晚矣。 初诊:无诱因心胸痛,查不出病因 慕先生,男,49岁。初诊时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前胸疼痛,去医院做胸片检出心电图均没有问题,后在老家口服中药治疗后有好转。 1周前上述症状再发加重,大口呼吸时胸痛伴随头痛,头痛以头顶为主,今天呼吸时前胸也痛、时有背痛,但是背痛不随呼吸变化。白天想睡、精神差。口苦。大便稀。有去西医诊所输液治疗,没有好转,今特来此就诊。 详细望闻问切后,发现慕先生还有容易疲惫、半夜会醒过来、夜尿、口干,并有糖尿病病史,血糖控制不佳。 舌诊:舌质暗、胖大有齿痕、有裂纹、苔黄腻。 脉诊:涩脉。

▲中医大脑 中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中医有云“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患者这是属于胸痹的范畴,把上述症状录入中医大脑后,中医大脑计算推荐处方如上图所示。解读中医大脑的方剂可知,寓意散寒养血祛瘀。 《类证治裁胸痹篇》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夫诸阳受气于胸中,必胸次空旷,而后清气转运,布息展舒。胸痹之脉,阳微阴弦,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则为心痛,以《金匮》、《千金》均以通阳主治也。 分析来看,中医大脑“通阳”的思路暗合《类证治裁胸痹篇》之本意。信心十足,开具处方后,嘱咐其注意饮食、按时休息。 二诊:心胸痛明显好转 二诊,慕先生自诉现在胸口已经不痛。大口呼吸仍有前胸疼痛,但程度较前减轻。现头摇晃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颈椎病临证医案分析 本书节选自《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之颈椎病针刀治疗与康复,《针刀治疗与康复》系列丛书主编为张天民、吴绪平,特此声明。一、顶韧带挛縮型颈椎病 患者:童某某,女,33岁,家庭主妇,于2007年4月13日来 我院就诊。 主诉:颈项部酸痛不适1年伴左肩臂放射痛1个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颈部酸痛,经颈椎牵引、局部理疗、口服药物(具体不详),症状可缓解,但反复发作,近1个月患者出现左肩臂放射痛,大拇指麻木,经多家医院行牵引、理疗、口服药物等治疗,症状不能缓解反而加重。 查体:颈部生理曲度变直,颈肩部肌肉紧张,广泛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头部叩击试验阴性,双上肢肌力正常,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正常,双手霍夫曼征阴性,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 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示颈曲变直,余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第1次在局部麻醉下行颈椎大"T”形针刀松解术。针刀术毕,嘱患者俯卧位,助手牵拉患者肩部作对抗,术者正对头顶,左手前臂尺侧压在患者枕部,右手托住患者下颌做屈颈弹压手法,进一步松解颈部的粘连和瘢痕。颈托固定保护。 2007年4月18日二诊:患者述颈项部有轻松感,左肩臂放射痛也减轻大半。予以第2次针刀治疗:松解肩胛提肌止点和斜方肌肌腹的粘

连、瘢痕。48小时后颈部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日。 2007年4月23日三诊:患者述已无左肩臂放射痛,颈部的针眼处稍有不适。嘱予以中频治疗,1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5日;内服活血化瘀通络中药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5日;并按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7年7月20日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X线片显示颈部生理曲度恢复。嘱劳逸结合,要坚持颈部康复操锻炼。 2008年6月25日电话随访,患者诉一切正常。 按:该患者刚开始是典型的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后期又是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颈椎x线片分析,患者长期低头造成项韧带的积累性损伤,使项韧带弓弦结合部即项韧带的附着点的受力异常,引起颈后面和侧面的动态弓弦力学单元如斜方肌、头棘肌、头半棘肌和前、中斜角肌及肩胛提肌等软组织的受力异常,在弓弦结合部(软组织起止点)出现粘连、瘢痕、挛缩,而致患者颈项部酸痛不适,前、中斜角肌的挛缩又刺激臂丛神经而产生左肩臂放射痛。 依据针刀医学理论,该病属于针刀医学新分型中动态平衡失调的项韧带挛缩型颈椎病。按照头颈部弓弦力学系统的解剖结构和项韧带挛缩颈椎病的网络状立体病理构架,我们设计了大"T”形针刀松解术,"T”形横线针刀操作既松解了附着于枕外隆凸的项韧带止点、斜方肌起点粘连和瘢痕,又松解了附着在枕骨上项线周围的头棘肌止点、头半棘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发展简史 中医骨伤科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古属"折疡"、"金镞"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骨伤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骨伤科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有创造性的民族之一。早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土地上生活、劳动和发展着。7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能制造粗糙的石器和原始骨器工具,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很厚的灰烬与用火烧过的兽骨,证明"北京猿人"已学会用火。20万年前"河套人"时期,石器有了很大进步,并已发明了人工取火。在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原始人在对付大自然灾害及抗击猛兽侵袭时,经常造成创伤,人们在伤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一些简易的理伤按摩手法;对伤口则用树叶、草茎及矿石粉等裹敷,逐渐发现具有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生肌、敛疮作用的外用药物,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人们常患筋骨痹痿之疾,《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

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反映古代人已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便逐渐产生导引法。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古代人已经能够制作一些较精细的工具,如砭刀、骨针、石镰等。《山海经·东山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后世郭璞注解时认为,箴石"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在旧石器晚期(约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骨针、骨锥和其他骨制尖状器具。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已有石镰。这种石镰,外形似近代的镰刀,可以砭刺、切割。《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这说明新石器时代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并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由于当时创伤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伤科医疗技术比其它科发达,并更早推广应用。 中医骨伤科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中医骨伤科开始萌芽,出现了"疡医"。

刘渡舟治疗心下痞、精神分裂症医案

刘渡舟教授,1978年任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并开始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招收中医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还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以及《北京中医学院学报》总编等职。在教学中,他辛勤工作,获得群众的拥戴。1983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从1978年至今,他历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至今,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医学)成员,1987年以来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1991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医人网站博采众家之长,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爱好者编辑大量医药文献,现转载刘老治疗心下痞及精神分裂症医案免费供同道分享,畅想传承之快。 案1:心下痞案:孙某,男,37岁。初诊日期:1993年9月26日。一年前患胃病,曾诊为“浅表性胃炎”。现心下痞满,时时恶心,噫气频频,大便溏薄。舌苔白而腻,脉弦而带滑。自诉有嗜酒之癖,辨证为酒湿伤及中州,脾胃升降失调,阴阳之气痞塞不通,而又痰气胶结,吴谦称为:“痰气痞”者是也。由于此证脾气不升则寒从内生,胃气不降则热从内起,因此治法若单纯治寒、治热、治虚、治实皆搔不到痒处。只宜调和脾胃,协调中州阴阳。《金匮要略方论》指示“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疏方:半夏15g,黄连10g,黄芩6g,干姜10g,党参10g,炙草10g,大枣7枚。患者服药4小时许,大便排泄出痰絮物,似涎如胶甚多,而恶心与噫气随之大减。服药3剂,病告痊愈。 按: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错杂痞的代表方。方中用芩、连苦寒以降胃气;用干姜之辛以温脾;用参、草、枣以补虚;用半夏化痰和胃降逆以消痞。可见该方集寒热补消之药于一体,清上温下,辛开苦降甘补,以达到恢复脾胃升降之目的。尤以半夏重用为君,独具涤痰开结,和胃降逆之功,正是针对痰气痞而设。故患者服药后大便排出痰絮物是不足为奇的。 案2:精神分裂症案:曲某,男,27岁。初诊日期:1991年5月29日。其母代诉:因发高烧送医院急诊。在医院狂躁不安,打骂医生,不接受治疗。西医诊为“精神分裂证”。刻下,患者精神不安,视、听、言、动,时慧时眯,烦躁而又善悲,五天彻夜不眠,大便数日未解,且泛恶不欲食。脉弦按之有力,舌质红、舌苔黄而中褐。脉证合参,证属肝胃气火交郁,火热上扰心神而致。其大便不通,舌苔黄褐则主阳明里实已成。治法:疏肝清热,兼下阳明之实。拟大柴胡汤:柴胡18g,黄芩10g,大黄2g,枳实12g,白芍10g,半夏15g,生姜15g,大枣7枚。药服2剂大便得下,烦躁得减,但舌苔尤未退净。又继服3剂,大便又泻,舌苔方得退净,且有食欲,情绪稳定。唯夜间少寐,转用丹栀逍遥散(改为汤剂)以善其后。 按: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方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方中大黄配枳实可泻阳明与少阳之实热;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泻,能土中伐木,以平肝胆之逆。综观全方,既疏利肝胆之气滞,又荡涤肠胃之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因此对于气火交郁之精神失常及多种急腹症功效卓著。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讲解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 (2020-1-2整理) 序言 郑卢扶阳医学给傅老师最大的几点启发就是: 一、治疗任何病,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治疗次第,一方一法不现实。扶阳医学治疗次第,用傅老师的话总结就是:有邪去邪、无邪建中理中、最后益肾填精。所以,我们的处方是“套方”,也就是一整套的处方,完全按照治疗次第来开具,并非一方一法来治病。 二、扶阳医学把治病提升到“法”的层次上面了。如:切脉表证阳虚桂枝法、切脉里证阳虚附子法、表里皆虚应用附桂法、其他情况非附桂法。还有近期临证过程中经常应用的“黄连阿胶汤法”、“镇八方之法”、“藿香化湿法”、“川乌法”、“乌梅综合填精法”、“四逆填精法”等等,都有其不同的舌脉证运用指征,效果显著。 三、在脉法药一体论的基础上,又糅合了舌诊,也就是所谓的“舌脉症药相应学”,这在临证中对于临床疗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我们中医四诊中的“望诊”颇为重要,其重中之重就是“望舌”。舌象的全息理论能够反映几乎人体所有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变化,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立法、遣药、处方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傅老师近期的临床过程中非常多见,且病人信赖程度大大提升,医患皆满意。 根据一个外地朋友所做的统计:在傅文录老师这里开具的“套方”,经过病人二至三个月的服用,随访50个病人家属,反馈信息说八成以上疗效显著、达到预期目标;少数病人的处方略做调整以后,九成以上的病人都非常满意。在这些病人里面,好多都是久病多年、八方寻访名医治疗,疗效一般的患者。所以说:在我们这里,只要您有信心,大夫就有信心!!

1 傅文录治病次第医案解析(一) 原创:傅大夫中原火神傅文录 2019-05-28 早期并失眠案 孙某某,男,53岁,河南平舆县人,2019年4月6日就诊。 病症:多年乙肝大三阳,最近发现化验肝甲胎蛋白AFP14单位,在省市级医院检查确诊为早期肝癌,但目前只用抗乙肝病毒治疗,其余治疗方法尚未采用。患者多次提到睡眠比较差,每天晚上1~3点必醒,醒后难以入睡,吃饮正常,胃酸胃胀,大便每天如常,小便黄,出汗多,手脚不凉,冬天怕冷,身困乏力,胸闷气短;舌尖红伴有郁热点,右侧肝郁线上突起小块样物,心区凹陷,右手关脉浮,沉取滑弹指,寸滑,关湿滑滞,命门重按无力,左手脉滑浮滑,沉取滑稍劲,寸细滑弱滞,关洪无力,膀胱紧,尺弱短。证属阳虚郁滞、经络不通,治宜扶阳抑阴、温肝通络,处方用药:处方一:黄连10g,丹参20g,黄芩15g,木瓜20g,炙甘草15g,党参30g,制附片15g,肉桂10g,瓦楞子15g,柏子仁20g,生龙牡各45g,砂仁15g。3付。 处方排序:黄连、丹参、黄芩、木瓜。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瓦楞子+柏子仁、生龙骨+牡蛎+砂仁。 处方点评:处方是扶阳医学黄连阿胶汤法(黄连、丹参、黄芩、木瓜),降离火、安心神;加炙甘草+党参+制附片+肉桂温坎水,以配全前面形成坎离既济、水火交融之态势;瓦楞子+柏子仁加化痰制酸、安神棕魄;生龙骨+牡蛎+砂仁协调阴阳、纳气归正,以使阴阳合二为一之功。 处方二:硃茯神30g,琥珀15g,砂仁15g,藿香15g,青皮15g,厚朴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苍术15g,五灵脂15g,海螵蛸15g,瓦楞子15g,山萸肉20g,党参15g,鹿角霜30g。5付。 处方排序: 硃茯神+琥珀、砂仁、藿香、青皮、厚朴、淫羊藿、炙甘草、苍术。五灵脂+海螵蛸+瓦楞子、党参+山萸肉+鹿角霜。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原方出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复让验方 原方:葛根20K 羌活,桂枝,当归,千年健,土鳖,川椒,各15K 片姜黄,威灵仙各30K,儿茶,制乳香各10K制没药,大黄血竭各15K. 我在使用时喜欢加川草乌各15K (用法:上药为粗末.入棉布袋,冷水浸泡10 分钟,再入药钵煎15 分钟. 取出,待温度适宜时将药袋放在颈部,再放一热水袋在上面热敷(起保温作用)每次1-2 小时,每天 2 次.2 天换一次药料. (功用:疏风祛湿,活血散淤,通络止通.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头晕脑胀,肩背酸痛,手麻. (主要用于惧怕针灸的病人.屡用见效. (针灸加热敷就效果更好. 出处:网友老农 组成;全蝎5 克蜈蚣5 克天麻15 克 制法;研极细,分成14 包. 用法;每次1 包,每天 2 次. 主治:小儿频繁眨眼 效果:我还没用过,据网友老农说效果绝佳组成:蜈蚣 3 克鳖甲9 克 制法:研细,每次0.9 克,黄酒送下.

主治:骨髓炎溃后久不收口,内有死骨者更佳. 出处:仙拈集原书载:四五服后死骨自出 个人经验:此方应用须配合辨证汤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备注:本人所有验方不设分数限制,欢迎大家转载,不必著明我名.先谢谢大家了.我将把我的大量临床常用有效的方剂尽快贴上来,望大 家留心 出处:中医药信息报1 9 9 2年8月2 9日第二版作者:福建厦门卫生学校罗志平 组成;银花9 0克、人参10克(均以党参3 0克)、黄芪3 0克、当归3 0克、牛膝3 0克、石斛3 0克组成 用法;1日1剂,以水2 5 0 0毫升入大砂罐浸半小时,煎取汁8 0 0 毫升,分四次温服. 主治: 血拴闭塞性脉管炎 效果:笔者8 5年来重用银花为主药治疗6例脉管炎,皆获全愈.婴儿湿疹用朱黄膏:朱砂3g,黄连、黄柏各5g,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合为膏,每口2—3 次,涂敷患处. 出处:胥京生江苏中医药,1980;(1):47 组成:大黄,黄芩,黄柏各20克,根据症状不同,可适当加减,伴皮疹,疱疹的加野菊花,生地,连翘各10-20克;痒明显者加苦参,龙胆紫,苏叶, 蝉衣各10-20克;糜烂,溃疡渗液明显的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0-20 克;加水1300ml 文火煎20-30 分钟,煎得1000ml 药液左右湿敷,浸浴更

李仝中医治疗前列腺癌医案分享

李仝中医治疗前列腺癌医案分享 前列腺癌是原发于男性前列腺的恶性肿瘤,其好发于60—80岁男性患者,40岁以下者罕见。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属“癃闭”、“结”、“血淋”、“劳淋”等。李仝教授认为生殖系统肿瘤部分因阳虚,小部分属寒湿所致,而以湿热致病为最多。今天给大家介绍前列腺癌的因机症治以及李仝教授对其临床治疗的综合辨证。 验案举隅:患者,男,78岁,于2009年明确诊断为前列腺恶性肿瘤,并于2018-4-27来北京泰和国医肿瘤科就诊。首诊时以腿疼(西医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夜尿多,大便稀,乏力,舌暗淡,苔白腻稍水滑为主要临床症状。李仝教授辩证为阳虚寒凝证,处以真武汤加减治疗,经两年持续治疗后患者自述症状均好转,现扔于我院维持治疗。现症见乏力,动则气短,畏寒恶热不明显,全身酸痛,口干口苦,皮肤出现散在出血点,食欲不振,纳少,大便干,常用开塞露,小便黄,近期体重下降5KG。李仝教授认为此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脾气亏虚、肾阴不足为主,兼见湿热之象,治当以扶正祛邪,从脾、肾培补先后天之本,辅以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之药。 治疗:李仝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大体将其分为四种证型进行处方施治。一、肾气虚亏证当滋阴补肾、益气健脾,方用六味地黄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二、湿热蕴积证当利湿清热、散结通水,方用八正散加减;三、瘀血内结证当活血化瘀、通水消结,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四、脾肾两虚证,当益气补肾、抗癌消癌,方用参芪蓉仙汤加减。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脾、肝、膀胱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具体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析:一、年老体弱,肾元亏虚;二、饮食不节,脾虚不升;三、嗜食辛辣,湿热下注;四、七情内伤,肝郁水停;五、败精不去,瘀热交结。 遂处方: 茯苓15g 白芍15g 炒白术20g 生黄芪50g 木香6g 砂仁10g 生杜仲15g 益母草15g 续断15g 莪术15g 炒麦芽15g 鸡内金15g 火麻仁30g 生薏仁30g 枳壳10g 陈皮10g 酒苁蓉15g 升麻10g 仙鹤草30g 石斛10g 枸杞子10g 黑顺片15g白花蛇舌草30g 李仝教授用药思路 方中以黄芪、白术、白芍、茯苓健脾益气利湿;杜仲、续断补肝肾培元;黑顺片祛寒湿止痛;久病伤阴,加之秋燥,遂用石斛、枸杞养阴生津;仙鹤草补虚收敛止血;白花蛇舌草、黑顺片一热一寒,解毒抗癌祛湿;火麻仁、酒苁蓉润肠通便,以使邪有出路;枳壳、升麻、

医案分析题基础及答案

医案分析题(基础版) 例1:杨X X,男,28岁。 主诉:头痛、咽痛、发热1天。患者前天晚上与朋友到酒店吃饭,当时吃了一些辛辣食品,饭后坐摩托车回家。回到家时觉得鼻稍塞,头微痛。第二天起床时觉发热恶寒,全浮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要求写出方名、药物、用量、用法)(下同) 例2.张XX,女,42岁 主诉:咳嗽1周。患者一周前感冒,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经服用感冒药后症状好转,但觉咽痒,咳嗽,痰少,微恶风,胃纳正常,大便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3:杨X X,男,58岁。 主诉:咳嗽、哮喘、痰多而稀4天。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年。前几天因不慎淋雨受寒,突发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胸膈痞闷,咳嗽,轻微哮喘,痰多而稀,舌淡红,苔白滑,脉浮。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4:林X X,女,42岁。 主诉:恶寒、发热、肢体疫痛2天。患者平素体质较差,常易感冒。前几天不慎吹风受寒,又被雨水淋湿,之后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瘦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痰白,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重按无力。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5.陈X X,男,19岁。 主诉:腹痛,时时下痢、恶臭清水1周。患者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穿街走巷,贩卖爆米花度日。时

值新年,尤为辛劳,经常饮食失时,饥餐冷饮,更受风寒,遂以致病。又初因劳碌,未能及时就医,十余日后,病情加剧,始来求诊。就诊时证见脘腹痞满,疼痛拒按,时时下利,色纯青,气甚臭,口渴,舌红苔黄厚,脉滑而实。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6,刘X X,女,30岁。 主诉:右下腹疼痛,伴发热2天。患者乃某公司打字员,平素不喜欢饮水,也较少参加体育活动,有习惯性便秘和腹痛病史。近来刚好遇中秋节,病者吃过多油腻食品和食过多月饼,加上劳累过度,以致腹痛加剧,遂来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发热,体温38~C,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足喜屈而不喜伸,伸则痛甚,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7.梁X X,女,35岁。 主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经水适断2天。缘患者一向月经不调,上周经来而劳累,自觉“外感”,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而病未好转。遂至月经中断,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而默默不欲食,食后欲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例8.何X X,男,28岁。 主诉:右胁疼痛,寒热往来,呕吐黄涎4天。缘患者素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近日因饮食不节,加之感受外邪,而见右胁疼痛,恶&~nlgn~,寒热并作。曾服消炎利胆片治疗而未效。来诊时表现为胁胀疼痛,寒热如疟,发热甚而恶寒轻,口苦,胸膈满闷,吐酸苦水,甚则呕吐黄涎,巩膜微黄,小便黄短,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诊断(证型) 治法:· 方药:

(仅供参考)反复肺炎发作不愈案(3月2日讲课内容)

第二阶段学习冯老医案之一:反复肺炎发作不愈案(3月2日讲课) 路某,男,26岁,2011.5.14,初诊:5岁时患肺炎后,每受凉则发肺炎,并长期咳嗽,吐大量白痰或黄痰,经CT检查:双下肺支气管扩张。口干思饮,汗出多常盗汗,鼻塞,大便日3-5行。苔白,脉细弦。麻黄10,桂枝10,杏仁10,炙甘草6,桔梗10,生苡仁18,败酱草18,生石膏45,清半夏30,大枣4枚,生姜三片。 实为支扩。 第一诊问题: 1、大家讨论一直认为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或者太阳阳明合病兼痰饮)焦点是方证取舍,此案一诊是选择小青龙加石膏,还是桂枝二越婢一汤合半夏厚朴汤或者大青龙合半夏厚朴汤,举棋不定;此诊是否有麻杏石甘合千金苇茎汤的机会?请老师讲讲。(群讨论) 小儿得麻疹和肺炎易得支扩。 支气管扩张:脏腑辨证属於肺热脾寒,经方辨证为上热下寒。 辨证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鼻塞、汗出咳嗽为太阳表证,(黄痰为表热),盗汗、口干,大便情况为阳明。 痰多属于太阴(里寒生饮,饮一般属于太阴)故用大青龙加桔梗生苡仁败酱草半夏。其中大青龙治疗太阳阳明合病,桔梗生苡仁败酱草排脓,半夏治疗太阴(鼻塞是脓)。 支扩不用苦寒,用甘淡清热,此为痰饮化热,故需化饮,用苡仁类。 2、“生石膏45”的针对是什么?“汗出多常盗汗”的话,“麻黄10,桂枝10”的比列是否合适?“生苡仁18,败酱草18”针对的是什么?(唐熹)针对阳明; 桂枝本用6,但其降冲逆力大,表不解上冲厉害咳嗽可多加; 针对排脓化饮清热。用于热痰(黄芩桑白皮不可)因为支扩不用苦寒。 3、长期咳嗽,兼大便日3-5行,苔白,脉细----是否有太阴,所以首诊就要加太阴药,如术苓干姜等。请老师解惑!(郭瑞辉) 此为阳明利,因口干、黄痰、汗出多。太阴用半夏化饮即可,先不用姜。

小儿食积医案一则

小儿食积医案一则(zhujie) 标签:食积拉稀呕吐分类:关于孩子2010-10-28 12:21 10月28日中西医高手zhujie在Q群中分享了他治疗自家的小朋友的一例医案。 因为喝了营养快线食积导致的呕吐下利。算是现在常见的小儿急症了。分享如下: 我家娃娃到他姥姥家去住几天,电话告知,天气变冷,受寒了,呕吐,下利,电话告诉用葱豉汤,吃了仍吐,一夜吐4次,下利一次,只要一吃东西就吐。 今日过去,以为胃肠型感冒,路上买了桂枝汤加葛根,到家见正喂米粥,喂完1分钟就吐了出来,无精神,问有汗没有,姥爷说盖被子会有汗,体温不高,此时小娃便便,水屁同出,动静很大,心中疑惑不是桂枝汤证,摸脉数,滑利甚,考虑是食积伤食,脉滑为积(痰,湿,水,气,火,血,孕,瘤都是积,也都会成积),再问口气,臭,予大黄20炙甘草5枳实1厚朴1煮水喂约20毫升,须臾吐出药汁,又吐出白色奶状物,闻气味象营养快线,吐尽后要喝水,喂葡萄汁兑开水约100毫升,未吐,然后要吃饭,给米粥小菜,尽一碗,睡去。现在睡的正香。 这病如果到医院,不用说,挂水点滴,补充液体糖分盐分,还要加抗生素,蒙脱石剂收敛大便,乳酸菌制剂服用对付腹泻,有的还会给小儿醒脾补脾利消化的药,针对呕吐还会给654-2,胃复安,如果我用西医治疗,不会用抗生素,会只给肠胃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但是不能保证将积食排掉,而且要让她再泻几次,还要用蒙脱石收敛大便。 现在用中药,一剂就行,还大大减少肝肾代谢药物的负担,而且少受了很多罪,因为小儿要打头皮针,血管不好找,有的还要剃掉一些头发,真是折腾小孩又折腾大人。 现在真是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

王孟英医案分析

王孟英医案分析

原文 何氏妇年未四旬,于庚戌冬患腹胀善呕,或云寒凝气(否)滞,宜吸鸦片烟以温运之,及烟瘾既成,而病如故。或云冷积也,莫妙于(渐断)蒜罨。往夏遂以蒜杵如泥遍涂脊骨,名曰水灸。灸后起疱痛溃,骨蒸减餐,其胀反加,经乃渐渐。招越医庄某治之,云劳损也,进以温补,病乃日甚。复邀张凤喈(jie)、包次桥、姚孟斋诸人视之,佥云劳损已成,或补阴、或补阳,服至冬令。便泻不饥,骨立形消,卧床不起。今春请神方于各乩(ji)坛,皆云不治。其夫因蒲艾田荐于许信臣学使,随任广东,家无主意,束手待毙而已。蒲闻而怜之,为屈孟英一诊,以决危期之迟速,初无求愈之心也。切其脉弦细数,循其尺索刺粗,舌绛无津,饮而不食,两腿肿痛,挛不能伸,痰多善怒,腹胀坚高,上肤黄粗,循之戚戚然,昼夜殿屎,愁容黎瘁,小溲短涩而如沸,大便日泻十余行,脉色相参,万分棘手,惟目光(相凌)炯炯,音朗神清,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病虽造于急中之急,却非虚损之末传也。殆由木土相凌,为呕为(瞋)胀,洋烟提涩其气,益令疏泄无权,蒜灸劫耗其阴,更使郁(热闪烁)攸内烁,进以温补,徒为壮火竖(贴)帜而涸其津,溉以滋填,反致运化无权而酿成泻,固之涩之,煞费苦心。余谓赖有此泻,尚堪消受许多补剂,纵临证心粗,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岂有肾虚脾败之泻,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夫人,气以成形耳,法天行健,本无一息之停,而性主疏泄者肝也,职司敷布者肺也,权衡出纳者胃也,运化精微者脾也,咸以气为用者也。肝气不疏,则郁而为火;肺气不肃,则津结成痰;胃气不通,则废其容纳;脾气不达,则滞其枢机,一气偶愆,即能成病。推诸外感,理亦相同,如酷暑严寒,人所共受,而有病有不病者,不尽关乎老小强弱也,以身中之气有愆有不愆也。愆则邪留著而为病,不愆则气默运而潜消。调其愆使其不愆,治外感内伤诸病,无余蕴矣。今气愆其道,津液不行,血无化源,人日枯瘁,率投补药,更阻气机,是不调其愆而反锢其疾也。疾日锢而腹愈胀。气日愆而血愈枯,或以为干血劳,或以为单腹胀,然汛断于腹胀半年之后,是气愆而致血无以化,非血病而成胀矣。既胀而驯致腿肿筋挛,不可谓之单胀矣。肿处裂有血纹,坚如鳞甲,显为热壅,不属虚寒。借箸而筹,气行则热自泄,首重调愆,展以轻清,忌投刚燥;热泄则液自生,佐以养血,须避滋腻,宜取流通。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勿以药太平淡,而疑其不足以去病也。艾田云:薛一瓢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分,才可当得名医二字。聆君妙论,不愧名医”。于是以沙参、竹茹、丝瓜(汤煎药)络、银花、楝实、枇杷叶、冬瓜皮、黄柏、当归、麦冬、枸杞、白芍出入为方,用水露煮苇茎、藕汤煎药。服四剂,脉柔溲畅,泻减餐加。乃参以西洋参、生地、黄连、花粉、薏苡、栀子之类,又六剂,舌色渐淡,腿肿渐消。服至匝月,忽然周身汗出溱溱,而肿胀皆退,舌亦津润,皮肤渐蜕,肌肉渐生,足亦能伸,便溺有节。并不另授峻补,两月后可策杖而行矣。天时渐热,服药已久,以虎潜丸方熬为膏,用藕粉漂捣成丸,因丸剂皆药之渣质,脾运殊艰,孟英凡治阴虚须滋补者,悉熬取其精华,而以可为佐使者和之为丸,

月经后期(月经延后)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后期(月经延后)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为“经期错后”或“经迟”。一般认为要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者方可诊断。若每次仅延后3~5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者,均不作月经后期论。此外,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围绝经期绝经前,周期时有延后,且无其它证候者,亦不作病论。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月经稀发。月经后期伴有经量过少,常可进一步发展为闭经。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精血不足,无以濡养胞宫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有肾虚、血虚、血寒、气滞和痰湿。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病史先天不足,初潮来迟,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2、症状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延后3~5个月一行,但经期基本正常者。或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 3、辅助检查通过BBT测定、阴道细胞学、宫颈黏液结晶等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了解性腺功能。B超检查以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先天不足者,多有发育不良的体征。 二、中医辨证要点 本病的辩证,应根据月经的量、色、质,结合全身证候及苔脉辨其虚、实、寒、热。本病以月经后期错后7天以上,但经期基本正常为辩证要点。 1、一般以后期量多、色黯淡、质清稀、腰酸腿软为肾虚。 2、后期量少、色淡质稀、头晕心悸为血虚。 3、后期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为虚寒。 4、后期量少、色黯或色块、小腹冷痛拒按为实寒。 5、后期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块、小腹胀而痛为气滞。 本病若伴经量过少,可发展为闭经。临证时应重视经量的变化。 三、鉴别诊断 1、早孕 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不来,应首先排除妊娠。早孕者,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子宫体增大、变软、宫颈着色;妊娠试验阳性反应,B超盆腔扫描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月经后期者则无以上表现,且停经前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2、月经先后无定期 两者月经周期都不正常,月经先后无定期者,月经时而提前,时而延后1~2周。本病的月经周期没有提前,只有推后,甚至延后3~5个月一行。 3、妊娠期出血 月经后期伴有阴道流血,量、色、质异于平时,或伴小腹疼痛者,应与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异位妊娠相鉴别。可通过妊娠试验及B超等排出妊娠。 4、虚寒证与实寒证须鉴别 血寒型月经后期有虚寒和实寒之分,临床辨证主要从月经的量、色、质以及临床相关症状着手。虚寒证月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实寒证月经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 【辨证施治】

骨伤科研究室工作计划总结

骨伤科研究室工作计划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加强骨伤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展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1、完善和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建立质控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与费用控制措施。2、丰富传统整骨手法建立自身特色。在继承基础上提出“撬拨”方法丰富中医八法理论使包括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复位均达到解剖标准。3、发挥中医药自制剂优势形成中医院骨科独有特色。加大舒筋接骨片、骨宁丸等骨科系列自制剂的应用并加大自制剂的研发力度形成中医院骨科的独特优势。4、加大骨科器械的研究力度并注重临床应用加快经济效益转化速度。 5、继续完善自行设计的扩张球囊经人体解剖实验和临床应用。建立骨伤一科康复治疗病房培训专业康复人才。 6、继续完善和开展骨关节病的微创治疗突出中医药特色适应日益增长的骨科业务需求。完善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先天性畸形等各种原因所致的髋、膝、肩、肘、腕关节的诊治方案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和开展人工髋、膝关节的置换及翻修。 7、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疗法骨伤重点突出四肢骨折的手法牵引+骨折整复器+闭合导航髓内钉内固定。力争将下肢骨折手法复位、机械复位闭合穿针、导航髓内钉一次完成初步实现机械电脑一体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力争在重点病种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与三维骨科研究所等签定协议挂牌成立“潍坊市中医院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建设基础实验基地生物力学试验实验室、解决手法正骨和闭合髓内钉技术闭式内固定项目的完成将形成

省内闭式微创骨伤治疗培训基地保持中医骨伤治疗特色走在国内的前沿以中医手法、微创引导骨科的快速发展。骨伤科2011.02 1内科。《伤寒论》、《金匮要略》东汉、《中藏经》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金、《丹溪心法》元、《杂病证治准绳》、《医宗必读》、《温疫论》明、《杂病源流犀烛》、《温热论》、《温病条辨》清、《理虚无鉴》明。2妇产科。《妇人大全良方》宋、《傅青主女科》清。3儿科。《小儿药证直诀》宋、《幼幼集成》清。4外科。《刘涓子鬼遗方》晋、《外科正宗》明。5骨伤科。6五官口腔科。7综合性医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医学启源》、《兰室秘藏》金、《卫生宝鉴》元、《医学正传》、《韩氏医通》、《明医杂著》、《景岳全书》、《赤水玄珠》明、《辨证录》、《张氏医通》、《医学心悟》、《兰台轨范》、《类证治裁》清。 8医案、医话。《名医类案》明、《续名医类案》、《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柳选四家医案》清。9本草。《神农本草经》魏、《本草纲目》明。10方剂。《肘

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内容)

第二阶段学习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 内容) 金某,女32岁,2011.12.20 初诊 四诊资料: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食凉则作,易疲劳,口中和,易腹泄1-3行,偶嗳气,苔白脉细。 方剂:茯苓饮加半夏 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陈皮30枳实10g 茯苓12g 苍术10g 生姜15g 七剂 胃脘痛方证:小建中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泻心汤方证、三黄泻心汤方证、代赭石汤方证、茯苓饮方证等。 “饿时痛”——虚证;怕凉——寒证;口中和——无热;易腹泻——里虚寒;嗳气——胃气上逆,为虚:属太阴可能性大。 辨证为太阴病,茯苓饮证(嗳气,饿时疼痛)。 茯苓饮加半夏为胡老经验。陈皮量大,为胡老经验(茯苓饮由橘枳姜汤合理中汤变化而来,故量大),属太阴。 茯苓饮并无条文,来自《外台秘要》。茯苓饮方证:“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临床治疗胀满、打嗝明显,经常用于胀满不能食,嗳气之症。理中汤理气药少,胀满不明显。 疑问: 1.此诊学生根据六经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辨为太阴,对。太阴所涉及的方证有:建中汤类、理中汤类、茯苓饮、泽泻汤、苓桂剂等。此诊患者无合病太阳病(没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建中类,建中类可以排除;水饮不是很明显,也无上冲情况,排除泽泻汤、苓桂剂之类;虽然患者里虚寒明显,但是偶嗳气,是否用四逆(汤)类不能完全与方证对应;是的。四逆汤温中的,里虚寒重,救逆之用。无理气药、治疗胃虚之药。学生想到茯苓饮与旋复代赭汤,这两个方剂虽然都有嗳气,但茯苓饮嗳气为快、大便稀溏,相反旋复代赭汤噫气难除、大便虚秘,对。通过这点学生认为处与茯苓饮较妥。不知这样认识、排除方证对否?对。请老师点评。至于为什么加半夏,在94版经方传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2剂,水煎服,2日1剂。结果:痊愈。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冯老

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

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 多发性抽动症(TS)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肌肉抽动与暴发性不自主发声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异常。大约有2%-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并且常伴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学习障碍、物质滥用、情绪障碍等儿童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社会功能和康复。王素梅教授对中医药治疗Ts有较深的造诣和研究,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中医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症状,多归属于“慢惊风”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风盛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后代医家认为本病外因可归属于风、热、火,内因为肝血(阴)亏虚,肾阴不足,脾虚痰聚,心火扰动。心肝火旺,内风扰动,则发抽动:肝肾之阴不足,筋脉失养,则生瘪痰;脾虚痰聚,流窜经络,引动肝风,风痰互扰,致本病发生。王素梅教授主张治疗小儿TS,在祛风止痉基础上,要结合病因及兼证进行五脏辨证,审证求因,而后遣方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疗效。1.脾

虚风动型脾为生痰之源,小儿又“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或疾病所伤,损伤脾胃,脾虚不运,痰湿内生,蒙闭心窍,流窜经络,则生本病。其症见不自主面部、四肢抽动,脾气怪庚,喉发怪声,纳差,面色不华。故其本在脾虚,标为风痰扰动,治以健脾化痰、祛风止痉,取方二陈汤加减。病案举例:李某,男,6岁,2008年2月初诊。不自主抽动3年。患儿于2005年4月感冒后出现耸肩、手指抖动等症,未予重视。06年7月症状加重,至多家医院就诊,先后口服中药4月余,疗效欠佳。现慕名来诊,症见眨眼频繁,咽部不自主发声,偶有鼓肚,纳差,面色萎黄不华,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王教授认为本病属脾虚,风痰内扰,治以健脾化痰,息风通络。处方:青陈皮各10g、半夏9g,获荃10g、炒白术10g、淮山药10g、防风10g、白附子6g、白芍10g、地龙10g、木瓜15g、伸筋草15g、谷精草10g、葛根20g、川芍6g、决明子10g、胆星10g。7付,水煎服,日1剂。二陈汤加山药、胆星健脾化痰;防风、白附子、川芍、地龙祛风止痉;白芍、木瓜、伸筋草柔筋止动;决明子、谷精草疏风明目;葛根生津止痉,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息风止痉之功。1周后复诊,眨眼、发声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上方随证加减治疗3个月,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发。2.肝亢风动型肝为刚脏,主动,在志为怒,体阴而用阳,为罢极之本,主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明显减少,或经行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病因病机】 月经过少有虚有实。虚者常见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伤血,营血亏虚,或饮食劳倦,脾虚不运,化源不足,血海不充,以至营血亏虚,经量减少;或因禀赋素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多产房劳伤肾,以致肾气不足,经血衰少,血海不赢。实者多因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血为寒滞,瘀血内停;或气滞血瘀,主滞胞脉;或素多痰湿,或皮运失健,湿聚生痰,痰湿阻滞,经脉壅阻,血行不畅所致。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可有失血、结核病、反复流畅等病史及刮宫术史。 2、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月经周期可正常,也可伴周期异常,长于月经后期并见。 3、妇科检查:盆腔器官基本正常或子宫体偏小。 4、辅助检查:妇科内分泌激素测定对性腺功能低下引起月经过少的诊断有意义。B超、诊刮、宫腔镜、子宫碘油造影等,对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结核、子宫内膜炎或宫腔粘连等有诊断意义。 二、中医辨证要点 本病的辩治应结合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以及伴随症状和舌脉辨其虚实。一般经色淡,质清稀,小腹无疼痛者属虚。肾虚者大多半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证;血虚者大多伴头晕眼花,心悸等证。突见经量减少、经色紫黯、有块、或质黏如痰,小腹疼痛或满闷不适者属实。血瘀者伴见块下痛减,舌质紫黯;痰湿者多见形体肥胖、带多黏稠。证时应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辨证施治】 一、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虚证者重在补肾滋阴,或濡养精血以调经,不可妄行攻破,以免重伤精血。实证者重在温经行滞,或祛瘀行血以通调冲任。 1、肾虚证 主症: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法:治以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方用当归地黄饮。常用药物:当归、熟地、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阿胶、川芎、杜仲、山药、茯苓、白芍、紫河车。 若偏肾阳虚者,酌加仙灵脾、巴戟天、肉桂、鹿角胶、肉苁蓉、鹿衔草,以温肾助阳。如经色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者,宜加生地、龟板、玄参、丹皮等,以滋阴清热。气虚者,加黄芪、白术、人参。 2、血虚证 主症: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经色淡红,质稀,头晕眼花,或伴小腹隐痛,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治以养血益气调经。 方药:方用滋血汤。常用药物:人参、山药、黄芪、白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麦冬、黄精、女贞子、墨旱莲、阿胶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