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以下是关于古汉语学习的几点浅见,仅供参考。

一、选择一本实用的训诂学教材。

选择一本关于“训诂学”教材、大纲一类的书,最好是正规大专院校使用的教材,尽管这类书的学术水准平平,但其针对性强,实在利于自学,且每节后还有思考题,更助于理解,比如北师大陈绂之《训诂学基础》。此外,如能找到“训诂”专著亦可,如陆宗达之《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有新版)、洪诚之《训诂学》(见《洪诚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周大璞之《训诂要略》(湖北人民出版社)、齐佩容之《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训诂学无论是教材还是专著,内容大致相同。其作用主要是让自己对训诂的渊源、训诂方法、训诂内容,以及一些训诂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这对日后文言文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们的作用。

二、选择一本好的文言文选本。

关于文言文的选本,自古及今,数不胜数,我个人首推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尽管有不少人对此书颇多非议,但我还是比较看重。且不说此书选文广泛,篇幅适中,单就其流行之广便足以说明一切。如何阅读此书,我认为正文固然重要,而其中的小字部分尤见功力,是阅读的重中之重,有些地方则需要反复玩味。其每篇之后都有一二句对本文的简短评析,这些评析依据传统,精准之至,是今天决计见不到的高论。当然自学倘若仅靠这些小字,还远远不够,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方法,我一时想不起来,不知其他网友是否有高见。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今天市场上《古文观止》的版本很多,其中“今译”、“新注”一类占多半。而这类书正是我最不看好的,并且也恰恰是这类书,把原书中的小字删去,自己再去作注解,可笑之至。

三、选择一本好的工具书。

市场上关于古代汉语辞典、字典一类的工具书很多,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所以干脆一步到位,将《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社、湖北出版社合编)购回家。《汉语大字典》是迄今对汉字收集、注解最为完备的一部工具书,该字典有多种版本:有分册出版(如“上中下”本、1-8卷本),也有单册出版(如“缩印本”),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择。此外,该字典还有一种是“简编本”或“普及本”,把一些不常用的释义进行删减,对于古汉语的普通阅读来说完全可以满足,本地一家书店曾以40元的超低价出售过,却早已告磬。但以我看来,“简编本”如果没有价格上的优势,还是选择“缩印本”为宜,只是“缩印本”字太小,是件烦心的事。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没有“速成”一说。不过依此三步同时入手,将一部《古文观止》完完整整阅读下来,文言文基本上就不存在什么障碍了。让人感叹的是,此书在古代不过是私塾的启蒙读物,而在今天却足可独步一方。当然学无止境,在阅读过程中,必定会对某位作者、某部作品或某朝代的名物制度产生兴趣,这样再作进一步延伸阅读,便是专家之路了

参考书目:

一、简单书目:

一、相关教材:

1、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上、中、下册),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上、下册),语文出版社1992年。

二、教材研究:

3、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萧泰芳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三、理论著作:

5、杨五铭《文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古汉语学习丛书本,1986年。

6、郭在贻《训诂学》,同上。

7、陈振寰《音韵学》,同上。

8、刘诚等《语法学》,同上。

9、李维琦《修辞学》,同上。

四、古代文献:

10、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11、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12、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3、杨伯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

1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5、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6、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7、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8、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19、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2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多种书目:

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1981

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 2001

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1980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 196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 1962

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 1997

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

古代字体论稿启功文物出版社 1999

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 1981

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

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

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 2003

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 1989

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 2003

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 1997

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

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

古汉语词汇纲要将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 1983

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

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中华书局 1997

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 1994

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 1956

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商务印书馆 1999 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 1981

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 2001

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 2001

汉语音韵学纲要刘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 1984

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 1981

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 1991

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 1999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

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 1996

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 1958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

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 1981

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 1993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58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

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 2001

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中国制度史吕思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三、参考书目:

一、教材及综述类: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

沈玉成《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

刘向《战国策》(标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1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朱熹全书》本,2002年。

王先谦《庄子集解》,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1987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阮刻本《毛诗注疏》,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朱熹全书》本,2002年。游国恩主编《楚辞注疏长编》,中华书局(未出齐)。

《史记》(三家注标点本),中华书局,1959年。

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汉书》标点本,中华书局,1973年。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59年。

袁行霈《陶渊明集·附和陶诗六种》,中华书局,2003年。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1982年。

姚鼐《古文辞类篡》,上海广益书局线装本。

郭茂倩《乐府诗集》(余冠英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

瞿蜕园,朱金城等《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仇兆鏊《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全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钟惺、谭元春《(古唐)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方回《瀛奎律髓》(纪批本),黄山书社,1994年。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79年。

二、古代汉语导引书目: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新1版。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3月第一版。

经本植《古汉语文字学知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

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齐鲁书社,1981年2月新一版。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2月第一版。

刘翔等《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年。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年。

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第一版。

杨五铭《文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罗君惕《汉字学要籍概述》,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一版。

王力《漢語音韵》,中華書局,1980年。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2001年。

王力《漢語詩律学》(世紀文庫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

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一版。

苏宝荣、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简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10年月第一版。

洪成玉《古汉语词义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一版。

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

马汉麟《古汉语语法提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张之强《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北京出版社,1979年7月出版。

刘学林、刘天泽、迟铎主编《古汉语语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刘诚、王大年《语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吕叔湘、王海棻《〈馬氏文通〉讀本》(世紀文庫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王力《汉语词汇史》,山东教育出版社《王力文集》第十一卷,1990年。

洪诚《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杨伯峻《文言文法》,中华书局,1983年。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1992年。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82年。

郑奠、麦梅翘《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

吕叔湘《文言虚字》,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俞敏、谢纪锋《虚词诂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何乐士等《文言虚词浅释》,北京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

杨伯峻、田树生《文言常用虚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新一版。

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3月第一版。

李维琦《修辞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中华书局,1980年9月新一版。

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

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一版;1993年5月第五次印

刷。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年1月第一版,1983年6月第四次

印刷。

周秉钧著:《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杨树达著:《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1984。

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四、古代汉语阅读书目简介: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中华书局 1963年12 月影印清陈昌治刻本(大徐本)《说文解字》,15卷(大徐本每卷分上下,故或标30卷)。始作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写定于安帝建光元年(121)。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字典。以小篆为字头,共收9353字,另有重文1163个。解说计133441字。此书首创540部首法,依"分别部居"、"据形系联"、 "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部首及其属字。按"六书"的条例,分析字的本义。其一般体例是:每条先列出篆文形体,然后解释意义,再分析字形构造,指出字的读音。此书集古文经学训诂之大成,是汇集当时思想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宝典之一。

它不但是一部文字学经典著作,而且其说解中保存了大量汉代语汇,是后人研究汉代词汇学的重要资粮;其所指明的字的得声线索,又是后人探究古音的重要依据。其编纂经验,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由于考古资料的缺乏和时代的局限,其中个别说解不尽正确,但此书仍是后代研究文字及编辑字书的最重要的根据,是我们通往古文字学、训诂学、古文献学的必不可少的津梁。

《文字蒙求》(清)王筠撰中华书局 1962年10月影印著者重订本

《文字蒙求》,4卷。成书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原名《字学蒙求》;后经著者重订,再刻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改为今名。作者从《说文解字》中择取两千多字,字的编排不按照《说文》,而依字的构造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每类一卷。每条将楷书与篆文并列,而后加以说解,意在显示楷书与篆字的对应关系,使人了解文字构造的原理。此书对许慎的说解既有继承,也有补充或订正,时有新见;虽偶有穿凿之处,但大多平实允当。至今仍不失为研习文字学的较好的入门书。

《音韵学常识》:唐作藩著新知识出版社 1958年5月第1版。

此书介绍汉语音韵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分为绪论、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字音、音标、辅音元音和声母韵母、发音部位和"五音"、发音方法和"清浊"、三十六字母、声调、反切等)、古音学(介绍上古的韵部、声纽、声调及阴阳对转等)、今音学(介绍中古音的韵部、声母等)、等韵学(介绍韵摄、韵图、等呼)、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来源等六部分。书末附有音标表和主要参考书目。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学习音韵学的很好的入门书。《文字学》:唐兰著开明书店1949年3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据原开明书店版重印)

这是一部具有一定独创性的文字学通论著作。分前论、文字的发生、文字的构成、文字的演化、文字的变革五部分。作者以科学的方法,对古代、近代文字和新文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批判传统的六书说的同时,也较为系统地阐发了自己早在《古文字学导论》(1935年)里提出过的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认为"象形象意是上古期的图画文字,形声文字是近古期的声符文字,这三类可以包括尽一切中国文字"(第76页),并一一讨论了三书说的特点和界限。其说有较大影响。此书至今仍是我们学习文字学时的重要参考书。

《文字学》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 1988年8月第1版

此书是作者在讲稿的基础上写成的。共13章。对文字学的基本问题诸如文字形成的过程、汉字的性质、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作者将汉字字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个大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关于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作者批评了传统的六书说;评述了唐兰先生(《古文字学导论》1935 ,《中国文字学》1949)的三书说(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又讨论了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956)的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作者认为,"陈氏的三书说基本上是合理的,只是象形应该改为表意(指用意符造字)。这样才能使汉字里所有的表意字在三书说里都有它们的位置"(第106页)。并主张把通假也归入假借。此外,作者对"不能纳入三书的文字"也作了分析。并分章考察了表意字、形声字、假借及其相关问题。在最后四章,作者还讨论了异体字、同形字、同义换读,文字的分化和合并,字形跟音义的错综关系,汉字的整理与简化等专题。书末附图 107幅。此书观点新颖,内容充实,科学性强,富于启发性。是研习文字学时的必读书之一。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年4月第1版此书精选我国历代文献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思想家、教育家、名学家、语言学家等关于语言和语言研究理论方面的文章,并加以注释和说明。时间上,从孔夫子到章太炎;

取材上,从经传诸子、史评、书信笔记到字书词书的序跋凡例;收录方式上,或全录,或节选;主题相关者,主要者作正题(三十),次要者作附录(二十二),既主次分明,又材料相连而自成专题:可谓极尽选注家之能事。此书注释精当;每篇后面的"说明",纵横联系,能帮助读者拓宽视野、深化认识;卷首的长篇《序言》,对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历程和古代语言学家的治学方法作了实事求是的总结,是一篇内涵非常丰富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简史。读者由此书可较为具体地了解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状况,了解古代一些学者的语言学思想、见解和治学方法,并可了解选注者的理论观点。

《广韵》(宋)陈彭年、邱雍等撰商务印书馆 1951 年影印周祖谟校本(周氏所作《广韵校勘记》五卷,商务印书馆1958年影印出版。)

中华书局 1960年10月重印周祖谟校本(附校勘记。全二册。)〔是《广韵》最精善之本。〕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年6月据张氏泽存堂重刊宋本影印本(名《宋本广韵》)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据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钜宋广韵》影印本,

1983年4月再次影印本(其第四卷去声原缺,再印时以巾箱本补)

《古逸丛书》重刊宋本(《丛书集成》本、《四部备要》本同)

《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宋刊巾箱本

《广韵》是"增广《切韵》"的意思,全名是《大宋重修广韵》。5卷。书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全书收字26194个,注解191692字。分为206韵(平57,上55,去60,34)。相配的平上去三声,只是声调的不同,韵母是相同的。和平上去相配的入声,只是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每一韵中,同音字排在一起,称为"纽"或"小韵"。每一小韵第一个字注明反切和同音字的数目,其他字不再注音(有异读的,则分别注明又音)。它在释义上集前代韵书之大成,实际上成了一部同音字典。《广韵》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保存中古汉语的大量反切,而且是一个严密的语音系统,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可以此为枢纽,上溯古音,下推今音。从《广韵》的音韵系统出发,调查现代汉语方言音系,是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字学史料中,人们把它放到了与义书的《尔雅》、形书的《说文》鼎足而三的重要位置上。是学习音韵学的必备之书。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撰中华书局 1978年6月影印讷庵本

(附有陆志韦、杨耐思的校勘记。收入《古本戏曲丛刊外编》)

中国戏曲出版社 1959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

《啸馀谱》本《四库全书》本

此书是北曲韵书,作于元泰定元年(1324)。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韵谱;后一部分是"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讲作曲方法。韵谱分19韵;4 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平声分阴阳,入声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因为曲韵是四声通押的,所以只列平声,上、去两声包括在内。韵中的小韵用○隔开,每小韵的第一个字是常用字,一看就知道这组同音字读什么音,所以不必注反切。全书单字下无释义。此书刊行之后,“作北曲者守之,兢兢无敢出入”。此书"根据当时北方活语言之音而作"(钱玄同语),分韵大致是归纳北曲作品的韵脚而成,是一部反映十三四世纪以河南地区为主(包括大都音在内)的北音(或北方话)音系的韵书,现在的普通话标准音跟这个音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韵书在汉语史上有很高的价值。

《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 1977年12月第2版(《中国文学史知识丛书》本)所谓诗词格律,是指诗词在用韵、平仄、对仗、句式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王力先生在1945年8月到1947年春曾写了《汉语诗律学》(新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因其篇

幅较大,论述较深,不易普及,遂于1962年又出版了《诗词格律》(中华书局)和《诗词格律十讲》(北京出版社),二书均以深入浅出的笔法介绍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

《诗词格律》分为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诗律、词律、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四章,加上诗韵举要、词谱举要(50)两个附录。它份量适中,对于大多数青年读者来说是尤为适宜的。

《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中华书局 1983年9月第1版(影印《通志堂》本,由黄焯断句。黄氏另有《经典释文汇校》一书与之相配)《四部丛刊》本《抱经堂丛书》本《经典释文》,30卷。成书于隋灭陈(589 )之前。卷一为序录,包括"序"、"例"、"次第"、"注解传述人"四个部分,说明著书的缘由、全书体例、内容安排的次序及其理由,以及各种经典的师承源流和各家传注。卷二至卷三十依次为《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古籍考证字音。体例是"摘字为音",兼释"经"、"注",即摘出经典正文和注文中的单字,加以音释。一般不但摘出被注字,还连带摘录两三字,以便读者按句寻检。《孝经》和《老子》二书则抄录全句。全书共为经文9992字,注文6129字加以音释,合计为16121 字。此书广集众说,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馀家。全书除了用反切或直音的方法给难字注音之外,也兼及辨别字义。同时对于经典异文也多所考证,并记载了多种版本的异同。它是我国早期的对众多古籍中的疑难文字进行集中解释的"音义"总集之一。

此书不但对研读《周易》等十四部古籍有用,而且对于研究古代汉语语音、词汇和经籍版本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尔雅义疏》(清)郝懿行撰

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年9月据咸丰六年刻本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6月据同治四年郝氏家刻本影印本

《四部备要》本

《尔雅义疏》,20卷(另有王念孙删节本为19卷,有《清经解》本)。成书于道光二年(1822)。此书是众多疏解《尔雅》的著作中最为详赡、极便初学的一种。全书以《尔雅》晋郭璞注为底本,各条以大字首列《尔雅》原文,次以双行小字附列郭璞注,最后以双行小字列郝氏疏文。郝氏在考释草木虫鱼鸟兽名物方面用力最多,他十分注重目验,对于各种草木虫鱼往往有详细而确切的描述。郝疏对于郭注,不但加详,还时有纠正;对于《说文》、《释名》等书,也有一些批评。《尔雅义疏》着意以声音通训诂,但郝氏于古音之学并不精到,故在言及"音同"、"音近"、"双声叠韵"、"声转"和"一声之转"时,难免有失。清王念孙对《尔雅义疏》稿本作过删订,纠正了该书在论述声韵方面的一些错误,并撰有《尔雅郝注刊误》一卷(有《殷礼在斯堂丛书》本),可参看。

《方言笺疏》:(清)钱绎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5月据光绪十六年(1890)仁和王文韶红蝠山房校勘本影印本〔此本最为完备〕,书末附王秉恩撰

《宋本方言校勘记》(补正戴、卢所未及),又附孙诒让《方言郭璞注札迻》(校语9则)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8月《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附索引)》本(778~1001页)

《积学斋丛书》本《广雅书局丛书》本(附何翰章撰校勘记一卷)《方言》13卷,汉扬雄撰。原名《殊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集。全书共675条,其中"标题罗话条目"345条,"但有标题尚缺罗话的条目"330条。根据《方言》,我们可以了解汉代方言区域分布的大概情形。

东晋郭璞为《方言》作注。郭注中常常以晋时方言与汉时方言相比较,从而显示了汉晋三百年间方言的变化。

钱绎《方言笺疏》,13卷。原为其弟钱侗未完之稿,侗死后,绎竭数年之力续成之。能运用"以声释文"的训诂方法。注释为了阐明词义,征引非常广泛。殷孟伦先生说:"钱绎作《笺疏》时,时采王(念孙)说,但其病在力求繁富,遂失之滥。"但瑕不掩瑜,是一本切实有用的《方言》详注。

《释名疏证补》(清)王先谦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3月影印清光绪二十二年湖南思贤书局刊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8月《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

(附索引)》本(1002~1120页)《释名》(明郎奎金辑入《五雅全书》时,曾易名为《逸雅》),8卷,汉刘熙撰。此书按事类分篇;同一篇中,其列词凡义之相类者或相反者则比而次之。今本共27篇,收词1502条,大多为常用词,小部分采自典籍,大部分采自当时口语。释义主要是用"声训"法,取音同或音近(同韵韵近或声同声近)的字解释事物如此称名的缘由,如:日,实也,光明盛实也。(释天)

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释水)

书中虽然很多条目都有着如焦《笔乘》卷六所指出的"徒以声之相近者而强释之,初不考六书之本意"的缺点,但它作为汉语语源学上的第一部专著,其所昭示的努力探索语言奥秘的精神,其"以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对后人都是有深远影响的。它在语源学、训诂学和历史语音学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王先谦撰《释名疏证补》,正文8卷。王氏此书以毕沅《释名疏证》为底本,博采清儒的有关成果而又下以己意,故而成了《释名》的集解性质的著作。是学习《释名》时最重要的参考书。

《训诂学》洪诚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年7月第1版

此书分绪论、与训诂有关的书面上的基本情况、阅读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律、读注、作注、总结──训诂学几个重要的原则等六章。作者继承和发扬"章黄学派"的优良学风,凭借其"二十六岁以前每天诵读古籍六小时以上"的扎实功底,精心选取自己几十年训诂实践的佳例,并广泛吸收前修时贤的成果,从事实中抽绎出条理,著成此书。书中所阐述的规律和原则,源自实践,语皆有据,没有旧训诂学常见的脱离实际的毛病,故它在同类著作中最为切实有用,对读者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很有助益。

《马氏文通》:(清)马建忠撰商务印书馆 1983年9月新1版(《汉语语法丛书》本)《马氏文通》10卷,成于1898年,同年孟冬出版前六卷,1900年1 月出版后四卷。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专著。它借鉴拉丁语法,研究古汉语语法;重在规范性,不注重描写性。它繁征博引,寻求法则,建立理论,注重体系。它选用先秦两汉以及唐代韩愈的古典散文为语言材料,论述并分析了九个字类、七种句子成分、六个位次以及顿、读和句等等,其语法体系具有很强的条理性。《文通》奠定了我国语法学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一部划时代的不朽名著。

《词诠》杨树达著中华书局 1965年11月第2版

这是一部古汉语虚词词典。收古书中常见的单音节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一部分代名词、内动词、副词,共470馀条(同词异形的合在一条)。全书按注音字母顺序编排。每一条目下,分列其不同的用法,一一注明词类,解释意义,列举例证。分析很细密,如"於"字列举二十种用法,"于"字列举八种用法;对于虚实兼义词,先解释它们的实词意义,再说明其虚词用法,能使读者对它们有全面的了解。例证很丰富,读者可以通过众多的例句体会虚词的用法,对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很有帮助。作者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给《词诠》中收录的所有词的各种用法都注明词性,是其最突出的优点。

当然,《词诠》也有明显的不足,如只收单音虚词,而忽略了复音虚词;对于部分虚词的某些用法的分析,尚有可商之处;全书引例方面的差错有数百处之多,等等。此书卷首于文祖写的《重印说明》(1965年9 月)对《词诠》也有所批评。但尽管如此,《词诠》仍是我们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当然,在使用时应注意独立思考,在引用时应注意核对原文。

《文言语法》:杨伯峻著北京出版社 1956年11月第2版

这是一部系统地论述文言语法的书。共三编:上编讲文言语法的含义和研究方法,说明词法、短语和句法的概念;中编讲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小品词等九种词类;下编对句法作了系统的叙述和明确的分析。此书举例精当,能较好地体现文言语法的特点;论述简明,并适当比较古今语法的异同。作者在论述古汉语词法时,引入了"小品词"的概念,这较为独特。此书是阅读文言作品和研究汉语语法的很好的参考书。此外,作者尚有《文言文法》(中华书局1963年版)一书,其体系和《文言语法》是一样的,可将其看作是《文言语法》的缩写本

《古书虚字集释》:裴学海著中华书局 1954年10月第1版(重刊本)《古书虚字集释》,10卷。共收先秦两汉常见的虚字290 馀条(同词异形的合在一条)。

此书汇集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杨树达《词诠》《高等国文法》、章炳麟《新方言》、孙经世《经传释词补》等书对虚字的研究成果,而以《经传释词》为主。凡采用各书材料,均作说明。其编次仿《经传释词》以三十六字母为序。每一条目下,分列其不同的用法,然后列举例证。例句主要采自周秦两汉之书,间有采及后代之书作为旁证者。此书的目的在于补正上列刘、王、俞、杨诸书。书中胜义不少。只是分析虚字用法过于求细,通转过多,是其瑕疵。且以三十六字母为序,对一般读者来说,未可称便。其书不是虚字者不收,不见于周秦两汉之书者不收,已为前人解说完备者不收,故收字相对较少,当与《词诠》等书配合使用。

《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郑奠、麦梅翘编中华书局 1964年3月第1版此编辑录了《马氏文通》以前有关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资料。全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词论和句论,分别以问题为目。每个项目之下,依时代先后排列前人关于这个具体语法问题的论述资料。第二部分,按古书的性质分成三类,列出了诸子之书、文字训诂之书、传注之书中有关语法的重要资料。对所录资料均注明出处。书末的附录有《有关古汉语语法专著书目》、《有关古汉语语法论著篇目》及《本汇编引用书目和篇目表》。此编征引范围自先秦至清末,资料编次井然有序,可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固有的语法学的具体情况,并可据以进一步分析比较古今学者在语法理论上的异同,等等。是一本很有用的古汉语语法学史料书。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年8月第1版

这是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为止的汉语言研究简史的教科书,是这方面的

首创之作。作者将1949年以前的中国语言学史分为两个阶段,再根据汉语言研

究的主要特点,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包括训诂为主的

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是传统语言学发展

阶段;第二阶段从1899年到1949年,即西学东渐的时期,是现代语言学兴起阶

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此书共论及140馀名学者,

200馀种著作。通过纵横兼顾的介绍,大致勾勒了中国语言学产生和发展的概貌。

读者可由此获得关于两千年来的汉语言研究史的较为简明的知识。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古代汉语课程的自学内容和考核目标是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以及自学考试特点编制而成的。自学内容共分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实践。基础知识方面包括绪论、文字、词汇、语法、古代文献阅读的基本知识等部分,古文阅读实践方面包括古文阅读、古文句读、古文今译、古文背诵等部分。除绪论部分外,其他各部分均一一列出知识点,并提出具体的考核要求。其中,凡要求“识记”的内容,应考者应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识记。凡要求“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都与考核点直接相关,应考者应熟知其概念和有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予以辨认。凡要求“应用”的内容,必须做到在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转换为能力,即能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决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对古书的阅读。 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能较系统地掌握大纲所列出的各种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说明同文字、词汇、语法等内容有关的语言现象。 一、文字部分

(一)基本要求 了解汉字的结构类型和字体演变常识。重点掌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并能通过结构分析辨认或理解常用汉字的本义。理解并掌握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各种常见现象。 (二)考核目标和考核要求 1.汉字的形体结构 (1)识记:许慎提出的“六书”中象形、指意、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概念。 (2)理解:象形、指意、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 (3)应用:掌握指定教材中分析过的所有例字的形态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对与教材所举例字形体结构相似的汉子予以正确分析。 (4)应用:了解义符、声符等概念,并能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 2.汉字本义与形体结构的关系 (1)理解:指定教材分析过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本义及其同形体结构的关系。 (2)应用:掌握形声字的本义同义符的关系。 3.古书用字中字与字关系的情况 (1)理解:了解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并能分辨这三种用字现象的区别。 (2)应用:了解本字、后出本字、通假字、本义与假借义等概念,对于指定教材中所举的通假字例及文选中曾注明的常见通假字能够正

古代汉语 课文翻译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齐桓晋文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

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 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1997 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2001 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2002 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2002 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 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 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 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23、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2003 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1989 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2003 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1997 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1981 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2001 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2001 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1984 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1981 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3、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4、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古代汉语郭锡良句子翻译重点

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

部分学校对外汉语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部分学校对外汉语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2008-08-23 16:57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33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 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 黄伯荣《现代汉语》、 胡裕树《现代汉语》、 王力《古代汉语》、 张之强《古代汉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郭志刚《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30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 陈昌来、齐沪扬《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复试: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要略》) 华东师范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29 语言基础+作文 对外汉语教学未定 语言基础+作文 民俗学 5

文学基础+作文 文艺学 3 文学基础+作文 中国古代文学 11 文学基础+作文 汉语言文字学 9 汉语基础+作文 文学基础:《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语言基础:《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基础:《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20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外教社)、 胡裕树《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课文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古代汉语部分整理

鄭伯克段于鄢 要點提示 一、文字 【通假字】 1.莊公寤生。(寤—啎) 2.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帥—)3.若闕地及泉。(闕—掘) 【古今字】1.謂之京城大叔。(大—太)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3.姜氏何厭之有。(厭—饜,注:義通) 【異體字】1.佗邑唯命。(佗—他)2.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三—三)3.多行不義,必自斃。(斃—獘)4.無庸,將自及。(庸—用)5.遂寘姜氏於城潁。(寘—置)6.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錫—賜) 二、词汇 【古今異義詞】1.多行不義,必自斃。(斃:倒臺)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貳:兩屬)3.厚將得衆。(厚:領土廣大)4.大叔完聚。(完:修葺)5.繕甲兵。(兵:武器)6.夫人將啓之。(啓:打開城門)7.未嘗君之羹。(羹:帶汁的肉)8.愛其母,施及莊公。(施:延伸、影響)【古今同形異構詞語】1.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相見:見我)2.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以爲:“以”是介詞,賓語“之”省略,“爲”是動詞,作爲)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斷句: 1.制,巖邑也。(主語:制,謂語:巖邑) 2.國之害也。{主語:此(省略),謂語:國之害} 3.潁考叔爲潁谷封人。(主語:潁考叔,謂語:爲潁谷封人) 4.潁考叔,純孝也。{主語:潁考叔,謂語:純孝(之人)} [二]被動句: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蔓草是被除的物件,此爲不帶形式標誌的被動句) [三]賓語前置句: 1.姜氏何厭之有?(何厭,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 2.敢問何謂也?(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謂”之前) 3.君何患焉?(何,前置賓語,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作賓語,故提到動詞“患”之前) 4.其是之謂乎?(是,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復指提到動詞“謂”之前) [四]雙賓語句: 1.謂之京城大叔。(之,間接賓語,京城大叔,直接賓語) 2.不如早爲之所。(之,間接賓語,所,直接賓語) 3.公賜之食。(之,間接賓語,食,直接賓語) 4.公語之故,且告之悔。(之,間接賓語,故、悔,直接賓語) [五]習慣句式: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猶……況……,先退一步,然後再進一步申說) 2.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若之何,對他怎麽辦) 【詞類活用】 1.莊公寤生,驚姜氏。(驚,用如使動,意爲“使……受驚”) 2.愛共叔段,欲立之。(立,用如使動,意爲“使……立”) 3.夫人將啓之。(啓,爲動用法,意爲“爲……開門”) 4.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隧,名詞用如動詞,意爲“挖隧道”) 【重要虛詞】 1.公弗許。(弗,一般性的否定副詞,只能否定及物動詞,且動詞後不能帶賓語)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是時間副詞“既”和連詞“而”的結合,表示某事過後不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古代汉语郭锡良教材主要文选重点字词解释 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3(少)益耆食。 4老臣贱(息)舒祺。 5没死以(闻)。 6(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7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8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9非(弗)思也。 10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1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3恣君之(所)使之。 14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15(惊)姜氏 16今京不(度) 17无(生)民心 18夫人将(启)之 19(隧)而相见 20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 21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22不(介)马而驰之。 23从左右,皆(肘)之。 24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5以(劝)事君者。 26若(望)仆不相(师)。 27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28故祸莫(憯)于欲利。 29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30(显)岩穴之士。 31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32随而(媒孽)其短。 33(倡优)蓄之。 34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35则仆偿前辱之(责)。 36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38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9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41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4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5无(以),则王乎? 4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7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 48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49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50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5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52徐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53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54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55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56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57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58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59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60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6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62(之)二虫又何知。 63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6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66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 67七月(流火) 68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69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70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71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7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73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74(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7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76上入执(宫)(功) 77(朋)酒斯飨 78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79(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80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81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82(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齐桓晋文之事写作特点

二、结构层次 本文是一篇谈话记录,齐宣王提问,孟子回答,问与答紧密相连,不容易看出层次。 这里根据内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 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齐宣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方法问题,而是一心要实行“霸道”。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躲躲闪闪,不那么理直气壮的神态,极尽传神之妙。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 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 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 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知识分享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 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主谓倒装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 古书注解 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一、填空: 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10、清代王引之 《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 列(上、下平声各15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11、近人张相《诗 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 笔划多少为序。笔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12、古代汉语以单音 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五种依次排列。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B、加上词头词 尾。 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1 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辨别本义。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 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纠正。的分水岭。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16、押韵分为三种: 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 押韵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 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17、《诗经》押韵 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 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 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 代。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一)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

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呢?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二) 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

考研古代汉语试题库完整

考研古代汉语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之”用作指示代词的一句是() A曰:否,以票易之。B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C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D此车一人殿之,可以成事。 2、下列句中,“其”作人称代词的一句是() A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B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D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3、下列句中,“所”字结构表示动作对象的一句是() A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B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C诺,恣君之所使之。D其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下列句中,“见”表示对他人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作用的一句是() 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B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下列句中,“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的偏指关系的一句是() A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C不及黄泉,无相见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下列句中,“其”表示祈使语气的一句是() 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C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D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7、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8、下列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一句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D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且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9、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 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10、下列句中,“则”作连词,表示后项的行为、情况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一般译为“原来已经”的一句是() A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B于是至则围王离。C欲速则不达。D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1、下列句中,“而”作连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转折意味的一句是() A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B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2、在“滕君,则诚贤君()”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 A也,焉B矣,焉C矣,也D耳,矣 13、在“晋国,天下莫强()”和“孟尝君问:‘冯公有亲()?’”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