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魅族的“委屈”与华为的“迷茫”

魅族的“委屈”与华为的“迷茫”

魅族的“委屈”与华为的“迷茫”
魅族的“委屈”与华为的“迷茫”

魅族的?委屈?与华为的?迷茫?

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的当天,高通宣布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魅族。这则消息立刻就和?英国居然真的脱欧了耶!?一起,在专利圈的社交媒体里迅速流传。而魅族在高通?一言不合就起诉?之后,保持了3天的短暂沉默,随即在6月28日召开媒体沟通会开始高调反击。

魅族的李楠副总裁在媒体沟通会上都说了些什么,想必各位都已经看到了,也都有各自的观感,或支持魅族,或拥护高通。

冷风君作为一名一向喜欢标榜理客中(就是理性客观中立的意思)、看热闹从不嫌事大的围观群众,对于高通和魅族的官司究竟谁是谁非、到底谁在欺负谁,其实不持任何立场,只要有热闹看就好。

不过令冷风君感到有趣的是,在仅持续了10分多钟的媒体交流会上,

李楠副总裁先是表明了魅族对专利保护的态度:专利应该被保护和付费。

接下来,李楠副总裁又质疑高通的许可合同违反了?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原则。

按理说,作为说明谈判为何破裂的原因,这些内容其实已经足够:不是我不交钱嘛,明明就是你不公平!不合理!还歧视!

但是李楠副总裁接下来话锋一转,在谈到为什么只有魅族才谈不下去的时候,向媒体朋友们指出:?魅族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不依靠高通做大做强的手机企业。?

最后据说还英明的指出:无论专利费用是多少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看到李楠副总裁叙事的套路,冷风君也想指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李楠副总裁的这些表态其实暴露了魅族真实的想法:我作为一家遵纪守法的中国公司,规规矩矩做手机,也没用你高通的芯片,全凭自力更生和友商协助。虽然终于做大做强,但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现在你高通却突然打上门来要收专利费,介不是欺负人嘛?!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以看出,在魅族的眼里,高通和到街边小店里收保护费的黑社会估计也没有什么区别,而魅族自己就成了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毅然决然挺身而出,敢和黑社会老大说不的英雄。

所以我想我也大概明白了为什么高通会指责魅族没有诚意,只好来起诉。因为魅族从骨子里对专利收费这件事有着天然的不理解和抗拒感,即便口称专利应该保护付费,但是心中却满是委屈和不情愿。因为魅族认为,它的做大做强和高通的专利以及被专利保护的技术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为什么要交费呢?

其实魅族对专利收费的这种不理解和抗拒感,在现在的中国恐怕还是颇具普遍意义的。

专利,或者说技术,或者再往大里说知识,做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其价值应该如何评估,要如何让人心甘情愿的掏出银子来购买,的确不太容易。特别是涉及专利和标准的技术,都已经公开,在果汁局的网站上检索一下就可以免费获得,再想让别人掏钱就更加困难。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免费使用公开技术是理所当然的,就比如魅族,认为如果使用了高通的芯片,那才算依靠高通,而使用了高通的技术则和高通没有关系。魅族告诉消费者,如果交专利费的话,专利费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但是魅族却不会告诉消费者,它购买三星或者MTK芯片的钱也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

这让我想到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的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公司内的电气工程师们研究了数月,仍然束手无策。

后来,他们请来移居美国的德国科学家斯坦门茨救急。斯坦门茨忙碌了两天两夜后,在电机的外壳上用粉笔画了一道线,说:?打开电机,把此处的线圈减少16匝,故障就可排除。?

工程师们照办了,电机果然恢复运转正常。斯坦敏茨向福特公司索要1万美元的酬金。遭到了福特公司的质疑:?画一条线值1万美金?介不是欺负人嘛??

于是斯坦敏茨随即在账单上写下这样一句话:?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那里画线,9999美元。?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当然你也可以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是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赞美?知识就是money?深长寓意。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只看到简单的粉笔线,而忽视了粉笔线上的智慧的结晶。

魅族作为一家21世纪才成立的新晋手机企业,却可以迅速的造出符合3G/ 4G通信标准的最先进的手机,请问这是依靠了谁?一台手机应该在什么频率接收和发送,应该用哪种调制方式,如何进行基站寻址,如何进行切换,如何进行功率控制,如何编码纠错……,这些当年困扰无数工程师的难题现在对于魅族来说根本不算是问题,因为在公开的移动通信标准中已经将答案写得很清楚,照着做就是。如果没有标准,魅族造得出来一台手机么?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做大做强和标准中的技术无

关呢?

华为的研发实力,比起魅族来?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吧?但是任正非先生却谦虚地表示:?我们一定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摸时代的脚。我们还是要继承和发展人类的成果。?所以,魅族是不是绝无仅有的不

依靠高通做大做强的手机企业,不好说。但是魅族估计是绝无仅有的声称不依靠高通做大做强的手机企业。

而所有标准中的技术,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哪一项不是包括高通在内的制定标准的各家公司花费巨资进行研发才获得。现在高通来收专利费貌似很风光,但是不能只看到高通吃肉,不看到高通挨打。

就拿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的CDMA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高通的创始人Irwin Jacobs提出将当时还是军事技术的CDMA用在民用的移动通信上来增加容量提高效率,但是几乎没有人相信他。很多人质疑CDMA实现起来太复杂,太昂贵,甚至有人认为CDMA在移动通信领域根本不可行。高通为了证明CDMA的优越性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逐个

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终于和小伙伴们一起将CDMA变成了第二代和三

代移动通信的标准。

冷风君其实也曾经参与过某通信标准的制定,因此深知制定标准的不易。例如为了某一个参数,各个公司之间争论不休,进行大量的仿真和实验,力图找出最优值。结果虽然就是一个写在标准里的数字,魅族只要花一

秒钟就可以得到。但是就像福特公司的电机上的粉笔线一样,在这个参数背后是制定标准的创新者们的无数心血。

高通的专利授权模式当然可以被挑战。事实上,在十几年前日本手机厂商还是如日中天的时代,高通也坚持整机收费的模式,也同样遭到了日本手机厂商的强烈抗议。更不用提高通在世界各国此起彼伏的反垄断的官司。因此魅族质疑高通的收费模式违反FRAND原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否定标准技术的贡献,认为和自己无关的话,则很难让人表示赞同。

今年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代表华为发言的任正非语出惊人,称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华为已前进在迷航中。?

在3G和4G的时代,华为一直跟在别人身后猛追,不用辨认方向,利用后发优势,一路跟随,只管狂奔即可。现在到了5G时代,华为终于超过他人,跑到了前列,终于开始感到高处不胜寒。因为前面已经没有人

领航,也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一切都要自己来开辟,向左还是向右,新的技术是否可行,在重大问题的研发方向上一旦走错,也许就会跌入深渊不得翻身。

华为应该算是中国企业中对专利制度看法最为积极正面的公司了。正面到了什么地步?任正非曾经谈到:

?当然,要让大家愿意搞原创,必须要尊重知识产权,对知识权益要尊重和认可,不尊重知识产权,人们不愿也不敢从事原创性创新,而热衷于抄袭和模仿,要尊重知识产权就要付出知识产权成本,华为的国际化就是借船出海,以土地换和平。我们千军万马攻下山头,到达山顶时,发现山腰、山脚全被西方公司的基础专利包围了,怎么办?只有留下买路钱,交专利费,或者依靠自身的专利储备进行专利互换,为此,华为每年要向西方公司支付数亿美元的专利费,我们坚持不投机,不存侥幸心理。?

甚至对于专利流氓,在还有很多人跟风喊打喊杀的时候,华为的宋柳平先生却说:

?对于‘专利流氓’我们既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为何‘专利流氓’没有将触角大规模延伸到中国,说明目前中国的环境和土壤还没有为‘专利流氓’提供生存的基础。如果真正产生了‘专利流氓’,反倒说明我们的知识产权环境有所改善。?

为什么对专利制度的看法如此正面?因为华为知道,在它成为孤独的领跑者,因为不明方向而陷入迷茫的时候,还有专利制度可以保护它在创新的路上奋勇前行。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抄袭才不是抄袭者的通行证,创新也不至于成为创新者的墓志铭。

而对魅族来说,恐怕也没有机会来体会创新者的迷茫了。不仅如此,如果魅族还坚持它的委屈,如果还不能理解专利收许可费和黑社会收保护费的区别的话,估计将来会遇到更多的专利上的麻烦。高通的官司,或许才只是个开始。

《华为的管理模式》读后感

《华为的管理模式》读后感 (注:开篇黑色字体部分多为引用书中文字,红色字体为读后感想)近日经过拜读《华为的管理模式》这本书,感受颇深。康乃尔集团的发展虽然没有华为厚实,但康乃尔这几年发展很快,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华为、和众多发展中的企业一样。所以对今天的康乃尔来说,华为的持续发展之路及危机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和警醒。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华为 1.华为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功。20年前,华为只有6名员工、20000元注册资金;20年后的今天,华为年销售额达到233亿美元,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设立了研究所。一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即使是在世界通信巨头思科,都将其列为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2.华为的自主创新精神值得敬佩。在华为,这种根本性因素就是自主创新,华为的巨大成功其实就是创新精神的成功。彼得·德鲁克曾指出的:“创新的成功不取决于它的新颖度,它的科学内涵和它的灵巧性,而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成功”,华为以它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验证这一论述。因此,研究和剖析华为现象,无疑可以折射出中国通信行业现代化的路标。 二、我们向华为学习什么 1、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 华为在管理上坚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主张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从流程和财务制度这些标准化甚至不需质疑的硬件开始,逐步西化,潜移默化的推动软件的国际化,通过削华为的足,适美国人的脚,大力吸取西方的管理精髓,以对事负责制替代对人负责制,以分权制替代集权制,以矩阵式组织结构替代直线式组织结构等等,最终以建立公司法的形式,创造出独特的华为式应用管理模式,正是这些非常举措,实现了华为“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的光荣与梦想。 2、牵引式人才管理关系 在华为人看来,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是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动力。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大的机会。以此为基础,华为从英国引进任职评价体系,又请美国HAY公司作薪酬顾问,通过消化吸收,华为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才管理关系。例如,在报酬和待遇上坚定不移地向优秀员工倾斜,坚决推行定岗、定员、定责、定酬的待遇系统,以绩效作为晋升的依据。绩效考评的残酷性就在于自己跟自己的过去比。这意味着华为员工必须年年都有创新,都有进步,没有进步,绩效为零。

华为的发展计划对我们的启示

华为的启示 ----读《以客户为中心》有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 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注册资本2.1万元。现任总裁为任正非,董事长为孙亚芳。华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4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28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位。2015年全年收入较前一年增加35.3%,至人民币3,900亿元(约合601亿美元)。2016年5月,华为起诉三星侵犯移动通信及手机知识产权,打响了中国企业向国外大牌企业宣示自己权利的一枪。 华为现在可以说火的是大红大紫,享誉国内外,华为的成功,不仅是其领袖任正非的成功,更是全体奋斗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华为缔造的神话更让国外各界大惊失色,一个起步低微、没有任何背景的民营企业怎么能用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就打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呢!华为果然是一个成功有为的中华企业,它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也用一种领袖的气质感染着无数的中国企业和无数的想要有所作为的有志青年,它的种种精神令人钦佩,其生存哲学更是让人仰止。作为银行人的我们,其生存哲学就好像是为在不断前行中的我们打下的标语,而这标语其实早就更应该深深的烙印进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那么这句标语是什么呢----为客户服务是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在面对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这句话不仅对于我们,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可谓是一剂猛药。药效虽猛,但只有敢于尝试者,敢于自我创新者,才能深得其利。而华为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用二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不断的验证着这一真理,直到今天...... 说到华为就不得不提到华为著名的胜利之本----“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也是支撑华为走到今天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却又合璧一处,均着力于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就是要企业长期关注客户利益。因为客户是永远存在的,你要把它当成自己的魂一般去珍视守候,客户在,魂在,企业基业长青。我们的一切行动也都归结到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优质、低成本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就跟人饿了就要吃饭一样,没有客户企业自然会饿死;以奋斗者为本,其实也是以客户为中心。让努力的人、做的好的人去为客

华为管理变革成功的启示

华为管理变革成功的启示 成功变革至少需要四个层面的组织保证 变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如果企业要实施变革、并希望把变革的目标落到实地,那就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至少要做四个层面的工作:第一,任何变革都是企业一把手工程,企业的一把手要对整个变革做出承诺。 第二,成立变革指导委员会或变革指导小组(根据变革涉及的范围大小)。组织变革往往涉及企业多个部门,而且涉及的面很宽,程度也很深,有变革指导委员会或变革指导小组对于领导整个变革非常重要。 第三,如果变革项目比较大,有若干相关项目,且下面又包含若干子项目,那就需要成立变革项目管理办公室或类似机构,以便从更高层面协调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系。如果变革项目很小,那变革项目管理办公室可能就不必专门设立。 第四,变革项目组。任何变革项目都要有人做,企业的变革项目组,就是参加变革具体项目工作的团队。团队成员来自跨部门,变革项目组是真正解决企业变革最后一公里的机构。 公司的变革项目管理办公室是变革指导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变革工作的总体协调也是由变革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的。它的任务大体上如下:负责项目或多项目管理,咨询合同、项目目标、进度、质量、风险以及项目预算、项目资源保证以及跟各相关方面的沟通、项目过程监控、专家及顾问的管理等。这些都是由变

革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的。公司变革项目组专门负责变革项目的具体管理和实施,最重要的任务是承担项目最终的交付责任。 对于项目组来讲,它主要的任务是对项目目标的达成承担全部责任,包括流程、质量。另外,对变革的业务目标也要承担责任,因为所有的变革说到底都是为业务服务的。变革的结果能不能达到预期业务结果,要有人来负责任,要有人来具体落实,这个落实的部门就是变革项目组。 变革项目组还要确保解决在项目进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和变化带来的问题,尽量减少变革对当前公司业务发展的影响。 但仅仅把机构成立起来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机构需要作出决策,机构还要运作,有很多程序性的工作需要制度保证。比如,公司成立变革指导小组或变革指导委员会,它由哪些人来组成?决策的机制是什么?遇到重大变革问题怎么做决策?决策程序是什么样的?决策下来的结果,变革的结果怎么落实,都需要有正式的文档、制度、流程来保证。 还有一点与变革的组织保证也是有关系的。企业的变革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一个企业在进行变革的时候,它要关注咨询公司及其顾问团队与企业各个层级的沟通,尤其是做大项目的时候,沟通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很好的沟通才能使整个变革过程成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变革的时机和节奏如何把握

华为用人之道的启示

华为用人之道对成都人才引进工作的启示1987年,44岁的任正非在深圳创建了华为;26年后,这位当年的“二道贩子”已经让华为立足于世界级电信制造企业之林;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 在华为总部考察学习期间,我便对于华为的用人之道产生了兴趣。返蓉后,便利用业余时间研读了《华为基本法》和《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现将学习心得归纳如下: 一、华为的用人之道 (一)员工的培养 (1)富有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内部劳动市场,允许和鼓励员工换岗,让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和适应竞争,促进人才的有效配置和激活沉淀层。发掘员工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潜力。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实现公司人力资本增值目标。包括:管理者技能开发体系、新员工培训体系、用户培训体系、业务技术培训体系。 (2)有效的长短期激励机制。华为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才,一是因为这项事业的崇高性和辉煌远景,二是因为华为遵循“知本主义”,实行员工持股制度,在分配体制中能体现出知识劳动的价值。华为的股本结构是:30%的优秀员工集体控股,40%的骨干员工有分量地控股,10~20%的低级员工和新员工适当参股,而且员工持有的股份会根据其“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与风险承诺”做出动态调整。“权力智慧化,知识资本化”,把精神追求与利益回报相结合,是华为文化的最大特征。

(3)多渠道培养人才。内部建立培训制度,年轻人每年有7%的时间接受培训,采取派出员工到国外考察学习、向著名大学提供贷学金、奖教金或特殊津贴等方式,建立长久多样的人才供应渠道。 (4)不惟学历,注重实际才干。华为不考理论,注重实际作业能力,干什么,考什么。有学历是优势,没学历也不用自卑。这种考核机制逼着所有的人都得奋力划船,争取进步。 (二)管理者的选拔 1.优秀管理者的三个衡量标准: (1)具有敬业精神,对工作是否认真,是否能持续不断地改进。 (2)具有献身精神,不能斤斤计较。 (3)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否能完全接受企业文化,担负起企业发展的重担。 2.选拔管理者的六大原则: (1)管理者要具备踏实的办事能力、强烈的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驾驭与管理能力。华为要求每个管理者都能够亲自动手做具体的事,那些找不到事做又不知如何下手的管理者,就会面临被精简的命运。在基层没有做好工作的,没有敬业精神的,是得不到提拔的,任何虚假数字、作风浮夸的管理者都会被降职、降薪。在华为,要求中高层管理者具备自我提高的能力,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管理者必须充分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自我批判能力。要关心部下,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能够和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朋友。对管理者而言,做员工真诚的朋友很重

华为组织变革的认知和启示

华为组织变革的认知和启示:华为为什么不设事业部制? 华为的两大利润中心责任体系,并没有出现西方管理控制理论断言的责任不清和推卸责任问题,反而促进了两大利润中心体系的合作。 一、华为组织结构的演变 1、华为为什么不设事业部制 有一家国际咨询公司曾经给华为出过一个方案:按产品线实行功能封闭的运作。华为支付了顾问费,但这家咨询公司顾问撤走了以后,这个方案基本上被搁置起来了,没有实行。 任总不赞成在华为整个体系里设置事业部,因为华为的客户是集中的,技术是共享性很强的,所以要设置事业部,按研产销划开以后,就等于把客户资源割裂了,把研发的技术体系割裂了,这样华为的优势就没有了。对外方面,如果多个事业部面向同样的客户比如跨国运营商和国内运营商销售,客户会问:谁代表华为呢?另外,客户要的是解决方案,谁给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呢?如果在事业部制下,移动只提供无线的方案,固网只提供固网的方案,业务软件只提供软件的方案,谁给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呢?因为华为的战略是聚焦的,所以事业部制这个体制、这个组织模式在华为的核心业务领域,是基本上被否定的。 2、组织设置就像“拧麻花” 按照P·F·德鲁克的理论,企业的业务单位应尽可能按照利润中心定位和运作。那么在产品线以及市场的区域销售组织对利润的责权不对等的情况下,怎么运作利润中心呢?这就成为华为组织机制设计上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华为的做法是,把市场体系按照区域这个主维度来划分销售组织,将区域销售组织定位成利润中心,按照利润中心来核算、来考核、来激励;把研发体系按照产品来划分产品开发组织,将产品线定位成利润中心,也是按照利润中心的方式来核算、来考核、来激励。通过连带责任,主要是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建立起着两大利润中心体系经营单位的利润责任。销售组织分产品的收入、利润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时也是产品体系分产品线的收入、利润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产品线降低成本、快速向市场推出优质、满足客户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品,由此带来的利润、收入和现金流增长,同时也是对积极销售其产品的区域销售组织的绩效的贡献。 这种连带的利润中心责任体系,并没有出现西方管理控制理论断言的责任不清和推卸责任问题,反而促进了两大利润中心体系的合作和共同将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做大。

华为组织变革认知和启示

华为组织变革的认知和启示:华为为什么不设事业部 制? 华为的两大利润中心责任体系,并没有出现西方管理控制理论断言的责任不清和推卸责任问题,反而促进了两大利润中心体系的合作。 一、华为组织结构的演变 1、华为为什么不设事业部制 有一家国际咨询公司曾经给华为出过一个方案:按产品线实行功能封闭的运作。华为支付了顾问费,但这家咨询公司顾问撤走了以后,这个方案基本上被搁置起来了,没有实行。 任总不赞成在华为整个体系里设置事业部,因为华为的客户是集中的,技术是共享性很强的,所以要设置事业部,按研产销划开以后,就等于把客户资源割裂了,把研发的技术体系割裂了,这样华为的优势就没有了。对外方面,如果多个事业部面向同样的客户比如跨国运营商和国运营商销售,客户会问:谁代表华为呢?另外,客户要的是解决方案,谁给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呢?如果在事业部制下,移动只提供无线的方案,固网只提供固网的方案,业务软件只提供软件的方案,谁给客户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呢?因为华为的战略是聚焦的,所以事业部制这个体制、这个组织模式在华为的核心业务领域,是基本上被否定的。 2、组织设置就像“拧麻花” 按照P·F·德鲁克的理论,企业的业务单位应尽可能按照利润中心定位和运作。那么在产品线以及市场的区域销售组织对利润的责权不对等的情况下,怎么运作利润中心呢?这就成为华为组织机制设计上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华为的做法是,把市场体系按照区域这个主维度来划分销售组织,将区域销售组织定位成利润中心,按照利润中心来核算、来考核、来激励;把研发体系按照产品来划分产品开发组织,将产品线定位成利润中心,也是按照利润中心的方式来核算、来考核、来激励。通过连带责任,主要是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建立起着两大利润中心体系经营单位的利润责任。销售组织分产品的收入、利润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时也是产品体系分产品线的收入、利润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产品线降低成本、快速向市场推出优质、满足客户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品,由此带来的利润、收入和现金流增长,同时也是对积极销售其产品的区域销售组织的绩效的贡献。

华为的员工分类给我们的启示

华为的员工分类给我们的启示 很多企业对员工的分类,还是沿用传统国企的做法,人为地将员工分为干部和工人,干部又分为行政干部和技术干部,行政干部有级别高低之分,技术干部有技术职务高低之分,最低层次的就是工人,并以此来制定相对应的不同的薪酬模式。 华为是怎么做的呢? 华为从宏观层面,将员工分为三类,即:一类是普通劳动者,二类是一般奋斗者,三类是有成效奋斗者。 第一类,普通劳动者。华为对这类人,按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报酬规定,核定他们的薪资待遇,并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给他们稍微好一点的报酬。 第二类,一般奋斗者。华为认为,要允许一部分人不是积极的奋斗者,他们可以朝九晚五,按点上班,到点下班,对这类人可以给以理解。对这类人,企业有适合的岗位可以安排,如果没有适合的岗位,就可以辞退。只要他们输出的贡献,大于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们可以在公司存在,并可以给这类人比社会稍高一点的报酬。 第三类,有成效奋斗者。对这类人,他们可以分享公司的剩余价值,分享剩余价值的方式,就是奖金与股票。这类人是事业的中坚,华为渴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个队伍。 华为关于三类人的划分,对其他企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允许各种类型的人存在。没必要让所有员工个个都成为优秀者,都成为商界精英。这一点告诉我们,在培训安排上,既要考虑

实际需要,也要考虑因人而异;在选人用人上,应该坚持人岗匹配的原则。 第二,允许不愿奋斗的人存在。企业中的各种岗位,有的岗位是需要奋斗者的,有的岗位是不需要奋斗者的,企业可以让愿意奋斗的人到需要付出奋斗的岗位,也可以让不愿奋斗的人到不需要付出奋斗的岗位。 第三,是不是奋斗者是评价各级管理者的标准。要成为管理骨干,要成为技术骨干,没有其他的捷径,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实现。已经担任一定职务的干部,要维持住自己的位子,必须进行奋斗;要想担任更高的职务,更必须通过奋斗才能实现。 华为做法也带给我们带来几点启示: 第一,不要轻易地把人力都当成资源,如果一个人是资源,当然企业可以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开发,如果不是资源,企业就没有必要费力进行开发。企业的用人以适合自己、适合岗位为最好。 第二,薪酬分配要针对三类人进行分别设计,不管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制造企业,薪资待遇该高的一定要高,该低的一定要低。对第一类人,保持当地同类岗位的薪资水平就可以;对第二类人,可以给予比当地同类岗位稍高点的薪资待遇;对第三类人,必须考虑整个行业的情况来确定。 第三,要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考虑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国企之所以搞不好,主要的问题就是用人的问题,陈旧的观念,老套的做法,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工资能增不能降,这些问题,民企必须坚决避免。如果用了不该用的人,给了不该给的待遇,本来能够自由流动的人也不会离开了。

华为考察的启示

华为公司考察的启示 一、华为公司基本情况 华为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员工持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1/3的人口。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亿元(折合***亿美元),实现净利润***亿元,是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截止2011年底,华为公司总资产达到****亿元,员工总量达到14万人。在2011年发布的《财富》全球500强中排名第351位,在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全国电子行业100强中名列第一。 二、华为公司成功经验 华为公司通过短短24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在全球信息和通讯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考察组通过学习调研认为,华为公司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 (一)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截止目前,华为公司从事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有62,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4%,并在德国、瑞典、等地设立了23个研究所,还与领先运营商成立34 个联合创新中心,形成了强大统一的技术研发平台。每年研发投入超过营业收入的10%,2011 年研发费用支出达到***亿元,近十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000亿元。截止2011 年底,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36,344 件,

国际专利(PCT) 10,650 件,外国专利10,978 件,共获得专利授权23,522 件,其中90% 以上为发明型专利。与此同时,华为积极融入和支持主流国际标准并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11 年底,华为加入全球130 个行业标准组织,向这些标准组织提交提案累计超过28,000 件,并担任OMA、CCSA、ETSI 和ATIS 等权威组织的董事会成员,在任180 多个职位。 (二)坚持不懈地走国际化道路。一是确立了“强化自主研发、消化吸收、发展中高端、与先进技术接轨”的发展思路,进行了长期的技术储备和力量积蓄。二是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在前期开拓海外市场时,华为公司重点选择发展空间较大的俄罗斯、巴西、泰国、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作为目标市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有重点地以高端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三是锲而不舍的努力。自1996年开始拓展东欧、俄罗斯市场,直到2002年才真正获得认可,目前已成为俄罗斯电信市场上主要的设备供应商之一。在发达国家市场,华为公司也是屡败屡战,坚持不懈,在欧洲市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并在美国市场获得突破。 (三)持续不断的管理创新。华为公司先后走过了以“产品开发、企业管理、客户终端管理”等为重点变革项目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聘请IBM、HayGroup、埃森哲公司作为咨询公司,对产品开发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和固化,提高了公司决策、研发、管理能力,从依赖个人英雄转变为依靠管理制度来推出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有力地支撑了华为

华为的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华为的国际化历程给我们的启示和教训 今天的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是当今世界上一家大型通讯设备生产厂商,并成为全球第二大通讯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辉煌的国际化历程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和教训,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借鉴。那么,华为的国际化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和教训呢?接下来我将重点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先大致了解一下华为的国际化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这样一个年轻的公司在成立当年就突破了数字程控交换机硬件技术,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的空白,此后,91年底大容量空分用户交换机HJD48在年底推出。93年底数字局用交换机C&C08EAST8000年底的全数字多功能ISDN华为公司一年一个新台阶。95年年产值14亿,销售额12.7亿;96年年产值26.3亿,销售额24.2亿;97年年产值则攀升至54.3亿,销售额达到了41.9亿元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使得华为公司由94年深圳市高科技企业综合排名第一名,95年中国电子百强第26名,上升至96年中国电子百强第21名,97年中国电子百强第18名。到98年底,华为公司已在全国设立了33个办事处,35个用户服务中心,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海外技术援助部门,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公司。目前,华为在通信领域的众多技术上,已形成一系列突破,研制了众多产品。短短数年,华为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令人惊叹。

华为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并成为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其留下的启示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启示之一:目标 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企业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现在社会上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率,而华为公司的追求是相反的,华为公司不需要利润最大化,只将利润保持一个较合理的尺度。华为追求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来为他的顾客提供服务。正因为这种目标导向,才使华为从昨天走到了今天。 启示之二:人才 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和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华为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华为要求员工要认真负责,但认真负责不是财富,还必须管理有效。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不迁就有功的员工,是华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素。华为公司容许个人主义的存在,但必须融于集体主义之中。另外,华为公司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每年为此的付出是巨大的,这在华为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了作用。 启示之三:技术 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用华为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华为的技术理念有以下几点:

华为用人之道的启示

华为用人之道的启示

华为用人之道对成都人才引进工作的启示1987年,44岁的任正非在深圳创建了华为;26年后,这位当年的“二道贩子”已经让华为立足于世界级电信制造企业之林;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315位。 在华为总部考察学习期间,我便对于华为的用人之道产生了兴趣。返蓉后,便利用业余时间研读了《华为基本法》和《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现将学习心得归纳如下: 一、华为的用人之道 (一)员工的培养 (1)富有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内部劳动市场,允许和鼓励员工换岗,让员工掌握多种技能和适应竞争,促进人才的有效配置和激活沉淀层。发掘员工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潜力。通过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实现公司人力资本增值目标。包括:管理者技能开发体系、新员工培训体系、用户培训体系、业务技术培训体系。 (2)有效的长短期激励机制。华为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才,一是因为这项事业的崇高性和辉煌远景,二是因为华为遵循“知本主义”,实行员工持股制度,在分配体制中能体现出知识劳动的价值。华为的股本结构是:30%的优秀员工集体控股,40%的骨干员工有分量地控股,10~20%的低级员工和新员工适当参股,而且员工持有的股份会根据其“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与风险承诺”做出动态调整。“权力智慧化,知识资本化”,把精神追求与利益回报相结合,

够和持不同意见的人交朋友。对管理者而言,做员工真诚的朋友很重要,这样,员工能和你说知心话,可以弥补管理者在工作中的缺陷。 (2)管理者要具备领导的艺术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华为,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从高层一直传递到最基层。在公司内部允许员工对自己的上级,对自己的部下进行批评,否则人人都顾及影响,都做“好人”,企业管理的进步就无从说起。 (3)要站在公司的立场上综合地选拔,而不能站在小团体、小帮派的立场上选拔管理者。区别这个人是否具有成为合格管理者的潜质,主要看这个人的基础、素质以及能力,不搞论资排辈。同时,要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存在。华为实行的是干部对事负责制,而不是对人负责制。对人负责制会滋生一些不良风气,会出现说假话、封官许愿、袒护问题、以人划线等一系列的毛病。华为对管理者有几条纪律:管理者只能以个人名义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允许使用联合签名的方式。管理者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只能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公司专用邮箱反映,而不允许未经批准擅自把电子邮件发上公告栏。当公司认为意见可以公开时,才可以公开发表。不管是正面意见还是负面意见,未经批准就都是错误的。 (4)管理者必须具有培养超越自己的接班人的意识,具有承受变革的素质,这是企业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企业变革的阻力一般都来自管理层,管理者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变革。变革从利益分配的旧

华为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集团公司带来的启示

华为创新之路给中国通信企业带来的启示 在中国企业或行业的创新中,走向成功的也为数极少,无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先烈。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种:一,因为有国外现成的技术和产品可以引进,导致企业不想创新、不愿创新。产品同质化严重,同样严重的是同赴黄泉的竞争后果。比如中国计算机产业开创者们长城电脑(000066,股吧)、实达电脑,同创,东海,康佳,熊猫,创维等等; 二,不能立足市场持续创新。比如推出04机万门程控交换机开启中国通信业兴起之路,但现在已经消失的巨龙通信; 三、创新战略和创新机制不健全。如中国人首次运用数字压缩和解码技术研制的VCD整机技术发明,由于该技术发明人没有申请专利,导致国内几百个厂家生产VCD,市场一片混乱的结果是整个产业的凋零; 四、产业崛起之后遭遇国外利益集团以高昴专利池收费、贸易保护措施等形式加以阻挠和削弱。比如2004年中国DVD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3时,向中国DVD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的跨国企业由最初的1家增加到40家,总共专利许可费用超过20美元,中国DVD企业生产一台DVD利润仅为30元人民币,中国DVD 企业难以为继,最终导致从辉煌走向没落。 中国通信业发展30年,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通信业的创新也走在了所有行业的前面。历程中虽然充满艰险,典型例证有巨龙的消亡、凯明的轰然倒下,但也成就了像华为技术有限公

司(以下简称华为)这类在国际通信舞台上长袖擅舞、独领风骚的中国企业。2009年华为实现全年300亿美元的销售额,成为全球第二大移动设备商;在光传输、光接入、移动宽带核心网、移动基站等诸多领域,华为2009年的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如今的华为,不仅成为中国通信企业的成功典范,其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努力和成绩,也使它正在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引领者。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大智大勇体现在能不能创新(是否有创新环境、和创新背景),想不想创新(创新动力在哪里、动力足不足),敢不敢创新(是否敢投入、投入力度有多大),会不会创新(创新管理和机制是否健全、创新策略是否正确)等方面。在明确“能创新”和“想创新”之后,华为在创新方面的大智慧更多地体现在坚定不移的创新大投入,规范化的创新流程管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创新等等。从创立之初注册资本仅有2.4万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到如今让人尊敬的国际通信巨头,华为的创新应该能给中国的通信企业带来一些启示和借鉴。然而后起国家的企业和产业的崛起,必然会遭遇先机占据利益者的阻碍,来自国际环境的压力将会让中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也期盼,中国通信企业的创新之路和发展之路,能在政府和本土市场的保驾护航之下,涌现出更多的“华为”。到那个时候,中国通信业、中国通信企业屹立不倒的巅峰时代就将真正到来。 1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

华为人才观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启示

华为人才观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启示 摘要:华为企业作为国内一家领军的民营企业,其发展历程令人惊叹,华为的经营模式也成为众多的企业学习的榜样。华为的人力资源模式更是为许多企业学习,华为的人力资源战略如何促进了华为的发展,我们能从华为的人才观里学到什么,如何应用到自己企业中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人才观;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模式 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所服务的领域属于高科技领域,专业性强,这样的行业最大的特点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非常显著,人才是这样的企业的最大资本。华为强调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但人力资本的增值靠的不是炒作,而是靠有组织的学习。 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应该植根于企业的文化特色和公司层战略规划,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依靠简单的模仿与复制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取得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也只能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战略模式。华为为了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人才队伍,在常年累月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才观,培养了一群植根于华为狼文化的华为狼。很多企业都模仿过华为的管理模式,没有哪个企业能够真正的成长为“华为”,我们只能是揣摩成功的经验,得出自己的方法。华为的人才观从下列五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末位淘汰制。华为不仅在普通员工中而且在干部队伍中实行末位淘汰制,这就保证了组织的高效能和高素质。末位淘汰制被许多的企业所引用,其目的在于淘汰那些不适合的人才,为企业引进新的人才,保持组织的活力和效率。企业在运用末位淘汰制的同时应当注意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慎重使用淘汰机制。末位淘汰制引进了积极的竞争机制,也带来了恶性竞争的因子,可能引发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造成内部伤害。末位淘汰制的基本依据是绩效,绩效的考核是否能做到公正公平,绩效考核体系标准是否合理,这些都影响到末位淘汰制的有效实行。同时,像人力资源和研发这种绩效不易量化,难以确立一套科

华为公司发展核心技术体系的启示

华为公司发展核心技术体系的启示 在中国企业中,依靠技术发展壮大的很少,而华为又是这些企业中的标杆。从在技术上一穷二白,到现在华为在固网、光网络、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业务与软件、通信终端等领域形成了自主的核心产品及技术体系,华为用了二十年时间。业界人士经常说:“在华为的身上,我们找到了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核心技术的信心。” 核心技术领先战略 “华为技术”,华为公司从1988年创业之初就以此为名,从此华为就与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华为从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小交换机起家,当时挺赚钱,但华为决不满足于成为一个贸易商,而是要发展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于是,华为摸索着开始开发自己的小交换机。通过一番努力,华为自己的小交换机终于问世了,尽管在产品及技术上还比较粗糙且不成熟,但凭着华为积累的市场关系还是赢得了一片市场。 在1993年初深圳市有关部门组织企业家到美国考察。企业家们西装革履,提着精致的皮包,派头十足,唯独华为总经理任正非不修边幅,拎了一个塑料带,显得很不合群。在飞机上,邻座一位企业家忍不住问任正非是做哪行的,没想到一问之下,任正非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了华为将如何开发最好的交换机,技术上将如何领先,华为一定要把国内最优秀的通信人才请到华为…..。当时的华为,刚刚经历了JK1000空分局用交换机由于产品技术方向判断失误的惨痛损失,正投入公司所有剩余资金和银行贷款,背水一战,全力进行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华为也没有放弃在产品技术上的梦想。 自1993年起,华为就明确提出每年拨出不低于销售收入10%的资金投入研发。实际上,大部分的年份,研发经费的投入超过了销售收入的10%。 1996年的一天,华为高层在一家著名咨询机构的协助下举行战略研讨会。当咨询公司的合伙人问到什么是华为战略的核心重点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到了核心技术领先,而总裁任正非则进一步阐述了华为的领先之道:“华为与跨国通信企业相比还是一个小公司,我们只能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科研投入和集中精力突破一点的方法,使我们与世界著名公司相比,部分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局部还领先,从而获得市场的支持。”这就是华为著名的“压强原则”。 “十年磨一剑”,96年的华为还基本谈不上核心技术领先,但经过十二年的努力和“压强原则” 的反复运用,今天的华为在国际通信设备的核心技术领域已经占有一席之地,核心技术领先的曙光已经来临。 打造技术创新平台 通信设备的技术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而硬件和软件的核心技术又分别体现在芯片和核心软件(如基本算法、协议、信令等)上。1993年华为成立了基础研究部,专门负责研发华为通信设备所需要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大量ASIC芯片的推出,不仅构筑了华为在硬件方面的核心技术基础,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后来,华为又成立了中央硬件部和中央软件部,负责跨产品线的共性核心技术及模块的研发,如网络处理器的应用模块、网管的基础架构等。

华为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华为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华为的启示 ----读《以客户为中心》有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建于中国深圳,注册资本2.1万元。现任总裁为任正非,董事长为孙亚芳。华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4年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28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位。2015年全年收入较前一年增加35.3%,至人民币3,900亿元(约合601亿美元)。2016年5月,华为起诉三星侵犯移动通信及手机知识产权,打响了中国企业向国外大牌企业宣示自己权利的一枪。 华为现在可以说火的是大红大紫,享誉国内外,华为的成功,不仅是其领袖任正非的成功,更是全体奋斗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户做事情,帮客户解决问题,把优秀的人贡献出来为企业为社会做事情,把为客户服务好的员工提拔上来,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就是促进亲客户力量的成长;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也是以客户为中心。你得到的一切、消耗的一切都是从客户那里来的,你的无益的消耗就增加了客户的成本,客户是不接受的。你害怕去艰苦的地区工作,害怕在艰苦的岗位工作,不以客户为中心,那么客户就不会接受、承认你,你的生活反而是艰苦的。所以说大到企业小至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和持续发展都要切实贯彻以客户为中心,即使再苦再累也要不遗余力的坚持下去,只要这样才能赢得客户,让企业和个人得到长久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说到服务,华为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从创业之初的为了做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工程师累到眼角膜差点脱落,到后来的发生地震了不退却向前冲、他国发生战争了不退却向前冲、面对高山险阻也是做到了让信号覆盖珠峰的所有行进路线,华为人可以说在为客户解决问题、完成需求的道路上敢于付出一切,有时甚至是生命。这种勇于牺牲,敢于牺牲的的奋斗精神,也是源于以客户为中心,源于整个组织文化中对拼搏奋斗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敬重。华为的员工从来都是不计付出的,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公司不会亏待员工。华为在本质上是肯定奋斗者的----“作为财务投资者应该获得合理的回报,但要让‘诺曼底登陆’的人和挖‘巴

华为员工持股的做法与启示

华为员工持股的做法与启示 2013-07-18 11:44中国航空报张敬峰我要评论0 字号: 华为公司是成功的,但也有几分神秘。《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以其全面系统的“揭秘”而备受关注。因工作岗位,我对其中关于华为上市及员工持股等内容更感兴趣。任正非说:“谁拥有华为?我不知道怎么说,我反正只有百分之一点几的股份”。从法律上说,华为公司的股东有两个(截至2012年年底):一个是华为公司工会,代表65596名员工持股98.58%;另一个是任正非,持股1.42%。这些持有股份的员工不同于公司法上的股东,因为从2001年起,他们持有公司的股份就改为虚拟受限股。简单来说,员工并不是公司直接的股东,但享有分红权和股份增值权。历史地辨证来看,大规模员工持股是华为成功的一种公司治理模式,事实上,除了员工激励,这也是华为的内部融资行为。 历史回顾: 华为公司员工持股的起源 华为公司成立于1987年,当时注册资本2万元,任正非只有3000多元,不得不拉一些人集资以满足营业审批的要求,后来这些人以法律诉讼的方式,获得了高额补偿。任正非在其《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文中道出了华为员工持股制度的产生过程:“我创建公司时设计了员工持股制度,通过利益分享,团结起员工。那时我还不懂期权制度,更不知道西方在这方面很发达……仅凭自己过去的人生挫折,感悟到要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1990年,华为第一次提出内部融资、员工持股的概念。此时并非是国际意义上的员工持股(Esop),主要在于两点:首先,内部持股员工只有分红权,没有公司法上股东所享有的其他权利;其次,员工所持股份在退出公司时价格是按照购股之初的原始价格回购,员工也不享有股东对股票的溢价权。 直到2001年改为虚拟受限股以前,这一阶段华为员工持股的基本做法是:凡是工作1年以上的员工均可以购买公司的股份;购买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员工的级别(13—23级)、绩效、可持续贡献等,一般是公司在年底通知员工可以购买的股份数;员工以工资、年底奖金出资购买股份,资金不够的,公司协助贷款(“个人助业贷款”);购买价格为1元/股,与公司净资产不挂钩员工购买股份后的主要收益来自于公司分红,分红情况与公司效益挂钩。员工离职时,公司按照员工原来的购买价格即1元/股回购;除1995年和1996年公司曾给员工持股证明外,其他年份就不再给员工持股证明,但员工可以在公司查询并记录自己持股量的多少;工会(下面有持股委员会)代表员工管理持有的股份,是公司真正的股东,员工自身并没有公司法上股东完整的权利。 虚拟受限股: 具有华为特色的持股方式 2001年底,在总裁任正非的强力推行下,华为公司实行员工持股改革:新员工不再派发长期不变一元一股的股票,而老员工的股票也逐渐转化为期股,即所谓的“虚拟受限股”。虚拟受限股(下称虚拟股),是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授予员工的一种特殊股票。每年,华为根据员工的工作水平和对公司的贡献,决定其获得的股份数。员工按照公司当年净资产价格购买虚拟股。拥有虚拟股的员工,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以及虚拟股对应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但没有所有权、表决权,也不能转让和出售。在员工离开企业时,股票只能由华为控股工会回购。 华为认为虚拟股比原来的持股方式更为合理。公司规定:根据内部的评价体系,员工的虚拟股每年可兑现1/4,价格是最新的每股净资产价格。但是,对中高层的兑现额度则作了另外规定,只能每年兑现

华为管理变革成功的启示

华为管理变革成功的启示

华为管理变革成功的启示 成功变革至少需要四个层面的组织保证 变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如果企业要实施变革、并希望把变革的目标落到实地,那就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至少要做四个层面的工作:第一,任何变革都是企业一把手工程,企业的一把手要对整个变革做出承诺。 第二,成立变革指导委员会或变革指导小组(根据变革涉及的范围大小)。组织变革往往涉及企业多个部门,而且涉及的面很宽,程度也很深,有变革指导委员会或变革指导小组对于领导整个变革非常重要。 第三,如果变革项目比较大,有若干相关项目,且下面又包含若干子项目,那就需要成立变革项目管理办公室或类似机构,以便从更高层面协调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系。如果变革项目很小,那变革项目管理办公室可能就不必专门设立。 第四,变革项目组。任何变革项目都要有人做,企业的变革项目组,就是参加变革具体项目工作的团队。团队成员来自跨部门,变革项目组是真正解决企业变革最后一公里的机构。 公司的变革项目管理办公室是变革指导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变革工作的总体协调也是由变革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的。它的任务大体上如下:负责项目或多项目管理,咨询合同、项目目标、进度、质量、风险以及项目预算、项目资源保证以及跟各相关方面的沟通、项目过程监控、专家及顾问的管理等。这些都是由变

所谓变革的时机和节奏,就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就我个人观察,企业一般会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首先进行变革的一个领域。 我们接触了一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创始人和高管,首先遇到的就是对企业员工的激励问题和绩效考核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无疑影响企业发展。创业初期,大家凭一股热情,希望把企业搞上去。但企业赚到钱以后怎么来分配,对所有企业都是一个难题。因此,很多企业会因此把人力资源变革工作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但人力资源变革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因为一般企业很容易把人力资源变革变成一个人力资源专业的行为。如人力资源的岗位评价、任职资格、绩效管理和薪酬制度等。但实际上,企业的人力资源变革必须要与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追求紧紧结合在一起。任何企业要想走得久远,核心的问题是,我们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能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愿景和价值追求?这是所有企业在人力资源变革过程当中最大的挑战。 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相关领域的梳理工作做的也是很不错的,有流程有制度,执行起来了也像那么回事,但是不能落实到整个组织绩效的提升方面。这就是一个挑战。组织绩效的提升最大的目标是什么?是支撑企业战略目标和愿景的实现,是实现企业创始人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得好的企业不多。

华为公司运作模式详解及经验总结—华为怪胎的启示

华为公司运作模式详解及经验总结—华为怪胎的启示 新语3 2018-07-06 11:17 前言:这是最近看到的关于华为经验的一篇比较好的总结文字,华为经营的奇迹绝不像很多人说的那样仅限于华为这个怪胎本身,最近十几年学习华为经验已经成为了中国经营者失败学习经历的典范。很多人认为华为以奋斗者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任正非在1995年特殊时期完成的一件特例,这种奋斗者配股文化,有效的限制了任正非本人在企业中的所有权的扩展,所以他也并不受到任正非本人的欢迎,当然更不会受BAT这样的暴富者的欢迎。但是华为强大的竞争力、劳动者高昂的劳动热情以及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团队证明了这种文化和企业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被老板欢迎的制度是否就不是好制度?还是受劳动者欢迎的制度才是好制度,什么样的制度才应该得到社会最大程度的接纳?这是本文核心希望读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解开国有企业改革乱麻的最有借鉴意义的方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华为”)成立于1987年,经过28年的发展,由一家交换机销售代理公司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可誉为中国科技企业的“名片”。回顾其发展历程,华为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成功把握了信息产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二是善于通过建设企业文化、统一价值观、构建科学的工作流程、规范及组

织架构,不断激发“华为人”甘于奉献、勇于挑战的奋斗者精神;三是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将自身打造为能有效应对各种灾难的“诺亚方舟”。 一、华为发展现状 (一)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 华为经过28年的发展,从一家仅有6名创始人和2.1万元初始资本的交换机销售代理商,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2013年,华为营收额和净利润双双超过行业巨头爱立信,整体营收和盈利排名位居榜首;2014年,全球营业收入逆势增长20%,达到近465亿美元,远远领先于第二名爱立信的293亿美元;2015年,在《财富》500强中排名第228位。 相对于国外电信设备商仅聚焦于运营商业务,华为已经发展成为涵盖电信运营商、企业和消费者的全业务信息与通信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2014年华为三大业务板块均实现了强劲增长,其中消费者业务增长最快,达到121亿美元,同比增长32.6%;运营商业务收入310亿美元,同比增长16.4%;企业业务收入31亿美元,同比增长27.3%。 (二)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 华为营业收入中70%来自海外,高于收购了IBM PC业务的联想集团(42%)。《经济学人》指出,华为已在全球17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500家客户(运营商),每天使用华为设备通信的人口已超过30亿——即使在4G技术领先的欧洲,华为市场占有率也已超过5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