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

<<观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 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 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 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 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 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 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 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 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 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 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 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 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 这些春天的使者们, 嬉戏追逐, 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 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 西一丛, 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 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 把草铺在地上, 供人们尽情赏玩, 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 这里绿杨成荫, 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 安闲, 自在, 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天净沙秋思》

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 迎着萧瑟的秋风, 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七年级语文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一. 《观沧海》第一部分:

1. 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其子曹丕称帝后, 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 曹操以四言诗著称, 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

丕.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 《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 原是

《》的第一章, 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 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 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3. 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东临碣石()⑵山岛竦峙()

4. 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⑴水何澹

澹⑵秋风萧

5. 《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 开头以

“”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 其中前六句

写, 后四句

写。“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 与诗的内容无关。

6. 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 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 《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 写动景诗句

, 写静景的诗句

8. 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先写山岛风光, 再描绘海绵景色, 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 诗人立足于山岛, 先远观, 再近观, 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 诗人先写实景, 再写虚景, 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 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 在描绘山岛风光, 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 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 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 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 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 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 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

的?

《观沧海》第二部分:

1. 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 “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十句, 皆为观海所见。

B. “水何⑵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 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 “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 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 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 是乐曲的终止句, 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 试对诗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二. 《次北固山下》第一部分:

1. 王湾是时代的诗人, 本诗是律诗中

的, 从内容上看它属

于诗。

2. 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次北固山

下⑵客路青山

⑶风正一帆

悬⑷乡书何处

3. 简要回答《次北固山下》一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 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 三面临将。

B. “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 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 “潮平”指潮水上涨, 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即顺, 风力又不猛。

D. “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5. 诗中运用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的诗句

6. 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 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的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7. 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 被迫在漠北牧羊, 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 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 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

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

寄?

8.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 一轮红日正在升起, 旧年将尽未尽之时, 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这些出怎样的生活哲

《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

1.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 既不同一般, 又工整明丽, “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 三. 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 平野开阔, 大江直流, 波平浪静, 显得天地宽阔, 更使人胸襟开朗。

C. 五. 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 不仅意象美妙, 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 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

力。

D. 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 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 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2. 请描绘“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三. 《钱塘湖春行》第一部分:

1. 本诗选自《白氏长庆集》, 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

的。

2. 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浅草才能没马蹄⑵绿杨阴历白沙堤

3. 全诗以“行”为线索, 从“”起, 到

“”终, 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4. 本诗最具色彩美的诗句

是, 。

5. 从远景总写西湖春景的诗句

是。

6. 本诗以为线索, 描写了西湖的明媚风光, 抒发了诗

的感情, 第句和第句组成颔联, 颈联运用

了的修辞手法。

7. 下面对本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象色, 书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 四句中, 诗人抓住了“争”. “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 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 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 六两句, 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 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而浅浅的小草, 翠绿如茵, 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 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 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 让人久久不忍离去, 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8. 将“几处早莺争暖树”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改为“家家新燕啄春泥”有什么不

好?

《钱塘湖春行》第二部分:

1. 下面对本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景色。

B. 三四两句从莺. 燕的动态中, 把春天的活力, 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 包括诗人自己, 艺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 皆为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 在绿杨荫里, 更是美不胜收。

2. 展开联想和想象, 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印证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

面。

四. 《天净沙·秋思》第一部分:

1. 在《天净沙秋思》中, “天净沙”是, “秋思”是, 本散曲被后世诗评家誉

为。

2. 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枯藤老树昏鸦()⑵古道西风瘦马()

3. 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

4. 读本诗文意把握, 说出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A. 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 一共列出九种事物, 堆砌的意象太多, 让人主次莫辩。

B. 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 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 十分耐人寻味。

C. 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 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 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 这首诗寓情于景, 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5. 全曲中, 暗含题中“秋”字三个最直接的景象

是. . , 与“夕阳”相呼应的

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6. 对这首曲的要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曲的题目是“秋思”, “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 “枯藤”句的“枯藤”. “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 给人以萧条. 寂寞. 悲凉的感觉。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 可仔细想去, 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 “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7. “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 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

吗?

8. 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食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优美. 恬静的景象, 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 前四句写景, 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 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 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 而并无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第二部分:

1.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前三句十八个字, 写了九种景物, 有静有动, 有声有色, 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小令, 写景由近到远, 感情抒发由浅入深, 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 这是一幅秋景图, 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 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 最能表现秋思。

D. 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 塑造了极丰富的意向;人与物结合, 情与景交融, 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2.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 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 景与情结合, 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 “夕阳”. 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 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 视线. 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3. 意象, 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马致远选用了“枯藤”. “老树”. “昏鸦”. “古道”. “西风”. “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请你为春天选取意象。(至少四

个)

参考答案:

《观沧海》第一部分:1. 东汉曹操 2. 《步出夏门行》《乐府诗集》

3. ⑴jié⑵zhì

4. ⑴多么⑵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5. 观实景虚景

6. “若”字表明了诗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 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7.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竦峙;草木丛生;百草丰茂

8. D

9.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他胸怀大志, 以天下为己任, 才能出众, 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动乱, 推动了历史前进, 是有贡献的。《观沧海》第二部分:1. C

2.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第一部分:1. 唐朝五言律诗羁旅 2. ⑴路途中停留⑵旅途⑶风顺而和⑷家信 3. 诗人泛舟车行, 停船北固山下, 见湖平岸阔. 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当时正值冬尽春来, 旭日初升, 诗人面对江南景色, 置身水陆孤舟, 感受时光流驶, 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更多的是放眼山川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心境。

4. D

5.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6. 是顺利地。从“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可看出。

7. 从北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8. 时序的交替, 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 人应对生活乐观, 积极向上。《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1.

D 2. 潮水满涨, 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顺风远航, 一面白帆高高挂起。

《钱塘湖春行》第一部分:1. 七言律诗 2. ⑴埋没. 淹没⑵通“荫”, 林荫 3. 孤山寺白沙堤早春最爱 4.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5. 水面初平云脚低 6. 诗人行踪早

春喜悦三四对偶7. C 8. “几处”“谁家”极言初春, 莺燕还不多, 与“早”“新”照应。如改为“处处”. “家家”就不是早春之景了。《钱塘湖春行》第二部分:1. D 2.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 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指上去唱歌;燕是春天的信使, 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 筑建新剿。

《天净沙秋思》第一部分:1. 曲牌名题目秋思之祖 2. ⑴

hūn ⑵shòu 3. 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感到孤苦寂寞, 思念家乡亲人的

感情 4. A 5. 枯藤老树西风

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6. A 7.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 形成鲜明的对比, 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8. D 《天净

沙秋思》第二部分:1. B 2. C 3. 东风. 麦苗. 杨花. 柳絮. 小草. 嫩芽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 古代诗歌四首测试题

4古代诗歌四首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竦峙)jié(碣)石澹.澹(dàn) 萧瑟 ..(xiāo sè) 枯téng(藤) 天yá(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D.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D项应为:断肠人/在天涯)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临:登上,到达 (2)潮平两岸阔.阔:开阔 (3)海日生.残夜生:升起 (4)乡书.何处达书:信 (5)断肠 ..人在天涯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4.填空。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诗中最能反映诗 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关怀、寄以慰藉的名作。 C.《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D.《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其词牌名,“秋思”是题目,作者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解析:“元曲四大家”不包括王实甫,应为郑光祖。) 6.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7.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示例: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

古代诗歌四首答案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对。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类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诗句中也称为对仗 互文:定义为文章中某上句省略下句出现的字词,下句省略上句出现的字词,但上句与下句合并后成为一个意思: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翻译为: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对偶)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拟人)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偶)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总写全景的两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诗的前八句描写观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山岛、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部编版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dàn ):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 cāng ):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 ..( sǒng zhì):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 sè):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一、整体把握 1. 《观沧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首诗于苍凉中又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便有了伤感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悬念,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说它新,就新在诗人想象奇特上。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愁心”带到夜郎去。这是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比李白早些的张若虚诗《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在李白之前似乎还不曾有过。 3. 《次北固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带答案)

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出了一幅辽阔、壮观的图景,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这样写景,不着悲痛之语,却尽显悲痛之意,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遭贬谪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考答案: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 上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式,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

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示例】夕阳西下,诗人骑着瘦削的老马走在曲折的山路上,西风嗖嗖地迎面吹来。走过小桥,几户人家,一棵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停留着三两只乌鸦,一幅凄凉的画面便映入眼帘。在夕阳映照下的“枯藤、老树、昏鸦、人家、瘦马”让人觉得格外的忧伤,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尝尽了一个“断肠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想到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有家的幸福。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参考答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六、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点拨: 反复诵读这四首诗歌,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在背诵的基础上尝试默写,注意生难字词的掌握。

古代诗歌四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与答案资料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与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1、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的第一章,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 3、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⑴东临碣石()⑵山岛竦峙() 4、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⑴水何澹澹⑵秋风萧瑟 5、《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后四句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 是,写静景的诗句 是。 8、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10、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⑵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11、试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二、《次北固山下》 1、王湾是时代的诗人,本诗是律诗中的,从内容上看它属于诗。

15.《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已修改)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一)《观沧海》(作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①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 ②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前六句),然后写景(后四句),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4.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5.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峙 ..灿烂⑥若.出其里 ..⑤星汉 ⑦幸甚 ..至哉⑧歌.以咏志 ⑨水何澹澹 ..(水波动荡的样子) 6.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7.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 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8.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 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二)《次北固山下》(作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诗,内容上属之作。2.解释加点词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知识点+课后习题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课文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古代诗歌四首训练题(1)

七年级语文默写综合训练题一、直接默写。 《观沧海》 一、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二、探究提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一、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中暗含诗人旅途奔波之苦的句子是: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哲理句是:。 3、描写诗人船头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4、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5、这首诗的主题是写,开头两句点题,颔联写,颈联既,又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钱塘湖春行》 一、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二、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以花草来表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 2、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是: 3、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 1、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3、诗中

“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天净沙秋思》 一、按要求写出诗句 1、《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这首表达的作品出色地运用了的写法,仅有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 3、四、探究提高。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论语十二章》 一、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繁星》《春水》练习题: 1、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人文坛,便以宣扬_______著称。 2、《繁星》《春水》的三大主题是。总的说来,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 2、3、 3、《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4、“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首诗表达了,我们称这部分诗为 5、在艺术上,《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和之长,在语言上,而又, 而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1、学校举办“推广普通话活动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1)请你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2)你认为在活动周中应开展哪些活动形式?请列举三项 (3)就学校如何推广普通话问题,请你向校长提出一条富有创意的建议 2、如果你将来也要开一家店,你会开什么店?你起的店名是什么呢?为什么? 3、依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广告语,使之更能让消费者动心 广告:(双和纯净水)物美价廉,送货到家 改写成: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您省钱,省事 广告一、(中国移动通信)随时为您提供方便服务 改写成: 广告二、(洗发水广告)预防头屑头痒,且滋养头发 改写成: 4、请写出一句适合在校园花圃里悬挂的标语。 5、七年级一班的肖凡同学,晚上常到网吧玩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召集班干部与小方谈心,让他认识沉迷网游的危害,并请大家都为他题写一句勉词。假如你是班干部,请你给小方题写一句劝勉的话。(必须用上比喻的修辞方法) 6、请谈谈本次活动后的收获。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新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第一部分: 1.填空: 《观沧海》的作者是。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中的想象之句是:《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是代著名家。全曲中,暗含题目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2.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旧年的春景生机盎然,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诗人将“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次北固山下》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 10.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1.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1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16.这首曲的曲牌名是,曲名是。 17.曲的第一句用了三个词,写了三种景物,即。 18.前三句用了个短语,写出了秋郊黄昏的、。 19.曲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 三、积累运用 (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读与赏析《观沧海》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古代诗歌四首 修改1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并正确背诵默写四首诗。(重点) 2、初步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3、品味诗句,学习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重难点) 4、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重难点) 【课时安排】3课时 【设计思路】读懂诗意——品味诗句——感悟诗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今天就让我们采撷其中的四首,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 二、学习目标 首先,让我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1:学习目标 1、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并正确背诵默写四首诗。(重点) 2、初步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3、品味诗句,学习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重难点) 4、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重难点) 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学习《观沧海》,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 三、文学常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可以说诗歌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就伴随着我们成长,至今应有十几年,那么关于诗歌的相关知识你又了解多少呢?昨天已经布置过预习任务,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所查找到的相关资料? (活动1: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查到的资料,之后老师利用PPT总结,学生讲到的一笔带过,未讲到或重点的部分在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笔记。) PPT展示2:文学常识——诗歌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古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PPT展示3:文学常识——古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例:曹操《观沧海》属于四言诗。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1: ( 一) 观沧海 曹操 1. 这首诗选自,是组诗中的一章。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 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 3. 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特点。 4. 有人说,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请你试作概括( 最好也是四个字) ,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5. 填写。 (1) 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___________ 。 (2)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 ___________ 后四句写___________ 。 (3)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 ___________ ,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 。 (4) (4) 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 选择。

(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 A. 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 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人沧海。 D. 日月的行踪,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2) 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 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 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 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 二)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 《钱塘湖春行》一诗,处处紧扣早春西湖的特征,描绘了西湖早春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迷人景色, 表现了诗人好游的性格,抒发了诗人之情。 2. 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注意节奏和韵律;结合朗读展开联想,感受诗歌情境(重点) 2. 感受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 3. 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难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经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通过朗读学习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独特的春景,也跟随着老舍先生领略了济南的冬天那一份满满的温情。那么今天,我们又迎来了几位诗人眼中那不一样的山河远阔。 二、初诵诗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曹操的诗歌《观沧海》。 师:我们说朗读时要注意语速和语调,那么这位同学的处理到底适不适合这首诗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诗歌,希望在之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我们在课堂的最后再来对这个同学的朗读做一个点评。 三、诵读运用,细品词句 1. 这是一首古体诗,请同学们结合课后注释自行疏通诗歌大意。思考:作者笔下的沧海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我认为观赏到的沧海是辽阔的,我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句子中感受到。这里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河中的山石耸立,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 师:这里描绘了水和石,想象一下,水波荡漾的动态,山石耸立的静态,一静一动,呈现在你眼前的画面。 师:那你觉得在朗诵这句话时应该怎么读?你能为我们读一读吗? 生:“澹澹”、“竦峙”要重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生范读) 师:读的不错,很有感情,把这种磅礴的气势读出来了。(生齐读) 预设:我认为观赏到的沧海是浩大、磅礴的。我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句句子中感受到。大海在秋风萧瑟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极富动态,从水波荡漾到波涛汹涌,气势更显磅礴。 师:你能为我们朗读一下这句话吗?这里的气势应该比之前更加强烈。(生1-2范读) 师:前四联作者描绘了很多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一副浩大广阔的景象,我们连起来一起朗读一下,读出这种一动一静中的气势。 2. 同学们读的非常好,前四句我们通过具体的景物来感受到了这种浩大的场面,那么后面几句在写什么呢?我们继续交流。 预设:日月、星汉(银河) 师:它为什么从观沧海写到了天上的星辰日月,你有什么理解? 生: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好像都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好像是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师:通过同学的理解,同学们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这幅画面,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想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若。 师:在这里就是一种虚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前面四句是实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新人教版

4《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他的诗以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这首诗开头一句写景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有什么作用? 2;首句有哪些意象? 3最后两句运用了_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__。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偏远? 5;赏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是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天净沙秋思》 一、常识填空 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天净沙”是,“秋思”是。 2、《天净沙秋思》作者,是代著名作家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 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课后完成)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答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