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的启迪_盛鸣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的启迪_盛鸣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的启迪_盛鸣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的启迪_盛鸣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的启迪Strategy Plan for Vienna and Its Elicitation to China's Urban Planning

盛鸣

摘要:本文首先对维也纳2000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内容、主要特点和编制过程进行了评介。之后结合相关实践工作,借鉴其有益经验,提出对中国城市规划未来发展的启示。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content, main characteristics, compiling process of the strategy plan for Vienna in 2000. After considering the relevant practical work and with the beneficial experience, it will then bring forward some ideas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planning.

关键词: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规划Keywords: Vienna;Strategy Plan;

Urban Planning

作者:盛鸣,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硕士。samnju@https://www.wendangku.net/doc/d413229702.html,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制度正处于转型期,城市规划也正由传统“单值”模式向现代“多值”模式进行转变(周建军,1993)。前不久,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也有人称之为概念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为代表的规划异军突起,给我国的传统城市规划注入了新思维,并由此引发了关于规划编制体系、理论与方法的讨论热潮(陈秉钊,2003;王富海等,2002)。诚然,在国内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创新的制度环境尚未真正建立的情况下,借鉴国外的既有经验显得十分重要,但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肯定是有失偏颇的。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在对2000年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进行重点评介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参与的城市规划实践工作,秉承“扬弃”的原则,探讨其对我国的有益启示。

1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评介

维也纳地处欧洲中部,是奥地利首都和全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和第三联合国城。它位于维也纳河与多瑙河的汇合处,全市人口约160万,面积415平方公里,分为23个行政区,通用德语。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由“结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建造计划”组成的两级体系构建了维也纳主导层面的城市规划,这与德国的情况比较类似。同时,为了更好地支撑上述主导层面的规划,维也纳城市规划体系中还纳入了“区划”、“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报告”、“发展战略规划”和“文化发展计划”等辅助性规划。其中,区划和发展规划属于“法定性”的辅助规划,具有强制性;而城市发展报告、发展战略规划和文化发展计划则是“研究性”的辅助规划,是可选择的,编制与否取决于城市的具体情况和要求。本文所述之“维也纳战略规划”(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就属于研究性辅助规划的范畴。

2000年,当维也纳具有法律约束地位的结构规划得以最终完成并通过审议后,规划工作的焦点便转移到如何将上述框架转换成更为详细的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城市政府积极主动地展开了对新的研究性辅助规划的探索,并在两年内完成了本文将重点介绍的“2000年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1.1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内容

每个城市都具有自身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维也纳更是以其丰富多样的特色而自豪:拥有世界级的艺术、文化财富,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生活、经济、劳动力

盛鸣

市场、科教,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并且,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区位,它拥有极大的国际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对于欧洲东部和西部将担当重要的纽带作用。

因此,为使维也纳成为现代世界城市网络中真正的全球性大都市,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新的挑战和机遇,维也纳城市政府主动参与到整个城市的管治和各方面的改革中,高瞻远瞩,抓住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战略分析。2000年维也纳战略规划的总目标是“保持和提高维也纳各个领域丰富多样的特色,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战略远景”。在此基础上,规划又进一步确立了五大发展战略目标,它们分别为:(1)跨边界的区域合作战略:全球性大都市;(2)城市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远景战略:创新的、动态的城市;(3)城市科教和文化的提升战略:学习的、多样性的城市;(4)自然和城市空间的保护和改善战略:生态的、宜居的城市;(5)城市生活和环境质量的提高战略:公正的、效率的城市。与上述五大目标相对应,2000年维也纳战略规划的内容主要涉及区域合作发展、经济与就业、科教与文化、自然生态与城市空间,以及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并可细分为更细致的子项(见表1)。这样就将总目标分解成了切合维也纳实际的32个具体问题,搭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从而对城市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2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特点

2000年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编制完成的,与其传统的城市规划有所不同,主要存在如下特点。

(1)规划内容的综合性。“2000年维也纳战略规划”在内容上趋向于完全意义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策略研究,并且考虑了社会和政治的因素及全球化的挑战。它涵盖了目标和过程、静态和动态、约束和期望、社会经济和政治、公共和私人、远景与行动、地方和区域、选择性和整体性、平等和权力、近期和远期等诸多要素。从战略规划的不同研究层面看,首先,目标的实施主要关注独立的优先发展计划和战略。与各部分战略政策相对应的优先发展计划,涉及了区域交通、高科技、发展基金、当地商业、传统娱乐区的发展。其次,规划中进一步的发展计划包括了各战略领域中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扩充方面,涉及跨边界事务的合作与管理,城市经济的结构更新与集聚发展,城市知识系统的现代化与网络化,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城市空间的完善,城市生活的改善与环境质量的提升。这些计划中还包含了更具体的目标、大范畴的建议、短期任务、合作机构以及相应的财政支持计划等,可谓包罗万象。

(2)规划理念的创新性。维也纳战略规划中引入了许多新的规划理念,促进了思维的开拓和决策的科学。如战略规划试图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城市结构模式——“短距离的城市”,以协调好交通系统与城市结构的关系;在城市更新战略中,提出尽量利用空闲的土地和加强居住及配套设施改造;同时,新的城市扩展战略强调结合城市主要发展轴线(交通轴)来进行。为避免低密度建设,主要设施计划应结合公共运输节点布局,同时要促进不同层次的居住、工作、休闲等城市功能的混合。

1.3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

维也纳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被分为两个招标性阶段。在第一阶段,由政府相关部门给出总的规划对象并给予规划师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从多方面视角来构想规划的总体概念。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基于整个城市发展的多样性的计划方案。同时,在对第一阶段成果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后,评审委员会制订进一步发展需遵循的指导原则。在招标的第二阶段,由第一阶段胜出的规划团队继续其计划的深入,以入选的议题为前提,得出进一步的详细总体计划,作为将来规划的基础。最后对计划进行相关评估,进行民众复决投票,获得大多数支持的计划最终予以肯定。与最初的招标概念相比,第二阶段的任务是建立能够使已经提交的概念迅速而详细的制定出来并尽快实施的计划管理机构,以协调直接任命的规划团队(招标第一阶段的胜出者)、行政部门和顾问们的工作,并制订从现在开始发挥其咨询作用的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原则。这时的核心任务已转移到促使相关的市政部门和其他利益团体之间的观点达到平衡。主要通过投票表决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利益团体的意愿和需求进行不断平衡,并反复调整规划目标和内容。可见,在多种矛盾的意愿和快速决策的需求的催生下,一

表1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细分

区域合作发展(1)与相邻联邦省的合作;(2)多方参与的合作框架;

(3)与欧洲国家城市的合作;(4)国际服务中心;

(5)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经济与就业(6)经济专门化;(7)区位优势的发挥;(8)创造支撑

良好的商业环境;(9)公共服务;(10)现代商业场所

的管理;(11)就业的社会价值;(12)对妇女就业的支

持;(13)新的劳动力市场。

科教与文化(14)教育系统的现代化、网络化;(15)新的教育需

求;(16)城市文化的影响;(17)发展文艺的财政方

案;(18)对地方文化活动的鼓励;(19)多样性的娱乐

休闲资源;(20)年轻人的活动需求;(21)城市娱乐业

的扩张。

自然生态与城市空间(22)可持续的规划原则;(23)绿地系统;(24)城市风

貌;(25)公共生活空间;(26);跨部门的规划框架

(27)新的生活空间形式。

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28)社会的宽容性;(29)城市更新和功能混合;

(30)与环境协调的运输方式;(31)可持续的城市结

构;(32)自然资源的管理。

资料来源:Strategy Plan for Vienna:Summary(2001);Vienna Danube Zone ——The State of the Art(2001)

种“开放的规划”思想贯穿了维也纳战略规划的整个编制过程。

这种高度合作、反复磋商、弹性的、分阶段的规划编制过程被称为“维也纳规划模式”,它是维也纳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宝贵经验。该模式应用于其他城市建设如重大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中,除了对第二阶段的成果“总体计划”进行评估,还举行了公民复决投票,以吸纳广大选民的意见。例如Gurtel 委员会于1984—1988年就运用此模式,在一个反复过程中完成了南部和西部相邻道路的建设。

2 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对我国的启迪

回顾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编制关注的重点,一般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注重物质空间的规划,注重经济发展的规划,注重环境保护的规划,注重社会公平的规划,注重生态建设的规划和注重文化特色的规划。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影响下,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远较西方发达国家滞后2~3个阶段,即大致处在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开始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划的时期(顾朝林,2005)。特别是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在理论与方法上还有许多不足,理论与实践还存在很多脱节。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例,自2000年底广州的实践工作以来,城市规划学术界就对这一新动向进行了诸多探讨,但在实践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缺憾。例如:(1)强化“物质”性。受我国传统规划思想与理念的影响,目前许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仍然偏重于城市物质形体空间,产业发展、生态结构等非“物质”类要素得到的关注不够,并没有真正进入规划的核心领域。(2)忽视操作性。作为一种规划研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比较强调概念模型与理论演绎,倚重于勾勒未来美好的图景。这往往会引起操作性不够,好的思想难以真正转换为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具体行动。(3)缺少参与性。当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工作仍是城市政府管理者、规划专家以及规划师等少数人参与的“精英”运动。在规划编制和规划决策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性还相当有限。这必然使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能否真正代表公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质疑。

当然,上述不足并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领域的特殊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受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启迪,笔者认为我国城市规划在规划理念、编制过程、规划决策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可以得到如下改进。

2.1 引入新的规划理念

为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2000年维也纳战略规划十分强调研究理念的创新和规划内容的突破。它在区域发展、城市结构和公共交通等方面引入了许多新的规划理念,促进了思维的开拓和决策的科学。它力图突破以往的规划(如STEP1994),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公共和私人、地方和区域、平等和权力等诸多要素,并从总体宏观战略延伸到具体的

目标、短期任务、甚至财政支持计划等不同层面,成为一项完全意义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策略研究。最近以来,城市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的社会和经济导向明显,它既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心理、人类学和科技领域的因素,也表达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中国城市规划(尤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主要在于传统编制理论与方法的突破和创新,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在引入、借鉴当代规划与设计优秀理念的基础上对城市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进行创新尝试(盛鸣等,2005)。

从维也纳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看,它体现了折中混合规划理念的特点。折中混合规划(Middle-Range Planning)理念建立在对综合理性规划和分立渐进规划进行批评的基础之上(L e v y,2003)。它既不像综合理性规划方法(The Rational Model)那样对领域内的所有部分都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测,也不像分立渐进规划(Disjointed Incrementalism)那样只关注当前面对的问题,而是运用“混合扫描”

(Mixed Scanning)的方式,从整体的框架出发寻找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在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运用该理念,可对城市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解与甄别,突出关键因素并将各类问题置于不同层次的规划框架中,对症下药迅速解决。

此外,维也纳战略规划中“开放的规划”思想和高度合作、反复磋商的“维也纳规划模式”,反映了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的基本理念。联络型规划又被称为协作型规划,它强调规划过程中各利益集团的沟通、联络、协商和协调,最终规划政策的制定是基于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广泛追求社会公平,关注社会弱势群体(Harvey,1992)。该理念的引入将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城市规划从“技术过程”向“社会过程”的转变。

2.2 以行动计划为导向

“2000年维也纳战略规划”是由城市政府推动的一种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的现代规划,表明了政府对城市发展改革质量的承诺和主动性。它的目的是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吸引人的图景,并在战略计划中提供具体的推动力。此前的“1994年维也纳城市发展规划”作为战略性规划的萌芽,主要是对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个结构性的图示。相比而言,“2000年维也纳战略规划”更加强调目标和行动的导向性,明确地表述了城市理想的发展目标(这一点超越了传统城市发展规划的概念,如STEP 1994),又将许多不同领域的程序、构想和方法联系起来。其重点在于如何将战略目标和策略转化为行动计划,包括与许多问题相关的计划、构想和方法,其中对整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社会、政治角度的探讨和展望,旨在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总的指导框架。此外,规划中还明确了发展的优先次序,并在行动计划中包含了更为具体的从目标到途径的解释。

国内目前的诸多规划实践中往往偏重寻找问题或设定目标,

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进一步的行动计划。从而导致好的规划理念和目标方案难以最终落实,最终只能沦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窘境。鉴于此,吴良镛(2003)院士指出,有关城市发展战略的构想必须通过现实可操作的措施或行动落到实处,他十分强调在战略结构规划指导下制定包括规划、环境、经济、生态、交通、社会等要素在内的行动计划(action plan)。维也纳战略规划中“以行动计划为导向”的做法对我国颇有借鉴价值。

2.3 提高规划决策的公正性

维也纳战略规划的编制者认为,规划政策和管理的任务是建立基础的结构、一个动态的空间及弹性的长期框架。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决策的民主形式,以加强部门和企业之外相关的目标群体的整合。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组织者努力促进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之间的互动、平衡与合作。如鼓励和允许城市中各种利益集团和各个阶层(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市民等)通过“城市对话”的方式,参与到许多前期阶段的工作过程中,共同协商寻找解决区域与城市层面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的途径。同时,战略规划试图邀请经济代理商、科研机构、公共代理机构以及独立个人,在一种公私合伙的方式里进行合作,以获得城市的协调、平等的发展。维也纳战略规划对提高社会公正性给予了充分重视,向城市决策中的市民参与和民主化迈进了一大步。它强调高度合作、多方参与、反复协商,采用公—私合营的方法,对多元利益相关人的重视,既反应在规划决策的过程中,也反应在规划的内容领域。这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使规划更具有“有效性”的基础。对我国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公众利益在城市规划中缺失的状况正逐步得到重视和改观,运用新的理念和建立相关制度以保障规划决策的公正性就显得越发重要。

2.4 发挥政府管理的能动性

在维也纳战略规划新理念和方法的探索中,城市政府并非甘当配角,其自身也进行了积极的财政、公共管理等制度的改革,以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如针对维也纳自然和公共空间不断减少的问题,城市政府试图创建一个“使用者付费原则”的调整框架和公共补助的供应政策。由此,社会或公共资源当前的免费使用状态将服从统一的补偿需求,从而促进城市建设和开发中经济地利用土地,保证自然和公共空间的完整性。从近年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的变革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强调规划成果在“有约束的合理性(constrained rationality)”上形成一个控制和引导政策系统,越来越强调契约化原则的运用。这清楚地表明了城市规划的干预作用(王振亮等,1997),特别突出地体现在提供就业岗位,保护环境与公共利益,保持社会稳定以及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当前,正处于职能转变过程之中的我国城市政府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努力创新,运用经济杠杆、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等手段,对城市发展进行有益的调控与有效的引导。

3 结语

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相比,未来城市规划(特别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更加强调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这一点可从国外城市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印证。通过对维也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内容与过程的分析研究,并检讨国内城市规划研究的相关实践,笔者认为:从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到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再到选择相关策略和确定进一步的行动计划,区域观点和人本主义理念,尊重历史传统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混合扫描”的折中混合规划方式以及强调规划过程沟通、联络、协商和协调的联络性规划理念都应贯穿其间。与此相对应,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以行动计划为导向,将发展战略确实转化为城市的具体行动,并努力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发挥政府管理的能动性,从根本上保证规划方案的有效性。

对规划师而言,除了对专业问题的深入研究还需发挥多方面的作用。(1)作为组织者,寻找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实现规划目标的人与部门,组织交流协商,以求共识;(2)作为倾听者,让学术上和政治上不同倾向的专家和代表发表意见,力求全面反映全社会各方面的观点,并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纳入技术流程及最后成果;(3)作为引导者,与社会相关各方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化解矛盾,帮助达成共识。

参考文献

Strategy Plan for Vienna:Summary,2001

Vienna Danube Zone——The State of the Art,2001

http://unal.tuwien.ac.at

盛鸣,顾朝林. 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思考. 城市规划,2005(2)周建军. 走向新时代——变革中的中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1993(4)

陈秉钊. 从远景规划到概念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3(2)

王富海,陈宏军,邹兵等. 近期建设规划:从“配菜”变成“正餐”——《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检讨与对策》编制工作体会.城市规划,2002(12)

王芬芳. 新时期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决策的框架环境构建. 南京大学研究生论文,2004

顾朝林等. 概念规划:理论、方法、实例(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John M. Levy著,张锦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吴良镛,武廷海.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城市规划,2003(12)

王振亮,李强.论城市政府职能转变后城市规划的中观调控功能.城市规划,1997(4)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年版修改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主要技术内容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要求,对原规范中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的要求不协调的技术条文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技术措施的条文。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术语 2.0.19A湿塘wet basin 用来调蓄雨水并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雨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2.0.19B雨水湿地stormwater wetland 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对径流雨水水质和洪峰流量控制目的的湿地。 2.0.19C植草沟grass swale 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海绵城市其他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2.0.19D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system, bioretention cell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2.0.19E生态护岸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 3基本规定 3.0.12城市绿地中涉及游人安全处必须设置相应警示标识。城市绿地中的大型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必须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 【条文说明】本条款的后半部分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而新增的,明确了城市绿地内的所有海绵设施必须有相关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3.0.14城市绿地设计宜选用环保材料,宜采取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雨水等资源。 3.0.15城市绿地的设计宜采用源头径流控制设施,满足城市对绿地所在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 【条文说明】在城市绿地设计时应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于绿地年径流总量的控制要求,协调落实好源头径流控制设施。3.0.15A海绵型城市绿地的设计应遵循经济性、适用性原则,依据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水系、径流现状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海绵型城市绿地的设计应首先满足各类绿地自身的使用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和游憩功能,根据不同的城市绿地类型,制定不同的对应方案; 2大型湖泊、滨水、湿地等绿地宜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3应优先使用简单、非结构性、低成本的源头径流控制设施;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场地整体景观设计,应与城市绿地的总平面、竖向、建筑、道路等相协调;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资料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复习资料 1·园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地形、整治水系、栽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方法创作而成的优美的游憩境域。 构成要素: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园路 2·绿地: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不论是自然植被或是人工栽培的,包括农林牧生产用地及园林用地。 3·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量的的各种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4·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a生态效益:净化空气、水体和改良土壤;调节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噪声;安全防护b社会效益:创造城市景观;提供休闲、保健场所;文化科教园地c 经济效益 5·城市绿地分类:公园绿地(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 6·城市绿地定额指标:a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B城市居民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除以城市非农业人口数c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D城市绿地率=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之和除城市用地总面积 指标作用:反映了一个城市绿化数量和质量,以及一个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以及城市居民生活保健水平,也是评估一个城市环境质量的标准和城市居民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7·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a国民经济水平b城市性质c城市规模d城市自然条件e 城市绿地现状和绿化基础 8·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原则:a结合城市其他各项用地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b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c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市民休息游览的需要d 远景目标与近期安排相结合,创造特色e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结合生产,创造财富。9·城市园林布局的形式:块状绿地布局(大连、上海。。)、带状绿地布局(西安,南京,苏州)、环状绿地布局、楔形绿地布局(合肥)、片状绿地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北京)10·公园:是指可以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教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 11·公园规划容量C=A除以Am(A为公园面积,Am为人均占面积) 12·主题公园:是为了满足游览者多样化休闲预科要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活动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观光形式。它以文化移植,文化复制文化陈列以及高科技等手段,13·居住区用地的组成:a居住区建筑用地b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及广场用地d 居住区绿化用地 居住区的布置形式:行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庭院式、散点式布置、 居住区的规模:按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等。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原则:坚持社会性原则、坚持经济型原则、坚持生态性原则、坚持地域性原则、坚持历史性原则、 14·城市广场的类型: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宗教广场、附属广场 现代广场的基本特点:共性:场地开放、性质公开、功能综合、空间丰富、文化休闲个性:标志性、地方性、人文性 城市广场设计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生态型原则、特色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题性原则、尺度适配性原则、步行性原则、文化性原则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条文说明]GB 50420-2007(2016年版) 目录 1总则 3基本规定 4竖向设计 5种植设计 6道路桥梁 6.1 道路 6.2 桥梁 7园林建筑、园林小品 7.1 园林建筑 7.3 厕所 7.4 园椅、废物箱、饮水器 7.7 园灯 7.9 标识 8给水、排水及电气 8.1 给水 8.2 排水 8.3 电气

1总则 总则 1.0.1 城市绿地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共存,有利人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游憩环境,设计要体现适用、经济、环保、美观的原则,同时要注意各种设施的安全。 1.0.2 本规范适用的范围: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 1.0.4 绿地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设计标准的规定。 3基本规定 基本规定 3.0.1 城市绿地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为区别“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单项绿地的总体规划统一称为绿地总体设计。 3.0.2 绿地设计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其用地范围既不能超出总体规划范围,更不得被任何非绿地设施占用或变相占用;绿地的出入口设置要综合考虑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流量、标高、附近人口密度、人流量等因素。 3.0.4、3.0.5 城市绿地设计是一项工程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创作活动.要继承弘扬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精华,并借鉴吸收国内外绿地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技艺,结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和审美情趣,不断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风格和个性特色的城市绿地。 3.0.6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化用地面积占总用地比例必须符合法定比例。城市绿地内的水面大小差别很大,可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绿色植物种植面积采用按陆地面积大小确定比例。

(整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天大六村居住绿地调研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调研报告

天大六村居住绿地调研 一调研的背景与方法 1 调研背景 居住绿地(G41)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居民日常休憩娱乐的理想选择。它方便了人们的日常户外活动,丰富了人们居住生活的空间,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 同时,居住绿地也是居住区用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绿地包括居住小区游园,宅旁绿地,居住区内公建庭院,居住区道路绿化用等。 居住绿地与居民日常的户外游憩,社区交流,健身体育,儿童游戏休憩密切相关,同时也对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美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调研对象 天大六村位于南开区天津大学西面,是一个建设年代比较久远的居住小区。其中有一处公共庭院,为人们日常户外健身休闲活动和居民交流的场所。我们选取该公共庭院为调研对象,从空间绿地功能、空间形态、服务对象、利用效率、公众评价等方面,对选定对象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具体策略。 3 调研方法与思路 通过对实地考察和与居民进行访谈,我们了解了天大六村公共庭院的使用情况,综合各方面观点,进行编辑梳理,分析天大六村公共庭院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查找文献,谈论分析,征求居民意见等途径寻找措施,加以解决。 图1—1天大六村及绿地

二基地概况 天大六村位于天津市南开区,西邻天津大学,东邻天津大学化工实验厂,南邻南开大学,北至湖滨道。该居住小区占地5.7公顷,其中的公共庭院面积为0.33公顷,位于居住小区的东北角,是小区内的核心开敞空间,也是居住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该小区绿化覆盖率为10%,容积率为2.07,虽然建设年代久远,但是其中的建筑组合方式以及小区的生态绿化环境都比较好:建筑排布有秩序同时又富于变化,宅前绿地也种植了草坪和高大树木。以我们主要调研的公共庭院为例,庭院四周有建筑围合,其中南,北,东三面是檐墙面对庭院,西面则为建筑山墙面对,由于庭院在小区的东北角,因此小区中的居民可以从庭院西面进入庭院。同时庭院北面正对小区的主要出入口之一,为小区提供了一个从开敞向半私密再向私密的过渡空间。 该公共庭院的地面主要为硬质铺地为主,四周边缘种植有一圈低矮的灌木,内部的绿化以高大的树木为主,种植较为密集。同时在部分树木周围设置了木质座椅,供人们休憩乘凉。还有部分石质的座椅,供人们日常的娱乐活动和交流。总体来看,该庭院的各种设施比较宜人,是人们在居住小区内活动的理想场所。 三调研内容及主要问题 1 绿地的功能与主要服务对象 绿地为居住小区内居民活动的重要户外活动场所,也为小区提供了宜人的自然环境。该公共庭院中种植的树木较多,对调节居住小区内的小气候有很好的作用,在炎热干燥的夏季,浓密的树木为居民带来了凉爽和湿润的舒适环境,与外部燥热的气候形成鲜明的对比;密集种植的树木也起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的作用,阻隔居住小区外部对内部产生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因此这个庭院受到了居民们欢迎和好评。 该公共庭院主要为居住区的居民使用,同时由于该小区靠近天津大学学生生活的区域,因此有时也为学校内的学生使用。但与校园内热闹的景象不同,这片庭院提供了一个静谧的空间,保证了小区内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到打扰同时又不至于过于凄凉偏僻。 2 植被的分布情况 庭院内的绿化植物以高大乔木为主,其余只在四周种植了约半米宽的绿带,其中以草地为主,间或种植了一些低矮的灌木。而树木的种是很密集的,从谷歌卫星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几乎已经全部被绿色所覆盖。沿东西向走在庭院中,每隔几步就可以看到成行排列的树木。树木分布比较均匀,南北基本成行,但是每一列没有对齐。密集的树木形成了很好的光影效果,和舒适的环境。在现在的大多数居住小区中这是很少见的。然而,尽管庭院内的树木较多,但是草地和其他植物过少显得庭院中的绿化比较单调,空间层次也比较单一。 同时在庭院的东南角还有一处以假山石的堆叠为主的圆形花坛, 图2—1天大六村绿地鸟瞰图 图2—2 天大六村绿地卫星地图 图3—1公共庭院是居民日 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3—2 庭院周围的低矮灌木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促进城市绿地建设,改善生态和景观,保证城市绿地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健康、环保、美观、防护等基本要求,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绿地设计。 1.0.3城市绿地设计应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等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生态和景观效果,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1.0.4城市绿地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城市绿地urbangreenspace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绿化、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五大类。 2.0.2季相seasonalappearanceofplant 植物及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出的外观面貌。 2.0.3种植设计plantingdesign 按植物生态习性和绿地总体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发挥其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 2.0.4古树名木historicaltreefamouswoodspecies 古树泛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本泛指珍贵、稀有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以及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也指历史和现代名人种植的树木,或具有历史事件、传说及其他自然文化背景的 树木。 2.0.5驳岸revertment 保护水体岸边的工程设施。 2.0.6土壤自然安息角soilnaturalangleofrepose 土壤在自然堆积条件下,经过自然沉降稳定后的坡面与地平面之伺所形成的最大夹角。 2.0.7标高elevation 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并作零点(水准原点)起箅地面至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2.0.8土方平衡balanceofcutandfill 在某一地域内挖方数量与填方数量基本相符。 2.0.9护坡slopeprotectlon 防止土体边坡变迁而设置的斜坡式防护工程。 2.0.10挡土墙retalningwall 防止土体边坡坍塌而修筑的墙体。 2.0.11汀步stepsoverwater 在水中放置可让人步行过河的步石。 2.0.12园林建筑gardenbuilding 在城市绿地内,既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卫具有观赏价值,成为绿地景观构成要素的建筑。 2.013特种园林建筑specialgardenbuilding 绿地内有特殊形式和功能的建筑,如动物笼舍、温室、地下建筑、水下建筑、游乐建筑等。 2.0.14园林小品smallgardenornaments 园林中供休息、装饰、景观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设施。 2.0.15绿墙greenwall 用枝叶茂密的植物或植物构架,形成高于人视线的园林设施。 2.0.16假山rockwork,artificialhill 用土、石等材料,以造景或登高揽胜为目的,人工建造的模仿自然山景的构筑物。 2.0.17塑石man-maderockery 用人工材料塑造成的仿真山石。 2.0.18标识singormarker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资料及答案

一:识记题 1、在城市用地实用性的评定过程中,通常办法是将用地按优劣条件分成的种类为3种。 2、油松不具有防火性。 3、乔木与有窗建筑物外墙的最小间距为3.0 m。 4、树带式种植带的宽度一般不小于1.5 m。 5、在城市用地中按照土地的使用性质进行分类,农业生产用地不属于城市用地。 6、适合于在儿童公园栽植的植物是南天竺、樟树、桂花等等。 7、“田园城市”的提出者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 8、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9、在城市单项建设用地中,道路广场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8-15m2。 10、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保护环境的途径不包括充分进行宣传保护。 11、分车带在高速干道上的分车带不应该种植乔木,分车带以种植草皮为优。 12、城市劳动人口不是风景区中的人口构成。 13、农、林、牧、渔、水利业属于城市产业类型中的第一产业。 14、在城市单项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10-25m2。 15、将人口规模进行分类,特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数为100万以上。 16、选择耐旱植物不是工厂企业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的基本原则。 17、城市园林绿地布局,要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经济发达不是其基本要求。 18、城市园林绿化的树种选择原则不包括名贵树种。 19、有利于创造人文环境-社会价值不是工厂绿化意义主要表现。 20、我国城市规划有关标准规定,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21、城市绿地类型中,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是居住区绿地。 22、在行道树树种的选择中,当苗木刚出圃时,一般合适胸径为12-15cm。 23、在城市单项建设用地中,绿地一般控制在每人不得小于9m2。 24、风景游览绿地不参与建成区的用地平衡的绿地。 25、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在形式上不包括点状绿地布局。 26、桃树不是抗SO2的树种。 27、将人口规模进行分类,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数为:50万~100万。 28、在公路绿化中,交叉处应留出足够的视距,在遇到桥梁、涵洞等构筑物时,不得种树的距离是5m。 29、在居住区组成中,居住区建筑用地一般占居住区总用地的50%。 30、在城市单项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18-28m2。 31、我国城市规划有关标准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32、在人的心理感受方面,对城市印象影响最大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5个部分。即:道路、边界、中心、区域和标志物。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_盛鸣

1文章编号21002-2031(2005)01-0006-05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 盛鸣 1摘要2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主要类型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实际工作,提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实践性思维。 1关键词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技术流程 1中图分类号2T U9811文献标识码2 A 自从2000年底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实践工作以来,城市规划学术界就对这一新动向进行了诸多讨论[1~4]。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容、方法及实例介绍上,有关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的探讨较少[5]。事实上,应用不同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可能会对规划成果造成较大的差异。因此,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也就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从最近的文献资料看,仅见有吴志强等[6]就/战略脸0、苏燕羚等[7]就/竞争力导向0做了相应的总结。本文根据笔者参与的石家庄、哈尔滨、合肥等城市的规划实践工作,试图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进行初步探讨。 一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发展回顾 虽然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曾编制过类似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规划,但因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不同而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并无太大可比性[8]。当前,经济全球化、加入WT O和城市政府功能转变,正催生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方法的创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尽管国内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始于2000年的/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0,但在这四年中,却有相当一批城市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如表1所示,这些城市不仅有省会城市,也有地级城市;既有特大、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其分布从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北方乃至内陆地区。 1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主要类型 根据国内相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本,我们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可得到不同的技术流程模式。从研究切入层面看,主要技术流程大多从城市问题导向入手,有的则因城市问题不明显而从城市发展基础出发。从理论层面看,目前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吴志强等[6]结合/沈阳城市发展战略0提出了/战略脸0的技术路径,赵民、栾峰[9]提出了/城市发展条件、阶段的分析与趋势判断-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城市综合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的统一设计0的总体思路,王雅娟、张尚武[5]提出了/基础研究-系统分析-目标策略-实施研究0的实践流程,苏燕羚等[7]则在哈尔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力导向0的研究框架。 2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分类思考 我们根据上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技术流程,综合概括为/问题推导型0、/目标引导型0、/问题目标互动型0及/条件归纳型0四种类型(表2)。 (1)问题推导型。一般以/问题y战略0为基本逻辑线索,在城市发展现状上归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战略)。这是一种治标的战略规划,如中规院广州[10]、合肥[11]两城市的战略规划等。 总第123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修订公告2016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局部修订的条文,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 design of urban greenspace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2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5号)的要求,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主要技术内容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颁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要求,对原规范中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的要求不协调的技术条文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城市绿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技术措施的条文。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 术语 湿塘wet basin 用来调蓄雨水并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雨水是主要补给水源。 雨水湿地stormwater wetland

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对径流雨水水质和洪峰流量控制目的的湿地。 植草沟grass swale 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可用于衔接海绵城市其他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主要型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和经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system, bioretention cell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留、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生态护岸ecological slope protection 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 3 基本规定 城市绿地中涉及游人安全处必须设置相应警示标识。城市绿地中的大型湿塘、雨水湿地等设施必须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 【条文说明】本条款的后半部分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而新增的,明确了城市绿地内的所有海绵设施必须有相关安全保障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城市绿地设计宜选用环保材料,宜采取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雨水等资源。 城市绿地的设计宜采用源头径流控制设施,满足城市对绿地所在地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 【条文说明】在城市绿地设计时应满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对于绿地年径流总量的控制要求,协调落实好源头径流控制设施。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教案设计)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教案 教学单位:美术学院 任课教师:

该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总课时36学时, 2学分。 绪言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就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在城市用地围,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园林绿地,合理地来布置,使园林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并创造出清洁、卫生、美丽的城市。) 园林绿地还具有容丰富的设施、高度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并与城市各组成部分,组成完美的有机整体。在另一方面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又是指导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 1、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2、选择和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园林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围、面积; 3、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生产和生活水平及城市发展规模,研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 4、提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提出园林绿地分期建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地; 5、编制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图纸和文件; 6、对于重点的大型的公园绿地,还需提出示意图和规划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应提出重点园林绿地的设计任务书,容包括绿地的性质,位置、周围环境、服务对象、估计游人量布局形式、艺术风格、主要设施的项目与规模、完成建设年限、建设的投资估算等。作为园林绿地详细规划的依据。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主要由城市规划部门和园林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协作完成。 第一章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及其用地选择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石家庄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长城网石家庄3月11日讯(记者冯素琴通讯员李亚楠)记者从石家庄市规划局了解到,省会2010-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出炉,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将优化都市区布局,落实城市北跨战略,强化正定组团功能,建设滨河新区、承担部分省会功能,统筹产业发展,完善产业聚集区布局。同时依据“规模不变、调整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原则对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进行调整。 据了解,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于2006年底上报国务院,在待批期间,正值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期。在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石家庄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明确了城市新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策略,并经省会规划委员会讨论通过。 2009年12月,市政府提请省政府呈报国务院申请总体规划调整,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函省政府同意我市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目前调整工作已经完成。 此次规划调整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核心,以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省会职能、拓展城市空间、强化生态建设、突出城市特色为重点,并充分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 省会后十年城市规划:三区定乾坤

按照国务院要求,本期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分市域、都市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包括市区及17县市,面积15848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10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5%。 都市区:包括市内五区及正定、鹿泉、藁城、栾城四县市,面积2657平方公里,区域总人口538万。 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居住人口300万,面积287平方公里。 省会后十年城市定位: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随着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京津冀区域正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亟需以石家庄为核心,推动冀中南一体化建设,构建与京津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使石家庄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极。 ——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石家庄位于京广与陇海复线发展走廊交汇要冲,随着区域经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亟需石家庄利用“东出西联、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京津向中西部辐射的“第一中枢”,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之一。 ——河北省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会发展,将省会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全省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亟需石家庄做强、做大,担负起展示整个河北财富创造力、文化竞争力、社会发达程度的重任,对外竞争、交流的第一平台;特色鲜明、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 省会后十年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兼顾 ---市域城乡布局。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

1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通知建标[l999]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 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三年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建设部部分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3]285号)要求,由天津市园林管理局主编的《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经审查,批准为推荐性行业标准,编号CJJ/T82-99,自l999年8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管理,天津市园林管理局负责具体解释。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3]285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 3.施工前准备; 4.种植材料和播种材料; 5.种植前土壤处理; 6.种植穴、槽的挖掘; 7.苗木运输和假植; 8.苗木种植前的修剪; 9.树木种植;10.大树移植12.屋顶绿化; 13.绿化工程的附属设施;14.工程验收。 本规范由建设部城镇建设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归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是:天津市园林管理局(地址: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路44号;邮编:300191)。本规范参加单位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园林局、上海市园林管理局、杭州园林文物管理局、沈阳城建局绿化管理处。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是:陈威、孙义干、王立新、贺振、郭喜东、张启俊、杨雪芝、赵宏儒、施桂弟、黄梅珊、孔庆良 1.总则 1.0.1为了对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全过程实施工程监理和质量控制,提高城市绿化种植成活率,改善城市绿化景观,节约绿化建设资金,确保城市绿化工程施工质量,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城市风景林地、城市道路绿化等绿化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施工及验收。为绿化工程配套的构筑物和市政设施工程,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4城市绿化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绿化工程PlantEngineering 树木、花卉、草坪、地被植物等的植物种植工程。2.0.2种植土SoilforPlanting 理化性能好,结构疏松、通气,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于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2.0.3客土ReplacewithOut-soil 将栽植地点或种植穴中不适合种植的土壤更换成适合种植的土壤,或掺入某种土壤改善理化性质。 2.0.4种植土层厚度ThicknessofPlantingSoilLayer植物根系正常发育生长的土壤深度。 2.0.5种植穴(槽)PlantHoleandTrough

天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标准

天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标准 编制说明 为了适应天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确保天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质量,2004 年6 月,天津市建设委员会对市园林局下达了编写《天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标准》的任务,在市建委的指导和帮助下,天津市园林管理局有关部门进行 了编写。 在编写的工程中,编写人员对我市的道路绿化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也考察了北京、上海的道路绿化情况。参照国家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程》(CJJ75-97) 并结合天津城市道路的实际情况,编写出初稿,并向有关单位和专家征求了对初稿意见,在吸取有益的建议后,完成了本标准的送审稿,最后天津市建委对本规程组织了 专家评审会。在充分采纳评审会专家的意见后,最终定稿,并定名为《天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9 章及附录。包括总则、术语、一般规定、道路绿化、道路分车带(岛)绿化、立交桥绿化、行道树种植、种植土和灌溉水质要求、道路绿化与有关设施、附录 A 本标准用词说明、附录 B 1 道路绿化植物选择、附录 B 2 道路绿篱植物选择、附录B3 行道树选择、条文说明。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如需修改和补充建议,请与天津市园林管理局科技处联系,(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路44 号),以便今后修改时参考。 1 总则

1.1 为全面实施建设“绿色天津”的总体规划,发挥好城市道路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的作用,规范城 市道路行道树栽植和道路绿地、绿化隔离带规划、设计、施工,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天津城市建成区内新建道路工程规划范围内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旧路拓宽改造可参照 执行。 1.3 本标准编制参照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 ―97)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 ―99) 、《天津城市绿化工程施工技术规程》(DB29-68-2004) 。 1.4 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1 道路绿地Greenland on road 指道路工程规划范围内两侧的绿地、隔离带(岛)、行道树和行道树绿带。 2.2 道路绿地率Greenery ratio in roads 指道路工程规划范围内所有绿地面积占道路规划总面积的百分比。 2.3 通透式配置Arrangement of ornamental plant in open way 绿地上配植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9m ~3.0m 之间的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植方式。 2.4 胸径Diameter of trunk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