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经辨证及在疑难杂病中的临证运用

六经辨证及在疑难杂病中的临证运用

六经辨证及在疑难杂病中的临证运用
六经辨证及在疑难杂病中的临证运用

六经辨证及在疑难杂病中的临证运用

一、六经辨证的几个问题

1、人以阴阳为本(为二之体),为何使用六经辨证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

人为阴阳系统,平脉乃天地阴阳和合之气,平人为阴平阳秘之人

诊病也需求于本,求于阴阳。《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阴阳乃天地人之道,人生下来阴阳五行具足

六经的本义:

一阴一阳之为道,三阴三阳之为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为人,合阴阳为六——六的层次对人的认识最为适合——也包含天地人。

经——《疏》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

经为上下之道——上通天,下接地——故为天地之道(引申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纬为左右之道——人道——人伦、社会之道(引申为附会儒家经义的书)——对经之充实。卫气营血辨证属纬法辨证模式

2、六经在医学中的意义

六经辨证——对人的认识——建立在对天地之中的人的认识

重足经

包含天地人三因素

故六经之病的要素包括:天之六气、地之经脉脏腑、人之气血盛衰

3、六经与天地人的关系

A、六经与天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早9点——15点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点——21点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凌晨3点——早9点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点——凌晨3点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晚11点——凌晨5点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凌晨1点——7点

B、六经与地的关系

三阴三阳经脉

足经与手经的关系

C、六经与人的关系

气血盛衰——脉的变化

以人为核心

二、《伤寒论》六经辨证模式

1、六经辨证——内外统一、寒温统一之法

六气为病皆有证治,六经为病乃以风寒为阴阳之邪,六经之中复有六气

不仅示人以外邪由外而入内的辨证之法,而且示人以伏邪由内而外发的辨证之法

如:温病脉证并治——温病有三,曰春温、秋温、冬温,此皆发于伏气——由内而出外

2、《伤寒论》经典病-脉-证辨证模式

症:症状、体征,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

证:是疾病当前阶段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情况的病理概括。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

此为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解,非《伤寒论》病、证概念

病—外邪(天之六淫)作用于身体(脏腑经络)引起的特定的气血病理变化

证—反映疾病本质的体征特定证候群,分内(切)外(问)证

脉直接反映人之气血盛衰,亦能反映天之六气、地之经脉脏腑

故脉为六经辨证之核心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249、傷寒吐後,腹脹満者,与調胃承气湯。

66、發汗後,腹脹満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湯主之。

25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与桂枝湯,如前法。

26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渇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

证即外证,包括主症(病之症)和兼症(方之症)

主症(病之症):包括普遍性症候(阴阳、表里属性如发于阳的发热恶寒)+特征性症候(三阴三阳属性如太阳的头项强痛)

兼症(方之症):包括寒热虚实属性等,如有汗无汗等

脉包括有脉处凭脉和无脉处凭脉

无脉处凭脉包括提纲中脉、平脉法之脉及不便描述之脉

如少阴病提纲,脉微细——微为阳虚,细为阴虚,不一定同时出现,且多为独脉

平脉法之脉:

如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不便描述之脉:

如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发汗——无汗之表证,浮——浮而不弱-浮紧

3、病-脉-证辨证模式的临证使用方法

A、第一步——先辨病

从阴阳中辨六经之病:六经之提纲(为常见症而设)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省略“发热”

从六经病中辨邪之阴阳

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结论如:太阳中风、太阳伤寒

辨阴阳的方法: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察色辨整体阴阳,按脉细辨阴阳《平脉法上》:“色主形外,脉主

应内。”“病暴至者,先形于色,不见于脉;病久发者,先见于脉,不形于色;病入于脏,无余证者,见于脉,不形于色;病痼疾者,见于脉,不形于色也。”

辨邪之阴阳的方法:

脉症合参

B、第二步——辨主脉主证——辨体质之寒热虚实

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平素里虚,营卫不足)

方法:脉法配合问诊(问主诉的起因及时间)——见病知源

C、第三步——参考兼症,排除疑似病或证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方法:辨脉辨症细致入微

D、第四步——遣方用药,随证加减

对于变证或疑难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E、四诊合参——闻五音及声变(出入高低等)、脉色合参、脉声合参、脉形合参、脉症合参(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少谷神)

+F、难以明了者,察趺阳脉、少阴脉、手足三部脉,尺肤诊

+G、结合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及五运、六气——判断愈后生死

五、病案举例

1、过某某,男,48岁。

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轻度右歪,伴不自主颤动,可自行回转。40天前受风后症状加重,头部完全右歪,不能自行回转,在温州市医院针灸治疗无改善。2017年9月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查颈椎正侧位:颈椎退变,C5轻度后滑脱。未予治疗,症状持续加重。

现症见:颈项强直右歪,汗出,右肩及颈项右侧略酸痛,口干,欲冷饮,纳可。寐差。大便平,小便不利,甚则失禁,色黄。舌质淡暗,边有齿印,苔淡黄腻。脉细滑略弦而软,右寸略浮。

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痓,栝蒌桂枝汤主之。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诊断:太阳病变证——痉证(柔痉)并太阳蓄水证

辨证:外感风邪,内有水饮

治法:祛风解表,温阳化饮

处方:瓜蒌桂枝汤加减

天花粉40g 桂枝60g 炒白芍60g 炙甘草40g

生姜60g 大枣12枚泽泻24g 茯苓15g

猪苓15g 白术15g 全蝎5g 防风15g

*5剂

2、黎某,女,73岁,2017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夜寐呼叫3年余,夜寐奔走半年余,夜寐狂奔9天

现病史:近三年由于心理压力较大逐渐出现夜寐时大声呼叫而醒,当时意识清楚;近一年半噩梦较多(多梦见与人争吵而醒);近半年夜寐奔走且摔倒在地,摔倒至地下后人清醒,当时有意识、有知觉,醒来后可复入睡;2017年10月3日夜寐时噩梦(梦见有人追打自己),呼叫醒来后发现自己窜出床外且撞到自家衣柜;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夏季汗出可湿衣;食欲可,无口干口渴,无口苦口粘;近半月右手中指关节疼痛,偶有僵硬感;大便日一次,量少,成条略干,色黄,近两日排便不畅,有肛裂病史;小便不黄,尚利。

舌:舌质暗红,苔白底略浮黄

脉:细滑浊弦,左寸浮,右关滑浊弱

《伤寒论》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金匮要略》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

诊断:少阳病变证

辨证:少阳郁热扰心,风入心经

治法:和解清热,滋阴祛风,镇惊安神。

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防己地黄汤化裁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党参15g

防己12g 桂枝8g 茯神20g 生龙骨25g(先煎)

生地30g 防风10g 厚朴5g 生牡蛎30g(先煎)

×14剂

3、关某某,女,2017年7月11日初诊

主诉:长期乏力、便溏

现病史:患者平素易乏力、便溏;脸色略黄滞,自觉暗淡无光泽;曾就诊于北京某中医医院,诊断为疲劳症,服用中药(具体用药不详),无明显疗效;纳可,小便平;舌质暗红,苔薄白,舌中部凹陷明显

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赤芍10克炙甘草10克制附片20克(先煎)桂枝20克7剂

2017年8月6日复诊:患者服药6剂后乏力、便溏消失,脸色较前转红润、透亮;

10月12日复诊:近2周患者夜寐欠佳,凌晨2-3点易醒,醒后不易入睡;近期略觉心慌心悸,略有乏力感;舌质淡暗,苔白厚,舌中部凹陷。

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赤芍10克炙甘草10克合欢皮40克制附片15克(先煎)桂枝20克茯苓30克炒白术20克3剂

患者因后背膀胱经排冷风明显,故守7月11日方续服3剂

2017年10月16日复诊:服药3剂后心慌、无力感消失,凌晨2-3点易醒转为凌晨3-4点易醒,醒来不易复睡;但自觉膀胱经循行部位凉及膝盖冒凉风,其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暗红,苔薄白,边有齿印,中部凹陷已不明显

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赤芍20克炙甘草10克合欢皮40克制附片25克(先煎)炒酸枣仁20克3剂

2017年10月21日复诊:服10月16日6剂后,近期膻中、后背、小腹、中脘频繁出现冒

冷气一症,近2日全身浮肿、大量腹泻且伴有昏厥感及全身冒冷气的感觉,排出大量自觉冰凉的大便,便后觉舒;随后半小时后身体逐渐暖和;睡眠明显改善,凌晨2-3点醒后易复睡;心慌及心脏不适感除;仍有少许疲劳感,偶觉乏力;自觉面色较前通透明亮;其余无明显不适。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症状性少阴病

4、邹某某,男,10岁,右膝关节胀痛,不能行走一周。

感冒后出现右膝关节胀痛,不能行走,在医院磁共振示:右膝关节腔内见一赘生物,因赘生物较大各位骨科医师均建议手术治疗。查其舌质淡红,苔白;切其脉弦滑而浊,沉取尚有力,左寸浮,右寸浮滑无力。平时易感冒,汗出。建议勿手术,中医治疗。

诊断:太阳病变证(六经辨证)

痹证(脏腑辨证)

证型:外感风寒湿,病于太阳少阳,入于溪谷之会。

方药:柴胡桂枝汤合防己黄芪汤化裁:

柴胡13克,黄芩8克,法夏8克,党参10克,

炙草5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汉防己8克,

黄芪15克,大枣3枚,生姜3片。7剂症减,再服7剂愈。

《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谿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气穴论》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囷,留于节凑,必将为败。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因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表。(防己黄芪汤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5、乔某某,女,1岁4个月,夜啼5月余。

夜间突然啼哭,竭斯底里状,声高而竭,每次半小时以上,或稍有不顺即哭,脾气暴躁,白天减轻,夜间加重。民间收惊数次无效。望鼻根发青。喜食甜食,不喜正餐,二便如常。舌质浅红,苔薄,脉细数。

防己4g 生地10g 桂枝3g 防风3g

炙甘草3g 百合9g 鸡内金5g 乌梅3g,7剂

原针对风入心经,阴虚血热者,可用于真阴不足兼有伏风者。

百合病之心肺阴虚内热证。本方具有清、轻、平、润的特点,能滋津血,益元气,使五脏真元通畅,内热无以留存而外泄,失调之机得以恢复。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 《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 1.1三阳病皆可出现头痛 1.1.1太阳病头痛 ①头痛是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太阳中风、太阳伤寒都会出现头痛,其特点是头项强痛。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头痛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冲头痛,……脊痛,……是主筋所生病者……头顖项痛……”。 1.1.2阳明病头痛 ①阳明头痛责之热,热邪循阳明经脉上攻,蒸于面,扰于清窍,发生头痛。“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 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颜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 1.1.4阳经合并病头痛 三阳经脉皆行于头面,则阳经合并病也可以发生头痛。如“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 1.2三阴病惟厥阴病可见头痛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头痛与足厥阴肝经循行密切相关。《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八大安全作业票证考试试卷

八大安全作业票证考试试卷 车间岗位姓名分数: 注:本试卷共120分,考核分数线为80分.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55分,每空,分) 1、动火作业 :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工艺设置以外的非常规作业,如使用 电焊、气焊(割)、喷灯、电钻、砂轮等进行可能产生(火焰 )、(火花)和(炽热表面)的非常规作业。 2、特殊动火作业:在生产运行状态下的( 易燃易爆)生产装置、(输送管道)、 储罐、容器等部位上及其它特殊危险场所进行的动火作业。(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按(特殊动火)作业管理。 3、使用气焊、气割动火作业时,乙炔瓶应直立放置;氧气瓶与乙炔气瓶间距不应小于(5 )m,二者与动火作业地点不应小于(10 )m,并不得在烈日下曝晒。 4、动火作业完毕,动火人和监火人以及参与动火作业的人员应清理现场,(监火人 )确认(无残留火种)后方可离开。 5、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 ) min,如超过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30 ) min,应重新取样分析。特殊动火作业期间还应随时进行监测。 6、(动火人)应随身携带《动火安全作业证》。 7、特殊动火作业和一级动火作业的《作业证》有效期不超过(8 )h。 8、一级动火作业的《作业证》由主管(安全防火 )部门审批。 、《动火作业证》实行(一个动火点、一张动火证)的动火作业管理。 9 10、进行动火作业时,(监火人 )应坚守岗位,不准脱岗;在动火期间,不准兼做其它工作。 11、凡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 )m及其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 为高处作业。距坠落高度基准面10m的高度,其防坠落半径为( 4 )米。

12、高处作业中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气设施和各种设备,应在作业前加以检查,确认其(完好 )后投入使用。 13、雨天和雪天进行高处作业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滑 )、防寒和(防冻 ) 1 措施。 14、高处作业人员不得在高处作业处(休息 )。 15、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正确使用防坠落用品与登高器具、设备。安全带不得(低挂高用 )。系安全带后应检查扣环是否扣牢。 16、对患有(职业禁忌证 ):如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癫痫病、精神疾病等、年老体弱、疲劳过度、视力不佳及其他不适于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得进行高处作业。 17、设备检修前,设备使用单位应对参加检修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 18、对检修现场存在的可能危及安全的坑、井、沟、孔洞等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设置警告标志,夜间应设(警示红灯 )。 19、对检修设备上的电器电源,应采取可靠的断电措施,确认无电后在电源开关处设置安全(警示 )标牌或(加锁 )。 20、应对检修作业使用的脚手架、起重机械、电气焊用具、手持电动工具等各种工器具进行检查;手持式、移动式电气工器具应配有(漏电保护装置 )。凡不符合作业安全要求的工器具不得使用。 21、参加检修作业的人员应按规定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安全管理部门应该进行现场检查、监督。 22、检修项目(负责人 )应与设备使用单位负责人共同检查,确认设备、工艺处理等满足检修安全要求。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蔡长福老师六经辩证之

蔡长福老师六经辩证之—太阴、阳明篇(一) ——弟子李鹏整理蔡长福老师济南经方会议讲话 大家好,今天我讲一下乳腺病的由来,乳腺病是怎么造成的。我们今天从太阴篇开始讲起,(把太阴篇的歌子放上来)人为什么要生病?人后天之本就是它(太阴),生死也是它,你体质好坏也是它,你有没有能力也是它,你工作的好坏也是它。 我们每一个医生,先不讲给别人看病,最起码你把你自己要了解,你不懂脏腑就不是个纯正的医生,你不懂经络,学一辈子你也走不上大道。我们学中医首先了解脏腑,首先了解自身。我们医生自古来都是这样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可是当初我遇到一个病人连卷带骂,直接手指着脸骂我,那是我说错了一句话,其实也不算说错:我们医生心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前人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他说:你讲的屁话!我问:你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我房子都卖了,我的病还瞧不好,我看你们这个称呼要改一改了。我说:怎么改法呢?他说:讲不好讲。我说:你讲就是了。他说:应该说“患者是你们医生的父母”。我的妈呀,这句话讲的我脸一红,我半天没有回答他。我说:你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为什么这样说?你们医生吃的穿的,住的洋楼,奔驰宝马,不都是患者给你们的吗?有几个看好病的?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房子也卖了到现在也没看好病。你们还是我们患者的父母吗?你们吃的、穿的、小洋楼、奔驰、宝马、老婆孩子旅游玩都是患者的钱呐! 我让这个病人讲的半天没有言语回答他。哎!想想就是这样,有的人到处求医无门,听这个医院搞,找这个专家看,找这个博士,找那个权威,上下都找,民间的医生也找,找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一个好医生没有找到,最后倾家荡产死路一条。很多病人结果都是这样的,其实病人让治,不是不让我们治,有的求医十年二十年没遇到一个好医生,终于这个病人死了。如果是暴病死了还有情可原,马上得病就死了,那就不怪我们医生了,换一个医生还这样,换一家医院还这样,跑到北京权威医院、上海权威医院,终于这个病人钱花光了人死了,现在是普遍现象,不仅仅是哪一个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不能说我们同道的不下功夫,你们下的功夫也很大,你们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晚上有时间还要背方剂、背条文,下功夫可大了,但是在临床上见了病就昏了,治不好,为什么?因为你的方向路线是错误的。怎么这样说呢?其实治病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是你自己搞复杂了。人就是两个病:表里、寒热。不是表就是里,不是寒就是热。《伤寒论》张仲景写的什么?就是衣食保暖。《伤寒论》深,深不可测;浅,浅就在皮毛。我今天谈皮毛两个字,何谓皮毛?就是着凉感冒,就这么简单。人身上外边三层、里边三层,第一层太阳,二一层阳明,三一层少阳。三阳过后就到了太阴,三阴太阴是第一阴,少阴第二阴,厥阴第三阴,合在一起就是三阴三阳。人身上就这么多部件,三阴三阳与外感都有关。太阳病第一证桂枝汤、麻黄汤不就是治着凉的吗?二一证葛根汤、白虎汤;三证小柴胡、大柴胡。我们把三个问题搞清楚了,你就能见病知源,你不会治错病的。

论“六经皆有表证”

1026  环球中医药2017年9月第10卷第9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 2017,Vol.10,No.9 四学术论坛四 作者单位:102618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一科 作者简介:胡婕(1979-),女,硕士,主治医师三研究方向:呼吸疾病的中医药治疗三E?mail:xuanbit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11429028.html, 论 六经皆有表证” 胡婕 【摘要】 ‘伤寒论“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讲述了外邪入侵机体的层层机制,提出了明确的理法方药三本文通过分析六经的特点和六经表证的发病机理,分别论述了太阳经表证二阳明经表证二少阳经表证二外寒直中太阴二少阴二厥阴病引起的表证三从而说明‘伤寒论“的表证并不仅仅局限于太阳经,而是根据六经传变,层层贯彻于整个六经三这种思路将对临床治疗起到重要启示作用三 【关键词】 六经; 表证; 伤寒 【中图分类号】 R241.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9.029 ‘伤寒论“认为,在外感六淫中,伤阳气最重的为寒气三‘伤寒论“在讲述寒气侵入人体之后,一般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方向进行三所以,开篇即从太阳病讲起,如太阳病不愈,而转属阳明,继而少阳,三阳病不愈,继而转入三阴, 因此,‘伤寒论“的层次性非常强,在临证中仔细辨别,即可发现外寒在六经的哪个地方,从而随证立法用药三而在实际临床中,也会遇到特殊情况,在患者旧有宿疾,或者体质因素,或者久病体虚二阳气不足的情况下,寒气可以跳过太阳经,直中阳明二少阳,或者直中三阴经,毕竟,其他五经在体表也有广泛的经络分布,外寒完全可以通过这些经络侵入五经,不论是外寒顺六经逐层转移也好,还是寒邪直中六经,在六经的各个系统均可带有表证的特点三1 太阳病表证 太阳经是人体的第一道防御屏障,是最容易感受外邪的经络三太阳病的提纲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三”这里明确说明了外寒侵入体表的表现,寒气侵入体表肌肤,可以引起肌表畏寒;侵入太阳经,经络循行的头部二颈项部气血运行不通,不通则痛;人体正气浮到体表与外寒抗争,此时脉象显示浮脉三在这里仲景提出了风寒表实证的麻黄汤,还有风寒表虚的桂枝汤,均是感冒的代表方,如果运用得当,效如桴鼓三2 阳明病表证 阳明病的提纲是: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三”即阳明病是以便秘,胃肠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三阳明病可分为三大类: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太阳阳明对应的方药是麻子仁丸,正阳阳明对应的是承气类方,少阳阳明对应的是大柴胡汤三 尤在泾[1]在‘伤寒贯珠集四阳明篇“提到: 太阳阳明者,病在太阳,而兼阳明内实,以其人胃阳素盛,脾阴不布,屎小而硬,病成脾约,于是太阳方受邪气,而阳明已成内实也三”其对应的麻子仁丸方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三”趺阳脉即是胃脉,胃脉浮代表外寒入侵,阳气升到体表与其抗争三趺阳脉涩,代表胃气与寒相搏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胃肠功能受到制约,气血不通三 成无己[2]在此精彩讲到: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三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三”成无己讲了水的运行分布,外寒直入阳明,约束了脾胃功能,使津液不能在肠道分布,多余的水液从膀胱而出,故出现大便难,小便数的情况三 在实际临床中,经常见到感冒伴有便秘的情况,患者既有表证,又有大便难的里证三而且这种便秘多以前硬后溏,或者大便干球的情况出现,这是外寒将脾胃运化功能束缚住,使水液不能下布的结果,而且脾胃功能受制,胃肠运动能力减弱,大便的传导明显延迟,因此便秘更加严重三麻仁丸方中的杏仁既能宣肺解表,又能润肠,火麻仁二白芍和蜂蜜有濡润,增加津液的作用,大黄二枳实二厚朴有增加胃肠动力的作用,诸药同用,表里兼治三3 少阳病表证 少阳病的提纲是: 口苦二咽干二目眩也三”当寒邪进入半表半里时,寒热往来,正邪相争,既不能通过发汗来引寒邪外出,也不能通过吐下来驱邪,只能和解之三所以,张仲景提出了小柴胡汤三方中柴胡二生姜走少阳经,解表散寒;党参二炙甘草二大枣扶助人体正气,使寒邪不内陷;半夏散郁里之结气;黄芩清郁热,诸药同用,引半表半里之寒邪外出三小柴胡汤即是少阳病表证的代表方三 而柴胡桂枝汤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太阳少阳并病的方剂三 ‘伤寒论“146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二微恶寒,肢节烦疼,微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 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 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 (1)《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六经

一、历代对“六经”实质的不同认识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行,习称“六经辨证”。张仲景的《伤寒论》全面采用六经分证,树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生了极大影响。但是,也由此引起了对”六经”实质的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伦。北宋·朱肽在其《活人书》中首列经络图,专从足六经的循行分布及生理特点来分析六经病机,为六经经络说。经络说虽被后世许多医家所信奉,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六经并非经络而对经络说大张挞伐。 非经络论者中,又有各种不同见解。明·方有执认为“六经者,犹儒家六经之经,犹言部也。…天下之大,事物之众,六部尽之矣:人身之有,百级之多,六经尽之矣。”(《伤寒论条辨·图说》)“六经各一经络藏府”(《伤寒论条辨·后序》)方氏为并藏府经络而论大经又以藏府为主者。清·柯琴用“周礼分六官”来比喻六经,看法略同于方氏,但柯氏不以藏府而以地面经界为说,渭一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主经,而非经络之经。”(《伤寒论翼·六经正义》)清·张志聪以六气阐发六经,云“此皆论六气之化木子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未尝论及手足之经脉”(《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本义》)创六经气化之说。它如宋·许叔微之八纲说,清·程应旅之形层说,近贤陆渊雷氏之阶段说,章次公等之症候群说,时振声等之阴阳消长研等。不能尽举。以上各种意见虽各有所见,不谓无据,但反对石也都能从相反角度提出质疑,可见各家看法都还不够全面,解释有欠圆满。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三阴三阳”。一般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

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化分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原始的三阴三阳也许如此,但太阳是阳之最,为何位北主冬配寒水?太阴为阴之极,为何位西南而主长夏湿士?太阳主表,为何不入肺卫而入膀阶凡此种种问题,都不是原始的阴阳再分概念所能解释。实际上运用到中医学中的三阴三阳。已与经络、藏象、运气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系统模式,三阴三阳的模式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 二、从河图、洛书探究六经起源 笔者近年来在医易关系的研究巾,发现三阴三阳系统模式的形成,与易学的河图。洛书有着密切关系。以往曾有人认为河图洛书为宋人附会汉人易注而作,非古易所有,但从《内经》及近代出土文物文献的记载,事实说明河图洛书起码在西汉初年以前已经流行,而且中医学的形成与其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对此,笔者已有专文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河图有生、成数之说。生数为先天,先天主气;成数为后夭,后天主运。五行五运以成数为用,六气则从生数而出。一般认为河图中一、二、三、四、五均为生数,但五居中央,各生数都与中五相加而为成数,五既是生数又是成数。(《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中央****,入通于脾……其数五”,即为五作成数之例)。故《内经》“以四时长四藏”,唯脾不得独主于时(《索问·太阴阳明论》)。除了五这个特殊数外,其它四个生数两相交会,可以有且也只能有六种组合。这六种组合恰恰构成了三阴三阳 图2中一、三是阳数,故-、三相会为太阳:二、四是阴数二、四相合为太阴。一四、二三均相邻交会于外,一四合化于西北阳明,二三合化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六经辨证歌诀包含脉象用药治病是一篇好文章 一:人总共有十二经络为何伤寒论只有六经辨证?? 六经辩证是后人编的,因为张仲景有三阴三阳,所以后人就编出个六经辩证,其实,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应该叫做六气,气是运气里面的气,不是六经的意思,经只不过是气的一个运行通道,经络也是气生的,而六气也包含人体脏腑之气,也就是脏腑的所有功能,所以张仲景的六气,是对于人体整个身体而言的,后世的六经,只针对经络,是错误的。 你要清楚一点,就是脏腑经络的气化,也就是脏腑经络的功能,就是六气,所以身体所有的疾病,统统可以归到六气上来,所以伤寒论不是一部治外感的书籍,他是一部研究人体所有气机气化的一部书籍 二:您好,Goodfree先生,就十二经络手足三阳经的区分,想问您太阳和阳明哪个强,有时真的糊涂了。谢谢! 三阳经,阳明经的阳气最盛,其次是太阳,最后是少阳 三阴经,太阴经的阴气最盛,其次是少阴,最后是厥阴 四:清代是否有名医?是那位? 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好多位呢。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邵兰荪、黄退庵、计南、毛对山、刘一明、王清任、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人。有本叫《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的书。最出名的叫“喜来乐”哈哈这个是开玩笑 五:古代中医是怎么衡量什么药该用多少药量的呢? 中药离不开实践,至于汤剂的形成是伊尹之后,方剂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尝试单味药的基础上开始尝试配合使用,比如内经里产生的十三方,还有最早的五十二病方。另外产生了七方、八阵二十二门等制方原则,最后产生比较成熟的君臣佐使的配伍结构。你提到的古代人研究中药、配置方剂的研究方法应该有很多种途径,从原始的口尝、亲身尝试到练习气功调息状态下体验药物的作用归经,如现不可考的《胎胪经》,就是在类似胎息状态下的道家内证体验,此外还有术数原理,从河图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术数里悟出的配药比例而研发出的六一散;以及直觉思维等的探索。必须要说明的是,方剂里的用药量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值,这样,才可能为辩证论治和临证加减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一张一成不变的处方。 以上为自己手打,下面提供一点发展史 另附一些资料,供您浏览参考: 方剂的形成发展:方剂形成很早,具体是何时,何人所为,尚不能查。从历料上看,方剂的发展至少在周以前,在发展药物治病后,积累经验,从单味发展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东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疗最好,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方剂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工具,才能有方剂的产生,从生食到熟食,有这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基础,在周休《礼记》“君有疾饮药,臣先偿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偿之”。可见当时已药煎后饮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药有无毒性,尝不明了,故先用人偿之。《史记·仓公列传》及《流沙阴简》中见出有方,如长桑君教扁鹊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积累的方剂,不轻易传与人,扁鹊治病人假死时,用了“八”之剂和煮之,说明当时方剂已具备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证明这些方不将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更主要证明了这一问题。在《内经》中,关于治疗原则、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记载,说明到了《内经》时代,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此处成熟并不意味完善,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它当中经验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成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说它是成熟的,在《内经》虽只记载了十个方,但这十三方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还是单味药,有些方用药简单,从此可能会疑问,理论发展到这样地步,为什么没有方?因为古代著作,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出,它是分开的。《内经》是医经,有七家,经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内经》中少,还有更多的,虽没传下来,但有记载,在那里已积累相当的资料,形成了理论,在此以后,更进一步是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复及后世的附方),从方的数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一内因: 疾病从内而生。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二外感 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也就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 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 所谓太阳伤风, 是伤于风, 因为吹到风而感冒,

所以叫伤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 项强, 头痛, 发烧。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 还有一种就是太阳伤寒, 伤于寒症, 冬春之际,天气太冷, 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空调病是也)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 怕冷, 全身没有汗, 高热, 身痛, 骨节痛,咳嗽这时候要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 麻黄10桂枝10杏仁6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重, 怕冷, 全身没有汗, 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候要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 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太阳温病、夏天泄泻、咽喉炎(喉咙痛) 太阳温病就是出汗后伤于寒,本身体内的热气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出汗后被寒所伤,汗毛孔闭塞,热气循经直攻喉咙,出现喉咙疼痛,咳嗽、全身疼痛,或陷于阳明胃肠出现泄泻,这时就用葛根汤来治疗。葛根汤 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1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图2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 ◆近现代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 ◆三阴三阳的概念不搞清楚,六经的实质就永远是个谜。三阴三阳既是对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个时空段的划分,也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 ◆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六经,有关六经的一些难题,大多可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 已故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近现代的中医界,由于摒弃了运气学说,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已经说不清楚了,“六经”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人认为“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可废”,甚而批评张仲景《伤寒论》“沿用六经以名篇,又未免美中不足”。事实上,六经辨证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六经的存废非同小可!本文拟据运气理论对六经辨证的原义和实质试作阐释,藉此说明运气学说的重要意义。 探求“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 中医学中将疾病分属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习称“六经辨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首先将热病分作三阴三阳六个阶段;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树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但是,“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后世医家颇多争议。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对“三阴三阳”的理解。目前通常的解释认为:三阴三阳是阴阳的再分,事物由阴阳两仪各生太少(太阴、少阴,太阳、少阳)而为四象,进而又分化出非太非少的阳明和厥阴,形成三阴三阳。有人认为,《素问·热论》的六经以表里分阴阳,《伤寒论》六经则以寒热分阴阳。若按此理解,三阴三阳表达的仅是寒热的甚微和表里的深浅。但作为辨证纲领的六经,并没有把热象最著或阳气最盛的病叫太阳病,也没有把寒象最重或阳气将绝,抑或传变到最里的病叫太阴病。且太阳主表,何以不联系主皮毛的肺卫而与膀胱配应为什么温邪外感就不是先犯太阳太阴若为阴之极,为什么《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讲的仅是一般脾胃消化道症状太阴病的第二条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痛”,第四条是“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均不能以寒盛里极作解释。日本汉方医家把少阴病说成是“表阴证”,但《伤寒论》少阴病多亡阳危候,论中列出的“难治”、“不

八大作业票证及安全规程

八大作业票证及安全规程 八 大 作 业 票 证

星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电厂八大作业票证名目 一、动火作业 二、高处作业 三、设备检修作业 四、吊装作业 五、盲板抽堵作业 六、设备内检修作业 七、动土作业 八、断路作业

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一、动火作业 在禁火区进行焊接与切割作业及在易燃易爆场所使用喷灯、电钻、砂轮等进行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赤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 二、动火作业分类 1、专门危险动火作业:在生产运行状态下的易燃易爆物品生产装置,输送管道、储罐等部位上及其专门危险场所的动火作业。 2、一级动火作业:在易燃易爆场所进行的动火作业。 3、二级动火作业:除专门危险动火作业和一级动火作业以外的动火作业。 三、动火作业安全要求 1、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及周围的易燃物品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配备足够适用的消防器材。 2、动火作业前,应检查电、气焊工具,保证安全可靠,不准带病使用。 3、动火作业完毕应清理现场,确认无残留火种后方可离开。 4、动火作业前要取样分析。 5、如无法进行取样分析,应由分管领导或总工程师签字同意,另做具体处理。 四、《动火安全作业证》的治理 1、《动火安全作业证》由申请动火单位指定动火项目负责人办理。办证人应按《动火安全作业证》的项目逐项填写,不得空项,然后按照动火等级,由动火地点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初审签字,经安环科复检签字,报分管领导和总工程师终审批准。 2、动火负责人持办理好的《动火安全作业证》到现场,检查动火作业安全措施落实情形,确认安全措施可靠向动火人和监火人交代安全注意事项后,将《动火安全作业证》交给动火人。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 1创立以阴阳为纲六经分证辨证论治的外感热病诊疗体系《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张仲景倡导的辨证论治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伤寒病”的证治来体现的。《伤寒杂病论·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里的《平脉辨证》是一部医书,已失佚。说明汉代以前就有了辨证的学说,并为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伤寒,是泛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属于《内经》“热病”范畴。《素问·热论篇》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及“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的说法,即认为热病的原因是伤于寒邪,张仲景就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伤寒”。 《灵枢经》记载有杂病一篇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杂病。而张仲景把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以及各种疑难杂病,总为“杂病”与:“伤寒”合为《伤寒杂病论》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无论伤寒还是杂病,贯穿整本书的便是“六经辩证”思想 所谓“六经辩证”,为张仲景最早提出,他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即太阳、阳明、邵阳、太阴、少阴、厥阴、又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并指导刺灸之法。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12条正经。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12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 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 阶段与病理时相: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 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 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 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 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 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 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 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 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蔡长友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来到会场的,我想很多都是专家,都是咱们中医界比较资深的有经验的医师。我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非常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人的学**是终身制的,我也把我每次的讲座都当成一次历练,当成一次学**。所以今天就把我们蔡氏经方对六经辨证一些理解、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进行交流。 蔡氏经方近几年来被一些人关注,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理论有多神奇、有多深奥。有一些弟子跟我谈心,我收集到了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他有什么信息,反馈到我这里我会做一个综合考虑:我们蔡氏经方学术哪些值得提倡,哪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有些弟子跟我讲,他说蔡氏经方有三点:第一是好学;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好复制。我觉得这个概括得比较好,我们讲中医学,它浩如烟海,源流众多,分支也众多。那么学**中医,你要是选择不当,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初学者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讲,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他也是一个积累。就怕什么?就怕你走了弯路回不来,这就麻烦了。因为我们中医流派异彩纷呈,怕你花了大量精力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蔡氏经方多年来秉承了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始终不改,医圣老祖先他留下的这些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所以我觉得六经辨证,医圣这个《伤寒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和挖掘的东西。 有一些初学者找不到感觉,学中医学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信心了,结果打算改行了,那他如果有幸接触到我们蔡氏经方,他如果说能学得进去,能用好,就会重新找回自信,觉得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来为人看病,觉得这些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学,简单地用,而且又不失正道。我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个中医学里面你学好六经辨证,我们讲是大病小病一样看。我们蔡氏有一个口号:学好六经辨证,癌症就当感冒看。其实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一些同仁会觉得,看感冒和看癌证的思路能一样吗?实践中它会告诉你,它会给你答案。 我们家有一个弟子在从化,他年前来看我,然后跟我聊天,他说我没遇到蔡氏经方之前我就打算改行了,为什么呢?他说我当医生当了很多年,我改行不是因为我没有生意,就是因为我生意非常好,我一直对中医学不进去,理论太复杂,他说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用一个方两个方没有效,我大量的都用西医给病人看病,但是这个西医的吊水,这个炎症今天你吊了今天好,过几天不吊就不好,他说这个反反复复,我非常痛苦。我有一种良心发现的感觉,我挣了这么多钱,也买了房也买了车,他说就是这么多的病人我看不好,我觉得非常痛苦。这不是我追求的,假如说我单纯为了挣两个钱,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挣了有不少钱。但是人到了经济好转的时候,我们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对吧,当他这个经济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想法不一样了,他说我想做好事,想把病人看好。但是总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