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条原则一图式

1.原子核外电子

的分层排布: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又叫电子分层排 布

2.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原则

① 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 低 的电子层里,当能量低的电子层排满后依次进入能量较高

的电子层。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n 2 个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K 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18 个,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 32 。

3.原子结构(或离子结构)示意图:1——20号元素

【例如】

原子结构示意图

O 2- Al 3+ Na +

离子结构示意图 【知识拓宽】1. 电子数相同的粒子

2.元素原子结构的特殊性的粒子(1——18号)

(1)最外层电子数为 1 的原子有: H Li Na ;

(2)最外层电子数为 2 的原子有: He Be Mg ;

(3)最外层电子数跟次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Be Ar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是: C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是: O ;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原子是: Ne ;

(4)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Si ;

(5)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P ;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有: H Be Al ;

(7)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 Li ;

(8)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 He C S ;

(9)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是: O ;

(10)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1H ;

3.等质子数的粒子

离子:9个质子的离子:F-、OH-、NH2-

11个质子的离子:Na+、H3O+、NH4+

17个质子的离子:HS-、Cl-

分子:14个质子:N2、CO、C2H2

16个质子:S、O2

4.等式量粒子

式量28:式量78:

式量98:式量3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量变到质变规律

教学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砂纸、镁带、铝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酚酞试液、、1m o1/L盐酸,1m o1/LA1C13溶液、3mo1/LNaOH溶液、3mo1/LH2SO4溶液、1m o1/LMgC12溶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二、元素周期律

1.核外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根据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并找出规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从_1_个递增到_8_个的情况(K层由1-2),既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2. 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小、大小----------呈现周期性变化。

3.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主要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温故知新】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实验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比较

【实验1】Mg、Al与稀盐酸反应的比较: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片,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 1mol·L-1的盐酸。

【实验2】Mg、Al和水的反应的比较: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管中,加入2~3 ml水,并滴入两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分别

用酒精灯给两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①比较钠、镁、铝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

②比较钠、镁、铝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

③比较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

碱性:NaOH > Mg(OH)2 > Al(OH)3

※规律:金属性Na Mg Al (减弱)

、Cl四种非金属元素性质的比较

※规律:第三周期元素:Na Mg Al Si P S Cl,

(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对其它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也可得到类似的结论。

【结论】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实质: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知识拓展】

1.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1)原子半径大小比较: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

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

※讨论:电子层数(n值)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大吗?(答:不一定)

[例1]原子半径:Li Be B C N O F

Na Mg Al Si P S Cl

半径均比Li 小

(2)离子半径

①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的原子半径。

②阴离子半径大于相应的原子半径。

③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离子半径增大。

④同一周期: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

⑤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越大,半径越小。

[例2] 比较半径,按由大到小排序:

S、Cl、Ca :Ca > S > Cl ;

S2-、Cl-、Ca2+:S2-> Cl-> Ca2+;

Na 、Mg 、Al 、S 、Cl :Na > Mg > Al > S > Cl ;

Na+、Mg2+、Al3+、S2-、Cl :S2-> Cl-> Na+> Mg2+> Al 。

[例3] aX m+、bY n+、c Z n-、d R m- (m > n)四种微粒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原子序数由大到小的顺序: a > b > c > d ;

离子半径由达到小的顺序: d R m- > c Z n- > bY n+ > aX m+。

a 与

b 的关系:a === b + m-n ;

a 与c 的关系:a === c + m + n ;

b 与d 的关系:b === d + m + n 。

2.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判断主族)

①最外层3-----7 个电子的:是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应的主族元素;

②最外层1-----2 个电子的:不能确定,再看次外层:

若次外层8个电子:是与最外层电子数相应的主族元素;

若次外层9-----18个电子:是过渡元素。

[例4]下列元素中,一定属于主族元素的有------------------------------------------------ (ADE)元素 A B C D E

最外层电子数 5 1 2 3 2

次外层电子数18 18 14 8 8

2个

※主族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可能为 8个

18个

3.原子序数差规律

(1)ⅠA——ⅡA族元素:同一主族上下相邻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与上面的元素所在周期的元

素数目相同。

(2) ⅢA--ⅦA族元素:同一主族上下相邻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与下面的元素所在周期的元

素数目相同。

[例5] ⅠA 周期元素数目

第一周期 1 H ---------------------------2 种

原子序数差:2

第二周期3Li ---------------------------8种

原子序数差:8

第三周期11Na--------------------------8种

[例6] ⅦA周期元素数目

第二周期9F--------------------------- 8 种

原子序数差:8

第三周期17Cl -------------------------8种

原子序数差:18

第四周期35Br-------------------------18种

4.同周期的ⅡA和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

第2、3周期(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都相差 1 ;

第4、5周期(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都相差 11 ;

第6、7周期(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都相差25 ;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2、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3、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规律:①周期表中金属、非金属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在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变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②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左下方,是Fr ;非金属性最强的在周期表的

右上方,是 F 。

2. 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对于主族元素)

最高正价数 == 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负价数 == 8-族序数 == 8-最外层电子数

※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和它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 8 。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周期表中位置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

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半径↓↑

性质

主要化合价↑相同

元素金属性↓↑元素非金属性↑↓单质氧化性↑↓单质还原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性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碱性

↓↑

气态氢化物

的稳定性

↑↓

3.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指导意义

(1)是学习、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2)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

(3)对于其它相关的科学技术有指导作用:在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例如:

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等;

在氟、氯、硫、磷等位置靠近的区域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含砷、磷的有机农药;

在过渡元素中寻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课后作业】

1、下列所画原子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D )

A、 B、 C、 D、

2、某元素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此元素是( C )

A.S

B.C

C.Si

D.Cl

3、已知a X m+和b Y n-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 )

A. a=b+m+n

B. a=b-m+n

C. a=b+m-n

D. a=b-m-n

4、和氖原子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微粒是 -------------------------------------( C )

A.He

B. K+

C.F- Cl-

5、

)

(

O

O16

8

17

8

判断前后两者和关系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 C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肯定

6、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A m+和B n-,两种元素的质子数,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 ----( A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能肯定

7、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一组粒子是-------------------------------------------( C )

A.Mg2+、Al3+、Cl-、Ne B.Na+、 F-、 S2-、Ar

C.K+、 Ca2+、 S2-、Ar D.Mg2+、Na+、Cl-、S2-

8、在第n电子层中,当它作为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时,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它作为原

子的次外层时.其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个,则此电子层是( C )

A.K层 B.L层 C.M层 D.N层

9、一种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与另一种粒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则下列关于两种粒子之间的关

系说法错误的是-------------------------------------------------------( D )

A.它们可能是同位素 B.可能是不同分子

C.可能是不同的离子 D.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D )A.两

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不存在两种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11、号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二倍的元素是 C ,原子结构示意

,能与氧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CO 、 CO2。

12、各题中的物质均由核电荷数为1-10的元素组成,按要求填写化学式

⑴只有两个原子核和两个电子组成的分子是 H2;

⑵最外层分别为4个和6个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化合物是 CO 、 CO2;

⑶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所形成的氢化物 NH3;

⑷由3个原子组成的电子总数为10的化合物是 H2O ;

⑸离子化合物AB中阴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化合物AB是 LiH .

13、A+、B―、C、D四种微粒中均有氢原子,且电子总数均为10个。溶液中的A+和B―在加热时相互

反应可转化为C和D。则A+为 NH4+,B―为 OH-,C和D为 NH3、 H2O 。

【随堂练习】

1.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B )

A.XY2

B.X2Y3

C.X3Y2

D.X2Y

2.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11~18号(惰性元素除外)的元素的有关问题。

(1)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Na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Cl 。(3)最容易生成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Cl。(4)原子半径最大的是Na ;最小的是Cl 。

3.从原子序数11依次增加到17,下列所叙递变关系错误的是------------------------------------( A )

A.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B.原子核吸引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C.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

D.从硅到氯负价从-4-1

4. 已知X、Y、Z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

HXO4>H2YO4>H3ZO4。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B)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

B.非金属活泼性:Y<X<Z

C.单质的氧化性:X2>Y2>Z2

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相等

5. 稳定性强弱:HF >HCl >HBr > HI ,NH3< HF ,NH3> PH3

碱性强弱:KOH > NaOH > Mg(OH)2

酸性强弱:HClO4> HBrO4,HNO3> H3PO4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D.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

7.某主族元素R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由此可以判断----------------(D )

A.R一定是第四周期元素

B.R一定是ⅣA族元素

C.R的气态氢化物比同族其他元素气态氢化物稳定

D.R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

8.按粒子的半径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是------------------------------------------( AC )

A.Cl,S,P

B.N,O,F

C.Al3+,Mg2+,Na+

D.K,Na,Li

9.下列元素的单质中,与水反应最剧烈的是----------------------------------------------------- ( D ) (A)Na (B)Mg (C)Al (D)K

10.下列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强的是------------------------------------------------------------------( A ) (A)HF (B)NH3(C)PH3(D)H2S

【课后作业】

1.下列的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

..的是---------------------------------------------------------------( C )

A、Ca(OH)2

B、NaOH

C、RbOH

D、Al(OH)3

2.在高温超导体中,铊(T1)是其中成分之一,已知铊是铝的同族元素,关于铊的下列性质判断中可能

错误的是----------------------------------------------------------------------------------------( C )

A、是银白色质软的金属

B、形成+3价的化合物

C、T1(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D、单质铊的还原性比单质铝强.

3.砷为第4周期第ⅤA族元素,根据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砷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AD)

A、AsH3比NH3稳定

B、可以存在-3、+3、+5等多种化合价

C、As2O5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H3PO4弱

D、砷的还原性比磷弱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金属元素不能得电子,不显负价,故金属元素不能形成阴离子

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B、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Li、Na、K、Rb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减弱

5.能说明A元素的金属性比B元素的金属性强的是---------------------------------------------(C )

A、A原子失电子的数目比B原子多

B、A元素的最高正价比B元素的最高正价要高

C 、均失去1个电子,A 比B 需要的能量少

D 、A 比B 的原子序数大

6.下列各组微粒中,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是-------------------------------------------------------( CD ) A.Mg 2+、Al 3+、Cl -、Ne B.Na +、F -、S 2-、Ar C.K +、Ca 2+、S 2-、Ar D.Mg 2+、O 2-、Na +、F -

7.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D ) A .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 .砹(At)为有色固体,HAt 不稳定,AgAt 感光性很强,但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C .硫酸锶(SrSO 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D .硒化氢(H 2Se)是有色、有毒的气体,比H 2S 稳定

8.碱性强弱介于KOH 和Mg(OH)2之间的氢氧化物是------------------------------------------- ( AC )

A .NaOH

B .Al(OH)3

C .Ca(OH)2

D .RbOH

9.X 、Y 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 的非金属性比Y 强的是-----( C )

A 、 X 原子的电子层比Y 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 、 X 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 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 、 X 的气态氢化物比Y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 、 Y 的单质能将X 从NaX 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10.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提示:碘酸的化学式为HIO 3),其中碘元素呈+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D ) (A) I 2O 4 (B) I 3O 5 (C) I 4O 7 (D) I 4O 9

11.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 A 2+

、b B +

、c C 3-

、d D -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原子半径 A >B >D >C B .原子序数 d >c >b >a

C .离子半径 C >

D >B >A D .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目 A >B >D >C 1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三种粒子A 2+

、B 2-

、C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BC )

A .原子序数关系是C >

B >A

B .粒子半径关系是B 2-<A 2+

C .C 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一种原子

D .原子半径关系是A <C <B

13.A 、B 、C 、D 、E 是同一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 和B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呈碱性,且碱性B >A ,C 和D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 >D ;E 是这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C ) A.A 、B 、C 、D 、E B.E 、C 、D 、B 、A C.B 、A 、D 、C 、E D.C 、D 、A 、B 、E 14.A 、B 、C 、D 4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均小于18,其最高正价数依次为1、4、5、7,已知B 的原子

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2。A 、C 原子的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8。D 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酸。则:

⑴A 、B 、C 、D 分别是 Na 、 C 、 P 、 Cl 。

⑵A 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C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⑶C 、D 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PH 3 < HCl (写化学式,用“<”或“>”表示强弱)。

15.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一 ① 二

+11 2 8

2 8 5

+15

(1) 表中元素_F__的金属性最强;元素_Br_的单质室温下呈液态(填

写元素符号);

(2) 表中元素⑿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元素符号是:Ga ;

(3) 表中元素⑥⑩⒀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_HF _>__HCl _>_HBr_(填写化学式,下同);

(4) 表中元素⑨和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_HClO4 _>__H2SO4_。

【随堂练习】

1.Ra(镭)是原子序数最大的第ⅡA族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原子半径是第ⅡA族中最大的

B、遇冷水能剧烈反应

C、位于第七周期

D、Ra(OH)2是两性氢氧化物

2.在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能找到 --------------------------------( C )

A、制农药的元素

B、制催化剂的元素

C、做半导体的元素

D、制耐高温合金材料的元素

3.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的化学式可能是(元素X、Y都为主族元素)----------------------------------------------( B )

A、XY2

B、X2Y3

C、X3Y2

D、X2Y

4.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

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B、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2

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4

5.下列各化合物,阳离子与阴离子半径之比最小的是-------------------------------------------( A )(A)LiI (B)LiF (C)NaCl (D)KBr

6.Y元素最高正价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是4,Y元素与M元素形成离子化合物,并在水中电离出电

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该化合物是------------------------------------------------------------( D )(A)KCl (B)Na2S (C)Na2O (D)K2S

7.A、B均为原子序数1~20的元素,已知A的原子序数为n,A2+离子比B2-离子少8个电子,则B

的原子序数是------------------------------------------------------------------------------------( A )

(A)n+4 (B)n+6 (C)n+8 (D)n+10

8.X和Y两元素组成化合物A和B,A的化学式为XY2,其中X占44.1%,B中X占34.5%,则

B的化学式为---------------------------------------------------------------------------------------( C )

(A)X

2Y (B)XY (C)XY

3

(D)X

3

Y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通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一必修《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 2.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3.巧记周期表中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读元素周期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3.通过推导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在“纸牌游戏”中,感受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的相互推断。 三、设计思路以故事引入新课题→纸牌游戏→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结构→周期表的巧记方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的目的。

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整套教案

目录(人教版) 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 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 ... 20 第三节化学键 ....................................................................... ........... 33 39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 量 ........................................................................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

39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 55 62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 .........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

化学必修二 乙醇教案 人教版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 3.1 乙醇 武威十八中王勇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乙醇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必修中对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没有强化,学生主要学的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重要有机物的知识。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它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了解有机物的一般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材地位与作用 乙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高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乙醇比较熟悉,且在初中已经在九年级上册《燃料及其利用》一章节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乙醇。以乙醇作为学生学习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烃类衍生物,知识起点低,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是在学习了烃类及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乙醇,学生可以轻松的从乙醇的组成分析探究乙醇的结构,再由结构认识乙醇的性质。并且乙醇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学习其他衍生物的性质具有指导性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本节是由学习烃类有机物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阶段,将《生活中两种最常见有机物》安排在这里《有机化合物》第三节,乙醇的教学不仅在整个单元的知识网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在整个高中有机化合物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 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 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 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目标: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问题]回顾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液体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以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问题]一般情况下,怎样取用固体、液体? [学生回答] 固体盖住试管低、液体1~2ml。 [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我们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板书]一、化学实验安全 [投影]以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见过?你知道什么意义吗?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大全

乙酸教学设计路桥中学陈彩莲 一、设计思想: 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对醋是很熟悉的,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前后联系.结合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乙酸的知识(乙酸的分子式、物理性质及酸性),说明乙酸的弱酸性设计实验加以证明.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并通过实验探究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来解释酯化反应的实质,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 二、教材分析: 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本课题在学生对黄酒中产生乙酸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其酸性与酯化反应,并学会用有机物结构和化学键知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③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课前准备: 教具及用品:乙酸分子模型、冰醋酸、稀醋酸、乙醇、浓硫酸、石蕊、碳酸钠、饱和碳酸钠溶液、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 七、教学过程: [引入]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上课,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合作。听说三门有句老话,我说上句,不知道大家能否接上下一句:“好---做---酒,坏---做---?”(学生接上:“坏做醋”。)对,在酒中存在着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了酸味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醋有关的知识。 [板书]——乙酸 [引导]大家能否结合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说说对醋的了解与用途 学生展开。(调味品、流行性感冒时期或非典时期用醋消毒杀菌) [讲述]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 乙酸在初中的时候就提过,即有机酸。有机酸中都含有一个基团羧基(-COOH),类似与醇中都含有羟基(-OH)。醛中含有醛基(-CHO),像这些基团反映了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特性的,我们把它叫做官能团。副板书(羧基-COOH –OH –CHO,官能团) [问]乙醇分子是由乙基和羟基组成。乙酸是有机酸,含有羧基。既然它称作乙,那乙酸分子中应该总共有几个碳?(2个),那与羧基相连接的应该是甲基还是乙基?(甲基)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板书]一、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文字自己先写上,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来写) [投影]乙酸的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COOH [讲述]注意羧基中的-OH受碳氧双键的影响,其不同于醇中的羟基,所以应该把它与碳氧双键一起看成一个整体. [过渡]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乙酸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2 课时)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 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完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程和方法:实验及PPT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导入:化学史——化学发展与实验的关系 一、化学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安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3、掌握药品、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 具体详细知识word展示 (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高中化学常见的可能事故及处理方法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知识与技能:物质分离和提纯一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过程和方法:实验 导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就必须获得纯净的物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P5阅读 1、过滤和蒸发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粗盐的提纯 实验1-1和实验1-2 总结:1、物质分离和提纯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具体需考虑问题:化学原理及试剂的选择、加入试剂的顺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蒸馏和萃取 蒸馏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3 萃取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4 其他物质分离提纯及检测方法 结晶、升华、洗气等;P9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导入:P11 第一自然段 宏观物质计量、日常计量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 设问:微观粒子如何计量 例:C+O2=CO2方程式意义(符号意义、计量意义) 1、物质的量 概念: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计量对象:微观粒子或原子团 符号:n 单位:摩尔mol 计量注意事项:微粒种类 国际规定: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 2、阿伏伽德罗常数 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符号:N A 数值:6.02*1023单位mol-1 微粒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 A N1/N2=n1/n2 例1: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辨析: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小米的物质的量为1mol 练习例题2 0.2mol氯化钡中含有多少摩尔钡离子,多少摩尔氯离子 2mol氧气约含多少个氧气分子,多少个氧原子 0.1mol的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分别为多少,离子总数为多少 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 例题3、1mol钠原子含多少摩尔质子,多少摩尔电子,1mol钠离子、1mol氢氧根、1molNH3又分别是多少 例题4 多少摩尔的水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摩尔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相同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其分子数之比、原子数之比分别为多少 例5 amol硫酸分子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掌握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质量的计算导入: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P12 观察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高中化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热能3

化学能与热能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活动及结果分析获得正确的认识。 (2).通过逐步深入的讨论交流建立知识结构。 (3).通过实际应用检验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践中获得学习成果,体验科学认知过程。 (2).共享信息,形成互助的学习氛围,提高个体学习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重大意义。 难点:从本质(微观结构角度)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24 实验内容现象结论 CaO与H2O Zn与盐酸 Ba(OH)2·8H2O与NH4Cl NaOH溶液与盐酸 【思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能变化。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吸热,而有的化学反应放热? 第二阶段:预测分析 1、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不同的物质储存的化学能不同。 ..........................看书33页图示: 当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为反应; 当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时,反应为反应。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能量(E反)、生成物总能量(E生)、放出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放热反应中: 吸热反应中: 练习:H2和Cl2反应生成HCl是放热反应,比较反应物H2和Cl2的总能量(E反)与生成物HCl 的总能量(E生)大小关系: 2、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是H++OH-=H2O,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酸与碱发生 生成称为中和热。 3、大胆预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从哪里来? ............. 请你以H2和Cl2化合生成HCl的反应为例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其中的能量变化。 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拆开化学键需要的总能量(E拆)、形成化学键的总能量(E成)与放出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实际应用 【思考】:阅读课本34~36页,人类如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 第四阶段:一试身手 1、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颜色(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B.状态(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C.化学键(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D.原子核(若不正确,请举反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开始时都需要吸收能量 C.E(拆键)< E(成键),则反应放热 D.可逆反应若正向放热,则逆向一定吸热 3、资料:拆开1molH2吸热436kJ,拆开1molCl2吸热243kJ,形成1molHCl放热431kJ。请你算一算“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反应是吸热过程还是放热过程。简单说说你的依据。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doc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案 【一】 一、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引入物质的量的必要性 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3、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其应用。 4、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两个基本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约15~20分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理解到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提出摩尔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实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水平。 2.培养计算水平,并通过计算更好地理解概念和使用、巩固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准! 请问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啊? 学生答: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嗯,是这样的!物质就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那么这些粒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答: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 对!它们都很小! 我们知道,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之间 按一定的数目关系实行的。但是这些微粒都太小,显然我们是不能一个一个将它们取出来实行反应吧! 那大家告诉我,在实验室里我们是怎样取用物质来实行化学反应 的啊? 学生答:天平称固体的质量,量筒量液体的体积。 嗯,虽然我们说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微利之间按一定比 例实行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是称取一定质量(g)或者量取一定体积(m L)的化学物质来实行我们需要的化学反应的。在这里我们能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 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 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 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 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 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 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 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 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 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 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 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 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 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 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 服务。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2.2.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设计

第3单元课时1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3.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确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和总反应。 4.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其应用。认识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三、设计思路 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学生根据物理对电流的认识,提出假设:有电子的流动,因此可能在电池里发生了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验证这一假设。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体验电流的

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我们平时所用的手电筒、计算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表等都需要用到电池。这些电池是怎样产生电流的呢?(见PPT2) 【板书】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电池是怎样工作的 【活动与探究】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分析原因。(见PPT3、4、5)[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稀硫酸里 [实验3]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锌片与铜片不接触)。 [实验4]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与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实验5]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 [学生交流、讨论] 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3.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1)什么是原电池(见PPT6)

高一化学必修二课时教案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第3节化学键 2课时本章复习2课时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 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 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生:看书、讨论师:巡视 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生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1教案全集

人教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1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 [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最新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标内容: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会考考纲: 1(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B) 2(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通过1-20号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学习,扩展到主族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初步体会归纳与演绎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二、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的结构,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下表是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一些参数,请根据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表1 微粒质量/kg 相对质量电性和电量/C -27-19质子 1.673×10 1.007 +1.602×10 -27中子 1.675×10 1.008 0 -31-19电子9.109×10 1/1836 -1.602×10 问题解决: 1(原子是由、和三部分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集中在上,其大小是由和之和决定的。 3(在原子中: , , 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那为什么电子不会落入原子核内呢, 2.进行新课 讲解:原子核外电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绕原子核做高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引力提供了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摆脱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的倾向,所以,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电子既不能被原子 吸入核内,也不能离开核自由运动。 过渡:那么,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的呢,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科学探究:根据所给的一些数据,请你总结电子运动的特征 -31?核外电子的质量:9.10×10kg ?炮弹的速度2km/s,人造卫星7.8 km/s,宇宙飞船11 km/s;

【精品】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一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重难点解析 专题二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 【重点难点】 1氯气的制取和性质 2、氧化还原反应 3、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4、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一、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氯、溴、碘的提取 (一)氯碱工业一一电解食盐水生产氯气和烧碱的化学工业 我国主要以海盐为原料。海盐中含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镁等杂质,要净化后制成饱 和食盐水再电解。存出 通电 2NaCI + 2H 2O == 2NaOH + + CM 氯碱工业面临问题:①产品对设备腐蚀严重、环境污染显著。②电能消耗量大。 (二)从海水中提取溴的常见工艺 ①浓缩并酸化海水后,通入适量的氯气,使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2NaBr+CI 2=BQ+2NaCI ②向含溴单质的水溶液中通空气和水蒸汽,将溴单质吹入盛二氧化硫溶液的吸收塔内以 达到富集的目的:Br2+SO+2HO==2HBr+HSQ (也可用NaOH或Ne t CO溶液吸收) ③向吸收塔内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氯气:2HBr+Cl2==2HCI+Br2 ④用四氯化碳(或苯)萃取吸收塔内的溶液中的溴单质。 (三)从海洋植物中提取碘的主要工艺 ①用水浸泡海带或海藻灼烧后的灰烬 ②向水中通入适量的氯气,使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2NaI+CI 2 == I 2+2NaCI ③过滤,用有机溶剂萃取碘单质。 二、氯、溴、碘的性质和用途 (一)氯气(chlorine gas )的性质和用途 氯自1774年被舍勒发现,到1810年被戴维确认为一种元素,经历了36年。实验室制备:①原理:MnO+ 4HCI(浓)△ MnCl 2+ CI2 f + 2H2O②装置:固液加热型③收集:向上排空气法④验满: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等⑤尾气吸收:NaOH溶液。 1、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有毒。 2、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氯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作氧化 剂。与水、碱溶液则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齐購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版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 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原子结构 1、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讲解】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如126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的碳原子 原子 A Z X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3、阳离子 a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二.核素、同位素 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H的原子有以下三种 氢元素原子核原子名称元素符号 (A Z X) 质子数(Z)中子数(N) 1 0 氕11H 1 1 氘21H 1 2 氚31H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点 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 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横行,18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1、周期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 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 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 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 原子核 核外电子 中子(A-Z)个 Z个 质子Z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