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孙瑞雪讲座整理《规则和自由》

孙瑞雪讲座整理《规则和自由》

孙瑞雪讲座整理《规则和自由》
孙瑞雪讲座整理《规则和自由》

孙瑞雪讲座整理《规则和自由》

孙瑞雪讲座整理《规则和自由》

这场讲座真是无法用言语和文字来表达,一开场的舞台剧直指心灵,中间穿插着妈妈们上台的配合表演和一些精彩的影视片段,方式新颖而易于理解!之前我已经看过二遍《爱和自由》这本书,没想到这场讲座带来的更丰盛、更深刻,讲座既有精华的提升,也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和方法,这场讲座真是一场丰富的精神盛宴!

在此仅记录下来学习中片面的个人心得,一是当时如果想专心听讲座,就无法做好笔记,所以这个心得记录得并不全面,后来在网上找到一些外地妈妈的笔记补充进来;二是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太弱,无法做出精彩而完整的描绘;三是现场的氛围,是一种安静的、充满爱的、充满对知识浓厚的渴求的氛围,并且还有多个精彩的现场表演,这样一个整体氛围,就是录像都不能完整表达出来,何况文字乎!

一、开场舞台剧

灯光聚焦,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缓步走上台。话外童音:“这是我的曾祖父”。

灯光聚焦,一位年过五十的长者走上台,话外童音:“这是

我的祖父”。

灯光聚焦,一位年轻的爸爸带着儿子走上台,话外童音:“这是我的父亲和我。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和我的父亲,和我的祖父、曾祖父,完全不一样了。”

二、自由

首先讲的什么自由,自由有很多种,这次讲座主要讲“关系中的自由”。

什么是自由?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

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常被称为“个人自由”或“人身自由”的状态。在这里,我们所知的“自由”仅指涉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亦指来自他人的强制。

什么是强制?一个人的环境或情境为他人所控制,以致于为了避免所谓的更大的危害,他被迫不能按自己的一贯的计划行事,而只能服务于强制者的目的。

自由与权威(强制)是相对的。当一个人的环境或情境为他人控制,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只能服从于强制者的目的,那他就一定处于不自由的状态。孩子一旦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不能做自己,会变得不平和,产生抱怨。

关系是什么?孙老师请了一位家长做婴儿,演绎了当孩子还是小婴儿时的母婴关系。母亲对婴儿关怀,细心呵护婴儿,让孩子感受到了重视,有了最基本的自我认同;而母亲忽视

婴儿的反应,对婴儿不管不顾,而让孩子感觉有我没我都可以,自己可以不存在。

关系中产生两种关系:一种是自由;一种是强制。

反思:我们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了十多年的音乐、美术,可是在这方面精通的人却很少,大都是没有真正学到什么。----这种学习方式是强制的学习。

弗洛姆关于权威的解释,权威有外显权威和隐匿权威。外显权威的概念:对于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传达带有处罚性的指令。此处有表达权威状态的影视资料,《看起来很美》等。人性的特点:人的内在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此处有两个视频《阳光宝贝》(妈妈打哥哥,哥哥趁妈妈不在时打弟弟)、《黑天鹅》(用芭蕾舞表现出“白天鹅”和“黑天鹅”两种不同人性的状态)。

反思:我们有没有纠结的时候?

自我的形成:0-18岁。此处孙老师请了三位家长,一位是黑天鹅,一位是白天鹅,一位是“自我”。当一个人没有形成自我时,一会黑天鹅出来了,一会白天鹅出来了,整个状态是混乱的、纠结的。当形成了真正的自我,“自我”一手牵着黑天鹅,一手牵着白天鹅,“自我”在中间,有序的转动着两个天鹅,如同道家“八卦”中的阴阳鱼,黑白两鱼在“道”的作用下互相推动运行。

自我--就是让白天鹅成为主导,并接纳黑天鹅。

教育的核心,就是形成“自我”。

“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我希望我所爱者能按其自我的意愿,以其自我的方式生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弗洛姆

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要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要做自己感觉的主人!

要做自己心理的主人!

要做自己认知的主人!

要做自己精神的主人!

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创造自己!

自由的五种表现:

1、儿童拥有能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事物的自由(行为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等)。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的选择;

2、儿童拥有他需要安静时就能不受干扰的自由(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等)。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3、儿童拥有自己去发现事物和问题,自己设计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自己得出选择答案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把发现的权利和惊喜还给儿童,因为他必然能发现。他的发现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这只是一个过程。所以让孩子

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4、儿童拥有凭借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他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5、儿童拥有展示自己并展示自己情绪的自由。

三、规则

给予孩子的自由也不是绝对的,它是和规则相对的。因为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同样没有自由也没有规则。规则是自由的前提,忽略规则的自由,会导致混乱最终失去自由,自由是规则的重要组成,没有自由或自由空间过小的规则最终会被自由打破。

什么是规则?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

规则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规则保证了每个人的自由,才排除了暴力和强权。

规则建立了个人界限,才拥有了智能的秩序。

规则建立了社会秩序,才拥有了平等。

反思: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大家都愿意走后门,不愿意自觉遵守规则?

规则使儿童体验到了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程序意识、评估意识、独立意识、契约意识。但我们一定要在建立规则时注意:要建立规则意识,而不是规则本身。否则规则会变成死的东西,会变成条条框框,不但不利于给予孩子自由,反而会限制孩子。因此我们既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同时也要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此处的影视资料是《热血老师》等(这个外国影片真不错,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如何“温和而坚定”地给他的班级建立规则)

家长给孩子建立的六大规则:三尊;三不。

三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

三不: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

此处孙老师举例,请一位家长扮演一个在舞台侧边楼梯跳台阶玩的孩子。这个孩子正处在空间敏感期,“三尊”和“三不”中她违反了“尊重环境”。老师领她出去,在会场外面

正好也有台阶,让孩子到那里跳就可以了。

在此孙都是穿插了关于爸爸的意义:请爸爸在孩子生命的头6年把更多的时间给孩子!赚钱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是父母永远的“问题”。老师请了三位家长,一位爸爸,一位妈妈,一位孩子,爸爸、妈妈各把一只手搭在孩子的左、右两肩上。妈妈给孩子的是“情感”;爸爸给孩子的是“力量”。

孙老师学校的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力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用完要放回去;(请归位)

4、谁先拿到谁先用,后者要等待;(请等待)(不能由成人参与,安排每人玩几分钟)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学会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规则

1、当孩子有情绪时先照顾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

2、明辨是非(建立一生的道德概念);

3、在生活中,在爱中帮助孩子建立;

4、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5、给孩子建立明确的权利意识,会使孩子明确、有力、有责任和道德感(无论是谁,都没有权利侵犯你的身体;无论是谁,都没有权利欺负你……);

6、学会对自己负责;

7、发生纠纷时倾听全过程,问清缘由;

8、将事情和纠纷的所有内容一层层剥离开,每一层先处理完再处理下一层;

9、规则是有弹性的;

10、建立规则意识,不是建立规则本身。

四、个案与解决

此处孙老师是请家长配合表演,我只记录下来一些片段,恐有不全,请有心人补充:

(一)两人发生纠纷

1、情绪中先不处理,先照顾情绪。

2、情绪缓和后,问两个孩子,“”

成人要倾听,第一个人说…,第二个人说…

3、问:事情是这样的吗?

4、让孩子道歉。如果有打人的行为,要告诉孩子“打人是粗野的行为”。

如果两人说法不一致,如一个说打人了;一个说没打,我只是摸了他一下。

成人问打人的孩子:“他的身体是他的吗?”

孩子:“是”

“你摸他,你经过他的同意了吗?”

“没有”

“那你应该…?”

……孩子道歉。(二)一个传统幼儿园里发生的连琐打人事件,这是一个真实的纪录片。这个录像看起来真让我觉得混乱。孙老师请了好多家长配合表演。(不好意思,这个我没有能力完整描述清楚,请有心人补充)

孩子A打了孩子B,有一个孩子C从旁边若无其事的路边,过了一会,这个孩子C趁A不注意,打了A。A生气了,又去打C。老师说:“A,你上小班去!”A不愿去,孩子D主动拉着A要带他去,A又打了D,将D的鼻子打出血了。老师急忙去处理D的鼻子。

解决:1、先处理受伤的孩子D“你现在很安全,老师陪着你!”

2、处理孩子A和孩子B。----让孩子A对打B的行为道歉。

“为什么打B?”

“因为我不喜欢他。”----为什么不喜欢B,这个问题等待所有问题都解决完,再解决。

就打人这件事道歉……

3、处理孩子A和孩子C。

肯定孩子C的初衷是好的,但不应该打人。

让孩子C对打A的行为道歉,双方互相道歉。

4、处理孩子A和孩子D。

问孩子D为什么要拉他?

肯定孩子D的初衷是想帮助老师,老师要感谢他。但是应该尊重A的身体,不应该拉他。

双方互相道歉。

5、处理为什么孩子A不喜欢孩子B。

孩子A说:“B有个玩具,我让我爸爸买,可是爸爸没给我买。”

处理方式详见(三)(三)当孩子想要玩别人的玩具,但拥有玩具的孩子不愿分享

应该告诉孩子:“要尊重他的拒绝。就象你喜欢的东西不愿分享给他一样。”(四)两个孩子因想法不一致产生分歧而打

架时

孙老师请来两位家长,让其中一个拿一瓶矿泉水,认为她拿的是一瓶“神水”,而另一个孩子认为那只是一瓶普通的矿泉水,两人产生争执而动手。

1、抚慰哭泣的孩子的情绪。“老师陪着你,你哭一会儿”

2、问发生了什么?

3、就“打人”的行为处理。----道歉

4、互相尊重双方的想法

“我这么认为,这对我很重要。”

“我尊重你的想法,你也要尊重我的想法。”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第1篇】 四年前就看過孫老師的這本《愛和自由》,當時看的時候就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好,可是書看完了就完了,沒有很深入的去執行,概念式的東西在頭腦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曾經工作的 早教機構雖然也主張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孫老師在書裏 所說的傳統的觀念是那麽根深蒂固,那條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總覺得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着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自己和孩子都很痛苦。一直想不明白:作爲媽媽自己好像已經盡全力了,但是爲什麽教 育的路還是那麽痛苦呢!直到我聽到了孫老師的講座,走入愛如是,參加讀書會,再從新拿起《愛和自由》 《愛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孫老師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話特别的觸動我:人們從不會爲一個孩子長不大而擔憂, 但卻從不認爲精神的種子曾在兒童内心存在過,從不認爲兒童内 在也有一個自然、有序的成長過程,它隻需要我們提供一個适合 發展的環境。在兒童的精神上,我們一直在充當一個角色 ——“造物主”。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從不懷疑孩子是教出來的, 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權威自居,我說的都是對的,都是爲你好, 你那麽小你什麽都做不了,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成人固守着 自己的信念,沒辦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觀察孩子,更沒辦法觀察

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給孩子提供成長所需要的環境! 然後成人就開始抱怨這孩子真不乖,帶孩子真是折磨人啊。這也 許就是我前面說到的所謂的“問題”。如果不能了解兒童時期不 需要成人的那種“灌輸”,而是需要條件的準備,兒童會自己吸 收這一規律,那麽這些問題就會一直困擾着我們。 我走進愛如是後,我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他們大部分都很 自在,沉浸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老師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 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現出的那種工作時的平靜,遊戲時的喜悅,發生沖突時情緒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 我從心底覺得在這種環境裏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類的發展中有一個法則,就是愛。這個世界上最高貴的,最大的真理就是愛。無愛和非正常成長史這個世界最大的罪惡。”作爲媽媽我們總是說自己多愛孩子,可是我們的愛是有條件的, 不穩定的,變化莫測的,一切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時我們是愛孩 子的,孩子要什麽我們都會滿足;孩子“搗亂”的時候,發脾氣 的時候,我們自己身體很累的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不 愛孩子的。對于這一點我深有感觸,經常會跟孩子說你怎麽這樣,你爲什麽不能體諒一下媽媽?那種感覺非常的無力也非常的無奈。現在每當我想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知道那是因爲我缺愛。在我有情緒,我不舒服的時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愛,在得不到的時候我 希望從孩子哪裏得到。我深深了解這種缺愛,不能獨立,依賴帶 來的痛苦。我想結束這種痛苦,更加不願這種痛苦在孩子身上延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者孙瑞雪。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那么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呢?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父母。下面我就自己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成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说到

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

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 摘要: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在说我们爱孩子,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过去的一切为了孩子好,父母为孩子操心万分就是对孩子的爱,读了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才能深刻体会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如何让孩子自由成长,使其成长为具有独立自主性格的人也可以在孙瑞雪老师的学校的规则中找到答案。 关键词: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这一点人们是普遍认同的。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很多家长会说,我把孩子从一出生养到这么大,为他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操碎了心,难道这不是爱么。当我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自由。 爱是人类从生到死最基本的渴望和需求,无论你是一个婴儿,一个成年人,或者是一个老年人,也不管你做出多么大的成就,人类最根本的一个愿望就是获得爱与被爱,关注与被关注,认同与被认同,自我价值感,尊重以及安全感。爱从来不是一个概念,更不是表现在你头脑里的,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比如孩子有时候会把东西弄得满地都是,有时候会把你觉得崭新珍贵的东西弄坏,这时候你会怎样?“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你怎么又把东西弄好了,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家长会说出这样的话,我们会觉得,我这是在教育孩子,在为了他好,是对他的爱。其实这不是爱。我们没有去关注孩子为什么会去这么做,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即使事情的结果确实很糟糕,我们也应该充满爱的拉着她的手,对他说:“孩子,我爱你,但这件事不可以这样”。孩子做错事情是难免的,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充满爱的告诉孩子,哪里做的不对,怎样做才对。更重要的是表示出信任孩子能够改正错误的态度,而不是我们传统的好好“教育”一下。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家长也是人,也会有压力大的时候,这是如果孩子再犯了什么错误,往往会让家长大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孙瑞雪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对孩子说,“我现在情绪不好,需要独处,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但这情绪和你没关系,不是你的错,是因为我工作的压力”。所以说教育孩子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平衡力,态度需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简而言之,教育孩子要充满了爱。 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不善于表达爱。我们认为爱是储存在心里不流露的。但是今天,爱必须学会表达出来,爱必须学会表现在动作中,爱必须学会表现在跟孩子每一个拥抱上,每一个眼神里,每一个感觉中,这样儿童才可以收到爱。或是你不会,你可以向你的孩子学,向孩子学如何表达爱。感觉他们扑向我们怀抱的感觉,感觉他们把头埋在我们颈部的感受,感觉他们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的爱。 再来说自由,传统的观念一直在告诫我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不能太自由,没有纪律性。好像纪律和自由从来就是一对反义词。在了解了孙瑞雪老师的观点后我们才明白,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蒙特梭利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其实孩子们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和同其他小朋友交往中自动约定一下规则并很好的遵守它。比如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等。孩子们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是因为这些规则和孩子们的发展是和谐的,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游戏中自己建立的和孩

《爱和自由》读后感.doc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爱和自由》读后感1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20200424104434)

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 篇一:爱和自由孙瑞雪读后感暑假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认识了孙瑞雪和她的蒙特梭利教育,书 中观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去探索, 去尝试。书中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 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 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 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但现 代教育背景下的儿童,往往失去了本身属于他们的时间与自由,大人们对于孩子的一些“专制”与“越权”,使得孩子不得不“被逼”着去做自己不喜欢甚至讨厌做的事情,只是 为了达到家长的虚荣心。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必须要 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中的效果。然而, 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 方式产生反思,虽然我没有像一些夸张的父母让孩子学这学

那,兴趣班也安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孩子的周末也是轻松度 过的,但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当儿子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相 反我会全力包办。正是因为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错误地理解对孩子的”爱”,所以儿子虽然很有礼貌、很懂事, 做事认真、静心,但儿子还不太会系鞋带、剪指甲…… 而作为一位教师的我,往往也会“剥夺”孩子们的“自由”,对孩子有太多过分的“呵护”,我怕沙子会伤眼睛而不让孩子们去沙坑玩,怕孩子不会扫地而每天不辞辛苦自己搞 卫生,怕孩子们意外受伤而禁止他们奔跑……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自由呢? 首先,我觉得不论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控制”孩 子的想法,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的行为。 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孩子很爱模仿,他就像一 面镜子,会毫不保留地将父母和老师的样子在他人面前折射 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仅仅要重视孩子 的学习教育,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的言行 影响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 长的孩子。 其次,给孩子犯错的自由空间,比如:孩子由于粗心考 试不理想,有的家长见状就会一味批评孩子,指责他,有了

《爱和自由》读后感四篇

读后感可以写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下面是给大家介绍的《爱和自由》读后感,欢迎阅读。 《爱和自由》读后感1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

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祝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爱和自由》读后感2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由于儿童先天就具备好了精神发展的模式,它是储存在我们生命里的密码,这个密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破译完全。这些密码能破译到多少,依靠爱和自由。爱和自由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要破译这个密码所需要的条件。这个条件才能保证儿童把这个密码破译出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把破解内在密码的权力和自由给你,让你破译你自己。你真的不知道人的天分有多高!你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为什么会那么伟大,那么杰出。这取决于你

自己童年所做的工作。这就是人的天赋。 什么是自由?蒙特梭利说:“自由是一种籍由教育的帮助,而使潜在的导引力量得以发展的结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那个精神胚胎破译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获得自由的全部内涵。 儿童的成长,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

第一、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的选择。 第二、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 由。怎么判断一所幼儿园是否自由?儿童依据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教室里工作,也可以在教室外工作;儿童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的必须进了教室才叫工作,出了教室就不叫工作的做法。蒙特梭利说,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这完全取决于儿童自己对自己的把握,不取决于老师。所以蒙特梭利才说,头六年儿童生命的精力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需要自由。 第三、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 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但实际上,我们说,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第四、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

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相关内容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中国教师报》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的教育》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案例和论文》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是2004年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瑞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1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体会2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这本书中有几句话给我很大启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很重要的。而我们在教育孩子或关心孩子时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心、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愿意和你沟通。我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对孩子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固然重要,但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更为重要,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以后才可能理解孩子。孩子的内心世界真的很奇妙,不要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要以成人的行为准则去规范约束孩子。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自由。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触摸、游戏等方面的自由。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幼儿才能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孩子的“自由”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

的行为负责任。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当然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蒙特梭利说过——自由是建立在一定规则上的自由。并不是什么都依着他,不约束不管教,这个度就需要我们老师、家长来把握。 最后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作为家长、老师要及时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去理解,爱孩子!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读书笔记.爱是慈祥,爱是不 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真的是这样,所以我就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怎样做才是给孩子真正的爱!我想这也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教育真谛吧!让我们都学会观察、学会等待。改变一个观念:允许孩子犯错误,错误和失败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和成功。

爱和自由读后感10篇精华版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1):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 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 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 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 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就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就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 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大家分享。 《爱和自由》读后感1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另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们要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去感知,去自然而然的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一:《爱和自由》读后感 看了《爱和自由》这本书我觉得接受孙瑞雪老师“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孩子们真的很幸福,每看到这八个字,心里舒服,很和谐。因为我心里也渴望这样不被束缚,跟着自己的内心走,不受外界的干挠,做自己,爱自己,感受自己。书中有几处我心里的感触颇深的。 在未加入爱如是幼儿园并还读了几年的学前教育的书竟不知道胎儿在妈妈体内形成的时候,她内在本身就有一样东西,等孩子出生就指引孩子去发展,去捏什么,去抓什么,蒙台梭利把它称为“精神胚胎”。是的,我们太认为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成人给什么,孩子就接受什么,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甚至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们,按其我们所希望那样让孩子成长。想想就觉得很难过,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做他自己,甚至孩子想玩个沙或玩水,家长都要去制止生怕会弄脏衣服,但孩子这时地心情很不舒服的,心里的欲望被压抑。当有天情绪不好时,会一齐爆发的。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不是限制他不许玩我们觉得很脏东西。有时,我们大人觉得这个破的玩具没什么好玩的,可孩子会释他如宝贝,这就是孩子,也不是给孩子灌输自己各方面的经验,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并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让孩子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孩子会发展的很好。

如今,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每个人的脚步都是匆忙的,生怕一不留神就”退步“了。越多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教育,觉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可以看到母亲们从胎教到早教,凡是觉得有益于孩子的就一味的灌输给孩子。如,报早教机构培训班。还记得去年,我在外面的一个书法培训机构兼职,孩子们每周双休日都会来这里培训,大的有初中生,小的只有四岁,有一大班的孩子跟我说”我周末都不能休息,我问为什么,他说周六我上午写书法,下午学唱歌,晚上学英语,周日早上学画画,下午弹钢“。我听了不懂该说些什么,看到他无奈的表情,心里很是替他难过。这种现象还不止他一个。玩,是孩子的天性,这孩子因为父母希望他多才多艺为他报这么多培训班也是用心良苦,可我们试想下,孩子学这么多他真的喜欢吗?学了真的能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吗?是有学到,但并不多,父母觉得让孩子多学点是为了孩子好,全然没想过孩子感不感兴趣,喜不喜欢,如果可以一定要把自由还给孩子,他们非常的需要,也很喜欢。孙老师说,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在这这么多的孩子中,我很少看到孩子脸上的笑容,有的话不多,真的好想说各位妈妈们,这样真的很不好,不好。 有一次我记得开会林老师说,孩子的注意力高于一切。当时我还是不够清晰。但在爱如是幼儿园我发现老师跟孩子讲话时轻的,温和的,亲切的。走路时轻的特别是在室内,生怕打挠孩子正在工作。如果孩子在专注于某个工作,即便这孩子鼻涕要流出来,教师是不可以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篇一:《爱和自由》读后感[400] 爱,是包容。他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孩子的一切错误与失败,接纳他们所有的创造与破坏。 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 爱,是理解与尊重。正如孙瑞雪在他的《爱和自由》中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她用“仰视”一词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 爱,是相信。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有能力成长的,是比我们更强大的! 爱,是平等。我们没有权利命令与干涉,即便是我们的孩子。从他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他与我们就是平等的,他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而不是附属于某个生命。要尝试着蹲下来感受孩子的世界,不要让孩子仰视我们,请相信我们的每一个或好或坏的举动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无论你知不知道什么是爱,它就那样简单而又复杂的存在。我没有更多的财富留给我挚爱的尚尚,我这一生唯一能给予他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篇二:《爱和自由》读后感[400]

《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力,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分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如果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为什么说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幼儿教师呢?有一个朋友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国际上幼儿园教师在最赚钱的职业排位上位居第三。“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牙科大夫比较挣钱,律师比较挣钱,实际上在国外幼儿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人们把最优秀的人放到了幼儿教育上,是因为零到六岁决定人的一生。” 最初认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方式,在卡迪亚从事三年幼儿教育事业后,发现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方式。怎样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亚工作,感觉自己是永远且完全被接纳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但仍被卡迪亚接纳。 自己也愿意不断地完善自我,追随幼儿园成长的步伐,从内心真正地顺从。而且工作中时常会反思,当发现自己状态不够好,处理问题不够那么有爱时就会反问自己“爱在哪儿?”工作中的困惑是由于不理解产生时反问自己“理解在哪儿?”篇三:《爱和自由》读后感[500] 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也是“爱

爱和自由读后感_2500字

爱和自由读后感_2500字 篇一:《爱和自由》读后感[400] 爱,是包容。他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孩子的一切错误与失败,接纳他们所有的创造与破坏。 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 爱,是理解与尊重。正如孙瑞雪在他的《爱和自由》中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她用仰视一词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 爱,是相信。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有能力成长的,是比我们更强大的! 爱,是平等。我们没有权利命令与干涉,即便是我们的孩子。从他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他与我们就是平等的,他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而不是附属于某个生命。要尝试着蹲下来感受孩子的世界,不要让孩子仰视我们,请相信我们的每一个或好或坏的举动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无论你知不知道什么是爱,它就那样简单而又复杂的存在。我没有更多的财富留给我挚爱的尚尚,我这一生唯一能给予他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篇二:《爱和自由》读后感[400] 《爱和自由》读下来,没有第一次那么费力,边读边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整本读下来,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一方面与他人分享,一方面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如果你不严谨和科学,你可能就毁了孩子的一辈子。为什么说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是幼儿教师呢?有一个朋友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国际上幼儿园教师在最赚钱的职业排位上位居第三。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牙科大夫比较挣钱,律师比较挣钱,实际上在国外幼儿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有的人博士毕业直接就去带孩子。人们把最优秀的人放到了幼儿教育上,是因为零到六岁决定人的一生。 最初认为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方式,在卡迪亚从事三年幼儿教育事业后,发现它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更是一种成长方式。怎样去描述它呢?在卡迪亚工作,感觉自己是永远且完全被接纳的,可能自己存在很多不足(自己都承认且不接纳的)但仍被卡迪亚接纳。 自己也愿意不断地完善自我,追随幼儿园成长的步伐,从内心真正地顺从。而且工作中时常会反思,当发现自己状态不够好,处理问题不够那么有爱时就会反问自己爱在哪儿?工作中的困惑是由于不理解产生时反问自己理解在哪儿? 篇三:《爱和自由》读后感[500]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由于儿童先天就具备好了精神发展的模式,它是储存在我们生命里的密码,这个密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破译完全。这些密码能破译到多少,依靠爱和自由。爱和自由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要破译这个密码所需要的条件。这个条件才能保证儿童把这个密码破译出来。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真正的自由就是把破解内在密码的权力和自由给你,让你破译你自己。你真的不知道人的天分有多高!你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为什么会那么伟大,那么杰出。这取决于你自己童年所做的工作。这就是人的天赋。 什么是自由?蒙特梭利说:“自由是一种籍由教育的帮助,而使潜在的导引力量得以发展的结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把那个精神胚胎破译了,这就是我们所要获得自由的全部内涵。 儿童的成长,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

第一、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的选择。 第二、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怎么判断一所幼儿园是否自由?儿童依据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教室里工作,也可以在教室外工作;儿童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的必须进了教室才叫工作,出了教室就不叫工作的做法。蒙特梭利说,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这完全取决于儿童自己对自己的把握,不取决于老师。所以蒙特梭利才说,头六年儿童生命的精力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需要自由。 第三、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 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但实际上,我们说,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