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行为学__资料_张德

组织行为学__资料_张德

组织行为学__资料_张德
组织行为学__资料_张德

第一章导论

组织的含义:

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条件:

1人组成的集合

2成员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

3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

组织和环境

环境: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经济。不同组织对其依赖程度不同;组织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组织和管理的关系

1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2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4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

1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

2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概念、人际

3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

4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组织行为:

1个体:价值观、知觉、归因、态度、个性、意志、情感

2群体:特征、行为、凝聚力、团队

3组织:结构、效率、文化、领导、变革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社会人”理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权变理论、文化管理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知觉者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会对对象特征进行整合组织,包括接近率.相似率.闭锁率.连续率。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运动状态)、直觉的情景因素(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效应,定型效应)

归因理论:

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2社会推论问题

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判断个体行为的原因(即归因时考虑的因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

考虑这些因素的原因:

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有表现不同的行为;

个体面对相同情境的相同反映程度不同;

个体行为的一贯性程度不同。

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和层次性

2独特性和一致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生物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对个性的影响就是生物制约性

气质(自然属性)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

征。

1气质是先天的个性心理特

2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的类型(希波克拉底):

1胆汁质(急躁型):精力充沛、动作迅猛、直率热情,但自制力差、性急粗心

2多血质(活泼型):机敏灵活、善于交际、兴趣广泛,但注意力易转移、缺乏耐性

3粘液质(沉静型):稳重细心、行为持久、自制力强,反映慢,固执而拘谨

4抑郁型(敏感型):内心感情体验丰富,但孤僻胆怯、优柔寡断,刻板、难以承受强烈刺激

气质作用:

1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

2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强团队战斗力

3根据人的气质来做好思想工作,不同的气质的人对挫折压力批评惩罚的容忍接受程度不同,对思想感情的接受程度不同。

性格(社会属性)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简单说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性格是个体对社会环境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2性格是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在个体心理特征中起核心作用

4性格有复杂的结构(特征:态度情绪意志理智)

卡特尔人格特质论:特质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

五维度模型:外向型随和型责任心情绪稳定型经验开放性

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人格特质:控制点马基雅维利主义自尊自我监控冒险倾向A型人格

霍兰德六种人格: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

能力的含义:

P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或者是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s 从心理学上说,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理解能力的两个层次:实际能力,潜在能力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思维、观察、语言、想像、操作能力

能力分为智力、性向和成就

工作中的能力因素:心理能力、体质能力、实践智力情绪智力

1心理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赛斯顿即计算.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觉.记忆力

2体质能力[力量因素(动态力量;躯干力量;静态力量;爆发力)灵活性因素(广度灵活性;动态灵活性)其它因素(躯体协调性;平衡性;耐力)]

3实践智力,内隐知识

4情绪智力,美国彼得?沙路维,约翰?梅耶教授(情绪知觉.有效调控.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

个体能力差异

能力差异的表现:

1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2能力类型差异(知觉记忆思维)

3能力发展早晚差异

能力与组织行为

能力差异对管理的启示:

1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量才录用;

2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职务相匹配;

3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

4有效的加强员工培训;

5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

意志的内涵:

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如何影响行为:

意志通过意志品质的不同对行为产生影响,其主要的意志品质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意志由意志行为表现出来。意志行为受意志的支配和调节,此调节表现为:发动、坚持、克制作用。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治性。

情感的形态心境热情激情应激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群体的含义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

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群体的类型:按

规模——大型群体、小型群体;

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开放程度——开放群体、封闭群体

角色: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维护角色

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支柱、评价准则、约束、行为矫正

规范的诱导与控制:强化群体规范的做法;弱化群体规范的做法

群体规范的建立方式:主管或同事的声明,群体历史上的特殊事件,最初的做法,过去延续下来的做法

影响凝聚的因素:

态度、目标的一致性,外部的威胁,群体规模,奖励制度,班组的组合,与外界的关系,群体绩效,领导作风

凝聚力的作用:满意感、沟通、生产率、群体意识

群体决策的优点: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利用优势,形成多个可行性方案,提高可接受性,便于顺利实施,勇于承担风险;缺点:速度、效率低下,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可能更关心个人目标

群体决策中的风险心理主要表现形式为“冒险转移”现象。

原因:责任分摊的假设,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效用改变的假设,“文化放大”

假设

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头脑振荡法,德尔菲法,提喻法,方案前提分析法,非交往性程式化决

策术。

群体决策与群体思维

群体决策原则:知识结构互补,决策群体的人数,性格、气质、决策风格互,年龄、性别、阶层合理分布

群体思维特点:(小集团思想)顺从性思维,有倾向性的选择信息,盲目乐观情绪,相信群体无所不能,首创精神的假象

冲突的定义:实质上,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冲突和竞争的不同:

冲突的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而竞争的双方却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冲突的来源(罗宾斯):

1沟通因素:组织沟通不良

2结构因素:规模、参与、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之间的矛盾、奖酬制度、资源相依性,权力。

3个人行为因素:价值观或知觉方式差异、管理者以某种固定模式看待人、个别人无事生非、寻衅闹事

减少冲突的策略:

1设置超级目标,把精力集中到目标的达成,缓解对立情绪

2采取行政手段(改变结构、设置综合领导、向上级申诉,由上级仲裁)

3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托马斯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两维空间模式)(人际性策略):

竞争型:寸步不让;

回避型:退出;

体谅型:忍让;

协作型:满足双方愿望;

妥协/折衷型:中庸之道。

任一情境都存在一个最适宜的冲突水平

罗宾斯提出引起冲突的方法:委托态度开明的管理者、鼓励竞争、重新编组。

1、人性假设中的经济人假设与社会人假设?

答:“经济人”假设:

(1)一般人的天性是厌恶工作,一有可能就逃避工作。管理部门必须抵制人的这种逃避工作的天性。(2)因为人的特性是厌恶工作,必须对大多数人实行强制,监控指挥和用惩罚作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作出适当的努力。

(3)一般人宁愿受指挥,一心逃避责任,相对来说没有进取心,要求安全高于一切。

“社会人”假设:

(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2)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

(3)在群体中除“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组织”。后一种组织有某种特殊的规范,影响到群体成员的行动。

(4)提出了新型领导的必要性。领导者在了解人们合乎逻辑的行为的同时,还必须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2、需要及其特点?

答:需要就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

3、马斯洛需要的五个层次?

答:1.生理的需要,指衣食住饥渴等方面的生理机能需要。

2.安全的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就自然会有安全的需要。

3.社会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相应满足后,就会产生社会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可分为自尊需要和他尊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当的工作,使潜在能力充分发挥,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4、成就需要的基本内容?

答:人的需要分成三种:成就需要、友情需要和权力需要。

成就需要论的基本要点:

第一、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把个人的成就看得比金钱重要。

第二、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人们需要用实验来发现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并对他们进行分析。

第四、高成就需要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

5、正确对待挫折和受挫折的人?

答:1、提高人们对挫折性质的认识,增强挫折容忍力

2、对受挫折者的攻击行为要有容忍的态度

3、改变情景

4、采取精神发泄的方法

6、群体的分类?如何对待非正式群体?

答: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分为松散群体和联合体和集体。

3、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

4、按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分为参照和一般群体

5、按规模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6、按群体是否存在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组织领导对非正视群体既不能回避、拒绝,也不能简单地禁止,而是要分清情况对待,对积极的支持提高鼓励;对中间的,注意引导;对消极的,密切注视,防止恶化;对破坏的,要打击重要成员教育他人。对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要善于运用其长处,通过诱导、创造条件,使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

1、组织行为学有何特点?

答: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

①边缘性、综合性。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②两重性。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

③实用性。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技术。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重要的意义是:

①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③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④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⑤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3、影响人的行为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1、个人主观内在因素: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③文化因素;④经济因素。

2、客观外在环境因素: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②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4、个性有哪些特点?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是什么?

答:个性的特点有: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立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有一些影响因素几乎是完全由先天遗传所决定的,而另一些因素又是完全决定于后天环境的特点。而影响个性形成的后天环境因素有:

1、家庭的影响;

2、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3、社会阶层的影响。

5、简述性格的应用原则。

答:性格应用要遵循以下原则:

1、性格顺应原则。为了工作的开展,顺应人员的某些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是性格顺应原

则。

2、性格互补原则。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考虑到与其相关的性格问题,充分发挥人们的不同性格的互补作用,以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这就是性格互补原则。

4、影响群体规范的因素有哪些?

答: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影响群体规范建立和发展的因素有:

①个体的特征;

②群体构成;

③群体的任务;

④物理环境;

⑤组织的规范;

⑥群体的绩效;

⑦心理因素。

5、影响内(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内聚力的主要因素有:

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

2、外部的威胁;

3、群体规模;

4、奖酬体制;

5、班组的组合;

6、与外界的关系;

7、群体的绩效;

8、领导作风。

其他因素:如群体中的的信息交流方式、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等都会影响群体的内聚力。

6、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互利原则;

3、信用原则;

4、相容原则

《组织行为学》重点知识张德

#组织的含义: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条件;1人组成的集合2成员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3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 组织和环境:环境: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经济。不同组织对其依赖程度不同;组织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组织和管理关系1任何组织度需要管理2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3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4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1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2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概念、人际3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4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组织行为1个体:价值观、知觉、归因、态度、个性、意志、情感 2群体:特征、行为、凝聚力、团队 3组织:结构、效率、文化、领导、变革”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社会人”理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权变理论、文化管理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一知觉者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二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会对对象特征进行整合组织,包括接近率.相似率.闭锁率.连续率。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运动状态)三直觉的情景因素(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

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张德版

组织行为学期末考试要点----张德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一是在组织内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更好的、更有效的组织管理;二是对组织外部的组织行为,即怎样的组织行为才能使组织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概括起来,及组织中的个体、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组织:含义:是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一些人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具有什么功能?答:1、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许多需要。2、能够形成比单独个人力量简单相加的强大得多的整体力量,完成单个人完成不好的任务。3、组织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良好组织所具有的特点:1、通个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把组织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2、通过科学的分工和有效的协调来合法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管理和人的管理有何区别?答:组织管理包括对物(组织财产)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 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通常而言,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三个方面。技术技能是指能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战士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如工程师。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能力。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其重要。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工事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科学现代化:组织行为学对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影响:1、从忽视人的作用变为重视人的作用。2、管理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3、由注重“纪律”变为注重人的“行为”的研究。4、由“监督”管理发展为“激励”管理。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已达到组织既定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 一:需要与行为问题: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有相互表达爱慕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又因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答:1、生物本能论:行为是个体的生物本能,2、环境决定论:强调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德国生物学家卢因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动机是由需要和环境支配。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注意:客观刺激不只是指身体外部的也包括身体内部的心理学上吧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愿望、欲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产生动机。需要转变为动机条件有二:一是需要到一定程度,产生满足需要的愿望;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需要在某种水平以上,才可能成为动机并引发行为。 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需要结构。不同的需要结构,必然导致不同的动机结构。有的动机比较强烈而稳定,而另一些动机比较微弱而不稳定,那种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其他动机叫辅助动机动性。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又是支配的,辅助动机对行为存在着影响,但不起支配作用。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目标导向行为,指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有了动机就要选择和寻找目标,目标导向行为代表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二是目标行为,指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也即实现目标,达到满足的程度。三十间接行为,指与当前目标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导论 1.1 复习笔记研究组织行为,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组织 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二是组织各个成员 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一、组织与 组织行为 1.组织 (1)组织的含义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 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不同学派对组织的定义见仁见智。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由人构成,组织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 ②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 命和目标。 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的存在是由于有自身的使命和目标。为了完成目标,组织中的 活动实现了专业化分工——作业和管理两 大类。 分工和协作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组织的成员也根据各自的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层级指挥体系,即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 (2)组织和环境 ①组织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 一定影响作 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构成组织环境,包括: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科技、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 ②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a.组织的产出、服务为环境所接受的程度是限制组织活动的边界条件。组织活动的效率受制于环境条件的优劣。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 b.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际是通过和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换实现。 c.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改革,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才能获得发展。 d.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对环境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 (3)组织的演变 ①组织形态:结构和过程、存在和演变是组织的两种形态。 a.静态地看,组织的存在表现为在某些特定目标下形成的职位、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式结构。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因此组织既是一种维持结构,又是一种创造结构,并使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 ②组织的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a.取决于它与环境(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协调、适应的程度,它决定 了组织工作成果的有效性;b.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和工作效率,它决定了组织能否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实现较多,较好的工作成果。 ③组织演变中分工结构日益复杂的内在机理:改进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完成组织目标必然要求组织内部分 工的深化度、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分工的深化

组织行为学张德第三版考试笔记整理

管理者的工作和角色 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的角色观:1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传递角色:传播者,发言人,3决策者,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技能观: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成功的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的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 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 行为是指生命体由内在心理支配和外在目标驱使而形成的行动和作为。 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组织行为的研究以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为核心。 组织三层次:个人、群体、组织 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有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新组织的特点1、网络化2、扁平化3、灵活性4、全球化5、多元化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有效性、可信性、普遍性

张德版组织行为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学分/32课时 适用对象:财务管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 开课单位/教研室: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教研室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目标 1、课程设置目的 《组织行为学》是教育部制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又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是从一般理论、一般原理、一般特征的角度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活动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一般规律性。组织行为学是本专业的一门的专业理论课。 2、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四、教学基本要求 闭卷考试,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卷面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五、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选用教材: [序号]主编.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 [1]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第三版 2、参考资料: [1]周三多等.管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2]孙彤.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月 [3]苏东水.管理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黄速建.现代企业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5][美]P.Senge.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6][美] 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7][英] E.C.Eyre.管理基础(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 [8][美] 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学.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 [9]徐国华,赵平.管理学基础(第1版).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7月 六、大纲说明 本大纲依据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编制。对于课程中部分内容与管理学课程内容重复部分,建议课堂授课时带领学生复习方式进行。对于实验部分内容不在此大纲之列。 执笔:邹纯和审核:制(修)订时间:2011/9/1

组织行为学__资料_张德

第一章导论 组织的含义: 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条件: 1人组成的集合 2成员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 3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 组织和环境 环境: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经济。不同组织对其依赖程度不同;组织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 #组织和管理的关系 1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 2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3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4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 #组织管理中人的因素: 1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因人成事 2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技术、概念、人际 3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人际关系、信息传递决策制定 4成功管理要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应对人事。 #组织行为: 1个体:价值观、知觉、归因、态度、个性、意志、情感 2群体:特征、行为、凝聚力、团队 3组织:结构、效率、文化、领导、变革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社会

人”理论、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权变理论、文化管理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眏。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 #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知觉者主观因素(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知识经验.个性特征)、知觉对象的特征(人们会对对象特征进行整合组织,包括接近率.相似率.闭锁率.连续率。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度高低运动状态)、直觉的情景因素(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 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效应,定型效应)归因理论: 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2社会推论问题 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判断个体行为的原因(即归因时考虑的因素):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 考虑这些因素的原因: 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有表现不同的行为; 个体面对相同情境的相同反映程度不同; 个体行为的一贯性程度不同。 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和层次性 2独特性和一致性

组织行为学的认识 张德

参考教材 ?《组织行为学》第二版 –张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组织行为学》第三版 –(美)德博拉·安科纳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行为学精要》第九版 –(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课程内容纲要: ?1、组织行为导论: ?2、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3、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4、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5、非正式组织及其行为: ?6、群体动力与激励: ?7、组织文化与组织行为: ?8、行为的有效性: 1、组织行为导论 重点内容: ?1、组织和组织行为含义;关于组织的几个问题;?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

?思考题: –说明组织行为的内涵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哪些道德问题 1?1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关于组织的说法很多:组织是为了实现目标;组织是开放的输入-产出系统;组织是契约集合体;组织是权力集团的组合,是权力平衡体;等等。 –组织存在的必要:满足人的需要;超越个体能力极限;技术的不可分性; 更高的效率; –作为组织必须具备的条件:人的集合(主体);实现个体和群体目标(凝聚力);分工与协作(作业和管理) –关于组织的几个问题: ?组织与环境:一方面组织依赖于环境(决定性的),另一方面组织会影响环境(非 决定性的) ?组织与管理:组织活动即作业加管理,管理使资源有效利用,保证组织 的效率和效能。不同的组织目标不同,管理特点也不同。 ?组织与组织中的人:1要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激励等);2 组织管理者要具备相应技能(技术、概念、人际);3明确组织成员的 各种角色;4管理者的成功与有效。 ?组织与规模:规模大或小各有特点,适度。 ?组织的演变:任何组织都有自我稳定倾向,减少组织与外界的交流联系。 但环境的变化会促进组织演变。 1?1组织与组织行为 ?二、组织行为:探讨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规律,研究组织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因素,增进组织活动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