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第一节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

2.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

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C.政治制度D.阶级关系

3.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的作用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的方向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5.群体意识是( )。

A、集体主义的产物B、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D、群体实践的产物

6.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 )。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影响D、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7.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8.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作用,在于( )。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问的相互协调场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9、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0、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

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11.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2.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4.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15.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6.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7.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

18.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 )。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劳动者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D.生产工具

19.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 )。

A.人与自然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20.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平D.国家政权的性质

2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2.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23.生产资料包括(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2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 、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25.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

26.道德是( )。

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B.最抽象的意识形态

C.上层建筑的核心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岁

的总和

27.社会形态是指(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28.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 )。

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社会形态中D.经济基础中

29.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 )。

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一切社会形态

30.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 )。

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过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

31.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3.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 )。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二、多项选择题

1.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

A.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B.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C.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D.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社会的客观物质性的表现为( )。

A.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D.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

3.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 )。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 )。

A.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统一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6.生产关系客观性的表现( )。

A.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B.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C.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D.生产关系的诸方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7.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公德是指( )。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B.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C.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D.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

A.是社会发展经济的、必要的条件,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意指( )。

A.它是直接的生产力B.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它是潜在的生产力D.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0.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监狱C.哲学D.逻辑学

11.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2.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意义在于( )。

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节B.为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于了道路c.提供识别唯心史观的锐利思想武器D.以之为基础创立了唯物史观

13.国家是( )。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C.统治阶级的国家期D.全体国民的国家

14.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C.哲学、道德、宗教D.艺术、法律政治思想、小说

15.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A.市场经济规律B.价值规律

C.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要求的规律1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习

17.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基本内容的有(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 )。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19.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因为( )。

A.人口因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B.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没有影响D.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2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因为( )。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1.国家和氏族组织的根本区别是( )。

A.国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氏族组织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

B.国家要征收赋税,氏族组织则不征收赋税

C.国家按地域划分其国民,氏族组织按血缘关系划分

D.国家是特殊的权力机关,氏族组织则为全体成员服务

22.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 )。

A.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c.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大小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23.以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有( )。

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社会意识形态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三、判断题

1.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不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4.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5.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7.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8.经济基础是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9.只要物质文明上去,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

10.人类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

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

2.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与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3.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面三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B.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5.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政治权力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D.阶级斗争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B.唯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地位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9.划分阶级的标准是(0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

1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11.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二、多项选择题

l.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是( )。

A.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B.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D.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3.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阶级的产生是由纯粹的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社会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4.社会主义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改革是( )。

A.主动的、自觉的

B.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创造力

C.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

D.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过程

5.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6.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指(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三、判断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4.“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第三节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

2.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

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C.人类的共同利益D.人的自身需要

3.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5.“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

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

6.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7.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 )。

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

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D.人民群众的生活寓于文艺作品

8.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 )。

A.重视人的自由B.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C.肯定人的价值D.主张发展人的个性9.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意味着(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牛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10.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 )。

A.现实的人出发B.个人出发c.抽象的人出发D.人的自由出发

11.人性决定于( )。

A.先天的禀赋B.遗传因素C.后天的社会实践D.家庭出身

12.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 )。

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属性D.意识特性

13.把人与动物区别_Jf来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人的劳动B.人的理性C.人具有自由D.人具有意志

1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

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

二、多项选择题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表明( )。

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B.人是社会的主体

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2.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命题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

A.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D.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 )。

A.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制约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 )。

A.是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C.是偶然的机遇D.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

5.历史观中唯意志论的错误在于把人类历史看作是( )。

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B.历史发展无所谓规律性

C.由人的意志可任意改变的D.客观精神的进程,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6.“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说法错在( )。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D.否认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

7.社会发展往往面临着多种可选择的可能性,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c.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D.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8.从历史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B.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启示

C.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D.历史进程中并无多种道路可供选择

9.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是( )。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B.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D.人的本质是自由和理性

10.马克思}人为,人的全面发展( )。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B.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D.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1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 )。

A.人的本质是共同的,不变的B.人的本质是变化的

C.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D.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1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本质的有( )。

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C.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D.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1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1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两种观点相互补充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15.下述正确反映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的是( )。

A.“你若要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B.“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

c.“苦了我一人,富了千万家”

D.“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三、判断题

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2.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3.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5.“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力。

6.“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7.人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重点内容归纳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内容归纳(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含义是什么 答: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 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列宁对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答:(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 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 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 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运动的含义。 答: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 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答:(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 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5、实践的范畴、特征、形式和作用。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遵守的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期末复习)论述题部分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_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答: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障碍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干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零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5、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答:,(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6、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答:(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现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态的唯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4.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口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怛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木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木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IH事物的灭亡 8、在牛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雹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彖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Z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來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岀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A、较差的可能性 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梢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木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Z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是( B )。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道理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道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道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道理 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数量因素B.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超级完整版)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从狭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继承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知论的基础。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可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它是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唯一方向进行,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指事物的体积、规模、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是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完全认识的,这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全)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