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一高等教育的本质

一概述

1 中世纪的高等教育等同于"大学教育",设有文,法,神,医四科。

七艺: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2 19世界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概念发生变化:1)层次多样化;2)形式复杂化。出现"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的概念。

3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

1 与政治的关系:政权性质,政治制度,政治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专门的政治,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3 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 高等教育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调整(创新人才调结构,专门人才优化结构);

3)高等教育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有形收入,无形收入)。

5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6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以观念的形态反映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进程。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广泛的,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1)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7 高等教育的文化职能:

1)高等能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a 文化是社会精神神产的产物,而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

产的重要部门;b 高等教育具有吸

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c 高等教

育在培养人才方面,都比较注重学生

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1 中世纪大学职能:培养人才;意大

利萨莱诺大学,波罗尼亚大学,巴黎

大学,牛津剑桥。

2 1810年,洪堡建立柏林大学,以

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为目的,确立了

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3 19世纪末,美国模式:《莫雷尔

法案》和"增地学院"。

《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

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

议员一人可以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

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

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

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

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该依

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

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

康奈尔大学办学思想:向所有人开

放,向所有学科开放,提出了"适用

于所有目标"的课程计划

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大学为社会服务

的宗旨。

4 现代大学的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效的根本

使命;

2)发展科学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

伸,服务形式主要有:教学服务(委

培,推广教育,举办培训),科技服

务(成果转让,技术咨询),信息服

务(建库,建图书馆),装备服务

(实验室开放)

二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与目的

1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

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

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

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

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

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实施

途径

2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目的: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

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

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

量要求。教育目的反应了一定社会所

要培养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性

质:是一种理想,具有客观性。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1 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

(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2)调控

(宏观上调控高教改革,规划,结

构;微观上调控教学计划,内容,手

段,);3)评价(评价效益,质

量);4)激励(确立了共同奋斗目

标)

2 制定高校培养目标处理好几个关

系:1)德与才(又红又专);2)身

与心(身心健康,全面发展);3)

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

论: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

展相对应;

2)人的发展方向,怎样发展,发展

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人的发展受

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

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

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

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2 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是全面发展

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

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一

的基础。

3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教

学工作: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

知识,发展智力,学会学习,并努力

学生的各种能力,增强..体质,提

高..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方

式和科学的三观,促进多方面发展;

2)科研训练:组织参加科研,有利

于增强培养现代思维方式,扩大知识

面,深化所学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

结构,提高创造能力;3)社会实践

三高等教育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1 两种教育价值学说:

社会本位:柏拉图,洛克,凯兴

斯坦纳,赫尔巴特

个人本位: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

倍尔,斯宾塞

2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

位说"?1)教育价值的选择往往与一

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自由主义泛

滥时呼唤社会本位主义教育,对应

地,个人创造力发挥不足,呼唤个人

本位教育;2)既要看到两种观点的

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局限性;3)寻

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教

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思路。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

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

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

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

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

四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

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

教育形式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深入发展受影响。

2 专才教育是通过系统的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四特征:1)通过分科进行,人才短期内不可替代性;2)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偏重应用;3)注重实际能力培养,毕业后快速适应社会需要;4)片面强调职业教育,学生知识面窄,影响后期发展。通才专才,两种观念与模式,相斥亦联系,专才教育需要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难深入;博而不约,博而不深,难攀科学顶峰。

3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要融合,如何融合)

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

1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按规模:英才高教,大众高教,普及高教

2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

英才高教:高教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15%

大众高教:15%—50%

3 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转变:1)乃必然趋势;2)有两种模式:美国模式(依靠公立高校扩展),日本模式私立高校扩展)

4 我国高教大众化需循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中;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筹资体系;4)发展终生教育。

四高教的平等与效率

1 教育平等(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作为理想包含三方面:1)进入高校的机会均等;2)受高教的过程平等;3)受高教的结果平等。

2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1)两者是矛盾范畴

a.高教资源应适当集中一保证这种高投入活动顺利,高效的进行;

b.谁应该接受高等教育必须要认真选择;

c.高校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d.欲提高效率就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以期优化配置资源

2 两者又是统一范畴

a.人们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内涵之一;

b.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综上,两者既是矛盾的范畴又是统一的范畴。我国教育政策的选择趋向:效率优

先,兼顾平等

四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高等学校的学制

1 世界普通高校系统宏观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

三高校招生和就业制度

1 世界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概括:

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

2)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形式;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

2 我国招生制度改革方向

1)进一步完善收费制度,通过辅之

以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和勤工俭

学等制度;

2)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和区域化经

济大趋势下,下放招生权力,对有条

件的地区扩大地方在编招生计划,确

定招生方式的自主权;

3)对条件较好的高校,不妨在统一

招生前提下的,允许单独举办考试,

增加录取过程中的选择性;

4)兼顾招生标准统一化和多样性。

3 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

1)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不尽如

人意。建立良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在用人机制方面的调节

作用。

2)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

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加以清晰的界定。

毕业生是就业市场中的主体,应该放

弃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手段和思想动

员手段控制毕业生就业的作法。

3)高校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需进一步加强。提供合乎需求的人

才,引线搭桥,提供信息,正确引导

就业。4)毕业生须树立信心,建立

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

备。

四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

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

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

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

任和义务的制度。

1 我国高校职务:助教,讲师,副教

授,教授。

2 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重

点,方向

答:自86年实施教师聘任制度以

来,在岗位设置,职务评审和聘任以

及建立考评制度方面,取得了不少经

验。打破了高校教师铁饭碗局面,利

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合理流动,优

化教师结构队伍。但问题也不少:

1)宏观上,教师部门所有局面没被

打破,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阻碍

了合理流动。

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实质应该

是高校根据需要资助聘任教师,目前

主管部门对高校实施直接指标控制,

高校用人自主权很小。

2)微观上:a.岗位设置上因人设

岗,对学校全局和长远发展缺乏充分

的研究和论证,不利于提高办学效

益;b.不能正确处理职称和职务的关

系,工资与职称挂钩,带来诸多负面

效果。c.任职资格评定中,缺乏合理

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评审制度不

健全,不能提现客观,公平,竞争原

则,影响教师积极性;d.职称等同于

职务,职称终生制带来职务终生制问

题,竞争上岗局面迟迟未能形成;e.

人事制度有待深入改革;f.成立高校

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保障教师合法

权益,不能唯行政长官是命,要体现

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

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运行机

1 高教宏观管理体制模式:1)中央

集权型;2)权力分散型;3)集权与

分散结合型。

2 高校宏观管理运行机制:1)以政

府干预为主的运行方式;2)以社会

力量为主的运行方式;3)以高校自

主办学为主的运行方式。

3 我国高教宏观管理体制:95年7

月,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过于神

话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

见》,指出,在未来若干年内,我国

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

建立和完善"中央与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

为主"的体制,即"两级管理,以省级

统筹为主"的体制。

4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

革: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

地方办学积极性,转变政府职能,实

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

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2)建立起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办学

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

合理,健康发展。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

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

会的能力。

二高等学校宏观管理体制与运行机

1 高校组织的特征:1)高校首先是

一个学术性组织;2)形成了学科和

事业单位两条主线构成的矩阵型组织

结构模式;3)学术活动目的的"自然

模糊性",高校往往是"松散结合的系

统"。

2 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

构:欧洲大陆模式(教授治校);美

国模式(校长对董事会负责);英国模式(副校长负责管理,有实权)

3 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领导体制之特点:1)党委领导,名曲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法律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情况有所改善;3)实行党政分权,各行其职,有效克服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是得到相应的加强。

(2)行政管理系统:组织机构是直线—职能制形式结构。

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问题:

1)校—学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学院制尚在探索中,学院行政权力有待加强;

2)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依旧严重,相互之间推诿扯皮,效率不高;

3)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与社会大环境存在明显反差;

4)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状有待改善。

改革方向:

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其次,转变学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

3)人事制度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聘用和考核等多方面;

4)高校半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

六高等教育结构

一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1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宏观结构:层次,科类,形式,能级,地域,管理体制结构。

形式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区域结构:梯度结构模式,中心城市

模式

微观结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

队伍,人员知识结构等。

2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1)经

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

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

三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

1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趋势:一体

化模式(注重公平);多样化模式

(强调效率)

2 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1)各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应为地方经济建设,社

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3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

要方向

(1)影响因素:1)学术因素;2)

利益的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因

素;4)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2)调整方向:总体上应该实行稳

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

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具

体来说,由于层次,学科,类型,地

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只能实行

非均衡发展战略,把握如下方向:

1)高教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

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

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2)

中央与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

为地方服务的功能("面向地方,专

科为主,注重应用,综合发展"方

针);3)建立新的高等学校层级结

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研究性,

教学型,专科高职学校);4)确立

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本科以上求质

量,大力发展专科,培养服务人才)

七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一高校教师

1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定义:教师是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

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 高校教师的作用:

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

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

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

文化的发展;

2)高校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品

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

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

3 高校教师特点:劳动复杂性(教师

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性);劳动创造

性(教师具有强烈责任感);劳动群

体性(教师具有高度协作意识)。

4 高校教师培养与提高:1)切实加

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坚持在职

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2)选

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1)学术

造诣深,理论基础雄厚,专业知识扎

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与本学科有

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国内外学术发展

动态,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科研成

果卓越,在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地

位和影响;2)治学态度严谨,能起

到设计,组织和指导课题的作用;

3)有较强的科研管理和组织领导能

力;4)学术民主,具有团结协作意

识。

5 高教教师结构与使用原则

1)职务结构:研究型大学—倒金字

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大学—卵型结

构;专科学校—金字塔型

2)学历结构:全面博士化

3)年龄结构

4)专业结构

6 高校教师调整(针对"人才积压

","人才浪费","近亲繁殖"现象,

采取什么措施?):

1)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

任制;2)对于相对薄弱而又急需教

师的专业,学校和地区,可借助宏观

调控的行政手段,通过设置高一级的

职务岗位和较优厚的待遇,引导,鼓

励一批教师到需要的地方去,减轻人

才积压,人才浪费的问题,形成合理

布局;3)通过教师合理流动,改变

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

二高校的学生

1 高校学生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

时代精神和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

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

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三高校师生关系

1 表现形式:教育关系,心理关系,

道德关系

2 师生关系特点:1)学生主动性明

显增强;2)心理关系建立在更加平

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3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1)加

强理解和沟通;2)重新审视教师的

权威;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

可教,学生可以教好,教育不是万能

的。

八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

专业调整

(1)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和公民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2)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

趋势;3)符合高级人才的成长规

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增

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

2)改变专业培养模式:按专业大类

培养,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按需

分专业,适应社会需要,开设专门课程

(3)几种需要克服的错误倾向:1)不问社会需要,有啥老师就办啥专业;2)只为提高声誉,努力保留没用的硕士点,博士点;3)追求学校条件,盲目"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全面发展";4)不顾质量,只为获得经费,盲目扩大专业招生人数。二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和规范

问题: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1 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要求是多方面的,对各种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和突出。

1)未来社会要求每一个个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突出进取性和创造性,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力是人才的核心,学校教育要给给学生超越,突破的能力。进取,开拓,创新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对全体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

2)未来社会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3)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4)未来社会还要求人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

2 制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

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忌偏高或偏低;

3)培养要求应体现层次,规格的差异性,切忌笼统;

4)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可比性。

九高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一高校的教学过程

1 教学静态分析: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教学内容,学生,教学媒介),六矛盾(学生-教学内容的矛盾最突出)

2 教学过程: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同时也有其特殊性: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2)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3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

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

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

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4 教学在高校中的作用(高校为何

坚持以教学为主):1)与学校教育

其他途径相比,教学活动效率高;

2)与学校教育其他途径相比,教学

活动系统性强;3)与学校教育的其

他途径相比,教学活动在完成多方面

的任务时综合性比较强。

二高校教学原则

1 教学原则: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

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它与

高等学校的教学任务相联系,是在高

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长期积累经验的基

础上,经过理论提高而制的。

2 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反应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教育的目

的;

2)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

3)必须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

征;

4)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

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3 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

则。

教学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反应当

前最先进的科学思想;教学思想性是

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

育。本原则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

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

念。

如何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之统

一?a.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学术

水平

b.努力提高思想水平;

c.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

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

原则

教学过程中必须既要重视知识的

传授,注意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要注

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两方面相

互促进。如何做法?

a.讲课中注意使学生全部认识力都积

极的活动起来,使学生注意力,观察

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活动状

态,教学内容应具备探索性,给学生

留有自己思考的余地;

b.在课堂教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

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

力;

c.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

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

力,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具有不同风格

的参考书,指导他们谈出自己的见

解,写读书笔记,从而帮助学生逐步

地形成科学地评价他人工作的能力;

d.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重对学生

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

结合的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是教学过程高效率

进行的保证,学生主动性是学习取得

成功的基本条件,二者不可偏废。如

何做法?

a.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主动引

导之,有效组织学习;

b.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c.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不断

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

原则

全面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进

行充分教学,促进拔尖的优秀人才,

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做法?

a.教学制度上提供更多选修课程,让

学生发挥各自特长,允许学生有更大

自主权,避免"一刀切","齐步走"的

教学制度;

b.教学中,坚持按照大纲的要求和大

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迁就学习困

难生,不随意增加难度;

c.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

途径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

学习方法,形成他们自己的智力结构

d.充分利用选修课程;

e.不歧视学习上困难的学生,针对问

题,思想教育,学习辅导。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

便形成专门人才必备的技能和技巧,

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何做法?

a.充分认知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重要

作用,合理安排学科实验,实习等必

要的实践活动。

b.注意把各种实践活动和理论教学密

切联系,切实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

十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 课程:(狭义)被列入教学计划的

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有计划

的引导学生获得预期学习结果而付出

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2 课程分类

根据课程认识主客体:学科课

程,经验课程;

根据分科性观点和综合性观点:

学科并列课程,核心(中心)课程

层次结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

基础课程,专业课

形式上:必修课,限选课程,选修课程

规模上:大,中,小,微型课程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1 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主要教学形式,学时(学分)的学期分配。

教学计划可按学年制和学分制来编织。

2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编织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

三课程建设

1 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任课教师通过课程建设,整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各门课程的教学规范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课程建设从各个层面上推动高等教育工作;

3)通过课程建设加强各系教学管理,为教学工作走上科学管理的正轨打下基础,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课程建设中必然贯穿新旧思想的转变,课程建设必然会促进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思想讨论,进而提高人员素质。

2 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内容:1)课程教学梯队建设;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3)课程教学实施(包括实验设施)的建设;4)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装备;5)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准则和目标:1)必须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2)有合适的教材;3)具有完整的教学资源;4)有科学的考核手段;5)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学工作梯队;6)有一套启发式教学方法,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7)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试验设施。

十一高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一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1 教学组织形式: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

2 教学组织形式分类(1)个别教学制:有利于因材施

教;效率差,教师指导时间太短

(2)班级授课制:由捷克教育家夸

美纽斯提出。优缺点:扩大规模,提

高效率,促进学生社会化;不利于因

材施教

3 当前教学形式变化之趋势

1)教学活动小规模化;

2)教学活动开展时间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非课堂化和多样

化。

4 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1)课堂教学

a.备课:备教材(懂,透,

化);备学生(知人善教);备教法

(讲究方法);备自己(备生理,备

心理,备形象)

b.上课:教有法,教无定法

c.课后总结

(2)实验课的教学(前中后)

(3)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之目的:1)巩固和加强学

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弥补

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培养学生综

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

能,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2)综合训练

学生工作,研究能力,包括调查研

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理

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能力,撰写研究

报告,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

研究和工作作风。

5 教学管理制度

(1)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课

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

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优点:教学计

划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统一,易于

管理;缺点:不利于新学科进入高

校,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2)学分制: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

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

方法,也就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

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6 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和完

善学分制应该注意的问题

意义:1)有利于促进高校转变

教学思想,充分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2)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

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3)有利于人

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

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4)有利于

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

不断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

革。

注意的问题:1)完善学分制必须在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上做文

章;2)学分制改革必须与高等教育

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相适应,逐

步建立校际间相互承认学分的制度和

按学分收费的制度等;3)完善学分

制必须与其他教学改革相配套,逐步

建立学分制与主辅修制,双主修制,

双学位制及工读交替制等教学制度相

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

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

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

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

系。

2 高校教学方法之特点:1)由教师

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

传递;2)由于大学生学习独立性增

强,教学方法发生重大变化—教师教

的成份逐渐减少,学生自主学的成份

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3)教学方

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3 大学教学方法分类与主要方法

(1)讲授法

1)定义: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

言表达,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

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也叫课堂讲授

2)优点:a.教学效率高;b.成

本低;c.通用性强;d.能寓思想于讲

授中,感染力强。弱点:a.信息单项

传递;b.知识不能被学生直接体验;

c.学生记忆效率低。

3)具体做法:1)教师应事先做

好准备;2)板书;3)了解学生;

4)讲课过程中,善于运用语调变化

吸引学生;5)注意使用非语言表达

方式,图片,视频等。

(2)讨论法

(3)自学指导法

4 大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2)立足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

任务;

3)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年纪差异和专业特点;

4)充分利用教学条件

四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1 事实判断:对事物,现象的现状,

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

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基础上,根据评

价人的目的,目标,需要和期望对客

观事实作出判断(具有主观性)

2 斯克里芬,1967,《评价方法论》

形成性评价:通过诊断教育方案

计划,进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

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

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

价。

总结性评价:进行活动发生后关于教

育效果的判断,一般与分等鉴定,作

出决策等结果性活动相关联。

3 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

和行为变化的评价。

美国教学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4 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

1)建立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要科学地确定教师质量评价要素,制定者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系统观念,要把质量的提高看作是一系列工作的结果,从众多因素中抽象出最基本的要素来。一般认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准则是:教学素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环节以及教学效果;

2)有了评价准则,需会同专家和同行,确定权重,即根据各准则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数量标明其地位和作用;

3)为了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很重要。采用什么方法要看评价的具体内容。

十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a.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科研已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即,高层次人才培养离不开科研;高水平科研需要高素质人才。

b.科研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科建设整体发展水平。

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a.科研需要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学科最新动向,了解前沿发展趋势,这会使讲课有丰富的内容,能使教师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同时,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介绍学术动态,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水平;

b.亲身参与科研,教师了解社会实际需求,明确所教课程在涉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讲课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同时,教师将讲课成果及时转化到教学中来,为开设新课程,充实有关章节做好准备;

c.大学教学很强调教师教学中的信息量,要求讲科学的最新成果,讲教师的科学思想和创见,展望学科的前景,指出尚存在的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科研。

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a.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刺激大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b.科研工作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c.科研互动能够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增强他们敢于攻坚,勇于突破的信心。

d.科研还是培养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必由之路。4)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

不论发展已有学科,还是开辟新

的学科,其最基本的途径都是科研。

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渠

大学通过出人才,出成果为社

会,经济服务。大学应用研究课题往

往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等各个方

面,其研究成果也在实际应用领域发

挥作用。6)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

代化的重要条件

高的科研水平往往需要高的管理

水平与之相适应,科研水平的提高促

进着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

1 高校科研的特点及优势

1)多门类,多层次学科结构,有利

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

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

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3)大学是进行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

能较快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

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

科研的特色之一;

2 高等学校科研的不足

1)在科研方向上认识不统一;

2)由于历史原因,高校科研事业费

用一直缺乏,人力和物力的优势从总

体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3)高等学校学科众多,具有综合优

势,但众多学科形成了众多"滩头",

科研力量缺乏凝聚力;

4)传统的"师徒关系","师生关系"

束缚了青年人智慧的充分发挥;

5)高校缺乏将科研成果迅速商品化

的队伍,相关的开发工作和资金,政

策支持不到位。

3 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

的原则;

2)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来支撑基

础研究的原则;

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

结合的原则;

5)支持未成名者,开拓新的研究领

域的原则;

6)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

则。

三科研程序与科研方法

如何指导大学生的科研?

1)结合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科研指导

a.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科研指导;

b.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科研指导。

2)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

进行科研指导。

十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

指导

一社会实践活动

1 大学生社会实践双重性特点:

1)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既是高

校学生又是实践主体,既是学习者又

是生产者,是双重身份;大学生参加

社会实践既是为了学习业务知识也是

为了接触工农群众,了解社会,提高

思想觉悟,具有双重任务;社会实践

是育人的环节,也是实践的过程,既

要遵守教育规律又要遵循生产规律。

2 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

的作用:

1)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

社会技能;

3)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

组织才能;

4)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

性品质。

3 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联系

(1)与教学的联系

a.目的的统一性:培养学生;

b.活动的主体有差别:实践过程

中,教师指导作用弱化,学生主体性

增强;

c.所获知识层次不同:亲自体验

知识,感受深刻;

d.知识获得环境有差别。

(2)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a.二者的目的与结果的一致性;

b.二者活动对象有差别;

c.二者活动方式有差别;

d.二者的活动环境有差别。

社会实践与教学,科研共同构成高

等学校的主体教育环境。三者各有特

点,各有优势。高等学校以教学为中

心,这一点是要坚持的,但历史上因

忽略实践环节而给教育带来的不可弥

补的损失的教训提示人们:在以教学

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三者的互补并

进是高校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

目的,完成教育目标的唯一正确的途

径。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1 内容:政治思想教育;国情,民情

教育;社会规范与社会角色教育;心

智磨练与个性养成教育;劳动和专业

技能教育

2 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1)军事训练

2)专业实习:学校组织大学生结合

所学专业,到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去

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把所学知识运用

于实际工作之中,以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专业技能的活动过程。

3)生产劳动(学工学农)

4)社会调查

5)智力扶贫

6)参考观察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原则

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2)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原则;3)系统规划,分层进行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原则。

2 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

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出人才是根本目的,在出人才的前提下多出成果,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科学研究都是完成高等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在组织方式,经费安排等方面合理安排,不可偏废;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4)深入性和广泛性的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性之两层含义:a.既要重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重专业技能掌握;既要扩展知识面,也要培养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既要文理兼顾又要文理渗透;

b.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即保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5)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十四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1 思政教育之特点:

1)鲜明的阶级性;

2)广泛的群众性;

3)很强的实践性

2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之任务:

1)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启发和教育学生,增强大学生认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以及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3)调动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引导,培养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控制的能力。

3 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教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社义教育是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之重要手段,高教尤其应为巩固和发展社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提供人才保障。坚持以社义思想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是高教社义性质的鲜明体现和根本要求;

2)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教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任何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统治阶级在兴办教育过程中,将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原则加以落实才能达到

培养本阶级统治人才和服务人才的目

的。为了在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和文

化建设中最大程度的保证我国的社会

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必须在高等教

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等教育又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创造出

大量的精神文明成果,传播和创造新

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

且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

大批建设者和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

未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

的传播及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能

否指导他们树立起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崇高理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的种子能否通过他们在未来社会的各

条战线上开花结果。从根本上来说,

这都取决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

3)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

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思政教育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保证大学

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使大学生能

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放,坚决,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自由

化思想的腐蚀。

三高校思政教育原则,方法及途径

1 原则: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 思政教育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指

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

况,并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

推导出理论的方法。这一方法在思政

教育中被广泛应用,为有效实施对思

政教育的预测和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

和方法。

具体做法:1)选题和制定计划;2)

收集资料;3)分析研究资料;4)检

验;5)写调查报告。

(2)说理启迪法:说理启迪法就是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

对象,以理服人的教育方法。

三个特征:说理不是"说教",说服不

是压服,启迪不是硬灌。

(3)情感交流法:情感交流法是通

过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

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

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

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

教育方法。

需要注意的问题:1)了解学生的情

感特点;2)排除情感交流的障碍;

3)防止情感交流的片面性;4)提高

教育者自身的情感素质。

(4)榜样教育法:榜样教育法是用

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

青年学生的方法。它通过将一定社会

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具体化和人格化

来起作用,用具体的人和事来感染学

生,便于学生接受。

注意的问题:1)所选榜样行为具有

先进性,鲜明性和针对性;2)将榜

样的行为层次化,序列化;3)善于

发现和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

4)要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

(5)参观访问法:参观访问法是指

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的组织学生

对典型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人

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

会,扩大视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念。

分阶段实施:1)准备阶段(内

容,地点,时间的选定,制定活动计

划);2)动员阶段;3)现场指挥阶

段;4)总结阶段

3 思政教育之途径

1)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的学习

以及品德课的学习;

2)教职员工的三育人:教师要教书

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职工要

服务育人。

3)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4)校园文化;

5)社会实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丁然职业技术教育学 作者简介:保罗?弗莱雷是20 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1994 年至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他也曾被美洲和欧洲29 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获得过荣誉和奖励。他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选择这本书来当教育哲学的书籍来读,是因为这本书最开始的题目吸引了我,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本书和其他教育学专著不一样,通篇没有纯粹的教育学体系和教育学概念系统,而是从对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的关怀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政治性问题,提出了教育服务于统 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压迫的现象,试图引导这些人被解放,自我解放, 最后改变他们的命运。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 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 意义上的学科著作。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 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对自由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被压迫者会更 向往成为压迫着,但是是被压迫者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境地。自由要靠征服得来的,而不是靠恩赐。被压迫者想要获得自由,要经过持之以 恒的努力和敢于挑战的决心并尽心尽全力的追求才能获得。要解决压迫问题,首先就是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寻找压迫的根源,通过改造,创造一个新的环境。这么想是理想的,但是为什么压迫与被压迫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持续多年,并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可能的原因有可能是被压迫者已经习惯了他们所处的统治结构,并且已变得顺从这种结构,只要他们觉得不能去冒需要冒的风险,他们便会停止争取自由的斗争。再者说,他们获取自由所做的斗争不仅仅对压迫着造成威胁, 也会威胁到与自已同样处于压迫下的同伴,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 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获国家服务的人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它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过去也称“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也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锯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指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简答论述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教育规律 1、简述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生产性(5)教育的民族性(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发展(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1、试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制约着目标的设定,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2)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制约着高等教育(性质和规模,目的,内容)(2)高等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影响(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目的和内容,决定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巩固政治制度,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舆论为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下面是本人整理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欢迎借鉴,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阐述的学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论以及教育目的等,从其政治方向来说,是为“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但是,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 《普通教育学》是从绪论开始的。在绪论里,赫尔巴特着重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作用。他指出,“教育学是教师自身所需要的一种学问,但同时他亦必须谙于传授它的知识的方法。”这就是说,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进而遵循教育原理的要求来施教。而教师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我曾要求教师有科学与精神的力量。”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学习心理学。因为“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如果教师深入观察人的思

想、感情,有了心理学的一般知识,“那末,教育者所应注意的事项,一定像一张地图展开在他的面前,或者可能像一张城市建筑计划蓝图一样,在这张图上所有方向相同的线条,都准确地交织成相同的角度,使得看的人不需要准备就可以一目了然。可见,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该书的绪论中,他还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目的与作用等问题。 在绪论之后,《普通教育学》分三卷分别阐述了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的各种问题。在第一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基中包括对儿童的管理及“正式的教育”。在第二卷里,他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并且以“兴趣说”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以及各门学科在智力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他在“多方面兴趣”这个论题下,阐述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结果”的一般原理。可以说,他在“兴趣的多方面性”这个总题目之下阐述了他的全部教学论思想。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学》一书的核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部份。在第三卷里,赫尔巴特说明了性格的道德力量。他认为,人的性格与人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健康是互相制约的。在上述三卷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儿童的管理;(二)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第一卷的第一章里详细地论

整理高等教育学_判断题

【判断题】由普通高校、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等办学机构提供的非正规高等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答案】错 【判断题】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学者创办的各类学术机构被认为是大学(university) 【判断题】以采用问答法教学而闻名的古希腊学者是柏拉图 【判断题】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大学(university) 【判断题】北京大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判断题】中世纪大学没有自治权 【判断题】以发展科研为主要职能是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之一 【判断题】经济发展不会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 【判断题】高等教育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无关 【判断题】大学的科研职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 【判断题】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源自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 【判断题】德国和法国属于集中型高等教育体制 【判断题】高校教师与医师、律师一样都是专业人员,但不具有专业必备的基本属性 【判断题】研究能力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能力 【判断题】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判断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19世纪以来美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它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普遍遵循的原则丨 【判断题】大学生已成年,其社会认知、情感及自我意识,都已成熟,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已基本定型 【判断题】〃向师性〃是指教师支配学生的一种倾向 【判断题】大学生权益就是取得高等学校学籍的在校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以作为的方式,以及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方式实现一定利益的许可和保障

【判断题】大学生权益包括受教育权和一般公民权两个方面,受教育权不属于公民权的一部分 【判断题】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是被管理的对象 【判断题】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判断题】教育目的就是教育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判断题】教育方针是高校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反映一定时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具有普通指导意义的育人标准 【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唯一依据 【判断题】大众高等教育排斥精英高等教育 【判断题】专才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适应性,通才强调人才的技能性和职业性 【判断题】高校培养目标是一成不变的 【判断题】学术型人才是才与应用型人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类型 【判断题】高校实施教育活动,只要实施〃五育〃中的几个方面就可以了 【判断题】通识教育就是宽口径教育 【判断题】改变人文教育落后状况的主要措施是使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支配地位 【判断题】课程就是指教学科目 【判断题】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对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并不适合高校课程领域 【判断题】科学主义课程观提倡螺旋式课程组织及发现法教学 【判断题】作为一种课程思潮,永恒主义课程观忽视了科技发展综合性的一面,坚持课程内容狭窄的专门化 【判断题】钻研教材即钻研教科书 【判断题】教学重点即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第一编得标题就是“教育得一般目得”,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与教育得一般目得问题。第二编得标题就是“兴趣得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得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得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得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第三编得标题就是“性格得道德力量”, 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得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得教育目得论 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得论得理论基础。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与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第一种为“自由”得观念。亦译作“内心自由”得观念。“自由”得观念要求个人得意志与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得束缚而只受制于人得内在判断,归之于人得内在自律,归之于人得理性自觉,从而使人得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第二种为“完善”得观念。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得道德实践中,人得由意志、理性所作出得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与人得其她心理品质得影响。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与之时,即需依靠“完善”得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得意志力与坚强而紧张得毅力加以“内部得协调”。第三种为“仁慈”得观念。亦即“绝对得善”得观念。“完善”得观念得以发生作用得法宝就是人得意志等理智能力。如果借助人得内部得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与行为之间得矛盾时,就要用“仁慈”得观念来控制自己得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得恶意得冲动。“仁慈”得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得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得意志处处与别得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她人谋福利得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第四种为、“正义”得观念“正义”得观念就就是“守法”得观念。如果“仁慈”得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得与她人发生冲突得恶意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学之读书笔记十篇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高等教育学整理教案资料

高等教育学整理

第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特殊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 识记:高等教育的四个阶段及其内容(P2~P6) 常用的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 第二章: 高等教育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识记:高等教育价值观及其观点: 1、个人本位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在于促进个人的理智发展。B: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C:高等教育在于通过实施自由教育、普通教育、人文教育来达到目标。 2、知识本位的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3、社会本位的价值观:A: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B: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识记+理解)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A、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制约。B、受社会制度制约。C、受文化传统制约。 2、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A、服务于经济建设.。B、服务于制度建设。C、服务于文化建设。 第三章: 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教育基本规律。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教育目的: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得设想与规定。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专才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于某一专业领域的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作用: 1、制约教育对象的发展 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3、激励教育主体 高等教育目的: 1、自由教育目的 2、职业教育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