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2003年第7期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张 军 章 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0433)

内容提要:许多实证研究都要涉及到对资本存量K的估计,但是现有研究中对K的

估计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也就影响了后续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很有必要针对

估计中国的资本存量K的现有研究进行一下再探讨。本文分别从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了

测算K时所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方法重新估算了中国的资本存量K的数据。

关键词:资本存量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投资

关于对中国当代经济的很多实证研究都牵涉到资本存量K这个指标,特别是关于经济增长、投资效率和TFP的研究。但是,现有相关研究几乎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测算方法,而他们所得出的数据间却又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至少可以反映出某些测算过程存在尚需改进的地方,而对K的测量的不准确必然会影响到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所以,很有必要就测算中国的资本存量K 进行一个专门的讨论,而这正是本文的主要意图。

一、关于K的测算方法

测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是由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现在被OECD国家所广泛采用,它的基本公式为:

K t=I t+(1-αt)K t-1(1)

其中K 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 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I t表示第t年的投资,α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但是在处理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邹至庄(Cho w,1993)采用的计算方法为:

第t年的K=第t-1年的K+第t年的实际净投资(2)而贺菊煌(1992)的计算公式为:

第t年的K=第t-1年的K+第t年的积累(3)王小鲁和樊纲(2000)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本年K(1952年不变价)=上年K(1952年不变价)+(本年固定资本形成

-折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 k(4)宋海岩等(2003)的公式为:

K t=I t+(1-αt-g t)K t-1(5)

其中,g t表示经济增长率,因为他们所采用的样本是各省的数据,所以g t就表示各省的GDP增长率。

值得一提的是黄勇峰等(2002)运用该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细致的估算,他们的方法很细致,具有代表性。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来测算全国的资本存量时,现有数据很难满足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本形成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1978—2000”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2BJY129。

需要,所以我们只能采用粗糙一些的方法而不能采用估算某个行业资本存量的方法来估算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

从现有研究来看,要测算中国的资本存量K ,有四个关键: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 k 的确定、当年投资I 的取舍、折旧额或折旧率的确定。下面本文分别对这几个关键点进行讨论并给出我们自己的测算方法和结果。

二、测算中的几个关键

1.基年(1952年)资本存量K 的确定

对于基年,现有研究一般确定在1952年或1978年,为了扩大后续问题研究的样本,我们则将基年确定为1952年,并将不变价格设定为1952年价格。

关于中国早期的固定资本存量,统计年鉴上是没有公布的,所能够查到的数据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数据。所以要确定1952年的资本存量,一般都要采取推算的方法。但是,在一篇研究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先驱性的文章中,邹至庄(Chow ,1993)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从国家统计局找到了1952年到1985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村集体企业、个人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积累的年度数据,然后他根据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将获得的上述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五个部门中去,从而获得了1952年到1985年的五部门资本存量估算数据,但是对于如何测定1952年各部门的资本存量数据,文中交代并不详细。最后,他估算出1952年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为582.76亿元(其中不包括农业部门的固定资本存量和土地的价值),然后他将1952年的农业资本存量设定为450亿元,将土地的价值设为720亿元,所以他所测算的1952年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为1750①亿元,不含土地②的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为1030亿元,价格都为1952年不变价。

贺菊煌(1992)采用的推测方法是:假设资本在1964—197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等于它在1971—1978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理由是这两段时期内经济体制和国家政策比较稳定;然后他利用迭代方法计算出1964年的资本存量K ;他所计算出的1952年资本存量等于946亿元(1990年不变价)。

唐志红(1999)通过不断优化生产函数在20世纪50年代区间的拟合度,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测算出中国1953年的资本存量为1800亿元(1980年不变价,其中是否包括土地没有交代),将该数据用我们后文计算出的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合为1952年不变价约等于2490亿元。即使我们也象Jefferson 和Ra wski (1989)所假设以及邹至庄(Chow ,1993)所验证的那样“投资品的价格变动在80年代以前是可以忽略的”,不对唐志红所测算的数据进行平减,唐志红(1999)的数据也依然是最高的。

另外,在王小鲁和樊纲(2000)的研究中,他们称“根据反复推算将1952年资本存量设为1600亿元(1952年不变价)”,具体推算方法不详;还有,在宋海岩(2003)的文章中还提到,I MF 的Hu 和Khan (1997)估计中国1958年的资本存量为235.2亿元,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该数据使用的基年价,但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该数据不包含土地,所以他们的估计是所有估算中最低的。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贺菊煌所测算的1990年不变价用我们下文所估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成1952年不变价为679亿元。他们的结果对比如下:张 军、章 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计

①②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存量是应该包括土地的,但本文后面没有将土地加入进去。

邹至庄是为了研究中国的总量生产函数而考虑土地的,他在1952年的初始K 中加入了土地。由于本文不准备研究中国的总量生产函数,所以就暂先不考虑土地。但是我们注意到,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在引用邹至庄的基础年份K 的数据时没有交代清楚是否包括土地;包括王小鲁和樊纲(2000)的研究(我们这里仅针对其第一章的研究)中将自己测算的基年K 与邹至庄的数据进行对比时对自己的数据是否包括土地没作交代。

2003年第7期

表1不同研究对初试资本存量的估算结果

不含人力资本的资本存量测算的对比邹至庄贺菊煌王小鲁唐志红Hu和KhanP①资本存量(1952年不变价,单位:亿元)103067916002490(1953年)235.2

上面的对比说明他们之间的差距相当大。

为了检验他们对基年K的测算的准确性并提出我们自己对1952年K的测算,我们找到了几个历史数据:第一,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01》提供的历史资料,1952年上海市拥有的经营性固定资产原价年末数(running initial value of fixed assets)为33.65亿元,而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的GDP 占全国GDP的比例为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3%—4%;我们假设上海市拥有的资本存量占全国资本存量的比例与上海市的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比例和上海市的GDP 占全国总GDP的比例基本相当。那么我们可以大致推测1952年全国的K是上海市K的20—30倍,我们取中间数25倍,估计全国的资本存量在673亿元左右。

第二,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1952年全国的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为148.8亿元,而净值则等于100.8亿元,而全国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价为149.2亿元。所以可以推断, 1952年全国的工业企业总固定资产净值大约为101亿元,而当年工业的GDP占全国GDP的17.64%,假设工业企业的K占全国K的比例与其GDP占全国GDP的比例相等,那么全国K大约等于工业K的5.67倍,大约等于572亿元。当然,由于工业在中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也许其在K 中的比例要大于其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国工业经济的落后和战争的破坏,建国初的社会状况是百废待兴,即使是工业,资本的密集也只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可以推断,全国1952年资本存量可能比572亿元大,如果按照6.5倍计算的话,得出的数据与根据上海市的历史数据估算的结果相近。

第三,对农业资本存量的估算,邹至庄(Chow,1993)的研究中也提到,Tang(1981)估计1952年中国农业K为112.9亿元,而他本人估计1952年农业的K为450亿元。我们认为他的这一估计可能过高,我们的理由是下面的经验主义的检验: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1952年的GDP占全国GDP 的比重为50.5%,如果考虑到上世纪50年代初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那么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可能超过这一比重;而建国初农业的状况为绝大多数农业劳动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接近于手工劳作,很少有大型的固定资产可供使用。例如我们从统计年鉴中查到,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的总动力只有18万千瓦。所以,我们认为,考虑到我们上面的推测的遗漏和误差,1952年中国的K可能在800亿元左右(1952年价,不包括土地)。我们后面具体测算各年的K时就直接使用这一估计数据。

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k的确定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 k,统计年鉴只从1992年开始公布,此前的P k数据无法得到。所以,现有研究要么采用其他指数来代替,要么采用自己的方法来测算或合成。在对集体企业(主要是乡镇企业)的研究中,Jefferson(中文版,1995)选择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平减集体企业的现价总产值以压缩集体企业的产值中可能存在的“水分”;宋海岩等(2003)在对1978年前数据的处理中直接借用了邹至庄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对1978年后的数据则采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来代替;在对美国生产率的研究中,乔根森(2001)则认为可以用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或批发价格指数来代替它,并认为后者比较合适。对于直接计算,在1993年中国的统计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邹至庄

①他们所估算的数据为1958年资本存量,基年价不详。

(Chow ,1993)则利用统计年鉴公布的积累指数计算出了积累隐含平减指数,用它来对各期的积累额进行平减。Jefferson 等(1996)则采用建筑安装平减指数和设备购置平减指数的加权平均计算出固定资产价格指数;由于我们无法从统计年鉴上获得1992年前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所以无法直接计算。但是从《上海市统计年鉴2001》年所提供的历史数据中,可以找到1951—2000年上海市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然后可以计算出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的处理方法是将1991至200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关于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出一个“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序列”。而我们则直接采用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代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这样做的理由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是基于统计局城调队的调查结果而得,即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及抽选出的市、县城调队依据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价格统计调查制度向基层采集原始数据汇总后上报所得。它是一种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非全面性调查。因此,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之间不存在着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与其用这种拟合方法获得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不如直接用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代替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我们认为,如果相对于其他价格指数而言,上海市的价格波动与全国的价格波动相一致的话,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上海市的和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波动相一致。在图1中我们将上海市和全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两者的波动非常一致。所以我们推断:用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代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可行的。当然,由于统计年鉴上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根据抽样调查而非全面调查得出来的,所以根据历史资料所计算出来的指数与统计年鉴上所公布的数据是并不相等

图1 上海市和全国的两种价格指数的对比①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国家统计局,1999年)数据整理。 

① 我们在全国和上海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后面同时都加上了100,目的是为了避免指数曲线交错在一起而无法从图形上得到直观的认识。

3.对当年投资I 的取舍

在计算每年的新增资本时,大多数研究采用了进行了一定扣除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例如王小鲁等(2000)认为我国投资中存在着相当大的浪费,直接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会导致K 虚增。对1980年前,他们用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乘以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来计算当年的固定资本形成;而对于1980年以后,则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在关于研究国有张 军、章 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计

企业的文献里,陈宽等人(Chen ,et al ,1988a ,b )从总的固定资产中完全扣除了职工住房投资。而谢千里等人(Jefferson ,et al ,1992)则是用样本企业的“生产用资本”来替代总的固定资本。在另一篇论文里,谢千里等人(中文版,1995)在新增固定资产中扣除了住房投资和非生产性资产。大琢启二郎等人(2000)在估计中国国有企业的资本时,也完全剔除了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住宅投资这一项。很明显,他们虽然都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扣除,但是扣除的理由却是不同的。

当然,对于这种扣除,也有反对意见。胡永泰等人(Woo ,et al ,1994)针对陈宽等人的上述做法就有过评论。他们认为即使要做剔除,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做部分的剔除。胡永泰等人自己在回归中发现,如果不剔除“非生产性”的劳动与资本投入,TFP 增长率的估计值为-4%,且在统计上显著;剔除了非生产性的投入,TFP 的增长率为-2%,但统计上不够显著。所以我们认为剔除问题的确是敏感的。

与他们不同的是,贺菊煌(1992)和邹至庄(Chow ,1993)则是用积累来表示新增资本的。例如邹至庄认为“积累就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于是就将总积累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中间去而获得了各个部门的资本存量;根据统计年鉴的解释,“积累额”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以及增加社会储备的物质产品价值,即国民收入使用额中除去用于当年消费之后的余额。其物质形态为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磨损)和流动资产。积累按照用途可以分为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按照性能可以分为固定资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而“生产性积累”是“由社会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组成,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的生产用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磨损)以及各生产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和属于生产资料的产成品库存、商品库存、物资储备库存等流动资产的增加额;”我们认为,相比较而言,用生产性积累这个指标作为当年资本存量的增加比较合适。而且,采用这一指标还可以回避上述扣除问题以及下面对折旧的处理。

但是,由于贺菊煌(1992)和邹至庄(Cho w ,1993)进行研究的时候,中国的统计体系还未转变,所以统计年鉴上还在公布积累数据,但是从1993年起,新的统计体系已不再公布积累数据,所以导致无法直接沿用此方法。但是,“积累”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两个概念的主体是一致的,而且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才导致我们考察数据时发现:从1954年到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性积累的增长率波动情形极其相似,如下图所示。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经验主义规律来假设:1993年以后生产性积累的增速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仍然基本保持一致,利用这一假设我们拟合出以后各年的生产性积累数据

图2 生产性积累与全社会固定资产积累增速的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各相关年份整理。

 

另外,与对扣除后的固定资本投资或固定资本形成要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一样,2003年第7期

对积累数据也需要进行平减。在邹至庄(Chow ,1993)的文章中,他利用积累指数和积累总额计算出了积累隐含价格指数,然后对从1984①年开始对各年的积累进行平减。而在本文中,由于我们无法拟合出1993年后的积累指数,所以也就无法得到1993年以后的积累隐含价格指数,所以我们就一直采用根据上海市的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积累进行平减,理由仍然是二者在主体上是一致的,所以两者的价格指数也应该大体一致。

根据上述讨论,我们在表2中列出了根据上海市的历史数据所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根据我们上面的假设所拟合出的中国的1952年不变价固定资本存量数据。

表2本文测算的固定资本存量(不含土地和人力资本)数据年份上海市固定资产

投资价格指数

固定资本存量年份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本存量年份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本存量19521.000000

800.0019690.7417225231.7819860.86472222194.1519530.984285

884.3319700.7426425829.6519871.00068024339.6919540.957998

986.6219710.7245816548.6819881.184********.6619550.931744

1088.5819720.7291817248.1019891.32932728957.8919560.635248

1331.0119730.7790237948.9819901.39214031032.3919570.867729

1488.8919740.7138778732.0219911.48847333222.5519580.884449

1841.6519750.6880479617.1419921.63820335875.4619590.874326

2396.3719760.69612610468.9919932.06272738976.2119600.837253

2979.2219770.75780011247.5619942.36059742697.6719610.832619

3162.9819780.70082712361.9619952.56013346623.3719620.845465②

3237.5019790.70571613416.2119962.68798750880.3519630.858311

3373.8119800.72194614295.7819972.67714955732.6619640.896483

3552.2919810.71620615019.0319982.63803261582.1319650.778269

3883.7919820.74549015788.9919992.59999567700.3519660.825129

4276.4619830.70148116852.4620002.67984174195.0019670.790300

4592.7919840.74704418266.032001

2.698600③8141

3.1519680.8594264865.0719850.80081720217.79 资料来源: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是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01》所公布的历史数据计算,而固定资产存量则是由本文测算的结果。

张 军、章 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计

①②③

由于《上海统计年鉴2001》年所提供的数据只到2000年,所以无法计算出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所以我们借用了《中国统计年鉴2002》公布的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并与本文所计算的指数相融合。由于《上海统计年鉴2001》年所提供的数据系列中缺乏1962年数据,所以我们假定其等于1961年和1963年的平均数。由于《上海统计年鉴2001》年所提供的数据只到2000年,所以无法计算出200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所以我们借用了《中国统计年鉴2002》公布的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并与本文所计算的指数相融合。

他在文章的第813页提到,Jeffers on (1989)等认为在“1980年前,中国投资品价格的波动可以忽略”,而邹至庄本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Jeffers on (1989)的研究中是从1981年开始对积累进行平减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对1981年或1984年前的积累进行平减。

2003年第7期

最后我们又对根据假设所得到的数据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一下对比,结果发现,我们拟合的积累数据相当于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了6%—10%的扣除。

4.对折旧的处理方法

首先,在考虑资产的磨损是用重置率还是用折旧率的详细讨论,可以参见任若恩和刘晓生(1997)以及黄勇峰等(2002)的研究。他们认为,重置是指生产能力的维持或恢复,因此在资本存量估算中出现的是重置率的概念;而只有资产效率按照几何方式递减时,折旧率和重置率才会是相等的。

王小鲁等(2000)是在固定资本形成的基础上同意采用了5%的折旧率,而宋海岩等(2003)则是在官方公布的名义折旧率3.6%的基础上加上经济增长率作为实际折旧率;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假设资本的物理折旧程度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

邹至庄(Cho w,1993)利用“折旧额=GDP-国民收入+补贴-间接税”这个公式计算出折旧额,而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则直接借用了邹至庄(Cho w,1993)所计算的1994年前的折旧额,1994年后,他们则是将各省的折旧额加总得到全国的折旧总额。

5.关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

人力资本的估算是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特别是要估算中国的人力资本时我们还要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数据的可得性,王小鲁等(2000)对此已经做了深入研究。现有研究中用来测量人力资本的常见指标有:入学率(又分为总入学率和净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平均接受教育的时间等。但是在测算人力资本的研究中,特别是用受教育时间作为测量人力资本的指标时,至少还存在下面一系列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并不是王小鲁等(2000)的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年限的可加性问题,我们知道同样长的大学教育是不能等于同样长的小学教育的,一个受了20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显然要比两个受了10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之和要大;而且,即使时间一样长,现在所受的教育不能等同于过去所受的教育,因为教育质量也在变化,而且从不同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似乎也不能完全等同;第二,使用受教育时间会忽视“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的增长;第三,王小鲁等(2000)在考虑劳动者退出劳动导致人力资本减少时只算了“退休”人员,却没算那些在农村的“没有退休资格”人员的受教育年限;因为在中国农民是没有“退休”的,他们只会随着年龄和体力的下降而逐步减少或退出生产活动,所以对他们的人力资本也需要考虑;第四,既然有形资本需要折旧,那么人力资本也是需要“折旧”的,这种折旧可以体现为陈旧的知识不再满足生产的需要而被淘汰;第五,对于高中未毕业的所有学生来说,他们都没有参加劳动或工作,所以他们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任何贡献,要不要加入社会总人力资本中去还有待考虑;当然,上述问题并不是某个特定研究的问题,而是这个研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所以,如何测算中国的人力资本也是值得继续研究的方向。

四、对估算数据的比较与检验

1.对估算数据的比较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本文拟合的数据与王小鲁和邹至庄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如图3所表明的,结果我们测算的数据与邹至庄的数据基本一致,但是比王小鲁的测算结果要高。但是我们目前还不能由这种数据的绝对高低来判断数据的优劣,而要采用其他方法来检验。

2.对数据的检验

拟合数据是否合理,我们可以进行一下事后的初步检验,比如检验根据测算数据得出的资本产出比率(K Y)。

从图4中我们看出,三条曲线的波动特征相当一致,但是根据王小鲁所测算的数据计算的资本

图3 对K 的不同测算结果的比

图4 根据测算的数据计算的资本产出比例

注:

Y 1是指统计局公布的GDP 不变价格数,Y2是指由王小鲁等(2000,p64)合成的价格指数平减后的GDP 不变价格数。 

产出比较低,无论是他根据统计局公布的不变价格GDP 还是根据他们自己所计算的不变价格GDP ,所得到的资本产出比绝大多数年份都在2.5甚至2.0以下,这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产出比例一般在2.5左右的情形形成了对比。根据直觉,我国的资本产出比应该比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产出比要高而不可能比他们低。这初步说明王小鲁估算的K 数据可能有点偏低。当然,这里至少还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选择1952年价格为基年价是否合适,而这要取决于1952年的总体价格水平与其他年份的相对情况。

另外,根据我们自己测算的K 的数据计算的资本产出比在上世纪50年代前期在2.0以下,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土地也包括在资本的范围之内,如果象邹至庄那样估计中国的土地价值大约为720亿元的话,加上土地,我们测算的数据所得出的资本产出比在整个上世纪50年代就会上升到2.0以上;第二个原因可能取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正如前文所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的GDP 一半以上的贡献要归功于劳动密集型的第一产业,而当时第一产业的基本状况是资本短缺和生产方式落后,甚至很大一部分还是手工劳作。所以我们相信,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K Y 偏低属于正常。张 军、章 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 的再估计

2003年第7期

参考文献

大琢启二郎、刘德强和村上直树,2000:《中国的工业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

国家统计局,1999:《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2001:《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贺菊煌,1992:《我国资产的估算》,《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

黄勇峰、任若恩和刘晓生,2002:《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经济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377—396页。

李治国、唐国兴,2003:《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经济研究》第2期。

乔根森,2001:《生产率—(第一卷:战后美国经济增长)》,中译本,中国发展出版社。

任若恩、刘晓生,1997:《关于中国资本存量估计的一些问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期。

上海市统计局,2001:《上海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

宋海岩、刘淄楠和蒋萍,2003:《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第1期。

唐志红,1999:《中国平均利润率的估算》,《经济研究》第5期。

王小鲁、樊纲等,2000:《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

谢千里、罗斯基和郑玉歆,1995:《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经济研究》第12期。

Chen K.,G.Jefferson,T.Ra wski,H.Wang,and Y.Zheng,1988b,“New Es ti mates of Fixed Capital Stock for Chines e State Industry”, C hina Quarte rly,114,pp.243—266.

Chen K.,H.Wang,Y.Zheng,G.J efferson and T.R awski,1988a,Productivity Change in Chinese Indus try:1953—1985,J.C.E,12.

Chow G.C.,1993,“Capital Formation and Ec onomic Growth in China”,Q.J.E.August,pp.809—842.

Jefferson G.,T.R awski and Y.Zheng,1989,“Growt h Efficiency and Convergence in Chinese Industry:A Comparative Eval uation of t he State and Collective Sectors”,Uni versity of Pittsburgh,Depart ment of Economics,Working Paper No.251.

Jefferson G.,T.R awski and Y.Zheng,1992,“Growth,Efficiency,and Convergence in China's State and Collective Industry”,Economic De velopme nt and Cultural C hange,40:239—66.

Jefferson G.,T.Ra wski and Y.Zheng,1996,“Chinese Indus trial Productivity:Trends,M easurement and R ecent Development”,J.C.

E.,23:146—80.

Tang,Ant hony,1981,“Chines e Agriculture:Its Problem and Prospects,”Vanderbilt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Working Paper No.82—W09.

(责任编辑:雪甫)(校对:凌)

(上接第9页)

谢平、沈炳熙,1999:《通货紧缩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第8期。

余永定,1999:《打破通货收缩的恶性循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挑战》,《经济研究》第7期。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2:《2001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

Cecchetti,Stephen G.,1988,“D eflation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Mineo,Department of Economics,Ohio State University.

Fisher,Irving,1933,“The Debt-defl ation The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Econo metrica,October,No.1,337—57.

Friedman,M.and A.J.Schwartz,1963,A Monetary His 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867—196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NJ.

Friedman,M,and Schwartz,1970,Monetary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umbia Uni versity Press for t 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 es earch,New York.

Goodfriend,M.,2000,“Financial Stability,Deflation,and M onetary Polic y”,IMES Dis cuss ion Paper Series2000-E-27.

Jefferson,Thomas,1998,“A Golden Cure for World-wide Deflation Contagion”,Gold Editorials,February2.

Kendrick,J.W.,1961,Productivit y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 mic Research,Princeton Univers ity Press

Keynes,J.M.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 oyment,Interes t and Money,London,Mac millan.

Mitchell,B.R.1992,International His torical Statistics,Europe,1750—1988,Macmillan Basings toke,Hants,England

Owen,Lance,1996,“Debt,Deflation,and Hyperinfl ation,the Coming Economic Collaps e”,December6.

Stiglitz,J.,E.and A.Weiss,1981,“Credit Rationing and M ax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 onomic Review71,393—411.

Taylor,J.,B.,2000,“Low Inflation,D eflation,and Policies for Future Price Stability”,IMES Discus sion Paper Series2000-E-26.

Wolfson,Martin H.,1996,“Irving Fisher's D ebt-deflation Theory:Its R el evence to Current Conditions”,Cambridge Journal of Ec onomics, 1996,20,pp.315—33.

(责任编辑:宏亮)(校对:晓鸥)

Dynamic Inefficiency in China's Economy Since1990s

Yuan Zhigang&He Zhangyong

(Fudan University;Zhejiang University)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optimum consumption and the decision mechanism of saving with reference to Solow's economic growth model and Ramsey-Cass-Koopmans model,deriving the golden rule of judging the dynamic efficiency of macro-economic operation and modifyin g the standards of golden rule.The possibility of d ynamic inefficiency in a free competitive economy is also explored according to the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model.On the basis,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 efficiency of Chinese economy with the golden rule,draw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conomic operation in China since1990's has been in a state of dynamic inefficiency.Afterwards,we have analyzed the causes of dynamic inefficiency in Chinese economy.In the end,we have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escaping from the dilemma of d ynamic inefficiency based on the facts and reasons of dynamic inefficiency.

Key Wo rds:saving;economic growth;the golden rule;dynamic efficiency

JEL Classification:E120,O110

A Disequilibrium Economic Dynamic Model

Song Xiaochuan

(San Diego Mesa College,San Diego,USA)

This paper develops an endogenous economic dynamic model without equilibrium based on the real world.In this model,dynamic paths of market prices,cycles of consu mer goods and capital goods are driven b y endogenous variables through intra-sector and inter-sector relationships.Market disequilibrium processes,inventory adjustment mechanis ms,as well as optimal and adaptive behaviors of economic agents are modeled based on real-world observations.Stationary and stability properties are discussed as special cases of general market tatonnement dynamics.

Key Wo rds:Endogenous B usiness Cycle;Inventory Adjustment;Adaptive Behavior;Feedback System

JEL Classification:E300,E220

Recalculat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and

a Review of Li and Tang's Article

Zhang Jun&Zhang Yuan

(School of Economics,Fudan University)

Man y researches are related to the data of capital,but the data used in the passed research are greatly differentiated,and thus influences the accuracy of related research works,so its necessary to recalculate the capital of China.This paper have discussed five aspects about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capital in detail and worked out the data of cap ital of China by using of our own methods. Key Wo rds:Capital;Price Index of Fixed Assets;Investment

JEL Classification:F221,F830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_1952_2000_张军重点

2004年第10期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复旦大学 200433)* 内容提要: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考虑到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本文对各年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P重置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 关键词:省际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经济折旧率 一、引言 正如许多利用总量数据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指出的,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对产出与投入数据的科学计量,特别是资本数据的计量尤其重要。而对于那些直接考察投资相关问题的研究来说,资本数据更是不可或缺。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对中国的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按时间顺序依次包括,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Chow,1993),谢千里等(Jefferson,etc.,1996),任若恩和刘晓生(1997),胡和阚(HuandKhan,1997),王小鲁(2000),杨格(Young,2000),王和姚(WangandYao,2001),张军(2002),黄永峰等(2002),宋海岩等(2003),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张军和章元(2003),张军等 1(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补充和一次历史数据的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对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1984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6年至1988年间进行的;第二次是对改革开放以前的1952年至1977年数据的补充,这项工作是在1988年至1997年间进行的。而第一次重大调整是在中国进行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后的1994年和1995年间进行的。这两次补充数据和一次调整数据的详细资料主要发表在国家统计局经济核算司(1997)出版的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6一书上(见许宪春(2002)对此的一个介绍)。由于这本年鉴以及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5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6都包含了分省数据,并首次

2020年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方法的论文

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方法的论文 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是一项具有广泛争议而困难的工作,正确估 算人力资本存量能够真实反映人力资本水平。本文运用部分学者永续盘存法的思想,对四种类别的西藏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并对1992年—xx年西藏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 随着西藏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在经济增长和居民(特别是拉萨农牧民)增收中的人力资本作用日显突出,从而对西藏拉萨市人力资本水平研究(存量估算)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正确估量西藏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一项复杂性工作。本文对1992年—xx年西藏拉萨市(1区、7县)人力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通过知识的积累、技能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和流动迁移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归纳为五个方面,即 (1)正规教育

(2)在职培训,包括社会组织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3)卫生保健,包括维持人一身寿命的全部开支 (4)成人教育计划(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教育计划,包括函授教育、电大、自考等) (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就业机会,个人和家庭的流动迁移。舒尔茨归纳的五种类别为人力资本存量估算提供了现实基础。本文把拉萨市人力资本估算范围定义为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和流动迁移四种类别的总和。 永续盘存法是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为拉萨市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国内很多学者用于对物质资本存量和国民财富总价值的估算。现在也被一些学者用于对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如焦斌龙(xx)等。根据这种方法,当年(本年度)人力资本存量为去年(上一年)人力资本存量除去折旧之后,与当年(本年度)新投入人力资本之和。计算公式为:公式中:δ分别表示为:t年人力资本存量、t-1年人力资本存量、t年新投入人力资本额、折旧率。在《拉萨市统计公报》数据中,人力资本方面的数据没有直接给出,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要分别对教育、培训、卫

我国分省R_D资本存量的估算

[收稿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王康(1988—),男,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发展与金融投资。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 e 2011年8月第11卷第4期 Aug.2011Vol.11No.4 我国分省R&D 资本存量的估算 王 康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在许多实证研究中,当描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一般会选用R&D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 费支出)。R&D 资本存量的估算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文章在借鉴前人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基年R&D 资本存量的估算、折旧率和价格指数选取方面作进一步的解释,并最后根据估算方法给出各省2000-2009年R&D 资本存量的数据。 [关键字]R&D 资本存量;支出价格指数;折旧率 [中图分类号]F 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11)04-0012-03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许多学者都试图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因素做出分析,这其中最广泛运用到的是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将经济增长表示为要素贡献部分和不是要素贡献的部分,这个不是要素贡献的部分叫做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解释为创新引起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所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当进一步分析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时,需要至少知道其中一个变量的数据。制度变迁不好用那个已知的数据衡量,一般只有找到一个与技术进步相关的数据。这样就用到R&D 支出数据,即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译为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 一般学者在利用R&D 时,直接选取当期的数据。这一方面没有考虑到R&D 资本存量存在累计效应,一个项目的投入可能是几年完成的,并且往年的投入对以后各年都会有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不考虑往年的投入累计,会使各年数据的波动性较大,对结果可能会产生错误的估算。因此会采用R&D 资本存量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指标。在笔者所涉猎的文章中,对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比较多,而对R&D 资本存量的估算很少,甚至没有一个对我国各省R&D 资本存量的 估算。这几个存量的估算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本文试图从估算方法、基年存量估算、折旧率和支出价格指数等方面找到适合R&D 资本存量估算的方法。 一、R&D 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最初对于资本存量的估算,一般都是物质资本的估算。现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估算方法是戈德斯密斯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和乔根森提出的资本租赁价格度量方法,而永续盘存法运用比较广泛。不管是物质资本还是R&D 资本都是用价格进行计量,具有统一性,因此笔者也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参照戈德斯密斯的方法,其基本公式为:KS t =R t /P t +(1-δ)KS t-1 (1)(1)式中KS t 与KS t-1分别表示第t 年和第t-1年R&D 资本存量,P t 表示当年的R&D 投入,R t 表示支出价格指数,δ表示资本存量的不变折旧率。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接下来主要是对其中的几个指标进行分别估算,其关键是:当年的R&D 投入、基年R&D 资本存量的确定、折旧率和支出价格指数的确定。 二、R&D 资本存量各个指标的选取依据 1.当年R&D 的投入额R 由于各省数据统计口径的差异,部分省市当年 R&D 投入额有部分缺失,或者是笔者所获的资料不足的原因,只查到了2000年以后的数据。因此本 12

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_1980_2008_陈诗一

第10卷第3期2011年4月 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ol .10,No .3A pril ,2011 *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通信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E -mail :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 陈诗一 * 摘 要 为了使得对中国工业分行业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的增长核算分析成为可能,本文克服了该期间内工业行业分类标准前后不匹配、工业经济指标统计口径1997年前和1998年后不一致、20世纪80年代分行业数据较多缺失等困难,构造了38个工业两位数行业1980—2008年间的投入产出面板统计数据库,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本存量、职工人数、从业人员、能源消费总量、工业中间投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变量。本文对这些变量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 工业分行业,数据估算,统计分析 一、引 言 统计数据是经济计量分析的基础。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从保证数据质量的角度来看十分富有挑战性,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高质量数据的可得性很多时候甚至难过研究分析本身。比如在经济增长核算领域,中国在改革前一直使用的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 PS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逐步改用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因而,投入和产出统计数据的构造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数据的质量仍然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主要问题。我们知道,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可持续性分析息息相关的总量生产函数的估计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度量其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产出与投入数据的科学度量,特别是对诸如资本存量和污染排放这种不可直接观察变量的度量。但是现有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对全国层次、工业全行业水平或者省际层级的总量统计数据进行估算,而最近研究显示,总量数据和总量生产函数并不足以刻画经济增长的全貌,经济增长在不同的部门或行业之间很不相同,必须进行分行业甚至企业水平的增长核算分析(Jorg enson and Stiroh ,2000),

甘肃省资本生产率估算:1997-2016

甘肃省资本生产率估算:1997-2016 发表时间:2018-12-19T17:23:09.9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下作者:刘艳[导读] 资本生产率是衡量资本产出的指标,本文根据永续盘存法对甘肃省1997-2016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对其资本生产率进行相应的计算 (兰州财经大学) 摘要:资本生产率是衡量资本产出的指标,本文根据永续盘存法对甘肃省1997-2016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对其资本生产率进行相应的计算,得出甘肃省1997-2016资本生产率的具体变动情况,并据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资本存量;折旧率;资本生产率 一、导论 资本生产率指一段时间内单位资本存量所创造出的GDP。单位资本创造的产出越多,资本生产率也就越高。目前国内对资本生产率的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省际层面资本生产率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研究,所以本文选取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对甘肃省1997-2016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进一步得到资本生产率的计算结果,最后对其进行分析。 二、方法与变量选择 1、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本文将采用Goldsmith在1951年提出的永续盘存法对甘肃省1997-2016年的实际资本存量进行计算。基本公式为:K_t=I_t+(1-δ_t ) K_(t-1)。 其中t是指第t年,这个公式涉及四个变量:I_t当期投资的选取,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经济折旧率δ的确定,基期年资本存量的确定。当期投资的选取,本文采用的指标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投资价格指数选取的是《甘肃发展年鉴》中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经济折旧率是影响资本存量测算精度的重要参数,有学者是根据公式直接估计每年折旧额 (Chow(1993);李治国、唐国兴 (2003)),有学者是通过计算加权平均得出的折旧率(黄永峰、任若恩、刘晓生 (2002))。本文是根据张军(2014)对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中计算得出的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 9.6 %。 对基期年物质资本存量的估算。本文采用的是在国内外研究中的一种通用方法,根据本文数据,即1997年的投资比上1997年到2016年甘肃省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加上折旧率的比值。 2、资本生产率的估算方法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k=实际GDP/K,根据这一公式可算出甘肃省的资本生产率的数值。 三、估计结果 计算结果显示,由图1可知,甘肃省2016年实际资本存量达到28万亿元。甘肃省资本存量增速1997-201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3%上升到22%,2010-2016年资本存量增速稍有波动,但整体维持在20%左右。 数据来源:甘肃发展年鉴。资本存量的单位:亿元,资本增速的单位:% 图1.甘肃省资本存量及资本增速(1997-2016)

福建省资本存量的估计研究

福建省资本存量的估计研究 [摘要]本文考察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资本存量估算方法,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综合借鉴国内权威研究成果,并根据目前国内已有统计数据,具体估算福建省改革开放30年间的资本存量。 [关键词]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西方经济学对于资本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就是运用统计的手段对 资本进行定量的测量,并提出了一整套的测量方法和技术手段,并在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里主要的代表事件和人物有“两个剑桥之争”、索洛、丹尼森和乔根森等人。“两个剑桥之争”讨论了资本能否被测量,虽然结果没有定论,但是鉴于资本存量对于经济理论的重要作用,随后的经济学家们还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测量资本存量。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包括索洛、丹尼森、乔根森、戈德史密斯等人。索洛在其1957年的著名论文“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中明确指出:尽管更加关心资本投入量,但由于其概念十分模糊,难以确切计量,同时资本投入量与资本存量成正比的假设实际上相当严格,在实际操作中,不得不以测度资本存量进行替代。 现在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资本测量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是由戈德史密斯最早提出的,并在《美国储蓄研究》(1955)中深入应用,该

方法大量应用于《美国国民财富研究》(1962,1963,1965)中。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业部运用永续盘存法估计年度资本存量以来,该方法己经在oecd国家中广泛采用。 对我国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相关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a)、邹至庄(chow,1993)、李京文等(1993)、谢千里等(1995)、王小鲁(2000)、张军与施少华(2000)、樊纲与姚枝仲(2002)、黄勇峰与任若恩等(2002)、李治国与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张军与章元(2003)等估算工作最具代表性。 本文将采用永续盘存法对福建省资本存量进行估计,能清晰、准确和系统的估算出福建省物质资本存量的数据。 二、实证研究 1.方法和数据来源 目前进行资本存量的测算普遍采用的方法是goldsmith在1951 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其中和,分别为第t年和第t-1年的资本存量,为第t-1年经济折旧率(或重置率),为第t年的新增投资额。这里主要考察的变量有四个:基年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或其替代指数、当年投资额、折旧率或折旧额。对于数据的来源,现有研究及本文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福建省统计年鉴》,除特别说明外,本文数据均根据以上统计资料有关指标计算,并尽量保持数据的一致性以便于比较和讨论。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报告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考虑 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本文对各年投资 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重置率、基年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 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 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 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 关键词:省际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经济折旧率 *本文是张军主持的研究项目“资本形成、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1978-20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批准号02BJY129)的慷慨资助,对此,本文作者表示感谢。文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缺陷由张军负责。本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尤其要感谢许宪春先生向作者对若干统计指标的解释,章元博士有益的讨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经济发展分地区电子数据库”,孙刚同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刘明兴博士在数据方面提供的建议和帮助。当然,文责自负。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电话:(021)65643054;E-mail:junzh_20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4520310.html,.con。吴桂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张吉鹏,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一引言 正如许多利用总量数据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指出的,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对产出与投入数据的科学计量,特别是资本数据的计量尤其重要。而对于那些直接考察投资相关问题的研究来说,资本数据更是不可或缺。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对中国的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在这一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按时间顺序依次包括,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Chow, 1993),谢千里等(Jefferson, etc., 1996),任若恩和刘晓生(1997),胡和阚(Hu and Khan, 1997),王小鲁(2000),杨格(Young, 2000),王和姚(Wang and Yao, 2001),张军(2002),黄永峰等(2002),宋海岩等(2003),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张军和章元(2003),张军等(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1。 然而,随着对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距研究的深入,实证工作对中国省际资本存量的数据提出了要求。我们认为,准确估计各省区市的资本存量是一件非常有挑战性也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已有对中国总量资本存量的估算在指标选择和计算方法上缺乏一致的结论,所估算的数据也有较大出入,见张军和章元(2003)在论文中对此所做的一个简要综述。通过 1从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使用的数据和指标说明来看,其资本数据可能直接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发展论坛”提供的《1952-1999中国经济增长数据》。所以本文对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中资本数据的评论也适用于《1952-1999中国经济增长数据》。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和比较已有研究中国资本存量的相关文 献,考虑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几次重大补充和调整, 本文对各年投资流量、投资品价格指数、折旧率/重置率、基年 资本存量的选择与构造以及缺失数据进行了认真的处理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补充和调整后的分省数据,根据永续盘存法估 计了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1952-2000年各年末的物质资本存量。 关键词:省际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经济 折旧率 *本文是张军主持的研究项目“资本形成、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1978-200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批准号02BJY129)的慷慨资助,对此,本文作者表示感谢。文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缺陷由张军负责。本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尤其要感谢许宪春先生向作者对若干统计指标的解释,章元博士有益的讨论,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中国经济发展分地区电子数据库”,孙刚同学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刘明兴博士在数据方面提供的建议和帮助。当然,文责自负。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33,电话:(021)65643054;E-mail:junzh_20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db4520310.html,.con。吴桂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张吉鹏,复旦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一引言 正如许多利用总量数据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已经指出的,计算经济增长率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是对产出与投入数据的科学计量,特别是资本数据的计量尤其重要。而对于那些直接考察投资相关问题的研究来说,资本数据更是不可或缺。已经有一些研究试图对中国的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在这一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按时间顺序依次包括,张军扩(1991),贺菊煌(1992),邹(Chow, 1993),谢千里等(Jefferson, etc., 1996),任若恩和刘晓生(1997),胡和阚(Hu and Khan, 1997),王小鲁(2000),杨格(Young, 2000),王和姚(Wang and Yao, 2001),张军(2002),黄永峰等(2002),宋海岩等(2003),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何枫等(2003),张军和章元(2003),张军等(2003),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1。 然而,随着对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距研究的深入,实证工作对中国省际资本存量的数据提出了要求。我们认为,准确估计各省区市的 1从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使用的数据和指标说明来看,其资本数据可能直接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发展论坛”提供的《1952-1999中国经济增长数据》。所以本文对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中资本数据的评论也适用于《1952-1999中国经济增长数据》。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2003年第7期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张 军 章 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0433) 内容提要:许多实证研究都要涉及到对资本存量K的估计,但是现有研究中对K的 估计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也就影响了后续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很有必要针对 估计中国的资本存量K的现有研究进行一下再探讨。本文分别从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了 测算K时所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方法重新估算了中国的资本存量K的数据。 关键词:资本存量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投资 关于对中国当代经济的很多实证研究都牵涉到资本存量K这个指标,特别是关于经济增长、投资效率和TFP的研究。但是,现有相关研究几乎都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测算方法,而他们所得出的数据间却又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至少可以反映出某些测算过程存在尚需改进的地方,而对K的测量的不准确必然会影响到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所以,很有必要就测算中国的资本存量K 进行一个专门的讨论,而这正是本文的主要意图。 一、关于K的测算方法 测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是由Goldsmith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现在被OECD国家所广泛采用,它的基本公式为: K t=I t+(1-αt)K t-1(1) 其中K t表示第t年的资本存量,K t-1表示第t-1年的资本存量,I t表示第t年的投资,αt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现有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但是在处理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邹至庄(Cho w,1993)采用的计算方法为: 第t年的K=第t-1年的K+第t年的实际净投资(2)而贺菊煌(1992)的计算公式为: 第t年的K=第t-1年的K+第t年的积累(3)王小鲁和樊纲(2000)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本年K(1952年不变价)=上年K(1952年不变价)+(本年固定资本形成 -折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 k(4)宋海岩等(2003)的公式为: K t=I t+(1-αt-g t)K t-1(5) 其中,g t表示经济增长率,因为他们所采用的样本是各省的数据,所以g t就表示各省的GDP增长率。 值得一提的是黄勇峰等(2002)运用该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细致的估算,他们的方法很细致,具有代表性。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来测算全国的资本存量时,现有数据很难满足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本形成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1978—2000”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2BJY129。

浅谈中国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89-浅谈中国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张蒙焦一宁 内容摘要:经济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理解和解释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除了依靠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相对资源短缺的国家,更需要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来支持长期经济增长,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利用最新的数据资料计算了30个省区1990-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关键词:索罗余值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全要素生产率又称综合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领域的一个重要 概念,主要反映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综合产出效率。在全要素 生产率的测量中,基于"索罗余值"基础的生产函数应用最为广泛,索 罗经济增长模型在当代西方得到广泛认同,因此本文选择索罗余值法 对中国个省区的TFP 进行计算。 我们知道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三项:劳动力数量 的增长、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以及广义的技术进步。在除去劳动力 数量增长和固定资本存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的技术进步因素 就被包含在"索罗余值"中。 因为人力资本水平随时间、地区变化必定会影响全要素的真实水 平,因此本文将人力资本存量投入纳入了范围,对索罗余值的模型进 行修正来估计中国各省份的TFP,这样更能体现全要素本身的涵义: Y=A (HL )(1) 其中Y 表示产出,L 和K 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分 别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H 为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HL 即通常被 学者称之为经过质量调整后的劳动或有效劳动。 数据说明: 1.产出数据 本文所采用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的指标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各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基础数据取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并将 名义值折算成以1990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值。 2.物质资本存量 关于各个省份的物质资本存量,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测算资本存量 的方法是Goldsmith 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本文是在估计一 个基准年后运用永续盘存法按不变价格计算各省市的资本存量。K it = K it-1( 1-it /P it (2) 其中i 指第i 个省市,t 指第t 年。这个式子需要确定四个变量, 各省第t 年的名义固定资产投资额 ,基年资本存量K 0的确定。 a.当年投资 。张军在充分研究了前人关于经济折旧率的算法 后计算得到了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我们知道按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 ,是由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以及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我们可以把劳动者报酬占收入法GDP 的比重近似地认为是劳动收入份额, 那么其余部分则是资本收入份额

中国实体经济资本存量与投资效率 1981~ 2009

中国实体经济资本存量与投资效率:1981-2009 鲁保林 【摘要】本文考察了当前学者普遍采用的固定资本存量估算方法,在已有的文献基础之上,根据目前国内的最新统计数据,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1981—2009年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存量,并借此进一步从三个维度分析了1981年以来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投资效率的变动状况,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的宏观投资效率持续走低。 【关键词】实体经济;资本存量;投资效率 【作者简介】鲁保林,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政策研究;孙益全,西华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市场经济与现代管理。 资本存量用来表示一定时点下安装在生产单位中资本资产的数量。资本存量核算是计算资本回报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如果资本存量的估算不够准确,那么与之相关的研究就不可能得出一致的结论,目前,我国还没有可用的官方发布的资本存量数据,数据缺口很大,现有数据在概念和统计口径上很难满足分析的需要。虽然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的资本存量进行了估算,但是他们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总量层面或者是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等等,对于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存量估计尚未展开。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部门,是一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估算实体经济的资本存量。本文以目前国内最新的统计数据为基础, 对改革开放以来实体经济的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和比较, 并试图探索更加科学适用的估算方法,从而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令人信服的基础性数据。 一、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存量估计 (一)估计方法 测算资本存量的通用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其原理为:从每年的投资数据中得出资本存量的数据。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资本存量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过去投资的加权和,权重是不同役龄的资本品的相对效率,即

上海资本存量的估算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评价-中国科技统计

科技指标研究 上海市资本存量的估算与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评价 朱平芳朱军浩乔居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市科技信息中心:上海) 一、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存量估算的文献回顾 引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来分析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影响,涉及到对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对中国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研究的文献较多。张军扩(1991)援引美国经济学家帕金斯对1953年中国的资本产出比为3的假设,利用1952年中国的国民收入推导出1952年的物质资本存量为2000亿元(1952年价格);贺菊煌(1992)对生产性固定资本存量和非生产性固定资本存量进行积累法估算,假设资本在1964年至197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等于其在1971年至1978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估算出1952年的物质资本存量为946亿元(1990年价格);邹至庄(1993)利用1952年至1985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村集体企业、个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五个部门积累的年度数据,先估算出五部门的固定资本存量,并由此测算得到1952年中国的物质资本存量为1030亿元(1952年价格);张军和章元(2003)用上海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代替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估算出1952年中国的物质资本存量约为800亿元(1952年价格,不包括土地);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对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重新构造,建立起固定资本存量调整模型,计算了中国的物质资本存量;何枫、陈荣、何林(2003)通过拟合资本平减指数和商品零售指数的关系,推导出1996年至2001年的物质资本形成总额。 总之,现有的算法大都建立在永续盘存法的基础上,由于各种方法的假设及所处的背景各不相同,因此结果之间有较大差异。本文准备在上述计算方法中寻求合理的折衷。 对中国人力资本存量进行测算是正确估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的前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在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估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方法。Engle(1883)较早提出并运用了成本法,他将全体人口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层,将单个人力资本看作其从出生到25岁成年人的全部费用加总,以此作为特定时点的人力资本存量。Shultz(1961)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给出形成人力资本所需要进行的各种投资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