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术数理论:《奇门遁甲秘笈》(1~10 卷)

中国古代术数理论:《奇门遁甲秘笈》(1~10 卷)

中国古代术数理论:《奇门遁甲秘笈》(1~10 卷)
中国古代术数理论:《奇门遁甲秘笈》(1~10 卷)

中国古代术数理论:《奇门遁甲秘笈》·(1~10 卷)

《奇门遁甲秘笈》·(1~10)《奇门遁甲秘笈》是中国古代汉族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被称为道家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最高预测学,其本质是一门高等的天文物理学,揭示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场的作用情况。"奇"是指三奇,即乙、丙、丁,"门"是指八门即"开、休、生、伤、杜、景、死、惊、"。遁甲则指六甲旬首遁入六仪即"戊、己、庚、辛、壬、癸"。《奇门遁甲秘笈》又称"奇门"、"奇门遁"、"遁甲",其预测准确度很高,有古语为证:学会奇门遁,来人不用问。当下奇门遁甲的应用主要是预测和化解、运筹,当代奇门遁甲有所改进,让奇门遁甲爱好者快速理解奇门遁甲运作方式方式。其典型代表人物,在古代有黄帝、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在当代,有李锦泉、曾宪冬、叶洪生等。古代奇门遁甲应用于战争,四两拨千斤,百点百战无往不利。

全书收录了多个体系的秘本善本,包括奇门源流、烟波钓叟歌、起例、占断要诀,八门九星克应、奇门选择、分类占法、法术奇门等等,保留了许多失传的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奇门遁甲总序窃惟黄帝战蚩尤于涿鹿,梦天神授符,而命风后演就奇门,此遁甲

所由始也。帝尧命大禹治水,得玄女传文,而因洛龟画敍九畴,此遁甲所由着也。汉子房总局十八而成决胜之功,蜀孔明分列三奇而创艰难之业。先排九宫于掌上,而坎居一、坤居二、震居三、巽居四、中央五、干六、兑七、艮八、离九,而造化见矣。次分八卦于盘中,而离位于南,坎位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坤西南,艮东北,干西北,而方隅定矣。

纵横十五,错敍三元,以八卦分八节,而节令以全。以一节统三气,而气候以备。逢甲己为符头,须闰奇而补局,符速节迟,看甲己临于何处?而用超神之法。节先符后,验日辰甲己何居?而行节气之方。子午东部为冬至后阳遁,历坎、艮、震、巽,仪顺行而奇逆布,由直符而顺飞于九宫也。子午西部为夏至后阴遁,历离、坤、兑、干,奇顺布而仪逆行,由直符而逆飞于八卦也。

认九宫安九星为直符,而吉凶以分。如坎宫认天蓬为符,则天芮二、天冲三、天辅四、天禽五、天心六、天柱七、天任八、天英九也。配八卦立八门为直使,而休咎以判。如干宫配开为使,则休门坎、生门艮、伤门震、杜门巽、景门离、死门坤、惊门兑也。移直符于时干,而时干住处,直符之起首寓矣。寻直使于时支,而时支住处,直使之方向存矣。天盘九星共奇仪,而一时一易,象天之旋转。地盘九星与奇仪,而五日方移,法地道之贞静也。天盘临地,审吉凶之消

长,地盘承天,断休咎之盈虚。天甲子临地甲子是为伏吟,凡门符临本宫皆同此例,而不可用也。地天英逢天天蓬是为反吟,凡门加冲宫皆同此例,而避之可也。吉门临三奇而所求皆遂,奇门入墓、迫而所为无成。乙、丙、丁、生、休、开如合太阴之位,是谓三全奇吉。阴或有无必审从背之方,是谓三奇六仪击刑至恶,而不可使用。

九遁合门,至利而大可施为。开门合乙而加己位,不犯奇墓、门迫,名曰“地遁”,临紫微而蔽,以日精者也。月奇临丁而逢生门,不犯奇墓、门迫,号曰“天遁”,乘华盖而蔽,以月精者也。休门与丁奇相合太阴,共地盘相临,斯为“人遁”,亦可行师。丙奇同生门而合于九天,遁属于“神”。星奇遇休门而临于九地,遁属于“鬼”。“龙”得月奇合休癸而或临于坎,“虎”得乙奇临生门而或出于艮,“风遁”则日开临于巽,“云遁”则月开合于坤,此九遁之例名,实兵家之秘,顾用之何如,而验之无不应也。

夫星有阴阳,门有开阖。惟天禽则无定位,寄西南而属中宫。从三避五,为害为生。胜地有三,天上直符所临天乙,大将居之,一也。直符后一为九天,我军居之,二也。地生门而合三奇之宫,若引军而从生门击死,百战百胜,三也。不击有五,天乙、九天击之必被其殃,一与二也。生门、九地犯之必罹其害,三与四也。直符而临直使之位,如用兵突围、摧阵,将死军亡,五也。孟甲刑门,难以出入,而宜隐

迹;仲甲阳内,宜于坚守,而利于藏兵;四季甲时阴内阳外,须分主客,始决雌雄。

六乙为天德,出从而上,日奇之下,可决胜于未然之内。丙为天威,不得丙火销金之令,宜防败于不测。时临六丁,名为玉女潜形,如隐伏而不见其象。时临六戊号曰乘龙万里,逢凶徒而自灭其踪。六己为地户,宜阴私而用偷劫。六癸为天网,审高下而利逃亡。六庚而出战,咎将及于其师。六辛而行师,祸必及于其身。六壬为天牢,而飞祸速至。六甲为时首,而应局斯灵。

甲加丙为“青龙反首”,而动作无阻。丙加甲为“飞鸟跌穴”,而运用有成。乙加辛是“青龙逃走”,而财物废坠。辛加乙是“白虎猖狂”,而身体毁伤。丁加癸为“朱雀投江”,而讼狱所由起也。癸加丁为“螣蛇夭矫”,而忧惶之事必至也。六庚加符为“伏宫格”,不利其主,而利其客。直符加庚为“飞宫格”,不贵于战,而贵于谋。庚加直符,太白格于天乙,外兵侵而主将必败。符加六庚,太乙格于太白,强出兵而客将必阻。直使临庚名为“野战”,兵虽精而主困也。庚加直使名曰“同宫”,将虽骁而必挫也。庚加于丙是为“太白入荧惑”,而贼必来。丙加于庚是为“丙火入金乡”,而贼必退也,此主客皆不利,莫倚奇门而强用也。

天地“大格”,庚下加癸,天地“小格”,壬上加庚。庚加于己,士卒死于中途(刑格)。己加于庚,将兵厄于危路。“岁

格”,则岁逢于庚;“月格”,则庚加朔建。庚临日干为“伏干格”,而主人见伤。日干临庚为“飞宫格”,而客将不胜。时干尅日(干)为“五不遇”,而定损其明。丙加日干名曰“悖乱”,而颠倒纪纲。

天有“三门”,天冲、小吉、从魁。地有“四户”,月建除、危、开、定。直使相交,乃天乙之所在;直符临处,为天乙之行宫,其直符同乎。天乙有难,宜弃门从坤,后一为九天,二为九地,九天之上利以扬兵,九地之下利以埋伏。前三为六合,二为太阴,六合之中逃亡是利,太阴之处潜伏斯宜。“三诈”之方举动皆利,是休、生、开合乙、丙、丁、九地、太阴、(六合)而然也。“五假”之地各有吉凶,是杜、死、惊、伤、景合九地、太阴、(六合),乙、丙、丁、己、癸而致也。如六戊不测之术,六甲阴符之妙,此乃心悟,难以言传,有志于卫国安民,出将入相者,不可不知也。

鸣呼!分天地于掌握,罗列宿于心胸,风雷从其呼吸,神鬼听其指挥,其天府石室之秘文,运筹决胜之神算乎!

岁次大明洪武四年季夏四月朔八日是为敍刘基伯温氏谨

识卷一

烟波钓叟歌

阴旸顺逆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轩辕黄帝战蚩尤,涿鹿经年苦未休,偶梦天神授符诀,登坛致祭谨虔修,神龙负图岀洛水,彩凤衔书碧云

里,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一千八十当时制,太公删成七十二,逮于汉代张子房,一十八局为精艺,先须掌上排九宫,纵横十五图其中,次将八卦分八节,一气统三为正宗,阴阳二遁分顺逆,一气三元人莫测,五日都来换一元,接气超神为准则,认取九宫分九星,八门又逐九宫行,九宫逢甲为值符,八门值使自分明,符上之门为值使,十时一易堪凭据,值符常遣加时干,值使顺逆遁宫去,六甲元号六仪名,三奇即是乙丙丁,阳遁顺仪奇逆布,阴遁逆仪奇顺行,吉门偶合尔三奇,万事开三万事宜,更合从傍加检点,余宫不可有微疵,三奇得使诚堪使,六甲遇之非小补,乙逢犬马丙鼠猴,六丁玉女骑龙虎,又有三奇游六仪,号为玉女守门扉,若作阴私和合事,请君但向此中推,天三门兮地四户,问君此法如何处,太冲小吉与从魁,此是天门私出路,地户除危定与开,举事皆从此中去,六合太阴太常君,三辰元是地私门,更得奇门相照辉,岀行百事总欣欣,太冲天马最为贵,猝然有难宜逃避,但能乘驭天马行,剑戟如山不足畏,三为生气五为死,胜在三兮衰在五,能识游三避五时,造化真机须记取,就中伏吟为最凶,天蓬加着地天蓬,天蓬若到天英上,须知即是返吟宫,八门反伏皆如此,生在生兮死在死,就是凶宿得奇门,万事皆凶不堪使,六仪击刑何太凶,甲子直符愁向东,戌刑未上申刑虎,寅巳辰辰午刑午,三奇入墓宜细推,甲日那堪入坤宫,丙奇属火火墓戌,此时

诸事不宜为,更兼六乙来临二,丁奇临八亦同论,又有时干入墓宫,课中时下忌相逢,戊戌壬辰兼丙戌,癸未丁丑亦同凶,五不遇时龙不精,号为日月损光明,时干来尅日干上,甲日须知时忌庚,奇与门兮共太阴,三般难得共加临,若还得二亦为吉,举措行藏必遂心,更得值符直使利,兵家用事最为贵,常从此地击其冲,百战百胜君须记,天乙之神所在宫,大将宜居击对冲,假令值符居离位,天英坐取击天蓬,甲乙丙丁戊阳时,神人天上报君知,坐击须凭天上奇,阴时地下亦如此,若见三奇在五阳,偏宜为客是高强,忽然逢着五阴位,又宜为主好裁详,值符前三六合位,太阴之神在前二,后一宫中为九天,后二之神为九地,九天之上好扬兵,九地潜藏可立营,伏兵但向太阴位,若逢六合利逃形,天地人分三遁名,天遁日精华盖临,地遁月精紫云蔽,人遁当知是太阴,生门六丙合六丁,此为天遁自分明,开门六乙合六己,地遁如斯而已矣,休门六丁共太阴,欲求人遁无过此,要知三遁何所宜,藏形遁迹斯为美,庚为太白丙荧惑,庚丙相加谁会得,六庚加丙白入荧,六丙加庚荧入白,白入荧兮贼即来,荧入白兮贼即去,丙为悖兮庚为格,格则不通悖乱逆,天丙加地庚为勃,天庚加地癸为格,丙加天乙为伏逆,天乙加丙为飞悖,庚加日干为伏干,日干加庚飞干格,加一宫兮战在野,同一宫兮战于国,庚加值符天乙伏,值符加庚天乙飞,庚加癸兮为大格,加己为刑最不宜,加壬之时为上

格,又嫌年月日时逢,更有一般奇格者,六庚谨勿加三奇,此时若也行兵去,匹马只轮无返期,六癸加丁蛇夭蹻,六丁加癸雀投江,六乙加辛龙逃走,六辛加乙虎猖狂,请观四者是凶神,百事逢之莫措手,丙加甲兮鸟跌穴,甲加丙兮龙返首,只此二者是吉神,为事如意十八九,八门若遇开休生,诸事逢之皆称情,伤宜捕猎终须获,杜好邀遮及隐形,景上投书并破阵,惊能擒讼有声名,若问死门何所主,只宜吊死与行刑,蓬任冲辅禽阳星,英芮柱心阴宿名,辅禽心星为上吉,冲任小吉未全亨,大凶蓬芮不堪使,小凶英柱不精明,小凶无气变为吉,大凶无气却平平,吉宿更能逢旺相,万举万全必成功,若遇休囚并废没,劝君不必走前程,要识九星配五行,须求八卦考羲经,坎蓬水星离英火,中宫坤艮土为营,干兑为金震巽木,旺相休囚看重轻,与我同行即为相,我生之月诚为旺,废于父母休于财,囚于鬼兮真不妄,假令水宿号天蓬,相在初冬与仲冬,旺于正二休四五,其余仿此自研穷,急则从神缓从门,三五反复天道亨,十干加符若加错,入墓休囚吉事危,十精为使用为贵,起宫天乙用无遗,天目为客地耳主,六甲推合无差理,劝君莫失此玄机,洞彻九宫辅明主,宫制其门不为迫,门制其宫是迫雄,天网四张无走路,一二网低有路踪,三至四宫难回避,八九高张任西东,节气推移时候定,阴阳顺逆要精通,三元积数成六纪,天地未成有一理,请观歌里真妙诀,非是真贤莫传与。

奇门总要诀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归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三才变化作三元,八卦分为八遁门,星符每逐十干转,值使常从天乙奔,六仪六甲本同名,三奇即是乙丙丁,三奇若合开休生,便是吉门利出行,万事从之无不利,能知玄妙得其灵,值符前三六合位,前二太阴须切记,值符后一为九天,后二之宫为九地,地可伏匿天扬兵,六合太阴可藏避,急从神兮缓从门,三五反复天道利,以上虽得三奇妙,不如更得三奇使,得使犹来未为精,五不遇时损光明,用事须忧时尅日,反伏吟格犹不吉,掩捕逃亡须格时,占稽行人信岂失,斗中三奇游六仪,天乙会合主阴私,讨捕须用时下尅,行人信息遇三奇,三奇上见游六仪,六仪更见五阳时,兼向八门寻吉位,万事开三万事宜,五阳在前五阴后,主客须知有盛衰,阴后五干君须记,六仪加着更无利,六仪忽然加三宫,便为击刑先须记,六仪击刑三奇墓,此时举动可惮惧,太白入荧贼即来,荧入太白贼即去,丙为悖兮庚为格,格则不通悖乱逆,庚加日干为伏干,日干加庚飞干格,庚加值符天乙伏,值符加庚天乙飞,加己为刑遁上格,加癸路中见疑格,加壬之时为小格,又嫌年月日时逢,当此之时最不吉,举动行师皆不宜,丙为甲兮鸟跌穴,甲加丙兮龙返首,辛加乙兮虎猖狂,乙加辛兮龙逃走,丁加癸兮鸟投江,癸加丁兮蛇夭矫,符加丙兮为相佐,时加六丁为守星,丙合戊开为天遁,地遁乙合入开宫,休承丁乙太阴人,

天网四张时加癸,蓬加英上为返吟,伏吟之时蓬加蓬,吉宿逢之事不吉,凶宿逢之事愈凶,天辅冲任禽心吉,天蓬天芮英柱凶,阴宿天心英柱芮,阳星冲辅禽任蓬,天网四张无走路,阴阳顺逆妙无穷,节气推移时候定,二至还乡一九宫,三元超接游六仪,八卦周流遍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消详一掌中。

阳遁九宫起例冬至惊蛰一七四,小寒二八五同推,春分大寒三九六,立春八五二相随,榖雨小满五二八,雨水九六三为期,清明立夏四一七,芒种六三九为宜,十二节气四时定,上中下元是根基。

阴遁九宫起例夏至白露九三六,小暑八二五之间,大暑秋分七一四,立秋二五八循环,霜降小雪五八二,大雪四七一相关,处暑排来一四七,立冬寒露六九三,

此是阴遁起例法,节气推移细心参。冬至一七四、小寒二八五、大寒三九六、立春八五二、雨水九六三、惊蛰一七四、春分三九六、清明四一七、榖雨五二八、立夏四一七、小满五二八、芒种六三九。(以上阳遁)夏至九三六、小暑八二五、大暑七一四、立秋二五八、处暑一四七、白露九三六、秋分七一四、寒露六九三、霜降五八二、立冬六九三、小雪五八二、大雪四七一。(以上阴遁)

十二神应验要说天乙在门,行远良人,贵人车马,长者欢欣。螣蛇在门,虚惊怪异,半途而回,风雨相阻,若有鸦鸣,有

人追捕。朱雀在门,遇生色物,远闻鼓声,文书无阻。六合在门,路逢车马,阴人彩衣,儿童戏耍。勾陈在门,路逢鬪打,作事勾留,谋为参差。青龙在门,喜兆则马路逢官吏,锦衣、奇花。天空在门,贱物载道,阳增阴道,类聚笑话。白虎在门,见死闻悲,官事惊迫,途逢兵革。太常在门,酒食巫师,或为优使,彩童神轴。玄武在门,盗贼亡失,若非牙偤,即是乞儿。太阴在门,小求大得,阴私和合,音乐相随。天后在门,童子戏耍,妇人送物,女子还家。

青龙吉方,天目、地耳,宜坐吉方,求财、赌博、谋为,百事皆吉。华盖地户天门地耳天目青龙酉方:巳辰癸酉丁卯子甲子未方:卯寅癸未丁丑戌甲戌巳方:丑子癸巳丁亥申甲申卯方:亥戌癸卯丁酉午甲午丑方:酉申癸丑丁未辰甲辰亥方:未午癸亥丁巳寅甲寅

十二黄黑道日时歌子午临申位,丑未戌上寻,寅申居子位,卯酉却加寅,辰戌龙位上,巳亥午中行。青龙(黄道)、明堂(黄)、天刑(黑)、朱雀(黑)、金匮(黄)、天德(黄)、白虎(黑)、玉堂(黄)、天牢(黑)、玄武(黑)、司命(黄)、勾陈(黑)。坎,水、一白、天蓬;坤,土、二黑、天芮;震,木、三碧、天冲;巽,木、四绿、天辅;中五,土、五黄、天禽;干,金、六白、天心;兑,金、七赤、天柱;艮,土、八白、天任;离,火、九紫、天英。值符(火)、螣蛇

(土)、太阴(金)、六合(木)、勾陈(土)、太常(五行化气)、朱雀(火)、九地(土)、九天(金),阳遁顺行。值、螣、阴、六(白虎金)、常(玄武水)、陈、雀、地、天,阴遁逆布。甲子戊、甲戌己、甲申庚、甲午辛、甲辰壬、甲寅癸。星奇丁、月奇丙、日奇乙,阳顺阴逆。

月例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便向庚寅起,丁壬壬寅顺行流,惟有戊癸何方起,正月始从甲寅求。

时例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居,戊癸推壬子,时元定不虚。

纳甲墓干纳甲壬、坤纳乙癸、坎戊、离己、震庚、巽辛、艮丙、兑丁,甲墓于干,戊墓坎之类。

驿马、劫煞寅午戌日马在申劫在亥宫,申子辰日马在寅劫在巳宫,巳酉丑日马在亥劫在寅宫,亥卯未日马在巳劫在申宫。旬空甲子旬中戌亥空,甲戌旬中申酉空,甲申旬中午未空,甲午旬中辰巳空,甲辰旬中寅卯空,甲寅旬中子丑空。

喜神方位甲己在艮乙庚干,丙辛坤位喜神安,丁壬离宫笑嘻嘻,戊癸巽上醉沉沉。

日禄甲禄在寅,乙禄在卯,丙戊在巳,丁己在午,庚禄在申,辛禄在酉,壬禄在亥,癸禄在子。

干支合化五行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子丑化土,寅亥化木,辰酉化金,巳申化水,卯戌化火,午未合而不化。

贵人方甲日未阳贵丑阴贵,戊庚日丑阳贵未阴贵,乙日申阳贵子阴贵,己日子阳贵申阴贵,丙日酉阳贵亥阴贵,丁日亥阳贵酉阴贵,壬日卯阳贵巳阴贵,癸日巳阳贵卯阴贵,辛日寅阳贵午阴贵。

十二支神将地盘申(白虎、传送)酉(太阴、从魁)戌(天空、河魁)亥(神玄武、将登明)未(太常、小吉)子(神天后、将神后)午(朱雀、胜光)丑(神天乙、将大吉)巳(螣蛇、太乙)辰(勾陈、天罡)卯(六合、太冲)寅(神青龙、将功曹)卷二六甲同六戊,天盘戊加地盘戊,谓之伏吟。凡事闭塞静守为吉。戊加戊(甲值符)谓之“伏吟”。凡事闭塞,静守为吉。加乙为“青龙合灵”,门吉事吉,门凶事凶。加丙为“青龙返首”,动作大吉,若逢迫、墓、击、刑,吉事成凶。加丁为“青龙耀明”,谒贵求名吉利,若值墓、迫,招是招非。加己为“贵人入狱”,公私皆不利。加庚为“值符飞宫”,吉事不吉,凶事更凶。加辛为“青龙折足”,吉门生助尚可谋为,若逢凶门,主招灾、失财、有足疾。加壬为“青龙入天牢”,凡阴阳皆不吉利。加癸为“青龙华盖”吉格者吉,招福,门凶多乖。乙加戊(甲值符)为“利阴害阳”,门逢凶迫,财破人伤。加乙为“日奇伏吟”,不宜谒贵求名,只可安分守身。加丙为“奇仪顺遂”,吉星迁官进职,凶星夫妻离别。加丁为“奇仪相佐”,文书事吉,百事皆可为。加己为“日奇入

雾”,被土暗昧,门凶必凶,得三吉门为“地遁”。加庚为“日奇被刑”,争讼财产,夫妻怀私。加辛为“青龙逃走”,一奴一仆拐带,六畜皆伤。加壬为“日奇入地”,尊卑悖乱,官讼是非。加癸为“华盖逢星”,官遁迹修道,隐匿藏形,躲灾避难为吉。丙加戊(甲值符)名“飞鸟跌穴”,谋为百事洞澈。加乙为“日月并行”,公谋私为皆吉。加丙为“月奇孛师”,文书逼迫,破耗遗失。加丁为“月奇朱雀”,贵人文书吉利,常人平静,得三吉门为“天遁”。加己为“太孛入刑”,囚人刑杖,文书不行,吉门得吉,凶门转凶。加庚为“荧入太白”,门户破败,盗贼耗失。加辛为“谋事就成”,病人不凶。加壬为“火入天罗”,为客不利,是非颇多。加癸为“华盖孛师”,阴人害事,灾祸频生。丁加戊(甲值符)为“青龙转光”,官人升迁,常人威昌。加乙为“人遁”吉格,贵人加官进爵,常人婚姻财喜。加丙为“星随月转”,贵人越级高升,常人乐里生悲。加丁为“奇入太阴”,文书即至,喜事遂心。加己为“火入勾陈”,奸私雠冤,事因女人。加庚为“年月日时格”,文书阻隔,行人必归。加辛名曰“朱雀入狱”,罪人释囚,官人失位。加壬名曰“五神互合”,贵人恩昭,讼狱公平。加癸名曰“朱雀投江”,文书口舌俱消,音信沉溺。己加戊(甲值符)为“犬遇青龙”,门吉谋望遂意,上人见喜,门凶枉劳心机加乙名为“墓神不明”,地户蓬星,宜遁迹隐形为利逸。加丙名曰“火孛地户”,阳

人冤枉相害,阴人必致淫污。加丁名曰“朱雀入墓”,文状词讼,先曲后直。加己名为“地户逢鬼”,病者必死,百事不遂。加庚名曰“刑格”,求名、词讼先动者不利,阴星有谋害之情。加辛名曰“游魂入墓”,大人鬼魅,小人家先为祟。加壬名曰“地网高张”,狡童佚女,奸情杀伤。加癸名曰“地刑玄武”,男女疾病垂危,词讼有囚狱之灾。庚加戊(甲值符)曰“太白天乙伏宫”,百事不可谋为凶。加乙为“太白蓬星”,退吉进凶。加丙曰“太白入荧”,占贼必来,为客进利,为主破财。加丁曰“亭亭之格”,因私昵起官司,门吉有救。加己曰名为“刑格”,官司被重刑。加庚曰“太白同宫”,官灾横祸,兄弟雷攻。加辛曰“白虎干格”,远行车折马死。加壬曰远行失迷道路,男女音信嗟呀。加癸名为“大格”,行人至官司止,生产母子俱伤,大凶。辛加戊(甲值符)曰“困龙被伤”,官司破败,屈抑守分,妄动祸殃。加乙曰“白虎猖狂”,人亡家败,远行多殃,尊长不喜,车船俱伤。加丙曰“干合孛师”,荧惑出现,占雨无,占晴旱,占事必因财致讼。加丁曰“狱神得奇”,经商获倍利,因人逢赦宥。加己曰“入狱自刑”,一奴一仆背主,讼诉难伸。加庚曰“白虎出力”,刀刃相接,主客相残,逊让退步,稍可强进,血溅衣衫。加辛为“伏吟天庭”,公废私就,讼狱自罹罪名。加壬曰“凶蛇入狱”,两男争女,讼狱不息,先动失理。加癸曰“天牢华盖”,日月失明,误入天网,动止

乖张。壬加甲子戊(甲值符)名曰“小蛇化龙”,男人发达,女产婴童。加日奇六乙名曰格名“小蛇”,女子柔顺,男人嗟呀,占孕生子,禄马光华加月奇六丙名曰“水蛇入火”,官灾刑禁络绎不绝。加星奇六丁名曰“干合蛇刑”,文书牵连,贵人匆匆,男凶女吉。加甲戌己名曰“凶蛇入狱”,大祸将至,顺守斯吉,词讼理曲。加甲申庚名曰“太白擒蛇”,刑狱公平,立剖邪正。加甲午辛名曰“螣蛇相缠”,纵得吉门,亦不能安,若有谋望,被人欺瞒。加甲辰壬名曰“蛇入地罗”,外人缠绕,内事索索,门吉星凶,庶免蹉跎。加甲寅癸名曰“幼女奸淫”,家有丑声,门星俱吉,反祸福隆。癸加甲子戊(甲值符)为“天乙会合”吉格,财喜婚姻,吉人赞助成合,若门凶迫制,反招官非。加日奇六乙名曰“华盖蓬星”,贵人禄位,常人平安。加月奇六丙名曰“华盖孛师”,贵贱逢之,上人见喜。加星奇六丁名曰“螣蛇妖矫”,文书官司,火焚莫逃。加甲戌己名曰“华盖地户”,男女占之,书信皆阻,躲灾避难为吉。加甲申庚曰“太白入网”,以暴争讼力平。加甲午辛曰“网盖天牢”,占讼占病,死罪莫逃。加甲辰壬曰“复见螣蛇”,嫁娶重婚,后嫁无子,不保年华。加甲寅癸曰“天网四张”,行人失伴,病讼皆伤。时加六甲,一开一阖,上下交接。阳星为开,阴星为阖,孟仲为阖,季加为开时加六乙,往来恍惚,与神俱出。加地盘乙,与日奇同行,谋为皆吉。时加六丙,万兵莫往,王侯之

象。加地盘丙为天威,行兵谋为,有吉无凶。时加六丁,出幽入冥,到老不刑。加地盘丁者,为挟玉女而行,谋为百事皆吉时加六戊,乘龙万里,万敢呵止。加地盘戊为天武,公私谋为皆吉。时加六己,如神所使,出彼凶咎。加地盘己,为地户刑,伏藏私匿,利私不利公。时加六庚,抱木而行,强有出入,必有争鬪。加地盘庚为天刑,凡事凶。时加六辛,行逢死人,强有作为,殃罚缠身。加地盘辛为天庭,谋为皆凶。时加六壬,为吏所禁,强有出入,非祸相侵。加地盘壬为天牢,百事俱凶。时加六癸,众人莫视,不知六癸,出门即死。加地盘癸为地网,利隐遁,余事皆凶。

天蓬星讼庭争竞遇天蓬,胜捷名威万里同,春夏用之皆大吉,秋冬用之半为凶;嫁娶远行皆不利,修造埋葬亦闲空,须得生门同丙乙,用之万事得昌隆。

天蓬值子时,主有鸡鸣犬吠、宿鸟闹林,或有鸟自北方争闹飞来。作用后缺唇人至,六十日后应鸡生肉卵,主口舌官讼,退财凶。

值丑时,主树倒伤人、有雷电大作,及风雨为应。作用后主七日内鷄生鹅卵、犬上房,百日内伤小口,白头老人作牙,进田产、大旺十年后主退败。

值寅时,主青衣童子持花来,北方和尚裹衣至,又主女人来为应。作用后主有贼劫家财,六十日蛇入屋咬人,牛马死,伤人口,三年后进田宅。

值卯时,主黄云四起、妇人拿把铁器前来、大蛇过路为应。作用后半月有征音人送财物来,六十日内女人被贼害破财,百日内得横财大发。

值辰时,主东北树倒伤人、鼓声四起、女人着红衣至为应。作用后主鹊噪,鸦鹊绕屋,贼入盗财物,六十日内病脚人上门抵赖,三年内生贵子发福。

值巳时,主驼背人着毛衣,女子携酒至及师人来为应。作用后百日内,因大发横财,因武得官发达。

值午时,主有人持刀上山,妇人领青衣童子至为应,作用后四十日家主亡,六十日犬作人语入屋作怪,风脚人行凶、破财,三年发旺。

值未时,主童子赶马牛至,鹭鸶自北方飞来,女人着红衣至为应,作用后六十日内贼入屋,劫掠财物凶败。

值申时,主有取水人并持伞盖至,西方小儿打水、擂鼓、叫喊为应。作用后二十日鷄窝内有蛇伤物,百日内少妇自缢、为淫欲,起官司凶败。

值酉时,主西方有马行来,羣鸦飞噪为应。作用后百日内生贵子,僧道作牙、进商音人财产大发。

值戌时,主老人持杖至,胡须人担箩筐至,西方雷雨至为应。作用后有白犬自来,八十日内拾军器得横财发大富。

值亥时,小儿成羣至,女人着孝服为应。作用后六十日因捉贼得钱榖,三年内卖药及符咒水发财。

天芮星天芮授道结交宜,行方值之最不吉,出行用事皆宜退,修造安茔祸难测;贼盗惊惶忧小口,更有官事被官责,纵得奇门从此位,求其吉事皆虚为。

天芮值子时,秋、冬用吉,春、夏用凶。有飞禽战惊,西南方上火光,二人相逐为应。作用后主猫犬疯癞伤人,惹官事,六十日内有女人自缢死,秋冬用之当进羽音财产发旺及妇人喜事吉。

值丑时,有鼓声自西北至。七日内主龟鳖自林中来,六十日主盗贼官司破财凶。

值寅时,主瘦妇怀孕至,夏秋主披蓑衣人至,春着皮衣人来为应。作用后如得奇门旺相,六十日内牛入屋,进血财,财官禄至,子孙兴旺大发。

值卯时,主女人着色衣送物,及贵人骑马来,二犬相咬,牛鸣为应。作用后六十日进东方人财产,犬伤小儿、进血产,三年内妇人产难凶。

值辰时,有东北方树倒伤人、鼓乐鸣、女人着红衣至为应。鹊绕屋飞鸣,因贼破财,作用后六十日有疯脚人上门赖,婚后生贵子、发旺。

值巳时,有妇人少女同至为应。作用后四十日进绝户田契,一年因水大发财。

值午时,有缺唇白衣人至,孕妇过为应。作用后六十日猫咬人,因买卖大发财,得东邻产业大发。

值未时,有捕猎人至,白衣僧道携茶过为应,作用后七日有乌鹊绕屋树鸣噪,一年内动瘟癀,火烧屋荡败。

值申时,主东方伞盖人过,僧道胡须人至为应,主牛马伤人、犬咬人。作用后一百日内进羽音人产业,一年内水牛入屋、野鸟进宅,家主疾病。

值酉时,主有西方马过,群鸟鸣飞为应。作用后百日内僧道作牙,进商音人产财,生贵子发旺。

值戌时,有老人扶杖至,西方雷雨,胡须人担物来为应。后有白犬自来,六十日拾军器得横财大发。

值亥时,有小儿成群,妇人着孝服至为应。后六十日因贼得财,三年后因符水、药剂发财。

天冲星嫁娶安茔产女惊,出行移徙遇灾迍,修造葬埋皆不利,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有哪些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方化的色彩。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这些西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中国文学,但是从根本上却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反而使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偏离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坚持中国文化传统?这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就不仅仅是人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常用话语,同时也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 但是要说起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以《春秋》、《左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或曰“史传文学”;反过来,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最珍贵最可靠的上古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后世称之为“史诗”,正所谓“六经皆史”、“六经皆文”。到了汉代以后,虽然随着学术的分化而使中国的正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但是用文学来演绎历史或者把历史作为文学题材的现象并没有消失。从远在先秦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开始而形成的杂史杂传传统,到汉代以后蔚为大观,出现了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佚名的《汉武帝故事》、刘向的《列女传》等一系列著作。由此而往,魏晋南北朝有轶事类小说;隋唐以后有历史人物传奇;宋代有讲史话本;元代有历史戏剧;明代有历史演义小说;清代有历史题材的说唱;现当代有历史回忆录、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历史”的,形式是“文学”的,“文”与“史”在它们身上如水乳交融一般,永远也不可能分开,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中国文化现象。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断代文学史和分体文学史的研究中不断地涉及这种现象,其中一些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儒生与文吏研究 —以宋朝儒生与文吏的合流为例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文官执政是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古代的文官是士与官僚的结合。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士与官僚政治的合流也经历了反复的斗争。虽然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士与官僚的合流,但是二者的真正结合是在宋朝时期形成的。宋朝出现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新型的士大夫政治文化。它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官僚组成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儒生;文吏;宋朝;士大夫政治 前言 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士大夫的多方面进行了多角度、有深度的研究。目前就国内专著性的研究有:郭学信《宋代士大夫文化品格与心态》将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品格放置在当时社会历史的具体环境中,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变化,进行多方面的探究,总结出其外在形态最突出的表现为严格的道德自律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关于士大夫主体特征研究的有易小平《试论北宋文人的人格矛盾》对北宋文人面对的社会矛盾进行深人分析,认为其人格矛盾即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他们并借助公私分离来平衡这种矛盾。对北宋士大夫的个案研究有李馥明《宋代“二程”的国家忧患意识及其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指出程颖、程颐,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现象,“以兴其斯文为己任”,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精神。总的来说近年来内地对士大夫的研究是比较深入,成果显著。 1、儒生与文吏的演变进程 中国的士大夫具有学者和官僚双重身份的。在汉武帝在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的王朝都把士人作为官僚的主要来源,士人阶层在战国时期已经兴起并且形成一个独特的阶层。没有做官的学子称士,做了官的可以称作士大夫,即士大夫可以说是做官的读书人,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阶级。用英语来表示士大夫一般是:scholar-official 学者-官吏;scholar-bureaucrat学者-官僚;litteriti-officialdom文人-官僚,都是用合成词汇来表示士大夫这 1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文论 ——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解析 徐志啸 刘若愚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他早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任教于英国、香港、美国的多所大学。196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等学术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他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面,造诣精深,特别注重于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这方面,他被西方汉学界称为开创性人物,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还努力融合中西诗学,建立比较诗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刘若愚生前的代表著作,它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采用现代西方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新著,内容丰富,阐述精辟,为西方人士提供了认识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佳窗口、比较参照中西文学理论的最好模式。[1] 本文拟对该书作一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中汲取对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借助西方的眼光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文学研究对象 刘若愚首先提出的一个认识观点,是文学研究对象问题。他认为,一般对文学研究,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二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一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当中,对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分类。对此,刘若愚在开篇“绪论”中先列出了一张表,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划分,作了图解——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其中文学批评分为理论性的批评和实用批评,理论性的批评由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组成,实用批评由阐释和评价组成;文学批评部分包括批评史和批评的批评,其中批评的批评分为批评的理论性批评和批评的实用批评,前者包含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后者包含阐释和评价。这里须要解释的,首先是文学批评这个概念,刘若愚认为它应该包含两个概念——理论探讨和实用批评,即总体的理论性探讨,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其次是所谓理论性批评,它包括文学的理论——属本体上

中国古代术数理论:奇门遁甲入门知识

中国古代术数理论:奇门遁甲入门知识 奇门遁甲入门知识(一)、三奇六仪 奇门遁甲中,三奇指的是:乙、丙、丁。其中乙为日奇,丙为月奇,丁为星奇。 六仪指的是:戊、己、庚、辛、壬、癸。六仪中分别遁藏了六甲旬首, 分别为:甲子隐于戊下,甲戌隐于己下,甲申隐于庚下,甲午隐于辛下,甲辰隐于壬下,甲寅隐于癸下。 即通常可表示为:甲子戊甲戌己甲申庚甲午辛甲辰壬 甲寅癸 (二)、三奇六仪排列顺序 在奇门遁甲中,三奇六仪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顺序排列:戊、己、庚、辛、壬、癸、丁、丙、乙。这是一种永远不变的排列顺序。不论阴遁还是阳遁。都必须按此顺序布列六仪三奇。 (三)、九星 奇门遁甲中的九星,指的是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

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该九星在后天八卦洛书九宫中有固定本位。其中天蓬星在坎一宫,天芮星在坤二宫,天冲星在震三宫,天辅星在巽四宫,天禽星在中五宫,天心星在乾六宫,天柱星在兑七宫,天任星在艮八宫,天英星在离九宫。如图: (巽四) 天辅星 (离九) 天英星 (坤二) 天芮星 (震三) 天冲星 (中五) 天禽星

(兑七)天柱星 天任星(艮八) 天蓬星(坎一) 天心星(乾六)

(四)、八门 八门指的是休门、死门、伤门、杜门、开门、惊门、生门、景门。该八门在后天八卦洛书九宫中有其固定本位。其中休门在坎一宫,死门在坤二宫,伤门在震三宫,杜门在巽四宫,开门在乾六宫,惊门在兑七宫,生门在艮八宫,景门在离九宫,中五宫无门。如图:杜门 巽四 景门 离九 死门 坤二 伤门 震三 中五

惊门兑七 生门艮八 休门坎一 开门乾六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批评史(上)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1.殷璠“兴象论” “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 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 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 “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 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 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 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 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 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 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 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 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象丰富,清新活泼。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就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再加上《论语》、《孝经》为“七经”。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与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就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就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而成。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就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史事。《国语》与《左传》明显的区别就是:《国语》分别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长于记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布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二十六卷。此书就是一部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奉它为“经”,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就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就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成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营养,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艺术高峰。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 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可见,朱熹已将重视教育的眼光投向了未来。 2. 强调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如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到的社会影响不同,才有了君子与小人、好人与坏人之分,所以,加强后天的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人虽然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

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文化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请判断下列成语关于度量衡的分类。 壁立千仞(度)日进斗金(量)一步之遥(度)千斤重担(量)咫尺之书(度)分斤拨两(衡)火冒三丈(度)晴空万里(度)2.关于度量衡的成语、俗语、小故事。请判断。 (1)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官俸微薄。(量) (2)五十步笑百步。(度) (3)《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衡) (4)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度) (5)《汉书高帝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度)(6)千里走单骑。(度)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堂”是居所名称,古代居所前为“堂”,后为“室”.成语“登堂入室”出自《论语》,意即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 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古人将一夜从 19 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范进中举》中张乡绅称与范进“同在桑梓”的意思就是说他与范进是家乡人。 B.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C.“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此句中的“辰牌”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五时至七时。 D.戏曲是戏剧的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话剧、歌剧有较大的自由,《变脸》就是戏曲,而川剧“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变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特技表演。 3.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名词解释 1、“诗言志” 《尚书&S226;尧典》:“诗言志,歌永言。”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S226;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S226;鲁颂&S226;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 孔子在《论语&S226;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 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 “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S226;公孙丑上》。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6、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S226;万章上》。“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7、知人论世 出自《孟子&S226;万章下》。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浅论中国古代教育的作用以及影响

浅论中国古代教育的作用以及影响 内容摘要: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教育是中华民族文明延续与发展的基础,世代师生间的传道授业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保证。中华民族教育也在其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中,涌现出数量众多的着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众多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二、强调教育的必要性;三、主张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教育思想是客观教育史实、教育实际活动在思想与理论层次上的反映;教育思想又给予教育实际以指导和影响。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习与研究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教育思想特征借鉴 正文: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着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理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有一次孔子到魏国去,他的学生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再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再问:“如果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半呢?”孔子继续回答:“教育他们。"孔子把“庶”(人口)、“富”(财富)“教”(教育)当成治国、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没有人就谈不上治国与立国。但人既有口要消费,又有手能生产,所以第二步就要发挥人手的作用,使他们富裕起来,以满足人的消费需要。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最后才能发展教育。把文化教育建设好了,一个国家才算治理好了。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可见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在《为政》里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约束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以礼教来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这段话说明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但和政治、法律一样,是一种重要的统治手段,而且还能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为教育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耻之心”,即形成“道德信念”的力量,这样就可以使社会安定发展下去。 不仅孔子看到教育是一个社会安定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行,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为从历朝历代来看,不论哪个国家,不论哪个国君,只有“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和“德治”思想,强调“礼治”。他认为教育是实现“礼治”的重要手段,能起到“固国齐民”的社会作用。他说:“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参考书目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楼劲、刘光华:《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刘泽华:《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91年。 周良宵:《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

2000年。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阎步克:《职位与品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 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阎步克老师主讲部分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 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002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识大全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识大全,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识大全 下面是的我们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元明清作家作品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所作杂剧达60多种,今存14种,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王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5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所作杂剧15种,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

章回体小说。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曾共同从事创作。传有17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全书120回。 于谦,字延益,钱塘(浙江)人,明朝大臣、爱国将领。官至兵部尚书,溢忠肃,诗人。有《于忠肃集》。《石灰吟》为作者12岁所作,选自《古代诗歌选》。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江苏)人,明代小说家。四十多岁中贡生,官仅至县丞,因耻于折腰而罢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晚年著成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高峰。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江苏)人,后徒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60岁中进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称《还魂记》)。剧作多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古代文学理念分析

古代文学理念分析 一、以“返本”式研究为基础 生态一词,包含有“返本”的意义,“返本”的目的是“归真求实”。现代社会是一个工具化、金钱化的“钢筋森林”,人及其艺术都丧失了自己的大地,成了迷途的羔羊,思想者们希望通过“生态”意识的引导,使人们能够重返大自然,重返诗性的大地。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原生态”才会迅速地在人们心目中构建新的“桃源”镜象,才能越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边界,向更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渗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本来就产生于过去的时代和大地上,研究它尤其需要穿越的精神,努力“返本”,寻求它的“原生态”。也就是说,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首先要回到它所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文学语境中去,简言之,即返回原点,返回文本。正如蔡钟翔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理论史》绪言中所说:“要把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关键还是在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1]3“返本”式研究,也就是将研究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尊重历史的事实。返本的第一层意思是返回原点,是说研究古代文学理论,要回到研究对象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形象地说,即是返回孕育了它的“田野”。只有在研究中将研究对象返归于它所产生的某个时空的坐标点上,才算是返回了它的原点。在这个原点上产生的多种与文学理论有关的因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及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或者说是“基因”。我们知道,战国时人不可能代汉人立言,唐人也不可能代宋人立言,即使孟子的言论中包含有“民本”的因素,也只能说是代表了他那个时代

关于“民本”的认识水平,而不能说他已经有了“民主”思想。如果用后代的“民主”思想去套前人的“民本”认识,好比将桃花装饰在梨树的树桩上,这种移花接木的研究就是没有返回原点。返回原点,要能抓住产生研究对象的那个时代的信息。从官方到民间,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出版、外交等方面的信息,都有可能影响文学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其中,有对古代文学理论起主要作用的社会环境、主流意识形态、重要的社会思潮、主要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文学史本身的信息,也包括那些看起来似乎是次要的信息。 首先要抓住影响文学理论的主要信息。王元化先生在1983年提出著名的“三结合”之说,其中他特别强调的是“文史哲”结合[2],这就是抓住影响文学的“史”和“哲”的信息来研究文学。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史及批评史研究,之所以难以完全摆脱按封建王朝的方式来分期的模式,就是因为文学的发生发展,本来就不可能完全超越特定社会的历史进程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批评前代学者将这种研究模式化之后的弊端,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研究方式所取得的成果。又如陈寅恪先生的《四声三问》,将“永明声律说”与佛经转读之声进行比较,得出“永明声律说”是由于佛教影响而产生的结论,这就是抓住佛教影响文学的信息,对“永明声律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还原。罗宗强先生1986年出版的《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则是将文学理论的研究置于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中,也是一种抓主要信息的“返本”式研究。还要注意那些看起来似乎是次要的信息。在进行研究时,须尽可能拓展眼光和思路,关注那些别人不太留意的地方。1986年,周策纵出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