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原则、纲领和政策。民族主义的思想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就已存在。至资本主义时代发展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启动近代世界政治运动的重要社会思潮。19世纪末,这种民族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到20世纪初年,形成一股与民主主义思潮并驾齐驱的思潮。

(一)20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潮之所以在中国勃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的刺激。甲午战争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一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救死不遑的紧迫感和再难立足于世界的耻辱感,笼罩在中国人民的心头,刺激着中华民族意识的迅速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救亡国存的爱国运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1900年的自立军起义和义和团运动,以及20世纪初年兴起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立宪运动。正是在这些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中,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一股影响重大的社会思潮。

其次,西方进化论学说、卢梭“自由平等”学说及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入,促进了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西方进化论学说的代表作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由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将其传入中国。《天演论》的作者赫胥黎虽然把达尔文关于生物界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学说直接用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本是反动的、非科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根据。但是在当时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却给中国人的心灵以极大的震动,更加激发了中国人的危机感。对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卢梭是18世纪下半叶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资产阶级革命家奉为“革命圣经”,成为资产阶级封建的思想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爱国志士在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时认识到,自由是近代欧洲立国的本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就是争自由的结果。因此,卢梭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是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础,民权再进一步就是民族主义,民权没有发达则民族主义必不能实行。基于这一认识,他们把卢梭“自由平等”学说看成是拯救中国“起死回生之灵药,返魄还魂之宝方”,孙中山则直接称“自由”就是“民族主义”。至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更是为晚清民族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传播的,然而,由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最为严峻的课题。因此,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面之广,途径之多,都非其他西方思想所能比,当时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杂志几乎都曾发表过传播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文章的,尤其重点介绍了伯伦知理、洛克、黑格尔等思想家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世界各国独立战争史以及民族英雄的民族主义思想。而且很多文章都把西方民族主义思想同中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对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因此,可以说,西方进化论学说、卢梭自由平等学说以及西方民族主义思想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晚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形成。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家是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但是,晚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遇到很大的阻碍,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和排挤,另一方面中国民族工业还要遭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和摧残。因此,广大民族工商业者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力图在中国创造一个保证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条件,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烈愿望。正是为了建立统一而稳定的民族市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才高

举起民族主义的旗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市场看作是推动中国资产阶级形成民族主义思想的原动力。

第四,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新式知识分子的涌现,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另一重要条件。20世纪初,面对严重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不得不力行“新政”,而“兴学堂,派游学”是清政府实行“新政”的重要内容。新式教育的发展,导致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这批新式知识分子与传统封建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不同,他们了解西方学说,接触到许多西主资本主义的新事物和各种新思想、新文化,加深了对于世界的了解和对中国自身的认识,尤其是广大留学生,通过中外实际社会环境的比较,尤能感受到中国自身的落后和国家危亡的严重状况,自然愤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的不如人,其内心深处的民族主义情结极易迸发出来,乃至最终觉悟到要救国不能指望专制政府,大都毅然以拯救中国为己任,投身于立宪和反清革命运动中。这批新式知识分子不仅是民族意识最先觉醒的先进者,而且也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的鼓吹者和宣传者,在不自觉中成为了民族主义的载体。

(二)民族主义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因此,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曾大张起民族主义大旗。但由于他们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两个不同阶层,因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资产阶级民族观。

关于民族主义的解释,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民族主义是各地同种类、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的人相视如同胞,独立自治,组织完备的政府,以谋公益而抵御他族的入侵;是世界最光明正大公正的主义,因为它“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其在本国也,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因而,他们提出了“小民族主义”与“大民族主义”的概念,“小民族主义”是指汉族对国内其他民族,“大民族主义”是指国内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国外民族,认为中国现在应当在“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民族主义就是“合同种,异异种”,以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改良派,其民族主义都包括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晚清资产阶级各派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方面有着共同一致的看法。因此,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鼓吹救亡图存就成为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是20世纪初年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主义就是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

首先,他们认为,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最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民族国家。他们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侵略政策和侵略手段,并指出中国已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外夺的中心点,面临着十分严重的被瓜分的危机。他们从进化论的原理出发,认为要想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使自己强大起来。而建立最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民族国家,又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为了达到建立民族国家的目的,就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树立起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他们认为国民意识与近代国家观念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国魂。因此,有无国民意识是20世纪的一大问题,是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民族的兴衰休戚相关的。如果有国民意识,则20世纪的中国就可以复兴,屹立于世界列国之林;如果没有国民意识,则20世纪的中国将沦为外国列强的牛马、奴隶,永无复兴之日。

那么如何养成国民意识呢?他们认为首先必须从培养“新民”入手。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就提出了培养“新民”的课题,后来又在《新民说》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新民思想,强调养成国民的独立精神,是民族主义的“根柢源泉”。他们认为,国民意识的实质主要体现在独立自由与权利义务两个方面,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方

面,才能成为真正的国民,即他们心目中的“新民”。就是说真正的国民既要有自由、自治、自尊和独立的人格和权利第一的思想,又必须把维护和保存民族国家的独立自由和民族自尊作为不惜牺牲一切的义务,必须关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就是说,必须具备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他们大肆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特点,揭露了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指出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就是由不平等条约造成的。因此,他们坚决反对清政府同外国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如爱国志士在甲午惨败后就积极反对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愤怒地揭露日本凭借《马关条约》索取种种特权,痛斥割地求和以保全中国的谬论。最后,发起了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变法维新运动。《马关条约》以后,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他们利用不平等条约疯狂攫取中国的利权,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压迫和排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严重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在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倡导了多次具有较大规模和声势的保卫民族利权的爱国运动。如1905年以抗议美国政府迫害华工、要求废止和修改禁约为导火线,在十多个省市掀起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1908年因日轮“三辰丸”号私运军火事件而在南方各省爆发抵制日货运动;同年青岛爆发抵制德货运动。由这些抵制外货运动又导致全国掀起了“实业救国”热潮。针对帝国主义列强抢夺中国大部分铁路修筑和管理主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积极倡议自筹股款兴修铁路的收回路权运动;针对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又掀起了收回矿权运动。这些运动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亟欲改变帝国主义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霸占、掠夺中国利权,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的局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打开道路的强烈愿望,充分表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和中下层的经济地位不同,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关系不同,因此它们救国的方法、道路也不相同,在如何对待和处理国内各民族之间、尤其是统治民族满族与被统治民族汉族之间的民族问题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一分歧造成了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从一开始就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非常严重的时刻,中国国内各民族应该摈弃前仇,同心同德,“合群”以抵抗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列强。因此,他们提出了“满汉不分”、“满汉平等”的主张。梁启超在《论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一文中就曾指出解决满汉民族问题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问题,要维新变法必先使满汉处于平等地位。他们从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互相融合的历史事实、满族入主中原以来与汉族在教化礼乐、言语服饰、风俗习惯等互相同化的史实,论证中国境内各民族,包括满族与汉族已经互相融合,共同组成“中华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否认满汉之间的差别,更无所谓满、汉、回、藏等民族差别。认定只有把中国境内汉、满、蒙、回、苗、藏等各族组成一大民族,才是最符合整个国家、民族利益的。因此,改良派在民族问题上的任务和目的就是最后把国内其他少数民族完全同化为中华民族,使中国成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改良派提出的“中华民族”的概念和见解,渗透着民族进化论和抵御外国帝国主义的思想,他们提倡的民族主义的主要目标是合国同诸族之力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否认中国实际存在的民族压迫,并且连封建压迫也否认,因而,他们反对采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试图在维持满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实现他们的所谓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从而严重地阻碍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与改良派满汉合一、满汉平等民族观截然不同的是,革命派在从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

民族危机中,认识到是清王朝出卖了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清王朝已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走狗,要想救亡图存,非先推翻满清王朝统治不可。因此,他们提出了反清复汉、排满革命的主张,并具体化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纲领。

为了论证这一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他们的反满革命宣传品中,首先用大量的事实,揭露清王朝投降卖国的罪行,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奴才”,中国人民不仅不能依靠腐败、卖国的清王朝来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而且必须首先推翻清政府,才能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其次,他们还发掘经史中的“夷夏之辨”的民族思想,极力申言“夷夏大防”之义,论证满族是“异种”。章太炎、刘师培、黄节等是这方面是了热心的鼓吹者。他们把帝国主义入侵与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相提并论。这种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问题同反对满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恢复汉族政权等同起来的观点,显然是非常错误的,但在当时激发中国人民的反满情绪无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再次,革命派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对清政府推行野蛮、残酷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剥削政策的事实,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揭露。如在政治上排挤、压制汉人,在法律上歧视汉人,在经济上剥夺汉人的土地分给满洲贵族,在思想文化上严禁士人集会结社、大兴文字狱等等,以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满情绪。号召中国人民在反满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奋起革命。第四,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派对民族问题认识的深化,革命派“革命排满”思想逐渐摆脱了种族复仇主义狭隘思想,把满族统治者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反复强调排满并不是要排所有满族人,而是要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满族统治者。并进一步提出,民族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民族的国家——中华民国,而在中华民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平等的关系,因此,革命派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反映出革命派在民族问题上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革命派反满宣传的影响下,革命排满的声浪日甚一日,“排满建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已非少数先进的革命派的卓识,已成为普遍强烈的大众意识,“排满建国”的宗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20世纪中国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的主流。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清民族主义思潮,虽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资产阶级内部在民族问题上还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是,它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乃至亚洲民族的觉醒,对于推动中国和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首先,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晚清民族主义思想的宣传者们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侵略政策、殖民手段作了许多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抨击,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危害及中国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深刻地揭露了满清政府腐败无能,投降卖国,出卖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反动本性。号召中国人民奋起救亡图存,积极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腐朽卖国的满清封建专制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为建立民族的国家而奋斗。他们还引入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理论,并大量介绍了近代各国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和各国的亡国史,以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对于帮助中国人民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和满清政府卖国投降的反动本质,认清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严重民族危机,也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其次,晚清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在鼓吹民族主义思想过程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揭露和抨击,尽管二者在民族主义问题上存在着分歧,但在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要求改变现状这点上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在反封建的彻底性上有所不同罢了。尤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把民族主义思想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相结合,

而且还把它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目标联系起来,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纲领,从而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构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晚清民族主义思潮对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许多人就是在这种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的。在革命派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最大的还是民族主义思想。第三,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许多国家如印度、朝鲜、越南、缅甸、阿拉伯各国相继变成了殖民地,中国、伊朗、泰国、土耳其则变成了半殖民地。在他们看来,造成亚洲势力不断衰弱的原因是“欧人东渐”,也就是白种人即帝国主义侵入亚洲的结果。因此,亚洲各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有共同的斗争目标,要使亚洲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自由,就必须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把“异族”从亚洲赶出去。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更加意识到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同世界特别是亚洲的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在很多问题上把这种关系提到相互支持的高度。如有亚洲民族革命领袖之誉的孙中山,早在他的民族主义思想萌发之时,就把支持亚洲的民族解放斗争当作自己的义务。如1899年间菲律宾抗美战争的艰苦时期,他积极协助菲律宾革命志士彭西购运军火。当菲律宾民族运动遭到挫折后,孙中山接受菲律宾爱国志士的武器援助,决定以中国的民族革命来促进菲律宾民族运动的再起。孙中山曾给予越南爱国志士潘佩珠以帮助,使他走上了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派对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的民族运动给予支持和鼓励。更加上中国在亚洲地区的特殊地位,因此,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不仅给欧美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予以沉重的打击,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亚洲各国的民族革命运动,给亚洲各国的民族革命运动一个有力支持。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是导致20世纪初亚洲被压迫民族掀起反帝反封建革命风暴的重要原因。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浅析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05班魏鹏 2010220872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传统文化;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后现代的生存》中阐述: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解释,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它反对任何人为设定的理论前提和结论,否认人能达到对事物总体本质的认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类的灾难,因而批判、否定、解构理性主义,推崇非理性,成为后现代主义所致力的目标。 2. 解构现代主体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首先,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浓厚的“生态意识”,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其次,反对“自我中心主义”,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性中,个人主义是一切合理性的基础。个人主义的极度膨胀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内在本质关系 3. 反对“同一性”、“整体性”,崇尚差异性。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反思中,后现代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现代性的一套整体性、同一性的叙述,对现代性中许多不言自明的真理持怀疑态度。与反对“同一性”、“整体性”相适应,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化。对他们来说,异质的、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差异不应该消除,而应保留,分析和表述问题应从微观入手,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主张多元主义。由此派生的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确定性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hughekn 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他在1899年写的《东籍月旦》使用了“东方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赵广平 【专题名称】青少年导刊 【专 题 号】D421 【复印期号】2010年02期 【原文出处】《中国青年研究》(京)2009年12期第54~57页 【英文标题】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lence of Cyber Nationalism on University Students 【作者简介】赵广平,《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研究员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内涵、爱国主义本质等问题的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状况,进而把握其思想动态,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情感的培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 键 词】大学生/网络民族主义/影响/对策 一、背景与调查概述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政治现象, 它涵盖了网络上的民族主义话语、思潮和行动。作为新兴的社会思潮,网络民族主 义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力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 来挑战。 网络民族主义既能成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有效推动力量,对大学生爱国情 感的成长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起着重要影响,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网 络民族主义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倾向,不利于培育大学 生理性爱国的情感。实际上,如果我们观察近年来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就可以发现, 非理性民族主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为此,有必要透过现象理性把握其内涵和 本质,正确评估其对当下大学生成长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影响,加强对 网络民族主义文化的干预,趋利避害,发挥其有利作用,抵制和预防其对大学生健 康成长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立足于山东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 认识的调查”为主题,于2008年4月在山东部分高校范围内启动了该项调查研究。 调查内容紧密围绕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民族主义的认识等 问题,设计了15个问题,每个问题可多项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 700份,有效问卷684份,有效率为93.3%,符合问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调 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民族主义对山东高校学生的影响状况,具有较高的 可信度。 二、样本分析 总体而言,山东高校学生群体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基本认知较为积极肯定,但对 于具体内涵的把握并不准确,同时局部有忽视、怀疑网络民族主义的爱国本质或中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时间:2013-03-25 来源:大众文艺作者:汪壮志湖南省桃江县第二中学 本文为《大众文艺》杂志优秀论文,在此仅作写作参考范文。全文已公开发表,请勿抄袭。 试论女性主义思潮的终极关怀 汪壮志(湖南益阳) 摘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产生于西方,伴随着西方国家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实质上成为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变革,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女性主义的产生及基本理论观点进行说明,然而就它在中国的传播现状,提出这种思潮的终极关怀在于两性和谐,共同推进社会的发展的观点。关键词:女性主义变革传播实践 (一)女性主义思潮 女性主义理论思潮产生于西方,随着一系列女性主义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术理论界也纷纷出现了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或者是并不是很完善的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阐释两性之间的问题,尤其体现在文艺作品与文艺批判中。按照学术界对女生主义的一般认识,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方知识女性用以反抗中世纪封建的男权压迫,争取人身独立与思想解放、政治权力与经济权益乃至婚姻与性的自主权利的主张及其实践。 女性主义思潮出现的主要源于女性处于“第二性”,以男女不平等为预设条件,倡导男女平等。其理论体系是多元的、复杂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另外与各种现代社会思潮如后现代理论、后殖民主义、存在主义等交织在一起,加上各国的情况不同呈现不同的理论流派,自身没有构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 女权主义思潮随着欧美社会发展的脉搏,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资历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国家先后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资历产阶级政权拒绝给同样战斗的女性相等的权利,于是出现了女性要求获得男性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共同分享革命胜利成果,相关的专著有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权辩护》、泰勒的《妇女的选举权》等;第二次次高潮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保守势力重提真正女性”的老调,宣扬做个好妻子,做个好母亲的论调,陷入“家庭主妇”的圈子,她们深感失落与自我实现的缺失,觉得生活无意义。法国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澳大利亚亚格里尔的《女太监》、美国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米勒特的《性政治》等。 (二)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女权主义运动理论家与活动家,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当中提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生成的。”这个著名的论断,批判了女人被降低成为男人的对象,被铸成男人的另一性,即第二性。他们把女人看成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阴谋家、搬弄是非、骗子;是男人手中的猎物,又是毁灭他人的祸根。此论断表明: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别,并不是由自然的生理条件决定的,而且由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它有着这样一种思维转折:此前女性是按照男性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价值,而在此之后女性按照自身的价值去洞察自已和整个世界。女性的社会构建及思潮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 1986年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文版问世,成为女性主义诗学进入国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出现立即引起思想界的轰动效应,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介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_把双刃剑,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爱国教育 1民族主义的概念 1.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含义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的,例如西欧早期就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创建民主政治的国家,最后形成以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同样,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其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也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但是它往往都包含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是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上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争取本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践行为。 1.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命运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因此,爱国主义可以与正确的、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义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二者基本一致,在外表上趋于相同,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忠诚,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改变自己国家面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奋斗的结合体。在历史上民族主义曾多次等同于爱国主义,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各发展中国家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革命运动等,那时的民族主义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在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里,例如德国、日本等,由于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表现上往往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

民族主义论文

摘要:民族主义是建立在民族情感上的思想观念,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以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与忠诚为基础,围绕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展开的思想情结与政治思潮。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主流,但也滋生了消极片面的非主流和日益极端的反主流。 关键词:民族主义;中国形态;发展现状 民族主义诚然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文化现象之一。伴随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进程加深,在形形色色理论与思潮中,民族主义以其内在的强大力量,逐步成为多数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合法性根据,成为目前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前沿。但到底何谓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功能和发展趋势又怎样? 理论争议与分歧却日渐增多。在我国,民族主义社会现实与学术探讨也相距甚远,直到20 世纪末,与民族情绪一再高涨相呼应,理论研究才渐次突破传统束缚,然迄今仍未就民族主义与当代中国形态进行系统的归纳与必要的界定,总体水平还相对粗疏。如何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成果,在日益全球化与不断现代化背景中,从具体历史差异性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建构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民族主义,无疑是值得进一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主义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视角阐释民族主义。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民族的绝大多数普遍表现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员中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民族是一切文化创造力和经济福利的源泉。因此个人对他的民族是极端忠诚的,因为在他看来民族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为自己的幸福创造了可能性。”厄内斯特·盖尔纳则将民族主义视作政治原则和政治合法性理论,主张“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某一个国家中,族裔的疆界不应该将掌权者与其他人分割开─这一偶然性在该原则制定时早已被正式排除了。”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却将民族主义定义为“个人或集团表现出来的一民族全体成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形成之背景及原因 摘要:“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超越,其概念最早在建筑领域出现,而后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设计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6913380.html, 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 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 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 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6913380.html,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浅析近代中国背景下的民族主义 摘要: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现代化和东西方冲突的推动下,中国人民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中国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选择。中国民族主义同时担任着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大主题,在中国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各种民族主义表达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再经过抗日战争,民族主义意识在中国深深扎下了根。 关键词:民族主义、“天下”文化观念、历史选择、政治民族主义 正文:民族主义作为历史现象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民族主义现象是指以“民族”为符号、动力和目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或以民族国家为诉求的意识形态,或以文化传统为依托的情结和情绪。它可以是一种情绪,是关于国家的政治原则,可以是建立民族政权的指导思想,关于民族的一种理想,或者一种历史运动,也可以是个体归属感的需要,等等。民族主义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当复杂的概念,每一种定义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民族主义的某一种重要特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所观照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隐含着特定的目的,甚至有非常强烈的价值立场。但是,民族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对共同未来的一致向往,也就是说,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众对民族前景的明确期待。民族主义的最主要目标是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它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政治属性,这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即是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民族主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造就了现代民族国家,即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利益首先是从属于某一国家的,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崇高的,必须将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因为国家必须强大,必须富足,必须有发达的现代工业,才能有效的维护民众自身的利益。此外,民族解放被公认为是民族主义的主题。 民族主义最强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社会动员能力。它能够整合社会力量,使政治力量具有文化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在于它对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都要具有更高的更有效的社会动员力量,可以凝聚民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它作为一种超越地方和社会阶层的广泛的文化心理现象和政治现象,说到底是民族大众性质的,因而主要是非理性的,在民众心中是一种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以实际和想象中的民族区分为界的认同感和排他意识,而最终目的是要民族大众尽可能大的物质、精神以至生命的奉献。只要民族主义思想一经转移到大众,便大致成了最简单的信条形态。一旦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组织,乌合之众就会变成冲锋陷阵的洪水猛兽。民族主义的历史创造者是由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发动的,精英和知识分子是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操纵者,他们表现的民族主义狂热,要比其他的社会集团更为强烈。通过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意识形态操作,民族主义以群体的自我寻求和情绪为开端,以价值取向表达历史意向,这就是作为民族大脑的知识分子群体所创造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同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创造者、解说者和操纵者也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整个中国近现代激进思潮和反传统的激进思想。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民族主义”的概念是在晚清时期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不是“原发的”,而是“衍生的”,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直接和完全的移植,而是“应激型”民族主义。历史上中国从来不曾有过“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

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摘要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对 于我国的政治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国家的政治合法性,网络民族主义既能从正面强化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加深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从而巩固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也有着诸如一些极端主义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煽动和利用,导致严重的无政府状态,部分盲目的排外心理等对国家政治合法性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政治合法性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a ’s Internet Nationalism on Political Legitimacy //Hua Yu Abstract Chinese network of nationalism,as a new political phenomenon,possesses a growing influence on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especially political legitimacy.This paper discusses this issue from several aspects. Key words nationalism;Internet nationalism;political legitimacy Author ’s addres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College,550018,Guiyang,Guizhou,China 1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 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侵略蚕食,民族主义成为所有中国人最主要的一种共有情绪。建国以后,民族侵略已经基本消除,民族主义情绪也随之减弱,但历史的伤痕和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的遏制甚至敌视依然存在,之前的中国民族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和冲突也变成了一种相对理性的民族主义。全球化的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依然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和双边关系的核心和准绳,各国必然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依然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因此中国也不会例外。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现出不安,由于各种原因(如历史问题、主权问题、经贸问题、文化问题等)与中国的冲突和摩擦持续不断,因而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而这种民族主义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和载体便是网络。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民族主义借助这一新兴平台诞生并迅速兴起。同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和民族主义形态相比,网络民族主义具备参与表达方式更为简单迅捷、参与表达成本更为低廉,也更容易形成形象力的巨大优势。因此,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和宣泄在网络上不断出现和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便成为事实。 步入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与西方国际关系和 文化交流的碰撞,中国的民族主义和网络民族主义迅速兴起。从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使爱国网民迅速集结成立“强国论坛”,到2003年一系列中日矛盾引发万人网络抗日签名,到2005年网络汉服运动凸显网络民族主义发掘传统中国文化定位,再到2008年事件灾难频发极大地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近来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为高潮,中国再次遭遇了其海疆困境的挑战。从韩国地方法院宣判中国船长30年监禁,到东京都知事石原的“购买钓鱼岛”言论,甚至是岛国帕劳警方对中国渔民的枪杀和拘留事件,都引发了中国在海疆问题上与别国的重重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再度高涨,尤其是媒体和网民的评论,无一不充斥着激昂的情绪。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现象,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学界公认的准确定义,有学者将其理解为“网络+民 族主义” 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1] 2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政治合法性具有双重的影响。正如盖尔纳所说的:除那些民族主义的鼓吹者和代言人外,几乎所有严肃而客观的学者和政治家,都看到了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双刃剑的作用。[2]当今世界,民族主义行为和民族主义表达已经成为各国政治体系特别是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一方面具有促进和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其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对于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两面性作用也显而易见。 2.1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对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是多方面的。近代以来,很多国家已经把民族主义作为其统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合法性的依据。作为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网络民族主义对于政治合法性的正面影响大致应体现在强化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升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加深成员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等方面。 第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对国家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强化作用。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较积极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3]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民众发自内心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情感。而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除了少数别有用心的极端民族主义者的煽动和叫嚣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家民族利益受损或出现重大灾难的时候爆发,这无疑体现的是一 (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1-0199-02 199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以一种独立的话语姿态出现在学术界,且伴随着一次次民族主义运动,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可以这样认为,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的一个强光点,也是摄取并折射一个时代变迁的聚光镜。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一个广泛、长久、重要的话题,现就学者研究涉及的基本领域和主张综述如下。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学者们都认为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从那时起的两个多世纪里,民族主义在构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至于什么是民族主义,理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的:“对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属性和历史的完整且系统的研究,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 在。”[1] 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但通过梳理 学者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各种定义,结合中国19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定语境,民族主义的内涵大致可从如下三个层次给予理解: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由民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其次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 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再者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有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房宁认为是民族主义的历史记忆,国内社会生活实践的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利益格局及寻求政治正当性 的冲动。[2] 民族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小东认为民 族主义的兴起的原因是中国正在作为地区乃至世界性强国崛起,由于政治制度与西方主流国家不同,兼之对世界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多,由此受到西方主流国家的挤压是一个长期的且不可回避的现实,并认为自豪感和受挤压感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要素[3]。任炳强则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中国政府重建内部合法性的需要导致中国 民族主义再度兴起。[4]孙立平认为民族主义思潮在 1990年代兴起的深层原因在于随着更深地进入 国际社会,西方国家已经从遥远的模仿对象变成现实的竞争者,利益冲突频繁发生;与此同时,由屈辱的历史和长期贫困所窒息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复苏。[5]李慕瑾在探讨2000年以来网络民族主义的问题时指出,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新篇章起源于中日历史遗留问题,它们以网络为平台,化言论为行动,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补充。[6]通过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陈学明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北京100084) 摘 要:民族主义是19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领域的一个强光点。本文试图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定义、 起因、特点、发展阶段、历史作用及其与自由主义、全球化、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复杂关联等方面,对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综述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06)01-0104-05 收稿日期:2005-09-30 作者简介:陈学明(1974 ̄),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政治学系。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dongInstituteofSocialism Vol.22,No.1January.2006 总第22期第1期2006年1月

《想像的共同体》作者安德森谈“东方与西方的民族主义”

东方與西方的民族主義 班那迪克.安德森 民族主義圖騰橫貫古今東西 李巧雲,閻紀宇合譯 編按: 當代民族主義研究大師,班那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 Anderson)近日應國策研究院與文建會邀請抵台,將參加25 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行的「新世紀世界文化體系之變遷與挑戰」國際研討會。 安德森父親曾在中國海關服務多年,他本人也出生在雲南昆明,自三十年前以爪哇革命取得博士學位後,即以東亞與後殖民論述為其研究主題,其成名作《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中文版由時報出版社出版)即總結了他的研究心得。 安德森預定在研討會上以「東方與西方的民族主義」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本報先行摘譯部分內容: 我一開始便必須說明,我不認為民族主義有顯著的東西之別,過去、今天及未來皆然。亞洲最古老的民族主義(我在此指的是印度、菲律賓及日本)遠比歐洲及歐洲之外的科西嘉、蘇格蘭、紐西蘭、愛沙尼亞、澳洲等地悠久。菲律賓民族主義的發軔與古巴及拉丁美洲相仿;明治時代的民族主義也與19 世紀末的奧圖曼土耳其、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帝國和大不列顛帝國的官方民族主義有共通之處,而印尼的民族主義在形態上也與我們在愛爾蘭或埃及看到的形似。 世人對「東」、「西」的概念與定義,也隨著時間與人口遷徙有相當大的變化。自1840 年清廷開始「開放」港口以來,數百萬「天朝」的華人便開始移民海外──東南亞、澳洲、加州,後來更遍及全球。帝國主義將印度人帶到非洲、東南亞、大洋洲、愛爾蘭及澳洲,日本人前往巴西,菲律賓人前往西班牙。冷戰使人口移動腳步加快,韓國人、越南人、寮國人、泰國

人、馬來西亞、泰米爾人等都加入了移民的行列。現在韓國、中國、日本境內有教堂,曼徹斯特、馬賽、華盛頓特區有清真寺,洛杉磯、多倫多、倫敦及達卡有佛寺、印度教及錫克教廟宇。現代的交通和通訊方式顯示人口的流動將變本加厲。 這些人口遷徙會帶來什麼結果?會對人的認同與身份產生何種影響?是一個極為複雜,且極難回答的問題。我在這裡提一段插曲,定能博君一粲。大約 4 年前我在耶魯大學與若干研究生討論關民族主義的問題,研討會開始時我要求每一位在座的學生陳述自己的國籍,臨時的也可以。課堂裡有3 人從其臉部特徵和膚色看來是華人,但是他們的回答令我及在座的學生都感到吃驚。第一個有美國西海岸口音,雖然在美國土生土長、從未到中國大陸,他仍以堅定的口氣說自己是「中國人」。第二個沈靜的說他想做「台灣人」,他是國民黨家庭出身,父母隨蔣介石在1949 年遷到台灣,不過他本人是在台灣出生,也認同那個地方,因此他不是「中國人」。第三個氣呼呼的說:「我是新加坡人。真受不了美國人以為我是中國人,我才不是。」 如果如同我所陳明的,民族主義不能以東西或歐亞來區分,什麼才是可取的替代方案? 我的新書《想像的共同體》最近已在台北譯成中文出版,我在書內的主要論證是,不管是那一種民族主義,能反映其脫胎的舊有政治型式(王國,尤其是現代之前及現代早期的帝國),才能充分被了解。最早期的民族主義,我稱之為歐洲殖民者的民族主義(Creole nationalism),就是源起於帝國海外極度擴張的遠方。移民乍到那裡,宗教、語言、風俗、習慣與「上國」一致,但漸漸的他們感到受到壓迫,越來越與其疏遠。美國及拉美若干國家在1776 年至1830 年間紛紛獨立,就是這類民族主義的典型。 這種歐洲殖民的民族主義今日依舊強韌,甚至還在散播。魁北克的法裔民族主義情緒自50 年代就高漲不已,至今還鬧著要從加拿大獨立出來。在我的祖國愛爾蘭,北愛「移民」的問題一直是大家心中的痛,至今愛爾蘭與北愛仍無法統一。而在南愛,早期的民族主義人士(1798 年起義的愛爾蘭青年軍),都是移民家庭或像我的家庭一樣是移民及本地的凱爾特及天主教信徒的混合。澳洲與紐西蘭最近也充斥這種歐洲移民民族主義情緒,他們想藉吸收原住民及毛利人的傳統及符號主義,跟聯合王國劃清界線。 然而我要干冒大不諱的提出來,我認為台灣民族主義和新加坡民族主義中的若干特質,就屬於這一類民族主義。這些民族主義的核心成員是來自天朝(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的移民,有些為避秦而出走,有些是朝廷所遣;有時是用成功的和平手段,有時利用暴力,他們後來居上,壓倒了先來的人的勢力,情形跟紐西蘭、巴西、委內瑞拉及波爾南非一樣。在宗教、文化或語文上他們容或跟「上國」相似,但久而久之,他們發展出自己特有的傳統、符號和歷史經驗,最後終於在感覺上國壓迫太重或太遙遠時,走向政治獨立。我認為不應該過份強調日本在台灣50 年殖民統治的重要性,畢竟魁北克的法裔也受英國王室統治了200 年,荷蘭也在南非統治50 年。也不應輕易下結論說日本帝國主義文化之於海外中華文化比英帝文化之於海外法國文化更令人疏離。我們可以說歐洲有種族成見的人與新世界歐洲移民等人之間容易區分,但說魁北克人比移民到台灣的中國人或移民到巴西的日本人更具有種族偏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如果這一點論證是對的,那麼在18、19、20 及21 世紀都有歐洲移民式的民族主義在美洲、歐洲、非洲及亞洲此起彼落的出現。這是一個全球現象,而且也有一大家未曾料到的副作用:今天有很多國家共用西班牙語、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卻無一國將語言據為己有,想必中文未來也是如此。

近代民族主义

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主义,指的是为维护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中国民族以及其所包含人民的利益所进行的一切行为和语言的总和。它要保护的是中华民族,这个是我们领土上几十个民族的总和,中华民族所衍生繁育的人都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人民、文化、领土、国家荣誉、语言的综合,并不是单纯指的是人民群体的本身。如何确定自身存在民族荣誉感,仅仅人本身外貌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语言、领土、国家。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三:一为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而新(近代民族主义)的量在增加,旧(传统民族主义)的量在减少;二是反对国外民族压迫和反对国内民族压迫,亦即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三是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推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第二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其特征有三:一是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这一时期,由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正是对帝国主义认识的这种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将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从而赋予了近代民族主义新的内涵.二是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人们开始认识到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文化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败,所以,解决民族危机的不二法门就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三是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第三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特征有二: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因为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团结人心,激发民族意识,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生活与斗争之结晶的传统文化,很自然地成为人们鼓舞士气、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当时的学术研究出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化史学的蓬勃兴起,有关中国文化史的著作不断出现.国内各个阶级、各党各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女权主义思潮的崛起

女权主义与女性问题 2015级社会学系孙权 学号:1500016826 前言 发展到近现代,随着人的生物属性的先赋特性逐渐隐于幕后和社会性逐渐占据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女性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女性主义成为现代社会性别问题研究的重要思潮之一。总体上,女性群体正在要求更加充分的权利,要求在社会身份上实现男女平权。此外,女性主义的各种分支的出现也为女性问题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对于女性主义的缘起,发展,分化及重点问题的梳理和研究,将有利于更好地观测这个占世界人口总数一半的超级群体的进步过程,发现社会发展的脉络。 历史探讨 一般而言,人类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被近现代学者称为“父权制社会”的时代,而这种“父权制”观念延续至今,并未消失。“父权制”的主要特点在于从早期人类发展的进程来看,大量体力劳动的需要以及性关系的确立使得在生理上具有显著适应性特点的男性能够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并且在男女关系当中获利。由此在经济、性、权力等诸多方面占据了社会的主导权。由此在结构上形成了从社会到家庭的男性占据主导甚至统治地位的父权制社会。(戴雪红:

2001)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看作男性的附庸甚至财产,并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女性更多地服务于家庭生活,相夫教子成为基本模式,在社会领域基本没有话语权。恩格斯将其总结为私有财产和阶级不平等的出现所导致的女性在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恩格斯:1884) 但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演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建立的过程当中,对于女性价值的尊重和认同在父权制壁垒下仍茁壮生长起来。从启蒙运动时期对于通过立法和仁爱来保护女性权益的声张到工业革命后女性经济地位崛起后对于女性在社会生产领域的愈加重视,再到近现代女性追求更深层的社会方面的人权平等和政治参与,女性价值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我们可以看出,从历史延续的角度上讲,女性地位经历了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并显示出强力的进步倾向。这与社会发展情况下社会分工对于人先赋属性要求的降低与对后天教育和知识水平要求的提高是契合的,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 然而,长期父权制社会形态带来的历史惯性现今依然占据社会观念领域相当大的比重。妇女歧视,女性权利得不到保障,女性未能得到社会普遍领域的完全理解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女性主义的关注 女性主义分析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在社会性别领域对于男性中心文化提出批评质疑,改造人类知识,最终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王政:1997)。杜洁指出: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谈及“民族主义”一词,总有一种界定模糊的意味。它不像“爱国主义”,总是积极向上让人学习信奉;它不像“官僚主义”,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它是这样一个词,人们在听到它时会做一番思索,这到底是给反抗外国侵略以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个民族主义,还是让国家海外侵略不断扩张的民族主义呢。 民族主义究竟是什么?“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起源于英国。由于宗教改革将英国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之后的领土战争,贸易争端更加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最终让英国确立起了自由民主的制度,将权利由国王手中转交给整个民族,民族国家就此诞生。而这正是民族主义的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刚出世时是民族要求独立建国,反抗侵略和压迫的主张和运动,起到的是一个巩固国家,增进英国自我发展的力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洲各国和美国原有的民族 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它们走上了以武力拓展国际市场 的道路,通过扩张和征服奴役了众多弱小和落后国家,使亚、非、拉美的广大地区沦 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它们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材料的输入地。正是在扩展国 外市场的过程中,欧美等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民族利益的进步性, 一步步蜕变为维护统治阶级和特殊政治集团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国 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 文明”和为本民族媒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以侵害其他民族 利益为代价,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因此,从主导成分 上说,殖民主义就是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 依据它的发展历程,可将民族主义按照西方思想家伯林的标准来划分。他将民族主义划分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就是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赫尔德提出了归属和民族精神的概念。我认为划分两者的标准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过度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盲目性,会侵犯其他民族的领域,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之前说到很多人在提及民族主义时要对其角色进行思索,其原由大概就在于民族主义这的这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在压迫中的民族奋起反抗,也可以让民族闭关自守或盲目扩张。在抗战时期我们得以胜利,依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主义的保护意识,它的排外性很强,只要拥有它,这个国家的对手就不会好过。犹记得零八年,由于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遭袭击,我所在城市的居民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抵制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虽然该超市给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事件与该超市实在没有丝毫关系,但大家抵制的强度让超市负责人叫苦不迭。所以很多政治家赞赏民主主义的热情,但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因此分析它的利与弊并得出一个中和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先说民族主义的弊端。根据民族主义发展一个终端是进攻性民族主义来说,他的弊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度,即过度的本民族为中心。可以看成是极端性,在保护本民族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导致民族侵略。狂热性,丧失了理智的盲目的民族主义反而会损害本民族利益。 1.极端,民族主义很多都有极端倾向,像各种排外运动的始作俑者一般都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演化为了大国沙文主义。最明显的代表是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大国。在进一步的发展道路上它只考虑自身利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强自身国力。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拿破仑也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出生于被法国占领不久的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意识到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