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脾切除后持续发热病因及治疗方法

脾切除后持续发热病因及治疗方法

脾切除后持续发热病因及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0年间行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6例术后持续发热两周以上的发热原因,治疗进行分析。结果:26例中有23例发热是由各种并发症引起,其中胸腔,膈下积液13例,门脾静脉血栓5例,各种感染并发症8例,不明原因发热3例,持续发热与手术方式无关(P>0.05),与原发疾病有关(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主要由各种并发症引起,有效控制感染,及时处理并发症能有效减少术后持续发热。

【关键词】脾切除术;发热

1临床资料

本组行脾切除236例(脾外伤114例,门脉高压症122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变44例,血吸虫性肝硬化68例,肝炎合并有血吸虫性肝硬变10例。术后持续发热2周以上26例,占11%。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2~68岁,平均46.2岁。发热时间14~22天,最高体温38.1~40.2 ℃。

2发热原因

共有9种24例,肺部感染、肺不张3例,腹水感染1例,尿路感染2例,膈下积液、积血8例,左膈下脓肿1例,脓胸1例,胸腔积液5例,门静脉血栓2例,脾静脉血栓3例。23例为各种并发症引起,占88.4%,3例为不明原因发热,占11.6%。持续发热与术式的关系见表1。持续发热与原发疾病关系见表2。

3讨论

3.1发热与手术术式及原发疾病关系:本组资料表明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与手术术式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原发疾病有关(P<0.05)。外伤性脾切除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发生术后发热的机会少。说明机体的免疫功能、解毒功能、应急功能愈差,机体的反应加重,容易引起发热。故肝功能不良可能是引起发热的原因之一。门脉高压症病人,由于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凝血机制障碍,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加之手术较大,创伤反应也较重,术后引起感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肝硬化病人,门静脉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门静脉、脾静脉血管本身病变,加之术后血小板的迅速上升,易于在门脾静脉内形成血栓,这也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

3.2发热与并发症的关系: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绝大多数与术后各种并发症有关,且多数能找到病因,本组26例中有23例找到明确病因,占88.4%,故对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不能轻易认为是“脾热”,应尽力寻找病因。

3.2.1各种感染并发症:脾切除术后感染的发生率高,主要与肝功能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创伤应急等多种因素有关。感染的部位多在胸腔、膈下,其次为尿路、切口、腹水等感染。本组中各种感染并发症8例,占31%。对于此类病人通过临床发热、咳嗽、尿频、尿痛、腹痛中毒等症状,白细胞显著增高,甚至出现中毒颗粒,结合相应的辅助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

3.2.2胸腔积液与膈下积液、积血:本组中胸腔积液和左膈下积液有13例引起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占50%,是主要诱因。胸腔积液多为膈肌及手术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反应性渗出,多为中、少量左侧胸腔积液。膈下积液多由于肝功能损害、凝血机制差,脾切除术后渗出较多,过早的拔除引流管或引流不通畅均可导致膈下积液,而膈下积液又为感染创造机会。

3.2.3门、脾静脉血栓: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则是引起术后发热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文献报道有2.0%左右,本组中有5例,占19%。脾切除术后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少见,有报道80例术后持续发热原因中,其中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就有35例。腹腔镜脾切除术比开腹脾切除术有更高的门静脉血栓发生机会。脾切除后因脾静脉被结扎成一盲端,血流变缓,加上脾切除后血小板的迅速上升,极易使脾静脉内形成血栓,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引起发热。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术后高凝状态、门静脉在术后血流动力改变和门静脉管壁自身的病变有关。

3.3“不明原因”发热: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对人体免疫调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PSI)就是机体免疫功能-过性低下的后果。但确有一些病人,术后经各方面详细检查,仍不能查到真正的发热原因,体温在38.5℃左右。持续时间长,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这类临床上称为“不明原因”发热或称“脾切除热”,其机制尚不明了。本组有3例,占11.6%,经使用激素或消炎痛治疗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未再复发。这种“不明原因”发热与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关联,但也有学者认为很可能与一些隐匿性感染和一些非细菌性炎症有关,如胰尾损伤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胰尾或脾床处小的脓肿。故对于所谓“不明原因”发热,需要仔细,反复的检查,避免遗漏微小病灶。

3.4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的预防和处理:术后持续发热引起病人心理和机体的极大损害,充分术前准备,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及时处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术后持续发热的发生率,鉴于发热主要原因是由各种并发症引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预防发热的关键。(1)肝硬化病人术前要积极护肝治疗,改善肝功能,最好要调整肝功能Ⅱ级以上施行手术。(2)术中防上胰尾损伤,避免集束结扎,分束结扎脾蒂能够有效预防和减轻术后脾热的发生[1]。(3)术中操作仔细,认真止血,减少创面渗血,避免大出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4)充分有效的脾床引流,最好使用负压吸引,必要时双套管引流、冲洗。如引流液为腹水,应尽早拔除引流管,防止腹水感染。(5)膈下积液或脓肿,可在抗炎的同时观察,多可自行吸收,

大的脓肿选用抗菌敏感抗生素,在B超定位下作引流,抗生素灌洗,引流不畅需切开置管冲洗引流。(6)病人发热需常规X线检查,胸腔积液一般量少,通过抗炎治疗多能自行吸收。(7)应用有效的抗生素。(8)血小板超过500×109/L 时,应用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形成。(9)提高机体免疫力,给予白蛋白或血浆。(10)脾切除术后热的病人,吲哚美辛能够有效地控制脾热。是治疗脾切除后脾热有效的首选药物[2]。

切脾手术后注意事项

切脾手术后注意事项 切脾手术,也称脾切除术,是一种手术方法,通过切除脾脏来治疗相关疾病。切脾手术后需要特别注意一系列事项,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并促进康复。 首先,在术前应充分了解和理解手术的目的、过程和风险,与医生充分沟通并留下所需的必要信息。同时要做好术前准备,包括相关检查、术前禁食禁水、个人卫生习惯等。 术后注意事项如下: 1. 动态观察伤口:手术后伤口需要密切观察,保持伤口干燥、清洁,注意防止感染。如果发现伤口有红肿、渗液、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并避免伤口潮湿,以防感染。 3. 注意切口活动:手术后切口活动要小心轻柔,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刺激伤口。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体力劳动,尤其是在术后几周内。 4. 饮食调理:手术后需要遵循医嘱进行饮食调理。术后饮食宜以易消化、营养丰富、多种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如清淡饮食、软食、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进食过程中要细嚼慢咽,避免吃得过饱。

5. 多饮水:手术后要饮食和水分摄入充足,特别是多喝水,有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排毒。 6. 加强营养:手术后要注重营养摄入,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食用营养补充剂。 7. 密切观察病情:手术后要密切观察自身病情,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如出现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应及时就医。 8. 防止感染:手术后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感染。要避免与有感染性疾病的人密切接触。 9. 避免重物提拿:手术后要避免提拿重物,以免对手术部位产生不必要的拉伸和压力。 10. 进行适量运动:手术后要适当进行规律的轻度活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恢复体力和促进肠胃蠕动。 11. 注意伤口情况:手术后应注意伤口出血、红肿、肿胀、刺痛等情况的变化,及时就医处理。

脾切除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 患者经受了创伤、失血、手术脾切除等一系列打击,加之机体的免疫代偿功能尚未建立,随时可能出现危险,故加强术后的护理十分重要。 2.1 制定护理计划,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每15分钟测血压、脉搏一次,至正常平稳后改4小时一次,正确处理脾切除术后发热,如超38.5℃则进行物理及药物降温。 2.2 术后采取适宜体位当麻醉平面消失后,多采取半卧位(休克未纠正除外),以利于呼吸及腹腔引流,鼓励并协助患者每2小时翻身或更换体位,防止肠粘连,鼓励深呼吸、咳嗽,避免发生肺不张。 2.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观察体温变化,高热时执行高热护理常规。观察血小板的变化,一般术后7d血小板达最高峰,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痛、腹痛、肢体肿胀等,防止血栓形成。 2.4切口及引流口的护理定期检查切口情况,有无出血、红肿并及时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给予抗生素,防止发生切口及引流管伤口感染。保持各种引流管固定通畅,防止扭曲、脱落和感染,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 2.5患者术后要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患者保持半卧位,以利引流和减轻疼痛。 2.5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排痰,协助患者翻身,做好口腔护理,防止肺部并发症。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 2.6 心理护理术后病人面临疼痛、体位被动、失去脾脏等问题。痛苦、焦虑、顾虑较多,担心成为废人,针对这些问题:①应及时向病人解释脾的生理功能及脾切除后人体形成的代偿功能。②及时应用镇痛药以解除疼痛,同时应用本性心理支持镇痛,如心理暗示疗法等。 ③讲解治疗内容及各种护理手段的意义,如引流管的作用等,使其配合治疗。④加强基础护理,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鼓励并指导正确进食,促进早日康复。

电子病历模板

科室:感染一科姓名:李留刚性别:男年龄:40岁住院号:9643 2011.6.27.20:30 转入记录 患者李留刚,男,40岁,2011.6.3.9:30以“脾亢脾大”为诊断入住,2011.6.6在 我院普外科行“脾切除术”,术后出现发热,波动在36.6-38.9℃左右,应用退热药后可 退热,数小时后再度升高。左旁正中切口有约3cm左右未愈合切口,引流口愈合佳。遂经 内二科赵玉副主任医师会诊后以“1.脾脾切除术后26天 2.发热原因待查 3.门静脉血栓 形成”转入我科治疗,神志清,精神差,述感腹胀、腹部轻微压疼,夜间休息差,小便3次,呈黄色,大便1次,呈浅黄色。T:36.8℃,P:90次/分,R:20次/分。头颅五官发育无 畸形,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口腔咽部及双侧 颊粘膜可视及多个白色斑块,颈部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外观发育正常,双肺呼 吸音粗糙,心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腹左侧旁正中切口有约3cm左右未愈合,引 流口愈合佳,腹壁静脉无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压痛,墨菲氏征阴性,移动性 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未闻及血管杂音。脊柱呈生理性弯曲,四肢外观无畸形,活 动自如,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转入后检验血细胞分析:WBC7.65 ×109/L,RBC3.63×1012/L,PLT237×1012/L,Lymph#0.9×109/L,Lymph%11.8%,Mid%14.2%,HGB106g /L,余同入院。快速血糖(餐后)15mmol/L.赵玉副主任医师指示:给予抗感染 应用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氟康唑等治疗。明天进一步检查,必要时会诊,酌情调整治 疗方案。病情较重,进行病重告知。 医师: 2011.6.28.8:30 赵宇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今随赵宇副主任医师查房,神志清,精神差,患者述仍发热最高达38.9℃,进食可, 夜间休息差,小便3次,呈黄色,大便1次,呈浅黄色。T:38.5℃,P:90次/分,R:20次/分。头颅五官发育无畸形,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口腔白斑减少,颈部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外观发育正常,双肺呼吸音粗糙,心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腹左侧旁正中切口有约3cm左右未愈合,引流口愈合佳,腹壁静脉无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压痛,墨菲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 鸣音4次/min,未闻及血管杂音。脊柱呈生理性弯曲,四肢外观无畸形,活动自如,神经 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目前应用三代头孢和三代喹诺酮类、抗真菌药物、

脾切除后持续发热病因及治疗方法

脾切除后持续发热病因及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0年间行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6例术后持续发热两周以上的发热原因,治疗进行分析。结果:26例中有23例发热是由各种并发症引起,其中胸腔,膈下积液13例,门脾静脉血栓5例,各种感染并发症8例,不明原因发热3例,持续发热与手术方式无关(P>0.05),与原发疾病有关(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主要由各种并发症引起,有效控制感染,及时处理并发症能有效减少术后持续发热。 【关键词】脾切除术;发热 1临床资料 本组行脾切除236例(脾外伤114例,门脉高压症122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变44例,血吸虫性肝硬化68例,肝炎合并有血吸虫性肝硬变10例。术后持续发热2周以上26例,占11%。26例中男18例,女8例,年龄22~68岁,平均46.2岁。发热时间14~22天,最高体温38.1~40.2 ℃。 2发热原因 共有9种24例,肺部感染、肺不张3例,腹水感染1例,尿路感染2例,膈下积液、积血8例,左膈下脓肿1例,脓胸1例,胸腔积液5例,门静脉血栓2例,脾静脉血栓3例。23例为各种并发症引起,占88.4%,3例为不明原因发热,占11.6%。持续发热与术式的关系见表1。持续发热与原发疾病关系见表2。 3讨论 3.1发热与手术术式及原发疾病关系:本组资料表明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与手术术式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原发疾病有关(P<0.05)。外伤性脾切除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发生术后发热的机会少。说明机体的免疫功能、解毒功能、应急功能愈差,机体的反应加重,容易引起发热。故肝功能不良可能是引起发热的原因之一。门脉高压症病人,由于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凝血机制障碍,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加之手术较大,创伤反应也较重,术后引起感染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肝硬化病人,门静脉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门静脉、脾静脉血管本身病变,加之术后血小板的迅速上升,易于在门脾静脉内形成血栓,这也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

中药对肿瘤发热的治疗

中药对肿瘤发热的治疗 (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肿瘤发热中医学西医学治疗 癌症发热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近2/3在其病程中发热,发热有时是首发和主要症状。肿瘤大体分为两种发热,大多为感染性发热占发热的1/3,50%为内源性的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疗数小时死亡发热提示血液中有细菌存在并进行治疗,尽管发热缺乏统一的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缺乏明确病因的情况下,一次口温超过38或体温超过38持续一个小时以上就能确为发热,没有发热也不排除有感染如皮质醇抑制了发热反应。但仍有相当的肿瘤患者发热无感染的依据,而是肿瘤引起的,临床上一般将这种由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称肿瘤热,癌热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进展期,几乎所有的肿瘤均发热,病程长易反复,长时间患者身心压力大,饮食减少,精神萎靡生存质量下降控制感染缓解症状尤为重要,给予兹体类,然而这类药物会导致白细胞减少增加感染,这类药物也易诱发溃疡出血,出汗虚脱免疫力下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中医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本,一方面攻其瘤毒,另一方面用中药清热解毒治其热,养阴补虚固其本清其热,中医对改善症状的新药研究,也要要注意症状和疾病,证候

的相互关系。 1 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 (1)皮肤黏膜屏障破坏,导致了细菌的侵袭。(2)细胞体液免疫的功能障碍。(3)网状内皮系统的破坏及脾切除。(4)营养不良(5)院内感染(6)肠道内菌从的改变。 2 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病机制 (1)肿瘤缺血坏死组织的吸收。(2)肿瘤组织坏死释放肿瘤坏死因子介导白介素。(3)肿瘤本身产生内源性致热源。(4)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反应。(5)肿瘤导致的脑转移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 (6)肿瘤广泛的转移体液和细胞免疫导致发热。(7)神功能障碍导致肿瘤坏死物质的排泄障碍。 3 发热的鉴别 (1)化疗药物引起的发热。(2)生物免疫治疗如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导致的体温发热。(3)抗生素过敏导致的药物热。(4)输血输液反应导致的发热(5)放射性的肺炎。 4 西医治疗 (1)诊断性的治疗萘普生(2)非兹体解热抗炎药物的治疗如消炎痛阿司匹林扑热息痛(3)激素治疗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退热尤其对于紧急情况下导致的感染性发热和药物过敏导致的发热尤为有效。

中医毕业论文 中医对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治疗进展

中医毕业论文中医对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治 疗进展 中医对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治疗进展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在对脾切除 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 讨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及中医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一、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常见类型 脾切除术是指将脾脏完全或部分切除的外科手术,常见于脾脏肿瘤、脾功能亢进等情况。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1. 消化系统并发症:如腹泻、肠道疾病等。 2. 免疫相关并发症:脾脏在机体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脾切除 后容易出现感染等免疫相关问题。 3. 血液系统并发症:脾脏对血液的调节功能很重要,切除后可能导 致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等问题。 4. 肝脏相关并发症:脾切除后,肝脏在血液代谢方面的负担增加, 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 二、中医治疗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方法和效果 中医治疗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以下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和其效果:

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脾切除术后消化系统并发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促 进肠道消化吸收和抗菌消炎等。中药常用的药物有黄连、人参、党参、陈皮等,这些药物具有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减少腹泻等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脾切除术后的消化系统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治疗脾切除术后免疫相关并发症和血液系统并发症方面 有一定的疗效。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血 液循环和代谢,改善机体免疫力和血液功能。例如,可选择针刺脾经 相关的穴位,如脾俞、关元、足三里等,以起到调理机体功能的作用。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对脾切除术后的免疫相关并发症和血液系统 并发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在脾切除术后并发症治疗中的优势和不足 中医在治疗脾切除术后并发症上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注重整体调理:中医注重人体整体平衡,针对脾切除术后的机体 机能变化进行全面调理,调整体液代谢和免疫功能等,以提高机体的 抗病能力。 2. 相对较少副作用:中药治疗相对于西药常用的抗生素等药物来说,副作用较少,对患者的身体负担较小。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外伤性脾破裂手术后并发症的探讨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与体会。方法:对57例外伤脾破裂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探讨其机制,研究其处理方法。结果:通过对2002~2004年中的57例外伤脾破裂患者术后的观察,发现其常见有疼痛、发热、腹腔积液等症状。结论:对于碑破裂伤术后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尽早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有针对性处理,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脾破裂;术后;发热;疼痛;腹腔积液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血。根据不同的病因,脾破裂分成两大类:①外伤性破裂,占绝大多数,都有明确的外伤史,裂伤部位以脾脏的外侧凸面为多,也可在内侧脾门处,主要取决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和部位;②自发性破裂,极少见,且主要发生在病理性肿大的脾脏,如仔细追询病史,多数仍有一定的诱因,如剧烈咳嗽、打喷嚏或突然体位改变等。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是降低严重脾破裂死亡率的唯一有效方法。但对于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处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病情的稳定及早日康复,都有着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2~2004年中的57例外伤脾破裂患者术后的观察,其中男性38例,女性19例。年龄在15~62岁,平均43岁。均因外伤引起的脾破裂伤而进行手术治疗。 1.2 诊断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表现以内出血及血液对腹膜引起的刺激为特征,并常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密切相关。出血量大而速度快的很快就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伤情十分危急;出血量少而慢者症状轻微,除左上腹轻度疼痛外无其他明显体征,不易诊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量越来越多,才出现休克前期的表现,继而发生休克。由于血液对腹膜的刺激,一般有腹痛表现,开始在左上腹痛,慢慢波及全腹,但仍以左上腹最为明显,同时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有时因血液刺激左侧膈肌而有左肩牵涉痛,深呼吸时这种牵涉痛加重,即Kehr征。实验室检查发现伤后白细胞反应性升高,一般在12×109~15×109之间,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这对诊断内出血有重要价值。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主要依赖:①损伤病史;②临床有内出血的表现;③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等。脾包膜下裂伤伴包膜下血肿的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腹腔穿刺

脾破裂切除术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脾破裂切除术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脾破裂切除术;并发症;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58-02 外伤性脾破裂切除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在脾破裂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b超检查往往也不能明确诊断,有些病人则发生内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但是动态观察临床症状变化以及动态行b超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脾破裂,尽快实施脾切除,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病人预后有很大的影响。1临床脾破裂切除术的并发症 11出血性并发症腹腔内出血是脾切除术后较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原因多为活动性出血和腹腔内渗血。包括胰尾血管、脾蒂血管、胃短血管的出血以及膈肌、脾床的渗血。出血性并发症应以预防为主,术前做好充分准备,手术过程中要耐心细致,牢靠结扎血管断端,术后在确定无任何出血及出血可能后方关闭腹腔,绝不抱有任何侥幸心理。如术后发现有腹腔内活动性出血,应立即进行手术探查止血。 12感染术后早期感染包括肺部感染、膈下脓肿、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等,根据感染的致病因素和病人情况不同,其影响也不同。除感染引起的一般症状(发热、局部炎症等),还可有局部症状。手术前后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术中脾床常规放置引流,术后加强对引流管的管理,保持引流管通畅,可以防

止术后膈下脓肿的发生。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是全脾切除术后发生的特有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5%,死亡率50%。病人终身均有发病风险,但绝大多数均发生于全脾切除术后前2年,尤其是儿童的脾切除术后,年龄越小发病越早。鉴于opsi的发病特点,儿童(尤其4-5岁以下)全脾切除术应慎重考虑。一旦发生opsi则积极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输液、输血抗休克治疗。 13血栓形成和栓塞脾切除后血小板数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脾切除24h后即有血小板回升,一般于术后1-2周达高峰即是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最常见的是门静脉的栓塞,亦可发生于视网膜动脉、肠系膜动静脉等部位,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门静脉血栓常发生于脾切除后2周,临床表现为上腹钝痛、恶心、呕吐、血便、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及血沉加快等。一旦确诊应及时处理,如无禁忌症时可试用纤溶疗法。通过抗凝、禁食、输液及抗生素治疗渡过急性期后,门静脉亦可再通。预防脾切除术后血栓形成可采用肝素疗法。 14脾热脾切除术后病人常有持续2-3周的发热,一般时间上很少超过1个月,体温不超过39℃。脾热持续的时间、程度与手术创伤成正比。脾热为自限性发热,如能排除其他感染性并发症及膈下感染则仅需包括中医中药等的对症治疗。 15胰腺炎与术中游离脾床时损伤胰腺有关。如术后血清淀粉酶升高超过3天并伴有症状者,则可确定诊断。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疗

脾切除后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脾切除后遗症

脾切除后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脾切除后遗症 意见建议: 脾切除后,机体免疫力一定会下降,相对容易继发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等,所以脾切除后要注意加强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适当锻炼等等.但脾脏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术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机体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复,它的部分免疫功能会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 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尽量吃熟食,生冷寒凉食物,隔宿食不要吃,因为身体抵抗力弱,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等疾病.还要嘱咐患者不要紧张,她的频繁住院可能与心里紧张有关系.祝患者早日康复.清淡,避免刺激,油腻,辛辣等食物,戒烟酒等就行,积极补充加强营养调节身体是很有必要的,其实也不需要太担心了 您好!脾脏有三大功能,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一般说来,脾切除后,对日常生活与寿命影响不大,但近年来,有人从免疫学角度出发,认为脾切除后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新陈代谢减弱,故主张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脾修补或部分脾切除,以维持脾脏在体内的免疫功能.脾切除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感冒着凉,如身体有不适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饮食上需要避免油腻和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还有刺激性的食物,祝愿您早日康复!

意见建议: 脾切除后,应从饮食方面,加强调理,提高体质,增强免疫力. 1,满足蛋白质的供应,经常吃瘦肉,蛋,鸡鱼,乳品,每天还应吃些大豆制品. 2,铁质尤不可少,必须供应比平时多的含铁食物,以满足造血需要,防治贫血,如动物肝脏,血,瘦肉,蛋类,缘色蔬菜. 3,提供多种维生素,多食蔬菜,水果,蛋类,乳类与动物内脏,每天保持300-500克绿色蔬菜,100-150克水果,特别是冬春季,更要注意. 病情分析: 它是人体的“血库”,脾切除后将使机体清除血中细菌的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受损,调理功能受到影响.因此,病人易患局部和(或)全身性严重感染,特别是致死性肺炎双球菌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是,研究表明正常人切除脾脏后对人体的损伤也很小.您在日常生活中无需太多注意,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就可以,但应注意少吃对肝脏有害的食物. 减轻肝脏负担的方法: 1. 少吃药. 2. 避免一些含亚硝酸盐的食物. 3. 酒要禁止.

脾切除手术后注意事项

脾切除手术后注意事项 脾切除手术是指将脾脏全部或部分切除的外科手术。这个手术通常是由于脾脏出现严重疾病或创伤造成功能丧失而进行的。脾切除后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有: 1. 饮食调理:手术后,饮食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让身体逐渐适应消化各种食物。开始时,可以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汤、果汁、米粥等,逐渐过渡到易消化的固体食物。忌食过酸、过辣、过硬的食物,避免油腻及高脂饮食,防止消化不良和肠胃不适。 2. 注意保暖:脾切除后,由于脾脏对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减弱,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凉感冒。因此,要注意保暖,穿着季节合适的衣物,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气里。 3. 预防感染: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脾切除后,人体的免疫功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容易引发感染。所以在手术后特别要注意卫生,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病源,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 注意药物使用:脾切除手术后,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关的药物。患者要按照医嘱正确使用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等药物,避免长期或不适当使用。 5. 加强锻炼:脾脏的切除可能会引起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变化,如果不恢复正

常的生活和运动,容易导致全身肌肉松弛、体质下降。因此,适当的锻炼对于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和剧烈运动,以免增加身体负担。 6. 定期体检:脾切除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血液疾病、感染等问题。因此,定期体检对于检测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非常重要。定期检查血常规、免疫功能等指标,以及定期参加医生的随访。 7. 心理调适:脾切除手术对于患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生活变化,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患者应该积极调节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压力过大,情绪波动等。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同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除了以上注意事项,脾切除后患者还需要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以增强身体对感染的抵抗力。此外,重要的是要及时就医,对于出现发热、疲劳、持续腹痛、呕吐等异常症状,应该及时向医生咨询,以便及时寻求专业的医学建议和治疗。

发热的诊疗思路

发热的诊疗思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史利卿 1.概述 发热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多数发热性疾病,可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诊断并不困难。但也有相当多的发热患者,一时查不清病因,而被临床称为“发热待查”、“未明热”、“原因不明发热”。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对可产生发热症状的众多疾病有较为全面而整体的认识,并具有正确的诊疗思路;中医将发热基本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并提出相应的病因病机理论及辨证论治方法,本文试探讨未明热的诊断鉴别诊断思路和中医辨治认识。 2.未明热的西医诊断思路 2.1未明热的诊断标准 未明热是个概念,不是病名诊断,其诊断标准为:①发热病程≥3周;②体温多次≥38.3o c③入院后经一周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 2.2未明热的病因分类 引起发热的疾病,可大致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就未明热的常见病因而言,进一步可分为五大类,即: *感染性疾病占52% *肿瘤性疾病占17% *血管-结缔组织病占14% *其它疾病占8% *诊断未明占9% (以上据国内外10050例成人未明热病因分析) 可以看出前三类疾病占未明热总数的80%多,为主要病因。其中约有5%~8%可自行退热,也有少数病人直至退热或死亡仍不能明确诊断。 具体病因分类见表1 2.2.1感染性疾病主要病种 成人未明热前4位的感染性病因为结核病(21.4%)、伤寒(18.2%)、局灶性脓肿(13.5%)、败血症(11.6%)。但老年人未明热的首要病因是局灶性脓肿,其次为结核病和败血症。 结核病在我国仍为常见、需要高度警惕,尤其是肺外结核、老年结核,都具有发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等特点,如肠系膜淋巴结核,可引起发热而无任何腹部体征。 伤寒是我国常见传染病,由于四季散发,临床表现不典型,热程绵长,易为临床所忽略。 腹部和盆腔脓肿是未明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肝脓肿最常见(占局限性脓肿的65%),阑尾穿孔、溃疡病穿孔、憩室炎、肾盂肾炎、炎症性肠病是引起腹腔脓肿的常见病因,但老年人可无手术史或慢性肠道炎症病史,而且常缺乏典型体征;盆腔脓肿往往是子宫切除后的并发症,可以于术后1周才开始发热,在疾病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 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抗生药(如青霉素),可以选用适量解热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但如体温超过40C(小儿超过39C )贝9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 •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 2 .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4-2) 3 .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 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图1-4-3)。 4.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图1-4-4)。 5. 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图1-4-5)。 6. 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 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贝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 型。 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C,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的口腔体温在36. 3〜37. 2C;肛门内体温36. 5〜37. 7C;腋窝体温36〜37C。 按体温状况,发热分为:低热:37. 4〜38C ;中等度热:38. 1〜39C :高热:39. 1〜41C ;超高热:41C以上。 发热原因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 入脑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

发热原因分析解析

老年人发热原因分析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梗中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1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C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缓急,发热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有认为畏寒多数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约2/3也有畏寒说明畏寒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显寒战则常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肺炎双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疟疾输血或输液反应等。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则少见。一般不见于风湿热。发热同时常伴有头昏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甘温除热法现代临床运用

甘温除热法现代临床运用 【摘要】“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内伤发热的基本治法,李杲首次在《脾胃论》中阐述甘温 除热法与补中益气之方。然而在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甘温除热法”并不仅如此,其不断被医 者所开拓,使其活跃于各种不同疾病的论治中,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临床实践的指导有重要 意义。 【关键词】甘温除热;临床运用;治法 “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之药来治疗脏腑不足所产生阴火而发热的病症,即热因热用。 现多认为该法起源于《素问》;发展于仲景;成形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对于由“阴火”所 导致的脾胃气虚发热,在治疗上首创补中益气汤”盖温能除大热”来治疗脾胃损伤之热中。众 多医者在临床各科中活用甘温除热法,不断继承与发展。 1、内科 “甘温除热法”在内科中使用最为广泛。王行宽教授认为治疗内伤发热时,当师甘温除热 之法而活其用,不必局限于补中益气汤。而对于病机复杂的难治性发热,治法当须兼顾气血、营卫、肝胆、气机等的调节。[1]郭会卿教授[2]认为成人still病迁延期正气亏虚当以“甘温除 热法”兼以清热、化痰治疗,方可达到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周绍华[3]应用补中益气汤 联合参附汤治神经科疾病中疑难重症疗多系统萎缩顽固性高热,效果显著。此外,周期性发热,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后期高热,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也大都治病求本,从甘温治疗。 在痛风风湿性疾病中,甘温除热法明显的提高了疗效。朱丰林[4]认为部分痛风性关节炎之“热”为阳郁湿浊瘀积而成,常因饮食劳倦所伤而诱发。施治时可用甘温来除其热,处方择 四神煎及四妙汤加减。黄莉华等[5]发现用甘温除热法治疗长期使用激素、非甾体类西药治疗 后引起气虚或气血两虚发热的风湿性疾病疗效显著。 在消化系统的疾病中,马长平[6]指出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理想。王尧等[7]认为糖尿病非低血糖状态下饥饿症的消谷善饥的根本病机虽为胃腑燥热标于实,但内因 为中焦气虚、阴火内生、上乘土位所致,当补气升阳,截断病势。 心肺与血液性疾病,孙萍等[8]研究指出黄芪“甘温除大热”,并通过抑制炎性因子,可以 有效治疗冠心病,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炜等[9]在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甘温除热法在肺炎 中应用广泛。万友生教授[10]认为“阴火病性属寒而治法宜温忌清”用甘温除热法治疗脓毒症。 2、外科 孙建飞等[11]应用甘温除大热法治疗脾切除术后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患者33例,观察体温变化情况,证实该法可有效治疗脾切除术后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杨小锋等[12]观察到采用益 气养血,甘温除热对骨折失血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效果良好。在皮肤科中,丁素先[13]运 用补中益气汤和桂枝汤加减治疗银屑病,以当归补血汤合清营汤加减治疗红斑蝴蝶可缓解病情。 3、产后 杨亚玲[14]遵从“产后多虚”的中医理论,采用“甘温除热法”辨治足月剖宫产术后发热患者,方选八珍汤加减益气养血滋阴,总有效率为98.21%。汪涵[15]选取中医辨证属气血两 虚型发热产妇52例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总有效率98.08%。 4、五官科

术后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临床案例)

术后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临床案例) 在外科临床工作中,一些严重创伤和较大手术治疗一周后的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其发热特点为夜热早凉,午后体温逐渐升高,体温常在38℃~39℃之间,并伴有手足心发热,至凌晨则降至正常。手术刀口局部多无炎症反应,复查血常规多正常或血象较高,持续应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该类患者舌质多淡、苔薄白,脉细数,笔者老师李引刚临床常应用清骨散加减治疗,多能取得满意疗效。 薛己《正体类要·序》指出:“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患者,多伴有大量出血,导致阴血不足之证甚为明显,阴虚则生内热,蓄热蕴蒸,发为骨蒸潮热、心烦口渴;虚火上炎,则唇红颊赤;虚火迫津外泄,故夜寐汗出;真阴亏损,不能充养肌肤,日久遂致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侯。虚火为患,而虚火不降则阴愈亏,阴愈亏而火愈炽,故治以清虚热为主,佐以滋阴。清骨散出自于《证治准绳》,功可清虚热退骨蒸,主治阴虚发热,虚劳骨蒸。方中银柴胡性甘苦,性微寒,直入阴分而清热凉血,善退虚劳骨蒸之热而无苦燥之弊,为君药;知母泻火滋阴退虚热;胡黄连入血分而清虚热;地骨皮凉血而退有汗之骨蒸,三药俱入阴退虚火,以助银柴胡清骨蒸劳热,共为臣药。秦艽、青蒿皆辛散透热之品,

清虚热并透伏热使从外解;鳖甲咸寒,既滋阴潜阳,又引药入阴分,为治虚热之常用药,同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药物损伤胃气。本方重在清透伏热以治标,兼顾滋养阴液以治本,并收退热除蒸之效。 清骨散与青蒿鳖甲汤,皆能治疗阴虚发热。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鳖甲为君,配伍生地、知母,是养阴与透邪并进,治热病伤阴,邪伏阴分之证;清骨散以一派清虚热之品组方,治阴虚内热之骨蒸潮热;临床以其有无汗出为选方依据。清骨散以清虚热药为主,易伤正气,中病即止,不易长时间应用。 病案举例 案1 崔某,男,74岁。因“跌伤致右股骨干上段骨折,失血性休克”于2008年12月5日入院。经对症治疗2周后行右股骨干切复内固定术,术后第7天开始每日下午4点以后出现发热,以夜间为甚。既往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曾先后应用先锋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患者症状未见好转。会诊时已术后3周,刻诊:患者纳差,口渴,自汗较多并伴有盗汗,小便频数,大便干。查体见:老年男性,精神差,形体消瘦,两颧潮红,发热,以夜间为甚,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血常规示:血沉:36mm/h,血红蛋白:80g/L,WBC:11×109/L,NEUT:73%,C反应蛋白阳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B超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