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肠癌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结肠癌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结肠癌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结肠癌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结肠癌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摘要】结肠肿瘤微环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结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CD8+效应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共同构成了肿瘤组织特有的免疫微环境。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细胞的数量和亚型与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结肠癌免疫微环境中重要免疫细胞的研究做一综述。

【Abstract】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components in the colo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The immunecell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such as NK cells, macrophages, regulatory T cells, and CD8 + effector T cells, dendritic cells, etc,which jointly constitutethespecific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for colon carcinoma.And more and more evidence indicatesthat the number of these cells and their subtypes have a closely relationship withthe prognosisof colon cancer.In this paper, we will review the latest research on those significant immune cells in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of colon cancer. 【关键词】结肠癌免疫微环境

【Key words】colon cance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以往人们认为肿瘤中的免疫反应是抑制肿瘤发展的,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肿瘤相关免疫发展迅速,已经彻底颠覆了之前的认识。现在研究认为,肿瘤的免疫微环境总体上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

正常情况下肿瘤发生后,起初由天然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效应,效应细胞包括NK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随后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产生抗体和效应性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1]。

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细胞通过免疫抑制机制成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2],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碰壁充分说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耐受[3, 4]。肿瘤细胞逃离宿主免疫反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肿瘤细胞的免疫选择,二是抑制宿主免疫反应[2, 5]。在肿瘤微环境研究领域,这一机制引起广泛关注:如果能够有效激活针对肿瘤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就可能抑制逃逸,进而控制和消除肿瘤。

下面就近年来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研究做一介绍。微环境中的不同免疫细胞对肿瘤的发展或是患者的预后差别显著,同一免疫细胞对肿瘤发展或者预后的研究也存在诸多争议。

1、NK细胞NK细胞主要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其不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特异性抗原,但能通过表面结合抗体的调理作用降解肿瘤细胞[6]。Bhat等还发现在溶瘤病毒的辅助作用下能够加强NK细胞对结肠癌的杀伤作用[7, 8]。考虑到NK细胞的杀伤功能,不难想象:手术前低水平NK细胞的结肠癌患者在手术后肿瘤复发率会更高[9]。类似的研究,Coca等人也在结肠癌病变组织中发现了NK细胞浸润这一现象并将其作为一个额外的预后因素,即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中,肿瘤内NK细胞数量与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10]。Cai等人通过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在结肠癌患者中,其盲肠、阑尾中的NK细胞数量也与患者预后有显著的正相关

性[11]。

综上可知,结肠癌免疫微环境中NK细胞具有重要的抗肿瘤作用。

2、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巨噬细胞是结肠癌免疫微环境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结肠癌中的作用仍无定论且存在诸多争议。巨噬细胞能够产生不同的

促肿瘤生成因子,如活性氧、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因子等,促进肿瘤的侵袭和

转移[12-14]。Ong等研究发现在结肠癌中巨噬细胞可以促进炎症和抑制肿瘤细胞增

生,其释放的趋化因子可吸引T细胞聚集并刺激其增殖与活化进而发挥抗肿瘤效

应[15]。

Forssell等人在结肠癌患者中发现瘤内巨噬细胞的浸润与患者预后具有明显

的正相关性[12]。为了合理解释这一意外发现,他将巨噬细胞与结肠癌细胞体外共

培养发现,高比例的巨噬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与结肠癌细胞直接接触条件下能抑制

肿瘤细胞的生长,巨噬细胞没有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表现为促进肿瘤细

胞的生长。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可依据对氧的需求和肿瘤发展阶段分为两阶段:

即抑制肿瘤生长的早期阶段和促进肿瘤发展的中晚期阶段。Edin等人利用一氧化

氮合酶2(NOS2)作为M1巨噬细胞的表型标记和用清道夫受体CD163标记M2巨噬细

胞研究M1、M2与CRC预后的关系发现:NOS2、CD163表型浸润巨噬细胞与肿瘤发展

阶段负相关,NOS2标记表型巨噬细胞与临床预后正相关[16]。

因此,结肠癌组织内巨噬细胞的数量以及与肿瘤细胞的作用程度将决定巨噬

细胞对结肠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同时,在肿瘤的不同阶段巨噬细胞可能发挥着

不同的功能。

3、Treg细胞Treg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控制功能。在正常生理

条件下,Treg细胞能够预防针对自身抗原引起的免疫损伤,而在恶性肿瘤中,它

们更倾向于发挥免疫抑制作用[8]。

Treg细胞约占CD4+细胞的10%,特异性表达FOXP3[17, 18],这使其具有抑制效应

性T细胞的功能[19, 20]。越来越多证据表明,Treg细胞在肿瘤病灶的浸润与患者临

床预后负相关。但是,在一些淋巴增生性疾病如霍奇金病和滤泡淋巴瘤中,Treg

细胞可发挥保护性抗肿瘤作用;在结肠癌和头颈部肿瘤中也可能发挥积极作用[21]。

Salama等人分析了967例结肠癌手术样本后发现,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的浸

润与患者预后正相关[22]。同样的,Correale报道,在经化疗或化疗—免疫联合治

疗后的进展期结肠癌患者,原发肿瘤组织中的Treg细胞大量浸润者具有好的预后[23]。另外,最近还有两项大型研究得出同样的结果。(详见表1)

表1:结肠癌组织中Treg细胞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样本量免疫细胞预后

Salama[22]967 CD8+,CD45RO+,FOXP3+ 在肿瘤与Treg细胞正相关,在正常粘膜与

Treg细胞负相关

Correale[23] 57 CD8+,CD45RO+,FOXP3+ 与Treg细胞正相关

Sincicrope[24]160 CD8+,CD25+,CD45RO+,FOXP3+ 与Treg细胞负相关,与CD3+T

细胞正相关

Frey[25]1420 FOXP3+与FOXP3+T细胞正相关

Nosho[26]768 CD8+,CD25+,CD45RO+,FOXP3+ 与CD8+,CD45RO+,

FOXP+T细胞正相关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的差异性,Ladoire深刻分析后认为,结肠癌是在一个感染性的微环境中发生的。由于肠道中有大量的细菌寄生,当其穿过粘膜层就会引起炎症,炎症促进血管形成进而促进肿瘤生长[27]。在这样的环境下,Treg细胞可能抑制由肠道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免疫从而抑制它们的促肿瘤作用。这一假说能够解释在血液系统肿瘤、固体肿瘤等肿瘤中Treg细胞的浸润能提高预后与感染环节有密切联系。

尽管大多数实验结果支持Treg细胞在结肠癌的浸润利于患者预后,仍有一些研究并不完全赞同这些结论。Sinicrope等研究并未发现Treg细胞与结肠癌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观察到低比例CD3+/Treg细胞的结肠癌患者无病生存期相对较短[24]。Camus研究也未发现Treg细胞的浸润能作为良性预后的可靠指标[28]。到目前为止,结肠癌组织中FOXP3 Treg细胞的浸润与结肠癌的预后仍无定论,因此,Treg细胞在结肠癌中的作用需要更多的临床样本和可靠数据去解释与说明。

4、抗原呈递细胞(APCs)抗原呈递细胞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系统中另一值得关注的细胞,其中树突状细胞是主要的抗原呈递细胞。在结肠癌,树突状细胞在淋巴滤泡完全成熟后分布在肿瘤侵袭部位的边缘,这些细胞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29]。Dadabayev报道称肿瘤基质中的HLAⅡ类细胞,分布越多,预后越差[30];这可能是因为肿瘤区域的HLAⅡ类细胞大多是不成熟的,成熟的细胞相对很少。而且,肿瘤基质成纤维细胞过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能够干扰树突状细胞的功能[31]。这些现象提示肿瘤反应性T细胞的耐受是由于不合适的抗原暴露或自我识别,所以树突状细胞可通过诱导效应T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活化而激活免疫介导抗肿瘤反应。

另外,Nonaka最近报道:DC-SIGN可与大肠癌细胞的癌胚抗原(CEA)进行交互作用,通过亲和色谱和质谱分析显示Mac-2BP在大肠癌细胞株作为一种新型的DC-SIGN配体。有趣的是,DC-SIGN只与来自结直肠癌的Mac-2BP的选择性识别。DC-SIGN介导的结肠癌细胞和不成熟MoDCs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着抑制MoDC的功能

成熟,这表明通过DC-SIGN 依赖的识别作用Mac-2BP可能给结肠癌细胞提供一个耐受的微环境[32]。

5、细胞毒性 CD8+ T 细胞CD8+ T细胞在结肠癌中研究较为广泛,与Treg细胞不同,CD8+T细胞对结肠癌的作用得到研究人员一致认同,即有效的抗肿瘤作用、提高患者预后[33]。近年来关于细胞毒性 CD8+ T 细胞与结肠癌及其预后研究详见表2。

细胞毒性 CD8+ T 细胞、CD45RO+T细胞与结肠癌预后关系研究

研究者样本量免疫细胞预后

Natio[34] 131 CD8+和GrB+ TILs 与CD8+ T细胞正相关

Jass[35] 104 S-100+,HLAⅡ+,CD208+, 与DC负相关

CD1a+ DCs

Chiba[36] 371 癌巢CD3+,CD8+, GrB+ , 与CD8+ T细胞正相关

CD45ro+ TILs

Galon[37] 490 肿瘤/浸润边缘的CD3+,CD8+, 与CD8+ 和CD45RO+T

GrB+ ,CD45ro+淋巴细胞细胞正相关

Pages[38] 490 肿瘤/浸润边缘的CD3+,CD5+, 与CD45RO+T细胞正相关

CD8+ ,CCR+,CD1a+淋巴细胞

Camus[28]142 Ki67+,CD68+,FOXP3+, 与CD8+ 和CD45RO+T cytoDEATH+ TILs 细胞正相关

Guidoboni[39] 109 CD3+,CD8+, GrB+ TILs 与CD8+ T细胞正相关Menon[40]93 CD4+,CD8+,CD56+,CD57+ 与CD8+和CD57+ T

上皮内细胞细胞正相关

Diederichsen[41]41 CD3+,CD4+,CD8+ TILs 与CD8+T细胞正相关,

与CD4+T细胞负相关

Ogino[42]843 肿瘤顶端淋巴细胞与淋巴细胞正相关

Ropponen[43]276 肿瘤中心和外周TILs 与淋巴细胞正相关

有关CD8+ T细胞的结肠癌免疫治疗,最近Walter等人发现针对进展期结肠癌的多肽疫苗IMA910能够激活CD8+,CD4+T细胞免疫反应进而提高患者预后[44]。而

在结肠癌术后患者CD8+,CD4+T细胞表面TIM-3和PD-1的高表达将使其介导的免疫

失调,所以针对TIM-3 和PD-1的靶向治疗可能加强治疗效果[45]。

总结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证明,免疫反应对肿瘤疾病至关重要。在结肠癌中,多数研究肯定TILs的浸润密度、淋巴细胞特定亚型分布对结肠癌预后的诊断价值,

肿瘤病灶高密度的CD8+效应T细胞和NK细胞与患者长期生存预后正相关。

尽管目前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较为广泛,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要想对肿瘤微环境组织病理有一个系统直观的了解,还需要更多可靠的研究作为依据。

此外,免疫微环境作为一个新的肿瘤治疗靶点,给临床研究乃至患者都带来了无

限希望。

参考文献

[1] Mantovani A, Romero P, Palucka A K, et al. Tumour immunity: effector response to tumour and

role of the microenvironment[J]. LA NCET, 2008,371(9614):771-783.

[2] Swann J B, Smyth M J. Immune surveillance of tumors[J]. JOURNA L OF CLINICA L

INVESTIGATION, 2007,117(5):1137-1146.

[3] Yang Z Z, Novak A J, Stenson M J, et al. Intratumoral CD4+CD25+ regulatory T-cell-mediated

suppression of infiltrating CD4+ T cells in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J]. Blood, 2006,107(9):3639-3646.

[4] Nomura T, Sakaguchi S. Naturally arising CD25+CD4+ regulatory T cells in tumor immunity[J].

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 2005,293:287-302.

[5] Hanahan D, Weinberg R A.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J]. CELL,

2011,144(5):646-674.

[6] Cooper M A, Fehniger T A, Caligiuri M A. The biology of human natural killer-cell subsets[J].

TRENDS IN IMMUNOLOGY, 2001,22(11):633-640.

[7] Bhat R, Rommelaere J. NK cells are potent killers of colon carcinoma cells aided by an oncolytic

virus[J]. INTERNATIONA L JOURNA L OF MOLECULAR MEDICINE, 2012,301:S15.

[8] Vignali D, Collison L W, Workman C J. How regulatory T cells work[J].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8,8(7):523-532.

[9] TARTTER P I, STEINBERG B, BARRON D M, et al. THE PROGNOSTIC-SIGNIFICANCE

OF NATURAL-KILLER CYTOTOXICITY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CANCER[J].

ARCHIVES OF SURGERY, 1987,122(11):1264-1268.

[10] Coca S, PerezPiqueras J, Martinez D, et al.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intratumoral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J]. CANCER, 1997,79(12):2320-2328.

[11] Cai Y K, Ye T. Does a Decrease of NK Cells in the Appendix Increas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Colon Cancer?[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2,59(118):1819-1821.

[12] Forssell J, Oberg A, Henriksson M L, et al. High macrophage infiltration along the tumor front

correlates with improved survival in colon cancer[J]. CLINICA L CA NCER RESEA RCH, 2007,13(5):1472-1479.

[13] Pollard J W. Tumour-educated macrophages promote tumou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J].

NATURE REVIEW S CANCER, 2004,4(1):71-78.

[14] Etoh T, Shibuta K, Barnard G F, et al. Angiogenin expression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The

role of focal macrophage infiltration[J]. CLINICAL CANCER RESEA RCH, 2000,6(9):3545-3551.

[15] Ong S M, Tan Y C, Beretta O, et al. Macrophage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are

pro-inflammatory and prime T cells towards an anti-tumour type-1 inflammatory response[J].

EUROPEAN JOURNA L OF IMMUNOLOGY, 2012,42(1):89-100.

[16] Edin S, Wikberg M L, Dahlin A M, et al.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phages with a M1 or M2

Phenotype in Relation to Prognosis and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ectal Cancer[J].

PLOS ONE, 2012,7(e4704510).

[17] Fontenot J D, Gavin M A, Rudensky A Y. Foxp3 programs th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CD4(+)CD25(+) regulatory T cells[J]. NATURE IMMUNOLOGY, 2003,4(4):330-336.

[18] Hori S, Nomura T, Sakaguchi S. Control of regulatory T cell development by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Foxp3[J]. SCIENCE, 2003,299(5609):1057-1061.

[19] Gavin M A, Rasmussen J P, Fontenot J D, et al. Foxp3-dependent programme of regulatory T-cell

differentiation[J]. NATURE, 2007,445(7129):771-775.

[20] Zheng Y, Josefowicz S Z, Kas A, et al. Genome-wide analysis of Foxp3 target genes in

developing and mature regulatory T cells[J]. NATURE, 2007,445(7130):936-940.

[21] Alvaro T, de la Cruz-Merino L, Henao-Carrasco F, et al.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Immune

Effects of Antineoplastic Therapy in Lymphoproliferative Syndromes[J]. JOURNA L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2010(846872).

[22] Salama P, Phillips M, Grieu F, et al. Tumor-Infiltrating FOXP3(+) T Regulatory Cells Show

Strong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in Colorectal Cancer[J]. JOURNA L OF CLINICA L ONCOLOGY, 2009,27(2):186.

[23] Correale P, Rotundo M S, Del Vecchio M T, et al. Regulatory (FoxP3(+)) T-cell Tumor

Infiltration Is a 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in Advanced Colo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 or Chemoimmunotherapy[J]. JOURNA L OF IMMUNOTHERA PY, 2010,33(4):435-441.

[24] Sinicrope F A, Rego R L, Ansell S M, et al. Intraepithelial Effector (CD3(+))/Regulatory

(FoxP3(+)) T-Cell Ratio Predicts a Clinical Outcome of Human Colon Carcinoma[J].

GA STROENTEROLOGY, 2009,137(4):1270-1279.

[25] Frey D M, Droeser R A, Viehl C T, et al. High frequency of tumor-infiltrating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 predicts improved survival in mismatch repair-proficient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 L OF CANCER, 2010,126(11):2635-2643.

[26] Nosho K, Baba Y, Tanaka N, et al. Tumour-infiltrating T-cell subsets, molecular changes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prognosi s: cohort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 L OF PATHOLOGY, 2010,222(4):350-366.

[27] Ladoire S, Martin F, Ghiringhelli F. Prognostic role of FOXP3+ regulatory T cells infiltrating

human carcinomas: the paradox of colorectal cancer[J]. 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2011,60(7):909-918.

[28] Camus M, Tosolini M, Mlecnik B, et al. Coordination of Intratumoral Immune Reaction and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Recurrence[J]. CANCER RESEA RCH, 2009,69(6):2685-2693.

[29] Suzuki A, Masuda A, Nagata H, et al. Mature dendritic cells make clusters with T cells in the

invasive margin of colorectal carcinoma[J]. JOURNAL OF PATHOLOGY, 2002,196(1):37-43. [30] Dadabayev A R, Sandel M H, Menon A G, et al. Dendritic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 correlate with

other 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J]. CA 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2004,53(11):978-986.

[31] MIZOI T, OHTA NI H, SUZUKI Y, et al. INTERCELLULA R-ADHESION MOLECULE-1

EXPRESSION BY MACROPHA GES IN HUMAN GA STROINTESTINAL CARCINOMA - POSSIBLE ROLES AS HOST IMMUNE INFLAMMATORY REA CTION[J]. PATHOLOGY INTERNATIONA L, 1995,45(8):565-572.

[32] Nonaka M, Ma B Y, Imaeda H, et al. Dendritic Cell-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3-grabbing Non-integrin (DC-SIGN) Recognizes a Novel Ligand, Mac-2-binding Protein, Characteristically Expressed on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s[J]. JOURNAL OF BIOLOGICA L CHEMISTRY, 2011,286(25):22403-22413.

[33] Jochems C, Schlom J. Tumor-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 and prognosis: the potential link between

conventional cancer therapy and immunity[J]. EXPERIMENTA L BIOLOGY A ND MEDICINE, 2011,236(5):567-579.

[34] Naito Y, Saito K, Shiiba K, et al. CD8(+) T cells infiltrated within cancer cell nests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J]. CANCER RESEARCH, 1998,58(16):3491-3494.

[35] JASS J R, LOVE S B, NORTHOVER J. A NEW PROGNOSTIC CLASSIFICATION OF

RECTA L-CANCER[J]. LA NCET, 1987,1(8545):1303-1306.

[36] Chiba T, Ohtani H, Mizoi T, et al. Intraepithelial CD8(+) T-cell-count becomes a prognostic

factor after a longer follow-up period in human colorectal carcinoma: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suppression of micrometastasis[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4,91(9):1711-1717. [37] Galon J, Costes A, Sanchez-Cabo F, et al. Type, density, and location of immune cells within

human colorectal tumors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J]. SCIENCE, 2006,313(5795):1960-1964. [38] Pages F, Berger A, Camus M, et al. Effector memory T cells, early metastasis, and survival in

colorectal cancer[J]. NEW ENGLA ND JOURNA L OF MEDICINE, 2005,353(25):2654-2666. [39] Guidoboni M, Gafa R, Viel A, et a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d high content of activated

cytotoxic lymphocytes identify colon cancer patients with a favorable prognosi s[J]. AMERICAN JOURNA L OF PATHOLOGY, 2001,159(1):297-304.

[40] Menon A G, Janssen C M, Janssen-van Rhijn C M, et al. Immune system and progno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a detaile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J]. LA BORATORY INVESTIGATION, 2004,84(4):493-501.

[41] Diederichsen A, Hjelmborg J V, Christensen P B,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CD4(+)/CD8(+)

ratio of tumou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colorectal cancer and HLA-DR expression on tumour cells[J]. 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2003,52(7):423-428.

[42] Ogino S, Nosho K, Irahara N, et al. Lymphocytic Reaction to Colorectal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Longer Survival, Independent of Lymph Node Count,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d CpG 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J]. CLINICA L CANCER RESEA RCH, 2009,15(20):6412-6420. [43] Ropponen K M, Eskelinen M J, Lipponen P K,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 in colorectal cancer[J]. JOURNA L OF PATHOLOGY, 1997,182(3):318-324.

[44] Walter S, Kuttruff S, Mayer A, et al. IMA910, a multi-peptide cancer vaccine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induces multiple CD8+and CD4+T-cell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J]. NAUNYN-SCHMIEDEBERGS A RCHIVES OF PHA RMACOLOGY, 2012,3851:108.

[45] Arai Y, Saito H, Ikeguchi M. Upregulation of TIM-3 and PD-1 on CD4+and CD8+T Cells

Associated with Dysfunction of Cell-Mediated Immunity after Colorectal Cancer Operation[J].

YONA GO A CTA MEDICA, 2012,55(1):1-9.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含答案)

自然界中细菌真菌的分布 1.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这主要是因为( C ) A.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侵入 B.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 C.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没有细菌 D.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细菌无法生存 2.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A ) A.菌落B.细菌形态C.细菌体积D.细菌结构 3.霉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 B ) A.潮湿的沙土地B.潮湿的粮食 C.干燥的衣物D.煮沸的牛肉汁 4.腌肉长时间不易腐烂,主要原因是( C ) A.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B.空气中没有飘浮着的细菌 C.盐分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D.大多细菌是对人类有益的,不会使肉腐烂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______适宜温度__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一定水分____、_____适宜的酸碱度___。 6.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是: (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__培养基__; (2)__接种_: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3)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恒温环境或温暖的地方进行___恒温培养___。 7.细菌和真菌是___生物圈__中广泛分布的生物,但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____不同_____,如好气性芽孢杆菌需要___有氧___的环境,而乳酸菌需要___无氧__的环境,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有________________。在经过严格的_灭菌___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细菌 1.细菌的发现者是( A ) A.荷兰人列文虎克B.英国人罗伯特·虎克 C.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 C ) A.个体是单细胞的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芽孢是细菌的( B ) A.分泌物B.休眠体C.后代D.生殖细胞 4.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________为标准( D ) 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孢 5.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6.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__球状___,大肠杆菌呈_______杆状____,小螺菌呈___螺旋状_____。 7.用罐头来保存食物是根据________的实验发明的( C ) A.达尔文B.列文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 8.细菌的以下特点与它们的广泛分布有关: (1)细菌的个体___为单细胞状态__,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2)进行___分裂__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3)能形成休眠体___芽孢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____细菌____。 真菌 第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

结肠癌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结肠癌免疫微环境研究进展 【摘要】结肠肿瘤微环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结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如NK细胞、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CD8+效应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共同构成了肿瘤组织特有的免疫微环境。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细胞的数量和亚型与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结肠癌免疫微环境中重要免疫细胞的研究做一综述。 【Abstract】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components in the colo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The immune cells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such as NK cells, macrophages, regulatory T cells, and CD8 + effector T cells, dendritic cells, etc, which jointly constitute the specific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for colon carcinoma. And more and mor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number of these cells and their subtypes have a closely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ognosis of colon cancer.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view the latest research on those significant immune cells in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of colon cancer. 【关键词】结肠癌免疫微环境 【Key words】colon cance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以往人们认为肿瘤中的免疫反应是抑制肿瘤发展的,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肿瘤相关免疫发展迅速,已经彻底颠覆了之前的认识。现在研究认为,肿瘤的免疫微环境总体上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 正常情况下肿瘤发生后,起初由天然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效应,效应细胞包括NK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随后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产生抗体和效应性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1]。 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细胞通过免疫抑制机制成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2],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的碰壁充分说明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耐受[3, 4]。肿瘤细胞逃离宿主免疫反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肿瘤细胞的免疫选择,二是抑制宿主免疫反应[2, 5]。在肿瘤微环境研究领域,这一机制引起广泛关注:如果能够有效激活针对肿瘤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就可能抑制逃逸,进而控制和消除肿瘤。 下面就近年来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研究做一介绍。微环境中的不同免疫细胞对肿瘤的发展或是患者的预后差别显著,同一免疫细胞对肿瘤发展或者预后的研究也存在诸多争议。 1、NK细胞 NK细胞主要在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其不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肿瘤特异性抗原,但能通过表面结合抗体的调理作用降解肿瘤细胞[6]。Bhat 等还发现在溶瘤病毒的辅助作用下能够加强NK细胞对结肠癌的杀伤作用[7, 8]。考虑到NK细胞的杀伤功能,不难想象:手术前低水平NK细胞的结肠癌患者在手术后肿瘤复发率会更高[9]。类似的研究,Coca等人也在结肠癌病变组织中发现了NK细胞浸润这一现象并将其作为一个额外的预后因素,即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中,肿瘤内NK细胞数量与患者的预后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10]。Cai等人通过免疫组化研

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应化1001 王旸慧 随着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无论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还是环境中 痕量元素的检测,或者生物体内功能因子的分析,都迫切需要一种灵敏度高、快速准确、性能稳定的痕量分析方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简称为TRFIA)是20世纪80 年代中 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荧光标记技术。这种方法应用某些特殊的稀土金属,能够区分背景光的散射所引起的干扰,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与传统的酶免疫法(EIA)、发射免疫分析法(RIA)相比,它具有很多优点:灵敏度高达10-19;稳定性好,克服了酶和放射性荧光物质的不稳定性; 动态范围宽;试剂货架期长;无放射性危害等,时间分辨荧光分析目前被公 认为是灵敏度最高的分析方法之一。 一、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原理及优势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是在荧光分析(FIA)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特殊的荧光分析法。它利用了具有独特荧光特性的镧系元素及 其螯合物为示踪物,标记抗体、抗原、激素、多肽、蛋白质、核酸探针及 生物细胞,以代替传统的荧光物质、酶、同位素、化学发光物质。用时间 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仪测定反应产物中的荧光强度,根据产物荧光强度 和相对荧光强度的比值,准确地测定反应体系中被分析物的浓度。TRFIA 所 使用的荧光标记物是镧系稀土金属,由于镧系稀土金属离子螯合物有很长 的荧光寿命(微秒级),有别于传统荧光的短荧光寿命,使其能通过时间分 辨方式区别于背景荧光(钠秒级),正是由于荧光衰变时间长,可以延缓 测量时间,待测样品中短寿命的本底荧光衰变后再测稀土离子的特异荧光,因此可完全消除本底荧光的干扰。镧系稀土金属离子螯合物荧光很宽的Stokes 位移使其容易通过波长分辨方式进一步区别于背景荧光,提高方法 学的稳定性。镧系稀土金属离子螯合物狭窄的荧光发射峰使其荧光检测具 有很高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了信号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此外,由于检 测时加入了荧光增强液,它可使原来荧光增强100万倍,以上各种因素使TRFIA 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 二、TRFIA 的反应模式 目前在实践中应用的主要有固相双位点夹心法和竞争法。夹心法多用 于蛋白质类大分子化合物的测定,竞争法多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反 应模式流程如下: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本节为浅近简介免疫学的最基本内含,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功能产生过程的特点,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的各章中会逐步介绍。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机体是多种器官系统组成,各自执行专职功能,如呼吸系统主要执行气体交换,呼出CO2,吸入O2,供新陈代谢需要;免疫系统则执行免疫功能,保卫机体免受生物体的侵害。为使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课程之始,即对免疫学有初步印象,本章将简介免疫学基本概念,并从免疫学发展过程理解这些概念的形成,开拓、发展及取得的成就,从而成为一门生命科学前沿的一门医学免疫学科。 免疫(immunity)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这种通俗认识在科学上的含意则包括:免疫由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执行,免疫系统具有:(1)免疫防御功能: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2)免疫监视功能(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3)免疫耐受: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表达的抗原(解释见后)不产生免疫应答,不导致自身免疫病,反之,对外来病原体及有害生物分子表达的抗原,则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从这层功能上说,免疫系统具有“区分自我及非我”功能;(4)调节功能:免疫系统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连接,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系统,不仅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亦调节免疫系统本身的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淋巴结等)、免疫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及B淋巴细胞)及免疫分子(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等)组成。体内的免疫细胞通常处于静止状态,细胞必须被活化,经免疫应答过程,产生免疫效应细胞,释放免疫效应分子,才能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分为两类:(1)固有免疫应答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等等,这类细胞经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能识别一种分子,这种分子表达于多种病原体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 TLR4)能识别脂多糖(LPS),它表达于多种Gram-肠道杆菌表面,经受体-配基作用,固有免疫细胞被活化,迅速执行免疫效应,吞噬杀伤病原体,并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FN),抑制病毒复制,这类细胞在病原体入侵早期,即发挥免疫防御作用,称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应答不经历克隆扩增,不产生免疫记忆。(2)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即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及B细胞,这类细胞是克隆分布的,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一种识别抗原受体,特异识别天然大分子中的具有特殊结构的小分子(如蛋白中的多肽、糖中的寡糖、类脂中的脂酸、核酸中的核苷酸片段)。这些能被T或B细胞受体特异识别的小分子,我们称之为抗原(antigen, Ag)。T 细胞识别的主要是蛋白中的多肽,但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游离的多肽,它们必须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分子组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才能与T细胞受体结合,使相应克隆的T细胞开始活化。但要使T细胞充分活化,尚须抗原提

结肠癌论文结肠癌病因学研究进展论文:结肠癌病因学研究进展

结肠癌论文结肠癌病因学研究进展论文:结肠癌病因学研究 进展 [摘要]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就结肠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结肠癌;病因学;肿瘤 [abstract] colon cancer is a common m alignancy,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colon cancer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lifestyle and dietary habits changes. a variety of risk facto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lon cancer.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 advances in etiology research of colon cancer. [keywords] colon cancer; etiology; tumor 结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增加,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1]。因此,我们必须对其病因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因预防措施,以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本文就结肠癌的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结肠癌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结肠癌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性结肠癌史是结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1. 内容 1.土壤中的微生物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也是它们的大本营,土壤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和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水体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 ?淡水微生物 淡水中的微生物多来自于土壤、空气、污水或动植物尸体等,尤其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常随土壤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泊中。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一部分生活在营养稀薄的水中,一部分附着在悬浮于水体中的有机物上,一部分随着泥沙或较大的有机物残体沉淀到湖底淤泥中,成不水体中的栖息者,另外也有很多微生物因不能适应水体环境而死亡。因此,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一般要比土壤中的少。 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对该水源的饮用价值影响很大。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不仅要检查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原菌数。由于水中病原菌数比较少,所以通常采用与其有相同来源的大肠菌群的数量作为指标,来判断水源被人、畜粪便污染的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原菌存在的概率。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48h)。 ?海水微生物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咸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5%。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3%左右,所以海洋中土著微生物必须生活在含盐量为2%~4%的环境中,尤以3.3%~3.5%为最适盐度。海水中的土著微生物种类主要是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和一些发光细菌等。 3.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并不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相反,日光中的紫外线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因此,它不适宜微生物的生存。然而,空气中还是含有一定数量来自土壤、生物和水体等的微生物,它是以尘埃、微粒等方式由气流带来的。因此,微生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凡含尘埃越多或越贴近地面的空气,其中的微生物含量就越高。在医院及公共场所的空气中,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十分有害。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4-12-16T16:00:48.10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10期下供稿作者:岳伦 [导读] 通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技术的良好效果已经被普遍应用在临床检验与检测当中岳伦 重庆热展建筑工程咨询服务中心重庆 40001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其基本装置。在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应用进展。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一、前言 作为一项效果较为理想的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该项技术的应用进展情况,能够更好地把握其运用动态,以更好地指导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本文从介绍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是由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两个系统构成的。其中免疫分析是用标记物直接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之上的,然后再经过抗原与抗体反应生成抗体免疫复合物,其中标记物可以是化学发光物质,也可以是某种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在免疫反应结束后,加入氧化剂或酶的发光底物,待发光物质氧化后就会形成一个处于激发态的中间体,会发射光子释放能量以回到稳定的基态,发光强度可以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进行检测,其中被测物的含量就是根据化学发光标记物与发光强度的关系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来的。 化学发光的原理是指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发生能级跃迁而释放光子的过程,能级跃迁过程是电子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过程,实现了从较低能级向较高能级的跃迁。其中可以根据形成激发态分子的能量来源不同将发光过程分为化学发光、光照发光和生物发光。 化学发光又可分为直接化学发光和间接化学发光,若参加反应的物质是一个反应产物分子,且被激发到能发射光的电子激发态,那么这就是直接化学发光过程。若参加反应的物质激发能传递到另一个未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D上,使D分子激发到电子激发态,D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光,这种过程叫间接化学发光。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基本装置 1.电极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化学发光检测的基本模式决定了其在免疫传感中必须使用特定的光电活性电极。而免疫探针分子则在这种电极表面固定,随后的免疫识别反应也在该表面发生,所以光电活性材料的选择和制备与免疫传感的检测性能密切相关。理想的光电活性电极应该具有较低的电子空穴复合率,以便获得稳定的光电流密度。一般而言,在化学发光免疫传感中,光电活性电极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设计的检测路径与传感过程。常用的电极有整体电极和氧化铟锡(ITO)修饰电极。整体电极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极,ITO修饰电极则由ITO基底和光电修饰材料两部分构成。 2.免疫探针分子的固定 电极制备好后,免疫探针分子的固定是传感器制备中重要的一步,直接决定着传感器性能的优劣。原则上,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可以使用的固定方法都可以用于化学发光传感。但因后者使用的电极材料有所不同,所以具体采用的固定方法往往和电极材料的种类以及实验的设计有关。另外,为了保证探针分子的准确定位与吸附以使探针分子在固定后保持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并形成具有适宜厚度、密度、多孔性的敏感膜,同时为了避免非特异性吸附和结合的干扰,在固定这一步骤中需对电极的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严格控制,因此需要对实验条件进行多重优化以便确定最佳条件。 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1.激素分析 所谓的激素,其实就是内分泌腺或者内分泌细胞所分泌出来的活性物质,是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化学媒介。各种激素通过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进行测定,然后由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提供各种检测数据,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检测能够为临床治疗、诊断,以及预后等提供相关数据,且数据可靠性非常高,将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大大地提高了。 2.对肿瘤标志物的分析 所谓的肿瘤标志物,其实是肿瘤在增殖的过程中,有肿瘤相关细胞的合成与释放,或者是机体与该细胞产生反应后,生成的一种物质,如激素、蛋白质、酶以及癌基因等。在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细胞与组织中都存在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对肿瘤患者(良性及恶性肿瘤)在早期进行辅助诊断,并且对术后进行监测,同时,它还能用于对新肿瘤标志物的寻找。相关检测人员对血清中的相关抗原及cyfra21-1的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对于食管癌患者的诊断,以及对预后的监测,它们能够达到相关标准。相关检测人员对肝病中,细胞色素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作为肝衰竭病症的新标志物,细胞色素C达标。 3.病原诊断 对于乙型肝炎病症,其病毒表面的抗原与抗体是在感染后,对免疫功能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是血清标志物。如果应用常规的酶检测法,很有可能会漏检一些病毒携带量少的患者。而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的灵敏度以及线性范围比酶法更高。相关检测人员对容易感染相关病毒的围产期儿童体内的相关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化学发光面积分析技术检测法比常规酶法的灵敏度更高。 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进展 1.检测细菌及病毒细胞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人体就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胞集合而成,每个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生命,而控制着细胞的核心物质就是核酸,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具有贮存、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因此对标本中的核酸进行定量检测,对于临床准确、及时的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传统采用普通的细菌培养方法往往存在培养时间过长等诸多缺陷,因此,现在很多实验室都在寻求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研究表明用放大核酸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食物中沙门杆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应用化学

结肠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9-07-13 基金项目:973计划前期预研专项(2008CB517304)作者简介:陈志刚(1984-),男,湖北仙桃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硕士生,从事肿瘤干细胞相关研究. 结肠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陈志刚 综述,黄 建 审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 m ce l, l CSC )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肿瘤细胞,许多研究已证实在包括结肠癌在内的多种实体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虽然CSC 在肿瘤细胞总数中只占很小比例,但是在肿瘤的起源、发展、转移以及复发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为此就其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结肠肿瘤;肿瘤干细胞;肿瘤标记,生物学;信号传导;肿瘤转移;复发 中图分类号:R 735.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692(2010)01-0103-03 自1997年Bonnet 等 [1] 首次通过细胞表面标志CD34+ CD38- 分离出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细胞来,人们又相继在乳腺癌 [2] 、脑瘤 [3] 、结肠癌 [4-5] 等实体肿瘤中证实了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 m cel,l CSC )的存在。CSC 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虽然在肿瘤细胞总数中只占很小比例,但与肿瘤复发、转移和治疗失败等密切相关。由于CSC 多处于休眠状态,且存在ABCG2等天然的耐药机制,所以传统抗癌药物难有效杀灭。 结肠癌是西方国家常见的肿瘤,占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二位。我国结肠癌发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递增,排第三或第四位。如能从研究CSC 角度深入分析结肠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则为结肠肿瘤的防治提供新线索和思路,为此本文就结肠癌干细胞相关进展作一综述。1 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干细胞起源 结肠癌干细胞和正常干细胞都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否表示结肠癌干细胞起源于正常干细胞?事实上多数结肠上皮细胞存活时间很短,而结肠癌发生、发展则需要累积数年的突变,结肠干细胞寿命较长,其突变可导致肠上皮组织结构功能异常和内环境稳定失调,进而促使肿瘤的发生。 关于正常干细胞发展为结肠癌的潜能,Odoux 等[6] 提供了证据。最近Ver m eulen 等 [7] 又提出结肠癌是 单细胞起源,他们证实起源于单个干细胞克隆球的结肠癌具有相似的异质性。 此外,Bo m an 等 [8] 证明结肠癌干细胞主要通过 对称分裂来进行过度扩增,这种扩增在肿瘤起始与进展中均有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结肠癌干细胞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B rabletz 等 [9] 提出了/迁移的 CSC 0的概念。他们认为静止的CSC 可经过上皮-间质(epithe li a -l m esenchy m al transition ,E MT )转化为 /迁移的CSC 0,从而可以导致肿瘤播散。一旦肿瘤干细胞到达新的部位,可通过间质-上皮转化形成转移灶。但是Odoux 等 [6] 认为并不是每一个CSC 都 能转移,他们提出了一种随机模型,即每一个干细胞获得随机突变,但只有那些适于生存、增殖、侵袭的CSC 才能转移。 2 结肠癌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 E MT 过程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包括W n t 信号途径、PI3K /AKT 途径、受体酪氨酸激酶Ras -MAPK 途径等 [11] ,同时这些通路还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相 关。W nt 信号通路(APC /B -caten i n /Tcf4)异常是结肠癌进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事件之一[10] 。Bo m an 等 [8] 认为:APC 基因突变后,W nt 蛋白与细胞膜表 面的受体结合,APC 蛋白不能与Ax in 形成支架蛋白,导致B -ca ten i n 在胞内大量累积并进入核内,作为转录因子TCF -4的辅助因子,共同激活Survivi n 基因。Survivin 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维护细胞活性和调节细胞有丝分裂的功能。Survivin 高表达导致增殖性细胞数量增多和细胞S 期的调控机制失控,破坏细胞增殖分化之间的平衡,CSC 也因之过度增殖,进而起始结肠癌。且已有证据表明Survi v in 仅在腺泡基底部有表达 [12] 。Chu 等 [13] 也证实结肠癌中 CD44high 细胞核B -caten i n 高表达。此外还有研究 表明,No tch 信号通路与W nt 信号通路有交通,对维持细胞的未分化和增殖状态有重要作用 [14] 。 S MAD /B MP 信号通路可抑制干细胞生长,可与W nt # 103#实用肿瘤杂志2010年 第25卷 第1期

2021头颈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文)

2021头颈肿瘤免疫微环境(全文) 头颈部肿瘤是一组高度侵袭的异质性肿瘤,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的癌症类型。其中,90%的头颈肿瘤是鳞状细胞癌(HNSCC)。研究显示HNSCC的肿瘤微环境(TME)是由许多不同的细胞亚群组成的,这些细胞亚群可以浸润到肿瘤内部并通过各种机制与肿瘤细胞或彼此间进行相互作用。 我们也都知道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在介导免疫监视和控制肿瘤生长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头颈鳞癌肿瘤微环境那些事儿,来看一看不同细胞亚群在肿瘤微环境中是如何工作的。从而更好的了解HNSCC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为HNSCC患者开发出更有效的免疫疗法。 头颈癌(HNC)是由上消化道粘膜表面引起的一组异质性肿瘤,包括鼻窦,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和喉。总的来说,HNC是全球第六大流行性癌种,每年新发确诊病例达880,000例,超过450,000例患者死亡。在所有HNC中,百分之九十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其中75%的病例与酗酒和吸烟有关。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能是22%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OSCC)和47%扁桃体鳞状细胞癌患者(TSCC)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显示:HNSCC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预后较差,对治疗的反应低且容易发生耐药。HNSCC的5年存活率为50-60%,并且高达30%的患者会发生复发或治疗失败。但是,近几年来免疫治疗的出现,似乎为头颈鳞癌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Checkmate-141和Keynote-040研究结果的公布,以及O药和K药二线单药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鳞癌患者的获批,为这些晚期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在今年K药单药一线治疗PD-L1阳性评分(CPS)≥20的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复发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更是得到了NMPA的获批,这一切的都说明头颈鳞癌已经进入了免疫治疗的时代。因此,更好的了解该癌种的免疫微环境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头颈鳞癌的主要治疗难点在于该类癌种的高复发率和/或转移率,这不仅仅说明了头颈肿瘤的治疗难度也同时意味着该癌种复杂的分子机制。头颈鳞癌的高转移性和高复发率背后的原理可能与周围组织基质以及免疫细胞构成的肿瘤微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宿主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消除肿瘤细胞。 然而,逃避免疫监视会产生一个适应肿瘤细胞进展和存活的环境。有趣的是HNSCCs不仅具有避免免疫细胞识别的能力,而且还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这种免疫逃避是通过下调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表达来实现的,这会影响T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此外,有研究发现头颈肿瘤的免疫微环境还被证明会损害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功能。

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综述免疫分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对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EIA)、荧光免疫分析(F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同时指出了发展前景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结果:多种免疫分析方法相互结合,可大大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增大检测范围;CLIA和TRFIA是非放射免疫分析的两大主流,其中,CLIA更具有竞争力。结论:目前还没有一种免疫分析技术是完美无缺的,各种技术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开发出更新、更理想的免疫分析技术。 关键词:药物分析学;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 ,IA)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特征性反应的一种技术。由于免疫分析试剂在免疫反应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选择性和极低的检测限,使这种分析手段在临床、生物制药和环境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各种标记技术(放射性标记、荧光标记、化学发光、酶标记等)的发展,使免疫分析的选择性更加突出。免疫分析法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首先应用于体液大分子物质的分析,1960年,美国学者Yalow和Berson等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免疫反应结合起来测定糖尿病人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开创了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先河。1968年,Oliver将地高辛同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使之成为人工抗原,免疫动物后成功获得了抗地高辛抗体,从而开辟了用免疫分析法测定小分子药物的新领域。在RIA的基础上,随着新的标记物质的发现及新的标记方法的使用,以及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派生出许多新的检测技术[1],使免疫分析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独立学科。 1 免疫分析方法分类 (1)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以免疫分析主要分为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酶免疫分析(enzyme immuoassay,E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荧光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immunoassay,FIA)等。 (2)按反应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竞争法和非竞争法。非竞争法是将待测抗原与足够的标记抗体充分反应形成抗原-标记抗体复合物,产生的信号强度与抗原的量成正比。竞争法是将过量的待测抗原与定量标记抗原竞争结合形成定量的特异性抗体,待测抗原的量越大,与抗体结合的标记抗原量越少,产生的信号强度越小,由此定量待测抗原的量。 (3)还可以按测定过程中的某些步骤的差异分为均相免疫分析和非均相免疫分析两大类。均相酶免疫测定法的特点是抗原-抗体反应达到平衡,对结合与游

2020年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

范文 2020年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 1/ 6

免疫学指标应用研究进展【提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以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新的实验室血清免疫学指标有蛋白类如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正五聚蛋白 3(PTX3)、葡萄糖-6 磷酸异构酶(G6PI)、脑信号蛋白 7A(Sema7A)、免疫球蛋白 G4(IgG4)和各种细胞因子类如白细胞介素(IL)-20、IL-21、IL-33、 IL-34、IL-35 等。 这些指标可能与RA 的发生发展相关,同时也可为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新思路。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为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 RA 疾病的活动期一般有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补体水平升高,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抗瓜氨酸化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atedproteinantibodies,ACPA)及抗核抗体阳性等表现。 最新的 2010 年RA 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纳入了新的炎症标志物指标,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1]。 同时,除了经典的免疫学检查外,随着RA 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有更多的免疫学指标被发现及应用,本文对RA 的主要免疫学指标及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蛋白类

1.1 血清淀粉样蛋白 A 血清淀粉样蛋白 A(serumamyloidA,SAA)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脏产生,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 HDL 结合发挥其生物活性。 既往许多研究表明 SAA 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达升高,尤其当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关节炎患者和正常人相比时,SSA 在RA 患者中表达水平更高,并且与疾病活动度、CRP、血沉呈正相关[2]。 研究表明,SSA 在RA 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 P38 有丝分裂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信号通路来影响B 类Ⅰ型清道夫受体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的生成[3]。 还有研究显示,SAA 比 CRP 更能反映RA 的疾病活动度[4]。 提示 SAA 可能是与RA 疾病活动度相关性更高的生物学指标。 1.2 正五聚蛋白 3 正五聚蛋白 3(pentraxin3, PTX3)在 1992 年被发现,它含 381 个氨基酸,属于正五聚蛋白超家庭。 PTX3 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肝细胞以外的多种细胞产生,正常情况下以备用形式储存在中性粒细胞的特殊颗粒中,当出现组织损伤及微生物感染等炎性反应时才释放出来,发挥其组织修复及重构作用[5-6]。 因其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而备受关注,但最近研究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RA、系统性硬化症、小血管的血管炎等疾病中呈高表达[7]。 3/ 6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2020年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最全版) 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超过193万人被新确诊为结直肠癌,占全球新确诊癌症人数的9.7%。在2020年,中国有超过55万人新患结直肠癌,占中国新确诊癌症人数的12.2%。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结直肠癌的死亡人数仅次于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因此,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研究新进展,对结直肠癌的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就结直肠癌在2020年的研究新进展作简要回顾。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新发现 结直肠癌的发病是涉及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复杂过程。 (一)饮食与结直肠癌 2020年3月,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一项研究在动物水平上探讨了西式饮食与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关联。芝加哥的学者将雄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西式饮食(高脂、低纤维素、低矿物质和维生素)或者标准饮食持续4周,行结直肠切除术和吻合术。术后

第1天给予含有鼠源性肠球菌(e2株)灌肠,第2天给予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灌肠。第21天后发现,接受西式饮食干预组中,88%的小鼠发生了结直肠肿瘤,接受标准饮食组中仅30%的小鼠发生结直肠肿瘤。因此提出西式高脂饮食方式是促进结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并且呈年轻化趋势,这与我们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密不可分。2020年12月,来自剑桥的?mer H. Yilmaz团队在Trendsin Endocrinology&Metabolism发表的综述中提出高糖高脂肪的西式饮食通过调节胰岛素/IGF-1及酮体代谢信号通路影响肠道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高脂肪的西式饮食习惯、吸烟、体重增加和肥胖、糖尿病和大量饮酒,都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鼓励居民调整饮食方式,避免高脂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和谷类膳食,适量运动等有利于预防结直肠癌。 (二)肿瘤微环境与结直肠癌 除了饮食、遗传等因素外,肿瘤微环境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联尤其是肠道菌群的失调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免疫治疗及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与肿瘤微环境 原创编译:爱康得生物医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医学转化部高级经理Paul Hsu摘要 癌症免疫疗法近来获得令人振奋的进展,迎来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免疫治疗可以在晚期癌症患者身上引起比常规化疗更大的空前的持续应答。然而,这一应答仅发生在相对少部分患者身上。免疫治疗的阳性反应通常依赖于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TME)内免疫调节的相互作用。在这些相互作用下,肿瘤微环境在抑制或增强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免疫治疗与TME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剖析作用机制的关键,也为改善目前免疫治疗的疗效提供新的方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综述中,我们将着重研究TME如何影响免疫治疗的疗效,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如何调节TME来改善当前的免疫治疗方案。 前言 通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癌症免疫治疗在多种癌症患者身上显示出了显著的长期疗效。癌症的常规治疗,如放疗和化疗,通常作用于肿瘤细胞本身,并且可以引发大部分患者的反应。尽管这些常规治疗在初期会产生应答,但是在长期治疗后的癌症晚期常出现复发和耐药。与常规疗法显著不同,免疫疗法通过作用于免疫系统而引发免疫系统抗肿瘤响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试验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持续响应,尽管这仅限于一小部分患者。因此,免疫治疗首要任务是弄清其详细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将这种积极的响应扩展到更多患者身上。 在体外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肿瘤抗原并杀伤肿瘤细胞。然而,要消除机体内形成的肿瘤仅靠识别肿瘤抗原是不够的。一个成型的肿瘤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它不仅由肿瘤细胞组成,还包括也基质细胞,炎症细胞,脉管系统和细胞外基质(ECM),所有这些总和定义为肿瘤微环境(TME)。通过免疫治疗成功控制肿瘤需要免疫系统的激活,效应细胞的扩增,活化的效应细胞浸润到肿瘤组织并破坏肿瘤细胞(图1)。然而TME常阻碍效应淋巴细胞致敏,降低其浸润能力,并抑制浸润的效应细胞,从而导致机体的抗肿瘤作用出现损害。免疫治疗的抗性机制包括如下:(1)抑制性微环境或缺乏抗原刺激/协同刺激的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可能会促使TME内肿瘤的生长和免疫逃逸;(2)生物屏障对肿瘤组织的包裹可导致免疫细胞迁移进肿瘤部位的数量不足;(3)有限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群短暂激活或耗竭未能抑制肿瘤生长;(4)由于TME的作用肿瘤抗原向引流淋巴结释放不足,淋巴组织内直接或间接抗原递呈量少,导致缺乏T细胞致敏。因此,对免疫治疗与TME间相互作用更好的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蒋恩彬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蒋恩彬 发表时间:2014-12-25T08:59:42.2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蒋恩彬 [导读] 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所以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蒋恩彬 重庆热展建筑工程咨询服务中心重庆 400012 [摘要]本文主要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临床检验和兽医学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了新进展研究,希望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临床检验、兽医学 一、前言 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所以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医学、药品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主要利用了化学发光测定技术和免疫反应,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传统的免疫分析,需要的培育时间比较长。 二、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工作原理 1、检测器的检测原理 化学反应的检测过程中,一些化学基团在处于被氧化状态之后,会形成一个激发态,在回归至基态的过程中,会发射出光子,实质上就是免疫反应与化学反应有机结合在一起之后形成的一种分析方法,即微量倍增技术。微量倍增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粒径比较小的颗粒磁粉增大复合物表面的面积,提升复合物的吸附量,加强表面能,以此加快反应速度。 2、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反应过程主要包括两类,即化学发光反应与免疫反应。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抗体或者抗原上对化学发光物质或者其它一系列处于发光状态的酶标记物进行标记,使其产生免疫反应,使抗体与抗原能够特异性结合,产生一种复合物,然后在该复合物中加入发光底物或者氧化剂,使复合物可以发光。根据待测物质具备的浓度与仪器监测中获取的发光强度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实现浓度的合理测定。 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分类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根据应用于免疫分析体系中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这种分析方式是用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作为抗原,然后与待测标本中相应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就会形成固相包被抗体一待测抗原一吖啶酯标记抗体复合物,到这一步后再加入双氧水氧化剂,这样环境就会呈碱性,吖啶酯就会在不需要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发光。 2、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标本中的抗原在发生免疫反应时所用的标记物为发光的酶,这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是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这种分析过程包括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具体是以三丙胺(TPA)为电子供体,用电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钌标记抗体(抗原),在电场中因电子转移而发生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 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就目前而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已经成为替代RIA的首选技术,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下面就简要地谈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几个应用。 (1)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作为评价和治疗机体免疫功能重要指标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以前诊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用的是常规酶法,常规酶法的缺陷是可能使得部分低病毒含量携带者漏检。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具有高灵敏度和线性范围宽的特点,在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方面其检测灵敏度比常规酶法高,Bowser等在测定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围产期儿童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时给出了证明。 (2)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分析肿瘤标志物包括蛋白质、酶、癌基因产物、激素等,它是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在患者的细胞中,血液中以及组织中都存在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可以用于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也可以进行体外早期辅助诊断和对术后的监测,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具有重要意义。Mac等达到了对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的浓度、cyfra21-1的浓度、鳞状细胞癌抗原的浓度。 (3)应用于心脏疾病的特征标记物测定临床上的心脏疾病常常采用同工酶定量测定,标记物为肌酸激酶和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Dutra等运用心肌肌钙蛋白受体分子制成了免疫传感器,可用于临床上早期检测心肌梗死。有关资料显示,同时检测了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红蛋白,相关系数分别为cTnT0.953-0.982;CK—MB0.835-0.999;肌红蛋白0.776-0.992,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检测临床标本。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没有得到较多的应用。主要原因则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的应用中会跨越化学、兽医以及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而这样加大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难度,因此没有在兽医学中得到较多的应用。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仍然是兽医学中一项疾病快速检测的方法,即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快速的判定动物所发生疾病的原因,而且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还可以监测动物体内的疾病发生概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没有较多的应用到兽医学中,而且技术也没有国外先进,这进一步制约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国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较多,比如国外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进行动物肠道病毒检测试验、猪肉中沙门菌抗体检测以及评价胰岛素浓度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五、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重点就是检测内部微观化学反应的情况,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就需要发光物质发光时间更加持久发光更加明亮,而这可以通过标记新的标记物来得以实现。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标记物的发光时间以及发光强度,标记物发光需要特定酶的催化,这需要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证明哪一种标记物在哪一种酶的催化下才能够达到长时间的发光以及高强度的发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