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秋思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齐读)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所以思要读得长一些。(生再读一遍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讲解字音)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我读题,你们读诗句。(学生读) 师:对,就是这样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同学们,静静读读,边读边看插图,能不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这首诗写了作者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就想给家人写封信,他想要写的东西太多了,把信交给捎信人的时候,又把信拆开添上几句话。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一说。 师:是呀,这首诗主要叙述了一件事,是什么事呢?谁能用三个字概括? 生: 寄家书。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读一首诗,就是了解一位诗人,读懂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籍的内心吧,当时正在洛阳为官的张籍是见到什么让他思绪满怀? 生:秋风 师:哪句诗告诉我们。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张籍秋思教学设计

张籍秋思教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又见一年秋风起 ——五年级上册古诗《秋思》教学设计 陆良县中枢镇中所堡小学张林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设计:一课时。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

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有关,是(中秋节),同样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诗人,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这种方式叫做“借景抒情”。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张籍的《秋思》。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幻灯片出示诗歌),看看通过《秋思》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张籍。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边跟读古诗读3遍,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唐张籍《秋思》的解析与鉴赏

唐·张籍《秋思》的解析与鉴赏 08广告朱婷婷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苏州吴人,或曰和州乌江人。祖籍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贞元初,张籍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其后成为韩门大弟子。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解析与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平常,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秋思》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

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 执教者:代璐 时间:2013年12月10日 地点:重庆市实验中学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2、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 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象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象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又作转折。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

《秋思》教案

五年级上册古诗《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幻灯片。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我们以前有没有学习过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比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思念家乡的古诗《秋思》。 二:板书题目“秋思”二字。先来看题目,同学们怎么理解“秋”和“思”?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张籍”。检查前置作业,谁来

给介绍作者?生回答完,老师出示幻灯片(作者资料)。 三:出示幻灯片,一起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四: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老师朗读的语音语调,和多音字的读音。出示幻灯片,学生自己朗读。单独找同学读,师生评价是否读对了节奏和多音字。大家一起读。 五:学习词句,知诗意。 1:读第一句诗,联系此时的季节,落叶会归根,大雁会南飞。 秋风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板书秋风勾起思乡之情)。想父母,想孩子,想妻子。读第二句诗看看诗人想干什么(想给家人写封信)。(板书信)前两句连起来怎么理解?找同学来说。然后出示幻灯片一起看前两句的意思。 2: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相对你的亲人说些什么?老师已经从你们说的内容里感受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了,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够表达张籍的思念之情吗?(不够),他有太多太多想要说的内容……, 3:你们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谁来读读。大家一起来读。总结前两句,尝试背诵。 4:张籍就这样写了好几页纸,第二天,终于把信给了捎信的人。老师朗读后两句诗,同学们结合我们书上的画面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解释“复”和“行人”,“又开封”的意思。谁来理解后两句的意思,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幻灯片一起看后两句的意思。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秋思》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材解读】 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中唐诗人张籍所写的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写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感情铺陈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老师有变化吗? 生:换衣服了。 师:是啊,仔细观察一下我,再看看台下的老师们,谁更有吸引力? 生:老师你啊! (生乐) 师:谁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我,我为什么有吸引力啊? 生1:老师您戴眼镜,显得知识渊博。 生2;您幽默风趣。 师:是啊,幽默是人非常好的特质,它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生3:我觉得你很玉树临风。 (生乐) 师:谢谢。 生4:英俊潇洒。 生5:仪表堂堂。 (全场乐) 师:好了,同学们,谁能用关联词把刚才这些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生:老师不但英俊潇洒,而且相貌堂堂。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 这里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出示课件2)

2.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 3.今天,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 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理解诗句 (1)出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交流理解:一水间、只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3)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张籍秋思教学设计

又见一年秋风起 ——五年级上册古诗《秋思》教学设计 陆良县中枢镇中所堡小学张林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幻灯片。 2、学生准备:搜集表现思想之情的古诗词,并多读几遍。 课时设计:一课时。 设计理念: “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正是这种题材的一首古诗。诗人因“见秋风”而“作家书”再“寄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情。诗的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插图、工具书等能够理解,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原因,要真正走进诗人内心,真切体会那无法排解的思乡情却很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课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措施:一、以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萧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绪,为古诗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二、以诗解诗,以诗悟诗。通过张继的一首《秋思》带动一组悲秋思乡的古诗学习,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诗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感悟,同时

达到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丰厚学生经典文化底蕴的目的。三、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设计一个个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悟后读情,让思乡情在一次次朗读中深入学生心中。四、补充资料,辅助理解。补充一些写作的背景资料有利于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古诗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见秋生情。 在咱们国家有一个节日与月亮有关,是(中秋节),同样在唐朝有一个特别喜欢月亮的诗人,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也写过《静夜思》,睹一轮明月寄满怀思乡之情。这种方式叫做“借景抒情”。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张籍的《秋思》。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幻灯片出示诗歌),看看通过《秋思》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张籍。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听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边听边跟读古诗读3遍,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复沓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师:是啊,作者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出示课件: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见?) 生:看不见。师:那作者为什么说看见秋风了?他是在骗我们吗?那他到底看见了什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秋思,张籍》阅读答案

《秋思,张籍》阅读答案 : 篇一: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秋思》资料张籍 (1)(精品) 《秋思》资料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 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

判和讽刺效果。 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篇二:秋思练习 秋思课后练习 一、给下列多音字组音组词。 重{尽{行{ 二、理解下列字词。 意万重:又开封: 三、背诵古诗《秋思》 四、简答题。 1.作者为什么在写家信的时候感到“意万重”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默写古诗《秋思》发{行人: 篇三: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张晓波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体会古诗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积累思乡的诗词。学习重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情境。学习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切入“思”情 1.播放歌曲《一封家书》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首和“家书”有关的古诗,是唐代诗人张籍写的七言绝句《秋思》。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你能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吗? 4.请你猜一猜“秋思”和“家书”之间有什么联系? [设计意图:以歌曲为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贵有思,学贵质疑”,通过猜一猜“秋思”与“家书”的联系,让学生带着思考与疑惑去感知文本,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指向性的阅读体验,必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渴求,为学生学习古诗做好情感铺垫。] 二、初读古诗,感受“思”境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正音: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 3.同桌互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是基础,学生只有在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才能深入诗境、领悟诗情。] 三、品读古诗,探寻“思”源诗人背景介绍: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诗人张籍的老家在苏州,十岁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时,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离家已是十年了。 1.在外漂泊的游子对

家乡的思念是无时无刻都有,为何诗人却偏偏只写“秋思”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思考:诗题只用“思”可以吗? 2.指名交流乡愁生于秋风里 3.品读:见秋风(1)秋风本无形,但我们却可触可感,请你想象一下:诗人独自站在洛阳街头,瑟瑟秋风中,他都看到了些什么?(2)在洛阳城里诗人见到了……见到了……见到了……而此时在洛阳城里他“见不到”的又是什么呢?(3)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4)指导读好:洛阳城里见秋风 [设计意图:在“见”与“不见”的对比中,以具体的景来感知内心的情,以有形的物来映衬无形的思。在一遍遍朗读、说话中,将学生带入了古诗的意境。] 四、悟读古诗,品味“思”意 1.这首诗题为《秋思》,可整首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作者把“思”藏在哪了?请大家默读古诗,找一找。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顺学而导)品读:意万重(1)秋风瑟瑟,孤独的诗人思绪万千,提笔想写封家书,千言万语便涌上了心头。此刻诗人都会想到哪些人?(指名交流)他又会在信中跟他们说些什么呢?(生自由交流)(2)指导朗读:读好“意万重” (3)现在你就是诗人张籍,请你将满腔的思念化作家书写在作业单上吧。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1)在古时候,交通不便,平常人家的家书一般靠托人捎带。对于在外的游子来说,遇到一个可以帮他捎带家书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张籍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可以帮他捎带家书的人。(2)诗人把信封好,拆开,又封好,又拆开,为何呀?张籍啊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了为何呀?3.在外漂泊,与家人联系,只能靠这封家书啊。家书在古代文人心

《秋思》课堂实录

《秋思》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揣摩句,在反复诵读、想象中完形诗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蕴含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秋思情怀。 3、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设计理念】 秋风起,黄叶黄,乡思深,愁满怀。“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已经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断的命题。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本课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两重” :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即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景写话、对比阅读等策略丰盈诗歌意象,立足“诗言”,理解诗意,体悟诗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的内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秋”的演变的过程: 甲骨文、小篆、隶书,推荐学生读《汉字字源学》。 2、在你眼里,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那么,在诗人张籍眼里,秋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秋思》。

3、指导读题: 秋天的思念是悠长的,把思读得长一些。 4、理解题意。 二、初读知意 1、自由读诗: 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正音: 特别注意读准“意万重(chón g)”。 3、齐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 4、再读一读: 试着联系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过渡: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乡愁生于秋风里: ⑴指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 ⑵探究“见”字: ①秋风看不见,或许那是一个早晨,也或许那是一个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 生叙述(大都叙述的是看到的景),师提醒,除了看见景外,

《秋思》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秋思 唐代:张籍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是写诗人客居洛阳,现在秋天到了。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

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过去的交通很不发达,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写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了。信写好了,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这样才会震撼人心。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诗人虽然担心的自己的家书“说不尽”,但是还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其实,诗人也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

秋思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秋思》教学设计 泗溪镇凤垟中新小学雷欣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刚才同学们心里肯定都在嘀咕:我都会背了,还让我读。老师知道,同学们这个学期背书的积极性非常高,现在我就要在全校老师的面前表扬大家,你们做得真棒。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师: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要想把一首古诗读得好听, 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让自己也成为诗人。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

然后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的又是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

《秋思》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 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 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 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 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

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

秋思教学设计(1)

五年级上册《秋思》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 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师:刚才同学们心里肯定都在嘀咕:我都会背了,还让我读。老师知道,同学们这个学期背书的积极性非常高,现在我就要在全校老师的面前表扬大家,你们做得真棒。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诗。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师: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要想把一首古诗读得好听,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让自己也成为诗人。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然后跟 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生:1. 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生:2. 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师:不过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的又是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

王安石评价张籍《秋思》

王安石评价张籍《秋思》 张籍的《秋思》十分出名,而王安石 也曾评价过张籍这首《秋思》,下面我们去看看吧!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价张籍《秋思》: 《秋思》是一首乡愁 诗,当时诗人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 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 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 景,产生了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当诗人“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只好 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 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 漪。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 托便人捎信。那个捎信人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 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 封。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 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 诗人既因“意万重” 而感到无从下笔, 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 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 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 催成墨未浓”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 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 拆开信封。 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 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 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 担心纯属神经过敏。)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 ),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九年级下册12.1《渔家傲秋思》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朗读、品味、鉴赏,本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这个重点,最大限度的开发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我通过多幅图片和音频完美结合,以缠绵的思乡情导入,让学生动情地走进课堂,使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我通过视频朗读,让学生全身心地享受课文,为学生的地读架桥铺路,我让学生伴着配乐,多种形式地美美地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扩大积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以阎维文的思乡歌曲《说句心里话》作结,再次让学生感悟课文,使课堂余音袅袅,富有美感。总之,这堂课的设计,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多渠道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全方位拓展学生精彩展示的空间。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细细地品味,深深的鉴赏,远远地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真正享受课堂,参与课堂,绽放课堂,使师生共同演绎高效精彩的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吟诵课文的技巧和方法; 3.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节奏、停顿和语气;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赏析本文的语言; 4.学会总结,导向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表达出来的思乡和爱国的矛盾情感; 2.深刻解读思乡情怀; 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悟课文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鉴赏的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语:有人说故乡是诗,故乡是画,故乡是我们永远温馨的港湾,风也好,雨也好,我们总能在她的怀里酣然入梦。所以历代的文人墨客对故乡都有一种独有的情愫,思乡便沉淀成他们笔下永恒的主题。思乡是他们的杯中酒,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思乡是他们的诗中情,情到深处都定格成了不眠夜。对他们来说,思乡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哀痛,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情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再学习一篇写思乡的文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板书)。 2.出示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二、听读课文,让情感随文飞扬。 听课文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并检查重点字音。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你听到朗读者的情感是什么?朗读者为什么这样读?试着找 一下理由。 明确:低沉、忧郁、哀伤。从“风景异”、“浊酒”、“归无计”“人不寐”、“泪”等词句可以看出。 2.重点字音检阅: 塞(sài)下浊(zhuó)酒燕(yān)然 未勒(lè) 羌(qiāng)管寐(mèi) 三、朗读课文,让能力精彩展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