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作者:周光良专业:林业硕士班级:林业硕士2014级1班学号:S2******* 指导老师:郝建锋

摘要:近年来,化感作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化感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有关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主要化感物质的生物和化学鉴定方面,在化感作用的机理以及应用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笔者综述了化感作用的定义,并从化感物质种类、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化感物质产生和释放的因素详细的介绍了化感的研究进展,同时还综述了化感作用的应用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化感作用;种类;释放途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llelopathy research status

Author: Zhouguang Liang Major: Forestry Master Class: Master of Forestry 2014 1 class

student number: S2******* Instructor: Hao Jianf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lelopathy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llelopathic phenomenon widespread in the plant kingdom. Allelopathic effects on ecosystems between plants would have a negligible impact, but research on allelopathy has just started, still remain in terms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 allelochemicals in allelopathy mechanism and the application is still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 Factors author reviews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definition and released from the way allelochemicals species, allelochemicals, mechanisms and influence of allelochemicals allelopathic substances produced and released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nse, but also Allelopathy application reviewed and made outlook.

Keywords: allelopathy; species; release pathways; mechanism; Advances

1 引言

化感作用(Allelopathy)的概念由Molish在1937年提出[1],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侧重点的不同,给出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目前,普遍性的定义是Rice[2]提出的,其具体内容是:植物或微生物(供体)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自身或其它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受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近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再次成为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个初步总结,以便对化感作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2 植物化感物质

2.1 植物化感物质种类

目前已知的植物化感物质都是次生代谢物质[2,3],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的特点。化感物质所包含的化合物数量十分庞大,研究者一般将其归为数个大类。Rice曾提出将化感物质分为简单的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简单的不饱和内酯,长链脂肪酸和多炔,醌类,简单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类黄酮,丹宁,类萜和

甾类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生物碱和氰醇,硫化物和芥予油苷,以及嘌呤和核苷等14类[4]。

近年来有研究将化感物质分为4类:酚类、萜类、糖和糖苷类、生物碱和非蛋白氨基酸[5,6]。不同的植物种类一般含有不同的化感物质,这是“次生物质”的必然要求,而对于同一植物而言,其生长环境的差异影响到其体内化感物质种类和含量[7],但是综合大量的文献来看,酚类、萜类及有机酸是公认的高等植物的主要化感物质种类[8,9]。

2.2 植物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2.2.1 挥发

许多陆生植物可以合成并释放特定的次生物质,这些次生物质可以通过空气和土壤两种载体进行信息传递[10],其中的化感组分也就可能影响到邻近植物的生长。这条途径可能在富含精油的植物上较易发生,如刘小香[11]等研究发现,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叶片自然挥发物可抑制萝卜(Raphanus sativus)、水稻(Oryza sativa)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2.2.2 淋溶

鲜叶中的水溶性组分可经雨、雾浸提溶解后降落到土壤中,富集并作用于受体植物。叶片凋落到地面亦可继续受到淋溶而释放化感物质。需要指出的是,淋溶的虽然主要是水溶性组分,但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挥发性组分也可能与水溶性组分一起发生共溶[8]。

2.2.3 根系分泌

与其他化感途径不同,根泌仅由植物活体产生。多项研究表明,植物根系是化感物质的重要载体。崔翠[12]等通过活体收集核桃(Juglans regia)根系分泌物,发现对萝卜生长有影响;董小艳[13]等则观察到百合(Lilium brownii)根泌物对四种观赏植物的化感作用。除挥发外,化感作用的初始位点应该在根系,而邻近植物间由于资源竞争,彼此根系交错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一点上说,根泌在各化感途径中显得更加及时而有效。

2.2.4 植物残体分解后释放

植物叶片自然衰老后凋落至土壤,便开始了其矿化过程。在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一方面水淋溶浸提出简单的糖、有机酸、氨基酸等物质,另一方面土壤动物、人类活动参与凋落物的破碎、搬运,其中的含N、含P和含S组分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成相应的氨基酸、羧酸或醇类化合物[14]。植物残体分解是养分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过程,同时该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化感作用途径,这已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15]、棉花(Gossypium hirsutum)[16]和辣椒(Capsicum annuum)[17]残体腐解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并被认为是连作障碍的原因及自毒作用的基础。残体分解过程中化感物质的产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张学文等[8]曾将植物残体腐解产生化感物质的来源分以下4种:(1)残体自身分解释放内含化感物质;(2)微生物分解残体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化感物质;(3)化感物质经过复杂的土壤学过程(如

与土壤中的金属离子反应)后可能转化成其他化合物或发生结构变化而发生效应的减弱或增强;(4)残体的加入使微生物自身代谢所产生的化感物质发生变化。

2.3 植物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

2.3.1对受体活性氧代谢及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Bais[18]等证明,在多斑矢车菊(Centaurea maculosa)分泌的儿茶素作用下,阿拉伯芥(Arabidopsis thaliana)根系中ROS积累,并偶联钙信使,引起相关基因的表达,最终根细胞死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化感物质可影响受体的活性氧代谢。赤桉叶分解过程中,小籽虉草(Phalaris minor)根中CAT活性不断下降,POD、APX活性上升,而叶中CAT、POD均下降,仅APX上升[19];吴凤芝[20]等用苯丙烯酸土培黄瓜,4叶期黄瓜体内CAT活性在25~50 mg/kg的浓度下有所升高,100 mg/kg以上浓度处理后受到抑制,而5、6叶期的CAT活性在低浓度下即受到抑制。一般而言,经过足量或足够长时间的化感材料处理,受体植物细胞受到氧化损伤无疑,只是其防御系统各个方面的变化会显得十分复杂。即便对于同样的受体、供体和处理方式,浓度设置、起测时间(受体发育阶段)、环境条件的不同都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差异。

2.3.2 对受体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作物的光合性能直接影响到其生长和产量,因而光合作用各项指标在化感效应的生物测试中显得十分重要。秦武明[21]等报道了从艮叶山桉(E. pulverulenta)中分离出的巨桉酚抑制了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幼苗的光合作用;郁继华[22]等研究表明,2,6-二叔丁基苯酚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使茄子(Solanum melongena)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 n和气孔导度G s 降低,并表明光合作用的下降在处理前期可能是气孔因素造成的(即化感物质引起叶片气孔关闭,导致CO2供应减少),而在后期则是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即虽然CO2浓度较高,但光合相关酶活性较低、无机磷限制等导致CO2同化利用受阻)。受体在化感条件下光合能力下降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叶绿素因为养分吸收障碍,缺乏合成所需元素,或者受到ROS 的攻击而含量减少,传递、转化光能减少;②光合作用所需酶的含量或活力下降;③光合电子传递、光反应中心热耗散受阻。

2.3.3对受体呼吸作用的影响

呼吸作用是植物代谢活力强弱的重要体现。多项研究显示,化感作用下植物呼吸速率受到抑制。廖建良[23]等用巨尾桉叶片浸提液处理小麦,发现其根系呼吸速率下降;区卫民[24]等以尾叶桉为供体,同样得到各处理浓度下小麦呼吸速率下降的结果;朱宇林[25]等报道了尾巨桉对绿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等呼吸速率均有抑制作用。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化感物质可作为解偶联剂抑制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而扰乱受体的能量代谢[26],最终影响到呼

吸作用。

2.3.4对受体激素代谢的影响

激素是生物体内非常敏感的一类有机分子,各种激素通过不断调节含量比例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27]。化感条件下往往出现对植物细胞分裂、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激素(如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含量的下降,而引起植物衰老、抑制细胞分裂的激素(如ABA)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植物生长发育的变化[28]。邓骛远[29]等研究指出,小麦苗高、根长在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化感作用下呈“低促高抑”趋势,就可能是化感物质(如绿原酸、萜类)引起受体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水平的变化造成的。2.3.5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化感作用都要经过土壤介质发挥作用[30],这一点在植物残体分解的化感作用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不难想象,化感物质在土壤中迁移时可能对其中的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蚯蚓、蚂蚁等动物,乃至营养元素的有效性等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受体植物的生长。以往的化感作用研究较少采用土壤介质或田间试验,就是因为土壤是个十分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系统。

化感作用能够影响微生物群落,也就可能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循环及其它化学性质。如不同分解程度的花椒凋落物的水浸提液均能显著地改变土壤pH、酚酸含量、铵态氮、有效磷等化学性质[31];油菜、银胶菊凋落叶中酚酸类物质会影响土壤电导率、总酚含量以及养分的有效性,从而分别影响了受体植物的生长[32]。而吕可[33]等证实花椒叶浸提液会抑制土壤酶活性。

3 影响化感物质产生和释放的因素

3.1 温度

Kong[34]报道了环境条件(包括土壤微生物)对化感物质生物活性及其在环境中分布、传导、淋溶与降解的影响。如白天温度37 ℃时,酚酸抑制高粱(Sorghum bicolor)生长的临界浓度为200 μmol/L,而温度为29 ℃时,酚酸抑制其生长的界限浓度为400 μmol/L;温度为23 ℃时,100 μmol/L酚酸对大豆无显著影响,而在34 ℃时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35]。

3.2 土壤水分

自然条件下降水量不同,化感物质被稀释的程度不同本身就使得其作用强度有差异[36]。另外,土壤中化感物质的迁移、降解速率等必然受到水分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75%和60%的供水条件下,间甲酚降低小麦产量,但在45%的供水条件下,对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表现出促进作用,供水与间甲酚含量之间的互作效应显著[37]。

3.3 养分

孔垂华[38]等研究表明,在高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的土壤中,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挥发油中的主要化感物质胜红蓟素先聚合成二聚体,26 d后又解聚成胜红蓟素,然后逐步降解成苯甲酸、2-甲基丙酸和乙酸等小分子,而在低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的土壤中直接降解成小分子。

3.4 土壤微生物

土壤类型不同,微生物组成不同,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情况也就不同。糖苷配基就是通过土壤微生物作用从糖苷中分解出来的[39]。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温度、水分、养分等因素与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密切相关,因此,在分析温度、水分和养分等因素对化感物质活性的影响时,应该联想到可能是通过微生物间接作用的。

3.5 其他因子

不同pH环境下,小麦残体分解所产生的化感物质种类或作用强度也是不同的[40]。一方面,偏酸的化感物质(如香豆素、阿魏酸)不易存在于偏碱的土壤中,而偏碱的化感物质(生物碱)不易存在于偏酸的土壤中;另一方面,与其它非生物因子相似,这可能与不同pH环境下土壤微生物组成不同有关。残体分解的化感作用而言,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如陈洪[41]等发现巨桉凋落叶分解的主要作用时间在前90 d,黄溦溦[42]等研究认为银木凋落叶分解产生化感效应主要体现在40~60 d内。

4 化感作用的应用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化感现象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间作、轮作就是最好的证据。任何植物都不止合成一种化感物质,植物生成的化感物质不论多寡,都存在活性上的差异。但目前人们对化感物质的研究多在于主要单一化感物质方面,而事实上,植物化感物质往往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是共同起作用的。化感物质之间存在协同、加和以及拮抗作用。利用化感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不同的间作套种方式,减少作物之间的化感抑制作用,从而达到增产增质的目的。麦田中伴生一定量的麦仙翁释放的化感物质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水稻、玉米、大豆都具有自毒作用,但是大豆和玉米、大豆和水稻的轮作都能消除自毒作用,增加水稻和玉米的产量,也可以控制部分杂草和病害。化感物质与微生物之间存在化感作用,秸秆覆盖后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可有效地抑制杂草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因此,开发无公害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有害微生物抑制剂,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可控制性,也能减少病虫害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人工合成的农药和除草剂降解残毒,并在环境中积累通过物质循环进入人生物链,利用化感物质开发新一代生态安全型除草剂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并进行着不断的研究,美国和德国在除草剂剂量和毒性关系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不同种类的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不同,同一种类不同基因型植物之间的化感

特性也存在差别。因此,化感品种的筛选、改良和开发也是减少杂草提高作物产量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化感育种研究的方向有:筛选鉴定化感种质资源,通过转基因技术调节植物的化感作用,培育非自毒性的化感品种,培育能够抑制杂草生长的化感品种,培育能够抑制病原菌繁殖的化感品种。

5 展望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并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呈现的问题和误区也是不容忽视的。当前的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必须以新的角度和思路找准真正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并以可靠的研究方法取得强有力的证据,阐明植物化感作用的机制并利用化感作用研发不污染环境的生物除草剂等。

参考文献

[1] 孔垂华.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1998,9(3):332-336.

[2] Rice E L.Allelopathy (2nd ed.)[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4.

[3] Peng S L,Wen J,Guo Q F.Mechanism and active variety of allelochemicals[J].Acta Botanica Sinica,

2004,46(7):757-766.

[4] Rice E L.Allelopathy[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5] 陈礼玲,庞珂佳,李同臣,等.角茴香根和地上部水浸液对杂草反枝苋的化感作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

26(1):138-142.

[6] 肖薪龙,张晨,丁海燕,等.利用两种溶剂浸提探究苦荞各部分化感效应[J].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

153-158.

[7] Blanco J A.The representation of allelopathy in ecosystem-level forest models[J].Ecological Modelling,2007,

209:65-77.

[8] 张学文,刘亦学,刘万学,等.植物化感物质及其释放途径[J].中国农学通报,2007,4(3):217-220.

[9] 李寿田,周健民,王火焰,等.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概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4):68-70.

[10] 孔垂华,胡飞.植物化学通讯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4):561-566.

[11] 刘小香,王真辉,陈秋波.巨尾桉挥发物化感作用初步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08,29(3):338-341.

[12] 崔翠,蔡靖,张硕新.核桃根系分泌物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J].林业科学,2013,49(2):54-60.

[13] 董小艳,程智慧,张亮.百合根系分泌物对4种观赏植物的化感作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8,36(9):113-117.

[14] 孙向阳.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5] 曹光球,刘学芝,林思祖,等.腐解6个月后杉木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17(2):29-43.

[16] 张琴,李艳宾,李勇,等.不同腐解方式下棉秆腐解液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J].种子,2011,30(4):

17-21.

[17] 侯永侠,周宝利,吴晓玲,等.辣椒秸秆腐解物化感作用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4):699-702.

[18] Bais H P,Vepachedu R,Gilroy S, et al.Allelopathy and exotic plant invasion: from molecules and genes to

species interactions[J].Science,2003,301:1377-1380.

[19] Niakan M,Saberi K.Effects of Eucalyptus allelopathy on growth characters and antioxidant enzymes activity

in Phalaris weed[J]. As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09,8(6):440-446.

[20] 吴凤芝,阎秀峰,马凤鸣.苯丙烯酸对黄瓜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7):

1335-1340.

[21] 秦武明,郝建,王凌晖,等.尾巨桉叶片水浸提液化感作用的生物评价[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28(3):

257-261.

[22] 郁继华,张韵,牛彩霞,等.两种化感物质对茄子幼苗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6,17(9):1629-1632.

[23] 廖建良,宋冠华,曾令达.巨尾桉叶片水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J].惠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0,20(4):50-52.

[24] 区卫民,廖建良,高丽霞,等.尾叶桉叶片水提液对小麦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69-170,

196.

[25] 朱宇林,谭萍,陆绍锋,等.桉树叶水浸提液对4种植物种子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J].西北林学院学

报,2011,26(1):134-137.

[26] Abrahim D,Francischini A C,Pergo E M,et al. Effects of α-pinene on the 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 of maize

seedlings[J].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3,41:985-991.

[27] 郑宝强,王雁,彭镇华,等.不同温度处理对…绿世界?卡特兰花芽分化及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的影响[J].林业

科学研究,2010,33(6):833-838.

[28] 王倩,孙会军,孙令强.化感物质及其作用机理[J].中国蔬菜,2005(增刊):70-74.

[29] 邓骛远,罗通,彭铄钧.宜宾油樟对小麦的化感作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6(6):

1850-1854.

[30] 王朋,王莹,孔垂华.植物挥发性单萜经土壤载体的化感作用—以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 L.)为例.

生态学报, 2008, 28(1): 62-68.

[31] 梁晓兰,潘开文,王进闯.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酚酸的释放及其浸提液对土壤

化学性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08, 28(10): 4676-4684.

[32] Inderjit.Experimental complexities in evaluating the allelopathic activities in laboratory bioassays:a case

study[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6,38:256-262.

[33] 吕可,潘开文,王进闯,等.花椒叶浸提液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

17(9):1649-1654.

[34] Kong C H.Rice allelopathy[J]. Allelopathy Journal,2008,22:261-274.

[35] Ercisli S,Esitken A,Turkkal C,et al.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juglone and walnut leaf extracts on yield,

growth,chemical and PNE compositions of strawberry cv.Fern[J]. 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2005,51(6): 283-287.

[36] 张悦丽,秦立琴,高兴祥,等.小根蒜对花生田3种主要杂草马唐、稗草和反枝苋的化感作用[J].草业学

报,2010,19(5):57-62.

[37] 杨彩红,柴强.间甲酚对不同供水条件下小麦蚕豆的化感作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26-29.

[38] 孔垂华,徐效华,陈建军,等.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Ⅸ.主要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J].生态学

报,2002,22(8):1189-1195.

[39] 周志红.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J].生态科学,1999,18(1):35-38.

[40] 马瑞霞,刘秀芬,袁光林,等.小麦根区微生物分解小麦残体产生的化感物质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J].生态

学报,1996,16(6):632-639.

[41] 陈洪,胡庭兴,杨万勤,等.巨桉凋落叶分解初期对老芒麦幼苗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J].草业学报,

2011,20(5): 57-65.

[42] 黄溦溦,胡庭兴,张念念,等.银木凋落叶腐解过程对小白菜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J].生态学

报,2012,32(12):3883-3891.

毛竹是草本还是木本

毛竹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为什么? 毛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秆大型。 我们知道草本植物的特性,草本植物的植物体木质部较不发达至不发达,茎多汁,较柔软。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一般为一年生、二年生植物或多年生。 地上部分生存时间短,通常在一年内完成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次生组织(木质部)不进行肥大生长或木质化的植物。木本植物指根和茎因增粗生长形成大量的木质部,而细胞壁也多数木质化的坚固的植物,地上部分多年反复开花结果结果,木质部肥大生产的植物。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结构,草本植物的茎为“草质茎”,茎中密布很多相对细小的维管束,充斥维管束之间的是大量的薄壁细胞,在茎的最外层是坚韧的机械组织。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也与木本植物不同,维管束中的木质部分布在外侧而韧皮部则分布在内侧,这是与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不具有形成层,不能不断生长,因而树会逐年变粗而草和竹子就没有这样的本领。 以上资源来源于百度百科, 竹 zhuBambusoideae 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植物的通称,一般为木本。根据近年来的发现,还包括少数草本和近草本的种类,称为草本状竹。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Ⅱ (1992-04-01) 禾本科 Hebenke 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的一个科。被子植物五大科之一,约600属,6000种以上,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国193属,约1200种。通常为草本,除竹类以外称禾草,只竹类为木本。 ---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自然卷 (1993-06-01) 禾本科grass family; 单子叶植物,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也有木本(竹类)。 ---Gramineae 农业大词典 (1998-09-01) 竹类 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的总称。多数为木本,少数半木本或草本。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下 (1989-04-01) 上述概念描述有些含糊不清。 竹材的纤维细胞木质化后的长时间内,在胞腔中仍保留有生长作用的细胞质,因而竹材在生长过程中胞壁一直在增厚。 ---Walter Liese. The analomy of bamboo culms[ R] . Technical Report ,1997. 这是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毛竹生长过程中纤维壁厚的变化》时引用的。 毛竹在生长过程中随着节间伸长,高度增加,竹竿的直径相应加粗,竹壁也相应增厚。资料来源于湖南省林科院。 综上所诉,毛竹具有地上部分多年生、有木质部,虽然竹竿变粗,但并非木质部肥大,具有木质化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毛竹是草本植物兼具有木本特性的植物。 10城11 王彭加10251007

常用植物表

常用植物配置简表 水生植物: 湿生植物:旱柳、垂柳、棉花柳、沙柳、蒿柳、皂柳、小叶杨、辽杨、沙地柏、圆柏、侧柏、水杉、楝、枫杨、白蜡树、连翘、榆、裂叶榆、榔榆、乌桕、樱花、杜仲、栾树、木芙蓉、木槿、夹竹桃、爬山虎、葡萄、紫藤、紫穗槐、柽柳、毛茛、水葫芦苗、长叶碱毛、沼生柳叶、柳叶莱、毛水苏、华水苏、薄荷、陌上菜、婆婆纳、豆瓣菜、蔍草、水毛花、扁杆蔍草、水莎草、花穗水莎草、球穗扁莎草、红磷扁莎草、竹节灯心草、小花灯心草、小灯心草、细灯心草、扁蓄、习见蓼、红蓼、丛生蓼、酸模叶蓼、柳叶刺蓼、小箭叶蓼、杠板归、刺蓼、戟叶蓼、大戟叶蓼、虎杖、白茅、拂子茅、大叶章、菵草、长芒棒头、野古草、荻、薏苡、牛鞭草、湿生匾蕾、 挺水植物:水葱、芦苇、藕、慈菇、宽叶泽苔草、泽泻、荷花、千屈菜、香蒲、鸭舌草、雨久花、菖蒲、梭鱼草、稻、水笔仔、水仙、水芹菜、茭白笋、芋、田字草、芦苇、荸荠、荆三棱、针蔺、水烛、伞莎草、宽叶香蒲 浮水植物:浮萍、水葫芦、睡莲、芡实、王莲、萍蓬草、凤眼莲、莕菜、莼菜、黄花狸藻、浮水蕨、龙骨瓣莕菜、 沉水植物:金鱼藻,水车前 色叶植物: 红色或紫色的:枫香、漆树、鸡爪槭、茶条枫、南蛇藤、红栎、瑭槭、乌桕、火炬树、盐肤木、花楸、南天竺、卫矛、山楂、黄连木、枫杨、小檗、湖北鹅耳枥、爬山虎

金黄或黄褐色的:银杏、柿树、栾树、鹅掌秋、梧桐、榆、核桃、楸树、水杉、紫薇、榔榆、楠树、酸枣、猕猴桃、七叶树、水榆花楸、腊梅、石榴、、黄槐、金缕梅、无患子、金合欢 芳香植物: 居住区可选种的芳香植物有:薄荷、罗勒、香蜂花、西洋甘菊、柠檬草、鼠尾草、蒲公英、金盏菊、百里香、玻璃苣、香叶天竺葵、锦葵等草本,熏衣草、迷迭香、栀子、玫瑰、柠檬马鞭草等灌木。 四季轮流飘香的木本植物配置如:春天的梅花、桔花;夏天的栀子、白兰花;秋天的桂花和冬天的腊梅。 抗污染防尾气植物:刺槐泡桐白皮松桧柏珊瑚树石楠海桐八角金盘等 固氮植物:刺槐属忍冬属合欢属紫穗槐锦鸡儿属大豆属胡枝子属草木樨属豌豆属菜豆属杨梅属胡颓子属苏铁属 蜜源招鸟引蝶植物:矮紫杉罗汉松香榧龟甲冬青香樟杨梅女贞厚皮香荚蒾桃叶珊 瑚十大功劳火棘黄杨海桐八角金盘等大叶醉鱼草黄连木其他香花类植物(如芸香科柑桔属植物) 多年生(宿根)花卉:火炬花(火把莲)羽扇豆蓝羊茅落新妇金鸡菊过路黄牛至大花秋葵红花薄荷五彩络石蓟松叶菊铁筷子石蒜萱草鸢尾草紫露草玉簪花叶美人蕉红叶美人蕉荷兰菊大吴风子草白芨宿根美女英 四季花木: 春:各类樱花(早樱、晚樱、垂枝樱等)、各类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等)、木兰科(广玉兰、白玉兰、二乔玉兰、紫玉兰、红玉兰、含笑、深山含笑等)、紫荆、红叶

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区别

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区别 常绿植物:常绿植物主要是常绿树,也有常绿灌木等。 大多数松、柏科植物是属于常绿树(也有属于落叶树的,如落羽松) 常绿树是指它终年常绿,但不代表它不会掉叶子,它与落叶树不同点在于落叶树在秋冬季时会多数或全数落叶,常绿树在四季都有落叶,但同时它也有再长新叶,有些松、柏科的叶子在老了、枯黄后会留在干上,不会落下(如杉木)。并不只有松柏会长青,阔叶树中也很多是常青的(如椰子、乌心石、青刚栎、第伦桃、桑、榕、白千层、莲雾等非常多) 常绿树:常绿树是指一年四季都有绿叶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常绿树的叶子并非永不凋落,只不过叶子寿命比落叶树的叶子寿命长一些,如冬青叶可活1年~3年,松树叶可活3年~5年,罗汉松的叶子可活2年~8年。常绿树每年春天都有新叶长出,同时也有部分老叶脱落,但茎上一年四季都保持有绿叶,所以称作常绿树。另外,常绿树有阔叶和针叶两类:常绿阔叶树多半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般不耐寒,如棕榈、香樟、柑橘、珊瑚树等;常绿针叶树多半是裸子植物,如松树、柏树等。 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地理分布 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主要类型概述于后。 森林中国森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少数零星分布到西北山地,从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地带性分布。 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国针叶林普遍分布于国内各地山区,可区别为寒温性、温性和热性针叶林。 寒温性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仅见于大兴安岭北部(海拔400~1400米) 和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1300~2100米),是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向南延伸。此外,出现于各高山的亚高山或至高山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寒温性针叶林的建群树种约有50种,主要是各种冷杉、云杉、落叶松和圆柏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较简单,发育良好的冷杉、云杉林,林相整齐,乔木层高20~30~50米,郁闭度0.6~0.9。林下灌木和草木层均不发达,而地被苔藓层却极发达,厚5~15厘米,覆盖度70~90%以上。在西南区亚高山特别潮湿地区,林中常附生大量松萝,形成特殊的“雾林”景观。 在温带和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和亚热带的中山—亚高山带,则分布有温性或暖性针叶林。主要是各种松林,从东北往西南,建群树种主要是红松、油松、赤松、华山松、台湾松、马尾松和云南松等。至云南南部和广西、广东的热带低山丘陵,则被思茅松或海南岛松热带针叶林所代替。其他还有多种铁杉、油杉、杉木、柏木和侧柏林等。这类森林有为地带性植被破坏后的次生林或人工林,林相不一,一般高10~25米,郁闭度0.3~0.4或0.5~0.7,然而种类组成较上类针叶林丰富,多层结构,暖性针叶林常有许多热带—亚热带成分,并普遍生长多种草本蕨类和藤本植物。 在东北东部温带山地分布有典型的针阔叶混交林。代表树种主要是红松、沙冷杉和多种落叶阔叶树种,如紫椴、枫桦、水曲柳等。这一地区现代森林中犹保存一些第三纪残遗植物和具有亚热带森林的特色。 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广布于温带、暖温带平原山地及亚热带至热带的中山—亚高山带和石灰岩山地。典型落叶阔叶林是华北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向西可延伸至甘肃南部白龙江上游。建群树种主要是落叶栎类,在本带北部主要是辽东栎和蒙古栎,南部主要是麻栎、栓皮栎、槲栎、槲树等。它们多为纯林或混生多种槭树、椴等。林相整齐,季相变化明显,一般高10~15米,郁闭度0.5~0.7(0.8),林下灌木和草本层较发达,一般没有苔藓层。常见灌木主要为多种胡枝子、绣线菊、忍冬、荚蒾、榛和黄栌等。草本主要是多种苔草、委陵菜、蒿类及野牯草、白羊草、黄背草等亚热带禾草。 另外,在西北荒漠河岸,较普遍分布有胡杨林或沙枣林,它们是中亚荒漠河岸特有的森林类型,林下主要是各种耐盐灌木和草本,如多种柽柳、铃铛刺、多种甘草和骆驼刺等。其他多种桦、杨柳主要组成次生林或河岸林分布各地。 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的地带性植被,植被类型分 化多样,以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代表,分布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海拢1000米或2800米(在西部)以下的低山、丘陵或至中山带。建群植物主要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的许多常绿树种,如多种栲、青冈、石栎、红楠、木荷、木莲、含笑等,分别于不同地区占优势。 在中亚热带北部这些常绿属种与一些落叶栎类,水青冈、化香、枫香、鹅耳枥、多种槭、桦等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中亚热带南部则主要与多种栲、润楠、香蒲桃(桃金娘科)、黄桐(大戟科)、山杜英(杜英科)、黄杞(胡桃科)、?木(楝科)和无忧花(苏木科)等热带属种组成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热带林的诸种特征,成为南亚热带森林的过渡类型。在亚热带西端的干热河谷及亚高山阳坡常发育有地中海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建群植物主要是铁橡栎、锥连栎及灰背栎等硬叶栎类,一般高2~6米,成为矮林或灌丛状。至山地这类森林则由高山栎类组成。竹林发达亦为中国亚热带森林植被的显著特点。 各类亚热带森林一般生长较迅速茂密,高15~20~30米,郁闭度0.6~0.9,乔木层常有2~3个亚层,种类组成丰富,并常有一些古老或残遗的成分。 季雨林和雨林二者分布于台、粤、桂至滇和藏东南的热带地区,是亚洲热带同类植被的一部分。但不同于亚洲热带典型的季雨林和雨林。中国热带季雨林较普遍地分布于海拔500~1200米(在西部)以下的热带丘陵台地,背风或较干热河谷盆地及石灰岩山地。

植物造景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50题): 1、园林植物是园林中作观赏、组织、分隔空间、装饰、庇荫、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的()。(木本或草本植物) 2、()主要展示植物的个体美或群体美,经过对植物的利用、整理、修饰、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宜、协调的景观。(植物造景) 3、()凡适合各种风景名胜区、休疗养胜地和各类园林绿地应用的木本植物。(园林树木) 4、()指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被、花灌木和草本植物。(花卉) 5、园林树木分为乔木类、()和藤本类。(灌木类) 6、花卉分为露地花卉和()。(温室花卉) 7、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主要表现在()、防风固沙两方面。(保持水土) 8、疏林结构和通风结构的防护距离比()的较大。(紧密结构) 9、园林中没有()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园林。(园林植物) 10、园林植物的生产功能是指大多数的园林植物均具有生产物质财富,创造()的作用。(经济价值) 11、人们欣赏植物大多以外部的形态、姿色为主,尤以()为最多见。(观赏) 12、古典园林取裁植物景观的手法有按诗歌、画理、生长习性和()等。(色、香、姿) 13、古典园林中植物与景观配置的种类有:()、建筑与植物。(山体与植物) 14、我国古典园林是为()服务的。(少数人) 15、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有主题性原则、()、艺术、生态、文化和经济原则。(美学原则) 16、园林中的色彩多以()为基调。(绿色) 17、植物造景中色彩有三原色为:();三补色为:橙、绿、紫。(红、黄、蓝) 18、植物配置时要适地适树,则树种选择时最宜选择()。(乡土树种) 19、植物美化配置中,()是构景的基本因素。圆柱形有杜松、圆锥形有圆柏,垂枝形有垂柳、垂榆,龙枝形有龙爪槐、龙爪柳等。(树形) 20、叶的观赏性主要表现在叶的大小、形状、质地和()四个方面。(色彩) 21、()的植物有:桃、杏、梅、月季、石榴等。(红色花系) 22、()的植物有:连翘、黄刺玫、黄蔷薇等。(黄色花系) 23、()的植物有:紫丁香、木兰、醉鱼草等。(蓝色花系)

(整理)园林常用植物.

常用植物: 一、常绿乔木 1、樟树 别名:香樟(杭州)、木樟、乌樟(四川)、芳樟、番樟、香蕊、樟木子、小叶樟 科属:樟科樟属 形态特征: 常绿性乔木。高可达50米,常绿乔木。叶互生,卵形, 上面光亮,下面稍灰白色,离基三出脉,脉腋有腺体。 初夏开花,花小,黄绿色,圆锥花序。核果小球形, 紫黑色,基部有杯状果托。花期4—5月,果期8—11 月。 分布与习性:分布在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 湖北、云南等省区。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当移植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水涝容易导致烂根缺氧而死,但不耐干旱、瘠薄和盐碱土。 繁殖与栽培:用播种法、移植法繁殖 应用:枝叶茂密,冠大荫浓,树姿雄伟,能吸烟滞尘、涵养水源、固土防沙和美化环境,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广泛作为庭荫树、行道树、防护林及风景林。配植池畔、水边、山坡等。在草地中丛植、群植、孤植或作为背景树。 2、红叶石楠 科属:蔷薇科石楠属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4—6米,稀可达12米;小枝褐灰色, 无毛。叶革质,长椭圆形至倒卵披针形,春季新叶红艳,夏季转 绿,秋、冬、春三季呈现红色,霜重色逾 浓,低温色更佳。 分布与习性:分布在陕西、华东、中南、 西南;印度尼西亚也有。很强的适应性,耐低温,耐土壤瘠薄, 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和耐干旱能力。性喜强光照,也有很强的耐 荫能力。生长速度快,且萌芽性强,耐修剪 繁殖与栽培:扦插和种苗移栽,种苗移栽,移栽的时间一般在春季3—4月和秋季10~11月,具体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来决定如计划按培育一年生小灌木出售,株行距以35×35厘米或40×40厘米为宜,每亩约3000株。 应用: 生长速度快,且萌芽性强,耐修剪,可根据园林需要栽培成不同的树形。一至二年生的红叶石楠可修剪成矮小灌木,在园林绿地中作为地被植物片植,或与其他彩叶植物组合成各种图案;也可培育成独干不明显、丛生形的小乔木,群植成大型绿篱或幕墙,在居住区、厂区绿地、街道或公路绿化隔离带应用,当树篱或幕墙一片火红之际,非常艳丽,极具生机盎然之美;红叶石楠还可培育成独干、球形树冠的乔木,在绿地中孤植,或作行道树,或盆栽后在门廊及室内布置 3、大花紫薇 别名:鹭鸶花、五里香、红薇花、百日红、佛泪花、满堂红、怕痒花、猴刺脱、紫梢、

森林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森林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杜明广 李晓坤 崔 崧(黑龙江省林科院江山娇林场)(黑龙江省林科院丰林保护区)(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摘 要 对目前森林植物化感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对未来林业化感作用研究工作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森林植物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P r ogr esses an d i n ten d i n g d i r ecti on of r esear ch on a llelopa th i c effects of for est pl an t DU M ing-guang L I X iao-kun CU I Song (First-autho r’s address:J iangs han jiao forest bueau of Forestry I nsti t u t e of Heilongjiang) Ab str a ct Study on the alle l opathy has rece iv ed a great devel opment i n recent decades through continuous efforts.This paper introduce s the most rep resentati ve research theory,and re s ea rch results in de tail in the study of fore st all e l opathy. M ean while,t he paper discusses the fore st a lleopa thy for the fut ure research. Keywor ds Fo rest p lant A llelopathy A lle l oche m icals 化感作用(Alle l opa thy),也称他感作用,是指生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通过合成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而引起的相互作用(包括抑制I nh ib itory 和促进Sti mu la tion)[1]。化感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态化学现象,是影响森林植物种群生长发育、结构功能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在林业科学研究及林业生产实践中,对于森林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连栽障碍、地力衰退、“土壤中毒”等现象,化感作用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2~4]。 本文通过对化感作用的研究理论、成果等的详细阐述,对林业化感作用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11 国内外研究概述 对森林植物化感作用的报道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Pling记载的黑胡桃(Jug lan s n igra)毒死其他作物的观察。德国科学家Mo lish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化感作用的概念,但直至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才开始对植物化感作用现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和研究[5~8]。Putna m、R izvi等科学家都系统地阐述了化感作用的概念、传播途径、表现方式、物质合成途径及机理等,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如R ice指出:生存竞争是造成植物种类区域性优势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基本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物种之间的生化化感作用,并提出化感效应的生态学意义可能是通过影响植物的分布区域从而决定植被的类型。我国化感作用研究开始于世纪年代,如年徐震邦等的研究发现水曲柳、椴树叶浸出液可显著促进红松苗生长发育,红松叶和这些阔叶树叶混合浸出液对红松苗生长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但红松针叶浸出液可抑制红松苗生长。化感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创的理论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1 具有化感作用的森林植物种类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已知的具有化感作用的森林植物主要科属有:松科;柏科;壳斗科;桦木科;杨柳科;豆科;椴树科;漆树科;胡桃科;禾本科;桑科;木犀科;榆科;杜鹃科等。我国学者对水曲柳、椴树、红松、核桃楸、刺槐、毛白杨、落叶松、油松、辽东栎、白桦和杉木等也进行了研究,但还有很多物种的化感物质及作用原理有待于研究。 11212 化感物质的研究 1121211 化感物质的种类、来源 化感物质大多是次生代谢物质,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可分为14类[8]。 (1)简单的水溶性的有机酸、直链醇、脂肪醛和酮;(2)长链脂肪酸;(3)单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4)肉桂酸及其衍生物;(5)香豆素类; (6)类黄酮;(7)丹宁;(8)氨基酸和多肽、(9)生物碱;(10)硫化物和介子油苷;(11)卟啉和核苷()简单不饱和内酯;(3)萘醌、蒽醌、复合苯醌;()萜类,已知的起抑制作用的化学物 林业勘查设计(总149期)2009年第1期 20701972121 14 98

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的区别

草本植物茎内木质不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少,茎干柔软,植株矮小的植物;木本植物茎内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多,质地坚硬,系多年生的植物。 草本与木本的区别按形态特征分类 一、草本花卉:花卉的茎,木质部不发达,支持力较弱,称草质茎。具有草质茎的花卉,叫做草本花卉。草本花卉中,按其生育期长短不同,又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几种。 1.一年生草本花卉:生活期在一的以内,发年播种,当年开发、结实,当年死亡。如一串红、刺茄、半支莲(细叶马齿苋)等。 2.二年生草本花卉:生活期跨越两个年份,一般是在秋季播种,到第二年春夏开花、结实直至死亡。如金鱼草、金盏花、三色等。 3.多年生草本花卉:生尖期在二年以上,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有永久性的地下部分(地下根、地下茎),常年不死。但它们的地上部分(茎、叶)却存在着两种类型:有的地上部分能保持终年常绿,如文竹、四季海棠、虎皮掌等;有的地上部分,是每年春季从地下根际萌生新芽,长成植株,到冬季枯死。如美人蕉、大丽花、鸢尾、玉簪、晚香玉等。多年生草本花卉,由于它们的地下部分始终保持着生活能力,所以又概称为宿根类花卉。 二、木本花卉:花卉的茎,木质部发达,称木质茎。具有木质的花卉,叫做木本花卉。木本花卉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藤本三种类型。 1.乔木花卉主干和侧枝有明显的区别,植株高大,多数不适于盆栽。其中少数花卉如桂花、白兰、柑桔等亦可作盆栽。 2.灌木花卉主干和侧枝没有明显的区别,呈从生状态,植株低矮、树冠较小,其中多数在适于盆栽。如月季花、贴梗海棠、栀子花、茉莉花等。 3.藤本花卉枝条一般生长细弱,不能直立,通常为蔓生,叫做藤本花卉。如迎春花、金银花等。在栽培管理过程中,通常设置一定形式的支架,让藤条附着生长。 三、肉质类花卉:肉质类花卉的茎或叶生长肥大,含水分较多,呈肉质,叫做肉质类花卉。 1.仙人掌类这类花卉,由于原产沙漠地带,长期适应干燥环境,茎和叶多有变态,茎变得肉质粗大,能贮存大量水分和养料,叶变成刺状,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如仙人掌、三棱箭、令箭荷花等。 2.景天类景天科植物中,有不少种类可以作为花卉,它们的茎或叶脆嫩肥大,含水分较多。如景天、石莲、燕子掌、落地生根等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区别从蕨类植物开始,植物有了维管束这样的结构,这个维管束意义重大,一方面里面有输送营养水分无机盐的管道,另一方面,这个结构使植物的茎干变得又韧又硬,使茎变韧的是韧皮纤维,而使茎变硬的是木纤维。 所以,如果植物的茎里木纤维特别发达,特别是多年生的植物,木纤维一层一层地生长,就形成了年轮,对于这类植物,一般统称为木本植物,按照有无主茎和高度不同,还可细分为灌木、小乔木、乔木等。而草本植物的茎干里虽然也有木纤维,但不发达,大部分都是富含汁液的细胞,使它们的茎柔韧多汁,如果没有毒,则往往成为其他动物的可口食物。

化感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彭健学号20112501082 专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11科五 课程名称生态学实验实验项目种间关系—化感作用 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14 年 4 月16日 实验指导老师周先叶实验评分 化感作用—五爪金龙对大白菜种子萌发影 响 1实验目的 本实验选择五爪金龙作为供体植物,取其叶片水浸液研究其对大白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探究其化感作用 2实验原理 化感作用(Allelopathy):也称作异株克生,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从而影响其它植物的生长。这种作用是物种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都有化感作用。 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是当前化学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具体来讲,它是指供体植物通过茎叶挥发、淋溶、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促进或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的化感作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与植物间光、水分、养分和空间的竞争一起构成了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实验仪器、工具 供体植物:五爪金龙 受体植物:大白菜种子 实验处理:配置50gDW/L的供体植物新鲜枝叶浸提液,以蒸馏为对照 4实验步骤 4.1采集供体植物新鲜叶片回实验室 4.2在实验室将叶片洗净,剪成<2cm的片断; 4.3称取五爪金龙5g,加入蒸馏水70mL,室温下浸提24h,将浸提液倒出,补水20mL再浸提一次,将两次浸提液合并,过滤,定容至100mL。待用。 4.4吸取约5mL上述浓度的浸提液加入双层滤纸铺的直径为11cm培养皿中,每皿均匀放置50粒已消毒的受体种子(之前用5%的次氯酸钠消毒10分钟),以蒸馏水为对照,设3个重复。于人工气候箱中保湿遮光培养,湿度70%,温度设置为30℃12h,25℃12h。 4.5种子出现萌芽(胚根>1mm)后开始记录每天种子的萌发个数,7d后统计萌发率(GR),并测定根长(RL): GR=(发芽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 化感效应指数RI=T/C-1

植物化感作用_Allelopathy_及其作用物的研究方法_阎飞

第20卷第4期2000年7月生 态 学 报AC TA ECO LOGICA SIN IC A V o l.20,N o.4J uly ,2000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 )及其作用物的研究方法 阎 飞,杨振明,韩丽梅 (解放军农牧大学农学系,长春 130062)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中之重“95-01-05”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 收稿日期:1998-04-20;修订日期:1999-01-29 作者简介:阎 飞(1969~),男,甘肃省人,讲师。主要从事植物逆境营养生态方面的研究工作。摘要: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室内培养和田间试验的研究方法,重点评述了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和检测方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化感作用;化感物质;研究方法;综述 Review on research methods for alelopathy and allelochemicals in plants YAN Fei ,YAN G Zhen -Ming ,HAN Li -Mei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Ag ricu ltu re an d Animal Sciences , Chang chun 130062,Ch ina )Abstract :Resea rch metho ds o n allelo pa thy w er e r ev iewed .M ethods o n ex tr actio n ,separa tio n ,purificatio n and e termina tio n o f allelochemicals w er e mainly summarized too.The resear ch issues,on which mor e a tten-tio n sho uld be paid in the future ,w ere pro po sed. Key words :allelopathy;alellochemicals;r esea rch methods;r ev iew 文章编号:1000-0933(2000)04-0000-00 中图分类号:Q 948.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强,从而产生了不少新兴的交叉或边缘学科。生物间的化感作用就是新兴学科——生态生物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1~3]。化感作用的英文为“Allelo pa-thy ”,源于希腊语“Allelo n (相互)”和“Patho s (损害、妨碍)”[4~5]。1937年M olish 首先将其定义为:某种植物(包括微生物)生成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某种作用的现象[6]。随着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对其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和全面。1984年Rice 在《A llelo pa th y 》第二版中将其较完整地定义为: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7]。 在生态系统中,植被的形成和演替、种子萌发和衰败的抑制,农业生产中的间作、混作、套作、轮作、前后茬搭配、残茬的处置或利用以及作物和杂草的关系等,都存在化感作用,它在作物增产、森林抚育、植物保护和生物防治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有化感现象的记载,但在过去漫长的时期内,这方面的工作却始终停留在野外观察和现象描述方面[2,7~9],这主要是因为化感作用是在较长时期内发生,并常被掩盖在明显的种内 (间)竞争中,加上非生化环境因素同微生物的介入、干扰,使其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众多学科的联合,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这一学术领域逐渐活跃起来,并且获得了较大的进展[3~ 5,8,10]。但是,由于该学科内容广泛,研究者的专业结构复杂,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一致,因而研究结果缺乏可比性。为此,本文就该内容作一综述,试图为其继续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 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

园林常见木本花卉

木本花卉 1、月季 拉丁名R.hybrida 科属:蔷薇科蔷薇亚科蔷薇属 识别特征:常绿或落叶灌木,奇(单数)数羽状复叶,小叶 一般3--5片,椭圆或卵圆形,长2--6cm,叶缘有锯齿,两面无 毛,光滑,托叶与叶柄合生。花期4--10月。 应用:花台、花丛及篱垣、棚架、地被、盆栽、切花。 2、梅花 种名:梅花 拉丁名:Prunus mume 科属:蔷薇科杏属 识别特征:株高约5-10米,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 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花每节1~2 朵,无梗或具短 梗,原种呈淡粉红或白色,栽培品种则有紫、红、彩斑至淡黄等 花色,于早春先叶而开。梅花可分为系、类、型。如真梅系、杏 梅系、樱李梅系等。系下分类,类下分型。梅花为落叶小乔木, 树干灰褐色,小枝细长绿色无毛,叶卵形或圆卵形,叶缘有细齿,花芽着生在长枝的叶腋间,每节着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红,也有重瓣品种 应用:盆栽适合客厅、阳台、卧室等处观赏;园林中常丛植或群植观赏;梅花是切花的

优良材料,适合古典插画或自然式插画。 3、桃花 种名:桃花 拉丁名:Prunus persica 科属:蔷薇科桃属 识别特征:落叶小乔木,株高可达8米。单叶互生, 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长尖,边缘有粗锯齿。花单生,有 白、粉红、红等色,重瓣或半重瓣,先叶开放,核果。 应用:盆栽适合阳台、客厅或门厅两侧摆放;适合丛植、列植、单植或片植观赏。 4、牡丹 种名:牡丹 拉丁名:P.suffruticosa 科属:芍药科芍药属 识别特征:落叶灌木,株高1-2米。叶互生,二 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三裂,无毛。花单生枝顶,花大,花色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有单瓣、重瓣。 应用: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花大色艳,典雅华贵,盆栽用于客厅、卧室、书房等处摆放观赏;常用于布置花镜、花坛等。 5、玉兰

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及应用前景_陈静雯

2008年第43卷第11期生物学通报13 植物之间以各种物理或化学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经过长期的进化,部分物种能向周围环境分泌化学物质,以使其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时取得优势,这种自卫方式称作植物的化感作用。植物的化感作用对周围生物产生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在农作物耕作制度的治理安排、农田杂草控制、作物的虫害和病害的防治以及减少连作障碍危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化感作用机理 1.1化感物质植物的化感物质都是次生物质,这类物质的结构较简单。Rice(1974)把各种化感物质归纳为14种: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简单不饱和内脂、长链脂肪酸和多炔、苯醌、蒽醌和复醌,简单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类黄酮、丹宁、类萜和甾类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生物碱和氰醇、硫化物和芥子油苷和嘌呤和核苷。化感物质的分类有很多方式,种类也有很多,以下2类是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化感物质。 1.1.1酚类这类化感物质比其他种类化感物质的总量还要多。它们主要存在于樟科等26种植物类群中,由于它们的水溶性和成盐性,因此易于被雨水淋溶,被土壤吸收。同时它们的分子量跨度大。 1.1.2萜类这类化合物是次于酚类的第2大类化感物质。这类化合物是主要的挥发性物质,但是它的水溶性差,雨水很难将其淋溶到土壤中。许多菊科植物含有大量的萜类化感物质(周凯,2004)。 1.2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植物的化感作用是通过向周围环境释放化感物质而实现的,化感物质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种子、茎、叶和根中,其存在部位不同导致释放途径也不同。 1.2.1淋溶水溶性的化感物质通过雾,雨水等作用溶解,通过植物的表面淋溶、转移到植物的根部或者其他部位,对周围的植物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桉树属、香桃木属(Myrthus Linn.)和臭蝽属(Alanthus Desf.)等植物释放的酚类化合物,就是从叶面溢出再进入土壤后,才能表现出对亚麻(Linum usitatissinum)的抑制效应(李绍文,1989)。 1.2.2挥发植物活体的地上部分或者枯落叶通过分解释放出了具有挥发性的物质,在挥发性化感物质中,萜类化合物是最主要的。菊科的加州蒿(Artemisia canifornica)和唇形科的鼠尾草(Salvia leucophylla)产生的萜类物质会对周围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李绍文,2001)。 1.2.3根部分泌和残根的分解植物的根部直接分泌出化感物质,对周围植物发生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这是化感物质影响地下种子库以及根系活动的主要形式。 1.2.4植株的分(降)解植物组织腐败后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产生了化感物质,黄利群等(2000)研究得出杉木根桩在分解过程中就会释放酚类物质,影响下一代杉木的生长。 同一种植物所释放化感物质的途径可以有多种,例如王大力等(1996)研究表明豚草主要通过挥发、雨水淋溶、根系分泌等方式向周围环境释放化感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使自身蔓延生长。淋溶和挥发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3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化感作用是通过化感物质的作用实现的。任何一种化感物质都能够影响 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及应用前景 陈静雯张丽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植物进化出的一种保护自身生存的方式,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促进或抑制自身和其他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较为常见。化感作用既可以被人类应用于农业除杂草,又是入侵物种强有力的武器,合理地利用化感作用将是保持生态平衡,同时创造农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详细介绍了植物化感物质种类、作用机理,最后讨论了植物化感作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植物化感作用化感物质作用机理应用前景 中国图书分类号:Q946.8文献标识码:A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现状 作者:周光良专业:林业硕士班级:林业硕士2014级1班学号:S2******* 指导老师:郝建锋 摘要:近年来,化感作用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化感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有关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主要化感物质的生物和化学鉴定方面,在化感作用的机理以及应用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笔者综述了化感作用的定义,并从化感物质种类、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化感物质产生和释放的因素详细的介绍了化感的研究进展,同时还综述了化感作用的应用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化感作用;种类;释放途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llelopathy research status Author: Zhouguang Liang Major: Forestry Master Class: Master of Forestry 2014 1 class student number: S2******* Instructor: Hao Jianfe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llelopathy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llelopathic phenomenon widespread in the plant kingdom. Allelopathic effects on ecosystems between plants would have a negligible impact, but research on allelopathy has just started, still remain in terms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in allelochemicals in allelopathy mechanism and the application is still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 Factors author reviews 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definition and released from the way allelochemicals species, allelochemicals, mechanisms and influence of allelochemicals allelopathic substances produced and released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ense, but also Allelopathy application reviewed and made outlook. Keywords: allelopathy; species; release pathways; mechanism; Advances 1 引言 化感作用(Allelopathy)的概念由Molish在1937年提出[1],不同的学者因为研究侧重点的不同,给出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目前,普遍性的定义是Rice[2]提出的,其具体内容是:植物或微生物(供体)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自身或其它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受体)生长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近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再次成为国内外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个初步总结,以便对化感作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2 植物化感物质 2.1 植物化感物质种类 目前已知的植物化感物质都是次生代谢物质[2,3],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的特点。化感物质所包含的化合物数量十分庞大,研究者一般将其归为数个大类。Rice曾提出将化感物质分为简单的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简单的不饱和内酯,长链脂肪酸和多炔,醌类,简单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类黄酮,丹宁,类萜和

木本、草本植物的物候学观测

木本、草本植物的物候学观测 (转自“园林学习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e12592653.html,/thread-35196-1-1.html) 木本植物 (1)芽膨大开始期。裸芽植物主要是看芽的大小来判断,鳞芽植物是当芽的鳞片开始膨大,芽的侧面露出淡绿色的线形或角形时为芽膨大开始期。但不同植物又有些差异,其特征是:侧柏叶芽膨大是鳞片张开,中间露出紫褐色的芽,雄花芽膨大是褐色的雄花芽出现浅色的条纹;松属是当顶芽的鳞片开裂反卷,出现黄褐色的线缝;榆树是芽的鳞片边缘有绒毛出现;玉兰是春天绒毛状外鳞片顶部开裂;刺槐是在春季旧叶痕上有突起,出现人字形裂口;槐树是带绒毛的褐色隐闭芽露出绿色;枣树是冬芽上出现新鲜的棕黄色绒毛;栾树是芽中出现黄色的毛;木槿是当芽突起,出现白色的毛……花芽或叶芽的膨大宜分别记载,如人力不足,也可不分花芽、叶芽,只记最早出现的芽的发育期。芽膨大期的变化比较缓慢,不太显著,若记载不及时,可有半月左右的误差。 (2)芽开放期。其特征是:芽的鳞片裂开,芽的顶端出现新鲜颜色的尖端(如榆树);或是明显看见长出了绿色叶芽(如槐树);或是带有锈毛的冬芽出现黄棕色的线缝(如枫杨);有些植物的花芽开放,也就是花蕾出现(如玉兰)。芽膨大与芽开放期不易分辨的,就记为芽开放期。 (3)展叶期。观测植株上第一片叶子完全展开时为展叶始期;树上半数枝条上的小叶完全展开时为展叶盛期。针叶树,当幼针叶从叶鞘中开始出现时,就是展叶始期;当新针叶的长度达到老针叶长度的一半时,就是展叶盛期。 (4)花蕾或花序出现期。在叶腋或花芽中开始出现花蕾或花序的时候。 (5)开花期。应分别记始期、盛期和末期。当树上开始出现完全开放的花时是开花始期。对于风媒传粉的树(如松、柏、落叶松、杨、柳、胡桃、榆、桑、白蜡等属),当摇动树枝而散出花粉时,为开花始期;当树上半数以上的花开放或花序散出花粉,或半数以上柔荑花序松散下垂时(如加拿大杨),为开花盛期(针叶树不记开花盛期);当树上只留有极少数花,和柔荑花序停止散出花粉或柔荑花序大部分脱落时,为开花末期。多次开花是种特殊现象,往往是某些环境因子异常而引起的,也应该记载并在备注中加以说明。 (6)果熟期。分别记录果实或种子成熟期、脱落始期、脱落末期。果实或种子的成熟主要根据果实的颜色来确定:如松树是种子的球果变成黄褐色;侧柏是果实变成黄绿色;桧柏是果实变成紫褐色;刺槐和紫藤是荚果发褐色;榆属和白蜡属是翅果由绿色变为黄色或黄褐色;水果是达到采摘的果色。果实和种子脱落期:松属为种子散布,柏属为果实脱落,杨属和柳属为飞絮等。 (7)秋季叶变色期。树木秋季第一批叶子开始变为黄色或红色的时候为变色期。分别记录开始变色期、全部变色期。但应注意与干旱、炎热、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非季节性叶变色分开。 (8)落叶期。当观测的树木秋季开始落叶时为落叶始期;树上的叶子几乎全部脱落为落叶末期。 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单株间物候期的差异较大,为避免偶然性,最好选择40株作为观测对象。当有10%的植株达到某发育期时,记为始期;当有50%植株出现某发育期时,记为盛期;花瓣凋谢,植株上只留有少数花时,记为开花末期。 (1)萌动期。地下芽出土或地面芽变成绿色的日期。 (2)展叶期。分别记载展叶始期和展叶盛期。 (3)开花期。记载花序或花蕾出现期、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第二次开花

植物化感作用相关论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Z O 11,Z 6(1):138一14Z J o u r n a l o fN o r t h w e 3tS o r e 3t r F y n U i e r 3U t F 角茵香根和地上部水浸液对杂草反枝览的化感作用 收稿日期! Z O 1O 一O 3一O 8 修回日期!Z O 1O 一O 4一3O 基金项目!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 C E T Z O 5Z O 855);Z O O 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陈礼玲,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环境生物学的研究。E 一m a U l :x U a o l U n g Z U c l l @163E c o m "通讯作者! 王俊儒,男,教授,主要从事药回植物化学与环境生物学教学与研究。陈礼玲1,庞坷佳1,李同臣Z ,李西柳3,王俊儒3" (1E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陵71Z 1O O ;Z E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陵71Z 1O O ; 3E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杨陵71Z 1O O )摘 要!以常见杂草反枝览为受体植物,采用培养皿滤纸法,通过测定角简香根水浸液和地上部水浸液对杂草反枝览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角简香根和地上部水浸液均对反枝览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根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当各水浸液的浓度大于O E O 3O g ?m L 一1 时,即可对反枝览种子7Zh 萌发的抑制率达到5O %以上;当各水浸液处理浓度大于O E O 1O g ?m L 一1 时,反枝览幼苗的根长便低于对照的5O %。角简香根水浸液对反枝览幼苗的下胚轴产生低促高抑的浓度双重效应,当根水浸液浓度小于O E O 3O g ?m L 一1 时,促进反枝览下胚轴的生长;当根水浸液浓度大于O E O 3O g ?m L 一1 时, 抑制反枝览下胚轴的生长。研究发现,角简香根和地上部水浸液均对反枝览表现出明显的化感作用。关键词!角简香;水浸液;反枝览;化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X 1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O O 1一7461(Z O 11)O 1一O 138一O 5 A l l e l o p a t h F o f t h eA q u e o u 3E x t r a c t 3f r o mt h eR o o t a n dA e r U a l P a r t o f H ,p e C 。0矶e 丫e C ,0矶L E o n A 矶a 丫a n ,h 05丫e ,丫。f 乙e 二05L E C H E NL i 一1i n g 1 ,P A N G c e 一」i a 1 ,L IT o n g 一r h e n Z ,L IX i 一1i u 3 ,W A N Gj u n 一t u 3 "(1.C 。乙乙e g e 。f N a ,0丫a 乙R e 5。0丫C e 5a n dE n 二乞丫。n 矶e n ,,N 。丫,h 二e 5,A 乙FU n 乞二e 丫5乞,,,Y a n g 乙乞n g , S h a a n 二乞71Z 1O O ,C h 乞n a ;Z .C 。乙乙e g e 。f L 乞f eS C 乞e n C e 5,N 。丫,h 二e 5,A 乙FU n 乞二e 丫5乞,,,Y a n g 乙乞n g ,S h a a n 二乞71Z 1O O ,C h 乞n a ;3.C 。乙乙e g e 。f S C 乞e n C e ,N 。丫,h 二e 5,A 乙FU n 乞二e 丫5乞,,,Y a n g 乙乞n g , S h a a n 二乞71Z 1O O ,C h 乞n a )A b

相关文档